CN111418133A - 用于定位地保持叠片铁芯连同接纳在其中的导体元件的方法和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用于定位地保持叠片铁芯连同接纳在其中的导体元件的方法和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418133A
CN111418133A CN201880056669.9A CN201880056669A CN111418133A CN 111418133 A CN111418133 A CN 111418133A CN 201880056669 A CN201880056669 A CN 201880056669A CN 111418133 A CN111418133 A CN 1114181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minated core
elements
face
conductor elements
support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5666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A·福克纳
M-M·普里莫拉克
D·谢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ba Automation System Co ltd
Miba AG
Original Assignee
Miba Automation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ba Automation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ba Automation System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4181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1813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25Shaping or compacting conductors or winding heads after the installation of the winding in the core or machine ; Applying fastening means on winding heads
    • H02K15/0037Shaping or compacting winding head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56Manufacturing winding connections
    • H02K15/0068Connecting winding sections; Forming leads; Connecting leads to terminals
    • H02K15/0081Connecting winding sections; Forming leads; Connecting leads to terminals for form-wound windings
    • H02K15/0087Connecting winding sections; Forming leads; Connecting leads to terminals for form-wound 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r apparatus for simultaneously twisting a plurality of hairpins open ends after insertion into the machin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8Forming windings by laying conductors into or around core parts
    • H02K15/085Forming windings by laying conductors into or around core parts by laying conductors into slotted sta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e Of Motors, Gener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定位地保持叠片铁芯(2)连同至少一个接纳在叠片铁芯(2)中的、由多个在叠片铁芯(2)的周边上分布设置并且构造成杆的导体元件(3、4)构成的层(9、10)的方法和设备(16),用以形成电机。这里,使叠片铁芯(2)以其第一端面(7)贴靠到第一支承元件(20)的第一止挡面(21)上,并且将第一支承元件(20)移动到导体元件(3、4)之间的空隙中。然后将第二支承元件(22)以第二止挡面(23)压紧到叠片铁芯(2)的第二端面(8)上并且同样将第二支承元件(22)移动到导体元件(3,4)之间的空隙中。由此可以定位地保持叠片铁芯(2)。

Description

用于定位地保持叠片铁芯连同接纳在其中的导体元件的方法 和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定位固定叠片组连同至少一个接纳在叠片铁芯中的由多个分布地设置在叠片铁芯周边上并且构造成杆的导体元件构成的层的方法和设备,所述方法和装置用于形成电机的定子或转子。
背景技术
US 2,270,472 A记载了一种用于制造电机部件、特别是转子的设备,其中,导体元件由所谓的发夹式导体(Hairpin)形成。要使以后为了构成电绕组而相互连接的自由的端部段在其连接过程之前沿以彼此相反定向的周向变形。为了避免在这个变形过程中导体元件的绝缘结构和叠片铁芯自身的绝缘层发生损坏,分别使支承指的端部移入导体元件之间的空隙中。此时,支承指贴靠在由叠片铁芯形成的端面上。在导体元件的端部段相互变形的过程中,各个支承指用作用于导体元件的弯曲支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方法和设备,借助于所述方法和设备,使用者能够实现位置固定地以及在两侧保持叠片铁芯连同接纳在叠片铁芯中的导体元件。
所述目的通过根据各权利要求的方法和装置来实现。
根据本发明的方法用于定位地保持叠片铁芯连同至少一个接纳在叠片铁芯中的由多个在叠片铁芯周边上分布设置并且构造成杆的导体元件构成的层,所述方法用以形成电机的定子或转子,并且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叠片铁芯,所述叠片铁芯由多个直接相互贴靠的并且限定纵轴线的叠片组成,在叠片铁芯中设置有多个设置在周边上分布设置的接纳槽,并且所述接纳槽分别在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之间延伸,所述接纳槽用于接纳电绕组的导线部段,
-提供所述杆状的导体元件,所述导体元件分别具有第一端部段并且分别具有与第一端部段隔开间距设置的第二端部段,所述导体元件用于形成所述电绕组,并且所述导体元件构造成具有这样的杆长度,所述杆长度大于叠片铁芯在其第一端面和其第二端面之间的厚度,
-将至少一个所述导体元件中引入多个所述接纳槽中,
-在沿轴向方向相对于叠片铁芯的两个端面中的至少一个端面对所述导体元件进行定位地定向,导体元件的第一端部段分别突出于第一端面,而第二端部段分别突出于第二端面,并且其中
-使多个在周边上分布设置的、构造成杆状的第一支承元件以其朝向纵轴线的第一端部从朝纵轴线的方向没有覆盖叠片铁芯的外周的位置移动到朝纵轴线的方向上局部地覆盖第一端面的位置,使得所述第一端部位于背离纵轴线的侧面上并且仍位于接纳在接纳槽中的导体元件之外,并且由第一支承元件分别在其朝向叠片铁芯的侧面上构成沿竖直方向定向的第一止挡面,
-使叠片铁芯连同已定位地定向的导体元件沿轴向方向以其第一端面贴靠在第一支承元件的第一止挡面上,所述已定位地定向的导体元件的纵轴线具有水平定向,
-使多个在周边上分布设置的、构造成杆状的第二支承元件以其朝向纵轴线的第二端部从朝纵轴线的方向没有覆盖叠片铁芯的外周的位置移动到朝纵轴线的方向上局部地覆盖第二端面的位置,使得所述第二端部位于背离纵轴线的侧面上并且仍位于接纳在接纳槽中的导体元件之外,并且由第二支承元件分别在其朝向叠片铁芯的侧面上构成沿竖直方向定向的第二止挡面,
-使第二支承元件以其第二止挡面关于纵轴线沿轴向方向朝叠片铁芯的方向移动,直到大部分数量的第二止挡面贴靠在第二端面上,
-使第一支承元件继续在朝纵轴线的方向移动,并且此时优选使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支承元件移动到每个沿周向位于导体元件之间的空隙中,以及
-使第二支承元件同样继续在朝纵轴线的方向上移动,并且此时优选使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支承元件移动到每个沿周向位于导体元件之间的空隙中。
在这里所选择的方法步骤中有利的是,借助于第一支承元件首先可以实现叠片铁芯连同接纳在其中的导体元件的定位地定向,这是因为,在沿轴向方向和沿优选水平的定向实现将第一端面贴靠在沿周向设置的第一止挡面上时,已经可以实现预定的定位。通过同样沿相对于叠片铁芯的纵轴线的轴向方向上使第二支承元件进一步的送进并发生贴靠,就已经可以实现整个叠片铁芯连同导体元件的充分的进一步的位置固定。如果此时使第一支承元件和第二支承元件分别移动到位于导体元件之间的空隙中,就已经可以实现导体元件和叠片铁芯充分的位置固定。因此,通过这些方法步骤,必要时在使用用于定位地保持叠片铁芯的装置的情况下,可以在没有其它装置元件的情况下实现叠片铁芯在装置内部可靠的位置固定。
此外,这样的处理方式也是有利的,其中,使所述第一支承元件和/或第二支承元件以这样的程度移动到分别沿周向位于导体元件之间的空隙中,使得完全或至少几乎完全地填满各导体元件之间的空隙。由此,通过分别设置在导体元件之间的支承元件,最大几乎可以实现对沿周向依次设置的导体元件的完全夹紧。但此外,由此也可以通过贴靠在导体元件上的支承元件带动叠片铁芯。
另一个有利的处理方式的特征在于,第一支承元件和第二支承元件的移动分别沿径向进行。由此,支承元件进入分别位于导体元件之间的空隙的无碰撞的移动运动可以可靠地并且无碰撞地进行。
这样的处理方式也是有利的,其中,在叠片铁芯的第一端面贴靠到第一支承元件的第一止挡面上之前,所述叠片铁芯连同已定位地定向的导体元件由保持装置的保持臂接纳,并且此时将位于保持臂上的并且沿径向方向可移动的固定元件压紧到叠片铁芯的内表面上。由此,可以实现在中央保持叠片铁芯并且可以可靠地和位置精确地进行叠片铁芯连同导体元件的后续的操作过程。
另一个处理方式的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层的已定位地定向的导体元件分别在其突出于叠片铁芯的端部段上由压力装置的至少一个沿径向方向可调的压力元件加载利用所述至少一个压力元件建立的压力并且由此沿接纳槽的纵向延伸的方向相对于叠片铁芯被定位地保持。因此在要实施的操作过程期间,可以可靠地防止已经接纳在接纳槽中的导体元件相对于叠片铁芯发生相对位移。特别是当叠片铁芯的纵轴线应从叠片铁芯的纵轴线具有竖直定向的位置出发摆动到水平位置时,情况尤其如此。
此外,这样的处理方式是有利的,其中,在叠片铁芯的第一端面贴靠到第一支承元件的第一止挡面上之前,沿周向相对于期望位置对叠片铁芯连同已定位地定向的导体元件进行定位地定向。由此,每个叠片铁芯以及已经接纳在其中的导体元件都以彼此相同的定位的定向接纳在装置中,并且这样,可以在完成保持和夹紧过程后将这个单元带到或继续输送到后面的处理站,例如用于导体元件的端部段的变形站。
另一个有利的处理方式的特征在于,在叠片铁芯的第一端面贴靠到第一支承元件的第一止挡面上之前,使叠片铁芯连同已定位地定向的导体元件从纵轴线具有竖直定向的位置摆动到纵轴线具有水平定向的位置。由此,可以优选地以自动的方式完成各个导体元件在叠片铁芯内部有重力辅助的定位。但由此也可以在叠片铁芯在各个工作站之间运输移动期间防止叠片铁芯发生滚动。
还有一种方法变型也是有利的,其中,第一支承元件分别至少成对地在第一滑动元件上设置或构成,并且第二支承元件分别至少成对地在第二滑动元件上设置或构成。由此可以减少用于支承元件的调节机构的数量。
另一个处理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支承元件上、特别是在第一滑动元件上分别设置或构成第一保持突起,而在第二支承元件上、特别是在第二滑动元件上分别设置或构成第二保持突起。由此实现了这样的可能性,即仍然能够由支承元件或滑动元件出发向叠片铁芯上施加附加的和直接的夹紧作用。保持突起设置成或构造成,使得所述保持突起这里贴靠在叠片铁芯的外周上或外部周面上。
此外,这样的处理方式是有利的,其中,在叠片铁芯以其第一端面贴靠和支承在第一支承元件的第一止挡面上之后并且在第一支承元件的位置沿周向分别处于导体元件之间的空隙中时,叠片铁芯连同导体元件由第一支承元件和/或第一固定附件夹紧地保持。由此可以根据支承元件的尺寸和保持突起的径向设置精确地事先确定在叠片铁芯和/或导体元件上的夹紧作用。
另一个有利的处理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二支承元件以其第二止挡面沿轴向贴靠和支承在叠片铁芯的第二端面上之后并且还在第二支承元件进一步沿径向移动运动到分别位于导体元件之间的空隙中之前或者在所述移动运动之后,使压向叠片铁芯的内表面的保持元件移动离开内表面,并且使保持装置的保持臂沿轴向方向上从叠片铁芯的内部移出。这样,根据夹紧和释放运动的时间进程,也可以在第二保持单元的具有第二支承元件的区域中确保将各个支承元件可靠并且无碰撞地移动到导体元件之间相应的空隙中。
这样的方法变型也是有利的,其中,在第二支承元件以其第二止挡面沿轴向贴靠和支承在叠片铁芯的第二端面上之后并且在第二支承元件处于沿周向分别位于导体元件之间的空隙中的位置中时,使叠片铁芯连同导体元件由第二支承元件和/或第二保持突起夹紧保持。由此可以实现可靠地并且在两侧定位地保持和夹紧叠片铁芯和/或导体元件。
另一个处理方式的特征在于,通过第一驱动装置,特别是通过缸-活塞系统、伺服驱动器使第一支承元件、特别是第一滑动元件沿径向方向移动,并且通过第二驱动装置,特别是通过缸-活塞系统、伺服驱动器使第二支承元件、特别是第二滑动元件同样沿径向方向移动。由此,可以根据所选择的驱动介质精确地预先确定和施加用于实现各移动运动相应必要的驱动力。
另一个有利的处理方式的特征在于,第一支承元件、特别是第一滑动元件设置成沿轴向方向位置固定地定位,并且由第一止挡面构成具有竖直定向的基准平面。由此对于叠片铁芯的要贴靠在第一止挡面上的第一端面,可以由第一支承元件的第一止挡面提供准确的参考平面。
这样的方法变型也是有利的,其中,至少第二支承元件、特别是至少第二滑动元件能沿轴向方向相对于第一支承元件、特别是相对于第一滑动元件移动。由此可以简单地通过相应的移动过程对叠片铁芯厚度由公差带来的误差进行补偿。此外,也可以因此将具有不同尺寸的叠片铁芯定位地保持在所述装置中。
另一个处理方式的特征在于,由第三驱动装置,特别是缸-活塞装置、伺服驱动器至少使第二支承元件、特别是第二滑动元件共同地沿轴向方向移动。因此,可以将具有第二支承元件的第二保持单元的在轴向上预先确定的压紧力施加到叠片铁芯上,并且因此也可以形成在轴向上作用的夹紧力。
另一个处理方式的特征在于,第二支承元件使沿轴向方向位于第一支承元件和第二支承元件之间的叠片铁芯沿轴向方向压向第一支承元件。通过支承元件大面积地压紧到叠片铁芯上,所述叠片铁芯可以由设置在两侧的支承元件定向地保持在可靠的精确的位置中。
在叠片铁芯位于第一支承元件和第二支承元件之间时并且在第一止挡面贴靠在叠片铁芯的第一端面上以及第二止挡面贴靠在叠片铁芯的第二端面时,确定第一和第二止挡面之间沿法向方向的轴向距离,此时,可以借助于配设给支承元件或配设给至少一个保持单元的测量器件或者测量系统确定叠片铁芯在轴向方向上的精确厚度。由于叠片厚度极小的波动,通过重叠设置多个单个叠片,叠片铁芯的总厚度或总厚度尺寸会出现波动。由此,对于每个单个叠片铁芯,始终可以在无需附加的工作步骤的情况下确定其精确的厚度或厚度尺寸。
此外,这样的处理方式是有利的,其中,将由第一和第二支承元件定位地定向的叠片铁芯至少连同支承元件带到后面的成型站,以使分别突出于两个端面的导体元件的端部段成型。由此实现了可以将单个工作步骤分配到多个处理站上的可能性,以便由此可以实现整个设备的高生产率。这是因为,进行中的加工和/或成型过程可以彼此同时地执行。
根据本发明的设备用于定位地保持叠片铁芯连同至少一个接纳在叠片铁芯中的由多个在叠片铁芯周边上分布设置并且构造成杆的导体元件构成的层,所述设备用于形成电机的定子或转子,所述设备包括:
-第一保持单元,所述第一保持单元具有多个在周边上分布设置的构造成杆状的第一支承元件,由第一支承元件分别在其朝向叠片铁芯的侧面上构成沿竖直方向定向的第一止挡面,并且第一支承元件沿径向方向在第一保持单元上能移动地被引导,
-第二保持单元,所述第二保持单元具有多个在周边上分布设置的构造成杆状的第二支承元件,通过第二支承元件分别在其朝向叠片铁芯的侧面上构成沿竖直方向定向的第二止挡面,并且第二支承元件沿径向方向在第二保持单元上能移动地被引导,并且
-所述两个保持单元中的至少一个保持单元沿关于止挡面的法向方向能相对于另一个保持单元在基架上移动被引导。
由此实现的优点在于,由此首先可以借助于第一支承元件实现对叠片铁芯连同接纳在其中的导体元件的定位地定向,因为在沿轴向方向和以优选水平的定向实现将第一端面贴靠在周向设置的第一止挡面上时,已经可以实现预先确定的定位。通过同样关于叠片铁芯的纵轴线沿轴向方向继续送进第二支承元件并使其发生贴靠,则已经可以实现整个叠片铁芯连同导体元件的充分的进一步的位置固定。如果此时使第一支承元件和第二支承元件分别移动到位于导体元件之间的空隙中,则已经可以实现导体元件和叠片铁芯的充分的位置固定。
这样,借助于所述方法步骤,必要时在使用用于定位地保持叠片铁芯的设备的情况下,可以在没有其它设备元件的情况下实现叠片铁芯在所述设备内部可靠的位置固定。
此外可能有利的是,第一支承元件分别至少成对地设置或构成在第一滑动元件上,并且第二支承元件分别至少成对地设置或构成在第二滑动元件上,并且第一滑动元件在第一保持单元上被引导,而第二滑动元件在第二保持单元上被引导。由此可以减少用于支承元件的调节机构的数量。
另一个实施形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支承元件上、特别是在第一滑动元件上分别设置或构成第一保持突起,并且在第二支承元件上、特别是在第二滑动元件上分别设置或构成第二保持突起,并且所述第一保持突起和所述第二保持突起设置在支承元件、特别是滑动元件分别彼此朝向的侧面上。由此实现了这样的可能性,即能够由支承元件或滑动元件出发向叠片铁芯上施加附加的和直接的夹紧作用。保持突起设置或构造成,使得所述保持突起这里贴靠在叠片铁芯的外周上或外周面上。
另一个可能的实施形式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支承元件、特别是第一滑动元件与第一驱动装置、特别是与缸-活塞系统、伺服驱动器处于驱动连接,而第二支承元件、特别是第二滑动元件与第二驱动装置、特别是与缸-活塞系统、伺服驱动器处于驱动连接,并且能够由所述驱动装置实施沿径向方向的移动运动。由此,根据所选择的驱动介质,可以精确地预先确定和施加用于各个移动运动相应必要的驱动力。
另一个构成方案设定,第一保持单元位置固定地设置在基架上,并且由第一支承元件的第一止挡面构成具有竖直定向的基准平面。对于叠片铁芯的要贴靠在第一止挡面上的第一端面,由此可以由第一支承元件的第一止挡面实现准确的参考平面。
另一个实施形式的特征在于,至少第二保持单元能沿轴向方向相对于第一保持单元在基架上移动被引导,并且第二保持单元与第三驱动装置、特别是与缸-活塞系统、伺服驱动器处于驱动连接。由此,可以将具有第二支承元件的第二保持单元的沿轴向方向的预先确定的压紧力施加到叠片铁芯上,并且这样也可以附加地形成沿轴向方向作用的夹紧力。
附图说明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参考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分别以高度简化的示意图:
图1用示意图示出叠片铁芯,所述叠片铁芯具有多个接纳在其中的导体元件;
图2用示意图示出共同滑动元件上的支承元件的可能的构成和设置,带有叠片铁芯的部分部段和接纳在其中的导体元件;
图3以立面图和高度简化的视图示出叠片铁芯连同接纳在其中的导体元件以及保持叠片铁芯的保持装置;
图4以剖开的和高度示意性的图示用俯视图示出方法流程的第一步骤,其中将叠片铁芯贴靠到第一支承元件上;
图5以剖开的和高度示意性的图示用俯视图示出方法流程的另一个步骤,其中,第一和第二支承元件分别已经沿径向方向朝叠片铁芯的纵轴线移动;
图6以剖开的和高度示意性的图示用俯视图示出方法流程的另一个步骤,其中,第二支承元件已贴靠到叠片铁芯的第二端面上;
图7以剖开的和高度示意性的图示用俯视图示出方法流程的另一个步骤,其中,第二支承元件已经分别沿径向方向朝叠片铁芯的纵轴线移动,并且保持装置已经从叠片铁芯中移动出来;
图8以剖开的和高度示意性的图示用俯视图示出方法流程的另一个步骤,其中,第二支承元件已经以其第二止挡面压紧到叠片铁芯的第二端面上。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应确定,在不同地说明的实施形式中,相同的部件具有相同附图标记或相同构件名称,包含在整个说明书中的公开内容能够合理地转用到具有相同附图标记或相同构件名称的相同部件。在说明书中选用的位置说明,如例如上、下、侧等涉及当前说明的以及示出的附图并且在位置变化时这些位置说明能合理地转用到新的位置。
表述“尤其”在下面是指,这可以涉及实物或方法步骤的可能的具体构成方案或更详细的具体说明,但是并不一定构成所述实物或方法步骤强制性的、优选的实施形式或强制性的处理方式。
图1示出用于构成未详细示出的电机的定子1的一种可能的构成方案。但也可以在用于构成电机的转子中以与定子类似的方式应用和实施以下说明和实施方案。以下描述仅涉及定子1,但是也可以涉及转子。
定子1的组装和多个制造步骤优选可以在复杂的制造设备中自动地在多个制造站上多数也是全自动地进行。
原则上,定子1包括叠片铁芯2和多个接纳在叠片铁芯中的导体元件3、4,用于通过线圈产生旋转磁场。
在当前的实施例中,各个导体元件3、4在其未变形的初始状态下构造成直杆。这些杆通常具有长方形横截面直至正方形横截面,以及具有一定的纵向延伸,并且由导电材料形成。所述导电材料多数是铜材料。因此,所述杆也可以称为型材杆。导体元件3、4除了在其上所形成的接触区域以外可以以已知的方式由未详细示出或说明的绝缘层包围。
为了形成电线圈和由所述线圈形成的绕组,在叠片铁芯2中在周边上分布地设置或构成多个接纳槽5,在所述接纳槽中分别接纳或设置至少一个所述导体元件3、4中的至少一个,但优选接纳或设置至少两个所述导体元件3、4。接纳槽5可以沿轴向方向延伸并且优选沿相对于由叠片铁芯2限定的纵轴线6的平行的方向上延伸。但也可以选择接纳槽5连同接纳在其中的导体元件3、4的不平行的布置。这样,接纳槽5在纵轴线6的方向上分别在第一端面7和与第一端面隔开间距设置的第二端面8之间延伸。
接纳槽5分别具有与导体元件3、4的横截面尺寸相适配的接纳槽横截面,或者在相同的接纳槽5中接纳中多个的导体元件3、4时,分别具有接纳槽上的这些横截面尺寸相适配的接纳槽横截面。
叠片铁芯2由多个彼此电绝缘的单叠片或多个叠片组成,并且沿纵轴线6的方向由第一端面7和与第一端面隔开间距设置的第二端面8限定。两个端面7、8优选设置成彼此平行的并且设置成在沿相对于纵轴线6的法向方向定向的平面中延伸。在当前实施例中,由单叠片或叠片所组成的叠片组构成具有内表面和外表面的空心圆柱体。
优选在每个接纳槽5中设置至少一个导体元件3、4中的,但优选设置多个,特别是两个、三个、四个、五个、六个或者更多个导体元件3、4。也可以接纳八个、十个、十二个或更多个导体元件3、4。作为最少的方案,设置一个导体元件3、4,但在这个实施例中,在一个接纳槽5中分别示出和描述两个导体元件3、4。因此,沿径向方向设置在内部的导体元件3形成第一层9,并且沿径向方向设置在外部的导体元件4形成第二层10。
每个导体元件3和4都在其第一端部上分别包括第一端部段11、12并且在其相对的第二端部上分别包括第二端部段13、14,在该实施例中,第一端部段11、12突出于第一端面7,而第二端部段13、14突出于叠片铁芯2的第二端面8。
在下面一个制造步骤中,在每个端面7、8的区域中,按已知的方式使在叠片铁芯2中接纳在各个接纳槽5中的并且多数尚未变形的导体元件3、4在其端部段11、12;13、14中在周向方向上相互扭转和交叉,以便接下来由此使第一层或内层9的第一端部段11与第二或外层10的与其相对应的另外的第一端部段11导电连接。优选也可以在第二端面8的区域中分别以第二端部段13、14实施同样的处理。
此外也可能有利的是,各个导体元件3、4除了其绝缘层之外在接纳槽5内也还优选被单独的绝缘元件15完全包围。
将各个导体元件3、4供给或引入到相应的接纳槽5中可以逐步地或周期式地进行,叠片铁芯2这里以其纵轴线6优选处于水平的定向。因为多数尚未变形的导体元件3、4已经可纵向移动地接纳在相应的接收槽5中,在转移到后面的加工站或制造站时,必须考虑或确保导体元件3、4相对于叠片铁芯2的相对位置。
在优选在转移或转送到后面的加工站或制造站之前进行的定位步骤中,还可以使导体元件3、4在相对于一个端面7、8沿轴向方向定向。这例如可以这样来进行,即,使叠片铁芯2连同已经接纳在其中的导体元件3、4从其优选水平的供给位置转移到竖直的定位位置,在所述定位位置中,叠片铁芯2的纵轴线6具有竖直的纵向定向。叠片铁芯2可以支承在定位突起上,此时,导体元件3、4优选在重力作用下在各个接纳槽5中直至优选构造成环形的定位元件上以其一个端部段11、12或13、14发生贴靠。在定位突起和定位元件之间的距离应根据导体元件3、4的端部超过叠片铁芯2的端面7、8的规定的突出量来选择。
例如可以在可在各个工作站之间移动的工件托架上占据这个运输位置。
在这个纵轴线6具有竖直定向的位置中,现在应执行向后面的加工站或制造站的转移或接收,此时不改变已经预定位的导体元件3、4相对于叠片铁芯2的相对位置。
为此,至少可以执行下面说明的用于定位地保持叠片铁芯2连同接纳在叠片铁芯2中的至少一个层9、10的方法步骤,必要时在使用一个设备的情况下来执行,以形成电机的定子1和转子,所述层由多个在叠片铁芯2的周边上分布设置且构造成杆的导体元件3、4构成,这在图2至8中示出:
提供叠片铁芯2,所述叠片铁芯由多个直接相互贴靠的且限定纵轴线6的叠片构成,所述叠片铁芯具有多个在周边上分布设置的接纳槽5。此外,还要提供杆状的导体元件3、4,所述导体元件分别具有第一端部段11、12并且分别具有与第一端部段隔开间距设置的第二端部段13、14。然后可以执行的是,优选向每个接纳槽5中带入或导入至少一个所述导体元件3、4。虽然这里并非强制性必须的是,在每个接纳槽5中必须装入至少一个导体元件3、4。此时完全可能的是,虽然在绝大部分接纳槽5中装入至少一个导体元件3、4,但在存在多个接纳槽5时,在个别接纳槽中没有安装导体元件3、4。因此,假定存在多个设定为用于接纳至少一个导体元件3、4的接纳槽5。
如果发生这种情况,导体元件3、4可在相对于叠片铁芯2的两个端面7、8中的至少一个沿轴向方向上定位地定向,导体元件3、4的第一端部段11、12分别突出于第一端面7,而第二端部段13、14分别突出于第二端面8。
设备16用于定位地保持叠片铁芯2连同接纳在其中的导体元件3、4,该设备还可以用作没有详细示出的制造设备的一部分,用于自动制造和拼装电机的构件。
所述设备16至少包括至少一个第一保持单元17和第二保持单元18,这两个保持单元17、18中的至少一个保持单元可调地在基架19上被引导。第一保持单元17本身又包括多个在要保持的叠片铁芯2的周边上分布地设置的、构造成杆状或销状的第一支承元件20,这些第一支承元件在其朝向叠片铁芯2的侧面上分别构成沿竖直方向定向的第一止挡面21。此外,第一支承元件20以径向方向可调地在第一保持单元17上被引导。
第二保持单元18同样包括多个在要固定的叠片铁芯2周边上分布设置的、构造成杆状或销状的第二支承元件22。这些第二支承元件在其朝向叠片铁芯2的侧面上分别构成沿竖直方向上定向的第二止挡面23。第二支承元件22可移动地在第二保持单元18上地被引导。
在当前实施例中设定,第一保持单元17位置固定地设置在基架19上,并且由第一支承元件20的第一止挡面21构成具有竖直定向的基准平面。但是也可以设置相对于基架19的轴向移动运动。为了能够实现第二保持单元18相对于第一保持单元17沿轴向方向的相对移动运动,这里第二保持单元18可移动地在基架19上被引导。由此,第二支承元件22也可以相对于第一支承元件20沿轴向方向移动或移位。
第一支承元件20和第二支承元件22的移动优选分别沿径向方向在保持单元17、18上进行。在叠片铁芯2的保持状态下,第一支承元件20分别具有朝向纵轴线6的第一端部24。但同样地,第二支承元件22在叠片铁芯2的保持状态下也分别具有朝向纵轴线6的第二端部25。
现在如能更好地从图2中看到的那样,第一支承元件20可以分别至少成对在共同的第一滑动元件26上设置或构成。由于第二支承元件22优选具有与第一支承元件20相同的设计,第二支承元件22也可以分别至少成对地在共同的第二滑动元件27上设置或构成。表述“至少”这里是指,也可以有两个以上的支承元件20或22分别在滑动元件26或27之一上设置或构成。这样,也可以例如在滑动元件26或27之一上设置三个、四个或五个支承元件20或22。尽管这里支承元件20或22分别成对地存在于共同的滑动元件26或27上,但优选也分别将至少一个指状的所述支承元件20或22向在导体元件3、4之间的每个空隙中移动。
在这种情况下,此时第一滑动元件26在第一保持单元17上并且第二滑动元件27在第二保持单元18上沿径向方向被引导并且是可移动的。为了能够使支承元件20、22分别移动到沿周向位于接纳槽5之间的并且因此也位于导体元件3、4之间的空隙或中间空间内并优选实现支承元件20、22以其纵向侧面进行支承和贴靠,支承元件20、22的表面形状必须与空隙或中间空间的表面形状相适配。在该实施例中,支承元件20、22分别在朝向其端部24、25的方向上具有渐缩的楔形结构。
为了能够通过第一支承元件20和/或第二支承元件22可能地附加地夹紧叠片铁芯2,可以在第一支承元件20上,特别是在第一滑动元件26上分别设置或构成第一保持突起28,和/或在第二支承元件22上,特别是在第二滑动元件27上分别设置或构成第二保持突起29。这里这样来实现第一和第二保持突起28,29的设置,使得第一和第二保持突起分别朝向叠片铁芯2。因此,第一保持突起28和第二保持突起29分别设置在支承元件20、22,特别是滑动元件26、27的相互朝向的侧面上。
为了实现第一支承元件20,特别是第一滑动元件26的相对位移,设有第一驱动装置30,特别是缸-活塞系统、伺服驱动器或类似装置。第二支承元件22,特别是第二滑动元件27的位移也可以借助于自己的第二驱动装置31,特别是借助于缸-活塞系统、伺服驱动器或类似装置来进行。为了简单起见,这两个驱动装置30、31仅通过箭头表示。这里,应设置相应的驱动连接。这样,可以按已知的方式分别设有具有导轨或导向突起的调整盘,所述调整盘与一个所述驱动装置30、31中处于驱动连接,并且此外,支承元件20、22、特别是滑动元件26、27与导轨或导向突起处于作用连接。
为了能够进行第二保持单元17连同第二支承元件22的上述轴向的移动运动,可以设有第三驱动装置37,特别是缸-活塞系统、伺服驱动器或类似装置。这里也是为了简单和清楚起见,第三驱动装置37也仅由箭头表示。可以由第二支承元件22将沿轴向方向位于第一支承元件20和第二支承元件22之间的叠片铁芯2压紧到第一支承元件20上。
可以在引入所述设备16之前例如借助于制造设备中的工件托架在各个工作站之间运输叠片铁芯2连同接纳在其中的导体元件3、4。在图2中用虚线表示这个没有详细示出的工件托架。为了实现对接纳在接纳槽5中的导体元件3、4进行由重力引起的相对定位的定向,叠片铁芯2可以以其一个端面7、8贴靠并支承在工件托架上。在这种情况下,叠片铁芯的纵轴线6具有竖直定向。但在设备16中叠片铁芯2的纵轴线6设定为水平定向。因此,叠片铁芯2连同导体元件3、4可以从纵轴线6具有竖直定向的位置摆动到纵轴线6具有水平定向的位置。
为了避免在这个摆动过程中导体元件3、4在接纳槽5中发生不期望的相对位移,至少一个层9、10的已定位地定向的导体元件3、4可以分别在其突出于叠片铁芯2的端部段11、12;13、14上,由压力装置33的至少一个沿径向方向上可移动的压力元件32加载由所述至少一个压力元件32建立的压力。由此能够沿接纳槽5的纵向延伸方向关于叠片铁芯2相对定位地保持所有导体元件3、4。这在图3中简化示出。
此外,还在图3中示出,为了进行摆动过程,可以由保持装置34借助于保持臂35以及沿径向方向在保持臂上可移动的保持元件36上抓握和夹紧地保持叠片铁芯2。可以设置多个保持元件36,这些保持元件在叠片铁芯2的内周上分布地设置并且压紧到叠片铁芯2的内表面上,以保持叠片铁芯。在抓握和保持叠片铁芯2连同已定位地定向的导体元件3、4之后,可以在周向上相对于期望位置定位地对叠片铁芯2进行定向。这是因为,由此,为了引入支承元件20、22和通过支承元件20、22实现保持过程,能够无碰撞地插入分别位于导体元件3、4之间的空隙中。为此,可以在叠片铁芯2上设置或构成定向标志,如例如刻痕或凹槽。
在图4至8中,用高度示意性的图示示出用于将叠片铁芯2定位地保持在设备中的顺序。这里要指出的是,各个工作步骤的时间顺序仅是示例性地给出的,并且也可以实施与其不同的顺序。这尤其是涉及支承元件20、22沿径向方向和轴向方向的送进以及保持突起28、29向叠片铁芯2上施加径向夹紧力。此外,不同于牢固的和由力导致的夹紧,表述支承元件20、22以其止挡面21、23“贴靠在”或“贴靠到”相应的端面7、8上是指,仅是无压力的略微的支承。因此,在这种状态下,也不一定是所有的支承元件20、22都必须贴靠在相应的端面7、8上,但优选支承元件的大部分是这样。在任何情况下,支承元件20或22总数的50%以上发生所述贴靠。
具有第一支承元件20的第一保持单元17设置在第一端面7的区域中。具有其第二支承元件22的第二保持单元18设置在叠片铁芯2的第二端面8的区域中。如上所述,第一支承元件20分别在其朝向叠片铁芯2的侧面上构成沿竖直方向定向的第一止挡面21。叠片铁芯2连同导体元件3、4沿法向方向朝第一止挡面21移动。为了构成止挡或支承面,第一支承元件20以其分别朝向纵轴线6的第一端部24可以从沿朝向纵轴线6的方向不覆盖叠片铁芯的外周的位置以这样的程度移动到在朝纵轴线6的方向局部地覆盖第一端面7的位置,即,使得第一端部24位于导体元件3、4背离纵轴线6的侧面上以及还位于接纳在接纳槽5中的导体元件3、4之外。
如果第一支承元件20处于这个位置,则叠片铁芯2连同已定位地定向的、纵轴线6具有水平定向的导体元件3、4可以沿轴向方向以其第一端面7贴靠和支承在第一止挡面21上。相对于中心放射状地设置和定向的第一支承元件20在周边上观察以其第一端部24围成一个圆形,叠片铁芯2的纵轴线6也设置成在所述中心处延伸。
如果叠片铁芯2的第一端面7贴靠在第一止挡面21上,则第一支承元件20可以沿朝向纵轴线6的方向上进一步移动。在周向上观察,在每个接纳槽5之间并且因此也在导体元件3、4之间构成空隙,至少一个第一支承元件20中分别移动进入该空隙中。
如果发生这种情况,在第二端面8的区域中,第二保持单元18的第二支承元件22同样以其朝向纵轴线6的第二端部25从沿朝纵轴线6的方向不覆盖叠片铁芯2的外周的位置以这样的程度移动到沿朝纵轴线6的方向局部地覆盖第二端面8的位置,即,使得第二端部25位于在背离纵轴线6的侧面上以及还位于接纳在接纳槽中的导体元件3、4之外。如上所述,第二支承元件22分别在其朝向叠片铁芯2的侧面上构成沿竖直方向定向的第二止挡面23。
在第二支承元件22完成径向送进之后,第二支承元件以其第二止挡面23关于纵轴线6沿轴向方向上以这样的程度朝叠片铁芯的方向移动,直到第二止挡面23贴靠在叠片铁芯2的第二端面8上。由此已经可以在支承元件20、22之间实现对叠片铁芯2小的充分的夹紧作用。最后,第二支承元件22在纵轴线6的方向上进一步移动,此时第二支承元件22同样优选移动到每个在周向上位于导体元件3、4之间的空隙中。
第一支承元件20和/或第二支承元件22向分别沿周向上位于导体元件3、4之间的空隙中的移动可以以这样的程度进行,即,使得在各个导体元件3、4之间的空隙完全或至少近似完全地被支承元件20和/或22填满。因此,已经可以实现由支承元件20、22对导体元件3、4施加一定的夹紧。
在叠片铁芯2以其第一端面7贴靠和支承在第一支承元件20的第一止挡面21上之后并且在第一支承元件20处于在周向上分别位于在导体元件3、4之间的空隙中的位置中时,可以由第一支承元件20和/或在第一保持突起28上夹紧地保持叠片铁芯2连同导体元件3、4。优选借助于第一保持突起28来实现固定和夹紧叠片铁芯2,所述第一保持突起设置或构成在第一支承元件20上或第一滑动元件26上。但同样的情况也适用于第二保持单元18,所述第二保持单元具有第二支承元件22以及必要时还具有在第二支承元件上设置或构成的第二保持突起29。这样,在第二支承元件22以其第二止挡面23贴靠和支撑在叠片铁芯2的第二端面8上之后并且在第二支承元件22处于在周向上分别位于在导体元件3、4之间的空隙中的位置中时,也可以由第二支承元件22和/或设置或构成在第二支承元件上的第二保持突起29夹紧地保持叠片铁芯2连同导体元件3、4。
可以借助于保持装置34以及在周边上分布设置在保持臂35上的保持元件36来实现将叠层铁芯2连同导体元件3、4引入到所述设备16中。如果叠片铁芯2由第一支承元件20以及必要时还有第一保持突起28夹紧地保持并且第二支承元件22也以其第二止挡面23贴靠在叠片铁芯2的第二端面8上,则压紧在叠片铁芯2的内表面上的保持元件36可以移动离开所述内表面,并且保持装置34的保持臂35可以沿轴向方向从叠片铁芯2的内部移出。如果具有保持元件36的保持装置34卸荷并移出,则可以进行第二支承元件22进一步沿径向方向进入分别位于导体元件3、4之间的空隙中的移动运动。如果还设有第二保持突起29,则也可以使所述第二保持突起贴靠在叠片铁芯2的外周上并且带来由此产生的对叠片铁芯2的夹紧。
在图4中示出叠片铁芯2连同导体元件3、4已经贴靠在第一支承元件20的第一止挡面21上的状态。第二支承元件22仍以其第二端部25沿径向方向与叠片铁芯2的外周隔开间距地设置。
在图5中示出,第一支承元件20已经移动到在导体元件3、4之间的空隙中,并且第一保持突起28也已经贴靠在叠片铁芯2上并由此在朝纵轴线6的方向上已经移动到夹紧地保持在叠片铁芯2上的位置。第二支承元件22已经沿径向方向朝纵轴线6移动到第一中间位置中,但是此时第二支承元件仍然位于这里外部的导体元件4组成的第二层10之外。
图6示出第二支承元件22沿轴向方向进行的、在朝具有第一支承元件20的第一保持单元17的方向的移动,由此其第二止挡面23贴靠在叠片铁芯2的第二端面8上。
然后,图7示意性地示出,保持装置34一方面已经从叠片铁芯2的内部移出,并且第二支承元件22也已经移入位于导体元件3、4之间的空隙中。这里要指出的是,在将第二支承元件22移入在导体元件3、4之间的空隙中之前,优选首先将保持装置34从叠片铁芯2中移出。但也可能的是,在由保持装置34释放叠层铁芯2并将保持装置从叠片铁芯中移出之前,可以首先将第二支承元件22移动到在导体元件3、4之间的空隙中并且必要时可以利用设置第二支承元件上的第二保持突起29夹紧地保持叠层铁芯2。
在设备16的在图7所示的运行状态中,由第一保持单元17以及第二保持单元18实现沿径向牢固地夹紧叠片铁芯2,第一保持单元具有第一支承元件20并且必要时还具有第一保持突起28,第二保持单元具有第二支承元件22并且必要时还具有第二保持突起29。牢固地夹紧是指,向叠片铁芯2上施加大的夹紧力。
最后,在图8中还示出,除了由支承元件20、22以及如必要时还由保持突起28、29对叠片铁芯2径向的张紧和保持,还由第二保持单元18、特别是第二支承元件22将叠片铁芯2沿轴向方向压紧到具有设置在这里的第一支承元件20的第一保持单元17上,并由此在这个方向上牢固地夹紧叠片铁芯。
但与此不同,也可能的是,见图4下部,在叠片铁芯2已经以其第一端面7贴靠到第一支承元件20的第一止挡面21上之后,将第二支承元件22沿径向方向朝纵轴线6移动到第一中间位置,从而第二支承元件的第二端部25仍位于接纳在接纳槽5中的导体元件3、4之外,见图5上部。接着,朝具有其第一支承元件20的第一保持单元17的方向进行第二支承元件22的送进,使得第二支承元件的第二止挡面23贴靠在叠片铁芯2的第二端面8上,见图6上部。
如果第一和第二止挡面21、23的绝大部分贴靠在叠片铁芯2的相应端面7、8上,则支承元件20、22分别移动到位于导体元件3、4之间的空隙中。这可以同时地(同步地)或者但也可以在时间上彼此错开地进行。支承元件20、22在叠片铁芯2上沿轴向过强的贴靠可能由于摩擦而导致支承元件20、22的高移动力。应该避免这种情况。
然后可以附加地和可选地借助于保持突起28、29实现在叠片铁芯的外周上夹紧叠片铁芯2,但这不是强制性必要的。
由于优选分别成对设置的指状的支承元件20、22在周向上观察也可以实现弹簧作用,通过支承元件20、22就已经可以实现对至少个别导体元件3、4的夹紧,只要这些导体元件已经足够远地移动到支承元件之间。
因为由于形成叠片铁芯的叠片的也仅很小的叠片厚度波动可能导致不同的制造尺寸,在这个牢固夹紧的状态或位置中可以确定第一止挡面21和第二止挡面23之间的距离或间距。在这个至少在轴向方向上牢固夹紧叠片铁芯2的位置中,施加或建立大致对应于叠片铁芯2的自重或固有质量的夹紧力或压力。这样,例如在结构尺寸较小时所述自重或固有质量具有在10N至300N之间的值,对较大的结构类型,也可能高达2500N或更高。当至少所述压力作用在叠片铁芯2上时,才进行总厚度的测量。
由于第一保持单元17优选以其第一支承元件20在第一止挡面21上构成基准平面或参考平面,这例如可以这样来进行,即,通过相应的测量器件可以确定第二保持单元18相对于第一保持单元17的位置或方位并且通过所述位置信息可以确定在与第一止挡面21隔开间距设置的第二止挡面23之间的实际距离或间距。
如果也对叠片铁芯2进行轴向夹紧,则由第一和第二支承元件20、22以及必要时也由第一和第二保持突起28、29定位地定向的和夹紧地保持的叠片铁芯2可以至少连同支承元件20、22一起被带入到后续的没有详细示出的成型站,用以使导体元件3、4的分别突出于两个端面7、8的端部段11、12或13、14成型。
各实施例示出可能的实施变型方案,其中在这里应指出的是,本发明不限于具体示出的实施方案本身,而是各个实施方案彼此间不同的组合也是可能的并且这种方案可能性基于通过本发明对技术手段的教导是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
保护范围通过权利要求确定。但说明书和附图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所示和所述的不同的实施例的各个特征或特征组合也可以构成本身独立的、创造性的或属于本发明的解决方案。这些独立的创造性的解决方案的目的可以由说明书得出。
在具体的说明中的全部关于数值范围的说明应这样理解,即其同时包括其中任意的和所有的部分范围,例如说明1至10应这样理解,即,同时包括从下限1和上限10出发的全部部分范围,就是说,以1或更大的下限开始以及以10或更小的上限结束的全部部分范围,例如1至1.7、或3.2至8.1、或5.5至10。
为了符合规定,最后还应指出,为了更好地理解结构,各元件有时不是符合比例地,和/或是放大和/或缩小地示出的。
附图标记列表
1 定子
2 叠片铁芯
3 导体元件
4 导体元件
5 接纳槽
6 纵轴线
7 第一端面
8 第二端面
9 第一层
10 第二层
11 第一端部段
12 第一端部段
13 第二端部段
14 第二端部段
15 绝缘元件
16 设备
17 第一保持单元
18 第二保持单元
19 基架
20 第一支承元件
21 第一止挡面
22 第二支承元件
23 第二止挡面
24 第一端部
25 第二端部
26 第一滑动元件
27 第二滑动元件
28 第一保持突起
29 第二保持突起
30 第一驱动装置
31 第二驱动装置
32 压力元件
33 压力装置
34 保持装置
35 保持臂
36 保持元件
37 第三驱动装置

Claims (25)

1.用于定位地保持叠片铁芯(2)连同至少一个接纳在叠片铁芯(2)中的由多个在叠片铁芯周边上分布设置并且构造成杆的导体元件(3、4)构成的层(9、10)的方法,所述方法用于形成电机的定子(1)或转子,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叠片铁芯(2),所述叠片铁芯由多个直接相互贴靠的并且限定纵轴线(6)的叠片组成,在叠片铁芯(2)中设置有多个设置在周边上分布设置的接纳槽(5),并且所述接纳槽(5)分别在第一端面(7)和第二端面(8)之间延伸,所述接纳槽(5)用于接纳电绕组的导线部段,
-提供所述杆状的导体元件(3、4),所述导体元件分别具有第一端部段(11、12)并且分别具有与第一端部段隔开间距设置的第二端部段(13、14),所述导体元件(3、4)用于形成所述电绕组,并且所述导体元件(3、4)构造成具有这样的杆长度,所述杆长度大于叠片铁芯(2)在其第一端面(7)和其第二端面(8)之间的厚度,
-将至少一个所述导体元件(3、4)中引入多个所述接纳槽(5)中,
-在沿轴向方向相对于叠片铁芯(2)的两个端面(7、8)中的至少一个端面对所述导体元件(3、4)进行定位地定向,导体元件(3、4)的第一端部段(11、12)分别突出于第一端面(7),而第二端部段(13、14)分别突出于第二端面(8),
其特征在于,
-使多个在周边上分布设置的、构造成杆状的第一支承元件(20)以其朝向纵轴线(6)的第一端部(24)从朝纵轴线(6)的方向没有覆盖叠片铁芯(2)的外周的位置以这样的程度移动到朝纵轴线(6)的方向上局部地覆盖第一端面(7)的位置,使得所述第一端部(24)位于背离纵轴线(6)的侧面上以及仍位于接纳在接纳槽(5)中的导体元件(3、4)之外,并且第一支承元件(20)分别在其朝向叠片铁芯(2)的侧面上构成沿竖直方向定向的第一止挡面(21),
-使叠片铁芯(2)连同已定位地定向的导体元件(3、4)沿轴向方向以其第一端面(7)贴靠在第一支承元件(20)的第一止挡面(21)上,所述已定位地定向的导体元件的纵轴线(6)具有水平定向,
-使多个在周边上分布设置的、构造成杆状的第二支承元件(22)以其朝向纵轴线(6)的第二端部(25)从朝纵轴线(6)的方向没有覆盖叠片铁芯(2)的外周的位置以这样的程度移动到朝纵轴线(6)的方向上局部地覆盖第二端面(8)的位置,使得所述第二端部(25)位于背离纵轴线(6)的侧面上并且仍位于接纳在接纳槽(5)中的导体元件(3、4)之外,并且第二支承元件(22)分别在其朝向叠片铁芯(2)的侧面上构成沿竖直方向定向的第二止挡面(23),
-使第二支承元件(22)以其第二止挡面(23)关于纵轴线(6)沿轴向方向朝叠片铁芯(2)的方向移动,直到大部分数量的第二止挡面(23)贴靠在第二端面(8)上,
-使第一支承元件(20)继续在朝纵轴线(6)的方向移动,并且此时优选将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支承元件(20)移动到每个沿周向位于导体元件(3、4)之间的空隙中,以及
-使第二支承元件(22)同样继续在朝纵轴线(6)的方向上移动,并且此时优选将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支承元件(22)移动到每个沿周向位于导体元件(3、4)之间的空隙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使所述第一支承元件(20)和/或第二支承元件(22)以这样的程度移动到分别沿周向位于导体元件之间(3、4)的空隙中,使得完全或至少几乎完全地填满各导体元件(3、4)之间的空隙。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支承元件(20)和第二支承元件(22)的移动分别沿径向方向进行。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叠片铁芯的第一端面(7)贴靠到第一支承元件(20)的第一止挡面(21)上之前,所述叠片铁芯(2)连同已定位地定向的导体元件(3、4)由保持装置(34)的保持臂(35)接纳,并且此时将位于保持臂(35)上的并且沿径向方向可移动的保持元件(36)压紧到叠片铁芯(2)的内表面上。
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层(9、10)的已定位地定向的导体元件(3、4)分别在其突出于叠片铁芯(2)的端部段(11、12;13、14)上由压力装置(33)的至少一个沿径向方向可移动的压力元件(32)加载利用所述至少一个压力元件(32)建立的压力并且由此沿接纳槽(5)的纵向延伸的方向相对于叠片铁芯(2)被定位地保持。
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叠片铁芯的第一端面(7)贴靠到第一支承元件(20)的第一止挡面(21)上之前,沿周向相对于期望位置对叠片铁芯(2)连同已定位地定向的导体元件(3、4)进行定位地定向。
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叠片铁芯的第一端面(7)贴靠到第一支承元件(20)的第一止挡面(21)上之前,使叠片铁芯(2)连同已定位地定向的导体元件(3、4)从纵轴线(6)具有竖直定向的位置摆动到纵轴线(6)具有水平定向的位置。
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支承元件(20)分别至少成对地在第一滑动元件(26)上设置或构成,而第二支承元件(22)分别至少成对地在第二滑动元件(27)上设置或构成。
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支承元件(20)上、特别是在第一滑动元件(26)上分别设置或构成第一保持突起(28),而在第二支承元件(22)上、特别是在第二滑动元件(27)上分别设置或构成第二保持突起(29)。
10.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叠片铁芯(2)以其第一端面(7)贴靠和支承在第一支承元件(20)的第一止挡面(21)上之后并且在第一支承元件(20)处于沿周向分别位于导体元件(3、4)之间的空隙中的位置中时,使叠片铁芯(2)连同导体元件(3、4)由第一支承元件(20)和/或第一保持突起(28)夹紧地保持。
11.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二支承元件(22)以其第二止挡面(23)沿轴向贴靠和支承在叠片铁芯(2)的第二端面(8)上之后并且还在第二支承元件(22)进一步沿径向移动运动到分别位于导体元件(3、4)之间的空隙中之前或者在所述移动运动之后,使压紧到叠片铁芯(2)的内表面上的保持元件(36)移动离开内表面,并且使保持装置(34)的保持臂(35)沿轴向方向上从叠片铁芯(2)的内部移出。
12.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二支承元件(22)以其第二止挡面(23)沿轴向贴靠和支承在叠片铁芯(2)的第二端面(8)上之后并且在第二支承元件(22)处于沿周向分别位于导体元件(3、4)之间的空隙中的位置中时,使叠片铁芯(2)连同导体元件(3、4)由第二支承元件(22)和/或第二保持突起(29)夹紧保持。
1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第一驱动装置(30),特别是通过缸-活塞系统、伺服驱动器使第一支承元件(20)、特别是第一滑动元件(26)沿径向方向移动,并且通过第二驱动装置(31),特别是通过缸-活塞系统、伺服驱动器使第二支承元件(22)、特别是第二滑动元件(27)同样沿径向方向移动。
1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支承元件(20)、特别是第一滑动元件(26)设置成沿轴向方向位置固定地定位,并且由第一止挡面(26)构成具有竖直定向的基准平面。
1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至少第二支承元件(22)、特别是至少第二滑动元件(27)沿轴向方向相对于第一支承元件(20)、特别是相对于第一滑动元件(26)是可移动的。
1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由第三驱动装置(37),特别是由缸-活塞装置、伺服驱动器共同地至少使第二支承元件(22)、特别是第二滑动元件(27)沿轴向方向移动。
1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由第二支承元件(22)使沿轴向方向位于第一支承元件(20)和第二支承元件(22)之间的叠片铁芯(2)沿轴向方向压紧到第一支承元件(20)上。
1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叠片铁芯(2)位于第一支承元件(20)和第二支承元件(22)之间时并且在第一止挡面(21)贴靠在叠片铁芯(2)的第一端面(7)上以及第二止挡面(23)贴靠在叠片铁芯(2)的第二端面(8)时,确定第一和第二止挡面(21、23)之间沿法向方向的轴向距离。
1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由第一和第二支承元件(20、22)定位地定向的叠片铁芯(2)至少连同各支承元件(20、22)带到后面的成型站,以使导体元件(3、4)的分别突出于两个端面(7、8)的端部段(11、12;13、14)成型。
20.用于定位地保持叠片铁芯(2)连同至少一个接纳在叠片铁芯(2)中的由多个在叠片铁芯(2)的周边上分布设置并且构造成杆的导体元件(3、4)构成的层(9、10)的设备(16),用以形成电机的定子(1)或转子,并且所述设备用于执行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方法,所述装置(16)包括:
-第一保持单元(17),所述第一保持单元具有多个在周边上分布设置的构造成杆状的第一支承元件(20),第一支承元件(20)分别在其能朝向叠片铁芯(2)的侧面上构成沿竖直方向定向的第一止挡面(21),并且第一支承元件(20)沿径向方向在第一保持单元(17)上能移动地被引导,
-第二保持单元(18),所述第二保持单元具有多个在周边上分布设置的构造成杆状的第二支承元件(22),第二支承元件(22)分别在其能朝向叠片铁芯(2)的侧面上构成沿竖直方向定向的第二止挡面(23),并且第二支承元件(22)沿径向方向在第二保持单元(18)上能移动地被引导,以及
-所述两个保持单元(17、18)中的至少一个保持单元沿关于止挡面(21、23)的法向方向能相对于另一个保持单元(18、17)在基架(19)上移动被引导。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设备(16),其特征在于,第一支承元件(20)分别至少成对地设置或构成在第一滑动元件(26)上,并且第二支承元件(22)分别至少成对地设置或构成在第二滑动元件(27)上,并且第一滑动元件(26)在第一保持单元(17)上被引导,而第二滑动元件(27)在第二保持单元(18)上被引导。
22.根据权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设备(16),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支承元件(20)上、特别是在第一滑动元件(26)上分别设置或构成第一保持突起(28),并且在第二支承元件(22)上、特别是在第二滑动元件(27)上分别设置或构成第二保持突起(29),并且所述第一保持突起(28)和所述第二保持突起(29)设置在支承元件(20、22)、特别是滑动元件(26、27)分别彼此朝向的侧面上。
23.根据权利要求20至22之一所述的设备(16),其特征在于,第一支承元件(20)、特别是第一滑动元件(26)与第一驱动装置(30)、特别是缸-活塞系统、伺服驱动器处于驱动连接,而第二支承元件(22)、特别是第二滑动元件(27)与第二驱动装置(31)、特别是缸-活塞系统、伺服驱动器处于驱动连接,并且能够由所述驱动装置(30、31)实施所述沿径向方向的移动运动。
24.根据权利要求20至23之一所述的设备(16),其特征在于,第一保持单元(17)位置固定地设置在基架(19)上,并且由第一支承元件(20)的第一止挡面(21)构成具有竖直定向的基准平面。
25.根据权利要求20至24之一所述的设备(16),其特征在于,至少第二保持单元(18)沿轴向方向相对于第一保持单元(17)在基架(19)上能移动被引导,并且第二保持单元(18)与第三驱动装置(37)、特别是缸-活塞系统、伺服驱动器处于驱动连接。
CN201880056669.9A 2017-09-01 2018-08-09 用于定位地保持叠片铁芯连同接纳在其中的导体元件的方法和设备 Pending CN11141813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ATA50737/2017A AT520207B1 (de) 2017-09-01 2017-09-01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positionierten Halten eines Blechpakets mitsamt darin aufgenommenen Leiterelementen
ATA50737/2017 2017-09-01
PCT/AT2018/060185 WO2019040958A1 (de) 2017-09-01 2018-08-09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positionierten halten eines blechpakets mitsamt darin aufgenommenen leiterelementen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18133A true CN111418133A (zh) 2020-07-14

Family

ID=635560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56669.9A Pending CN111418133A (zh) 2017-09-01 2018-08-09 用于定位地保持叠片铁芯连同接纳在其中的导体元件的方法和设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00195102A1 (zh)
EP (1) EP3676942A1 (zh)
CN (1) CN111418133A (zh)
AT (1) AT520207B1 (zh)
WO (1) WO201904095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9207126A1 (de) * 2019-05-16 2020-11-19 Thyssenkrupp Ag Greifervorrichtung
DE102019211859A1 (de) * 2019-08-07 2021-02-11 Felsomat Gmbh & Co. Kg Fertigungssystem und Verfahren zum Fertigen eines Stators mit Stableitern
AT523761A1 (de) * 2020-04-21 2021-11-15 Miba Automation Systems Ges M B H Verfahren, Positioniereinheit sowie damit ausgestattete Umformanlage zum Vorpositionieren von freien Stabendabschnitten eines Leiterpakets
KR20220021102A (ko) * 2020-08-13 2022-02-22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평각형 고정자 코일의 용접부 트위스팅 장치
DE102020214152A1 (de) 2020-11-11 2022-05-12 Robert Bosch Gesellschaft mit beschränkter Haftung Greifvorrichtung
CN116317406B (zh) * 2023-02-13 2023-12-08 邦迪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电机绕组整理用设备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201935A1 (en) * 2007-02-26 2008-08-28 Hitachi, Lt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and Stator
WO2013137350A1 (ja) * 2012-03-13 2013-09-19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ステータコイル整形方法およびステータコイル整形装置
CN105099101A (zh) * 2014-05-19 2015-11-25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转子及其形成方法
CN105375711A (zh) * 2015-12-25 2016-03-02 江苏本格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嵌扩一体机
CN106558950A (zh) * 2016-11-22 2017-04-05 常州金康精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电机定子线圈整形模具以及双动力整形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20483A (en) * 1972-04-21 1974-06-28 Licentia Gmbh Apparatus for binding a winding head
US8726493B2 (en) * 2010-07-16 2014-05-20 Tecnomatic S.P.A. Clamping system of special conductors for a stator or rotor bar winding for an electric machine
JP6489368B2 (ja) * 2015-06-04 2019-03-2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回転電機用固定子の製造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201935A1 (en) * 2007-02-26 2008-08-28 Hitachi, Lt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and Stator
WO2013137350A1 (ja) * 2012-03-13 2013-09-19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ステータコイル整形方法およびステータコイル整形装置
CN105099101A (zh) * 2014-05-19 2015-11-25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转子及其形成方法
CN105375711A (zh) * 2015-12-25 2016-03-02 江苏本格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嵌扩一体机
CN106558950A (zh) * 2016-11-22 2017-04-05 常州金康精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电机定子线圈整形模具以及双动力整形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T520207B1 (de) 2019-02-15
WO2019040958A1 (de) 2019-03-07
EP3676942A1 (de) 2020-07-08
AT520207A4 (de) 2019-02-15
US20200195102A1 (en) 2020-06-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418133A (zh) 用于定位地保持叠片铁芯连同接纳在其中的导体元件的方法和设备
US10910928B2 (en) Stator assembly method and stator assembly apparatus
EP2599194B1 (en) Apparatus for twisting electrical bar conductors, in particular for bar windings of electrical machines, with conductor' s clamping system
CN111164857B (zh) 一种在电机的机器零件中插入导电体的方法和装置
US10284057B2 (en) Stator manufacturing device and stator manufacturing method
US20200350806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automatically producing a stator of an electric machine
CN111201700B (zh) 用于制造定子的半成品的方法和用于制造定子的半成品的设备
US9071116B2 (en) Apparatus for installing stator winding conductors
CN111864948B (zh) 对准装置和制造对准线圈的方法
CN111434016B (zh) 线圈形成装置及线圈形成方法
CN113196632B (zh) 定位发卡式导体的至少第一支脚对的端部的装置和方法
CN111386652A (zh) 用于定位地保持叠片铁芯连同接纳在其中的导体元件的方法和设备
US8127430B2 (en) Method of assembling split core type stator of inner rotor type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US20160372992A1 (en)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stator winding coil
US7870657B2 (en) Manufacturing device for bending an electromanetic element of an electrical machine
EP3661017B1 (en) Method for providing the winding of a plurality of wires within a stator pack of a stator for electric motors and processing line for the provision of the method
CN112262520A (zh) 使从电机的定子或转子的一侧突出的导体变形的装置和方法
CN105190801A (zh) 用于制造由磁极段组件形成的电机定子的设备和方法
ITTO20060336A1 (it) Apparecchi e procedimenti per l'inserimento di bobine e biette nelle cave di nuclei di macchine dinamoelettriche
JP2018074861A (ja) 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及びモータ
US11462978B2 (en) Compact production station for assembling a stator for an electric motor from stator segments
CN113330669A (zh) 用于形成导体叠阵并将其安插到叠片芯中的方法及装置
JP2014180129A (ja) コイル配置装置及びコイル配置方法
CN109690923B (zh) 用于将铜杆同时引入电机中的装配设备及方法
Kuehl et al. Innovative Assembly of Stators using Ambidextrous Kinematic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714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