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892618B - 定子的组装方法以及定子的组装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定子的组装方法以及定子的组装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892618B
CN110892618B CN201880047193.2A CN201880047193A CN110892618B CN 110892618 B CN110892618 B CN 110892618B CN 201880047193 A CN201880047193 A CN 201880047193A CN 110892618 B CN110892618 B CN 11089261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ide jig
slot
insulating member
radial direction
st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4719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892618A (zh
Inventor
井出光洋
铃木大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8926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926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8926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9261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8Forming windings by laying conductors into or around core parts
    • H02K15/085Forming windings by laying conductors into or around core parts by laying conductors into slotted sta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16Stator cores with slots for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6Embedding prefabricated windings in machines
    • H02K15/062Windings in slots; salient pole windings
    • H02K15/065Windings consisting of complete sections, e.g. coils, waves
    • H02K15/066Windings consisting of complete sections, e.g. coils, waves inserted perpendicularly to the axis of the slots or inter-polar channel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10Applying solid insulation to windings, stators or ro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32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 H02K3/3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between conductors or between conductor and core, e.g. slot insulation
    • H02K3/345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between conductors or between conductor and core, e.g. slot insulation between conductor and core, e.g. slot insul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nufacture Of Motors, Gener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定子的组装方法以及定子的组装装置。该定子的组装方法具备:将第一引导夹具沿着中心轴线方向而向被配置于插槽的绝缘部件插入,使绝缘部件的径向的一侧的部分开放的工序;以及使线圈与第一引导夹具一起相对于定子铁芯向径向的另一侧移动,由此使插槽收纳部经由开口部插入插槽的工序。

Description

定子的组装方法以及定子的组装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定子的组装方法以及定子的组装装置,特别是涉及具备使线圈向定子铁芯的径向移动,由此将线圈的插槽收纳部向定子铁芯的插槽插入的工序的定子的组装方法以及定子的组装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具备使线圈向定子铁芯的径向移动,由此将线圈的插槽收纳部向定子铁芯的插槽插入的工序的定子的组装方法。这样的定子的组装方法例如被美国专利第7788790号说明书公开。
在上述美国专利第7788790号说明书记载的定子的组装方法中,在将绝缘部件配置于定子铁芯的铁芯插槽(以下称为“插槽”)后,将夹具配置于绝缘部件的内侧,使插槽段(线圈段)从径向外侧朝向径向内侧移动,使插槽段向插槽插入。在该定子的组装方法中,以在夹具与插槽的侧面之间夹持绝缘部件的方式,将夹具向绝缘部件的内侧插入。通过该夹具,绝缘部件的径向的内侧的径向内侧的开口部被开口。而且,使插槽段与夹具一起从径向内侧朝向径向外侧移动,由此插槽段被配置于插槽内并且绝缘部件的内侧。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7788790号说明书
然而,在上述美国专利第7788790号说明书所记载那样的定子的组装方法中,插槽段(以下称为“插槽收纳部”)被从径向内侧朝向径向外侧边按压边移动,所以被认为存在插槽收纳部通过复原力而向径向内侧返回(产生回弹)的情况。而且,在上述美国专利第7788790号说明书所记载的定子的组装方法中,在将插槽收纳部向插槽插入时,被认为在插槽收纳部产生回弹的情况下,成为插槽收纳部与夹具被分离了的状态。在该情况下,认为存在绝缘部件中的位于插槽收纳部与夹具的间隙的部分与其它部分(被插槽收纳部或者夹具与定子铁芯的侧面夹着的部分)相比,在插槽的内侧以凸状弯曲而进入到上述间隙的情况。而且,认为在绝缘部件的一部分弯曲并进入到间隙的状态下,在使插槽收纳部进一步向径向外侧移动的情况下,绝缘部件(弯曲的部分)与插槽收纳部机械地干涉而使绝缘部件与插槽收纳部一起向径向外侧移动,所以绝缘部件的形状被破坏。其结果,在上述美国专利第7788790号说明书所记载那样的现有的定子的组装方法中,存在绝缘部件的形状被破坏,由此往往无法适当地确保插槽收纳部与插槽的绝缘性能这样的问题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而完成的,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在将线圈向定子铁芯的插槽插入时防止绝缘部件的形状被破坏,并能够可靠地确保线圈的插槽收纳部与插槽的绝缘的定子的组装方法以及定子的组装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对于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定子的组装方法,所述定子具备:包含具有在径向的一侧开口的开口部的插槽的定子铁芯、包含被收纳于插槽的插槽收纳部的线圈、以及被配置于插槽与插槽收纳部之间的绝缘部件,所述定子的组装方法具备以下工序:将绝缘部件配置于插槽的工序;在配置绝缘部件的工序之后,使第一引导夹具沿着定子铁芯的中心轴线方向插入被配置于插槽的绝缘部件,使绝缘部件的径向的一侧的部分开放的工序;以及在使绝缘部件开放的工序之后,使线圈与第一引导夹具一起相对于定子铁芯向径向的另一侧移动,由此使插槽收纳部经由开口部插入插槽的工序,插入线圈的工序是在朝向径向的一侧对第一引导夹具施力了的状态下,朝向径向的另一侧将插槽收纳部向第一引导夹具按压,使线圈与第一引导夹具一起克服作用力,并相对于定子铁芯向径向的另一侧移动,由此使插槽收纳部经由开口部插入插槽的工序。此外,在本申请说明书中,“使绝缘部件开放”是指以绝缘部件的内侧的间隙(宽度)变大的方式进行变化。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定子的组装方法中,如上述那样,在使绝缘部件的径向的一侧的部分开放的工序之后,进行使插槽收纳部经由开口部插入插槽的工序,由此能够在绝缘部件的插槽收纳部被导入的部分(径向一侧的部分)被开放了的状态下,将插槽收纳部向插槽插入,所以能够防止插槽收纳部与绝缘部件干涉的情况。由此,能够防止在将线圈向定子铁芯的插槽插入时绝缘部件的形状被破坏的情况,能够可靠地确保线圈的插槽收纳部与插槽的绝缘。而且,使线圈与第一引导夹具一起相对于定子铁芯向径向的另一侧移动,由此能够利用第一引导夹具一边维持使绝缘部件的径向的一侧的部分开放的状态,一边使插槽收纳部向径向的另一侧引导并移动。即、能够一边维持线圈不与绝缘部件干涉的状态,一边使插槽收纳部移动到插槽内的规定位置,所以能够更进一步防止绝缘部件的形状被破坏的情况,并且能够将插槽收纳部配置于插槽。其结果是,能够更进一步地确保插槽收纳部与插槽的绝缘。
另外,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定子的组装方法中,如上述那样,插入线圈的工序是在朝向径向的一侧对第一引导夹具施力了的状态下,从径向的另一侧将插槽收纳部向第一引导夹具按压,使线圈与第一引导夹具一起克服作用力,相对于定子铁芯向径向的另一侧移动,由此使插槽收纳部经由开口部向插槽插入的工序。由此,即使在插槽收纳部产生了回弹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作用力使第一引导夹具与插槽收纳部在径向相互按压,所以能够防止第一引导夹具与插槽收纳部在径向的分离。因此,能够防止绝缘部件进入第一引导夹具与插槽收纳部的径向的间隙,所以能够更进一步防止将线圈向定子铁芯的插槽插入时绝缘部件的形状被破坏的情况。另外,能够利用第一引导夹具防止插槽收纳部成为未被引导的状态,由此能够利用第一引导夹具更可靠地防止插槽收纳部与绝缘部件的干涉。例如,即使在以断续地将线圈向径向的另一侧按压,插槽收纳部按压第一引导夹具的力变化的方式构成组装装置的情况下,第一引导夹具也能够通过作用力按压线圈的插槽收纳部,所以能够维持插槽收纳部与第一引导夹具接触了的状态。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定子的组装方法中,定子具备:包含具有在径向的一侧开口的开口部的插槽的定子铁芯、包含被收纳于插槽的插槽收纳部的线圈、以及被配置于插槽与插槽收纳部之间的绝缘部件,所述定子的组装方法具备以下工序:将绝缘部件配置于插槽的工序;在配置绝缘部件的工序之后,使第一引导夹具沿着定子铁芯的中心轴线方向插入被配置于插槽的绝缘部件,使绝缘部件的径向的一侧的部分开放的工序;以及在使绝缘部件开放的工序之后,使线圈与第一引导夹具一起相对于定子铁芯向径向的另一侧移动,由此使插槽收纳部经由开口部插入插槽的工序,开放绝缘部件的工序是在比第一引导夹具靠径向的另一侧的径向位置,将径向位置被固定了的第二引导夹具沿着中心轴线方向插入插槽,由此使绝缘部件的第一引导夹具的插入位置的部分开放,在第二引导夹具的插入开始后,将第一引导夹具沿着中心轴线方向插入插槽,由此使绝缘部件的径向的一侧的部分开放的工序。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定子的组装方法如上述那样构成,由此与上述第一方面的定子的组装方法相同,能够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在将线圈向定子铁芯的插槽插入时绝缘部件的形状被破坏的情况,并能够可靠地确保线圈的插槽收纳部与插槽的绝缘的定子的组装方法。
另外,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定子的组装方法中,如上述那样构成开放绝缘部件的工序,由此能够在通过第二引导夹具而绝缘部件被开放了的状态下,利用第一引导夹具引导插槽收纳部。由此,能够防止绝缘部件朝向插槽的内侧而弯曲为凸状,所以能够防止绝缘部件进入第一引导夹具与插槽收纳部的径向的间隙。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防止在将线圈向定子铁芯的插槽插入时绝缘部件的形状被破坏的情况。这里,在绝缘部件的径向的一侧的部分被关闭的情况下,被认为存在绝缘部件的关闭的部分、与被向轴向插入的第一引导夹具干涉的可能性。与此相对,构成为上述第二方面的定子的组装方法,由此绝缘部件的径向的另一侧的部分与绝缘部件的径向的一侧(开口部侧)不同,被相对地开放。例如,若在绝缘部件设置与插槽的底部(根部:背轭侧的部分)对应的部分(背壁部),则绝缘部件的径向的另一侧的部分被开放。由此,将第二引导夹具向被开放且相对难以产生干涉的绝缘部件的部分插入,在绝缘部件中,能够形成用于插入第一引导夹具的间隙,所以能够一边防止第一引导夹具与绝缘部件的干涉,一边利用第一引导夹具,容易地使绝缘部件的径向的一侧的部分开放。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定子的组装装置中,所述定子具备:包含具有在径向的一侧开口的开口部的插槽的定子铁芯、包含被收纳于插槽的插槽收纳部的线圈、以及被配置于插槽与插槽收纳部之间的绝缘部件,所述定子的组装装置,具备:绝缘部件开放部,其包含构成为能够沿着定子铁芯的中心轴线方向、以及定子铁芯的径向移动的第一引导夹具,所述第一引导夹具在沿着中心轴线方向被插入被配置于插槽的绝缘部件的状态下,使绝缘部件的径向的一侧的部分开放;以及线圈插入部,其使线圈及第一引导夹具一起相对于定子铁芯向径向的另一侧移动,由此使插槽收纳部经由开口部插入插槽,绝缘部件开放部包含朝向径向的一侧对第一引导夹具施力的施力部,线圈插入部包含克服施力部的作用力,朝向径向的另一侧将插槽收纳部向第一引导夹具按压的按压部。
在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定子的组装装置中,如上述那样构成,由此与上述第一方面的定子的组装方法相同,能够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在将线圈向定子铁芯的插槽插入时绝缘部件的形状被破坏的情况,并能够可靠地确保线圈的插槽收纳部与插槽的绝缘的定子的组装装置。另外,与上述第一方面的定子的组装方法相同,即使在插槽收纳部产生了回弹生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作用力使第一引导夹具与插槽收纳部在径向相互按压,所以能够防止第一引导夹具与插槽收纳部在径向的分离。因此,能够防止绝缘部件进入第一引导夹具与插槽收纳部的径向之间,所以能够进一步防止在将线圈向定子铁芯的插槽插入时绝缘部件的形状被破坏的情况。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定子的组装装置中,定子具备:包含具有在径向的一侧开口的开口部的插槽的定子铁芯、包含被收纳于插槽的插槽收纳部的线圈、以及被配置于插槽与插槽收纳部之间的绝缘部件,所述定子的组装装置具备:绝缘部件开放部,其包含构成为能够沿着定子铁芯的中心轴线方向、以及定子铁芯的径向移动的第一引导夹具,所述第一引导夹具在沿着中心轴线方向被插入被配置于插槽的绝缘部件的状态下,使绝缘部件的径向的一侧的部分开放;以及线圈插入部,其使线圈及第一引导夹具一起相对于定子铁芯向径向的另一侧移动,由此使插槽收纳部经由开口部插入插槽,绝缘部件开放部包含:构成为能够沿着中心轴线方向移动的第二引导夹具,并且所述第二引导夹具被固定于比第一引导夹具靠径向的另一侧的径向位置,沿着中心轴线方向被插入插槽。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定子的组装装置如上述那样构成,由此与上述第一方面的定子的组装方法相同,能够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在将线圈向定子铁芯的插槽插入时绝缘部件的形状被破坏的情况,能够可靠地确保线圈的插槽收纳部与插槽的绝缘的定子的组装装置。另外,在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定子的组装装置中,如上述那样构成,由此与上述第二方面的定子的组装方法相同,能够在通过第二引导夹具绝缘部件被开放了的状态下,通过第一引导夹具引导插槽收纳部。由此,能够防止绝缘部件朝向插槽的内侧弯曲为凸状,所以能够防止绝缘部件进入第一引导夹具与插槽收纳部的径向的间隙。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防止在将线圈向定子铁芯的插槽插入时绝缘部件的形状被破坏的情况。
根据本发明,如上述那样,在将线圈向定子铁芯的插槽插入时能够防止绝缘部件的形状被破坏的情况,并能够可靠地确保线圈的插槽收纳部与插槽的绝缘。
附图说明
图1是一实施方式的定子的斜视剖视图。
图2是从一实施方式的定子的轴向观察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一实施方式的线圈的侧视图。
图4是一实施方式的绝缘片的立体图。
图5是一实施方式的绝缘部件开放部的斜视剖视图。
图6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引导夹具、第二引导夹具以及基台部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7是用于说明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引导夹具(图7A)以及第二引导夹具(图7B)的细尖形状的图。
图8是用于说明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引导夹具以及第二引导夹具被配置于插槽的状态的图。
图9是是从轴向观察一实施方式的基台部(图9A)以及施力部(图9B)的结构的图。
图10是用于说明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引导夹具移动后的第一引导夹具以及第二引导夹具的状态的图。
图11是从轴向观察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引导夹具移动后的插槽的图。
图12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线圈插入部的线圈引导夹具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3是用于说明一实施方式的线圈插入部的按压部的图。
图14是用于说明将一实施方式的线圈向插槽插入的工序的图。
图15是用于说明将一实施方式的绝缘片配置于插槽的工序的图。
图16是用于说明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引导夹具以及第二引导夹具的避让插槽的图。
图17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绝缘部件开放部的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定子的构造]
参照图1~图4对本实施方式的定子100的构造进行说明。此外,在图1中,虽示出了定子100的斜视剖视图(半圆形状),但定子100被形成为圆环形状。
此外,在本申请说明书中,“中心轴线方向”以及“轴向”是指沿着图1所示的定子铁芯10(定子100)的中心轴线A(转子的旋转轴线)的方向(Z方向)。另外,“周向”是指定子铁芯10的周向(B1方向或者B2方向)。另外,“径向”是指定子铁芯10的径向。另外,“径向内侧”是指朝向定子铁芯10的中心的方向(C1方向)。另外,“径向外侧”是指朝向定子铁芯10的外侧的方向(C2方向)。此外,径向内侧是技术方案的“径向的一侧”的一个例子。另外,径向外侧是技术方案的“径向的另一侧”的一个例子。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100具备:包含在径向内侧具有开口的开口部13a的插槽13的定子铁芯10、包含被收纳于插槽13的插槽收纳部21的线圈20、以及被配置于插槽13与插槽收纳部21之间的绝缘片30。此外,绝缘片30是技术方案的“绝缘部件”的一个例子。
如图2所示,定子铁芯10包含背轭11、以及从背轭11朝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多个齿12。齿12沿着定子铁芯10的周向被等角度间隔地配置。另外,插槽13被形成于邻接的两个齿12之间,收纳线圈20的插槽收纳部21并保持线圈20。在定子铁芯10的径向内侧周状地排列有多个插槽13。另外,多个插槽13被形成为即使在任何的径向位置,也具有大致均匀的周向的宽度W1。此外,宽度W1是指插槽13的周向的内壁面13b彼此的距离。
线圈20由具有大致矩形形状的剖面的扁平导线构成。如图3所示,线圈20通过将扁平导线多次卷绕并成形为规定形状(例如六边形形状或者八边形形状)而被形成为环形状。线圈20相对于定子100的各插槽13在周向被配置多个。多个线圈20以作为整体呈沿着定子铁芯10的内周的圆环形状(参照图1)的方式被排列为圆周状。
另外,线圈20包含被收纳于圆环状的定子铁芯10的相互不同的插槽13的一对插槽收纳部21。另外,线圈20包含与一对插槽收纳部21连续地形成、并且在轴向被配置于插槽13的外侧的一对线圈端部22。另外,线圈20包含从插槽收纳部21延伸的导线部23。
插槽收纳部21被形成为大致直线状,分别在各自的插槽13内,从定子铁芯10的轴向的一方的端面10a遍及另一方的端面10b而被配置。线圈端部22从径向内侧观察,以呈大致三角形状的方式被弯曲而形成。如图1所示,一对线圈端部22中的一方被配置于定子铁芯10的一方的端面10a的外侧,另一方被配置于定子铁芯10的另一方的端面10b的外侧。
如图2所示,绝缘片30沿着多个插槽13的周向的内壁面13b以及径向外侧的内壁面13c而配置。而且,绝缘片30具有对线圈20与插槽13进行绝缘的功能。例如,绝缘片30通过Nomex(注册商标)或Kapton(注册商标)中的任一种或它们的组合而形成。此外,Nomex是由芳纶聚合物形成的纤维(纸)。另外,也可通过由PEN(polyethylene naphthalate: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构成的芯材、和由以覆盖芯材的两面的方式被设置的芳纶纤维构成的表面部件构成绝缘片30。
如图4所示,绝缘片30具有沿着插槽13的内壁面13b以及13c的形状。具体而言,绝缘片30从轴向观察被形成为近似U字形状,并且从周向观察被形成为具有大致矩形形状。而且,近似U字形状的绝缘片30以从平板形状的状态被折弯的方式形成。而且,绝缘片30包含与插槽13的内壁面13b接触的侧壁部31、与内壁面13c接触的背壁部32、以及被配置于比插槽13靠轴向外侧、被形成为衣领状(折回的形状)的衣领状部33。另外,绝缘片30具有在径向内侧开口的径向开口部30a和在轴向的两侧开口的轴向开口部30b。另外,侧壁部31、背壁部32及衣领状部33被连续地形成。此外,径向开口部30a是技术方案的“径向的一侧的部分”的一个例子。
[定子的组装装置的构造]
接下来,参照图5~图14对本实施方式的定子100的组装装置200的构造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定子100的组装装置200是组装具备:包含具有径向开口部30a的插槽13的定子铁芯10、包含被收纳于插槽13的插槽收纳部21的线圈20、以及被配置于插槽13与插槽收纳部21之间的绝缘片30的定子100(参照图1)的组装装置200。
(绝缘部件开放部的结构)
如图5所示,组装装置200具备绝缘部件开放部40。绝缘部件开放部40构成为使绝缘片30的径向开口部30a开放。具体而言,绝缘部件开放部40包含第一引导夹具41、第二引导夹具42、基台部50以及施力部60。例如,第一引导夹具41以及第二引导夹具42分别以与插槽13相同的数量被设置,被等角度间隔地配置在圆环状的基台部50。此外,基台部50是技术方案的“夹具移动机构部”的一个例子。
〈第一引导夹具以及基台部的结构〉
第一引导夹具41被形成为平板形状。如图6所示,多个第一引导夹具41被设置为从基台部50的上端部50a向箭头Z1方向突出。例如,第一引导夹具41的突出高度H1比从定子铁芯10的端面10a到端面10b的长度(高度)L1(参照图1)高。由此,在将第一引导夹具41配置于插槽13时,从定子铁芯10的端面10a,第一引导夹具41的前端部41a从端面10a突出。此外,突出高度H1是从基台部50的上端部50a到第一引导夹具41的前端部41a的长度。
另外,第一引导夹具41的前端部41a与径向内侧的端部41b平缓地通过弧状部41c连接。另外,如图7A所示,第一引导夹具41具有朝向前端部41a前端变细的形状。
图6所示,第一引导夹具41的径向外侧的端部41d、与第二引导夹具42的径向内侧的端部42b隔开距离D1而被配置。另外,第一引导夹具41在被配置于基台部50的内部的部分,设置有向径向内侧凹陷的凹部41e以及41f。在凹部41e以及41f分别配置有后述的施力部60的弹性部件61。另外,在第一引导夹具41设置有与基台部50卡合的卡合部41g。
另外,如图8所示,从轴向观察,第一引导夹具41具有椭圆形状(或者矩形形状)。例如,从第一引导夹具41的径向内侧的端部41b到径向外侧的端部41d的径向的长度是L11。另外,第一引导夹具41的周向的宽度W11例如比插槽13的宽度W12小,并且比插槽收纳部21的宽度W13大。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引导夹具41的径向内侧的端部41b被配置于与绝缘片30的径向内侧的端部30c大致相同的径向位置,或者比端部30c靠径向内侧的径向位置亦即径向位置P1。此外,在图8中,图示出了端部41b被配置于比端部30c靠径向内侧的径向位置P1的情况。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引导夹具41被构成为能够沿着定子铁芯10的轴向以及径向移动。而且,第一引导夹具41被构成为在沿着轴向被插入到被配置于插槽13的绝缘片30的状态下,使绝缘片30的径向开口部30a开放。另外,第一引导夹具41被构成为在与插槽收纳部21接触了的状态下,线圈20与第一引导夹具41一起相对于定子铁芯10向径向外侧移动。
具体而言,如图6所示,在第一引导夹具41被配置于基台部50的状态下,使基台部50向轴向移动,由此第一引导夹具41被向轴向移动。基台部50包含外径侧基台部51、上部基台部52、下部基台部53a以及53b。外径侧基台部51被配置于比第一引导夹具41靠径向外侧,固定着后述的第二引导夹具的固定部42d。
如图9A所示,上部基台部52设置有供第一引导夹具41配置的孔部52a。孔部52a的径向开口宽度比第一引导夹具41的径向的长度L11大。由此,第一引导夹具41的周向位置被固定,并且径向位置能够改变。在下部基台部53a的内壁部与第一引导夹具41的凹部41e之间配置有弹性部件61。另外,在下部基台部53b的内壁部与第一引导夹具41的凹部41f之间配置有弹性部件61。
这里,如图9B所示,由弹性部件61与下部基台部53a以及53b构成的施力部60被构成为朝向径向内侧对第一引导夹具41施力。具体而言,弹性部件61构成为在径向弹性变形。例如,弹性部件61由弹簧部件构成。而且,弹性部件61构成为在被压缩变形的状态下,分别被配置于下部基台部53a以及53b,将膨胀的力作为作用力F1,将第一引导夹具41的凹部41e以及41f向径向内侧施力。
由此,如图6所示,第一引导夹具41构成为在通过具有弹性部件61的施力部60向径向内侧施力,而没有被施加克服作用力F1的力的情况下,在孔部52a的内部,向径向内侧的位置移动。即、成为第一引导夹具41的径向内侧的端部41b被配置于径向位置P1(图8参照)的状态。另外,如图10所示,构成为在对第一引导夹具41朝向径向外侧,施加了克服作用力的力(按压力F2)的情况下,向径向外侧的径向位置移动。例如,如图11所示,成为第一引导夹具41的端部41b被配置于比径向位置P1靠径向外侧的径向位置P4的状态。
〈第二引导夹具的结构〉
如图5所示,第二引导夹具42被形成为平板形状。另外,第二引导夹具42被配置为在比第一引导夹具41靠径向外侧的径向位置,从基台部50的上端部50a突出。而且,如图6所示,在轴向上,第二引导夹具42从基台部50突出的突出高度H2比第一引导夹具41的突出高度H1大。第二引导夹具42的突出高度H2是指从基台部50的上端部50a到前端部43a的长度。
另外,第二引导夹具42包含:含有前端部43a的箭头Z1方向侧的部分亦即第一部分43、以及比第一部分43靠根部侧(基台部50侧)的部分亦即第二部分44。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部分43在径向以及周向上,具有细尖形状。具体而言,如图6所示,第二引导夹具42的径向外侧的端部42a沿着轴向而形成。而且,在前端部43a附近设置有以朝向前端部43a相互的径向位置接近的方式被形成的倾斜部43b以及43c。另外,如图7B所示,在第二引导夹具42中,第二部分44具有周向的宽度W14,而第一部分43被形成为遍及前端部43a而周向的宽度逐渐变小。此外,第二部分44是技术方案的“突出部”的一个例子。另外,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引导夹具42的周向的宽度W14与第一引导夹具41的周向的宽度W11大致相等(优选相同)。另外,第二引导夹具42的径向外侧的端部42a构成为将绝缘片30的背壁部32向插槽13的内壁面13c按压。
另外,如图6所示,第二部分44被形成为向径向内侧突出。即、第二部分44的端部44a的径向位置P2(参照图8)被设置于比第一部分43的前端部43a的径向位置P3靠径向内侧,并且比第一引导夹具41的端部41b的径向位置P1靠径向外侧。另外,第二部分44具有从径向外侧的部分朝向径向内侧的端部44a而前端变细的形状。即、在第二引导夹具42中,比第二部分44靠根部侧的部分的径向内侧的端部42b被设置于比第二部分的径向内侧的端部44a的径向位置P2靠径向外侧。而且,在轴向上,端部44a的突出高度H3比第一引导夹具41的突出高度H1高,并且比前端部43a的突出高度H2小。由此,如图11所示,被配置为在第一引导夹具41向径向外侧的径向位置P4移动时,沿轴向观察,第二部分44与第一引导夹具41的一部分重叠。
而且,第二引导夹具42被固定于基台部50。具体而言,在第二引导夹具42设置有固定部42c以及42d。而且,固定部42c以及42d构成为与外径侧基台部51的嵌合部51a和上部基台部52的孔部52b以及52c嵌合。由此,第二引导夹具42的径向位置以及周向位置被固定。而且,使基台部50向轴向移动,由此使第一引导夹具41以及第二引导夹具42一起向轴向移动。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基台部50构成为能够与第一引导夹具41以及第二引导夹具42一起相对于定子铁芯10沿着轴向移动。由此,第二引导夹具42构成为沿着轴向被向插槽13。
如图8所示,第二引导夹具42在径向具有长度L12。例如,长度L12被设定为比从绝缘片30的径向外侧的端部(背壁部32)到径向内侧的端部30c的长度L21的二分之一的大小大。由此,在第二引导夹具42被配置于插槽13的状态下,径向位置P2成为比绝缘片30的径向中央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另外,第二引导夹具42的前端部43a的径向位置P3被配置于将插槽13的内壁面13c包含在一边的正三角形的范围内。例如,前端部43a的径向位置P3被设置于从内壁面13c离开长度L21的五分之一的距离的范围以内。
(线圈插入部的结构)
如图12所示,定子100的组装装置200具备线圈插入部70。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插入部70构成为在使插槽收纳部21与第一引导夹具41接触了的状态下,使线圈20与第一引导夹具41一起相对于定子铁芯10向径向外侧移动,由此使插槽收纳部21经由开口部13a插入插槽13。
具体而言,线圈插入部70包含在将线圈20向插槽13插入时,引导线圈的线圈引导夹具71以及72。线圈引导夹具71分别被设置于定子铁芯10的轴向的一侧与另一侧。另外,线圈引导夹具72被配置于定子铁芯10的齿12的径向内侧。而且,线圈引导夹具71以及72构成为在多个线圈20被向插槽13内插入时,与多个线圈20接触地引导线圈20的径向的移动。
如图1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按压部73构成为克服施力部60的作用力F1,朝向径向外侧使插槽收纳部21按压第一引导夹具41。具体而言,按压部73包含被配置于轴向一侧的线圈端部22的径向内侧的第一按压部73a、以及被配置于轴向另一侧的线圈端部22的径向内侧的第二按压部73b。
而且,第一按压部73a以及第二按压部73b构成为将多个线圈20(线圈组件20a)的线圈端部22从径向内侧向径向外侧按压。由此,与线圈端部22连续的插槽收纳部21向径向外侧移动,插槽收纳部21与第一引导夹具41接触。第一引导夹具41如上所述通过施力部60被向径向内侧施加作用力F1。这里,如图14所示,按压部73从插槽收纳部21向第一引导夹具41施加超过作用力F1的按压力F2,由此使插槽收纳部21(线圈20)与第一引导夹具41一起向径向外侧移动。此外,按压部73构成为断续地反复按压线圈端部22。
[定子的组装方法]
接下来,参照图1、图6、图10、图12~图16对定子100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具备:包含在径向内侧具有开口的开口部13a的插槽13的定子铁芯10、包含被收纳于插槽13的插槽收纳部21的线圈20、以及被配置于插槽13与插槽收纳部21之间的绝缘片30的定子100(参照图1)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
(将绝缘片配置于插槽的工序)
首先,如图15所示,绝缘片30被配置于定子铁芯10的径向内侧,使绝缘片30向径向外侧移动,由此绝缘片30被配置于插槽13。此外,在开放绝缘片30的工序之前,绝缘片30的径向开口部30a成为与完全开放的状态(配置了第一引导夹具41的状态)相比关闭的状态。即、成为径向开口部30a的周向的开口宽度比宽度W11小的状态。
(配置线圈引导夹具的工序)
如图12所示,线圈引导夹具71以及72被配置于定子铁芯10。线圈引导夹具71被配置于定子铁芯10的轴向的两侧。另外,线圈引导夹具72被配置于定子铁芯10的径向内侧。而且,由多个线圈20构成的圆环状的线圈组件20a被配置于定子铁芯10的径向内侧。
(开放绝缘片的工序)
如图13所示,绝缘部件开放部40(参照图5)被配置于定子铁芯10的轴向一侧(箭头Z2方向侧),使绝缘部件开放部40向箭头Z1方向侧移动,第一引导夹具41以及第二引导夹具42沿轴向被插入插槽13内的绝缘片30的周向内侧,绝缘片30的径向内侧的径向开口部30a被开放。
即、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比第一引导夹具41靠径向外侧的径向位置P3,在径向位置被固定了的第二引导夹具42沿着轴向被插入到插槽13的状态下,绝缘片30的第一引导夹具41的插入位置的部分(径向位置P1的附近的部分)被开放。详细地说,在位于第二引导夹具42的径向外侧的部分亦即第一部分43被插入到插槽13的状态下,绝缘片30的径向位置P2的附近的部分被开放。而且,在第一部分43的插入开始后,在位于径向内侧的第二部分44被插入到插槽13的状态下,绝缘片30的径向位置P1的附近的部分被开放。而且,在第二部分44的插入开始后,在第一引导夹具41被插入到插槽13的状态下,绝缘片30的径向开口部30a被开放。
详细地说,绝缘片30被依次从径向外侧朝向径向内侧(从径向位置P3到P2、P1)开放。在第一引导夹具41的径向内侧的端部41b被配置于与绝缘片30的径向内侧的端部30c大致相同的径向位置或者被配置于比端部30c靠径向内侧的径向位置P1的状态下,并且第二引导夹具42的第一部分43的前端部43a被配置于比径向位置P1靠径向外侧的径向位置P3的状态下,并且第二引导夹具42的第二部分44的端部44a被配置于比径向位置P3靠径向内侧的状态下,绝缘部件开放部40(参照图5)被配置在定子铁芯10的箭头Z2方向侧。
而且,使基台部50向箭头Z1方向侧移动,由此使第一引导夹具41以及第二引导夹具42一起向箭头Z1方向侧移动。而且,具有突出高度H2的第二引导夹具42的前端部43a在径向位置P3进入绝缘片30的内侧。由此,径向位置P3的附近的绝缘片30在周向被开放。即、在径向位置P3的附近,绝缘片30的周向内侧的间隔增大到宽度W14。另外,此时,绝缘片30的背壁部32被配置于第二引导夹具42的端部42a与插槽13的内壁面13c之间的位置,绝缘片30的径向位置被定位。另外,第二引导夹具42的径向外侧的端部42a将绝缘片30的背壁部32按压到插槽13的内壁面13c。
而且,具有突出高度H3的第二引导夹具42的端部44a在径向位置P2进入绝缘片30的内侧。由此,径向位置P2的附近的绝缘片30在周向被开放。即、在径向位置P2的附近,绝缘片30的周向内侧的间隔增大到宽度W14。
而且,具有突出高度H1的第一引导夹具41的前端部41a在径向位置P1进入绝缘片30的内侧。由此,径向位置P1的附近的绝缘片30在周向被开放。这里,径向位置P1位于比绝缘片30的径向开口部30a靠径向内侧,所以第一引导夹具41被插入插槽13,由此径向开口部30a被开放。即、径向开口部30a的周向的宽度成为W11。
(将插槽收纳部插入插槽的工序)
接下来,在将绝缘片30开放的工序之后,在使插槽收纳部21与第一引导夹具41接触了的状态下,使线圈20与第一引导夹具41一起相对于定子铁芯10向径向外侧移动,由此插槽收纳部21经由开口部13a向插槽13插入。
这里,如图6以及图1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以第一引导夹具41与第二引导夹具42的径向的间隔D1变得比D2小的方式,使线圈20与第一引导夹具41一起相对于定子铁芯10向径向外侧移动,由此插槽收纳部21经由开口部13a被向插槽13插入。
另外,如图1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通过施力部60朝向径向内侧对第一引导夹具41施力的状态下,插槽收纳部21被按压部73朝向径向外侧按压在第一引导夹具41,使线圈20与第一引导夹具41一起克服作用力F1而相对于定子铁芯10向径向外侧移动。
详细地说,第一按压部73a被配置于轴向一侧的线圈端部22的径向内侧,并且第二按压部73b被配置于轴向另一侧的线圈端部22的径向内侧。而且,第一按压部73a以及73b分别向径向外侧移动,由此线圈端部22被向径向外侧按压。而且,与线圈端部22连续的插槽收纳部21与第一引导夹具41抵接,并且将第一引导夹具41向径向外侧按压。
此时,插槽收纳部21通过比作用力F1大的按压力F2按压第一引导夹具41,所以使插槽收纳部21与第一引导夹具41一起向径向外侧移动。而且,第二引导夹具42的径向位置被固定,所以第一引导夹具41与第二引导夹具42的距离从D1(参照图6)变小为D2(参照图1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从轴向观察,第一引导夹具41的一部与第二引导夹具42的第二部分44成为重叠的状态。换言之,以第一引导夹具41进入第二引导夹具42的第二部分44的插槽13侧的方式,使第一引导夹具41移动。
而且,如图1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插槽收纳部21以及第一引导夹具41的移动后,使第一引导夹具41以及第二引导夹具42一起向箭头Z2方向移动,使第一引导夹具41以及第二引导夹具42向比插槽13靠箭头Z2方向侧退避的状态下,使线圈20向径向外侧移动。由此,如图2所示,插槽收纳部21被配置于插槽13。而且,如图1所示,定子100的组装结束。
[本实施方式的组装方法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的组装方法中,能够得到以下那样的效果。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开放绝缘部件(30)的径向的一侧的部分(30a)的工序之后,进行使插槽收纳部(21)经由开口部(13a)插入插槽(13)的工序,由此,能够在供绝缘部件(30)的插槽收纳部(21)导入的部分(径向的一侧的部分(30a))被开放了的状态下,将插槽收纳部(21)插入插槽(13),所以能够防止插槽收纳部(21)与绝缘部件(30)的干涉。由此,能够防止在将线圈(20)向定子铁芯(10)的插槽(13)插入时绝缘部件(30)的形状被破坏的情况,可靠地确保线圈的插槽收纳部与插槽的绝缘。而且,使线圈与第一引导夹具(41)一起相对于定子铁芯(10)向径向的另一侧移动,由此能够一边利用第一引导夹具(41)维持使绝缘部件(30)的径向的一侧的部分(30a)开放的状态,一边将插槽收纳部(21)向径向的另一侧引导并移动。即、能够一边维持线圈(20)与绝缘部件(30)不干涉的状态一边使插槽收纳部(21)移动到插槽(13)的规定位置,所以能够进一步边防止绝缘部件(30)的形状被破坏的情况,边将插槽收纳部(21)配置于插槽(13)。其结果,能够进一步确保插槽收纳部(21)与插槽(13)的绝缘。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地构成,由此即使在插槽收纳部(21)产生了回弹的情况下,因为以作用力(F1)使第一引导夹具(41)与插槽收纳部(21)在径向相互按压,所以能够防止第一引导夹具(41)与插槽收纳部(21)在径向的分离。因此,能够防止绝缘部件(30)进入第一引导夹具(41)与插槽收纳部(21)的径向的间隙,所以能够进一步防止在将线圈(20)向定子铁芯(10)的插槽(13)插入时绝缘部件(30)的形状被破坏的情况。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插入线圈(20)的工序是在朝向径向的一侧对第一引导夹具(41)施力了的状态下,朝向径向的另一侧将插槽收纳部(21)按压于第一引导夹具(41),使线圈(20)与第一引导夹具(41)一起克服作用力(F1)而相对于定子铁芯(10)向径向的另一侧移动,由此使插槽收纳部(21)经由开口部(13a)向插槽(13)插入的工序。根据这样的构成,在线圈(20)以及第一引导夹具(41)被从径向的两侧施加了力的状态下,被向径向的另一侧移动,所以能够防止插槽收纳部(21)与第一引导夹具(41)从接触的状态成为分离的状态(没有引导插槽收纳部(21)的状态)的情况。其结果是,能够利用第一引导夹具(41)防止插槽收纳部(21)成为没有被引导的状态,由此能够利用第一引导夹具(41)更可靠地防止插槽收纳部(21)与绝缘部件(30)的干涉。例如,即使在以断续地将线圈(20)向径向的另一侧按压,插槽收纳部(21)按压第一引导夹具(41)的力变化的方式构成组装装置(200)的情况下,第一引导夹具(41)也能够利用作用力(F1)按压线圈(20)的插槽收纳部(21),所以能够维持插槽收纳部(21)与第一引导夹具(41)接触了的状态。另外,根据上述那样的构成,与设置用于使第一引导夹具(41)向径向移动的比较复杂的促动器的情况相比,能够利用作用力(F1)使第一引导夹具(41)向径向移动,所以能够防止(低成本化)组装装置(200)的结构复杂化。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开放绝缘部件(30)的工序是以第一引导夹具(41)的径向的一侧的端部(41b)被配置于与绝缘部件(30)的径向的一侧的端部(30c)相同的径向位置,或者第一引导夹具(41)的径向的一侧的端部(41b)被配置于比绝缘部件(30)的径向的一侧的端部(30c)靠径向的一侧的径向位置(P1)的方式,将第一引导夹具(41)插入插槽(13)的工序。根据这样的构成,在插槽收纳部(21)被向插槽(13)内进入时,在线圈(20)的插槽收纳部(21)与绝缘部件(30)的径向的一侧的端部(30c)接触之前,能够与第一引导夹具(41)的径向的一侧的端部(41b)接触而开始第一引导夹具(41)的引导。其结果是,在线圈(20)通过绝缘部件(30)的径向的一侧的端部(30c)的径向位置时,线圈(20)被第一引导夹具(41)引导,所以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线圈(20)与绝缘部件(30)的干涉而绝缘部件(30)的形状被破坏的情况。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开放绝缘部件(30)的工序是利用第一引导夹具(41)在径向的另一侧的径向位置(P2、P3),使径向位置被固定了的第二引导夹具(42)沿着中心轴线方向而向插槽(13)插入,由此使绝缘部件(30)的第一引导夹具(41)的插入位置的部分开放,在第二引导夹具(42)的插入开始之后,使第一引导夹具(41)沿着中心轴线方向而向插槽(13)插入,由此使绝缘部件(30)的径向的一侧的部分(30a)开放的工序。这里,在绝缘部件(30)的径向的一侧的部分(30a)关闭的情况下,被认为存在绝缘部件(30)关闭了的部分与沿轴向插入的第一引导夹具(41)干涉的可能性。与此相对,通过上述实施方式那样的构成,绝缘部件(30)的径向的另一侧的部分与绝缘部件(30)的径向的一侧(开口部(13a)侧)不同,相对开放。例如,若在绝缘部件(30)设置有与插槽(13)的底部(根部:背轭(11)侧的部分)对应的部分(背壁部(32)),则绝缘部件(30)的径向的另一侧的部分被开放。由此,将第二引导夹具(42)向被开放且相对难以产生干涉的绝缘部件(30)的部分插入,能够在绝缘部件(30)形成用于插入第一引导夹具(41)的间隙,所以能够防止第一引导夹具(41)与绝缘部件(30)的干涉,并且能够利用第一引导夹具(41)容易地使绝缘部件(30)的径向的一侧的部分(30a)开放。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插入线圈(20)的工序是以第一引导夹具(41)与第二引导夹具(42)的径向的间隔变小的方式,使线圈(20)与第一引导夹具(41)一起相对于定子铁芯(10)向径向的另一侧移动,由此将插槽收纳部(21)经由开口部(13a)插入插槽(13)的工序。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一边利用第二引导夹具(42)维持使绝缘部件(30)的径向的另一侧的部分开放的状态维持,一边利用第一引导夹具(41)将插槽收纳部(21)向插槽(13)内引导。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引导夹具(42)的周向的宽度(W14)与第一引导夹具(41)的周向的宽度(W11)大致相等。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通过相互周向的宽度大致相等的第一引导夹具(41)与第二引导夹具(42)的双方,维持绝缘部件(30)的周向的位置,所以能够防止绝缘部件(30)的位置的偏移,由此能够防止无法成为适当地绝缘的状态。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开放绝缘部件(30)的工序是将位于第二引导夹具(42)的径向的另一侧的部分亦即第一部分(43)向插槽(13)插入,在第一部分(43)的插入开始后,将位于第二引导夹具(42)的径向的一侧的部分亦即第二部分(44)向插槽(13)插入,并在第二部分(44)的插入开始后,将第一引导夹具(41)向插槽(13)插入,由此使绝缘部件(30)的径向的一侧的部分(30a)开放的工序。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从绝缘部件(30)中的相对开放的径向的另一侧的部分依次朝向相对未开放的径向的一侧的部分(30a),使绝缘部件(30)开放。其结果是,能够通过第二引导夹具(42)的第一部分(43)被向插槽(13)插入,然后能够防止被向插槽(13)插入的第二部分(44)与绝缘部件(30)的干涉,并且能够通过将第二部分(44)向插槽(13)插入,然后能够防止被向插槽(13)插入的第一引导夹具(41)与绝缘部件(30)的干涉。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插入线圈(20)的工序是从中心轴线方向观察,以第一引导夹具(41)的一部分与第二引导夹具(42)的第二部分(44)重叠的方式,使线圈(20)与第一引导夹具(41)一起相对于定子铁芯(10)向径向的另一侧移动,由此使插槽收纳部(21)经由开口部(13a)向插槽(13)插入的工序。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使第一引导夹具(41)向径向移动的距离增大第一引导夹具(41)的一部分与第二引导夹具(42)的第二部分(44)重叠的量,所以与没有重叠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通过第一引导夹具(41)引导插槽收纳部(21)的距离(区域)。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插入线圈(20)的工序是在使线圈(20)与第一引导夹具(41)接触了的状态下,在使线圈(20)与第一引导夹具(41)一起相对于定子铁芯(10)向径向的另一侧移动之后,使第一引导夹具(41)以及第二引导夹具(42)一起向中心轴线方向移动,在使第一引导夹具(41)以及第二引导夹具(42)向比插槽(13)靠中心轴线方向侧退避的状态下,使线圈(20)向径向的另一侧移动,由此使插槽收纳部(21)经由开口部(13a)向插槽(13)插入的工序。根据这样的构成,使第一引导夹具(41)以及第二引导夹具(42)一起向中心轴线方向移动,而使第一引导夹具(41)以及第二引导夹具(42)向比插槽(13)靠中心轴线方向侧退避,所以与个别地使第一引导夹具(41)与第二引导夹具(42)退避的情况相比,能够防止组装工序数量的增加。
另外,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构成使绝缘部件(30)开放的工序,由此在通过第二引导夹具(42)开放了绝缘部件(30)的状态下,能够利用第一引导夹具(41)引导插槽收纳部(21)。由此,能够防止绝缘部件(30)朝向插槽(13)的内侧以凸状弯曲的情况,所以能够防止绝缘部件(30)进入第一引导夹具(41)与插槽收纳部(21)的径向的间隙。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防止在将线圈(20)向定子铁芯(10)的插槽(13)插入时绝缘部件(30)的形状被破坏的情况。
[本实施方式的组装装置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的组装装置中,能够得到以下那样的效果。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能够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在将线圈(20)向定子铁芯(10)的插槽(13)插入时绝缘部件(30)的形状被破坏的情况,并能够可靠地确保线圈(20)的插槽收纳部(22)与插槽(13)的绝缘的定子(100)的组装装置(200)。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绝缘部件开放部(40)包含朝向径向的一侧对第一引导夹具(41)施力的施力部(60),线圈插入部包含克服施力部(60)的作用力(F1),朝向径向的另一侧将插槽收纳部(21)向第一引导夹具(41)按压的按压部(73)。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通过施力部(60)与按压部(73),在线圈(20)以及第一引导夹具(41)被从径向的两侧施加了力的状态下,被向径向的另一侧移动,所以能够防止线圈(20)的插槽收纳部(21)与第一引导夹具(41)从接触的状态变为分离的状态(没有引导插槽收纳部(21)的状态)。其结果是,能够利用第一引导夹具(41)防止插槽收纳部(21)成为未被引导的状态,由此能够通过第一引导夹具(41)可靠地防止插槽收纳部(21)与绝缘部件(30)的干涉。另外,在绝缘部件开放部(40)设置有施力部(60)而使第一引导夹具(41)构成为能够移动,由此与设置用于使第一引导夹具(41)向径向移动的比较复杂的促动器的情况相比(不需要该促动器),能够防止(低成本化)组装装置(200)的结构复杂化。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施力部(60)包含弹性变形的弹性部件(61)。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将弹性部件(61)设置于施力部(60),由此容易地构成施力部(60)。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绝缘部件开放部(40)包含构成为能够沿着中心轴线方向移动,并且被固定于比第一引导夹具(41)靠径向的另一侧的径向位置,沿着中心轴线方向而向插槽(13)插入的第二引导夹具(42)。根据这样的构成,使第二引导夹具(42)向被开放且相对难以产生干涉的绝缘部件(30)的径向的另一侧的部分插入,能够在绝缘部件(30)形成用于插入第一引导夹具(41)的间隙,所以能够防止第一引导夹具(41)与绝缘部件(30)的干涉,并且能够通过第一引导夹具(41),容易地使绝缘部件(30)的径向的一侧的部分(30a)开放。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引导夹具(42)具有从径向观察,朝向中心轴线方向的前端部前端变细的形状。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防止第二引导夹具(42)的前端部(43a)与绝缘部件(30)干涉的情况,所以能够容易将第二引导夹具(42)向插槽(13)插入。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引导夹具(42)具有从比中心轴线方向的前端部(43a)靠根部侧的部分向径向的一侧突出的突出部(44)。根据这样的构成,在将第二引导夹具(42)的前端部(43a)插入到相对难以产生干涉的绝缘部件(30)的径向的另一侧的部分之后,能够利用突出部(44)使绝缘部件(30)的径向的一侧的部分(30a)开放,所以能够进一步防止第一引导夹具(41)与绝缘部件(30)的干涉。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绝缘部件开放部(40)包含使第一引导夹具(41)与第二引导夹具(42)一体地沿着中心轴线方向移动的夹具移动机构部(50)。根据这样的构成,不需要个别地使第一引导夹具(41)与第二引导夹具(42)沿轴向移动,相应地能够防止绝缘部件开放部(40)的结构复杂化。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引导夹具(42)在中心轴线方向上,距离夹具移动机构部(50)的突出高度(H2)比第一引导夹具(41)的距离夹具移动机构部的突出高度(H1)高。根据这样的构成,即使在利用夹具移动机构部(50)使第一引导夹具(41)与第二引导夹具(42)一体地沿中心轴线方向移动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突出高度相对高的第二引导夹具(42)在第一引导夹具(41)之前插入到插槽(13)内。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引导夹具(42)的周向的宽度(W14)与第一引导夹具(41)的周向的宽度(W11)大致相等。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利用相互周向的宽度大致相等的第一引导夹具(41)与第二引导夹具(42)的双方,维持绝缘部件(30)的周向的位置,所以能够防止绝缘部件(30)的位置的偏移,由此能够提供一种能够防止成为无法适当地绝缘的状态的定子(100)的组装装置(200)。
[变形例]
此外,本次公开了的实施方式的所有点仅是例示并不应认为是被限制的内容。本发明的范围并不是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而由技术方案所示,进而还包含与技术方案等同的含义以及范围内的所有改变(变形例)。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示出了具备在径向内侧设置有插槽的开口部的定子铁芯的定子的组装方法以及该定子的组装装置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即、也可将本发明应用于具备在径向外侧设置有插槽的开口部的定子铁芯的定子的组装方法以及该定子的组装装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示出了将第二引导夹具设置于绝缘部件开放部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在定子铁芯的径向的宽度是比较小的情况下,也可构成为不在绝缘部件开放部设置第二引导夹具,而通过第一引导夹具使绝缘片的径向开口部开放。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示出了将第二引导夹具形成为平板形状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如图17所示的变形例的绝缘部件开放部340那样,第二引导夹具342也可被形成为圆柱状。具体而言,第二引导夹具342具有朝向第二引导夹具342的前端部343a而前端变细的形状,具有比第一引导夹具41的突出高度H1高的突出高度H12。基台部350固定第二引导夹具342的径向位置,并且构成为与第一引导夹具41及第二引导夹具342一起向轴向移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示出了以通过弹簧部件对第一引导夹具施力的方式构成施力部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可以以通过弹簧部件以外的缓冲件对第一引导夹具施力的方式构成施力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示出了利用按压部按压线圈端部,由此与线圈端部连续的插槽收纳部被第一引导夹具按压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若构成为按压部能够直接按压插槽收纳部,则也可通过按压部按压插槽收纳部而不通过按压部按压线圈端部。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定子铁芯、13…插槽、13a…开口部、20…线圈、21…插槽收纳部、30…绝缘片(绝缘部件)、30a…径向开口部(绝缘部件的径向的一侧的部分)、30c…端部(绝缘部件的径向的一侧的端部)、40、340…绝缘部件开放部、41…第一引导夹具、41b…端部(第一引导夹具的径向的一侧的端部)、42、342…第二引导夹具、43…第一部分、43a、343a…前端部、44…第二部分(突出部)、50、350…基台部(夹具移动机构部)、60…施力部、61…弹性部件、70…线圈插入部、73…按压部、100…定子、200…组装装置。

Claims (30)

1.一种定子的组装方法,所述定子具备:包含具有在径向的一侧开口的开口部的插槽的定子铁芯、包含被收纳于上述插槽的插槽收纳部的线圈、以及被配置于上述插槽与上述插槽收纳部之间的绝缘部件,所述定子的组装方法具备以下工序:
将上述绝缘部件配置于上述插槽的工序;
在配置上述绝缘部件的工序之后,使第一引导夹具沿着上述定子铁芯的中心轴线方向插入被配置于上述插槽的上述绝缘部件,使上述绝缘部件的上述径向的一侧的部分开放的工序;以及
在使上述绝缘部件开放的工序之后,使上述线圈与上述第一引导夹具一起相对于上述定子铁芯向上述径向的另一侧移动,由此使上述插槽收纳部经由上述开口部插入上述插槽的工序,
插入上述线圈的工序是在朝向上述径向的一侧对上述第一引导夹具施力了的状态下,朝向上述径向的另一侧将上述插槽收纳部向上述第一引导夹具按压,使上述线圈与上述第一引导夹具一起克服作用力,并相对于上述定子铁芯向上述径向的另一侧移动,由此使上述插槽收纳部经由上述开口部插入上述插槽的工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的组装方法,其中,
开放上述绝缘部件的工序是以上述第一引导夹具的上述径向的一侧的端部被配置于与上述绝缘部件的上述径向的一侧的端部相同的径向位置,或者上述第一引导夹具的上述径向的一侧的端部被配置于比上述绝缘部件的上述径向的一侧的端部靠上述径向的一侧的径向位置的方式,将上述第一引导夹具插入上述插槽的工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的组装方法,其中,
开放上述绝缘部件的工序是在比上述第一引导夹具靠上述径向的另一侧的径向位置,将径向位置被固定了的第二引导夹具沿着上述中心轴线方向插入上述插槽,由此使上述绝缘部件的上述第一引导夹具的插入位置的部分开放,在上述第二引导夹具的插入开始后,将上述第一引导夹具沿着上述中心轴线方向插入上述插槽,由此使上述绝缘部件的上述径向的一侧的部分开放的工序。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子的组装方法,其中,
开放上述绝缘部件的工序是在比上述第一引导夹具靠上述径向的另一侧的径向位置,将径向位置被固定了的第二引导夹具沿着上述中心轴线方向插入上述插槽,由此使上述绝缘部件的上述第一引导夹具的插入位置的部分开放,在上述第二引导夹具的插入开始后,将上述第一引导夹具沿着上述中心轴线方向插入上述插槽,由此使上述绝缘部件的上述径向的一侧的部分开放的工序。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子的组装方法,其中,
插入上述线圈的工序是以上述第一引导夹具与上述第二引导夹具的上述径向的间隔变小的方式,使上述线圈与上述第一引导夹具一起相对于上述定子铁芯向上述径向的另一侧移动,由此使上述插槽收纳部经由上述开口部插入上述插槽的工序。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定子的组装方法,其中,
插入上述线圈的工序是以上述第一引导夹具与上述第二引导夹具的上述径向的间隔变小的方式,使上述线圈与上述第一引导夹具一起相对于上述定子铁芯向上述径向的另一侧移动,由此使上述插槽收纳部经由上述开口部插入上述插槽的工序。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子的组装方法,其中,
上述第二引导夹具的周向的宽度与上述第一引导夹具的周向的宽度大致相等。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定子的组装方法,其中,
上述第二引导夹具的周向的宽度与上述第一引导夹具的周向的宽度大致相等。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定子的组装方法,其中,
上述第二引导夹具的周向的宽度与上述第一引导夹具的周向的宽度大致相等。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定子的组装方法,其中,
上述第二引导夹具的周向的宽度与上述第一引导夹具的周向的宽度大致相等。
11.根据权利要求3~10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子的组装方法,其中,
开放上述绝缘部件的工序是将位于上述第二引导夹具的上述径向的另一侧的部分亦即第一部分插入上述插槽,在上述第一部分的插入开始后,将位于上述第二引导夹具的上述径向的一侧的部分亦即第二部分插入上述插槽,在上述第二部分的插入开始后,将上述第一引导夹具插入上述插槽,由此使上述绝缘部件的上述径向的一侧的部分开放的工序。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定子的组装方法,其中,
插入上述线圈的工序是以从上述中心轴线方向观察,上述第一引导夹具的一部分与上述第二引导夹具的上述第二部分重叠的方式,使上述线圈与上述第一引导夹具一起相对于上述定子铁芯向上述径向的另一侧移动,由此使上述插槽收纳部经由上述开口部插入上述插槽的工序。
13.根据权利要求3~10、12中任一项的定子的组装方法,其中,
插入上述线圈的工序是在使上述线圈与上述第一引导夹具接触了的状态下,在使上述线圈与上述第一引导夹具一起相对于上述定子铁芯向上述径向的另一侧移动之后,使上述第一引导夹具以及上述第二引导夹具一起向上述中心轴线方向移动,在使上述第一引导夹具以及上述第二引导夹具向比上述插槽靠上述中心轴线方向侧退避了的状态下,使上述线圈向上述径向的另一侧移动,由此使上述插槽收纳部经由上述开口部插入上述插槽的工序。
14.根据权利要求11的定子的组装方法,其中,
插入上述线圈的工序是在使上述线圈与上述第一引导夹具接触了的状态下,在使上述线圈与上述第一引导夹具一起相对于上述定子铁芯向上述径向的另一侧移动之后,使上述第一引导夹具以及上述第二引导夹具一起向上述中心轴线方向移动,在使上述第一引导夹具以及上述第二引导夹具向比上述插槽靠上述中心轴线方向侧退避了的状态下,使上述线圈向上述径向的另一侧移动,由此使上述插槽收纳部经由上述开口部插入上述插槽的工序。
15.一种定子的组装方法,所述定子具备:包含具有在径向的一侧开口的开口部的插槽的定子铁芯、包含被收纳于上述插槽的插槽收纳部的线圈、以及被配置于上述插槽与上述插槽收纳部之间的绝缘部件,所述定子的组装方法具备以下工序:
将上述绝缘部件配置于上述插槽的工序;
在配置上述绝缘部件的工序之后,使第一引导夹具沿着上述定子铁芯的中心轴线方向插入被配置于上述插槽的上述绝缘部件,使上述绝缘部件的上述径向的一侧的部分开放的工序;以及
在使上述绝缘部件开放的工序之后,使上述线圈与上述第一引导夹具一起相对于上述定子铁芯向上述径向的另一侧移动,由此使上述插槽收纳部经由上述开口部插入上述插槽的工序,
开放上述绝缘部件的工序是在比上述第一引导夹具靠上述径向的另一侧的径向位置,将径向位置被固定了的第二引导夹具沿着上述中心轴线方向插入上述插槽,由此使上述绝缘部件的上述第一引导夹具的插入位置的部分开放,在上述第二引导夹具的插入开始后,将上述第一引导夹具沿着上述中心轴线方向插入上述插槽,由此使上述绝缘部件的上述径向的一侧的部分开放的工序。
16.一种定子的组装装置,所述定子具备:包含具有在径向的一侧开口的开口部的插槽的定子铁芯、包含被收纳于上述插槽的插槽收纳部的线圈、以及被配置于上述插槽与上述插槽收纳部之间的绝缘部件,所述定子的组装装置具备:
绝缘部件开放部,其包含构成为能够沿着上述定子铁芯的中心轴线方向、以及上述定子铁芯的径向移动的第一引导夹具,所述第一引导夹具在沿着上述中心轴线方向被插入到被配置于上述插槽的上述绝缘部件的状态下,使上述绝缘部件的上述径向的一侧的部分开放;以及
线圈插入部,其使上述线圈及上述第一引导夹具一起相对于上述定子铁芯向上述径向的另一侧移动,由此使上述插槽收纳部经由上述开口部插入上述插槽,
上述绝缘部件开放部包含朝向上述径向的一侧对上述第一引导夹具施力的施力部,
上述线圈插入部包含克服上述施力部的作用力,朝向上述径向的另一侧将上述插槽收纳部向上述第一引导夹具按压的按压部。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定子的组装装置,其中,
上述施力部包含弹性变形的弹性部件。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定子的组装装置,其中,
上述绝缘部件开放部包含:构成为能够沿着上述中心轴线方向移动的第二引导夹具,并且所述第二引导夹具被固定于比上述第一引导夹具靠上述径向的另一侧的径向位置,沿着上述中心轴线方向被插入上述插槽。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定子的组装装置,其中,
上述绝缘部件开放部包含:构成为能够沿着上述中心轴线方向移动的第二引导夹具,并且所述第二引导夹具被固定于比上述第一引导夹具靠上述径向的另一侧的径向位置,沿着上述中心轴线方向被插入上述插槽。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定子的组装装置,其中,
上述第二引导夹具具有从上述径向观察,朝向上述中心轴线方向的前端部前端变细的形状。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定子的组装装置,其中,
上述第二引导夹具具有从上述径向观察,朝向上述中心轴线方向的前端部前端变细的形状。
22.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定子的组装装置,其中,
上述第二引导夹具包含从比上述中心轴线方向的前端部靠根部侧的部分向上述径向的一侧突出的突出部。
23.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定子的组装装置,其中,
上述第二引导夹具包含从比上述中心轴线方向的前端部靠根部侧的部分向上述径向的一侧突出的突出部。
24.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定子的组装装置,其中,
上述第二引导夹具包含从比上述中心轴线方向的前端部靠根部侧的部分向上述径向的一侧突出的突出部。
25.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定子的组装装置,其中,
上述第二引导夹具包含从比上述中心轴线方向的前端部靠根部侧的部分向上述径向的一侧突出的突出部。
26.根据权利要求18~25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子的组装装置,其中,
上述绝缘部件开放部包含与上述第一引导夹具及上述第二引导夹具一体地沿着上述中心轴线方向移动的夹具移动机构部。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定子的组装装置,其中,
上述第二引导夹具在上述中心轴线方向上,距离上述夹具移动机构部的突出高度比上述第一引导夹具的距离上述夹具移动机构部的突出高度高。
28.根据权利要求18~25、27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子的组装装置,其中,
上述第二引导夹具的周向的宽度与上述第一引导夹具的周向的宽度大致相等。
29.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定子的组装装置,其中,
上述第二引导夹具的周向的宽度与上述第一引导夹具的周向的宽度大致相等。
30.一种定子的组装装置,所述定子具备:包含具有在径向的一侧开口的开口部的插槽的定子铁芯、包含被收纳于上述插槽的插槽收纳部的线圈、以及被配置于上述插槽与上述插槽收纳部之间的绝缘部件,所述定子的组装装置具备:
绝缘部件开放部,其包含构成为能够沿着上述定子铁芯的中心轴线方向、以及上述定子铁芯的径向移动的第一引导夹具,所述第一引导夹具在沿着上述中心轴线方向被插入到被配置于上述插槽的上述绝缘部件的状态下,使上述绝缘部件的上述径向的一侧的部分开放;以及
线圈插入部,其使上述线圈及上述第一引导夹具一起相对于上述定子铁芯向上述径向的另一侧移动,由此使上述插槽收纳部经由上述开口部插入上述插槽,
上述绝缘部件开放部包含:构成为能够沿着上述中心轴线方向移动的第二引导夹具,并且所述第二引导夹具被固定于比上述第一引导夹具靠上述径向的另一侧的径向位置,沿着上述中心轴线方向被插入上述插槽。
CN201880047193.2A 2017-08-09 2018-08-09 定子的组装方法以及定子的组装装置 Active CN11089261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54236 2017-08-09
JP2017-154236 2017-08-09
PCT/JP2018/029881 WO2019031573A1 (ja) 2017-08-09 2018-08-09 ステータの組立方法およびステータの組立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92618A CN110892618A (zh) 2020-03-17
CN110892618B true CN110892618B (zh) 2022-05-13

Family

ID=652725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47193.2A Active CN110892618B (zh) 2017-08-09 2018-08-09 定子的组装方法以及定子的组装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404945B2 (zh)
JP (1) JP6733823B2 (zh)
CN (1) CN110892618B (zh)
WO (1) WO201903157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8124561A1 (de) * 2018-10-05 2020-04-09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Elektromotors sowie Vorrichtung
JP7172704B2 (ja) * 2019-02-15 2022-11-16 株式会社アイシン ステータの組立方法およびステータの組立装置
JP7255225B2 (ja) * 2019-02-15 2023-04-11 株式会社アイシン ステータの組立方法
US20220149675A1 (en) * 2019-06-07 2022-05-12 Aisin Corporation Stator assembling method and stator assembling apparatus
JP7456187B2 (ja) 2020-02-26 2024-03-27 株式会社アイシン ステータの組立装置およびステータの組立方法
CN111371267B (zh) * 2020-04-17 2022-06-07 菲仕绿能科技(宁波)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分瓣式定子铁芯进行扁铜线嵌线的方法
US11411477B2 (en) * 2020-06-22 2022-08-09 Yoshio Kato Coil insertion method and coil insertion device
JP7303278B2 (ja) 2021-11-29 2023-07-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ステータ組立装置及びステータ組立方法
JP7474278B2 (ja) 2022-03-24 2024-04-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ステータ組立装置及びステータ組立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62377A (zh) * 2008-04-15 2009-10-21 日特机械工程株式会社 空心线圈的绕线方法和绕线装置
CN102549892A (zh) * 2009-10-30 2012-07-04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定子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
JP2016127693A (ja) * 2014-12-26 2016-07-11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ステータ組立方法及びステータ組立装置
CN106416022A (zh) * 2014-06-05 2017-02-15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定子组装方法以及定子组装装置
CN106849553A (zh) * 2015-10-23 2017-06-1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定子线圈形成方法
CN206259826U (zh) * 2016-09-23 2017-06-16 广州桂电工控科技有限公司 绝缘纸插入机
CN107005134A (zh) * 2014-12-26 2017-08-01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线圈成形装置和旋转电机的线圈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788790B2 (en) 2006-03-27 2010-09-07 Remy Technologies, L.L.C. Method for forming a stator core
JP5648611B2 (ja) 2011-09-06 2015-01-07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の製造装置
DE112016003633T5 (de) * 2015-09-30 2018-04-26 Aisin Aw Co., Ltd. Statormontageverfahren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62377A (zh) * 2008-04-15 2009-10-21 日特机械工程株式会社 空心线圈的绕线方法和绕线装置
CN102549892A (zh) * 2009-10-30 2012-07-04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定子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
CN106416022A (zh) * 2014-06-05 2017-02-15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定子组装方法以及定子组装装置
JP2016127693A (ja) * 2014-12-26 2016-07-11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ステータ組立方法及びステータ組立装置
CN107005134A (zh) * 2014-12-26 2017-08-01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线圈成形装置和旋转电机的线圈
CN106849553A (zh) * 2015-10-23 2017-06-1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定子线圈形成方法
CN206259826U (zh) * 2016-09-23 2017-06-16 广州桂电工控科技有限公司 绝缘纸插入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404945B2 (en) 2022-08-02
US20200220438A1 (en) 2020-07-09
JPWO2019031573A1 (ja) 2020-01-09
CN110892618A (zh) 2020-03-17
WO2019031573A1 (ja) 2019-02-14
JP6733823B2 (ja) 2020-08-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892618B (zh) 定子的组装方法以及定子的组装装置
CN110086305B (zh) 定子组装方法以及定子组装装置
US10998786B2 (en) Stato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tator
CN111512527B (zh) 定子的制造方法以及定子
US9601959B2 (en) Armature of rotating electrical machine
CN109980870A (zh) 线圈弯曲装置
CN111837317A (zh) 定子的制造方法、定子的制造装置以及定子
US11437873B2 (en) Stator with split iron cores and insulators with protrusions
CN113767555A (zh) 定子的组装方法以及定子的组装装置
JP2018057252A (ja) 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US11742732B2 (en) Coil insertion device and coil insertion method
US20210111612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Twisting A Winding Head Of A Stator And Stator For An Electrical Machine
CN111835165A (zh) 马达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
JP7382376B2 (ja) ステータ組立装置及びステータ組立方法
CN112236925A (zh) 旋转电机的定子以及旋转电机
WO2024034218A1 (ja) ロータ、それを備えたモータ及びロータの製造方法
WO2018074537A1 (ja) 端子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配線器具
WO2024034217A1 (ja) ロータ、それを備えたモータ及びロータの製造方法
WO2023276264A1 (ja) ロータ、ipmモータ及びロータの製造方法
JP2023050766A (ja) コイル挿入装置
CN116896232A (zh) 槽楔插入装置
WO2016120996A1 (ja) コイル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20088890A (ja) 絶縁紙、絶縁紙組込み装置及びステータ
JP2020156300A (ja) ステータ、モータ、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モータの製造方法
JP2020156301A (ja) ステータ、モータ、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モータ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Kariya City, Aichi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after: AISIN Co.,Ltd.

Address before: Kariya City, Aichi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before: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216

Address after: Kariya City, Aichi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after: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Address before: Aichi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before: AISIN AW Co.,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