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635995A -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备方法、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备方法、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635995A CN116635995A CN202080107725.4A CN202080107725A CN116635995A CN 116635995 A CN116635995 A CN 116635995A CN 202080107725 A CN202080107725 A CN 202080107725A CN 116635995 A CN116635995 A CN 11663599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ubstrate
- layer
- transistor
- semiconductor device
- met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66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6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46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0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0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8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4
- 238000002161 passiv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5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5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6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2
- HBMJWWWQQXIZIP-UHFFFAOYSA-N silicon carbide Chemical compound [Si+]#[C-] HBMJWWWQQXIZI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8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7
- 238000005498 polish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29910052581 Si3N4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PMHQVHHXPFUNSP-UHFFFAOYSA-M copper(1+);methylsulfanylmethane;bromide Chemical compound Br[Cu].CSC PMHQVHHXPFUNSP-UHFFFAOYSA-M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HQVNEWCFYHHQES-UHFFFAOYSA-N silicon nitride Chemical compound N12[Si]34N5[Si]62N3[Si]51N64 HQVNEWCFYHHQES-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29910010271 silicon carb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Silicon Chemical compound [Si]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29910052710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9000010703 silic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5229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240 physical vapour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5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65
- 235000012431 wafer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70
- JMASRVWKEDWRBT-UHFFFAOYSA-N Gallium nitride Chemical compound [Ga]#N JMASRVWKEDWRB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2
- 229910002601 Ga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9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7
- 229910003460 diamond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3
- 239000010432 diamon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Nickel Chemical compound [Ni]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BASFCYQUMIYNBI-UHFFFAOYSA-N platinum Chemical compound [Pt] BASFCYQUMIYNB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0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9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5669 fiel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11810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29910021421 monocrystalline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7517 polish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7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29910001195 gallium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019 vapor deposit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6378 dama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JBRZTFJDHDCESZ-UHFFFAOYSA-N AsGa Chemical group [As]#[Ga] JBRZTFJDHDCES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01218 Gallium arsen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17052 cobalt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0941 cobal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GUTLYIVDDKVIGB-UHFFFAOYSA-N cobalt atom Chemical compound [Co] GUTLYIVDDKVIGB-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5
- AJNVQOSZGJRYEI-UHFFFAOYSA-N digallium;oxygen(2-) Chemical group [O-2].[O-2].[O-2].[Ga+3].[Ga+3] AJNVQOSZGJRYE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530 e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227 gr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52741 irid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GKOZUEZYRPOHIO-UHFFFAOYSA-N iridium atom Chemical compound [Ir] GKOZUEZYRPOHI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52759 nick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52697 platin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WFKWXMTUELFFGS-UHFFFAOYSA-N tungsten Chemical compound [W] WFKWXMTUELFFG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52721 tungst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0937 tungste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TWNQGVIAIRXVLR-UHFFFAOYSA-N oxo(oxoalumanyloxy)alumane Chemical compound O=[Al]O[Al]=O TWNQGVIAIRXVL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21420 polycrystalline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1282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PIGFYZPCRLYGLF-UHFFFAOYSA-N Aluminum nitride Chemical compound [Al]#N PIGFYZPCRLYGL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FTWRSWRBSVXQPI-UHFFFAOYSA-N alumanylidynearsane;gallanylidynearsane Chemical group [As]#[Al].[As]#[Ga] FTWRSWRBSVXQP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RNQKDQAVIXDKAG-UHFFFAOYSA-N aluminum gallium Chemical compound [Al].[Ga] RNQKDQAVIXDKAG-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151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137 deposit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667 flo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gold Chemical compound [Au]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37 gold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931 gol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5000012239 silicon dioxid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377 silicon di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814 silicon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533 two-dimensional electron ga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20 vanad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LEONUFNNVUYDNQ-UHFFFAOYSA-N vanadium atom Chemical compound [V] LEONUFNNVUYDNQ-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593 Epox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642 Polyim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UMIVXZPTRXBADB-UHFFFAOYSA-N benzocyclobutene Chemical compound C1=CC=C2CCC2=C1 UMIVXZPTRXBADB-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3078 crys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021 depo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4509 gene ex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21389 graphen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2804 graphi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439 graphi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884 ion-beam techniqu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532 laser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905 metal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VNWKTOKETHGBQD-UHFFFAOYSA-N methane Chemical compound C VNWKTOKETHGBQ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721 polyi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356 singl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76 sold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28 spin co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480 spread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892 sprea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GYHNNYVSQQEPJS-UHFFFAOYSA-N Gallium Chemical group [Ga] GYHNNYVSQQEPJ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UFHFLCQGNIYNRP-UHFFFAOYSA-N Hydrogen Chemical compound [H][H] UFHFLCQGNIYNR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4298 SiO 2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Silver Chemical compound [Ag]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45601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56 catabol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10293 ceramic materi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295 complem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KUNSUQLRTQLHQQ-UHFFFAOYSA-N copper tin Chemical compound [Cu].[Sn] KUNSUQLRTQLHQQ-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574 free electr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33 gall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JVPLOXQKFGYFMN-UHFFFAOYSA-N gold tin Chemical compound [Sn].[Au] JVPLOXQKFGYFM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1257 hydroge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39 hydro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4767 nitrid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811 non-conductiv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06 packaging method and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32 plasma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591 polysilic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36 potential barri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594 sapphir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80 sapphi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45 sint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67—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83—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for supporting or gripp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8—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ontrollable by onl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only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 H01L29/76—Unipolar devices, e.g.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72—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78—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with two-dimensional charge carrier gas channel, e.g. HEMT ; with two-dimensional charge-carrier layer formed at a heterojunction interfa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Junction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半导体器件及其制备方法、电子设备,能够解决半导体器件制备过程中高成本晶圆有效利用率低的问题,并有效提升半导体器件生产过程中的工艺稳定性。该半导体器件包括:第一衬底、至少一个晶体管、辅助承载部以及多个金属图案。辅助承载部和该至少一个晶体管被设置于第一衬底上。辅助承载部在第一衬底上的正投影位于该至少一个晶体管在第一衬底上的正投影外,且辅助承载部在第一衬底上的正投影边界与该至少一个晶体管在第一衬底上的正投影边界部分重合。该多个金属图案形成于辅助承载部的背离第一衬底的一侧,且其中的至少一个金属图案与晶体管的栅极耦接,至少一个金属图案与晶体管的漏极耦接。
Description
本申请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半导体器件及其制备方法、电子设备。
基于III-V族元素的氮化物及其合金,例如氮化镓(GaN),作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其具有高击穿场强、高热稳定性、高电子饱和漂移速度等出色的性能。
目前,以氮化镓等宽禁带半导体作为半导体材料制备的半导体器件,例如异质结场效应晶体管(Heterojunction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简称HFET)或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High Electron Mobility Transistor,简称HEMT)器件,具有耐热、高频、大功率和抗辐射等特点,能够被广泛地应用于无线通信等领域。
示例的,氮化镓基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GaN-HEMT)也可称为氮化镓基二维电子气场效应管或氮化镓基调制掺杂场效应管,其可以依赖于氮化镓晶圆制备获得。然而,氮化镓晶圆的成本高昂。在半导体器件由一个或多个GaN-HEMT构成,且利用氮化镓晶圆批量制备半导体器件的情况下,若氮化镓晶圆的面积利用率较低,则容易导致半导体器件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例如,在GaN-HEMT器件中,GaN半导体层包括有源区(active area)和无源区(passive area),其中有源区是指GaN半导体层内用于形成导电沟道的区域,无源区为有源区之外的区域。GaN-HEMT器件中用于与外部电源或外部信号源互连的金属线或键合盘对应形成于无源区内。由此,GaN半导体层位于无源区内的部分实际上并未起到半导体的作用。也即,GaN半导体层位于有源区内的部分才为其可工作的有效部分。因此,有源区在整个GaN半导体层中的面积占比即为GaN半导体层的面积利用率。在一些情况下,有源区在整个GaN半导体层中的面积占比不足50%,即GaN半导体层的面积利用率不足50%,从而会造成严重的成本浪费。
发明内容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半导体器件及其制备方法、电子设备,用于解决半导体器件批量制备过程中氮化镓等宽禁带半导体晶圆的面积利用率低的问题,以降低半导体器件的生产成本,并有效提升半导体器件生产过程中的工艺稳定性,以及提升半导体器件的散热能力。
一方面,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半导体器件。该半导体器件包括:第一衬底、至少一个晶体管、辅助承载部、以及多个金属图案。辅助承载部和该至少一个晶体管被设置于第一衬底上。辅助承载部在第一衬底上的正投影位于该至少一个晶体管在第一衬底上的正投影外,且辅助承载部在第一衬底上的正投影边界与该至少一个晶体管在第一衬底上的正投影边界部分重合。该至少一个晶体管中的每个晶体管包括:半导体层,以及位于半导体层的背离第一衬底的一侧的栅极、漏极和源极。该多个金属图案形成于辅助承载部的背离第一衬底的一侧。该多个金属图案中的至少一个金属图案与栅极耦接,至少一个金属图案与漏极耦接,且与栅极耦接的金属图案和与漏极耦接的金属图案绝缘。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辅助承载部和该至少一个晶体管被设置于第一衬底上,意味着辅助承载部和该至少一个晶体管可以被同步转移于第一衬底上。这也就是说,晶体管或晶体管的组成部分(例如半导体层等)可以预先在半导体晶圆上制备完成,然后再与辅助承载部同步转移至第一衬底上,也即:第一衬底并非是晶体管的制备衬底。由于辅助承载部在第一衬底上的正投影位于该至少一个晶体管在第一衬底上的正投影外,且辅助承载部在第一衬底上的正投影边界与该至少一个晶体管在第一衬底上的正投影边界部分重合,因此,辅助承载部可以在晶体管的转移过程中形成于该至少一个晶体管的旁侧,并与该至少一个晶体管同步转移至第一衬底上。这样利用辅助承载部对该至少一个晶体管进行支撑保护,可以有效提升半导体器件生产过程中的工艺稳定性。
此外,第一衬底并非是晶体管的制备衬底。并且,辅助承载部可以形成于该至少一个晶体管的转移过程中,金属图案又可以形成于辅助承载部和晶体管转移至第一衬底上之后。因此,晶体管在半导体晶圆上的制备可以不受半导体器件中金属图案等其他组成元件设置位置的影响。这样在半导体晶圆上批量制备晶体管的过程中,半导体晶圆上的半导体层无需预留无源区的部分或仅需预留很小的无源区部分即可。从而使得半导体晶圆上的半导体层能够被有效利用并制备出晶体管的有源区,以确保半导体晶圆具有较高的面积利用率和较高的芯片产出(die-per-wafer)。
基于此,在第一衬底的材料成本和转移工艺成本低于氮化镓等宽禁带半导体晶圆的材料成本和器件加工成本的情况下,半导体器件采用如上结构还可以降低半导体器件的生产成本。并且,在第一衬底采用具有较高热导率的材料的情况下,利用第一衬底还可以有效提升半导体器件的散热能力,从而可以在相同的有源区面积上实现更大的功率密度,或在实现相同功率的前提下对应缩小有源区面积,以进一步降低半导体器件的生产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晶体管通常还包括位于半导体层的背离第一衬底的表面上的第一钝化层。第一钝化层包括多个开口。晶体管中的栅极、源极和漏极分别形成于对应的开口内。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辅助承载部的背离第一衬底的表面、与栅极或漏极的背离第一衬底的表面平齐或大致平齐。这样有利于在辅助承载部上形成具有较好平面度的金属图案,以确保金属图案的成膜质量。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辅助承载部的背离第一衬底的表面、与第一钝化层的背离第一衬底的表面平齐或大致平齐。这样可以在未制备晶体管的栅极、源极和漏极之前,便将晶体管和辅助承载部同步转移至第一衬底上,以利用第一钝化层有效保护半导体层,并避免晶体管的栅极、源极和漏极因晶体管的转移而受损。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晶体管还包括第二钝化层。第二钝化层包括多个开口。第二钝化层形成于第一钝化层的背离半导体层的表面上,且位于栅极、源极和漏极的背离半导体层的一侧。辅助承载部的背离所述第一衬底的表面、与第二钝化层的背离第一衬底的表面平齐或大致平齐。金属图案通过第二钝化层中对应的开口与栅极或漏极耦接。这样可以在制备晶体管的栅极、源极、漏极以及第二钝化层之后,再将晶体管和辅助承载部同步转移至第一衬底上,以利用第二钝化层有效保护晶体管的栅极、 源极和漏极,从而避免晶体管的栅极、源极和漏极因晶体管的转移而受损。
上述一些实施例中,辅助承载部位于晶体管旁侧的设置方式可以有多种。可选的,辅助承载部设置于前述至少一个晶体管的至少两侧,所述两侧包括相对的两侧或相邻的两侧。例如,辅助承载部环绕设置于前述至少一个晶体管的周侧。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可选的,前述至少一个晶体管在第一衬底上的正投影面积为第一面积S1。辅助承载部在第一衬底上的正投影面积为第二面积S2。本公开实施例中,限定:
能够利用辅助承载部对晶体管进行有效的支撑保护,从而提升半导体器件生产过程中的工艺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辅助承载部的材料包括氧化硅、氮化硅、氮氧化硅、硅、碳化硅、氮化铝、氧化铝、环氧树脂、聚酰亚胺、或苯并环丁烯。辅助承载部采用具备一定机械强度的绝缘材料制备形成,不仅可以具有较好的支撑强度,还可以有效绝缘半导体层和金属图案。
在一些实施例中,半导体器件还包括散热绝缘层。散热绝缘层形成于辅助承载部和晶体管的背离第一衬底的表面上。金属图案形成于散热绝缘层的背离辅助承载部的表面上。散热绝缘层可以采用具有良好散热能力的绝缘材料制备形成。散热绝缘层例如为金刚石层。金属图案形成于散热绝缘层的背离辅助承载部的表面上,可以将晶体管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利用散热绝缘层有效传导出去,从而有效提升半导体器件的散热能力。
可选的,辅助承载部在第一衬底上的正投影位于散热绝缘层在第一衬底上的正投影内。散热绝缘层的部分表面与第一衬底直接接触。如此,在第一衬底具有较高热导率的情况下,散热绝缘层与第一衬底直接接触,还可以传导热量至第一衬底,以进一步提升半导体器件的散热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半导体器件还包括:形成于第一衬底的背离晶体管的表面上的金属层。本公开实施例在第一衬底的背离晶体管的表面上形成金属层,还可以利用金属层提升第一衬底的散热能力。金属层可以采用散热能力较好的金属材料制作形成,该金属材料例如为铜、铝、铂、钨、镍、铱或钴等中的至少一种。
可选的,半导体器件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导通孔。第一导通孔至少贯穿第一衬底和半导体层。第一导通孔在金属层上的正投影位于对应晶体管中的源极在金属层上的正投影内。金属层通过第一导通孔与源极耦接。
可选的,半导体器件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导通孔。第二导通孔至少贯穿第一衬底和辅助承载部。第二导通孔在金属层上的正投影位于对应的金属图案在第一衬底上的正投影内。金属层通过第二导通孔与金属图案耦接。
在上述一些实施例中,金属层与对应的源极或金属图案耦接,金属层还可以作为公共电极使用,以向半导体器件中的晶体管或其他电子元件提供接地信号或浮空信号。此外,第一导通孔和第二导通孔贯穿的层结构均与半导体器件中的层结构相关,根据实际需求设置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半导体器件还包括散热基板。散热基板位于金属层的背离第一衬底的一侧。金属层焊接于散热基板上。如此,利用散热基板可以进一步提升半导体器件的散热能力。可选的,散热基板为铝基板、铜基板、金刚石/金属复合基板、陶瓷基板、硬式印刷电路板或软式印刷电路板等具有较高热导率的基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辅助承载部的靠近第一衬底的表面、与半导体层的靠近第一衬底的表面平齐或大致平齐。如此,方便于采用同一抛光工艺制备出辅助承载部和半导体层的平齐表面,以确保辅助承载部和半导体层均具有较好的表面质量。从而实现辅助承载部和半导体层二者与第一衬底的良好键合,或在辅助承载部和半导体层上形成具有良好成膜质量的第一衬底。进而,有利于提升半导体器件的使用可靠性。
可选的,半导体器件还包括非导电键合层。辅助承载部和晶体管的半导体层通过非导电键合层键合至第一衬底上。这样利用非导电键合层,不仅可以增强辅助承载部和晶体管各自与第一衬底之间的键合强度,还可以确保晶体管不会因其存在而出现漏电流等情况,有利于确保半导体器件的电学性能。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晶体管还包括:层叠位于半导体层的背离栅极的一侧的过渡层和第二衬底。此处,第二衬底为晶体管的制备衬底或制备衬底的一部分,例如为半导体晶圆的基底,可以使得过渡层和半导体层外延生长于其上。第二衬底采用与半导体层具有较好晶格匹配和热匹配的材料构成。例如,半导体层包括GaN层,第二衬底为蓝宝石衬底、硅衬底或碳化硅衬底。
在此基础上,辅助承载部的靠近第一衬底的表面、与第二衬底的靠近第一衬底的表面平齐或大致平齐。如此,方便于采用同一抛光工艺制备出辅助承载部和第二衬底的平齐表面,以确保辅助承载部和第二衬底均具有较好的表面质量。从而实现辅助承载部和第二衬底二者与第一衬底的良好键合,或在辅助承载部和第二衬底上形成具有良好成膜质量的第一衬底。进而,有利于提升半导体器件的使用可靠性。
可选的,半导体器件还包括键合层。辅助承载部和晶体管中的第二衬底可以通过键合层键合至第一衬底上,以利用键合层增强辅助承载部和晶体管各自与第一衬底之间的键合强度。进一步地,该键合层可以为非导电键合层,以利用非导电键合层确保晶体管不会因其存在而出现漏电流等情况,有利于确保半导体器件的电学性能。或者,在第二衬底保留一定厚度且具备绝缘性能时,例如第二衬底为5μm-10um的半绝缘碳化硅衬底,该键合层也可以为导电键合层。这样利用第二衬底可以消除导电键合层对半导体器件电学性能的影响。
此外,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半导体器件包括第一导通孔,第一导通孔包括分段设置的第一子导通孔和第二子导通孔。第一子导通孔贯穿第二衬底、过渡层和半导体层,第一子导通孔的两端分别与源极和导电键合层耦接。第二子导通孔贯穿第一衬底,第二子导通孔的两端分别与导电键合层和金属层耦接。如此,在键合层为导电键合层的情况下,第一导通孔由第一子导通孔和第二子导通孔构成,可以降低第一导通孔的制作难度,并确保第一导通孔的电连接性能,尤其是针对第一衬底和晶体管的厚度较大的情况。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半导体器件包括第二导通孔,第二导通孔包括分段设置的第三子导通孔和第四子导通孔。第三子导通孔至少贯穿辅助承载部,第三子导 通孔的两端分别与金属图案和导电键合层耦接。第四子导通孔贯穿第一衬底,第四子导通孔的两端分别与导电键合层和金属层耦接。如此,在键合层为导电键合层的情况下,第二导通孔由第三子导通孔和第四子导通孔构成,可以降低第二导通孔的制作难度,并确保第二导通孔的电连接性能,尤其是针对第一衬底和辅助承载部的厚度较大的情况。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衬底包括:单晶碳化硅衬底、多晶碳化硅衬底、单晶氮化铝衬底、多晶氮化铝衬底、单晶金刚石衬底、多晶金刚石衬底、石墨衬底、多层石墨烯衬底或铜衬底。其中,单晶碳化硅衬底包括:高纯半绝缘单晶碳化硅衬底、或掺钒碳化硅衬底。第一衬底采用成本低于宽禁带半导体晶圆的衬底,有利于降低半导体器件的生产成本。第一衬底采用具有较高热导率的衬底,例如在温度为300K的条件下,第一衬底的热导率大于200W/mK,可以确保半导体器件具有良好的散热能力。
可选的,第一衬底为多晶碳化硅衬底、多晶氮化铝衬底或多晶金刚石衬底。如此,第一衬底可以采用气相沉积工艺制备形成。
在此基础上,半导体器件还包括气体阻挡层。气体阻挡层例如为硅层、氮化硅层、氮化铝层或碳化硅层中的至少一层。气体阻挡层形成于辅助承载部和晶体管的靠近第一衬底的表面上。第一衬底形成于气体阻挡层的背离辅助承载部的表面上。本公开实施例在第一衬底和辅助承载部、晶体管之间设置气体阻挡层,可以在半导体器件的制备过程中,利用气体阻挡层有效防止第一衬底沉积工艺中所使用的气体对半导体层造成损伤或破坏。
在一些实施例中,半导体器件还包括:多个键合盘。键合盘形成于对应的金属图案上,且键合盘在第一衬底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衬底的未被晶体管覆盖的区域内。这样方便于在键合盘的表面键合外接的金属线,从而利用该金属线与外接部件进行耦接,以实现半导体器件和外接部件之间电信号的传输。
需要补充的是,在上述一些实施例中,半导体层包括沿远离第一衬底的方向层叠设置的沟道层和势垒层。可选的,沟道层为氮化镓层,势垒层为氮化镓铝层或氮化铝层。或者,沟道层为砷化镓层,势垒层为砷化镓铝层。或者,沟道层为氧化镓层,势垒层为氮化铝层或氧化镓铝层。
此外,可选的,晶体管的厚度小于10μm,有利于实现半导体器件的轻薄化,以及降低半导体器件的热阻。晶体管的有源区在其半导体层中面积占比的取值范围为80%~100%,可以使得制备晶体管所需的半导体晶圆的面积利用率达到80%及以上,以降低半导体器件的生产成本。
另一方面,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如上任一些实施例所述的至少一个半导体器件。本公开实施例中电子设备所能实现的技术效果同前述一些实施例中半导体器件所能实现的技术效果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又一方面,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该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首先,提供晶圆,在晶圆上制备多个晶体管或多个晶体管的部分层,其中,晶体管或其部分层的正面为背离晶圆的最外层表面。沿晶圆的厚度方向切割晶圆,获得多个器件颗粒。一个器件颗粒包括至少一个晶体管或至少一个晶体管的部分层。
其次,提供支撑基板,将至少一个器件颗粒的正面键合在支撑基板上。该器件颗粒的正面为前述晶体管或其部分层的正面。
然后,在支撑基板的未被器件颗粒覆盖的表面、以及器件颗粒的背面形成辅助承载膜。抛光辅助承载膜以及器件颗粒,获得至少一个晶体管、以及位于该至少一个晶体管旁侧的辅助承载部。辅助承载部的抛光表面与晶体管的抛光表面位于同一平面。
之后,提供第一衬底,将辅助承载部和该至少一个晶体管的抛光表面同步键合在第一衬底上。或者,在辅助承载部和晶体管的抛光表面上制备第一衬底。
之后,去除支撑基板。
最后,在辅助承载部的背离第一衬底的一侧形成多个金属图案,并使得金属图案与晶体管对应耦接。从而获得半导体器件。
本公开实施例中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具有与前述实施例提供的半导体器件相同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此外,本公开实施例中,借助支撑基板,可以将晶体管和辅助承载部同步转移至第一衬底上,其操作简单,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器件颗粒中的晶体管至少包括:第二衬底以及外延生长在第二衬底上的半导体层。该第二衬底为晶圆的位于器件颗粒中的部分。抛光器件颗粒,还包括:使得晶体管中的半导体层的靠近第二衬底的表面裸露;或,使得晶体管中的第二衬底的抛光表面裸露。
在一些实施例中,器件颗粒中的晶体管还包括:第一钝化层、栅极、源极、漏极和第二钝化层。
在晶圆上制备多个晶体管或多个晶体管的部分层,包括:在晶圆上外延生长半导体层;在半导体层的背离晶圆的表面上形成第一钝化层;在第一钝化层上形成多个开口,并在该多个开口内分别形成栅极、源极和漏极;在第一钝化层、栅极、源极和漏极的背离半导体层的表面上形成第二钝化层。
对应的,将器件颗粒的正面键合在支撑基板上,包括:将第二钝化层的背离栅极的表面键合在支撑基板上。
对应的,在辅助承载部的背离第一衬底的一侧形成多个金属图案,并使得金属图案与晶体管对应耦接,还包括:在第二钝化层中形成多个开口;在辅助承载部的背离第一衬底的一侧形成多个金属图案,使得该多个金属图案通过第二钝化层中的开口与栅极、漏极对应耦接。
由上,在将辅助承载部和晶体管同步转移至第一衬底上的过程中,利用第二钝化层隔离保护晶体管的栅极、源极和漏极,可以避免晶体管的栅极、源极和漏极因晶体管的转移而受损。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辅助承载部的背离第一衬底的一侧形成多个金属图案,还包括:在辅助承载部和晶体管的背离第一衬底的表面上形成散热绝缘层;在散热绝缘层的背离辅助承载部的表面上形成该多个金属图案。散热绝缘层的功能如前所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将至少一个器件颗粒的正面键合在支撑基板上,还包括:在支撑基板上形成临时键合层;将至少一个器件颗粒的正面键合在临时键合层上。
对应的,去除支撑基板,还包括:采用激光处理、热处理、化学处理、刻蚀、研磨或抛光中的至少一种工艺,去除临时键合层和支撑基板。
本公开实施例中,利用临时键合层实现器件颗粒与支撑基板之间的键合,有利于降低支撑基板的去除难度,以简化半导体器件的制备工艺。
可选的,在支撑基板上形成临时键合层,包括:采用玻璃、二氧化硅或氮化硅中的至少一种材料,通过旋涂或气相沉积工艺在支撑基板上形成临时键合层。如此,可以确保临时键合层不会因后续工艺中的高温环境而受到影响,该高温环境的温度例如≥200℃。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衬底采用气相沉积工艺制备在辅助承载部和晶体管的抛光表面上,例如采用化学气相沉积工艺或物理气相沉积工艺形成。
基于此,可选的,在晶圆上制备多个晶体管或多个晶体管的部分层,包括:在晶圆上外延生长半导体层;在半导体层的背离晶圆的表面上形成第一钝化层。
对应的,将器件颗粒的正面键合在支撑基板上,包括:将第一钝化层的背离半导体层的表面键合在支撑基板上。
对应的,在辅助承载部的背离第一衬底的一侧形成多个金属图案,并使得金属图案与晶体管对应耦接,还包括:在第一钝化层上形成多个开口,并在该多个开口内分别形成栅极、源极和漏极;在辅助承载部的背离第一衬底的一侧形成多个金属图案,并使得该多个金属图案中的至少一个金属图案与栅极耦接,至少一个金属图案与漏极耦接,且与栅极耦接的金属图案和与漏极耦接的金属图案绝缘。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辅助承载部和晶体管的抛光表面上制备第一衬底,还包括:在辅助承载部和晶体管的抛光表面上形成气体阻挡层,该气体阻挡层例如为硅层、氮化硅层、氮化铝层或碳化硅层中的至少一层;在气体阻挡层的背离辅助承载部的表面上形成第一衬底。本公开实施例在沉积第一衬底之前,预先制备气体阻挡层,可以利用气体阻挡层防止第一衬底沉积工艺中所使用的气体对晶体管的半导体层造成损伤或破坏。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辅助承载部和晶体管的抛光表面被同步键合在第一衬底上。
可选的,将辅助承载部和晶体管的抛光表面键合在第一衬底上,还包括:在第一衬底上形成键合层,将辅助承载部和晶体管的抛光表面键合在键合层上;或,在辅助承载部和晶体管的抛光表面上形成键合层,将第一衬底键合在键合层上。键合层的结构和功能如前所述。
根据前述一些实施例中半导体器件的不同结构,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也有多种实施方式。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还包括:在第一衬底的背离晶体管的表面上形成金属层。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还包括:形成至少贯穿第一衬底和半导体层的第一导通孔,并使得第一导通孔在第一衬底上的正投影位于对应晶体管中源极在第一衬底上的正投影内;在第一衬底的背离晶体管的表面形成金属层,使得金属层通过第一导通孔与源极耦接。
在半导体器件还包括键合层或气体阻挡层的情况下,第一导通孔还对应贯穿键合层或气体阻挡层。
示例的,在晶体管包括过渡层和第二衬底的情况下,半导体器件还包括位于第一 衬底和第二衬底之间的导电键合层。第一导通孔由分段设置的第一子导通孔和第二子导通孔构成。对应的,形成至少贯穿第一衬底和半导体层的第一导通孔,包括:形成贯穿第二衬底、过渡层和半导体层的第一子导通孔,使得第一子导通孔的一端与对应的源极直接接触;在辅助承载部和晶体管的抛光表面上形成导电键合层,使得导电键合层与第一子导通孔的另一端直接接触;将第一衬底键合在导电键合层上;形成贯穿第一衬底的第二子导通孔,使得第二子导通孔的一端与导电键合层直接接触;在第一衬底上形成金属层,使得金属层与第二子导通孔的另一端直接接触。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还包括:形成至少贯穿第一衬底和辅助承载部的第二导通孔,并使得第二导通孔在第一衬底上的正投影位于对应的金属图案在第一衬底上的正投影内;在第一衬底的背离半导体层的表面形成金属层,使得金属层通过第二导通孔与金属图案耦接。
在半导体器件还包括键合层或气体阻挡层的情况下,第二导通孔还对应贯穿键合层或气体阻挡层。
示例的,半导体器件还包括位于第一衬底和辅助承载部之间的导电键合层。第二导通孔由分段设置的第三子导通孔和第四子导通孔构成。对应的,形成至少贯穿第一衬底和辅助承载部的第二导通孔,包括:形成贯穿辅助承载部的第三子导通孔;在辅助承载部和晶体管的抛光表面上形成导电键合层,使得导电键合层与第三子导通孔的一端直接接触;将第一衬底键合在导电键合层上;形成贯穿第一衬底的第四子导通孔,使得第四子导通孔的一端与导电键合层直接接触;在第一衬底上形成金属层,使得金属层与第四子导通孔的另一端直接接触。如此,在后续形成金属图案之后,使得金属图案与第三子导通孔的另一端直接接触,便可以通过第三子导通孔实现金属图案与导电键合层之间的耦接。
在上述一些实施例的基础上,可选的,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还包括:提供散热基板,将金属层焊接于散热基板上。散热基板的功能如前所述。
可选的,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还包括:在金属图案上形成至少一个键合盘,使得键合盘在第一衬底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衬底的未被晶体管覆盖的区域内。键合盘的功能如前所述。
本公开实施例中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具有与前述实施例提供的半导体器件相同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一些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根据一些实施例中的一种半导体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一种半导体器件的沿A-A’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根据一些实施例中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的S100的示意图;
图4为根据一些实施例中一种晶体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根据一些实施例中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的S200的示意图;
图6为根据一些实施例中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的S300的示意图;
图7为根据一些实施例中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的一种S400的示意图;
图8为根据一些实施例中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的另一种S400的示意图;
图9为根据一些实施例中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的S500的示意图;
图10为根据一些实施例中一种非导电键合层的制备示意图;
图11为根据一些实施例中另一种非导电键合层的制备示意图;
图12为根据一些实施例中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的S600的示意图;
图13为根据一些实施例中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的S700的示意图;
图14为根据一些实施例中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的补充示意图;
图15为根据一些实施例中另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的S100'的示意图;
图16为根据一些实施例中另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的S200'的示意图;
图17为根据一些实施例中另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的S300'~S500'的示意图;
图18为根据一些实施例中一种气体阻挡层的制备示意图;
图19为根据一些实施例中一种第一衬底的制备示意图;
图20为根据一些实施例中另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的S600'~S700'的示意图;
图21为图1所示的另一种半导体器件的沿A-A’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22为图1所示的又一种半导体器件的沿A-A’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23为图1所示的又一种半导体器件的沿A-A’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24为根据一些实施例中的另一种半导体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5为图24所示的一种半导体器件的沿B-B’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26为图1所示的又一种半导体器件的沿A-A’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27为图26所示的半导体器件中一种晶体管的制备示意图;
图28为图26所示的半导体器件的制备过程中一种器件颗粒的键合示意图;
图29为根据一些实施例中的一种辅助承载部和晶体管之间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30为根据一些实施例中的另一种辅助承载部和晶体管之间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31为根据一些实施例中的又一种辅助承载部和晶体管之间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32为根据一些实施例中的又一种半导体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3为根据一些实施例中的又一种半导体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4为根据一些实施例中的又一种半导体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5为根据一些实施例中的又一种半导体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6为根据一些实施例中的又一种半导体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7为根据一些实施例中的又一种半导体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8为根据一些实施例中的又一种半导体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9为根据一些实施例中的又一种半导体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0为根据一些实施例中的又一种半导体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1为根据一些实施例中的又一种半导体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2为图41所示的一种半导体器件的沿C-C’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43为图41所示的一种半导体器件的沿E-F-G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44为根据一些实施例中的一种电子设备的剖面示意图;
图45为根据一些实施例中的另一种电子设备的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半导体器件; 11-第一衬底; 111-气体阻挡层;
12-晶圆; 121-基底; 122-氮化镓层;
201和201'-器件颗粒; 20-晶体管; 21-第二衬底;
22-过渡层; 23-半导体层; 231-沟道层;
232-势垒层; 24-第一钝化层; 25-栅极;
26-源极; 27-漏极; 28-第二钝化层;
30-辅助承载部; 31-辅助承载膜; 32-绝缘层;
40-键合层; 50-散热绝缘层; 60-金属图案;
61-第一金属图案; 62-第二金属图案; 63-第三金属图案;
70-键合盘; 71-第一键合盘; 72-第二键合盘;
73-第三键合盘; 80-金属层; 81-焊接层;
82-散热基板; 90-支撑基板; 91-临时键合层;
1000-电子设备; 1001-金属引线; 1002-外接引脚;
1003-绝缘部; 1004-封装盖板;
H1-第一导通孔; H11-第一子导通孔; H12-第二子导通孔;
H2-第二导通孔; H21-第三子导通孔; H22-第四子导通孔;
C1-第一电容; C2-第二电容;
L1-第一电感; L2-第二电感; R1-电阻。
下面将结合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公开中的一些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能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除非上下文另有要求,否则,在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术语“包括(comprise)”及其其他形式例如第三人称单数形式“包括(comprises)”和现在分词形式“包括(comprising)”被解释为开放、包含的意思,即为“包含,但不限于”。在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one embodiment)”、“一些实施例(some embodiments)”、“示例性实施例(exemplary embodiments)”、“示例(example)”、“特定示例(specific example)”或“一些示例(some examples)”等旨在表明与该实施例或示例相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材料或特性包括在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示不一定是指同一实施例或示例。此外,所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以任何适当方式包括在任何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
以下,“上”、“下”、“左”、“右”等方位术语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相对附图中的部件示意置放的方位来定义的,应当理解到,这些方向性术语可以是相对的概念,它们用于相对于的描述和澄清,其可以根据附图中部件附图所放置的方位的变化而相应地发生变化。
术语“第一”、“第二”等序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 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公开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描述一些实施例时,可能使用了“耦接”和“连接”及其衍伸的表达。例如,描述一些实施例时可能使用了术语“连接”以表明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件彼此间有直接物理接触或电接触。又如,描述一些实施例时可能使用了术语“耦接”以表明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件有直接物理接触或电接触。然而,术语“耦接”或“通信耦合(communicatively coupled)”也可能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件彼此间并无直接接触,但仍彼此协作或相互作用。这里所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必然限制于本文内容。
“A、B和C中的至少一个”与“A、B或C中的至少一个”具有相同含义,均包括以下A、B和C的组合:仅A,仅B,仅C,A和B的组合,A和C的组合,B和C的组合,及A、B和C的组合。
“A和/或B”,包括以下三种组合:仅A,仅B,及A和B的组合。
本文中“适用于”或“被配置为”的使用意味着开放和包容性的语言,其不排除适用于或被配置为执行额外任务或步骤的设备。另外,“基于”的使用意味着开放和包容性,因为“基于”一个或多个所述条件或值的过程、步骤、计算或其他动作在实践中可以基于额外条件或超出所述的值。
如本文所使用的那样,“大致”包括所阐述的值以及处于特定值的可接受偏差范围内的平均值,其中所述可接受偏差范围如由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考虑到正在讨论的测量以及与特定量的测量相关的误差(即,测量系统的局限性)所确定。
此外,为了清楚地表示附图中的多个层和区域,放大了图示中各层的厚度,以对各层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清楚示意。当表述为层、膜、区域、板等的部分位于其他部分“上方”或“上”时,该表述不仅包括“直接”在其他部分上方的情况,还包括其中间存在有其他层的情况。
半导体器件(Semiconductor Device)是指依赖于半导体材料的电学特性来实现特定功能的电子器件。常见的半导体器件例如为晶体管器件,也即包含至少一个晶体管在内的电子器件。晶体管的结构和种类繁多,本公开实施例仅以晶体管是场效应晶体管或具有类似结构的晶体管为例进行描述。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半导体器件100。该半导体器件100包括第一衬底11以及被同步转移至第一衬底11上的至少一个晶体管20和辅助承载部30。
第一衬底11被配置为承载晶体管20和辅助承载部30,第一衬底11可以采用具有较高热导率和较高电阻值的衬底,以确保半导体器件100的散热能力和电学性能优良。可选的,第一衬底11为单晶碳化硅衬底、多晶碳化硅衬底、多晶氮化铝衬底、多晶金刚石衬底、石墨衬底、多层石墨烯衬底、铜衬底、或多种材料层叠的复合衬底等。其中,单晶碳化硅衬底包括:高纯半绝缘单晶碳化硅衬底、或掺钒碳化硅衬底。与高纯半绝缘单晶碳化硅衬底相比,掺钒碳化硅衬底是通过掺杂钒元素来增加碳化硅的绝缘性的,其成本低于高纯半绝缘单晶碳化硅衬底。
辅助承载部30和前述至少一个晶体管20被设置于第一衬底11上。辅助承载部30在第一衬底11上的正投影位于该至少一个晶体管20在第一衬底11上的正投影外, 且辅助承载部30在第一衬底11上的正投影边界与该至少一个晶体管20在第一衬底11上的正投影边界部分重合。也即,辅助承载部30形成于该至少一个晶体管20的旁侧。这样将该至少一个晶体管20作为一个整体,在将该至少一个晶体管20转移至第一衬底11的生产过程中,利于辅助承载部30能够对该至少一个晶体管20进行支撑保护。辅助承载部30的材料和结构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设置,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以晶体管20是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High Electron Mobility Transistor,简称HEMT)为例进行说明,但并不限于此。HEMT为异质结场效应晶体管,也可称为是二维电子气场效应管或调制掺杂场效应管。
请继续参阅图1和图2,晶体管20包括:半导体层23,以及分别形成于半导体层23的背离第一衬底11的一侧的栅极25、源极26和漏极27。半导体器件100还包括多个金属图案60。该多个金属图案60形成于辅助承载部30的背离第一衬底11的一侧,该多个金属图案60中的至少一个金属图案与对应晶体管20中的栅极25耦接,至少一个金属图案与对应晶体管20中的漏极27耦接,且与栅极25耦接的金属图案、和与漏极27耦接的金属图案绝缘。
可选的,晶体管20中的源极26与上述多个金属图案60中的至少一个金属图案耦接,或者与其他的金属层耦接。并且,与源极26耦接的金属图案或金属层,和与栅极25耦接的金属图案、与漏极27耦接的金属图案均绝缘。
此处,金属图案60用于向晶体管20中与其耦接的电极(包括栅极25、源极26或漏极27)传输电信号,其图案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计,以利于实现半导体器件100与外部器件的电性耦接、或实现半导体器件100的特定功能为限。例如,金属图案60为金属电极、金属线、键合盘或焊盘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此外,晶体管20中源极26和漏极27的结构相同,二者仅是用于耦接不同的电源或信号源。因此,按照晶体管20类型的不同,源极26和漏极27二者与外部元件之间的耦接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互换设置。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半导体器件100的结构如上所述,晶体管20和辅助承载部30同步转移至第一衬底11上的实现方式可以有多种。例如,将晶体管20和辅助承载部30同步键合至第一衬底11上。或者,还例如,在晶体管20和辅助承载部30的表面制备第一衬底11,从而实现晶体管20和辅助承载部30的同步转移。
在一些实施例中,晶体管20和辅助承载部30被同步键合至第一衬底11上。此处,“键合”是指通过原子间作用力将两种不同的物质结合为一体。相应的,该半导体器件100的制备方法包括:S100~S700。
S100,如图3所示,提供晶圆12,在晶圆12上制备多个晶体管20。然后,沿晶圆12的厚度方向切割晶圆12,获得多个器件颗粒201。每个器件颗粒201包括一个或多个晶体管20。晶体管20包括:第二衬底21、外延生长在第二衬底21上的半导体层23、以及分别形成于半导体层23上的栅极25、漏极27和源极26。
此处,晶体管20中的第二衬底21为晶圆12的存在于器件颗粒201内的部分。半导体层23外延生长在晶圆12上,晶圆12与半导体层23之间通常生长有过渡层22,也即缓冲层。过渡层22能够用于提升晶圆12表面部分的晶格质量,以确保半导体层 23的成膜质量。晶体管20的半导体层23包括沿远离第二衬底21的方向层叠设置的沟道层231和势垒层232,势垒层232与沟道层231之间形成异质结。
可以理解的是,在半导体器件100的实际生产过程中,晶圆12能够以半导体晶圆的方式提供,也即,晶圆12的表面已生长好过渡层和半导体膜。以氮化镓晶圆12为例,如图4所示,氮化镓晶圆12包括基底121和外延生长在基底121上的氮化镓层122。基底121例如为蓝宝石(Al2O3)衬底、硅(Si)衬底或碳化硅(SiC)衬底。氮化镓层122的表面部分可以作为晶体管20中的沟道层231使用。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氮化镓层122由沟道层231和过渡层22组成,也就是说,氮化镓层122中除了沟道层231之外的部分,也即其位于沟道层231的靠近基底121一侧的部分即为过渡层22,也即缓冲层。在氮化镓晶圆12的表面继续生长半导体膜,可以形成势垒层232,势垒层232例如为氮化镓铝(AlGaN)层或氮化铝(AlN)层。
如图3和图4中所示,晶体管20还包括形成于半导体层23的背离第二衬底21的表面上的第一钝化层24。第一钝化层24包括多个开口,栅极25、源极26和漏极27分别形成于对应的开口内,并与势垒层232直接接触。晶体管20的栅极25与势垒层232形成肖特基势垒。此外,栅极25与势垒层232之间设置有栅绝缘层,也是允许的。第一钝化层24和栅绝缘层为绝缘材料制成,例如可以采用氮化硅、氧化硅或氮氧化硅等无机绝缘材料制备获得。
根据半导体材料的物理特性,形成异质结的势垒层232与沟道层231的禁带宽度不同,电子会从宽禁带的半导体(即势垒层232)流向窄禁带的半导体(即沟道层231),从而在异质结接触面的窄禁带半导体一侧形成量子阱。当宽禁带半导体的掺杂浓度较高,且异质结间的导带差较大时,栅极25与势垒层232之间会形成很高的势垒,从而限制量子阱中的自由电子在垂直于异质结接触面方向上移动。该量子阱即为二维电子气(2 Dimensional Electron Gas,简称2DEG)。2DEG位于沟道层231的与势垒层232接触的表面。通过调节栅极25与势垒层232之间肖特基势垒的大小,可以控制沟道层231中2DEG的浓度,从而控制沟道层231内电流的大小。
S200,如图5所示,提供支撑基板90,将至少一个器件颗粒201的正面S1键合在支撑基板90上。以下一些实施例中以支撑基板90上键合两个器件颗粒201为例进行示意。
此处,支撑基板90具备一定的机械强度,支撑基板90例如为硅基板或玻璃基板。器件颗粒201的正面S1是指晶体管20的背离第二衬底21的表面,例如晶体管20的位于栅极25或漏极27所在侧的表面。器件颗粒201的背面S2是指其正面S1相对的表面,也是晶体管20中第二衬底21的背离半导体层23的表面。
可选的,栅极25、源极26和漏极27的背离半导体层23的表面与第一钝化层24的背离半导体层23的表面平齐或大致平齐。如此可以使得器件颗粒201与支撑基板90之间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从而方便于将器件颗粒201的正面键合在支撑基板90上,并使得二者之间具有较好的键合效果。
上述器件颗粒201与支撑基板90之间的键合可以采用直接键合的方式或通过键合层键合的方式实现。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将至少一个器件颗粒201的正面键合在支撑基板 90上,包括:在支撑基板90上形成临时键合层91;将至少一个器件颗粒201的正面键合在临时键合层91上。
此处,临时键合层91是指在键合之后还可以解除键合的键合层,也即,临时键合层91可以在后续不需要的情况下去除掉。
可选的,临时键合层91采用玻璃、二氧化硅或氮化硅中的至少一种材料,通过旋涂或气相沉积工艺制作在支撑基板90上。这样临时键合层91可以在不需要其存在的情况下,采用激光处理、热处理、化学处理、刻蚀、研磨或抛光等工艺中的至少一种去除掉。并且,临时键合层91采用如上材料形成,还可以确保临时键合层91不会因后续工艺中的高温环境而受到影响。高温环境的温度例如≥200℃。
S300,如图6所示,在支撑基板90的未被器件颗粒201覆盖的表面上、以及器件颗粒201的背面S2上形成辅助承载膜31。
在支撑基板90上形成有临时键合层91的情况下,辅助承载膜31形成于临时键合层91的未被器件颗粒201覆盖的表面上。
辅助承载膜31用于对晶体管20进行支撑保护,可以采用具有一定机械强度的绝缘材料形成,例如氧化硅、氮化硅、氮氧化硅、硅、碳化硅、氮化铝、氧化铝、环氧树脂、聚酰亚胺、或苯并环丁烯等。辅助承载膜31可以通过气相沉积工艺形成,例如物理气相沉积工艺或化学气相沉积工艺。辅助承载膜31的沉积厚度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设置。
示例的,在采用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形成辅助承载膜31的情况下,辅助承载膜31的沉积厚度D2大于晶体管20的最小厚度D1,该晶体管20的最小厚度D1是指晶体管20中不包含第二衬底21和过渡层22时的厚度。
S400,如图7所示,抛光辅助承载膜31以及器件颗粒201,获得至少一个晶体管20以及位于该至少一个晶体管20旁侧的辅助承载部30。辅助承载部30的抛光表面与晶体管20的抛光表面位于同一平面。
此处,抛光辅助承载膜31是指采用抛光工艺将辅助承载膜31减薄并做表面平整处理。由于辅助承载膜31形成于支撑基板90的未被器件颗粒201覆盖的表面、以及器件颗粒201的背面S2上,因此,在抛光辅助承载膜31的过程中,为了使得器件颗粒201中的晶体管20裸露,辅助承载膜31的位于器件颗粒201的背面S2上的部分会被去除掉。这样在抛光辅助承载膜31和器件颗粒201的过程中,辅助承载膜31能够对器件颗粒201进行支撑保护,从而降低了抛光工艺的实施难度,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并且,抛光后获得的辅助承载部30位于晶体管20的旁侧,还可以在后续工艺中持续地对晶体管20进行辅助性的支撑保护。
此外,辅助承载膜31的减薄也可以通过刻蚀或研磨等方式实现,以确保形成的辅助承载部30和晶体管20的裸露表面具有较好的表面平整度为限。
可以理解的是,晶体管20可以仅包括半导体层23以及位于半导体层23上的第一钝化层24、栅极25、源极26和漏极27。也即,晶体管20的抛光表面为半导体层23的背离栅极25的表面,辅助承载部30的抛光表面与晶体管20中半导体层23的背离栅极25的表面平齐或大致平齐,例如图7中所示。
或者,晶体管20还包括第二衬底21和过渡层22在内。也即,晶体管20的抛光 表面为第二衬底21的抛光表面。辅助承载部30的抛光表面与晶体管20中第二衬底21的抛光表面平齐或大致平齐,例如图8中所示。此处,相比于器件颗粒201的背面S2,第二衬底21的抛光表面为其去除部分基底材料后的表面。第二衬底21因抛光去除部分的厚度,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
需要补充的是,请结合图4、图7和图8理解,以晶圆12为氮化镓晶圆为例,氮化镓层122外延生长在基底111上。氮化镓层122的表面部分的晶格质量较好,能够用于形成晶体管20中的沟道层231。氮化镓层122靠近基底121的部分(即过渡层22)的晶格质量较差,容易使得过渡层22的热导率较差。基于此,在抛光辅助承载膜31的过程中,晶体管12中的过渡层22和第二衬底21被抛光去除,还可以有效提升半导体器件100的散热能力。
S500,如图9所示,提供第一衬底11,将辅助承载部30和晶体管20的抛光表面同步键合在第一衬底11上。
以下一些实施例中以晶体管20仅包括半导体层23以及位于半导体层23上的第一钝化层24、栅极25、源极26和漏极27为例进行示意。
第一衬底11的结构可参见前述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此外,辅助承载部30和晶体管20是在制备完成之后再转移至第一衬底11上的。基于此,在用于制备晶体管20的晶圆12的成本高昂的情况下,第一衬底11可以采用成本相对较低的材料或晶圆构成。另外,辅助承载部30的抛光表面与晶体管20的抛光表面平齐或大致平齐,可以确保辅助承载部30和晶体管20的待键合表面具有较高的表面质量,从而保障二者与第一衬底11之间能够具有较好的键合效果。
辅助承载部30和晶体管20与第一衬底11之间的键合方式,可以采用直接键合的方式或通过键合层间接键合的方式实现。
示例的,辅助承载部30和晶体管20直接键合在第一衬底11上。这样在直接键合之前,辅助承载部30和晶体管20的待键合表面、以及第一衬底11的待键合表面可以采用等离子体或离子束或原子束等进行表面处理,以使得辅助承载部30和晶体管20二者与第一衬底11的直接键合界面存在因等离子体或离子束或原子束处理而形成的非晶界面层。例如,第一衬底11为多晶碳化硅衬底,晶体管20的裸露表面为氮化镓表面,这样在对二者进行等离子体处理之后,晶体管20与第一衬底11之间的直接键合界面便会存在非晶GaN和/或非晶SiC界面层。
示例的,辅助承载部30和晶体管20间接键合在第一衬底11上。
可选的,如图10所示,将辅助承载部30和晶体管20键合在第一衬底11上,还包括:在第一衬底11上形成键合层40,将辅助承载部30和晶体管20键合在键合层40上。此处,晶体管20的半导体层23与键合层40直接接触,键合层40采用非导电键合层。非导电键合层40可以整层覆盖在第一衬底11上,也可以仅形成于第一衬底11的待键合区域内,该待键合区域可以为第一衬底11用于与晶体管20键合的区域,也可以为第一衬底11用于与晶体管20以及辅助承载部30键合的区域。
可选的,如图11所示,将辅助承载部30和晶体管20键合在第一衬底11上,还包括:在辅助承载部30和晶体管20上形成键合层40,将第一衬底11键合在键合层40上。此处,晶体管20的半导体层23与键合层40直接接触,键合层40采用非导电 键合层。
上述键合层40还可以有其他的设置方式。例如,键合层40包括第一非导电键合层和第二非导电键合层。这样在辅助承载部30和晶体管20上形成第一非导电键合层,在第一衬底11上形成第二非导电键合层,然后将第一非导电键合层和第二非导电键合层键合,也是允许的。以第一衬底11为多晶金刚石衬底、晶体管20的裸露表面为氮化镓(GaN)表面为例,可以在多晶金刚石衬底上形成氮化硅键合层(SiN),在GaN表面上形成SiN,从而实现GaN/SiN-SiN/金刚石的键合。
上述非导电键合层40可以采用非导电型的硅(Si)、碳化硅(SiC)、氮化硅(SiN)、二氧化硅(SiO2)、氮化铝(AlN)或氧化铝(Al2O3)等材料制备获得。如此,利用非导电键合层40不仅可以增强辅助承载部30和晶体管20各自与第一衬底11之间的键合强度,还可以确保晶体管20不会因其存在而出现漏电流等情况,有利于确保半导体器件100的电学性能。
此外,在晶体管20还包括第二衬底21和过渡层22的情况下,晶体管20的第二衬底21与键合层40直接接触,键合层40可以为导电键合层。导电键合层40可以采用金属材料制备获得,例如Ti、Cr、Ni、Cu、Au等。第二衬底21和过渡层22为非导电材料,因此键合层40采用导电键合层,并不会因其存在而影响半导体器件100的电学性能。
S600,如图12所示,去除支撑基板90。
在支撑基板90上形成有临时键合层91的情况下,上述去除支撑基板90也包括去除临时键合层91。此外,支撑基板90和临时键合层91的去除可以通过刻蚀、研磨或抛光等工艺实现,但并不限于此。例如,根据支撑基板90和临时键合层91的形成材料,其去除还可以采用激光或化学或热滑移剥离的方式去除。在可以完整获得支撑基板90的情况下,支撑基板90还可以重复性使用。
此外,在去除支撑基板90的过程中,辅助承载部30可以从晶体管20的旁侧对其进行支撑保护,从而降低支撑基板90的去除难度,以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
S700,如图13所示,在辅助承载部30的背离第一衬底11的一侧形成多个金属图案60,并使得该多个金属图案60中的至少一个金属图案与栅极25耦接,至少一个金属图案与漏极27耦接,且与栅极25耦接的金属图案、和与漏极27耦接的金属图案绝缘。
可选的,上述多个金属图案60还包括与源极26耦接的至少一个金属图案,且与源极26耦接的金属图案,和与栅极25耦接的金属图案、与漏极27耦接的金属图案均绝缘。
为方便描述,以下以与栅极25耦接的金属图案为第一金属图案61、与源极26耦接的金属图案为第二金属图案62、与漏极27耦接的金属图案为第三金属图案63为例进行说明。
此处,第一金属图案61、第二金属图案62和第三金属图案63均为采用金属材料制备形成的图案,其图案相同或不同,均可。第一金属图案61、第二金属图案62和第三金属图案63的制备材料可以为导电性良好的金属材料,例如铜、铝、金、铂、钨、镍、铱或钴等金属中的至少一种。
第一金属图案61、第二金属图案62和第三金属图案63的图案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计。例如,第一金属图案61、第二金属图案62或第三金属图案63为单层图案,该单层图案可以设计为金属电极、金属线、键合盘或焊盘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或者,还例如,第一金属图案61、第二金属图案62或第三金属图案63为设置在多层绝缘膜上的多层图案,该多层图案可以设计为电容、电感或多层金属线中至少两种的组合。
此外,金属图案60形成于辅助承载部30上。辅助承载部30位于晶体管20的旁侧。辅助承载部30采用绝缘材料形成,可以有效绝缘金属图案60和晶体管20中的半导体层23,从而确保晶体管20的电学性能。
需要补充的是,在一个器件颗粒201用于制备一个半导体器件100的情况下,参照前述一些实施例中的制备方法,只转移一个器件颗粒201至支撑基板90上,便可制备获得单个的半导体器件100。或者,参照前述一些实施例中的制备方法,转移多个器件颗粒201至支撑基板90上,然后在制备完成金属图案60之后,如图14中所示,通过切割的方式获得单个的半导体器件100。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晶体管20和辅助承载部30的转移,通过在晶体管20和辅助承载部30的表面制备第一衬底11实现。相应的,半导体器件100的制备方法包括S100'~S700'。
S100',如图15所示,提供晶圆12,在晶圆12上制备多个晶体管20的部分层,例如制备晶体管20的半导体层23和第一钝化层24。然后,沿晶圆12的厚度方向切割晶圆12,获得多个器件颗粒201'。这样一个器件颗粒201'包括至少一个晶体管20的第二衬底21、过渡层22、半导体层23和第一钝化层24。此处,第二衬底21和过渡层22的结构同前所述。
与前述一些实施例中S100的制备过程相比,本公开实施例中仅是缺少了晶体管20中栅极25、源极26和漏极27的制备,其余均可参见前述一些实施例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不再详述。相应的,第一钝化层24上用于容置栅极25、源极26和漏极27的开口可以在后续制备栅极25、源极26和漏极27时形成。
需要说明的是,晶体管20中栅极25、源极26和漏极27的制备顺序,可根据具体的工艺温度进行调整,以后续工艺的温度不对前序工艺形成的结构产生损伤或破坏为限。例如,源极26和漏极27具有较好的耐高温特性,那么S100'还包括:在第一钝化层24中形成多个开口,在该多个开口内对应形成晶体管20的源极26和漏极27。晶体管20的栅极25视情况在后续工艺中再制备。如此,方便于在晶圆12上以更低的成本批量制备更多的晶体管20,并避免后续第一衬底11的形成工艺等高温工艺对已制备的结构产生破坏。
S200',如图16所示,提供支撑基板90,将至少一个器件颗粒201'的正面S1键合在支撑基板90上。此处,器件颗粒201'的正面表现为第一钝化层24的背离半导体层23的表面。
支撑基板90例如为玻璃基板或硅基板。器件颗粒201'可以直接键合在支撑基板90上,或通过临时键合层91与支撑基板90间接键合。此外,器件颗粒201'与支撑基板90之间的键合实现,可以参照前述实施例中S200的相关内容执行。
以下一些实施例中以支撑基板90上键合一个器件颗粒201'为例进行示意。
S300',如图17中的(a)所示,在支撑基板90的未被器件颗粒201'覆盖的表面、以及器件颗粒201'的背面形成辅助承载膜31。
在支撑基板90上形成有临时键合层91的情况下,辅助承载膜31形成于临时键合层91的未被器件颗粒201'覆盖的表面、以及器件颗粒201'的背面上。
辅助承载膜30的材料及制备工艺,可参见前述实施例中S300中的相关记载。
S400',如图17中的(b)所示,抛光辅助承载膜31以及器件颗粒201',获得至少一个晶体管20以及位于该至少一个晶体管20的旁侧的辅助承载部30。辅助承载部30的抛光表面与晶体管20的抛光表面(即裸露表面)位于同一平面。
此处获得的晶体管20是指S100'中已制备好的晶体管20的结构,包括晶体管20的部分层。抛光器件颗粒201',还包括:使得器件颗粒201'中晶体管20的半导体层23的靠近第二衬底21的表面裸露,或者使得器件颗粒201'中晶体管20的第二衬底21的抛光表面裸露(图17中未示出)。
辅助承载膜31的抛光工艺和辅助承载部30的结构,可参见前述实施例中的相关记载。
S500',如图17中的(c)所示,在辅助承载部30以及晶体管20的抛光表面上制备第一衬底11。
第一衬底11可以采用气相沉积工艺制备形成,例如化学气相沉积工艺或物理气相沉积工艺。第一衬底11的制备材料例如为多晶碳化硅、多晶氮化铝或多晶金刚石。
可以理解的是,在抛光辅助承载膜31和器件颗粒201'之后,辅助承载部30的抛光表面和半导体层23或第二衬底21的抛光表面位于同一平面。如此在具有较高平面度的表面沉积第一衬底11,可以确保第一衬底11的成膜质量。
需要补充的是,在一些示例中,特别是在晶体管20的抛光表面为半导体层23表面的示例中,如图18所示,在辅助承载部30以及晶体管20的抛光表面上制备第一衬底11,还包括:在辅助承载部30以及晶体管20的抛光表面上形成气体阻挡层111,然后在气体阻挡层111的背离辅助承载部30的表面上形成第一衬底11。气体阻挡层111可以采用硅(Si)、氮化硅(SiN)、氮化铝(AlN)或碳化硅(SiC)等材料中的至少一种制备形成。例如,气体阻挡层111包括硅层、氮化硅层、氮化铝层或碳化硅层中的至少一层。
本公开实施例在沉积第一衬底11之前,预先制备气体阻挡层111,可以利用气体阻挡层111防止第一衬底11沉积工艺中所使用的气体(例如甲烷和氢气)对半导体层23造成损伤或破坏。
此外,示例的,如图19所示,在辅助承载部30以及晶体管20的抛光表面上形成气体阻挡层111之后,若第一衬底11为采用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形成的多晶金刚石衬底,那么在金刚石生长过程的初期会先形成金刚石晶粒很小的纳米晶金刚石层112,然后随着金刚石生长厚度的增加,形成微米晶金刚石层113。纳米晶金刚石层112的厚度很薄,其远小于微米晶金刚石层113的厚度。由此,采用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制备的多晶金刚石衬底,为纳米晶金刚石层112和微米晶金刚石层113的叠层。
S600',如图20中的(a)所示,去除支撑基板90。
在支撑基板90上形成有临时键合层91的情况下,上述去除支撑基板90也包括去 除临时键合层91。此外,支撑基板90和临时键合层91的去除可以通过刻蚀、研磨或抛光等工艺实现,但并不限于此。例如,根据支撑基板90和临时键合层91的形成材料,其去除还可以采用激光剥离、热剥离或化学剥离的方式去除。在可以完整获得支撑基板90的情况下,支撑基板90还可以重复性使用。
此外,在去除支撑基板90的过程中,辅助承载部30可以从晶体管20的旁侧对其进行支撑保护,从而降低支撑基板90的去除难度,以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
S700',如图20中的(b)所示,在第一钝化层24中形成贯穿其两侧表面的多个开口,并在该多个开口内对应形成晶体管20的栅极25、源极26和漏极27。然后,在辅助承载部30的背离第一衬底11的一侧形成多个金属图案60。从而获得半导体器件100。
此处,多个金属图案60的结构及其设置方式,可参见前述一些实施例中的相关记载。
综上,在本公开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100中,晶体管20或晶体管20的部分层(例如半导体层23等)可以预先在晶圆12制备完成,然后借助于支撑基板90,与辅助承载部30同步转移至第一衬底11上。辅助承载部30形成于晶体管20的旁侧,能够在晶体管20的转移过程中,对晶体管20或晶体管20的部分层结构进行辅助性的支撑保护,从而有效提升半导体器件100生产过程中的工艺稳定性。
第一衬底11用于承载转移后的晶体管20和辅助承载部30,第一衬底11的平面面积通常大于晶体管20在第一衬底11上的正投影面积。也即,第一衬底11上存在未被晶体管20覆盖的区域;该区域可以用于容置辅助承载部30以及制备其他的电子元件或用于散热。这也就是说,晶体管20在晶圆12上的制备,可以不受半导体器件100中金属图案60等其他组成元件设置位置的影响。这样在晶圆12上批量制备晶体管20的过程中,晶圆12上的半导体膜(例如氮化镓-晶圆12上的氮化镓层122)无需预留无源区的部分或仅需预留很小的无源区部分即可。从而使得晶圆12上的半导体膜能够被有效利用并制备为晶体管20的沟道层231,以确保晶圆12具有较高的面积利用率,例如使得晶圆12的面积利用率达到80%及以上。此处,晶圆12的面积利用率是指其可利用面积与其总平面面积的比值,该可利用面积为能够用于形成晶体管20中沟道层231的面积。
基于此,晶体管20中的有源区AR在半导体层23上的面积占比可以较大,该面积占比是指有源区AR在第一衬底11上的正投影面积与半导体层23在第一衬底11上的正投影面积的比值。有源区AR是指:晶体管20工作时的有效区域;也即,晶体管20的半导体层23内用于形成导电沟道的区域。可选的,晶体管20中有源区AR在半导体层23上的面积占比的取值范围为80%~100%;例如为80%、90%或100%。
此外,第一衬底11采用成本低于氮化镓等宽禁带半导体晶圆的材料形成,还有利于降低半导体器件100的生产成本。第一衬底11采用热导率较高的材料形成,例如在温度为300K的条件下,第一衬底11的热导率大于200W/mK,还有利于提升半导体器件100的散热能力或减小半导体器件100的有源区面积。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半导体器件100的结构,图2、图21、图22和图23分别示出了四种不同半导体器件100的剖面结构,且该四种半导体器件100 可以采用前述制备方法中的对应步骤制备获得。其中,与图2所示的半导体器件100相比,图21所示的半导体器件100中的晶体管20包括过渡层22和第二衬底21,图22所示的半导体器件100还包括键合层40,图23所示的半导体器件100还包括气体阻挡层111。
需要补充的是,用于制备晶体管20的晶圆并不限于氮化镓晶圆12,也可以为砷化镓晶圆、氧化镓晶圆或具有类似性能的晶圆。
示例的,用于制备晶体管20的晶圆为砷化镓晶圆。这样在制备获得的晶体管20中,半导体层23的沟道层231为砷化镓层,势垒层232可以为砷化镓铝(AlGaAs)层。此处,晶体管20在砷化镓晶圆上的制备与前述晶体管20在氮化镓晶圆12上的制备相似,此处不再详述。
示例的,用于制备晶体管20的晶圆为氧化镓晶圆。这样在制备获得的晶体管20中,晶体管20中半导体层23的沟道层231为氧化镓层,势垒层232可以为氮化铝层或氧化镓铝层。此处,晶体管20在氧化镓晶圆上的制备与前述晶体管20在氮化镓晶圆12上的制备相似,此处不再详述。
此外,在晶体管20为HEMT的一些实施例中,晶体管20具有较高的电子迁移率,晶体管20的厚度可以设置的较小,例如小于10μm。示例的,如图2所示,晶体管20仅包括半导体层23、第一钝化层24以及分别设置于第一钝化层24的开口内的栅极25、源极26和漏极27,晶体管20的厚度D小于5μm,例如为3μm、2μm或1μm。从而有利于实现半导体器件100的轻薄化,以及降低半导体器件100的热阻。
需要说明的是,半导体器件100中,晶体管20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
在一些实施例中,晶体管2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晶体管20可以在第一衬底11上呈阵列状分布,或者排列成一排。此外,金属图案60与晶体管20之间的耦接也可以有多种实施。例如,如图1所示,每个晶体管20的栅极25与至少一个第一金属图案61耦接;每个晶体管20的源极26与一个第二金属图案62耦接;每个晶体管20的漏极27与一个第三金属图案63耦接。或者,还例如,如图24所示,每个第一金属图案61与至少一个晶体管20的栅极25耦接;每个第二金属图案62与至少一个晶体管20的源极26耦接;每个第三金属图案63与至少一个晶体管20的漏极27耦接。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示例的,如图24和图25所示,半导体器件100包括四个并排设置的晶体管,各晶体管分别用代号M1、M2、M3和M4表示。晶体管M1、M2、M3和M4中的部分电极共用,可以提高晶体管的分布密度。例如,晶体管M1和M2共用一个漏极27,晶体管M3和M2共用一个源极26,晶体管M4和M3共用一个漏极27。此外,各晶体管M1、M2、M3和M4中的栅极25互连,可以与同一个第一金属图案61耦接。晶体管M1和M4的源极26位于外侧,可以分别与一个第二金属图案62耦接。晶体管M2的源极26位于晶体管M2和M3的栅极25之间,可以与其他的导电部耦接,例如通过第一导通孔H1与位于第一衬底11背面的金属层80耦接。晶体管M1和M4的漏极27互连,可以与同一个第三金属图案63耦接。
为了方便描述,以下一些实施例以半导体器件100中仅包括一个晶体管20为例进行说明。在半导体器件100中晶体管20的数量为多个的情况下,半导体器件100的结 构可以根据如下相关记载作适应性变化。
示例的,如图1和图2所示,晶体管20的源极26、栅极25和漏极27呈长条状,且三者平行分布,栅极25位于源极26和漏极27之间。半导体器件100中的多个金属图案60包括两个第一金属图案61、一个第二金属图案62和一个第三金属图案63。其中,两个第一金属图案61分别位于栅极25的两侧,并与栅极25沿长度方向的两端耦接。第二金属图案62位于源极26的远离栅极25的一侧,并与源极26耦接。第三金属图案63位于漏极27的远离栅极25的一侧,并与漏极27耦接。
请继续参阅图2,第一金属图案61、第二金属图案62和第三金属图案63中的大部分形成于辅助承载部30的表面上,也即,第一金属图案61、第二金属图案62和第三金属图案63中的大部分在第一衬底11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衬底11的未被半导体层23覆盖的区域内。这样在批量制备半导体器件100的过程中,在晶圆12为氮化镓晶圆或类似具有高昂成本的宽禁带半导体晶圆的情况下,与金属图案60形成在半导体层的无源区内相比,半导体器件100采用如上结构可以具有较低的生产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辅助承载部30的背离第一衬底11的表面、与晶体管20中栅极25或漏极27的背离第一衬底11的表面平齐或大致平齐。可选的,晶体管20中栅极25和漏极27二者背离第一衬底11的表面可以位于或大致位于同一平面。这样有利于在辅助承载部30上形成具有较好平面度的金属图案60,以确保金属图案60的成膜质量。
在晶体管20中栅极25和漏极27二者背离第一衬底11的表面非同一平面的情况下,辅助承载部30的背离第一衬底11的表面可以与二者中距离第一衬底11最远的表面平齐或大致平齐。
此外,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所示,晶体管20仅包括半导体层23、第一钝化层24、栅极25、源极26和漏极27。辅助承载部30的靠近第一衬底11的表面、与半导体层23的靠近第一衬底11的表面在同一抛光工艺中成型,二者平齐或大致平齐。
在另一些示例中,如图21所示,晶体管20还包括:层叠位于半导体层23的背离栅极25的一侧的过渡层22和第二衬底21。辅助承载部30的靠近第一衬底11的表面、与第二衬底21的靠近第一衬底11的表面在同一抛光工艺中成型,二者平齐或大致平齐。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衬底11采用气相沉积工艺制备形成。如图20中所示,辅助承载部30的背离第一衬底11的表面、与第一钝化层24的背离第一衬底11的表面平齐或大致平齐。在此基础上,栅极25、源极26和漏极27分别形成于第一钝化层24的对应开口内。栅极25、源极26和漏极27凸出或不凸出第一钝化层24的背离半导体层24的表面,均可。
此外,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6所示,晶体管20还包括第二钝化层28。第二钝化层28形成于第一钝化层24的背离半导体层23的表面上,且位于栅极25、源极26和漏极27的背离半导体层23的一侧。辅助承载部30的背离第一衬底11的表面、与第二钝化层28的背离第一衬底11的表面平齐或大致平齐。金属图案60可以通过第二钝化层28中对应的开口与栅极25、源极26或漏极27耦接。
对应的,请结合前述一些实施例中半导体器件100的制备方法理解。
如图27所示,在晶圆12上制备多个晶体管20,包括:在晶圆12上外延生长半导体层23;在半导体层23的背离晶圆12的表面上形成第一钝化层24;在第一钝化层24上形成多个开口,并在该多个开口内分别形成栅极25、源极26和漏极27;在第一钝化层24、栅极25、源极26和漏极27的背离半导体层23的表面上形成第二钝化层28。
如图28所示,将器件颗粒201(201')的正面键合在支撑基板90上,包括:将第二钝化层28的背离栅极25的表面键合在支撑基板90上。
最后,在辅助承载部30的背离第一衬底11的一侧形成多个金属图案60,并使得该多个金属图案60与晶体管20对应耦接,还包括:在第二钝化层28中形成多个开口;在辅助承载部30的背离第一衬底11的一侧形成多个金属图案60,使得该多个金属图案通过第二钝化层28中的开口与栅极25、源极26、漏极27对应耦接。
本公开实施例中,在制备晶体管20的栅极25、源极26、漏极27以及第二钝化层28之后,再将晶体管20和辅助承载部30同步转移至第一衬底11上,可以利用第二钝化层28有效保护晶体管20的栅极25、源极26和漏极27,从而避免晶体管20的栅极25、源极26和漏极27因晶体管20的转移而受损。
在上述一些实施例中,辅助承载部30用于辅助支撑晶体管20,辅助承载部30位于晶体管20旁侧的设置方式可以有多种。例如,辅助承载部30设置于晶体管20的至少两侧。
可选的,如图29所示,辅助承载部30设置于晶体管20的相对的两侧,辅助承载部30包括独立设置的两个子部31和32。
可选的,如图30所示,辅助承载部30设置于晶体管20的相邻的两侧。
可选的,如图31所示,辅助承载部30环绕设置于晶体管20的周侧。
此外,为了确保辅助承载部30能够对晶体管20进行有效的支撑保护,以提升半导体器件100生产过程中的工艺稳定性,辅助承载部30和半导体器件100中晶体管20在第一衬底11上的正投影面积的比值可以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可选的,请参阅图29~图31,以半导体器件100中晶体管20在第一衬底11上的正投影面积为第一面积S1,辅助承载部30在第一衬底11上的正投影面积为第二面积S2,那么:
例如,
或1。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2所示,半导体器件100还包括形成于辅助承载部30和晶体管20的背离第一衬底11的表面上的散热绝缘层50。金属图案60形成于散热绝缘层50的背离辅助承载部30的表面上,金属图案60可以通过散热绝缘层50中的开口与晶体管20中的电极对应耦接。
相应的,半导体器件100的制备方法还包括:在辅助承载部30和晶体管20的背离第一衬底11的表面上形成散热绝缘层50,以使得前述多个金属图案60形成于散热绝缘层50的背离辅助承载部30的表面上。
此处,散热绝缘层50可以采用具有良好散热能力的绝缘材料制备形成。散热绝缘层50例如为金刚石层。金属图案60形成于散热绝缘层50的背离辅助承载部30的表面上,可以将晶体管20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利用散热绝缘层50有效传导出去,从 而有效提升半导体器件100的散热能力。
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3所示,辅助承载部30在第一衬底11上的正投影面积小于第一衬底11的平面面积。散热绝缘层50的部分表面还可以与第一衬底11直接接触。也即,散热绝缘层50可以同时覆盖在辅助承载部30以及第一衬底11的未被辅助承载部30覆盖的表面上,使得辅助承载部30在第一衬底11上的正投影位于散热绝缘层50在第一衬底11上的正投影内。如此,在第一衬底11具有较高热导率的情况下,散热绝缘层50与第一衬底11直接接触,还可以传导热量至第一衬底11,以进一步提升半导体器件100的散热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4所示,半导体器件100还包括:形成于第一衬底11的背离晶体管11的表面上的金属层80。本公开实施例在第一衬底11的背离半导体层23的表面上形成金属层80,可以利用金属层80进一步提升第一衬底11的散热能力。金属层80可以采用散热能力较好的金属材料制作形成,该金属材料例如为铜、铝、铂、钨、镍、铱或钴等中的至少一种。
进一步的,如图35所示,半导体器件100还包括:设置于金属层80的背离第一衬底11的一侧的散热基板82。金属层80可以焊接于散热基板82上,例如采用金-锡焊、铜-锡焊接、纳米银烧结等工艺。也即,金属层80与散热基板82之间存在焊接层81,焊接层81的材料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设置,以确保金属层80和散热基板82之间具有较好的焊接质量为准。金属层80焊接于散热基板82上,可以利用散热基板82进一步提升半导体器件100的散热能力。
可选的,散热基板82为铝基板、铜基板、金刚石/金属复合基板、陶瓷基板、硬式印刷电路板或软式印刷电路板等具有较高热导率的基板。
相应的,半导体器件100的结构如上所示,在获得半导体器件100之前,其制备方法还包括:在第一衬底11的背离晶体管20的表面形成金属层80;提供散热基板82,将金属层80焊接于散热基板82上。
需要补充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金属层80除了散热使用外,还可以作为公共电极使用,以向半导体器件100中的晶体管20或其他电子元件提供接地信号或浮空信号。
在一些示例中,按照晶体管20类型的不同,金属层80可以与晶体管20中的源极26或漏极27耦接。
可选的,如图36所示,半导体器件100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导通孔H1。第一导通孔H1至少贯穿第一衬底11和半导体层23,且第一导通孔H1在金属层80上的正投影位于对应晶体管20中的源极26在金属层80上的正投影内。金属层80可以通过第一导通孔H1与对应的源极26耦接。
此处,第一导通孔H1所需贯穿的层结构、与位于金属层80和源极26之间的层结构相一致。按照半导体器件100结构的不同,第一导通孔H1贯穿的层结构可以不同,此处不再详述。
相应的,在形成金属层80之前,半导体器件100的制备方法还包括:形成至少贯穿第一衬底11和半导体层23的第一导通孔H1,并使得第一导通孔H1在第一衬底11上的正投影位于对应晶体管20中源极26在第一衬底11上的正投影内。如此,在第一 衬底11的背离晶体管20的表面形成金属层80后,可以使得金属层80通过第一导通孔H1与对应的源极26耦接。
可选的,如图37所示,晶体管20包括过渡层22和第二衬底21。半导体器件100还包括位于第一衬底11和第二衬底21之间的键合层40。键合层40为导电键合层。第一导通孔H1包括分段设置的第一子导通孔H11和第二子导通孔H12。其中,第一子导通孔H11贯穿第二衬底21、过渡层22和半导体层23,第一子导通孔H1的两端分别与源极26和导电键合层40耦接。第二子导通孔H12贯穿第一衬底11,第二子导通孔H12的两端分别与导电键合层40和金属层80耦接。
对应的,在半导体器件100的制备方法中,形成至少贯穿第一衬底11和半导体层23的第一导通孔H1,包括:形成贯穿第二衬底21、过渡层22和半导体层23的第一子导通孔H11,使得第一子导通孔H11的一端与对应的源极26直接接触;在辅助承载部20和晶体管20的抛光表面上形成导电键合层40,使得导电键合层40与第一子导通孔H11的另一端直接接触;将第一衬底22键合在导电键合层40上;形成贯穿第一衬底11的第二子导通孔H12,使得第二子导通孔H12的一端与导电键合层40直接接触;在第一衬底11上形成金属层80,使得金属层80与第二子导通孔H12的另一端直接接触。从而实现第一导通孔H1的制备。
由上,第一导通孔H1由第一子导通孔H11和第二子导通孔H12构成,可以降低第一导通孔H1的制作难度,并确保第一导通孔H1的电连接性能,尤其是针对第一衬底11和晶体管20的厚度较大的情况。
在另一些示例中,金属层80可以与某一金属图案60对应耦接,例如与第二金属图案62耦接。如此,如图38所示,半导体器件100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导通孔H2。第二导通孔H2至少贯穿第一衬底11和辅助承载部30,且第二导通孔H2在金属层80上的正投影位于对应的金属图案60在第一衬底11上的正投影内。金属层80可以通过第二导通孔H2与对应的金属图案60耦接。
此处,第二导通孔H2所需贯穿的层结构、与位于金属层80和金属图案60之间的层结构相一致。按照半导体器件100结构的不同,第二导通孔H2贯穿的层结构可以不同,此处不再详述。
相应的,在形成金属层80之前,半导体器件100的制备方法还包括:形成至少贯穿第一衬底11和辅助承载部30的第二导通孔H2,并使得第二导通孔H2在金属层80上的正投影位于对应的金属图案60在第一衬底11上的正投影内。如此,在第一衬底11的背离晶体管20的表面形成金属层80后,可以使得金属层80通过第二导通孔H2与对应的金属图案60耦接。
可选的,如图39所示,晶体管20包括过渡层22和第二衬底21。半导体器件100还包括位于第一衬底11和第二衬底21之间的键合层40。键合层40为导电键合层。第二导通孔H2包括分段设置的第三子导通孔H21和第四子导通孔H22。第三子导通孔H21贯穿辅助承载部30,第三子导通孔H21的两端分别与金属图案60和导电键合层40耦接。第四子导通孔H22贯穿第一衬底11,第四子导通孔H22的两端分别与导电键合层40和金属层80耦接。
对应的,在半导体器件100的制备方法中,形成至少贯穿第一衬底11和辅助承载 部30的第二导通孔H2,包括:形成贯穿辅助承载部30的第三子导通孔H21;在辅助承载部30和晶体管20的抛光表面上形成导电键合层40,使得导电键合层40与第三子导通孔H21的一端直接接触;将第一衬底11键合在导电键合层40上;形成贯穿第一衬底11的第四子导通孔H22,使得第四子导通孔H22的一端与导电键合层40直接接触;在第一衬底11上形成金属层80,使得金属层80与第四子导通孔H22的另一端直接接触。如此,在后续形成金属图案60之后,使得金属图案60与第三子导通孔H21的另一端直接接触,便可以通过第三子导通孔H21实现金属图案60与导电键合层40之间的耦接。
由上,第二导通孔H2由第三子导通孔H21和第四子导通孔H22构成,可以降低第二导通孔H2的制作难度,并确保第二导通孔H2的电连接性能,尤其是针对第一衬底11和辅助承载部30的厚度较大的情况。
需要补充的是,上述的第一导通孔H1、第二导通孔H2、第一子导通孔H11、第二子导通孔H21、第三子导通孔H21、以及第四子导通孔H22均包括通孔以及填充于通孔内的金属导体。在第一导通孔H1或第二导通孔H2不分段设置的情况下,第一导通孔H1或第二导通孔H2中的金属导体可以与金属层80采用相同的金属材料制备,以简化半导体器件100的制备工艺。
在一些实施例中,金属图案60为平面电极或金属线。在此基础上,如图40所示,半导体器件100还包括:多个键合盘70。键合盘70形成于对应的金属图案60上,键合盘70在第一衬底11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衬底11的未被晶体管20覆盖的区域内。
相应的,在获得半导体器件100之前,半导体器件100的制备方法还包括:在金属图案60上形成至少一个键合盘70,使得键合盘70在第一衬底11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衬底11的未被晶体管20覆盖的区域内。
此处,键合盘70可以采用导电性良好且具备一定机械强度的金属材料制备形成,该金属材料例如金、铜、铝、铂、钨、镍、铱或钴等中的至少一种。键合盘70的材料与金属图案60的材料相同或不同,均可。
示例的,键合盘70的材料硬度大于金属图案60的材料硬度。键合盘70呈凸台状设置于对应金属图案60的表面上,方便于在键合盘70的表面键合外接的金属引线,以利用该金属引线与外接部件耦接,从而实现半导体器件100和外接部件之间电信号的传输。外接部件例如为封装壳体或转接基板等。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半导体器件100的结构,例如在金属图案60为多层图案时半导体器件100的结构,以下以图41所示的半导体器件100为例进行详述。在半导体器件100中,利用金属图案60的多层图案可以在第一衬底11的未被晶体管20以及辅助承载部30覆盖的区域内制备出无源匹配电路。当然,无源匹配电路制作于辅助承载部30的背离第一衬底11的表面上,也是允许的。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根据实际需求选择设置即可。无源匹配电路通常可以由电容、电感、电阻、金属线以及金属导通孔中的至少一种构成。
按照金属图案60与晶体管20中各电极的耦接关系,金属图案60包括:与栅极25耦接的第一金属图案61,与源极26耦接的第二金属图案62,以及与漏极27耦接的第三金属图案63。相应的,多个键合盘70包括:形成于第一金属图案61上的至少 一个第一键合盘71,形成于第二金属图案62上的至少一个第二键合盘72,以及形成于第三金属图案63上的至少一个第三键合盘73。
示例的,请参阅图41、图42和图43,第一金属图案61和第三金属图案63均包括两层图案,其第一层图案和第二层图案之间设置有绝缘层32。其中,第一层图案形成于第一衬底11上,第二层图案形成于第一层图案的背离第一衬底11的一侧,即绝缘层32的背离第一衬底11的表面上。可选的,绝缘层32也可以由前述一些实施例中的散热绝缘层50构成。
此外,第二金属图案62为单层图案,第二金属图案62形成于绝缘层32的背离第一衬底11的表面上。这样第二金属图案62可以与第一金属图案61、第三金属图案63中的第二层图案同步形成。
如图41和图42中所示,利用第一金属图案61至少可以形成: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和第一电感L1。此处,第一电容C1的第一极611和第二电容C2的第一极可以由第一金属图案61中的第一层图案形成,第一电容C1的第二极612和第二电容C2的第二极可以由第一金属图案61中的第二层图案形成。第一电感L1采用沟槽式电感,可以利用第一金属图案61中的第二层图案形成。此外,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一电感L1与晶体管20中的栅极25彼此间的互连,可以通过金属线或金属导通孔实现。第一键合盘71形成于第一金属图案61的第二层图案上。
如图41和图43中所示,利用第三金属图案63至少可以形成: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感L2。此处,第一电阻R1可以由第三金属图案63中的第一层图案形成。第二电感L2采用沟槽式电感,可以利用第三金属图案63中的第二层图案形成。此外,第一电阻R1、第二电感L2和晶体管20中漏极27彼此间的耦接,可以通过金属线或金属导通孔实现。第三键合盘73形成于第三金属图案63的第二层图案上。
需要补充的是,上述无源匹配电路还可以通过贯穿第一衬底11的导通孔,与设置于第一衬底11上的金属层80耦接,以利用金属层80传输接地信号或浮空信号。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如图44所示,电子设备1000包括:如上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至少一个半导体器件100。该电子设备例如为单片微波集成电路(Monolithic Microwave Integrated Circuit,简称MMIC)、基于MMIC的功率放大器、混频器、检波器、调制器、移相器或者电源适配器等电子产品。本公开实施例对电子设备的具体形式不做特殊限制。
示例的,电子设备1000为功率放大器。图44和图45示意性的给出了电子设备1000的两种剖面结构,但不限于此。
如图44所示,半导体器件100包括散热基板82。电子设备1000还包括金属引线1001、外接引脚1002和绝缘部1003。绝缘部1003采用绝缘材料,例如陶瓷材料,形成于散热基板82的裸露表面上。外接引脚1002设置在绝缘部1003的背离散热基板82的表面上。半导体器件100中的金属图案60或键合盘70可以通过金属引线1001与外接引脚1002对应耦接。
金属引线1001、外接引脚1002以及绝缘部1003的结构,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设置。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可选的,绝缘部1003采用环状结构,半导体器件1000中位于散热基板82上的第一衬底11等部分与绝缘部1003的内侧壁之间具有间 隔。外接引脚1002采用镂空的金属片构成。金属引线1001采用导电性良好且具备一定机械强度的金属材料制备形成,该金属材料例如为金、铜、铝、铂、钨、镍、铱或钴等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5所示,电子设备1000还包括封装盖板1004。封装盖板1004可以扣合在散热基板82或陶瓷部1003上。外接引脚1002的部分伸出封装盖板1004设置,方便于实现电子设备1000与外界部件的耦接。
本公开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0所具有的优势,与前述一些实施例中半导体器件100所具有的优势相同,此处不再详述。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公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0)
- 一种半导体器件,包括:第一衬底、至少一个晶体管、辅助承载部、以及多个金属图案;其中,所述辅助承载部和所述至少一个晶体管被设置于所述第一衬底上;所述辅助承载部在所述第一衬底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至少一个晶体管在所述第一衬底上的正投影外,且所述辅助承载部在所述第一衬底上的正投影边界与所述至少一个晶体管在所述第一衬底上的正投影边界部分重合;所述至少一个晶体管中的每个晶体管包括:半导体层,以及位于所述半导体层的背离所述第一衬底的一侧的栅极、源极和漏极;所述多个金属图案形成于所述辅助承载部的背离所述第一衬底的一侧;所述多个金属图案中的至少一个金属图案与所述栅极耦接,至少一个金属图案与所述漏极耦接,且与所述栅极耦接的金属图案和与所述漏极耦接的金属图案绝缘。
-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中,所述辅助承载部的背离所述第一衬底的表面、与所述栅极或所述漏极的背离所述第一衬底的表面平齐或大致平齐。
-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中,所述晶体管还包括:位于所述半导体层的背离所述第一衬底的表面上的第一钝化层;所述第一钝化层包括多个开口,所述栅极、所述源极和所述漏极分别形成于对应的开口内;所述辅助承载部的背离所述第一衬底的表面、与所述第一钝化层的背离所述第一衬底的表面平齐或大致平齐。
-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中,所述晶体管还包括:第一钝化层和第二钝化层;所述第一钝化层和所述第二钝化层均包括多个开口;所述第一钝化层形成于所述半导体层的背离所述第一衬底的表面上;所述栅极、所述源极和所述漏极分别形成于所述第一钝化层中对应的开口内;所述第二钝化层形成于所述第一钝化层的背离所述半导体层的表面上,且位于所述栅极、所述源极和所述漏极的背离所述半导体层的一侧;所述辅助承载部的背离所述第一衬底的表面、与所述第二钝化层的背离所述第一衬底的表面平齐或大致平齐;所述金属图案通过所述第二钝化层中对应的开口与所述栅极或所述漏极耦接。
-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还包括:散热绝缘层;所述散热绝缘层形成于所述辅助承载部和所述晶体管的背离所述第一衬底的表面上;所述金属图案形成于所述散热绝缘层的背离所述辅助承载部的表面上。
-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中,所述辅助承载部在所述第一衬底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散热绝缘层在所述第一衬底上的正投影内;所述散热绝缘层的部分表面与所述第一衬底直接接触。
-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还包括:金属层和至少一个第一导通孔;其中,所述金属层形成于所述第一衬底的背离所述晶体管的表面上;所述第一导通孔至少贯穿所述第一衬底和所述半导体层;所述第一导通孔在所述金属层上的正投影位于对应晶体管中的所述源极在所述金属层上的正投影内;所述金属层通过所述第一导通孔与所述源极耦接。
-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还包括:金属层和至少一个第二导通孔;其中,所述金属层形成于所述第一衬底的背离所述晶体管的表面上;所述第二导通孔至少贯穿所述第一衬底和所述辅助承载部;所述第二导通孔在所述金属层上的正投影位于对应的金属图案在所述第一衬底上的正投影内;所述金属层通过所述第二导通孔与所述金属图案耦接。
- 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半导体器件,还包括:散热基板;所述散热基板位于所述金属层的背离所述第一衬底的一侧;所述金属层焊接于所述散热基板上。
- 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中,所述辅助承载部的靠近所述第一衬底的表面、与所述半导体层的靠近所述第一衬底的表面平齐或大致平齐;所述半导体器件还包括:非导电键合层;所述辅助承载部和所述至少一个晶体管的半导体层通过所述非导电键合层,键合至所述第一衬底上。
- 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中,所述晶体管还包括:层叠位于所述半导体层的背离所述栅极的一侧的过渡层和第二衬底;所述辅助承载部的靠近所述第一衬底的表面、与所述第二衬底的靠近所述第一衬底的表面平齐或大致平齐;所述半导体器件还包括:导电键合层;所述辅助承载部和所述至少一个晶体管的第二衬底通过所述导电键合层,键合至所述第一衬底上。
- 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半导体器件,还包括:气体阻挡层;所述气体阻挡层形成于所述辅助承载部和所述至少一个晶体管的靠近所述第一衬底的表面上;所述第一衬底形成于所述气体阻挡层的背离所述辅助承载部的表面上。
- 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中,所述半导体层包括沿远离所述第一衬底的方向层叠设置的沟道层和势垒层。
- 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如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至少一个半导体器件。
- 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包括:提供晶圆,在所述晶圆上制备多个晶体管或多个晶体管的部分层;所述晶体管或其部分层的正面为背离所述晶圆的最外层表面;沿所述晶圆的厚度方向切割所述晶圆,获得多个器件颗粒;一个器件颗粒包括至少一个晶体管或至少一个晶体管的部分层;提供支撑基板,将至少一个所述器件颗粒的正面键合在所述支撑基板上;所述器件颗粒的正面为所述晶体管或其部分层的正面;在所述支撑基板的未被所述器件颗粒覆盖的表面、以及所述器件颗粒的背面形成辅助承载膜;抛光所述辅助承载膜以及所述器件颗粒,获得所述至少一个晶体管、以及位于所述至少一个晶体管旁侧的辅助承载部,所述辅助承载部的抛光表面与所述至少一个晶体管的抛光表面位于同一平面;提供第一衬底,将所述辅助承载部和所述至少一个晶体管的抛光表面同步键合在所述第一衬底上;或,在所述辅助承载部和所述至少一个晶体管的抛光表面上制备第一衬底;去除所述支撑基板;在所述辅助承载部的背离所述第一衬底的一侧形成多个金属图案,并使得所述多个金属图案与所述至少一个晶体管对应耦接;获得半导体器件。
-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器件颗粒中的所述晶体管至少包括:第二衬底以及外延生长在所述第二衬底上的半导体层;所述第二衬底为所述晶圆的位于所述器件颗粒中的部分;抛光所述器件颗粒,还包括:使得所述至少一个晶体管中的所述半导体层的靠近所述第二衬底的表面裸露;或,使得所述至少一个晶体管中的所述第二衬底的抛光表面裸露。
-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器件颗粒中的所述晶体管还包括:第一钝化层、栅极、源极、漏极和第二钝化层;在所述晶圆上制备多个晶体管或多个晶体管的部分层,包括:在所述晶圆上外延生长所述半导体层;在所述半导体层的背离所述晶圆的表面上形成第一钝化层;在所述第一钝化层上形成多个开口,并在所述多个开口内分别形成所述栅极、所述源极和所述漏极;在所述第一钝化层、所述栅极、所述源极和所述漏极的背离所述半导体层的表面上形成第二钝化层;将所述器件颗粒的正面键合在所述支撑基板上,包括:将所述第二钝化层的背离所述栅极的表面键合在所述支撑基板上;在所述辅助承载部的背离所述第一衬底的一侧形成多个金属图案,并使得所述多个金属图案与所述至少一个晶体管对应耦接,还包括:在所述第二钝化层中形成多个开口;在所述辅助承载部的背离所述第一衬底的一侧形成多个金属图案,使得所述多个金属图案通过所述第二钝化层中的开口与所述栅极、所述漏极对应耦接。
-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器件颗粒中的所述晶体管还包括:形成于所述半导体层的背离所述晶圆的表面上的第一钝化层;在所述晶圆上制备多个晶体管或多个晶体管的部分层,包括:在所述晶圆上外延生长所述半导体层;在所述半导体层的背离所述晶圆的表面上形成第一钝化层;将所述器件颗粒的正面键合在所述支撑基板上,包括:将所述第一钝化层的背离所述半导体层的表面键合在所述支撑基板上;在所述辅助承载部的背离所述第一衬底的一侧形成多个金属图案,并使得所述多个金属图案与所述至少一个晶体管对应耦接,还包括:在所述第一钝化层上形成多个开口,并在所述多个开口内分别形成栅极、源极和漏极;在所述辅助承载部的背离所述第一衬底的一侧形成多个金属图案,并使得所述多个金属图案中的至少一个金属图 案与所述栅极耦接,至少一个金属图案与所述漏极耦接,且与所述栅极耦接的金属图案和与所述漏极耦接的金属图案绝缘。
- 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其中,在所述辅助承载部和所述至少一个晶体管的抛光表面上制备第一衬底,还包括:在所述辅助承载部和所述至少一个晶体管的抛光表面上形成气体阻挡层,所述气体阻挡层包括硅层、氮化硅层、氮化铝层或碳化硅层中的至少一层;采用化学气相沉积工艺或物理气相沉积工艺,在所述气体阻挡层的背离所述辅助承载部的表面上形成所述第一衬底。
-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其中,在所述辅助承载部的背离所述第一衬底的一侧形成多个金属图案,还包括:在所述辅助承载部和所述至少一个晶体管的背离所述第一衬底的表面上形成散热绝缘层;在所述散热绝缘层的背离所述辅助承载部的表面上形成所述多个金属图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CN2020/135857 WO2022120822A1 (zh) | 2020-12-11 | 2020-12-11 |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备方法、电子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635995A true CN116635995A (zh) | 2023-08-22 |
Family
ID=819741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80107725.4A Pending CN116635995A (zh) | 2020-12-11 | 2020-12-11 |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备方法、电子设备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6635995A (zh) |
WO (1) | WO2022120822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134689B (zh) * | 2014-06-11 | 2018-02-0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hemt器件及制备方法 |
US9837523B2 (en) * | 2015-12-23 | 2017-12-05 | Synopsys, Inc. | Tined gate to control threshold voltage in a device formed of materials having piezoelectric properties |
CN109887911B (zh) * | 2017-12-06 | 2023-08-25 |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 半导体装置 |
US10734310B2 (en) * | 2017-12-06 | 2020-08-04 |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 Semiconductor apparatus |
EP3664126B1 (en) * | 2018-12-03 | 2022-09-14 |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a semiconductor device |
CN109860049B (zh) * | 2019-03-22 | 2020-10-09 | 西安交通大学 | 一种金刚石基氮化镓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异质集成方法 |
-
2020
- 2020-12-11 CN CN202080107725.4A patent/CN116635995A/zh active Pending
- 2020-12-11 WO PCT/CN2020/135857 patent/WO2022120822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2120822A1 (zh) | 2022-06-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3327774B1 (en) | Device with a conductive feature formed over a cavity and method therefor | |
KR102702119B1 (ko) | 가공된 기판에 통합된 무선 주파수 디바이스 | |
CN1757119B (zh) | 以第三族氮化物为基的倒装片集成电路及其制造方法 | |
US9502421B2 (en) |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a semiconductor device | |
CN109037066B (zh) |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 |
US9064928B2 (en) | Growth of multi-layer group III-nitride buffers on large-area silicon substrates and other substrates | |
JPH06177400A (ja) | 二重ダイヤモンドメサ垂直型電界効果トランジス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TWI773352B (zh) | 具有屏蔽傳輸線結構之射頻放大器 | |
WO2020255259A1 (ja) |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US20220310796A1 (en) | Material structure for low thermal resistance silicon-based gallium nitride microwave and millimeter-wave device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
CN115708221A (zh) | 一种半导体器件及其制作方法、封装结构、电子设备 | |
WO2021121560A1 (en) | Integrated electronic device with embedded microchannels and a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reof | |
EP3916804A1 (en) | A vertical hemt and a method to produce a vertical hemt | |
JP5874889B2 (ja) | 直列接続式の高電子移動度トランジスターデバイス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CN116635995A (zh) |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备方法、电子设备 | |
CN116190228A (zh) | 一种化合物半导体集成电路隔离方法 | |
TWI751687B (zh) | 具有減量熱致彎曲度的半導體結構 | |
CN113555330A (zh) | 一种背通孔增强散热的氮化镓材料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 |
KR20210082523A (ko) | 화합물 반도체 장치, 화합물 반도체 기판, 및 화합물 반도체 장치의 제조방법 | |
US20240339747A1 (en) | Antenna modul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
EP4456331A1 (en) | Antenna modul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
WO2022151202A1 (zh) | 半导体结构及其制备方法、电子设备 | |
US20240194561A1 (en) | Hetero-junction bipolar transisto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
CN107980171B (zh) | 半导体芯片、半导体晶圆及半导体晶圆的制造方法 | |
CN115708222A (zh) | 一种半导体器件及其制作方法、封装结构、电子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