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605724A - 纱线监视装置及纱线卷绕机 - Google Patents
纱线监视装置及纱线卷绕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605724A CN116605724A CN202310095937.0A CN202310095937A CN116605724A CN 116605724 A CN116605724 A CN 116605724A CN 202310095937 A CN202310095937 A CN 202310095937A CN 116605724 A CN116605724 A CN 11660572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 yarn
- light receiving
- emitting element
- open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12806 monitoring device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9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title abstract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9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9987 spin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3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3
- 229920001971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476 sold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2238 attenu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1154 acut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2379 silicone rub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945 silicone rub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018 wax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642 Polyim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RTAQQCXQSZGOHL-UHFFFAOYSA-N Titanium Chemical compound [Ti] RTAQQCXQSZGOH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822 epoxy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2447 hatch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647 polyepox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721 polyi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753 texti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856 abnormal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515 polycarbon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417 polycarbon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52 repet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19 tita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6 titan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1993 wax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63/00—Warning or safety devices, e.g. automatic fault detectors, stop-motions ; Quality control of the package
- B65H63/06—Warning or safety devices, e.g. automatic fault detectors, stop-motions ; Quality control of the package responsive to presence of irregularities in running material, e.g. for severing the material at irregularities ; Control of the correct working of the yarn cleaner
- B65H63/062—Electronic slub detector
- B65H63/065—Electronic slub detector using photo-electric sensing means, i.e. the defect signal is a variation of light energy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67/00—Replacing or removing cores, receptacles, or completed packages at paying-out, winding, or depositing stations
- B65H67/04—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completed take-up packages and or replacing by cores, formers, or empty receptacles at winding or depositing stations; Transferring material between adjacent full and empty take-up elements
- B65H67/044—Continuous winding apparatus for winding on two or more winding heads in success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4/00—Winding, coiling, or depositing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54/70—Other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yarn-winding machin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9/00—Adjusting or controlling tension in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for preventing snarling; Applications of tension indicators
- B65H59/40—Applications of tension indicato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63/00—Warning or safety devices, e.g. automatic fault detectors, stop-motions ; Quality control of the package
- B65H63/06—Warning or safety devices, e.g. automatic fault detectors, stop-motions ; Quality control of the package responsive to presence of irregularities in running material, e.g. for severing the material at irregularities ; Control of the correct working of the yarn clean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67/00—Replacing or removing cores, receptacles, or completed packages at paying-out, winding, or depositing stations
- B65H67/04—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completed take-up packages and or replacing by cores, formers, or empty receptacles at winding or depositing stations; Transferring material between adjacent full and empty take-up elements
- B65H67/0405—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completed take-up packages or for loading an empty core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84—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G01N21/88—Investigating the presence of flaws or contamination
- G01N21/89—Investigating the presence of flaws or contamination in moving material, e.g. running paper or textiles
- G01N21/8914—Investigating the presence of flaws or contamination in moving material, e.g. running paper or texti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examined
- G01N21/8915—Investigating the presence of flaws or contamination in moving material, e.g. running paper or texti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examined non-woven textile material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01N33/36—Textiles
- G01N33/365—Filiform textiles, e.g. yar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30—Handled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2701/31—Textiles threads or artificial strands of filament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201/00—Features of devices classified in G01N21/00
- G01N2201/06—Illumination; Optics
- G01N2201/064—Stray light conditioning
- G01N2201/0642—Light traps; baff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Filamentary Materials, Packages, And Safety Devices Therefor (AREA)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减少干扰光的影响的纱线监视装置及纱线卷绕机。纱线监视装置(8)具有外壳(55a),该外壳具有包括在x方向上对置的面的第一部件(61)及第二部件(62),形成纱线(Y)的行进区域(R1),并且形成朝向y方向开放的开放部(69)。在开口(61e、62e)与受光面(67a、68a)之间设有具有多个遮光面部(76)和透明部(77)的限制部(75、78)。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纱线监视装置及纱线卷绕机。
背景技术
在纱线卷绕机上搭载有用于检测纱线的状态的纱线监视装置。例如,如日本特开2018-177380号公报所记载的那样,已知一种纱线监视装置,其具有以沿纱线的行进方向排列的方式堆叠的第一保持架及第二保持架。第一保持架构成具有对混入纱线中的异物进行检测的功能的第一检测模块。第二保持架构成具有对纱线的粗细进行检测的功能的第二检测模块。第一检测模块及第二检测模块分别具备发光元件及受光元件,并基于由受光元件接收到的受光量来检测纱线的状态。在第一保持架及第二保持架上分别设有受光窗。在日本特开2018-177380号公报所记载的纱线监视装置中,各受光元件以与各受光窗紧贴的状态设置。
纱线的行进区域形成为向相对于纱线卷绕机设有作业通路的一侧(前侧)开口的U字槽状。即,在纱线的行进区域的前侧形成有开放部。在纱线的行进区域的上游侧及下游侧形成有纱线的入口及出口。在纱线监视装置中,可通过开放部、入口或出口进入行进区域内的干扰有时会对受光量造成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少干扰的影响的纱线监视装置及纱线卷绕机。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纱线监视装置具备:外壳,该外壳具有包括在与纱线的行进方向正交的第一方向上相互对置的面的第一部件及第二部件,在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之间形成纱线的行进区域,并且形成朝向与行进方向及第一方向这两者正交的第二方向开放、且向行进方向开放的开放部;检测部,该检测部具有至少一个发光元件和至少一个受光元件,并检测在行进区域内行进的纱线,所述至少一个发光元件设于第一部件及所述第二部件中的至少一个上,所述至少一个受光元件设于第一部件及所述第二部件中的至少一个上,且包括面向形成在第一部件及/或所述第二部件上的开口的受光面;和限制部,该限制部具有多个遮光面部和通过部,所述遮光面部相对于受光面在开放部的相反侧分别形成大于0且为90度以下的角度,所述通过部形成在遮光面部之间,并使透过行进区域内的纱线的透射光或由纱线反射的反射光通过。限制部设于开口内、开口与受光面之间、和开口的行进区域侧中的至少任一处。
根据该纱线监视装置,受光元件通过开口输入透过纱线的透射光或由纱线反射的反射光。输入至受光元件的光在从限制部的通过部通过之后到达受光面。限制部具有相对于受光面在开放部的相反侧分别形成90度以下的角度的多个遮光面部。“形成角度”是指在受光面与遮光面部之间形成大于0度的规定角度。多个遮光面部由于不与受光面平行且在开放部的相反侧形成角度,所以在允许光从通过部通过的同时遮挡来自规定方向的光(例如通过开放部侵入的光)的入射。根据具备限制部的纱线监视装置,能够减少干扰的影响。
在纱线监视装置中,也可以是,限制部的遮光面部与第二方向交叉,且沿与纱线的行进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根据该结构,由于遮光面部相对于第二方向并不平行,所以能够通过遮光面部遮挡来自第二方向的干扰光。能够遮挡通过开放部侵入的光。
在纱线监视装置中,也可以是,发光元件和受光元件以在第一方向上对置的方式设置,遮光面部的延伸方向与将发光元件和受光元件连结的方向相同或相对于该连结的方向形成5度以下的角度。根据该结构,输入至受光元件的光容易从限制部的通过部通过。
在纱线监视装置中,也可以是,遮光面部具有第一方向上的长度L,并且相邻两个遮光面部隔开第二方向上的间隔D而配置,“间隔D/长度L≤1”的关系成立。根据该结构,间隔D等于长度L(即限制部的厚度)或小于长度L。因此,在发光元件和受光元件以在第一方向上对置的方式设置的这种类型的纱线监视装置中,能够可靠地遮挡来自第二方向的干扰光。
也可以是,第一方向上的从纱道的位置到受光面的距离相对于受光面在第二方向上的有效面宽度之比是0.5以上5.0以下的范围内的值。根据该结构,在作为测定对象的纱线与受光元件之间确保了能够使来自纱线的反射信号衰减的程度的距离。由此,能够将光学式的纱线监视装置中的以来自纱线的反射成分为首的噪声成分排除。
也可以是,第一方向上的从纱道的位置到受光面的距离相对于受光面在第二方向上的有效面宽度之比是1.0以上2.5以下的范围内的值。根据该结构,能够更有效地发挥上述噪声成分的除去效果。
在纱线监视装置中,也可以是,第一部件包括发光元件及受光元件,发光元件相对于受光元件设于第二方向上的开放部的相反侧。根据该结构,在检测反射光的这种类型的纱线监视装置中,能够减少干扰的影响。
在纱线监视装置中,也可以是,受光元件包括:第一受光元件,该第一受光元件包括面向形成在第一部件上的第一开口的第一受光面;和第二受光元件,该第二受光元件包括面向形成在第二部件上的第二开口的第二受光面,发光元件包括设于第一部件上的第一发光元件、和设于第二部件上的第二发光元件,限制部包括设于第一部件上的第一限制部、和设于第二部件上的第二限制部,第一限制部设于第一开口内、第一开口与第一受光面之间、和第一开口的行进区域侧中的至少任一处,第二限制部设于第二开口内、第二开口与第二受光面之间、和第二开口的行进区域侧中的至少任一处,第一限制部中的遮光面部的延伸方向与将第二发光元件和第一受光元件连结的第一连结方向相同或相对于该第一连结方向形成5度以下的角度,第二限制部中的遮光面部的延伸方向与将第一发光元件和第二受光元件连结的第二连结方向相同或相对于该第二连结方向形成5度以下的角度。根据该结构,能够在来自两个方向的发光各自中检测透射光及反射光。例如,能够高精度地检测混入纱线中的异物。
在纱线监视装置中,也可以是,遮光面部具有第一方向上的长度L,并且相邻两个遮光面部隔开第二方向上的间隔D而配置,遮光面部的延伸方向相对于第一方向形成角度α,“间隔D/长度L>tanα”的关系成立。由于上述关系成立,所以例如能够通过第二发光元件检测透射光、并通过第一发光元件检测反射光。因此,能够减少干扰的影响。
在纱线监视装置中,也可以是,遮光面部具有第一方向上的长度L,并且相邻两个遮光面部隔开第二方向上的间隔D而配置,“间隔D/长度L>1”的关系成立。由于上述关系成立,所以例如能够通过第二发光元件检测透射光、并通过第一发光元件检测反射光。因此,能够减少干扰的影响。
在纱线监视装置中,也可以是,遮光面部具有第一方向上的长度L,并且相邻两个遮光面部隔开第二方向上的间隔D而配置,“间隔D/长度L≤3”的关系成立。根据该结构,间隔D的大小被设定为在允许反射光的检测的同时遮挡干扰光的入射。因此,检测信号中的噪声减少,其结果是S/N比提高。S/N比是指检测信号与噪声之比。
在纱线监视装置中,也可以是,遮光面部沿与第二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且沿第一方向或相对于第一方向形成5度以下的角度的方向延伸。根据该结构,能够在外壳内遮挡通过位于纱线的行进方向上的纱线的入口及/或出口侵入的光。
也可以是,纱线监视装置还具备在第一方向上与限制部并列配置的附加限制部,附加限制部具有多个附加遮光面部和附加通过部,所述附加遮光面部相对于受光面在纱线的行进方向上的开放部的相反侧分别形成90度以下的角度,所述附加通过部形成在附加遮光面部之间,并使透过行进区域内的纱线的透射光或由纱线反射的反射光通过,多个附加遮光面部中的每一个相对于多个遮光面部中的每一个形成角度。根据该结构,通过重叠的限制部和附加限制部能够将受光被限制的方向(遮光方向)设为任意两个方向的组合。由此,能够遮挡来自多个方向(例如第二方向及行进方向)的干扰光。
在纱线监视装置中,也可以是,限制部仅设于开口的开放部侧。根据该结构,能够在防止来自作为光源的发光元件的光衰减的同时减少干扰光。
在纱线监视装置中,也可以是,第一部件具有发光元件及所述受光元件,发光元件面向形成在第一部件上的其他开口,在其他开口内、其他开口与发光元件之间、和其他开口的行进区域侧中的至少任一处设有其他限制部,其他限制部具有沿着发光元件的光轴的方向延伸的多个其他遮光面部、和形成在其他遮光面部之间并使从发光元件射出的光通过的其他通过部。根据该结构,通过将其他限制部应用于发光元件,能够从对纱线照射的光中仅取出接近平行光的光。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纱线监视装置,能够减少干扰光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一个实施方式的作为纱线卷绕机的纺纱机的主视图。
图2是表示图1的纺纱机中的纱线监视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图2的纱线监视装置的内部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图3中的保持架结合体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图4中的第一保持架的俯视剖视图。
图6A是表示图5中的限制部中的遮光面部的结构例的图,图6B及图6C是表示遮光面部的其他结构例的图。
图7是表示图4中的第二保持架的俯视剖视图。
图8是表示重叠的限制部和第二限制部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变形例的第二保持架的俯视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图9的第二保持架中的防尘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沿着图9的XI-XI剖切线的剖视图。
图12是沿着图11的XII-XII剖切线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图9的第二保持架内的受光元件的尺寸和配置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此外,在各图中对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说明。
[纺纱机的结构]
如图1所示,纺纱机(纱线卷绕机)1具备多个纺纱单元2、接纱台车3、落纱台车(省略图示)、第一端架4和第二端架5。多个纺纱单元2排列成一列。各纺纱单元2生成纱线Y并将其卷绕成卷装P。在纱线Y在某个纺纱单元2中被切断、或纱线Y因某种理由而断开的情况下,接纱台车3在该纺纱单元2中进行接纱动作。在卷装P在某个纺纱单元2中成为满卷的情况下,落纱台车将卷装P落纱并将新的纱管B供给至该纺纱单元2。
在第一端架4中容纳有用于回收在纺纱单元2中产生的纤维屑及线头等的回收装置等。在第二端架5中容纳有用于对向纺纱机1供给的压缩空气(空气)的气压进行调节并向纺纱机1的各部分供给空气的空气供给部、以及用于向纺纱单元2的各部分供给动力的驱动马达等。在第二端架5上设有机台控制装置5a、显示画面5b和输入键5c。机台控制装置5a对纺纱机1的各部分进行集中的管理及控制。显示画面5b能够显示与纺纱单元2的设定内容及/或状态相关的信息等。通过由操作人员使用输入键5c进行适当的操作,能够进行纺纱单元2的设定作业。
各纺纱单元2在纱线Y的行进方向上从上游侧起依次具备牵伸装置6、空气纺纱装置7、纱线监视装置8、张力传感器9、纱线蓄留装置11、涂蜡装置12和卷绕装置13。单元控制器10按每规定数量的纺纱单元2设置,并控制纺纱单元2的动作。在各纺纱单元2中,牵伸装置6及空气纺纱装置7作为供给纱线Y的喂纱装置发挥功能。
牵伸装置6对纱条(纤维束)S进行牵伸。空气纺纱装置7通过回旋空气流对由牵伸装置6牵伸后的纤维束F加捻而生成纱线Y。纱线蓄留装置11在空气纺纱装置7与卷绕装置13之间消除纱线Y的松弛。涂蜡装置12在纱线蓄留装置11与卷绕装置13之间对纱线Y涂蜡。卷绕装置13将从作为喂纱装置发挥功能的牵伸装置6及空气纺纱装置7供给的纱线Y卷绕到纱管B上而形成卷装P。
纱线监视装置8在空气纺纱装置7与纱线蓄留装置11之间监视行进的纱线Y的信息,并基于所监视到的信息来检测有无纱线缺陷。纱线监视装置8在检测到纱线缺陷的情况下将纱线缺陷检测信号发送至单元控制器10。张力传感器9在空气纺纱装置7与纱线蓄留装置11之间测定行进的纱线Y的张力,并将张力测定信号发送至单元控制器10。在单元控制器10基于纱线监视装置8及张力传感器9中的至少任一个的检测结果判断为有异常的情况下,在纺纱单元2中切断纱线Y。
以下,将相对于上述纺纱机1设有作业通路的一侧或纱道相对于接纱台车3所在的一侧作为“前侧(机台前侧)”,并将其相反侧作为“后侧(机台后侧)”。作业通路在操作人员访问纺纱机1的各部分时使用。“上”及“下”这些词分别与铅垂方向上的上方向及下方向对应。
[纱线监视装置的结构]
接着,参照图2及以后的图对一个实施方式的纱线监视装置8进行说明。在图2~图8中,为了部件或构成要素的位置、配置或方向等的参考而同时记载有xyz正交坐标系。
如图2及图3所示,纱线监视装置8具备保持架结合体50、第一平板状基板51、第二平板状基板52、纱道引导件53和壳体54。保持架结合体50具有以沿纱线Y的行进方向排列的方式堆叠的第一保持架55及第二保持架56。纱线Y的行进方向与图中的z方向平行。
如图3~图5所示,第一保持架55构成使行进的纱线Y通过并检测该纱线Y的状态的第一检测模块M1。第一检测模块M1至少具有对混入行进的纱线Y中的异物进行检测的异物检测功能。第一保持架55相对于第二保持架56配置在上游侧。第一保持架55包括例如由树脂形成的外壳55a。在第一保持架55的外壳55a上设有行进区域R1。行进区域R1是沿着纱线Y的行进路径延伸且向前侧开口的空间。行进区域R1是供行进的纱线Y通过的通路,并形成为从上游顺着向下游延伸且向前侧开口的U字槽状。行进区域R1与第二保持架56的行进区域R2连通。在第一保持架55的外壳55a的上表面设有作为配置纱道引导件53的空间的上游侧凹部102。
在第一保持架55的外壳55a的内部,搭载有对在行进区域R1内行进的纱线Y的状态进行测定的发光元件63、64及受光元件67、68。第一保持架55支承发光元件63、64及受光元件67、68。发光元件63、64及受光元件67、68以各元件的光轴位于与纱线Y的行进方向垂直的同一平面上的方式配置。作为发光元件63、64,例如能够采用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等。作为受光元件67、68,例如能够采用光电二极管等。
发光元件(第二发光元件)64具有引脚(lead pin)64e,发光元件63(第一发光元件)具有引脚63e。引脚64e、63e的顶端部向行进区域R1的相反侧延伸。受光元件(第二受光元件)68具有一对引脚68e,受光元件(第一受光元件)67具有一对引脚67e。
第一检测模块M1从发光元件64向在行进区域R1内行进的纱线Y照射光。利用受光元件68接收来自发光元件64的光中的由纱线Y反射的反射光,并利用受光元件67接收来自发光元件64的光中的透过纱线Y的透射光。另一方面,从发光元件63向在行进区域R1内行进的纱线Y照射光。利用受光元件67接收来自发光元件63的光中的由纱线Y反射的反射光,并利用受光元件68接收来自发光元件63的光中的透过纱线Y的透射光。基于利用受光元件68、67接收到的反射光的受光量来检测混入纱线Y中的异物。
在第一保持架55上设有刚性柔性基板90。刚性柔性基板90包括多个刚性部91、多个柔性部92及柔性连接部93。对于刚性部91使用玻璃环氧树脂等刚性高的材料。对于柔性部92及柔性连接部93使用聚酰亚胺等挠性及弯曲性高的材料。
刚性部91是设有布线图案及通孔等的刚性基板。多个刚性部91通过螺丝固定在第一保持架55的侧面。在多个刚性部91中的受光元件68侧的刚性部91w上,通过软钎焊等连接有受光元件68的引脚68e。在多个刚性部91中的受光元件67侧的刚性部91x上,通过软钎焊等连接有受光元件67的引脚67e。在多个刚性部91中的发光元件64侧的刚性部91y上,通过软钎焊等连接有发光元件64的引脚64e。在多个刚性部91中的发光元件63侧的刚性部91z上,通过软钎焊等连接有发光元件63的引脚63e。柔性部92是设有布线图案等的柔性基板。柔性部92将相邻的刚性部91彼此电连接。柔性连接部93将搭载于第一保持架55的发光元件64、63及受光元件68、67与第一平板状基板51电连接。
如图3、图4及图7所示,第二保持架56构成使行进的纱线Y通过并检测该纱线Y的状态的第二检测模块M2。第二检测模块M2具有对行进的纱线Y的粗细进行检测的纱线粗细检测功能。第二保持架56相对于第一保持架55配置在下游侧。第二保持架56包括例如由树脂形成的外壳56a。在第二保持架56的外壳56a上设有行进区域R2。行进区域R2是沿着纱线Y的行进路径延伸且向前侧开口的空间。行进区域R2是供行进的纱线Y通过的通路,并形成为从上游顺着向下游延伸且向前侧开口的U字槽状。
在第二保持架56的外壳56a的内部,搭载有对在行进区域R2内行进的纱线Y的状态进行测定的发光元件83及受光元件88。第二保持架56支承发光元件83及受光元件88。发光元件83及受光元件88以隔着行进区域R2对置的方式配置。作为发光元件83,例如能够采用LED等。作为受光元件88,例如能够采用光电二极管等。发光元件83具有引脚83e。引脚83e的顶端部向行进区域R2的相反侧延伸。受光元件88具有一对引脚88e。需要说明的是,在图7中省略了后述的柔性部的图示。
第二检测模块M2从发光元件83向在行进区域R2内行进的纱线Y照射光。利用受光元件88接收来自发光元件83的光中的透过纱线Y的透射光。基于利用受光元件88接收到的透射光的受光量来检测纱线Y的粗细。
在第二保持架56上设有刚性柔性基板70。刚性柔性基板70包括多个刚性部71、多个柔性部72及柔性连接部73。对于刚性部71使用玻璃环氧树脂等刚性高的材料。对于柔性部72及柔性连接部73使用聚酰亚胺等挠性及弯曲性高的材料。
刚性部71是设有布线图案及通孔等的刚性基板。多个刚性部71通过螺丝固定在第二保持架56的侧面。在多个刚性部71中的发光元件83侧的刚性部71x上,通过软钎焊等连接有发光元件83的引脚83e。在多个刚性部71中的受光元件88侧的刚性部71y上,通过软钎焊等连接有受光元件88的引脚88e。柔性部72是设有布线图案等的柔性基板。柔性部72将相邻的刚性部71彼此电连接。柔性连接部73将搭载于第二保持架56的发光元件83及受光元件88与第二平板状基板52电连接。柔性连接部73的基端侧与设于第二保持架56中的后侧的刚性部71电连接。
如图3所示,第一平板状基板51处理相对于搭载于第一保持架55的发光元件64、63输入及输出的信号。第二平板状基板52处理相对于搭载于第二保持架56的发光元件83输入及输出的信号。
如图3及图4所示,纱道引导件53限制纱线Y的行进路径,并对行进的纱线Y进行引导。纱道引导件53在壳体54内的保持架结合体50的上游侧和下游侧各配置有一个。一个纱道引导件53介入于第一保持架55的上游侧凹部102内。另一个纱道引导件(省略图示)介入于第二保持架56的下游侧凹部(省略图示)内。各纱道引导件53由具有耐磨性的材料(例如陶瓷或钛等)形成,并呈矩形板状。在纱道引导件53上形成有具有U字形或V字形的底部101a的槽部101。纱道引导件53通过槽部101将纱线Y引导至行进区域R1、R2。
如图2及图3所示,壳体54构成纱线监视装置8的外围。壳体54由配置在上游侧的上壳体部105、和配置在下游侧的下壳体部106构成。上壳体部105及下壳体部106能够通过螺丝而相互结合。壳体54容纳保持架结合体50、第一平板状基板51、第二平板状基板52及纱道引导件53。
参照图5~图8对纱线监视装置8中的第一保持架55及第二保持架56的结构进行详述。首先,参照图5及图6A~图6C对第一保持架55进行说明。第一保持架55的外壳55a具有包括在与纱线Y的行进方向正交的x方向(第一方向)上相互对置的面的第一部件61及第二部件62。即,外壳55a能够在x方向上分割。外壳55a是在左右方向上分割而成的一对分割体结合而构成的。此外,第一保持架55也可以不在左右方向上分割而是一体构成。即使在那种情况下,第一部件61及第二部件62也具有在x方向上相互对置的面。
在第一部件61的前部61a形成有对置面61b及容纳空间61c。对置面61b沿着yz方向延伸。在对置面61b上形成有与容纳空间61c连通的例如矩形的开口(第一开口)61e。在开口61e内固定有对于从发光元件64射出的光(可见光)而言透明的受光窗65。在第一部件61内设有上述发光元件63。在容纳空间61c内配置及固定有上述受光元件67。受光元件67的受光面(第一受光面)67a例如与yz平面平行地延伸,且面对开口61e(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受光窗65)。
另一方面,在第二部件62的前部62a形成有对置面62b及容纳空间62c。对置面62b沿着yz方向延伸。在对置面62b上形成有与容纳空间62c连通的例如矩形的开口(第二开口)62e。在开口62e内固定有对于从发光元件63射出的光(可见光)而言透明的受光窗66。在第二部件62内设有上述发光元件64。在容纳空间62c内配置及固定有上述受光元件68。受光元件68的受光面(第二受光面)68a例如与yz平面平行地延伸,且面对开口62e(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受光窗66)。
对置面61b及对置面62b在x方向上分开规定距离,在对置面61b与对置面62b之间形成有纱线Y的行进区域R1。在行进区域R1形成有朝向y方向(与行进方向及第一方向这两者正交的第二方向)开放的开放部69。开放部69在z方向上贯穿第一保持架55。也就是说,开放部也向z方向(行进方向)开放。
在第一检测模块M1中,发光元件63、发光元件64、受光元件67及受光元件68构成检测混入纱线Y中的异物(纱线Y的状态)的检测部。发光元件63的光轴63a例如相对于xz平面倾斜规定角度(例如45度)。发光元件64的光轴64a例如相对于xz平面倾斜规定角度(例如45度)。光轴63a与光轴64a在槽部101的底部101a的前方附近交叉。在本说明书中,当为了说明第一检测模块M1或第二检测模块M2的构成要素的位置或配置而提到“槽部101的底部101a”时,“槽部101的底部101a”的位置或配置是指纱道引导件53的槽部101在z方向上投影于图5及图7的剖视图上的位置或配置。因此,在图5及图7中,“槽部101”和“底部101a”用假想线示出。“底部101a”的位置与纱线Y行进的纱道的位置大致同义。
在开口61e与受光元件67的受光面67a之间、即受光窗65与受光面67a之间,设有限制部(第一限制部)75,该限制部75用于减少从与来自发光元件64的透射光及来自发光元件63的反射光不同的方向入射的干扰光。限制部75限制受光元件67所接收的光的受光方向。限制部75以与yz平面平行地延伸的方式设置。
参照图6A对限制部75的结构进行详述。如图6A所示,限制部75例如为板状部件,具有相互平行地配置的多个遮光面部76、和形成在遮光面部76之间的透明部(通过部)77。遮光面部76例如由遮光性高的黑色硅橡胶等构成,且呈百叶窗(louver)构造。透明部77例如由透明硅橡胶等构成。此外,也可以在限制部75的表面75a及背面75b这两个面上设有由聚碳酸酯等构成的膜。各遮光面部76相对于xz平面以倾斜规定角度的方式配置。各遮光面部76相对于受光元件67的受光面67a在y方向上的开放部69的相反侧形成90度以下的角度。例如,遮光面部76相对于受光面67a的倾斜角度为锐角。遮光面部76的倾斜角度例如等于发光元件64的光轴64a相对于yz平面的倾斜角度。各遮光面部76沿与y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方向)延伸。另外,各遮光面部76在z方向上也具有规定长度(也就是说也沿z方向延伸)。
在另一观点中,限制部75的各遮光面部76的延伸方向与将发光元件64和受光元件67连结的方向(第一连结方向)相同。限制部75的各遮光面部76的延伸方向也可以相对于将发光元件64和受光元件67连结的方向形成±5度以下的角度,优选为形成±3度以下的角度。在本说明书中,有时使用正(+)或负(-)的符号来表达角度。正的角度是形成在槽部101的底部101a侧的角度,负的角度是形成在开放部89侧的角度。
限制部75的各遮光面部76在x方向上具有长度L。相邻两个遮光面部76隔开y方向上的间隔D(不是与遮光面部76正交的方向上的间隔)而配置。在将遮光面部76的延伸方向与x方向(第一方向)所成的角设为角度α(α为90度以下的角度)的情况下,在长度L与间隔D之间,间隔D/长度L>tanα的关系成立。在长度L与间隔D之间,间隔D/长度L>1的关系成立。更优选地,在长度L与间隔D之间,3≥间隔D/长度L>1的关系成立。当间隔D/长度L为3时,由长度L和间隔D确定的三角形的角度θ约为72度。
在开口62e与受光元件68的受光面68a之间、即受光窗66与受光面68a之间,设有限制部(第二限制部)78,该限制部78用于减少从与来自发光元件63的透射光及来自发光元件64的反射光不同的方向入射的干扰光。设于与第一部件61对置的第二部件62上的限制部78具有与限制部75相同的结构。限制部78限制受光元件68所接收的光的受光方向。限制部78相对于与yz平面平行且穿过底部101a(或第一部件61及第二部件62的分割面)的平面具有与限制部75面对称的构造。限制部78的各遮光面部相对于受光元件68的受光面68a在y方向上的开放部69的相反侧形成90度以下的角度。例如,遮光面部相对于受光面68a的倾斜角度为锐角。限制部78的各遮光面部的倾斜角度例如等于发光元件63的光轴63a相对于yz平面的倾斜角度。该遮光面部沿与y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方向)延伸。
在另一观点中,限制部78的各遮光面部的延伸方向与将发光元件63和受光元件68连结的方向(第二连结方向)相同。限制部78的各遮光面部的延伸方向也可以相对于将发光元件63和受光元件68连结的方向形成±5度以下的角度,优选为形成±3度以下的角度。需要说明的是,在图5的限制部75及限制部78的图示中,阴影线的方向配合遮光面部的延伸方向而绘出。
在此,对在长度L与间隔D之间上述关系不成立的情况进行说明。如图6B所示,在间隔D/长度L之比为1的情况下,限制部75A能够使透射光通过,但难以使反射光通过。此时的角度θA为45度。在该情况下,角度θA等于角度α,间隔D/长度L=tanα的关系成立。另外,如图6C所示,在间隔D/长度L之比不足1的情况下,限制部75B能够使透射光通过,但无法使反射光通过。此时的角度θB不足45度。因此,在限制部75中使上述关系(3≥间隔D/长度L>1)成立在第一检测模块M1中是合适的。或者,在限制部75中使上述关系(间隔D/长度L>tanα)成立在第一检测模块M1中是合适的。在该情况下,与其控制间隔D,不如控制长度L。上述关系优选通过长度L的调整来满足。
参照图7对第二保持架56进行说明。第二保持架56的外壳56a具有包括在与纱线Y的行进方向正交的x方向(第一方向)上相互对置的面的第一部件81及第二部件82。即,外壳56a能够在x方向上分割。外壳56a是在左右方向上分割而成的一对分割体结合而构成的。此外,第二保持架56也可以不在左右方向上分割而是一体构成。即使在那种情况下,第一部件81及第二部件82也具有在x方向上相互对置的面。
在第一部件81的前部81a形成有对置面81b。对置面81b沿着yz方向延伸。在对置面81b上形成有例如矩形的开口81e。在开口81e内固定有对于从发光元件83射出的光(可见光)而言透明的窗部85。在第一部件81内设有上述发光元件83。
另一方面,在第二部件82的前部82a形成有对置面82b及容纳空间82c。对置面82b沿着yz方向延伸。在对置面82b上形成有与容纳空间82c连通的例如矩形的开口82e。在开口82e内固定有对于从发光元件83射出的光(可见光)而言透明的受光窗86。在容纳空间82c内配置及固定有上述受光元件88。受光元件88的受光面88a例如与yz平面平行地延伸,且面对开口82e(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受光窗86)。
对置面81b及对置面82b在x方向上分开规定距离,在对置面81b与对置面82b之间形成有纱线Y的行进区域R2。在行进区域R2内形成有朝向y方向(与行进方向及第一方向这两者正交的第二方向)开放的开放部89。开放部89在z方向上贯穿第二保持架56。也就是说,开放部也向z方向(行进方向)开放。
在第二检测模块M2中,发光元件83及受光元件88构成检测纱线Y的粗细(纱线Y的状态)的检测部。发光元件83的光轴83a例如与x方向平行。
在开口81e与受光元件88的受光面88a之间、即受光窗86与受光面88a之间,设有用于减少从与来自发光元件83的透射光不同的方向入射的干扰光的限制部79。限制部79以与yz平面平行地延伸的方式设置。除了遮光面部的朝向以外,限制部79具有与第一检测模块M1的限制部75相同的结构。限制部79的各遮光面部例如与发光元件83的光轴83a平行。即,限制部79的各遮光面部与y方向正交。限制部79的各遮光面部相对于受光元件88的受光面88a在y方向上的开放部89的相反侧形成90度的角度(在该情况下,开放部89侧的角度也是90度)。限制部79的各遮光面部沿与y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方向)延伸。
在另一观点中,限制部79的各遮光面部的延伸方向与将发光元件83和受光元件88连结的方向相同。限制部79的各遮光面部的延伸方向也可以相对于将发光元件83和受光元件88连结的方向形成±5度以下的角度,优选为形成±3度以下的角度。此外,在图7的限制部79的图示中,阴影线的方向配合遮光面部的延伸方向而绘出。
在限制部79中,例如在长度L与间隔D之间,间隔D/长度L≤1的关系成立。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纱线监视装置8及纺纱机1,受光元件67、68、88的受光面67a、68a、88a面对形成在第一部件61及第二部件62、82上的开口61e、62e、82e。通过开口61e、62e、82e向受光元件67、68、88输入透过纱线Y的透射光或由纱线Y反射的反射光。输入至受光元件67、68、88的光在从限制部75、78、79的透明部77通过之后到达受光面67a、68a、88a。限制部75、78、79具有相对于受光面67a、68a、88a在开放部69、89的相反侧形成90度以下的角度的多个遮光面部76。多个遮光面部76不与受光面67a、68a、88a平行,且与受光面67a、68a、88a之间形成的锐角或直角朝向开放部69、89的相反侧。因此,多个遮光面部76在允许光从透明部77通过的同时遮挡来自规定方向的光(例如通过开放部69、89侵入的光)的入射。根据具备限制部75、78、79的纱线监视装置8,能够减少干扰的影响。
在第一检测模块M1及第二检测模块M2中,限制部75、78、79的遮光面部76沿与y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由于遮光面部76相对于y方向并不平行,所以能够通过遮光面部76遮挡来自y方向的干扰光。能够遮挡通过开放部69、89侵入的光。
在第二检测模块M2中,发光元件83和受光元件88以在x方向上对置的方式设置,“间隔(D)/长度(L)≤1”的关系成立。间隔(D)小于长度(L)。因此,在发光元件83和受光元件88以在x方向上对置的方式设置的这种类型的纱线监视装置8中,能够可靠地遮挡来自y方向的干扰光。
在第一检测模块M1中,第一部件61包括受光元件67和发光元件(第一发光元件)63,第二部件62包括发光元件(第二发光元件)64。在限制部75中,“间隔(D)/长度(L)≥1”的关系成立。间隔(D)等于长度(L)或大于长度(L)。因此,能够通过发光元件64检测透射光、并通过发光元件63检测反射光。由于上述关系成立,所以也不妨碍发光元件63对反射光的检测。在这种纱线监视装置8中,能够减少干扰的影响。在受光元件68、作为第一发光元件的发光元件64、作为第二发光元件的发光元件63、以及限制部78中,也发挥同样的作用/效果。
在第一检测模块M1中,“间隔(D)/长度(L)≤3”的关系成立。间隔(D)的大小被设定为允许反射光的检测并且遮挡干扰光的入射。因此,检测信号中的噪声减少,其结果是S/N比提高。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限制部75、限制部78及限制部79中的至少任一个也可以设于开口的行进区域(行进区域R1或行进区域R2)侧。限制部75、限制部78及限制部79中的至少任一个也可以设于开口内。在那种情况下,省略受光窗。在限制部75、限制部78及限制部79中的至少任一个中,也可以不在遮光面部之间设置透明硅橡胶等部件。在限制部75、限制部78及限制部79中的至少任一个中,也可以在遮光面部之间设置使透过纱线Y的透射光或由纱线Y反射的反射光通过的空间即通过部。
在第一检测模块M1及第二检测模块M2中,限制部75、限制部78及限制部79中的至少任一个也可以仅设于开口的开放部侧。在该情况下,限制部75、限制部78及限制部79在y方向(第二方向)上的长度也可以是上述实施方式的限制部75、78、79的一半左右或一半以下。即,仅在图5及图7所示的限制部75、78、79的下半部分左右的区域或比下半部分小的区域设置限制部。由此,能够在防止来自作为光源的发光元件的光衰减的同时减少干扰光。
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以第一部件包括发光元件和受光元件、且发光元件相对于受光元件设于y方向上的开放部的相反侧的方式构成的纱线监视装置。在该情况下,遮光面部的延伸方向与发光元件的发光方向例如以约90度交叉。遮光面部的延伸方向也可以相对于发光元件的发光方向形成90±5度的角度。优选为遮光面部的延伸方向相对于发光元件的发光方向形成90±3度的角度。根据该结构,在不利用透射光而是检测反射光的纱线监视装置中,能够减少干扰的影响。即使在该情况下,关于各遮光面部的x方向(第一方向)上的长度L及相邻两个遮光面部的y方向上的间隔D,“1<间隔D/长度L≤3”的关系也成立。
限制部的遮光面部也可以沿y方向(第二方向)延伸且沿x方向(第一方向)延伸。也就是说,限制部的遮光面部与xy平面平行地延伸。因此,能够在外壳内遮挡通过位于纱线Y的行进方向上的纱线的入口及/或出口(开放部)侵入的光。此外,限制部的遮光面部也可以在相对于x方向形成5度以下的角度的方向上延伸。
关于各遮光面部的x方向(第一方向)上的长度L及相邻两个遮光面部的y方向上的间隔D,也可以是“间隔D/长度L≤1”的关系成立。另外,在图7所示的第二检测模块M2中,遮光面部也可以相对于x方向以在开放部89的相反侧形成5度以下的角度的方式倾斜。更优选地,遮光面部也可以相对于x方向以在开放部89的相反侧形成3度以下的角度的方式倾斜。
在限制部中,各遮光面部的x方向(第一方向)上的长度L及/或相邻两个遮光面部的y方向上的间隔D也可以并不均匀。例如,也可以在接近开放部69、89的部分紧密地设置遮光面部(即间隔D变小)、并在接近底部101a的位置的部分疏密地设置遮光面部(即间隔D也可以较大)。
在第一检测模块M1中,也可以在发光元件所面向的其他开口内、其他开口与发光元件之间、或其他开口的行进区域侧中的至少任一处设置其他限制部。在该情况下,其他限制部也可以具有沿着发光元件的光轴的方向延伸的多个其他遮光面部、和形成在其他遮光面部之间并使从发光元件射出的光通过的其他透明部。通过将其他限制部应用于发光元件,能够从对纱线照射的光中仅取出接近平行光的光。例如,即使在采用不具有充分的指向性的发光元件作为光源的情况下,也能维持检测部的性能。
另外,如图8所示,纱线监视装置也可以具备以在x方向上相邻的方式与限制部400重叠的附加限制部500。限制部400例如具有与y方向正交的多个平行的遮光面部401。附加限制部500例如具有与z方向正交的多个平行的遮光面部(附加遮光面部)501。即,附加限制部500也可以具有多个附加遮光面部和附加透明部(附加通过部),所述附加遮光面部相对于受光面在z方向上的开放部的相反侧分别形成大于0度(优选为45度以上)且为90度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为90度)的角度,所述附加透明部形成在附加遮光面部之间,并使透过行进区域内的纱线的透射光或由纱线反射的反射光通过。多个附加遮光面部中的每一个相对于多个遮光面部中的每一个形成角度。遮光面部401遮挡来自y方向的干扰光,附加遮光面部501遮挡来自z方向的干扰光。根据该结构,通过重叠的限制部400和附加限制部500能够将受光被限制的方向(遮光方向)设为任意两个方向的组合。由此,能够遮挡来自多个方向(例如y方向及z方向)的干扰光。
此外,遮光面部401只要沿与y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即可。即,遮光面部401也可以相对于y方向形成不足90度的角度。附加遮光面部501只要沿与z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即可。即,附加遮光面部501也可以相对于z方向形成不足90度的角度。另外,限制部400和附加限制部500也可以不在x方向上相邻。也可以在限制部400与附加限制部500之间设置x方向上的间隙。
也可以代替第二保持架56(参照图7)而应用图9所示的第二保持架200。也可以应用第二检测模块M2A。第二保持架200构成使行进的纱线Y通过并检测该纱线Y的状态的第二检测模块M2A。第二检测模块M2A的功能与上述第二检测模块M2相同。在第二保持架200的外壳200a的内部,搭载有对在行进区域R2内行进的纱线Y的状态进行测定的发光元件83及受光元件88。第二保持架200支承发光元件83及受光元件88。
第二保持架200与第二保持架56的不同点在于,具备具有突出部82g的第二部件82A来代替与第一部件81为大致对称的形状且具有与第一部件81同等的大小的第二部件82。在突出部82g内设有受光元件88,但受光元件88与第二保持架56中的受光元件88相比以离得更远的方式与行进区域R2分离。即,在开口82e(或受光窗86)与受光元件88之间设有较大的空间S。空间S作为第二保持架200内的空间(未设置任何东西的空间)是最大的空间。通过这种受光元件88的配置,能够充分确保从纱线Y(纱道)到受光元件88的受光面88a的距离,能够减少干扰光的影响。另外,在透过纱线Y的透射光和来自纱线Y的反射光中,光路长度的差随着从纱线Y(纱道)到受光元件88的受光面88a的距离变大而变大。因此,由于来自纱线Y的反射光在到达受光面88a之前会衰减,所以能够高精度地检测透过纱线Y的透射光。
上述空间S是形成在第二部件82A内的矩形的受光空间82f的一部分。在受光空间82f内的远离行进区域R2的位置配置有受光元件88。在该第二检测模块M2A中,如图10~图12所示,设有防尘构造300以防止飞花等异物侵入空间S内。如图10及图11所示,防尘构造300设于第一保持架55(参照图3及图4)与第二保持架200之间。换言之,防尘构造300设于受光元件88的z方向上的一侧(纱线Y的行进方向的下游侧),并将第二部件82A的形成在该一侧的上部开口封闭。
如图10所示,防尘构造300例如具有:与受光元件88抵接的第一橡胶部件310;按压第一橡胶部件310的第一按压部件320;按压第一按压部件320的低台阶部321的第二橡胶部件330;和按压第一按压部件320的高台阶部322的第二按压部件340。
为了避开从与一对引脚88e(参照图4)相连的受光元件88延伸的一对布线,第一橡胶部件310包括按压受光元件88的一部分的宽幅部311、和按压受光元件88上的一对布线之间的区域的窄幅部312。如图12所示,第一按压部件320及第二按压部件340例如均为树脂制,且成形为规定形状。第一按压部件320及第二按压部件340收纳于在第二部件82A中沿y方向分开的一对定位部件82h、82h之间。第一按压部件320包括将第二部件82A的上部开口封闭的低台阶部321、和按压第一橡胶部件310的高台阶部322。
如图10及图11所示,在低台阶部321与高台阶部322之间设有沿z方向延伸的层差部323,层差部323的背面323b与第一橡胶部件310的宽幅部311抵接。如图12所示,低台阶部321包括嵌入沿着定位部件82h、82h形成的一对槽部82d、82d内的一对突出缘部325、325。通过这些突出缘部325及槽部82d形成了迷宫构造。通过该迷宫构造和第一橡胶部件310堵住了飞花等异物侵入空间S的路径。
在第二橡胶部件330上形成有俯视时与行进区域R2对应的U字形的缺口。第二橡胶部件330包括抵接在第一部件81上的发光侧按压部331、和抵接在第二部件82A上的受光侧按压部332。第二橡胶部件330通过被第一检测模块M1的外壳55a(参照图4)按压而固定。抵接在低台阶部321上的受光侧按压部332被第二部件62按压住(参照图11)。如图10所示,在受光侧按压部332上设有突出部333,在第一按压部件320的低台阶部321上设有沿y方向分开的一对突起324、324。包括突出部333的受光侧按压部332与低台阶部321的上表面321a抵接。通过在一对突起324、324之间嵌入第二橡胶部件330的突出部333而进行第二橡胶部件330在x方向及y方向上的定位。
如图10及图11所示,在第一按压部件320的高台阶部322上设有向下方(z方向)突出的销326,该销326插入至形成在第一橡胶部件310的窄幅部312上的孔313内。通过销326相对于孔313的嵌合而进行第一橡胶部件310在y方向及x方向上的定位。另外,第二按压部件340包括与高台阶部322的上表面322a抵接的腿部342、和形成有沿y方向延伸的一对凸肋部343的按压板部341。
在防尘构造300中,通过具有第一橡胶部件310及第二橡胶部件330这两个分开的部件(橡胶衬套)、且利用这些部件按压受光元件88及外壳200a,从而在也考虑了尺寸偏差的基础上不易发生按压不良。在防尘构造300中,作为整体而具有相对于外壳200a而言的盖或罩的作用,并且各部件相互在x、y、z方向上分别进行了定位,进一步实现了使用迷宫构造防止飞花等侵入。
参照图13对第二部件82A内(第二保持架200内)的受光元件88的尺寸和配置进行说明。对于受光元件88的受光面88a而言,因被周围的部件的一部分覆盖等理由而能够定义其在y方向上的有效面宽度G。有效面宽度G例如占受光面88a整体的80%以上或90%以上的面积。只要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就能容易地识别受光元件88中的受光面88a的大小。
在外壳200a上,能够定义从x方向上的纱道的位置即穿过槽部101的底部101a的中心线CL(中央面)到受光面88a的距离H。距离H相对于有效面宽度G之比可以是0.5以上5.0以下的范围内的值,更优选地,可以是1.0以上2.5以下的范围内的值。
根据以上所说明的第二检测模块M2A,在作为测定对象的纱线Y与受光元件88之间确保了能够使来自纱线Y的反射信号衰减的程度的距离(上述距离H)。由此,能够将光学式的纱线监视装置8中的以来自纱线Y的反射成分为首的噪声成分(尤其是纱线Y的粗细成分以外的信号)排除。
也可以使用包括图8所示的限制部400及附加限制部500的限制部来代替第二检测模块M2A的限制部79。
在第二检测模块M2中,也可以在形成于设有发光元件83的第一部件81上的开口81e内、开口81e与受光面88a之间、或开口81e的行进区域R2侧中的至少任一处设置其他限制部。在那种情况下,其他限制部具有沿着发光元件83的光轴83a的方向延伸的多个其他遮光面部、和形成在其他遮光面部之间并使从发光元件83射出的光通过的其他透明部。通过将其他限制部应用于发光元件83,能够从对纱线Y照射的光中仅取出接近平行光的光。
上述实施方式具备第一保持架55及第二保持架56,但也可以仅具备任一方,还可以具备三个以上的保持架。第一保持架55与第二保持架56的配置关系不受限定,第一保持架55也可以相对于第二保持架56配置在上游侧。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检测模块M1及第二检测模块M2也可以分别代替异物检测功能及纱线粗细检测功能各自或在其基础上,具有例如检测纱线Y的行进速度的功能、以及检测纱线Y的行进长度的功能等。第二检测模块M2中的纱线粗细检测功能不仅包括基于光学式的外观上的纱线Y的粗细检测,还包括基于静电电容式的质量检测。例如,本发明的纱线监视装置也可以是组合有光学式的检测模块和静电电容式的检测模块的纱线监视装置。在光学式的检测模块中应用本发明的结构(限制部等)。另外,本发明的纱线监视装置也可以检测纱线Y是否位于行进区域内、及/或、纱线Y是正在行进还是静止来作为纱线Y的状态。
为了防止纤维束F的捻度向空气纺纱装置7的上游侧传递,空气纺纱装置7也可以还具备由纤维引导部保持并以向纺纱室内突出的方式配置的针。另外,空气纺纱装置7也可以代替这种针而利用纤维引导部的下游侧端部来防止纤维束F的捻度向空气纺纱装置7的上游侧传递。另外,空气纺纱装置7也可以代替上述结构而具备相互在相反方向上对纤维束F加捻的一对空气喷嘴(air jet nozzle)。
在纺纱单元2中,纱线蓄留装置11具有从空气纺纱装置7引出纱线Y的功能,但也可以利用引纱罗拉和夹持罗拉从空气纺纱装置7引出纱线Y。在利用引纱罗拉和夹持罗拉从空气纺纱装置7引出纱线Y的情况下,也可以代替纱线蓄留装置11而设置利用吸引空气流吸收纱线Y的松弛的松管或机械式补偿器等。
在纺纱机1中,在机台高度方向上以将在上侧供给的纱线Y在下侧进行卷绕的方式配置各装置。但是,也可以以将在下侧供给的纱线Y在上侧进行卷绕的方式配置各装置。
在纺纱机1中,牵伸装置6的至少一个下罗拉及横动引导件由来自第二端架5的动力(即多个纺纱单元2共同地)驱动。但是,也可以针对每个纺纱单元2独立地驱动纺纱单元2的各部分(例如牵伸装置6、空气纺纱装置7及卷绕装置13等)。
在纱线Y的行进方向上,张力传感器9也可以配置在纱线监视装置8的上游侧。单元控制器10也可以针对每个纺纱单元2而设置。在纺纱单元2中,也可以省略涂蜡装置12、张力传感器9及纱线监视装置8。
在图1中图示了纺纱机1卷绕圆筒形状的卷装P,但也能卷绕锥形的卷装P。在锥形的卷装P的情况下,因纱线Y的横动而产生纱线Y的松弛,但能够利用纱线蓄留装置11吸收该松弛。各结构的材料及形状并不限于上述的材料及形状,而是能够采用各种各样的材料及形状。本发明的纱线卷绕机并不限定于纺纱机1,例如也可以是由多个络纱单元构成的自动络纱机等。另外,本发明的纱线监视装置也可以搭载于纱线卷绕机以外的纤维机械、且要求对行进的纱线的状态进行监视的纤维机械中。
Claims (15)
1.一种纱线监视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外壳,该外壳具有包括在与纱线的行进方向正交的第一方向上相互对置的面的第一部件及第二部件,在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第二部件之间形成所述纱线的行进区域,并且形成朝向与所述行进方向及所述第一方向这两者正交的第二方向开放、且向所述行进方向开放的开放部;
检测部,该检测部具有至少一个发光元件和至少一个受光元件,并检测在所述行进区域内行进的所述纱线,所述至少一个发光元件设于所述第一部件及所述第二部件中的至少一个上,所述至少一个受光元件设于所述第一部件及所述第二部件中的至少一个上,且包括面向形成在所述第一部件及/或所述第二部件上的开口的受光面;和
限制部,该限制部具有多个遮光面部和通过部,所述遮光面部相对于所述受光面在所述开放部的相反侧分别形成大于0且为90度以下的角度,所述通过部形成在所述遮光面部之间,并使透过所述行进区域内的所述纱线的透射光或由所述纱线反射的反射光通过,
所述限制部设于所述开口内、所述开口与所述受光面之间、和所述开口的所述行进区域侧中的至少任一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纱线监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面部与所述第二方向交叉,且沿与纱线的行进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纱线监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元件和所述受光元件以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对置的方式设置,
所述遮光面部的延伸方向与将所述发光元件和所述受光元件连结的方向相同或相对于该连结的方向形成5度以下的角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纱线监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面部具有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长度L,并且相邻两个所述遮光面部隔开所述第二方向上的间隔D而配置,
所述间隔D/所述长度L≤1的关系成立。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监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从纱道的位置到所述受光面的距离相对于所述受光面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有效面宽度之比是0.5以上5.0以下的范围内的值。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纱线监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从纱道的位置到所述受光面的距离相对于所述受光面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有效面宽度之比是1.0以上2.5以下的范围内的值。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纱线监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件包括所述发光元件及所述受光元件,
所述发光元件相对于所述受光元件设于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所述开放部的相反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纱线监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受光元件包括:第一受光元件,该第一受光元件包括面向形成在所述第一部件上的第一开口的第一受光面;和第二受光元件,该第二受光元件包括面向形成在所述第二部件上的第二开口的第二受光面,
所述发光元件包括设于所述第一部件上的第一发光元件、和设于所述第二部件上的第二发光元件,
所述限制部包括设于所述第一部件上的第一限制部、和设于所述第二部件上的第二限制部,
所述第一限制部设于所述第一开口内、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一受光面之间、和所述第一开口的所述行进区域侧中的至少任一处,所述第二限制部设于所述第二开口内、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二受光面之间、和所述第二开口的所述行进区域侧中的至少任一处,
所述第一限制部中的所述遮光面部的延伸方向与将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一受光元件连结的第一连结方向相同或相对于该第一连结方向形成5度以下的角度,所述第二限制部中的所述遮光面部的延伸方向与将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二受光元件连结的第二连结方向相同或相对于该第二连结方向形成5度以下的角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纱线监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面部具有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长度L,并且相邻两个所述遮光面部隔开所述第二方向上的间隔D而配置,
所述遮光面部的延伸方向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形成角度α,
所述间隔D/长度L>tanα的关系成立。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纱线监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面部具有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长度L,并且相邻两个所述遮光面部隔开所述第二方向上的间隔D而配置,
所述间隔D/所述长度L>1的关系成立。
11.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纱线监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面部具有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长度L,并且相邻两个所述遮光面部隔开所述第二方向上的间隔D而配置,
所述间隔D/所述长度L≤3的关系成立。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纱线监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面部沿与第二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且沿所述第一方向或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形成5度以下的角度的方向延伸。
13.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监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限制部并列配置的附加限制部,
所述附加限制部具有多个附加遮光面部和附加通过部,所述附加遮光面部相对于所述受光面在所述纱线的行进方向上的所述开放部的相反侧分别形成90度以下的角度,所述附加通过部形成在所述附加遮光面部之间,并使透过所述行进区域内的所述纱线的透射光或由所述纱线反射的反射光通过,
所述多个附加遮光面部中的每一个相对于所述多个遮光面部中的每一个形成角度。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监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部仅设于所述开口的所述开放部侧。
15.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监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件具有所述发光元件及所述受光元件,
所述发光元件面向形成在所述第一部件上的其他开口,
在所述其他开口内、所述其他开口与所述发光元件之间、和所述其他开口的所述行进区域侧中的至少任一处设有其他限制部,
所述其他限制部具有沿着所述发光元件的光轴的方向延伸的多个其他遮光面部、和形成在所述其他遮光面部之间并使从所述发光元件射出的光通过的其他通过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2-023163 | 2022-02-17 | ||
JP2022023163A JP2023120004A (ja) | 2022-02-17 | 2022-02-17 | 糸監視装置及び糸巻取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605724A true CN116605724A (zh) | 2023-08-18 |
Family
ID=852020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095937.0A Pending CN116605724A (zh) | 2022-02-17 | 2023-02-10 | 纱线监视装置及纱线卷绕机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4234466A1 (zh) |
JP (1) | JP2023120004A (zh) |
CN (1) | CN116605724A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H669615A5 (zh) * | 1986-05-07 | 1989-03-31 | Zellweger Uster Ag | |
JP3358099B2 (ja) * | 1994-03-25 | 2002-12-16 |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 光学式センサ装置 |
JP2002365226A (ja) * | 2001-06-04 | 2002-12-18 | Hamamatsu Photonics Kk | ピンホール検出器 |
JP2018177380A (ja) | 2017-04-03 | 2018-11-15 |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 糸監視装置及び糸巻取機 |
JP2019128477A (ja) * | 2018-01-25 | 2019-08-01 | 信越ポリマー株式会社 | 光線制御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2022
- 2022-02-17 JP JP2022023163A patent/JP2023120004A/ja active Pending
-
2023
- 2023-02-08 EP EP23155511.1A patent/EP4234466A1/en active Pending
- 2023-02-10 CN CN202310095937.0A patent/CN116605724A/zh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4234466A1 (en) | 2023-08-30 |
JP2023120004A (ja) | 2023-08-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333202B2 (en) | Yarn sensor | |
US7324201B2 (en) | Yarn sensor | |
US8079255B2 (en) | Yarn testing apparatus | |
CN110485009B (zh) | 用于光学检测沿其纵向运动的纱线的纱线传感器 | |
EP1051595B1 (en) | Method and device for determining the thickness of a moving linear textile formation | |
US4976018A (en) | Device for monitoring threads on a textile machine | |
CN106429636B (zh) | 纱线监视装置和纱线卷绕机 | |
CN116605724A (zh) | 纱线监视装置及纱线卷绕机 | |
JP2018177380A (ja) | 糸監視装置及び糸巻取機 | |
JP6221611B2 (ja) | 糸監視装置及び糸巻取機 | |
CN108298369B (zh) | 卷取装置、纱线卷取单元及纱线卷取机 | |
CN206172687U (zh) | 纱线监视装置和纱线卷绕机 | |
JPH0571046A (ja) | 流体噴射式織機における緯糸検知装置 | |
EP4206104A1 (en) | Yarn monitoring device | |
EP2573221B1 (en) | Spinning machine | |
JPH0722239B2 (ja) | 部品装着機における部品位置認識装置 | |
JPH0322282Y2 (zh) | ||
CN206089934U (zh) | 纱线监视装置以及纱线卷绕机 | |
JP3016781B1 (ja) | 糸条検知器 | |
JPH031896A (ja) | ミシン糸検出装置 | |
JP2649468B2 (ja) | 緯糸探知装置 | |
JPH08127945A (ja) | 緯糸検知装置 | |
GB2136564A (en) | Monitoring textile thread | |
JPS5931638Y2 (ja) | 糸切れ検出装置 | |
JPH06322620A (ja) | 光電フィーラ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