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172687U - 纱线监视装置和纱线卷绕机 - Google Patents

纱线监视装置和纱线卷绕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172687U
CN206172687U CN201620863381.0U CN201620863381U CN206172687U CN 206172687 U CN206172687 U CN 206172687U CN 201620863381 U CN201620863381 U CN 201620863381U CN 206172687 U CN206172687 U CN 2061726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yarn
retainer
housing
yarns
monitor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863381.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冈崎阳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chine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chine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chinery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chinery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1726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17268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reatment Of Fiber Materials (AREA)
  • Filamentary Materials, Packages, And Safety Device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纱线监视装置(50)和纱线卷绕机,其具备:以沿规定方向排列的方式层叠的第一及第二保持架(55、56);以及,通过能够相互结合的上壳体部(105)和下壳体部(106)构成的壳体(54)。壳体(54)在将上壳体部(105)和下壳体部(106)结合了的结合状态下收纳第一及第二保持架(55、56)。第一及第二保持架(55、56)具有下游侧凸部(66)和上游侧凸部(83)。壳体(54)具有凹部(110、115)。在上壳体部(105)和下壳体部(106)的结合状态下,第一及第二保持架(55、56)夹在上壳体部(105)和下壳体部(106)之间,并通过下游侧凸部(66)和上游侧凸部(83)与凹部(110、115)而定位在壳体(54)上。

Description

纱线监视装置和纱线卷绕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纱线监视装置和纱线卷绕机。
背景技术
为了检测出例如纱线的粗细这样的纱线状态,在纱线卷绕机上搭载有清纱器等纱线监视装置。作为纱线监视装置,已知一种装置,其具备搭载有测定纱线的状态的测定用传感器部件的保持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3)。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装置中,通过平板状的支承体支承有多个保持架(测定单元)。专利文献2记载的纱线监视装置具备对行走的纱线进行引导的纱道引导件,该纱道引导件由定位部件与保持架夹持。在专利文献3记载的装置中,多个保持架(测定单元)各自分别固定在多个平板状基板(印刷电路板)上而被支承。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11-52636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230909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11-322196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的这些纱线监视装置中,有时将多个保持架收纳到壳体内,并通过粘接等将这多个保持架固定于壳体。在这种情况下,虽然能够以高位置精度高精度地配置多个保持架,但在进行该配置时有作业性劣化之虞。
实用新型内容
于是,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高位置精度作业性良好地配置多个保持架的纱线监视装置和纱线卷绕机。
本实用新型的纱线监视装置具备:多个保持架,其以沿规定方向排列的方式层叠,且分别搭载有对移动的纱线的状态进行测定的测定用传感器部件;以及壳体,其至少由第一壳体部和能够与第一壳体部结合的第二壳体部构成,且在将第二壳体部与第一壳体部结合了的结合状态下收纳多个保持架,多个保持架中的位于规定方向上的端部的保持架具有将该保持架相对于壳体进行定位的第一定位部,壳体具有将该保持架相对于壳体直接或间接地进行定位的第二定位部,在结合状态下,多个保持架在沿着规定方向的方向上夹在第一壳体部和第二壳体部之间,并通过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而定位在壳体上。
在该纱线监视装置中,通过将第一壳体部与第二壳体部结合,能够在沿着多个保持架所排列的规定方向的方向上夹住多个保持架,并利用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对该多个保持架进行定位。因此,能够以高位置精度作业性良好地配置多个保持架。
在本实用新型的纱线监视装置中,也可以为,多个保持架中相邻的两个保持架的一个相对于另一个通过基于凹凸实现的卡合而结合。根据这种结构,能够在结合多个保持架时省略粘接作业。
本实用新型的纱线监视装置也可以为,还具备对移动的纱线进行引导的纱道引导件,纱道引导件的至少一部分在规定方向上夹在多个保持架中的位于规定方向上的端部的保持架与壳体之间,纱道引导件具有将该纱道引导件相对于壳体和多个保持架进行定位的第三定位部,通过第一定位部、第二定位部以及第三定位部对多个保持架、壳体以及纱道引导件进行定位。根据这种结构,也能以高位置精度来配置纱道引导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纱线监视装置中,也可以为,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中的一个是凸部,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中的另一个是供凸部卡合的凹部,第三定位部是供凸部穿插的孔部或供凸部卡合的切缺部。
根据这种结构,能够以简单的结构高效率地实现多个保持架、壳体以及纱道引导件的定位。
本实用新型的纱线监视装置也可以为,具备包括多个刚性部、和挠性部在内的刚挠性结合板,在刚性部上安装有测定用传感器部件,挠性部将多个刚性部中的至少两个刚性部相互电连接,刚性部和挠性部以从规定方向来看包围纱线的移动区域的方式配置。根据这种结构,能够以紧凑的结构来配置刚挠性结合板。
本实用新型的纱线监视装置也可以为,还具备一个或多个平板状基板,其在结合状态下收纳在壳体内,对来自搭载于多个保持架上的测定用传感器部件的信号进行处理,刚挠性结合板包括与平板状基板电连接的挠性连接部。根据这种结构,与通过例如锡焊等固定平板状基板与搭载有测定用传感器部件的保持架的情况相比,仅更换该保持架或仅更换平板状基板很容易。
在本实用新型的纱线监视装置中,也可以为,多个保持架包括:第一保持架,其构成至少具有检测纱线的粗细的功能的第一检测模块;以及第二保持架,其构成至少具有检测混入至纱线中的异物的功能的第二检测模块。在这种情况下,能够监视纱线的粗细以及混入至纱线中的异物。
本实用新型的纱线卷绕机是卷绕纱线并形成卷装的纱线卷绕机,具备上述纱线监视装置,规定方向是纱线的移动方向。
根据该纱线卷绕机,在纱线监视装置中,能够在沿着纱线的移动方向的方向上夹住多个保持架,并由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对该多个保持架进行定位。因此,能够以高位置精度作业性良好地配置多个保持架。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一种能以高位置精度作业性良好地配置多个保持架的纱线监视装置和纱线卷绕机。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纺织机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纺织机中的纺织单元的侧视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纱线监视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图3的纱线监视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表示图3的纱线监视装置的内部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图3的纱线监视装置的内部的另一立体图。
图7是图3的纱线监视装置中的第一保持架的立体图。
图8是图7的第一保持架的另一立体图。
图9是图7的第一保持架的俯视图。
图10是图7的第一保持架的仰视图。
图11是表示图7的第一保持架的测定用传感器部件的俯视图。
图12是图3的纱线监视装置中的第二保持架的立体图。
图13是图12的第二保持架的另一立体图。
图14是图12的第二保持架的俯视图。
图15是图12的第二保持架的仰视图。
图16是表示图12的第二保持架的测定用传感器部件的俯视图。
图17的(a)是图3的纱线监视装置中的纱道引导件的立体图,图17的(b)是图3的纱线监视装置中的纱道引导件的另一立体图。
图18是图3的纱线监视装置中的上壳体部的立体图。
图19是图3的纱线监视装置中的下壳体部的立体图。
图20是图3的纱线监视装置的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具体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此外,在各图中,对同一或者相当部分标注同一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首先,参照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具备纱线监视装置50的纺织机(纱线卷绕机)1的结构。此外,在本说明书中,“上游”和“下游”意味着在卷绕纱线时的纱线Y移动方向上的上游和下游。
如图1所示,纺织机1具备多个纺织单元2、接纱车3、落纱车(图示省略)、第一端框架4、以及第二端框架5。
多个纺织单元2排成一列。各纺织单元2生成纱线Y并将其卷绕到卷装P上。在某个纺织单元2中纱线Y被切断、或者出于某种原因纱线Y断头的情况下,接纱车3在该纺织单元2中进行接纱动作。在某个纺织单元2中卷装P成为满卷的情况下,落纱车卸下卷装P并向该纺织单元2供给新的纱管B。
在第一端框架4内,收纳有回收由纺织单元2产生的纤维屑和线头等的回收装置等。在第二端框架5内,收纳有对供给至纺织机1的压缩空气(空气)的气压进行调整并向纺织机1的各部分供给空气的空气供给部、以及用于向纺织单元2的各部分供给动力的驱动马达等。在第二端框架5内,设有机台控制装置41、显示画面42、和输入键43。
机台控制装置41集中地管理及控制纺织机1的各部分。显示画面42能够显示与纺织单元2的设定内容及/或状态相关的信息等。通过操作人员使用输入键43进行适当的操作,能够进行纺织单元2的设定作业。
如图1及图2所示,各纺织单元2在纱线Y的移动方向上从上游侧按顺序具备牵伸装置6、空气纺织装置7、纱线监视装置50、张力传感器9、纱线蓄留装置11、上蜡装置12、以及卷绕装置13。单元控制器10按每组规定数量的纺织单元2而设置,用来控制纺织单元2的动作。
牵伸装置6对纱条(纤维束)S进行牵伸。牵伸装置6在纱条S的移动方向上从上游侧按顺序具有后罗拉对14、侧罗拉对15、中间罗拉对16、以及前罗拉对17。各罗拉对14、15、16及17具有下罗拉和上罗拉。下罗拉通过设于第二端框架5内的驱动马达或设于各纺织单元2内的驱动马达来旋转驱动。针对中间罗拉对16的下罗拉设有锭子传动带(apron belt)18a。针对中间罗拉对16的上罗拉设有锭子传动带18b。
空气纺织装置7通过回旋气流对由牵伸装置6牵伸的纤维束F加捻来生成纱线Y。更具体地(但图示省略),空气纺织装置7具有纺织室、纤维引导部、回旋气流产生喷嘴、以及中空引导轴体。纤维引导部将从上游侧的牵伸装置6供给来的纤维束F引导至纺织室内。回旋气流产生喷嘴配置在纤维束F移动的路径的周围,以使在纺织室内产生回旋气流。通过该回旋气流,使构成纤维束F的多根纤维的各纤维端反转而回旋。中空引导轴体将纱线Y从纺织室内引导至空气纺织装置7的外部。
纱线监视装置50在空气纺织装置7与纱线蓄留装置11之间监视移动的纱线Y的信息,并根据所监视到的信息来检测有无纱线缺陷。纱线监视装置50在检测到纱线缺陷的情况下向单元控制器10发送纱线缺陷测出信号。作为纱线缺陷,纱线监视装置50例如检测出纱线Y的粗细异常及/或纱线Y中含有的异物。纱线监视装置50还检测出纱线断头等。张力传感器9在空气纺织装置7与纱线蓄留装置11之间测定移动的纱线Y的张力,并向单元控制器10发送张力测定信号。在单元控制器10根据纱线监视装置50及/或张力传感器9的检测结果而判断出有异常的情况下,在纺织单元2中切断纱线Y。具体地,通过停止向空气纺织装置7的空气供给,并中断纱线Y的生成,而切断纱线Y。或者,还可以通过另外设置的切断器来切断纱线Y。
上蜡装置12在纱线蓄留装置11与卷绕装置13之间对纱线Y上蜡。
纱线蓄留装置11在空气纺织装置7与卷绕装置13之间使纱线Y松弛。纱线蓄留装置11具有:从空气纺织装置7稳定地抽出纱线Y的功能;在由接纱车3进行接纱动作等时使从空气纺织装置7送出的纱线Y停留以防止纱线Y松弛的功能;以及防止与纱线蓄留装置11相比位于下游侧的纱线Y的张力的变动向空气纺织装置7传递的功能。
卷绕装置13将纱线Y卷绕到纱管B上形成卷装P。卷绕装置13具有摇架臂21、卷绕筒22、以及横动引导件23。摇架臂21将纱管B能够旋转地支承。摇架臂21能够摆动地由支承轴24支承,并使纱管B的表面或卷装P的表面与卷绕筒22的表面以适当的压力接触。设于第二端框架5内的驱动马达(图示省略)同时驱动多个纺织单元2的卷绕筒22。
由此,在各纺织单元2中,能够使纱管B或卷装P沿着卷绕方向旋转。各纺织单元2的横动引导件23设置在由多个纺织单元2所共用的轴25上。第二端框架5的驱动马达沿着卷绕筒22的旋转轴方向对轴25进行往复驱动,由此,横动引导件23使纱线Y相对于旋转的纱管B或卷装P以规定幅度横动。
在某个纺织单元2中纱线Y被切断、或者出于某种原因纱线Y断头的情况下,接纱车3移动至该纺织单元2并进行接纱动作。接纱车3具有接纱装置26、吸纱管27、以及吸纱口28。
吸纱管27能够转动地由支承轴31支承,且捕捉来自空气纺织装置7的纱线Y并将其引导至接纱装置26。吸纱口28能够转动地由支承轴32支承,且捕捉来自卷绕装置13的纱线Y并将其引导至接纱装置26。接纱装置26对被引导过来的纱线Y彼此进行接纱。接纱装置26是使用压缩空气的捻接器、使用标准纱线的穿孔器(piercer)、或者机械地连接纱线Y的打结器等。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利用吸纱口28引导卷绕装置13侧的纱线Y的纱线端的一侧作为“前侧”,并将其相反一侧作为“后侧”来进行说明。
在接纱车3进行接纱动作时,使卷装P沿着反卷绕方向旋转(反向旋转)。这时,通过气缸(图示省略)能够以使卷装P从卷绕筒22分离的方式移动摇架臂21,并且,通过设置在接纱车3上的反向旋转用罗拉(图示省略)能够使卷装P反向旋转。
接着,更具体地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纱线监视装置50。
如图3~图6所示,纱线监视装置50具备保持架结合体51、多个平板状基板52、纱道引导件53、以及壳体54。保持架结合体51作为以在纱线Y的移动方向(规定方向)上并列的方式层叠的多个保持架8而具有第一保持架55和第二保持架56。首先,分别对这各个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7~图11所示,第一保持架55构成使移动的纱线Y穿过并检测该纱线Y的状态的第一检测模块M1。第一检测模块M1具有检测移动的纱线Y的粗细的纱线粗细检测功能。第一保持架55相对于第二保持架56配置在下游侧。此外,第一保持架55与第二保持架56的配置关系并不受到限定,第一保持架55还可以相对于第二保持架56配置在上游侧。第一保持架55在多个保持架8中位于纱线Y的移动方向上的端部。
第一保持架55包括例如由树脂形成的主体55a。第一保持架55设为能够在左右方向(与纱线Y的移动方向及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分割。第一保持架55由在左右方向上分割而成的一对分割体结合构成。此外,第一保持架55还可以一体构成而不在左右方向上分割。
在第一保持架55的主体55a上,设有用于使纱线Y移动的移动区域R1。移动区域R1是沿着纱线Y的移动路径延伸的空间。移动区域R1在前侧开口。换言之,移动区域R1是供移动的纱线Y穿过的通路,形成为从上游沿着下游延伸且在前侧开口的槽状。从纱线Y的移动方向来看,移动区域R1形成为U字形。
在第一保持架55的主体55a中,在上游侧的端面即上表面55b上设有上游侧凹部61。上游侧凹部61在从上表面55b中的相对于外缘部处于内侧的区域设为矩形。从纱线Y的移动方向来看,上游侧凹部61形成在移动区域R1的除开口侧以外的周边。
上游侧凹部61与第二保持架56的后述的下游侧凸部84(参照图13)卡合。从纱线Y的移动方向来看,上游侧凹部61具有与下游侧凸部84相对应的截面形状。上游侧凹部61具有下游侧凸部84的突出高度以上的深度。在上游侧凹部61内的侧面61a上设有多个肋62。肋62在侧面61a上以鼓起的方式向内侧突出。肋62消除与上游侧凹部61卡合的下游侧凸部84和该上游侧凹部61之间的空隙(也称为所谓的“松动”、“间隙(backlash)”或“游隙”)。
在上游侧凹部61内的底面61b上设有多个(在此为两个)上游侧凸部63。上游侧凸部63与上表面55b相比向上游侧突出。上游侧凸部63与第二保持架56的后述的孔部85(参照图13)卡合。从纱线Y的移动方向来看,上游侧凸部63具有与孔部85相对应的截面形状。图示的上游侧凸部63具有圆形的截面形状。
在第一保持架55的主体55a中,在下游侧的端面即下表面55c上设有下游侧凹部64。下游侧凹部64在从下表面55c中的相对于外缘部处于内侧的区域设为矩形。从纱线Y的移动方向来看,下游侧凹部64形成在移动区域R1的除开口侧以外的周边。
下游侧凹部64是配置纱道引导件53的空间。从纱线Y的移动方向来看,下游侧凹部64具有与纱道引导件53相对应的形状。下游侧凹部64具有与纱道引导件53的厚度相对应的深度。在下游侧凹部64内的侧面64a上设有多个肋65。肋65在侧面64a上以鼓起的方式向内侧突出。肋65消除所配置的纱道引导件53与下游侧凹部64之间的空隙(还称为所谓的“松动”、“间隙(backlash)”或“游隙”)。在下游侧凹部64的底面64b中的移动区域R1的周围,形成有凹陷成矩形的层差部64q。层差部64q与纱道引导件53的后述的凸部102(参照图17)卡合。
在下游侧凹部64的底面64b上设有多个下游侧凸部66。下游侧凸部66在底面64b上隔着移动区域R1在一侧和另一侧共设有两个。下游侧凸部66与下表面55c相比向下游侧突出。下游侧凸部66与壳体54的后述的凹部115(参照图19)卡合。从纱线Y的移动方向来看,下游侧凸部66具有与凹部115相对应的截面形状。图示的下游侧凸部66具有圆形的截面形状。下游侧凸部66是将第一保持架55相对于壳体54进行定位的第一定位部。
第一保持架55是搭载有测定用传感器部件的传感器搭载保持架。在第一保持架55的主体55a的内部,搭载有用于检测在移动区域R1内移动的纱线Y的状态的发光元件57和受光元件58。主体55a支承发光元件57和受光元件58。发光元件57和受光元件58构成测定用传感器部件。发光元件57和受光元件58以夹着移动区域R1相对的方式配置。
作为发光元件57,能够采用例如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等。作为受光元件58,能够采用例如光敏二极管等。
发光元件57具有引脚57a,引脚57a的前端部向与移动区域R1相反的一侧延伸。受光元件58具有一对引脚58a,引脚58a的前端部经由形成在上表面55b上的槽部55q向与移动区域R1相反一侧延伸。包括搭载有发光元件57和受光元件58的第一保持架55的第一检测模块M1从发光元件57向在移动区域R1内移动的纱线Y照射光,并由受光元件58接收该光中的从纱线Y透射的透射光,从而根据由受光元件58接收到的透射光的受光量来检测纱线Y的粗细。
纱线监视装置50具有刚挠性结合板70,刚挠性结合板70包括多个刚性部71、多个挠性部72、以及挠性连接部73。刚挠性结合板70构成第一检测模块M1。
刚性部71使用玻璃环氧等刚性较高的材料。挠性部72和挠性连接部73使用聚酰亚胺等挠性以及弯曲性较高的材料。此外,也可以在刚性部71、挠性部72和挠性连接部73使用相同材料的情况下,使刚性部71的厚度比挠性部72和挠性连接部73更厚。总地来说,只要挠性部72和挠性连接部73的挠性以及弯曲性与刚性部71的挠性以及弯曲性相比更高即可。只要刚性部71的刚性与挠性部72和挠性连接部73相比更高即可。
刚性部71是设有布线图案以及贯穿孔等的刚性基板。多个刚性部71固定在第一保持架55的侧面上。具体地,多个刚性部71通过螺丝分别固定在第一保持架55的主体55a的后侧的侧面、和隔着移动区域R1相对的一对侧面上。此外,还能通过焊接将多个刚性部71固定在主体55a上。在多个刚性部71中的发光元件57侧的刚性部71x上,通过锡焊等连接有发光元件57的引脚57a。在多个刚性部71中的受光元件58侧的刚性部71y上,通过锡焊等连接有受光元件58的引脚58a。
也就是说,在刚性部71x、71y上安装有发光元件57和受光元件58。多个刚性部71具有沿着纱线Y的移动方向延伸的板形状。
挠性部72是设有布线图案等的挠性基板。挠性部72将多个刚性部71中的相邻的刚性部71彼此电连接。也就是说,挠性部72将多个刚性部71中的至少两个刚性部71相互电连接。多个挠性部72具有以纱线Y的移动方向作为宽度方向的带形状。从纱线Y的移动方向来看,多个刚性部71和多个挠性部72以包围移动区域R1的方式配置。该包围并不限定于围绕移动区域R1的整周(360°)的全部包围,还包括围绕移动区域R1的一部分的局部包围。在图示的例子中,从纱线Y的移动方向来看,在多个刚性部71的主面朝向移动区域R1的状态下,这些多个刚性部71以围绕移动区域R1的方式排列,并且在多个刚性部71各自之间,挠性部72以围绕移动区域R1的方式延伸。
挠性连接部73将搭载在第一保持架55上的发光元件57和受光元件58与第一平板状基板52x(参照图6)电连接。挠性连接部73的基端侧与设于第一保持架55的后侧的侧面上的刚性部71z电连接。在挠性连接部73的前端侧设有中继基板75,在该中继基板75上设有连接部76。连接部76与第一平板状基板52x的连接部电连接。由此,第一平板状基板52x经由刚挠性结合板70相对于发光元件57和受光元件58输入输出信号(电信号)。
如图12~图16所示,第二保持架56构成使移动的纱线Y穿过并检测该纱线Y的状态的第二检测模块M2。第二检测模块M2至少具有对混入在移动的纱线Y中的异物进行检测的异物检测功能。第二保持架56相对于第一保持架55配置在上游侧。第二保持架56在多个保持架8中位于纱线Y的移动方向上的端部。第二保持架56包括例如由树脂形成的主体56a。第二保持架56设为能够在左右方向(与纱线Y的移动方向及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分割。第二保持架56由在左右方向上分割而成的一对分割体结合构成。此外,第二保持架56还可以一体构成而不在左右方向上分割。
在第二保持架56的主体56a上,设有用于使纱线Y移动的移动区域R2。移动区域R2是沿着纱线Y的移动路径延伸的空间。移动区域R2在前侧开口。换言之,移动区域R2是供移动的纱线Y穿过的通路,形成为从上游沿着下游延伸且在前侧开口的槽状。从纱线Y的移动方向来看,移动区域R2形成为U字形。移动区域R2与第一保持架55的移动区域R1连通。
在第二保持架56的主体56a中,在上游侧的端面即上表面56b上设有上游侧凹部81。上游侧凹部81在上表面56b中的相对于外缘部处于内侧的区域内设为矩形。从纱线Y的移动方向来看,上游侧凹部81形成在移动区域R2的除开口侧以外的周边。
上游侧凹部81是配置有纱道引导件53的空间。从纱线Y的移动方向来看,上游侧凹部81具有与纱道引导件53相对应的形状。上游侧凹部81具有与纱道引导件53的厚度相对应的深度。在上游侧凹部81内的侧面81a上设有多个肋82。肋82在侧面81a上以鼓起的方式向内侧突出。肋82消除所配置的纱道引导件53与上游侧凹部81之间的空隙(还称为所谓的“松动”、“间隙(backlash)”或“游隙”)。在上游侧凹部81的底面81b中的移动区域R2的周围,形成有凹陷成矩形的层差部81q。层差部81q与纱道引导件53的后述的凸部102(参照图17)卡合。
在上游侧凹部81的底面81b上设有多个上游侧凸部83。上游侧凸部83在底面81b上隔着移动区域R2在一侧和另一侧共设有两个。上游侧凸部83与上表面56b相比向上游侧突出。上游侧凸部83与壳体54的后述的凹部110(参照图18)卡合。从纱线Y的移动方向来看,上游侧凸部83具有与凹部110相对应的截面形状。图示的上游侧凸部83具有圆形的截面形状。上游侧凸部83是将第二保持架56相对于壳体54进行定位的第一定位部。
在第二保持架56的主体56a中,在下游侧的端面即下表面56c上设有下游侧凸部84。下游侧凸部84在下表面56c中的相对于外缘部处于内侧的区域内设为矩形。从纱线Y的移动方向来看,下游侧凸部84形成在移动区域R2的除开口侧以外的周边。
下游侧凸部84嵌入至第一保持架55的上游侧凹部61内而与之卡合。从纱线Y的移动方向来看,下游侧凸部84具有与上游侧凹部61相对应的截面形状。下游侧凸部84具有与上游侧凹部61的深度相对应的突出高度。在下游侧凸部84上设有与第一保持架55的上游侧凸部63卡合的多个孔部85。从纱线Y的移动方向来看,孔部85具有与上游侧凸部63相对应的截面形状。图示的孔部85具有圆形的截面形状。作为在结合第一保持架55及第二保持架56时用于避免与第一保持架55的受光元件58的引脚58a之间的干扰的空间,而在下游侧凸部84上设有槽部86。
第二保持架56是搭载有测定用传感器部件的传感器搭载保持架。在第二保持架56的主体56a的内部,搭载有用于检测在移动区域R2内移动的纱线Y的状态的发光元件87x、87y和受光元件88x、88y。主体56a支承发光元件87x、87y和受光元件88x、88y。发光元件87x、87y和受光元件88x、88y构成测定用传感器部件。从纱线Y的移动方向来看,发光元件87x、87y和受光元件88x、88y分别配置在移动区域R2的周围的不同位置上。发光元件87x、87y和受光元件88x、88y以各元件的光轴位于与纱线Y的移动方向垂直的同一平面上的方式配置。作为发光元件87x、87y,能够采用例如LED等。作为受光元件88x、88y,能够采用例如光敏二极管等。
发光元件87x具有引脚87a,发光元件87y具有引脚87b。引脚87a、87b的前端部向与移动区域R2相反的一侧延伸。受光元件88x具有一对引脚88a,受光元件88y具有一对引脚88b。引脚88a、88b的前端部经由形成在上表面56b上的槽部89向与移动区域R2相反的一侧延伸。
包括搭载有发光元件87x、87y和受光元件88x、88y在内的第二保持架56的第二检测模块M2从发光元件87x向在移动区域R2内移动的纱线Y照射光,利用受光元件88x接收该光中的由纱线Y反射的反射光,并利用受光元件88y接收该光中的从纱线Y透射的透射光。另一方面,从发光元件87y向在移动区域R2内移动的纱线Y照射光,利用受光元件88y接收该光中的由纱线Y反射的反射光,并利用受光元件88x接收该光中的从纱线Y透射的透射光。然后,根据由受光元件88x、88y接收到的反射光的受光量,检测混入纱线Y中的异物。在第二检测模块M2中,能够使发光元件87x与发光元件87y交替发光。
纱线监视装置50具有刚挠性结合板90,刚挠性结合板90包括多个刚性部91、多个挠性部92、以及挠性连接部93。刚挠性结合板90构成第二检测模块M2。
刚性部91使用玻璃环氧等刚性高的材料。挠性部92和挠性连接部93使用聚酰亚胺等挠性以及弯曲性高的材料。此外,也可以在刚性部91、挠性部92和挠性连接部93使用相同材料的情况下,使刚性部91的厚度比挠性部92和挠性连接部93更厚。总地来说,只要挠性部92和挠性连接部93的挠性以及弯曲性与刚性部91的挠性以及弯曲性相比更高即可。只要刚性部91的刚性与挠性部92和挠性连接部93相比更高即可。
刚性部91是设有布线图案以及贯穿孔等的刚性基板。多个刚性部91固定在第二保持架56的侧面上。具体地,多个刚性部91通过螺丝分别固定在第二保持架56的主体56a上隔着移动区域R1相对的一对侧面、和相对于该一对侧面倾斜且位于后侧的一对侧面上。此外,还能通过焊接将多个刚性部91固定在主体56a上。
在多个刚性部91中的受光元件88x侧的刚性部91w上,通过锡焊等连接有受光元件88x的引脚88a。在多个刚性部91中的受光元件88y侧的刚性部91x上,通过锡焊等连接有受光元件88y的引脚88b。在多个刚性部91中的发光元件87x侧的刚性部91y上,通过锡焊等连接有发光元件87x的引脚87a。在多个刚性部91中的发光元件87y侧的刚性部91z上,通过锡焊等连接有发光元件87y的引脚87b。也就是说,在刚性部91w、91x上安装有受光元件88x、88y,并在刚性部91y、91z上安装有发光元件87x、87y。多个刚性部91具有沿着纱线Y的移动方向延伸的板形状。
挠性部92是设有布线图案等的挠性基板。挠性部92将多个刚性部91中的相邻的刚性部91彼此电连接。也就是说,挠性部92将多个刚性部91中的至少两个刚性部91相互电连接。多个挠性部92具有以纱线Y的移动方向作为宽度方向的带形状。从纱线Y的移动方向来看,多个刚性部91和多个挠性部92以包围移动区域R2的方式配置。该包围并不限定于围绕移动区域R2的整周(360°)的全部包围,也包括围绕移动区域R2的一部分的局部包围。在图示的例子中,从纱线Y的移动方向来看,在多个刚性部91的主面朝向移动区域R2的状态下,这些多个刚性部91以围绕移动区域R2的方式排列,并且,在各个刚性部91之间,挠性部92以围绕移动区域R2的方式延伸。
挠性连接部93将搭载在第二保持架56上的发光元件87x、87y和受光元件88x、88y与第二平板状基板52y(参照图6)电连接。挠性连接部93的基端侧与设于第二保持架56的后侧的侧面上的刚性部91z电连接。在挠性连接部93的前端侧设有中继基板95,在该中继基板95上设有连接部96。连接部96与第二平板状基板52y的连接部电连接。由此,第二平板状基板52y经由刚挠性结合板90相对于发光元件87x、87y和受光元件88x、88y输入输出信号。
如图4~图6所示,平板状基板52具有第一平板状基板52x及第二平板状基板52y。第一平板状基板52x及第二平板状基板52y是平板状的控制基板。第一平板状基板52x对向搭载于第一保持架55上的发光元件57输入的信号进行处理。第一平板状基板52x对从搭载于第一保持架55上的受光元件58输出的信号进行处理。第一平板状基板52x经由挠性连接部73与第一保持架55的刚性部71z电连接。
第二平板状基板52y对向搭载于第二保持架56上的发光元件87x、87y输入的信号进行处理。第二平板状基板52y对从搭载于第二保持架56上的受光元件88x、88y输出的信号进行处理。第二平板状基板52y经由挠性连接部93与第二保持架56的刚性部91z电连接。第一平板状基板52x及第二平板状基板52y与第一保持架55及第二保持架56分别对应。平板状基板52的数量与保持架8的数量相等。换言之,仅设有与多个保持架8相同数量的平板状基板52。
在第一平板状基板52x及第二平板状基板52y上,分别安装有包括信号处理用的电子部件(处理器等)在内的集成电路。第一平板状基板52x及第二平板状基板52y以其安装面与纱线Y的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式配置且收纳在壳体54内。第一平板状基板52x及第二平板状基板52y在纱线Y的移动方向上以层叠的方式配置。在此,第一平板状基板52x通过螺丝而固定在壳体54的下壳体部106(后述)上。此外,还能通过焊接将第一平板状基板52x固定在下壳体部106上。而且,以相对于第一平板状基板52x具有间隙地重叠的方式,将第二平板状基板52y经由连接部固定且连接在第一平板状基板52x上。
如图4、图17的(a)及图17的(b)所示,纱道引导件53规定纱线Y的移动路径并引导移动的纱线Y。纱道引导件53在壳体54内的保持架结合体51的上游侧和下游侧各配置有一个。具体地,一个纱道引导件53夹在纱线Y的移动方向上的第一保持架55与壳体54之间(下游侧凹部64内)。另一个纱道引导件53夹在纱线Y的移动方向上的第一保持架55与壳体54之间(上游侧凹部81内)。一个纱道引导件53相对于另一个纱道引导件53在上游侧与下游侧反转地配置(一个及另一个纱道引导件53的朝向设为上下反向)。
纱道引导件53由具有耐磨性的材料(例如陶瓷或钛等)形成。从纱线Y的移动方向来看,纱道引导件53具有与第一保持架55的下游侧凹部64的形状以及第二保持架56的上游侧凹部81的形状相对应的矩形板状。在纱道引导件53上,形成有从纱线Y的移动方向来看呈U字形的槽部101。
槽部101的内侧是向第一保持架55及第二保持架56的移动区域R1、R2内引导纱线Y的纱线引导部。
在纱道引导件53的保持架结合体51侧的表面53a上设有凸部102。凸部102以与该槽部101连续的方式设置在表面53a中的槽部101的周边。在第一保持架55与壳体54之间的纱道引导件53中,该凸部102与第一保持架55的下游侧凹部64内的层差部64q卡合。在第二保持架56与壳体54之间的纱道引导件53中,该凸部102与第二保持架56的上游侧凹部81内的层差部81q卡合。凸部102具有层差部64q、81q的深度以下的突出高度。在纱道引导件53的壳体54侧的表面53b上,设有用于确保纱道引导件53与壳体54之间的空隙的隆起部103。隆起部103以与该槽部101连续的方式设置在表面53b中的槽部101的周边。
在纱道引导件53上设有多个(在此为两个)孔部104。在第一保持架55与壳体54之间的纱道引导件53中,该孔部104与第一保持架55的下游侧凸部66卡合。在第二保持架56与壳体54之间的纱道引导件53中,该孔部104与第二保持架56的上游侧凸部83卡合。从纱线Y的移动方向来看,孔部104具有与下游侧凸部66及上游侧凸部83相对应的截面形状。图示的孔部104具有圆形的截面形状。孔部104是将纱道引导件53相对于壳体54及保持架结合体51进行定位的第三定位部。
如图3及图4所示,壳体54构成纱线监视装置50的外围。壳体54通过配置于上游侧的上壳体部(第一壳体部)105、和配置于下游侧的下壳体部(第二壳体部)106构成。上壳体部105和下壳体部106通过螺丝而能够相互结合。壳体54收纳保持架结合体51、第一平板状基板52x及第二平板状基板52y、以及纱道引导件53。
如图4及图18所示,上壳体部105在与第一保持架55及第二保持架56的移动区域R1、R2相对应的部分上具有沿着纱线Y的移动路径形成的切缺部K1。具体地,在上壳体部105中的上游侧的上壁105x的前侧形成有开口部107。开口部107具有矩形截面且贯穿上壁105x。在上壁105x上,形成有与开口部107连续的槽部108。槽部108从开口部107到上壁105x的前端。在上壳体部105中的前侧的前壁105y上形成有槽部109。槽部109与上壁105x的槽部108连续。槽部109从前壁105y中的上游侧的端部到下游侧的端部。由开口部107和槽部108、109构成的切缺部K1是使纱线Y在移动区域R1、R2内移动、并使纱线Y相对于移动区域R1、R2进退的空间,与移动区域R1、R2连通。
在上壳体部105的上壁105x中的内表面105a上形成有凹部110。凹部110与第二保持架56的上游侧凸部83卡合。图示的凹部110在内表面105a的开口部107的周边以隔着该开口部107的方式设置有一对。从纱线Y的移动方向来看,凹部110具有与上游侧凸部83相对应的截面形状,在此,具有圆形的截面形状。凹部110是将第二保持架56直接相对于壳体54进行定位的第二定位部。此外,在上壁105x上,作为使第一平板状基板52x的连接部C露出到外部的开口,形成有截面为矩形的贯穿孔111。
如图4及图19所示,下壳体部106在与第二保持架56的移动区域R2相对应的部分上具有沿着纱线Y的移动路径形成的切缺部K2。具体地,在下壳体部106中的下游侧的底壁106x的前侧形成有开口部112。开口部112具有矩形截面且贯穿底壁106x。在底壁106x上,形成有与开口部112连续的槽部113。槽部113从开口部112到底壁106x的前端。在下壳体部106中的前侧的前壁106y上形成有槽部114。槽部114与底壁106x的槽部113连续。另外,槽部114在上壳体部105与下壳体部106结合的状态下与上壳体部105的槽部109连续。槽部114从前壁106y中的上游侧的端部到下游侧的端部。由开口部112和槽部113、114构成的切缺部K2是使纱线Y在移动区域R2内移动、并使纱线Y相对于移动区域R2进退的空间,与移动区域R2连通。
在下壳体部106的底壁106x中的内表面106a上形成有凹部115。凹部115与第一保持架55的下游侧凸部66卡合。图示的凹部115在内表面106a的开口部112的周边以隔着该开口部112的方式设置有一对。从纱线Y的移动方向来看,凹部115具有与下游侧凸部66相对应的截面形状,在此,具有圆形的截面形状。凹部115是将第一保持架55直接相对于壳体54进行定位的第二定位部。
图20是从第一保持架55的下游侧凸部66和第二保持架56的上游侧凸部83通过且沿着前后方向及纱线Y的移动方向的平面中的、纱线监视装置50的剖视图。如图4~图6及图20所示,在具有上述各结构的纱线监视装置50中,第一保持架55及第二保持架56以使移动区域R1、R2相互连通的方式在纱线Y的移动方向上并列层叠,同时,在第一保持架55的上游侧凹部61内嵌合有第二保持架56的下游侧凸部84,并且将第一保持架55的上游侧凸部63插入且嵌合在第二保持架56的孔部85内。由此,第一保持架55及第二保持架56通过凹凸卡合而拆装自由地相互结合,从而构成保持架结合体51。
上壳体部105与下壳体部106相互结合,保持架结合体51、第一平板状基板52x及第二平板状基板52y以及一对纱道引导件53收纳在壳体54内。在壳体54内的前侧,以使移动区域R1、R2与切缺部K1、K2连通的方式配置有保持架结合体51。在壳体54内,以使安装面与纱线Y的移动方向垂直地层叠的方式,在保持架结合体51以外的区域内配置有第一平板状基板52x及第二平板状基板52y。纱道引导件53中的一个配置在第一保持架55的下游侧凹部64内,且夹在第一保持架55与下壳体部106之间。纱道引导件53中的另一个配置在第二保持架56的上游侧凹部81内,且夹在第二保持架56与上壳体部105之间。
如图20所示,在将下壳体部106结合到上壳体部105上的结合状态(以下仅称为“结合状态”)下,相互结合的第一保持架55及第二保持架56在纱线Y的移动方向上被上壳体部105和下壳体部106夹在两者之间从而被上壳体部105和下壳体部106夹持。这时,将第一保持架55的下游侧凸部66插入至下壳体部106的凹部115内而定位第一保持架55,并且,将第二保持架56的上游侧凸部83插入至上壳体部105的凹部110内而定位第二保持架56。即,通过在纱线Y的移动方向上被夹在中间,并且使下游侧凸部66与凹部115卡合且使上游侧凸部83与凹部110卡合,而将第一保持架55及第二保持架56定位在壳体54上。
进一步地,在结合状态下,向第一保持架55与下壳体部106之间的纱道引导件53中的孔部104中,插入第一保持架55的下游侧凸部66。由此,还能相对于定位在壳体54上的第一保持架55来定位该纱道引导件53。同样地,在结合状态下,向第二保持架56与上壳体部105之间的纱道引导件53中的孔部104中,插入第二保持架56的上游侧凸部83。由此,还能相对于定位在壳体54上的第二保持架56来定位该纱道引导件53。即,通过在纱线Y的移动方向上被夹持,并且与凹部115卡合的下游侧凸部66进一步与孔部104卡合,且与凹部110卡合的上游侧凸部83进一步与孔部104卡合,而将第一保持架55及第二保持架56、纱道引导件53以及壳体54相互定位。
另外,在纱线监视装置50中,设于第一保持架55的上游侧凹部61内的肋62与第二保持架56的下游侧凸部84的侧面接触而变形,并在该上游侧凹部61内嵌入有该下游侧凸部84而与之卡合。由此,能够消除在上游侧凹部61与下游侧凸部84之间形成的松动。在纱线监视装置50中,设于第一保持架55的下游侧凹部64内的肋65与纱道引导件53的侧面接触而变形,并在该下游侧凹部64内嵌入有该纱道引导件53而与之卡合。由此,能够消除在下游侧凹部64与纱道引导件53之间形成的松动。在纱线监视装置50中,设于第二保持架56的上游侧凹部81内的肋82与纱道引导件53的侧面接触而变形,并在该上游侧凹部81内嵌入有该纱道引导件53而与之卡合。由此,能够消除在上游侧凹部81与纱道引导件53之间形成的松动。
以上,在纱线监视装置50中,第一保持架55具有下游侧凸部66而作为第一定位部,第二保持架56具有上游侧凸部83而作为第一定位部。壳体54具有凹部110、115而作为第二定位部。通过将上壳体部105与下壳体部106结合,能够在沿着纱线Y的移动方向即规定方向的方向上夹住第一保持架55及第二保持架56,并通过第一定位部及第二定位部对第一保持架55及第二保持架56进行定位。因此,能够以高位置精度作业性良好地配置第一保持架55及第二保持架56。
在纱线监视装置50中,第一保持架55相对于第二保持架56通过基于凹凸实现的卡合而结合(换言之,第二保持架56相对于第一保持架55通过基于凹凸实现的卡合而结合)。由此,能够在将第一保持架55与第二保持架56结合时(换言之,将第二保持架56与第一保持架55结合时)省略粘接作业。
在纱线监视装置50中,纱道引导件53夹在第一保持架55及第二保持架56与壳体54之间。纱道引导件53具有孔部104而作为第三定位部。
第一保持架55及第二保持架56、纱道引导件53以及壳体54通过第一~第三定位部来定位。根据这种结构,还能沿着纱线Y的移动方向即规定方向夹住纱道引导件53,将该纱道引导件53相对于第一保持架55及第二保持架56及壳体54进行定位。因此,还能以高位置精度来配置纱道引导件53。另外,对于纱道引导件53的定位能够省略粘接等,从而能够提高作业性。
在纱线监视装置50中,第一定位部是下游侧凸部66,第二定位部是供下游侧凸部66卡合的凹部115,第三定位部是供下游侧凸部66穿插的孔部104。另外,第一定位部是上游侧凸部83,第二定位部是供上游侧凸部83卡合的凹部110,第三定位部是供上游侧凸部83穿插的孔部104。根据这种结构,能够以简单的结构高效率地实现第一保持架55及第二保持架56、纱道引导件53以及壳体54的定位。
在纱线监视装置50中,刚挠性结合板70的刚性部71和挠性部72以从纱线Y的移动方向来看包围移动区域R1的方式配置。刚挠性结合板90的刚性部91和挠性部92以从纱线Y的移动方向来看包围移动区域R2的方式配置。由此,能够以紧凑的结构来配置刚挠性结合板70、90。
在纱线监视装置50中,刚挠性结合板70、90分别通过挠性连接部73、93而与第一平板状基板52x及第二平板状基板52y各自电连接。由此,与例如通过锡焊等固定平板状基板52与搭载有测定用传感器部件的保持架8的情况相比,能够很容易地仅更换或拆卸该保持架8(第一保持架55及/或第二保持架56)或平板状基板52(第一平板状基板52x及/或第二平板状基板52y)。能够降低一体更换该保持架8与平板状基板52的必要性。变得更容易适当地改变所配置的保持架8,并且根据所配置的保持架8,变得更容易适当地改变平板状基板52的配置。因此,能够很容易地应对保持架8的样式改变。
即,能够根据保持架8的配置状况,适当地改变多个平板状基板52的配置状况。换言之,能够以与保持架8对应的方式适当地配置平板状基板52。尤其是,在将第一保持架55或第二保持架56设为不具有测定用传感器部件的虚拟保持架的情况下,能够很容易地省略第一平板状基板52x或第二平板状基板52y。
在纱线监视装置50中,第一检测模块M1至少具有纱线粗细检测功能,第二检测模块M2至少具有异物检测功能。由此,根据纱线监视装置50能够监视纱线Y的粗细以及混入至纱线Y中的异物。
纺织机1是卷绕纱线Y并形成卷装P的纱线卷绕机,具备纱线监视装置50。根据纺织机1,在纱线监视装置50中,能够在沿着纱线Y的移动方向的方向上夹住第一保持架55及第二保持架56,并同时对该第一保持架55及第二保持架56进行定位。因此,能够以高位置精度作业性良好地配置第一保持架55及第二保持架56。
此外,在纱线监视装置50中,第一保持架55相对于第二保持架56拆装自由地结合(换言之,第二保持架56相对于第一保持架55拆装自由地结合)。由此,能够很容易地改变第一保持架55或第二保持架56。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直接定位第一保持架55,即,将第一保持架55的下游侧凸部66与壳体54的凹部115直接卡合,由此,由壳体54直接将第一保持架55定位,但也可以间接地定位第一保持架55。同样地,直接定位第二保持架56,即,将第二保持架56的上游侧凸部83与壳体54的凹部110直接卡合,由此,由壳体54直接将第二保持架56定位,但也可以间接地定位第二保持架56。间接定位是在保持架的第一定位部与壳体的第二定位部之间经由其他部件进行定位。例如,将保持架8与纱道引导件53卡合而定位,并将该纱道引导件53与壳体54卡合而定位。
上述实施方式具备两个第一保持架55及第二保持架56,但也可以具备三个以上的保持架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三定位部而在纱道引导件53上设置有孔部104,但也可以在纱道引导件53上设置与第一定位部卡合的切缺部来代替。第一定位部可以分别设置在多个保持架8中的其排列方向上的两端的保持架8上,也可以仅设置在一端侧和另一侧的某一个的保持架8上即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用于检测纱线Y的状态的测定用传感器部件并不限定于光学式的测定用传感器部件,也可以是隔着移动区域相对的一对电极等静电容量式的测定用传感器部件。测定用传感器部件的端子并不限定于具有引脚的引脚部件,作为端子,也可以是具有电极焊盘等的表面安装部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就第一检测模块M1和第二检测模块M2各模块而言,代替纱线粗细检测功能及异物检测功能或在纱线粗细检测功能及异物检测功能的基础上,也可以具有例如检测纱线Y的移动速度的功能、以及检测纱线Y的移动长度的功能等。第一检测模块M1及/或第二检测模块M2只要具有将移动的纱线Y的某种状态至少检测出一个的功能即可。第一检测模块M1的纱线粗细检测功能不仅包括光学式的外观上的纱线Y的粗细的检测,还包括静电容量式的质量检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壳体54上设有凹部115、110,并将与凹部115、110卡合的凸部(下游侧凸部66及上游侧凸部83)设置在保持架8上,但壳体与保持架的定位结构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反地,也可以在壳体上设置凸部,并将与该凸部卡合的凹部设置在保持架上。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基于凹凸实现的卡合将多个保持架8中相邻的保持架8的一个相对于另一个结合,也可以取而代之或在此基础上,通过粘接来进行结合。
同样地,也可以通过粘接来结合保持架8与纱道引导件53。此外,上述“结合”意味着成为其对象的两者经由某种位置关系保持机构来进行的状态。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定位部与第二定位部协作(也就是说,通过将第一定位部与第二定位部卡合)而将保持架8相对于壳体54进行定位,但第一定位部与第二定位部也可以不协作而是各自将保持架8相对于壳体54进行定位。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仅设置与多个保持架8的数量相同数量的平板状基板52,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与多个保持架8分别对应地针对每个该保持架8设置一个或多个平板状基板52。也就是说,针对一个保持架8可以设置一个平板状基板52,也可以设置例如在同一平面上并排配置等的多个平板状基板52。平板状基板52处理来自搭载于对应的保持架8上的测定用传感器部件的信号。在这种情况下,多个保持架8各自的测定用传感器部件经由挠性连接部而与对应的一个或多个平板状基板51电连接。
空气纺织装置7为了防止纤维束F的捻度向空气纺织装置7的上游侧传递,还可以进一步具备以保持在纤维引导部且向纺织室内突出的方式配置的针。另外,代替这种针,空气纺织装置7还可以通过纤维引导部的下游侧端部来防止纤维束F的捻度向空气纺织装置7的上游侧传递。而且,代替上述结构,空气纺织装置7还可以具备在相互相反的方向上对纤维束F加捻的一对空气喷嘴。
在纺织单元2中,纱线蓄留装置11具有从空气纺织装置7抽出纱线Y的功能,但也可以由引纱罗拉和夹持罗拉从空气纺织装置7抽出纱线Y。在由引纱罗拉和夹持罗拉从空气纺织装置7抽出纱线Y的情况下,也可以代替纱线蓄留装置11而设置由吸引气流来吸收纱线Y的松弛的松管(slack tube)或机械的补偿器等。
在纺织机1中,在机台高度方向上,以由上侧供给来的纱线Y在下侧被卷绕的方式配置有各装置。但也可以是以由下侧供给来的纱线Y在上侧被卷绕的方式配置各装置。
在纺织机1中,牵伸装置6的至少一个下罗拉和横动引导件23通过来自第二端框架5的动力(即由多个纺织单元2共同)驱动。但是,纺织单元2的各部分(例如牵伸装置6、空气纺织装置7、卷绕装置13等)也可以按每个纺织单元2独立驱动。
在纱线Y的移动方向上,也可以将张力传感器9配置在纱线监视装置50的上游侧。单元控制器10也可以设置在每个纺织单元2上。在纺织单元2中,也可以省略上蜡装置12、张力传感器9以及纱线监视装置50。
在图1中示出纺织机1卷绕筒子(cheese)状的卷装P,但也可以卷绕锥状的卷装P。在为锥状的卷装P的情况下,因纱线Y的横动会产生纱线Y的松弛,但该松弛能够由纱线蓄留装置11吸收。各结构的材料和形状并不限于上述的材料和形状,而是能够采用各种材料和形状。本实用新型的纱线卷绕机并不限定于纺织机1,也可以是例如通过多个络纱单元构成的自动络纱机等。

Claims (12)

1.一种纱线监视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多个保持架,其以沿规定方向排列的方式层叠,且分别搭载有对移动的纱线的状态进行测定的测定用传感器部件;以及
壳体,其至少由第一壳体部和能够与所述第一壳体部结合的第二壳体部构成,且在将所述第二壳体部与所述第一壳体部结合了的结合状态下收纳多个所述保持架,
多个所述保持架中的位于所述规定方向上的端部的保持架具有将该保持架相对于所述壳体进行定位的第一定位部,
所述壳体具有将该保持架相对于所述壳体直接或间接地进行定位的第二定位部,
在所述结合状态下,多个所述保持架在沿着所述规定方向的方向上夹在所述第一壳体部与所述第二壳体部之间,并通过所述第一定位部和所述第二定位部而定位在所述壳体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纱线监视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保持架中相邻的两个保持架的一个相对于另一个通过基于凹凸实现的卡合而结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纱线监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对移动的所述纱线进行引导的纱道引导件,
所述纱道引导件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规定方向上夹在多个所述保持架中的位于所述规定方向上的端部的保持架与所述壳体之间,
所述纱道引导件具有将该纱道引导件相对于所述壳体和多个所述保持架进行定位的第三定位部,
通过所述第一定位部、所述第二定位部以及所述第三定位部对多个所述保持架、所述壳体以及所述纱道引导件进行定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纱线监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部和所述第二定位部中的一个是凸部,
所述第一定位部和所述第二定位部中的另一个是供所述凸部卡 合的凹部,
所述第三定位部是供所述凸部穿插的孔部或供所述凸部卡合的切缺部。
5.根据权利要求1、2、4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监视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包括多个刚性部、和挠性部在内的刚挠性结合板,
在所述刚性部上安装有所述测定用传感器部件,
所述挠性部将多个所述刚性部中的至少两个刚性部相互电连接,
所述刚性部和所述挠性部以从所述规定方向来看包围所述纱线的移动区域的方式配置。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纱线监视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包括多个刚性部、和挠性部在内的刚挠性结合板,
在所述刚性部上安装有所述测定用传感器部件,
所述挠性部将多个所述刚性部中的至少两个刚性部相互电连接,
所述刚性部和所述挠性部以从所述规定方向来看包围所述纱线的移动区域的方式配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纱线监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一个或多个平板状基板,其在所述结合状态下收纳在所述壳体内,对来自搭载于多个所述保持架上的所述测定用传感器部件的信号进行处理,
所述刚挠性结合板包括与所述平板状基板电连接的挠性连接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纱线监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一个或多个平板状基板,其在所述结合状态下收纳在所述壳体内,对来自搭载于多个所述保持架上的所述测定用传感器部件的信号进行处理,
所述刚挠性结合板包括与所述平板状基板电连接的挠性连接部。
9.根据权利要求1、2、4、6~8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监视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保持架包括:第一保持架,其构成至少具有检测所述纱线的粗细的功能的第一检测模块;以及第二保持架,其构成至少具有检测混入至所述纱线中的异物的功能的第二检测模块。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纱线监视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保持架包括:第一保持架,其构成至少具有检测所述纱线的粗细的功能的第一检测模块;以及第二保持架,其构成至少具有检测混入至所述纱线中的异物的功能的第二检测模块。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纱线监视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保持架包括:第一保持架,其构成至少具有检测所述纱线的粗细的功能的第一检测模块;以及第二保持架,其构成至少具有检测混入至所述纱线中的异物的功能的第二检测模块。
12.一种纱线卷绕机,其卷绕纱线并形成卷装,其特征在于,具备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监视装置,
所述规定方向是所述纱线的移动方向。
CN201620863381.0U 2015-08-12 2016-08-10 纱线监视装置和纱线卷绕机 Active CN206172687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59495A JP2017036139A (ja) 2015-08-12 2015-08-12 糸監視装置及び糸巻取機
JP2015-159495 2015-08-1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172687U true CN206172687U (zh) 2017-05-17

Family

ID=580472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863381.0U Active CN206172687U (zh) 2015-08-12 2016-08-10 纱线监视装置和纱线卷绕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7036139A (zh)
CN (1) CN206172687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7036139A (ja) 2017-0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429636B (zh) 纱线监视装置和纱线卷绕机
EP2497732B1 (en) Spinning winder
CN104925588A (zh) 加捻喷嘴、接头喷嘴结构体、接头装置、卷绕单元和纤维机械
CN202330295U (zh) 纤维条体测定装置及纱线卷绕机
EP2657382B1 (en) Yarn monitoring device and yarn winding machine including the same
TWI829982B (zh) 絲線處理裝置
CN103014937B (zh) 纺纱单元、纺纱机及纱线处理模块
CN206172687U (zh) 纱线监视装置和纱线卷绕机
CN104828649A (zh) 纱线捕捉装置以及纱线卷取机
CN206051168U (zh) 纱线监视装置以及纱线卷绕机
CN105648584A (zh) 芯线供给装置以及纺纱机械
JP2018039672A (ja) 巻取りパッケージに巻き上げられた糸の糸端を吸い込むための吸引装置、及び吸引装置の吸引チャネル部分をセンシングによって監視するための方法
JP2018177380A (ja) 糸監視装置及び糸巻取機
CN108298369B (zh) 卷取装置、纱线卷取单元及纱线卷取机
EP1710188A4 (en) THREAD HANDLING GUIDE, CROSS-MOVEMENT UNIT FOR FIBER BUNDLE AND SYSTEM FOR THE PRODUCTION OF A FIBER BUNDLE PACK
JP2018080059A (ja) クロス捲きパッケージを生産する繊維機械のワークステーションにおける綾振り三角形領域に配置された機械式糸貯留装置用糸ガイドプーリー
CN104562318B (zh) 牵伸装置及纺织机
EP3153613A1 (en) Drafting device, spinning machine, and method of spinning technical field
CN206089934U (zh) 纱线监视装置以及纱线卷绕机
JPH0949155A (ja) 横編機の糸供給機構
CN104555597A (zh) 纱线监视装置以及纱线卷绕机
CN108977945B (zh) 辊单元、牵伸装置以及纺纱机械
EP4234466A1 (en) Yarn monitoring device and yarn winding machine
EP2573221B1 (en) Spinning machine
EP2752512B1 (en) Spinning machin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