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605075B - 一种基于光伏充电桩的新能源汽车充电站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光伏充电桩的新能源汽车充电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605075B
CN116605075B CN202310890450.1A CN202310890450A CN116605075B CN 116605075 B CN116605075 B CN 116605075B CN 202310890450 A CN202310890450 A CN 202310890450A CN 116605075 B CN116605075 B CN 11660507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miting
wheel
roller
unloading
sp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89045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605075A (zh
Inventor
李明
沈钰杰
花杰
徐兴
任乾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gzhou Jiangdu New Energy Automobile Industry Research Institute Of Jiangsu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Yangzhou Jiangdu New Energy Automobile Industry Research Institute Of Jiangsu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ngzhou Jiangdu New Energy Automobile Industry Research Institute Of Jiangsu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Yangzhou Jiangdu New Energy Automobile Industry Research Institute Of Jiangsu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310890450.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605075B/zh
Publication of CN1166050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6050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6050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60507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3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charging st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3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charging stations
    • B60L53/31Charging colum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50Charging stations characterised by energy-storage or power-generation means
    • B60L53/51Photovoltaic mea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2Electric charging st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光伏充电桩的新能源汽车充电站,涉及到新能源充电站技术领域,包括地基,所述地基的内部埋设有地埋式底座,所述地埋式底座的顶部嵌设有支撑外壳,所述地埋式底座与支撑外壳之间设置有防护机构,所述防护机构包括动能转化组件、后驱轮卸力组件以及前驱轮卸力组件,所述动能转化组件与前驱轮卸力组件之间设置有控制组件,所述支撑外壳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接触块。可以在汽车操作失误冲向新能源充电桩时对其动力进行卸载并对残留惯性冲击力进行转化吸收,使得在保证汽车不受损伤的情况下对新能源充电桩进行效果更好的安全防护。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光伏充电桩的新能源汽车充电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充电站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光伏充电桩的新能源汽车充电站。
背景技术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的车型,是为了应付环保和石油危机需要,减少或是放弃燃料传统的汽油或是柴油驱动的现时主流车型,现有技术中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动力为电力,因此,新能源汽车在使用过程中,其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就是汽车充电问题。
为了迎合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趋势,各个地区都在大力建造用于新能源充电汽车电力补充的充电站,并且,除去传统电网电力供应的方式,还采用了光伏发电技术进行电力供应,可以更好地对新能源充电桩进行电力供应。新能源充电站使用过程中,由于新能源车主的驾驶熟练度原因或是主观操作失误,可能会在停车进行充电过程中出现冲撞的情况,而现有充电桩前仅设置有挡杆,在汽车出现突然加速的情况,无法对其进行很好地阻挡,使得汽车会与新能源充电桩发生撞击,使得充电桩以及车辆出现损伤,进而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
中国专利CN113263940B公开了一种防撞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包括底座和安装座,所述安装座上设置有立柱,且立柱上设置有充电桩体,所述立柱的外壁开有多个安装槽,所述立柱中还设置有腔体,所述安装槽和腔体之间通过透气孔相连通,还包括:缓冲机构,所述缓冲机构设置于安装槽中,用于充电桩受到撞击时进行缓冲;以及二级缓冲组件;以及限位机构。本发明可以实现撞击的瞬间安装座和底座之间可以快速固定,有效保证充电桩的底部稳定性,而未撞击时底座和安装座之间处于活动状态,方便拆卸和安装,使用效果更佳,且在撞击过程中,通过二级缓冲组件还可以进一步进行缓冲,防撞效果更佳,对比现有技术通过挡杆进行防撞,可以对新能源充电桩起到更好的防护效果。
上述专利和现有技术中还存在以下缺陷:
因倒车更容易使车辆进入狭窄的车位,现有的充电桩车位多采用倒入的方式进入车位和充电,但倒车的视野较差,容易观察不足、距离把控不足等导致误操作,使汽车具有动力的情况下撞击充电桩,上述专利和现有技术中,通过缓冲机构以及二级缓冲组件对充电桩进行防护时,具有动力的汽车在运动过程中会直接与缓冲机构以及二级缓冲组件接触碰撞,虽具有一定的缓冲力,但汽车在撞击时仍具有动力,汽车在具有动力下撞击时产生的冲击力较大,且在缓冲后,若汽车仍具有动力,会持续碰撞缓冲机构和二级缓冲组件,不仅会对汽车车身造成一定的损伤,也会使得缓冲机构和二级缓冲组件受到损伤,使得缓冲机构的使用寿命较短,并且碰撞后汽车的动力会持续输出,汽车还存在移动的动力,使得汽车会有冲过缓冲机构撞击充电桩的危险,充电桩会持续受到来自汽车的较大冲力,使得充电桩自身也会受到损伤,从而不仅会对缓冲机构以及二级缓冲组件造成损坏,还会对车体以及充电桩造成一定的损伤,对充电桩的防护效果不足。
因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基于光伏充电桩的新能源汽车充电站来满足需求。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光伏充电桩的新能源汽车充电站,可以在汽车操作失误冲向新能源充电桩时对其动力进行卸载并对残留惯性冲击力进行转化吸收,使得在保证汽车不受损伤的情况下对新能源充电桩进行效果更好的安全防护。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光伏充电桩的新能源汽车充电站,包括地基,所述地基的内部埋设有地埋式底座,所述地埋式底座的顶部嵌设有支撑外壳,所述地埋式底座与支撑外壳之间设置有防护机构,所述防护机构包括动能转化组件、后驱轮卸力组件以及前驱轮卸力组件,所述动能转化组件与前驱轮卸力组件之间设置有控制组件,所述支撑外壳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接触块;
所述动能转化组件包括后摩擦板、前摩擦板和缓冲弹簧,所述缓冲弹簧安装在接触块与支撑外壳内壁之间,所述接触块移动时,所述缓冲弹簧同步进行压缩;
所述后驱轮卸力组件包括后驱轮卸力辊,所述后驱轮卸力辊在后驱轮转动时进行同步转动;
所述前驱轮卸力组件包括前驱轮卸力辊,所述前驱轮卸力辊在前驱轮转动时进行同步转动。
在新能源汽车停车进行充电过程中由于操作失误或是驾驶技术不足导致突然冲向所述新能源充电桩时,如果车辆为后驱车型,车辆在移动过程中,其动力后轮会随之移动至与所述接触块接触,并在其自身惯性作用下,会对所述接触块产生移动的冲击,此时,汽车的动力后轮随着汽车移动至与所述后驱轮卸力辊接触,并且在其自身惯性作用下,汽车的动力后轮可以完全脱离所述地埋式底座表面,此时动力后轮的继续转动会带动所述后驱轮卸力辊转动,使得动力后轮的转动无法再继续带动汽车进行移动,使得汽车的移动动力被卸载;
如果车辆为前驱车型,车辆在移动过程中,其后车轮会随着汽车的移动与所述后驱轮卸力辊接触,并对所述接触块进行冲击,使其受到较大的水平方向推力,由于其动力来源于动力前轮,此时动力前轮与所述前驱轮卸力辊接触,且所述前驱轮卸力辊无法转动,因此,汽车车身会继续移动,使得后轮对所述接触块进行水平推动,使得所述控制组件控制所述限制单元解开对所述前驱轮卸力辊转动的限制,此时通过所述前驱轮卸力辊随着动力前轮的转动来对其动力输出进行转化,使得车身不再受到移动的动力输出;
所述接触块移动时会带动所述前摩擦板移动,所述前摩擦板移动时会沿着所述后摩擦板的表面进行滑动,从而可以将所述接触块所受到的冲击动能转化成热能,并且,所述接触块移动时还会对所述缓冲弹簧进行压缩,从而可以将部分冲击动能转化为所述缓冲弹簧的弹性势能,从而可以很好地对汽车进行止停,使得汽车无法对所述新能源充电桩进行撞击,可以很好地对所述新能源充电桩进行防护。
优选的,所述动能转化组件还包括容置腔、挤压弹簧和安装座,所述容置腔开设在支撑外壳的内壁,所述后摩擦板可拆卸安装在安装座表面,所述安装座与挤压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挤压弹簧的另一端与容置腔的内侧面固定连接,所述安装座与容置腔的内侧面滑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前摩擦板可拆卸安装在接触块的侧面,且所述前摩擦板移动时沿着后摩擦板表面进行滑动,所述后摩擦板与前摩擦板相向的一侧表面均粗糙设置。
优选的,所述接触块远离支撑外壳的一侧设置有弧面部,所述后驱轮卸力组件还包括后驱辊转轴,所述后驱辊转轴的两端贯穿后驱轮卸力辊并与其固定连接,所述接触块的内部开设有位于弧面部一侧的转动槽,所述后驱辊转轴沿轴向转动连接在转动槽的内部,所述后驱轮卸力辊通过后驱辊转轴与转动槽转动连接,且所述后驱轮卸力辊的侧面延伸至弧面部的外部,所述后驱轮卸力辊的数量为三个,三个所述后驱轮卸力辊沿着弧面部依次等距设置在弧面部上。
优选的,所述前驱轮卸力组件还包括开槽、前驱辊转轴和单向限制单元,所述开槽开设在地埋式底座上远离支撑外壳的一侧表面,所述前驱辊转轴转动连接在开槽的内侧面,所述前驱辊转轴的两端均贯穿前驱轮卸力辊且与其固定连接,所述前驱轮卸力辊的顶面与地埋式底座的顶面相齐平,所述前驱轮卸力辊的数量为三个,三个所述前驱轮卸力辊沿直线依次等距分布在开槽的内部,所述单向限制单元设置在前驱辊转轴的外部;
所述单向限制单元包括棘轮、限制杆以及联动弹簧,所述棘轮同轴固定连接在前驱辊转轴的外部,所述联动弹簧固定连接在地埋式底座的内部,所述限制杆固定连接在联动弹簧的顶部,所述棘轮的单向转动方向与前驱动力轮驱动车体后移时的转动方向相反。
优选的,所述控制组件包括限制腔、支撑弹簧、控制块、联动板和限制单元,所述限制腔开设在地埋式底座的内部,所述联动板滑动连接在限制腔的内侧面,所述控制块固定连接在联动板的表面,且所述控制块的顶端穿过支撑外壳的外壁延伸至支撑外壳的内部,所述控制块向下移动时,所述联动板以及限制单元同步向下移动,所述支撑弹簧同步进行压缩,所述支撑弹簧的两端分别与联动板以及限制腔的底面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控制块包括块体部以及斜面部,所述斜面部设置在块体部上靠近接触块的一侧,所述斜面部靠近接触块的一端向下倾斜设置,所述斜面部的底端与接触块的底面相齐平,所述接触块移动与斜面部接触并继续移动时,所述控制块同步向下移动。
优选的,所述限制单元包括竖槽、连接弹簧、限制条以及限制槽,所述竖槽开设在联动板表面,所述连接弹簧的底端固定连接在竖槽的底面,所述限制条固定连接在连接弹簧的顶端,且所述限制条与竖槽的内侧面滑动连接,所述限制槽开设在前驱轮卸力辊的表面。
优选的,所述限制槽的数量至少为六组,且等角度分布在前驱轮卸力辊表面,所述限制条设置在限制槽的正下方,所述联动板向下移动时,所述连接弹簧和限制条同步向下移动,所述限制条移动从限制槽中退出。
优选的,还包括光伏板顶棚、新能源充电桩,所述光伏板顶棚设置在地基上,所述新能源充电桩设置在地基上,且位于光伏板顶棚的正下方,所述地埋式底座设置在新能源充电桩的前后两侧,所述地埋式底座的表面设置有停车线。
综上,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本发明中,通过后驱轮卸力辊与前驱轮卸力辊分别对后驱型汽车动力后轮以及前驱型汽车动力前轮进行动力卸载,当汽车误操作继续具有动力输出的移动下,使汽车的动力轮在前驱卸力辊或后驱卸力辊上转动,前驱卸力辊和后驱卸力辊空转,使汽车的驱动力失去向前转动的摩擦力,汽车无法通过转动驱动轮向前移动,从而将汽车的动力卸载,保证了汽车在撞击动能转化组件时,汽车不具有持续移动的动力,减轻了动能转化组件受到的冲击力和后续的力矩,保证了动能转化组件对汽车的缓冲效果,也保证了动能转化组件不会持续受力,自身不会过度受力损坏,汽车没有动力持续移动冲撞动能转化组件,进而无法冲过动能转化组件撞击充电桩,对充电桩的防护效果好,同时,通过后摩擦板与前摩擦板之间的摩擦可以将动力卸载后的汽车所存在的部分惯性冲击动能转化为热能,并且通过缓冲弹簧的压缩,可以将残留的惯性冲击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从而很好地在汽车动力卸载后对其惯性动能进行转换吸收,在后驱轮卸力辊与前驱轮卸力辊的配合作用下,很好地对汽车进行止停,使得汽车无法继续移动与新能源充电桩发生碰撞,从而可以很好地对新能源充电桩进行安全防护,并且还不会对汽车自身造成损伤。
本发明中,通过接触块在前驱动力轮的动力输出下进行长距离移动对控制块进行挤压,使得联动板带动限制条移动从限制槽中退出,从而前驱轮卸力辊可以随着动力前轮的转动进行转动,使得汽车不再具有移动的主动动力输出,并且在后驱车型使用时,通过限制条与限制槽配合对前驱轮卸力辊转动进行限制,使得前驱轮卸力辊可以对后驱型汽车前轮进行稳定支撑,使得后驱型汽车可以稳定进行动力卸载,从而不仅可以满足两种驱动动力卸载的需要,还可以保证动力卸载工作的稳定进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能够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基于光伏充电桩的新能源汽车充电站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基于光伏充电桩的新能源汽车充电站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防护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图3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图3中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地埋式底座与支撑外壳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联动板与控制块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支撑外壳横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图8中C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地埋式底座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图10中D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地基;2、地埋式底座;3、支撑外壳;4、防护机构;41、动能转化组件;411、后摩擦板;412、前摩擦板;413、缓冲弹簧;414、容置腔;415、挤压弹簧;416、安装座;42、后驱轮卸力组件;421、后驱轮卸力辊;422、后驱辊转轴;43、前驱轮卸力组件;431、前驱轮卸力辊;432、开槽;433、前驱辊转轴;434、单向限制单元;4341、棘轮;4342、限制杆;4343、联动弹簧;44、控制组件;441、限制腔;442、支撑弹簧;4431、块体部;4432、斜面部;444、联动板;445、限制单元;4451、竖槽;4452、连接弹簧;4453、限制条;4454、限制槽;45、接触块;46、弧面部;5、光伏板顶棚;6、新能源充电桩;7、停车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如图1-图11所示的一种基于光伏充电桩的新能源汽车充电站,包括地基1,地基1的内部埋设有地埋式底座2,地埋式底座2的顶部嵌设有支撑外壳3,地埋式底座2与支撑外壳3之间设置有防护机构4,防护机构4包括动能转化组件41、后驱轮卸力组件42以及前驱轮卸力组件43,动能转化组件41与前驱轮卸力组件43之间设置有控制组件44,支撑外壳3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接触块45;
动能转化组件41包括后摩擦板411、前摩擦板412和缓冲弹簧413,缓冲弹簧413安装在接触块45与支撑外壳3内壁之间,接触块45移动时,缓冲弹簧413同步进行压缩;
后驱轮卸力组件42包括后驱轮卸力辊421,后驱轮卸力辊421在后驱轮转动时进行同步转动;
前驱轮卸力组件43包括前驱轮卸力辊431,前驱轮卸力辊431在前驱轮转动时进行同步转动。
在新能源汽车停车进行充电过程中由于操作失误或是驾驶技术不足导致突然冲向新能源充电桩6时,如果车辆为后驱车型,车辆在移动过程中,其动力后轮会随之移动至与接触块45接触,并在其自身惯性作用下,会对接触块45产生移动的冲击,此时,汽车的动力后轮随着汽车移动至与后驱轮卸力辊421接触,并且在其自身惯性作用下,汽车的动力后轮可以完全脱离地埋式底座2表面,此时动力后轮的继续转动会带动后驱轮卸力辊421转动,使得动力后轮的转动无法再继续带动汽车进行移动,使得汽车的移动动力被卸载;
如果车辆为前驱车型,车辆在移动过程中,其后车轮会随着汽车的移动与后驱轮卸力辊421接触,并对接触块45进行冲击,使其受到较大的水平方向推力,由于其动力来源于动力前轮,此时动力前轮与前驱轮卸力辊431接触,且前驱轮卸力辊431无法转动,因此,汽车车身会继续移动,使得后轮对接触块45进行水平推动,使得控制组件44控制限制单元445解开对前驱轮卸力辊431转动的限制,此时通过前驱轮卸力辊431随着动力前轮的转动来对其动力输出进行转化,使得车身不再受到移动的动力输出;
接触块45移动时会带动前摩擦板412移动,前摩擦板412移动时会沿着后摩擦板411的表面进行滑动,从而可以将接触块45所受到的冲击动能转化成热能,并且,接触块45移动时还会对缓冲弹簧413进行压缩,从而可以将部分冲击动能转化为缓冲弹簧413的弹性势能,从而可以很好地对汽车进行止停,使得汽车无法与新能源充电桩6进行撞击,可以很好地对新能源充电桩6进行防护。
进一步的,如图8和图9所示,动能转化组件41还包括容置腔414、挤压弹簧415、安装座416,容置腔414开设在支撑外壳3的内壁,后摩擦板411可拆卸安装在安装座416表面,安装座416与挤压弹簧415的一端固定连接,挤压弹簧415的另一端与容置腔414的内侧面固定连接,安装座416与容置腔414的内侧面滑动连接。
后摩擦板411可以通过螺栓固定或是卡块、卡槽配合固定的方式与安装座416进行连接,同时,前摩擦板412也可以通过同样的可拆卸连接方式连接在接触块45的侧面,从而便于后续磨损严重时对两者进行更换处理,使得新能源充电桩6防撞工作可以持续稳定进行。
前摩擦板412可拆卸安装在接触块45的侧面,且前摩擦板412移动时沿着后摩擦板411表面进行滑动,后摩擦板411与前摩擦板412相向的一侧表面均粗糙设置。
后摩擦板411、前摩擦板412、容置腔414、挤压弹簧415和安装座416的组数均为两组,且对称分布在接触块45的两侧,使得接触块45的动能转化效果更好,且运动稳定性更好,此外,缓冲弹簧413的数量至少为五个,且沿水平方向依次等距分布在接触块45与支撑外壳3内壁之间,使得接触块45的卸力更为均匀,且稳定性更好。
后摩擦板411与前摩擦板412接触时,挤压弹簧415处于挤压状态,在挤压弹簧415挤压力的作用下,后摩擦板411与前摩擦板412接触面之间存在接触压力,使得两者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相对运动摩擦阻力,从而在前摩擦板412随着接触块45移动时,前摩擦板412会沿着后摩擦板411的表面进行滑动,并且将接触块45所受到的部分冲击动能转化为摩擦时产生的热能,从而可以很好地对接触块45所受到的冲击力进行吸收,此外,在挤压弹簧415的挤压下,使得后摩擦板411或是前摩擦板412因摩擦逐渐变薄时,两者之间依旧会持续存在接触压力,从而使其动力转化效果较好。
进一步的,如图3、图5和图6所示,接触块45远离支撑外壳3的一侧设置有弧面部46,后驱轮卸力组件42还包括后驱辊转轴422,后驱辊转轴422的两端贯穿后驱轮卸力辊421并与其固定连接,接触块45的内部开设有位于弧面部46一侧的转动槽,后驱辊转轴422沿轴向转动连接在转动槽的内部,后驱轮卸力辊421通过后驱辊转轴422与转动槽转动连接,且后驱轮卸力辊421的侧面延伸至弧面部46的外部,后驱轮卸力辊421的数量为三个,三个后驱轮卸力辊421沿着弧面部46依次等距设置在弧面部46上。
三个后驱轮卸力辊421的侧面延伸至弧面部46的外部,且依次等距分布,可以更好的与后驱动力后轮接触,从而对其转动动能进行转移,使得车体自身不会再存在移动的主动动力输出,仅存在移动惯性,便于动能转化组件41对其冲击动力进行转化处理。
进一步的,如图3、图4、图6、图8、图10和图11所示,前驱轮卸力组件43还包括开槽432、前驱辊转轴433和单向限制单元434,开槽432开设在地埋式底座2上远离支撑外壳3的一侧表面,前驱辊转轴433转动连接在开槽432的内侧面,前驱辊转轴433的两端均贯穿前驱轮卸力辊431且与其固定连接,前驱轮卸力辊431的顶面与地埋式底座2的顶面相齐平,前驱轮卸力辊431的数量为三个,三个前驱轮卸力辊431沿直线依次等距分布在开槽432的内部,单向限制单元434设置在前驱辊转轴433的外部;
单向限制单元434包括棘轮4341、限制杆4342以及联动弹簧4343,棘轮4341同轴固定连接在前驱辊转轴433的外部,联动弹簧4343固定连接在地埋式底座2的内部,限制杆4342固定连接在联动弹簧4343的顶部,棘轮4341的单向转动方向与前驱动力轮驱动车体后移时的转动方向相反。
限制杆4342与棘轮4341上棘齿接触端形状为半球状,其余部分为竖直杆状,棘轮4341上棘齿的一侧为圆弧状,另一侧为平直状,且该平直状部分长度值大于限制杆4342端部半球状部分的半径值,限制杆4342受联动弹簧4343推力推动进入棘轮4341相邻两个棘齿之间时,棘轮4341棘齿上的平直状部分可以越过限制杆4342端部半球状位置与下方的竖直杆状部分表面接触,由于棘轮4341的单向转动方向与前驱动力轮驱动车体后移时的转动方向相反,因此在前驱动力轮驱动车体后移的状态下,前驱轮卸力辊431被车轮带动旋转,且前驱轮卸力辊431的转动方向与前驱车轮的转动方向相反,前驱轮卸力辊431带动棘轮4341转动,棘轮4341棘齿上的圆弧面与限制杆4342端部半球状部分表面接触并挤压,在半球状部分的导向作用下,使得限制杆4342受到竖直方向的分力,并向下移动对联动弹簧4343进行挤压,使得棘轮4341转动过程中,其表面的棘齿可以从限制杆4342的端部通过,从而可以保证前驱轮卸力辊431可以正常对动力前轮进行动力卸载,而在动力前轮需要反向转动前驱动汽车前移时,此时动力前轮的转动方向相反并对前驱轮卸力辊431施加反向转动的力,此时棘轮4341通过棘齿上的平直状部分与限制杆4342上的竖直杆状部分接触,从而使得限制杆4342不会受到竖直方向的分力,使得限制杆4342与棘齿之间无法相对运动,这样就可以对棘齿的通过进行限制,使得棘轮4341无法反向转动,在棘轮4341的限制作用下,前驱轮卸力辊431无法进行反向转动,从而使得动力前轮在转动过程中具有稳定的抓地力,这样在汽车需要驶离时,动力前轮可以为汽车的移动提供稳定移动牵引力,使得汽车可以正常离开。
汽车前轮移动到前驱轮卸力辊431上时,通过前驱轮卸力辊431可以对其进行稳定支撑,并且,离接触块45最远的一个前驱轮卸力辊431中轴线与弧面部46底部之间的距离值为2.0m,而离接触块45最近的一个前驱轮卸力辊431中轴线与弧面部46底端之间的距离值为1.2m,使得防护机构4可以满足市场上大部分车型使用的需要。
前驱型汽车在出现向后冲撞的情况时,前驱动力轮持续动力的输出使得汽车移动时的冲击力较大,而前摩擦板412与后摩擦板411之间的滑动摩擦阻力小于缓冲弹簧413的形变力,因此在前驱轮动力输出的作用下,使得车身移动时所产生的冲击力可以克服缓冲弹簧413的形变力带动接触块45移动足够的距离对控制块充分向下挤压,即下压至斜面部4432的顶端与支撑外壳3内壁的底面相齐平,从而使得限制条4453移动从限制槽4454的内部退出,使得前驱轮卸力辊431可以进行单向转动,可以在前驱动力轮持续进行动力输出时对其进行充分的动力卸载,而在汽车需要驶离时,在棘轮4341与限制杆4342的配合作用下,此时的前驱轮卸力辊431只能够进行单向转动,在汽车驶离状态下,其动力前轮无法带动前驱轮卸力辊431进行转动,从而使得动力前轮具有稳定的抓地力,可以带动汽车进行移动驶离,驶离后的汽车不会再对接触块45进行挤压,此时在缓冲弹簧413回弹力的作用下,可以带动接触块45反向移动复位,随着接触块45的移动,接触块45不再对控制块进行挤压,在支撑弹簧442回弹力的作用下,联动板444可以反向移动并带动限制条4453以及控制块移动复位,以保证其防护功能可以持续使用。
进一步的,如图3、图4和图7所示,控制组件44包括限制腔441、支撑弹簧442、控制块、联动板444和限制单元445,限制腔441开设在地埋式底座2的内部,联动板444滑动连接在限制腔441的内侧面,控制块固定连接在联动板444的表面,且控制块的顶端穿过支撑外壳3的外壁延伸至支撑外壳3的内部,控制块向下移动时,联动板444以及限制单元445同步向下移动,支撑弹簧442同步进行压缩,支撑弹簧442的两端分别与联动板444以及限制腔441的底面固定连接。
联动板444的边侧固定连接有导向板,限制腔441的内壁开设有与导向板相匹配的导向槽,导向板与导向槽的内侧面滑动,通过导向板、导向槽以及限制槽4454之间的相互配合,可以对联动板444的运动进行限制,使得联动板444局部受到竖直方向的推力时,其整体只能够进行竖直方向的运动,不会发生偏转导致上下移动受阻的情况,使得联动板444可以平稳向下移动。
进一步的,如图3、图5和图7所示,控制块包括块体部4431以及斜面部4432,斜面部4432设置在块体部4431上靠近接触块45的一侧,斜面部4432靠近接触块45的一端向下倾斜设置,斜面部4432的底端与接触块45的底面相齐平,接触块45移动与斜面部4432接触并继续移动时,控制块同步向下移动。
接触块45移动与斜面部4432接触并继续向前移动时,在斜面部4432的导向作用下,使得控制块整体受到一个向下的分力,使得控制块向下移动以满足接触块45的继续移动,并且,非工作状态下,斜面部4432底端与接触块45靠近一侧表面之间的距离值为8cm,该距离值为后驱车型动力卸载后,后驱车在仅存在惯性作用下,接触块45无法达到的距离值,而前驱型车在前轮动力输出下,接触块45可以移动超过该距离值以控制前驱轮卸力组件43进行前轮动力卸载。
进一步的,如图3和图4所示,限制单元445包括竖槽4451、连接弹簧4452、限制条4453以及限制槽4454,竖槽4451开设在联动板444表面,连接弹簧4452的底端固定连接在竖槽4451的底面,限制条4453固定连接在连接弹簧4452的顶端,且限制条4453与竖槽4451的内侧面滑动连接,限制槽4454开设在前驱轮卸力辊431的表面。
限制条4453随着联动板444上移与前驱轮卸力辊431接触但是未与限制槽4454对齐时,此时通过连接弹簧4452的压缩来对联动板444的移动距离进行补偿,使得连接弹簧4452对限制条4453施加压力,从而限制条4453与前驱轮卸力辊431接触挤压,当前驱轮卸力辊431转动至限制槽4454与限制条4453相对应的位置时,限制条4453在连接弹簧4452挤压力的作用下进入限制槽4454中并对前驱轮卸力辊431的转动进行限制。
限制槽4454的数量至少为六组,且等角度分布在前驱轮卸力辊431表面,限制条4453设置在限制槽4454的正下方,联动板444向下移动时,连接弹簧4452和限制条4453同步向下移动,限制条4453移动从限制槽4454中退出。
进一步的,如图1和图2所示,还包括光伏板顶棚5、新能源充电桩6,光伏板顶棚5设置在地基1上,新能源充电桩6设置在地基1上,且位于光伏板顶棚5的正下方,地埋式底座2设置在新能源充电桩6的前后两侧,地埋式底座2的表面设置有停车线7。
本发明工作原理:在新能源汽车停车进行充电过程中由于操作失误或是驾驶技术不足导致突然冲向新能源充电桩6时,如果车辆为后驱车型,车辆在移动过程中,其动力后轮会随之移动至与接触块45接触,并在其自身惯性作用下,会对接触块45产生移动的冲击,此时,汽车的动力后轮随着汽车移动至与后驱轮卸力辊421接触,并且在其自身惯性作用下,汽车的动力后轮可以完全脱离地埋式底座2表面,此时动力后轮的继续转动会带动后驱轮卸力辊421转动,使得动力后轮的转动无法再继续带动汽车进行移动,使得汽车的移动动力被卸载;
如果车辆为前驱车型,车辆在移动过程中,其后车轮会随着汽车的移动与后驱轮卸力辊421接触,并对接触块45进行冲击,使其受到较大的水平方向推力,由于其动力来源于动力前轮,此时动力前轮与前驱轮卸力辊431接触,且前驱轮卸力辊431无法转动,因此,汽车车身会继续移动,使得后轮与后驱轮卸力辊421接触,并通过后驱轮卸力辊421对汽车后轮的水平推力进行导向,使得接触块45会受到水平方向的推力,使得接触块45进行水平方向移动并逐渐靠近控制块,当接触块45移动与控制块上的斜面部4432接触时并继续向前移动时,在斜面部4432对接触块45推力的导向作用下,使得控制块受到向下的分力,使得控制块向下移动并带动联动板444向下移动,联动板444向下移动带动连接弹簧4452以及限制条4453向下移动,并且还会对支撑弹簧442进行压缩,限制条4453向下移动时会从限制槽4454中退出,从而使得前驱轮卸力辊431的单向转动不再受限,且该单向转动方向与汽车倒车过程中动力前轮的转动方向相反,此时通过前驱轮卸力辊431随着动力前轮的转动来对其动力输出进行转化,使得车身不再受到移动的动力输出;
接触块45在汽车惯性动力或是汽车自身驱动动力推动作用下沿水平方向移动时,接触块45会对缓冲弹簧413进行挤压,并且接触块45移动时还会带动前摩擦板412移动与后摩擦板411接触面间进行滑动摩擦,从而可以将接触块45所受到的冲击动力转化成摩擦产生的热能以及缓冲弹簧413的弹性势能,汽车可以进行效果更好地止停,使得汽车无法与新能源充电桩6接触碰撞,从而不仅可以很好地对新能源充电桩6进行防护,还可以通过对汽车动力车轮的动力输出进行卸载来对车身进行防护,可以很好地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3)

1.一种基于光伏充电桩的新能源汽车充电站,包括地基(1),其特征在于:所述地基(1)的内部埋设有地埋式底座(2),所述地埋式底座(2)的顶部嵌设有支撑外壳(3),所述地埋式底座(2)与支撑外壳(3)之间设置有防护机构(4),所述防护机构(4)包括动能转化组件(41)、后驱轮卸力组件(42)以及前驱轮卸力组件(43),所述动能转化组件(41)与前驱轮卸力组件(43)之间设置有控制组件(44),所述支撑外壳(3)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接触块(45),所述接触块(45)远离支撑外壳(3)的一侧设置有弧面部(46);
所述动能转化组件(41)包括后摩擦板(411)、前摩擦板(412)和缓冲弹簧(413),所述缓冲弹簧(413)安装在接触块(45)与支撑外壳(3)内壁之间,所述接触块(45)移动时,所述缓冲弹簧(413)同步进行压缩;所述动能转化组件(41)还包括容置腔(414)、挤压弹簧(415)和安装座(416),所述容置腔(414)开设在支撑外壳(3)的内壁,所述后摩擦板(411)可拆卸安装在安装座(416)表面,所述安装座(416)与挤压弹簧(415)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挤压弹簧(415)的另一端与容置腔(414)的内侧面固定连接,所述安装座(416)与容置腔(414)的内侧面滑动连接;所述前摩擦板(412)可拆卸安装在接触块(45)的侧面,且所述前摩擦板(412)移动时沿着后摩擦板(411)表面进行滑动,所述后摩擦板(411)与前摩擦板(412)相向的一侧表面均粗糙设置;
所述后驱轮卸力组件(42)包括后驱轮卸力辊(421),所述后驱轮卸力辊(421)在后驱轮转动时进行同步转动,所述后驱轮卸力组件(42)还包括后驱辊转轴(422),所述后驱辊转轴(422)的两端贯穿后驱轮卸力辊(421)并与其固定连接,所述接触块(45)的内部开设有位于弧面部(46)一侧的转动槽,所述后驱辊转轴(422)沿轴向转动连接在转动槽的内部,所述后驱轮卸力辊(421)通过后驱辊转轴(422)与转动槽转动连接,且所述后驱轮卸力辊(421)的侧面延伸至弧面部(46)的外部,所述后驱轮卸力辊(421)沿着弧面部(46)设置在弧面部(46)上;
所述前驱轮卸力组件(43)包括前驱轮卸力辊(431),所述前驱轮卸力辊(431)在前驱轮转动时进行同步转动,所述前驱轮卸力组件(43)还包括开槽(432)、前驱辊转轴(433)和单向限制单元(434),所述开槽(432)开设在地埋式底座(2)上远离支撑外壳(3)的一侧表面,所述前驱辊转轴(433)转动连接在开槽(432)的内侧面,所述前驱辊转轴(433)的两端均贯穿前驱轮卸力辊(431)且与其固定连接,所述前驱轮卸力辊(431)的顶面与地埋式底座(2)的顶面相齐平,所述前驱轮卸力辊(431)设置在开槽(432)的内部,所述单向限制单元(434)设置在前驱辊转轴(433)的外部;
所述单向限制单元(434)包括棘轮(4341)、限制杆(4342)以及联动弹簧(4343),所述棘轮(4341)同轴固定连接在前驱辊转轴(433)的外部,所述联动弹簧(4343)固定连接在地埋式底座(2)的内部,所述限制杆(4342)固定连接在联动弹簧(4343)的顶部,所述棘轮(4341)的单向转动方向与前驱动力轮驱动车体后移时的转动方向相反;
所述控制组件(44)包括限制腔(441)、支撑弹簧(442)、控制块(443)、联动板(444)和限制单元(445),所述限制腔(441)开设在地埋式底座(2)的内部,所述联动板(444)滑动连接在限制腔(441)的内侧面,所述控制块(443)固定连接在联动板(444)的表面,且所述控制块(443)的顶端穿过支撑外壳(3)的外壁延伸至支撑外壳(3)的内部,所述控制块(443)向下移动时,所述联动板(444)以及限制单元(445)同步向下移动,所述支撑弹簧(442)同步进行压缩,所述支撑弹簧(442)的两端分别与联动板(444)以及限制腔(441)的底面固定连接,所述控制块(443)包括块体部(4431)以及斜面部(4432),所述斜面部(4432)设置在块体部(4431)上靠近接触块(45)的一侧,所述斜面部(4432)靠近接触块(45)的一端向下倾斜设置,所述斜面部(4432)的底端与接触块(45)的底面相齐平,所述接触块(45)移动与斜面部(4432)接触并继续移动时,所述控制块(443)同步向下移动,所述限制单元(445)包括竖槽(4451)、连接弹簧(4452)、限制条(4453)以及限制槽(4454),所述竖槽(4451)开设在联动板(444)表面,所述连接弹簧(4452)的底端固定连接在竖槽(4451)的底面,所述限制条(4453)固定连接在连接弹簧(4452)的顶端,且所述限制条(4453)与竖槽(4451)的内侧面滑动连接,所述限制槽(4454)开设在前驱轮卸力辊(431)的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光伏充电桩的新能源汽车充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槽(4454)的数量至少为六组,且等角度分布在前驱轮卸力辊(431)表面,所述限制条(4453)设置在限制槽(4454)的正下方,所述联动板(444)向下移动时,所述连接弹簧(4452)和限制条(4453)同步向下移动,所述限制条(4453)移动从限制槽(4454)中退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光伏充电桩的新能源汽车充电站,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光伏板顶棚(5)、新能源充电桩(6),所述光伏板顶棚(5)设置在地基(1)上,所述新能源充电桩(6)设置在地基(1)上,且位于光伏板顶棚(5)的正下方,所述地埋式底座(2)设置在新能源充电桩(6)的前后两侧,所述地埋式底座(2)的表面设置有停车线(7)。
CN202310890450.1A 2023-07-20 2023-07-20 一种基于光伏充电桩的新能源汽车充电站 Active CN11660507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890450.1A CN116605075B (zh) 2023-07-20 2023-07-20 一种基于光伏充电桩的新能源汽车充电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890450.1A CN116605075B (zh) 2023-07-20 2023-07-20 一种基于光伏充电桩的新能源汽车充电站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605075A CN116605075A (zh) 2023-08-18
CN116605075B true CN116605075B (zh) 2023-12-19

Family

ID=876822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890450.1A Active CN116605075B (zh) 2023-07-20 2023-07-20 一种基于光伏充电桩的新能源汽车充电站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605075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42253B1 (ja) * 2010-08-19 2011-08-10 奥野機材株式会社 輪止め及び輪止めシステム
CN111525415A (zh) * 2020-04-24 2020-08-11 安徽通昊电力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户外配电柜的防护配件
CN115009071A (zh) * 2022-07-26 2022-09-06 尹乔兵 一种户外用新能源汽车充电桩
CN217656368U (zh) * 2022-05-10 2022-10-25 江苏隆鑫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玻璃钢材质的轻质化高稳定性梯形桥架
CN217892553U (zh) * 2022-09-16 2022-11-25 沈阳昊源金属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充电桩用保护装置
CN115503523A (zh) * 2022-09-06 2022-12-23 湖北盛泓电力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防护结构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42253B1 (ja) * 2010-08-19 2011-08-10 奥野機材株式会社 輪止め及び輪止めシステム
CN111525415A (zh) * 2020-04-24 2020-08-11 安徽通昊电力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户外配电柜的防护配件
CN217656368U (zh) * 2022-05-10 2022-10-25 江苏隆鑫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玻璃钢材质的轻质化高稳定性梯形桥架
CN115009071A (zh) * 2022-07-26 2022-09-06 尹乔兵 一种户外用新能源汽车充电桩
CN115503523A (zh) * 2022-09-06 2022-12-23 湖北盛泓电力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防护结构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
CN217892553U (zh) * 2022-09-16 2022-11-25 沈阳昊源金属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充电桩用保护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605075A (zh) 2023-08-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319286B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防撞保护装置
CN110242084B (zh) 一种地下立体车库用车位校准设备
CN109878363B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用防护底座
CN113415191B (zh) 一种具有倾倒防撞击结构的新能源汽车用充电桩
CN110847071B (zh) 一种可发电式防逆行减速带
CN112277702A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防撞充电桩
CN111845402A (zh) 一种能够主动避让车辆的电动汽车用防撞充电桩
CN112832604A (zh) 一种汽车加油/充电口盖开合执行器
CN207345539U (zh) 车挡交流充电桩
CN116605075B (zh) 一种基于光伏充电桩的新能源汽车充电站
CN110863445B (zh) 可发电式防逆行减速带防逆行的方法
CN219007637U (zh) 一种具有多重保护的大功率充电桩
CN110203315B (zh) 一种节能环保型共享交通工具
CN111660838A (zh) 一种撞击后能弹出电池的新能源汽车装置
CN204522293U (zh) 一种子母车弹射分离装置及弹射装置、顶盖开启装置
CN201627392U (zh) 一种倾斜式停车设备
CN110158509B (zh) 一种可自动变形缓冲的安全型车位锁
CN216300816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充电桩
CN214028246U (zh) 一种自动收线充电桩
CN114179662A (zh) 一种具有倾倒功能防止汽车撞击的新能源充电桩
CN214775463U (zh) 一种防撞式充电桩
CN215436060U (zh) 一种便于移动的防撞汽车充电桩
CN216993952U (zh) 一种停车场用充电桩
CN214498706U (zh) 一种汽车加油/充电口盖开合执行器
CN211113338U (zh) 一种公共市场用防碰撞门禁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