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582624A - 图像读取装置、图像读取系统及图像读取装置的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图像读取装置、图像读取系统及图像读取装置的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582624A
CN116582624A CN202310134013.7A CN202310134013A CN116582624A CN 116582624 A CN116582624 A CN 116582624A CN 202310134013 A CN202310134013 A CN 202310134013A CN 116582624 A CN116582624 A CN 11658262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image data
control
read
dat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13401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本泰久
潮田尚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65826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8262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795Reading arrangements
    • H04N1/00798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thereof, e.g. using a programmed control device or according to a measured quantity
    • H04N1/00816Determining the reading area, e.g. eliminating reading of margi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387Composing, repositioning or otherwise geometrically modifying originals
    • H04N1/3877Image rotation
    • H04N1/3878Skew detection or corr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681Detecting the presence, position or size of a sheet or correcting its position before scanning
    • H04N1/00684Object of the detection
    • H04N1/00718Skew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681Detecting the presence, position or size of a sheet or correcting its position before scanning
    • H04N1/00742Detection methods
    • H04N1/00748Detecting edges, e.g. of a stationary shee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795Reading arrangements
    • H04N1/00798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thereof, e.g. using a programmed control device or according to a measured quantity
    • H04N1/00801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thereof, e.g. using a programmed control device or according to a measured quantity according to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riginal
    • H04N1/00809Orient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795Reading arrangements
    • H04N1/00798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thereof, e.g. using a programmed control device or according to a measured quantity
    • H04N1/00811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thereof, e.g. using a programmed control device or according to a measured quantity according to user specified instructions, e.g. user selection of reading mod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 H04N1/047Detection, control or error compensation of scanning velocity or pos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387Composing, repositioning or otherwise geometrically modifying originals
    • H04N1/3872Repositioning or masking
    • H04N1/3873Repositioning or masking defined only by a limited number of coordinate points or parameters, e.g. corners, centre; for trimm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387Composing, repositioning or otherwise geometrically modifying originals
    • H04N1/3872Repositioning or masking
    • H04N1/3873Repositioning or masking defined only by a limited number of coordinate points or parameters, e.g. corners, centre; for trimming
    • H04N1/3875Repositioning or masking defined only by a limited number of coordinate points or parameters, e.g. corners, centre; for trimming combined with enlarging or reduc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387Composing, repositioning or otherwise geometrically modifying originals
    • H04N1/393Enlarging or reducing
    • H04N1/3935Enlarging or reducing with modification of image resolution, i.e. determining the values of picture elements at new relative posi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40Picture signal circuits
    • H04N1/40068Modification of image resolution, i.e. determining the values of picture elements at new relative posi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Facsimile Scanning Arrangements (AREA)
  • Image Input (AREA)
  • Editing Of Facsimile Origin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图像读取装置、图像读取系统及图像读取装置的控制方法,图像读取装置获取与第一矩形图像数据的生成相关的第一控制数据,该第一矩形图像数据包含读取图像数据的读取区域中与原稿对应的原稿区域的全部。图像读取装置获取与第二矩形图像数据的生成相关的第二控制数据,该第二矩形图像数据不包含读取图像数据的读取区域中与原稿不对应的背景区域且包含原稿区域的至少一部分。

Description

图像读取装置、图像读取系统及图像读取装置的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从原稿读取图像的图像读取装置、图像读取系统及图像读取装置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作为从原稿读取图像的图像读取装置,公开了一种进行切出读取图像数据的读取区域中与原稿对应的原稿区域的校正的装置。特别是,以至少包含全部与原稿对应的原稿区域的方式获取图像数据,以防原稿的图像缺失。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18953号公报
但是,在这样的图像读取装置中,在以包含全部原稿区域的方式获取图像数据的情况下,有时与原稿不对应的背景区域会残留于图像数据的端部。因此,期望提高用户的便利性。
发明内容
解决上述问题的图像读取装置具备:读取部,构成为从原稿读取图像;控制部,进行与图像的读取相关的控制;显示部,显示图像;以及输入部,供用户输入指示,所述控制部能够执行如下处理:第一图像数据生成处理,根据通过所述读取部读取的图像的读取图像数据生成第一矩形图像数据,所述第一矩形图像数据包含所述读取图像数据的读取区域中与原稿对应的原稿区域的全部;第一矩形图像控制处理,获取与所述第一矩形图像数据的生成相关的第一控制数据;第二图像数据生成处理,根据所述第一控制数据生成第二矩形图像数据,所述第二矩形图像数据不包含所述读取图像数据的读取区域中与原稿不对应的背景区域且包含所述原稿区域的至少一部分;第二矩形图像控制处理,获取与所述第二矩形图像数据的生成相关的第二控制数据;以及显示控制处理,在进行了用于使基于所述第一矩形图像数据的第一矩形图像显示于所述显示部的控制之后,根据来自所述输入部的输入进行用于使基于所述第二矩形图像数据的第二矩形图像显示于所述显示部的控制。
解决上述问题的图像读取系统具备:读取部,构成为从原稿读取图像;控制部,进行与图像的读取相关的控制;显示部,显示图像;以及输入部,供用户输入指示,所述控制部能够执行如下处理:第一图像数据生成处理,根据通过所述读取部读取的图像的读取图像数据生成第一矩形图像数据,所述第一矩形图像数据包含所述读取图像数据的读取区域中与原稿对应的原稿区域的全部;第一矩形图像控制处理,获取与所述第一矩形图像数据的生成相关的第一控制数据;第二图像数据生成处理,根据所述第一控制数据生成第二矩形图像数据,所述第二矩形图像数据不包含所述读取图像数据的读取区域中与原稿不对应的背景区域且包含所述原稿区域的至少一部分;第二矩形图像控制处理,获取与所述第二矩形图像数据的生成相关的第二控制数据;以及显示控制处理,在进行了用于使基于所述第一矩形图像数据的第一矩形图像显示于所述显示部的控制之后,根据来自所述输入部的输入进行用于使基于所述第二矩形图像数据的第二矩形图像显示于所述显示部的控制。
解决上述问题的图像读取装置的控制方法是具备构成为从原稿读取图像的读取部的图像读取装置的控制方法,包括:根据通过所述读取部读取的图像的读取图像数据生成第一矩形图像数据,所述第一矩形图像数据包含所述读取图像数据的读取区域中与原稿对应的原稿区域的全部;获取与所述第一矩形图像数据的生成相关的第一控制数据;根据所述第一控制数据生成第二矩形图像数据,所述第二矩形图像数据不包含所述读取图像数据的读取区域中与原稿不对应的背景区域且包含所述原稿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以及获取与所述第二矩形图像数据的生成相关的第二控制数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图像读取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图像读取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图像读取装置的侧剖示意图。
图4是表示图像读取系统的框图。
图5是表示图像读取装置的功能的功能框图。
图6是表示图像数据的读取区域的示意图。
图7是表示图像数据的读取区域的示意图。
图8是表示图像数据的读取区域的示意图。
图9是表示图像读取系统的图像读取处理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
D…原稿、R1…读取区域、R11…外接图像区域、R12…内接图像区域、R2…原稿区域、R3…背景区域、SA…读取区域、10…图像读取系统、11…图像读取装置、12…主体、12A…进给口、12B…排出口、13…原稿支撑件、14…主体部、15…盖部、16…堆积器、17…操作部、17A…电源开关、17B…启动开关、17C…停止开关、18…通知部、19…输送路径、20…输送机构、21…进给部、22…进给引导件、23…进给辊、24…输送部、25…进给辊对、25A…进给驱动辊、25B…进给分离辊、26…输送辊对、26A…输送驱动辊、26B…输送从动辊、27…排出部、28…排出辊对、28A…排出驱动辊、28B…排出从动辊、29A…进给电机、29B…输送电机、30…读取部、30A…第一读取部、30B…第二读取部、31A…第一光源、31B…第二光源、32A…第一图像传感器、32B…第二图像传感器、33A…第一颜色基准板、33B…第二颜色基准板、34…编码器、35…第一原稿传感器、36…第二原稿传感器、40…控制部、41…主控制部、42…输送控制部、43…读取控制部、44…图像处理部、46…图像生成指示部、47…内接补正系数设定部、48…内接补正系数指示部、51…图像获取部、52…解析图像转换部、53…分辨率转换部、54…二值图像转换部、55…外接图像控制部、56…顶点位置获取部、57…边界位置获取部、58…校正角度获取部、59…外接校正信息获取部、60…内接图像控制部、61…内接基准位置获取部、62…内接校正系数获取部、63…内接校正信息获取部、64…图像生成部、70…图像处理存储部、71…获取图像存储部、72…解析图像存储部、73…生成图像存储部、100…终端装置、101…终端控制部、102…终端操作部、103…终端显示部。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对包括图像读取装置的图像读取系统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像读取系统10的构成
如图1所示,图像读取系统10具备图像读取装置11和终端装置100。图像读取装置11是从原稿读取图像的装置。图像读取装置11与终端装置100以能够通信的方式连接。
图像读取装置11的构成
如图2所示,图像读取装置11具备主体12。主体12也可以是侧视呈大致梯形形状。主体12具备上部开口的进给口12A。主体12具备前侧下部开口的排出口12B。
图像读取装置11也可以具备原稿支撑件13。原稿支撑件13能够载置原稿D。载置于原稿支撑件13的原稿D是图像读取前的原稿。图像读取装置11从进给口12A向主体12的内部供给载置于原稿支撑件13的原稿D。
主体12具备主体部14和盖部15。盖部15也可以连结为能够以主体部14的前端部为中心转动。
主体部14具备堆积器16。堆积器16设置于排出口12B的下侧。堆积器16能够沿前后方向滑动。堆积器16能够载置从排出口12B排出的原稿D。从排出口12B排出的原稿D是图像读取后的原稿。这样,图像读取装置11将读取了图像的原稿D从排出口12B排出至堆积器16。
在图中,将输送原稿D的方向示为输送方向Y,将与输送方向Y正交的方向示为宽度方向X。另外,宽度方向X是图像读取装置11读取原稿D的图像时的主扫描方向,输送方向Y是副扫描方向。以下,将主扫描方向以与宽度方向X相同的方式示为主扫描方向X,将副扫描方向以与输送方向Y相同的方式示为副扫描方向Y。
主体12具备操作部17。操作部17设置于盖部15的前表面。操作部17具备能够由用户操作的多个开关。多个开关包括电源开关17A、启动开关17B以及停止开关17C。
主体12具备通知部18。通知部18设置于与操作部17邻接的位置。通知部18例如可以为LED等的显示灯,但也可以为由液晶面板等构成的显示装置。通知部18显示例如电源的接通/断开等用户所需的信息。
图像读取装置11的内部构成
如图3所示,图像读取装置11具备输送路径19。输送路径19设置于主体12的内部。输送路径19是输送原稿D的路径。输送路径19具备读取区域SA。读取区域SA是用于从原稿D读取图像的区域。
图像读取装置11具备输送机构20。输送机构20设置于主体12的内部。输送机构20沿着输送路径19输送原稿D。输送机构20以穿过读取区域SA的方式输送原稿D。
输送机构20具备进给部21。进给部21将载置于原稿支撑件13的多张原稿D一张一张地向主体12的内部进给。进给部21具备进给引导件22。进给引导件22引导从原稿支撑件13向主体12的内部进给的原稿D。进给部21具备一个进给辊23。进给辊23设置于主体12内的输送路径19的上游端。进给辊23是与进给引导件22对置的一个搓纸辊。进给部21将积载于原稿支撑部13上的多张原稿D一张一张地从进给口12A沿进给引导件22进给。
输送机构20具备输送部24。输送部24构成为沿输送路径19输送通过进给部21进给的原稿D。
输送部24具备进给辊对25。进给辊对25设置于相比进给辊23更靠输送方向Y的下游的位置。进给辊对25具备进给驱动辊25A和进给分离辊25B。进给分离辊25B的外周面相对于原稿D的摩擦系数比进给驱动辊25A大。进给分离辊25B以比进给驱动辊25A稍低的旋转速度进行旋转。由此,即使从进给辊23重叠地重叠输送多张原稿D,进给辊对25也将最下方的一张分离并向输送方向Y的下游进给。
输送部24具备输送辊对26。输送辊对26在输送方向Y上设置于相比进给辊对25更靠下游的位置。输送辊对26在输送方向Y上设置于相比读取区域SA更靠上游的位置。输送辊对26具备输送驱动辊26A和输送从动辊26B。输送辊对26以在读取原稿D时以相同的输送速度输送原稿D的方式进行旋转驱动。输送从动辊26B通过输送驱动辊26A的旋转而随之旋转。
输送机构20具备排出部27。排出部27排出图像读取后的原稿D。排出部27具备排出辊对28。排出辊对28在输送方向Y上设置于相比读取区域SA更靠下游的位置。排出辊对28与输送辊对26一同进行原稿D的读取期间的输送。排出辊对28具备排出驱动辊28A和排出从动辊28B。排出辊对28以在读取原稿D时以相同的输送速度输送原稿D的方式进行旋转驱动。排出从动辊28B通过排出驱动辊28A的旋转而随之旋转。
图像读取装置11具备进给电机29A和输送电机29B。进给电机29A是用于驱动进给辊23和进给驱动辊25A旋转的动力源。输送电机29B是用于驱动进给分离辊25B、输送驱动辊26A以及排出驱动辊28A旋转的动力源。
图像读取装置11具备读取部30。读取部30设置于主体12的内部。读取部30构成为从沿着输送路径19输送的原稿D读取图像。读取部30设置于输送方向Y上的输送辊对26与排出辊对28之间。
读取部30也可以具备第一读取部30A和第二读取部30B。第一读取部30A读取原稿D的表面。第二读取部30B读取原稿D的背面。第一读取部30A和第二读取部30B设置于夹着输送路径19的两侧。第一读取部30A和第二读取部30B在输送方向Y上设置于相互稍微错开的位置。在仅读取原稿D的表面的情况下,第一读取部30A进行读取动作,第二读取部30B不进行读取动作。在读取原稿D的两面的情况下,第一读取部30A和第二读取部30B进行读取动作。
第一读取部30A具备第一光源31A。第一光源31A能够向输送中的原稿D照射光。第一光源31A例如由LED或荧光灯等构成。
第一读取部30A具备第一图像传感器32A。第一图像传感器32A沿宽度方向X延伸。第一图像传感器32A例如是线性图像传感器。第一图像传感器32A也可以是多个光电转换元件沿着宽度方向X配置成一列的接触式图像传感器。具体而言,第一图像传感器32A也可以是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图像传感器。第一图像传感器32A接收来自第一光源31A的光在原稿D反射后的反射光。第一图像传感器32A由各光电转换元件将接收到的光转换为电信号并输出与受光量相应的值的像素信号。图像读取装置11可以是能够进行彩色扫描和单色扫描(灰度扫描)。
第一读取部30A具备第一颜色基准板33A。第一颜色基准板33A设置于夹着输送路径19与第一图像传感器32A对置的位置。第一色基准板33A用于得到阴影校正用的白基准值。
第二读取部30B具有与第一读取部30A相同的功能。因此,省略对第二读取部30B的详细说明。第二读取部30B具备第二光源31B、第二图像传感器32B以及第二颜色基准板33B。第二光源31B具有与第一光源31A相同的功能。第二图像传感器32B具有与第一图像传感器32A相同的功能。第二颜色基准板33B具有与第一颜色基准板33A相同的功能。
图像读取装置11具备编码器34。编码器34设置于主体12的内部。编码器34例如也可以为旋转编码器。编码器34可以是能够检测输送驱动辊26A的旋转,但也可以是能够检测其他辊的旋转。编码器34输出包含与驱动辊的旋转量成比例的数量的脉冲的检测信号。
图像读取装置11具备第一原稿传感器35。第一原稿传感器35设置于输送方向Y上的进给辊23的稍上游。第一原稿传感器35检测有无原稿D,并输出检测信号。第一原稿传感器35例如可以是具有杆的接触式传感器,但也可以是光学式传感器等的非接触传感器。当原稿支撑件13上载置有原稿D时,载置的原稿D将杆压下,从而第一原稿传感器35检测出存在载置于原稿支撑件13的原稿D。
图像读取装置11具备第二原稿传感器36。第二原稿传感器36在输送方向Y上设置于相比输送辊对26的夹持点稍靠下游的位置。第二原稿传感器36检测有无原稿D,并输出检测信号。第二原稿传感器36例如可以是具有杆的接触式传感器,但也可以是光学式传感器等的非接触传感器。当通过输送辊对26输送来原稿D时,原稿D的前端将杆压下,从而第二原稿传感器36检测出存在通过输送辊对26输送的原稿D。在通过输送辊对26输送走原稿D后,当原稿D的后端通过时,杆未被压下,从而第二原稿传感器36检测出不存在通过输送辊对26输送的原稿D。
图像读取系统10的电气构成
接着,参照图4对图像读取系统10的电气构成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在图像读取系统10中,图像读取装置11与终端装置100以能够通信的方式连接。图像读取装置11与终端装置100既可以有线连接也可以无线连接。
图像读取装置11具备控制部40。控制部40也可以统一控制图像读取装置11,对由图像读取装置11执行的各种动作进行控制。也就是说,控制部40进行与图像的读取相关的控制。控制部40也可以包括按照程序执行各种处理的一个以上的处理器、执行各种处理中的至少一部分处理的专用集成电路等一个以上的专用的硬件电路、或者它们的组合。处理器包括CPU以及RAM和ROM等的存储器,存储器存储构成为使CPU执行处理的程序代码或指令。存储器即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通用或专用的计算机可访问的所有可读介质。
控制部40与操作部17、通知部18、进给电机29A、输送电机29B、编码器34、第一原稿传感器35、第二原稿传感器36以及读取部30连接。控制部40能够从操作部17、编码器34、第一原稿传感器35、第二原稿传感器36以及读取部30输入信号。控制部40能够向通知部18、进给电机29A、输送电机29B以及读取部30输出信号。
另外,控制部40具备未图示的定时发生器。定时发生器向读取部30输出表示读取动作定时的脉冲信号。控制部40具备未图示的模拟前端。模拟前端将来自第一图像传感器32A及第二图像传感器32B的像素信号从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
控制部40具备通过执行程序而发挥功能的各种功能部。详细而言,控制部40具备主控制部41、输送控制部42、读取控制部43、图像处理部44。主控制部41统一控制图像读取装置11。
输送控制部42进行沿输送路径19输送原稿D的控制。输送控制部42按照主控制部41的指示控制进给电机29A及输送电机29B的驱动。特别是,输送控制部42以使原稿D以与读取分辨率对应的输送速度输送的方式控制进给电机29A及输送电机29B的驱动。列举具体的一例,输送控制部42在读取分辨率为相对低的300dpi时,以比读取分辨率为相对高的600dpi时高的速度输送原稿D。
读取控制部43经由定时发生器控制读取部30。特别是,读取控制部43控制第一光源31A及第二光源31B的发光。读取控制部43进行使第一图像传感器32A及第二图像传感器32B进行读出动作的控制。由此,读取控制部43进行使读取部30读取原稿D的图像的控制。
图像处理部44对通过读取部30读取的图像的图像数据进行处理。以下,将通过读取部30读取的图像的图像数据示为读取图像数据。特别是,图像处理部44将读取图像数据暂时存储。图像处理部44对读取图像数据进行解析。图像处理部44可以根据解析结果对读取图像数据进行校正。图像处理部44将进行了校正的图像数据输出至终端装置100。
终端装置100例如可以是个人计算机,但也可以是便携式终端装置。终端装置100具备终端控制部101。
终端控制部101也可以统一控制终端装置100,控制由终端装置100执行的各种动作。终端装置100与进行与图像的读取相关的控制的图像读取装置11可通信地连接。也就是说,也可以说终端控制部101进行与图像的读取相关的控制。终端控制部101也可以包括按照程序执行各种处理的一个以上的处理器。处理器包括CPU以及RAM和ROM等的存储器,存储器存储构成为使CPU执行处理的程序代码或指令。存储器即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通用或专用的计算机可访问的所有可读介质。特别是,终端控制部101也可以具备读取驱动器。读取驱动器是具有向图像读取装置11发出读取指示的功能的驱动器。
终端装置100具备终端操作部102和终端显示部103。终端操作部102能够由用户进行操作。也就是说,终端操作部102能够输入用户的指示。终端显示部103构成为显示图像。终端操作部102相当于输入部的一例。终端显示部103相当于显示部的一例。
图像处理功能
接着,参照图5至图8对主控制部41及图像处理部44的功能详细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主控制部41具备图像生成指示部46。图像生成指示部46指示生成对读取图像数据进行了规定校正的校正图像数据。特别是,图像生成指示部46能够指示图像处理部44根据读取图像数据生成外接图像数据作为校正图像数据。图像生成指示部46能够指示图像处理部44根据读取图像数据生成内接图像数据作为校正图像数据。
如图6所示,读取区域R1是构成读取图像数据的所有像素数据的区域。读取区域R1被划分为原稿区域R2和背景区域R3。原稿区域R2是与原稿D对应的像素数据的区域。也就是说,原稿区域R2是读取区域R1中与原稿D对应的区域。背景区域R3是与第一颜色基准板33A或第二颜色基准板33B对应的像素数据的区域。换言之,背景区域R3是不与原稿D对应的像素数据的区域。也就是说,背景区域R3是读取区域R1中不与原稿D对应的区域。读取区域R1、原稿区域R2以及背景区域R3是以读取图像数据为对象的区域,但也是以后述解析图像数据为对象的区域。
外接图像数据是外接图像的图像数据。外接图像是包含原稿区域R2全部的图像。外接图像是不使原稿区域R2缺失的图像,但也可以说是根据读取图像数据而可能包含背景区域R3的至少一部分的图像。这样,外接图像数据相当于第一矩形图像数据的一例。
另一方面,内接图像数据是内接图像的图像数据。内接图像是不包含背景区域R3且包含原稿区域R2的至少一部分的图像。内接图像是不包含背景区域R3的图像,但也可以说是根据读取图像数据而可能使原稿区域R2的端部缺失的图像。内接图像数据相当于第二矩形图像数据的一例。
如图5所示,图像生成指示部46能够指示图像处理部44生成外接图像。特别是,图像生成指示部46也可以在图像读取条件成立时指示图像处理部44生成外接图像。图像读取条件能够根据操作部17的操作而成立。图像读取条件能够根据来自终端装置100的图像读取信息的输入而成立。
图像生成指示部46能够指示图像处理部44生成内接图像。
特别是,图像生成指示部46也可以在图像读取条件成立之后,根据来自终端装置100的内接图像请求而指示图像处理部44生成内接图像。
主控制部41具备内接校正系数设定部47。内接校正系数设定部47根据来自终端装置100的设定信号设定内接校正系数。内接校正系数是在生成内接图像数据时与读取图像数据的校正值相乘的系数。也就是说,内接校正系数是用于在生成内接图像数据时调整读取图像数据的校正值的参数。
内接校正系数也可以包括第一内接校正系数、第二内接校正系数以及第三内接校正系数。第一内接校正系数也可以是校正量比第二内接校正系数小的系数。第三内接校正系数也可以是校正量比第二内接校正系数大的系数。列举具体的一例,第一内接校正系数可以为0.75,第二内接校正系数可以为1.0,第三内接校正系数可以为1.25。也就是说,第二内接校正系数是标准的系数。第一内接校正系数是使校正值相比第二内接校正系数变小的系数。第三内接校正系数是使校正值相比第二内接校正系数变大的系数。
主控制部41具备内接校正系数指示部48。内接校正系数指示部48在生成内接图像数据时向图像处理部44指示内接校正系数。
图像处理部44具备图像获取部51。图像获取部51经由模拟前端从第一图像传感器32A及第二图像传感器32B接收像素信号。图像获取部51根据接收到的像素信号获取读取图像数据。图像获取部51将获得的读取图像数据存储于获取图像存储部71。
图像处理部44具备解析图像转换部52。解析图像转换部52将通过图像获取部51获得的读取图像数据转换为解析图像数据。解析图像转换部52具备分辨率转换部53和二值图像转换部54。
分辨率转换部53读出存储于获取图像存储部71的读取图像数据,对通过图像获取部51获得的读取图像数据的分辨率进行转换。特别是,分辨率转换部53将读取图像数据的分辨率转换为低的分辨率。列举具体的一例,当读取图像数据的读取分辨率为300dpi或600dpi时,分辨率转换部53将读取图像数据转换为读取分辨率为75dpi的解析图像数据。也就是说,当读取图像数据为第一读取分辨率时,具有分辨率转换部53的控制部40能够执行将读取图像数据转换为比第一读取分辨率低的第二读取分辨率的分辨率转换处理。分辨率转换部53将转换了读取分辨率的图像数据存储于解析图像存储部72。
二值图像转换部54从解析图像存储部72读出通过分辨率转换部53转换了读取分辨率的图像数据,将通过分辨率转换部53转换了读取分辨率的图像数据转换为二值图像数据。特别是,二值图像转换部54将RGB的像素数据转换为黑白的像素数据。也就是说,具有二值图像转换部54的控制部40能够执行将被转换为第二读取分辨率的图像数据转换为二值图像数据的二值图像转换处理。二值图像转换部54将二值图像数据存储于解析图像存储部72。这样,进行了分辨率的转换和向二值图像的转换的图像数据作为解析图像数据被存储于解析图像存储部72。
图像处理部44具备外接图像控制部55。外接图像控制部55根据来自图像生成指示部46的指示进行解析图像数据的解析。外接图像控制部55根据解析图像数据的解析结果获取与外接图像数据的生成相关的外接图像控制数据。外接图像控制数据包括外接校正信息。外接校正信息包括读取图像数据的校正角度、外接校正原点以及外接校正尺寸。用于获取外接校正信息的数据包括原稿区域R2的顶点位置及边界位置。也就是说,也可以说外接图像控制数据包括原稿区域R2的顶点位置及边界位置。外接图像控制数据相当于第一控制数据的一例。外接图像控制部55包括顶点位置获取部56、边界位置获取部57、校正角度获取部58以及外接校正信息获取部59。
如图5及图6所示,顶点位置获取部56从解析图像存储部72读出解析图像数据。顶点位置获取部56通过对解析图像数据进行解析而获取读取区域R1中的原稿区域R2的四个顶点位置C1~C4。四个顶点位置C1~C4是原稿区域R2的角部的坐标,也是原稿区域R2的端部的坐标。也就是说,四个顶点位置C1~C4包含于原稿区域R2的边界位置。这样,具有顶点位置获取部56的控制部40获取读取图像数据的读取区域R1中成为原稿区域R2的角部的角部位置。
列举具体的一例,顶点位置获取部56根据解析图像数据获取作为原稿区域R2的像素数据的坐标中在副扫描方向Y上位于最靠第一副扫描方向Y1的位置的坐标作为第一顶点位置C1。第一顶点位置C1的主扫描方向X上的坐标为XC1,副扫描方向Y上的坐标为YC1。
顶点位置获取部56根据解析图像数据获取作为原稿区域R2的像素数据的坐标中在主扫描方向X上位于最靠第一主扫描方向X1的位置的坐标作为第二顶点位置C2。第二顶点位置C2的主扫描方向X上的坐标为XC2,副扫描方向Y上的坐标为YC2。
顶点位置获取部56根据解析图像数据获取作为原稿区域R2的像素数据的坐标中在副扫描方向Y上位于最靠第二主扫描方向Y2的位置的坐标作为第三顶点位置C3。第三顶点位置C3的主扫描方向X上的坐标为XC3,副扫描方向Y上的坐标为YC3。
顶点位置获取部56根据解析图像数据获取作为原稿区域R2的像素数据的坐标中在主扫描方向X上位于最靠第二主扫描方向X2的位置的坐标作为第四顶点位置C4。第四顶点位置C4的主扫描方向X上的坐标为XC4,副扫描方向Y上的坐标为YC4。
边界位置获取部57根据通过顶点位置获取部56获得的顶点位置C1~C4,针对连结原稿区域R2的顶点位置C1~C4的各边E11~E14获取原稿区域R2的边界位置。原稿区域R2的边界位置是成为原稿区域R2的端部的坐标。也就是说,具有边界位置获取部57的控制部40获取读取图像数据的读取区域R1中成为原稿区域R2的端部的端部位置。
列举具体的一例,边界位置获取部57获取将第一顶点位置C1的副扫描方向Y的坐标YC1和第二顶点位置C2的副扫描方向Y的坐标YC2进行n等分的边界检索坐标。在本实施方式中,n等分为128等分,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以任意的值进行等分。边界位置获取部57根据解析图像数据,针对各边界检索坐标而获取作为原稿区域R2的像素数据的坐标中在主扫描方向X上位于最靠第一主扫描方向X1的位置的坐标作为边界位置B10。在图中,代表多个边界位置而示出四个边界位置B10。边界位置获取部57获取第一顶点位置C1和第二顶点位置C2作为边界位置。由此,边界位置获取部57针对连结第一顶点位置C1与第二顶点位置C2的第一边E11获取多个边界位置B10。
另外,边界位置获取部57获取将第二顶点位置C2的主扫描方向X的坐标XC2和第三顶点位置C3的主扫描方向X的坐标XC3进行n等分的边界检索坐标。边界位置获取部57根据解析图像数据,针对各边界检索坐标而获取作为原稿区域R2的像素数据的坐标中在副扫描方向Y上位于最靠第二副扫描方向Y2的位置的坐标作为边界位置B20。在图中,代表多个边界位置而示出四个边界位置B20。边界位置获取部57获取第二顶点位置C2和第三顶点位置C3作为边界位置。由此,边界位置获取部57针对连结第二顶点位置C2与第三顶点位置C3的第二边E12获取多个边界位置B20。
另外,边界位置获取部57获取将第四顶点位置C4的副扫描方向Y的坐标YC4和第三顶点位置C3的副扫描方向Y的坐标YC3进行n等分的边界检索坐标。边界位置获取部57根据解析图像数据,针对各边界检索坐标而获取作为原稿区域R2的像素数据的坐标中在主扫描方向X上位于最靠第二主扫描方向X2的位置的坐标作为边界位置B30。在图中,代表多个边界位置而示出四个边界位置B30。边界位置获取部57获取第三顶点位置C3和第四顶点位置C4作为边界位置。由此,边界位置获取部57针对连结第三顶点位置C3与第四顶点位置C4的第三边E13获取多个边界位置B30。
另外,边界位置获取部57获取将第一顶点位置C1的主扫描方向X的坐标XC1和第四顶点位置C4的主扫描方向X的坐标XC4进行n等分的边界检索坐标。边界位置获取部57根据解析图像数据,针对各边界检索坐标而获取作为原稿区域R2的像素数据的坐标中在副扫描方向Y上位于最靠第一副扫描方向Y1的位置的坐标作为边界位置B40。在图中,代表多个边界位置而示出四个边界位置B40。边界位置获取部57获取第一顶点位置C1和第四顶点位置C4作为边界位置。由此,边界位置获取部57针对连结第一顶点位置C1与第四顶点位置C4的第四边E14获取多个边界位置B40。
校正角度获取部58根据边界位置获取读取图像数据的校正角度θ1。读取图像数据的校正角度θ1是读取图像数据的倾斜角度,在生成外接图像数据时使用。另外,读取图像数据的校正角度θ1也可以在生成内接图像数据时使用。也就是说,校正角度θ1包含于外接校正信息,但也包含于内接校正信息。这样,具有校正角度获取部58的控制部40根据边界位置获取读取图像数据的倾斜角度。
列举具体的一例,校正角度获取部58针对与第一边E11对应的顶点位置C1、C2以及边界位置B10的坐标中的全部组合,获取相对于副扫描方向Y的第一倾斜角度。校正角度获取部58针对与第二边E12对应的顶点位置C2、C3以及边界位置B20的坐标中的全部组合,获取相对于主扫描方向X的第二倾斜角度。校正角度获取部58针对与第三边E13对应的顶点位置C3、C4以及边界位置B30的坐标中的全部组合,获取相对于副扫描方向Y的第三倾斜角度。校正角度获取部58针对与第四边E14对应的顶点位置C1、C4以及边界位置B40的坐标中的全部组合,获取相对于主扫描方向X的第四倾斜角度。而且,校正角度获取部58获取各倾斜角度的平均值作为读取图像数据的校正角度θ1。
外接校正信息获取部59根据边界位置和读取图像数据的校正角度θ1获取与外接图像数据的生成相关的外接校正信息。特别是,外接校正信息获取部59获取外接校正原点及外接校正尺寸作为外接校正信息。
列举具体的一例,外接校正信息获取部59根据解析图像数据使解析图像数据旋转校正角度θ1。该情况下,外接校正信息获取部59使原稿区域R2的边界位置也随着解析图像数据的旋转而移动。
外接校正信息获取部59获取原稿区域R2的边界位置中在主扫描方向X上位于最靠第一主扫描方向X1的位置的坐标和位于最靠第二主扫描方向X2的位置的坐标。外接校正信息获取部59获取原稿区域R2的边界位置中在副扫描方向Y上位于最靠第一副扫描方向Y1的位置的坐标和位于最靠第二副扫描方向Y2的位置的坐标。外接校正信息获取部59获取能够确定包含获得的四个点的矩形区域的外接校正原点及外接校正尺寸。
这样,作为外接图像控制部55的控制部40能够执行根据读取图像数据获取与外接图像数据相关的外接图像控制数据的外接图像控制处理。特别是,控制部40在外接图像控制处理中获取作为读取图像数据的倾斜角度的校正角度θ1作为外接图像控制数据。另外,也可以说控制部40在外接图像控制处理中根据二值图像数据获取外接图像控制数据。外接图像控制处理相当于第一矩形图像控制处理的一例。
图像处理部44具备内接图像控制部60。内接图像控制部60根据来自图像生成指示部46的指示进行解析图像数据的解析。内接图像控制部60根据解析图像数据的解析结果获取与内接图像数据的生成相关的内接图像控制数据。内接图像控制数据包括内接校正信息。内接校正信息包括读取图像数据的校正角度、内接校正原点以及内接校正尺寸。用于获取内接校正信息的数据包括基准位置及内接校正系数。也就是说,也可以说内接图像控制数据包括基准位置及内接校正系数。内接图像控制数据相当于第二控制数据的一例。内接图像控制部60包括内接基准位置获取部61、内接校正系数获取部62以及内接校正信息获取部63。
在此,作为具体的一例,对于在读取图像数据以校正角度θ2被校正时生成包含背景区域R3的外接图像数据的情况和生成不包含背景区域R3的内接图像数据的情况进行说明。此外,为了容易理解发明,将校正角度θ2设为与校正角度θ1相比极小的角度。
如图7及图8所示,读取区域R1包含被校正为外接图像的外接图像区域R11。该情况下,外接图像区域R11包含原稿区域R2的全部,而且也包含背景区域R3。特别是,在外接图像区域R11的端部残留有背景区域R3。
另一方面,读取区域R1包含被校正为内接图像的内接图像区域R12。该情况下,内接图像区域R12包含原稿区域R2的一部分,但不包含背景区域R3。特别是,内接图像区域R12不包含原稿区域R2的端部。内接图像区域R12是比外接图像区域R11小的区域。
如图8所示,当使外接图像区域R11旋转了校正角度θ2时,算出外接图像的外接校正原点P11和外接图像的外接校正尺寸。作为外接校正尺寸,包括外接图像的校正宽度X11和外接图像的校正高度Y11。
另一方面,对于内接图像区域R12而言,与外接图像区域R11同样地,当使其旋转了校正角度θ2时,算出内接图像的内接校正原点P12和内接图像的内接校正尺寸。作为内接校正尺寸,包括内接图像的校正宽度X12和内接图像的校正高度Y12。
内接图像区域R12与外接图像区域R11相比较,在第一边E11具有第一宽度X21的差分。内接图像区域R12与外接图像区域R11相比较,在第二边E12具有第二高度Y22的差分。内接图像区域R12与外接图像区域R11相比较,在第三边E13具有第二宽度X22的差分。内接图像区域R12与外接图像区域R11相比较,在第四边E14具有第一高度Y21的差分。
这样,内接图像区域R12能够根据与外接图像区域R11的差分算出。内接图像控制数据根据内接图像区域R12与外接图像区域R11的差分和外接图像控制数据算出,详细后述。
如图5及图8所示,内接基准位置获取部61获取用于获取内接图像控制数据的基准位置。特别是,内接基准位置获取部61使解析图像数据以外接校正原点为中心旋转校正角度θ2。内接基准位置获取部61在旋转了校正角度θ2的解析图像数据中,针对原稿区域R2的各边E11~E14获取基准位置。也就是说,内接基准位置获取部61根据外接图像控制数据中包含的读取图像数据的校正角度θ2获取多个基准位置。
列举具体的一例,内接基准位置获取部61针对原稿区域R2的第一边E11获取原稿区域R2的边界位置中的多个第一基准位置B11和多个第二基准位置B12。在图中,代表多个第一基准位置B11而示出三个第一基准位置,代表多个第二基准位置B12而示出三个第二基准位置。
多个第一基准位置B11是在副扫描方向Y上包含于连结第一顶点位置C1与第二顶点位置C2的范围RY10中的基准范围RY12的位置,不包含从第一顶点位置C1延续距离DY1的范围RY11。基准范围RY12是在副扫描方向Y上范围RY10中从以第一顶点位置C1为基准的距离DY1延续距离DY2的范围。
在副扫描方向Y上,距离DY1可以为第一顶点位置C1与第二顶点位置C2的距离DY0的3/16的距离。在副扫描方向Y上,距离DY2可以为距离DY0的1/8的距离。
也就是说,当在副扫描方向Y上以第一顶点位置C1为基准时,基准范围RY12包含从距离DY0的3/16的距离至距离DY0的5/16的距离为止的范围。
当在副扫描方向Y上以距第一顶点位置C1的距离为距离DY0的1/4的位置为基准时,也可以说基准范围RY12包含从相对于第一副扫描方向Y1为距离DY0的1/16的距离至相对于第二副扫描方向Y2为距离DY0的1/16的距离为止的范围。
与多个第一基准位置B11同样,多个第二基准位置B12是在副扫描方向Y上包含于范围RY10中预先规定的基准范围RY14的位置,不包含从第二顶点位置C2延续距离DY1的范围RY13。基准范围RY14是副扫描方向Y上范围RY10中从以第二顶点位置C2为基准的距离DY1延续距离DY2的范围。
也就是说,当在副扫描方向Y上以第二顶点位置C2为基准时,基准范围RY14包含从距离DY0的3/16的距离至距离DY0的5/16的距离为止的范围。
当在副扫描方向Y上以距第二顶点位置C2的距离为距离DY0的1/4的位置为基准时,也可以说基准范围RY14包含从相对于第一副扫描方向Y1为距离DY0的1/16的距离至相对于第二副扫描方向Y2为距离DY0的1/16的距离为止的范围。
内接基准位置获取部61针对原稿区域R2的第一边E11获取第一基准位置B11相对于副扫描方向Y的平均坐标。内接基准位置获取部61针对原稿区域R2的第一边E11获取第二基准位置B12相对于副扫描方向Y的平均坐标。内接基准位置获取部61获取第一基准位置B11相对于副扫描方向Y的平均坐标与第二基准位置B12相对于副扫描方向Y的平均坐标的差分。
这样,基于原稿区域R2的顶点位置C1、C2的第一边E11包含从原稿区域R2的顶点位置C1、C2延续距离DY1的范围RY11、RY13。基于原稿区域R2的顶点位置C1、C2的第一边E11包含从以原稿区域R2的顶点位置C1、C2为基准的距离DY1延续距离DY2的基准范围RY12、RY14。而且,在基于原稿区域R2的顶点位置C1、C2的第一边E11,多个基准位置B11、B12包含于基准范围RY12、RY14。范围RY11、RY13相当于第一范围的一例。基准范围RY12、RY14相当于第二范围的一例。
距离DY1相当于第一距离的一例。距离DY2相当于第二距离的一例。
接着,内接基准位置获取部61针对原稿区域R2的第二边E12获取原稿区域R2的边界位置中的多个第三基准位置B21和多个第四基准位置B22。在图中,代表多个第三基准位置B21而示出三个第三基准位置,代表多个第四基准位置B22而示出三个第四基准位置。
多个第三基准位置B21是在主扫描方向X上包含于连结第二顶点位置C2与第三顶点位置C3的范围RX20中预先规定的基准范围RX22的位置,不包含从第二顶点位置C2延续距离DX1的范围RX21。基准范围RX22是主扫描方向X上范围RX20中从以第二顶点位置C2为基准的距离DX1延续距离DX2的范围。
在主扫描方向X上,距离DX1可以为第二顶点位置C2与第三顶点位置C3的距离DX0的3/16的距离。在主扫描方向X上,距离DX2可以为距离DX0的1/8的距离。
也就是说,当在主扫描方向X上以第二顶点位置C2为基准时,基准范围RX22包含从距离DX0的3/16的距离至距离DX0的5/16的距离为止的范围。
当在主扫描方向X上以距第二顶点位置C2的距离为距离DX0的1/4的位置为基准,也可以说基准范围RX22包含从相对于第一主扫描方向X1为距离DX0的1/16的距离至相对于第二主扫描方向X2为距离DX0的1/16的距离为止的范围。
与多个第三基准位置B21同样,多个第四基准位置B22是在主扫描方向X上包含于范围RX20中预先规定的基准范围RX24的位置,不包含从第三顶点位置C3延续距离DX1的范围RX23。基准范围RX24是主扫描方向X上范围RX20中从以第三顶点位置C3为基准的距离DX1延续距离DX2的范围。
也就是说,当在主扫描方向X上以第三顶点位置C3为基准时,基准范围RX24包含从距离DX0的3/16的距离至距离DX0的5/16的距离为止的范围。
当在主扫描方向X上以距第三顶点位置C3的距离为距离DX0的1/4的位置作为基准时,也可以说基准范围RX24包含从相对于第一主扫描方向X1为距离DX0的1/16的距离至相对于第二主扫描方向X2为距离DX0的1/16的距离为止。
这样,基于原稿区域R2的端部的第二边E12包含从原稿区域R2的顶点位置C2、C3延续距离DX1的范围RX21、RX23。基于原稿区域R2的顶点位置C2、C3的第二边E12包含从以原稿区域R2的顶点位置C2、C3为基准的距离DX1延续距离DX2的基准范围RX22、RX24。而且,在基于原稿区域R2的顶点位置C2、C3的第二边E12,多个基准位置B21、B22包含于基准范围RX22、RX24。范围RX21、RX23相当于第一范围的一例。基准范围RX22、RX24相当于第二范围的一例。距离DX1相当于第一距离的一例。距离DX2相当于第二距离的一例。
内接基准位置获取部61针对原稿区域R2的第二边E12获取第三基准位置B21相对于主扫描方向X的平均坐标。内接基准位置获取部61针对原稿区域R2的第二边E12获取第四基准位置B22相对于主扫描方向X的平均坐标。内接基准位置获取部61获取第三基准位置B21相对于主扫描方向X的平均坐标与第四基准位置B22相对于主扫描方向X的平均坐标的差分。
内接基准位置获取部61针对原稿区域R2的第三边E13,与原稿区域R2的第一边E11同样地获取原稿区域R2的边界位置中的基准位置。内接基准位置获取部61针对原稿区域R2的第三边E13,与原稿区域R2的第一边E11同样地获取基准位置相对于主扫描方向X的平均坐标的差分。
内接基准位置获取部61针对原稿区域R2的第四边E14,与原稿区域R2的第二边E12同样地获取原稿区域R2的边界位置中的基准位置。内接基准位置获取部61针对原稿区域R2的第四边E14,与原稿区域R2的第二边E12同样地获取基准位置相对于主扫描方向X的平均坐标的差分。
内接校正系数获取部62根据来自内接校正系数指示部48的指示获取内接校正系数。特别是,内接校正系数获取部62根据来自内接校正系数指示单元48的指示获取第一内接校正系数、第二内接校正系数以及第三内接校正系数中的任意一个作为内接校正系数。
内接校正信息获取部63根据读取图像数据的校正角度θ2、基准位置的平均坐标的差分以及内接校正系数,获取与内接图像数据的生成相关的内接图像控制数据。特别地,内接校正信息获取部63获取内接校正原点及内接校正尺寸作为内接校正信息。也就是说,内接校正信息获取部63根据外接图像控制数据中包含的读取图像数据的校正角度θ2获取内接校正原点及内接校正尺寸作为内接校正信息。
列举具体的一例,内接校正信息获取部63针对原稿区域R2的各边E11~E14而对基准位置的平均坐标的差分乘以“2”和内接校正系数。由此,内接校正信息获取部63针对原稿区域R2的各边E11~E14算出外接图像与内接图像的差分。外接图像与内接图像的差分包括第一边E11的第一宽度X21的差分、第二边E12的第二高度Y22的差分、第三边E13的第二宽度X22的差分以及第四边E14的第一高度Y21的差分。
以第一边E11为代表进行说明,多个第一基准位置B11是在副扫描方向Y上以第一顶点位置C1与第二顶点位置C2的距离DY0的1/4的距离为基准的位置。多个第二基准位置B12是在副扫描方向Y上以第一顶点位置C1与第二顶点位置C2的距离的3/4的距离为基准的位置。也就是说,多个第一基准位置B11和多个第二基准位置B12以分离第一顶点位置C1与第二顶点位置C2的距离DY0的1/2的距离的位置为基准。因此,内接校正信息获取部63通过对基准位置的平均坐标的差分乘以“2”,可以针对连结顶点位置C1与顶点位置C2的第一边E11而获取第一宽度X21的差分作为外接图像与内接图像的差分。这样,通过将分离距离DY0的1/2的距离的位置作为多个第一基准位置B11与多个第二基准位置B12的基准,可以减轻关于外接图像与内接图像的差分的算出的控制负荷。另外,通过将距离DY0的1/4的距离作为多个第一基准位置B11与多个第二基准位置B12的基准,也不易受到例如顶点位置C1、C2处的U形钉的剪落或破损等的影响。
内接校正信息获取部63针对原稿区域R2的各边E11~E14,根据外接图像与内接图像的差分获取内接图像区域R12的内接校正尺寸。详细而言,内接校正信息获取部63针对原稿区域R2的各边E11~E14,从外接校正尺寸减去外接图像与内接图像的差分,从而获取内接校正尺寸。
内接校正信息获取部63针对原稿区域R2的第一边E11及第四边E14,根据外接图像与内接图像的差分获取内接图像区域R12的内接校正原点。详细而言,内接校正信息获取部63针对原稿区域R2的第一边E11及第四边E14,对外接校正原点加上外接图像与内接图像的差分,从而获取内接校正原点。
这样,作为内接图像控制部60的控制部40能够根据外接图像控制数据执行获取内接图像控制数据的内接图像控制处理。特别是,控制部40在内接图像控制处理中根据多个基准位置及读取图像数据的校正角度θ2,获取内接校正原点及内接校正尺寸作为内接图像控制数据。内接图像控制处理相当于第二矩形图像控制处理的一例。
图像处理部44具备图像生成部64。图像生成部64根据外接校正信息从读取图像数据生成外接图像数据。图像生成部64根据内接校正信息从读取图像数据生成内接图像数据。也就是说,具有图像生成部64的控制部40根据读取图像数据与外接校正信息生成外接图像数据。另外,控制部40根据读取图像数据和内接校正信息生成内接图像数据。
列举具体的一例,图像生成部64获取校正角度、外接校正原点以及外接校正尺寸作为外接校正信息。外接校正原点及外接校正尺寸是以作为第二读取分辨率的解析图像数据为对象的外接校正信息。图像生成部64将以作为第二读取分辨率的解析图像数据为对象的外接校正原点及外接校正尺寸转换为以作为第一读取分辨率的读取图像数据为对象的外接校正原点及外接校正尺寸。
图像生成部64根据以读取图像数据为对象的外接校正原点及外接校正尺寸和校正角度从读取图像数据生成外接图像数据。同样地,图像生成部64根据以读取图像数据为对象的内接校正原点及内接校正尺寸和校正角度,从读取图像数据生成内接图像数据。
图像处理部44具备图像处理存储部70。图像处理存储部70是存储通过图像处理部44处理后的图像数据的记录区域。图像处理存储部70具备获取图像存储部71、解析图像存储部72以及生成图像存储部73。获取图像存储部71是存储通过图像获取部51获得的图像数据的存储区域。也就是说,获取图像存储部71存储读取图像数据。解析图像存储部72是存储通过解析图像转换部52转换后的解析图像的存储区域。生成图像存储部73是存储通过图像生成部64生成的图像数据的存储区域。
内接校正系数控制处理
在此,对内接校正系数控制处理进行说明。内接校正系数控制处理包括在终端装置100中执行的内接校正系数输入处理和在图像读取装置11中执行的内接校正系数设定处理。内接校正系数输入处理是每隔规定周期调用的处理。内接校正系数设定处理是每隔规定周期调用的处理。
在终端装置100中,在内接校正系数输入处理中,终端控制部101根据来自终端操作部102的输入信号判定是否输入了内接校正系数的设定信息。内接校正系数的设定信息是能够确定设定了内接校正系数和所设定的内接校正系数的信息。终端控制部101在判定为未输入内接校正系数的设定信息时,结束内接校正系数输入处理。终端控制部101在判定为输入了内接校正系数的设定信息时,将内接校正系数的设定信息输出至图像读取装置11。当该处理结束时,终端控制部101结束内接校正系数输入处理。
在图像读取装置11中,在内接校正系数设定处理中,控制部40判定是否从终端装置100输入了内接校正系数的设定信息。控制部40在判定为未从终端装置100输入内接校正系数的设定信息时,结束内接校正系数设定处理。控制部40在判定为从终端装置100输入了内接校正系数的设定信息时,根据内接校正系数的设定信息设定内接校正系数。这样,控制部40能够根据来自终端操作部102的输入调整内接图像数据的内接校正原点及内接校正尺寸。当该处理结束时,控制部40结束内接校正系数设定处理。
图像读取控制处理接着,参照图9对图像读取控制处理进行说明。图像读取控制处理包括在图像读取装置11中执行的第一图像读取控制处理和在终端装置100中执行的第二图像读取控制处理。第一图像读取控制处理是每隔规定周期调用的处理。第二图像读取控制处理是每隔规定周期调用的处理。
如图9所示,在图像读取装置11中,在第一图像读取控制处理的步骤S11中,控制部40判定图像读取条件是否成立。图像读取条件能够根据操作部17的操作而成立。图像读取条件能够根据来自终端装置100的图像读取信息的输入而成立。控制部40在判定为图像读取条件不成立时,结束第一图像读取控制处理。控制部40在判定为图像读取条件成立时,将处理转移至步骤S12。
在步骤S12中,控制部40执行图像读取处理。在该处理中,控制部40对输送机构20进行控制以输送原稿D。控制部40对读取部30进行控制以从原稿D读取图像。控制部40根据通过读取部30读取的像素信号生成图像数据。当该处理结束时,控制部40将处理转移至步骤S13。
在步骤S13中,控制部40执行外接图像控制处理。在该处理中,控制部40从图像数据生成解析图像数据。控制部40根据解析图像数据获取外接图像控制数据。特别是,控制部40根据解析图像数据获取边界位置。控制部40根据边界位置获取校正角度作为外接图像控制数据。另外,控制部40根据边界位置和校正角度获取校正原点及校正尺寸作为外接图像控制数据。控制部40根据外接图像控制数据从读取图像数据生成外接图像数据。当该处理结束时,控制部40将处理转移至步骤S14。
在步骤S14中,控制部40执行外接图像输出处理。在该处理中,控制部40将生成的外接图像数据输出至终端装置100。当该处理结束时,控制部40将处理转移至步骤S15。
另一方面,在终端装置100中,在第二图像读取控制处理的步骤S21中,终端控制部101判定是否从图像读取装置11输入了外接图像数据。终端控制部101在判定为未输入外接图像数据时,将处理转移至步骤S23。终端控制部101在判定为输入了外接图像数据时,将处理转移至步骤S22。
在步骤S22中,终端控制部101根据输入的外接图像数据在终端显示部103中显示外接图像。当该处理结束时,控制部101将处理转移至步骤S66。
在步骤S23中,终端控制部101根据终端操作部102的操作判定是否请求了内接图像。内接图像的请求也可以是能够在终端显示部103显示外接图像时输入。这样,在终端装置100中,在终端显示部103显示外接图像的情况下,当想要显示内接图像时,能够根据终端操作部102的操作请求内接图像。终端控制部101在判定为未请求内接图像时,将处理转移至步骤S25。终端控制部101在判定为请求了内接图像时,将处理转移至步骤S24。
在步骤S24中,终端控制部101向图像读取装置11输出内接图像请求。当该处理结束时,终端控制部101将处理转移至步骤S25。
在图像读取装置11中,在第一图像读取控制处理的步骤S15中,控制部40判定是否存在来自终端装置100的内接图像请求。控制部40在判定为没有内接图像请求时,将处理转移至步骤S18。控制部40在判定为存在内接图像请求时,将处理转移至步骤S16。
在步骤S16中,控制部40执行内接图像控制处理。在该处理中,控制部40根据外接图像控制数据获取内接图像控制数据。
特别是,控制部40根据边界位置和作为外接图像控制数据的校正角度获取多个基准位置。控制部40获取内接校正系数。控制部40根据多个基准位置和内接校正系数获取外接图像与内接图像的差分。控制部40根据外接图像控制数据和外接图像与内接图像的差分获取内接校正原点及内接校正尺寸作为内接图像控制数据。控制部40根据校正角度、内接校正原点以及内接校正尺寸从读取图像数据生成内接图像数据。这样,控制部40能够根据来自终端操作部102的输入选择是否生成内接图像数据。当该处理结束时,控制部40将处理转移至步骤S17。
在步骤S17中,控制部40执行内接图像输出处理。在该处理中,控制部40将生成的内接图像数据输出至终端装置100。当该处理结束时,控制部40将处理转移至步骤S18。
在步骤S18中,控制部40判定图像读取的结束条件是否成立。图像读取的结束条件可以根据操作部17的操作而成立。图像读取的结束条件也可以根据来自终端装置100的图像读取结束信息的输入而成立。
图像读取的结束条件也可以根据内接图像数据的输出而成立。图像读取的结束条件也可以在经过了预先规定的时间时成立。控制部40在判定为图像读取的结束条件不成立时,将处理转移至步骤S15。控制部40在判定为图像读取的结束条件成立时,结束第一图像读取控制处理。由此,控制部40判定是否存在内接图像请求,直到图像读取的结束条件成立为止。
另一方面,在终端装置100中,在第二图像读取控制处理的步骤S25中,终端控制部101判定是否从图像读取装置11输入了内接图像数据。终端控制部101在判定为未输入内接图像数据时,将处理转移至步骤S27。终端控制部101在判定为输入了内接图像数据时,将处理转移至步骤S26。
在步骤S26中,终端控制部101根据输入的内接图像数据在终端显示部103中显示内接图像。当该处理结束时,控制部101将处理转移至步骤S27。
在步骤S27中,终端控制部101根据终端操作部102的操作判定是否有保存图像的指定。保存图像的指定也可以是能够在终端显示部103显示外接图像及内接图像的至少任意一个时输入。
特别是,也可以是能够在终端显示部103显示外接图像及内接图像的至少任意一个时指定外接图像作为保存图像。也可以是能够在终端显示部103显示内接图像时指定内接图像作为保存图像。终端控制部101在判定为没有保存图像的指定时,结束第二图像读取控制处理。终端控制部101在判定为有保存图像的指定时,将处理转移至步骤S28。
在步骤S28中,终端控制部101将指定的图像存储至存储器。由此,在终端装置100中,能够根据终端操作部102的操作保存外接图像及内接图像中的指定的图像。终端控制部101也可以向图像读取装置11输出图像读取结束信息。当该处理结束时,终端控制部101结束第二图像读取控制处理。
这样,终端控制部101能够在使外接图像显示于终端显示部103之后,根据来自终端操作部102的输入执行使内接图像显示于终端显示部103的显示控制处理。换言之,控制部40能够执行如下显示控制处理:在进行了用于使外接图像显示于终端显示部103的控制之后,根据来自终端操作部102的输入进行用于使内接图像显示于终端显示部103的控制。
第一实施方式的作用
对第一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图像读取装置11中,经由模拟前端从第一图像传感器32A及第二图像传感器32B向控制部40输入像素信号。在控制部40中,获取基于像素信号的读取图像数据。根据读取图像数据获取解析图像数据。
根据解析图像数据获取读取区域R1中的原稿区域R2的顶点位置C1~C4。根据解析图像数据获取原稿区域R2的边界位置B10、B20、B30、B40。根据顶点位置C1~C4以及边界位置B10、B20、B30、B40获取读取图像数据的校正角度θ1、θ2作为外接图像控制数据。根据顶点位置C1~C4、边界位置B10、B20、B30、B40以及校正角度θ1、θ2获取外接校正原点及外接校正尺寸作为外接图像控制数据。根据外接图像控制数据从读取图像数据生成外接图像控制数据。由此,基于外接图像数据的外接图像被显示于终端显示部103。
当根据来自终端操作部102的输入而存在内接图像请求时,根据原稿区域R2的顶点位置C1~C4以及边界位置B10、B20、B30、B40获取基准位置。获取根据来自终端操作部102的输入设定的内接校正系数。根据基准位置和内接校正系数获取外接图像与内接图像的差分。根据作为外接图像控制数据的外接校正原点及外接校正尺寸和外接图像与内接图像的差分,获取作为内接图像控制数据的内接校正原点及内接校正尺寸。根据内接图像控制数据从读取图像数据生成内接图像控制数据。由此,基于内接图像数据的内接图像显示于终端显示部103。
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
对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进行说明。
(1)根据读取图像数据获取与外接图像数据的生成相关的外接图像控制数据,外接图像数据包含读取区域R1中与原稿D对应的原稿区域R2的全部。根据外接图像控制数据获取与内接图像数据的生成相关的内接图像控制数据,内接图像数据不包含读取区域R1中不与原稿D对应的背景区域R3,而且包含原稿区域R2的至少一部分。因此,除了与包含与原稿D对应的原稿区域R2全部的外接图像数据的生成相关的外接图像控制数据以外,还能够获取与不包含背景区域R3的内接图像数据的生成相关的内接图像控制数据。因此,可以提高用户的便利性。
(2)获取读取图像数据的校正角度θ1、θ2作为外接图像控制数据。
根据读取图像数据的校正角度θ1、θ2获取校正读取图像数据的内接校正原点及内接校正尺寸作为内接图像控制数据。因此,可以获取基于读取图像数据的校正角度θ1、θ2的内接校正原点及内接校正尺寸。因此,可以获取考虑了读取图像数据的校正角度θ1、θ2的内接图像控制数据。另外,读取图像数据的校正角度θ1、θ2作为外接图像控制数据而获取,但也可以在获取内接图像控制数据时使用,可以使用于获取内接图像控制数据的控制高速化。
(3)基于原稿区域R2的顶点位置C1~C4的各边E11~E14包含从原稿区域R2的顶点位置C1~C4延续距离DY1、DX1的范围RY11、RY13、RX21、RX23。针对基于原稿区域R2的顶点位置C1~C4的各边E11~E14,根据不包含于范围RY11、RY13、RX21、RX23的多个基准位置获取将读取图像数据校正为内接图像控制数据的校正原点及校正尺寸。因此,即使在顶点位置C1~C4中的任意一个缺损的情况下,也能够根据不包含于从顶点位置C1~C4延续距离DY1、DX1的范围RY11、RY13、RX21、RX23中的多个基准位置获取校正原点及校正尺寸。因此,通过从外接图像控制数据获取适当的内接图像控制数据,可以在不降低品质的情况下生成内接图像数据。
(4)能够根据来自终端操作部102的输入而选择是否生成内接图像数据。因此,能够按照用户的意图选择是否生成内接图像数据。因此,可以提高用户的便利性。
(5)能够根据来自终端操作部102的输入调整内接校正系数。因此,能够按照用户的意图调整内接校正系数。因此,可以提高用户的便利性。
(6)在读取图像数据为第一读取分辨率的情况下,读取图像数据被转换为比第一读取分辨率低的第二读取分辨率。被转换为第二读取分辨率的图像数据被转换为二值图像数据。根据二值图像数据获取外接图像控制数据。因此,可以降低读取图像数据的读取分辨率,而且可以将读取图像数据作为二值图像数据进行使用。因此,可以使获取外接图像控制数据的控制高速化。
(7)在进行了用于显示外接图像的控制之后,根据来自终端操作部102的输入执行用于显示内接图像的控制。因此,可以通过显示外接图像而提供使用户确认外接图像的机会。而且,在确认了外接图像之后,可以提供使用户输入显示内接图像的机会。因此,可以提高用户的便利性。
变更例
本实施方式可以如下进行变更并实施。本实施方式及以下的变更例能够在技术上不矛盾的范围内相互组合实施。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如,也可以是能够根据用户的指示的输入而选择显示外接图像还是显示内接图像。换言之,也可以是能够根据用户的指令的输入而选择是生成外接图像数据还是生成内接图像数据。也就是说,也可以是控制部40能够根据来自终端装置100的终端操作部102的输入而选择可否执行外接图像控制处理及内接图像控制处理中的至少任意一个处理。另外,例如,也可以是能够在每次图像读取条件成立时输入用户的指示。另外,例如,也可以是能够在图像读取条件成立前输入用户的指示,并持续地设定选择结果。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如,作为解析图像数据,也可以不转换读取图像数据的分辨率。例如,作为解析图像数据,也可以不将读取图像数据转换为二值图像数据。例如,也可以不获取解析图像数据,而对读取图像数据本身进行解析。
在上述实施例中,例如,也可以根据外接图像数据的解析结果从外接图像数据生成内接图像数据。也就是说,在内接图像控制处理中,也可以获取对读取图像数据或外接图像数据进行校正的校正值作为内接图像控制数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如,校正角度获取部58也可以获取多个校正候补角度,从多个校正候补角度获取任意一个作为校正角度。多个校正候补角度也可以包括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获得的基准角度、对基准角度加上第一角度而得的角度、从基准角度减去第一角度而得的角度、对基准角度加上第二角度而得的角度、以及从基准角度减去第二角度而得的角度。校正角度获取部58也可以使读取区域R1以多个校正候补角度的每一个旋转,并获取结果为背景区域R3的面积小的角度作为校正角度。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与来自终端操作部102的输入无关地生成内接图像数据。另外,也可以是能够根据来自终端操作部102的输入选择是否显示内接图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根据来自图像读取装置11的操作部17的输入进行各种指示,而不是来自终端装置100的终端操作部102的输入。各种指示也可以包括内接校正系数的输入。各种指示也可以包括内接图像数据的生成。各种指示也可以包括内接图像的显示。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图像读取装置11的显示部显示外接图像及内接图像而不是在终端装置100的终端显示部103。这样,既可以是控制部40相当于控制部的一例,也可以是控制部40及终端控制部101相当于控制部的一例。另外,作为图像读取系统10,既可以是包括终端装置100的构成,也可以是不包括终端装置100的构成。
第一图像传感器32A及第二图像传感器32B并不限定于CMOS图像传感器。第一图像传感器32A及第二图像传感器32B既可以为例如MOS(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图像传感器,也可以为例如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图像传感器。
第一图像传感器32A及第二图像传感器32B并不限定于线性图像传感器,例如也可以为区域图像传感器。
原稿的材质并不限定于纸,例如也可以为树脂制的薄膜或薄片、织物、金属膜等。
图像读取装置也可以是除了扫描功能之外还具备打印功能及复印功能的复合机的一部分。
图像读取装置并不限于馈纸式,也可以为平板式。平板式的图像读取装置具备滑架和滑架电机。滑架能够在滑架电机的驱动下沿着主扫描方向X移动。滑架上搭载有读取部。
本发明能够应用于图像读取装置,但也能够应用于图像读取系统及图像读取装置的控制方法。
附录
以下,记载能够从上述实施方式及变更例掌握的技术思想及其作用效果。
(A)一种图像读取装置,具备:读取部,构成为从原稿读取图像;以及控制部,进行与图像的读取相关的控制,所述控制部能够执行如下处理:第一矩形图像控制处理,根据通过所述读取部读取的图像的读取图像数据获取与第一矩形图像数据的生成相关的第一控制数据,所述第一矩形图像数据包含所述读取图像数据的读取区域中与原稿对应的原稿区域的全部;以及第二矩形图像控制处理,根据所述第一控制数据获取与第二矩形图像数据的生成相关的第二控制数据,所述第二矩形图像数据不包含所述读取图像数据的读取区域中与原稿不对应的背景区域且包含所述原稿区域的至少一部分。
根据该构成,除了与包含与原稿对应的原稿区域的全部的第一矩形图像数据的生成相关的第一控制数据以外,还能够获取与不包含背景区域的第二矩形图像数据的生成相关的第二控制数据。因此,可以提高用户的便利性。
(B)也可以是,在所述第一矩形图像控制处理中,所述控制部获取所述读取图像数据的倾斜角度作为所述第一控制数据,在所述第二矩形图像控制处理中,所述控制部根据所述读取图像数据的倾斜角度获取对所述读取图像数据或所述第一矩形图像数据进行校正的校正值作为所述第二控制数据。
根据该构成,可以获取基于读取图像数据的倾斜角度的校正值。因此,可以获取考虑了读取图像数据的倾斜角度的第二控制数据。另外,读取图像数据的倾斜角度作为第一控制数据而获取,但也可以在获取第二控制数据时使用,从而可以使用于获取第二控制数据的控制高速化。
(C)也可以是,基于所述原稿区域的角部的各边包含从所述原稿区域的角部延续第一距离的第一范围,在所述第二矩形图像控制处理中,所述控制部针对基于所述原稿区域的角部的各边,根据不包含于所述第一范围的多个基准位置获取对所述读取图像数据或所述第一矩形图像数据进行校正的校正值。
根据该构成,即使在例如破损、弯折或者剪落等原稿的角部缺损的情况下,也可以根据不包含于从原稿的角度延续第一距离的第一范围的多个基准位置获取校正值。因此,通过从第一控制数据获取适当的第二控制数据,可以在不降低品质的情况下生成第二矩形图像数据。
(D)也可以是,基于所述原稿区域的角部的各边包含从以所述原稿区域的角部为基准的所述第一距离延续第二距离的第二范围,所述多个基准位置包含于所述第二范围。根据该构成,可以实现与(C)相同的效果。
(E)也可以是,具备供用户输入指示的输入部,所述控制部能够根据来自所述输入部的输入选择是否生成所述第二矩形图像数据。
根据该构成,能够按照用户的意图选择是否生成第二矩形图像数据。因此,可以提高用户的便利性。
(F)也可以是,具备供用户输入指示的输入部,在所述第二矩形图像控制处理中,所述控制部能够根据来自所述输入部的输入调整对所述读取图像数据或所述第一矩形图像数据进行校正的校正值。
根据该构成,能够按照用户的意图调整对读取图像数据或第一矩形图像数据进行校正的校正值。因此,可以提高用户的便利性。
(G)也可以是,所述控制部能够执行如下处理:分辨率转换处理,当所述读取图像数据为第一读取分辨率时,将所述读取图像数据转换为比所述第一读取分辨率低的第二读取分辨率;以及二值图像转换处理,将转换为所述第二读取分辨率的图像数据转换为二值图像数据,在所述第一矩形图像控制处理中,所述控制部根据所述二值图像数据获取所述第一控制数据。
根据该构成,可以降低读取图像数据的读取分辨率,而且可以将读取图像数据作为二值图像数据进行使用。因此,可以使获取第二控制数据的控制高速化。
(H)一种图像读取系统,具备:读取部,构成为从原稿读取图像;控制部,进行与图像的读取相关的控制;显示部,显示图像;以及输入部,供用户输入指示,所述控制部能够执行如下处理:第一矩形图像控制处理,根据通过所述读取部读取的图像的读取图像数据获取与第一矩形图像数据的生成相关的第一控制数据,所述第一矩形图像数据包含所述读取图像数据的读取区域中与原稿对应的原稿区域的全部;第二矩形图像控制处理,根据所述第一控制数据获取与第二矩形图像数据的生成相关的第二控制数据,所述第二矩形图像数据不包含所述读取图像数据的读取区域中与原稿不对应的背景区域且包含所述原稿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以及显示控制处理,在进行了用于使基于所述第一矩形图像数据的第一矩形图像显示于所述显示部的控制之后,根据来自所述输入部的输入进行用于使基于所述第二矩形图像数据的第二矩形图像显示于所述显示部的控制。
根据该构成,可以实现与(A)相同的效果。另外,除此之外,通过显示第一矩形图像,可以提供使用户确认第一矩形图像的机会。而且,在确认了第一矩形图像之后,可以提供使用户输入显示第二矩形图像的机会。因此,可以提高用户的便利性。
(I)一种图像读取装置的控制方法,所述图像读取装置具备构成为从原稿读取图像的读取部,所述控制方法包括:根据通过所述读取部读取的图像的读取图像数据获取与第一矩形图像数据的生成相关的第一控制数据,所述第一矩形图像数据包含所述读取图像数据的读取区域中与原稿对应的原稿区域的全部;以及根据所述第一控制数据获取与第二矩形图像数据的生成相关的第二控制数据,所述第二矩形图像数据不包含所述读取图像数据的读取区域中与原稿不对应的背景区域且包含所述原稿区域的至少一部分。根据该构成,可以实现与(A)相同的效果。

Claims (10)

1.一种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读取部,构成为从原稿读取图像;以及
控制部,进行与图像的读取相关的控制,
所述控制部能够执行如下处理:
第一图像数据生成处理,根据通过所述读取部读取的图像的读取图像数据生成第一矩形图像数据,所述第一矩形图像数据包含所述读取图像数据的读取区域中与原稿对应的原稿区域的全部;
第一矩形图像控制处理,获取与所述第一矩形图像数据的生成相关的第一控制数据;
第二图像数据生成处理,根据所述第一控制数据生成第二矩形图像数据,所述第二矩形图像数据不包含所述读取图像数据的读取区域中与原稿不对应的背景区域且包含所述原稿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以及
第二矩形图像控制处理,获取与所述第二矩形图像数据的生成相关的第二控制数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矩形图像控制处理中,所述控制部获取所述读取图像数据的倾斜角度作为所述第一控制数据,
在所述第二矩形图像控制处理中,所述控制部根据所述读取图像数据的倾斜角度获取对所述读取图像数据或所述第一矩形图像数据进行校正的校正值作为所述第二控制数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基于所述原稿区域的角部的各边包含从所述原稿区域的角部延续第一距离的第一范围,
在所述第二矩形图像控制处理中,所述控制部针对基于所述原稿区域的角部的各边,根据不包含于所述第一范围的多个基准位置获取对所述读取图像数据或所述第一矩形图像数据进行校正的校正值。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基于所述原稿区域的角部的各边包含从以所述原稿区域的角部为基准的所述第一距离延续第二距离的第二范围,
所述多个基准位置包含于所述第二范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读取装置具备供用户输入指示的输入部,
所述控制部能够根据来自所述输入部的输入选择是否生成所述第二矩形图像数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读取装置具备供用户输入指示的输入部,
所述控制部能够根据来自所述输入部的输入选择生成所述第一矩形图像数据和生成所述第二矩形图像数据的任一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读取装置具备供用户输入指示的输入部,
所述控制部能够根据来自所述输入部的输入,在所述第二矩形图像控制处理中,调整对所述读取图像数据或所述第一矩形图像数据进行校正的校正值。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能够执行如下处理:
分辨率转换处理,当所述读取图像数据为第一读取分辨率时,将所述读取图像数据转换为比所述第一读取分辨率低的第二读取分辨率;以及
二值图像转换处理,将转换为所述第二读取分辨率的图像数据转换为二值图像数据,
在所述第一矩形图像控制处理中,所述控制部根据所述二值图像数据获取所述第一控制数据。
9.一种图像读取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
读取部,构成为从原稿读取图像;
控制部,进行与图像的读取相关的控制;
显示部,显示图像;以及
输入部,供用户输入指示,
所述控制部能够执行如下处理:
第一图像数据生成处理,根据通过所述读取部读取的图像的读取图像数据生成第一矩形图像数据,所述第一矩形图像数据包含所述读取图像数据的读取区域中与原稿对应的原稿区域的全部;
第一矩形图像控制处理,获取与所述第一矩形图像数据的生成相关的第一控制数据;
第二图像数据生成处理,根据所述第一控制数据生成第二矩形图像数据,所述第二矩形图像数据不包含所述读取图像数据的读取区域中与原稿不对应的背景区域且包含所述原稿区域的至少一部分;
第二矩形图像控制处理,获取与所述第二矩形图像数据的生成相关的第二控制数据;以及
显示控制处理,在进行了用于使基于所述第一矩形图像数据的第一矩形图像显示于所述显示部的控制之后,根据来自所述输入部的输入进行用于使基于所述第二矩形图像数据的第二矩形图像显示于所述显示部的控制。
10.一种图像读取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读取装置具备构成为从原稿读取图像的读取部,包括:
根据通过所述读取部读取的图像的读取图像数据生成第一矩形图像数据,所述第一矩形图像数据包含所述读取图像数据的读取区域中与原稿对应的原稿区域的全部;
获取与所述第一矩形图像数据的生成相关的第一控制数据;
根据所述第一控制数据生成第二矩形图像数据,所述第二矩形图像数据不包含所述读取图像数据的读取区域中与原稿不对应的背景区域且包含所述原稿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以及
获取与所述第二矩形图像数据的生成相关的第二控制数据。
CN202310134013.7A 2022-02-08 2023-02-07 图像读取装置、图像读取系统及图像读取装置的控制方法 Pending CN11658262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17715 2022-02-08
JP2022017715A JP2023115486A (ja) 2022-02-08 2022-02-08 画像読取装置、画像読取システム及び画像読取装置の制御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82624A true CN116582624A (zh) 2023-08-11

Family

ID=875205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134013.7A Pending CN116582624A (zh) 2022-02-08 2023-02-07 图像读取装置、图像读取系统及图像读取装置的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765294B2 (zh)
JP (1) JP2023115486A (zh)
CN (1) CN116582624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3152008A (ja) * 2022-04-01 2023-10-1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読取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02497B2 (ja) * 2008-03-11 2012-08-15 株式会社Pfu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
JP6883283B2 (ja) * 2018-01-16 2021-06-0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765294B2 (en) 2023-09-19
US20230254425A1 (en) 2023-08-10
JP2023115486A (ja) 2023-08-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908235B2 (en)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JP2010011360A (ja)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読取装置、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処理方法、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記録媒体
US11750761B2 (en)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with correction for streak images outside of areas having printed content
JPH08317137A (ja) スキャナ及び文書幅検出システム
US10574856B2 (en)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with reference surface to generate reference data for shading correction, and relate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JP5585552B2 (ja)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読取制御プログラム
CN116582624A (zh) 图像读取装置、图像读取系统及图像读取装置的控制方法
US20080100879A1 (en) Scanning device and shading correction method thereof
US20220294925A1 (en)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US11622051B2 (en) Image reading system, image reading control apparatus, and image reading method
US11343406B2 (en)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image reading system, image reading method, and non-transitory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storing program
US20210120140A1 (en)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JP4947314B2 (ja)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読取装置、画像処理方法及び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
US20230145962A1 (en)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for image reading
US11575797B2 (en) Image reading and forming apparatus with streak correction based on image reading mode
JP5742476B2 (ja) 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読取画像データの補正方法
EP2575345B1 (en)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and document reading method
JP2022012616A (ja) 画像読取装置
JP5332912B2 (ja)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KR20090018339A (ko) 화상판독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화상보정방법
JP2022063681A (ja) 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読取装置の制御方法
JP6424574B2 (ja)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936076B2 (ja)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読取方法
JP5593684B2 (ja) 画像読込制御装置、画像読込装置、画像読込システム、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21190942A (ja)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