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568407A - 扳机式液体喷射器 - Google Patents

扳机式液体喷射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568407A
CN116568407A CN202180079141.5A CN202180079141A CN116568407A CN 116568407 A CN116568407 A CN 116568407A CN 202180079141 A CN202180079141 A CN 202180079141A CN 116568407 A CN116568407 A CN 11656840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ylinder
accumulation
tube
longitudinal
trigg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7914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坂田耕太
藤原宏太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oshino Kogyosh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oshino Kogyosh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oshino Kogyosho Co Ltd filed Critical Yoshino Kogyosho Co Ltd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21/041553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22113751A1/ja
Publication of CN1165684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6840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BSPRAYING APPARATUS; ATOMISING APPARATUS; NOZZLES
    • B05B11/00Single-unit hand-held apparatus in which flow of contents is produced by the muscular force of the operator at the moment of use
    • B05B11/01Single-unit hand-held apparatus in which flow of contents is produced by the muscular force of the operator at the moment of use characterised by the means producing the flow
    • B05B11/10Pump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the contents from the container to a pump chamber by a sucking effect and forcing the contents out through the dispensing nozzle
    • B05B11/1001Piston pumps
    • B05B11/1009Piston pumps actuated by a lever
    • B05B11/1011Piston pumps actuated by a lever without substantial movement of the nozzle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pressure strok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BSPRAYING APPARATUS; ATOMISING APPARATUS; NOZZLES
    • B05B11/00Single-unit hand-held apparatus in which flow of contents is produced by the muscular force of the operator at the moment of use
    • B05B11/01Single-unit hand-held apparatus in which flow of contents is produced by the muscular force of the operator at the moment of use characterised by the means producing the flow
    • B05B11/10Pump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the contents from the container to a pump chamber by a sucking effect and forcing the contents out through the dispensing nozzle
    • B05B11/1038Pressure accumulation pumps, i.e. pumps comprising a pressure accumulation chamber

Landscapes

  • Closures For Containers (AREA)
  • Containers And Packaging Bodies Having A Special Means To Remove Cont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扳机式液体喷射器,扳机式液体喷射器(1)具备安装于容器体(A)的喷射器主体(2)、形成有喷射孔(4)的喷嘴部件(3),喷射器主体具备:纵向供给筒部(10);扳机机构(50),其具有扳机部(51);蓄积缸体(90),其通过扳机部向后方的移动,使通过了纵向供给筒部内的液体向内部供给;蓄积柱塞(80),其以能够移动的方式配设在蓄积缸体内,随着液体向蓄积缸体内的供给而朝向一侧移动并且被朝向另一侧施力,蓄积缸体被设置为比纵向供给筒部更向后方突出,在蓄积缸体中的比纵向供给筒部更向后方突出的后方缸体部(97)与纵向供给筒部之间设置有抑制后方缸体部相对于纵向供给筒部的位移的位移抑制部(150)。

Description

扳机式液体喷射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扳机式液体喷射器。
本申请基于2020年11月30日在日本提交的专利申请2020-199026号、以及2020年12月25日在日本提交的专利申请2020-217401号要求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引于此。
背景技术
已知有通过扳机部的操作而从容器体内吸取液体并通过喷射孔喷出液体的扳机式液体喷射器。
作为这种扳机式液体喷射器,例如如下述专利文献1所示,已知有具备喷射器主体和喷嘴部件的扳机式液体喷射器,所述喷射器主体安装于收容有液体的容器体,所述喷嘴部件形成有喷出液体的喷射孔。
喷射器主体主要具备:纵向供给筒部,其吸取容器体内的液体;扳机部,其配设为在前方施力状态下能够向后方移动,并且通过向后方的移动使液体通过纵向供给筒部内而向喷射孔侧射出;蓄积缸体,其通过扳机部向后方的移动而向内部供给通过了纵向供给筒部内的液体;以及蓄积柱塞,其配置为能够在蓄积缸体内移动,随着液体向蓄积缸体内供给而朝向后方移动,并且通过施力部件而被朝向前方施力。
在上述扳机式液体喷射器中,通过操作扳机部,从而能够一边在蓄积缸体内蓄积液体,一边使液体从喷射孔向外部喷出,并且即使在不操作扳机部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蓄积柱塞喷出液体。由此,可进行液体的连续喷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213497号公报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具备上述那样的蓄积缸体的扳机式液体喷射器有为了充分确保蓄积缸体的内容积(内容量)而沿前后方向较长地形成的情况。具体而言,蓄积缸体有时形成为在纵向供给筒部的上方比纵向供给筒部更向后方延伸。因此,容易因落下冲击或外部接触等而在蓄积缸体作用与蓄积缸体比纵向供给筒部更向后方突出的量相当的外力。
特别是,在使扳机式液体喷射器落下的情况下,蓄积缸体位于比纵向供给筒部更靠上方的位置,因此蓄积缸体容易朝向下方,落下冲击容易作用于蓄积缸体。因此,蓄积缸体有可能因落下冲击所引起的旋转扭矩等而以蓄积缸体与纵向供给筒部的连结部分为基点并以弯折的方式位移(变形),有可能导致蓄积缸体的破损。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耐冲击性优异的扳机式液体喷射器。
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扳机式液体喷射器具备:喷射器主体,其安装于收容有液体的容器体;以及喷嘴部件,其安装于所述喷射器主体的前端部,并且形成有朝向前方喷出液体的喷射孔,所述喷射器主体具有:纵向供给筒部,其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且吸取所述容器体内的液体;扳机机构,其具有以在前方施力状态下能够向后方移动的方式配设在所述纵向供给筒部的前方的扳机部,所述扳机机构通过所述扳机部向后方的移动,使液体从所述纵向供给筒部内朝向所述喷射孔侧流通;蓄积缸体,其通过所述扳机部向后方的移动,使通过了所述纵向供给筒部内的液体向内部供给;以及蓄积柱塞,其以能够在沿所述蓄积缸体的中心轴线的轴向上移动的方式配设在所述蓄积缸体内,随着液体向所述蓄积缸体内的供给而朝向所述轴向的一侧移动,并且被朝向另一侧施力,所述蓄积缸体配置在所述纵向供给筒部的上方并且相对于所述纵向供给筒部的中心轴线交叉,并且被设置为比所述纵向供给筒部更向后方突出,在所述蓄积缸体中的比所述纵向供给筒部更向后方突出的后方缸体部与所述纵向供给筒部之间设置有抑制所述后方缸体部相对于所述纵向供给筒部的位移的位移抑制部。
在该情况下,通过操作扳机部使其向后方移动,从而能够使液体从纵向供给筒部内朝向喷射孔侧流通。由此,能够使液体通过喷嘴部件的喷射孔朝向前方喷出。
而且,能够一边通过纵向供给筒部内向蓄积缸体内供给液体,一边使液体通过喷射孔喷出,并且能够对蓄积缸体内进行加压。因此,能够抵抗前方施力而将蓄积柱塞朝向轴向的一侧推压,并且能够一边喷出液体一边使蓄积柱塞朝向轴向的一侧移动。因此,每当对扳机部进行拉动操作时,都能够使蓄积柱塞向轴向的一侧移动,从而一边使液体蓄积(一边填充)在蓄积缸体内,一边喷出液体。
应予说明,在向蓄积缸体内填充液体后,若停止扳机部的操作,则虽然通过了纵向供给筒部内的向蓄积缸体内的液体的供给停止,但是蓄积柱塞开始朝向轴向的另一侧复位移动。由此,能够将填充到蓄积缸体内的液体从蓄积缸体内朝向喷射孔侧挤出,并能够使其从喷射孔喷出。因此,能够进行液体的连续喷出。
特别地,在蓄积缸体中的后方缸体部与纵向供给筒部之间设置有抑制后方缸体部相对于纵向供给筒部的位移的位移抑制部,因此,即使例如由落下引起的冲击或与外部的接触引起的冲击等外力作用于蓄积缸体,也能够抑制后方缸体部例如在上下方向上位移(变形)。即使在例如因落下冲击等而使外力作用于蓄积缸体的情况下,由于具备位移抑制部,所以也能够抑制后方缸体部由于因外力引起的旋转扭矩等而以后方缸体部与纵向供给筒部之间的连接部分为基点,沿上下方向弯折那样的位移。由此,能够提高针对意外的外力的刚性,并能够提高扳机式液体喷射器的耐冲击性。
其结果是,能够设为对落下冲击、接触冲击等具备强刚性的高品质的扳机式液体喷射器。此外,由于能够提高耐冲击性,所以例如将后方缸体部较长地形成为比纵向供给筒部更靠后方等,还能够进一步确保蓄积缸体内的内容积(内容量)。由此,能够在蓄积缸体内更进一步地蓄积液体,能够设为适合于连续喷射的扳机式液体喷射器。
所述位移抑制部可以具备加强肋,所述加强肋以将所述纵向供给筒部与所述后方缸体部连接为一体的方式一体地形成在所述纵向供给筒部和所述后方缸体部。
在该情况下,通过一体地形成于纵向供给筒部和后方缸体部的加强肋,将纵向供给筒部和后方缸体部连接为一体,因此能够有效地提高纵向供给筒部与后方缸体部之间的连接部分的刚性。因此,即使在落下冲击等外力作用于蓄积缸体的情况下,也能够更进一步有效地抑制后方缸体部的以后方缸体部与纵向供给筒部之间的连接部分为基点的上下方向的位移。
特别地,能够对后方缸体部因作用于蓄积缸体的外力而以后方缸体部与纵向供给筒部之间的连接部分为基点向下方按压那样的位移或向上方抬起那样的位移中的任一者进行有效的抑制。
所述位移抑制部可以具备加强体,所述加强体安装于所述纵向供给筒部和所述后方缸体部,所述加强体可以具备:第一加强体,其从后方安装于所述纵向供给筒部,并且保持所述纵向供给筒部;以及第二加强体,其与所述第一加强体一体地形成且从下方安装于所述后方缸体部,并且保持所述后方缸体部。
在该情况下,能够利用与纵向供给筒部和后方缸体部分体的加强体,将纵向供给筒部和后方缸体部组合为一体而提高整体的刚性。具体而言,通过将第一加强体从后方安装于纵向供给筒部且将第二加强体从下方安装于后方缸部,从而能够利用加强体以将纵向供给筒部与后方缸部连接为一体的方式进行加强。
特别是,由于利用分体的加强体,所以难以对纵向供给筒部和后方缸体部的成形性造成影响,能够在适当地维持液体的喷出性能的同时进行加强。另外,由于能够任意且高自由度地进行加强体的设计,所以容易有效地抑制后方缸部的位移。
所述纵向供给筒部可以具备一体地形成于所述蓄积缸体的外筒、以及嵌合在所述外筒的内侧的内筒,在所述蓄积缸体的上端部的外周面可以一体地形成有上部肋,所述上部肋朝向上方突出且配置在所述纵向供给筒部的中心轴线上,并且沿所述轴向延伸,所述上部肋可以具备第一壁面,所述第一壁面朝向所述轴向的另一侧,并且以随着从所述蓄积缸体的外周面朝向上方而朝向所述轴向的一侧延伸的方式倾斜,在所述第一壁面与所述蓄积缸体的外周面之间的连接部分可以形成有第一曲面部,所述第一曲面部在侧视所述蓄积缸体时,朝向所述轴向的一侧凹陷,所述第一曲面部可以形成为在侧视所述蓄积缸体时曲率半径为1.5mm以上的凹曲面状。
在该情况下,在组装扳机式液体喷射器时,由于在蓄积缸体形成有上部肋,所以能够以良好的设置性高精度地组装纵向供给筒部和蓄积缸体。
即,由于以位于纵向供给筒部的中心轴线上的方式在蓄积缸体的上端部的外周面形成有上部肋,所以在通过打塞等将内筒嵌入到与蓄积缸体一体地形成的外筒内时,能够利用上部肋适当地承受传递到蓄积缸体的来自内筒的载荷。因此,能够以良好的设置性高精度地组装纵向供给筒部和蓄积缸体。
此外,上部肋的第一壁面不是被设为相对于蓄积缸体的外周面成为例如直角那样的垂直面,而是被设为朝向轴向的一侧倾斜的倾斜面。除此以外,在第一壁面与蓄积缸体的外周面之间的连接部分形成有第一曲面部。由此,即使例如由落下引起的冲击或与外部的接触引起的冲击力作用于蓄积缸体,蓄积缸体因由此产生的旋转转矩等而发生了沿上下方向弯折那样的位移,也能够抑制在蓄积缸体与第一壁面之间的连接部分产生龟裂等不良情况。例如,在第一壁面相对于蓄积缸体的外周面而连接为直角的情况下,在蓄积缸体因落下冲击等而沿上下方向位移时,有可能在连接部分产生龟裂等。相对于此,由于将第一壁面自身设为倾斜面,并且在此基础上经由第一曲面部与蓄积缸体的外周面连接,所以能够缓解冲击力,难以产生上述不良情况。
此外,由于将第一曲面部形成为曲率半径为1.5mm以上的凹曲面状,所以即使蓄积缸体因落下冲击等而沿上下方向位移,也能够有效地抑制在蓄积缸体与第一壁面之间的连接部分产生龟裂等不良情况。应予说明,通过将曲率半径设为2mm以上,从而容易起到更大的作用效果。
综上所述,能够提高针对意外的外力的刚性,并能够提高扳机式液体喷射器的耐冲击性。其结果是,能够设为对落下冲击、接触冲击等具备强刚性的高品质的扳机式液体喷射器。此外,由于能够提高耐冲击性,所以例如将蓄积缸体较长地形成为比纵向供给筒部更靠轴向的一侧等,还能够进一步确保蓄积缸体内的内容积(内容量)。由此,能够在蓄积缸体内更进一步地蓄积液体,能够设为适合于连续喷射的扳机式液体喷射器。
在侧视所述蓄积缸体时,所述第一壁面相对于所述蓄积缸体的外周面的倾斜角度可以被设为45度以上。
在该情况下,第一壁面相对于蓄积缸体的外周面以45度以上且小于90度的倾斜角度倾斜,因此能够确保上部肋的肋高度,并能够进一步提高上部肋的刚性。因此,在组装时,能够更可靠地承受传递到蓄积缸体的来自内筒的载荷,并能够以更良好的设置性高精度地组装纵向供给筒部和辅助缸体。除此以外,由于能够提高上部肋的刚性,所以能够有效地抑制在蓄积缸体与第一壁面之间的连接部分产生龟裂等不良情况。
所述上部肋可以具备第二壁面,所述第二壁面朝向所述轴向的一侧,并且以随着从所述蓄积缸体的外周面朝向上方而朝向所述轴向的另一侧延伸的方式倾斜,在所述第二壁面与所述蓄积缸体的外周面之间的连接部分可以形成有第二面部,所述第二面部在侧视所述蓄积缸体时,朝向所述轴向的另一侧凹陷。
在该情况下,以朝向轴向的另一侧的第一壁面以及朝向轴向的一侧的第二壁面这两者成为倾斜面的方式形成有上部肋,在此基础上,在第一壁面与蓄积缸体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第一曲面部,并且在第二壁面与蓄积缸体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第二曲面部。因此,即使蓄积缸体因例如落下冲击等而沿上下方向的任一方向位移,也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在上部肋产生龟裂等不良情况,并能够提高上部肋相对于冲击力的强度。
技术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扳机式液体喷射器,能够提高耐冲击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扳机式液体喷射器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纵向截面图。
图2是将图1所示的扳机式液体喷射器中的蓄积柱塞的周边放大而得的纵向截面图。
图3是示出扳机式液体喷射器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图,是纵向供给筒部与蓄积柱塞之间的连接部分的周边的侧视图。
图4是图3所示的扳机式液体喷射器的纵向截面图。
图5是示出扳机式液体喷射器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另一变形例的纵向截面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扳机式液体喷射器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纵向截面图。
图7是将图6所示的蓄积缸体和蓄积柱塞的周边放大而得的纵向截面图。
图8是将图6所示的内筒和管的周边放大而得的纵向截面图。
图9是将图6所示的上部肋放大而得的纵向截面图。
图10是从前方观察图9所示的上部肋的主视图。
图11是从上方观察图9所示的上部肋的俯视图。
图12是从下方观察图8所示的内筒的俯视图。
图13是在图6所示的扳机式液体喷射器的组装中,在一体地形成在蓄积缸体的外筒内装入内筒时的图。
符号说明
A容器体
1扳机式液体喷射器
2喷射器主体
3喷嘴部件
4喷射孔
10纵向供给筒部
11射出筒部
12外筒
13内筒
50扳机机构
51扳机部
52主活塞
53主缸体
80蓄积柱塞
90蓄积缸体
97后筒部(后方缸体部)
150位移抑制部
151加强肋
155加强体
156第一加强体
157第二加强体
160上部肋
161前壁面(第一壁面)
162后壁面(第二壁面)
166第一曲面部
167第二曲面部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和图2对本发明的扳机式液体喷射器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扳机式液体喷射器被安装在容器体的喷出容器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扳机式液体喷射器1具备:喷射器主体2,其安装于收容液体的容器体A;以及喷嘴部件3,其形成有喷出液体的喷射孔4,并且安装于喷射器主体2。
应予说明,扳机式液体喷射器1的各结构部件只要没有特别记载,就被设为使用了合成树脂的成型品。
(喷射器主体)
喷射器主体2主要具备纵向供给筒部10、安装盖14、射出筒部11、扳机机构50、蓄积缸体90、支承部件60、蓄积柱塞80、施力部件81、球阀19、蓄积阀20、以及罩体100。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纵向供给筒部10的中心轴线设为轴线O1,沿着该轴线O1将容器体A侧称为下侧,将其相反一侧称为上侧,将沿着轴线O1的方向称为上下方向。另外,在从上下方向观察的俯视时,将与轴线O1交叉的一个方向称为前后方向,将与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这两个方向正交的方向称为左右方向。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蓄积缸体90的中心轴线设为轴线O2。在本实施方式中,轴线O2沿前后方向延伸。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前后方向相当于沿着蓄积缸体90的中心轴线的轴向。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后方相当于沿着蓄积缸体90的中心轴线的轴向上的一侧,前方相当于沿着蓄积缸体90的中心轴线的轴向上的另一侧。其中,沿着轴线O2的轴向也可以不与前后方向一致。
纵向供给筒部10沿上下方向延伸,吸取容器体A内的液体。纵向供给筒部10具有有顶筒状的外筒12、以及嵌合在外筒12内的内筒13。由外筒12和内筒13构成的纵向供给筒部10的轴线O1位于比容器体A的容器轴更靠后方的位置。
外筒12具有:大径部12a;小径部12b,其配置于大径部12a的上方,并且直径比大径部12a小;以及环状连结部12c,其将大径部12a的上端部与小径部12b的下端部连结。
大径部12a的上端部相对于大径部12a中的位于比该上端部更靠下方的位置的部分而形成为小径。因此,大径部12a的上端部的外周面遍及大径部12a的整周而凹陷,并且不设置凸肋等。小径部12b形成为有顶圆筒状,并且与轴线O1同轴地配设。如图2所示,小径部12b的顶壁部12d与蓄积缸体90一体地形成。由此,构成纵向供给筒部10的外筒12与蓄积缸体90一体地形成。
如图1所示,内筒13具有:大径部13a;小径部13b,其配置于大径部13a的上方,并且直径比大径部13a小;以及环状连结部13c,其将大径部13a的上端部与小径部13b的下侧部分连结。小径部13b配置于大径部13a的径向内侧。环状连结部13c沿径向将大径部13a的内周面与小径部13b的外周面连结。
大径部13a配设在外筒12的大径部12a内。大径部13a的上端部嵌合在外筒12的大径部12a的上端部内。大径部13a的上端部遍及整周地与外筒12的大径部12a的内周面面接触。由此,大径部13a的上端部的外周面与外筒12的大径部12a的上端部的内周面之间被遍及整周地密封(所谓的面密封)。
大径部13a的下端部比外筒12的大径部12a更向下方突出。大径部13a的下端部嵌合于容器体A的口部A1的内侧。在大径部13a中的从外筒12的大径部12a向下方突出的部分形成有朝向大径部13a的径向的外侧突出的环状的凸边部13d。凸边部13d配设在安装(例如螺接)于容器体A的口部A1的安装盖14的上端部内,并且以绕其轴线旋转自如的方式卡止安装盖14的上端部。凸边部13d沿上下方向被安装盖14的上端部和容器体A的口部A1的上端开口缘夹持。
小径部13b与轴线O1同轴地配设,并且形成为在上下方向这两个方向上开口的圆筒状。小径部13b配设于外筒12的小径部12b内。应予说明,小径部13b的上端开口缘从外筒12的顶壁部12d稍微向下方离开。在小径部13b的下侧部分的内侧嵌合有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且从容器体A吸取液体的管15的上部。应予说明,管15的下端开口部位于容器体A的未图示的底部。
在环状连结部13c的上表面与外筒12的环状连结部12c的下表面之间,沿上下方向设置有间隙S1。
如图2所示,在内筒13的内周面形成有阀座部13e。在图示的例子中,阀座部13e由使内筒13中的位于比阀座部13e更靠上侧的部分的内径大于位于比阀座部13e更靠下侧的部分的内径的台阶形成。蓄积阀20落座于阀座部13e的上表面。
如图1所示,在内筒13的内周面中的位于比阀座部13e更靠下侧且比管15的上端部更靠上侧的部分设置有圆筒状的支承筒部16。支承筒部16的外径比内筒13的内径小。支承筒部16与轴线O1同轴地配设,并且从内筒13的内周面朝向上方突出。在支承筒部16的上端开口缘以能够朝向上方背离的方式配置有球阀19。
在外筒12与内筒13之间,以位于比轴线O1更靠后方的位置的方式设置有回收通路17。回收通路17沿上下方向延伸,在上方开口且下方被封闭。即,回收通路17被设为在下方不开口。
具体而言,回收通路17被设为形成于外筒12的小径部12b的内周面的纵槽。回收通路17遍及小径部12b的上下方向的全长而设置。回收通路17的下端部被内筒13中的环状连结部13c从下方封闭。其中,回收通路17的下端部通过连通通路17a(参照图2)而与后述的连接通路18连通,并且通过连通开口18a而与容器体A内连通。
应予说明,回收通路17也可以是例如形成于内筒13的外周面的纵槽。此外,回收通路17也可以通过使分别形成于外筒12和内筒13的纵槽组合而形成。
连通通路17a设置在外筒12与内筒13之间。连通通路17a是将回收通路17与后述的连接通路18连通的通路,并且形成为从回收通路17沿纵向供给筒部10的周向延伸。连通通路17a从回收通路17的下端部向前方延伸,并且与连接通路18相连。应予说明,连通通路17a形成为例如圆弧状。两个连通通路17a沿径向隔着轴线O1而设置。
连通通路17a形成于外筒12的小径部12b的内周面,并且被设为沿周向延伸的周槽。应予说明,连通通路17a也可以是例如形成于内筒13的内周面的周槽。此外,连通通路17a也可以通过使分别形成于外筒12和内筒13的周槽组合而形成。
连通通路17a通过后述的连通开口18a而与容器体A内连通。应予说明,连通通路17a在除连通开口18a以外的部分被设为朝向下方(容器体A内)不开口。
如图1和图2所示,在纵向供给筒部10的上端部设置有朝向前方延伸的连接筒部30。
连接筒部30形成为在前方开口且后方被封闭的有底筒状。连接筒部30的底部31与外筒12的上端部一体地形成。在底部31形成有沿前后方向贯通底部31的贯通孔31a。
贯通孔31a朝向形成于内筒13的上端部的贯通孔13f而开口。应予说明,贯通孔13f形成于内筒13的小径部13b中的位于比阀座部13e更靠上方的位置的部分。由此,连接筒部30内通过贯通孔31a和贯通孔13f而与内筒13内的位于比阀座部13e更靠上方的部分连通。
应予说明,连接筒部30的内径成为内筒13的内径以上。另外,在连接筒部30的前端部内紧密地嵌合有封闭塞32。
封闭塞32具备塞主体32a、以及凸缘部32b。
塞主体32a形成为朝向前方开口且后方被封闭的有底筒状,并且紧密地嵌合于连接筒部30的前端部内。由此,封闭塞32将连接筒部30的前端开口部封闭。
凸缘部32b从塞主体32a的前端开口缘向外侧伸出。在将塞主体32a安装于连接筒部30的状态下,凸缘部32b从前方与连接筒部30的前端开口缘抵靠。
如图1所示,在连接筒部30的下方设置有缸体用筒部40。
缸体用筒部40从外筒12的小径部12b朝向前方突出,并且朝向前方开口。应予说明,缸体用筒部40的下端部的后侧部分与外筒12的环状连结部12c一体地形成。
在缸体用筒部40的周围设置有例如下侧肋46。
下侧肋46形成为架设在缸体用筒部40与大径部12a之间。下侧肋46例如设置在避开缸体用筒部40的正下方的位置。一对下侧肋46在绕缸体用筒部40的轴线的周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各下侧肋46的上端与缸体用筒部40的外周面连接,各下侧肋46的后端与大径部12a的外周面连接。应予说明,下侧肋46也可以设置在缸体用筒部40的正下方。
在缸体用筒部40的内侧设置有嵌合筒部41,该嵌合筒部41从外筒12的小径部12b朝向前方突出,并且朝向前方开口。
嵌合筒部41与缸体用筒部40同轴地配设。应予说明,嵌合筒部41的前端部位于比缸体用筒部40的前端部更靠后方的位置。
在外筒12的内周面与内筒13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连接通路18。连接通路18绕轴线O1与回收通路17分离,位于比回收通路17和轴线O1更靠前方的位置。具体而言,连接通路18配置于纵向供给筒部10的前端部。
连接通路18的上端部位于嵌合筒部41的后方。连接通路18的下端部通过形成于内筒13的环状连结部13c的连通开口18a而与容器体A内连通。
由此,连接通路18通过连通开口18a和大径部13a内而将嵌合筒部41内与容器体A内连通。应予说明,连接通路18作为排出主缸体53内的空气的残压解除通路而起作用。此外,先前所述的回收通路17通过连通通路17a、连接通路18以及连通开口18a而与容器体A内连通。
应予说明,连接通路18可以由例如形成于内筒13的外周面的纵槽形成,也可以通过将分别形成于外筒12和内筒13的纵槽组合而形成。
射出筒部11沿前后方向延伸,并且通过蓄积缸体90内和连接筒部30内而与纵向供给筒部10的内部连通。射出筒部11从蓄积缸体90中的前壁部92朝向前方延伸,将通过了纵向供给筒部10内和连接筒部30内的液体引导到喷射孔4。射出筒部11的中心轴线与轴线O2平行地配置。应予说明,在图示的例子中,射出筒部11的中心轴线位于比蓄积缸体90的轴线O2更靠上方的位置。
扳机机构50具备扳机部51、主缸体53、主活塞52以及螺旋弹簧(施力部件)54。扳机机构50通过扳机部51向后方的摆动,能够使液体从纵向供给筒部10内朝向喷射孔4侧流通。
扳机部51以在前方施力状态下能够向后方移动的方式配置在纵向供给筒部10的前方。扳机部51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且配置在射出筒部11的下方。
扳机部51的上端部以能够沿前后方向摆动的方式轴支承于喷嘴部件3。具体而言,扳机部51具备:主板部件51a,其具有在从左右方向观察的侧视时朝向后方凹状地弯曲的前表面;以及一对侧板部件51b,其从主板部件51a的左右的侧缘部朝向后方立起。
在一对侧板部件51b的上端部形成有一对连结板51c,该一对连结板51c向上方延伸到喷嘴部件3的侧方,并且从左右方向夹持喷嘴部件3。在一对连结板51c朝向左右方向的外侧而突出设置有转轴部55。这些转轴部55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在喷嘴部件3的侧方设置的轴承部56。
由此,扳机部51被支承为能够以转轴部55为中心沿前后方向摆动。
如图1和图2所示,主缸体53配置在扳机部51的后方,相对于扳机部51沿前后方向对置地配置。主缸体53具有:外筒部53a,其朝向前方开口;后壁部53b,其封闭外筒部53a的后端开口;筒状的活塞引导部53c,其从后壁部53b的中央部分朝向前方突出;以及筒状的连通筒部53d,其从后壁部53b中的位于比活塞引导部53c更靠上方的部分朝向后方突出且在前后方向这两个方向开口。
外筒部53a与缸体用筒部40同轴地配置,并且嵌合在缸体用筒部40内。缸体用筒部40的内周面与外筒部53a的外周面在前后方向上的两端部彼此紧贴。在缸体用筒部40的内周面与外筒部53a的外周面之间的、位于前后方向上的两端部彼此之间的中间部设置有环状的间隙S2。
在外筒部53a形成有使外筒部53a的内侧与间隙S2连通的第一通气孔53g。如图1所示,在外筒12的环状连结部12c形成有使间隙S2与间隙S1连通的第二通气孔12f,该间隙S1是外筒12的环状连结部12c与内筒13的环状连结部13c之间的间隙。此外,在内筒13的环状连结部13c形成有使间隙S1与安装盖14的内侧连通的第三通气孔13g。
连通筒部53d与形成于外筒12和内筒13的各贯通孔嵌合为一体。纵向供给筒部10的内筒13内与主缸体53内通过连通筒部53d内而彼此连通。应予说明,连通筒部53d的后端部向内筒13的内部突出。
供连通筒部53d嵌合的贯通孔在内筒13的小径部13b内的位于阀座部13e与支承筒部16之间的部分开口。因此,以能够背离支承筒部16的上端开口缘的方式落座于支承筒部16的上端开口缘的球阀19能够对容器体A内与主缸体53内之间的连通及其切断进行切换。
球阀19被设为在主缸体53内加压时切断通过纵向供给筒部10内的容器体A内与主缸体53内之间的连通,并且在主缸体53内减压时朝向上方位移,从而允许通过了纵向供给筒部10内的容器体A内与主缸体53内之间的连通的止逆阀。
由于在球阀19的上方配置有蓄积阀20,所以通过蓄积阀20来限制球阀19向上方过度的位移。应予说明,球阀19也可以被连通筒部53d的后端部限制向上方过度的位移。
活塞引导部53c形成为在前方开口且后方被封闭的有底筒状,并且配置在外筒部53a的内侧。活塞引导部53c的前端部位于比外筒部53a的前端部更靠后方的位置。活塞引导部53c的底部形成为环状,在内侧嵌合有嵌合筒部41。应予说明,嵌合筒部41的前端部向活塞引导部53c的内部突出。
活塞引导部53c与嵌合筒部41同轴地配设。在活塞引导部53c的后端部的外周面形成有环状的凹陷部53e。
主活塞52以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的方式配置在主缸体53的内部,并且能够以与扳机部51的摆动连动的方式沿前后方向移动。主缸体53的内部随着主活塞52的前后方向的移动而被加压和减压。
主活塞52形成为在后方开口且前方被封闭的有顶筒状,并且与主缸体53同轴地配设。应予说明,主活塞52卡止于扳机部51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
主活塞52与扳机部51一起被螺旋弹簧54的作用力向前方施力。主活塞52随着扳机部51向后方的摆动而向后方移动,从而被压入主缸体53内。
主活塞52具有:活塞主体部52a,其在后方开口且在内部插入有活塞引导部53c;以及滑动筒部52b,其从活塞主体部52a的后端部朝向其径向的外侧突出并且与外筒部53a的内周面滑动接触。
活塞主体部52a形成为在后方开口且前方被封闭的有顶筒状。活塞主体部52a的内径形成为比活塞引导部53c的外径稍大。活塞主体部52a的前端部通过从扳机部51的后方与扳机部51抵接,从而卡止于扳机部51。
在活塞主体部52a的后端部形成有环状的内侧唇部52c,该内侧唇部52c朝向其径向的内侧突出,并相对于活塞引导部53c的外周面滑动接触。由此,在内侧唇部52c与活塞引导部53c的外周面之间确保了密封性。
应予说明,若通过主活塞52向后方移动从而使内侧唇部52c到达活塞引导部53c的凹陷部53e,则在内侧唇部52c与凹陷部53e之间形成有若干间隙。通过该间隙,主缸体53的外筒部53a内与活塞主体部52a的内周面和活塞引导部53c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连通。由此,外筒部53a内通过活塞引导部53c内而与嵌合筒部41内连通。
应予说明,内侧唇部52c在主活塞52位于最后方位置时到达凹陷部53e。
滑动筒部52b随着从前后方向的中央部朝向前方和后方而分别扩径。滑动筒部52b具有位于前后方向的两端部的外侧唇部52d。外侧唇部52d相对于外筒部53a的内周面紧密地滑动接触。由此,在外侧唇部52d与外筒部53a的内周面之间确保了密封性。
在扳机部51位于最前方摆动位置时,主活塞52与其对应地位于最前方位置。此时,滑动筒部52b将形成于外筒部53a的第一通气孔53g封闭。然后,在通过扳机部51向后方的摆动而使主活塞52从最前方位置向后方移动了预定量时,滑动筒部52b开放第一通气孔53g。由此,第一通气孔53g通过外筒部53a内而向扳机式液体喷射器1的外部开放。
由此,容器体A的内部能够通过形成于内筒13的环状连结部13c的第三通气孔13g、间隙S1、第二通气孔12f、间隙S2以及第一通气孔53g而与扳机式液体喷射器1的外部连通。
螺旋弹簧(施力部件)54被设为金属制,与主活塞52和主缸体53同轴地配设,并且经由主活塞52向前方对扳机部51施力。
螺旋弹簧54横跨活塞引导部53c的内部与活塞主体部52a的内部而配置。螺旋弹簧54的后端部以包围嵌合筒部41的前端部的状态支承于活塞引导部53c的底部(后壁部53b)。螺旋弹簧54的前端部支承于在活塞主体部52a内形成的朝向后方的台阶面。
应予说明,螺旋弹簧54的材质并不限于金属制,也可以采用例如树脂弹簧等。
在扳机部51与主缸体53之间的前后方向上的间隙以能够装卸的方式设置有止动件T。
止动件T是通过分别与扳机部51和主缸体53抵接从而限制扳机部51向后方摆动的限制部件。应予说明,使用者可以废弃拆下的止动件T,也可以在扳机式液体喷射器1的使用结束后再次安装止动件T来限制扳机部51向后方摆动。
如图1和图2所示,蓄积缸体90配置在纵向供给筒部10和连接筒部30的上方。通过扳机部51向后方的摆动,向蓄积缸体90的内部供给通过了纵向供给筒部10内和连接筒部30内的液体。蓄积缸体90以在前后方向上横跨纵向供给筒部10的方式沿前后方向延伸,在图示的例子中,所述蓄积缸体90相对于连接筒部30和缸体用筒部40而大致平行地配置。应予说明,蓄积缸体90的下端部与纵向供给筒部10的上端部和连接筒部30的上端部一体地形成。
蓄积缸体90具有位于前端部的前壁部92、以及从前壁部92朝向后方延伸的缸筒93,所述蓄积缸体90作为整体而形成为在后方开口且前方被封闭的有顶筒状。
前壁部92从连接筒部30的前后方向上的中间部分朝向上方突出。在前壁部92形成有沿前后方向贯通前壁部92的连通孔95。连通孔95形成为圆形形状,并且与轴线O2同轴地配设。由此,蓄积缸体90内的后述的蓄积空间90a以及与喷射孔4连通的射出筒部11的内部通过连通孔95而连通。应予说明,连通孔95也可以形成于缸筒93。
缸筒93具有:前筒部96,其从前壁部92朝向后方延伸;后筒部97,其外径和内径比前筒部96的外径和内径大,并且位于比前筒部96更靠后方的位置;以及台阶部98,其在前后方向上连结前筒部96和后筒部97。
台阶部98随着从前方朝向后方而扩径。在前筒部96与台阶部98之间的连接部分连接有外筒12的顶壁部12d。更详细而言,在前筒部96与台阶部98之间的连接部分中的位于缸筒93的下侧部分的部分连接有外筒12的顶壁部12d。
后筒部97位于比纵向供给筒部10更靠后方的位置。因此,后筒部97作为蓄积缸体90中的比纵向供给筒部10更向后方突出的后方缸体部而起作用。应予说明,后筒部97与纵向供给筒部10的上端部一体地形成。
此外,在蓄积缸体90形成有供给孔91、连通槽94、以及回收孔99。
供给孔91形成于前筒部96的前端部的下侧部分,并且在连接筒部30内开设在位于比塞主体32a更靠后方的位置的部分。由此,通过了纵向供给筒部10内和连接筒部30内的液体通过供给孔91供给到蓄积缸体90内。
连通槽94形成于前筒部96的后部的内周面。多个连通槽94绕轴线O2隔开间隔地配置。
回收孔99沿上下方向一体地贯通前筒部96与台阶部98之间的连接部分、以及外筒12的顶壁部12d。回收孔99朝向设置于纵向供给筒部10的回收通路17的上端部开口。由此,回收孔99通过回收通路17而与容器体A内连通。应予说明,多个连通槽94中的位于下侧的连通槽94的后端部开设在回收孔99的前端部。
支承部件60固定于蓄积缸体90的后端部,并且与轴线O2同轴地配设。支承部件60具有位于后端部的支承壁部62、以及从支承壁部62朝向前方延伸的固定筒部61,所述支承部件60作为整体而形成为在前方开口并且后方被封闭的有底筒状。
固定筒部61在被限制了向后方的移动以及绕轴线O2的旋转移动的状态下嵌合在蓄积缸体90的后端部内。支承壁部62形成为环状。外部与在蓄积缸体90内位于比蓄积柱塞80更靠后方的位置的部分能够通过支承壁部62的内侧而连通。
在支承壁部62形成有朝向前方突出的卡止突起63。多个卡止突起63绕轴线O2隔开间隔地设置,并且从前方卡止在形成于后筒部97的卡止凹部97a内。由此,固定筒部61被限制了从蓄积缸体90向后方脱落。
蓄积柱塞80以能够在沿着轴线O2的前后方向上移动的方式配置在蓄积缸体90内。蓄积柱塞80随着液体向蓄积缸体90内供给而朝向后方移动。在将通过了连通孔95的纵向供给筒部10内与喷射孔4之间的连通切断,并且移动到后方时,蓄积柱塞80通过连通孔95将纵向供给筒部10内与喷射孔4连通。
蓄积柱塞80具有在蓄积缸体90内沿前后方向滑动的滑动部件24、以及嵌合在滑动部件24内的承受部件33。滑动部件24和承受部件33形成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筒状,与轴线O2同轴地配设。
滑动部件24例如由比承受部件33和蓄积缸体90更软质的材料形成,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柱塞筒25、以及封闭柱塞筒25的前端开口的封闭壁26。
在柱塞筒25的外周面遍及整周地突出设置有前侧唇部25a和后侧唇部25b。
前侧唇部25a在缸筒93的前筒部96的内周面上沿前后方向紧密地滑动。由此,在前侧唇部25a与前筒部96的内周面之间确保了密封性。
具体而言,前侧唇部25a形成为从柱塞筒25的外周面朝向前方突出的圆筒状。在前侧唇部25a的内周面与柱塞筒25的前端部的外周面之间设置有间隙。此外,柱塞筒25中的位于比前侧唇部25a更靠前方的位置的前端部的直径比位于比该前端部靠后方的位置的部分的直径小。在柱塞筒25的前端部的外周面与蓄积缸体90的内周面之间设置有间隙。
而且,形成于前侧唇部25a的内侧以及蓄积缸体90的供给孔91开设在该间隙。因此,该间隙作为蓄积空间90a而起作用,该蓄积空间90a储存通过了纵向供给筒部10内的液体,并且该蓄积空间90a通过液体的供给而使蓄积柱塞80朝向后方移动从而扩张。
后侧唇部25b在缸筒93中的后筒部97的内周面上沿前后方向紧密地滑动。由此,在后侧唇部25b与后筒部97的内周面之间确保了密封性。后侧唇部25b形成为从柱塞筒25的后端外周缘朝向前方突出的圆筒状。在后侧唇部25b的内周面与柱塞筒25的后端部的外周面之间设置有间隙。
封闭壁26被按压于蓄积缸体90的前壁部92的后表面中的位于连通孔95的开口周缘部的部分。在封闭壁26的前表面形成有向前方突出的突出部26a。
突出部26a形成为与轴线O2同轴地配设的圆锥台状。突出部26a的外径随着从后方朝向前方而变小。由此,通过使突出部26a的外周面与连通孔95的后端部内抵接,从而封闭连通孔95。
承受部件33具有承受筒34、以及承受座部35。
承受筒34形成为在后方开口并且前方被封闭的有顶筒状,所述承受筒34配置于柱塞筒25的内侧。承受筒34的后侧部分比柱塞筒25的后端开口部更向后方突出,并且进入缸筒93的后筒部97内。承受筒34的外径比后筒部97的内径小。由此,在承受筒34的后侧部分的外周面与后筒部97的内周面之间设置有环状的间隙。而且,在该间隙插入有施力部件81的前侧部分。
承受座部35形成为从承受筒34的后侧部分的外周面突出的凸缘状。承受座部35的前表面与柱塞筒25的后端开口缘抵接或接近。
施力部件81朝向前方对蓄积柱塞80施力。施力部件81在包围承受筒34的后侧部分的同时,以沿前后方向被压缩的状态配置在承受座部35与支承部件60中的支承壁部62之间。由此,施力部件81的前端缘与承受座部35的后表面抵接,并且后端缘与支承壁部62的前表面抵接。
应予说明,施力部件81被设为与轴线O2同轴地配设的金属制的螺旋弹簧。但是,并不限于该情况,例如可以使用树脂制的弹簧作为施力部件81,也可以使用其他具有弹性的部件。
在使蓄积柱塞80抵抗施力部件81而向后方移动,从而封闭壁26从蓄积缸体90的前壁部92向后方离开时,连通孔95被开放。因此,液体在蓄积缸体90的蓄积空间90a中一直被加压,直到蓄积柱塞80向后方移动为止。然后,若蓄积空间90a的液压达到预定值,则蓄积柱塞80抵抗施力部件81而向后方移动。由此,能够将蓄积空间90a的液体通过连通孔95而向喷射孔4侧供给。因此,蓄积柱塞80作为蓄压阀而起作用。
蓄积阀20设置在纵向供给筒部10的内筒13内。
蓄积阀20被设为允许液体从纵向供给筒部10内向蓄积缸体90内供给并且限制液体从蓄积缸体90内向纵向供给筒部10内流出的止逆阀。具体而言,蓄积阀20具有:固定部21,其固定于内筒13的上端部内;阀主体部22,其配置于阀座部13e的上表面;以及弹性变形部23,其将固定部21与阀主体部22连结。
固定部21形成为圆板状,紧密地嵌合在内筒13的上端部内。
阀主体部22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柱状,并且相对于连通筒部53d的后端开口而沿前后方向对置。阀主体部22的下端面相对于球阀19沿上下方向对置。
在阀主体部22的外周面,在位于比连通筒部53d更靠上方的部分形成有凸缘状的阀板部22a,该阀板部22a以能够向上方背离的方式配置于阀座部13e的上表面。弹性变形部23形成为能够沿上下方向弹性变形。在主缸体53内被加压时,通过使阀主体部22向上方位移,从而使弹性变形部23朝向上方压缩变形。由此,阀板部22a从阀座部13e向上方背离,能够允许从纵向供给筒部10内向蓄积缸体90内供给液体。
罩体100形成为至少从左右方向的两侧和上方覆盖纵向供给筒部10中的除下端部以外的整个纵向供给筒部10、整个射出筒部11、以及整个蓄积缸体90。
如图1和图2所示,在射出筒部11的上方形成有第一连结板110。
第一连结板110形成为从蓄积缸体90的前壁部92的上端部朝向前方延伸的板状。由此,第一连结板110形成为沿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延伸的俯视矩形形状。
在第一连结板110形成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第一连结板110的卡止孔111。应予说明,卡止孔111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形成为例如开设为俯视矩形形状。
此外,在第一连结板110的上表面形成有鼓出部112,该鼓出部112朝向上方突出设置,并且从下方与罩体100接触。
鼓出部112例如形成为在纵向剖视时朝向上方鼓出为半球状,并且以遍及第一连结板110的全长而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为横向长。此外,一对鼓出部112以隔着卡止孔111在左右方向上平行地排列的方式设置。
其中,鼓出部112的形状和/或形成位置并不限于该情况,也可以适当变更。
第一连结板110通过鼓出部112从下方与罩体100接触,被抑制了朝向上方的位移。
(喷嘴部件)
如图1和图2所示,喷嘴部件3主要利用射出筒部11而被组装于喷射器主体2。
喷嘴部件3具备:安装筒部120,其从前方外嵌于射出筒部11;限制壁121,其从安装筒部120朝向下方延伸;连结壁122,其从安装筒部120朝向上方延伸;喷嘴轴部123,其位于安装筒部120的前端部的内侧;以及第二连结板124,其从连结壁122朝向后方延伸。
安装筒部120具备比限制壁121和连结壁122更朝向前方延伸的前侧筒部120a、以及比限制壁121和连结壁122更朝向后方延伸的后侧筒部120b。安装筒部120的后侧筒部120b从前方侧紧密地外嵌于射出筒部11。
安装筒部120的后侧筒部120b并不是遍及射出筒部11的全长地外嵌于所述射出筒部11,而是外嵌于射出筒部11中的除了基端部即后端部(根部侧)以外的部分。由此,后侧筒部120b的后端缘以在其与前壁部92之间隔开前后方向上的间隙的状态配置于前壁部92的前方侧。
喷嘴轴部123在安装筒部120中的前侧筒部120a的内侧与射出筒部11同轴地配置。应予说明,喷嘴轴部123的中心轴线相对于蓄积缸体90的轴线O2位于稍微靠上方的位置。喷嘴轴部123的前端部位于比安装筒部120中的前侧筒部120a的前端部稍靠后方的位置。
在喷嘴轴部123安装有喷嘴盖125,该喷嘴盖125形成有在前方开口且朝向前方喷出液体的喷射孔4。应予说明,喷射孔4与射出筒部11同轴地配设。应予说明,在喷嘴轴部123的外表面与喷嘴盖125的内表面之间设置有将安装筒部120的前侧筒部120a的内部中的位于比喷嘴轴部123更靠后方的位置的部分与喷射孔4连通的未图示的连通路。
通过使限制壁121的下端缘从上方与扳机部51的上端部抵接,从而限制壁121将扳机部51定位于最前方摆动位置,限制扳机部51进一步向前方摆动。
第二连结板124形成为从连结壁122的上端部侧朝向后方延伸的板状。由此,第二连结板124形成为沿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延伸的俯视矩形形状,并相对于第一连结板110而平行地配置。第二连结板124形成为位于安装筒部120与第一连结板110之间,并且被配置为从下方与第一连结板110重叠。
在第二连结板124形成有卡止突起126,该卡止突起126朝向上方突出,并且进入形成于第一连结板110的卡止孔111内,从后方与卡止孔111卡止。由此,整个喷嘴部件3以防止了相对于射出筒部11向前方相对移动那样的脱离的状态被组合。
此外,第二连结板124比安装筒部120更向后方延伸,包围射出筒部11的后端部侧。除此以外,第二连结板124沿上下方向被夹在第一连结板110与射出筒部11之间。具体而言,在射出筒部11中的位于比安装筒部120更靠后方的位置的后端部侧的外周面形成有突起部127,该突起部127朝向上方突出设置,并且在该突起部127与第一连结板110之间从下方夹持第二连结板124的后端部。在图示的例子中,突起部127形成为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肋状。
在扳机式液体喷射器1中,如图1和图2所示,在蓄积缸体90中的后筒部(后方缸体部)97与纵向供给筒部10之间设置有抑制后筒部97相对于纵向供给筒部10的位移的位移抑制部150。位移抑制部150具备加强肋151,该加强肋151以将纵向供给筒部10与后筒部97连接为一体的方式一体地形成于纵向供给筒部10和后筒部97。
加强肋151形成为将构成纵向供给筒部10的外筒12的小径部12b与后筒部97连接为一体。具体而言,加强肋151形成于小径部12b的外周面中的位于后侧的部分,并且形成为遍及小径部12b的上下方向的全长地延伸的纵向肋状。加强肋151的下端部到达外筒12的环状连结部12c,相对于环状连结部12c一体地形成。加强肋151的上端部到达后筒部97,相对于后筒部97一体地形成。
由此,经由加强肋151,将纵向供给筒部10与后筒部97牢固地连接为一体。特别地,加强肋151以沿上下方向被夹在环状连结部12c与后筒部97之间的方式配置,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后筒部97相对于纵向供给筒部10沿上下方向的位移。
(扳机式液体喷射器的作用)
接下来,对使用扳机式液体喷射器1的情况进行说明。应予说明,通过扳机部51的多次操作而向扳机式液体喷射器1A的各部分内填充液体,成为能够将液体吸取到纵向供给筒部10内的状态。
在拆下图1所示的止动件T后,若以抵抗螺旋弹簧54的作用力而向后方拉动扳机部51的方式进行操作,则主活塞52从最前方位置向后方移动,主缸体53内被加压。由此,主缸体53内的液体通过连通筒部53d内而被供给到纵向供给筒部10的内筒13内。于是,供给到内筒13的液体向下方按压配置于支承筒部16的上端开口缘的球阀19,并且顶起蓄积阀20的阀主体部22,从而使阀板部22a背离阀座部13e的上表面。
由此,能够将纵向供给筒部10内的液体通过图2所示的贯通孔13f、贯通孔31a、连接筒部30内以及供给孔91供给到蓄积缸体90的蓄积空间90a,并且能够对蓄积空间90a进行加压。因此,随着蓄积空间90a的加压,能够使蓄积柱塞80抵抗施力部件81的作用力而从最大前进位置朝向后方移动,并且能够将液体积存(填充)于蓄积空间90a。
应予说明,在液体开始导入蓄积空间90a的初始阶段,液体进入前侧唇部25a的内周面与柱塞筒25的前端部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因此,容易使蓄积柱塞80朝向后方移动。
通过使蓄积柱塞80向后方移动,从而使封闭壁26从蓄积缸体90的前壁部92向后方分离。由此,能够使连通孔95开放,并能够将提高了压力的蓄积空间90a的液体通过连通孔95和射出筒部11内而引导到喷射孔4。因此,能够使液体从喷射孔4朝向前方喷出。
如上所述,每当对扳机部51向后方进行拉动操作时,都能够使液体从喷射孔4喷出,并且能够使蓄积柱塞80向后方移动而将液体积存于蓄积空间90a内。
之后,若释放扳机部51,则主活塞52通过螺旋弹簧54的弹性恢复力(作用力)而在主缸体53内朝向前方进行复位移动,因此,扳机部51也随此向前方进行复位移动。因此,能够使主缸体53内减压而成为比容器体A内的压力低的压力,因此能够在将蓄积阀20的阀主体部22按压于阀座部13e的上表面的状态下,使球阀19从支承筒部16的上端开口缘向上方背离。因此,能够将容器体A内的液体吸取到纵向供给筒部10内,并且能够将其通过支承筒部16内和连通筒部53d内而导入到主缸体53内。
由此,能够为下次的喷射做准备。
应予说明,若停止扳机部51的朝向后方的操作,则虽然通过了纵向供给筒部10内和连接筒部30内的向蓄积空间90a的液体的供给停止,但是蓄积柱塞80通过施力部件81的作用力朝向最前进位置开始向前方移动。
应予说明,此时,液体从蓄积空间90a向纵向供给筒部10内的流出被蓄积阀20限制。
由此,能够将积存于蓄积空间90a的液体通过连通孔95和射出筒部11内而引导到喷射孔4,并且能够使液体通过喷射孔4而朝向前方继续喷出。
如此,不仅在对扳机部51向后方进行了拉动操作时,即使在不对扳机部51进行操作的情况下,也能够喷出液体,并且能够进行液体的连续喷出。
应予说明,在蓄积柱塞80位于最后退位置的状态下,假设在对扳机部51向后方进行了拉动操作的情况下,认为会向蓄积空间90a内过度地供给液体而发生例如漏液、各部分的破损等。
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若蓄积柱塞80向后方移动一定程度,则前侧唇部25a到达连通槽94,从而使蓄积空间90a内通过连通槽94、回收孔99以及回收通路17而与容器体A内连通。即,在蓄积柱塞80移动到后方时,能够利用回收通路17而使蓄积空间90a内与容器体A内连通。
因此,能够使蓄积空间90a内的一部分液体返回到容器体A内,能够抑制向蓄积空间90a内过度地供给液体。由此,能够抑制蓄积空间90a内的压力过度地变高,并能够抑制发生漏液、各部分的破损等。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扳机式液体喷射器1,不仅在向后方进行对扳机部51的拉动操作时,即使在不操作扳机部51的情况下,也能够喷出液体,并能够进行液体的连续喷出。
应予说明,扳机部51的上端部(支点)以能够摆动的方式轴支承于喷嘴部件3,主活塞52卡止于扳机部51的中间部(作用点),因此,例如通过操作扳机部51的下端部(力点),从而能够利用所谓的杠杆原理,使主活塞52高效地移动。因此,能够提高扳机部51的操作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扳机式液体喷射器1中,在蓄积缸体90中的后筒部97与纵向供给筒部10之间设置有抑制后筒部97相对于纵向供给筒部10的位移的位移抑制部150,因此,即使例如由落下引起的冲击或与外部的接触引起的冲击等外力作用于蓄积缸体90,也能够抑制后筒部97例如在上下方向上位移(变形)。
如图1所示的箭头F1那样,即使在因例如落下冲击等而使外力作用于后筒部97的后端部侧的情况下,由于具备位移抑制部150,所以也能够抑制后筒部97由于因外力引起的旋转扭矩等而以后筒部97与纵向供给筒部10之间的连接部分为基点,向下方弯折那样的位移。由此,能够提高针对意外的外力的刚性,并能够提高扳机式液体喷射器1的耐冲击性。
特别地,通过一体地形成于纵向供给筒部10和后筒部97的纵向肋状的加强肋151,将纵向供给筒部10与后筒部97连接为一体,所以能够有效地提高纵向供给筒部10与后筒部97之间的连接部分的刚性。因此,如图1所示的箭头F2所示,即使在因落下冲击等而使外力作用于喷嘴部件3侧的情况下,也能够有效地抑制关于后筒部97由于因外力引起的旋转扭矩等而以后筒部97与纵向供给筒部10之间的连接部分为基点,向上方抬起那样的位移。
其结果是,能够设为针对落下冲击、接触冲击等具备强刚性的高品质的扳机式液体喷射器1。
此外,由于能够提高耐冲击性,所以例如将后筒部97较长地形成为比纵向供给筒部10更靠后方,还能够进一步确保蓄积缸体90内的内容积(内容量)。由此,能够在蓄积缸体90内更进一步蓄积液体,能够设为适于连续喷射的扳机式液体喷射器1。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扳机式液体喷射器1中,通过使安装筒部120外嵌于射出筒部11,从而将喷嘴部件3组装于喷射器主体2。此外,通过使安装筒部120外嵌于射出筒部11,从而在卡止突起126从后方与卡止孔111卡止的状态下使第二连结板124从下方与第一连结板110重叠,并且第二连结板124沿上下方向被夹在第一连结板110与射出筒部11之间。
因此,能够在抑制如喷嘴部件3相对于射出筒部11向前方相对移动那样的脱落(喷嘴脱落)的同时,抑制如喷嘴部件3相对于喷射器主体2沿上下方向位移那样的动作。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以下,参照图6~13对本发明的扳机式液体喷射器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应予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并仅对不同点进行说明。
如图6和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扳机式液体喷射器1A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扳机式液体喷射器1同样地具备:喷射器主体2,其安装于收容液体的容器体A;以及喷嘴部件3,其形成有喷出液体的喷射孔4,并且安装于喷射器主体2。
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环状连结部13c以使位于比小径部13b更靠后方侧的位置的部分相对于位于比小径部13b更靠前方侧的位置的部分更位于下方的方式在沿上下方向带有台阶的状态下形成。但是,并不限于该情况,环状连结部13c也可以形成为遍及整周地维持相同的高度。
在小径部13b形成有比环状连结部13c更向下方突出的环状的管嵌合筒13h。管嵌合筒13h朝向下方开口,形成为随着朝向下方而使内周面逐渐扩径的纵向剖视锥状。管15通过管嵌合筒13h从下方插入到小径部13b的内侧从而被嵌合。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扳机式液体喷射器1A中,如图7、图9~图11所示,在蓄积缸体90的上端部的外周面一体地形成有上部肋160。
上部肋160形成为朝向上方突出且配置在纵向供给筒部10的轴线O1上,并且沿前后方向延伸。具体而言,上部肋160形成为配置于缸筒93的上侧部分,并且位于缸筒93中的前筒部96与台阶部98之间的连接部分。
上部肋160具备:前壁面(第一壁面)161,其朝向前方侧(轴向的另一侧);后壁面(第二壁面)162,其朝向后方侧(轴向的一侧);一对侧壁面163,其朝向左右方向的外侧并且相对于前壁面161和后壁面162连接设置;以及平坦的顶壁面164,其配置于比前筒部96更靠上方的位置,并且连接设置于与前壁面161、后壁面162以及一对侧壁面163。
上部肋160形成为沿着前后方向的长度比沿着左右方向的横向宽度长。应予说明,图示的例子的上部肋160形成为横向宽度遍及前后方向不是恒定的,而是在中途扩宽。因此,上部肋160具备朝向左右方向的外侧鼓出的一对鼓出部165。
一对鼓出部165形成在比上部肋160的前后方向上的中间部更靠近前壁面161的位置。由此,上部肋160被配置为通过一对鼓出部165而使横向宽度最大的部分位于纵向供给筒部10的轴线O1的正上方。
应予说明,侧壁面163形成为与鼓出部165的鼓出对应地朝向左右方向的外侧鼓出。
前壁面161、后壁面162以及一对侧壁面163均被设为随着从顶壁面164朝向下方而向外侧扩展的倾斜面。关于这一点,以下进行详细说明。应予说明,后壁面162被配置为从上方覆盖台阶部98,并与台阶部98与后筒部97之间的边界的部分连接。
前壁面161被设为以随着从蓄积缸体90的外周面、即前筒部96的外周面朝向上方而朝向后方延伸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具体而言,前壁面161形成为,在侧视蓄积缸体90时,前壁面161相对于前筒部96的外周面的倾斜角度θ1为小于90度的锐角即65度。
此外,在前壁面161与前筒部96的外周面之间的连接部分形成有第一曲面部166,该第一曲面部166在侧视蓄积缸体90时朝向后方凹陷。在图示的例子中,第一曲面部166在侧视蓄积缸体90时形成为曲率半径为2mm的凹曲面状。
应予说明,前壁面161与顶壁面164之间的连接部分在侧视蓄积缸体90时成为曲率半径为0.5mm的曲面部。应予说明,该曲面部的曲率半径并不限于0.5mm,也可以适当变更。
如图9所示,后壁面162被设为在侧视蓄积缸体90时,以随着从蓄积缸体90的外周面、即后筒部97的外周面朝向上方而朝向前方延伸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具体而言,后壁面162形成为,在侧视蓄积缸体90时,后壁面162相对于后筒部97的外周面的倾斜角度θ2为小于90度的锐角即45度。
此外,在后壁面162与后筒部97的外周面之间的连接部分形成有第二曲面部167,该第二曲面部167在侧视蓄积缸体90时朝向前方凹陷。在图示的例子中,第二曲面部167在侧视蓄积缸体90时形成为曲率半径为2mm的凹曲面状。
应予说明,后壁面162与顶壁面164之间的连接部分在侧视蓄积缸体90时成为曲率半径为0.5mm的曲面部。应予说明,该曲面部的曲率半径并不限于0.5mm,也可以适当变更。
如图10所示,一对侧壁面163被设为在从轴线O2方向观察的主视蓄积缸体90时,以随着从蓄积缸体90的外周面、即前筒部96的外周面朝向上方而朝向左右方向的内侧延伸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具体而言,一对侧壁面163形成为,在主视蓄积缸体90时,与纵向供给筒部10的轴线O1之间以小于90度的锐角即15度的倾斜角度θ3倾斜。
此外,在一对侧壁面163与前筒部96的外周面之间的连接部分形成有第三曲面部168,该第三曲面部168在主视蓄积缸体90时朝向下方凹陷。在图示的例子中,第三曲面部168与第一曲面部166和第二曲面部167同样地形成为曲率半径为2mm的凹曲面状。
应予说明,一对侧壁面163与顶壁面164之间的连接部分被设为在主视蓄积缸体90时曲率半径为0.5mm的曲面部。应予说明,该曲面部的曲率半径并不限于0.5mm,也可以适当变更。
如图6所示,上部肋160以使顶壁面164构成蓄积缸体90的最外径部分的一部分的方式设定向上方的突出量(肋高度)。特别是,上部肋160的肋高度被配置为,除了蓄积缸体90以外还包括射出筒部11、第一连结板110以及喷嘴部件3等其他结构部件(罩体100除外)中的最高位置(也包括与其他结构部件同等的高度位置)。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扳机式液体喷射器1A中,如图8和图12所示,在构成内筒13的管嵌合筒13h的后侧部分形成有将管嵌合筒13h与大径部13a沿径向一体地连结的连结加强部170。由此,能够提高环状连结部13c的后侧部分的强度而提高刚性。
特别地,连结加强部170形成为在管嵌合筒13h与大径部13a之间沿周向延伸的俯视圆弧状,并且以从下方与环状连结部13c连结的方式一体地形成。由此,能够有效地提高环状连结部13c的后侧部分的强度而提高刚性。除此以外,由于连结加强部170沿周向延伸,所以能够以更大的范围将管嵌合筒13h的后侧部分与大径部13a一体地连结,因此能够更进一步提高环状连结部13c的后侧部分的刚性。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扳机式液体喷射器1A,由于在蓄积缸体90形成有上部肋160,所以在组装时,能够以良好的设置性高精度地组装纵向供给筒部10和蓄积缸体90。
即,如图13所示,由于以位于纵向供给筒部10的轴线O1上的方式在蓄积缸体90形成有上部肋160,所以在通过打塞等将内筒13嵌入到与蓄积缸体90一体地形成的外筒12内时,能够利用上部肋160适当地承受传递到蓄积缸体90的来自内筒13的由打塞引起的载荷F。
特别地,如图6所示,上部肋160配置在除了蓄积缸体90以外还包括射出筒部11、第一连结板110以及喷嘴部件3等其他结构部件(盖体100除外)的最高位置,所以在进行图13所示的组装时,例如在使上部肋160与设置面S接触的状态下,能够通过打塞等而使内筒13嵌入外筒12内。由此,能够利用上部肋160适当地承受载荷F。其结果是,能够以良好的设置性高精度地组装纵向供给筒部10和蓄积缸体90。
此外,在蓄积缸体90未形成上部肋160的情况下,如图7所示,会导致蓄积缸体90中的位于纵向供给筒部10的轴线O1上的部分成为高度比后筒部97的高度低的前筒部96。因此,如图13所示,在通过打塞等将内筒13嵌入外筒12内时,在未形成上部肋160时,有可能使前筒部96因来自内筒13的打塞所产生的载荷F而位移(挠曲等),认为会导致纵向供给筒部10与蓄积缸体90之间的设置不良。
然而,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具备上部肋160,所以不会导致这样的设置不良。
此外,如图9所示,上部肋160的前壁面161不是被设为相对于蓄积缸体90中的前筒部96的外周面成为例如直角那样的垂直面,而是被设为具有65度的倾斜角度θ1的倾斜面。除此以外,在前壁面161与前筒部96的外周面之间的连接部分形成有第一曲面部166。
同样地,上部肋160的后壁面162在被设为相对于蓄积缸体90的后筒部97的外周面而具有45度的倾斜角度θ2的倾斜面的基础上,在后壁面162与后筒部97的外周面之间的连接部分形成有第二曲面部167。
由此,即使例如由落下引起的冲击或与外部的接触引起的冲击力作用于蓄积缸体90,蓄积缸体90因由此产生的旋转扭矩等而发生了沿上下方向弯折那样的位移,也能够抑制在蓄积缸体90与前壁面161和后壁面162之间的连接部分产生龟裂等不良情况。
具体而言,如图6所示的箭头F1那样,在因落下冲击等而使冲击力作用于蓄积缸体90的后筒部97的后端部侧的情况下,后筒部97有可能由于因冲击力所引起的旋转扭矩等而以后筒部97与纵向供给筒部10之间的连接部分为基点,产生向下方折弯那样的位移。与此相反,如图6所示的箭头F2那样,在冲击力作用于喷嘴部件3侧的情况下,有可能因旋转扭矩等而产生后筒部97向上方抬起那样的位移。
在产生了这样的位移的情况下,在蓄积缸体90与上部肋160的前壁面161和后壁面162之间的连接部分作用有例如局部的拉伸力或压缩力等,认为由此会产生龟裂等不良情况。
然而,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上部肋160,在将前壁面161和后壁面162设为倾斜面的基础上,经由第一曲面部166而将前壁面161与前筒部96的外周面连接,并且经由第二曲面部167而将后壁面162与后筒部97的外周面连接,因此能够缓解局部的拉伸力或压缩力等,难以产生上述不良情况。
因此,能够提高针对意外的外力(冲击力等)的刚性,并能够提高扳机式液体喷射器1A的耐冲击性。其结果是,能够设为针对落下冲击、接触冲击等而具备强刚性的高品质的扳机式液体喷射器1A。此外,由于能够提高耐冲击性,所以例如将后筒部97较长地形成为比纵向供给筒部10更靠后方等,也能够进一步确保蓄积缸体90内的内容积(内容量)。由此,能够在蓄积缸体90内进一步蓄积液体,能够设为适合于连续喷射的扳机式液体喷射器1A。
此外,上部肋160不仅相对于前壁面161和后壁面162倾斜,也相对于一对侧壁面163倾斜,在此基础上,经由第三曲面部168与前筒部96的外周面连接,因此例如即使因冲击力而在蓄积缸体90产生了沿左右方向扭转那样的位移,也能够抑制在一对侧壁面163与前筒部96之间的连接部分产生龟裂等不良情况。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扳机式液体喷射器1A,能够利用上部肋160来提高纵向供给筒部10与蓄积缸体90之间的设置性,并且能够设为耐冲击性优异的扳机式液体喷射器1A。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扳机式液体喷射器1A,如图8所示,在管嵌合筒13h的后侧部分设置有将嵌合于容器体A的口部A1的内侧的大径部13a与管嵌合筒13h沿径向一体地连结的连结加强部170,因此能够提高环状连结部13c的后侧部分的强度而提高刚性。由此,即使例如由落下引起的冲击或与外部接触引起的冲击力作用于蓄积缸体90,由此使纵向供给筒部10以例如挠曲或倾倒的方式位移,也能够抑制环状连结部13c的后侧部分例如挠曲等位移。由此,能够抑制在环状连结部13c的后侧部分与管嵌合筒13h之间的连接部分等产生龟裂等不良情况。另外,能够期待利用连结加强部170也提高管嵌合筒13h的刚性,因此也能够由此抑制产生上述不良情况。在这一点上,也能够提高扳机式液体喷射器1A的耐冲击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扳机式液体喷射器1A中,如图6所示,在蓄积缸体90中的后筒部97与纵向供给筒部10之间设置有抑制后筒部97相对于纵向供给筒部10的位移的位移抑制部150,因此即使落下冲击等作用于蓄积缸体90,也能够抑制后筒部97例如沿上下方向位移(变形)。
因此,如上所述,如图6所示的箭头F1那样,即使在因落下冲击等而使外力作用于后筒部97的后端部侧的情况下,由于具备位移抑制部150,所以也能够抑制如后筒部97向下方弯折那样的位移。由此,能够提高针对意外的外力的刚性,并能够提高扳机式液体喷射器1A的耐冲击性。而且,由于能够减轻对上部肋160和连结加强部170的负担,所以能够有效地抑制上述龟裂等的产生。
此外,由于纵肋状的加强肋151将纵向供给筒部10与后筒部97连接为一体,所以能够有效地提高纵向供给筒部10与后筒部97之间的连接部分的刚性。因此,如图6所示的箭头F2那样,即使在因落下冲击等而使外力作用于喷嘴部件3侧的情况下,也能够有效地抑制关于因旋转扭矩等而使后筒部97向上方抬起那样的位移。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扳机式液体喷射器1A中,通过使安装筒部120外嵌于射出筒部11,从而不仅将喷嘴部件3组装于喷射器主体2,而且在卡止突起126从后方卡止于卡止孔111的状态下使第二连结板124从下方与第一连结板110重叠,并且第二连结板124沿上下方向被夹在第一连结板110与射出筒部11之间。
因此,能够在防止如喷嘴部件3相对于射出筒部11向前方相对移动那样的脱落(喷嘴脱落的抑制)的同时,抑制喷嘴部件3相对于喷射器主体2沿上下方向位移那样的动作。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而提示的,并不意味着限定了发明的范围。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在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例如包含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容易想到的内容、实质上相同的内容、等同范围的内容等。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利用相对于纵向供给筒部10和后筒部97而一体地形成的加强肋151来抑制后筒部97相对于纵向供给筒部10的位移,但并不限于加强肋151。
例如,如图3和图4所示,位移抑制部150也可以具备相对于纵向供给筒部10和后筒部97安装的加强体155,利用该分体的加强体155来抑制后筒部97相对于纵向供给筒部10的位移。
应予说明,在图3中,为了容易观察加强体155而标注点状的阴影进行图示。
加强体155具备:第一加强体156,其从后方安装于纵向供给筒部10,并且保持纵向供给筒部10;以及第二加强体157,其与第一加强体156一体地形成且从下方安装于后筒部97,并且保持后筒部97。
第一加强体156具备俯视C形的第一夹持部158,该第一夹持部158从径向的外侧包围构成纵向供给筒部10的外筒12的小径部12b。第一夹持部158被设为例如能够沿径向弹性变形,并且被设为能够在从后方安装于小径部12b时弹性保持小径部12b。
第二加强体157具备侧视C形的第二夹持部159,该第二夹持部159从径向的外侧包围后筒部97。第二夹持部159被设为例如能够沿径向弹性变形,并且被设为在从下方安装于小径部12b时能够弹性保持小径部12b。
即使在利用如此地构成的加强体155的情况下,也能够将纵向供给筒部10与后筒部97组合为一体而提高整体的刚性。具体而言,通过将第一加强体156从后方安装于纵向供给筒部10且将第二加强体157从下方安装于后筒部97,从而能够利用加强体155以将纵向供给筒部10与后筒部97连接为一体的方式进行加强。因此,能够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特别地,由于利用分体的加强体155,所以难以对纵向供给筒部10和后筒部97的成形性造成影响,能够在适当地维持液体的喷出性能的同时进行加强。另外,由于能够任意且高自由度地进行加强体155的设计,因此容易有效地抑制后筒部97的位移。
应予说明,即使在利用加强体155的情况下,如图5所示,也可以在利用加强肋151而将纵向供给筒部10与后筒部97连接为一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加强体155。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蓄积柱塞80封闭连通孔95且抵抗施力部件81向后方移动时使连通孔95开放的结构,但是也可以采用例如在蓄积柱塞80封闭形成于蓄积缸体90的供给孔91且抵抗施力部件81向后方移动时使供给孔91开放的结构等。
另外,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以使前壁面161的倾斜角度θ1为65度的方式形成上部肋160,但是只要倾斜角度θ1为锐角(小于90度)就不限于65度。其中,优选将倾斜角度θ1设为45度以上的角度。在该情况下,能够容易确保上部肋160的肋高度,并能够提高上部肋160的刚性。因此,在组装时,能够更可靠地承受传递到蓄积缸体90的来自内筒13的载荷,能够以更良好的设置性高精度地组装纵向供给筒部10和蓄积缸体90。
应予说明,这一点对于后壁面162和一对侧壁面163也是同样的。
此外,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以第一曲面部166成为曲率半径2mm的凹曲面状的方式形成上部肋160,但并不限于该情况。其中,优选以使曲率半径成为1.5mm以上,更优选成为2mm以上的凹曲面状的方式形成第一曲面部166。
应予说明,这一点对于第二曲面部167和第三曲面部168也是同样的。
此外,在第一曲面部166、第二曲面部167以及第三曲面部168的曲率半径被设为小于1.5mm的情况下,在前壁面161、后壁面162以及一对侧壁面163与蓄积缸体90中的缸筒93之间的连接部分容易出现边界线(交叉棱线),例如形成为剖视V字状的缺口(切口)那样的形状。由此,在落下冲击等冲击力作用于蓄积缸体90时,容易在形成为缺口形状的部分产生应力集中,成为在上部肋160与缸筒93之间的连接部分产生龟裂等破损的原因。
然而,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由于将第一曲面部166、第二曲面部167以及第三曲面部168的曲率半径设为1.5mm以上,所以难以产生上述那样的不良情况。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耐冲击性优异的扳机式液体喷射器。

Claims (6)

1.一种扳机式液体喷射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喷射器主体,其安装于收容有液体的容器体;以及
喷嘴部件,其安装于所述喷射器主体的前端部,并且形成有朝向前方喷出液体的喷射孔,
所述喷射器主体具有:
纵向供给筒部,其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且吸取所述容器体内的液体;
扳机机构,其具有以在前方施力状态下能够向后方移动的方式配设在所述纵向供给筒部的前方的扳机部,所述扳机机构通过所述扳机部向后方的移动,使液体从所述纵向供给筒部内朝向所述喷射孔侧流通;
蓄积缸体,其通过所述扳机部向后方的移动,使通过了所述纵向供给筒部内的液体向内部供给;以及
蓄积柱塞,其以能够在沿所述蓄积缸体的中心轴线的轴向上移动的方式配设在所述蓄积缸体内,随着液体向所述蓄积缸体内的供给而朝向所述轴向的一侧移动,并且被朝向另一侧施力,
所述蓄积缸体配置在所述纵向供给筒部的上方并相对于所述纵向供给筒部的中心轴线交叉,且被设置为比所述纵向供给筒部更向后方突出,
在所述蓄积缸体中的比所述纵向供给筒部更向后方突出的后方缸体部与所述纵向供给筒部之间设置有抑制所述后方缸体部相对于所述纵向供给筒部的位移的位移抑制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扳机式液体喷射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位移抑制部具备加强肋,所述加强肋以将所述纵向供给筒部与所述后方缸体部连接为一体的方式一体地形成在所述纵向供给筒部和所述后方缸体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扳机式液体喷射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位移抑制部具备加强体,所述加强体安装于所述纵向供给筒部和所述后方缸体部,
所述加强体具备:
第一加强体,其从后方安装于所述纵向供给筒部,并且保持所述纵向供给筒部;以及
第二加强体,其与所述第一加强体一体地形成且从下方安装于所述后方缸体部,并且保持所述后方缸体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扳机式液体喷射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纵向供给筒部具备一体地形成于所述蓄积缸体的外筒、以及嵌合在所述外筒的内侧的内筒,
在所述蓄积缸体的上端部的外周面一体地形成有上部肋,所述上部肋朝向上方突出且配置在所述纵向供给筒部的中心轴线上,并且沿所述轴向延伸,
所述上部肋具备第一壁面,所述第一壁面朝向所述轴向的另一侧,并且以随着从所述蓄积缸体的外周面朝向上方而朝向所述轴向的一侧延伸的方式倾斜,
在所述第一壁面与所述蓄积缸体的外周面之间的连接部分形成有第一曲面部,所述第一曲面部在侧视所述蓄积缸体时,朝向所述轴向的一侧凹陷,
所述第一曲面部形成为在侧视所述蓄积缸体时曲率半径为1.5mm以上的凹曲面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扳机式液体喷射器,其特征在于,
在侧视所述蓄积缸体时,所述第一壁面相对于所述蓄积缸体的外周面的倾斜角度被设为45度以上。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扳机式液体喷射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部肋具备第二壁面,所述第二壁面朝向所述轴向的一侧,并且以随着从所述蓄积缸体的外周面朝向上方而朝向所述轴向的另一侧延伸的方式倾斜,
在所述第二壁面与所述蓄积缸体的外周面之间的连接部分形成有第二面部,所述第二面部在侧视所述蓄积缸体时,朝向所述轴向的另一侧凹陷。
CN202180079141.5A 2020-11-30 2021-11-11 扳机式液体喷射器 Pending CN11656840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99026 2020-11-30
JP2020217401A JP7486413B2 (ja) 2020-12-25 2020-12-25 トリガー式液体噴出器
JP2020-217401 2020-12-25
PCT/JP2021/041553 WO2022113751A1 (ja) 2020-11-30 2021-11-11 トリガー式液体噴出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68407A true CN116568407A (zh) 2023-08-08

Family

ID=822736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79141.5A Pending CN116568407A (zh) 2020-11-30 2021-11-11 扳机式液体喷射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486413B2 (zh)
CN (1) CN116568407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25279B2 (ja) 2007-02-14 2012-09-12 花王株式会社 トリガー式液体噴出器
JP6476056B2 (ja) 2015-04-28 2019-02-27 株式会社吉野工業所 トリガー式液体噴出器
EP3395713B1 (en) 2015-12-25 2021-10-27 Yoshino Kogyosho Co., Ltd. Trigger-type liquid sprayer
JP6546859B2 (ja) 2016-01-29 2019-07-17 株式会社吉野工業所 トリガー式液体噴出器
JP6971190B2 (ja) 2018-03-30 2021-11-24 株式会社吉野工業所 トリガー式液体噴出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102582A (ja) 2022-07-07
JP7486413B2 (ja) 2024-05-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684655B2 (ja) トリガー式液体噴出器
US11045821B2 (en) Trigger type liquid ejector
JP6726463B2 (ja) トリガー式液体噴出器
JP7357580B2 (ja) トリガー式液体噴出器
JP6971190B2 (ja) トリガー式液体噴出器
CN108473238B (zh) 扳机式液体喷出器
CN116568407A (zh) 扳机式液体喷射器
EP4253274A1 (en) Trigger-type liquid sprayer
CN116472120A (zh) 扳机式液体喷射器
EP4253275A1 (en) Trigger-type liquid sprayer
JP7412286B2 (ja) トリガー式液体噴出器
CN114641437B (zh) 扳机式液体喷射器
JP7149898B2 (ja) トリガー式液体噴出器
JP2023034982A (ja) トリガー式液体噴出器
JP2022086811A (ja) トリガー式液体噴出器
JP7394723B2 (ja) トリガー式液体噴出器
WO2023032966A1 (ja) トリガー式液体噴出器
WO2023074735A1 (ja) トリガー式液体噴出器
WO2023127892A1 (ja) トリガー式液体噴出器
JP2022086873A (ja) トリガー式液体噴出器
WO2023074751A1 (ja) トリガー式液体噴出器
JP2022184088A (ja) トリガー式液体噴出器
JP2023098189A (ja) トリガー式液体噴出器
JP2022182549A (ja) トリガー式液体噴出器
JP2023176378A (ja) トリガー式液体噴出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