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548707A - 带扣装置 - Google Patents
带扣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548707A CN116548707A CN202310124654.4A CN202310124654A CN116548707A CN 116548707 A CN116548707 A CN 116548707A CN 202310124654 A CN202310124654 A CN 202310124654A CN 116548707 A CN116548707 A CN 11654870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ongue plate
- lever
- contact portion
- release button
- buck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3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3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10000000078 claw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33 accel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1/00—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 A44B11/25—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with two or more separable parts
- A44B11/2503—Safety buckles
- A44B11/2507—Safety buckles actuated by a push-button
- A44B11/2523—Safety buckles actuated by a push-button acting parallel to the main plane of the buckle and in the same direction as the fastening action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1/00—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 A44B11/25—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with two or more separable parts
- A44B11/2503—Safety buckles
- A44B11/2546—Detail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1/00—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 A44B11/25—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with two or more separable parts
- A44B11/2503—Safety buckles
- A44B11/2569—Safety measures
- A44B11/2573—Locking means preventing an unauthorised opening, e.g. by children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4/00—Buckles, buttons, clasps, etc.
- Y10T24/45—Separable-fastener or required component thereof [e.g., projection and cavity to complete interlock]
- Y10T24/45225—Separable-fastener or required component thereof [e.g., projection and cavity to complete interlock] including member having distinct formations and mating member selectively interlocking therewith
- Y10T24/45602—Receiving member includes either movable connection between interlocking components or variable configuration cavity
- Y10T24/45623—Receiving member includes either movable connection between interlocking components or variable configuration cavity and operator therefor
- Y10T24/4566—Receiving member includes either movable connection between interlocking components or variable configuration cavity and operator therefor including slidably connected and guided element on receiving member
- Y10T24/45665—Receiving member includes either movable connection between interlocking components or variable configuration cavity and operator therefor including slidably connected and guided element on receiving member for shifting pivotally connected interlocking component
Landscapes
- Buckles (AREA)
- Automotive Seat Belt Assembly (AREA)
Abstract
一种带扣装置,设置在车辆的座椅安全带上的舌形板将插入该带扣装置中,并且该带扣装置与插入的舌形板可拆卸地接合。该带扣装置包括中空的带扣主体、操作构件和惯性构件,该操作构件构造为响应于用于释放舌形板和带扣装置之间的接合的释放操作而操作,该操作部件被支撑在带扣主体中,以能够在舌形板的插入方向上滑动,该惯性构件被支撑在带扣主体中,以能够围绕在舌形板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旋转中心轴线旋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作为车辆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的部件的带扣装置。
背景技术
在相关技术中,已知一种带扣装置,设置在车辆的座椅安全带(也称为织带)上的舌形板将插入所述带扣装置中,并与插入的舌形板可拆卸地接合。例如,德国实用新型公开No.9202526公开了图15A中所示的带扣装置100,其防止舌形板110的接合被惯性力释放。
具体而言,在德国实用新型公开No.9202526中公开的带扣装置100中,机械组件120设置在未示出的中空的带扣主体中。机械组件120包括释放按钮130和惯性构件140,释放按钮130构造为接收用于释放舌形板110的接合的释放操作。
惯性构件140构造为围绕旋转中心轴线150旋转。如图15B所示,在释放按钮130的位于惯性构件140的旋转中心轴线150和舌形板110之间的部分中设置有在舌形板110的厚度方向上开口的狭槽131。惯性构件140包括从旋转中心轴线150朝向狭槽131突出的杆141,并且杆141的远端插入狭槽131中。惯性构件140的重心相对于旋转中心轴线150设置在与杆141相反的一侧。
在舌形板110的接合状态下,沿A方向的惯性力作用在释放按钮130上的情况下,其中惯性力是由在带扣装置100中产生的沿与A方向(其是舌形板110的插入方向)相反的B方向的加速度引起的,沿A方向的惯性力也作用在惯性构件140上并且在惯性构件140中产生围绕旋转中心轴线150的扭矩。因此,释放按钮130被惯性构件140的杆141沿B方向按压。惯性构件140构造为使得此时的按压力变得大于释放按钮130的惯性力,因此,惯性构件140防止释放按钮130在沿A方向的惯性力作用于释放按钮130上的情况下操作。
然而,在德国实用新型公开No.9202526的带扣装置100中,即使在沿B方向的惯性力作用于释放按钮130的情况下,惯性构件140的杆141也以大于释放按钮130的惯性力的按压力沿A方向按压释放按钮130,因此,释放按钮130可以由惯性构件140操作。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带扣装置,无论惯性力的方向如何,该带扣装置都能够可靠地防止舌形板的接合被惯性力释放。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带扣装置,设置在车辆的座椅安全带上的舌形板将插入该带扣装置中,并且所述带扣装置用于与插入的舌形板可拆卸地接合,该带扣装置包括:
中空的带扣主体;
操作构件,其构造为响应于用于释放舌形板和带扣装置之间的接合的释放操作而操作,该操作构件被支撑在带扣主体中,以能够在舌形板的插入方向上滑动;和
惯性构件,该惯性构件被支撑在带扣主体中,以能够围绕在舌形板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旋转中心轴线旋转,
其中,惯性构件包括:
主体部,旋转中心轴线穿过该主体部;和
第一杆和第二杆,该第一杆和第二杆在远离旋转中心轴线的方向上从主体部突出,当从旋转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观察时,该第一杆和第二杆沿舌形板的插入方向以预定间隔布置,
第一杆在舌形板的插入方向上比第二杆更位于带扣主体的内侧,
在舌形板的接合状态下,操作构件构造为与第一杆在第一接触部处接触,并且构造为与第二杆在第二接触部处接触,舌形板的接合状态是舌形板与带扣主体接合的状态,
在舌形板的接合状态下,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沿舌形板的插入方向位于第一杆和第二杆之间,
在舌形板与带扣主体脱离的情况下,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根据惯性构件的旋转在远离第一杆和第二杆之间的位置的方向上移动,
在舌形板的插入方向上的第一惯性力在舌形板的接合状态下作用在操作构件上的情况下,第一杆向第一接触部施加沿与舌形板的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第一按压力,第一按压力大于第一惯性力,并且
在舌形板的接合状态下,沿与舌形板的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第二惯性力作用在操作构件上的情况下,第二杆向第二接触部施加沿舌形板的插入方向的第二按压力,第二按压力小于第二惯性力。
根据上述配置,在舌形板的插入方向上的第一惯性力作用在操作构件上的情况下,在与第一惯性力相反的方向上的大于第一惯性力的第一按压力从惯性构件的第一杆施加到操作构件,并且因此,防止操作构件被操作。另一方面,在与舌形板的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的第二惯性力作用于操作构件上的情况下,在与第二惯性力相反的方向上的第二按压力从惯性构件的第二杆施加到操作构件。然而,第二按压力小于第二惯性力,并且因此,操作构件不被第二杆沿舌形板的插入方向操作。因此,无论惯性力的方向如何,都可以可靠地防止舌形板的接合被惯性力释放。此外,由于第一惯性力的第一接触部和第一杆与第二惯性力的第二接触部和第二杆分开设置,因此设计的自由度高。
在舌形板的厚度方向上,第一距离可以小于第二距离,第一距离是从惯性构件的旋转中心轴线到第一接触部和第一杆之间的接触点的距离,第二距离是从惯性构件的旋转中心轴线到第二接触部和第二杆之间的接触点的距离。可选地,在舌形板的接合状态下,第一角度大于第二角度,第一角度由舌形板的插入方向和第一杆的位于第一接触部的一侧的表面形成,第二角度由与舌形板的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和第二杆的位于第二接触部的一侧的表面形成。根据这些构造,可以以相对简单的构造提供第一按压力和第二按压力之间的差异。
带扣装置还包括:释放按钮,其构造为接收释放操作;接合构件,其构造为与将插入带扣主体中的舌形板接合;和锁定构件,其中,在接合构件与舌形板接合的情况下,锁定构件构造为在锁定方向上操作,以防止接合构件和舌形板之间的接合被释放,在释放按钮被朝向带扣主体的内侧操作的情况下,锁定构件构造为在与锁定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操作,以使接合构件和舌形板之间的接合能够被释放,并且操作构件是释放按钮和锁定构件中的至少一个。根据该配置,带扣装置通常包括释放按钮和锁定构件,并且因此,可以设置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而不添加部件。
操作构件可以是释放按钮和锁定构件二者,第一接触部可以设置在锁定构件上,并且第二接触部可以设置在释放按钮上。根据该构造,可以简化释放按钮的形状和锁定构件的形状以容易地制造释放按钮和锁定构件,或者在考虑其他构件的强度和形状的情况下容易地设置释放按钮和锁定构件。
释放按钮在与舌形板的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上被偏压,并且在舌形板未插入带扣主体中的状态下,第一杆构造为与锁定构件接触,并且第二杆构造为与释放按钮接触。根据该构造,在舌形板的脱离状态下,防止了释放按钮的移动和惯性构件的旋转,因此可以防止由于释放按钮和惯性构件发出咔嗒声而引起的异常噪声。
在舌形板的接合状态下,第一杆和第二杆相对于旋转中心轴线位于与舌形板相反的一侧。根据该构造,第一杆、第二杆、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的形状和尺寸不太可能受到舌形板的空间的限制。
根据本发明,无论惯性力的方向如何,都可以可靠地防止舌形板的接合被惯性力释放。
附图说明
图1A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带扣装置的透视图。
图1B是舌形板的透视图。
图2是设置在图1的带扣装置的带扣主体中的机械组件的透视图。
图3是移除释放按钮的机械组件的透视图。
图4是除释放按钮外的机械组件的分解透视图。
图5A是从斜上方观察释放按钮的透视图。
图5B是从斜下方观察释放按钮的透视图。
图6A是从斜上方观察惯性构件的透视图。
图6B是从斜下方观察惯性构件的透视图。
图7是从斜下方观察锁定构件的透视图。
图8示出了沿图2的线VIII-VIII截取的横截面中的脱离状态。
图9A示出了在舌形板与带扣装置接合的情况下机械组件的动作。
图9B示出了在舌形板与带扣装置接合的情况下机械组件的动作。
图9C示出了在舌形板与带扣装置接合的情况下机械组件的动作。
图10A示出了在舌形板的接合被释放的情况下机械组件的动作。
图10B示出了在舌形板的接合被释放的情况下机械组件的动作。
图10C示出了在舌形板的接合被释放的情况下机械组件的动作。
图11A是在沿舌形板的插入方向的第一惯性力作用在操作构件上的情况下,在舌形板的接合状态下,机械组件在横穿第一杆和第二杆的位置处的横截面图。
图11B是在沿与舌形板的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第二惯性力作用在操作构件上的情况下,在舌形板的接合状态下,机械组件在横穿第一杆和第二杆的位置处的横截面图。
图12A是在沿舌形板的插入方向的第一惯性力作用在操作构件上的情况下,在舌形板的接合状态下,根据第一变型例的带扣装置的机械组件在横穿第一杆和第二杆的位置处的横截面图。
图12B是在沿与舌形板的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第二惯性力作用在操作构件上的情况下,在舌形板的接合状态下,根据第一变型例的带扣装置的机械组件在横穿第一杆和第二杆的位置处的横截面图。
图13A是在沿舌形板的插入方向的第一惯性力作用在操作构件上的情况下,在舌形板的接合状态下,根据第二变型例的带扣装置的机械组件在横穿第一杆和第二杆的位置处的横截面图。
图13B是在沿与舌形板的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第二惯性力作用在操作构件上的情况下,在舌形板的接合状态下,根据第二变型例的带扣装置的机械组件在横穿第一杆和第二杆的位置处的横截面图。
图14A是在沿舌形板的插入方向的第一惯性力作用在操作构件上的情况下,在舌形板的接合状态下,根据第三变型例的带扣装置的机械组件在横穿第一杆和第二杆的位置处的横截面图。
图14B是在沿与舌形板的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第二惯性力作用在操作构件上的情况下,在舌形板的接合状态下,根据第三变型例的带扣装置的机械组件在横穿第一杆和第二杆的位置处的横截面图。
图15A是相关技术中的带扣装置的横截面图。
图15B示意性地示出了相关技术中的带扣装置的一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图1A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带扣装置1。如图1B所示,带扣装置1是设置在车辆的座椅安全带上的舌形板15将插入其中的装置,并且带扣装置1可拆卸地与所插入的舌形板15接合。
具体地,如图2所示,带扣装置1包括中空的带扣主体2和设置在带扣主体2中的机械组件10。也就是说,带扣主体2用作构造为容纳机械组件10的盖。
在下文中,为了便于解释,舌形板15的插入方向称为后方,与舌形板15的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称为前方。舌形板15的厚度方向上的一侧称为上侧,另一侧称为下侧,并且舌形板15的宽度方向称为左右方向。
机械组件10包括框架6和操作构件3。框架6在横截面图中具有U形的槽形状,该槽形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向上开口。操作构件3由框架6支撑以可在前后方向上滑动。操作构件3响应于用于释放舌形板15的接合的释放操作而被操作。
在本实施例中,操作构件3包括释放按钮4和锁定构件5(参见图3)。图3是机械组件10的透视图,其中释放按钮4被移除,处于舌形板15的接合状态(舌形板15被省略)。释放按钮4构造为接收释放操作。锁定构件5构造为保持图9C所示的舌形板15的接合状态。
如图1A所示,带扣主体2具有向前开口的前开口,该前开口具有沿左右方向较长的大致矩形形状。释放按钮4封闭前开口的上部部分。带扣主体2的位于前开口下方的部分是舌形板引导部21,舌形板引导部21朝向后方斜向上倾斜,然后变得与前后方向平行。舌形板插入开口20形成在舌形板引导部21和释放按钮4之间。
如图3和图4所示,除了框架6和操作构件3之外,机械组件10还包括推出器7、接合构件8和惯性构件9。推出器7邻接舌形板15,舌形板15通过舌形板插入开口20插入带扣主体2中。接合构件8与舌形板15接合,舌形板15通过舌形板插入开口20插入带扣主体2中。惯性构件9防止操作构件3在舌形板15的接合状态下由于惯性力而被操作。
更具体地,如图4所示,框架6具有底壁61和一对侧壁62,底壁61与带扣主体2的舌形板引导部21连续地形成舌形板引导表面,该一对侧壁62从底壁61的左端部分和右端部分升起。
在底壁61中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保持孔68。推出器7插入保持孔68中以可在前后方向上滑动。推出器7由弹簧11向前偏压。
推出器7设有一对向上突出的左凸台和右凸台71。如图8所示,在舌形板15的脱离状态(例如,舌形板15未插入带扣主体2中的状态)下,凸台71通过弹簧11的偏压力按压释放按钮4的凸出部45(稍后将描述)。
在每个侧壁62的前端部分中形成向前开口的第一凹部66,在每个侧壁62的中央部分中形成向上开口的第二凹部63。在每个侧壁62中形成有从第一凹部66的中心向下凹陷的第三凹部67。此外,在每个侧壁62中,在第一凹部66的后方和第二凹部63的前方的位置处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狭缝65和第二狭缝64。第二狭缝64位于第一狭缝65的下方。当沿上下方向观察时,第一狭缝65的后部部分和第二狭缝64的前部部分彼此重叠。
在本实施例中,接合构件8包括彼此配合的金属部8A和树脂部8B。接合构件8的构造不限于此,并且可以适当地改变。金属部8A通过弯曲具有预定形状的金属板而形成。具体地,金属部8A包括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基部81、从基部81的前端部垂下的钩部82、以及从基部81的后端部垂下的一对左腿部和右腿部84。基部81具有与树脂部8B配合的通孔。树脂部8B包括位于基部81的前端部上的第一限制部86和位于基部81的后端部上的弹簧接收部87。
此外,金属部8A包括一对支点部83和一对第二限制部85,该对支点部83从基部81的后端部在左右方向上突出,该对第二限制部85从基部81的前端部在左右方向上突出,然后向前突出。在支点部83插入形成在框架6的侧壁62中的第二凹部63中的情况下,接合构件8由框架6支撑以可绕作为支点的支点部83摆动。
锁定构件5在图8中所示的待机位置和图9C中所示的锁定位置之间移动。在接合构件8与舌形板15接合的情况下,锁定构件5从待机位置沿锁定方向(在本实施例中为向前)操作,以防止接合构件8的接合被释放。在朝着带扣主体2的内侧向后操作释放按钮4的情况下,从锁定位置沿与锁定方向相反的方向操作锁定构件5,该锁定方向在本实施例中是向后的,从而能够释放接合构件8的接合。
更具体地,如图4和图7所示,锁定构件5包括树脂部和金属锁定杆13,该树脂部包括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基部51,该金属锁定杆将要被插入在左右方向上穿透基部51的通孔54中。基部51设置有从基部51的两个端部向前延伸的一对臂部52。臂部52的前部通过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桥接部55彼此连接。锁定杆13的两个端部从基部51突出。
此外,一对向外突出的凸台53设置在一对臂部52的相应远端处。锁定杆13的两个端部被插入形成在框架6的侧壁62中的第一狭缝65中,并且凸台53被插入形成在侧壁62中的第一凹部66中,因此,锁定构件5被框架6支撑成可在前后方向上滑动。
弹簧12设置在锁定构件5的基部51和接合构件8的弹簧接收部87之间。为了简化附图,在图2和图3中省略了弹簧12。弹簧12将接合构件8偏压成向上摆动,即,钩部82向上移动,并向前偏压锁定构件5。
锁定构件5包括从基部51的中心向下突出的第一限制部56和从基部51的相应端部向下突出的一对第二限制部57。如图8所示,在舌形板15的脱离状态下,基部51的前端部构造为从后面与接合构件8的第一限制部86接触。因此,锁定构件5被保持在待机位置处。
在舌形板15的接合期间从图9A所示的状态到图9B所示的状态的状态中,第一限制部56向前移动同时接触接合构件8的向下摆动的第一限制部86,直到接合构件8向下摆动并且接合构件8的第一限制部86位于锁定构件5的第一限制部56的下方为止。如图9B所示,在接合构件8的第一限制部86位于锁定构件5的第一限制部56的下方的情况下,锁定构件5的第二限制部57向前移动同时在接合构件8的第二限制部85上滑动。在图9C中所示的舌形板15的接合状态下,第二限制部57与接合构件8的第二限制部85接触。因此,接合构件8向下摆动的状态被保持。
如图5A和图5B所示,释放按钮4包括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前壁41和从前壁41向后延伸并夹持框架6的两个侧壁62的一对侧壁42。侧壁42的后部的上端通过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桥接部43彼此连接。
在桥接部43的中心处设置有向前凸出的凸出部44。凸出部44经由一对左肋和右肋48连接到前壁41的上端部的中心。在肋48之间形成开口49,稍后将描述的惯性构件9的第二杆93插入开口49中。在前壁41的下端部的中央处设置有向后凸出的凸出部45。
两个侧壁42的后端部都设有各自的附接部46,每个附接部都具有朝下垂下并在爪的尖端处向内突出的爪。桥接部43被放置在框架6的两个侧壁62的相应的上端面上,并且附接部46的爪被插入形成在侧壁62中的相应的第二狭缝64中,因此,释放按钮4被框架6支撑成可在前后方向上滑动。
如图3所示,锁定杆13的长度被设置为比框架6的宽度长,并且锁定杆13的两个端部从框架6的侧壁62向外突出。如图5A和图5B所示,在释放按钮4的每个侧壁42的内表面上形成凹槽47,锁定杆13的端部被插入凹槽47中,并且凹槽47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大于锁定杆13的宽度。在舌形板15的脱离状态下,锁定杆13的端部位于凹槽47的后侧表面附近并具有空间,并且在舌形板15的接合状态下,锁杆13的端部与凹槽47的前侧表面接触。
如图8所示,惯性构件9被框架6支撑成可围绕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旋转中心轴线90旋转。具体地,如图6A和图6B所示,惯性构件9包括旋转中心轴线90穿过的主体部91,以及从主体部91沿远离旋转中心轴线90的方向突出的两个第一杆94和第二杆93。当从作为旋转中心轴线90的延伸方向的左右方向观察时,第一杆94和第二杆93在前后方向上以预定间隔布置。
主体部91构造为将惯性构件9的重心9g(参见图8)设置在远离旋转中心轴线90的位置处。在本实施例中,惯性构件9的重心9g位于旋转中心轴线90的下方。
一对轴部92沿着旋转中心轴线90从主体部91的相应侧表面突出。轴部92被插入形成在框架6的侧壁62中的相应的第三凹部67中,因此,惯性构件9被框架6支撑成可绕旋转中心轴线90旋转。
在左右方向上,第二杆93设置在主体部91的中心处,并且两个第一杆94设置在第二杆94的两侧。第一杆94在旋转中心轴线90的后方的位置处从主体部91突出,第二杆93在旋转中心轴线90的前方的位置处从主体部91突出。即,在舌形板15的插入方向上,第一杆94比第二杆93更位于带扣主体2的内侧。第一杆94和第二杆93的突出方向基本上平行于连接重心9g和旋转中心轴线90的线。
在主体部91的各个端部处设置有向斜下方变尖的止挡件95。此外,在框架6的每个侧壁62的前部的内表面上设置有构造为与止挡件95接触的突出部69。
接下来,将参考图9A至图10C描述带扣装置1的动作。图9A至图9C示出了在舌形板15与带扣装置1接合的情况下机械组件10的动作,并且图10A至图10C示出了在舌形板15的接合被释放的情况下机械组件10的动作。以下,将舌形板15的插入方向称为A方向,将与舌形板15的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称为B方向。
首先,将参考图8描述舌形板15的脱离状态。接合构件8通过弹簧12的偏压力保持在向上摆动的状态。锁定构件5被弹簧12沿B方向偏压,并且锁定构件5的基部51的前端部与接合构件8的第一限制部86接触。释放按钮4被弹簧11通过推出器7沿B方向偏压,并且释放按钮4的凸出部分44的前端部与位于释放按钮4的开口49中的惯性构件9的第二杆93接触。
在舌形板15的脱离状态下,惯性构件9被弹簧11通过释放按钮4偏压,以沿从第一杆94朝向第二杆93的方向(即,图7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并且第一杆94与锁定构件5的桥接部55的下表面接触。因此,防止了释放按钮4的移动和惯性构件9的旋转,因此,可以防止由于释放按钮4和惯性构件9的咔嗒声而产生的异常噪声。
如图9A所示,在舌形板15被插入带扣主体2中的情况下,推出器7被舌形板15按压并沿A方向移动,直到推出器7与接合构件8的腿部84接触。此后,推出器7被舌形板15按压并沿A方向移动,因此,接合构件8向下摆动,并且接合构件8的钩部82被插入设置在舌形板15中的接合孔15A中,如图9B所示。
在接合构件8向下摆动直到接合构件8的第一限制部86位于锁定构件5的第一限制部56下方的情况下,锁定构件5通过弹簧12的偏压力沿B方向移动。在锁定构件5移动期间,锁定构件5的第一限制部56在接合构件8的第一限制部86上滑动。
锁定构件5单独在B方向上移动,直到锁定杆13的两个端部都与释放按钮4的凹槽47的前侧表面接触为止,这是图9B中所示的状态,此后,如图9C所示,锁定构件5与释放按钮4一起沿B方向移动。
关于惯性构件9的动作,在锁定构件5沿B方向移动直到锁定杆13的两个端部都与释放按钮4的凹槽47的前侧表面接触的情况下,如图9B所示,当从作为旋转中心轴线90的延伸方向的左右方向观察时,锁定构件5的桥接部55进入惯性构件9的第一杆94和第二杆93之间。之后,通过锁定构件5和释放按钮4在B方向上的移动,惯性构件9的第二杆93被释放按钮4的凸出部44的前端部按压,因此惯性构件9在从第一杆94朝向第二杆93的方向上旋转,该方向在图9C中为逆时针方向。在惯性构件9的止挡件95与框架6的突出部69接触的情况下,惯性构件9停止旋转,因此,锁定构件5和释放按钮4在B方向上的移动也停止。该位置是锁定构件5的锁定位置。即,在锁定位置,释放按钮4经由锁定构件5被弹簧12沿B方向偏压。在锁定构件5移动到锁定位置的情况下,锁定构件5的第二限制部57与接合构件8的第二限制部85接触。
此后,在操作员对舌形板15的按压被释放的情况下,舌形板15被弹簧11通过推出器7偏压,因此舌形板15被压靠在接合构件8的钩部82上。因此,形成图9C中所示的舌形板15的接合状态。在舌形板15的接合状态下,第一杆94和第二杆93相对于旋转中心轴线90位于与舌形板15相反的一侧。
在舌形板15的接合被释放的情况下,释放按钮4接受释放操作,并与锁定构件5一起抵抗弹簧12的偏压力沿A方向移动,并且释放按钮4的凸出部分44的前端部与惯性构件9的第二杆93分离,如图10A所示。如图10B所示,当释放按钮4沿锁定构件5的A方向移动到带扣主体2的内侧时,锁定构件5的桥接部55按压惯性构件9的第一杆94。因此,惯性构件9沿图10B中的顺时针方向从第二杆93朝向第一杆94旋转。因此,锁定构件5的桥接部55在远离惯性构件9的第一杆94和第二杆93之间的空间的方向上移动。
在锁定构件5沿A方向移动直到锁定构件5的第一限制部56位于接合构件8的第一限制部86之后为止的情况下,接合构件8通过弹簧12的偏压力向上摆动,并且接合构件8的钩部82与舌形板15之间的接合被释放,如图10C所示。因此,舌形板15被弹簧11的偏压力推出,直到推出器7的凸台71与释放按钮4的凸出部45接触。在该状态下,释放按钮4的凸出部44的前端部和锁定构件5的桥接部55远离惯性构件9的第一杆94和第二杆93之间的空间。
此后,在操作员对释放按钮4的按压被释放的情况下,释放按钮4被弹簧11的偏压力移动到图8中所示的位置。
接下来,将参考图11A和图11B详细描述惯性构件9的第一杆94和第二杆93的操作。如图11A和图11B所示,在舌形板15的接合状态下,锁定构件5的桥接部55的后端部构造为与第一杆94接触,并且释放按钮4的凸出部44的前端部构造为与第二杆93接触。即,锁定构件5的桥接部55的后端部构成操作构件3的第一接触部31,释放按钮4的凸出部44的前端部构成操作构件3的第二接触部32。
在舌形板15的接合状态下,当从左右方向(即旋转中心轴线90的延伸方向)观察时,第一接触部31和第二接触部32在前后方向上位于第一杆94和第二杆93之间。如图10A至图10C中所示,在舌形板15的接合被释放的情况下,第一接触部31和第二接触部32随着惯性构件9的旋转而在远离第一杆94和第二杆93之间的空间的方向上移动,并且在图10C中所示的状态下,第一接触部31和第二接触部32远离第一杆94和第二杆93之间的空间。
如图11A中所示,在舌形板15的接合状态下,在沿A方向的第一惯性力FA作用在操作构件3上的情况下,沿A方向的惯性力F1作用在惯性构件9上。第一杆94通过沿A方向的惯性力F1向第一接触部31施加沿B方向的第一按压力Fb。第一按压力Fb被设定为大于第一惯性力FA。
关于作用在惯性构件9上的沿A方向的惯性力F1,在从旋转中心轴线90到惯性构件9的重心9g的垂直于惯性力F1的方向的方向上的距离被定义为距离L0的情况下,在惯性构件9中围绕旋转中心轴线90产生F1×L0的扭矩T1,扭矩T1在图11A中是逆时针的。在第一接触部31和第一杆94之间的接触点处,由扭矩T1从第一杆94施加到第一接触部31的力F1’的方向与第一杆94的位于第一接触部31一侧的表面正交。此外,满足以下关系式:F1’=T1/L1,其中L1是从第一接触部31和第一杆94之间的接触点到旋转中心轴线90的第一距离,该第一距离在平行于第一杆94的位于第一接触部31一侧的表面的方向上。因此,第一按压力Fb是力F1’在第一惯性力FA的方向(即A方向)上的分力,因此满足以下关系:Fb=F1’×sinθ1,即Fb=(T1/L1)×sinθ1,其中,θ1是由第一惯性力FA的作用方向与位于第一杆94的第一接触部31的一侧的表面形成的第一角度。
如图11B所示,在舌形板15的接合状态下,在沿B方向的第二惯性力FB作用在操作构件3上的情况下,沿B方向的惯性力F2作用在惯性构件9上。第二杆93通过沿B方向的惯性力F2向第二接触部32施加沿A方向的第二按压力Fa。第二按压力Fa被设定为小于第二惯性力FB。
关于作用在惯性构件9上的沿B方向的惯性力F2,在从旋转中心轴线90到惯性构件9的重心9g的垂直于惯性力F2的方向的方向上的距离被定义为距离L0的情况下,在惯性构件9中围绕旋转中心轴线90产生F2×L0的扭矩T2,扭矩T2在图11B中是顺时针的。在第二接触部32和第二杆93之间的接触点处,由扭矩T2从第二杆93施加到第二接触部32的力F2’的方向与第二杆93的位于第二接触部32一侧的表面正交。此外,满足以下关系:F2’=T2/L2,其中L2是从第二接触部32和第二杆93之间的接触点到旋转中心轴线90的第二距离,该第二距离在平行于第二杆93的位于第二接触部32一侧的表面的方向上。因此,第二按压力Fa是力F2’在第二惯性力FB的方向(即B方向)上的分力,因此满足以下关系:Fa=F2’×sinθ2,即Fa=(T2/L2)×sinθ2,其中,θ2是由第二惯性力FB的作用方向与位于第二杆93的第二接触部32的一侧的表面形成的第二角度。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二角度θ2为90°,第二压力Fa与力F2’相同。
在沿A方向的惯性力和沿B方向的惯性力相同的情况下,作用在操作构件3上的第一惯性力FA和第二惯性力FB相同。因此,为了使第一按压力Fb的强度大于第一惯性力FA的强度,并且为了使第二按压力Fa的强度小于第二惯性力FB的强度,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按压力Fb的强度被设定为大于第二按压力Fa的强度,并且第一惯性力FA和第二惯性力FB的强度被设定为具有介于第一按压力Fb的强度和第二按压力Fa的强度之间的强度。
在沿A方向的惯性力和沿B方向的惯性力相同的情况下,作用在惯性构件9上的惯性力F1和惯性力F2也相同。结果,惯性构件的扭矩T1和扭矩T2也相同。因此,由于Fb=(T1/L1)×sinθ1以及Fa=(T2/L2)×sinθ2,可以通过例如使第一距离L1小于第二距离L2和在90°或更小的范围内使第一角度θ1大于第二角度θ2中的至少一个来将第一按压力Fb设置为大于第二按压力Fa。在本实施例中,尽管由于形状限制,第一角度θ1小于第二角度θ2,但是通过适当地将第一距离L1设置为小于第二距离L2,将第一按压力Fb设置为大于第二按压力Fa。这样,只要第一按压力Fb大于第二按压力Fa,第一杆94和第二杆93就可以分别调节第一距离L1、第二距离L2、第一角度θ1和第二角度θ2,并且考虑到其强度、其他构件的形状等而容易设置。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的带扣装置1中,在沿A方向的第一惯性力FA作用在操作构件3上的情况下,从惯性构件9的第一杆94向操作构件3施加沿与第一惯性力FA相反的方向的大于第一惯性力FA的第一按压力Fb。因此,防止操作构件3被操作。另一方面,在沿B方向的第二惯性力FB作用在操作构件3上的情况下,从惯性构件9的第二杆93向操作构件3施加沿与第二惯性力FB相反的方向的第二按压力Fa。然而,第二按压力Fa小于第二惯性力FB,因此操作构件3不被第二杆93沿A方向操作。因此,无论惯性力的方向如何,都可以可靠地防止舌形板15的接合被惯性力释放。此外,由于用于第一惯性力FA的第一接触部31和第一杆94与用于第二惯性力FB的第二接触部32和第二杆93分开设置,因此设计的自由度高。
在本实施例中,在舌形板15的接合状态下,作为操作构件3的释放按钮4和锁定构件5被弹簧12沿B方向向前偏压,因此弹簧12的偏压力起到减小第一惯性力FA和增大第二惯性力FB的作用。因此,无论惯性力的方向如何,都可以提高可靠地防止舌形板15的接合被惯性力释放的效果。
【变型例】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可以在不偏离本发明主旨的情况下进行各种修改。
例如,如图12A和图12B中所示,操作构件3可以仅是释放按钮4,或者如图13A和图13B中所示,操作构件3可以仅是锁定构件5。以此方式,在操作构件3是释放按钮4和锁定构件5中的至少一个的情况下,由于带扣装置1通常包括释放按钮4和锁定构件5,所以可以在不增加部件的情况下设置第一接触部31和第二接触部32。然而,在操作构件3既是释放按钮4又是锁定构件5的情况下,如上述实施例所述,第一接触部31设置在锁定构件5上,第二接触部32设置在释放按钮4上,可以简化释放按钮4的形状和锁定构件5的形状以容易地制造释放按钮4和锁定构件5,或者在考虑其他构件的强度和形状的情况下容易地设置释放按钮4和锁定构件5。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由于第一杆94和第二杆93在惯性构件9的旋转中心轴线90的方向上彼此分离,因此具有增加设置第一杆94、第二杆93、第一接触部31和第二接触部32的自由度,并且即使在第一杆94和第二杆93之间沿惯性构件9的旋转方向的距离小的情况下,也容易确保操作构件3的强度的优点。
具体地,在图12A和图12B中所示的第一变型例中,代替省略锁定构件5的桥接部55,在释放按钮4的凸出部44的下表面上一体地设置有杆部40,杆部40具有在惯性构件9的两个第一杆94上延伸的长度。杆部40的后端部构成操作构件3的第一接触部31,并且凸出部44的前端部构成操作构件3的第二接触部32,因此操作构件3仅包括释放按钮4。在这种情况下,在沿A方向的第一惯性力FA作用在操作构件3上的情况下,第一按压力Fb不从惯性构件9的第一杆94施加到锁定构件5。然而,例如,弹簧12在向前方向(即B方向)上的偏压力可以被设置为大于作用在锁定构件5上的惯性力。
在图13A和图13B中所示的第二变型例中,锁定构件5的桥接部55的后端部构成操作构件3的第一接触部31,桥接部55的前端部构成操作构件3的第二接触部32,因此操作构件3仅包括锁定构件5。
在上述实施例中,尽管第一角度θ1小于第二角度θ2,但通过适当地将第一距离L1设置为小于第二距离L2,将第一按压力Fb设置为大于第二按压力Fa。然而,如图13A和图13B中所示的第二变型例中,通过将第一角度θ1和第二角度θ2设置为相同的角度(此处为90°)并将第一距离L1设置为小于第二距离L2,可以将第一按压力Fb设置为大于第二按压力Fa。
在图14A和图14B中所示的第三变型例中,与第二变型例中一样,操作构件3仅包括锁定构件5。然而,在第三变型例中,尽管第一距离L1和第二距离L2相同,但是通过将第一角度θ1设置为大于第二角度θ2,可以将第一按压力Fb设置为大于第二按压力Fa。
此外,代替在第一杆94上设置具有第一角度θ1的表面和在第二杆93上设置具有第二角度θ2的表面,可以在操作构件3的第一接触部31上设置面向第一杆94并相对于第一惯性力FA的作用方向(即A方向)倾斜的表面,并且第一杆94可以与该表面接触。类似地,可以在操作构件3的第二接触部32上设置面向第二杆93并且相对于第二惯性力FB的作用方向(即B方向)倾斜的表面,并且第二杆94可以与该表面接触。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例如,通过将第一接触部31上的表面的角度设置为在90°或更小的范围内大于第二接触部32上的表面的角度,或者通过将第一距离L1设置为小于第二距离L2,可以将第一按压力Fb设置为大于第二按压力Fa。
在上述实施例中,锁定构件5构造为在锁定位置和非锁定位置之间沿前后方向滑动,但锁定构件5可以构造为在锁定位置与非锁定位置之间枢转。
与上述实施例相反,惯性构件9的重心9g可以位于旋转中心轴线90上方。如在上述实施例中那样,在惯性构件9的重心9g位于旋转中心轴线90下方的情况下,换句话说,在舌形板15的接合状态下,在第一杆94和第二杆93位于相对于旋转中心轴线90与舌形板15相反的一侧的情况下,第一杆94、第二杆93、第一接触部31和第二接触部32的形状和尺寸不太可能受到舌形板15的空间的限制。
Claims (7)
1.一种带扣装置,设置在车辆的座椅安全带上的舌形板将插入所述带扣装置中,并且所述带扣装置用于与插入的舌形板可拆卸地接合,所述带扣装置包括:
中空的带扣主体;
操作构件,其构造为响应于用于释放所述舌形板和所述带扣装置之间的接合的释放操作而操作,所述操作构件被支撑在所述带扣主体中,以能够在所述舌形板的插入方向上滑动;以及
惯性构件,其被支撑在所述带扣主体中,以能够围绕在所述舌形板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旋转中心轴线旋转,
其中,所述惯性构件包括:
主体部,所述旋转中心轴线穿过所述主体部;和
第一杆和第二杆,其在远离所述旋转中心轴线的方向上从所述主体部突出,当从所述旋转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一杆和所述第二杆沿所述舌形板的插入方向以预定间隔布置,
在所述舌形板的插入方向上,所述第一杆比所述第二杆更加位于所述带扣主体的内侧,
在所述舌形板的接合状态下,所述操作构件构造为在第一接触部处与所述第一杆接触,并且构造为在第二接触部处与所述第二杆接触,所述舌形板的接合状态是所述舌形板与所述带扣主体接合的状态,在所述舌形板的接合状态下,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在所述舌形板的插入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杆和所述第二杆之间,
在所述舌形板与所述带扣主体脱离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根据所述惯性构件的旋转而在远离所述第一杆和所述第二杆之间的位置的方向上移动,
在所述舌形板的插入方向上的第一惯性力在所述舌形板的接合状态下作用在所述操作构件上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杆向所述第一接触部施加沿与所述舌形板的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第一按压力,所述第一按压力大于所述第一惯性力,并且
在与所述舌形板的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的第二惯性力在所述舌形板的接合状态下作用在所述操作构件上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杆向所述第二接触部施加沿所述舌形板的插入方向的第二按压力,所述第二按压力小于所述第二惯性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扣装置,
其中,在所述舌形板的厚度方向上,第一距离小于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是从所述惯性构件的旋转中心轴线到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一杆之间的接触点的距离,所述第二距离是从所述惯性构件的所述旋转中心轴线到所述第二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杆之间的接触点的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扣装置,
其中,在所述舌形板的接合状态下,第一角度大于第二角度,所述第一角度由所述舌形板的插入方向和所述第一杆的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的一侧的表面形成,所述第二角度由与所述舌形板的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和所述第二杆的位于所述第二接触部的一侧的表面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扣装置,还包括:
释放按钮,其构造为接收所述释放操作;
接合构件,其构造为与将插入所述带扣主体中的所述舌形板接合;和
锁定构件,
其中,在所述接合构件与所述舌形板接合的情况下,所述锁定构件构造为在锁定方向上操作,以防止所述接合构件与所述舌形板之间的接合被释放,
在释放按钮被朝向所述带扣主体的内侧操作的情况下,所述锁定构件构造为在与所述锁定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操作,以使所述接合构件和所述舌形板之间的接合能够被释放,并且
所述操作构件是所述释放按钮和所述锁定构件中的至少一个。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扣装置,
其中,所述操作构件是所述释放按钮和所述锁定构件二者,
所述第一接触部设置在所述锁定构件上,并且
所述第二接触部设置在所述释放按钮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扣装置,
其中,所述释放按钮在与所述舌形板的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上被偏压,并且
在所述舌形板未插入所述带扣主体中的状态下,所述第一杆构造为与所述锁定构件接触,并且所述第二杆构造为与所述释放按钮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扣装置,
其中,在所述舌形板的接合状态下,所述第一杆和所述第二杆相对于所述旋转中心轴线位于与所述舌形板相反的一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2-016297 | 2022-02-04 | ||
JP2022016297A JP2023114134A (ja) | 2022-02-04 | 2022-02-04 | バックル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548707A true CN116548707A (zh) | 2023-08-08 |
Family
ID=873127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124654.4A Pending CN116548707A (zh) | 2022-02-04 | 2023-02-02 | 带扣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30248121A1 (zh) |
JP (1) | JP2023114134A (zh) |
CN (1) | CN116548707A (zh) |
DE (1) | DE102023102553A1 (zh) |
-
2022
- 2022-02-04 JP JP2022016297A patent/JP2023114134A/ja active Pending
-
2023
- 2023-02-01 US US18/163,083 patent/US20230248121A1/en active Pending
- 2023-02-02 CN CN202310124654.4A patent/CN116548707A/zh active Pending
- 2023-02-02 DE DE102023102553.8A patent/DE102023102553A1/de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23114134A (ja) | 2023-08-17 |
US20230248121A1 (en) | 2023-08-10 |
DE102023102553A1 (de) | 2023-08-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285524B2 (ja) |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 |
JP2587877Y2 (ja) | シートベルト用バックル装置 | |
US5054171A (en) | Buckle device | |
EP1018307B1 (en) | Buckle | |
JPS6343933Y2 (zh) | ||
JP3777091B2 (ja) | プリテンショナーとともに用いられるシートベルトバックル | |
GB2166187A (en) | Seat belt latch buckle | |
US6463639B1 (en) | Buckle | |
EP1671558B1 (en) | Buckle device | |
CN116548707A (zh) | 带扣装置 | |
JP2001046117A (ja) | バックル装置 | |
JP4480426B2 (ja) | 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 |
JP2002249019A (ja) | シートベルトのためのクロージャ | |
CN104203031B (zh) | 带有解锁联锁装置的安全带锁 | |
US10455903B2 (en) | Buckle device | |
JP4593847B2 (ja) | 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 |
CN115675199A (zh) | 座椅滑动装置 | |
JP6487893B2 (ja) | シートベルトバックル装置 | |
JP3963866B2 (ja) | バックル装置 | |
JP2653896B2 (ja) | バツクル装置 | |
JP4901730B2 (ja) | 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 |
JP2001063516A5 (ja) | バックル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 |
JP6089299B2 (ja) | 自動車用ドアラッチ装置 | |
CN112166264B (zh) | 缩短钩 | |
JPH03277301A (ja) | バックル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