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457312A - 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 - Google Patents

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457312A
CN116457312A CN202180077183.5A CN202180077183A CN116457312A CN 116457312 A CN116457312 A CN 116457312A CN 202180077183 A CN202180077183 A CN 202180077183A CN 116457312 A CN116457312 A CN 1164573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reep
resistant
glass
support member
tempera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7718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内幸一
野田光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ppon Electric Glas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ppon Electric Glas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ppon Electric Glass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ppon Electric Glas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4573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45731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3GLASS; MINERAL OR SLAG WOOL
    • C03BMANUFACTURE, SHAPING, OR SUPPLEMENTARY PROCESSES
    • C03B17/00Forming molten glass by flowing-out, pushing-out, extruding or drawing downwardly or laterally from forming slits or by overflowing over lips
    • C03B17/06Forming glass sheets
    • C03B17/067Forming glass sheets combined with thermal conditioning of the shee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3GLASS; MINERAL OR SLAG WOOL
    • C03BMANUFACTURE, SHAPING, OR SUPPLEMENTARY PROCESSES
    • C03B17/00Forming molten glass by flowing-out, pushing-out, extruding or drawing downwardly or laterally from forming slits or by overflowing over lips
    • C03B17/06Forming glass shee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3GLASS; MINERAL OR SLAG WOOL
    • C03BMANUFACTURE, SHAPING, OR SUPPLEMENTARY PROCESSES
    • C03B17/00Forming molten glass by flowing-out, pushing-out, extruding or drawing downwardly or laterally from forming slits or by overflowing over lips
    • C03B17/06Forming glass sheets
    • C03B17/064Forming glass sheets by the overflow downdraw fusion process; Isopipes therefor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Re-Forming, After-Treatment, Cutting And Transporting Of Glass Products (AREA)

Abstract

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1)具备对熔融玻璃(GM)或者玻璃带(GR)的温度进行调整的温度调整构件(7)以及支承温度调整构件(7)的支承构件(8)。支承构件(8)具备由1200℃下的蠕变速度为2×10‑3h‑1以下的材料构成的耐蠕变性构件(25)。

Description

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利用下拉法来制造玻璃物品的装置。
背景技术
如周知的那样,在以液晶显示器、有机EL显示器等显示器用的玻璃基板、罩玻璃为代表的各种领域中利用板玻璃。实际情况是,在这些板玻璃中对表面缺陷、弯曲要求严格的产品品质。
为了满足这种要求,作为板玻璃的制造方法,广泛利用下拉法。作为该下拉法,溢流下拉法、狭缝下拉法是公知的。
溢流下拉法是如下方法:使熔融玻璃流入在截面为大致楔形的成形体的上部设置的溢流槽,使从该溢流槽向两侧溢出的熔融玻璃一边沿着成形体的两侧的侧壁部流下一边在成形体的下端部融合一体化,连续成形一张玻璃带。另外,狭缝下拉法是如下方法:在被供给熔融玻璃的成形体的底壁形成狭缝状的开口部,使熔融玻璃通过该开口部流下从而连续成形一张玻璃带。
例如,作为使用溢流下拉法的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存在一种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其具备:成形体,其将熔融玻璃成形为玻璃带(板玻璃);中空状的一对温度调整构件,其在成形体的下方调整玻璃带的温度;以及退火炉,其在温度调整构件的下方将玻璃带退火(参照该文献的技术方案1)。
温度调整构件被支承构件支承。该支承构件构成为金属制的板状构件,并且在其中央部具有能够使玻璃带通过的开口部。支承构件在从其开口部的一方的缘部到另一方的缘部架设了一对温度调整构件的状态下支承这些构件(参照该文献的第0037段以及图1)。
在上述的制造装置中,使由成形体成形的玻璃带在一对温度调整构件之间通过,从而以使宽度方向上的温度分布变得均匀的方式进行玻璃带的温度调整。由此,能够精度良好地进行玻璃带的温度调整,能够制造厚度均匀且高品质的玻璃物品(板玻璃)。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1471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以往的制造装置中,支承温度调整构件的支承构件为金属制(例如不锈钢制),因此由于长期的操作而支承构件产生蠕变变形。由此,支承构件挠曲,在支承构件与温度调整构件之间形成间隙。该间隙例如形成于支承构件的长度方向(玻璃带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分。在该情况下,由于局部的间隙而导致玻璃带的宽度方向上的温度分布不均匀。另外,装置内的环境气体从间隙流出,因此沿着玻璃带的上升气流(排气)增大。其结果是,不能适当地进行利用温度调整构件的玻璃带的温度调整,玻璃物品的品质有可能降低。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技术课题在于长期精度良好地进行利用下拉法成形的玻璃带的温度调整。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是用于解决上述的课题的一种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具备利用下拉法从熔融玻璃成形玻璃带的成形炉以及将成形的玻璃带退火的退火炉,所述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还具备对所述熔融玻璃或者所述玻璃带的温度进行调整的温度调整构件以及支承温度调整构件的支承构件,所述支承构件具备由1200℃下的蠕变速度为2×10-3h-1以下的材料构成的耐蠕变性构件。
根据该结构,通过利用蠕变速度较低的耐蠕变性构件构成支承构件,从而能够长期抑制支承构件的蠕变变形。由此,与使用了金属制的支承构件的情况相比,能够长期精度良好地进行利用温度调整构件进行的熔融玻璃或者玻璃带的温度调整。因而,能够长期制造高品质的玻璃物品。
在上述的制造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支承构件通过并列设置多个所述耐蠕变性构件而构成。由此,能够在抑制设备成本的增大的同时确保支承构件的刚性,能够稳定地支承温度调整构件。
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是,所述耐蠕变性构件具有矩形的截面形状。通过并列设置多个具有矩形的截面形状的耐蠕变性构件,从而能够高效地提高支承构件的刚性,能够有效地抑制支承构件的蠕变变形。
也可以是,所述支承构件具有由所述耐蠕变性构件构成的肋。由此,能够高效地提高支承构件的刚性,能够有效地抑制支承构件的蠕变变形。
也可以是,所述温度调整构件以及所述支承构件配置于所述成形炉内。在本发明中,即使在将温度调整构件以及支承构件配置于成形炉内的高温环境下的情况下,也能够长期抑制支承构件的蠕变变形,因此能够长期精度良好地进行利用温度调整构件进行的熔融玻璃或者玻璃带的温度调整。
电可以是,所述耐蠕变性构件由SiC陶瓷构成。SiC与金属相比,由于蠕变速度较低且耐火性优异,因此适合作为耐蠕变性构件的材料。
在本发明的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中,也可以是,还具备将所述支承构件的下表面覆盖的防风构件。
在制造装置的内部,产生从退火炉朝向成形炉的上升气流。该上升气流将支承构件快速冷却,可能使支承构件产生由热冲击带来的破损。在本发明中,利用防风构件覆盖支承构件的下表面,从而能够防止支承构件的破损。
也可以是,所述防风构件具备由金属板构成的构造体。另外,也可以是,所述防风构件具备由耐热纤维构成的耐热纤维层。由此,能够适宜保护支承构件免受在制造装置的内部产生的上升气流的影响。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长期精度良好地进行利用下拉法成形的玻璃带的温度调整。
附图说明
图1是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纵剖侧视图。
图2是图1的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的纵剖主视图。
图3是温度调整构件以及支承构件的立体图。
图4是温度调整构件以及支承构件的纵剖侧视图。
图5是图4的V-V向视线的剖视图。
图6是示出支承构件的其他例子的剖视图。
图7是示出支承构件的其他例子的剖视图。
图8是示出支承构件的其他例子的剖视图。
图9是示出支承构件的其他例子的剖视图。
图10是示出支承构件的其他例子的剖视图。
图11是示出支承构件的其他例子的剖视图。
图12是示出支承构件的其他例子的剖视图。
图13是示出支承构件的其他例子的剖视图。
图14是其他实施方式的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的纵剖侧视图。
图15是图14的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的纵剖主视图。
图16是温度调整构件、支承构件以及防风构件的立体图。
图17是其他实施方式的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的纵剖侧视图。
图18是温度调整构件、支承构件以及防风构件的立体图。
图19是其他实施方式的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的纵剖侧视图。
图20是其他实施方式的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的纵剖侧视图。
图21是其他实施方式的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的纵剖侧视图。
图22是其他实施方式的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的纵剖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至图5示出本发明的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的一实施方式。如图1以及图2所示,制造装置1主要具备:成形炉2,其将熔融玻璃GM成形为玻璃带GR;退火炉(annealer)3,其在成形炉2的下方将玻璃带GR退火;以及外壳4,其将成形炉2及退火炉3覆盖。除此之外,虽未图示,但制造装置1在退火炉3的下方具备将通过了退火炉3的玻璃带GR冷却到室温附近的冷却室。
成形炉2具备:成形体5,其能够执行溢流下拉法;隔壁部6,其覆盖成形体5;一对温度调整构件7,它们配置于成形体5的下方;支承构件8,其支承温度调整构件7;以及边缘辊9,其配置于温度调整构件7的下方。
成形体5构成为长条状,并且具备在顶部沿着其长度方向形成的溢流槽10以及构成一对侧壁部的垂直面部11及倾斜面部12。一对倾斜面部12趋向下方而逐渐接近从而交叉,并构成了成形体5的下端部13。从成形体5的溢流槽10溢出并沿着垂直面部11以及倾斜面部12流下的熔融玻璃GM被加热装置14加热从而被调整其粘度的同时,在成形体5的下端部13融合而成形为一张玻璃带GR。
隔壁部6也被称作隔焰部(muffle),是用于将从收容于内部的成形体5溢出的熔融玻璃GM维持在规定的温度的装置。隔壁部6在其外表面具备加热装置14。如图1所示,加热装置14以与成形体5的两侧的垂直面部11以及倾斜面部12对置的方式配置。具体而言,加热装置14以与垂直面部11对置的位置以及与倾斜面部12对置的位置这上下二列相邻配置有多个。隔壁部6以及加热装置14借助未图示的安装件保持于外壳4。
温度调整构件7在隔壁部6的内侧支承于支承构件8。温度调整构件7在上下方向P上位于成形体5与退火炉3之间,且对离开成形体5并朝向边缘辊9下降的玻璃带GR的温度进行调整,以使由退火炉3进行的退火适当进行。温度调整构件7有时与隔壁部6一并被称作隔焰炉,作为成形炉2中的玻璃带GR的出口也被称作隔焰门(muffle door)。
温度调整构件7期望由具有热传导性的材料、例如SiC(碳化硅)陶瓷构成。碳化硅具有硬度高、耐热性优异(分解温度2545℃)、热传导率高(在烧结体的情况下约为270W/m·K)、热膨胀系数低(在40~400℃下为2.0~6.0×10-6/℃)等特征。
如图1至图3所示,温度调整构件7具备:上壁部15;下壁部16;侧壁部17,其将上壁部15与下壁部16连结;多个支柱18,它们与侧壁部17隔开规定的间隔并将上壁部15与下壁部16连结;盖体19,其将温度调整构件7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封堵;以及开口部20,其形成于多个支柱18之间。另外,在温度调整构件7的内部收容有温度控制单元21。
上壁部15、下壁部16以及侧壁部17构成为沿着玻璃带GR的宽度方向W较长的长方形状。上壁部15与下壁部16相互对置,并且设置为大致平行,侧壁部17以与上壁部15以及下壁部16正交的方式(呈直角的方式)设置。
关于上壁部15、下壁部16以及侧壁部17,长边的尺寸成为约500mm以上且5000mm以下,短边的尺寸成为约50mm以上且300mm以下,厚度尺寸成为约5mm以上且10mm以下,但并不限定于此。另外,上壁部15、下壁部16以及侧壁部17以相同的厚度构成,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它们的厚度不同。
侧壁部17将上壁部15的短边的一端部与下壁部16的短边的一端部连结。另一方面,支柱18将上壁部15的短边的另一端部与下壁部16的短边的另一端部连结。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柱18构成为四棱柱状或者长条的板状,但并不限定于该形状。另外,支柱18在一端部以及另一端部具有肋18a、18b。一方的肋18a与支柱18以及上壁部15一体地形成,另一方的肋18b与支柱18以及下壁部16一体地形成。
盖体19由矩形形状的板构件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盖体19由SiC陶瓷构成,但并不限定于此,能由金属及其他材料构成。
如图2以及图3所示,开口部20构成为四边形形状,但并不限定于此。多个开口部20沿着温度调整构件7的长度方向以等间隔形成。
需要说明的是,在温度调整构件7的制造方法中,可以使用模具成形、挤出成形等任意的成形方法以及任意的切断、开孔方法。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温度调整构件7的内部与各开口部20对应地配置温度控制单元21。如图4以及图5所示,温度控制单元21具有加热器(heater)22以及支承加热器22的耐火物(支承体)23。需要说明的是,温度控制单元21也可以代替加热器22而具有冷却器。
加热器22配置于其前端部与侧壁部17的内表面分离的位置。耐火物23在使加热器22的前端部露出的状态下支承该加热器22。另外,耐火物23以加热器22不与温度调整构件7的上壁部15、下壁部16、侧壁部17中的任一个接触的方式支承这些构件。另外,耐火物23封堵温度调整构件7的开口部20。由此,在温度调整构件7的内部形成由耐火物23、上壁部15、下壁部16以及侧壁部17包围的空间,加热器22的端部配置于该空间。
如图5所示,在温度调整构件7的内部,在支承温度控制单元21的耐火物23之间配置有耐火毡24。在本实施方式中,耐火毡24配置于与支柱18相同的位置,但并不限定于该位置。耐火毡24与上壁部15、下壁部16、侧壁部17以及支柱18接触。
耐火毡24能够将温度调整构件7的内部空间划分为多个区。由此,能够适宜地进行玻璃带GR的温度调整。即,在一对温度调整构件7之间通过的玻璃带GR在其宽度方向W上的温度不均匀,温度分布有偏差。若将该温度分布的偏差置之不管,则温度比较高的部位的厚度增大,并成为在与温度比较低的部位之间厚度不同的状态。如此一来,在玻璃带GR沿着其宽度方向W产生板厚各不相同的厚度不均。为了将玻璃带GR的厚度控制为恒定,需要防止该厚度不均。
因此,期望的是,通过使用耐火毡24,将温度调整构件7沿着长度方向划分为多个区。通过在各区配置温度控制单元21,从而能够针对每个区进行独立的温度调整。由此,能够防止玻璃带GR的厚度不均,能够将其厚度维持为均匀。
支承构件8以将一对温度调整构件7分开地支承的方式包括一对支承构件。支承构件8具备由1200℃下的蠕变速度为2×10-3h-1以下的材料构成的耐蠕变性构件25。作为耐蠕变性构件25的材料,例如适宜使用SiC陶瓷。
SiC陶瓷的蠕变速度通过测定该SiC陶瓷的蠕变曲线并计算其恒速蠕变区域的斜率从而确定。蠕变曲线依照JIS R 1612精密陶瓷的弯曲蠕变试验方法而测定。其测定时,试验温度设为1200℃。
支承构件8通过将多个(例如2个~10个)耐蠕变性构件25并列设置而构成。各耐蠕变性构件25例如粘接材料通过而相互固定,并一体地构成。
如图3以及图4所示,耐蠕变性构件25具有矩形形状(例如长方形、正方形等)的截面,并由长条状的构件构成。耐蠕变性构件25构成为中空状(管状或者筒状),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构成为实心状。
如图4所示,构成支承构件8的耐蠕变性构件25具有:一对纵壁部25a、25b;上壁部25c,其一体地形成于纵壁部25a、25b的上部;以及下壁部25d,其一体地形成于纵壁部25a、25b的下部。纵壁部25a、25b、上壁部25c以及下壁部25d通过挤出成形等成形法从而没有接缝地一体地形成。
并列设置的多个耐蠕变性构件25利用粘接材料将相邻的耐蠕变性构件25的纵壁部25a、25b彼此接合从而一体化。以下,在多个耐蠕变性构件25中,将由粘接材料接合的部分26称作“接合部”。由接合部26接合的纵壁部25a、25b在中空状的支承构件8的内部作为肋而发挥功能。
构成支承构件8的多个耐蠕变性构件25使用相同形状、相同尺寸的构件。多个耐蠕变性构件25以上壁部25c的上表面彼此共面且下壁部25d的下表面彼此共面的方式由接合部26相互接合,使得不产生高低差。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2所示,构成支承构件8的耐蠕变性构件25的长度方向上的各端部支承于外壳4。
如图1以及图3所示,在一对温度调整构件7以及一对支承构件8之间形成有玻璃带GR能够通过的空间27。
边缘辊9用于抑制玻璃带GR的收缩,并具有冷却构造。如图1以及图2所示,边缘辊9以夹持玻璃带GR的宽度方向W上的两端部的方式构成为两对辊对。
退火炉3对经过温度调整构件7并下降的玻璃带GR进行退火而将其内部应变去除。即,退火炉3内以具有规定的温度梯度的方式被进行温度设定,并随着玻璃带GR下降而逐渐温度降低,由此玻璃带GR的内部应变被去除。退火炉3借助配置于内部的上下多段的引导辊28将玻璃带GR向铅垂下方引导。
外壳4构成为沿着上下方向P较长的中空构造体。外壳4在其上部支承成形炉2。另外,在外壳4的中途部,其侧壁部划分出退火炉3。
以下,对使用上述结构的制造装置1来制造玻璃带GR的方法进行说明。该制造方法主要包括:成形工序,利用溢流下拉法将熔融玻璃GM成形为玻璃带GR;以及退火工序,在成形工序后将玻璃带GR退火。
在成形工序中,供给到成形炉2的成形体5的熔融玻璃GM从溢流槽10溢出,并沿着垂直面部11以及倾斜面部12流下。并且,熔融玻璃GM在成形体5的下端部13融合一体化而成形为玻璃带GR。
另外,在成形工序中,与成形体5分离而下降的玻璃带GR在一对温度调整构件7之间的空间27通过。温度调整构件7通过设置于内部的多个温度控制单元21以使玻璃带GR的宽度方向W上的温度恒定的方式进行调整。另外,温度调整构件7通过从侧壁部17吸收玻璃带GR的热量,从而使该玻璃带GR的温度降低到退火点附近。
而且,在成形工序中,利用边缘辊9夹持玻璃带GR的宽度方向W上的各端部,伴随着边缘辊9的旋转,玻璃带GR被向下方拉出。另外,利用边缘辊9冷却玻璃带GR的宽度方向W上的各端部,从而抑制玻璃带GR的宽度方向的收缩。
在退火工序中,通过了边缘辊9的玻璃带GR通过退火炉3。此时,玻璃带GR在被引导辊28向下方引导的同时被按照规定的温度梯度退火,其内部应变被去除。
之后,玻璃带GR在冷却室中通过自然冷却而被进一步冷却(冷却工序),被切断为规定的尺寸(切断工序)或者不被切断而是呈卷状卷绕(卷绕工序)。
图6至图13示出支承构件的其他例子。
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构成支承构件8的耐蠕变性构件25在剖视时构成为I形状或者H形状。具体而言,耐蠕变性构件25具有一个纵壁部25a、上壁部25c以及下壁部25d。
纵壁部25a的上端部与上壁部25c的中途部一体化。纵壁部25a的下端部与下壁部25d的中途部一体化。
上壁部25c具有从纵壁部25a的上端部沿水平方向突出的一对突出部25c1、25c2。一对突出部25c1、25c2包括第一突出部25c1以及向与第一突出部25c1相反的方向突出的第二突出部25c2。
第一突出部25c1的端面与另一耐蠕变性构件25的第二突出部25c2的端面接合。即,在该例子中,通过利用粘接材料将相邻的耐蠕变性构件25中的一方的耐蠕变性构件25的第一突出部25c1的端面与另一方的耐蠕变性构件25的第二突出部25c2的端面接合,从而形成接合部26。
下壁部25d具有从纵壁部25a的下端部沿水平方向突出的一对突出部25d1、25d2。一对突出部25d1、25d2包括第一突出部25d1以及向与第一突出部25d1相反的方向突出的第二突出部25d2。
第一突出部25d1的端面与另一耐蠕变性构件25的第二突出部25d2的端面接合。即,在该例子中,通过利用粘接材料将相邻的耐蠕变性构件25中的一方的耐蠕变性构件25的第一突出部25d1的端面与另一耐蠕变性构件25的第二突出部25d2的端面接合,从而形成接合部26。
在将各耐蠕变性构件25的上壁部25c彼此以及下壁部25d彼此接合的状态下,纵壁部25a在构成为中空状的支承构件8的内部作为肋而发挥功能。
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构成支承构件8的耐蠕变性构件25在剖视时构成为槽形状。耐蠕变性构件25具备:一个纵壁部25a;上壁部25c,其具有从纵壁部25a的上端部沿水平方向突出的一个突出部;以及下壁部25d,其具有从纵壁部25a的下端部向与上壁部25c相同的方向突出的一个突出部。
在该例子中,利用接合部26将相邻的耐蠕变性构件25中的一方的耐蠕变性构件25的上壁部25c以及下壁部25d与另一方的耐蠕变性构件25的纵壁部25a接合。当将多个耐蠕变性构件25接合时,纵壁部25a在构成为中空状的支承构件8的内部作为肋而发挥功能。
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构成支承构件8的耐蠕变性构件25具有与图7所示的例子相同的结构。但是,在该例子中,相邻的耐蠕变性构件25中的一方的耐蠕变性构件25的上壁部25c(突出部)的端面与另一方的耐蠕变性构件25的上壁部25c(突出部)的端面被接合部26接合。另外,相邻的耐蠕变性构件25中的一方的耐蠕变性构件25的下壁部25d(突出部)的端面与另一方的耐蠕变性构件25的下壁部25d(突出部)的端面被接合部26接合。另外,相邻的耐蠕变性构件25中的一方的耐蠕变性构件25的纵壁部25a与另一方的耐蠕变性构件25的纵壁部25a被接合部26接合。
在各耐蠕变性构件25接合了的状态下,被接合部26接合的一对纵壁部25a在构成为中空状的支承构件8的内部作为肋而发挥功能。
在图9所示的例子中,构成支承构件8的耐蠕变性构件25A、25B包括构成为L状的第一耐蠕变性构件25A以及第二耐蠕变性构件25B。第一耐蠕变性构件25A具有作为肋的一个纵壁部25a以及一个下壁部25d。第二耐蠕变性构件25B具有作为肋的一个纵壁部25a以及一个上壁部25c。
支承构件8通过利用接合部26将第一耐蠕变性构件25A的下壁部25d与第二耐蠕变性构件25B的纵壁部25a接合,并利用接合部26将第一耐蠕变性构件25A的纵壁部25a与第二耐蠕变性构件25B的上壁部25c接合,从而构成为中空状。
在图10所示的例子中,构成支承构件8的耐蠕变性构件25A~25D包括第一耐蠕变性构件25A至第四耐蠕变性构件25D。第一耐蠕变性构件25A与图9所示的例子相同地具有一个纵壁部25a以及一个下壁部25d。第二耐蠕变性构件25B与图9所示的例子相同地具有一个纵壁部25a以及一个上壁部25c。第三耐蠕变性构件25C以及第四耐蠕变性构件25D构成为板状。
支承构件8通过如以下那样将各耐蠕变性构件25A~25D接合而构成。即,利用接合部26将第一耐蠕变性构件25A的下壁部25d与第二耐蠕变性构件25B的纵壁部25a接合。利用接合部26将第一耐蠕变性构件25A的纵壁部25a与第二耐蠕变性构件25B的上壁部25c接合。另外,利用接合部26将第一耐蠕变性构件25A的纵壁部25a以及第二耐蠕变性构件25B的上壁部25c与第三耐蠕变性构件25C接合。另外,利用接合部26将第一耐蠕变性构件25A的下壁部25d以及第二耐蠕变性构件25B的纵壁部25a与第四耐蠕变性构件25D接合。
通过如上述那样接合,从而第一耐蠕变性构件25A(纵壁部25a以及下壁部25d)以及第二耐蠕变性构件25B(纵壁部25a以及上壁部25c)在构成为中空状的支承构件8的内部作为肋而发挥功能。
在图11所示的例子中,构成支承构件8的耐蠕变性构件25A~25D包括构成为板状的多个第一耐蠕变性构件25A至第四耐蠕变性构件25D。在该例子中,支承构件8具备多个(四个)第一耐蠕变性构件25A、两个第二耐蠕变性构件25B、一个第三耐蠕变性构件25C以及一个第四耐蠕变性构件25D,但各耐蠕变性构件25A~25D的数量并不局限于该例子,可以任意地设定。
多个第一耐蠕变性构件25A的上端部通过接合部26而与第三耐蠕变性构件25C的下表面的中途部接合。各第一耐蠕变性构件25A的下端部通过接合部26而与第四耐蠕变性构件25D的上表面的中途部接合。
两个第二耐蠕变性构件25B以构成支承构件8的端部的方式通过接合部26而与第三耐蠕变性构件25C的端部以及第四耐蠕变性构件25D的端部接合。
第三耐蠕变性构件25C以沿着水平方向的方式配置于第一耐蠕变性构件25A的上方。第四耐蠕变性构件25D以沿着水平方向的方式配置于第一耐蠕变性构件25A的下方。
在各耐蠕变性构件25A~25D接合了的状态下,各第一耐蠕变性构件25A在构成为中空状的支承构件8的内部作为肋而发挥功能。
在图12所示的例子中,支承构件8由一个耐蠕变性构件25构成。耐蠕变性构件25具有作为肋的纵壁部25a、上壁部25c以及下壁部25d。耐蠕变性构件25在纵壁部25a与上壁部25c之间以及纵壁部25a与下壁部25d之间不具有接合部26。耐蠕变性构件25通过使用挤出成形等成形法将纵壁部25a、上壁部25c以及下壁部25d一体成形从而构成。
在图13所示的例子中,构成支承构件8的耐蠕变性构件25A~25D包括构成为中空状的多个第一耐蠕变性构件25A、构成为板状的两个第二耐蠕变性构件25B、构成为板状的一个第三耐蠕变性构件25C以及构成为板状的一个第四耐蠕变性构件25D。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耐蠕变性构件25B、第三耐蠕变性构件25C以及第四耐蠕变性构件25D也可以省略。
各第一耐蠕变性构件25A构成为圆筒状,但并不限定于该形状,也能由多边筒状、其他形状构成。多个第一耐蠕变性构件25A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彼此被接合部26接合。
两个第二耐蠕变性构件25B通过接合部26而与并列设置的多个第一耐蠕变性构件25A中的位于最外侧的第一耐蠕变性构件25A接合。另外,各第二耐蠕变性构件25B通过接合部26而与第三耐蠕变性构件25C的端部以及第四耐蠕变性构件25D的端部接合。
第三耐蠕变性构件25C经由接合部26而与各第一耐蠕变性构件25A的上部接合。第四耐蠕变性构件25D经由接合部26而与各第一耐蠕变性构件25A的下部接合。
在各耐蠕变性构件25A~25D接合了的状态下,各第一耐蠕变性构件25A在构成为中空状的支承构件8的内部作为肋而发挥功能。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1,通过利用由1200℃下的蠕变速度为2×10-3h-1以下的材料构成的耐蠕变性构件25构成支承温度调整构件7的支承构件8,从而能够长期抑制该支承构件8的蠕变变形。由此,能够防止在支承构件8与温度调整构件7之间形成间隙。因此,制造装置1与使用了金属制的支承构件的情况相比,能够长期精度良好地进行玻璃带GR的温度调整。因而,能够长期制造高品质的玻璃物品。
图14至图16示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1具备将支承构件8的下表面覆盖的防风构件29。防风构件29具备由金属板构成的构造体30。
本实施方式的防风构件29的构造体30由一张金属板构成,但并不限定于该结构。防风构件29的构造体30由层叠多张金属板而得到的层叠体构成。在该构造体30中使用的金属板例如由镍基合金、不锈钢等金属构成。并不限定于此,构造体30也可以由氮化硅系、氧化铝系等陶瓷构成。
如图15所示,构造体30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以及另一端部支承于外壳4。
在制造装置1的外壳4的内部,产生从退火炉3朝向成形炉2的上升气流。该上升气流与支承构件8接触,从而将支承构件8快速冷却,有可能在热冲击的作用下使支承构件8破损。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利用防风构件29覆盖支承构件8的下表面,从而能够防止由上升气流带来的支承构件8的破损。
图17以及图18示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的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中,防风构件的结构与图14至图16的实施方式不同。防风构件29具备由中空状的金属板构成的构造体30。构造体30并不局限于该结构,也可以通过将多个金属板焊接从而构成为中空状。
图19示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的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中,防风构件的结构与图17以及图18的实施方式不同。防风构件29除了由金属板构成的构造体30之外,还具备由耐热纤维构成的耐热纤维层31。耐热纤维层31例如由氧化铝系、氧化硅系等的隔热棉构成。
耐热纤维层31以在构造体30蠕变变形了的情况下在该构造体30与支承构件8之间不产生间隙的方式配置于构造体30的上表面与支承构件8的下表面之间。
图20示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的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中,防风构件的结构与图19的实施方式不同。防风构件29具备通过对一张金属板实施弯曲加工或者将多个金属板焊接从而构成的构造体30。
防风构件29的构造体30具备将支承构件8的下表面覆盖的板状的第一覆盖部32以及将位于最内侧(空间27侧)的耐蠕变性构件25的侧部覆盖的板状的第二覆盖部33。防风构件29与图19的实施方式相同,在支承构件8与构造体30之间具备耐热纤维层31。
图21示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的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中,防风构件的结构与图19的实施方式不同。防风构件29具有通过将多个金属板焊接等而构成的构造体30。防风构件29的构造体30具备:板状的第一覆盖部32,其将支承构件8下表面覆盖;板状的第二覆盖部33,其位于第一覆盖部32的下方;以及板状的连结部34(肋),其将第一覆盖部32与第二覆盖部33连结。
防风构件29的构造体30能够利用第一覆盖部32与第二覆盖部33的二重构造来适宜地保护支承构件8不受来自退火炉3的上升气流的影响。另外,防风构件29的构造体30通过利用由金属板构成的多个连结部34将第一覆盖部32与第二覆盖部33连结从而被加强,成为难以变形的构造。
图22示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的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中,防风构件的结构与图19的实施方式不同。防风构件29的构造体30由中空状的金属板构成,并将支承构件8的下表面中的玻璃带GR能够通过的空间27的周边区域覆盖。防风构件29的耐热纤维层31的一端部31a支承于外壳4,该耐热纤维层31的另一端部31b支承于构造体30。本实施方式的防风构件29的构造也能够应用于图16至图21的各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另外,也并不限定于上述的作用效果。本发明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示出利用溢流下拉法来制造玻璃带GR的例子,但并不限定于此。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利用狭缝下拉法来制造玻璃带GR的情况。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示出设置于温度调整构件7的下方的边缘辊9,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结构。边缘辊9也可以设置于温度调整构件7的上方。或者边缘辊9也可以设置于温度调整构件7、支承构件8的侧方。
温度调整构件7以及支承构件8也可以配置于退火炉3内。另外,温度调整构件7以及支承构件8可以配置于成形体5的附近,从而用于调整熔融玻璃GM的温度。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耐蠕变性构件25的长度方向的各端部延伸到外壳4,并支承于外壳4,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结构。例如,若耐蠕变性构件25的长度L1相对于温度调整构件7的长度L2满足L2≤L1(若耐蠕变性构件25支承温度调整构件7的长度方向的全长),则耐蠕变性构件25的长度方向的各端部也可以位于外壳4的内侧。在该情况下,支承构件8也可以具备对耐蠕变性构件25的长度方向的各端部进行支承的端部支承构件。该端部支承构件的第一端部支承耐蠕变性构件25的长度方向的端部,端部支承构件的第二端部支承于外壳4。端部支承构件的材质能够采用与耐蠕变性构件25相同的SiC陶瓷、金属(例如不锈钢)。
在防风构件29具备由金属板构成的构造体30的情况下,出于防止由构造体30的热膨胀带来的支承构件8等的破损的观点,构造体30优选为具备冷却机构。作为冷却机构,例如能够采用使冷却液、冷却气体流通的冷却配管。
在使用如图17至图19以及图22所示那样由中空状的金属板构成的构造体30的情况下,冷却机构优选为配置于构造体30的内部,优选为至少将与玻璃带GR对置的部位冷却。构造体30中的与玻璃带GR对置的部位容易在来自玻璃带GR的热量的作用下成为高温而热膨胀,若利用冷却机构进行冷却,则防止支承构件8等的破损的效果变得显著。另外,能够伴随着利用冷却机构将与玻璃带GR对置的部位冷却而也将玻璃带GR冷却。在利用冷却机构将玻璃带GR和与玻璃带GR对置的部位一起冷却的情况下,优选为在超过玻璃带GR的退火点的温度区域配置防风构件29。
附图标记说明
1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
2成形炉
3退火炉
7温度调整构件
8支承构件
25耐蠕变性构件
25a纵壁部(肋)
25b纵壁部(肋)
29防风构件
30构造体
31耐热纤维层
GM熔融玻璃
GR玻璃带。

Claims (9)

1.一种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具备利用下拉法从熔融玻璃成形玻璃带的成形炉以及将成形的所述玻璃带退火的退火炉,
所述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还具备对所述熔融玻璃或者所述玻璃带的温度进行调整的温度调整构件以及支承所述温度调整构件的支承构件,
所述支承构件具备由1200℃下的蠕变速度为2×10-3h-1以下的材料构成的耐蠕变性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其中,
所述支承构件通过并列设置多个所述耐蠕变性构件而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其中,
所述耐蠕变性构件具有矩形的截面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其中,
所述支承构件具有由所述耐蠕变性构件构成的肋。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其中,
所述温度调整构件以及所述支承构件配置于所述成形炉内。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其中,
所述耐蠕变性构件由SiC陶瓷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其中,
所述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还具备将所述支承构件的下表面覆盖的防风构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其中,
所述防风构件具备由金属板构成的构造体。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其中,
所述防风构件具备由耐热纤维构成的耐热纤维层。
CN202180077183.5A 2020-12-17 2021-12-13 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 Pending CN11645731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209375 2020-12-17
JP2020209375 2020-12-17
PCT/JP2021/045804 WO2022131205A1 (ja) 2020-12-17 2021-12-13 ガラス物品の製造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457312A true CN116457312A (zh) 2023-07-18

Family

ID=820591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77183.5A Pending CN116457312A (zh) 2020-12-17 2021-12-13 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22131205A1 (zh)
KR (1) KR20230115288A (zh)
CN (1) CN116457312A (zh)
WO (1) WO2022131205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74778B (zh) * 2005-12-15 2012-12-12 康宁股份有限公司 溢流下拉玻璃形成方法和装置
JP6638381B2 (ja) * 2015-12-22 2020-01-29 日本電気硝子株式会社 板ガラス製造装置及び板ガラス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30115288A (ko) 2023-08-02
JPWO2022131205A1 (zh) 2022-06-23
WO2022131205A1 (ja) 2022-06-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556053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inimizing inclusions in a glass making process
KR101223395B1 (ko) 유리판의 제조 장치 및 유리판의 제조 방법
KR20180095498A (ko) 판유리 제조장치 및 판유리 제조방법
US11565962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thickness of glass sheet
JP5456789B2 (ja) ガラス基板の製造装置およびガラス基板の製造方法
TW201829327A (zh) 玻璃製造方法、及玻璃供應管的預熱方法
TWI564256B (zh) 用於玻璃製作製程中熱脫離形成主體的設備
JP6767866B2 (ja) ガラス基板の製造方法及びガラス基板製造装置
KR20190077577A (ko) 형성 본체 치수 변동 보상 방법 및 장치
JP2004315287A (ja) 板ガラスの成形装置
CN116457312A (zh) 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
JP5768082B2 (ja) ガラス板製造方法、および、ガラス板製造装置
CN111433161B (zh) 包括热屏蔽的玻璃制造装置及方法
KR20210092133A (ko) 플로트 유리 제조 장치 및 플로트 유리 제조 방법
JP5981570B2 (ja) ガラス基板の製造方法
KR101769670B1 (ko) 유리 기판의 제조 방법 및 유리 기판
JP7251487B2 (ja) フロートガラス製造装置及びフロートガラス製造方法
JP2015098427A (ja) フロートガラスの製造装置
JP7498893B2 (ja) ガラス物品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JP4770720B2 (ja) ハースベッドの支持構造
JP2016210634A (ja) 板ガラス製造装置及び板ガラス製造方法
CN115768732A (zh) 玻璃物品的制造方法
TW202222712A (zh) 玻璃板的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