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442489A - 一种快速合模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快速合模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442489A
CN116442489A CN202310231157.4A CN202310231157A CN116442489A CN 116442489 A CN116442489 A CN 116442489A CN 202310231157 A CN202310231157 A CN 202310231157A CN 116442489 A CN116442489 A CN 1164424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ed plate
plate
cylinder
die
movabl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23115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君�
陈志刚
崔应钊
张贤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no Holdings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no Holdings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no Holdings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no Holdings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231157.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442489A/zh
Publication of CN1164424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44248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7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5/64Mould opening, closing or clamping devices
    • B29C45/68Mould opening, closing or clamping devices hydro-mechanica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10Greenhouse gas [GHG] capture, material saving, heat recovery or other energy efficient measures, e.g. motor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e.g. for rolling metal or metal work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Injection Mould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快速合模系统,包括设置在机台上的固定板和活动板、包括注射螺杆的注射筒,在活动板后面设有用于顶出产品的顶出油缸,还包括用于驱动活动板移动的双作用油缸,所述双作用油缸的两个工作腔之间设有回油管路。本发明可确保合模/分模时所需的液压油大流量,确保注塑机平稳运行,继而提升注塑成型机的合模、以及分模速度,进而提升生产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快速合模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注塑成型设备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快速合模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注塑成型的零件、产品越来越多,相应地,对用于注塑成型的设备(注塑成型机)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在注塑成型机中,最常见的是卧式注塑机,其主要包括机台、间隔设置在机台上的固定板、活动板,在固定板和活动板之间设有滑动杆,其中的固定板固定设置,其用于固定模具的定模部分,活动板可相对固定板沿滑动杆前后移动,其用于固定模具的动模部分,从而在固定板和活动板之间形成合模部分。此外,在固定板前侧的机台上还设有包括注射螺杆的注射筒,在活动板后面设有用于顶出出品的顶出油缸。当注射筒内熔融的塑胶在注射螺杆的驱动下进入模具成型腔体内并冷却成型后,活动板在液压油缸的驱动下后移,从而实现模具动模部分和定模部分的分模,此时的产品停留在动模部分,接着,顶出油缸驱动模具的顶出机构动作,使模具的顶杆等将成型的产品顶离动模部分,从而完成产品的成型。由于上述注射成型设备的结构及相应的工作原理属于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进一步的展开描述。
现有的注塑成型机仍然存在如下技术缺陷:首先,由于分模以及合模时需要较大的驱动力,相应地需用给合模/分模的液压油缸提高较大的液压油流量,而如果紧紧依靠出游箱供油,会造成供油速度难以满足要求的现象,尤其是,对于快速开/合模注塑机而言,上述问题会更加突出;其次,由于合模和分模均仅仅依靠活动板的移动,也就是说,用于安装定模部分的固定板是固定设置在机台上的,以避免与注射筒形成相对移动。因此,注塑成型机的分模、合模速度会受到限制,尤其当产品的外形尺寸较长时,其分模、合模速度难以满足需求,继而影响成型效率和产品的生产效率。如果单纯地提升液压油缸的进出油速度,虽然也可提升分模和合模的速度,当注塑成型机的合模力较大、导致液压油缸的截面积较大时,会造成分模和合模速度的不平稳,尤其是,会因为急停急刹而造成较大的冲击。并不利于注塑机的平稳运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快速合模系统,可确保合模/分模时所需的液压油大流量,继而提升注塑成型机的合模、以及分模速度,进而提升生产效率。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快速合模系统,在确保注塑机平稳运行的基础上,可有效地提升注塑成型机活动板和固定板的相对移动速度,继而提升合模、以及分模速度,进而提升生产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快速合模系统,包括设置在机台上的固定板和活动板、包括注射螺杆的注射筒,在活动板后面设有用于顶出产品的顶出油缸,还包括用于驱动活动板移动的双作用油缸,所述双作用油缸的两个工作腔之间设有回油管路。
首先,本发明包括用于安装定模部分的固定板、用于安装动模部分的活动板、以及包括注射螺杆的注射筒。其次,本发明包括用于驱动活动板移动的双作用油缸。可以理解的是,双作用油缸可驱动活动板在两个方向上自由移动,已实现合模和分模。
特别是,在双作用油缸的两个工作腔之间设有回油管路。这样,当第一个工作腔内注入高压的液压油以实现合模动作时,第二个处于低压状态的工作腔内的液压油被挤出,并通过回油管路快速回流到第一个工作腔内;与此同理,分模时,第二个工作腔内注入高压的液压油,此时,处于低压状态的第一个工作腔内的液压油被挤出,并通过回油管路快速回流到第二个工作腔内。也就是说,高压的工作腔内的液压油并非全部来自及其固有的液压油箱,主要来自第一个、第二个工作腔的回流,而液压油箱输出的高压液压油主要提供工作腔的压力,以驱动活动板的快速移动,在确保合模/分模时所需的大流量液压油的基础上,提升注塑成型机的合模、以及分模速度,进而提升生产效率。
作为优选,机台上还设有可驱动固定板移动的电动丝杆,合模或分模时,双作用油缸驱动活动板移动,电动丝杆驱动固定板相对活动板相向移动或相背移动。
由于机台上还设有可驱动固定板移动的电动丝杆,也就是说,固定板可通过电动丝杆实现电驱动,而固定板可通过双作用油缸实现液压驱动,从而可实现合模与分模的电动和液压驱动双工作模式,从而有效地提升注塑成型机活动板和固定板的相对移动速度,继而提升合模、以及分模速度,进而提升生产效率。
作为优选,在机台上设有位于固定板前面的基板,固定板与基板之间通过缸套连接成一体,活动板与活塞杆的起始端固定连接,活塞杆的终止端上设有位于缸套内的活塞,活塞在缸套内分隔出靠近起始端的合模腔、靠近终止端的分模腔,固定板上设有容许活塞杆穿过的穿孔,合模腔内充油时,固定板、活动板相互靠近;分模腔内充油时,固定板、活动板相互远离。
本发明在机台上设有位于固定板前面的基板,而固定板与基板之间通过缸套连接成一体。也就是说,固定板与基板之间的距离适中保持不变,而缸套、活塞、活塞杆可起到类似液压油缸的作用。这样,固定板与基板可通过电动丝杆实现电驱动,当双作用油缸启动时,固定板与基板可相对活动板保持不动,从而带动活动移动,进而实现大推力的合模、分模。
作为优选,固定板与基板之间通过设置在4个边角处的缸套连接成一体,其中上下两个同侧的缸套的合模腔之间通过合模进油管路相连通,上下两个同侧的缸套的分模模腔之间通过分模进油管路相连通。
设置在4个边角处的缸套构成的液压系统类似现有的4根滑杆,有利于活动板和固定板之间和合模力和分模力的均衡。由于上下两个同侧的缸套的合模腔之间通过合模进油管路相连通,上下两个同侧的缸套的分模模腔之间通过分模进油管路相连通,既有利于实现液压力的一致,又有利于实现进出液压油的大流量。
作为优选,一侧的至少一个所述活塞杆内设有自起始端延伸至终止端的轴向进油盲孔、连通轴向进油盲孔与分模腔的径向进油孔。
也就是说,活塞杆的轴向进油盲孔、径向进油孔可起到输油管路的作用,既可简化结构,又可提升输油管路的强度。
作为优选,注射筒设置在基板与固定板之间。从而可充分利用基板与固定板之间的固定空隙,并使注射筒与基板、固定板同步移动。
作为优选,固定板与基板可移动地设置在机台上,基板上设有丝杆螺母,电动丝杆一端连接在机台上,另一端与丝杆螺母螺纹连接。
当电动丝杆转动时,即可通过设置在基板上的丝杆螺母驱动基板以及固定板一起同步移动。特别是,固定板上安装有模具的定模部分,合模时,固定板前侧的基板以及缸套可对固定板形成可靠的支撑,避免固定板产生侧向倾斜。
因此,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可确保合模/分模时所需的液压油大流量,确保注塑机平稳运行,继而提升注塑成型机的合模、以及分模速度,进而提升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采用本发明快速合模系统的注塑成型机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双作用油缸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中:1、固定板 2、活动板 21、顶出油缸 3、注射筒 5、双作用油缸 51、缸套 52、活塞杆 53、活塞 54、合模腔 55、分模腔 6、电动丝杆 7、基板 8、机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图2所示,一种快速合模系统,其适用于注塑成型机,具体包括设置在卧式机台8上的固定板1和活动板2、包括注射螺杆的注射筒3,在活动板后面设有用于顶出产品的顶出油缸21,上述技术特征性为现有注塑成型机的一般技术特征,作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应该知晓上述技术特征的基本结构、用途,故而本实施例中不做详细描述。
此外,本发明还包括用于驱动活动板移动的双作用油缸5,可以理解的是,双作用油缸具有第一、第二两个工作腔,因而可驱动活动板回复移动,继而实现模具的合模、分模。当然,还需要设置用于储存液压油的液压油箱、用于输出高压液压油的油马达。特别是,在双作用油缸的两个工作腔之间设置回油管路(图中未示出)。这样,当第一个工作腔内注入高压的液压油以实现合模动作时,第二个处于低压状态的工作腔内的液压油被挤出,挤出的液压油通过回油管路快速回流到第一个工作腔内;与此同理,分模时,第二个工作腔内注入高压的液压油,此时,处于低压状态的第一个工作腔内的液压油被挤出,并通过回油管路快速回流到第二个工作腔内。也就是说,高压的工作腔内的液压油并非全部来自及油马达输出的液压油,而主要来自第一个、第二个工作腔的回流,大大减小油马达输出的液压油量,液压油箱通过油马达输出的高压液压油主要提供工作腔的压力,在确保合模/分模时所需的大流量液压油基础上,又可实现注塑成型机的平稳合模、分模,并提升生产效率。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机台上还卧式设置可驱动固定板移动的电动丝杆6。这样,当注塑成型机合模或分模时,一方面是双作用油缸动作,从而驱动活动板移动;另一方面,电动丝杆驱动固定板相对活动板相向移动或相背移动,从而可实现合模与分模的电动和液压驱动双工作模式,进而有效地提升注塑成型机活动板和固定板的相对移动速度,提升合模、以及分模速度,提高生产效率。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我们还可在机台上竖直地设置位于固定板前面的基板7,也就是说,电动丝杆可驱动固定板与基板一起移动。当然,基板可与固定板平行设置。此外,固定板与基板之间通过缸套51连接成一体,活动板与一活塞杆52的起始端固定连接,活塞杆的终止端上设有位于缸套内的活塞53,活塞在缸套内分隔出靠近起始端的合模腔54、靠近终止端的分模腔55,固定板上设有容许活塞杆穿过的穿孔。当油马达输出的高压液压油充满合模腔内时,活动板向着固定板移动,与此同时,电动丝杆驱动固定板与基板一起向着活动板移动,从而使固定板、活动板相互靠近二合模;反之,当分模腔内充油时,活动板向着远离固定板一侧移动,电动丝杆驱动固定板与基板一起向着远离活动板一侧移动,固定板、活动板相互远离二分模。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合模还是分模,电动丝杆只是起到一个驱动固定板移动的作用,而双作用油缸才真正起到提供合模力、分模力的作用。由于固定板上安装有模具的定模部分,因此,固定板前侧的基板以及缸套可对固定板形成可靠的支撑,避免固定板因受力而产生侧向倾斜。
进一步地,我们可在固定板与基板之间设置4个位于边角处的缸套,当然,4个缸套需要配置相应的活塞杆、活塞,以有利于活动板和固定板之间和合模力和分模力的均衡。其中上下两个同侧的缸套的合模腔之间通过合模进油管路相连通,上下两个同侧的缸套的分模模腔之间通过分模进油管路相连通,有利于实现合模/分模时液压力的均衡一致,同时可提升合模/分模速度。
更进一步地,一侧的至少一个所述活塞杆内设有自起始端延伸至终止端的轴向进油盲孔(图中未示出)、连通轴向进油盲孔与分模腔的径向进油孔(图中未示出)。轴向进油盲孔的起始端与油马达的输出端相连接。这样,轴向进油盲孔、径向进油孔可起到类似输油管路的作用,从而简化结构,并提升输油管路的强度。
另外,注射筒可设置在基板与固定板之间的空隙内,从而使注射筒可与基板、固定板同步移动。
还有,固定板与基板可移动地设置在机台上,基板上靠近机台的下部设有丝杆螺母(图中未示出),电动丝杆一端连接在机台上,另一端与丝杆螺母螺纹连接。
这样,当电动丝杆转动时,即可通过设置在基板上的丝杆螺母驱动基板以及固定板一起同步移动。

Claims (7)

1.一种快速合模系统,包括设置在机台上的固定板和活动板、包括注射螺杆的注射筒,在活动板后面设有用于顶出产品的顶出油缸,其特征是,还包括用于驱动活动板移动的双作用油缸,所述双作用油缸的两个工作腔之间设有回油管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快速合模系统,其特征是,机台上还设有可驱动固定板移动的电动丝杆,合模或分模时,双作用油缸驱动活动板移动,电动丝杆驱动固定板相对活动板相向移动或相背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快速合模系统,其特征是,在机台上设有位于固定板前面的基板,固定板与基板之间通过缸套连接成一体,活动板与活塞杆的起始端固定连接,活塞杆的终止端上设有位于缸套内的活塞,活塞在缸套内分隔出靠近起始端的合模腔、靠近终止端的分模腔,固定板上设有容许活塞杆穿过的穿孔,合模腔内充油时,固定板、活动板相互靠近;分模腔内充油时,固定板、活动板相互远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快速合模系统,其特征是,固定板与基板之间通过设置在4个边角处的缸套连接成一体,其中上下两个同侧的缸套的合模腔之间通过合模进油管路相连通,上下两个同侧的缸套的分模模腔之间通过分模进油管路相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快速合模系统,其特征是,一侧的至少一个所述活塞杆内设有自起始端延伸至终止端的轴向进油盲孔、连通轴向进油盲孔与分模腔的径向进油孔。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快速合模系统,其特征是,注射筒设置在基板与固定板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快速合模系统,其特征是,固定板与基板可移动地设置在机台上,基板上设有丝杆螺母,电动丝杆一端连接在机台上,另一端与丝杆螺母螺纹连接。
CN202310231157.4A 2023-03-06 2023-03-06 一种快速合模系统 Pending CN11644248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231157.4A CN116442489A (zh) 2023-03-06 2023-03-06 一种快速合模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231157.4A CN116442489A (zh) 2023-03-06 2023-03-06 一种快速合模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442489A true CN116442489A (zh) 2023-07-18

Family

ID=871227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231157.4A Pending CN116442489A (zh) 2023-03-06 2023-03-06 一种快速合模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442489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60965B (zh) 注射成形机、增塑移动装置及喷嘴接触方法
JP4669733B2 (ja) ダイカストマシン
JP4997921B2 (ja) ダイカストマシン及びダイカスト鋳造法
US9884364B2 (en) Molding apparatus
CN211917622U (zh) 一种用于注塑机的合模装置
US9266269B2 (en) Injection apparatus
CN101863108B (zh) 熔体脉动辅助注射成型装置及方法
CN104169026A (zh) 压铸机及压铸机的控制方法
CN201669854U (zh) 熔体脉动辅助注射成型装置
CN101733909A (zh) 木塑板注塑机开合模机构
CN103273039B (zh) 液压合模锁模液态模锻挤压铸造机
CN116442489A (zh) 一种快速合模系统
CN214982961U (zh) 一种液压两板式塑料注射成型机
CN101716816A (zh) 挤注式塑料注射成型机
CN214331054U (zh) 一种油压机械用新型合模油缸
CN101264653A (zh) 一种高速注塑方法以及实施高速注塑方法的注塑机
CN210552835U (zh) 用于液压缸注塑机的低惯量射出机构
EP2769822B1 (en) Injection molding machine
CN113306101A (zh) 一种液压两板式塑料注射成型机
CN108189349B (zh) 一种后模板组件、立式注坯机液压合模机构及立式注坯机
JP4646695B2 (ja) ダイカストマシン
CN221022134U (zh) 一种斜顶大行程注塑模具
CN214294296U (zh) 一种改良的立式注塑机合模机构
CN201036910Y (zh) 一种高速注塑机
CN213382681U (zh) 一种高效式多工位一体化注塑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