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426408A - 清酒乳杆菌以及其或其代谢产物用于生成亚精胺的用途 - Google Patents

清酒乳杆菌以及其或其代谢产物用于生成亚精胺的用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426408A
CN116426408A CN202211728071.4A CN202211728071A CN116426408A CN 116426408 A CN116426408 A CN 116426408A CN 202211728071 A CN202211728071 A CN 202211728071A CN 116426408 A CN116426408 A CN 11642640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ctobacillus sake
skin
group
lactobacillus
relat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72807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咏翔
郑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C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C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CI Co Ltd filed Critical TC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4264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42640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8/00Cosmetics or similar toiletry preparations
    • A61K8/18Cosmetics or similar toiletry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sition
    • A61K8/30Cosmetics or similar toiletry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sition 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 A61K8/64Proteins; Peptides; Derivatives or degradation products thereof
    • AHUMAN NECESSITIES
    • A21BAKING; EDIBLE DOUGHS
    • A21DTREATMENT, e.g. PRESERVATION, OF FLOUR OR DOUGH, e.g. BY ADDITION OF MATERIALS; BAKING; BAKERY PRODUCTS; PRESERVATION THEREOF
    • A21D2/00Treatment of flour or dough by adding materials thereto before or during baking
    • A21D2/08Treatment of flour or dough by adding materials thereto before or during baking by adding organic substances
    • A21D2/24Organic nitrogen compounds
    • A21D2/26Proteins
    • A21D2/268Hydrolysates from protei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LFOODS, FOODSTUFFS, OR NON-ALCOHOLIC BEVERAGE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A21D OR A23B-A23J; THEIR PREPARATION OR TREATMENT, e.g. COOKING, MODIFICATION OF NUTRITIVE QUALITIES, PHYSICAL TREATMENT; PRESERVATION OF FOODS OR FOODSTUFFS, IN GENERAL
    • A23L2/00Non-alcoholic beverages; Dry compositions or concentrates therefor; Their preparation
    • A23L2/52Adding ingredients
    • A23L2/66Protei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LFOODS, FOODSTUFFS, OR NON-ALCOHOLIC BEVERAGE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A21D OR A23B-A23J; THEIR PREPARATION OR TREATMENT, e.g. COOKING, MODIFICATION OF NUTRITIVE QUALITIES, PHYSICAL TREATMENT; PRESERVATION OF FOODS OR FOODSTUFFS, IN GENERAL
    • A23L33/00Modifying nutritive qualities of foods; Dietetic products; Preparation or treatment thereof
    • A23L33/10Modifying nutritive qualities of foods; Dietetic products; Preparation or treatment thereof using additives
    • A23L33/17Amino acids, peptides or proteins
    • A23L33/18Peptides; Protein hydrolysat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8/00Cosmetics or similar toiletry preparations
    • A61K8/18Cosmetics or similar toiletry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sition
    • A61K8/96Cosmetics or similar toiletry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sition containing material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of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 A61K8/99Cosmetics or similar toiletry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sition containing material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of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from microorganisms other than algae or fungi, e.g. protozoa or bacteria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QSPECIFIC USE OF COSMETICS OR SIMILAR TOILETRY PREPARATIONS
    • A61Q19/00Preparations for care of the skin
    • A61Q19/007Preparations for dry ski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QSPECIFIC USE OF COSMETICS OR SIMILAR TOILETRY PREPARATIONS
    • A61Q19/00Preparations for care of the skin
    • A61Q19/02Preparations for care of the skin for chemically bleaching or whitening the ski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QSPECIFIC USE OF COSMETICS OR SIMILAR TOILETRY PREPARATIONS
    • A61Q19/00Preparations for care of the skin
    • A61Q19/08Anti-ageing prepar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14/00Peptides having more than 20 amino acids; Gastrins; Somatostatins; Melanotropins; Derivatives thereof
    • C07K14/435Peptides having more than 20 amino acids; Gastrins; Somatostatins; Melanotropins; Derivatives thereof from animals; from humans
    • C07K14/78Connective tissue peptides, e.g. collagen, elastin, laminin, fibronectin, vitronectin or cold insoluble globulin [CI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1/00Microorganisms, e.g. protozoa;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cesses of propagating, maintaining or preserving microorganisms or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cesses of preparing or isolating a composition containing a microorganism; Culture media therefor
    • C12N1/20Bacteria; Culture media therefo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1/00Microorganisms, e.g. protozoa;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cesses of propagating, maintaining or preserving microorganisms or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cesses of preparing or isolating a composition containing a microorganism; Culture media therefor
    • C12N1/20Bacteria; Culture media therefor
    • C12N1/205Bacterial isolat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PFERMENTATION OR ENZYME-USING PROCESSES TO SYNTHESISE A DESIRED CHEMICAL COMPOUND OR COMPOSITION OR TO SEPARATE OPTICAL ISOMERS FROM A RACEMIC MIXTURE
    • C12P13/00Preparation of nitrogen-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 C12P13/001Amines; Imin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PFERMENTATION OR ENZYME-USING PROCESSES TO SYNTHESISE A DESIRED CHEMICAL COMPOUND OR COMPOSITION OR TO SEPARATE OPTICAL ISOMERS FROM A RACEMIC MIXTURE
    • C12P21/00Preparation of peptides or proteins
    • C12P21/06Preparation of peptides or proteins produced by the hydrolysis of a peptide bond, e.g. hydrolysate produc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V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FOODS, FOODSTUFFS OR NON-ALCOHOLIC BEVERAGES AND LACTIC OR PROPIONIC ACID BACTERIA USED IN FOODSTUFFS OR FOOD PREPARATION
    • A23V2002/00Food compositions, function of food ingredients or processes for food or foodstuff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2800/00Properties of cosmetic compositions or active ingredients thereof or formulation aids used therein and process related aspects
    • A61K2800/80Process related aspects concerning the preparation of the cosmetic composition or the storage or application thereof
    • A61K2800/805Corresponding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codes A61K2800/81 - A61K2800/95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R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C12C - C12Q, RELATING TO MICROORGANISMS
    • C12R2001/00Microorganisms ; Processes using microorganisms
    • C12R2001/01Bacteria or Actinomycetales ; using bacteria or Actinomycetales
    • C12R2001/225Lactobacillu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8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isheries management
    • Y02A40/81Aquaculture, e.g. of fish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Zoolog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Dermatolog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Tropical Medicine & Parasitolog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Virology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Birds (AREA)
  • Gerontology & Geriatric Medicin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Proteomics, Peptides & Aminoacids (AREA)
  • Nutrition Science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Biophysics (AREA)
  • Mycology (AREA)
  •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AREA)
  • Toxicology (AREA)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 Medicines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Micro-Organisms (AREA)
  • Micro-Organisms Or Cultivation Processes Thereof (AREA)
  • Cosmetics (AREA)

Abstract

一种清酒乳杆菌,其中此清酒乳杆菌为Lactobacillus sakei TCI147,寄存编号DSM 33913。一种清酒乳杆菌或其代谢产物用于制备生成亚精胺的组合物的用途,其中此清酒乳杆菌为Lactobacillus sakei TCI147,寄存编号DSM 33913。

Description

清酒乳杆菌以及其或其代谢产物用于生成亚精胺的用途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清酒乳杆菌,特别是涉及一种清酒乳杆菌以及其或其代谢产物用于生成亚精胺的用途。
背景技术
细胞自噬是一种细胞的抗老化机制,细胞透过分解自身不必要、功能异常的结构及胞器,让细胞获得足够的养分,以度过压力的伤害。然而,随着年龄增长,年老的细胞自噬效率下降,导致细胞受损及衰老细胞的累积。
亚精胺为一种多胺类结晶化合物,可有效诱导细胞自噬,并证实为极具潜力的抗衰老物质。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生成亚精胺的能力逐渐下降,因此我们需要补充外源性的亚精胺。而一般饮食摄入的亚精胺,经过消化道、胃酸以及胰蛋白酶消化水解后,至肠道吸收的亚精胺已所剩无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亟需研发出具有科学依据且高效的益生菌产品,以造福有此需求的广大族群。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清酒乳杆菌(Lactobacillus sakei)以及其或其代谢产物用于生成亚精胺(spermidine)的用途。
在一些实施例中,一种清酒乳杆菌,其中此清酒乳杆菌为Lactobacillus sakeiTCI147,寄存编号DSM 33913。
在一些实施例中,一种清酒乳杆菌或其代谢产物用于制备生成亚精胺的组合物的用途,其中此清酒乳杆菌为Lactobacillus sakei TCI147,寄存编号DSM 33913。
在一些实施例中,清酒乳杆菌用以减缓细胞老化或氧化。
在一些实施例中,清酒乳杆菌用以促进粒线体活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清酒乳杆菌用以促进细胞自噬。
在一些实施例中,清酒乳杆菌用以预防及/或减缓细胞的氧化压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清酒乳杆菌用以提升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含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清酒乳杆菌用以提升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活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清酒乳杆菌用以减少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及/或提升红血球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in red blood cells,GST-RBC)含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清酒乳杆菌用以减缓皮肤老化。
在一些实施例中,清酒乳杆菌用以提升皮肤胶原蛋白含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清酒乳杆菌用以淡化肌肤斑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清酒乳杆菌用以改善肌肤粗糙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清酒乳杆菌用以减少肌肤细纹及/或皱纹。
在一些实施例中,清酒乳杆菌用以提升肌肤保湿。
在一些实施例中,清酒乳杆菌的有效剂量系100mg/天。
综上,任一实施例的清酒乳杆菌,其能生成亚精胺。换言之,任一实施例的清酒乳杆菌或其代谢产物适用于制备生成亚精胺的组合物。换言之,前述的组合物具有生成亚精胺的功能。在一些实施例中,清酒乳杆菌、其代谢产物或其所制得的组合物还具有下列一种或多种功能:减缓细胞老化或氧化、促进粒线体活性、促进细胞自噬、预防及/或减缓细胞的氧化压力、提升GSH含量、提升GST活性、减少MDA含量、提升GST-RBC含量、减缓皮肤老化、提升皮肤胶原蛋白含量、淡化肌肤斑点、改善肌肤粗糙度、减少肌肤细纹及/或皱纹及提升肌肤保湿。
附图说明
图1是相对NADSYN1基因表现量的细胞实验结果的柱状图。
图2是相对ATG8基因表现量的细胞实验结果的柱状图。
图3是相对FOXO基因表现量的细胞实验结果的柱状图。
图4是相对CCT6A基因表现量的细胞实验结果的柱状图。
图5是相对CCT7基因表现量的细胞实验结果的柱状图。
图6是相对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的细胞实验结果的柱状图。
图7是相对谷胱甘肽含量的细胞实验结果的柱状图。
图8是相对视网膜上皮细胞尺寸的细胞实验结果的柱状图。
图9是相对毛囊细胞尺寸的细胞实验结果的柱状图。
图10是(A)视网膜上皮细胞及(B)毛囊细胞的细胞尺寸的细胞实验结果的荧光染色图。
图11是相对胶原蛋白分泌量的细胞实验结果的柱状图。
图12是胶原蛋白分泌含量的细胞实验结果的荧光染色图。
图13是第0周、第4周及第8周的丙二醛含量的人体实验结果的柱状图。
图14是第0周、第4周及第8周的红血球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含量的人体实验结果的柱状图。
图15是第0周、第4周及第8周的相对棕色斑程度的人体实验结果的柱状图。
图16是第0周、第4周及第8周的相对肌肤纹理程度的人体实验结果的柱状图。
图17是第0周、第4周及第8周的相对肌肤细纹程度的人体实验结果的柱状图。
图18是第0周及第8周的眼周细纹的人体实验结果的照片。
图19是第0周及第8周的相对胶原蛋白密度的人体实验结果的柱状图。
图20是第0周及第8周的相对肌肤含水量的人体实验结果的柱状图。
图21是亚精胺生成量的细胞实验结果的柱状图。
生物材料的保藏
1.德国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德国);2021年6月24日;寄存编号为DSM 33913。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描述本案的部分具体实施态样。在不背离本案精神下,本案尚可以多种不同形式的态样来实践,不应将保护范围限于说明书所具体陈述的条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清酒乳杆菌是清酒发酵过程的优势乳酸菌种,透过生产乳酸及风味物质,造就优良质量的清酒。并且,由米酿制而成的清酒富含许多氨基酸。
在一些实施例中,一种清酒乳杆菌(Lactobacillus sakei),其为Lactobacillussakei TCI147。清酒乳杆菌TCI147以寄存编号DSM 33913寄存于德国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
在一些实施例中,前述的清酒乳杆菌TCI147分离自香菇(Lentinus edodes)。
在一些实施例中,前述的清酒乳杆菌(Lactobacillus sakei)或其代谢产物具有生成亚精胺(spermidine)作用。换言之,清酒乳杆菌(Lactobacillus sakei)或其代谢产物适用于制备生成亚精胺(spermidine)的组合物。
在一些实施例中,前述的清酒乳杆菌用以减缓细胞老化或氧化。
在一些实施例中,前述的清酒乳杆菌用以促进粒线体活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前述的清酒乳杆菌用以促进细胞自噬。
在一些实施例中,前述的清酒乳杆菌用以预防及/或减缓细胞的氧化压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前述的清酒乳杆菌用以提升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含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前述的清酒乳杆菌用以提升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GST)活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前述的清酒乳杆菌用以减少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及/或提升红血球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in red bloodcells,GST-RBC)含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前述的清酒乳杆菌用以减缓皮肤老化。
在一些实施例中,前述的清酒乳杆菌用以提升皮肤胶原蛋白含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前述的清酒乳杆菌用以淡化肌肤斑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前述的清酒乳杆菌用以改善肌肤粗糙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前述的清酒乳杆菌用以减少肌肤细纹及/或皱纹。
在一些实施例中,前述的清酒乳杆菌用以提升肌肤保湿。
在一些实施例中,前述的清酒乳杆菌或其代谢产物具有减缓细胞老化或氧化、促进粒线体活性、促进细胞自噬、预防及/或减缓细胞的氧化压力、提升GSH含量、提升GST活性、减少MDA含量、提升GST-RBC含量、减缓皮肤老化、提升皮肤胶原蛋白含量、淡化肌肤斑点、改善肌肤粗糙度、减少肌肤细纹及/或皱纹、提升肌肤保湿、或其任意组合的能力。换言之,清酒乳杆菌或其代谢产物施予一个体时能减缓细胞老化或氧化、促进粒线体活性、促进细胞自噬、预防及/或减缓细胞的氧化压力、提升GSH含量、提升GST活性、减少MDA含量、提升GST-RBC含量、减缓皮肤老化、提升皮肤胶原蛋白含量、淡化肌肤斑点、改善肌肤粗糙度、减少肌肤细纹及/或皱纹、提升肌肤保湿、或其任意组合。因此,清酒乳杆菌或其代谢产物适用于制备减缓细胞老化或氧化、促进粒线体活性、促进细胞自噬、预防及/或减缓细胞的氧化压力、提升GSH含量、提升GST活性、减少MDA含量、提升GST-RBC含量、减缓皮肤老化、提升皮肤胶原蛋白含量、淡化肌肤斑点、改善肌肤粗糙度、减少肌肤细纹及/或皱纹、提升肌肤保湿、或其任意组合的组合物。
在一些实施例中,前述的个体可为人。
在一些实施例中,前述的清酒乳杆菌系以菌粉的形式包含于前述的组合物。
在一些实施例中,前述的菌粉制备流程为准备培养基,将培养基进行灭菌并冷却后,种植前述的清酒乳杆菌于培养基中以进行发酵培养。发酵培养结束后,进行超高速离心,以取得发酵培养的菌株。将发酵培养的菌株进行包埋或包覆后,进行冻干,以取得冻干的菌株。接着,将冻干的菌株进行研磨并过筛后,封装,保存于冷冻库,即为菌粉。
在一些实施例中,前述的清酒乳杆菌系以活菌或是死菌的形式包含于前述的组合物。
在一些实施例中,前述的清酒乳杆菌的有效剂量系100mg/天。
在一些实施例中,前述的组合物可为医药组合物、食品组合物、饮品组合物或营养补充剂组合物。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前述的组合物为医药组合物时,此医药组合物包含有效剂量的清酒乳杆菌。其中,此医药组合物可利用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详知的技术而被制造成适合于经肠道地、非经肠道地(parenterally)、口服地(orally)、或局部地(topically)投药剂型。
在一些实施例中,经肠道或口服的投药剂型可为,但不限于,锭剂(tablet)、片剂(troche)、口含锭(lozenge)、丸剂(pill)、胶囊(capsule)、分散性粉末(dispersiblepowder)或细颗粒(granule)、溶液、悬浮液(suspension)、乳剂(emulsion)、糖浆(syrup)、酏剂(elixir)、浓浆(slurry)或类似的物。
在一些实施例中,非经肠道地或局部地投药剂型可为,但不限于,注射品(injection)[例如,无菌的水性溶液(sterile aqueous solution)或分散液(dispersion)]、无菌的粉末(sterile powder)、外部制剂(external preparation)或类似的物。
在一些实施例中,注射品的投药方式可为,但不限于,腹膜内注射(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皮下注射(subcutaneous injection)、表皮内注射(intraepidermal injection)、皮内注射(intradermal injection)、肌肉内注射(intramuscular injection)、静脉内注射(intravenous injection)或病灶内注射(intralesional injection)。
在一些实施例中,含有效剂量的清酒乳杆菌的医药组合物可进一步包含被广泛地使用于药物制造技术的医药上可接受的载剂(pharmaceutically acceptable carrier)。在一些实施例中,医药上可接受的载剂可为下列载剂中一种或多种:溶剂(solvent)、缓冲液(buffer)、乳化剂(emulsifier)、悬浮剂(suspending agent)、分解剂(decomposer)、崩解剂(disintegrating agent)、分散剂(dispersing agent)、黏结剂(binding agent)、赋形剂(excipient)、安定剂(stabilizing agent)、螯合剂(chelating agent)、稀释剂(diluent)、胶凝剂(gelling agent)、防腐剂(preservative)、润湿剂(wetting agent)、润滑剂(lubricant)、吸收延迟剂(absorption delaying agent)、脂质体(liposome)以及类似的物。关于选用的载剂的种类与数量是落在本领域技术人员的专业素养与例行技术范畴内。其中,作为医药上可接受的载剂的溶剂可为水、生理盐水(normal saline)、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PBS)或含有醇的水性溶液(alcohol containingaqueous solution)。
在一些实施例中,含有有效剂量的清酒乳杆菌的医药组合物可利用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详知的技术而被制造成一适合于局部地施用于皮肤上的外部制剂(externalpreparation),这包括,但不限于:乳剂(emulsion)、凝胶(gel)、软膏(ointment)、乳霜(cream)、贴片(patch)、擦剂(liniment)、粉末(powder)、气溶胶(aerosol)、喷雾(spray)、乳液(lotion)、乳浆(serum)、糊剂(paste)、泡沫(foam)、滴剂(drop)、悬浮液(suspension)、油膏(salve)以及绷带(bandage)。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前述的医药组合物为外部制剂时,此医药组合物可由有效剂量的清酒乳杆菌与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详知的一基底(base)相混合而制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此基底可包含有一或多种选自于下列的添加剂(additives):水、醇(alcohols)、甘醇(glycol)、碳氢化合物(hydrocarbons)[诸如石油胶(petroleum,jelly)以及白凡士林(white petrolatum)]、蜡(wax)[诸如石蜡(paraffin)以及黄蜡(yellow wax)]、保存剂(preserving agents)、抗氧化剂(antioxidants)、界面活性剂(surfactants)、吸收增强剂(absorption enhancers)、安定剂(stabilizing agents)、胶凝剂(gelling agents)[诸如
Figure BDA0004026711540000071
微结晶纤维素(microcrystalline cellulose)以及羧基甲基纤维素(carboxymethylcellulose)]、活性剂(active agents)、保湿剂(humectants)、气味吸收剂(odor absorbers)、香料(fragrances)、pH调整剂(pH adjusting agents)、螯合剂(chelating agents)、乳化剂(emulsifiers)、闭塞剂(occlusive agents)、软化剂(emollients)、增稠剂(thickeners)、助溶剂(solubilizing agents)、渗透增强剂(penetration enhancers)、抗刺激剂(anti-irritants)、着色剂(colorants)以及推进剂(propellants)等。有关这些添加剂的选用与数量是落在本领域技术人员的专业素养与例行技术范畴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前述的组合物为食品组合物、饮品组合物或营养补充剂组合物时,此食品组合物、饮品组合物或营养补充剂组合物包含有效剂量的清酒乳杆菌。其中,食品组合物、饮品组合物或营养补充剂组合物的型态可为粉末、颗粒、溶液、胶体或膏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含有清酒乳杆菌的食品组合物、饮品组合物或营养补充剂组合物可为食品产品或食品添加物(food additive)。
在一些实施例中,含有清酒乳杆菌的食品组合物、饮品组合物或营养补充剂组合物可为饮料(beverages)、发酵食品(fermented foods)、烘培产品(bakery products)、健康食品(health foods)或膳食补充品(dietary supplements)等。在一些实施例中,含有清酒乳杆菌的食品组合物、饮品组合物或营养补充剂组合物可更包括一佐剂。举例来说,佐剂可为麦芽糖糊精(Maltodextrin)、苹果酸、蔗糖素、柠檬酸、水果香料、蜂蜜香料、甜菊糖苷或其组合等。关于选用的载剂的种类与数量是落在本领域技术人员的专业素养与例行技术范畴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含有清酒乳杆菌的食品组合物、饮品组合物或营养补充剂组合物可为调味料、甜味料、香料、pH值调整剂、乳化剂、着色料或稳定剂等。
下列范例中若无特别叙明,所进行的实验步骤是在室温(约25℃)且常压(1atm)下进行。
例1:菌种鉴定
首先,将分离自香菇(Lentinus edodes,采购自瀚轩,产地日本九州岛大分县)的分离菌株进行菌种鉴定。透过聚合酶连锁反应(PCR)得到此分离菌株的PCR产物后,以Sanger sequencing方式进行定序,以得到16S核醣体基因(16SrDNA)序列(即SEQ ID NO:1)。接着,将SEQ ID NO:1序列以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网站与其他清酒乳杆菌(如表一所示)的16S核醣体基因(16SrDNA)序列进行比对后可知,此分离菌株的16SrDNA序列与其他清酒乳杆菌(Lactobacillus sakei)的16SrDNA序列的相似性为100%(如表一所示)。因此,将此分离菌株命名为清酒乳杆菌TCI147(Lactobacillus sakei TCI147)。
表一
Figure BDA0004026711540000091
例2:清酒乳杆菌TCI147的保存及培育实验
A.保存及培育材料:
1.MRSD培养基,购自BD,产品编号288130。
B.保存及培育流程:
1.使用MRSD培养基培养例1分离所得的清酒乳杆菌TCI147以得到菌液,然后将菌液与甘油以4:1的比例混合。之后,将菌液与甘油的混合液置于-80℃下进行保存。
2.将清酒乳杆菌TCI147以1%(v/v)的植菌量(约1x104 CFU/mL)接种于MRSD培养基中,并于37℃下培养24小时后形成清酒乳杆菌TCI147菌液。
3.将清酒乳杆菌TCI147菌液以5000rpm转速进行离心5分钟取得上清液,将上清液以0.2μm的滤膜进行过滤,所得滤液即为清酒乳杆菌TCI147样品(即清酒乳杆菌TCI147样品含有清酒乳杆菌TCI147的代谢产物)。
例3
A.材料与仪器:
1.细胞株:纯化人血以取得PBMC(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mononuclear cell),以下简称PBMC。
2.细胞培养基:4.2X-VIVOTM 15Serum-free Hematopoietic Cell Medium(购自Lonza,产品编号04-418Q),并添加5%(v/v)胎牛血清(Fetal Bovine Serum,FBS,购自Gibco,产品编号10437-028)及1%(v/v)抗生素(购自Gibco,产品编号15240-062)。
3.RNA萃取试剂套组,购自Geneaid,产品编号301393。
4.
Figure BDA0004026711540000101
III反转录酶,购自Invitrogen公司,产品编号18080-044。
5.ABI StepOnePlusTM Real-Time PCR system,购自Thermo Fisher Scientific公司。
6.KAPA SYBR FAST qPCR Master Mix(2X)Kit,购自KAPA Biosystems公司,产品编号KK4600。
B.试验流程:
1.将PBMC以每孔1×106个细胞的密度接种于6孔培养盘中,并在37℃下培养24小时。于此,PBMC分为三个试验组别,其分别为:空白组、控制组与实验组。各组进行三重复(意即各组各有三孔)。
2.培养24小时后,将各组更换为实验培养基,并于37℃下继续培养48小时。其中,空白组的实验培养基为不含任何添加物的细胞培养基;控制组的实验培养基为含有0.5%(v/v)的MRSD培养基的细胞培养基;以及实验组的实验培养基为含有0.5%(v/v)的例2制得的清酒乳杆菌TCI147样品的细胞培养基。
3.将培养后的空白组、控制组及实验组进行离心以移除培养后的各组的培养基,并以PBS进行润洗。
4.于润洗后,将培养后的空白组、控制组及实验组进行离心以移除PBS。
5.于移除PBS后,以RNA萃取试剂套组的RB buffer破各组的PBMC的细胞膜,以形成细胞溶液。
6.使用RNA萃取试剂套组分别萃取各组的细胞溶液内的RNA。
7.每组取1000纳克(ng)所萃取出的RNA作为模板,藉由
Figure BDA0004026711540000102
III反转录酶将萃取出的RNA反转录为相应的cDNA。
8.使用ABI StepOnePlusTM Real-Time PCR system,以KAPA SYBR FAST qPCRMaster Mix(2X)Kit及表二的组合引子将cDNA分别进行定量实时反转录聚合酶连锁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以观察空白组及实验组的HPEK-50细胞的各种目标基因的表现量及其解链曲线(meltingcurve)。定量实时反转录聚合酶连锁反应的仪器设定条件为95℃反应20秒,95℃反应3秒,60℃反应30秒,并重复40个循环。
9.使用2-ΔΔCt方法测定目标基因的相对表现量。所谓相对表现量定义为实验组或空白组的目标基因的RNA表现量相对于空白组的同一基因的RNA表现量的倍数变化。2-ΔΔCt方法以TBP(TATA-box binding protein)基因的循环阈值作为内部对照的参考基因的循环阈值(Ct),按照以下公式计算倍数变化:
△Ct=Ct实验组的目标基因/空白组的目标基因–CtTBP
△△Ct=△Ct实验组的目标基因-△Ct空白组的目标基因
倍数变化=2-ΔΔCt平均值
表二
引子名称 序列编号 序列
NADSYN1-F SEQ ID NO:2 GGATGATACAGGACCTGACAAAG
NADSYN1-R SEQ ID NO:3 CCGAGGCGTTGGTGATGAT
ATG8-F SEQ ID NO:4 ACTCGCTGGAACACAGATGC
ATG8-R SEQ ID NO:5 TCTGAGAGCCTGAGACCTTTT
FOXO-F SEQ ID NO:6 CGGACAAACGGCTCACTCT
FOXO-R SEQ ID NO:7 GGACCCGCATGAATCGACTAT
CCT6A-F SEQ ID NO:8 ACACTCACTCAGATCAAAGATGC
CCT6A-R SEQ ID NO:9 CCCTTTACACTGGGCTTATGTTT
CCT7-F SEQ ID NO:10 TGTTTGAAGAGACCCAGATTGGA
CCT7-R SEQ ID NO:11 ATGGCCCTCCTGACGATCAT
10.空白组与其他各组以及控制组与其他各组的测量结果之间的统计学显著差异是以学生t检验(student t-test)统计分析得到。于图式中,「*」代表在与空白组比较下其p值小于0.05、「**」代表在与空白组比较下其p值小于0.01,以及「***」代表在与空白组比较下其p值小于0.001;于图式中,「#」代表在与控制组比较下其p值小于0.05、「##」代表在与控制组比较下其p值小于0.01,以及「###」代表在与控制组比较下其p值小于0.001。
C.试验结果:
请参阅图1。空白组未使用任何添加物进行处理,因此空白组的试验结果代表PBMC在正常的生理代谢情况下的表现。于此,在设定空白组的相对NADSYN1基因表现量为1的情况下,控制组的相对NADSYN1基因表现量为2.56,而实验组的相对NADSYN1基因表现量为6.71。也就是说,相对于空白组,控制组的PBMC在添加MRSD培养基后,其相对NADSYN1基因表现量显著提升约156%;而相对于空白组,实验组的PBMC在添加清酒乳杆菌TCI147样品后,其相对NADSYN1基因表现量显著提升约571%。相对于控制组,实验组的PBMC在添加清酒乳杆菌TCI147样品后,其相对NADSYN1基因表现量显著提升约415%。
由实验结果可知,清酒乳杆菌TCI147样品能明显地提升NADSYN1基因表现量,且清酒乳杆菌TCI147样品的提升NADSYN1基因表现量的能力明显优于MRSD培养基。NADSYN1基因负责编码NAD(+)合成酶1,其能够合成NAD(+)。文献指出,衰老的标志是多个组织中NAD+的系统性减少,NAD+的减少会导致细胞核和粒线体功能缺陷,并导致许多与年龄相关的病症。提升NAD(+)可以显著改善这些与年龄相关的功能缺陷,抵消许多衰老疾病。换言之,任一实施例的清酒乳杆菌TCI147及/或其代谢产物能够增加NAD(+)合成酶1,增加NAD(+)的合成,进而提升胞内NAD(+)含量,提升细胞核和粒线体功能,促进粒线体活性,并推迟细胞老化。
请参阅图2。空白组未使用任何添加物进行处理,因此空白组的试验结果代表PBMC在正常的生理代谢情况下的表现。于此,在设定空白组的相对ATG8基因表现量为1的情况下,控制组的相对ATG8基因表现量为1.72,而实验组的相对ATG8基因表现量为2.10。也就是说,相对于空白组,控制组的PBMC在添加MRSD培养基后,其相对ATG8基因表现量显著提升约72%;而相对于空白组,实验组的PBMC在添加清酒乳杆菌TCI147样品后,其相对ATG8基因表现量显著提升约110%。相对于控制组,实验组的PBMC在添加清酒乳杆菌TCI147样品后,其相对ATG8基因表现量提升约38%。
由实验结果可知,清酒乳杆菌TCI147样品能明显地提升ATG8基因表现量,且清酒乳杆菌TCI147样品的提升ATG8基因表现量的能力明显优于MRSD培养基。ATG8基因负责编码自噬相关蛋白8。细胞自噬是一种细胞的抗老化机制,细胞透过分解自身不必要、功能异常结构及胞器,让细胞获得足够的养分,以度过压力的伤害。其中,自噬相关蛋白8是参与细胞自噬的关键分子成分之一,是一种自噬体膜形成所需的蛋白。随着年龄增长,年老的细胞其细胞自噬效率下降,进而导致细胞受损及衰老细胞的累积。换言之,清酒乳杆菌TCI147及/或其代谢产物能够增加自噬相关蛋白8,进而促进细胞自噬作用,提升细胞自噬作用的效率,清除废物,避免细胞受损及衰老细胞的累积,以减缓细胞老化。任一实施例的清酒乳杆菌TCI147及/或其代谢产物能够透过维持正常及高效的自噬作用,以抗衡外部压力及内部的伤害,从而达到抗衰老的效果。
请参阅图3。空白组未使用任何添加物进行处理,因此空白组的试验结果代表PBMC在正常的生理代谢情况下的表现。于此,在设定空白组的相对FOXO基因表现量为1的情况下,控制组的相对FOXO基因表现量为1.16,而实验组的相对FOXO基因表现量为1.34。也就是说,相对于空白组,控制组的PBMC在添加MRSD培养基后,其相对FOXO基因表现量显著提升约16%;而相对于空白组,实验组的PBMC在添加清酒乳杆菌TCI147样品后,其相对FOXO基因表现量显著提升约34%。相对于控制组,实验组的PBMC在添加清酒乳杆菌TCI147样品后,其相对FOXO基因表现量提升约18%。
由实验结果可知,清酒乳杆菌TCI147样品能明显地提升FOXO基因表现量,且清酒乳杆菌TCI147样品的提升FOXO基因表现量的能力明显优于MRSD培养基。FOXO基因负责编码FOXO蛋白,此蛋白已被证实参与细胞自噬的调控,以维持蛋白质合成与降解的平衡,进而改善细胞衰老时机能下降情况。FOXO蛋白更被文献证实是与长寿表现出一致关联的基因之一,是衰老和长寿的重要决定因素。换言之,任一实施例的清酒乳杆菌TCI147及/或其代谢产物能够增加FOXO蛋白,进而调控细胞自噬作用,以维持蛋白质合成与降解的平衡。任一实施例的清酒乳杆菌TCI147及/或其代谢产物能够改善细胞衰老时机能下降情况,以减缓细胞老化,从而达到抗衰老的效果。
请参阅图4。空白组未使用任何添加物进行处理,因此空白组的试验结果代表PBMC在正常的生理代谢情况下的表现。于此,在设定空白组的相对CCT6A基因表现量为1的情况下,控制组的相对CCT6A基因表现量为1.13,而实验组的相对CCT6A基因表现量为1.18。也就是说,相对于空白组,控制组的PBMC在添加MRSD培养基后,其相对CCT6A基因表现量提升约13%;而相对于空白组,实验组的PBMC在添加清酒乳杆菌TCI147样品后,其相对CCT6A基因表现量显著提升约18%。相对于控制组,实验组的PBMC在添加清酒乳杆菌TCI147样品后,其相对CCT6A基因表现量提升约5%。
请参阅图5。空白组未使用任何添加物进行处理,因此空白组的试验结果代表PBMC在正常的生理代谢情况下的表现。于此,在设定空白组的相对CCT7基因表现量为1的情况下,控制组的相对CCT7基因表现量为1.32,而实验组的相对CCT7基因表现量为1.53。也就是说,相对于空白组,控制组的PBMC在添加MRSD培养基后,其相对CCT7基因表现量显著提升约32%;而相对于空白组,实验组的PBMC在添加清酒乳杆菌TCI147样品后,其相对CCT7基因表现量显著提升约53%。相对于控制组,实验组的PBMC在添加清酒乳杆菌TCI147样品后,其相对CCT7基因表现量提升约21%。
由实验结果可知,清酒乳杆菌TCI147样品能明显地提升CCT6A及CCT7基因表现量,且清酒乳杆菌TCI147样品的提升CCT6A及CCT7基因表现量的能力明显优于MRSD培养基。CCT6A及CCT7基因负责编码伴侣蛋白。文献指出,伴侣蛋白能够帮助蛋白质折叠,并参与端粒维持的调节,以促进细胞回春。换言之,任一实施例的清酒乳杆菌TCI147及/或其代谢产物能够增加伴侣蛋白,进而帮助蛋白质折叠,提升端粒维持,以促进细胞回春,从而减缓细胞老化。
例4
A.材料与仪器:
1.细胞株:人类肝脏细胞,购自ATCC(American type culture collection),细胞编号HB-8065,以下简称HepG2细胞。
2.细胞培养基:DMEM(购自Gibco,产品编号11965-092),并添加5%(v/v)胎牛血清(FBS,购自Gibco,产品编号10437-028)及1%(v/v)抗生素(购自Gibco,产品编号15240-062)。
3.GST活性检测试剂套组,购自abcam。此套组包含GST测定缓冲液(GST assaybuffer)、GST基质(GST substrate)、GST正控制组(GST positive control)以及谷胱甘肽(Glutathione)。
4.GST反应混合物:以前述套组的GST测定缓冲液和GST基质配制而成。其中,GST测定缓冲液:GST基质的配制比例为49:1。
5.正控制组的检测样品:以前述套组的GST测定缓冲液和GST正控制组配制而成。其中,GST测定缓冲液:GST正控制组的配制体积为198μL:2μL,稀释倍率为100倍稀释。
6.胰蛋白酶,购自Gibco,产品编号15400-054。
7.检测仪器:酵素免疫分析仪(ELISA reader),购自BioTek公司(美国)。
B.试验流程:
1.将HepG2细胞以每孔2×106个细胞的密度接种于6孔培养盘中,并在37℃下培养24小时。于此,细胞分为三个试验组别,其分别为:空白组、控制组与实验组。各组进行三重复(意即各组各有三孔)。
2.培养24小时后,将各组更换为实验培养基,并于37℃下继续培养24小时。其中,空白组的实验培养基为不含添加物的细胞培养基;控制组的实验培养基为含有0.5%(v/v)的MRSD培养基的细胞培养基;以及实验组的实验培养基为含有0.5%(v/v)的例2制得的清酒乳杆菌TCI147样品的细胞培养基。
3.培养24小时后,移除培养后的各组的实验培养基,并以PBS进行润洗2次。
4.于润洗后,添加200μL胰蛋白酶至各孔中反应3分钟。反应后,添加6mL细胞培养基以终止反应。而后收集各孔中的悬浮细胞与细胞培养基至对应的离心试管内。
5.将各离心试管离心使细胞沉淀后,移除各组离心试管内的上清液,再以PBS清洗并悬浮沉淀细胞,然后反复进行2次后,得到以100μL GST测定缓冲液回溶的细胞悬浮液,并混合均匀。
6.将各离心试管进行高速离心后,收集各离心试管的上清液,以得到各组的检测样品。
7.于96孔培养盘中,于每孔中,分别加入50μL各组的检测样品、50μL正控制组的检测样品,以及50μL GST测定缓冲液。
8.于每孔中,分别加入5μL谷胱甘肽。
9.于每孔中,分别加入50μL GST反应混合物并混合均匀后,置于37℃下反应5分钟。
10.利用酵素免疫分析仪测量每孔340nm的吸光值(OD340值)。
11.所有组别的相对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相对GST活性)系依下列公式计算:相对GST活性(%)=(各组OD340值/空白组OD340值)×100%。
12.空白组与其他各组的测量结果之间的统计学显著差异是以学生t检验(student t-test)统计分析得到。于图式中,「*」代表在与空白组比较下其p值小于0.05、「**」代表在与空白组比较下其p值小于0.01,以及「***」代表在与空白组比较下其p值小于0.001。
C.试验结果:
请参阅图6。空白组的HepG2细胞为单独存在状态,也未使用任何添加物进行处理,因此空白组的试验结果代表HepG2细胞在正常的生理代谢情况下的表现。于此,在设定空白组的相对GST活性为100%的情况下,控制组的相对GST活性为103.07%,而实验组的相对GST活性为112.88%。也就是说,相对于空白组,控制组的细胞在添加MRSD培养基后,控制组的相对GST活性提升约3%;而相对于空白组,实验组的细胞在添加清酒乳杆菌TCI147样品后,实验组的相对GST活性显著提升约13%。相对于控制组,实验组的相对GST活性提升约10%。
由实验结果可知,清酒乳杆菌TCI147样品能明显地提升GST活性,提升肝脏细胞GST活性,且清酒乳杆菌TCI147样品的提升GST活性的能力明显优于MRSD培养基。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s,GST)是谷胱甘肽结合反应的关键酵素,能够催化谷胱甘肽结合反应的起始步骤,其具有抗氧化及解毒的功能,以保护生物体。换言之,任一实施例的清酒乳杆菌TCI147及/或其代谢产物能够提升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含量,提升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性,进而提升抗氧化能力,减缓细胞氧化。任一实施例的清酒乳杆菌TCI147及/或其代谢产物能够提升肝脏细胞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含量,提升肝脏细胞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性,进而提升肝脏细胞抗氧化能力,减缓肝脏细胞氧化。任一实施例的清酒乳杆菌TCI147及/或其代谢产物有助于抵抗胞内的氧化压力,预防及/或减缓细胞的氧化压力,减少因氧化压力导致的细胞老化。任一实施例的清酒乳杆菌TCI147及/或其代谢产物有助于抵抗肝脏细胞胞内的氧化压力,预防及/或减缓肝脏细胞的氧化压力,减少因氧化压力导致的肝脏细胞老化。
例5
A.材料与仪器:
1.细胞株:纯化人血以取得PBMC(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mononuclear cell),以下简称PBMC。
2.细胞培养基:4.2X-VIVOTM 15Serum-free Hematopoietic Cell Medium(购自Lonza,产品编号04-418Q),其中添加5%(v/v)胎牛血清(Fetal Bovine Serum,FBS,购自Gibco,产品编号10437-028)及1%(v/v)抗生素(购自Gibco,产品编号15240-062)。
3.GSH检测试剂(GSH detection reagent),购自abcam,产品编号Ab112132。
4.流式细胞仪,购自BD公司,型号AccuriTMC6 Plus。
B.试验流程:
1.将PBMC以每孔2×105个细胞的密度接种于6孔培养盘中,并在37℃下培养24小时。于此,细胞分为三个试验组别,其分别为:空白组、控制组与实验组。各组进行三重复(意即各组各有三孔)。其中,空白组的实验培养基为不含添加物的细胞培养基;控制组的实验培养基为含有0.5%(v/v)的MRSD培养基的细胞培养基;以及实验组的实验培养基为含有0.5%(v/v)的例2制得的清酒乳杆菌TCI147样品的细胞培养基。
2.培养24小时后,添加GSH检测试剂(染色比例为1:1000)至各孔中反应15分钟。
3.收集各孔中的细胞、培养基及试剂至对应的离心试管后以PBS清洗细胞,再以PBS重新悬浮细胞。接着,以流式细胞仪分析并进行各组的绿色荧光讯号定量。于此,得到各组的荧光讯号值。
4.所有组别的相对谷胱甘肽含量(相对GSH含量)系依下列公式计算:相对GSH含量(%)=(各组荧光讯号值/空白组荧光讯号值)×100%。
5.空白组与其他各组的测量结果之间的统计学显著差异是以学生t检验(studentt-test)统计分析得到。于图式中,「*」代表在与空白组比较下其p值小于0.05、「**」代表在与空白组比较下其p值小于0.01,以及「***」代表在与空白组比较下其p值小于0.001。
C.试验结果:
请参阅图7。空白组的细胞为单独存在状态,也未使用任何添加物进行处理,因此空白组的试验结果代表细胞在正常的生理代谢情况下的表现。于此,在设定空白组的相对GSH含量为100%的情况下,控制组的相对GSH含量为109.93%,而实验组的相对GSH含量为138.82%。也就是说,相对于空白组,控制组的细胞在添加MRSD培养基后,控制组的相对GSH含量显著提升约10%;而相对于空白组,实验组的细胞在添加清酒乳杆菌TCI147样品后,实验组的相对GSH含量显著提升约39%。相对于控制组,实验组的相对GSH含量提升约29%。
由实验结果可知,清酒乳杆菌TCI147样品能明显地提升GSH含量,且清酒乳杆菌TCI147样品的提升GSH含量的能力明显优于MRSD培养基。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能够清除自由基,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抗氧化剂。谷胱甘肽(GSH)也是人体中重要的解毒剂,能够帮助细胞的代谢与排毒。换言之,任一实施例的清酒乳杆菌TCI147及/或其代谢产物能够提升谷胱甘肽的含量,以清除体内自由基,并能够提升体内新陈代谢与排毒。任一实施例的清酒乳杆菌TCI147及/或其代谢产物有助于提升细胞内氧化还原的能力,抵抗胞内的氧化压力,减少因氧化压力导致的细胞老化。任一实施例的清酒乳杆菌TCI147及/或其代谢产物具有抗氧化能力。
例6
A.材料与仪器:
1.细胞株:人类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购自ATCC(American type culturecollection),细胞编号CRL-2302,以下简称ARPE-19细胞。
2.细胞培养基:DMEM/F-12(Dulbecco's Modified Eagle Medium/NutrientMixture F-12),购自Gibco,产品编号12500-062。
3.胰蛋白酶,购自abcam,产品编号Ab112132。
4.ActinRedTM555ReadyProbesTMReagent,购自Thermo,产品编号R37112。
5.Hoechst,购自Thermo,产品编号62249。
6.100mM H2O2:以H2O2(购自Sigma,产品编号1.08600)及DPBS配制而成。
7.流式细胞仪,购自BD公司,型号AccuriTMC6 Plus。
8.荧光显微镜,购自ZEISS,型号Vert.A1。
B.试验流程:
1.将ARPE-19细胞以每孔2×105个细胞的密度接种于6孔培养盘中,并在37℃下培养24小时。于此,细胞分为四个试验组别,其分别为:空白组、H2O2组、控制组与实验组。各组进行三重复(意即各组各有三孔)。
2.培养24小时后,于控制组中添加0.5%(v/v)的MRSD培养基,以及于实验组中添加0.5%(v/v)的例2制得的清酒乳杆菌TCI147样品,并将各组于37℃下培养1小时。
3.培养1小时后,于H2O2组、控制组与实验组中添加100mM H2O2,使其最终浓度为100μM。接着,将各组于37℃下作用2小时。
4.作用2小时候,移除各组的上清液,并添加新鲜的细胞培养基,并将各组于37℃下培养3~7天。培养天数视于显微镜下观察的细胞状态决定。
5.培养后,移除培养后的各组的细胞培养基,并以PBS进行润洗2次。
6.于润洗后,添加胰蛋白酶至各孔中反应3分钟。反应后,添加细胞培养基以终止反应。而后收集各孔中的悬浮细胞与细胞培养基至对应的离心试管内。
7.取出各离心试管内的部分细胞并接种于24孔培养盘中,并在37℃下培养48小时。各离心试管内剩余的细胞以PBS清洗,再以PBS重新悬浮细胞。接着,以流式细胞仪框选并分析各组的细胞体积,并得到各组的细胞尺寸。
8.而于37℃下培养48小时后,于24孔培养盘中,于每孔中添加1滴ActinRedTM555ReadyProbesTMreagent及Hoechst(1:20000稀释)以进行染色,避光染色15分钟。
9.染色结束后,以荧光显微镜避光观察并拍摄各组细胞的染色结果。其中,于染色结果中,绿色荧光系代表细胞骨架的讯号;而蓝色荧光系代表细胞核的讯号。
10.H2O2组与其他各组的测量结果之间的统计学显著差异是以学生t检验(studentt-test)统计分析得到。于图式中,「#」代表在与H2O2组比较下其p值小于0.05、「##」代表在与H2O2组比较下其p值小于0.01,以及「###」代表在与H2O2组比较下其p值小于0.001。
C.试验结果:
请参阅图8。空白组的细胞为单独存在状态,未使用任何添加物进行处理,也未添加H2O2刺激,因此空白组的试验结果代表细胞在正常的生理代谢情况下的表现。于此,空白组的相对视网膜上皮细胞尺寸为44.1%,H2O2组的相对视网膜上皮细胞尺寸为119.2%,控制组的相对视网膜上皮细胞尺寸为107.3%,而实验组的相对视网膜上皮细胞尺寸为50.7%。也就是说,相对于空白组,H2O2组的细胞在添加H2O2刺激后,控制组的相对视网膜上皮细胞尺寸显著增加约170%。相对于H2O2组,实验组的细胞在添加清酒乳杆菌TCI147样品后,添加H2O2刺激,实验组的相对视网膜上皮细胞尺寸显著减少约57%;而相对于H2O2组,控制组的细胞在添加MRSD培养基后,添加H2O2刺激,控制组的相对视网膜上皮细胞尺寸减少约10%。
请参阅图10(A)。空白组的细胞的绿色及蓝色荧光讯号集中且致密,其表示空白组的细胞的细胞核及周围的细胞骨架集中且致密,其为细胞在正常的生理代谢情况下的表现。相对于空白组,实验组的细胞的绿色及蓝色荧光讯号亦集中且致密,其表示实验组的细胞的细胞核及周围的细胞骨架集中且致密,与空白组几乎无异。相对于空白组,控制组的细胞的绿色及蓝色讯号较为分散且绿色讯号较为松散,其表示控制组的细胞的细胞核及周围的细胞骨架较为松散,且细胞为膨大状态。
由实验结果可知,清酒乳杆菌TCI147样品能明显地减少视网膜上皮细胞尺寸,明显减轻细胞膨大现象,使细胞核及细胞骨架集中且致密,近似于细胞在正常的生理代谢情况下的表现,且清酒乳杆菌TCI147样品的减少视网膜上皮细胞尺寸的能力明显优于MRSD培养基。本例是藉由添加H2O2以诱导氧化压力,促使细胞加速老化。细胞老化后,会异常膨大而易于崩解,于此藉由观察细胞的型态大小并藉由染色观察其细胞核及细胞骨架的状况,进而判断样品是否能保护细胞避免氧化压力造成的老化现象。换言之,任一实施例的清酒乳杆菌TCI147及/或其代谢产物能够减少及/或预防氧化压力造成的细胞老化,提升细胞抗氧化压力。任一实施例的清酒乳杆菌TCI147及/或其代谢产物能够减少及/或预防氧化压力造成的视网膜上皮细胞老化,以达到护眼的效果。
例7
A.材料与仪器:
1.细胞株:人类毛囊真皮乳头细胞,购自PromoCell,细胞编号C-12071,以下简称HFDPC细胞。
2.细胞培养基:Follicle Dermal Papilla Cell Growth Medium,购自PromoCell,产品编号C-26501。
3.胰蛋白酶,购自abcam,产品编号Ab112132。
4.ActinRedTM555ReadyProbesTMReagent,购自Thermo,产品编号R37112。
5.Hoechst,购自Thermo,产品编号62249。
6.100mM H2O2:以H2O2(购自Sigma,产品编号1.08600)及DPBS配制而成。
7.流式细胞仪,购自BD公司,型号AccuriTMC6 Plus。
8.荧光显微镜,购自ZEISS,型号Vert.A1。
B.试验流程:
1.将HFDPC细胞以每孔2×105个细胞的密度接种于6孔培养盘中,并在37℃下培养24小时。于此,细胞分为四个试验组别,其分别为:空白组、H2O2组、控制组与实验组。各组进行三重复(意即各组各有三孔)。
2.培养24小时后,于控制组中添加0.5%(v/v)的MRSD培养基,以及于实验组中添加0.5%(v/v)的例2制得的清酒乳杆菌TCI147样品,并将各组于37℃下培养1小时。
3.培养1小时后,于H2O2组、控制组与实验组中添加100mM H2O2,使其最终浓度为30μM。接着,将各组于37℃下作用2小时。
4.作用2小时候,移除各组的上清液,并添加新鲜的细胞培养基,并将各组于37℃下培养3~7天。培养天数视于显微镜下观察的细胞状态决定。
5.培养后,移除培养后的各组的细胞培养基,并以PBS进行润洗2次。
6.于润洗后,添加胰蛋白酶至各孔中反应3分钟。反应后,添加细胞培养基以终止反应。而后收集各孔中的悬浮细胞与细胞培养基至对应的离心试管内。
7.取出各离心试管内的部分细胞并接种于24孔培养盘中,并在37℃下培养48小时。各离心试管内剩余的细胞以PBS清洗,再以PBS重新悬浮细胞。接着,以流式细胞仪框选并分析各组的细胞体积,并得到各组的细胞尺寸。
8.所有组别的相对细胞尺寸系依下列公式计算:相对毛囊细胞尺寸(%)=(各组细胞尺寸/空白组细胞尺寸)×100%。
9.而于37℃下培养48小时后,于24孔培养盘中,于每孔中添加1滴ActinRedTM555ReadyProbesTMreagent及Hoechst(1:20000稀释)以进行染色,避光染色15分钟。
10.染色结束后,以荧光显微镜避光观察并拍摄各组细胞的染色结果。其中,于染色结果中,红色荧光系代表细胞骨架的讯号;而蓝色荧光系代表细胞核的讯号。
11.H2O2组与其他各组的测量结果之间的统计学显著差异是以学生t检验(studentt-test)统计分析得到。于图式中,「#」代表在与H2O2组比较下其p值小于0.05、「##」代表在与H2O2组比较下其p值小于0.01,以及「###」代表在与H2O2组比较下其p值小于0.001。
C.试验结果:
请参阅图9。空白组的细胞为单独存在状态,未使用任何添加物进行处理,也未添加H2O2刺激,因此空白组的试验结果代表细胞在正常的生理代谢情况下的表现。于此,空白组的相对毛囊细胞尺寸为100%,H2O2组的相对毛囊细胞尺寸为176.82%,控制组的相对毛囊细胞尺寸为177.44%,而实验组的相对毛囊细胞尺寸为151.19%。也就是说,相对于空白组,H2O2组的细胞在添加H2O2刺激后,控制组的相对毛囊细胞尺寸显著增加约77%。相对于H2O2组,实验组的细胞在添加清酒乳杆菌TCI147样品后,添加H2O2刺激,实验组的相对毛囊细胞尺寸显著减少约14%;而相对于H2O2组,控制组的细胞在添加MRSD培养基后,添加H2O2刺激,控制组的相对视网膜上皮细胞尺寸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约0.4%。
请参阅图10(B)。空白组的细胞的红色及蓝色荧光讯号集中且致密,其表示空白组的细胞的细胞核及周围的细胞骨架集中且致密,其为细胞在正常的生理代谢情况下的表现。相对于空白组,实验组的细胞的红色及蓝色荧光讯号亦集中且致密,其表示实验组的细胞的细胞核及周围的细胞骨架集中且致密,与空白组几乎无异。相对于空白组,控制组的细胞的红色及蓝色讯号较为分散且红色讯号较为松散,其表示控制组的细胞的细胞核及周围的细胞骨架较为松散,且细胞为膨大状态。
由实验结果可知,清酒乳杆菌TCI147样品能明显地减少毛囊细胞尺寸,明显减轻细胞膨大现象,使细胞核及细胞骨架集中且致密,近似于细胞在正常的生理代谢情况下的表现,且清酒乳杆菌TCI147样品的减少毛囊细胞尺寸的能力明显优于MRSD培养基。本例是藉由添加H2O2以诱导氧化压力,促使细胞加速老化。细胞老化后,会异常膨大而易于崩解,于此藉由观察细胞的型态大小并藉由染色观察其细胞核及细胞骨架的状况,进而判断样品是否能保护细胞避免氧化压力造成的老化现象。换言之,任一实施例的清酒乳杆菌TCI147及/或其代谢产物能够减少及/或预防氧化压力造成的细胞老化,提升细胞抗氧化压力。任一实施例的清酒乳杆菌TCI147及/或其代谢产物能够减少及/或预防氧化压力造成的毛囊细胞老化,以达到预防及/或减缓落发的效果。
例8
A.材料与仪器:
1.细胞株:人类皮肤纤维母细胞,购自ATCC,细胞编号CRL-1881,以下简称CCD-966Sk细胞。
2.细胞培养基:MEM培养基(Minimum essential medium,购自Gibco,产品编号11095080),其中添加10%(v/v)FBS(购自Gibco,产品编号10437-028)、1%(v/v)抗生素(购自Gibco,产品编号15140122),以及1mM丙酮酸钠(购自Gibco,产品编号11360-070)。
3.胰蛋白酶,购自Gibco,产品编号15400-054。
4.可溶性胶原蛋白检测套组,购自Biocolor,产品编号S1000。
5.检测仪器:酵素免疫分析仪(ELISA reader),购自BioTek公司(美国)。
B.试验流程:
1.将CCD-966Sk细胞以每孔2×104个细胞的密度接种于24孔培养盘中,并在37℃下培养24小时。于此,细胞分为三个试验组别,其分别为:空白组、控制组与实验组。各组进行三重复(意即各组各有三孔)。
2.培养24小时后,以PBS进行润洗1次,并将各组更换为实验培养基。其中,空白组的实验培养基为不含添加物的细胞培养基;控制组的实验培养基为含有0.5%(v/v)的MRSD培养基的细胞培养基;以及实验组的实验培养基为含有0.5%(v/v)的例2制得的清酒乳杆菌TCI147样品的细胞培养基。接着,于37℃下继续培养48小时。
3.将培养后的各组于每孔中取出实验培养基,并使用可溶性胶原蛋白检测套组测定各组CCD-966Sk细胞的胶原蛋白分泌量。于此,依照可溶性胶原蛋白检测套组所提供的试验流程处理各组取出的实验培养基后,利用酵素免疫分析仪测量每孔555nm的吸光值(OD555值)。
4.所有组别的相对胶原蛋白分泌量系依下列公式计算:相对胶原蛋白分泌量(%)=(各组OD555值/空白组OD555值)×100%。
5.空白组与其他各组以及控制组与其他各组的测量结果之间的统计学显著差异是以学生t检验(student t-test)统计分析得到。于图式中,「*」代表在与空白组比较下其p值小于0.05、「**」代表在与空白组比较下其p值小于0.01,以及「***」代表在与空白组比较下其p值小于0.001;于图式中,「#」代表在与控制组比较下其p值小于0.05、「##」代表在与控制组比较下其p值小于0.01,以及「###」代表在与控制组比较下其p值小于0.001。
C.试验结果:
请参阅图11。空白组的细胞为单独存在状态,未使用任何添加物进行处理,因此空白组的试验结果代表细胞在正常的生理代谢情况下的表现。于此,在设定空白组的相对胶原蛋白分泌量为100%的情况下,控制组的相对胶原蛋白分泌量为115.5%,而实验组的相对胶原蛋白分泌量为131.5%。也就是说,相对于空白组,控制组的CCD-966Sk细胞使用MRSD培养基进行处理后,其相对胶原蛋白分泌量显著提升约15.5%;而相对于空白组,实验组的CCD-966Sk细胞使用清酒乳杆菌TCI147样品进行处理后,其相对胶原蛋白分泌量显著提升约31.5%。相对于控制组,实验组的CCD-966Sk细胞使用清酒乳杆菌TCI147样品进行处理后,其相对胶原蛋白分泌量显著提升约16%。
由实验结果可知,清酒乳杆菌TCI147样品能明显地提升胶原蛋白分泌量,且清酒乳杆菌TCI147样品的提升胶原蛋白分泌量的能力明显优于MRSD培养基。胶原蛋白存在于结缔组织中,也是细胞外基质及眼睛角膜的主要组成成分。胶原蛋白能够提供皮肤弹性。换言之,任一实施例的清酒乳杆菌TCI147及/或其代谢产物能够提升胶原蛋白分泌量,提升皮肤胶原蛋白含量,进而使皮肤恢复青春弹性,预防皱纹。
例9
A.材料与仪器:
1.细胞株:人类皮肤纤维母细胞,购自ATCC,细胞编号CRL-1881,以下简称CCD-966Sk细胞。
2.细胞培养基:MEM培养基(Minimum essential medium,购自Gibco,产品编号11095080),其中添加10%(v/v)FBS(购自Gibco,产品编号10437-028)、1%(v/v)抗生素(购自Gibco,产品编号15140122),以及1mM丙酮酸钠(购自Gibco,产品编号11360-070)。
3.一级抗体溶液:Collagen type I antibody(购自Abcam,产品编号ab138492)以1% BSA溶液稀释,稀释比例为1:250。
4.二级抗体溶液:Anti-mouse-alexa 488antibody(购自Thermo,产品编号A51011)以1% BSA溶液稀释,稀释比例为1:500。
5.Hoechst,购自Thermo,产品编号62249。
6. 0.2% Triton X-100溶液:以Triton X-100(购自Sigma,产品编号93443)和PBS配制而成。
7. 1% BSA溶液:以BSA(购自Sigma,产品编号A8531)和PBS配制而成。
8.封片胶,购自Thermo,产品编号S36936。
9. 4%多聚甲醛(paraformaldehyde),购自Cepham Life Sciences,产品编号66311。
10.荧光显微镜,购自ZEISS,型号Vert.A1。
B.试验流程:
1.将CCD-966Sk细胞以每孔2×103个细胞的量接种于细胞培养载玻片(chamberslide)上,并在37℃下培养24小时。于此,细胞分为三个试验组别,其分别为:空白组、控制组与实验组。各组进行三重复(意即各组各有三孔)。
2.培养24小时后,于控制组中添加0.5%(v/v)的MRSD培养基,以及于实验组中添加0.5%(v/v)的例2制得的清酒乳杆菌TCI147样品,并将各组于37℃下培养24小时。
3.培养24小时后,移除各组的上清液,添加4%多聚甲醛至各组中,并于室温固定细胞10分钟。固定后,以PBS进行洗涤3次。
4.添加0.2% Triton X-100溶液至各组中,并于室温作用10分钟。作用后,移除各组的上清液。
5.添加1% BSA溶液至各组中,并于37℃作用1小时。作用后,以PBS进行洗涤3次。
6.添加一级抗体溶液至各组中,并于37℃一抗作用1小时。一抗作用后,以PBS进行洗涤3次。
7.添加二级抗体溶液至各组中,并于37℃二抗作用1小时。二抗作用后,以PBS进行洗涤3次。
8.添加Hoechst至各组中,并于室温作用3~5分钟。作用后,以PBS进行洗涤3次。
9.将各组盖上盖玻片并以封片胶封片,并将各组以荧光显微镜避光观察并拍摄各组细胞的染色结果。其中,于染色结果中,绿色荧光系代表胶原蛋白的讯号;而蓝色荧光系代表细胞核的讯号。
C.试验结果:
请参阅图12。空白组的绿色荧光讯号较少,其表示空白组的胶原蛋白的含量较少,其为细胞在正常的生理代谢情况下的表现。相对于空白组,控制组的细胞的绿色荧光讯号较多,且绿色荧光讯号亮度也些微提高,其表示控制组的胶原蛋白的含量较高,略高于空白组。相对于空白组,实验组的绿色荧光讯号较多,且绿色荧光讯号亮度也较高,其表示实验组的胶原蛋白的含量较高,远高于空白组。相对于控制组,实验组的绿色荧光讯号较多,且绿色荧光讯号亮度也较高,其表示实验组的胶原蛋白的含量较高,远高于控制组。
由实验结果可知,清酒乳杆菌TCI147样品能明显地提升胶原蛋白含量,且清酒乳杆菌TCI147样品的提升胶原蛋白含量的能力明显优于MRSD培养基。胶原蛋白存在于结缔组织中,也是细胞外基质及眼睛角膜的主要组成成分。胶原蛋白能够提供皮肤弹性。换言之,任一实施例的清酒乳杆菌TCI147及/或其代谢产物能够提升胶原蛋白含量,进而使皮肤恢复青春弹性,预防皱纹。
例10
A.试验流程:
令10位欲抗老及欲提升肤况的成人受试者于每日早餐前服用一颗TCI147胶囊(即为含有100mg的清酒乳杆菌TCI147活菌的胶囊),连续服用8周(即56日)。
受试者于开始服用前(脸部已清洁,第0周)、服用28日(脸部已清洁,第4周)后,以及服用56日(脸部已清洁,第8周)后,进行肌肤检测及抽血。
抽血系以检测在服用含有清酒乳杆菌TCI147样品的胶囊前后的血液中的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及红血球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inred blood cells,GST-RBC)含量的变化量。本实施例受试者血液中的MDA及GST-RBC含量是参照血液检验标准执行。
而肌肤检测系依据不同检测项目,使用对应的仪器及测量方式,纪录脸部肌肤的数值、并拍摄服用前后的照片。并且,于服用前后进行检测时,受试者所在的测试区域的温度与湿度为一致,以减少外界的温湿度等因素会对肌肤所造成的影响。
于此,肌肤检测项目有肌肤棕色斑(Skin brown spot)、肌肤细纹(Skinwrinkles)、肌肤纹理(Skin texture)、肌肤胶原蛋白密度(Skin collagen density)及肌肤含水量(Skin hydration)。
肌肤棕色斑系使用购自美国Canfield scientific公司的VISIA高阶数字肤质检测仪(VISIA Complexion Analysis System)对受试者在服用前、服用28日后以及服用56日后的面部肌肤进行检测。此检测仪系透过RBX偏振光技术进行脸部肌肤拍摄,侦测肉眼不可见的真皮层黑色素斑以得到可代表皮肤的棕色斑状况的一数值(以下称肌肤棕色斑程度值)。并且,得到的肌肤棕色斑程度值越高,说明肌肤棕色斑程度越高。然后,再以下列公式计算出相对肌肤棕色斑程度:相对肌肤棕色斑程度(%)=(各组肌肤棕色斑程度值/服用前肌肤棕色斑程度值)×100%。
肌肤细纹系使用购自美国Canfield scientific公司的VISIA高阶数字肤质检测仪(VISIA Complexion Analysis System)对同一受试者在服用前、服用28日后以及服用56日后的面部肌肤进行检测。此检测仪系透过高分辨率的相机镜头对面部肌肤进行拍摄,藉由标准白光照射、检测皮肤阴影的变化,即可检测细纹的长度与深度进行分析计算以得到可代表肌肤的细纹状况的一数值(以下称肌肤细纹程度值)。于此,所得到的肌肤细纹程度值越高,说明肌肤细纹程度越高。然后,再以下列公式计算出相对肌肤细纹程度:相对肌肤细纹程度(%)=(各组肌肤细纹程度值/使用前肌肤细纹程度值)×100%。
肌肤纹理系使用购自美国Canfield scientific公司的VISIA高阶数字肤质检测仪(VISIA Complexion Analysis System)对同一受试者在服用前、服用28日后以及服用56日后的面部肌肤进行检测。此检测仪系透过高分辨率的相机镜头对面部肌肤进行拍摄,藉由检测皮肤的凹陷与凸起进行分析计算以得到可代表肌肤的粗糙状况的一数值(以下称肌肤纹理程度值)。于此,所得到的肌肤纹理程度值越高,说明肌肤粗糙程度越高。然后,再以下列公式计算出相对肌肤纹理程度:相对肌肤纹理程度(%)=(各组肌肤纹理程度值/使用前肌肤纹理程度值)×100%。
肌肤胶原蛋白密度系使用购自丹麦Cortex Technology公司的高频超音波检测探头(High Freq.Ultrasound Module)(
Figure BDA0004026711540000291
USB皮肤分析仪,Denmark)对同一受试者在服用前、服用28日后以及服用56日后的面部肌肤进行检测。此检测探头系利用发送声学脉冲波至皮肤中,将不同强度的反射信号转化成不同色标,颜色越浅或越亮表示皮肤胶原蛋白含量较多,并将此些色标进行计算以得到可代表肌肤的胶原蛋白密度的一数值(以下称肌肤胶原蛋白密度值)。于此,所得到的肌肤胶原蛋白密度值越高,说明肌肤胶原蛋白密度越高。然后,再以下列公式计算出相对肌肤胶原蛋白密度:相对肌肤胶原蛋白密度(%)=(各组肌肤胶原蛋白密度值/服用前肌肤胶原蛋白密度值)×100%。
肌肤含水量系使用购自德国Courage+Khazaka electronic公司的肌肤含水量检测探头
Figure BDA0004026711540000292
CM825(C+K Multi Probe Adapter System,Germany)对同一受试者在服用前、服用28日后以及服用56日后的面部肌肤进行检测。此检测探头系基于电容的原理进行测量。当水分含量发生变化时,肌肤的电容值亦发生变化,故可透过测定肌肤电容值以得到可代表肌肤的含水量的一数值(以下称肌肤含水量值)。于此,所得到的肌肤含水量值越高,说明肌肤含水量越高。然后,再以下列公式计算出相对肌肤含水量:相对肌肤含水量(%)=(各组肌肤含水量值/服用前肌肤含水量值)×100%。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服用前与服用后的量测结果之间的统计学显著差异是以student t-test统计分析得到。图式中「*」代表在与服用前比较下其p值小于0.05、「**」代表在与服用前比较下其p值小于0.01,以及「***」代表在与服用前比较下其p值小于0.001。当「*」越多时,代表统计上的差异越显著。
B.试验结果:
1.关于受试者的「MDA含量」的检测结果
请参阅图13。第0周时的受试者的MDA含量为约1.52nmol/mL,受试者于第4周的MDA含量减少至约1.18nmol/mL,而受试者于第8周的MDA含量减少至约1.11nmol/mL。于此,将第0周时的受试者的相对MDA含量设定为100%,并将受试者于第4周及第8周的量测结果对应换算成相对MDA含量后,可得到:受试者于第4周(连续服用4周清酒乳杆菌TCI147样品后)的相对MDA含量显著减少至约77.6%,下降了22.4%;而受试者于第8周(连续服用8周清酒乳杆菌TCI147样品后)的相对MDA含量显著减少至约73.0%,下降了27.0%。并且,改善人数比例达90%。丙二醛为一种血液中的氧化损伤指标。由此可知,任一实施例的清酒乳杆菌TCI147及/或其代谢产物可减少丙二醛,提升体内抗氧化力,进而对抗生理老化。
2.关于受试者的「GST-RBC含量」的检测结果
请参阅图14。第0周时的受试者的GST-RBC含量为约5.46U/g-Hb,受试者于第4周的GST-RBC含量增加至约6.16U/g-Hb,而受试者于第8周的GST-RBC含量增加至约5.68U/g-Hb。于此,将第0周时的受试者的相对GST-RBC含量设定为100%,并将受试者于第4周及第8周的量测结果对应换算成相对GST-RBC含量后,可得到:受试者于第4周(连续服用4周清酒乳杆菌TCI147样品后)的相对GST-RBC含量显著增加至约112.8%,上升了12.8%;而受试者于第8周(连续服用8周清酒乳杆菌TCI147样品后)的相对GST-RBC含量增加至约104.0%,上升了4.0%。并且,改善人数比例达70%。榖胱甘肽S-转移酶为一种抗氧化物质。由此可知,任一实施例的清酒乳杆菌TCI147及/或其代谢产物可增加榖胱甘肽S-转移酶,进而提升体内抗氧化及免疫力,使体内的过氧化氢还原成水及氧气,并且还原脂质过氧化物为无害的产物,降低体内的氧化压力,以对抗生理老化。
3.关于受试者的「肌肤棕色斑」的检测结果
请参阅图15。将10位受试者在服用前所测得的棕色斑状况视为100%的相对肌肤棕色斑程度。此时,在第4周(即持续服用清酒乳杆菌TCI147样品4周后)的平均相对肌肤棕色斑程度为91.2%,而在第8周(即持续服用清酒乳杆菌TCI147样品8周后)的平均相对肌肤棕色斑程度为87.4%。换言之,相较于服用前,持续服用4周清酒乳杆菌TCI147样品后可使此些受试者的相对肌肤棕色斑程度减少8.8%,而持续服用8周清酒乳杆菌TCI147样品后可使此些受试者的相对肌肤棕色斑程度显著减少12.6%。并且,改善人数比例达100%。斑点为皮肤老化的主要症状之一。由此可知,任一实施例的清酒乳杆菌TCI147及/或其代谢产物确实可显著减少及/或淡化肌肤斑点,减少及/或淡化肌肤棕色斑或深层班,并改善受试者肌肤状况,改善及/或减缓肌肤老化,进而具有护肤的效果。
4.关于受试者的「肌肤纹理」的检测结果
请参阅图16。将10位受试者在服用前所测得的肌肤纹理状况视为100%的相对肌肤纹理程度。此时,在第4周(即持续服用清酒乳杆菌TCI147样品4周后)的平均相对肌肤纹理程度为93.0%,而在第8周(即持续服用清酒乳杆菌TCI147样品8周后)的平均相对肌肤纹理程度为91.4%。换言之,相较于服用前,持续服用4周清酒乳杆菌TCI147样品后可使此些受试者的相对肌肤纹理程度减少7.0%,而持续服用8周清酒乳杆菌TCI147样品后可使此些受试者的相对肌肤纹理程度减少8.6%。并且,改善人数比例达70%。由此可知,任一实施例的清酒乳杆菌TCI147及/或其代谢产物确实可改善肌肤纹理,减缓及/或改善肌肤粗糙,使肌肤较为光滑、平顺,并改善受试者肌肤状况,进而具有护肤的效果。
5.关于受试者的「肌肤细纹」的检测结果
请参阅图17。将10位受试者在服用前所测得的肌肤细纹状况视为100%的相对肌肤细纹程度。此时,在第4周(即持续服用清酒乳杆菌TCI147样品4周后)的平均相对肌肤细纹程度为94.4%,而在第8周(即持续服用清酒乳杆菌TCI147样品8周后)的平均相对肌肤细纹程度为93.6%。换言之,相较于服用前,持续服用4周清酒乳杆菌TCI147样品后可使此些受试者的相对肌肤细纹程度减少5.6%,而持续服用8周清酒乳杆菌TCI147样品后可使此些受试者的相对肌肤细纹程度减少6.4%。并且,改善人数比例达60%。由此可知,任一实施例的清酒乳杆菌TCI147及/或其代谢产物确实可减少肌肤皱纹及减少肌肤细纹,减少及/或抚平眼周细纹,并改善受试者肌肤状况,进而具有护肤的效果。
请参阅图18。图18为其中1位受试者在第0周(服用前)及第8周(即持续服用清酒乳杆菌TCI147样品8周后)所测得的眼周细纹的照片。第0周的眼周细纹多且密。相对于第0周,第4周(即持续服用清酒乳杆菌TCI147样品4周后)的眼周细纹较少。换言之,相较于服用前,持续服用8周清酒乳杆菌TCI147样品后可使此些受试者的眼周细纹减少。由此可知,任一实施例的清酒乳杆菌TCI147及/或其代谢产物确实可减少肌肤皱纹及减少肌肤细纹,减少及/或抚平眼周细纹,并改善受试者肌肤状况,进而具有护肤的效果。
6.关于受试者的「肌肤胶原蛋白密度」的检测结果
请参阅图19。将10位受试者在服用前所测得的肌肤胶原蛋白密度视为100%的相对肌肤胶原蛋白密度。此时,在第8周(即持续服用清酒乳杆菌TCI147样品8周后)的平均相对肌肤胶原蛋白密度为118.1%。换言之,相较于服用前,持续服用8周清酒乳杆菌TCI147样品后可使此些受试者的相对肌肤胶原蛋白密度显著增加18.1%。并且,改善人数比例达90%。由此可知,任一实施例的清酒乳杆菌TCI147及/或其代谢产物确实可增加胶原蛋白,提升皮肤胶原蛋白含量,有效促进胶原蛋白增生,进而提供皮肤弹性和柔韧性,使肌肤富有弹性,并改善受试者肌肤状况,进而具有护肤的效果。
7.关于受试者的「肌肤含水量」的检测结果
请参阅图20。将10位受试者在服用前所测得的肌肤含水量视为100%的相对肌肤含水量。此时,在第4周(即持续服用清酒乳杆菌TCI147样品4周后)的平均相对肌肤含水量为102.9%,而在第8周(即持续服用清酒乳杆菌TCI147样品8周后)的平均相对肌肤含水量为108.4%。换言之,相较于服用前,持续服用4周清酒乳杆菌TCI147样品后可使此些受试者的相对肌肤含水量增加2.9%,而持续服用8周清酒乳杆菌TCI147样品后可使此些受试者的相对肌肤含水量增加8.4%。并且,改善人数比例达60%。由此可知,任一实施例的清酒乳杆菌TCI147及/或其代谢产物确实可增加肌肤含水量,提升肌肤保湿,并改善受试者肌肤状况,进而具有护肤的效果。
例11
A.材料与仪器:
1.表三的菌株,共有14个菌株,为4个清酒乳杆菌(Lactobacillus sakei)菌株、5个凝结芽孢杆菌(Bacillus coagulans)菌株以及5个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菌株。
表三
菌株编号 菌种 16S rDNA序列编号 分离来源
TCI147 清酒乳杆菌 SEQ ID No:1 日本香菇
LP141 清酒乳杆菌 SEQ ID No:12 金针菇
LP144 清酒乳杆菌 SEQ ID No:13 蝉花子实体
LP156 清酒乳杆菌 SEQ ID No:14 黑橄榄
LF018 凝结芽孢杆菌 SEQ ID No:15
LF358 凝结芽孢杆菌 SEQ ID No:16 母乳
LP236 凝结芽孢杆菌 SEQ ID No:17 婴儿粪便
LP223 凝结芽孢杆菌 SEQ ID No:18 绣球花
L0001 凝结芽孢杆菌 SEQ ID No:19 红苋菜
LF320 干酪乳杆菌 SEQ ID No:20 生火腿
LF410 干酪乳杆菌 SEQ ID No:21 芒斯特干酪
LF348 干酪乳杆菌 SEQ ID No:22 菠萝
LF414 干酪乳杆菌 SEQ ID No:23 泡菜
LP403 干酪乳杆菌 SEQ ID No:24 生火腿
2.MRSD培养基,购自BD,产品编号288130。
3.亚精胺ELISA试剂套组(Spermidine Elisa Kit),购自Cloud-Clone,产品编号CEX053Ge。
B.试验流程:
1.将表三的菌株分别以1%(v/v)的植菌量(约1x104CFU/mL)分别接种于MRSD培养基中,并于37℃下培养24小时后形成各菌株的菌液。
2.将各菌株的菌液以5000rpm转速进行离心10分钟取得各菌株的上清液,并使用亚精胺ELISA试剂套组测定各菌株的亚精胺生成量。于此,依照亚精胺ELISA试剂套组所提供的试验流程处理各菌株的上清液后,利用酵素免疫分析仪测量每孔450nm的吸光值(OD450值)。
C.试验结果:
请参阅图21。LP403的亚精胺生成量为4.3ug/mL(ppm);LF414的亚精胺生成量为4.52ug/mL(ppm);L0001的亚精胺生成量为5.01ug/mL(ppm);LP223的亚精胺生成量为5.26ug/mL(ppm);LF348的亚精胺生成量为5.33ug/mL(ppm);LF410的亚精胺生成量为5.49ug/mL(ppm);LP236的亚精胺生成量为5.67ug/mL(ppm);LF320的亚精胺生成量为6.11ug/mL(ppm);LF358的亚精胺生成量为6.12ug/mL(ppm);LP156的亚精胺生成量为7.56ug/mL(ppm);LF018的亚精胺生成量为8.43ug/mL(ppm);LP144的亚精胺生成量为13.51ug/mL(ppm);LP141的亚精胺生成量为14.98ug/mL(ppm);以及TCI147的亚精胺生成量为31.69ug/mL(ppm)。也就是说,相对于其他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凝结芽孢杆菌(Bacillus coagulans)以及清酒乳杆菌(Lactobacillus sakei)菌株,清酒乳杆菌TCI147的亚精胺生成量显著提升约111.55%至636.98%。相对于干酪乳杆菌,清酒乳杆菌TCI147的亚精胺生成量显著提升约418.66%至636.98%。相对于凝结芽孢杆菌,清酒乳杆菌TCI147的亚精胺生成量显著提升约275.92%至532.53%。相对于其他清酒乳杆菌菌株,清酒乳杆菌TCI147的亚精胺生成量显著提升约111.55%至319.18%。
由实验结果可知,清酒乳杆菌TCI147能明显地提升亚精胺生成量,且清酒乳杆菌TCI147的提升亚精胺生成量的能力明显优于其他干酪乳杆菌、凝结芽孢杆菌以及清酒乳杆菌菌株。亚精胺为一种多胺类结晶化合物,可有效诱导细胞自噬、改善粒线体功能及活性,并证实为极具潜力的抗衰老物质。文献指出,亚精胺具有各种抗老功效,包括预防记忆力衰退、促进粒线体活性、修复皮肤屏障、视网膜细胞修复以及心血管保健等。换言之,任一实施例的清酒乳杆菌TCI147及/或其代谢产物能够提升亚精胺生成量,增加亚精胺,进而有效诱导细胞自噬、改善粒线体功能及活性、预防记忆力衰退、修复皮肤屏障、视网膜细胞修复以及心血管保健等。任一实施例的清酒乳杆菌TCI147及/或其代谢产物具有抗老化能力。
综上,任一实施例的清酒乳杆菌,其能生成亚精胺。换言之,任一实施例的清酒乳杆菌或其代谢产物适用于制备生成亚精胺的组合物。换言之,前述的组合物具有生成亚精胺的功能。在一些实施例中,清酒乳杆菌、其代谢产物或其所制得的组合物还具有下列一种或多种功能:减缓细胞老化或氧化、促进粒线体活性、促进细胞自噬、预防及/或减缓细胞的氧化压力、提升GSH含量、提升GST活性、减少MDA含量、提升GST-RBC含量、减缓皮肤老化、提升皮肤胶原蛋白含量、淡化肌肤斑点、改善肌肤粗糙度、减少肌肤细纹及/或皱纹及提升肌肤保湿。
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6)

1.一种清酒乳杆菌,其特征在于,所述清酒乳杆菌为Lactobacillus sakei TCI147,寄存编号DSM 33913。
2.一种清酒乳杆菌或其代谢产物用于制备生成亚精胺的组合物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清酒乳杆菌为Lactobacillus sakei TCI147,寄存编号DSM 33913。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清酒乳杆菌用以减缓细胞老化或氧化。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清酒乳杆菌用以促进粒线体活性。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清酒乳杆菌用以促进细胞自噬。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清酒乳杆菌用以预防及/或减缓细胞的氧化压力。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清酒乳杆菌用以提升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含量。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清酒乳杆菌用以提升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活性。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清酒乳杆菌用以减少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及/或提升红血球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in red blood cells,GST-RBC)含量。
10.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清酒乳杆菌用以减缓皮肤老化。
11.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清酒乳杆菌用以提升皮肤胶原蛋白含量。
12.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清酒乳杆菌用以淡化肌肤斑点。
1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清酒乳杆菌用以改善肌肤粗糙度。
1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清酒乳杆菌用以减少肌肤细纹及/或皱纹。
1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清酒乳杆菌用以提升肌肤保湿。
16.如权利要求2至15任一项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清酒乳杆菌的有效剂量系100mg/天。
CN202211728071.4A 2022-01-11 2022-12-29 清酒乳杆菌以及其或其代谢产物用于生成亚精胺的用途 Pending CN11642640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2263298222P 2022-01-11 2022-01-11
US63/298,222 2022-01-1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426408A true CN116426408A (zh) 2023-07-14

Family

ID=87070495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728071.4A Pending CN116426408A (zh) 2022-01-11 2022-12-29 清酒乳杆菌以及其或其代谢产物用于生成亚精胺的用途
CN202211725578.4A Pending CN116421509A (zh) 2022-01-11 2022-12-30 白莲雾发酵物用于制备具有皮肤调理作用的组合物的用途
CN202211725580.1A Pending CN116463387A (zh) 2022-01-11 2022-12-30 花胶胜肽的制备方法及花胶胜肽的皮肤调理用途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725578.4A Pending CN116421509A (zh) 2022-01-11 2022-12-30 白莲雾发酵物用于制备具有皮肤调理作用的组合物的用途
CN202211725580.1A Pending CN116463387A (zh) 2022-01-11 2022-12-30 花胶胜肽的制备方法及花胶胜肽的皮肤调理用途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218504A1 (zh)
CN (3) CN116426408A (zh)
TW (2) TW202328161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35319A (zh) * 2016-09-13 2016-12-21 防城港市天红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莲雾酵素的制造方法
CN107647390A (zh) * 2017-09-21 2018-02-02 洪丹青 一种提高活性的蔬果酵素的制备方法
TWI754189B (zh) * 2019-08-14 2022-02-01 大江生醫股份有限公司 普蒂亞花萃取物用於提升皮膚細胞的粒線體活性的用途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28431A (zh) 2023-07-16
CN116421509A (zh) 2023-07-14
TWI817883B (zh) 2023-10-01
TW202328161A (zh) 2023-07-16
TW202327635A (zh) 2023-07-16
US20230218504A1 (en) 2023-07-13
CN116463387A (zh) 2023-07-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791009B2 (ja) 乳酸菌およびそれらを用いた飲食物又は化粧品
JP4878771B2 (ja) 表皮角化細胞増殖剤、及びその用途
TW201808324A (zh) 用於皮膚美白之包含經醱酵之小麥胚芽的皮膚外用劑
TWI819234B (zh) 鼠李糖乳桿菌tci366及/或其代謝產物用於改善肌膚狀況的用途
JP2016074647A (ja) 保湿効果を有する乳酸菌米発酵物
TW202108124A (zh) 香瓜茄發酵汁液用於製備改善肌膚狀況及/或減脂組合物的用途
TWI679982B (zh) 乳酸菌發酵物用於製造戊糖素(pentosidine)生成抑制劑之用途
JP2006075083A (ja) ゴーヤから得られる発酵物
TWI835500B (zh) 清酒乳桿菌以及其或其代謝產物用於改善膚況的用途
CN116426408A (zh) 清酒乳杆菌以及其或其代谢产物用于生成亚精胺的用途
TWI779296B (zh) 黑米萃取發酵物及其製備與應用
CN113116770B (zh) 菠萝释迦汁液用于改善肌肤状态的化妆品组合物的用途
EP3763225A1 (en) Black rice extract ferments and the preparation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thereof
JP2006076927A (ja) マンゴーから得られる発酵物
TWI830382B (zh) 秋姬李發酵物、其製作方法和其用途
CN112438922B (zh) 山竹发酵液用于制备美肌及/或减脂组合物的用途
TWI774168B (zh) 白桑葚發酵物及其製備方法與用途
TWI834368B (zh) 白楊梅萃取物用於抵抗老化或減重的用途
CN112655948B (zh) 西梅发酵原液以及其用于肠道保健功效的用途
JP2014136692A (ja) 上皮バリア機能増強剤
JP7300121B2 (ja) 抗糖化用組成物、及び抗糖化用組成物の製造方法
TWI838919B (zh) 黃金百香果發酵物用於改善肌膚狀態及抗光老化的用途
JP2010158216A (ja) 免疫調節作用を有する乳酸菌
WO2024008187A1 (zh) 关山樱花萃取物在制备提升皮肤状况或基础代谢率药物中的用途
TW202317166A (zh) 黃金百香果發酵物用於改善肌膚狀態及抗光老化的用途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