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420207A - 电流传感器 - Google Patents

电流传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420207A
CN116420207A CN202180072508.0A CN202180072508A CN116420207A CN 116420207 A CN116420207 A CN 116420207A CN 202180072508 A CN202180072508 A CN 202180072508A CN 116420207 A CN116420207 A CN 11642020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ss
shield shell
peripheral portion
main body
down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7250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斋藤豪太
斋藤益人
吉成哲也
新山谦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ki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ki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kin Corp filed Critical Toki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64202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42020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15/00Details of measuring arrangements of the types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1R17/00 - G01R29/00, G01R33/00 - G01R33/26 or G01R35/00
    • G01R15/14Adaptations providing voltage or current isolation, e.g. for high-voltage or high-current networks
    • G01R15/18Adaptations providing voltage or current isolation, e.g. for high-voltage or high-current networks using inductive devices, e.g. transformers
    • G01R15/183Adaptations providing voltage or current isolation, e.g. for high-voltage or high-current networks using inductive devices, e.g. transformers using transformers with a magnetic co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02Cas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34Special means for preventing or reducing unwanted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e.g. no-load losses, reactive currents, harmonics, oscillations, leakage fields
    • H01F27/36Electric or magnetic shields or screens
    • H01F27/366Electric or magnetic shields or screens made of ferromagnetic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8/00Adaptation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or functions
    • H01F38/20Instruments transformers
    • H01F38/22Instruments transformers for single phase ac
    • H01F38/28Current transformers
    • H01F38/30Construc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8/00Adaptation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or functions
    • H01F38/20Instruments transformers
    • H01F38/22Instruments transformers for single phase ac
    • H01F38/28Current transformers
    • H01F38/30Constructions
    • H01F2038/305Constructions with toroidal magnetic co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hielding Devices Or Components To Electric Or Magnetic Fields (AREA)
  • Measuring Instrument Details And Bridges, And Automatic Balanc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电流传感器包括上侧屏蔽壳、下侧屏蔽壳、压入构件、内侧构件。上侧屏蔽壳至少具有上表面和上侧外周部。上侧外周部在上下方向从上表面的外缘向下方延伸。下侧屏蔽壳至少具有下表面和下侧外周部。下侧外周部在上下方向从下表面的外缘向上方延伸。上侧屏蔽壳和下侧屏蔽壳构成收容部。压入构件具有主体部。主体部在与上下方向正交的水平面内朝外侧按压上侧外周部和下侧外周部两者,以将上侧屏蔽壳和下侧屏蔽壳一体地固定。

Description

电流传感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线圈和磁芯的电流传感器。
背景技术
作为这种电流传感器,有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电流传感器。如图34和图35所示,专利文献1的电流传感器900具有基板910、芯部920和霍尔元件930。基板910具有环状部分912和突出部分914。芯部920具有环形磁芯922、线圈(未图示)和绝缘胶带926。在环形磁芯922卷绕有线圈。芯部920的绝缘胶带926卷绕在基板910的环状部分912,由此,芯部920和基板910一体地固定。
在专利文献1的电流传感器900中,由于芯部920和基板910一体地固定,因此不需要灌注聚氨酯树脂等。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01734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与专利文献1的电流传感器900结构不同的、具有不需要灌注的结构的电流传感器。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电流传感器,其包括上侧屏蔽壳、下侧屏蔽壳、压入构件、内侧构件。所述上侧屏蔽壳至少具有上表面和上侧外周部。所述上表面在内侧具有开口。所述上侧外周部在上下方向从所述上表面的外缘向下方延伸。所述下侧屏蔽壳至少具有下表面和下侧外周部。所述下表面在内侧具有开口。所述下侧外周部在所述上下方向从所述下表面的外缘向上方延伸。所述上侧屏蔽壳和所述下侧屏蔽壳的至少一者具有:从所述上侧屏蔽壳和所述下侧屏蔽壳的所述至少一者的所述开口沿所述上下方向延伸的内周部。所述上侧屏蔽壳和所述下侧屏蔽壳构成收容部。所述压入构件具有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在与所述上下方向正交的水平面内朝外侧按压所述上侧外周部和所述下侧外周部两者,以将所述上侧屏蔽壳和所述下侧屏蔽壳一体地固定。所述内侧构件包括线圈和磁芯。所述内侧构件在所述收容部内配置在所述主体部与所述内周部之间。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的电流传感器中,压入构件的主体部在与上下方向正交的水平面内朝外侧按压上侧外周部和下侧外周部两者,以将上侧屏蔽壳和下侧屏蔽壳一体地固定。由此,本发明的电流传感器不需要灌注聚氨酯树脂等。
通过参照附图并讨论下述的最佳实施方式的说明,从而正确地理解本发明的目的,并且更完整地理解其结构。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流传感器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图1的电流传感器的正视图。
图3是示出图1的电流传感器的后视图。
图4是示出图1的电流传感器的俯视图。
图5是示出图1的电流传感器的仰视图。
图6是示出图1的电流传感器的侧视图。
图7是示出图1的电流传感器的分解立体图,在图中,省略了线圈的端部。
图8是示出图7的电流传感器所包含的芯部件的主视图,在图中省略了线圈的端部。
图9是示出图8的芯部件的后视图。
图10是示出图8的芯部件的俯视图。
图11是示出图10的芯部件的沿A-A线的剖视图,在图中省略了线圈的端部,放大示出了芯部件的一部分。
图12是示出图10的芯部件的沿B-B线的剖视图,在图中放大示出了芯部件的一部分。
图13是示出图10的芯部件的沿C-C线的剖视图,在图中放大示出了芯部件的一部分。
图14是示出图10的芯部件的沿D-D线的剖视图,在图中放大示出了芯部件的一部分。
图15是示出图8的芯部件的仰视图。
图16是示出图8的芯部件的侧视图。
图17是示出图8的芯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18是示出图17的芯部件所包含的屏蔽壳复合体的立体图,在图中,上侧屏蔽壳和下侧屏蔽壳被压入压入构件。
图19是示出图18的屏蔽壳复合体的另一立体图,在图中,下侧屏蔽壳被压入压入构件,但上侧屏蔽壳未被压入压入构件。
图20是示出图18的屏蔽壳复合体的俯视图。
图21是示出图20的屏蔽壳复合体的沿E-E线的剖视图,在图中放大示出了屏蔽壳复合体的一部分。
图22是示出图20的屏蔽壳复合体的沿F-F线的剖视图。
图23是示出图20的屏蔽壳复合体的沿G-G线的剖视图,在图中放大示出了屏蔽壳复合体的一部分。
图24是示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流传感器所包含的芯部件的立体图,在图中,上侧屏蔽壳和下侧屏蔽壳被压入压入构件。
图25是示出图24的芯部件的俯视图。
图26是示出图25的芯部件的沿H-H线的剖视图,在图中放大示出了芯部件的一部分。
图27是示出图25的芯部件所包含的屏蔽壳复合体的俯视图。
图28是示出图27的屏蔽壳复合体的沿I-I线的剖视图。
图29是示出图28的屏蔽壳复合体的剖视图,在图中,放大示出了屏蔽壳复合体的一部分。
图30是示出图28的屏蔽壳复合体的剖视图,在图中放大示出了屏蔽壳复合体的一部分。
图31是示出图27的屏蔽壳复合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32是示出图31的屏蔽壳复合体所包含的压入构件的立体图。
图33是示出图32的压入构件的另一立体图。
图34是示出专利文献1的电流传感器的俯视图。
图35是示出图34的电流传感器所包含的基板和霍尔元件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关于本发明,能够以多种变形和各种方式来实现,作为其一个例子,以下对附图所示的那样的特定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附图和实施方式不限于本发明所公开的特定的方式,而是包括在所附权利要求范围中明确示出的范围内进行的所有变形例、等同物和替代例。
(第一实施方式)
从图7和图17可以看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流传感器100具有上侧屏蔽壳200、下侧屏蔽壳300、压入构件500、内侧构件600、基板700、外壳750、壳体800、汇流条820。在此,上侧屏蔽壳200、下侧屏蔽壳300和压入构件500构成屏蔽壳复合体580。
参照图17,本实施方式的上侧屏蔽壳200为金属制的。上侧屏蔽壳200具有:上表面210,其在内侧具有开口212;上侧外周部220,其在上下方向从上表面210的外缘向下方延伸;上侧内周部(内周部)230;以及上侧连通部240。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下方向为Z方向。在此,上方为﹢Z方向,下方为﹣Z方向。另外,本发明不限于此,上侧屏蔽壳200也可以不具有上侧内周部230。即,上侧屏蔽壳200至少具有上表面210和上侧外周部220即可,该上表面210在内侧具有开口212,该上侧外周部220在上下方向从上表面210的外缘向下方延伸。如图20所示,在沿上下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上侧屏蔽壳200具有圆环形状。另外,本发明不限于此,上侧屏蔽壳200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此外,上侧屏蔽壳200能够使用坡莫合金、硅钢、纯铁等软磁材料制作。
参照图17,本实施方式的上表面210与上下方向正交。上表面210具有圆环形状,该圆环形状具有与上下方向平行的轴。另外,本发明不限于此,上表面210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
参照图17,本实施方式的开口212为具有与上下方向平行的轴的圆形。另外,本发明不限于此,开口212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上表面210和开口212位于同一轴上。开口212相对于上表面210位于轴的径向内侧。
参照图17,本实施方式的上侧外周部220从上表面210的径向外缘向上下方向的下方延伸。
参照图17,本实施方式的上侧内周部230从上表面210的径向内缘向上下方向的下方延伸。上侧内周部230位于开口212的径向外侧。内周部230从开口212沿上下方向延伸。
参照图17,本实施方式的上侧连通部240为在与上下方向正交的径向上贯穿上侧外周部220的开口。上侧外周部220在上表面210的轴的周向上被上侧连通部240截断。即,上侧外周部220的上表面210的周向上的连续性被上侧连通部240截断。
参照图17,本实施方式的下侧屏蔽壳300为金属制的。下侧屏蔽壳300具有:下表面310,其在内侧具有开口312;下侧外周部320,其在上下方向从下表面310的外缘向上方延伸;下侧内周部(内周部)330;以及下侧连通部340。另外,本发明不限于此,下侧屏蔽壳300也可以不具有下侧内周部330。即,下侧屏蔽壳300至少具有下表面310和下侧外周部320即可,该下表面310在内侧具有开口312,该下侧外周部320在上下方向从下表面310的外缘向上方延伸。如图15所示,在沿上下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下侧屏蔽壳300具有圆环形状。另外,本发明不限于此,下侧屏蔽壳300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此外,下侧屏蔽壳300能够使用坡莫合金、硅钢、纯铁等软磁材料制作。
参照图17,本实施方式的下表面310与上下方向正交。下表面310具有圆环形状,该圆环形状具有与上下方向平行的轴。另外,本发明不限于此,下表面310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
参照图17,本实施方式的开口312为具有与上下方向平行的轴的圆形。另外,本发明不限于此,开口312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下表面310和开口312位于同一轴上。开口312相对于下表面310位于轴的径向内侧。
参照图17,本实施方式的下侧外周部320从下表面310的径向外缘向上下方向的上方延伸。
参照图17,本实施方式的下侧内周部330从下表面310的径向内缘向上下方向的上方延伸。下侧内周部330位于开口312的径向外侧。内周部330从开口312沿上下方向延伸。
参照图17,本实施方式的下侧连通部340为在径向上贯穿下侧外周部320的开口。下侧外周部320在下表面310的轴的周向上被下侧连通部340截断。即,下侧外周部320的下表面310的周向上的连续性被下侧连通部340截断。
如上所述,上侧屏蔽壳200具有从开口212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内周部230,下侧屏蔽壳300具有从开口312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内周部330,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即,上侧屏蔽壳200和下侧屏蔽壳300的至少一者具有从上侧屏蔽壳200和下侧屏蔽壳300的上述至少一者的开口212、312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内周部230、330即可。
如图21所示,上侧屏蔽壳200和下侧屏蔽壳300构成收容部400。收容部400为具有与上下方向平行的轴的环状空间。
参照图22,本实施方式的压入构件500为树脂制的。压入构件500被压入上侧屏蔽壳200。此外,压入构件500被压入下侧屏蔽壳300。压入构件500具有主体部510。
如图1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主体部510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圆筒形状。参照图17、图19和图22,主体部510具有弹性,能够向与上下方向正交的径向内侧挠曲。即,由于主体部510具有弹性,因此即使向径向内侧挠曲也能够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换言之,主体部510相对于径向的外力具有复原力。
如图13所示,主体部510在与上下方向正交的水平面内朝外侧按压上侧外周部220和下侧外周部320两者,以将上侧屏蔽壳200和下侧屏蔽壳300一体地固定。即,主体部510利用上述复原力一体地固定上侧屏蔽壳200和下侧屏蔽壳300。上侧屏蔽壳200和下侧屏蔽壳300通过压入构件500一体地固定。由此,本实施方式的电流传感器100不需要灌注聚氨酯树脂等。在本实施方式中,水平面为XY平面。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流传感器100中,在将上侧屏蔽壳200和下侧屏蔽壳300通过压入构件500一体地固定时,在上侧屏蔽壳200的上侧内周部230与下侧屏蔽壳300的下侧内周部330之间,以不成为短路环的方式在整个圆周上形成有间隙。另外,也可以代替在上侧内周部230与下侧内周部330之间形成间隙,而是在上侧屏蔽壳200的上侧外周部220与下侧屏蔽壳300的下侧外周部320之间形成间隙。
如图17所示,在主体部510形成有多个上侧狭缝512和多个下侧狭缝514。由此,主体部510向径向内侧的挠曲变得更大,压入构件500向上侧屏蔽壳200和下侧屏蔽壳300的压入变得容易。
如图1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上侧狭缝512从主体部510的上端朝上下方向的下方延伸。另外,上侧狭缝512未到达主体部510的下端。
如图1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下侧狭缝514从主体部510的下端朝上下方向的上方延伸。另外,下侧狭缝514未到达主体部510的上端。
如图17所示,上侧狭缝512和下侧狭缝514在主体部510的周向上交替排列。如上所述,上侧狭缝512未到达主体部510的下端,下侧狭缝514未到达主体部510的上端,因此主体部510在周向上未被上侧狭缝512及下侧狭缝514截断。
如图22所示,主体部510具有上侧引导部515、下侧引导部517、压入部518。
如图2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上侧引导部515在上下方向位于压入部518的上方。上侧引导部515的上端5152在水平面内具有比上侧屏蔽壳200的上侧外周部220的内表面小的尺寸S1。即,在水平面内,上侧引导部515的上端5152的尺寸S1比上侧屏蔽壳200的上侧外周部220的内表面的尺寸SU小。
如图22所示,在压入构件500被压入上侧屏蔽壳200和下侧屏蔽壳300的状态下,上侧引导部515的上端5152在水平面内具有比上侧屏蔽壳200的上侧外周部220的内表面小的尺寸S1。即,在压入构件500被压入上侧屏蔽壳200和下侧屏蔽壳300的状态下,在水平面内,上侧引导部515的上端5152的尺寸S1比上侧屏蔽壳200的上侧外周部220的内表面的尺寸SU小。在压入构件500被压入上侧屏蔽壳200和下侧屏蔽壳300的状态下,上侧引导部515的上端5152在径向上不与上侧外周部220的内表面接触。另外,本发明不限于此,在压入构件500被压入上侧屏蔽壳200和下侧屏蔽壳300的状态下,上侧引导部515的上端5152也可以在径向上与上侧外周部220的内表面接触。即,在压入构件500被压入上侧屏蔽壳200和下侧屏蔽壳300的状态下,上侧引导部515的上端5152在水平面内也可以具有与上侧屏蔽壳200的上侧外周部220的内表面相同的尺寸S1。换言之,在压入构件500被压入上侧屏蔽壳200和下侧屏蔽壳300的状态下,在水平面内,上侧引导部515的上端5152的尺寸S1也可以与上侧屏蔽壳200的上侧外周部220的内表面的尺寸SU相同。
如图2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下侧引导部517在上下方向位于压入部518的下方。下侧引导部517的下端5172在水平面内具有比下侧屏蔽壳300的下侧外周部320的内表面小的尺寸S2。即,在水平面内,下侧引导部517的下端5172的尺寸S2比下侧屏蔽壳300的下侧外周部320的内表面的尺寸SL小。
如图22所示,在压入构件500被压入上侧屏蔽壳200及下侧屏蔽壳300的状态下,下侧引导部517的下端5172在水平面内具有比下侧屏蔽壳300的下侧外周部320的内表面小的尺寸S2。即,在压入构件500被压入上侧屏蔽壳200和下侧屏蔽壳300的状态下,在水平面内,下侧引导部517的下端5172的尺寸S2比下侧屏蔽壳300的下侧外周部320的内表面的尺寸SL小。在压入构件500被压入上侧屏蔽壳200和下侧屏蔽壳300的状态下,下侧引导部517的下端5172在径向上不与下侧外周部320的内表面接触。另外,本发明不限于此,在压入构件500被压入上侧屏蔽壳200和下侧屏蔽壳300的状态下,下侧引导部517的下端5172也可以在径向上与下侧外周部320的内表面接触。即,在压入构件500被压入上侧屏蔽壳200和下侧屏蔽壳300的状态下,下侧引导部517的下端5172在水平面内也可以具有与下侧屏蔽壳300的下侧外周部320的内表面相同的尺寸S2。换言之,在压入构件500被压入上侧屏蔽壳200和下侧屏蔽壳300的状态下,在水平面内,下侧引导部517的下端5172的尺寸S2也可以与下侧屏蔽壳300的下侧外周部320的内表面的尺寸SL相同。
如图2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压入部518在上下方向位于上侧引导部515和下侧引导部517之间。压入部518被压入上侧外周部220的内侧。压入部518被压入下侧外周部320的内侧。压入部518在径向上与上侧外周部220的内表面接触。压入部518在径向上与下侧外周部320的内表面接触。
如图22所示,压入部518在水平面内具有比上侧引导部515的上端5152大的尺寸SP。即,在水平面内,压入部518的尺寸SP比上侧引导部515的上端5152的尺寸S1大。此外,压入部518在水平面内具有比下侧引导部517的下端5172大的尺寸SP。即,在水平面内,压入部518的尺寸SP比下侧引导部517的下端5172的尺寸S2大。
参照图17及图22,在压入构件500未被压入上侧屏蔽壳200和下侧屏蔽壳300状态下,压入部518在水平面内具有比上侧屏蔽壳200的上侧外周部220的内表面的尺寸SU及下侧屏蔽壳300的下侧外周部320的内表面的尺寸SL都大的尺寸。由此,压入构件500向上侧屏蔽壳200和下侧屏蔽壳300的压入变得容易。
如图19所示,在主体部510设置有引出部519。
如图1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引出部519是在与上下方向正交的径向上贯穿主体部510的孔。此外,引出部519也是从主体部510的上端朝向下方的槽。引出部519是在径向上贯穿上侧引导部515的孔。引出部519是在与上下方向正交的前后方向上贯穿主体部510的孔。即,引出部519是在前后方向上贯穿上侧引导部515的孔。在本实施方式中,前后方向是X方向。在此,将前方设为﹢X方向,将后方设为﹣X方向。
如图19所示,压入构件500还具有端子座部520和连结部530。
如图1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端子座部520在水平面内位于比上侧屏蔽壳200和下侧屏蔽壳300都靠外侧的位置。如图17所示,端子座部520位于主体部510的径向外侧。更详细地,端子座部520位于主体部510的前后方向的前方。端子座部520具有多个端子522。
参照图18,本实施方式的各端子522为金属制的,沿上下方向贯穿端子座部520。
如图1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连结部530连结主体部510和端子座部520。连结部530在前后方向连结主体部510和端子座部520。如图15和图19所示,连结部530具有两个加强部532、和定位部534。
如图2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加强部532在与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正交的左右方向上分别位于引出部519的两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左右方向为Y方向。在此,将右方设为﹢Y方向,将左方设为﹣Y方向。加强部532分别具有第一壁部5322和第二壁部5324。
如图2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壁部5322在水平面内从引出部519向外侧延伸。更详细地,第一壁部5322在前后方向上从引出部519向前方延伸。第一壁部5322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平板形状。第一壁部5322与左右方向正交。参照图17和图20,两个加强部532的第一壁部5322位于上侧屏蔽壳200的上侧连通部240的周向内侧。
如图20所示,一个加强部532第二壁部5324以远离另一个加强部532的方式从第一壁部5322延伸。此外,上述另一个加强部532的第二壁部5324以远离上述一个加强部532的方式从第一壁部5322延伸。即,右方的加强部532的第二壁部5324以远离左方的加强部532的方式从第一壁部5322延伸,左方的加强部532的第二壁部5324以远离右方的加强部532的方式从第一壁部5322延伸。更具体地,右方的加强部532的第二壁部5324从第一壁部5322向右方延伸,左方的加强部532的第二壁部5324从第一壁部5322向左方延伸。第二壁部5324具有在上下方向延伸的平板形状。第二壁部5324与前后方向正交。即,第二壁部5324与第一壁部5322的延伸方向正交。由此,能够抑制连结部530的弯折、变形。参照图17和图20,第二壁部5324位于上侧屏蔽壳200的上侧连通部240的周向外侧。第二壁部5324位于上侧屏蔽壳200的径向外侧。更详细地,第二壁部5324位于上侧屏蔽壳200的上侧连通部240的径向外侧。第二壁部5324位于上侧屏蔽壳200的上侧连通部240的左右方向的外侧。第一壁部5322和第二壁部5324的连结部分的周向的内表面的角被磨圆。
从图15和图19可以理解,本实施方式的定位部534在上下方向位于加强部532的下方。参照图15和图17,定位部534在周向上位于下侧屏蔽壳300的下侧连通部340的内侧。定位部534的下端部分越过主体部510的径向的外表面而向径向内侧延伸。由此,定位部534的弯曲被抑制。
如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内侧构件600在收容部400内配置在主体部510和内周部230、330之间。内侧构件600在收容部400内配置在主体部510和上侧内周部230之间。内侧构件600在收容部400内配置在主体部510和下侧内周部330之间。参照图17,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内侧构件600具有圆环形状。另外,本发明不限于此,内侧构件600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再如图1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流传感器100中,内侧构件600构成为不与压入构件500接触。另外,本发明不限于此,内侧构件600也可以与压入构件500接触。内侧构件600包括线圈610、磁芯620、芯壳630、芯海绵640。
参照图11,本实施方式的线圈610卷绕在芯壳630。从图10和图20可以看出,线圈610的端部612通过引出部519被引出到外部。在此,如上所述,由于第一壁部5322与第二壁部5324的连结部分的周向的内表面的角被磨圆,因此通过引出部519被引出到外部的线圈610的端部612即使与第一壁部5322和第二壁部5324的连结部分接触,线圈610也不会断线。端部612与端子座部520的端子522连接。
参照图11,本实施方式的磁芯620为环形磁芯。即,内侧构件600具有作为磁芯620的环形磁芯620。另外,本发明不限于此,磁芯620也可以是环形磁芯以外的芯。
如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芯壳630收容有磁芯620。芯壳630由上侧芯壳632和下侧芯壳634构成。上侧芯壳632在上下方向位于下侧芯壳634的上方。
参照图11,本实施方式的芯海绵640为树脂制的。芯海绵640在上下方向位于上侧芯壳632和磁芯620之间。即,磁芯620通过芯海绵640与上侧芯壳632间接地接触。由此,在芯壳630内防止了磁芯620的晃动。
如图17所示,电流传感器100还具有海绵642。
参照图17,本实施方式的海绵642为树脂制的。如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海绵642在收容部400内配置在内侧构件600的上方。另外,本发明不限于此,海绵642在收容部400内配置在内侧构件600的至少上下的一方即可。海绵642在上下方向位于上侧屏蔽壳200和内侧构件600之间。内侧构件600通过海绵642与上侧屏蔽壳200间接地接触。由此,在收容部400内防止了内侧构件600的晃动。
参照图17,上侧屏蔽壳200、下侧屏蔽壳300、压入构件500、内侧构件600、海绵642构成了芯部件645。
如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基板700具有多个端子连接部710和多个销连接部720。端子连接部710和销连接部720通过基板700上的布线(未图示)连接。端子连接部710与端子座部520的端子522连接。
参照图5和图7,本实施方式的外壳750为树脂制的,收容有芯部件645和基板700。外壳750具有多个销752。销752与基板700的销连接部720连接。销752的下端露出到电流传感器100的外部。
如上所述,线圈610的端部612与端子座部520的端子522连接,端子座部520的端子522与基板700的端子连接部710连接,端子连接部710与销连接部720通过布线连接,基板700的销连接部720与外壳750的销752连接。由此,线圈610的端部612能够通过端子522、基板700和销752与电流传感器100的外部电连接。
参照图5和图7,本实施方式的壳体800为树脂制的,位于外壳750的外侧。壳体800部分地覆盖外壳750。
参照图1和图7,本实施方式的汇流条820为金属制的,安装在壳体800上。
如图7所示,电流传感器100还具有壳体海绵650。
参照图7,本实施方式的壳体海绵650为树脂制的。壳体海绵650位于壳体800和芯部件645之间。由此,在壳体800内防止了芯部件645的晃动。
(芯部件的制造方法)
以下,详细说明芯部件645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
首先,将压入构件500的主体部510从上方插入下侧屏蔽壳300,成为图19的状态。此时,压入部518在径向上与下侧屏蔽壳300的上端接触。即,此时,压入构件500的主体部510被压入下侧屏蔽壳300。
如上所述,在水平面内,下侧引导部517的下端5172的尺寸S2比下侧屏蔽壳300的下侧外周部320的内表面的尺寸SL小,此外,压入部518的尺寸SP比下侧引导部517的下端5172的尺寸S2大。因此,在将压入构件500的主体部510插入下侧屏蔽壳300时,在将主体部510的下侧引导部517的下端5172插入下侧屏蔽壳300的初始阶段,主体部510相对于下侧屏蔽壳300无压力地被插入,当在上下方向主体部510的压入部518到达下侧屏蔽壳300的上端附近的位置时,压入部518将下侧屏蔽壳300的上端附近向径向外侧按压。
接下来,将内侧构件600从上方插入主体部510的径向内侧。此时,线圈610的端部612通过压入构件500的引出部519被引出到外部。然后,在内侧构件600的上部配置海绵642。
在该状态下,将上侧屏蔽壳200从上方插入压入构件500的主体部510,成为图7的状态。此时,压入部518在径向上与上侧屏蔽壳200的下端接触。即,此时,压入构件500的主体部510被压入上侧屏蔽壳200。在该状态下,上侧屏蔽壳200和下侧屏蔽壳300通过压入构件500一体地固定。
如上所述,在水平面内,上侧引导部515的上端5152的尺寸S1比上侧屏蔽壳200的上侧外周部220的内表面的尺寸SU小,此外,压入部518的尺寸SP比上侧引导部515的上端5152的尺寸S1大。因此,在将上侧屏蔽壳200插入压入构件500主体部510时,在主体部510的上侧引导部515的上端5152被插入上侧屏蔽壳200的初始阶段,上侧屏蔽壳200相对于主体部510无压力地被插入,当在上下方向主体部510的压入部518到达上侧屏蔽壳200的下端附近的位置时,压入部518将上侧屏蔽壳200的下端附近向径向外侧按压。
(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图7和图31,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流传感器(未图示)具有:上侧屏蔽壳200、下侧屏蔽壳300、压入构件500A、内侧构件600A、基板700、外壳750、壳体800、汇流条820。在此,上侧屏蔽壳200、下侧屏蔽壳300、压入构件500A构成屏蔽壳复合体580A。在此,本实施方式的电流传感器具有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流传感器100(参照图1和图7)相同的结构。因此,在图24至图33所示的结构要素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参照符号。此外,以下,本实施方式中的方位及方向使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表述。
参照图31,本实施方式的上侧屏蔽壳200为金属制的。上侧屏蔽壳200具有:上表面210,其在内侧具有开口212;上侧外周部220,其在上下方向从上表面210的外缘向下方延伸;上侧内周部(内周部)230;以及上侧连通部240。另外,本发明不限于此,上侧屏蔽壳200也可以不具有上侧内周部230。即,上侧屏蔽壳200至少具有上表面210和上侧外周部220即可,该上表面210在内侧具有开口212,该上侧外周部220在上下方向从上表面210的外缘向下方延伸。如图25所示,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上侧屏蔽壳200具有圆环形状。另外,本发明不限于此,上侧屏蔽壳200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此外,上侧屏蔽壳200能够使用坡莫合金、硅钢、纯铁等软磁材料制作。
参照图25,本实施方式的上表面210与上下方向正交。上表面210具有圆环形状,该圆环形状具有与上下方向平行的轴。另外,本发明不限于此,上表面210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
参照图25,本实施方式的开口212为具有与上下方向平行的轴的圆形。另外,本发明不限于此,开口212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上表面210和开口212位于同一轴上。开口212相对于上表面210位于轴的径向内侧。
参照图31,本实施方式的上侧外周部220从上表面210的径向外缘向上下方向的下方延伸。
参照图31,本实施方式的上侧内周部230从上表面210的径向内缘向上下方向的下方延伸。上侧内周部230位于开口212的径向外侧。内周部230从开口212沿上下方向延伸。
参照图31,本实施方式的上侧连通部240是在与上下方向正交的径向上贯穿上侧外周部220的开口。上侧外周部220在上表面210的轴的周向上被上侧连通部240截断。即,上侧外周部220的上表面210的周向上的连续性被上侧连通部240截断。
参照图31,本实施方式的下侧屏蔽壳300为金属制的。下侧屏蔽壳300具有:下表面310,其在内侧具有开口312;下侧外周部320,其在上下方向从下表面310的外缘向上方延伸;下侧内周部(内周部)330;以及下侧连通部340。另外,本发明不限于此,下侧屏蔽壳300也可以不具有下侧内周部330。即,下侧屏蔽壳300至少具有下表面310和下侧外周部320即可,该下表面310在内侧具有开口312,该下侧外周部320在上下方向从下表面310的外缘向上方延伸。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下侧屏蔽壳300具有圆环形状。另外,本发明不限于此,下侧屏蔽壳300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此外,下侧屏蔽壳300能够使用坡莫合金、硅钢、纯铁等软磁材料制作。
参照图31,本实施方式的下表面310与上下方向正交。下表面310具有圆环形状,该圆环形状具有与上下方向平行的轴。另外,本发明不限于此,下表面310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
参照图31,本实施方式的开口312为具有与上下方向平行的轴的圆形。另外,本发明不限于此,开口312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下表面310和开口312位于同一轴上。开口312相对于下表面310位于轴的径向内侧。
参照图31,本实施方式的下侧外周部320从下表面310的径向外缘向上下方向的上方延伸。
参照图31,本实施方式的下侧内周部330从下表面310的径向内缘向上下方向的上方延伸。下侧内周部330位于开口312的径向外侧。内周部330从开口312沿上下方向延伸。
参照图31,本实施方式的下侧连通部340是沿径向贯穿下侧外周部320的开口。下侧外周部320在下表面310的轴的周向上被下侧连通部340截断。即,下侧外周部320的下表面310的周向上的连续性被下侧连通部340截断。
如上所述,上侧屏蔽壳200具有从开口212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内周部230,下侧屏蔽壳300具有从开口312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内周部330,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即,上侧屏蔽壳200及下侧屏蔽壳300的至少一者具有从上侧屏蔽壳200和下侧屏蔽壳300的上述至少一者的开口212、312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内周部230、330即可。
如图29所示,上侧屏蔽壳200和下侧屏蔽壳300构成收容部400。收容部400是具有与上下方向平行的轴的环状空间。
参照图30,本实施方式的压入构件500A为树脂制的。压入构件500A被压入上侧屏蔽壳200。此外,如图29所示,压入构件500A被压入下侧屏蔽壳300。压入构件500A具有主体部510A。
如图3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主体部510A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圆筒形状。主体部510A具有弹性,能够向与上下方向正交的径向内侧挠曲。即,由于主体部510A具有弹性,因此即使向径向内侧挠曲也能够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换言之,主体部510A相对于径向的外力具有复原力。
如图29和图30所示,主体部510A在与上下方向正交的水平面内朝外侧按压上侧外周部220和下侧外周部320两者,以将上侧屏蔽壳200和下侧屏蔽壳300一体地固定。即,主体部510A利用上述复原力一体地固定上侧屏蔽壳200和下侧屏蔽壳300。上侧屏蔽壳200和下侧屏蔽壳300通过压入构件500A一体地固定。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电流传感器不需要灌注聚氨酯树脂等。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流传感器中,在将上侧屏蔽壳200和下侧屏蔽壳300通过压入构件500A一体地固定时,在上侧屏蔽壳200的上侧内周部230与下侧屏蔽壳300的下侧内周部330之间,在整个圆周上形成有间隙以不会形成短路环。另外,也可以代替在上侧内周部230与下侧内周部330之间形成间隙,在上侧屏蔽壳200的上侧外周部220与下侧屏蔽壳300的下侧外周部320之间形成间隙。
如图32和图33所示,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主体部510不同,在本实施方式的主体部510A上没有形成狭缝。另外,本发明不限于此。即,也可以在主体部510A上形成狭缝。
如图29和图30所示,主体部510A具有上侧引导部515A、下侧引导部517A、和压入部518A。
如图2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上侧引导部515A在上下方向位于压入部518A的上方。上侧引导部515A的上端5152A在水平面内具有比上侧屏蔽壳200的上侧外周部220的内表面小的尺寸S1。即,在水平面内,上侧引导部515A的上端5152A的尺寸S1比上侧屏蔽壳200的上侧外周部220的内表面的尺寸SU小。
如图28所示,在压入构件500A被压入上侧屏蔽壳200和下侧屏蔽壳300的状态下,上侧引导部515A的上端5152A在水平面内具有比上侧屏蔽壳200的上侧外周部220的内表面小的尺寸S1。即,在压入构件500A被压入上侧屏蔽壳200和下侧屏蔽壳300的状态下,在水平面内,上侧引导部515A的上端5152A的尺寸S1比上侧屏蔽壳200的上侧外周部220的内表面的尺寸SU小。在压入构件500A被压入上侧屏蔽壳200和下侧屏蔽壳300的状态下,上侧引导部515A的上端5152A在径向上不与上侧外周部220的内表面接触。另外,本发明不限于此,在压入构件500A被压入上侧屏蔽壳200和下侧屏蔽壳300的状态下,上侧引导部515A的上端5152A也可以在径向上与上侧外周部220的内表面接触。即,在压入构件500A被压入上侧屏蔽壳200和下侧屏蔽壳300的状态下,上侧引导部515A的上端5152A在水平面内也可以具有与上侧屏蔽壳200的上侧外周部220的内表面相同的尺寸S1。换言之,在压入构件500A被压入上侧屏蔽壳200和下侧屏蔽壳300的状态下,在水平面内,上侧引导部515A的上端5152A的尺寸S1也可以与上侧屏蔽壳200的上侧外周部220的内表面的尺寸SU相同。
如图2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下侧引导部517A在上下方向位于压入部518A的下方。下侧引导部517A的下端5172A在水平面内具有比下侧屏蔽壳300的下侧外周部320的内表面小的尺寸S2。即,在水平面内,下侧引导部517A的下端5172A的尺寸S2比下侧屏蔽壳300的下侧外周部320的内表面的尺寸SL小。
如图28所示,在压入构件500A被压入上侧屏蔽壳200和下侧屏蔽壳300的状态下,下侧引导部517A的下端5172A在水平面内具有比下侧屏蔽壳300的下侧外周部320的内表面小的尺寸S2。即,在压入构件500A被压入上侧屏蔽壳200和下侧屏蔽壳300的状态下,在水平面内,下侧引导部517A的下端5172A的尺寸S2比下侧屏蔽壳300的下侧外周部320的内表面的尺寸SL小。在压入构件500A被压入上侧屏蔽壳200和下侧屏蔽壳300的状态下,下侧引导部517A的下端5172A在径向上不与下侧外周部320的内表面接触。另外,本发明不限于此,在压入构件500被压入上侧屏蔽壳200和下侧屏蔽壳300的状态下,下侧引导部517A的下端5172A也可以在径向上与下侧外周部320的内表面接触。即,在压入构件500A被压入了上侧屏蔽壳200和下侧屏蔽壳300的状态下,下侧引导部517A的下端5172A在水平面内也可以具有与下侧屏蔽壳300的下侧外周部320的内表面相同的尺寸S2。换言之,在压入构件500A被压入上侧屏蔽壳200和下侧屏蔽壳300的状态下,在水平面内,下侧引导部517A的下端5172A的尺寸S2也可以与下侧屏蔽壳300的下侧外周部320的内表面的尺寸SL相同。
如图2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压入部518A在上下方向位于上侧引导部515A和下侧引导部517A之间。压入部518A被压入上侧外周部220的内侧。压入部518A被压入下侧外周部320的内侧。压入部518A在径向上与上侧外周部220的内表面接触。压入部518A在径向上与下侧外周部320的内表面接触。
如图28所示,压入部518A在水平面内具有比上侧引导部515A的上端5152A大的尺寸SP。即,在水平面内,压入部518A的尺寸SP比上侧引导部515A的上端5152A的尺寸S1大。此外,压入部518A在水平面内具有比下侧引导部517A的下端5172A大的尺寸SP。即,在水平面内,压入部518A的尺寸SP比下侧引导部517A的下端5172A的尺寸S2大。
参照图28和图31,在压入构件500A未被压入上侧屏蔽壳200和下侧屏蔽壳300的状态下,压入部518A在水平面内具有比上侧屏蔽壳200的上侧外周部220的内表面的尺寸SU及下侧屏蔽壳300的下侧外周部320的内表面的尺寸SL都大的尺寸。由此,压入构件500A向上侧屏蔽壳200和下侧屏蔽壳300的压入变得容易。
如图32和图3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压入部518A具有多个上侧突出部5182和多个下侧突出部5184。
如图3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上侧突出部5182分别向径向外侧突出。上侧突出部5182规定了主体部510A的径向外端。上侧突出部5182分别在上下方向位于任一个下侧突出部5184的上方。如图30所示,在压入构件500A被压入上侧屏蔽壳200和下侧屏蔽壳300的状态下,上侧突出部5182在径向上与上侧屏蔽壳200的上侧外周部220接触。更详细地,在压入构件500A被压入上侧屏蔽壳200和下侧屏蔽壳300的状态下,上侧突出部5182分别在径向上从内侧与上侧屏蔽壳200的上侧外周部220接触。在压入构件500A被压入上侧屏蔽壳200和下侧屏蔽壳300的状态下,上侧突出部5182在径向上仅与上侧屏蔽壳200的上侧外周部220接触。即,在压入构件500A被压入上侧屏蔽壳200和下侧屏蔽壳300的状态下,上侧突出部5182在径向上不与下侧屏蔽壳300的下侧外周部320接触。
如图3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下侧突出部5184分别向径向外侧突出。下侧突出部5184规定了主体部510A的径向外端。下侧突出部5184分别在上下方向位于任一个上侧突出部5182的下方。如图29所示,在压入构件500A被压入上侧屏蔽壳200和下侧屏蔽壳300的状态下,下侧突出部5184在径向上与下侧屏蔽壳300的下侧外周部320接触。更详细地,在压入构件500A被压入上侧屏蔽壳200和下侧屏蔽壳300的状态下,下侧突出部5184分别在径向上从内侧与下侧屏蔽壳300的下侧外周部320接触。在压入构件500A被压入上侧屏蔽壳200和下侧屏蔽壳300的状态下,下侧突出部5184在径向上仅与下侧屏蔽壳300的下侧外周部320接触。即,在压入构件500A被压入上侧屏蔽壳200和下侧屏蔽壳300的状态下,下侧突出部5184在径向上不与上侧屏蔽壳200的上侧外周部220接触。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压入部518A具有多个上侧突出部5182和多个下侧突出部5184。通过该结构,本实施方式的压入构件500A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形成有上侧狭缝512及下侧狭缝514的压入构件500相比,强度增大。此外,通过该结构,本实施方式的压入构件500A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形成有上侧狭缝512及下侧狭缝514的压入构件500相比,按压上侧屏蔽壳200的上侧外周部220及下侧屏蔽壳300的下侧外周部320的力变得更大。此外,由于本实施方式的压入构件500A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形成有上侧狭缝512及下侧狭缝514的压入构件500相比容易成型,因此在构件成本的方面也是有利的。
如图32所示,在主体部510A设置有引出部519A。
如图3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引出部519A是在与上下方向正交的径向上贯穿主体部510A的孔。此外,引出部519A也是从主体部510A的下端朝向上方的槽。引出部519A是在径向上贯穿下侧引导部517A的孔。引出部519A是在与上下方向正交的前后方向上贯穿主体部510A的孔。即,引出部519A是在前后方向上贯穿下侧引导部517A的孔。
如图32所示,压入构件500A还具有端子座部520和连结部530A。在此,本实施方式的端子座部520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端子座部520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3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连结部530A连结主体部510A和端子座部520。连结部530A在前后方向上连结主体部510A和端子座部520。如图32和图33所示,连结部530A具有两个加强部532A、和定位部534A。
如图3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加强部532A在与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正交的左右方向上分别位于引出部519A的两侧。加强部532A分别具有第一壁部5322A和第二壁部5324A。
如图3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壁部5322A在水平面内从引出部519A向外侧延伸。更详细地,第一壁部5322A在前后方向从引出部519A向前方延伸。第一壁部5322A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平板形状。第一壁部5322A与左右方向正交。参照图31和图32,两个加强部532A的第一壁部5322A位于下侧屏蔽壳300的下侧连通部340的周向内侧。
如图32所示,一个加强部532A的第二壁部5324A以远离另一个加强部532A的方式从第一壁部5322A延伸。此外,上述另一个加强部532A的第二壁部5324A以远离上述一个加强部532A的方式从第一壁部532A延伸。即,右方的加强部532A的第二壁部5324A以远离左方的加强部532A的方式从第一壁部5322A延伸,左方的加强部532A的第二壁部5324A以远离右方的加强部532A的方式从第一壁部5322A延伸。更具体地,右方的加强部532A的第二壁部5324A从第一壁部5322A向右方延伸,左方的加强部532A的第二壁部5324A从第一壁部5322A向左方延伸。第二壁部5324A具有在上下方向延伸的平板形状。第二壁部5324A与前后方向正交。即,第二壁部5324A与第一壁部5322A的延伸方向正交。由此,能够抑制连结部530A的弯折、变形。参照图31和图32,第二壁部5324A位于下侧屏蔽壳300的下侧连通部340的周向外侧。第二壁部5324A位于下侧屏蔽壳300的径向外侧。更详细地,第二壁部5324A位于下侧屏蔽壳300的下侧连通部340的径向外侧。第二壁部5324A位于下侧屏蔽壳300的下侧连通部340的左右方向的外侧。第一壁部5322A和第二壁部5324A的连结部分的周向的内表面的角被磨圆。
从图32和图33可以理解,本实施方式的定位部534A在上下方向位于加强部532A的上方。如图27所示,定位部534A在周向上位于上侧屏蔽壳200的上侧连通部240的内侧。参照图33,定位部534A的上端部分越过主体部510A的径向的外表面而向径向内侧延伸。由此,定位部534A的弯曲被抑制。
如图2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内侧构件600A在收容部400内配置在主体部510A和内周部230、330之间。内侧构件600A在收容部400内配置在主体部510A和上侧内周部230之间。内侧构件600A在收容部400内配置在主体部510A和下侧内周部330之间。参照图26,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内侧构件600A具有圆环形状。另外,本发明不限于此,内侧构件600A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如图2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流传感器中,内侧构件600A构成为不与压入构件500A接触。另外,本发明不限于此,内侧构件600A也可以与压入构件500A接触。内侧构件600A包括线圈610、磁芯620、芯壳630和缓冲材料640A。本实施方式的线圈610、磁芯620和芯壳630具有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610、磁芯620和芯壳630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详细地说明。
参照图26,本实施方式的缓冲材料640A为硅制的。缓冲材料640A在上下方向位于下侧芯壳634和磁芯620之间。即,磁芯620通过缓冲材料640A与下侧芯壳634间接地接触。另外,磁芯620与上侧芯壳632接触。由此,在芯壳630内防止了磁芯620的晃动。
如图2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流传感器还具有粘接构件642A。
参照图26,本实施方式的粘接构件642A在收容部400内位于内侧构件600A的下方。粘接构件642A在上下方向位于下侧屏蔽壳300和内侧构件600A之间。粘接构件642A粘接内侧构件600A和下侧屏蔽壳300。由此,在收容部400内防止了内侧构件600A的晃动。另外,在上侧屏蔽壳200与内侧构件600A之间形成有空隙。
参照图26,上侧屏蔽壳200、下侧屏蔽壳300、压入构件500A、内侧构件600A、粘接构件642A构成了芯部件645A。
以上,举出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具体的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此,能够进行各种变形、变更。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压入构件500的主体部510设置有在上下方向延伸的上侧狭缝512和下侧狭缝514,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即,可以代替上侧狭缝512和下侧狭缝514,设置在径向上贯穿主体部510的菱形的孔,也可以设置在周向上截断主体部510的狭缝,该狭缝在上下方向延伸。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主体部510设置有引出部519,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不设置引出部519。
第一实施方式的内侧构件600具有被线圈610卷绕的芯壳630,该芯壳630收容磁芯620,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不具有芯壳630。即,线圈610也可以直接卷绕在磁芯620上。
第一实施方式的内侧构件600具有芯海绵640,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即,内侧构件600也可以具有润滑脂等缓冲材料来代替芯海绵640。
第一实施方式的芯部件645具有海绵642,但本发明不限于此,芯部件645也可以不具有海绵642。另外,在该情况下,内侧构件600粘接固定在下侧屏蔽壳300,代替海绵642而成为具有空隙的结构。特别是在假定上侧屏蔽壳200由于海绵642的反弹力而被推向上方的情况下,优选将内侧构件600粘接固定在下侧屏蔽壳300,使内侧构件600与上侧屏蔽壳200之间形成有空隙的结构。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主体部510A设置有引出部519A,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不设置引出部519A。
第二实施方式的内侧构件600A具有被线圈610卷绕的芯壳630,该芯壳630收容磁芯620,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不具有芯壳630。即,线圈610也可以直接卷绕在磁芯620上。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内侧构件600A中,缓冲材料640A在上下方向位于下侧芯壳634和磁芯620之间,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即,缓冲材料640A也可以在上下方向位于上侧芯壳632和磁芯620之间。此外,也可以将两个缓冲材料640A配置在上侧芯壳632与磁芯620间及下侧芯壳634与磁芯620间。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芯部件645A中,粘接构件642A在收容部400内位于内侧构件600A的下方,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即,粘接构件642A也可以在收容部400内位于内侧构件600A的上方。即,粘接构件642A也可以在上下方向位于上侧屏蔽壳200和内侧构件600A之间。在该情况下,粘接构件642A也可以粘接内侧构件600A和上侧屏蔽壳200。此外,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在内侧构件600A与下侧屏蔽壳300之间存在空隙。
另外,在本发明中,灌注是指用聚氨酯等灌注树脂填充外壳750或壳体800内的收容空间,来定位并固定上侧屏蔽壳200、下侧屏蔽壳300、和内侧构件600、600A的意思,而不是指将上侧屏蔽壳200与内侧构件600、600A之间、下侧屏蔽壳300与内侧构件600、600A之间粘接固定等仅将芯部件645、645A内的构件的相对面及其周围粘接的意思。
本发明基于2020年10月26日向日本专利厅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20-178746号,其内容通过参照而成为本说明书的一部分。
虽然对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然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的范围内使实施方式变形,这样的实施方式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附图标记说明
100:电流传感器
200:上侧屏蔽壳
210:上表面
212:开口
220:上侧外周部
230:上侧内周部(内周部)
240:上侧连通部
300:下侧屏蔽壳
310:下表面
312:开口
320:下侧外周部
330:下侧内周部(内周部)
340:下侧连通部
400:收容部
500、500A:压入构件
510、510A:主体部
512:上侧狭缝
514:下侧狭缝
515、515A:上侧引导部
5152、5152A:上端
517、517A:下侧引导部
5172、5172A:下端
518、518A:压入部
5182:上侧突出部
5184:下侧突出部
519、519A:引出部
520:端子座部
522:端子
530、530A:连结部
532、532A:加强部
5322、5322A:第一壁部
5324、5324A:第二壁部
534、534A:定位部
580、580A:屏蔽壳复合体
600、600A:内侧构件
610:线圈
612:端部
620:磁芯(环形磁芯)
630:芯壳
632:上侧芯壳
634:下侧芯壳
640:芯海绵
640A:缓冲材料
642:海绵
642A:粘接构件
645、645A:芯部件
650:壳体海绵
700:基板
710:端子连接部
720:销连接部
750:外壳
752:销
800:壳体
820:汇流条
S1:尺寸
S2:尺寸
SL:尺寸
SP:尺寸
SU:尺寸

Claims (10)

1.一种电流传感器,其包括上侧屏蔽壳、下侧屏蔽壳、压入构件、内侧构件,其中,
所述上侧屏蔽壳至少具有上表面和上侧外周部,
所述上表面在内侧具有开口,
所述上侧外周部在上下方向从所述上表面的外缘向下方延伸,
所述下侧屏蔽壳至少具有下表面和下侧外周部,
所述下表面在内侧具有开口,
所述下侧外周部在所述上下方向从所述下表面的外缘向上方延伸,
所述上侧屏蔽壳和所述下侧屏蔽壳的至少一者具有:从所述上侧屏蔽壳和所述下侧屏蔽壳的所述至少一者的所述开口沿所述上下方向延伸的内周部,
所述上侧屏蔽壳和所述下侧屏蔽壳构成收容部,
所述压入构件具有主体部,
所述主体部在与所述上下方向正交的水平面内朝外侧按压所述上侧外周部和所述下侧外周部两者,以将所述上侧屏蔽壳和所述下侧屏蔽壳一体地固定,
所述内侧构件包括线圈和磁芯,
所述内侧构件在所述收容部内配置在所述主体部与所述内周部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流传感器,其中,
所述内侧构件具有作为所述磁芯的环形磁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流传感器,其中,
所述主体部具有在所述上下方向延伸的圆筒形状,
所述主体部具有弹性,能够向与所述上下方向正交的径向内侧挠曲。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流传感器,其中,
在所述主体部形成有多个上侧狭缝和多个下侧狭缝。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流传感器,其中,
所述主体部在所述上下方向具有上端和下端,
所述上侧狭缝从所述主体部的所述上端朝所述上下方向的下方延伸,
所述下侧狭缝从所述主体部的所述下端朝所述上下方向的上方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电流传感器,其中,
所述上侧狭缝和所述下侧狭缝在所述主体部的周向上交替排列。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流传感器,其中,
所述主体部具有上侧引导部、下侧引导部、压入部,
所述压入部在所述上下方向位于所述上侧引导部和所述下侧引导部之间,
所述上侧引导部在所述上下方向具有上端,
所述上侧外周部具有内表面,
所述上侧引导部的所述上端在所述水平面内具有比所述上侧屏蔽壳的所述上侧外周部的所述内表面小的尺寸,
所述下侧引导部在所述上下方向具有下端,
所述下侧外周部具有内表面,
所述下侧引导部的所述下端在所述水平面内具有比所述下侧屏蔽壳的所述下侧外周部的所述内表面小的尺寸,
所述压入部在所述水平面内具有比所述上侧引导部的所述上端大的尺寸,
所述压入部在所述水平面内具有比所述下侧引导部的所述下端大的尺寸,
所述压入部被压入所述上侧外周部的内侧,
所述压入部被压入所述下侧外周部的内侧。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流传感器,其中,
所述压入构件还具有端子座部和连结部,
所述端子座部在所述水平面内位于比所述上侧屏蔽壳和所述下侧屏蔽壳都靠外侧的位置,
所述连结部连结所述主体部和所述端子座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流传感器,其中,
所述连结部具有两个加强部,
在所述主体部设置有引出部,
所述引出部是在与所述上下方向正交的径向上贯穿所述主体部的孔,
所述线圈具有端部,
所述线圈的所述端部通过所述引出部被引出到外部,
所述加强部分别具有第一壁部和第二壁部,
所述第一壁部在所述水平面内从所述引出部向外侧延伸,
一个所述加强部的所述第二壁部以远离另一个所述加强部的方式从所述第一壁部延伸,
所述另一个所述加强部的所述第二壁部以远离所述一个所述加强部的方式从所述第一壁部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流传感器,其中,
所述电流传感器还具有海绵,
所述海绵在所述收容部内配置在所述内侧构件的至少上下的一方。
CN202180072508.0A 2020-10-26 2021-10-25 电流传感器 Pending CN11642020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78746 2020-10-26
JP2020178746 2020-10-26
PCT/JP2021/039298 WO2022092027A1 (ja) 2020-10-26 2021-10-25 電流センサ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420207A true CN116420207A (zh) 2023-07-11

Family

ID=813824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72508.0A Pending CN116420207A (zh) 2020-10-26 2021-10-25 电流传感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384351A1 (zh)
EP (1) EP4212886A1 (zh)
JP (1) JP7305031B2 (zh)
CN (1) CN116420207A (zh)
WO (1) WO202209202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310265A (zh) * 2022-06-20 2023-12-29 霍尼韦尔国际公司 电流传感器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38028Y2 (ja) * 1979-08-30 1984-10-22 電気音響株式会社 フライバツクトランス
JPH07230915A (ja) * 1994-02-17 1995-08-29 Hotsukoo Kk ノイズ吸収具
JP2003017347A (ja) 2001-07-04 2003-01-17 Tamura Seisakusho Co Ltd 電流センサ
EP2423693B1 (en) * 2010-08-24 2020-02-26 LEM International SA Toroidal current transducer
JP2013140089A (ja) * 2012-01-05 2013-07-18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電流検出装置
JP5479522B2 (ja) * 2012-04-17 2014-04-2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絶縁型スイッチング電源装置
JP6276583B2 (ja) * 2013-10-17 2018-02-07 株式会社トーキン コイル部品
JP6454544B2 (ja) * 2014-12-26 2019-01-16 甲神電機株式会社 可飽和コアの固定具及び固定方法並びにフラックスゲート電流センサ
CN109285658B (zh) * 2017-07-19 2024-05-14 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互感器及漏电断路器
JP6961244B2 (ja) 2019-04-23 2021-11-05 株式会社サンセイアールアンドディ 遊技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384351A1 (en) 2023-11-30
JPWO2022092027A1 (zh) 2022-05-05
JP7305031B2 (ja) 2023-07-07
WO2022092027A1 (ja) 2022-05-05
EP4212886A1 (en) 2023-07-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986027B2 (en) Connector
CN107534234B (zh) 多极连接器
JP7400051B2 (ja) 電気コネ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7623425A (zh) 线性振动产生装置
US10446972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EP1236262B1 (en) Motor assembled by using motor-base-holder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the same motor
CN116420207A (zh) 电流传感器
JP5286374B2 (ja) モールドコイルおよびモールドコイルを用いた電磁弁
CN115224539A (zh) 基板安装连接器
CN111262081A (zh) 端子、连接器以及连接器制造方法
WO2014030550A1 (ja) 同軸コネクタ
JP3601469B2 (ja) カメラ付き携帯端末
JP6399594B2 (ja) 絶縁性能を高めた同軸ケーブルコネクタ
CN217009629U (zh) 插头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CN116317434A (zh) 振动马达及电子设备
JP2005304159A (ja) モータ装置用カバー及びモータ装置
CN112636040B (zh) 具有保持导电部件的保持部件的连接器
US20170120299A1 (en) Vibration motor
CN113937537A (zh) 连接器
TWI387160B (zh) Electrical connector combination
JP4288569B2 (ja) 磁気センサ
US20070036387A1 (en) Speaker with reduced height
KR102268227B1 (ko) 소켓 커넥터
CN217009628U (zh) 插头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CN219998618U (zh) 连接器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