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317434A - 振动马达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振动马达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317434A
CN116317434A CN202211633217.7A CN202211633217A CN116317434A CN 116317434 A CN116317434 A CN 116317434A CN 202211633217 A CN202211633217 A CN 202211633217A CN 116317434 A CN116317434 A CN 1163174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ibration motor
coil
motor according
vibrator
right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63321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平田笃范
小林知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63174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31743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3/00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 H02K33/18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with coil systems moving upon intermittent or reversed energisation thereof by interaction with a fixed field system, e.g. permanent magne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3/00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 H02K33/16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with polarised armatures moving in alternate directions by reversal or energisation of a single coil system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0Fastening of winding heads, equalising 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3/00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 H02K33/02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with armatures moved one way by energisation of a single coil system and returned by mechanical force, e.g. by spr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Apparatuses For Generation Of Mechanical Vibr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振动马达及电子设备,该振动马达具备定子、能够在左右方向上振动的振子以及连接上述振子和上述定子的弹性部件。上述振子具有:质量体,其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凹陷的槽;以及磁铁部件,其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在上述槽的内侧固定于上述质量体。上述定子具有:线圈,其在上下方向上与上述磁铁部件对置,且配置于上述槽的内侧;以及保护部件,其覆盖上述线圈的左右方向两端部的至少一部分。上述槽具有第一对置面。上述保护部件具有第二对置面。上述第一对置面和上述第二对置面在左右方向上对置。

Description

振动马达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振动马达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以往,在智能手机等便携式设备等各种电子设备中,作为振动发生装置,具备振动马达。振动马达例如用于向使用者通知来电或警报等的功能、或者人机界面中的触觉反馈的功能等用途。
一般来说,振动马达具有定子、弹性部件以及振子。定子具有壳体和线圈。振子具有磁铁。振子和壳体通过弹性部件连接。通过对线圈通电产生磁场,振子振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中国专利申请公开第110994934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以往,在振动马达中,存在如下情况:在弹性部件设置缓冲部件,即使在振子过度移动的情况下,通过弹性部件的部位彼此经由缓冲部件间接地接触,从而抑制振子的移动,抑制振子与线圈接触。但是,根据弹性部件的形状不同,有时即便是间接,也不希望弹性部件的部位彼此接触。
鉴于上述状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振动马达及电子设备,能够使弹性部件的部位彼此不接触,保护线圈。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示例性的振动马达具备:定子;能够在左右方向上振动的振子;以及连接上述振子和上述定子的弹性部件。上述振子具有:质量体,其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凹陷的槽;以及磁铁部件,其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在上述槽的内侧固定于上述质量体。上述定子具有:线圈,其在上下方向上与上述磁铁部件对置,且配置于上述槽的内侧;以及保护部件,其覆盖上述线圈的左右方向两端部的至少一部分。上述槽具有第一对置面。上述保护部件具有第二对置面。上述第一对置面和上述第二对置面在左右方向上对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的振动马达及电子设备,能够使弹性部件的部位彼此不接触,保护线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示例性的实施方式的振动马达的立体图;
图2是拆下盖部的状态下的振动马达的立体图。
图3是将图2的状态的振动马达用与前后方向正交的切断面切断而得到的剖视图。
图4是由线圈和保护部件构成的组件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从上方观察的振动马达的内部结构的俯视图。
图6是用与前后方向正交的切断面切断而得到的振动马达的局部剖视图。
图7是将图6所示的结构中的第一对置面和第二对置面放大了的图。
图8是表示电子设备的一例的概略图。
图中:
1—壳体,2—基板,5—定子,6—质量体,6L—左方端面,6R—右方端面,7—磁铁部件,8—振子,10—振动马达,11—盖部,12—底板,20—基部,20A、20B—电极部,21、22—折弯部,21A、22A—电极部,31、32—线圈,31L—左端部,31R—右端部,41、42—保护部件,41A、42A—第二对置面,41R—角部,41S—锥形面,42—保护部件,61、62—槽,61A、62A—第一对置面,61R—角部,62A—第一对置面,63—贯通孔,91、92—弹性部件,91A、92A—第一固定部,91B、92B—第二固定部,100—电子设备,10—振动马达,100A—凹部,111—顶面部,111A、111B—凹部,112—前侧面部,112A、112B—引出口,113—后侧面部,114—左侧面部,115—右侧面部,121—突出片,311、321—引出线,411—基部,411A—孔部,412—突出片,413—引导部,414、415—凸部,423—引导部,911—板簧,911A—第一端部,911B—第一弯曲部,911C—平板部,911D—第二弯曲部,911E—第二端部,912、913—加强板,921—板簧,921A—第一端部,921B—第一弯曲部,921C—平板部,921D—第二弯曲部,921E—第二端部,922、923—加强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附图中,将左右方向设为X轴方向,将左方表示为X1,将右方表示为X2。另外,将前后方向设为Y轴方向,将前方表示为Y1,将后方表示为Y2。另外,将上下方向设为Z轴方向,将上方表示为Z1,将下方表示为Z2。左右方向、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相互正交。另外,上述各方向不限定将振动马达装入设备时的方向。
<1.振动马达的整体结构>
图1是本发明的示例性的实施方式的振动马达10的立体图。图2是卸下盖部11的状态下的振动马达10的立体图。如后述地,盖部11包含于壳体1。即,图2表示振动马达10的内部结构。图3是将图2的状态的振动马达10用与前后方向正交的切断面切断而得到的剖视图。
振动马达10是能够产生左右方向的振动的、所谓的横向线性振动马达。振动马达10具有定子5、振子8以及弹性部件91、92。
定子5具有壳体1、基板2、线圈31、32以及保护部件41、42。
壳体1例如由不锈钢构成,具有盖部11和底板12。从底板12的上方安装盖部11,构成壳体1。盖部11是下方开口的矩形体状,具有顶面部111、前侧面部112、后侧面部113、左侧面部114以及右侧面部115。前侧面部112、后侧面部113、左侧面部114以及右侧面部115从顶面部111的各边向下方延伸。底板12是在左右方向及前后方向上扩展的板状部件。在由盖部11和底板12包围的空间内部收纳有振子8、线圈31、32、保护部件41、42以及弹性部件91、92。即,定子5具有覆盖振子8、弹性部件91、92、线圈31、32以及保护部件41、42的壳体1。
基板2是FPC(柔性印刷基板),具有基部20和相对于基部20折弯的折弯部21、22。底板12具有从前方的缘部向前方突出的突出片121。基部20配置于突出片121上。折弯部21、22沿着盖部11的前侧面部112配置。线圈31、32与基板2电连接。基板2是为了向线圈31、32供给电流而设置的。
线圈31、32在上下方向上对置地配置。线圈31配置于线圈32的上方。即,振动马达10具有两个线圈。线圈31、32通过绕沿上下方向的轴卷绕导线而构成。通过向线圈31、32供给电流,产生磁力线。
线圈31收纳于保护部件41。线圈32收纳于保护部件42。即,保护部件41、42在上下方向上对置。保护部件41、42例如由树脂构成。线圈31及保护部件41配置于盖部11的顶面部111的下表面。线圈32及保护部件42配置于底板12的上表面。保护部件41、42保护保护线圈31,以使其与后述的质量体6不接触。另外,关于线圈31、32及保护部件41、42的详情,后面进行叙述。
振子8能够在左右方向上振动,且具有质量体6和磁铁部件7。即,振动马达10具备能够在左右方向上振动的振子8。
质量体6例如由钨合金构成,通过使振子8的重量增加,提高振动马达10的振动输出。质量体6构成为在左右方向及前后方向上扩展并且在上下方向上具有厚度的矩形体状,且在左右方向内侧具有槽61、62。槽61、62在质量体6中在前后方向的整体延伸。槽61、62在上下方向上对置。槽61配置于槽62的上方。即,槽61、62设于质量体6的上下两面。槽61向下方凹陷。槽62向上方凹陷。即,振子8具有质量体6,该质量体6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凹陷的槽61、62。
另外,振子8具有磁铁部件7,沿上下方向观察,磁铁部件7在槽61、62的内侧固定于质量体6。
磁铁部件7在左右方向上具有磁极。即,磁铁部件7在左方具有N极,在右方具有S极,或者在左方具有S极,在右方具有N极。
质量体6具有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贯通孔63。贯通孔63与槽61的下方相邻,并且与槽62的上方相邻。即,质量体6具有在上下方向上与槽61、62相邻且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贯通孔63。磁铁部件7通过例如粘接剂固定于贯通孔63内部。即,磁铁部件7设置于贯通孔63。由此,与将磁铁部件设置于槽的内侧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振动马达10更薄型化。
线圈31及保护部件41配置于槽61的内侧。线圈32及保护部件42配置于槽62的内侧。即,线圈31、32配置于上下两面的槽61、62的每一个。由此,能够使振动马达10进一步薄型化。另外,由于能够通过上下的线圈31、32获得电磁力,因此振动输出提高。
磁铁部件7在上下方向上与线圈31、32对置。即,定子5具有与磁铁部件7在上下方向上对置且配置于槽61、62的内侧的线圈31、32。
弹性部件91设置于振子8的左方。弹性部件92设置于振子8的右方。即,振动马达10具有两个弹性部件。弹性部件91、92构成为从上下方向观察时为S字状。
弹性部件91的一端部固定与质量体6的左方端面6L。弹性部件91的另一端部固定于盖部11的左侧面部114的内壁面。由此,弹性部件91连接振子8和壳体1。弹性部件92的一端部固定于质量体6的右方端面6R。弹性部件92的另一端部固定于盖部11的右侧面部115的内壁面。由此,弹性部件92连接振子8和壳体1。即,振动马达10具备连接振子8和定子5的弹性部件91、92。另外,关于弹性部件91、92的详情,后面进行叙述。
在这种结构的振动马达10中,经由基板2向线圈31、32供给电流,由此在线圈31、32产生磁力线,通过与由磁铁部件7产生的磁力线的相互作用,能够在左右方向上驱动振子8。通过对线圈31、32的适当的电流供给的控制以及弹性部件91、92的弹力,振动马达10产生左右方向的振动。
<2.线圈和保护部件>
接着,对线圈31、32和保护部件41、42的详情进行说明。图4是由线圈31和保护部件41构成的组件的立体图。保护部件41是在左右方向及前后方向上扩展并且在上下方向上具有厚度的板状部件,且具有基部411和突出片412。基部411为矩形体状。突出片412从基部411的前方缘部向前方突出。在基部411设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孔部411A。线圈31收纳于孔部411A,且通过例如粘接剂固定于基部411。由此,制作由线圈31和保护部件41构成的组件,且将该组件安装于壳体1的顶面部111的下表面。这样,线圈31固定于保护部件41。由此,在制作由线圈31和保护部件41构成的组件后,将该组件固定于壳体1,从而能够构成定子5。因此,定子5的制造变得更容易。
在基部411设有向上方突出的凸部414、415。凸部414、415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配置于基部411的对角线上。在将上述组件安装于顶面部111时,凸部414、415分别嵌入设置于顶面部111上的凹部111A、111B(参照图1)。由此,上述组件的定位变得容易。另外,也可以在保护部件41侧设置凹部,在顶面部111侧设置凸部。
即,壳体1和保护部件41中的一方具有凹部111A、111B,另一方具有嵌入凹部111A、111B的凸部414、415。由此,保护部件41的定位变得容易。另外,鉴于如后所述地质量体6能够与保护部件41接触,能够更牢固地固定保护部件41。
另外,从上下方向观察,凹部111A、111B及凸部414、415配置于保护部件41的对角位置。即,凹部111A、111B及凸部414、415至少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夹着线圈31配置。由此,在振子8与保护部件41接触的情况下,能够抑制保护部件41绕凸部旋转,能够更牢固地固定保护部件41。
在如图4所示地将线圈31固定于保护部件41的状态下,保护部件41覆盖线圈31的整周。由此,线圈31的左端部31L和右端部31R分别遍及前后方向整个区域被保护部件41覆盖。因此,能够通过覆盖全周的一个保护部件41抑制振子8从左右两侧与线圈31接触。另外,也可以是,保护部件41被左右分割,且各自覆盖线圈31的左端部31L和右端部31R的每一个的一部分。
换言之,定子5具有覆盖线圈31的左右方向两端部31L、31R的至少一部分的保护部件41。
如图4所示,在突出片412设有构成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槽的两个引导部413。在将线圈31固定于基部411时,线圈31的引出线311穿过引导部413。在此,在盖部11的前侧面部112设置有在前后方向上开口的引出口112A(参照图1)。在将上述组件固定于顶面部111时,将线圈31的引出线311从引出口112A向外部引出。此时,引出线311被固定于引导部413,且引导部413延伸至引出口112A附近,因此引出变得容易。从引出口112A引出的引出线311与设置于基板2的折弯部21、22的电极部21A、22A(图2)分别连接。另外,在图1、图2以及图4中,引出线311的从引导部413引出的部分省略了图示。
这样,线圈31具有引出线311。保护部件41具有引导引出线311的引导部413。由此,能够通过保护部件41保护引出线311。另外,在将线圈31固定于保护部件41的情况下,通过使引出线311穿过引导部413,从而使走线的作业变得更容易。
另外,也可以是,通过一体成型制造线圈31和保护部件41,从而将线圈31固定于保护部件41。在该情况下,即使将线圈31的线径变细来提高绕组占空系数,也能够抑制因作业人员接触线圈31而对绕组的不良影响。
另外,保护部件42为与保护部件41相同的形状。通过将线圈32固定于保护部件42而作成组件,并该组件固定于底板12的上表面。此时,保护部件42以与保护部件41上下反转的状态被固定。设置于保护部件42且向下方突出的凸部(未图示)嵌入设置于底板12的凹部(未图示)。从上下方向观察,该凸部及凹部配置于与配置有凸部414、415及凹部111A、111B的对角线交叉的对角线上。线圈32的引出线321在保护部件42的引导部423被引导(参照图1)。引出线321从设置于盖部11的前侧面部112的引出口112B引出到外部,且连接于设置于基板2的折弯部21、22的电极部21A、22A。电极部21A通过设置于基板2的未图示的配线与设置于基部20的电极部20A(图2)连接。电极部22A通过设置于基板2的未图示的配线与设置于基部20的电极部20B(图2)连接。用于驱动线圈31、32的电流按照电极部20A(或20B)→电极部21A(或22A)→线圈31、32→电极部22A(或21A)→电极部20B(或20A)的顺序流动。
这样,上下设置的各个保护部件41、42为相同形状。由此,能够上下挪用相同形状的保护部件41、42,因此能够削减成型保护部件的模具的数量。另外,在组装保护部件41、42时,只要相互上下反转进行配置即可。
<3.弹性部件>
接着,对弹性部件91、92的详情进行说明。图5是表示从上方观察的振动马达10的内部结构的俯视图。另外,在图5中仅图示了盖部11的一部分。
如图5所示,弹性部件91具有板簧911和加强板912、913。板簧911具有第一端部911A、第一弯曲部911B、平板部911C、第二弯曲部911D以及第二端部911E,且构成为沿上下方向观察时为S字状。
第一端部911A通过例如焊接固定于质量体6的左端面6L的前方侧。在第一端部911A通过例如焊接固定有加强板912。由第一端部911A和加强板912构成第一固定部91A。
第一弯曲部911B的一端部与第一端部911A的前端部连接。第一弯曲部911B在前后方向上弯曲。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平板部911C的一端部与第一弯曲部911B的另一端部连接。第二弯曲部911D的一端部与平板部911C的另一端部连接。第二弯曲部911D在前后方向上弯曲。第二端部911E与第二弯曲部911D的另一端部连接。
第二端部911E通过例如焊接固定于盖部11的左侧面部114的内壁面。在第二端部911E通过例如焊接固定有加强板913。由第二端部911E和加强板913构成第二固定部91B。
换言之,弹性部件91具有:固定于振子8的左右方向端面的第一固定部91A;与第一固定部91A连接的第一弯曲部911B;与第一弯曲部911B连接的平板部911C;与平板部911C连接的第二弯曲部911D;以及与第二弯曲部911D连接且固定于定子5的第二固定部91B。由此,在振动马达10驱动时,第一弯曲部911B和第二弯曲部911D弹性变形。弹性部件91的变形部位为两处,应力被分散于该两处,因此弹性部件91的寿命提高。
另外,第一弯曲部911B和第二弯曲部911D为相同形状。由此,应力均等地分散到第一弯曲部911B和第二弯曲部911D,因此,弹性部件91的寿命进一步提高。
另外,弹性部件92具有与弹性部件91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详细说明,但具有板簧921和加强板922、923。由板簧921的第一端部921A和加强板922构成第一固定部92A。第一固定部92A固定于质量体6的右端面6R的后方侧。由板簧921的第二端部921E和加强板923构成第二固定部92B。第二固定部92B固定于盖部11的右侧面部115的内壁面。这样的弹性部件92也起到与弹性部件91同样的效果。
<4.线圈保护功能>
接着,对保护线圈31、32的功能进行叙述。图6是用与前后方向正交的切断面切断所得到的振动马达10的局部剖视图。在图6中示出了振动马达10的右方的局部结构。
配置于上方的槽61具有第一对置面61A。配置于上方的保护部件41在右方端面具有第二对置面41A。第一对置面61A和第二对置面41A在左右方向上对置。另外,在图6中,用箭头表示形成第一对置面61A和第二对置面41A的范围。
配置于下方的槽62具有第一对置面62A。配置于下方的保护部件42在右方端面具有第二对置面42A。第一对置面62A和第二对置面42A在左右方向上对置。另外,在图6中,用箭头表示形成第一对置面62A和第二对置面42A的范围。
通过这样的结构,即使在例如使振动马达10落下的情况等质量体6过度地向左方移动的情况下,由于质量体6的第一对置面61A、62A与保护部件41、42的第二对置面41A、42A接触,因此也能够抑制质量体6与线圈31、32接触,能够保护线圈31、32。
在此,在例如专利文献1那样弹性部件具有从上下方向观察时为V字状的形状的情况下,可以将缓冲部件设置于弹性部件,在振子与线圈接触之前经由缓冲部件使弹性部件的部位彼此接触,抑制振子的移动,保护线圈。但是,在上述现有的弹性部件中,弯曲的部位为一处,因此存在应力集中的问题,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弹性部件91形成为从上下方向观察时为S字状。但是,在该情况下,假设例如在第一固定部91A和第二固定部91B设置缓冲部件,不希望第一固定部91A和平板部911C、第二固定部91B和平板部911C分别经由缓冲部件接触。即,在弹性部件91中,即便是间接地,也不希望部位彼此接触。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在弹性部件91的部位彼此接触之前使第一对置面61A、62A与第二对置面41A、42A接触的结构,保护线圈31、32。
在图6未图示的振动马达10的左方的结构中也同样地,槽61、62具有第一对置面,保护部件41、42在左方端面具有第二对置面。因此,即使在质量体6过度地向右方移动的情况下,通过第一对置面与第二对置面接触,也能够保护线圈31、32。此时,构成为,在弹性部件92的部位彼此接触之前,第一对置面与第二对置面接触。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槽61、62具有第一对置面61A、62A。保护部件41、42具有第二对置面41A、42A。第一对置面61A、62A和第二对置面41A、42A在左右方向上对置。由此,能够使弹性部件91、92的部位彼此不接触,保护线圈31、32。
为了抑制弹性部件91、92的部位彼此接触,更具体而言,采用了如下的结构。如图5所示,关于弹性部件91,在振子8的静止状态下,第一固定部91A与平板部911C之间的左右方向距离L1、第二弯曲部911D与左方端面6L之间的左右方向距离L2、平板部911C与第二固定部91B之间的左右方向距离L3、以及第一弯曲部911B与左侧面部114之间的左右方向距离L4均比形成于槽61与保护部件41之间的间隙S1、S2中的右方的间隙S2的左右方向距离L5的一半大。在质量体6向左方移动的情况下,左右方向距离L1~L4缩短左右方向距离L5缩短的长度的一半的长度。因此,通过设为上述那样的距离的条件,在质量体6与保护部件41接触时,第一固定部91A与平板部911C、左方端面6L与第二弯曲部911D、第二固定部91B与平板部911C、第一弯曲部911B与左侧面部114的各自的接触被抑制。
另外,关于弹性部件92,在振子8的静止状态下,第一固定部92A与平板部921C之间的左右方向距离L11、第二弯曲部921D与右方端面6R之间的左右方向距离L12、平板部921C与第二固定部92B之间的左右方向距离L13、以及第一弯曲部921B与右侧面部115之间的左右方向距离L14均比形成于槽61与保护部件41之间的间隙S1、S2中的左方的间隙S1的左右方向距离L15的一半大。在质量体6向右方移动的情况下,左右方向距离L11~L14缩短左右方向距离L15缩短的长度的一半的长度。因此,通过设为上述那样的距离的条件,在质量体6与保护部件41接触时,第一固定部92A与平板部921C、右方端面6R与第二弯曲部921D、第二固定部92B与平板部921C、第一弯曲部921B与右侧面部115的各自的接触被抑制。
换言之,在振子8的静止状态下,第一固定部91A、92A与平板部911C、921C之间的左右方向距离L1、L11、第二弯曲部911D、921D与左右方向端面6L、6R之间的左右方向距离L2、L12、平板部911C、921C与第二固定部91B、92B之间的左右方向距离L3、L13以及第一弯曲部911B、921B与定子5之间的左右方向距离L4、L14均比槽61与保护部件41之间的左右方向距离L5、L15的一半大。由此,在质量体6与保护部件41接触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弹性部件91、92的部位彼此、弹性部件91、92与质量体6、弹性部件91、92与定子5各自的接触。
另外,即使在使用本实施方式以外的弹性部件时,通过适当地设计槽61与保护部件41之间的左右方向距离L5、L15,也能够将弹性部件的拉伸及压缩的范围限制在所希望的距离。
<5.对置面>
图7是将图6所示的结构中的第一对置面61A和第二对置面41A放大了的图。如图7所示,第二对置面41A具有随着朝向下方即朝向质量体6而向线圈31侧靠近的锥形面41S。锥形面41S相对于上下方向倾斜倾斜角θ。倾斜角θ例如为5度。第二对置面41A具有与锥形面41S的下方连接的角部41R。
由此,如图7的箭头所示,即使质量体6即第一对置面61A向左方移动而与第二对置面41A接触,由于第一对置面61A与锥形面41S接触,因此也能够抑制质量体6向上方Z1方向晃动。另外,由于角部41R形成为圆角部,因此角部41R与第一对置面61A接触的情况被抑制。另外,由于第一对置面61A的角部61R形成为圆角部,因此角部61R与第二对置面41A接触的情况被抑制。
另外,关于第一对置面62A和第二对置面42A,也与第一对置面61A和第二对置面41A同样。在该情况下,能够抑制质量体6向下方Z2方向晃动。
即,优选第二对置面41A、42A具有随着朝向质量体6而向线圈31、32侧靠近的锥形面。由此,质量体6在上下方向上晃动的情况被抑制,能够抑制质量体6与壳体1接触。
<6.电子设备>
上述的实施方式的振动马达10可以搭载于例如图8中概略性地示出的电子设备100。即,电子设备100具备振动马达10。电子设备100是通过振动马达10的振动对操作电子设备100的人赋予触觉上的刺激的设备。就图8所示的电子设备100而言,作为一例,为智能手机,但除此之外也可以采用平板电脑、游戏设备以及可佩戴终端等。
在图8所示的电子设备100的情况下,通过振动马达10输出振动,能够向操作者进行来电等各种通知,或者向操作者赋予触觉反馈。作为触觉反馈,例如,当按压图8所示的凹部100A时,振动马达10输出振动,从而操作者能够得到犹如按压按钮的感觉。特别是,通过使用上述实施方式的振动马达10,能够保护线圈31、32,能够抑制因线圈31、32的不良情况而引起的电子设备100的振动的不良情况。
<7.其它>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本发明的范围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本发明可以在不脱离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各种变更来实施。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事项可以在不产生矛盾的范围内适当任意组合。
生产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技术例如能够利用于搭载于各种设备的振动马达。

Claims (14)

1.一种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具备:
定子;
振子,其能够在左右方向上振动;以及
弹性部件,其连接所述振子和所述定子,
所述振子具有:
质量体,其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凹陷的槽;以及
磁铁部件,其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在所述槽的内侧固定于所述质量体,
所述定子具有:
线圈,其在上下方向上与所述磁铁部件对置,且配置于所述槽的内侧;以及
保护部件,其覆盖所述线圈的左右方向两端部的至少一部分,
所述槽具有第一对置面,
所述保护部件具有第二对置面,
所述第一对置面和所述第二对置面在左右方向上对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护部件覆盖所述线圈的整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子还具有覆盖所述振子、所述弹性部件、所述线圈以及所述保护部件的壳体,
所述壳体和所述保护部件中的一方具有凹部,另一方具有嵌合于所述凹部的凸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及所述凸部至少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夹着所述线圈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固定于所述保护部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具有引出线,
所述保护部件具有引导所述引出线的引导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件具有:
第一固定部,其固定于所述振子的左右方向端面;
第一弯曲部,其与所述第一固定部连接;
平板部,其与所述第一弯曲部连接;
第二弯曲部,其与所述平板部连接;以及
第二固定部,其与所述第二弯曲部连接,且固定于所述定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弯曲部和所述第二弯曲部为相同形状。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振子的静止状态下,
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平板部之间的左右方向距离、所述第二弯曲部与所述左右方向端面之间的左右方向距离、所述平板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之间的左右方向距离、以及所述第一弯曲部与所述定子之间的左右方向距离均比所述槽与所述保护部件之间的左右方向距离的一半大。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质量体具有与所述槽在上下方向上相邻且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贯通孔,
所述磁铁部件设于所述贯通孔。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对置面具有随着朝向所述质量体而向所述线圈侧靠近的锥形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设于所述质量体的上下两面,
在上下两面的所述槽分别配置有所述线圈。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下设置的各个所述保护部件为相同形状。
14.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马达。
CN202211633217.7A 2021-12-21 2022-12-19 振动马达及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631743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206594A JP2023091803A (ja) 2021-12-21 2021-12-21 振動モータ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21-206594 2021-12-2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317434A true CN116317434A (zh) 2023-06-23

Family

ID=867691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633217.7A Pending CN116317434A (zh) 2021-12-21 2022-12-19 振动马达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98365A1 (zh)
JP (1) JP2023091803A (zh)
CN (1) CN116317434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56411B2 (ja) * 2019-02-05 2022-10-19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振動子支持構造、振動モータおよび電子機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198365A1 (en) 2023-06-22
JP2023091803A (ja) 2023-07-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670722B2 (ja) 振動モータ
JP2020185564A (ja) 振動発生装置
US20190052160A1 (en) Vibration motor
US20230112671A1 (en) Horizontal linear-vibration generating apparatus
CN116317434A (zh) 振动马达及电子设备
US10355572B2 (en) Vibration motor
CN209497379U (zh) 振动马达
JP6715898B2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電子機器
US10097056B2 (en) Vibration motor
US11309780B2 (en) Vibration motor
JP6748163B2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電子機器
US10211713B2 (en) Vibration motor
CN114761142B (zh) 振动产生装置
JP7559548B2 (ja) 振動モータ、および、触覚デバイス
CN111921827B (zh) 振动产生装置
US10148148B2 (en) Vibration motor
CN111921828B (zh) 振动产生装置
US10211714B2 (en) Vibration motor
US11876429B2 (en) Vibration motor and haptic device
US12131627B2 (en) Tactile feedback system
US20230082793A1 (en) Tactile feedback system
US20240072625A1 (en) Vibration motor
US20230318396A1 (en) Vibration motor and haptic device
CN110784086B (zh) 致动器及触觉装置
CN117639424A (zh) 振动马达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