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348305A - 打印用盒及打印装置 - Google Patents
打印用盒及打印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348305A CN116348305A CN202180064702.4A CN202180064702A CN116348305A CN 116348305 A CN116348305 A CN 116348305A CN 202180064702 A CN202180064702 A CN 202180064702A CN 116348305 A CN116348305 A CN 11634830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rinting
- gear
- cartridge
- housing
- housing por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101100480512 Caenorhabditis elegans tag-51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049 embo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790 adhes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 col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20169 heat gen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29 sup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5/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continuous form, e.g. webs
- B41J15/04—Supporting, feeding, or guiding devices; Mountings for web rolls or spindles
- B41J15/044—Cassettes or cartridges containing continuous copy material, tape, for setting into printing devic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7/00—Mechanisms for manipulating page-width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e.g. carbon paper
- B41J17/32—Detachable carriers or holders f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mechanism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38—Drives, motors, controls or automatic cut-off devices for the entire printing mechanism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407—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for marking on special material
- B41J3/4075—Tape printers; Label printers
Landscapes
- Printers Characterized By Their Purpose (AREA)
-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s And Handling Thereof (AREA)
- Handling Of Continuous Sheets Of Paper (AREA)
Abstract
提供能够抑制壳体的松动的打印用盒。本公开是一种打印用盒,具备:壳体,具有互相连结的第一壳体部和第二壳体部;带,至少一部分收容于壳体,并且供于打印;及标签,配置有具有天线的RFID标签。标签跨第一壳体部和第二壳体部而粘贴。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打印用盒及打印装置。
背景技术
在对打印用带进行打印的打印装置中,通过将收容有打印用带的盒相对于打印装置主体装卸来进行打印用带的更换及供给。收容打印用带的盒的壳体一般通过组合多个零件而构成。
另外,在壳体配置用于识别盒的RFID标签(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2588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的盒的壳体中,若在被连结的零件间存在松动,则可能会对打印用带的拉出造成影响。其结果,打印装置中的打印品质可能会下降。
本公开的一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壳体的松动的打印用盒。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公开的一方案是一种打印用盒,具备:壳体,具有互相连结的第一壳体部和第二壳体部;带,至少一部分收容于壳体,并且供于打印;及标签,配置有具有天线的RFID标签。标签跨第一壳体部和第二壳体部而粘贴。
本公开的另一方案是一种打印装置,具备打印用盒和打印装置主体,打印用盒装配于该打印装置主体。
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配置有RFID标签的标签,能够抑制第一壳体部与第二壳体部之间的松动。另外,用于将RFID标签向壳体安装的标签兼作用于抑制松动的部件,由此能够抑制打印用盒的部件件数的增加。
本公开的另一方案是一种打印用盒,具备:壳体;带,至少一部分收容于壳体,并且供于打印;输出齿轮,至少一部分收容于壳体,并且输出供于带的运送的驱动力;及标签,配置有具有天线的RFID标签,并且粘贴于壳体。标签在与输出齿轮的旋转轴心正交的方向上与输出齿轮重叠。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减小在壳体中供配置有RFID标签的标签粘贴的面。其结果,能够将打印用盒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A是示出实施方式中的打印装置的示意性的立体图,图1B是示出图1A的打印装置主体的示意性的立体图。
图2是图1A的II-II线处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图3A、图3B及图3C是图1A的打印用盒的示意性的立体图。
图4是图3A的打印用盒的示意性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图3C的V-V线处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图6是示出拆卸了图3C的打印用盒的第一盖部的状态的示意性的立体图。
图7是说明图3A的打印用盒中的打印用带及墨带的路径的示意图。
图8是图4的第二框部的示意性的立体图。
图9A是图3C的IXA-IXA线处的示意性的剖视图,图9B是图3C的IXB-IXB线处的示意性的剖视图,图9C是图3C的IXC-IXC线处的示意性的剖视图,图9D是图3C的IXD-IXD线处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图10A、图10B及图10C是示出图3A的打印用盒中的标签的位置的示意图。
图11A、图11B及图11C是示出图10A的标签的示意图。
图12是示出图1A的打印装置中的输出齿轮与压印齿轮的卡合状态的示意图。
图13A及图13B是示出在与图1A不同的实施方式中的打印装置中从打印装置主体拆卸了打印用盒的状态的示意性的立体图。
图14是图13A的打印用盒的示意性的分解立体图。
图15是图13A的打印装置主体的示意性的俯视图。
图16是示出图13A的打印装置中的输出齿轮与压印齿轮的卡合状态的示意图。
图17A及图17B是示出与图10A不同的实施方式中的标签的位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第一实施方式]
[1-1.结构]
图1A所示的打印装置1具备打印用盒10和打印装置主体100。打印装置1是对带状的打印介质进行打印的装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输出齿轮21的轴向设为上下方向,将与上下方向垂直的方向中的输出齿轮21和输入卷轴16排列的方向设为前后方向,将与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的双方垂直的方向设为左右方向。
<打印装置主体>
如图1B所示,打印装置主体100具备盒收纳部101、打印头102、压印辊103、压印齿轮104、驱动轴105、驱动源107、检测部108、控制单元109及外壳110。
(盒收纳部)
盒收纳部101是供打印用盒10装配的凹部。盒收纳部101具有打印用盒10的定位功能。盒收纳部101设置于外壳110。
(打印头)
打印头102配置于盒收纳部101的内部。打印头102具有发热被独立地控制的多个发热元件。
(压印辊)
压印辊103在盒收纳部101的内部以与打印头102对向的方式配置于打印头102的附近。压印辊103能够相对于打印头102向接近的方向或离开的方向摆动。压印辊103的旋转轴心L1与上下方向平行。
(压印齿轮)
压印齿轮104连结于压印辊103。在本实施方式中,压印齿轮104的旋转轴心L2与压印辊103的旋转轴心L1配置于同一线上。压印齿轮104能够与压印辊103一起摆动。
(驱动轴)
驱动轴105向打印用盒10的输入卷轴16和输入齿轮22插入。驱动轴105使输入卷轴16和输入齿轮22旋转。
驱动轴105配置于盒收纳部101的内部。驱动轴105的旋转轴心L3与上下方向平行。驱动轴105通过驱动源107而以旋转轴心L3为中心进行旋转。
(驱动源)
驱动源107使驱动轴105旋转驱动。作为驱动源107,例如能够使用组合了电动机和齿轮的机构。
(检测部)
检测部108从打印用盒10检测对打印用盒10提供的识别信息。
具体而言,检测部108是通过无线通信而从打印用盒10的RFID(Radio Frequency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标签读取识别信息的读取器。如图2所示,检测部108配置于与被装配到打印装置主体100的打印用盒10接近的位置。
(控制单元)
控制单元109基于检测部108检测到的识别信息来控制向打印用带11A的打印。
控制单元109例如由具备处理器、RAM、ROM等存储介质及输入输出部的计算机构成。控制单元109通过执行预先存储的程序来控制打印头102及驱动源107。
<打印用盒>
打印用盒10存储有打印介质(也就是说,打印用带11A)。打印用盒10能够相对于打印装置主体100装卸。通过打印用盒10的更换,能够进行打印介质的补充及打印介质的种类(例如,尺寸、颜色、材质等)的变更。
如图3A、3B、3C所示,打印用盒10具备收容供于打印的打印用带11A的至少一部分和墨带14A的至少一部分的壳体35和粘贴于壳体35的标签51。
打印用盒10的外形(也就是说,壳体35的形状)是具有与上下方向平行的边、与前后方向平行的边及与左右方向平行的边的长方体状。壳体35朝向下方而向盒收纳部101插入。壳体35具有第一盖部31(第三壳体部的一例)、第一框部32(第一壳体部的一例)、第二框部33(第二壳体部的一例)及第二盖部34。
如图4所示,打印用盒10具备第一卷11、第一供给卷轴12、间隔膜13A、13B、第二卷14、第二供给卷轴15、输入卷轴16、离合器弹簧保持器17及传递机构20。
(第一卷)
第一卷11是将被进行打印的打印用带11A向第一供给卷轴12卷绕而得到的。通过打印装置主体100的打印头102及墨带14A对打印用带11A的表面进行打印。
在第一卷11的上下方向的外侧以夹住第一卷11的方式配置有2个间隔膜13A、13B。间隔膜13A、13B配置于第一卷11与第一盖部31之间和第一卷11与第一框部32之间。
(第一供给卷轴)
第一供给卷轴12能够绕着旋转轴心L4旋转。第一供给卷轴12伴随于打印装置主体100的压印辊103对打印用带11A的运送而旋转,从而将打印用带11A向打印头102供给。第一供给卷轴12的旋转轴心L4与上下方向平行。
(第二卷)
第二卷14是将在打印用带11A的打印中使用的墨带14A向第二供给卷轴15卷绕而得到的。
墨带14A在头开口33B处与打印用带11A重叠,供于由打印头102进行的打印。被使用于打印后的墨带14A向输入卷轴16卷取。
对于第二卷14,由保持于离合器弹簧保持器17的离合器弹簧施加旋转阻力。第二卷14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在上下方向上与第一卷11重叠的位置。
(第二供给卷轴)
第二供给卷轴15能够绕着旋转轴心L5旋转。第二供给卷轴15的旋转轴心L5与第一供给卷轴12的旋转轴心L4平行,也就是说,与上下方向平行。第二供给卷轴15伴随于输入卷轴16对墨带14A的卷取而旋转,从而将墨带14A向打印头102供给。
(输入卷轴)
输入卷轴16能够绕着旋转轴心L6旋转。输入卷轴16的旋转轴心L6与第二供给卷轴15的旋转轴心L5平行。
输入卷轴16为圆筒状,具有由内周面16A规定的中空部。在输入卷轴16的内周面16A设置有花键齿16B。在花键齿16B连结打印装置主体100的驱动轴105。输入卷轴16由驱动轴105旋转,卷取墨带14A。
(传递机构)
传递机构20在打印用盒10被装配到打印装置主体100时,将从驱动轴105传递的驱动源107的驱动力向压印辊103传递,并且使压印辊103以针对每个打印用盒10设定的转速旋转。传递机构20具有输出齿轮21、输入齿轮22及中间齿轮23。
如图5所示,第一卷11、传递机构20及第二卷14在上下方向上按照第一卷11、传递机构20及第二卷14的顺序排列配置。也就是说,传递机构20在上下方向上位于第一卷11与第二卷14之间。
(输出齿轮)
图4所示的输出齿轮21是用于将供于打印用带11A的运送的驱动力向外部输出的外齿齿轮。具体而言,输出齿轮21向打印装置主体100的压印齿轮104输出驱动力。
输出齿轮21是具有与旋转轴心L7垂直的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的单齿轮。输出齿轮21的旋转轴心L7与第二供给卷轴15的旋转轴心L5平行。另外,在与第二供给卷轴15的旋转轴心L5平行的方向(也就是说,上下方向)上,第一侧面配置于比第二侧面距第一卷11近的位置。第一侧面的全部区域在上下方向上与罩部32B重叠。
输出齿轮21的一部分收容于壳体35,一部分在头开口33B露出。输出齿轮21在打印用盒10被装配到打印装置主体100的状态(也就是说,壳体35被收纳到盒收纳部101的状态)下,在头开口33B处与压印齿轮104卡合。
(输入齿轮)
输入齿轮22是经由中间齿轮23而与输出齿轮21间接地卡合且用于将驱动力向输出齿轮21传递的齿轮。
输入齿轮22具有外齿齿轮22A和卷轴22B,卷轴22B是固定于外齿齿轮22A的一方的侧面并且在内周面具有花键齿的圆筒状的内齿齿轮。外齿齿轮22A通过输入到卷轴22B的驱动源107的驱动力而与卷轴22B一体旋转。
输入齿轮22的旋转轴心L8(也就是说,外齿齿轮22A的旋转轴心及卷轴22B的旋转轴心)与输入卷轴16的旋转轴心L6配置于同一线上。如图5所示,输入卷轴16、输入齿轮22及第一卷11在上下方向上按照输入卷轴16、输入齿轮22及第一卷11的顺序排列配置。
也就是说,输入齿轮22在上下方向上位于输入卷轴16与第一卷11之间。另外,输入齿轮22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在上下方向上与第一卷11重叠的位置。
输入齿轮22的旋转轴心L8在上下方向上与输入卷轴16的中空部重叠。因而,驱动轴105同时插通输入卷轴16和输入齿轮22。其结果,输入齿轮22虽然未与输入卷轴16直接连结,但与输入卷轴16一起由驱动轴105旋转。
(中间齿轮)
中间齿轮23与输入齿轮22和输出齿轮21驱动连结(也就是说,卡合),将输入到输入齿轮22的驱动力向输出齿轮21传递。中间齿轮23是绕着旋转轴心旋转并且从输入齿轮22接受驱动力的传递的旋转传递部。
中间齿轮23是卡合于输入齿轮22的上游齿轮23A和卡合于输出齿轮21的下游齿轮23B在同轴上排列配置的阶式齿轮。下游齿轮23B的直径比上游齿轮23A的直径小。另外,下游齿轮23B在上下方向上配置于比上游齿轮23A距第一卷11近的位置(也就是说,上方)。
中间齿轮23将输入到输入齿轮22的驱动力的转速减速并向输出齿轮21传递。也就是说,传递机构20包括以将输入齿轮22的转速除以输出齿轮21的转速而得到的传递比为减速比的减速机构。
(壳体)
如图4所示,第一盖部31构成了打印用盒10的上端部。第一框部32配置于第一盖部31的下侧,与第一盖部31在上下方向上连结。第二框部33配置于第一框部32的下侧,与第一框部32在上下方向上连结。第二盖部34构成了打印用盒10的下端部。第二盖部34与第二框部33在上下方向上连结。
第一盖部31和第一框部32构成了收纳第一卷11的第一收容部41。也就是说,第一卷11配置于第一盖部31与第一框部32之间的空间。
第二盖部34和第二框部33构成了收纳第二卷14、第二供给卷轴15及输入卷轴16的第二收容部42。也就是说,第二卷14、第二供给卷轴15及输入卷轴16配置于第二盖部34与第二框部33之间的空间。
第一框部32和第二框部33构成了在内部配置有输出齿轮21的一部分、输入齿轮22及中间齿轮23的第三收容部43。也就是说,输出齿轮21的一部分、输入齿轮22及中间齿轮23配置于第一框部32与第二框部33之间的空间。第三收容部43在上下方向上配置于第一收容部41与第二收容部42之间。
第一框部32具有第一侧壁32A、罩部32B、第一引导件32C、第一齿轮支承部32D、第二齿轮支承部32E及第三齿轮支承部32F。第一侧壁32A构成与打印用盒10的上下方向平行的侧面。
罩部32B是具有与上下方向垂直的表面的部位。罩部32B配置于在上下方向上与输出齿轮21重叠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罩部32B与第一侧壁32A的下端部连续地设置,配置于第一框部32的右前方的角部。罩部32B的表面(第一限制面的一例)与输出齿轮21对向,限制输出齿轮21的与旋转轴心L7平行的方向(也就是说,上下方向)的移动。
输出齿轮21、罩部32B及第一卷11在上下方向上按照输出齿轮21、罩部32B及第一卷11的顺序排列配置。另外,如上所述,输出齿轮21的第一侧面(也就是说,上侧的侧面)的全部区域在上下方向上与罩部32B重叠。
如图6所示,第一引导件32C是供从第一卷11拉出的打印用带11A卷挂的部位。第一引导件32C具有沿着第一卷11的周向而离开配置的多个板状的肋。多个肋在第一卷11的径向上突出,越去往下方则突出量(也就是说,板宽)越大。
图4所示的第一齿轮支承部32D是将输出齿轮21插通的齿轮轴,将输出齿轮21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第二齿轮支承部32E是将输入齿轮22插通的齿轮轴,将输入齿轮22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第三齿轮支承部32F是将中间齿轮23插通的齿轮轴,将中间齿轮23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
第二框部33具有第二侧壁33A、头开口33B、排出口33C、第二引导件33D及卡合部33E(参照图8)。
第二侧壁33A构成与打印用盒10的上下方向平行的侧面。
头开口33B是将第二侧壁33A的一部分切口而得到的部位。头开口33B是在打印用盒10被装配到打印装置主体100的状态下在内部配置打印头102的空间。
在头开口33B处,进行打印头102对打印用带11A的打印。头开口33B以使打印头102能够从下方插入的方式向打印用盒10的下方开口。
如图7所示,在头开口33B处,打印用带11A及墨带14A在左右方向上架设。打印后的打印用带11A从排出口33C向打印装置1的外部排出。输出齿轮21的一部分位于头开口33B内。另外,罩部32B在头开口33B内露出。
第二引导件33D是供通过了第一引导件32C的打印用带11A卷挂的部位。第二引导件33D与第一引导件32C同样,具有沿着第二卷14的周向而离开配置的多个板状的肋。多个肋在第二卷14的径向上突出,越去往下方则突出量(也就是说,板宽)越小。
图8所示的卡合部33E是构成为供第一框部32的第一齿轮支承部32D嵌合的凹状的部位。具体而言,卡合部33E是具有与上下方向平行的周面和与第一齿轮支承部32D的外径大概相等的内径的圆筒体。
卡合部33E的上表面33F(第二限制面的一例)在与输出齿轮21的旋转轴心L7平行的方向(也就是说,上下方向)上,与罩部32B的表面一起夹住输出齿轮21,限制输出齿轮21的上下方向的移动。
插通输出齿轮21的第一齿轮支承部32D从罩部32B的表面朝向卡合部33E的上表面33F突出。第一齿轮支承部32D的顶端从上方插入卡合部33E的中空部。
如图9A、9B、9C、9D所示,第一引导件32C及第二引导件33D构成了将构成第一卷11的打印用带11A从第一收容部41向第二收容部42输送的通路。
具体而言,如图9A所示,从第一卷11拉出的打印用带11A以描绘螺旋的方式一边从第一卷11的径向外侧与第一引导件32C抵接一边在第一收容部41内被朝向下后方运送。而且,如图9B所示,打印用带11A一边在上下方向上跨过第三收容部43一边被朝向左下方运送。
如图9C所示,到达了第二收容部42的打印用带11A一边从径向外侧与第二引导件33D抵接一边被朝向下前方运送。如图9D所示,到达了打印用盒10的下端部的打印用带11A通过头开口33B而从排出口33C排出。
(标签)
图10A所示的标签51使外部装置(也就是说,打印装置主体100)检测用于识别打印用盒10的识别信息。
如图11A所示,标签51是具有天线51A和IC芯片51B的RFID标签配置于粘着层之上的圆形的片。标签51通过打印装置主体100的检测部108对非接触式的RFID标签的读取而使检测部108检测存储于IC芯片51B的识别信息。
识别信息例如包括与传递机构20相关的信息、与打印用带11A相关的信息等。与传递机构20相关的信息例如包括与将输入齿轮22的转速除以输出齿轮21的转速而得到的传递比相关联的信息、与传递机构20所包括的旋转体(也就是说,齿轮)的数量相关联的信息等。与打印用带11A相关的信息例如包括表示打印用带11A的宽度、厚度、材质、颜色、层结构等的信息。
在本实施方式中,标签51跨第一框部32的外表面、第二框部33的外表面及第一盖部31的外表面而粘贴。另外,标签51的天线51A及IC芯片51B跨第一框部32和第二框部33而配置。由此,能够促进第一框部32与第二框部33之间的松动的抑制。
如图3A所示,标签51粘接于壳体35的侧面中的与壳体35向盒收纳部101的插入方向(也就是说,上下方向)及第一卷11的卷绕轴心平行的左侧面35A。
另外,如图5所示,标签51配置于在与输出齿轮21的旋转轴心L7正交的方向(也就是说,左右方向)上与输出齿轮21重叠的位置(具体而言,输出齿轮21的左侧)。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0B所示,标签51也可以仅跨第一框部32和第二框部33而粘贴。另外,如图10C所示,标签51还可以跨第一框部32、第二框部33、第一盖部31及第二盖部34而粘贴。
而且,如图11B所示,天线51A及IC芯片51B还可以不跨第一框部32和第二框部33而配置。另外,如图11C所示,标签51的形状不限定于圆形,也可以是四边形。
<打印装置主体的带运送及打印>
如图7所示,在打印用盒10被装配到打印装置主体100的状态下,打印头102在头开口33B处配置于与打印用带11A及墨带14A在前后方向上重叠的位置。
打印用带11A由压印辊103向头开口33B运送,并且由压印辊103隔着墨带14A而向发热元件发热后的打印头102压靠。由此,配置于墨带14A的表面的墨水的一部分向打印用带11A转印,向打印用带11A打印文字、符号等。
压印辊103将打印后的打印用带11A从打印用盒10内朝向外部运送。压印辊103通过与输出齿轮21卡合的压印齿轮104而旋转。压印辊103及压印齿轮104能够在与打印用盒10离开的位置和图12所示的压印齿轮104卡合于输出齿轮21的位置之间摆动。
在打印用盒10的壳体35被插入到盒收纳部101的状态下,驱动轴105与输入齿轮22卡合并且压印齿轮104与输出齿轮21卡合。
具体而言,在驱动轴105被插入到打印用盒10的输入卷轴16及输入齿轮22的状态下,通过压印辊103及压印齿轮104朝向打印用盒10的头开口33B摆动,压印齿轮104与输出齿轮21卡合。
在打印用盒10被装配的状态下,通过由驱动轴105旋转输入齿轮22而输出齿轮21旋转。而且,通过输出齿轮21的旋转而压印齿轮104旋转,通过压印齿轮104的旋转而压印辊103旋转。
也就是说,驱动源107经由驱动轴105而向输入齿轮22输入驱动力。另外,压印辊103利用从输出齿轮21输出的驱动力来运送打印用带11A。
检测部108从被装配到盒收纳部101的打印用盒10的标签51检测识别信息。检测部108检测到的识别信息向控制单元109发送。
控制单元109基于识别信息来控制打印头102的打印周期(也就是说,加热的接通、关断的切换周期)。具体而言,传递比越大,则控制单元109使打印周期越长(也就是说,传递比越小,则控制单元109使打印周期越短)。
另外,控制单元109基于识别信息来控制驱动源107的旋转方向。具体而言,控制单元109基于旋转体数量信息,以使压印辊103的旋转方向成为打印用带11A的运送方向的方式决定驱动源107的旋转方向。
[1-2.效果]
根据以上详述的实施方式,可得到以下的效果。
(1a)通过配置有RFID标签的标签51,能够抑制第一框部32与第二框部33之间的松动。另外,通过用于将RFID标签向壳体35安装的标签51兼作用于抑制松动的部件,能够抑制打印用盒10的部件件数的增加。
(1b)通过标签51向壳体35的外表面粘贴,能够提高检测部108对识别信息的检测精度。
(1c)通过抑制收容并支承输出齿轮21的第一框部32与第二框部33之间的松动,能够降低输出齿轮21的振动。其结果,能够使输出齿轮21与压印齿轮104的卡合稳定。
(1d)通过标签51配置于在左右方向上与输出齿轮21重叠的位置,能够减小在壳体35中供标签51粘贴的左侧面35A的面积。其结果,能够将打印用盒10小型化。
(1e)通过标签51向壳体35的左侧面35A粘贴,能够抑制打印装置主体100中的检测部108与其他的构件的干涉。其结果,能够将打印装置主体100小型化。
[2.第二实施方式]
[2-1.结构]
图13A、13B所示的打印装置1A具备打印用盒10A和打印装置主体100A。
<打印用盒>
打印用盒10A是对第一实施方式的打印用盒10追加图14所示的第三卷24、卷取卷轴25、卷取齿轮26及夹送辊27并且将第一实施方式的输入卷轴16、第一盖部31、第一框部32、第二框部33及第二盖部34置换为输入卷轴28、第一盖部36、第一框部37、第二框部38及第二盖部39而得到的。
输入卷轴28除了不具有花键齿16B这一点之外,与输入卷轴16相同。第一盖部36、第一框部37、第二框部38及第二盖部39分别是使第一盖部31、第一框部32、第二框部33及第二盖部34在左右方向上延伸而得到的。打印用盒10A的其他的结构除了以下说明的点之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打印用盒10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3A、13B所示,标签51粘贴于壳体35的前侧面35B。标签51至少跨第一框部37的外表面和第二框部38的外表面而粘贴。
图14所示的第三卷24是将用于打印用带11A的保护的层压带向输入卷轴28卷绕而得到的。层压带具有向由打印头102进行打印后的打印用带11A贴合的粘接面。
卷取卷轴25能够绕着旋转轴心L9旋转。卷取卷轴25的旋转轴心L9与第二供给卷轴15的旋转轴心L5(也就是说,上下方向)平行。卷取卷轴25通过卷取齿轮26的旋转来卷取墨带14A。
卷取齿轮26连结于卷取卷轴25,并且卡合于中间齿轮23。卷取齿轮26通过输入到输入齿轮22的驱动力而旋转,使卷取卷轴25旋转。
夹送辊27与按压辊106一起将层压带向打印后的打印用带11A压靠。夹送辊27配置于比头开口33B靠打印用带11A的运送方向的下游处。
<打印装置主体>
如图13A所示,打印装置主体100A具备盒收纳部101、打印头102、压印辊103、压印齿轮104、驱动轴105、按压辊106(参照图15)、驱动源107、检测部108、控制单元109及外壳110。
打印装置主体100A除了外壳110的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主体100不同这一点和具备按压辊106这一点之外,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主体100相同的结构。
按压辊106构成为能够与压印辊103及压印齿轮104一起摆动。也就是说,按压辊106能够在图15所示的与打印用盒10A离开的位置和图16所示的与夹送辊27一起按压打印用带11A及层压带的位置之间摆动。
[2-2.效果]
根据以上详述的实施方式,可得到以下的效果。
(2a)在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优点的同时,能够利用层压带来保护打印用带11A的打印内容。
[3.其他的实施方式]
以上,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公开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当然能够采用各种方式。
(3a)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打印用盒中,具有RFID标签的标签也可以不跨第一框部和第二框部而粘贴。例如,如图17A、17B所示,标签51也可以跨壳体35的第一框部32和第一盖部31而粘贴。
在这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框部32相当于第一壳体部,第一盖部31相当于第二壳体部。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7B中,第一框部32具有朝向第二框部33(也就是说,下方)突出的凸部32G,标签51跨凸部32G和第一盖部31而粘贴。
(3b)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打印用盒中,标签未必需要粘贴于壳体的外表面。例如,标签也可以跨第一壳体部的内表面和第二壳体部的内表面而粘贴。
(3c)上述实施方式的打印装置不限定于使用墨带来进行打印的打印装置。打印装置也可以作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打印用带的代替而使用带状的热敏纸,并且作为墨带的代替而使用层压带(也就是说,保护带)。
另外,打印装置也可以取代墨带而使用由热敏头进行打印图案的穿孔的模板带。在该情况下,在头开口处,打印用带可以在比模板带距打印头近的位置(也就是说,作为上层而)重叠于模板带,打印用带也可以在比模板带远离打印头的位置(也就是说,作为下层而)重叠于模板带。
(3d)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打印用盒中,传递机构也可以具有2个以上的中间齿轮。另外,传递机构还可以不具有中间齿轮。而且,传递机构还可以具有齿轮以外的旋转体(例如辊或带)。
(3e)第二实施方式的打印用盒也可以取代卷取卷轴而具备卷绕有层压带的第三供给卷轴。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打印用盒中,输入卷轴也可以作为墨带的卷取卷轴而使用。
(3f)也可以将上述实施方式中的1个构成要素所具有的功能拆分为多个构成要素,或者将多个构成要素所具有的功能合成为1个构成要素。另外,也可以省略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一部分。另外,也可以将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其他的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附加、置换等。需要说明的是,根据要求保护的范围所记载的语句而确定的技术思想中包含的所有方案都是本公开的实施方式。
附图标记说明
1…打印装置,10…打印用盒,11…第一卷,11A…打印用带,12…第一供给卷轴,14…第二卷,14A…墨带,15…第二供给卷轴,16…输入卷轴,20…传递机构,21…输出齿轮,22…输入齿轮,23…中间齿轮,31…第一盖部,32…第一框部,32B…罩部,32D…第一齿轮支承部,32G…凸部,33…第二框部,33B…头开口,33E…卡合部,33F…上表面,34…第二盖部,35…壳体,35A…左侧面,35B…前侧面,51…标签,51A…天线,51B…IC芯片,100…打印装置主体,101…盒收纳部,102…打印头,103…压印辊,104…压印齿轮,105…驱动轴,107…驱动源,108…检测部,109…控制单元。
Claims (13)
1.一种打印用盒,具备:
壳体,具有互相连结的第一壳体部和第二壳体部;
带,至少一部分收容于所述壳体,并且供于打印;及
标签,配置有具有天线的RFID标签,
所述标签跨所述第一壳体部和所述第二壳体部而粘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用盒,
所述天线跨所述第一壳体部和所述第二壳体部而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打印用盒,
所述标签跨所述第一壳体部的外表面和所述第二壳体部的外表面而粘贴。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打印用盒,
所述壳体具有连结于所述第一壳体部或所述第二壳体部的第三壳体部,
所述标签跨所述第一壳体部、所述第二壳体部及所述第三壳体部而粘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打印用盒,
该打印用盒还具备:
所述带的卷;及
齿轮,至少一部分收容于所述壳体,
所述第三壳体部连结于所述第一壳体部,
所述齿轮配置于所述第一壳体部与所述第二壳体部之间,
所述卷配置于所述第一壳体部与所述第三壳体部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打印用盒,
该打印用盒还具备至少一部分收容于所述壳体的齿轮,
所述第一壳体部具有限制所述齿轮的与旋转轴心平行的方向的移动的第一限制面,
所述第二壳体部具有第二限制面,该第二限制面在与所述齿轮的旋转轴心平行的方向上与所述第一限制面一起夹住所述齿轮,限制所述齿轮的与旋转轴心平行的方向的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打印用盒,
所述第一壳体部具有从所述第一限制面朝向所述第二限制面突出并且插通所述齿轮的齿轮轴。
8.根据权利要求5~7中任一项所述的打印用盒,
所述齿轮是输出供于所述带的运送的驱动力的输出齿轮。
9.根据权利要求5~8中任一项所述的打印用盒,
所述标签在与所述齿轮的旋转轴心正交的方向上与所述齿轮重叠。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打印用盒,
所述打印用盒能够向具备盒收纳部的打印装置主体装配,
所述壳体具有与所述壳体向所述盒收纳部的插入方向平行的侧面,
所述标签粘贴于所述侧面。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打印用盒,
该打印用盒还具备所述带的卷,
所述壳体具有与所述卷的卷绕轴心平行的侧面,
所述标签粘贴于所述侧面。
12.一种打印装置,具备:
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打印用盒;及
打印装置主体,所述打印用盒装配于该打印装置主体。
13.一种打印用盒,具备:
壳体;
带,至少一部分收容于所述壳体,并且供于打印;
输出齿轮,至少一部分收容于所述壳体,并且输出供于所述带的运送的驱动力;及
标签,配置有具有天线的RFID标签,并且粘贴于所述壳体,
所述标签在与所述输出齿轮的旋转轴心正交的方向上与所述输出齿轮重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0164212A JP2022056432A (ja) | 2020-09-30 | 2020-09-30 | 印刷用カセット及び印刷装置 |
JP2020-164212 | 2020-09-30 | ||
PCT/JP2021/034290 WO2022070987A1 (ja) | 2020-09-30 | 2021-09-17 | 印刷用カセット及び印刷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348305A true CN116348305A (zh) | 2023-06-27 |
Family
ID=809514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80064702.4A Pending CN116348305A (zh) | 2020-09-30 | 2021-09-17 | 打印用盒及打印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30219353A1 (zh) |
JP (1) | JP2022056432A (zh) |
CN (1) | CN116348305A (zh) |
WO (1) | WO2022070987A1 (zh) |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0032406A1 (fr) * | 1998-12-03 | 2000-06-08 | Sony Corporation | Systeme d'impression a transfert thermique |
JP2000280586A (ja) * | 1999-03-30 | 2000-10-10 | Alps Electric Co Ltd | インクリボンカセット |
CN101042821A (zh) * | 2006-03-24 | 2007-09-26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打印图像的可读性得到增强的rfid标签 |
JP2012200970A (ja) * | 2011-03-25 | 2012-10-22 | Brother Industries Ltd | テープカセット、及びテープカセットとテープ印刷装置 |
JP2015193113A (ja) * | 2014-03-31 | 2015-11-05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情報管理システムおよび情報管理システムのラベル作成装置 |
JP2017109469A (ja) * | 2015-12-14 | 2017-06-22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テープ印刷装置、テープ印刷装置における報知方法、報知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JP2018183944A (ja) * | 2017-04-27 | 2018-11-22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印刷装置及び印刷システム |
JP2019025889A (ja) * | 2017-07-31 | 2019-02-21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テープカセットおよびテープカセットユニット |
JP2020073319A (ja) * | 2019-12-26 | 2020-05-14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 |
CN111688371A (zh) * | 2019-03-15 | 2020-09-22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带盒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308518A (ja) * | 2000-10-19 | 2002-10-23 | Brother Ind Ltd | テープユニット |
US8100595B2 (en) * | 2007-12-07 | 2012-01-24 | Dymo | Label printing apparatus |
-
2020
- 2020-09-30 JP JP2020164212A patent/JP2022056432A/ja active Pending
-
2021
- 2021-09-17 WO PCT/JP2021/034290 patent/WO2022070987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1-09-17 CN CN202180064702.4A patent/CN116348305A/zh active Pending
-
2023
- 2023-03-22 US US18/188,252 patent/US20230219353A1/en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0032406A1 (fr) * | 1998-12-03 | 2000-06-08 | Sony Corporation | Systeme d'impression a transfert thermique |
JP2000280586A (ja) * | 1999-03-30 | 2000-10-10 | Alps Electric Co Ltd | インクリボンカセット |
CN101042821A (zh) * | 2006-03-24 | 2007-09-26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打印图像的可读性得到增强的rfid标签 |
JP2012200970A (ja) * | 2011-03-25 | 2012-10-22 | Brother Industries Ltd | テープカセット、及びテープカセットとテープ印刷装置 |
JP2015193113A (ja) * | 2014-03-31 | 2015-11-05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情報管理システムおよび情報管理システムのラベル作成装置 |
JP2017109469A (ja) * | 2015-12-14 | 2017-06-22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テープ印刷装置、テープ印刷装置における報知方法、報知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JP2018183944A (ja) * | 2017-04-27 | 2018-11-22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印刷装置及び印刷システム |
JP2019025889A (ja) * | 2017-07-31 | 2019-02-21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テープカセットおよびテープカセットユニット |
CN111688371A (zh) * | 2019-03-15 | 2020-09-22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带盒 |
JP2020073319A (ja) * | 2019-12-26 | 2020-05-14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230219353A1 (en) | 2023-07-13 |
JP2022056432A (ja) | 2022-04-11 |
WO2022070987A1 (ja) | 2022-04-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934648B (zh) | 带盒 | |
CN111688371B (zh) | 带盒 | |
CN114502385B (zh) | 打印设备和打印用带盒 | |
CN114502384B (zh) | 打印设备和打印用带盒 | |
CN114521176B (zh) | 打印用带盒和打印设备 | |
CN114502386A (zh) | 打印用带盒 | |
JP7529100B2 (ja) | カセット | |
CN116348305A (zh) | 打印用盒及打印装置 | |
US11813879B2 (en) | Printer | |
JP7567327B2 (ja) | 印刷用カセット、印刷装置及び印刷装置本体 | |
JP7540273B2 (ja) | 印刷用カセット及び印刷装置 | |
JP2021053915A (ja) | 印刷装置及び印刷用カセット | |
JP7501286B2 (ja) | 印刷用カセット | |
WO2024080161A1 (ja) | 印刷用カセット | |
JP7533086B2 (ja) | 印刷用カセット、印刷装置及び印刷装置本体 | |
CN114531859B (zh) | 打印用带盒 | |
CN114502387B (zh) | 打印用带盒 | |
JP2016022711A (ja) | プリンタ | |
JP3864865B2 (ja) | テープ印字装置用のラベル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 | |
JP3378864B2 (ja) | インクシートセット | |
JP2022116929A (ja) | 印刷装置本体及び印刷用カセット | |
CN117098716A (zh) | 印刷用盒及印刷装置 | |
CN116802060A (zh) | 辅助带盒、打印用带盒及打印用盒 | |
CN114434990A (zh) | 盒 | |
JP2001277629A (ja) | インクシートカートリッジ及び取替え用インクシートセット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