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194171A - 导管及导管的卡合方法 - Google Patents

导管及导管的卡合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194171A
CN116194171A CN202180060985.5A CN202180060985A CN116194171A CN 116194171 A CN116194171 A CN 116194171A CN 202180060985 A CN202180060985 A CN 202180060985A CN 116194171 A CN116194171 A CN 1161941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theter
bending portion
bending
artery
end 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6098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冈村辽
安永光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rum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erum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rumo Corp filed Critical Terum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61941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19417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021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 of the tubing
    • A61M25/0041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 of the tubing pre-formed, e.g. specially adapted to fit with the anatomy of body channe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043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 A61M25/005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with embedded materials for reinforcement, e.g. wires, coils, braids
    • A61M25/0052Localized reinforcement, e.g. where only a specific part of the catheter is reinforced, for rapid exchange guidewire por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043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 A61M25/0045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multi-layered, e.g. coate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043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 A61M25/005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with embedded materials for reinforcement, e.g. wires, coils, braid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169Exchanging a catheter while keeping the guidewire in place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iophysics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Abstract

【课题】提供一种操作性优异的导管及导管的卡合方法。【解决方案】一种从患者的手臂导入的肝动脉用的导管(1),其具有管状体(2),管状体(2)具有内层(31)、外层(32)及埋入至管状体(2)中的加强体(33),管状体(2)具有大致直线状的主体部(23)、和实质上在相同的平面内弯曲而被赋予形状的形状部(24),形状部(24)具有:第一弯曲部(25),其在与主体部(23)相比的前端侧规定第一角(θ4);第二弯曲部(26),其在与第一弯曲部(25)相比的前端侧规定第二角(θ5),并向与第一弯曲部(25)相同的一侧弯曲;第三弯曲部(27),其在与第二弯曲部(26)相比的前端侧规定第三角(θ3),并向与第二弯曲部(26)相反的一侧弯曲;和最前端部(28),其与第三弯曲部(27)相比配置在前端侧,在第一弯曲部(25)的基端侧的端部(25A)与第二弯曲部(26)的前端侧的端部(26A)之间具有物性变化点。

Description

导管及导管的卡合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插入生物体管腔内的导管、以及将导管与血管卡合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正在推行介入治疗,通过从开在皮肤上的孔插入到血管中的长尺寸的导管来进行心脏、血管、肝脏、脑、消化器官、泌尿器官等的病变部的治疗。
近年来,利用TRI(Trans Radial Intervention:经桡动脉介入)从手腕的桡动脉插入导管来进行治疗的手术被广泛推行(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通过从手臂的动脉导入导管,具有减轻患者的身体负担、加快出院等效果。
在肝脏有病变部的情况下,有时通过插入至肝动脉附近的治疗用导管来进行向病变部供给栓塞剂或药的治疗。当进行这种治疗时,为了使治疗用导管能够在目标位置充分发挥作用而期望使用引导导管。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欧洲专利第3013404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2:国际公布第2015/146408号公报
发明内容
从手臂的动脉导入的肝动脉用引导导管例如有时利用冠状动脉用引导导管等。然而,由于冠状动脉与肝动脉形状不同,所以难以操作。另外,在用于肝动脉以外的情况下也是同样的。
从手臂的动脉导入的引导导管优选为容易从锁骨下动脉进入降主动脉。而且,引导导管优选为对治疗用导管或导丝等医疗器械施加支持力,以缓和因治疗用导管或导丝等的插入而产生的反作用、且将治疗用导管保持在期望位置。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做出的,以提供一种操作性优异的导管及导管的卡合方法为目的。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是一种从患者的手臂导入的肝动脉用的导管,其特征在于,具有从基端连通至前端的管状体,上述管状体具有内层、外层及埋入至上述管状体中的加强体,上述管状体具有大致直线状的主体部、和实质上在相同的平面内弯曲而被赋予形状的形状部,上述形状部具有:第一弯曲部,其在与上述主体部相比的前端侧规定第一角;第二弯曲部,其在与上述第一弯曲部相比的前端侧规定第二角,并向与上述第一弯曲部相同的一侧弯曲;第三弯曲部,其在与上述第二弯曲部相比的前端侧规定第三角,并向与上述第二弯曲部相反的一侧弯曲;和最前端部,其与上述第三弯曲部相比配置在前端侧,在上述第一弯曲部的基端侧的端部与上述第二弯曲部的前端侧的端部之间具有物性变化点。
发明效果
如上述那样构成的导管由于物性变化点配置在第一弯曲部的基端侧的端部与第二弯曲部的前端侧的端部之间,所以通过使强度高的第一弯曲部与降主动脉接触从而导管的形状部的位置稳定。而且,由于至少一部分柔软的第二弯曲部与腹腔动脉良好地卡合、且与物性变化点相比配置在前端侧的柔软的第三弯曲部向与第二弯曲部相反的一侧弯曲,所以最前端部容易朝向肝总动脉。因此,本导管能够对插入内部的其他医疗器械施加良好的支持力。另外,由于设有物性变化点的形状部容易牢固地维持与物性变化点相比靠基端侧的部位的形状,所以导管容易进入降主动脉。因此,导管的操作性提高。
也可以是,上述物性变化点配置在上述第一弯曲部。由此,能够通过强度高的第一弯曲部的弯曲来使导管的前端侧稳定地朝向腹腔动脉,并能使与物性变化点相比配置在前端侧的柔软的第二弯曲部与腹腔动脉相匹配地变形以与其深度卡合(deep engage)。因此,本导管能够对插入内部的其他医疗器械施加良好的支持力。另外,由于第二弯曲部是柔软的,所以能够减轻所接触的血管壁的负担。
也可以是,上述物性变化点配置在上述第二弯曲部。由此,由于第一弯曲部及第二弯曲部的强度提高,所以能够牢固维持形状部的形状的范围变大,导管容易从锁骨下动脉进入降主动脉。
也可以是,上述物性变化点配置在上述第一弯曲部与上述第二弯曲部之间。由此,能够通过强度高的第一弯曲部的弯曲来使导管的前端侧稳定地朝向腹腔动脉,并能使与物性变化点相比配置在前端侧的柔软的第二弯曲部与腹腔动脉相匹配地变形以与其深度卡合。因此,本导管能够对插入内部的其他医疗器械施加良好的支持力。另外,由于第二弯曲部是柔软的,所以能够减轻所接触的血管壁的负担。而且,由于第一弯曲部的整体强度提高,所以能够牢固维持形状部的形状的范围变大,导管容易从锁骨下动脉进入降主动脉。
也可以是,上述物性变化点是上述加强体的端部。由于具有加强体会变硬,所以无需改变内层或外层的树脂就能够容易地设置物性变化点。
也可以是,当上述第二弯曲部以与腹腔动脉的血管壁接触的方式配置时,上述最前端部朝向肝总动脉,上述第一弯曲部与腹腔动脉的相反侧的降主动脉的壁面接触。由此,能够在使强度高的第一弯曲部同降主动脉的与腹腔动脉为相反侧的血管壁稳定接触的状态下,使第二弯曲部与腹腔动脉良好地卡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另一方式是一种导管的卡合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下步骤:将导管插入患者的手臂的动脉中的步骤,上述导管具有从基端连通至前端的管状体,上述管状体具有内层、外层及埋入至上述管状体中的加强体,上述管状体具有大致直线状的主体部、和实质上在相同的平面内弯曲而被赋予形状的形状部,上述形状部具有:第一弯曲部,其与上述主体部相比配置在前端侧;第二弯曲部,其与上述第一弯曲部相比配置在前端侧,并向与上述第一弯曲部相同的一侧弯曲;第三弯曲部,其与上述第二弯曲部相比配置在前端侧,并向与上述第二弯曲部相反的一侧弯曲;和最前端部,其与上述第三弯曲部相比配置在前端侧,在上述第一弯曲部的基端侧的端部与上述第二弯曲部的前端侧的端部之间具有物性变化点;使上述导管的形状部向能够从上述手臂的动脉进入的主动脉前进的步骤;使上述形状部向在与上述主动脉的长轴交叉的方向上连结的第一血管前进的步骤;以及使上述第二弯曲部与上述第一血管的血管壁接触,并使上述第一弯曲部与上述第一血管的相反侧的主动脉的血管壁抵接,使上述最前端部朝向在上述第一血管的末梢侧至少分支成两条的血管中的被选择的第二血管的步骤。
如上述那样构成的导管的卡合方法能够通过使强度高的第一弯曲部与降主动脉接触来使导管的形状部的位置稳定。而且,能够使至少一部分柔软的第二弯曲部与第一血管良好地卡合,以使最前端部朝向第二血管。因此,手术实施者能够以导管为引导而容易地将其他医疗器械插入第二血管。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血管内的导管的配置的概略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导管的前端部的平面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导管的前端部的平面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导管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三点弯曲试验机的平面图。
图6是表示将导管插入到降主动脉中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7是表示将导管插入到腹腔动脉中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8是表示作为物性变化点的加强体的端部的位置的平面图,(A)是变形例1,(B)是变形例2。
图9是将实施例1的长度方向省略了一部分的导管的整体图。
图10是将实施例2的长度方向省略了一部分的导管的整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为了便于说明,附图的尺寸有时会被夸大而与实际尺寸不同。另外,在本说明书及附图中,通过对实质上具有相同功能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重复说明。在本说明书中,将插入管腔的一侧称为“前端侧”,并将进行操作的一侧称为“基端侧”。
如图1、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导管1是用于到达肝总动脉105的导管。导管1从患者手臂的动脉100(例如桡动脉)导入血管内,并前往肝动脉附近。导管1可以是所谓的引导导管、血管造影导管、导丝支撑导管或微导管。另外,导管1也可以是引导导管与插入引导导管的内管中的、比引导导管长的微导管的组合。
如图1~3所示,导管1具有管状体2、配置在管状体2的基端侧的座部(hub)5、和抗扭结保护器4。
管状体2为长尺寸且具有挠性。管状体2在其大致中心部形成有从基端延伸至前端的管腔21。
座部5形成有与管腔21连通的通路。座部5例如能够用于插入或拔出导丝6或治疗用导管7等。另外,座部5能够用于注入X射线造影剂、药液、生理盐水等各种液体。
抗扭结保护器4由弹性材料形成。抗扭结保护器4覆盖管状体2与座部5连结的部分。由此,抗扭结保护器4防止管状体2在该部分附近的弯折或扭结。另外,也可以在抗扭结保护器4与管状体2之间设置供管状体2的基端侧插入并将其固定在座部5上的、外径比管状体2大的柔软的抗扭结管8,还可以省略抗扭结保护器4而仅设置抗扭结管8。
对管状体2进行详述。如图4所示,管状体2由多层构成,具备形成管腔21的内表面的内层31、形成在内层31的外侧的外层32、和埋设在管状体2中的加强体33。此外,内层31和外层32的树脂既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具有不同的颜色、硬度、造影剂等。
内层31在内部形成有管腔21。内层31的构成材料能够适用热塑性树脂或热固性树脂等,优选为聚四氟乙烯(PTFE)等氟树脂、高密度聚乙烯(HDPE)等低摩擦材料等,也可以是聚氨酯类、聚酯类、聚酰胺类、聚丁二烯类、反式聚异戊二烯类、氟橡胶类、氯化聚乙烯类等各种热塑性弹性体。
外层32是将内层31的外周围覆盖的管状部件。外层32形成管状体2的径向外侧的外表面。外层32的构成材料例如可以列举苯乙烯类、聚烯烃类、聚氨酯类、聚酯类、聚酰胺类、聚丁二烯类、反式聚异戊二烯类、氟橡胶类、氯化聚乙烯类等各种热塑性弹性体、聚醚酮、聚酰亚胺类等,并能使用其中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聚合物合金、共混聚合物、层叠体等)。外层32也可以包含X射线造影性的材料。
加强体33埋设在管状体2中。即,加强体33配置在管状体2的内表面与外表面之间。加强体33通过将多根线材34以具有间隙的方式编织成管状而形成。加强体33可以以同一方向上的横卷缠绕线材34、或者右绕/左绕等一边变更卷绕方向一边缠绕线材34,另外也可以根据位置来变更卷绕节距、格子间距、相对于周向的倾斜角度等,其结构并无特别限定。
加强体33的线材34的线径(直径)并无特别限定,例如为0.04~0.05mm。线材34的截面形状并无特别限定,例如为圆形、椭圆形、四边形等。
用于加强体33的线材34能够适用不锈钢、铂(Pt)/钨(W)等的金属线、树脂纤维、碳纤维、玻璃纤维等,或者也可以将这些线材34多根并用。
如图2及3所示,具备内层31、外层32及加强体33的管状体2具有大致直线状的主体部23和被赋予形状的形状部24。形状部24实质上在相同的平面(同一平面)内弯曲。形状部24也可以包括直线部位。形状部24具有第一弯曲部25、第二弯曲部26、第三弯曲部27和最前端部28。第一弯曲部25从位于主体部23前端的第一中间点P1向前端方向延伸,并同时在平面内弯曲。第二弯曲部26从位于第一弯曲部25的前端的第二中间点P2向前端方向延伸,并同时在平面内向与第一弯曲部25相同的方向弯曲。第二中间点P2是第一弯曲部25与第二弯曲部26之间的、曲率半径最大的部位。在第一弯曲部25与第二弯曲部26之间曲率半径最大的部位沿着管状体2的中心线具有规定范围的情况下,第二中间点P2例如能够定义为沿着该范围的中心线的中央。也可以在第一弯曲部25与第二弯曲部26之间以规定范围(长度)设置有直线部位。第三弯曲部27从位于第二弯曲部26的前端的第三中间点P3向前端方向延伸,并同时在平面内向与第二弯曲部26相反的方向弯曲。第三中间点P3是第二弯曲部26与第三弯曲部27之间的、曲率半径最大的部位。在第二弯曲部26与第三弯曲部27之间曲率半径最大的部位沿着管状体2的中心线具有规定范围的情况下,第三中间点P3例如能够定义为沿着该范围的中心线的中央。也可以在第二弯曲部26与第三弯曲部27之间以规定范围(长度)设置有直线部位。最前端部28从位于第三弯曲部27的前端的第四中间点P4向前端方向直线延伸。第四中间点P4位于大致直线状的最前端部28的基端。此外,实质上在相同的平面内弯曲是指,除了在相同的平面内弯曲之外,还包括导管1的前端部以在实用性上能够发挥相同效果的程度稍微从平面突出的情况。
将从主体部23的中心线穿过的轴作为第一轴A。将管状体2的中心线在第二中间点P2处的切线或直线作为第二轴B。将管状体2的中心线在第三中间点P3处的切线作为第三轴C。将从最前端部28的中心线穿过的轴作为第四轴D。
将第二轴B相对于第一轴A在前端侧所成的角度定义为第一角θ4。第一角θ4是第一弯曲部25中的、管状体2的中心线的方向的变化量。即,第一弯曲部25规定第一角θ4。第一弯曲部25的曲率半径在第一弯曲部25中可以是恒定的,但也可以变化。在第一弯曲部25中,曲率半径最小的部位(最急剧弯曲的部位)的第一最小曲率半径R1优选为10~80mm,更优选为15~60mm,进一步优选为20~55mm。在图2的例子中,第一最小曲率半径R1为30mm。另外,第二中间点P2的曲率半径为50mm。第一角θ4优选为10~120°,更优选为45~90°,进一步优选为60~80°。在图2的例子中,第一角θ4为70°。
将第三轴C相对于第二轴B在前端侧所成的角度定义为第二角θ5。第二角θ5是第二弯曲部26中的、管状体2的中心线的方向的变化量。即,第二弯曲部26规定第二角θ5。第二弯曲部26的曲率半径在第二弯曲部26中可以是恒定的,但也可以变化。在第二弯曲部26中,曲率半径最小的部位(最急剧弯曲的部位)的第二最小曲率半径R2优选为5~15mm,更优选为7~12mm,进一步优选为8~11mm。在图2的例子中,第二最小曲率半径R2为9mm。第二角θ5优选为10~170°,更优选为55~100°,进一步优选为70~90°。在图2的例子中,第二角θ5为80°。第二最小曲率半径R2小于第一最小曲率半径R1。
将第四轴D相对于第三轴C在前端侧所成的角度定义为第三角θ3。第三角θ3是第三弯曲部27中的、管状体2的中心线的方向的变化量。即,第三弯曲部27规定第三角θ3。第三弯曲部27的曲率半径在第三弯曲部27中可以是恒定的,但也可以变化。在第三弯曲部27中,曲率半径最小的部位(最急剧弯曲的部位)的第三最小曲率半径R3优选为1~9mm,更优选为2~8mm,进一步优选为4~7mm。在图2的例子中,第三最小曲率半径R3为5mm。第三角θ3优选为大于0°且为90°以下,更优选为20~70°,进一步优选为30~60°。在图2的例子中,第三角θ3为45°。
将第一轴A与第二轴B的交点定义为第一交点E1,将第二轴B与第三轴C的交点定义为第二交点E2,并将第三轴C与第四轴D的交点定义为第三交点E3。
第一交点E1与第二交点E2之间的距离L1优选为5~100mm,更优选为20~60mm,进一步优选为30~50mm。在图2的例子中,距离L1为34mm。
第二交点E2与第三交点E3之间的距离L2优选为1~80mm,更优选为5~50mm,进一步优选为10~2mm。在图2的例子中,距离L2为12mm。
第三交点E3与最前端部28的最前端之间的距离L3优选为0.1~60mm,更优选为1~40mm,进一步优选为2~30mm。在图2的例子中,距离L3为3.5mm。
沿着最前端部28的中心线的长度L4优选为0.1~50mm,更优选为0.5~30mm,进一步优选为1~20mm。在图2的例子中,长度L4为1.4mm。
在第二弯曲部26中,将曲率半径最小的部位(最急剧弯曲的部位)定义为第二弯曲点P5。在第二弯曲部26中,在曲率半径最小的部位沿着管状体2的中心线具有规定范围的情况下,第二弯曲点P5例如能够定义为沿着该范围的中心线的中央。将从第二弯曲点P5和位于主体部23前端的第一中间点P1穿过的轴定义为第五轴F。将第五轴F相对于第一轴A在前端侧所成的角定义为第一倾斜角θ1。第一倾斜角优选为10~110°,更优选为34~63°,进一步优选为40~50°。在图2的例子中,第一倾斜角θ1为46°。第一倾斜角θ1越大,则管状体2的弯曲越大。
第二倾斜角θ2是在第二弯曲部26中具有第二最小曲率半径R2的角度范围。即,第二弯曲部26在第二倾斜角θ2的范围内具有第二最小曲率半径R2。第二倾斜角θ2优选为5~120°,更优选为10~90°,进一步优选为38~80°。在图2的例子中,第二倾斜角θ2为73°。
将第四轴D相对于第一轴A在前端侧所成的角度定义为第三倾斜角θ6。第三倾斜角θ6是最前端部28相对于主体部23所成的角度。第三倾斜角θ6优选为0~240°以下,更优选为80~150°,进一步优选为90~120°。在图2的例子中,第三倾斜角θ6为105°。
或者,第二中间点P2的曲率半径只要是40mm以上即可,更优选为50mm以上,也可以进一步优选为第二中间点P2是大致直线。另外,连接第二中间点P2与第二弯曲点P5的直线G从第二中间点P2朝向第二弯曲点P5的方向是远离主体部23的方向,且是在主体部23的延伸方向上远离座部3的方向。换言之,由第二中间点P2、直线G与第一中心轴A的交点E4及第一中间点P1形成的角度θ7是钝角。在该情况下,导管1能够抑制向胃左动脉106或脾动脉107误入。在图2的例子中,θ7为102°。
管状体2在从基端朝向前端方向到达规定位置的范围内埋设有加强体33。加强体33的前端侧的端部35配置在第一弯曲部25的基端侧的端部25A与第二弯曲部26的前端侧的端部26A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加强体33的前端侧的端部35配置在第一弯曲部25与第二弯曲部26之间。
导管1也可以从前端开口部22沿着轴心朝向基端方向被覆盖润滑性涂层。润滑性涂层可以覆盖全长,例如覆盖从前端开口部22沿着轴心朝向基端方向到至少400mm以下、更优选为200mm以下为止的范围。因此,手术实施者也能够将导管1深度插入肝总动脉105。润滑性涂层的构成材料例如可以列举: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丙烯酸3,4-环氧环己基甲酯、甲基丙烯酸3,4-环氧环己基甲酯、β-甲基缩水甘油基甲基丙烯酸酯、烯丙基缩水甘油醚等含环氧基单体与N-甲基丙烯酰胺、N,N-二甲基丙烯酰胺、丙烯酰胺等亲水性单体的共聚物;由上述亲水性单体构成的(共)聚合物;羟丙基纤维素、羟甲基纤维素等纤维素类高分子物质;多糖、聚乙烯醇、甲基乙烯基醚-马来酸酐共聚物、水溶性聚酰胺、聚((甲基)丙烯酸-2-羟乙酯)、聚乙二醇、聚丙烯酰胺、聚乙烯吡咯烷酮等。
管状体2的外径优选为1mm(3Fr)~2.5mm(6Fr),更优选为1.3mm(4Fr)~1.8mm(5Fr)。管状体2的有效长度优选为800~1800mm,更优选为1000~1800mm,进一步优选为1000~1500mm,更进一步优选为可以根据体格、或者根据从远端桡动脉或鼻烟壶桡动脉插入的理由而从1100mm、1200mm、1250mm、1300mm中选择。管状体2优选为能够根据患者或要导入的血管等来适当选择。例如,在导管1从身材矮小的女性的肱动脉导入的情况下,管状体2的有效长度优选为比较短。在导管1从身材高大的男性的远端桡动脉导入的情况下,管状体2的有效长度优选为比较长。有效长度是能够插入血管或鞘等内的部位的长度。在本实施方式中,有效长度是从抗扭结保护器4的最前端到管状体2的最前端为止的长度。
从管状体2的第一弯曲部25的基端侧的端部25A到加强体33的前端侧的端部35为止的、沿着管状体2的中心轴的长度L5优选为1~75mm,更优选为20~45mm。从管状体2的加强体33的前端侧的端部35到管状体2的前端为止的、沿着管状体2的中心轴的长度L6优选为1~50mm,更优选为20~30mm。此外,沿着管状体2的中心轴的长度与使管状体2变形成直线状时的长度一致。从管状体2的第一弯曲部25的基端侧的端部25A到管状体2的前端为止的长度L7是上述长度L5与L6的合计,优选为40~75mm,更优选为50~75mm。
L6/L7的比率优选为1~100%,更优选为10~60%,进一步优选为10~40%。或者,L6/L5的比率优选为1~200%,更优选为10%以上且小于70%。作为一个例子,L5为37mm,L6为23mm,L7为60mm,L6/L7为38%,L6/L5为62%。
管状体2在与埋设有加强体33的部位相比为前端侧的部位具有未设置加强体33的柔软部36。由于导管1具备柔软部36,所以即使在弯曲或分支的血管内也能够在不损伤血管的情况下移动。柔软部36的长度与上述长度L6一致。在4Fr的导管1的情况下,柔软部36的长度L6为23mm。在5Fr的导管1的情况下,柔软部36的长度L6为23mm。柔软部36具有比设有加强体33的部位低的弯曲特性。弯曲特性可以是弯曲弹性模量、基于三点弯曲试验而得到的载荷或应力的实测值等。管状体2的至少一部分的弯曲弹性模量优选为2~25MPa,更优选为4~20MPa,进一步优选为7~13MPa,更进一步优选为9~10MPa。管状体2的设有加强体33的部位的基于三点弯曲试验而得到的载荷优选为20~250gf,更优选为40~120gf。在导管1的外径为4Fr的情况下,弯曲特性(载荷)优选为40gf以上。在导管1的外径为5Fr的情况下,弯曲特性(载荷)优选为80gf以上。
图5表示通过三点弯曲试验来测量弯曲特性的例子。作为测量条件,例如室温为25℃,支承台71的支点间距S为25.4mm(1英寸),从相反侧对支点之间的中心位置进行按压的压头72的试验速度为5mm/min,压头72的压入量T为2mm。压头宽度W1为1.0mm,压头的曲率半径r1为0.5mm。支承台71的各支点73的支点宽度W2为4.0mm,各支点73的曲率半径r2为0.5mm。能够将在该条件下测量的压入载荷作为弯曲特性利用。
管状体2也可以在前端部配置比基端侧柔软的前端尖部。前端尖部由橡胶材料等富有柔软性的材料构成。
构成管状体2的层的数量和各层的构成材料、有无加强体等也可以沿着管状体2的长度方向而不同。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导管1的使用方法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导管1从手臂的动脉100插入血管内,并与腹腔动脉104(Celiacartery)卡合(engage)。被导入导管1的手臂的动脉100例如是远端桡动脉(Distal radialArtery)、常规桡动脉(Conventional Radial Artery)、尺动脉(Ulnar Artery)、远端尺动脉(Distal Ulnar Artery)、肱动脉(Brachial Artery)、鼻烟壶-桡动脉(Snuff BoxRadial Artery)等。在此,以向左手臂的动脉插入导管1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此外,导管1也可以从右手臂的动脉插入。
在手术中,手术实施者向手臂的动脉100插入导丝6。接着,手术实施者将管腔21内容纳有导丝6的导管1沿着导丝6推进。通常,导丝6的前端先于导管1的前端。因此,导管1的形状部24通过管腔21内的导丝6而变形成接近直线的形状。
如图6所示,导丝6及导管1穿过锁骨下动脉101向主动脉弓102行进。在锁骨下动脉101与主动脉弓102相连的部位,导管1为了朝向降主动脉103而需要大幅弯曲。为了应对该情况,例如手术实施者能够使导丝6暂且后退以将导丝6容纳在导管1的管腔21中。由此,导管1的形状部24恢复到原来的弯曲形状。手术实施者能够利用形状部24的弯曲来使导管1的前端从主动脉弓102向降主动脉103前进。由于形状部24因设有加强体33而容易维持形状,所以导管1能够容易地从锁骨下动脉101进入降主动脉103。之后,手术实施者使导丝6从导管1突出。由此,导丝6能够容易地向降主动脉103行进。接着,手术实施者沿着导丝6推进导管1。由此,导管1能够容易地从主动脉弓102向降主动脉103行进。导管1在降主动脉103中向下侧X(靠近下肢的一侧)移动,并到达腹腔动脉104的附近。
在导丝6及导管1到达腹腔动脉104的入口附近之后,手术实施者使导丝6后退以将导丝6容纳在导管1的管腔21中。由此,如图7所示,导管1的形状部24恢复到原来的弯曲形状。手术实施者能够利用形状部24的弯曲来使导管1的前端插入腹腔动脉104。腹腔动脉104从降主动脉103大体向前侧Z(腹侧)延伸。从腹腔动脉104分支出肝总动脉105、胃左动脉106及脾动脉107。肝总动脉105大体从腹腔动脉104向下侧X(靠近下肢的一侧)延伸。胃左动脉106及脾动脉107大体从腹腔动脉104向上侧Y(靠近头的一侧)延伸。导管1的第二弯曲部26与腹腔动脉104的血管壁接触,第一弯曲部25同降主动脉103的与腹腔动脉104的入口为相反侧的血管壁接触。第二弯曲部26与腹腔动脉104的、下侧X的血管壁接触。由此,导管1的第二弯曲部26能够与腹腔动脉104卡合。在该状态下,第三弯曲部27向第一弯曲部25及第二弯曲部26的相反侧弯曲。因此,导管1的最前端容易朝向从腹腔动脉104向下侧X延伸的肝总动脉105。第三弯曲部27及/或最前端部28可以与肝总动脉105的血管壁接触,但也可以不接触。
导管1在与前端相距规定距离(例如20~30mm)之处配置有作为物性变化点的、加强体33的前端侧的端部35,因此,通过使与加强体33相比靠前端侧的柔软部36与腹腔动脉104的壁面接触,从而位置稳定。而且,由于在柔软部36未设置加强体35,所以分支和弯曲较多的腹腔动脉104中的血管选择的自由度增加、或者基于导丝6进行的血管选择变得容易。此外,冠状动脉用引导导管将用于钩挂于冠状动脉口的前端侧弯曲部配置在主动脉侧,因此,通常是将加强体设置到配置于前端的2~3mm处的软尖端附近为止、即前端侧弯曲部为止。相对于此,本实施方式的导管1是肝动脉用导管,至少向腹腔动脉104插入第二弯曲部26,因此,构造及卡合方法与冠状动脉用引导导管不同。另外,第一弯曲部25与因弯曲部急剧弯曲而突出的Jacky型或Sarah型的导管不同,是平滑弯曲的,因此,能够平滑地与血管壁接触,能够减轻血管的负担。
另外,以往的从股动脉插入并与腹腔动脉104卡合的导管从股动脉到腹腔动脉104均大致直线地配置,因此即使在形状部中没有加强体33,也能发挥支持力。然而,当将该以往的导管从手臂的动脉导入时,由于造影剂的喷射或微导管的操作,存在发生导管的一部分向与降主动脉103相反的升主动脉弯曲的“脱出(prolapse)”的隐患。
即使是为了防止脱出,导管1的加强体33的端部35(物性变化点)也优选为处于第一弯曲部25的基端侧的端部25A与第二弯曲部26的前端侧的端部26A之间。导管1的弯曲刚度在物性变化点处大幅变化,并朝向前端侧变低。另外,对于物性变化点,除了加强线33的端部35以外,也可以改变外层32及/或内层31的树脂的硬度以使其朝向前端侧变得柔软,或将导管1设置为朝向前端侧变细。
另外,为了使导管1的回弹力更大,也可以将加强线33的端部35设于曲率半径最大的第二中间点P2附近,或者也可以使其与第二中间点P2一致。
之后,从座部5向导管1的管腔21插入比导管1长的治疗用导管7。手术实施者能够使治疗用导管7从导管1的前端突出,并容易地将其插入肝总动脉105。此时,由于导管1的最前端从腹腔动脉104朝向下侧X,所以能够抑制治疗用导管7误插入朝向上侧Y的胃左动脉106或脾动脉107。之后,手术实施者能够将治疗用导管7插入肝总动脉105,并经由治疗用导管7释放栓塞剂或药液。导管1缓和因治疗用导管7或导丝6的插入而产生的反作用。而且,导管1能够对治疗用导管7施加支持力,以将治疗用导管7保持在期望位置。此外,被插入导管1中的医疗器械也可以不是治疗用导管7。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导管1是从患者的手臂导入的肝动脉用的导管1,具有从基端连通至前端的管状体2,管状体2具有内层31、外层32及埋入至管状体2中的加强体33,管状体2具有大致直线状的主体部23、和实质上在相同的平面内弯曲而被赋予形状的形状部24,形状部24具有:第一弯曲部25,其在与主体部23相比的前端侧规定第一角θ4;第二弯曲部26,其在与第一弯曲部25相比的前端侧规定第二角θ5,并向与第一弯曲部25相同的一侧弯曲;第三弯曲部27,其在与第二弯曲部26相比的前端侧规定第三角θ3,并向与第二弯曲部26相反的一侧弯曲;和最前端部28,其与第三弯曲部27相比配置在前端侧,在第一弯曲部25的基端侧的端部25A与第二弯曲部26的前端侧的端部26A之间具有物性变化点。
如上述那样构成的导管1由于物性变化点配置在第一弯曲部25的基端侧的端部25A与第二弯曲部26的前端侧的端部26A之间,所以通过使强度高的第一弯曲部25与降主动脉103接触从而导管1的形状部24的位置稳定。而且,由于至少一部分柔软的第二弯曲部26与腹腔动脉104良好地卡合、且与物性变化点相比配置在前端侧的柔软的第三弯曲部27向与第二弯曲部26相反的一侧弯曲,所以最前端部28容易朝向肝总动脉105。因此,本导管1能够对插入内部的治疗用导管7或导丝6等其他医疗器械施加良好的支持力。另外,由于设有物性变化点的形状部24容易牢固地维持与物性变化点相比靠基端侧的部位的形状,所以导管1容易从锁骨下动脉101(左锁骨下动脉或右锁骨下动脉)进入降主动脉103。因此,导管1的操作性提高。
另外,物性变化点配置在第一弯曲部25与第二弯曲部26之间。由此,能够通过强度高的第一弯曲部25的弯曲来使导管1的前端侧稳定地朝向腹腔动脉104,并能够使与物性变化点相比配置在前端侧的柔软的第二弯曲部26与腹腔动脉104相匹配地变形以与其深度卡合(deep engage)。因此,本导管1能够对插入内部的治疗用导管7或导丝6等其他医疗器械施加良好的支持力。另外,由于第二弯曲部26是柔软的,所以能够减轻所接触的血管壁的负担。而且,由于第一弯曲部25的整体强度提高,所以能够牢固维持形状部24的形状的范围变大,导管1容易从锁骨下动脉101进入降主动脉103。
另外,物性变化点是加强体33的端部35。由于具有加强体33会变硬,所以无需改变内层31或外层32的树脂就能够容易地设置物性变化点。
另外,当第二弯曲部26以与腹腔动脉104的血管壁接触的方式配置时,最前端部28朝向肝总动脉105,第一弯曲部25与腹腔动脉104的相反侧的降主动脉103的壁面接触。由此,能够在使强度高的第一弯曲部25与降主动脉103的与腹腔动脉104为相反侧的血管壁稳定接触的状态下,使第二弯曲部26与腹腔动脉104良好地卡合。
另外,本发明还包括导管1的卡合方法。导管1的卡合方法具有以下步骤:将在第一弯曲部25的基端侧的端部25A与第二弯曲部26的前端侧的端部26A之间具有物性变化点的上述导管1插入手臂的动脉(例如桡动脉100)中的步骤;使导管1的形状部24向能够从手臂的动脉进入的主动脉(例如降主动脉103)前进的步骤;使形状部24向在与主动脉的长轴交叉的方向上连结的第一血管(例如腹腔动脉104)前进的步骤;以及使第二弯曲部26与第一血管的血管壁接触,并使第一弯曲部25与第一血管的相反侧的主动脉的血管壁抵接,使最前端部28朝向在第一血管的末梢侧至少分支成两条的血管中的被选择的第二血管的步骤。
如上述那样构成的导管1的卡合方法能够通过使因加强体33而强度高的第一弯曲部25与主动脉接触来使导管1的形状部24的位置稳定。而且,能够使至少一部分柔软的第二弯曲部26与第一血管良好地卡合,以使最前端部28朝向第二血管。因此,手术实施者能够以导管1为引导而容易地将其他医疗器械插入第二血管。
此外,本发明并不仅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内能够由本领域技术人员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导管1能够在上述各种角度、尺寸等的范围内适当设计。例如,如图8的(A)所示的第一变形例那样,作为物性变化点的、加强体33的端部35也可以配置在第一弯曲部25。由此,能够通过因具有加强体33而强度高的第一弯曲部25的弯曲来使导管1的前端侧稳定地朝向腹腔动脉104,并能够使与加强体33相比配置在前端侧的柔软的第二弯曲部26与腹腔动脉104相匹配地变形以与其深度卡合。因此,本导管1能够对插入内部的其他医疗器械施加良好的支持力。另外,由于第二弯曲部26是柔软的,所以能够减轻所接触的血管壁的负担。
另外,如图8的(B)所示的第二变形例那样,作为物性变化点的、加强体33的端部35也可以配置在第二弯曲部26。由此,由于第一弯曲部25及第二弯曲部26的强度提高,所以能够牢固维持形状部24的形状的范围变大,导管1容易从锁骨下动脉101进入降主动脉103。
以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制作了图9所示的具备抗扭结管8的导管1。导管1的各参数如下所示。
有效长度:1250mm
外径:1.4mm(4Fr)
内径(管腔直径):1.1mm
截面构造:内层、加强体、外层的层叠体
加强线直径及构造:0.04mm、双层网格线
前端润滑性涂层长度:150mm
θ1:47°
θ2:77°
θ3:45°
θ4:70°
θ5:85°
θ6:102°
θ7:97°
L1:34mm
L2:12mm
L3:3.5mm
L4:1.4mm
L5:37mm
L6:23mm
L7:60mm
R1:30mm
R1:30mm
R2:9mm
R3:5mm
P2处的曲率半径:50mm
实施例2
制作了图10所示的导管1。导管1的各参数如下所示。
有效长度:1250mm
外径:1.7mm(5Fr)
内径(管腔直径):1.2mm
截面构造:内层、加强体、外层的层叠体加强线直径及构造:0.05mm、双层网格线
前端润滑性涂层长度:150mm
θ1:44°
θ2:76°
θ3:20°
θ4:70°
θ5:81°
θ6:129°
θ7:99°
L1:34mm
L2:12mm
L3:3.5mm
L4:1.4mm
L5:37mm
L6:23mm
L7:60mm
R1:30mm
R1:30mm
R2:9mm
R3:5mm
P2处的曲率半径:50mm
此外,导管1所卡合的血管并不限定于腹腔动脉104。例如,导管1所卡合的血管也可以是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肾动脉、腰动脉、脾动脉、胃左动脉、睾丸动脉、髂总动脉、髂内动脉、前列腺动脉、子宫动脉、髂外动脉、冠状动脉等。
此外,本申请以2020年8月3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2020-131419号及2020年11月30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2020-197871号为基础,并将它们的公开内容以引用的方式整体并入。
附图标记说明
1 导管
2 管状体
6 导丝
7 治疗用导管
8 抗扭结管
21 管腔
23 主体部
24 形状部
25 第一弯曲部
26 第二弯曲部
27 第三弯曲部
28 最前端部
31 内层
32 外层
33 加强体
34 线材
35 加强体
36 柔软部
100 桡动脉
101 锁骨下动脉
102 主动脉弓
103 降主动脉
104 腹腔动脉
105 肝总动脉
106 胃左动脉
107 脾动脉。

Claims (8)

1.一种导管,其从患者的手臂导入且用于肝动脉,
所述导管的特征在于,
具有从基端连通至前端的管状体,
所述管状体具有内层、外层及埋入至所述管状体中的加强体,
所述管状体具有大致直线状的主体部和实质上在相同的平面内弯曲而被赋予形状的形状部,
所述形状部具有:
第一弯曲部,其在与所述主体部相比的前端侧规定第一角;
第二弯曲部,其在与所述第一弯曲部相比的前端侧规定第二角,并向与所述第一弯曲部相同的一侧弯曲;
第三弯曲部,其在与所述第二弯曲部相比的前端侧规定第三角,并向与所述第二弯曲部相反的一侧弯曲;和
最前端部,其与所述第三弯曲部相比配置在前端侧,
在所述第一弯曲部的基端侧的端部与所述第二弯曲部的前端侧的端部之间具有物性变化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物性变化点配置在所述第一弯曲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物性变化点配置在所述第二弯曲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物性变化点配置在所述第一弯曲部与所述第二弯曲部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物性变化点是所述加强体的端部。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二弯曲部以与腹腔动脉的血管壁接触的方式配置时,所述最前端部朝向肝总动脉,所述第一弯曲部与腹腔动脉的相反侧的降主动脉的壁面接触。
7.一种导管的卡合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下步骤:
将导管插入患者的手臂的动脉中的步骤,所述导管具有从基端连通至前端的管状体,所述管状体具有内层、外层及埋入至所述管状体中的加强体,所述管状体具有大致直线状的主体部和实质上在相同的平面内弯曲而被赋予形状的形状部,所述形状部具有:第一弯曲部,其与所述主体部相比配置在前端侧;第二弯曲部,其与所述第一弯曲部相比配置在前端侧,并向与所述第一弯曲部相同的一侧弯曲;第三弯曲部,其与所述第二弯曲部相比配置在前端侧,并向与所述第二弯曲部相反的一侧弯曲;和最前端部,其与所述第三弯曲部相比配置在前端侧,在所述第一弯曲部的基端侧的端部与所述第二弯曲部的前端侧的端部之间具有物性变化点;
使所述导管的形状部向能够从所述手臂的动脉进入的主动脉前进的步骤;
使所述形状部向在与所述主动脉的长轴交叉的方向上连结的第一血管前进的步骤;以及
使所述第二弯曲部与所述第一血管的血管壁接触,并使所述第一弯曲部与所述第一血管的相反侧的主动脉的血管壁抵接,使所述最前端部朝向在所述第一血管的末梢侧至少分支成两条的血管中的被选择的第二血管的步骤。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导管的卡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物性变化点是所述加强体的端部。
CN202180060985.5A 2020-08-03 2021-03-26 导管及导管的卡合方法 Pending CN11619417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31419 2020-08-03
JP2020-131419 2020-08-03
JP2020197871 2020-11-30
JP2020-197871 2020-11-30
PCT/JP2021/012977 WO2022030046A1 (ja) 2020-08-03 2021-03-26 カテーテルおよびカテーテルの係合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194171A true CN116194171A (zh) 2023-05-30

Family

ID=801172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60985.5A Pending CN116194171A (zh) 2020-08-03 2021-03-26 导管及导管的卡合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73226A1 (zh)
EP (1) EP4190385A4 (zh)
JP (1) JPWO2022030046A1 (zh)
CN (1) CN116194171A (zh)
WO (1) WO202203004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75495A1 (en) * 2022-03-15 2023-09-21 Terumo Kabushiki Kaisha Cathet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80258A (ja) * 1982-11-01 1984-05-09 テルモ株式会社 カテ−テルとその製造方法
US5299574A (en) * 1986-08-29 1994-04-05 Bower P Jeffer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lective coronary arteriography
US5445625A (en) * 1991-01-23 1995-08-29 Voda; Jan Angioplasty guide catheter
JP2008229160A (ja) * 2007-03-22 2008-10-02 Kaneka Corp カテーテル
WO2010070685A1 (en) * 2008-12-18 2010-06-24 Invatec S.P.A. Guide catheter
US20100168739A1 (en) * 2008-12-31 2010-07-01 Ardian, Inc. Apparatus,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chieving intravascular, thermally-induced renal neuromodulation
EP2691139B1 (en) * 2011-03-30 2016-05-18 Dangoisse, Vincent Guiding catheter
WO2014098011A1 (ja) * 2012-12-18 2014-06-26 住友ベークライト株式会社 医療機器
US20140276605A1 (en) * 2013-03-15 2014-09-18 Furqan Tejani Catheter for vascular interventions
WO2014210427A1 (en) 2013-06-28 2014-12-31 Gmedix, Inc. Introducer sheath for radial artery access
JP2015029652A (ja) * 2013-08-01 2015-02-16 テルモ株式会社 腎動脈用ガイディングカテーテル及びその使用方法
JP2015188652A (ja) * 2014-03-28 2015-11-02 テルモ株式会社 医療用長尺体
JP6828011B2 (ja) * 2016-03-18 2021-02-10 テルモ株式会社 カテーテル
JP7339741B2 (ja) 2019-02-26 2023-09-06 富士紡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基板保持リング
JP2020197871A (ja) 2019-05-31 2020-12-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ステムおよび作業割り当て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2030046A1 (zh) 2022-02-10
EP4190385A4 (en) 2024-01-24
EP4190385A1 (en) 2023-06-07
US20230173226A1 (en) 2023-06-08
WO2022030046A1 (ja) 2022-02-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870824B2 (en) Aspiration catheter
EP1631343B1 (en) Flexible introducer sheath with varying durometer
EP1622668B9 (en) Infusion device
JP5318073B2 (ja) ワイヤ組紐補強マイクロカテーテル
US11766542B2 (en) Catheter
US20050182386A1 (en) Catheter with stiffening element
EP2695634B1 (en) Catheter
CN111714754B (zh) 导管
CN113993570B (zh) 导管
US11590316B2 (en) Catheter and method of engaging catheter
CN116194171A (zh) 导管及导管的卡合方法
CN115624680A (zh) 一种经桡动脉的颅内导管、经桡动脉通路的建立系统
WO2010060889A1 (en) Microcatheter
JP2023116319A (ja) カテーテル
WO2021246030A1 (ja) カテーテルおよび治療方法
WO2022158417A1 (ja) カテーテル
WO2023175495A1 (en) Catheter
JP2024024933A (ja) カテーテル
KR20230023020A (ko) 카테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