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624680A - 一种经桡动脉的颅内导管、经桡动脉通路的建立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经桡动脉的颅内导管、经桡动脉通路的建立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624680A CN115624680A CN202211560954.9A CN202211560954A CN115624680A CN 115624680 A CN115624680 A CN 115624680A CN 202211560954 A CN202211560954 A CN 202211560954A CN 115624680 A CN115624680 A CN 11562468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ection
- pipeline
- catheter
- intracranial catheter
- lay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043—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 A61M25/0045—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multi-layered, e.g. coated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9—Guide wires
- A61M25/09041—Mechanisms for insertion of guide wire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025/0001—Catheters; Hollow probes for pressure measurement
- A61M2025/0002—Catheters; Hollow probes for pressure measurement with a pressure sensor at the distal end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025/0004—Catheters; Hollow probes having two or more concentrically arranged tubes for forming a concentric catheter system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043—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 A61M2025/0063—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having means, e.g. stylets, mandrils, rods or wires to reinforce or adjust temporarily the stiffness, column strength or pushability of catheters which are already inserted into the human body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iophysics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经桡动脉的颅内导管、经桡动脉通路的建立系统。所述经桡动脉的颅内导管,包括远端段、中间段和近端刚性段;所述中间段由近端至远端至少包括第一段管路、第二段管路和第三段管路,且向半管A面一侧弯曲时,所述第二段管路的短时弯曲测试模量小于第一段管路的短时弯曲测试模量,且所述第二段管路的短时弯曲测试模量小于第三段管路的短时弯曲测试模量。本申请提供的颅内导管具有不同的短时弯曲测试模量,能够使所述颅内导管在特定区域内增大弯曲的性能,提高医疗器械输送过程中,医疗器械推送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血管介入治疗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经桡动脉的颅内导管、经桡动脉通路的建立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上,用于诊断和治疗的神经介入是通过经股动脉途径进行的。然而,经股入路的患者在支架植入后需强化抗凝,更易发生出血性并发症,此外亦可并发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神经损伤和动脉阻塞等并发症。且病人经股动脉入路后往往需卧床休息,这使许多病人并发背痛、尿潴留或尿路感染等。
经桡动脉入路具有很多优越性,如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损伤小,极少造成动静脉瘘、神经损伤或手缺血;无须卧床休息,生活质量指数明显提高;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医疗费用降低等。因此经桡动脉入路的介入手术越来越多的被选择。
在经桡动脉入路的过程中,桡动脉导管在导引导管的作用下推进对侧颈总动脉或锁骨下动脉,然后回撤导引导管后,在主动脉弓处形成弯型,获得经桡动脉的神经入路通路。基于建立的经桡动脉的神经入路通路,操作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向病变血管输送相应的医疗器械。
在建立的经桡动脉的神经入路通路中输送医疗器械的过程中,由于主动脉弓的位置形成的弯型没有支撑,近端操作者对远端医疗器械的控制往往出现困难,如无法有效传递近端的推送力或者造成远端推送距离的不可控等。
因此,本领域需要开发一种能够解决近端操作者对远端医疗器械控制困难的导管,以期解决在医疗器械输送或远端操作过程中,推送力或推送距离不易控制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申请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经桡动脉的颅内导管,所述颅内导管包括远端段、中间段和近端刚性段;所述颅内导管沿轴截面一侧记为半管A面,另一侧记为半管B面;
其中,所述中间段由近端至远端至少包括第一段管路、第二段管路和第三段管路,且向半管A面一侧弯曲时,所述第二段管路的短时弯曲测试模量小于第一段管路的短时弯曲测试模量,且所述第二段管路的短时弯曲测试模量小于第三段管路的短时弯曲测试模量;
所述经桡动脉的颅内导管在体内建立通路后,覆盖主动脉弓对应的管路包含在所述中间段,且所述第二段管路对应于主动脉弓所在位置;
短时弯曲测试板间距25mm的压力值除以颅内导管管壁的截面积被记为短时弯曲测试模量。
所述短时弯曲测试模量可以反映所述颅内导管的弯曲特性,短时弯曲测试模量越小,则所述颅内导管更容易弯曲,短时弯曲测试模量越大,则所述颅内导管更不容易弯曲。
由于经桡动脉的颅内导管在主动脉弓处输送方向会发生转向,在医疗器械的输送过程中,在主动脉弓的弓底近端,医疗器械输送方向朝向主动脉弓弓底,当输送至主动脉弓的弓底远端,医疗器械输送方向远离主动脉弓弓底,而这一输送方向的转向导致在将医疗器械向远端推送时,对主动脉弓弓底产生较大的推力(或冲击力),而这一推力会导致经桡动脉的颅内导管在此处的下探(向转向的顶点位移),并进一步引起远端推送力和推送距离的不可控。
本申请通过将对应于主动脉弓所在位置的中间段设置为具有特定弯曲特性,即将中间段的第二段管路向一侧的短时弯曲测试模量设置为小于第一段管路和第三段管路,以此提高第二段管路的弯曲性,使其在主动脉弓的弯曲曲率增加(曲率半径减小),以使弯曲的顶点更接近主动脉弓的弓底,减小医疗器械推送过程中经桡动脉的颅内导管转向顶点的下探距离,以提高医疗器械远端的控制灵敏度,包括推送距离的灵敏度和推送力度的灵敏度。
第二段管路的短时弯曲测试模量应当是中间段中最小的,即第二段管路是最容易对应力产生应变响应的,经桡动脉的颅内导管在中间段的第二段管路处更容易向半管A面弯曲,这样使得第二段管路的弯曲顶点距离主动脉弓的弓底更近,甚至于抵接在主动脉弓的弓底,使得医疗器械的输送过程中,在第二段管路的弯曲顶点产生支撑点,不会因为输送方向的急弯转向产生大距离的下探。
所述第二段管路的短时弯曲测试模量优选在14~16之间,如14.50、15.00、15.50、16.00等。
所述第一段管路的长度示例性的可以是4~5cm(例如4.2cm、4.4cm、4.6cm、4.8cm、4.9cm等);所述第二段管路的长度示例性的可以是4~5cm(例如4.2cm、4.4cm、4.6cm、4.8cm、4.9cm等);所述第三段管路的长度示例性的可以是4~5cm(例如4.2cm、4.4cm、4.6cm、4.8cm、4.9cm等)。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段管路的短时弯曲测试模量较第二段管路的短时弯曲测试模量大20%~27%,例如21%、22%、23%、24%、25%、26%等。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第三段管路的短时弯曲测试模量较第二段管路的短时弯曲测试模量大6%~14%,例如7%、8%、9%、10%、11%、12%、13%等。
第三段管路的短时弯曲测试模量较第一段管路的短时弯曲测试模量更小,能够更匹配经桡动脉的颅内导管远端的柔软性,使远端的管路更适合于迂曲血管,而第一段管路的短时弯曲测试模量较第三段管路和第二段管路的短时弯曲测试模量更大,能够使所述颅内导管的推送性更好,在通路建立过程中,操作更顺利。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中间段的第二段管路向半管A面一侧弯曲时的短时弯曲测试模量比向半管B面一侧弯曲时的短时弯曲测试模量小。
将中间段设置为向半管A面一侧弯曲时的短时弯曲测试模量比向半管B面一侧弯曲时的短时弯曲测试模量小,能够使所述中间段向半管A面弯曲(即半管B面处于弯型的外部,半管A面处于弯型的内部)后更易维持在这一弯型,以更好的降低在医疗器械输送过程中,远端从对侧颈总动脉或锁骨下动脉脱出的风险。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所述的“向半管A面(或半管B面)一侧弯曲”,意指弯型的顶点外侧朝向半管B面(或半管A面),或理解为当“向半管A面(或半管B面)一侧弯曲”时,半管B面(或半管A面)位于弯型的外侧,半管A面(或半管B面)位于弯型的内侧。
作为可选技术方案,所述中间段包括内润滑层和高分子外层,以及嵌入所述内润滑层和高分子外层中间的中间加强层,所述内润滑层由PTFE制成,所述高分子外层由嵌段聚醚酰胺树脂制成;所述中间加强层包括金属编织层、激光雕刻加强层、工业化液晶聚合物高分子编织层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中间段的中间加强层为金属编织层,且第一段管路的金属编织密度较第二段管路的金属编织密度大25%~34%(例如26%、27%、28%、29%、30%、31%、32%、33%等);第三段管路的金属编织密度较第二段管路的金属编织密度大8%~17%(例如9%、10%、11%、12%、13%、14%、15%、16%等);所述金属编织密度以单位英寸的网格数计。
金属编织密度越大,对应区域的短时弯曲测试模量越大,反之,对应区域的金属编织密度越小,短时弯曲测试模量越小。
特定的金属编织密度的差值能够保证中间段的管路具有相对较低的短时弯曲测试模量,缩短弯曲部分的顶点与主动脉弓弓底的距离,减小因为器械输送时输送方向的急弯转向产生大距离的下探,同时能够借助第一段管路和第三段管路相对较高的短时弯曲测试模量,提高颅内导管在主动脉弓位置处的稳定性,减小远端从对侧颈总动脉或锁骨下动脉脱出的风险。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中间段的第一段管路和第三段管路的中间加强层为网格状金属编织层;所述第二段管路的中间加强层为由螺旋缠绕丝和轴向支撑丝组成,所述轴向支撑丝仅在半管B面设置。
在进一步优选的方案中,所述轴向支撑丝被预定型成具有一定的弯型,所述弯型向半管A面一侧弯曲。
这种设计能够使得所述中间段更容易维持在特定弯型,在主动脉弓处维持稳定性。
所述第一段管路的金属编织密度(每英寸交叉数PPI)示例性的可以是75~80(例如76、77、68、79等);所述第二段管路的金属编织密度示例性的可以是58~63(例如59、60、61、62等);所述第三段管路的金属编织密度示例性的可以是65~70(例如66、67、68、69等)。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中间段的第一段管路的高分子外层硬度较第二段管路的高分子外层邵氏硬度D大40~50%(例如44%、46%、48%等);第三段管路的高分子外层硬度较第二段管路的高分子外层邵氏硬度D大20~32%(例如22%、24%、26%、28%、30%等)。
在高分子外层中,对应区域的硬度越大,短时弯曲测试模量越大,反之,对应区域的硬度越小,短时弯曲测试模量越小。
特定的高分子外层硬度的差值能够保证中间段的管路具有相对较低的短时弯曲测试模量,缩短弯曲部分的顶点与主动脉弓弓底的距离,减小因为器械输送时输送方向的急弯转向产生大距离的下探,同时能够借助第一段管路和第三段管路相对较高的短时弯曲测试模量,提高颅内导管在主动脉弓位置处的稳定性,减小远端从对侧颈总动脉或锁骨下动脉脱出的风险。
所述第一段管路的邵氏硬度D示例性的可以是58~61(例如59、60、61等);所述第二段管路的长度示例性的可以是39~43(例如40、41、42等);所述第三段管路的长度示例性的可以是50~54(例如51、52、53等)。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中间段高分子外层外部设置第一高分子套管,所述第一高分子套管在对应于第二段管路中间位置沿半管A面设置镂空结构。
所述镂空结构可以理解为被掏空的部分,从周向上看,所述镂空结构周向上可以占据整个半管A面,也可以只占据部分半管A面,如沿周向占据0.4半管A面~0.9半管A面(如沿周向占据0.9半管A面、沿周向占据0.7半管A面、沿周向占据0.5半管A面等)。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镂空结构为1个,且轴向长度为第二段管路长度的1~0.6倍,例如0.9倍、0.8倍、0.7倍等。
所述镂空结构为1个时,其轴向长度小于等于第二段管路长度,且优选设置在第二段管路的中间部分。若镂空结构的长度过长(如大于第二段管路长度)影响颅内导管在主动脉弓处的弯型,容易造成其与进入主动脉弓的两侧血管壁接触出现部分区域贴合不良的问题,有从对侧颈总动脉或锁骨下动脉脱出的风险。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镂空结构为2个以上,且沿轴向均匀分布在所述第二段管路上。
2个以上(如3个、4个或5个)的镂空结构均匀分布在所述第二段管路上,能够提高所述第一高分子套管与中间段高分子外层外部的贴合紧密性。
作为又一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中间段高分子外层外部设置第二高分子套管,所述第二高分子套管在对应于第二段管路的位置设置周向的刻痕。
所述刻痕的设置能够减小对应的管路的短时弯曲测试模量。
本申请的目的之二是提供一种经桡动脉通路的建立系统,包括:
如目的之一所述的颅内导管;
选择性辅助导管,用于对所述颅内导管进行方向导引。
通常,所述选择性辅助导管的外径小于颅内导管的内径,首先将选择性辅助导管超选进入特定分支血管,再利用同轴技术将颅内导管沿选择性辅助导管建立的通路推送进入特定分支血管,并到达预定位置。
优选地,所述选择性辅助导管用于对所述颅内导管在呈角度的管路处进行方向导引,使其选择进入预定管路。
选择性辅助导管的远端通常具有一些特定的弯型(选择头端),以对预定血管分支进行选择。
优选地,所述选择性辅助导管包括依次平滑连接的直线段、弯曲部和选择头端;所述弯曲部包括近端过渡线段和远端过渡线段,且所述近端过渡线段与所述远端过渡线段延长线夹角为30~60°,且所述近端过渡线段和远端过渡线段通过圆弧连接段进行连接;
所述颅内导管的中间段的第二段管路对应于所述圆弧连接段。
所述弯曲部的作用是在主动脉弓所在位置对分支血管进行选择,而第二段管路的设计(向半管A面一侧弯曲时,所述第二段管路的短时弯曲测试模量小于第一段管路的短时弯曲测试模量,且所述第二段管路的短时弯曲测试模量小于第三段管路的短时弯曲测试模量)能够使得颅内导管更容易在选择性辅助导管的作用下选择预定的分支血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提供的颅内导管具有不同的短时弯曲测试模量,第二段管路(中间段)的短时弯曲测试模量小于第一段管路(近端)和第三段管路(远端),这一设计能够使所述颅内导管在特定区域内增大弯曲的性能,减小与主动脉弓弓底的距离,减小医疗器械输送过程中颅内导管在主动脉弓弓底处的下探距离,提高医疗器械输送过程中,医疗器械推送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一种经桡动脉的神经入路的示意方式;
图2为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经桡动脉的颅内导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经桡动脉的颅内导管在主动脉弓处的位置和构型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经桡动脉的颅内导管中间段100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经桡动脉的颅内导管远端柔软段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7提供的一种经桡动脉的颅内导管的第一中间套管部分420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7提供的一种经桡动脉的颅内导管的所述第一中间套管部分420一种实施方式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7提供的一种经桡动脉的颅内导管的第一中间套管部分420又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实施例7提供的一种经桡动脉的颅内导管的第一中间套管部分420又一种实施方式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实施例7提供的一种经桡动脉的颅内导管的所述第一中间套管部分420再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实施例8提供的一种经桡动脉的颅内导管的第二高分子套管500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实施例9提供的经桡动脉通路的选择性辅助导管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地的解释说明但应该说明的是,具体实施方式只是对本发明技术方案实质的一种具体化的实施和解释,不应该理解为是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一种限制。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公开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有关发明相关的部分。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文中术语“远端”和“近端”应当被理解为从手术操作者的方向观察,“远端”是远离手术操作者的一端,而“近端”是靠近手术操作者的一端。文中术语“轴向”应当被理解为支架推送方向或导丝的长度方向,“周向”应当被理解为圆周方向。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图1给出了一种经桡动脉的神经入路的示意方式,如图1所示,所述经桡动脉的神经入路管路1经桡动脉2到达主动脉弓3,并推进对侧颈总动脉4。在经桡动脉的神经入路通路中输送医疗器械(如支架、栓塞器械等)时,在主动脉弓3处,由于没有支撑位置,导致经桡动脉的神经入路管路1位置不稳定,出现下探的情况,影响了医疗器械的推送或操作。
实施例1~3和对比例1
如图2~图5(图2为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经桡动脉的颅内导管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经桡动脉的颅内导管在主动脉弓处的位置和构型示意图,图4给出了中间段100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5给出了远端柔软段的截面结构示意图)所示,实施例1提供了一种经桡动脉的颅内导管,包括远端段200、中间段100和近端刚性段300;所述颅内导管沿其轴截面140一侧记为半管A面141,另一侧记为半管B面142;
其中,所述中间段100由近端至远端至少包括第一段管路110、第二段管路120和第三段管路130,且向半管A面141一侧弯曲时,所述第二段管路120的短时弯曲测试模量小于第一段管路110的短时弯曲测试模量,且所述第二段管路120的短时弯曲测试模量小于第三段管路130的短时弯曲测试模量。
所述经桡动脉的颅内导管在体内建立通路后,覆盖主动脉弓3对应的管路包含在所述中间段100,优选所述第二段管路120对应于主动脉弓3所在位置。
短时弯曲测试板间距25mm的压力值除以颅内导管管壁的截面积被记为短时弯曲测试模量。
所述短时弯曲测试可以根据T/CSBME002-2017 医用非血管内导管弯曲性测试试验方法 短时弯曲试验方法进行。所述短时弯曲测试板间距为短时弯曲测试装置(T/CSBME002-2017 图A.2)的上下两个板的板间距。测试过程示例性的为:将待测试导管装于短时弯曲测试装置的两板之间,起始板间距为35mm,记录位移10mm(即板间距25mm)时的力值,利用力值除以桡动脉导管的横截面积,得到短时弯曲测试模量。
所述远端段200、中间段100和近端刚性段300均为层状结构,所述远端段200由近至远依次包括与中间段100连接的第一过渡段210和远端柔软段220;且所述中间段100、近端刚性段300和第一过渡段210均包括内润滑层101和高分子外层102,以及嵌入所述内润滑层101和高分子外层102中间的中间加强层103;所述远端柔软段220包括内润滑层101和包覆在所述内润滑层101外侧的高分子外层102;
所述内润滑层101由PTFE制成,所述高分子外层102由嵌段聚醚酰胺树脂制成,所述中间加强层103包括金属编织层、激光雕刻加强层、工业化液晶聚合物高分子编织层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
实施例1~3和对比例1中,所述内润滑层101为PTFE管(内径0.069",壁厚0.001")制成,所述高分子外层102为Pebax 4533(邵氏D硬度为41的嵌段聚醚酰胺树脂,厚0.0005")制成。
在实施例1中,所述中间段的中间加强层103为网格状金属编织层(金属编织丝直径0.002",304不锈钢丝),且第一段管路110的金属编织密度PPI(每英寸交叉数)为80,第二段管路120的金属编织密度PPI为60,第三段管路130的金属编织密度PPI为70。
在实施例2中,所述中间段的中间加强层103为网格状金属编织层(金属编织丝直径0.002",304不锈钢丝),且第一段管路110的金属编织密度PPI(每英寸交叉数)为75,第二段管路120的金属编织密度PPI为60,第三段管路130的金属编织密度PPI为65。
在实施例3中,所述中间段的中间加强层103为网格状金属编织层(金属编织丝直径0.002",304不锈钢丝),且第一段管路110的金属编织密度PPI(每英寸交叉数)为85,第二段管路120的金属编织密度PPI为60,第三段管路130的金属编织密度PPI为75。
在对比例1中,所述中间段的中间加强层103为网格状金属编织层(金属编织丝直径0.002",304不锈钢丝),且第一段管路110的金属编织密度PPI(每英寸交叉数)为80,第二段管路120的金属编织密度PPI为60,第三段管路130的金属编织密度PPI为55。
实施例1~3和对比例1的所述短时弯曲测试模量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实施例1~3和对比例1提供的颅内导管中间管路的短时弯曲测试模量结果
性能测试1:
将实施例1~3和对比例1提供的颅内导管分别输送至脑血管模型中,然后将微导管MC2721HR 在所述颅内导管中进行推送,记录推送力范围,推送力波动范围,远端位移(近端推动1cm,记录远端推动距离为远端位移),并记录在表2中。
表2 实施例1~3和对比例1的推送测试结果
从实施例1~3和对比例1可以看出,将颅内导管的中间段100设置为第二段管路120的短时弯曲测试模量小于第一段管路110的短时弯曲测试模量和第三段管路130的短时弯曲测试模量,能够提高医疗器械的推送稳定性,波动范围较小,且远端位移与推送距离差值较小。
实施例4~6和对比例2
实施例4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中间段100的中间加强层103为网格状金属编织层(金属编织丝为直径0.002"的镍钛合金丝),且金属编织密度PPI(每英寸交叉数)为60;所述内润滑层101为PTFE管(内径0.069",壁厚0.001")制成,所述高分子外层102为嵌段聚醚酰胺树脂材料;且第一段管路110的高分子外层102为Pebax 6333(邵氏D硬度为58,厚0.0005"),第二段管路120的高分子外层102为Pebax 4533(邵氏D硬度为41,厚0.0005"),第三段管路130的高分子外层102为Pebax 5533(邵氏D硬度为50,厚0.0005")。
实施例5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中间段100的中间加强层103为网格状金属编织层(金属编织丝为直径0.002"的镍钛合金丝),且金属编织密度PPI(每英寸交叉数)为60;所述内润滑层101为PTFE管(内径0.069",壁厚0.001")制成,所述高分子外层102为嵌段聚醚酰胺树脂材料;且第一段管路110的高分子外层102为Pebax 7233(邵氏D硬度为61,厚0.0005"),第二段管路120的高分子外层102为Pebax 4533(邵氏D硬度为41,厚0.0005"),第三段管路130的高分子外层102为Pebax 5513(邵氏D硬度为54,厚0.0005")。
实施例6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中间段100的中间加强层103为网格状金属编织层(金属编织丝为直径0.002"的镍钛合金丝),且金属编织密度PPI(每英寸交叉数)为60;所述内润滑层101为PTFE管(内径0.069",壁厚0.001")制成,所述高分子外层102为嵌段聚醚酰胺树脂材料;且第一段管路110的高分子外层102为Pebax 7433(邵氏D硬度为66,厚0.0005"),第二段管路120的高分子外层102为Pebax 4533(邵氏D硬度为41,厚0.0005"),第三段管路130的高分子外层102为Pebax 7233(邵氏D硬度为61,厚0.0005")。
对比例2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中间段100的中间加强层103为网格状金属编织层(金属编织丝为直径0.002"的镍钛合金丝),且金属编织密度PPI(每英寸交叉数)为60;所述内润滑层101为PTFE管(内径0.069",壁厚0.001")制成,所述高分子外层102为嵌段聚醚酰胺树脂材料;且第一段管路110的高分子外层102为Pebax 5513(邵氏D硬度为54,厚0.0005"),第二段管路120的高分子外层102为Pebax 4533(邵氏D硬度为41,厚0.0005"),第三段管路130的高分子外层102为Pebax 4033(邵氏D硬度为35,厚0.0005")。
实施例4~6和对比例2的所述短时弯曲测试模量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实施例4~6和对比例2提供的颅内导管中间管路的短时弯曲测试模量结果
性能测试2:
将实施例4~6和对比例2提供的颅内导管分别输送至脑血管模型中,然后将微导管MC2721HR 在所述颅内导管中进行推送,记录推送力范围,推送力波动范围,远端位移(近端推动1cm,记录远端推动距离为远端位移),并记录在表4中。
表4 实施例1~3和对比例1的推送测试结果
从实施例4~6和对比例2可以看出,将颅内导管的中间段100设置为第二段管路120的短时弯曲测试模量小于第一段管路110的短时弯曲测试模量和第三段管路130的短时弯曲测试模量,能够提高医疗器械的推送稳定性,波动范围较小,且远端位移与推送距离差值较小。
从表2和表4的结果可以看出,本申请可以通过调节中间段100不同段(第一段管路110、第二段管路120和第三段管路130)的中间加强层103的金属编织密度,或者通过调节中间段100不同段(第一段管路110、第二段管路120和第三段管路130)的高分子外层102的硬度,能够获得不同的短时弯曲测试模量,以满足向半管A面一侧弯曲时,所述第二段管路的短时弯曲测试模量小于第一段管路的短时弯曲测试模量,且所述第二段管路的短时弯曲测试模量小于第三段管路的短时弯曲测试模量的要求,并且从测试结果可以看出,当满足所述要求时,推送力更温和(波动较小),且推送距离传导较好(远端位移偏差较小)。
实施例7
如图6和图7所示,实施例7提供了又一经桡动脉的颅内导管,其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将经桡动脉的颅内导管的中间段100的高分子外层102外部设置第一高分子套管400,所述第一高分子套管400包括第一近端套管部分410、第一中间套管部分420和第一远端套管部分430,且所述第一中间套管部分420朝向半管A面的一侧部分或全部切除,形成沿半管A面的镂空结构401;所述镂空结构401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
图6给出了所述第一中间套管部分420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所述第一中间套管部分420一种实施方式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在图6和图7的实施方式中,第一中间套管部分420轴向上,朝向半管A面的一侧全部切除,且形成一个镂空结构401;所述镂空结构401与第二段管路120在轴向上的位置和长度相同,即具有相同的起点和终点。
简言之,图6和图7给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段管路110在第一高分子套管400的投影即为第一近端套管部分410,第二段管路120在第一高分子套管400的投影即为第一中间套管部分420,第三段管路130在第一高分子套管400的投影即为第一远端套管部分430;而第一中间套管部分420朝向半管A面的一侧全部切除。即,第一中间套管部分420的非镂空结构402设置在B面,镂空结构401设置在A面。
图8为所述第一中间套管部分420又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所述第一中间套管部分420又一种实施方式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在图8和图9的实施方式中,第一中间套管部分420周向上,朝向半管A面的一侧部分切除(切除0.5周半管A面),且形成一个镂空结构401;所述镂空结构401与第二段管路120在轴向上的位置和长度相同,即具有相同的起点和终点。简言之,图8和图9给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段管路110在第一高分子套管400的投影即为第一近端套管部分410,第二段管路120在第一高分子套管400的投影即为第一中间套管部分420,第三段管路130在第一高分子套管400的投影即为第一远端套管部分430,而镂空结构401位于半管A面的中间(周向)。即,第一中间套管部分420的非镂空结构402设置在B面和A面两侧(周向),镂空结构401设置在A面中间(周向)。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中间套管部分420朝向半管A面的一侧周向上部分切除时,还可以沿周向上切除0.4周半管A面~0.9周半管A面。
图10为所述第一中间套管部分420再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在图10的实施方式中,第一中间套管部分420周向上,朝向半管A面的一侧部分切除,且形成三个镂空结构401;所述三个镂空结构401作为整体与第二段管路120在轴向上的位置和长度相同,即具有相同的起点和终点。简言之,图10给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段管路110在第一高分子套管400的投影即为第一近端套管部分410,第二段管路120在第一高分子套管400的投影即为第一中间套管部分420,第三段管路130在第一高分子套管400的投影即为第一远端套管部分430;而第一中间套管部分420朝向半管A面的一侧沿轴向部分切除以形成三个镂空结构401,且三个镂空结构401周向上将半管A面全部切除。
第二段管路120在第一高分子套管400的投影即为第一中间套管部分420;在其他的实现方式中,第一中间套管部分420的镂空结构401的轴向长度是第二段管路120长度的1~0.6倍。
所述第一高分子套管400的选择不做具体限定,示例性的可以选择Pebax 4533、Pebax 3533、Pebax 2533等等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获得的可用于导管的高分子管材。
本申请第一高分子套管400的设置能够提高颅内导管在主动脉弓处向半管B面一侧弯曲的短时弯曲测试模量,使其大于向半管A面一侧弯曲的短时弯曲测试模量。这一设置一方面能够提高颅内导管第二段管路120与第一段管路110和第三段管路130短时弯曲测试模量的差值,降低其在主动脉弓处因为医疗器械输送方向的变化带来的位移,又能够提高颅内导管在主动脉弓处的稳定性,使其容易保持向半管A面的弯曲的弯型,降低其从对侧颈总动脉或锁骨下动脉脱出的风险。
实施例8
如图11(图11为实施例8提供的一种经桡动脉的颅内导管的第二高分子套管500的结构示意图)所示,实施例8提供了又一种经桡动脉的颅内导管的,其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将经桡动脉的颅内导管的中间段100的高分子外层102外部设置第二高分子套管500,所述第二高分子套管500包括第二近端套管部分510、第二中间套管部分520和第二远端套管部分530,第一段管路110在第二高分子套管500的投影即为第二近端套管部分510,第二段管路120在第二高分子套管500的投影即为第二中间套管部分520,第三段管路130在第二高分子套管500的投影即为第二远端套管部分530;且所述第二中间套管部分520上设置有沿周向的刻痕501。
刻痕501的设置能够增加第二段管路120与第一段管路110和第三段管路130短时弯曲测试模量的差值,降低其在主动脉弓处因为医疗器械输送方向的变化带来的位移。
实施例9
一种经桡动脉通路的建立系统,包括:如实施例1~8任一种方式提供的颅内导管;以及能够对所述颅内导管进行方向导引的选择性辅助导管;
如图12(图12为实施例9提供的经桡动脉通路的选择性辅助导管的结构示意图)所述选择性辅助导管包括依次平滑连接的直线段2100、弯曲部2200和选择头端2300;所述弯曲部2200包括近端过渡线段2221和远端过渡线段2222,以及连接所述近端过渡线段2221和远端过渡线段2222的圆弧连接段2223,所述近端过渡线段2221与所述远端过渡线段2222延长线夹角为30~60°;
所述颅内导管的中间段100的第二段管路120对应于所述圆弧连接段2223。
所述经桡动脉通路的建立系统使用过程中,示例性的一种使用方式为:
以右桡动脉入路为例,右桡动脉穿刺成功后,选择性辅助导管在导引导丝引导下,经桡动脉、右锁骨下动脉到达主动脉弓,利用选择性辅助导管弯曲部2200的预定弯形,通过旋转、推送、回撤等动作,使选择性辅助导管选择头端2300对准并进入左颈总动脉入口处;将颅内导管套叠于选择性辅助导管外部,并沿选择性辅助导管建立的通路向远端推送颅内导管,使颅内导管远端进入左颈总动脉,并推送至预定位置,此时颅内导管的中间段100的第二段管路120对应于所述选择性辅助导管的圆弧连接段2223;撤出选择性辅助导管和导引导丝,即完成经桡动脉入路的通路的建立。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5)
1.一种经桡动脉的颅内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颅内导管包括远端段、中间段和近端刚性段;所述颅内导管沿其轴截面一侧记为半管A面,另一侧记为半管B面;
其中,所述中间段由近端至远端至少包括第一段管路、第二段管路和第三段管路,且向半管A面一侧弯曲时,所述第二段管路的短时弯曲测试模量小于第一段管路的短时弯曲测试模量,且所述第二段管路的短时弯曲测试模量小于第三段管路的短时弯曲测试模量;
所述经桡动脉的颅内导管在体内建立通路后,覆盖主动脉弓对应的管路包含在所述中间段,且所述第二段管路对应于主动脉弓所在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颅内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段管路的短时弯曲测试模量较第二段管路的短时弯曲测试模量大20%~27%。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颅内导管,其特征在于,第三段管路的短时弯曲测试模量较第二段管路的短时弯曲测试模量大6%~14%。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颅内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段的第二段管路向半管A面一侧弯曲时的短时弯曲测试模量比向半管B面一侧弯曲时的短时弯曲测试模量小。
5.如权利要求1~4之一所述的颅内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段包括内润滑层和高分子外层,以及嵌入所述内润滑层和高分子外层中间的中间加强层,所述内润滑层由PTFE制成,所述高分子外层由嵌段聚醚酰胺树脂制成;所述中间加强层包括金属编织层、激光雕刻加强层、工业化液晶聚合物高分子编织层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颅内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段的中间加强层为网格状金属编织层,且第一段管路的金属编织密度较第二段管路的金属编织密度大25%~34%;第三段管路的金属编织密度较第二段管路的金属编织密度大8%~17%;所述金属编织密度以单位英寸的网格数计。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颅内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段的第一段管路和第三段管路的中间加强层为金属编织层;
所述第二段管路的中间加强层为由螺旋缠绕丝和轴向支撑丝组成,所述轴向支撑丝仅在半管B面设置。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颅内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段的第一段管路的高分子外层硬度较第二段管路的高分子外层邵氏硬度D大40~50%;第三段管路的高分子外层硬度较第二段管路的高分子外层邵氏硬度D大20~32%。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颅内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段高分子外层外部设置第一高分子套管,所述第一高分子套管在对应于第二段管路中间位置沿半管A面设置镂空结构。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颅内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镂空结构为1个,且轴向长度为第二段管路长度的1~0.6倍。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颅内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镂空结构为2个以上,且沿轴向均匀分布在所述第二段管路上。
12.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颅内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段高分子外层外部设置第二高分子套管,所述第二高分子套管在对应于第二段管路的位置设置周向的刻痕。
13.一种经桡动脉通路的建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立系统包括:
如权利要求1~12之一所述的颅内导管;
选择性辅助导管,用于对所述颅内导管进行方向导引。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建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选择性辅助导管用于对所述颅内导管在呈角度的管路处进行方向导引,使其选择进入预定管路。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建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选择性辅助导管包括依次平滑连接的直线段、弯曲部和选择头端;所述弯曲部包括近端过渡线段和远端过渡线段,且所述近端过渡线段与所述远端过渡线段延长线夹角为30~60°,且所述近端过渡线段和远端过渡线段通过圆弧连接段进行连接;
所述颅内导管的中间段的第二段管路对应于所述圆弧连接段。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560954.9A CN115624680B (zh) | 2022-12-07 | 2022-12-07 | 一种经桡动脉的颅内导管、经桡动脉通路的建立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560954.9A CN115624680B (zh) | 2022-12-07 | 2022-12-07 | 一种经桡动脉的颅内导管、经桡动脉通路的建立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624680A true CN115624680A (zh) | 2023-01-20 |
CN115624680B CN115624680B (zh) | 2023-03-28 |
Family
ID=849102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1560954.9A Active CN115624680B (zh) | 2022-12-07 | 2022-12-07 | 一种经桡动脉的颅内导管、经桡动脉通路的建立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5624680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582252A (zh) * | 2024-01-18 | 2024-02-23 | 上海爱声生物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介入治疗系统及其用于介入治疗的超声导管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70014232A1 (en) * | 2011-11-10 | 2017-01-19 | Transaortic Medical, Inc. | System for deploying a device to a distal location across a diseased vessel |
CN108135591A (zh) * | 2016-02-24 | 2018-06-08 | 威海禾木吉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柔性增强的神经血管导管 |
US20200345979A1 (en) * | 2019-03-22 | 2020-11-05 | Yince Loh | Transradial Access Systems Particularly Useful for Cerebral Access |
CN111902183A (zh) * | 2018-02-22 | 2020-11-06 | 血管科学有限公司 | 具有中间优选弯曲区段的微细加工导管 |
US20210169509A1 (en) * | 2017-02-09 | 2021-06-10 | Mg Stroke Analytics Inc. | Catheter systems for accessing the brain for treatment of ischemic stroke |
CN113069193A (zh) * | 2021-04-28 | 2021-07-06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 一种经桡动脉入路脑血管介入套管组件 |
CN215961743U (zh) * | 2021-08-19 | 2022-03-08 | 上海博畅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导引导管 |
CN114504718A (zh) * | 2022-02-14 | 2022-05-17 | 艾柯医疗器械(北京)有限公司 | 一种经桡动脉颅内导管 |
CN114904121A (zh) * | 2022-04-24 | 2022-08-16 | 广州易介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医用导入管及其导引导管装置和桡动脉入路导管系统 |
-
2022
- 2022-12-07 CN CN202211560954.9A patent/CN115624680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70014232A1 (en) * | 2011-11-10 | 2017-01-19 | Transaortic Medical, Inc. | System for deploying a device to a distal location across a diseased vessel |
CN108135591A (zh) * | 2016-02-24 | 2018-06-08 | 威海禾木吉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柔性增强的神经血管导管 |
US20210169509A1 (en) * | 2017-02-09 | 2021-06-10 | Mg Stroke Analytics Inc. | Catheter systems for accessing the brain for treatment of ischemic stroke |
CN111902183A (zh) * | 2018-02-22 | 2020-11-06 | 血管科学有限公司 | 具有中间优选弯曲区段的微细加工导管 |
US20200345979A1 (en) * | 2019-03-22 | 2020-11-05 | Yince Loh | Transradial Access Systems Particularly Useful for Cerebral Access |
CN113069193A (zh) * | 2021-04-28 | 2021-07-06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 一种经桡动脉入路脑血管介入套管组件 |
CN215961743U (zh) * | 2021-08-19 | 2022-03-08 | 上海博畅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导引导管 |
CN114504718A (zh) * | 2022-02-14 | 2022-05-17 | 艾柯医疗器械(北京)有限公司 | 一种经桡动脉颅内导管 |
CN114904121A (zh) * | 2022-04-24 | 2022-08-16 | 广州易介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医用导入管及其导引导管装置和桡动脉入路导管系统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582252A (zh) * | 2024-01-18 | 2024-02-23 | 上海爱声生物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介入治疗系统及其用于介入治疗的超声导管 |
CN117582252B (zh) * | 2024-01-18 | 2024-04-30 | 上海爱声生物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介入治疗系统及其用于介入治疗的超声导管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624680B (zh) | 2023-03-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142413B2 (en) | Coaxial guide catheter for interventional cardiology procedures | |
US7985204B2 (en) | Reagent injection device | |
JP3469578B2 (ja) | 予め形成された冠状動脈用ガイドカテーテル | |
JP3684242B2 (ja) | 方向性カテーテル | |
KR20120027116A (ko) | 의료용 가이드 와이어 | |
US11779729B2 (en) | Catheter and method of engaging catheter | |
KR20070033298A (ko) | 약액 주입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 |
JPH06502333A (ja) | 仮ステント及びその使用法と製造方法 | |
EP1562666A2 (en) | Guide wire control catheters for crossing occlusions and related methods of use | |
JP5071379B2 (ja) | 脱血カテーテル | |
CN115624680B (zh) | 一种经桡动脉的颅内导管、经桡动脉通路的建立系统 | |
US11590316B2 (en) | Catheter and method of engaging catheter | |
CN117980028A (zh) | 增强柔性的神经血管导管 | |
US20230173226A1 (en) | Catheter and method for engaging catheter | |
US10799265B2 (en) | Re-entry device for peripheral arterial recanalization procedures | |
CN114931696A (zh) | 一种桡动脉通路神经介入导管 | |
CN221787808U (zh) | 经桡入路颅内介入导管及导管组件 | |
JP2016506286A (ja) | 冠状動脈ガイドワイヤ | |
WO1997010870A1 (en) | Composite guide catheter with shaping element | |
CN117442844A (zh) | 一种导管 | |
CN115666697A (zh) | 导管及治疗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