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176480A - 侧边安全气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侧边安全气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176480A
CN116176480A CN202211664578.8A CN202211664578A CN116176480A CN 116176480 A CN116176480 A CN 116176480A CN 202211664578 A CN202211664578 A CN 202211664578A CN 116176480 A CN116176480 A CN 11617648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bric
airbag
hole
retainer
base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66457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根岸宽兴
宫崎真幸
西本直矢
美马壱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S 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S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04581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18941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04581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174220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S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TS Tec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1764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17648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07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vehicle sea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17Inflation fluid source retainers, e.g. reaction canisters; Connection of bags, covers, diffusers or inflation fluid sources therewith or togeth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021/161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characterised by additional means for controlling deployment trajector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07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vehicle seats
    • B60R2021/2078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vehicle seats in rear sea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线束与安全气囊相互干扰的侧边安全气囊装置。侧边安全气囊装置(1)设置于车身(B)与座位(S)之间。侧边安全气囊装置(1)具备安全气囊模块(10)、基座部件(20)及护圈部件(50),该安全气囊模块(10)具有能够弹出的安全气囊(11)、向安全气囊(11)的内部供给气体的充气机(12);该基座部件(20)具有收纳安全气囊模块(10)的凹形的安全气囊收纳部(21)并安装于车门(D)与座位(S)之间;该护圈部件(50)从车身后方侧保持安全气囊收纳部(21)。基座部件(20)具有插通充气机(12)的线束(14)的第1贯穿孔(24)、形成于第1贯穿孔(24)的周围的法兰(25)。护圈部件(50)具有插通充气机(12)的线束(14)并设置于与第1贯穿孔(24)相对的位置的第2贯穿孔(52)。

Description

侧边安全气囊装置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1980018246.2(PCT/JP2019/010103)的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侧边安全气囊装置,特别是涉及设置于车辆的座位的侧边安全气囊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作为在车身宽度方向上配置于车门与座位之间的侧边安全气囊装置,具备向安全气囊的内部注入气体的充气机、收纳安全气囊及充气机的箱子状的收纳箱、从车身前方侧覆盖收纳箱的树脂制基座盖的装置已经众所周知(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
在此,专利文献1记载的侧边安全气囊装置为如下构成,通过充气机使收纳于收纳箱的安全气囊弹出后,安全气囊破坏位于车身前方侧的基座盖的薄壁部进而弹出展开。
具体而言为如下构成,充气机及设置于车身上的车载电池通过线束连接,当从车身侧方施加了特定值以上的冲击时,通过线束从车载电池向充气机供给点火用的电力,安全气囊在就座者的侧方弹出展开。
通过上述构成,根据侧边安全气囊装置,能够缓和对就座于座位的就座者施加的冲击。
专利文献1:特开2006-88850号公报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12/035619号
发明内容
但是,在专利文献1这样的侧边安全气囊装置中,由于充气机被收纳在位于基座盖的车身后方侧的收纳箱,因此线束从车载电池向收纳箱内部的充气机延伸的形状变得复杂。
因此,线束由于受到来自就座者的振动及车身的振动等而自由旋转的话,有可能导致在安全气囊弹出展开时线束与安全气囊相互干扰。
特别是,配置于车身与后部座位之间的空间的侧边安全气囊的情况下,由于是在狭窄的空间进行构成配件的安装操作,因此为了不使线束与安全气囊相互干涉需要花费工夫。
另外,在上述的现有技术涉及的车用座椅中,用于安装引导安全气囊的展开方向的织物的织物托架安装于收纳安全气囊的基座部件的外侧。这样,将织物托架组装于基座部件的外侧的话,会导致侧边安全气囊装置的尺寸变大。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得到的,其目的在于能够使设置于车身与座位之间的侧边安全气囊装置小型化。
另外,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线束与安全气囊的相互干扰的侧边安全气囊装置。
所述课题通过下述方式解决。据本发明涉及的侧边安全气囊装置,是一种设置于车身与座位之间的侧边安全气囊装置,具备安全气囊模块、基座部件、护圈部件,该安全气囊模块具有能够弹出的安全气囊、向所述安全气囊的内部供给气体的充气机;该基座部件具有收纳所述安全气囊模块的凹形的安全气囊收纳部并安装于车门与所述座位之间;该护圈部件从车身后方侧保持所述安全气囊收纳部,所述基座部件具有插通所述充气机的线束的第1贯穿孔、形成于所述第1贯穿孔的周围的法兰,所述护圈部件具有插通所述充气机的线束并设置于与所述第1贯穿孔相对的位置的第2贯穿孔。
根据上述侧边安全气囊装置,不会使基座部件及护圈部件的外侧迂回,能够使充气机的线束穿过基座部件及护圈部件。据此,能够配置线束使其不与安全气囊相互干扰。
在上述侧边安全气囊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安全气囊收纳部具有底部、从所述底部向前方延伸的侧壁部,所述第1贯穿孔形成于所述底部。
如此,由于在位于基座部件的后面侧的底部形成有第1贯穿孔,因此能够抑制基座部件的刚性降低。
在上述侧边安全气囊装置中,优选所述法兰的内周面与所述第1贯穿孔连续。
如此,能够抑制线束与护圈部件抵接。
在上述侧边安全气囊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第1贯穿孔设置于比所述充气机的上端更靠上。
如此,能够抑制基座部件中保持充气机的安全气囊收纳部的刚性降低。
在上述侧边安全气囊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安全气囊收纳部具有从所述底部向后方突出的轴毂部,所述第1贯穿孔设置于比所述轴毂部更靠下方。
如此,能够抑制线束与轴毂部接触。
在上述侧边安全气囊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护圈部件具有穿过所述轴毂部的轴毂部插通用贯穿孔。
如此,容易进行基座部件与护圈部件的定位。
在上述侧边安全气囊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第1贯穿孔形成于与所述轴毂部上下并列的位置。
如此,能够提高基座部件中包括第1贯穿孔在内的上下方向的区域的刚性。
在上述侧边安全气囊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护圈部件具有用于安装所述线束的线束安装部,所述第2贯穿孔设置于比所述线束安装部更靠下方。
如此,能够保持线束使之比第2贯穿孔更向上方延伸。据此,能够有效利用护圈部件后方的空间。
在上述侧边安全气囊装置中,优选的是具备引导所述安全气囊的展开的织物,所述第1贯穿孔设置于比安装有所述织物的前端的断裂部更靠近所述座位的位置。
如此,通过在与车门侧相比布局有富余的座位侧设置第1贯穿孔,能够抑制座椅内的配件相互干扰。
在上述侧边安全气囊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基座部件具有形成于与所述安全气囊收纳部邻接的区域的表皮悬挂用狭缝。
如此,能够抑制悬挂用的表皮端部与线束的相互干扰。
通过下述方式解决。在上述侧边安全气囊装置中,具备引导所述安全气囊的展开的织物、安装所述织物的织物托架,所述织物托架与所述安全气囊收纳部的内面抵接并被安装。
如此,织物托架安装于基座部件的安全气囊收纳部。据此,能够以织物托架不向安全气囊收纳部的外侧突出的方式配置。因此,能够使侧边安全气囊装置小型化。
在上述侧边安全气囊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安全气囊收纳部具有底部、从所述底部向前方延伸的侧壁部,所述织物托架与所述安全气囊收纳部的所述侧壁部抵接并被安装。
如此,能够在安全气囊收纳部的侧壁部安装织物托架。据此,与在安全气囊收纳部的底部安装织物托架的情况相比,织物托架与断裂部的距离缩短。因此,能够使织物缩短。
在上述侧边安全气囊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织物托架具有安装于所述安全气囊收纳部的所述侧壁部的安装部、从所述安装部弯曲并延伸的第1延伸部,所述第1延伸部具有保持第1织物的第1织物保持部。
这样,安装于安全气囊收纳部的安装部及安装于第1织物的第1延伸部弯曲并连接。因此,由于第1织物被拉伸,能够抑制织物托架从基座部件脱落。
在上述侧边安全气囊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织物托架具有形成于所述第1织物保持部的周围并向前方突出的凸部。
如此,能够抑制第1织物保持部与基座部件的接触。据此,能够抑制第1织物与基座部件接触。
在上述侧边安全气囊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织物托架具有从所述安装部弯曲并延伸的第2延伸部,所述第2延伸部具有保持第2织物的第2织物保持部,所述第2延伸部相对于所述安装部连接于所述第1延伸部的相反侧,同时向所述第1延伸部的相反侧延伸。
如此,能够使第1织物与第2织物的拉伸力抵消。据此,能够抑制织物托架从基座部件脱落。
根据本发明,能够配置线束使其不与安全气囊相互干扰。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基座部件的刚性降低。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线束与护圈部件抵接。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基座部件中保持充气机的安全气囊收纳部的刚性降低。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线束与轴毂部接触。
根据本发明,容易进行基座部件与护圈部件的定位。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高基座部件中包括第1贯穿孔在内的上下方向的区域的刚性。
根据本发明,能够有效利用护圈部件后方的空间。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座椅内的配件相互干扰。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悬挂用的表皮端部与线束的相互干扰。
根据本发明,能够使侧边安全气囊装置小型化。
根据本发明,能够使织物缩短。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织物托架从基座部件脱落。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第1织物与基座部件接触。
根据本发明,能够使第1织物与第2织物的拉伸力抵消。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侧边安全气囊装置的配置的说明图。
图2为图1的II-II截面图。
图3为表示第1织物及第2织物相对于断裂部的安装构造的图。
图4为从斜后方所见的侧边安全气囊装置的图。
图5为侧边安全气囊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6为表示基座部件与护圈部件的安装状态的图。
图7为侧边安全气囊装置的后面图。
图8为图7的VIII-VIII截面图。
图9为护圈部件的部分放大图。
图10为表示护圈部件的整体构成的图。
图11为护圈部件的部分放大图。
图12为基座部件的后面图。
图13为图12的XIII-XIII截面图。
图14为表示织物托架的整体构成的图。
图15为织物托架的侧面图。
图16为安装了第1织物及第2织物的状态的织物托架的上面图。
图17为变形例涉及的侧边安全气囊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8为表示变形例涉及的护圈部件的整体构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18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以下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侧边安全气囊装置1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侧边安全气囊装置1设置于在汽车等车辆的驾驶席后方的座位S与构成车身B的一部分的车门D之间。
此外,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只是为了使本发明的理解更容易的的一个例子,并非限定本发明。即以下说明的部件的形状、尺寸、配置等,本发明不脱离其主旨,更改、改善的同时,本发明包括其等价物是毋庸置疑的。
在以下的说明中,“前后方向”表示座位S的就座者所见的前后方向,是与车辆的行驶方向一致的方向。
“座椅宽度方向”表示座位S的横宽方向,与座位S的就座者所见的左右方向一致。此外,座椅宽度方向外侧为相对于侧边安全气囊装置1,朝向更近一侧的车门D的方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为相反侧的方向。
另外,“上下方向”表示座位S的高度方向,与正面所见的座位S的上下方向一致。
<侧边安全气囊装置1的构成>
本实施方式的侧边安全气囊装置1为用于缓和从车身侧方施加于就座者的冲击的装置。如图1所示,侧边安全气囊装置1在车身宽度方向上配置于作为座位S的靠背部的座椅靠背S1与车身B的车门D之间。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侧边安全气囊装置1在座位S的车身宽度方向的左右外侧各配置一个。
如图2及图5所示,侧边安全气囊装置1具备安全气囊模块10、基座部件20及护圈部件50作为主要构成。
此外,在图5中,省略安全气囊模块10的安全气囊11来进行表示。
安全气囊模块10具备能够弹出的作为袋体的安全气囊11、向安全气囊11的内部供给气体的充气机12作为主要构成。
如图5及图7所示,充气机12为细长的大致圆柱形气体产生装置,以上下方向细长的方式配置。
在充气机12,从充气机12朝向外侧,两条螺栓13以突出的方式安装。详细内容在后面进行描述,两条螺栓13分别穿过基座部件20的开口部28、织物托架40的螺栓插通孔49、护圈部件50的螺栓插通孔51Ca,并通过螺母16紧固。据此,能够分别紧固充气机12、织物托架40及护圈50。
此外,在通常情况下,即在安全气囊模块10非动作时,安全气囊11被折叠。并且,通过线束14向充气机12输入动作信号(点火用电力)后,充气机12产生气体,通过将气体注入安全气囊11使安全气囊11弹出。
在此,安全气囊11座椅宽度方向的左右分别被第1织物31及第2织物32包围。由于此第1织物31相对于安全气囊11被配置于座椅跨度方向内侧,因此也被称为内侧织物。另外,由于第2织物32相对于安全气囊11被配置于座椅宽度方向外侧,因此也被称为外侧织物。
第1织物31及第2织物32统称为织物30,织物30为用于将安全气囊11的展开方向向断裂部70引导的部件。
如图2及图3所示,第1织物31具有作为安装于织物托架40的后端的第1环形端部31A、作为安装于作为撕裂线的断裂部70的前端的第1缝合部31C。在此,第1织物31的第1环形端部31A为通过使两片布在第1环缝制部31B缝合构成的环形的端部。
同样地,第2织物32具有作为安装于织物托架40的端部的第2环形端部32A、安装于作为撕裂线的断裂部70作为前端的第2缝合部32C。第2织物32的第2环形端部32A为通过使两片布在第2环缝制部31B缝合构成的环形的端部。
并且,第1织物31的第1缝合部31C与第2织物32的第2缝合部32C被缝合于断裂部70,该断裂部70设置于覆盖安全气囊模块10的前面的表皮材料71。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表皮材料71的断裂部70安装于第1织物31与第2织物32之间。
当安全气囊11弹出展开时,通过安全气囊11,第1织物31的第1缝合部31C及第2织物32的第2缝合部32C分别被拉向分离的方向,进而断裂部70断裂,据此,安全气囊11从断裂部70跳出。如此,当对车辆施加了一定值以上的冲击时,座椅靠背S1与车门D之间的安全气囊11从断裂部70弹出,据此,能够缓和施加于乘客的冲击。
此外,如图3所示,第1织物31的第1缝合部31C与第2织物32的第2缝合部32C上下方向的长度不同。具体而言,第2缝合部32C比第1缝合部31C更长。如此,在安全气囊11展开时,能够最先使断裂部70的中央附近断裂,之后从中央附近使安全气囊11向上方弹出展开。另外,通过从断裂部70的中央附近使安全气囊11弹出,能够降低作为座椅缓冲材料的衬垫72的飞散量。
<织物托架40的构成>
接下来,参照图14至图16就分别保持第1织物31及第2织物32的后端的织物托架40的构成进行说明。
织物托架40为具有第1延伸部41、第2延伸部42及安装部43的金属部件。
在安装部43形成有用于插通充气机12的螺栓13的螺栓插通孔49,以插通充气机12的螺栓13的状态紧固于充气机12及护圈部件50。
如图2所示,在将织物托架40安装于基座部件20、护圈部件50的状态下,安装部43配置为向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向。此时,第1延伸部41位于安装部43的前侧,第2延伸部42位于安装部43的后侧。
即,第1延伸部41为从安装部43的前端向座椅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的部分。并且,第2延伸部42为从安装部43的后端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延伸的部分。
在织物托架40从安装部43至第1延伸部41形成有第1狭缝部45。具体而言,第1狭缝部45具有第1开口部45A、第1弯曲部45B及第1织物保持部45C。
第1开口部45A为从安装部43的第1端部40A向第2端部40B形成的狭缝区域。
第1弯曲部45B为从与第1开口部45A中的第1端部40A的相反侧的端部向第1延伸部41延伸的狭缝区域。
第1织物保持部45C为与第1弯曲部45B连接并沿第1延伸部4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狭缝区域。
此外,在第1织物保持部45C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之间,第1弯曲部45B连接于第1织物保持部45C。
在将第1织物31安装于织物托架40时,通过第1开口部45A、第1弯曲部45B使第1织物31的第1环形端部31A穿过第1织物保持部45C。如此,如图16所示,第1织物31的第1环形端部31A保持于第1织物保持部45C。
此外,如上所述,由于第1弯曲部45B连接于第1织物保持部45C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之间,因此保持于第1织物保持部45C的第1环形端部31A不易从第1织物保持部45C脱落。
并且,使第1织物31的第1环形端部31A穿过第1织物保持部45C之后,充气机12的螺栓13穿过安装部43的螺栓插通孔49,织物托架40及充气机12被固定。在此,由于两个螺栓插通孔49以跨过第1弯曲部45B的方式形成,因此在将充气机12安装于织物托架40之后,第1狭缝部45的第1弯曲部45B被充气机12塞住。因此,能够抑制第1织物31的第1环形端部31A通过第1弯曲部45B从织物托架40脱落。
另外,在第1织物保持部45C的周围形成有向前方突出的凸部41A。这样,由于形成凸部41A,能够在第1织物保持部45C的前方形成空隙。因此,能够抑制保持于第1织物保持部45C的第1织物31被强力地夹在织物托架40与其他部件(例如安全气囊11)之间。
另外,在第1延伸部41中的第1织物保持部45C的两侧形成有凹部47。通过以此种方式形成凹部47,能够在第1织物保持部45C的后方形成空隙。因此,能够抑制保持于第1织物保持部45C的第1织物31被强力地夹在织物托架40与其他部件(例如第1侧壁部23A)之间。
另外,在织物托架40,从安装部43至第2延伸部42形成有第2狭缝部46。具体而言,第2狭缝部46具有第2开口部46A、第2弯曲部46B及第2织物保持部46C。
第2开口部46A为从安装部43的第2端部40B向第1端部40A形成的狭缝区域。
第2弯曲部46B从与第2开口部46A的第2端部40B的相反侧的端部向第2延伸部42延伸的狭缝区域。
第2织物保持部46C为与第2弯曲部46B连接并沿第2延伸部42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狭缝区域。
此外,在第2织物保持部46C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之间,第2弯曲部46B连接于第2织物保持部46C。
在将第2织物32安装于织物托架40时,使第2织物32的第2环形端部32A通过第2开口部46A、第2弯曲部46B穿过第2织物保持部46C。如此,如图16所示,第2织物32的第2环形端部32A保持于第2织物保持部46C。
此外,如上所述,由于第2弯曲部46B连接于第2织物保持部46C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之间,因此保持于第2织物保持部46C的第2环形端部32A不易从第2织物保持部46C脱落。
在第2延伸部42中的第2织物保持部46C的两侧形成有凸部48。通过以此种方式形成凸部48,能够在第2织物保持部46C的前方形成空隙。因此,能够抑制保持于第2织物保持部46C的第2织物32被强力地夹在织物托架40与其他部件(例如安全气囊11)之间。
另外,在织物托架40,在第1延伸部41、安装部43及第2延伸部42形成有凸缘部44。此凸缘部44为在安全气囊11侧凸出的形状。这样,通过在织物托架40设置凸缘部44,能够提高通过第1织物31及第2织物32向相反侧拉伸的位置的刚性。据此,能够通过织物托架40提高第1织物31及第2织物32的保持的稳定性。
并且,如图2、图6及图8所示,织物托架40的至少一部分以与形成于基座部件20的开口部28重合的状态被安装。
具体而言,织物托架40的安装部43的一部分与第2延伸部42以与开口部28重合的状态被安装。
另外,也可以在织物托架40的表面施加尼龙涂层。如此,织物托架40锐利的位置被表面涂层,能够抑制第1织物31及第2织物32磨损、损坏。
<基座部件20的构成>
接下来,就基座部件20的构成进行说明。
基座部件20由作为侧边安全气囊装置1的基板的树脂制的板状部件构成,如图2所示,用于收纳安全气囊模块10。
如图12所示,基座部件20具备基座部件主体部20A及下方突出部20B,该基座部件主体部20A形成有收纳安全气囊模块10的凹状的安全气囊收纳部21;该下方突出部20B从基座部件主体部20A向下方突出。
基座部件主体部20A具备前面部20Aa及安全气囊收纳部21作为主要构成,该前面部20Aa相较设置于座椅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分的悬挂用槽20Ab构成座椅宽度方向外侧;该安全气囊收纳部21设置于比悬挂用槽20Ab更靠座椅宽度方向内侧。
前面部20Aa设置于与座位S的座椅靠背S1的前面连续的位置。另外,相对于安全气囊收纳部21,在收纳了安全气囊模块10之后,在安全气囊模块10的前方设置衬垫72。并且,衬垫72、前面部20Aa被表皮材料71覆盖。
在此,如上所述,在前面部20Aa与安全气囊收纳部21的边界部分形成有向上下方向延伸的悬挂用槽20Ab。在此悬挂用槽20Ab分开一定的间隔形成有多个表皮悬挂用狭缝27。换言之,表皮悬挂用狭缝27形成于基座部件20中与安全气囊收纳部21邻接的区域。
并且,表皮材料71的端部穿过表皮悬挂用狭缝27,能够使表皮材料71悬挂固定。
此外,表皮材料71的端部穿过表皮悬挂用狭缝27后,被拉向形成收纳安全气囊模块10的安全气囊收纳部21一侧的相反侧(即从表皮悬挂用狭缝27向座椅宽度方向外侧)并被固定。
接下来,就安全气囊收纳部21的构成进行详细说明。
安全气囊收纳部21作为比前面部20Aa更向座椅后方凹陷并且截面大致コ字形的部位形成。具体而言,安全气囊收纳部21具有作为座椅后方的壁部的底部22、从底部22的左右向座椅前方延伸的侧壁部23。
此外,设置于侧壁部23中座椅宽度方向内侧的为第1侧壁部23A,设置于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的为第2侧壁部23B。
在底部22形成有第1贯穿孔24。第1贯穿孔24为圆孔,在第1贯穿孔24的周围形成有向后方侧突出的法兰25。详细而言,法兰25的内周面25A以与第1贯穿孔24连续的方式形成。此外,法兰25插通后述的护圈部件50的第2贯穿孔52,据此,基座部件20的第1贯穿孔24与护圈部件50的第2贯穿孔52被配置于相对的位置(详细而言为重合的位置)。
如图4所示,连接于充气机12的线束14穿过第1贯穿孔24及第2贯穿孔52。如此,能够使配置于基座部件20的前方的安全气囊模块10的线束14不会向基座部件20的外侧迂回,能够穿过基座部件20及护圈部件50的后方侧。
在此,就第1贯穿孔24的位置进行说明的话,如图7所示,第1贯穿孔24设置于比充气机12的上端12A更靠上方。
此外,在图7中,表示将充气机12从侧边安全气囊装置1取下后,使充气机12与上下方向中的安装位置对应。
另外,第1贯穿孔24在上下方向设置于比开口部28更靠上方。
另外,第1贯穿孔24设置于在上下方向与轴毂部26上下并列的位置,具体而言,第1贯穿孔24设置于轴毂部26之下。
另外,如图2所示,第1贯穿孔24在座椅宽度方向设置于比安装有第1织物31及第2织物32各自的前端的断裂部70更靠近座位S的位置。
并且,在基座部件20中,从底部22至第1侧壁部23A形成有开口部28。具体而言,开口部28为将底部22的一部分及第1侧壁部23A的一部分模切而形成。这样,通过在底部22及第1侧壁部23A形成连续的开口部28,与在底部22或第1侧壁部23A任意一方形成开口的情况相比,由于模切方向为多个,因此容易进行模切。
开口部28在第1贯穿孔24的下方,形成于开口部28与第1贯穿孔24在座椅宽度方向上至少一部分重合的位置。
并且,织物托架40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开口部28配置。
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织物托架40的第2延伸部42及安装部43配置于与开口部28重合的位置。
如图8所示,织物托架40的安装部43以与作为安全气囊收纳部21的内面的第1侧壁部23A抵接的状态配置。此外,开口部28的开口部上端28A以穿过螺栓13的方式上边缘形成半圆形。
另外,如图2所示,作为第1侧壁部23A的顶端的侧壁部前端23Aa弯曲为U字形状。并且,位于织物托架40的第1延伸部41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的外端部41B以相对于侧壁部前端23Aa回绕的方式设置。
另外,在安全气囊收纳部21中的第1贯穿孔24的上方设置有向后方突出的轴榖部26。轴毂部26构成为中空的柱体形状,穿过护圈部件50的轴毂部插通用贯穿孔53。
并且,在安全气囊收纳部21中的轴榖部26的上方形成有螺栓插通孔29,设置于安全气囊模块10的上端的螺栓15穿过该螺栓插通孔29。此外,螺栓插通孔29设置于与护圈部件50的上部贯穿孔58相对的位置。并且,安全气囊模块10、基座部件20及护圈部件50的上部分别通过螺栓15被紧固。
并且,在前面部20Aa的下方设置有下方突出部20B。在下方突出部20B形成有贯穿孔20Ba。通过螺栓穿过基座部件20的贯穿孔20Ba及护圈部件50的第1紧固部61并紧固,基座部件20及护圈部件50被固定。
更加详细而言,基座部件20的下方突出部20B及护圈部件50的护圈安装部60被固定。
<护圈部件50的构成>
接下来就护圈部件50的构成进行说明。
护圈部件50为从车身后方侧保持基座部件20的安全气囊收纳部21的金属制的保持部件。
如图5及图10所示,护圈部件50具有保持安全气囊收纳部21的护圈主体部51、设置于护圈主体部51的下方的护圈安装部60。
护圈主体部51形成为截面大致コ字形状。详细而言,护圈主体部51具备与安全气囊收纳部21的底部22相对配置的护圈后壁部51A、从护圈后壁部51A的车身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向座椅前方延伸的第1护圈侧壁部51B及第2护圈侧壁部51C。
在护圈后壁部51A从上至下依次形成有第3紧固部57、轴毂部插通用贯穿孔53、第2贯穿孔52、凸缘部56。
第3紧固部57为形成于与基座部件20的螺栓插通孔29相对的位置的孔,使用螺栓15进行紧固。
轴毂部插通用贯穿孔53为基座部件20的轴榖部26插通的孔,如图7所示,轴毂部插通用贯穿孔53形成比轴榖部26的截面稍大的尺寸。
第2贯穿孔52为形成于与基座部件20的第1贯穿孔24及法兰25相对的位置的孔。并且,如图7所示,第2贯穿孔52形成比法兰25的截面稍大的尺寸。
并且,安全气囊模块10的线束14从侧边安全气囊装置1的前面侧至后面侧穿过第2贯穿孔52及第1贯穿孔24。
此外,第2贯穿孔52与轴毂部插通用贯穿孔53形成于在上下方向并列的位置。换言之,第2贯穿孔52与轴毂部插通用贯穿孔53配置于在座椅宽度方向上至少一部分重合的位置。
另外,在护圈后壁部51A中,在第2贯穿孔52的下方形成有向上下方向延伸的凸缘部56。凸缘部56为在座椅后方加工为凸形的部分,如图7所示,凸缘部56设置于与安装于安全气囊收纳部21的充气机12在上下方向重合的位置。
并且,护圈主体部51的第1护圈侧壁部51B构成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的壁部,第2护圈侧壁部51C构成座椅宽度方向内侧的壁部。
此外,如图5、图7及图10所示,在连接护圈后壁部51A及第1护圈侧壁部51B的角部形成有在上下方向并列的多个凹部55。上述凹部55为向座椅前方凹陷的部分。
同样地,在连接护圈后壁部51A与第2护圈侧壁部51C的角部形成有多个凹部55。
通过以上述方式形成凹部55,能够抑制第1护圈侧壁部51B及第2护圈侧壁部51C相对于护圈后壁部51A的变形。据此,能够抑制第1护圈侧壁部51B及第2护圈侧壁部51C相对于护圈后壁部51A向左右扩展。
另外,如图5、图7及图10所示,在第1护圈侧壁部51B设置有线束安装部54,该线束安装部54用于保持安装于线束14的金属零件。
线束安装部54可以作为开口,也可以包括安装于开口的金属零件。
此外,线束安装部54在上下方向上设置于比第2贯穿孔52更高的位置。具体而言,线束安装部54在上下方向上设置于与轴毂部插通用贯穿孔53大致相同的高度。
并且,由于线束安装部54设置于比第2贯穿孔52更高的位置,穿过第2贯穿孔52的线束14被保持在向上方弯曲的状态。
在护圈主体部51的主体下端部59设置有向下方延伸的护圈安装部60。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焊接将护圈安装部60相对于主体下端部59接合,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使用螺栓及螺母等紧固工具将护圈主体部51与护圈安装部60接合,或者也可以使护圈主体部51与护圈安装部60一体成形。
护圈安装部60为从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向外侧弯曲同时向下方延伸的金属制的板状部件。
如图10所示,护圈安装部60具有构成面的主面部60A、使主面部60A的两端弯曲的侧面部60B。换言之,侧面部60B为从主面部60A的两端部垂直立起的壁部。
主面部60A以从上方向下方宽度变窄的方式形成,在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在包围第1紧固部61的位置设置有圆周形凸缘部63。圆周形凸缘部63形成向座椅前方稍微突出的凸形。
另外,在护圈安装部60的下端部附近形成有将圆周形凸缘部63横穿的弯曲部64。具体而言,护圈安装部60在弯曲部64中向座椅前方弯曲。弯曲部64以从座椅宽度方向内侧朝向外侧并向下方倾斜的状态形成。
另外,在主面部60A的下端部附近形成有第1紧固部61及第2紧固部62。详细而言,第1紧固部61及第2紧固部62设置于比主面部60A向座椅宽度方向弯曲的弯曲部60Aa更靠下方。
第1紧固部61为设置于与基座部件20的下方突出部20B的贯穿孔20Ba相对的位置的孔。具体而言,通过在第1紧固部61及贯穿孔20Ba插通螺栓并通过螺母紧固,护圈部件50(护圈安装部60)及基座部件20被固定。
此外,第1紧固部61为圆周形凸缘部63的内部,形成于比弯曲部64更靠上部。
另外,第2紧固部62在主面部60A中形成于比圆周形凸缘部63更靠下方。
第2紧固部62为紧固于车身B(例如座椅S的座椅框架或叶子板内衬等)的部分。具体而言,第2紧固部62为形成于护圈安装部60的贯穿孔,通过螺栓穿过第2紧固部62,将护圈安装部60紧固于车身B,从而护圈部件50(护圈安装部60)固定于车身B。
如上所述,第1紧固部61与第2紧固部62共同设置于护圈部件50的下端部附近相互分离的位置。
并且,由于第1紧固部61设置于弯曲部64的上方,第2紧固部62设置于弯曲部64的下方,因此能够在不同的角度进行第1紧固部61及第2紧固部62的紧固操作。
另外,由于第1紧固部61形成于圆周形凸缘部63的内部,因此能够提高护圈部件50及基座部件20的安装刚性。
另外,如图11所示,在护圈安装部60的下端中,在侧面部60B的上端形成有折回部60Ba。折回部60Ba为将侧面部60B的上端向下侧折回的部分,据此,使侧面部60B的刚性提高。因此,能够提高护圈部件50与车身B的安装刚性。
<总结>
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涉及的侧边安全气囊装置1的主要特征如下。
[1]侧边安全气囊装置1设置于车身B与座位S之间。侧边安全气囊装置1具备安全气囊模块10、基座部件20、织物30及织物托架40,该安全气囊模块10具有能够弹出的安全气囊11、向安全气囊11的内部供给气体的充气机12;该基座部件20具有收纳安全气囊模块10的凹形的安全气囊收纳部21并安装于车门D与座位S之间;该织物30引导安全气囊11的展开;该织物托架40安装织物30。织物托架40抵接于安全气囊收纳部21的内面并被安装。
根据侧边安全气囊装置1,织物托架40安装于基座部件20的安全气囊收纳部21。据此,能够以织物托架40不向安全气囊收纳部21的外侧突出的方式配置。因此,能够使侧边安全气囊装置1小型化。
[2]在侧边安全气囊装置1中,安全气囊收纳部21具有底部22、从底部22向前方延伸的侧壁部23,织物托架40抵接于安全气囊收纳部21的侧壁部23并被安装。
如此,能够将织物托架40安装于安全气囊收纳部21的侧壁部23。据此,与将织物托架40安装于安全气囊收纳部21的底部22的情况相比,织物托架40与断裂部70的距离缩短。因此,能够缩短织物30。
[3]在侧边安全气囊装置1中,织物托架40具有安装于安全气囊收纳部21的侧壁部23的安装部43、从安装部43弯曲并延伸的第1延伸部41。第1延伸部41具有保持第1织物31的第1织物保持部45C。
在侧边安全气囊装置1中,安装于安全气囊收纳部21的安装部43与安装于第1织物31的第1延伸部41弯曲并连接。因此,通过拉伸第1织物31,更够抑制织物托架40从基座部件20脱落。
[4]在侧边安全气囊装置1中,织物托架40具有形成于第1织物保持部45C的周围并向前方突出的凸部41A。
如此,能够抑制第1织物保持部45C与基座部件20接触。据此,能够抑制第1织物31接触基座部件20。
[5]在侧边安全气囊装置1中,织物托架40具有从安装部43弯曲并延伸的第2延伸部42。第2延伸部42具有保持第2织物32的第2织物保持部46C,第2延伸部42相对于安装部43连接于第延伸部41的相反侧,同时向第1延伸部41的相反侧延伸。
如此,能够使第1织物31与第2织物32的拉伸力抵消.据此,能够抑制织物托架40从基座部件20脱落。
[6]在侧边安全气囊装置1中,织物托架40具有横跨第1延伸部41、安装部43及第2延伸部42形成的凸缘部44。
如此,能够提高第1延伸部41、安装部43及第2延伸部42的刚性。据此,在织物托架40中,能够抑制重量的增加,同时提高被施加荷重的部位的刚性。
[7]在侧边安全气囊装置1中,织物托架40具有从安装部43的第1端部40A至第1延伸部41形成的第1狭缝部45。第1狭缝部45的一部分为第1织物保持部45C。
如此,能够抑制第1织物31从第1织物保持部45C脱落。
[8]在侧边安全气囊装置1中,第1延伸部41从安装部43的前端向车门D延伸,第1织物保持部45C配置于基座部件20的前方,第1织物31从第1织物保持部45C向前方延伸。
如此,从第1织物保持部45C至断裂部70的距离缩短。据此,能够缩短第1织物31。
[9]在侧边安全气囊装置1中,第1织物保持部45C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比作为安全气囊收纳部21的侧壁部23的前端的侧壁部前端23Aa更靠座椅宽度方向外侧。
如此,在安全气囊11展开时,能够抑制安全气囊11接触第1织物保持部45C。据此,能够提高安全气囊11的展开稳定性。
[10]在侧边安全气囊装置1中,第1延伸部41的座椅宽度方向的外端部41B以将侧壁部前端23Aa回绕的方式弯曲。
如此,能够抑制安全气囊11展开时织物托架40的错位。
<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
图17及图18表示作为护圈部件50的变形例的护圈部件50A。在图17中,省略表示安全气囊模块10的安全气囊11。
如图17及图18所示,护圈部件50A在护圈主体部51与护圈安装部60一体形成这一点与护圈部件50不同,其他内容相同。
此外,护圈部件50A也可以通过与护圈部件50的护圈主体部51相同的材料(例如金属)成形。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就在车辆的后部座位设置侧边安全气囊装置1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侧边安全气囊装置1也可以相对于前部座位、第2排座位之后的后部座位进行设置。
另外,侧边安全气囊装置1并不限定于汽车,也能够适用于电车、公共汽车、飞机、轮船等乘坐物。
符号说明
B 车身
D 车门
S 座位
S1 座椅靠背
1 侧边安全气囊装置
10 安全气囊模块
11 安全气囊
12 充气机
12A 上端
13 螺栓
14 线束
15 螺栓
16 螺母
20 基座部件
20A 基座部件主体部
20Aa前面部
20Ab悬挂用槽
20B下方突出部
20Ba贯穿孔
21 安全气囊收纳部
22 底部
23 侧壁部
23A第1侧壁部
23Aa侧壁部前端
23B第2侧壁部
24第1贯穿孔
25 法兰
25A 内周面
26 轴毂部
27 表皮悬挂用狭缝
28 开口部
28A 开口部上端
29 螺栓插通孔
30 织物
31第1织物
31A第1环形端部(后端)
31B第1环缝制部
31C第1缝合部(前端)
32第2织物
32A第2环形端部(后端)
32B第2环缝制部
32C第2缝合部(前端)
40织物托架
40A第1端部
40B第2端部
41第1延伸部
41A 凸部
41B 外端部
42第2延伸部
43 安装部
44 凸缘部
45第1狭缝部
45A第1开口部
45B第1弯曲部
45C第1织物保持部
46第2狭缝部
46A第2开口部
46B第2弯曲部
46C第2织物保持部
47 凹部
48 凸部
49 螺栓插通孔
50 护圈部件
50A 护圈部件
51 护圈主体部
51A 护圈后壁部
51B第1护圈侧壁部(护圈侧壁部)
51C第2护圈侧壁部(护圈侧壁部)
51Ca螺栓插通孔
52第2贯穿孔
53 轴毂部插通用贯穿孔
54 线束安装部
55 凹部
56 凸缘部
57第3紧固部
58 上部贯穿孔
59 主体下端部
60 护圈安装部
60A 主面部
60Aa弯曲部
60B侧面部
60Ba折回部
61第1紧固部
62第2紧固部
63 圆周形凸缘部
64 弯曲部
70 断裂部
71 表皮材料
72 衬垫

Claims (1)

1.一种设置于车身与座位之间的侧边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安全气囊模块、基座部件、护圈部件;
该安全气囊模块具有能够弹出的安全气囊、向所述安全气囊的内部供给气体的充气机;
该基座部件具有收纳所述安全气囊模块的凹形的安全气囊收纳部并安装于车门与所述座位之间;
该护圈部件从车身后方侧保持所述安全气囊收纳部;
所述基座部件具有插通所述充气机的线束的第1贯穿孔;
形成于所述第1贯穿孔的周围的法兰;
所述法兰的内周面与所述第1贯穿孔连续;
所述护圈部件具有插通所述充气机的线束并设置于与所述第1贯穿孔相对的位置的第2贯穿孔、用于安装所述线束的线束安装部。
CN202211664578.8A 2018-03-13 2019-03-12 侧边安全气囊装置 Pending CN11617648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45812A JP7189412B2 (ja) 2018-03-13 2018-03-13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8045811A JP7174220B2 (ja) 2018-03-13 2018-03-13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8-045811 2018-03-13
JP2018-045812 2018-03-13
CN201980018246.2A CN111867892B (zh) 2018-03-13 2019-03-12 侧边安全气囊装置
PCT/JP2019/010103 WO2019176966A1 (ja) 2018-03-13 2019-03-12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18246.2A Division CN111867892B (zh) 2018-03-13 2019-03-12 侧边安全气囊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176480A true CN116176480A (zh) 2023-05-30

Family

ID=6790784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664578.8A Pending CN116176480A (zh) 2018-03-13 2019-03-12 侧边安全气囊装置
CN201980018246.2A Active CN111867892B (zh) 2018-03-13 2019-03-12 侧边安全气囊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18246.2A Active CN111867892B (zh) 2018-03-13 2019-03-12 侧边安全气囊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3) US11325553B2 (zh)
CN (2) CN116176480A (zh)
WO (1) WO201917696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91255B2 (ja) * 2017-03-31 2019-03-27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CN116176480A (zh) * 2018-03-13 2023-05-30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侧边安全气囊装置
JP6745941B1 (ja) * 2019-04-18 2020-08-26 日本発條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48049U (zh) 1990-08-30 1992-04-23
JP3591172B2 (ja) * 1996-11-29 2004-11-17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のエアバッグ装置
JP3448761B2 (ja) 1998-09-17 2003-09-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0289510A (ja) 1999-04-02 2000-10-17 T S Tec Kk エアーバッグ装置装備シート
US6439597B1 (en) 1999-04-30 2002-08-27 Ts Tech Co., Ltd. Seat provided with side air bag system
JP2000313302A (ja) * 1999-04-30 2000-11-14 T S Tec Kk サイドエアーバッグ装置を備える車輌用シート
US6357789B1 (en) 1999-06-24 2002-03-19 Ts Tech Co., Ltd. Seat provided with side air bag system
US6543803B1 (en) * 1999-07-16 2003-04-08 Ts Tech Co., Ltd. Air bag apparatus
JP2001301665A (ja) 2000-04-18 2001-10-31 Suzuki Motor Corp 車両用ブラケットの取付構造
US6705671B1 (en) * 2002-11-12 2004-03-16 Visteon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Electronically integrated vehicle support structure
JP4329662B2 (ja) 2004-09-22 2009-09-09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US7530595B2 (en) 2004-09-21 2009-05-12 Toyoda Gosei Co., Ltd. Rear seat side airbag device
JP4878878B2 (ja) 2006-03-15 2012-02-15 タカタ株式会社 車両シート、車両
CN103108781B (zh) 2010-09-14 2015-06-0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后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固定结构
US8469392B2 (en) * 2011-06-07 2013-06-25 Autoliv Asp, Inc. Cover apparatuses and airbag modules with cover apparatuses for facilitating routing of wire harnesses and methods of making such airbag modules
JP6050097B2 (ja) 2012-11-16 2016-12-21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BR112015010982A2 (pt) 2012-11-16 2017-07-11 Ts Tech Co Ltd assento de veículo
US9598040B2 (en) * 2012-12-28 2017-03-21 Ts Tech Co., Ltd. Airbag module-equipped seat, and method for mounting same
JP6041763B2 (ja) 2013-07-22 2016-12-14 株式会社タチエス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内蔵の車両用シート
US9981627B2 (en) * 2014-07-09 2018-05-29 Autoliv Development Ab Airbag device
EP3170703B1 (en) 2014-07-14 2019-03-13 TS Tech Co., Ltd. Side air bag device
WO2016010011A1 (ja) * 2014-07-14 2016-01-21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396101B2 (ja) * 2014-07-14 2018-09-26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462515B2 (ja) 2015-07-21 2019-01-30 株式会社イノアック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シートバックサイド及びシートバックサイド用基材
WO2017022678A1 (ja) * 2015-08-06 2017-02-09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852669B2 (ja) * 2017-12-28 2021-03-31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膝保護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16176480A (zh) * 2018-03-13 2023-05-30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侧边安全气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590918B2 (en) 2023-02-28
US20200391687A1 (en) 2020-12-17
WO2019176966A1 (ja) 2019-09-19
US20220258688A1 (en) 2022-08-18
CN111867892B (zh) 2023-01-17
CN111867892A (zh) 2020-10-30
US20230192023A1 (en) 2023-06-22
US11325553B2 (en) 2022-05-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479312B2 (en) Side air bag device
KR101552292B1 (ko) 시트 구성 부재 및 이것을 이용한 차량용 시트
CN110091922B (zh) 前柱构造
EP2987683B1 (en) Side airbag device
EP2631126B1 (en) Rear seat side airbag device
CN116176480A (zh) 侧边安全气囊装置
JP4600051B2 (ja) ラップアウタプリテンショナーの配設構造
JP7032187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9955823B (zh) 用于帘式气囊装置的安装结构
KR100882669B1 (ko) 자동차의 조수석 에어백 모듈 장착구조
JP7189412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7348571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7087946A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7203501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9031136A (ja) 車両用シート
WO2012133009A1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465761B2 (ja) 車両の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3189225U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KR20100002374A (ko) 자동차용 커튼에어백의 테더 설치구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