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160989A - 乘员保护装置 - Google Patents

乘员保护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160989A
CN116160989A CN202211492995.9A CN202211492995A CN116160989A CN 116160989 A CN116160989 A CN 116160989A CN 202211492995 A CN202211492995 A CN 202211492995A CN 116160989 A CN116160989 A CN 1161609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belt
occupant
airbag
position adjust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49299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折高早苗
柳泽利仁
山田真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da Gose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yoda Gose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da Gosei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yoda Gose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1609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16098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17Inflation fluid source retainers, e.g. reaction canisters; Connection of bags, covers, diffusers or inflation fluid sources therewith or togeth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7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they are fold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18Anchor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18Anchoring devices
    • B60R22/26Anchoring devices secured to the sea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28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incorporating energy-absorbing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保护就坐于座椅(1)的乘员(MP)的乘员保护装置(S),具有:座椅安全带(7);以及气囊(25),其配置于座椅安全带的安全腰带(10)的区域。气囊在折叠完毕体(55)的状态下能够相对于安全腰带偏移移动。折叠完毕体在乘员的座椅安全带的佩戴时经由位置调整单元(50L、50R)而与座椅侧连结。各位置调整单元由弹性系数设为相等的长条状的弹性体形成,将各前端(50a)分别与处于与座椅安全带的带扣(13)连结的扣环(12)的附近的位置、以及相对于座椅侧的带扣大致左右对称的位置连结,并且能够进行弹性变形而将折叠完毕体配置于座椅的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

Description

乘员保护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保护就坐于座椅的乘员的乘员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当前,作为乘员保护装置,如日本特开2021-160413公报所示,
存在如下结构,即,将保持有折叠的气囊的保持体安装于就坐于座椅的乘员的腰部的周围,在工作时,利用膨胀的气囊对就坐于座椅的乘员施加保护。关于这种结构的乘员保护装置,形成为保持体安装于乘员的腰部的周围的结构,因此折叠的气囊(折叠完毕体)的配置位置因乘员的体形差异(腰围的大小的差异)而产生差异。为了利用膨胀的气囊稳定地约束乘员,优选使气囊膨胀为使得左右的中央的位置与乘员的左右的中央大致一致,关于当前的乘员保护装置,形成为如下结构,即,将位置调整单元配置于折叠完毕体的两侧,从而能够利用膨胀的气囊对折叠的气囊(折叠完毕体)相对于乘员的位置进行调整。具体而言,关于当前的乘员保护装置,作为位置调整单元,将由橡胶状弹性体构成的波纹筒状的结构在折叠完毕体的左右两侧分别配置于保持体的周围,由此利用位置调整单元的反作用力进行折叠完毕体相对于乘员的位置调整。
然而,关于当前的乘员保护装置,左右的位置调整单元的长度尺寸不同,因此左右的位置调整单元难以发挥相等的反作用力,在可靠地将佩戴时的折叠完毕体的位置调整为使得长度方向的中央与乘员的左右的中央大致一致这一点上存有改善的余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佩戴时能够根据就坐的乘员的体形而可靠地调整折叠的气囊的配置位置的乘员保护装置。
本发明涉及下述结构的乘员保护装置。
一种用于保护就坐于座椅的乘员的乘员保护装置,
形成为如下结构,即,具有:座椅安全带;以及气囊,其在该座椅安全带中配置于在佩戴时约束所述乘员的腰部的安全腰带的区域,
所述气囊形成为如下结构,即,形成为由具有挠性的片材体构成的袋状,在折叠的折叠完毕体的状态下,以能够相对于所述安全腰带偏移移动的方式保持于所述安全腰带,并且所述气囊形成为如下结构,即,与配置于所述座椅侧的充气机连接,使膨胀用气体流入内部而以从所述安全腰带朝向前上方凸出的方式膨胀,
所述折叠完毕体以如下方式构成,即,在所述乘员佩戴所述座椅安全带时,经由位置调整单元与所述座椅侧连结,由此能够调整相对于所述安全腰带的位置,
所述位置调整单元形成为如下结构,即,由长条状的弹性体形成,并且配置为在所述座椅安全带的佩戴状态下从所述折叠完毕体的沿着所述安全腰带的方向侧的两端侧分别延伸,将前端侧与所述座椅侧连结,
所述各位置调整单元形成为如下结构,即,将弹性系数设为相等,使所述各前端分别与所述座椅安全带中处于与设置于所述座椅侧的带扣连结的扣环的附近的位置、以及相对于所述座椅侧的所述带扣大致左右对称的位置连结,并且以如下方式构成,即,在所述座椅安全带的佩戴状态下,进行弹性变形,能够将所述折叠完毕体配置于所述座椅的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
关于本发明的乘员保护装置,形成为如下结构,即,折叠气囊而形成的折叠完毕体配置为在座椅安全带的佩戴时从两端侧延伸,能够分别利用将前端侧与座椅侧连结的2个位置调整单元调整相对于安全腰带的位置,这2个位置调整单元由长条状的弹性体形成,并且将弹性系数设为相等,使前端侧在座椅侧与大致左右对称的位置连结。即,关于本发明的乘员保护装置,从折叠完毕体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位置调整单元将长度尺寸设定为大致相同,将弹性系数设为相等,因此能够利用位置调整单元的相等的弹性力使折叠完毕体相对于安全腰带偏移移动,并且能够容易地进行对位而使得中央与安全腰带的长度方向的中央大致一致。其结果,关于本发明的乘员保护装置,在座椅安全带的佩戴时,即使配置于腰围的周围的安全腰带的导出量根据乘员的体形(腰围的大小)而不同,也能够容易地将折叠完毕体配置于安全腰带的长度方向的大致中央(即,就坐于座椅的乘员的左右的大致中央)的位置。
因此,关于本发明的乘员保护装置,在佩戴时能够根据就坐的乘员的体形而可靠地调整折叠的气囊的配置位置。
另外,关于本发明的乘员保护装置,各位置调整单元形成为如下结构,即,在座椅安全带的佩戴状态下,与座椅安全带的佩戴前相比而作用有拉伸载荷,因此在座椅安全带的佩戴时使得位置调整单元产生的拉伸载荷发挥作用而使折叠完毕体与乘员侧紧贴,能够使安全腰带与乘员侧紧贴,从而为优选。
附图说明
图1是搭载有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的座椅的斜视图。
图2是图1的座椅的右视图,表示佩戴有座椅安全带的状态。
图3是图1的座椅的左视图,表示佩戴有座椅安全带的状态。
图4是图1的座椅的主视图,表示佩戴有座椅安全带的状态。
图5是表示使在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中使用的气囊的单体膨胀的状态的概略斜视图。
图6是图5的气囊的概略纵剖面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的由罩部覆盖的折叠完毕体、以及安全腰带的概略斜视图。
图8是表示在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中由罩部覆盖的折叠完毕体的部位的概略俯视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中的罩部的保持板部、安全腰带以及位置调整单元的概略局部放大斜视图。
图10是在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中使气囊的膨胀完毕的状态的座椅的主视图。
图11是在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中使气囊的膨胀完毕的状态的座椅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4所示,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S搭载于车辆的座椅1,形成为具有如下部件的结构:座椅安全带7;气囊25;充气机17,其对气囊25供给膨胀用气体;罩部45,其将气囊25折叠构成的折叠完毕体55的周围覆盖;以及位置调整单元50,其能够调整折叠完毕体55相对于后述的安全腰带10的位置。座椅1具有靠背部2以及座部3。
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座椅安全带7形成为如下结构,即,搭载于座椅1,具有:带主体8,其用于约束就坐于座椅1的乘员MP;扣环12,其安装于带主体8;以及带扣13,其用于将扣环(tongue plate)
12连结。带扣13配置于座椅1的座部3的右后端3c侧(靠背部2与座部3的边界部位附近的右侧)(参照图1、2)。带主体8以如下方式构成,即,一端卡止于在靠背部2内配置的未图示的卷收器的卷取轴,另一端侧卡止于在座椅1的座部3的左后端3b侧配置的锚固部件14(参照图1、3),佩戴时能够从卷收器导出。详细而言,带主体8配置为从靠背部2的上端左缘侧向外部露出,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乘员MP的非就坐状态下,如图1所示,供气囊25配置的安全腰带10构成为在靠背部2的前表面露出。详细而言,在乘员MP的非就坐状态下,如图1所示,安全腰带10在靠背部2的左缘2a侧大致沿着上下方向、且在靠背部2的前表面露出。带主体8形成为如下结构,即,具有:安全腰带10;以及肩带9,其收纳于靠背部2内,在乘员就坐时使扣环12与带扣13连结的状态下,利用在锚固部件14与带扣13之间配置为大致沿着左右方向的安全腰带10约束乘员MP的下半身MD(腰部),利用从靠背部2的上端左缘侧延伸且直至带扣13为止倾斜地配置的肩带9约束乘员MP的上半身MU(从肩部至胸部)(参照图2、3)。关于座椅安全带7,配置于靠背部2内的未图示的卷收器具有预张紧机构。
充气机17配置于座椅1侧,详细而言,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配置于比座椅1的座面3a更靠下方的位置。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充气机17具有:近似圆柱状的充气机主体18(省略详细图示),其在座椅1的背面侧的比座部3更靠下方的位置配置为使得轴向大致沿着左右方向;以及管部19,其从充气机主体18延伸且对气囊25供给膨胀用气体。管部19形成为如下结构,即,从充气机主体18延伸、且配置为使得前端在座椅1的左侧位于座部3与靠背部2的边界部位附近,利用夹紧件20将该前端与气囊25的后述的导管部35连接(参照图1、2)。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充气机主体18设定为,为了限制伴随着气囊25的膨胀的座椅安全带7的带主体8的抽出而使得工作的开始比座椅安全带7的预张紧机构更晚。
如图5、6所示,气囊25具有:气囊主体26,其以能够保护乘员MP的方式膨胀;导管部35,其与充气机17连接且使膨胀用气体流入气囊主体26;以及安装部40,其用于将气囊主体26保持于安全腰带10。
气囊主体26以如下方式构成,即,膨胀完毕时的外形形状构成为,使得轴向大致沿着左右方向的近似三棱柱状,从左右的侧方观察的状态下的膨胀完毕形状形成为在前侧具有斜边的近似直角三角形,从前后方向侧观察的状态下的膨胀完毕形状形成为上下宽度较大的近似长方形(参照图10、11)。如图5、6所示,气囊主体26具有:后壁部28,其在膨胀完毕时配置于乘员MP侧(后侧);前壁部27,其配置为在前后方向侧与后壁部28相对;下壁部29,其配置于膨胀完毕时的下端侧;以及左壁部30、右壁部31,它们在膨胀完毕时在左右方向侧相对配置。该气囊主体26在膨胀完毕时构成为由后壁部28承挡乘员MP的上半身MU,另外,在基于该后壁部28的上半身MU的承挡时,使下壁部29与乘员MP的大腿部MT抵接并支撑于大腿部MT,由此对乘员MP进行承挡(参照图11)。该气囊主体26形成为如下结构,即,使得导管部35配置于下壁部29的后端29a的下表面侧,经由该导管部35而使来自充气机17的膨胀用气体流入内部。即,在下壁部29的后端29a侧的区域,与导管部35连通的连通孔33以圆形开口,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左右方向侧并列设置有2个。而且,气囊主体26在该连通孔33的周缘的部位与导管部35连结。
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导管部35以如下方式构成,即,配置为从气囊主体26的下表面侧向左侧延伸,与充气机17的管部19连接,将成为气囊主体26侧的基部侧封闭,使前端37a侧以能够与管部19连接的方式开口。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导管部35形成为如下结构,即,具有:宽度大的基部侧部位36,其位于气囊主体26的下表面侧;以及前端侧部位37,其配置为从膨胀完毕时的气囊主体26向左侧延伸。前端侧部位37形成为宽度小于基部侧部位36。该导管部35在气囊25的膨胀完毕时构成为,以大致沿着安全腰带10的方式大致沿着左右方向配置,如上所述,形成为如下结构,即,利用夹紧件20将前端侧部位37的前端37a侧与充气机17的管部19连接。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后所述,导管部35将前端侧部位37的长度尺寸设定为不会对折叠气囊主体26而形成的折叠完毕体55(具体而言,还包含导管部35本身的基部侧部位36,将折叠完毕体55和基部侧部位36的周围包围的罩部45)的位置调整造成影响的尺寸(具有余量的较长的尺寸)。
如图5、6所示,将气囊主体26安装于安全腰带10的安装部40以如下方式构成,即,配置于导管部35的基部侧部位36的下表面侧,形成为以大致沿着安全腰带10的方式大致沿着左右方向配置的近似筒状,能够使安全腰带10插入。形成为如下结构,即,使安全腰带10插入于该安装部40,将气囊25与安全腰带10连结并保持于安全腰带10。
在实施方式中,气囊25形成为如下结构,即,使得气囊主体26的区域折叠为长条状,在折叠该气囊主体26而形成的折叠完毕体55的状态下,以能够相对于安全腰带10偏移移动的方式保持于安全腰带10。具体而言,对于气囊25,省略详细的图示,使前壁部27与后壁部28及下壁部29重叠,以缩小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的方式对大致平坦地展开的状态的气囊主体26进行折叠,折叠形成大致沿着左右方向的长条状的折叠完毕体55。而且,气囊25使得折叠气囊主体26而形成的折叠完毕体55以及导管部35的基部侧部位36与座椅安全带7的佩戴时的安全腰带10的上表面侧重叠,还包含安装部40在内地由罩部45将周围覆盖并配置于安全腰带10的区域(参照图8)。在图1所示的非佩戴状态下,折叠完毕体55配置于在靠背部2的前表面露出的安全腰带10的背面侧(靠背部2侧)。另外,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导管部35的前端侧部位37配置为,在座椅安全带7的佩戴状态下,在折叠完毕体55(罩部45)的左侧,在安全腰带10以及位置调整单元50L的上表面侧露出(参照图3、4)。
如图8所示,罩部45具有:保持板部46,其能够保持折叠气囊主体26而形成的折叠完毕体55;以及罩主体48,其将折叠完毕体55的周围覆盖。保持板部46形成为能够还包含导管部35的基部侧部位36以及安装部40的下表面侧在内地大致在整个区域将折叠完毕体55的下表面侧覆盖的长条体,由具有形状保持性且能够以某种程度挠曲的合成树脂制的板材构成。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保持板部46在座椅安全带7的佩戴状态下,配置于处于安全腰带10的下表面侧的位置。在保持板部46的长度方向侧的两端侧(左端46a侧及右端46b侧)形成有用于将位置调整单元50(50L、50R)的基部50b侧连结的连结环部47(参照图8)。各连结环部47形成为能够使安全腰带10(带主体8)插入而从保持板部46的上表面侧向上方以近似倒U字形状凸出(参照图9)。罩主体48由具有挠性的片材体形成,包含安装部40、安全腰带10以及保持板部46在内地将折叠完毕体55以及导管部35的基部侧部位36的周围覆盖,使两端侧开口而能够使安全腰带10以及位置调整单元50(50L、50R)插入。该罩主体48以如下方式构成,即,在气囊25的展开膨胀时,使在座椅安全带7的佩戴时将折叠完毕体55的上侧覆盖的区域的规定部位在左右方向的大致整个区域断裂,而能够使气囊主体26凸出。该罩部45(保持板部46以及罩主体48)构成为能够与折叠完毕体55以及导管部35的基部侧部位36一起相对于安全腰带10偏移移动。
能够调整折叠完毕体55相对于安全腰带10的位置的位置调整单元50(50L、50R)以如下方式构成,即,在座椅安全带7的佩戴状态下,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配置为从将折叠完毕体55的周围覆盖的罩部45的两端侧(左端45a侧及右端45b侧)分别延伸,使前端50a侧与座椅1侧连结(参照图2~4)。详细而言,如上所述,位置调整单元50(50L、50R)配置为分别从罩部45的左端45a侧及右端45b侧延伸,使得基部50b侧与在罩部45的保持板部46的左端46a、右端46b侧形成的连结环部47连结。即,关于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S,折叠完毕体55(罩部45)构成为在座椅安全带7的佩戴时经由从罩部45分别向左侧及右侧延伸的位置调整单元50L、50R而与座椅1侧连结,这样经由位置调整单元50L、50R与座椅1侧连结,由此能够调整相对于安全腰带10的位置。位置调整单元50L、50R由长条状的弹性体形成,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具体而言,具有橡胶状弹性体,由宽度比罩部45略小的带状体形成。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位置调整单元50L、50R形成为宽度小于安全腰带10。详细而言,位置调整单元50L、50R配置为,在座椅安全带7的佩戴时在安全腰带10的上侧(在左侧的位置调整单元50L中,导管部的前端侧部位37与安全腰带10之间)大致沿着安全腰带10(参照图4、7、8)。关于各位置调整单元50L、50R,将弹性系数设为相等,将长度尺寸也设定为大致相同。
配置于右侧(座椅安全带7的带扣13侧)的右侧位置调整单元50R利用连结单元51将前端50a与在座椅安全带7的佩戴时连结于在座椅1侧设置的带扣13的扣环12的附近连结。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7所示,扣环12形成为将前端侧与带扣13连结的结构,形成为具有将右侧位置调整单元50R的前端50a侧与比供安全腰带10插入的插入用狭缝12a更靠基部侧的位置连结的连结基部12b的结构,右侧位置调整单元50R的前端50a为与在扣环12向带扣13安装时向外部露出的该连结基部12b连结的结构(参照图2)。在座椅1的座部3,在与带扣13大致左右对称的位置(座部3的左后端3b侧(靠背部2与座部3的边界部位附近的左侧)),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配置于左侧的左侧位置调整单元50L利用连结单元52将前端50a与锚固部件14的后侧附近连结。右侧位置调整单元50R配置为,在图1所示的座椅安全带7的非佩戴状态下大致沿着在靠背部2的前表面露出的安全腰带10而将前端50a与扣环12连结。
而且,各位置调整单元50(左侧位置调整单元50L、右侧位置调整单元50R)以如下方式构成,即,在座椅安全带7的佩戴状态下进行弹性变形,能够将折叠完毕体55(罩部45)配置于座椅1的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具体而言,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各位置调整单元50(左侧位置调整单元50L、右侧位置调整单元50R)构成为,在座椅安全带7的佩戴状态下分别与座椅安全带7的佩戴前相比使大致同等的拉伸载荷发挥作用,由此使得折叠完毕体55(罩部45)配置成与座椅1的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即,就坐于座椅1的乘员MP的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一致(参照图4)。
关于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S,还包含安全腰带10在内地将折叠完毕体55以及导管部35的基部侧部位36的周围覆盖的罩部45配置为,大致无间隙地将折叠完毕体55以及导管部35的基部侧部位36的周围覆盖,但未与气囊25连结。而且,位置调整单元50(50L、50R)形成为从罩部45延伸。即,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折叠完毕体55形成为如下结构,即,经由罩部45而与位置调整单元50(50L、50R)连结,从沿着安全腰带10的方向侧的两端侧使位置调整单元50(50L、50R)延伸。
关于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S,在乘员MP佩戴座椅安全带7且就坐于搭载于车辆的座椅1的状态下,如果充气机17工作,则从充气机17排出的膨胀用气体经由导管部35而流入气囊主体26内,气囊25的气囊主体26使罩部45断裂,从安全腰带10向前上方凸出,并且如图10、11所示,使膨胀完毕。
而且,关于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S,设为如下结构,即,折叠气囊25而形成的折叠完毕体55配置为,在佩戴座椅安全带7时从两端侧(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将折叠完毕体55的周围覆盖的罩部45的左端45a、右端45b侧)延伸,能够分别利用将前端50a侧与座椅1侧连结的2个位置调整单元50L、50R调整相对于安全腰带10的位置,这2个位置调整单元50L、50R由长条状的弹性体形成,并且使弹性系数相等而将前端50a侧在座椅1侧与大致左右对称的位置连结。即,关于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S,从折叠完毕体55(罩部45)在左右侧延伸的位置调整单元50L、50R将长度尺寸设定为大致相同,将弹性系数设为相等,因此能够利用位置调整单元50L、50R的相等的弹性力使折叠完毕体55(罩部45)相对于安全腰带10偏移移动,并且能够容易地对中央进行对位而与安全腰带10的长度方向的中央大致一致。其结果,关于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S,在座椅安全带7的佩戴时,即使配置于腰围的周围的安全腰带10的导出量根据乘员MP的体形(腰围的大小)而不同,也能够容易地将折叠完毕体55(罩部45)配置于安全腰带10的长度方向的大致中央(即,就坐于座椅1的乘员MP的左右的大致中央)的位置。
因此,关于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S,在佩戴时,能够可靠地根据就坐的乘员MP的体形而调整折叠的气囊25的配置位置。
另外,关于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S,形成为如下结构,即,各位置调整单元50L、50R在座椅安全带7的佩戴状态下与座椅安全带7的佩戴前相比作用有拉伸载荷。因此,在座椅安全带7的佩戴时,在位置调整单元50L、50R产生的拉伸载荷发挥作用而使得折叠完毕体55(罩部45)与乘员MP侧紧贴,能够使安全腰带10与乘员MP侧紧贴。此外,如果未考虑到这一点,则作为位置调整单元例如可以使压缩载荷发挥作用而使用能够调整折叠完毕体的位置的结构。
此外,关于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S,形成为座椅安全带7以及充气机17搭载于座椅1的结构。因此,使座椅1在前后方向上大幅滑动或旋转,在相对于车辆移动的状态下使用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气囊25可靠地保护就坐于座椅1的乘员MP。当然,本发明的乘员保护装置并不限定于这种结构的座椅,还能够将卷收器搭载于利用设置于车身侧的座椅安全带约束乘员的类型的座椅。另外,充气机也可以形成为安装于车辆的车身侧的结构。

Claims (5)

1.一种乘员保护装置(S),其用于保护就坐于座椅(1)的乘员(MP),其中,
形成为如下结构,即,具有:座椅安全带(7);以及气囊(25),其配置于该座椅安全带中在佩戴时约束所述乘员的腰部的安全腰带(10)的区域,
所述气囊形成为如下结构,即,形成为由具有挠性的片材体构成的袋状,在折叠的折叠完毕体(55)的状态下,以能够相对于所述安全腰带偏移移动的方式保持于所述安全腰带,并且所述气囊形成为如下结构,即,与配置于所述座椅侧的充气机(17)连接,使膨胀用气体流入内部而以从所述安全腰带朝向前上方凸出的方式膨胀,
所述折叠完毕体以如下方式构成,即,在所述乘员佩戴所述座椅安全带时,经由位置调整单元(50(50L、50R))与所述座椅侧连结,由此能够调整相对于所述安全腰带的位置,
所述位置调整单元形成为如下结构,即,由长条状的弹性体形成,并且配置为在所述座椅安全带的佩戴状态下从所述折叠完毕体的沿着所述安全腰带的方向侧的两端侧分别延伸,将前端(50a)侧与所述座椅侧连结,
所述各位置调整单元形成为如下结构,即,将弹性系数设为相等,使所述各前端分别与所述座椅安全带中处于与设置于所述座椅侧的带扣(13)连结的扣环(12)的附近的位置、以及相对于所述座椅侧的所述带扣大致左右对称的位置连结,并且以如下方式构成,即,在所述座椅安全带的佩戴状态下,进行弹性变形,能够将所述折叠完毕体配置于所述座椅的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员保护装置(S),其中,
所述各位置调整单元(50(50L、50R))形成为如下结构,即,在所述座椅安全带(7)的佩戴状态下,与所述座椅安全带的佩戴前相比而作用有拉伸载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员保护装置(S),其中,
所述罩部具有:保持板部,其配置于所述折叠完毕体的下表面侧而能够保持所述折叠完毕体;以及罩主体,其将折叠完毕体的周围覆盖,
所述各位置调整单元使得基部侧分别与所述保持板部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侧连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员保护装置(S),其中,
所述气囊(25)形成为如下结构,即,具有:气囊主体(26),其以能够保护所述乘员(MP)的方式膨胀;以及导管部(35),其从该气囊主体的下表面侧延伸,将前端侧与所述充气机(17)连接而使膨胀用气体流入所述气囊主体,并且所述气囊(25)在该导管部的下表面侧保持于所述安全腰带(10),
所述导管部的以从膨胀完毕时的所述气囊主体延伸的方式配置的前端侧部位(37)的长度尺寸,设定为不会对所述折叠完毕体的位置调整造成影响的尺寸。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员保护装置(S),其中,
所述充气机(17)及所述座椅安全带(7)搭载于座椅(1)。
CN202211492995.9A 2021-11-25 2022-11-25 乘员保护装置 Pending CN11616098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91607A JP2023078031A (ja) 2021-11-25 2021-11-25 乗員保護装置
JP2021-191607 2021-11-2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160989A true CN116160989A (zh) 2023-05-26

Family

ID=864208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492995.9A Pending CN116160989A (zh) 2021-11-25 2022-11-25 乘员保护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3078031A (zh)
CN (1) CN116160989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078031A (ja) 2023-06-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981623B2 (en) Occupant restraint system for vehicle
US11603063B2 (en) Occupant protection device
JP7223336B2 (ja) 乗員保護装置
CN113459986B (zh) 乘员保护装置
US20060208471A1 (en) Inflatable seatbelt system
JP3741850B2 (ja) 乗員拘束装置
CN112339698A (zh) 安全气囊装置
JP7223335B2 (ja) 乗員保護装置
CN113459985B (zh) 乘员保护装置
JP2002145002A (ja) 乗員保護装置
EP3696028A1 (en) Occupant restraint system
CN116160989A (zh) 乘员保护装置
CN115195657B (zh) 乘员保护装置
CN116160988A (zh) 乘员保护装置
JP2023161499A (ja) 乗員保護装置
US20240166155A1 (en) Occupant protection device
CN117087594A (zh) 乘员保护装置
CN116811782A (zh) 气囊装置
CN116279271A (zh) 气囊装置
JP2021054252A (ja) 乗員保護装置
JP2023120836A (ja) 乗員保護装置
JP2023170708A (ja) 乗員保護装置
JP2022151528A (ja) 乗員保護装置
CN117183972A (zh) 乘员保护装置
JP2023118011A (ja) 乗員保護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