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59985B - 乘员保护装置 - Google Patents

乘员保护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59985B
CN113459985B CN202110339416.6A CN202110339416A CN113459985B CN 113459985 B CN113459985 B CN 113459985B CN 202110339416 A CN202110339416 A CN 202110339416A CN 113459985 B CN113459985 B CN 11345998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body
occupant
airbag
airbag main
infl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33941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459985A (zh
Inventor
深浦和实
山田真史
林丈树
中村敦
增田泰士
佐藤祐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da Gose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yoda Gose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103469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444111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da Gosei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yoda Gose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4599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599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4599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5998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18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the inflatable member formed as a belt or harness or combined with a belt or harness arrange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compartment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bag-like members, one within the oth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4Expansion control features
    • B60R21/2338Teth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compartment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bag-like members, one within the other
    • B60R2021/23324Inner walls crating separate compartments, e.g. communicating with v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4Expansion control features
    • B60R21/2338Tethers
    • B60R2021/23386External tether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乘员保护装置,用于保护就座于座椅中的乘员,包括:座椅安全带;以及气囊,其布置在安全带中的腰部安全带的区域中。气囊包括气囊主体和调节系绳。抵接乘员的大腿的大腿抵接面布置在气囊主体的下表面侧,约束乘员的上身约束面布置在后表面侧。调节系绳将基部端连接在气囊主体的上下中间部的后表面侧,并且将从基部端向下延伸的前端连接在腰部安全带侧,将长度尺寸设置为能够将气囊主体的连接基部端的连接部朝向腰部安全带侧拉动的尺寸。

Description

乘员保护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保护就座于座椅上的乘员的乘员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作为乘员保护装置,提供了一种具有如下构造的装置,
其中,用于容纳和保持折叠的气囊的保持器设置在就座于座椅上的乘员的腰部的前方(例如,参见美国专利申请公开No.2019/299899)。
在相关技术的该乘员保护装置中,气囊在工作中膨胀成从保持器向前方和向上方突出,在膨胀完成时,气囊构造成覆盖乘员的大腿上表面至上身的前表面。
但是,在相关技术的乘员保护装置中,由于气囊仅膨胀成从保持器向前方和向上方突出,因此在膨胀完成时,有可能在气囊与乘员之间产生间隙。因此,在迅速保护乘员方面存在改进的空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了上述问题,并且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通过已经膨胀完成的气囊迅速地保护乘员的乘员保护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乘员保护装置,其保护就座于座椅中的乘员,所述乘员保护装置包括:座椅安全带;以及气囊,其布置在所述座椅安全带中的腰部安全带的区域中,所述腰部安全带在佩戴时约束所述乘员的腰部,并且气囊在工作时膨胀以覆盖所述乘员的前侧,其中:所述气囊包括气囊主体和调节系绳,所述气囊主体膨胀使得在工作时膨胀气体流入内部并且所述气囊主体向前和向上突出,所述调节系绳在膨胀完成时调节气囊主体的位置;在气囊主体的下表面侧布置有在膨胀完成时能够与乘员的大腿抵接的大腿抵接面,在后表面侧布置有在膨胀完成时能够约束乘员的上身的上身约束面;并且所述调节系绳在膨胀完成时将基部端连接至气囊主体的上下中间部的后表面侧,所述调节系绳将从所述基部端向下延伸的前端连接至所述腰部安全带侧,并且,将长度尺寸设置为能够将所述气囊主体的连接基部端的连接部朝向所述腰部安全带侧拉动的尺寸。
在本发明的乘员保护装置中,当气囊的膨胀完成时,通过调节系绳,已经完成膨胀的气囊主体能够被拉向后侧,即乘员侧,并且因此能够防止气囊主体远离乘员膨胀。具体而言,在本发明的乘员保护装置中,调节系绳将基部端连接至气囊主体的后表面侧上的上下中间部,并且将气囊主体的连接基部端的连接部(即,气囊主体的后上表面侧的上下中间部)朝向腰部安全带侧即向下拉动,由此能够将膨胀完成时布置在气囊主体的后表面侧的上身约束面布置成靠近乘员侧。因此,特别地,可以防止上身约束面的上端侧上的区域被布置成在向前方向上与乘员较大地分开。因此,上身约束面能够快速地约束乘员的上身。另外,在上身由该上身约束面约束时,气囊主体布置于乘员的上身的前侧,同时使下表面侧的大腿抵接面抵接于乘员的大腿的上表面。由此,由于大腿抵接面被大腿部大范围地支撑,因此能够抑制气囊主体的坍塌和压缩,并因此能够利用上身约束面准确地限制乘员的上身(从胸部到头部)。
因此,在本发明的乘员保护装置中,乘员能够被已经完成膨胀的气囊快速地保护。
此外,乘员保护装置可以具有以下构造。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乘员保护装置,其保护就座于座椅中的乘员,所述乘员保护装置包括:座椅安全带;以及气囊,其布置在所述座椅安全带中的腰部安全带的区域中,所述腰部安全带在佩戴时约束所述乘员的腰部,并且气囊在工作时膨胀以覆盖所述乘员的前侧,其中:所述气囊包括气囊主体和调节系绳,所述气囊主体膨胀使得在工作时膨胀气体流入内部并且所述气囊主体向前和向上突出,所述调节系绳在膨胀完成时调节气囊主体的位置;在气囊主体的下表面侧布置有在膨胀完成时能够与乘员的大腿抵接的大腿抵接面,在后表面侧布置有在膨胀完成时能够约束乘员的上身的上身约束面;并且所述调节系绳在膨胀完成时布置在所述气囊主体的左右两侧,各所述调节系绳在膨胀完成时将基部端与所述气囊主体的侧面侧连接,并将前端连接至所述座椅的从所述基部端向后下方布置的侧面侧。
在具有这种构造的乘员保护装置中,当气囊的膨胀完成时,左右一对调节系绳能够将已经完成膨胀的气囊主体拉向后侧,即乘员侧,因此可以防止气囊主体远离乘员膨胀。具体而言,在具有上述构造的乘员保护装置中,调节系绳布置成从气囊主体的左右两侧延伸,前端连接至从基部端向后下方布置的座椅的侧面侧。因此,能够通过调节系绳准确地调节气囊主体后表面的左右两边缘侧的向前移动,并因此能够将气囊主体左右平衡良好地向后侧(即乘员侧)拉动。由此,能够将膨胀完成时布置在气囊主体的后表面侧的上身约束面布置成靠近乘员侧。此外,在膨胀完成时,气囊主体布置在乘员的上身的前方,同时使下表面侧的大腿抵接面与乘员的大腿的上表面抵接。因此,由于气囊主体使大腿抵接面在较宽的区域上由大腿支撑,所以抑制了塌陷和压缩。结果,乘员的上身(从胸部到头部)能够被上身约束面精确地约束。另外,在上述构造的乘员保护装置中,由于调节系绳连接至座椅的前端侧上的侧面侧,因此,也能够调节气囊主体相对于座椅的位置。由此,利用膨胀完成的气囊主体也能够约束乘员的腰部从而限制其向前移动。
因此,即使在具有这种构造的乘员保护装置中,也能够由已经完成膨胀的气囊快速地保护乘员。
在上述构造的乘员保护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调节系绳构造成在所述上身约束面的上侧的区域中将所述基部端分别连接至所述气囊主体的左侧面侧和右侧面侧。其原因如下。通过调节系绳,能够准确地限制气囊主体的左右侧面侧的上部区域的向前移动,因此能够将气囊主体更稳定向乘员侧,即后侧拉动。由此,能够将膨胀完成时位于气囊主体的后表面侧的上身约束面以接近乘员侧的方式沿上下方向较宽且稳定地放置。
具体而言,在上述构造的乘员保护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气囊主体具有其中轴向方向大致沿左右方向的大致三棱柱形状作为膨胀完成时的外形,并且所述气囊主体构造成包括前壁部、后上壁部和后下壁部以及左壁部和右壁部,所述前壁部在所述膨胀完成时布置在远离所述乘员的前侧,所述后上壁部和后下壁部在所述膨胀完成时布置在所述乘员侧,所述左壁部和右壁部在所述膨胀完成时布置成沿左右方向侧彼此面对,所述上身约束面由所述后上壁部构成,所述大腿抵接面由所述后下壁部构成,所述气囊主体构造成为通过将乘员侧板和前侧板这两个基材的周缘彼此结合而形成,所述乘员侧板构造成包括:上部,其形成所述后上壁部以及所述左壁部和右壁部中的后上侧的区域;以及下部,其形成所述后下壁部以及所述左壁部和右壁部中的后下侧的区域,所述前侧板形成所述前壁部以及所述左壁部和右壁部中的前侧的区域,并且所述调节系绳构造成将所述基部端结合至结合部的将所述前侧板和所述上部的周缘结合的区域。
当乘员保护装置具有上述构造时,调节系绳的基部端不与通过使膨胀气体流入气囊主体内而膨胀的周壁结合,而是与结合部的连接形成周壁的基材的外周缘的区域结合,因此,在气囊膨胀时,能够使调节系绳的基部端与气囊主体侧的结合状态稳定。因此,在膨胀完成时,能够通过调节系绳稳定地调节气囊主体的位置。此外,调节系绳的基部端与气囊主体相结合的结合部不仅形成在存在气体泄漏风险的周壁的部分中,而且还形成在结合部在气囊主体的膨胀周壁之间的区域中。因此,能够抑制气体泄漏的风险,并且能够将调节系绳的基部端结合到气囊主体。
在上述乘员保护装置中,所述气囊可以包括后系绳,所述后系绳位于所述气囊主体的后表面侧,并且所述后系绳可以在膨胀完成时将基部端连接到所述气囊主体的上下中间部的后表面侧,并且将从所述基部端向下延伸的前端连接到所述腰部安全带侧,并且长度尺寸可以设置为能够将所述气囊主体的连接基部端的连接部朝向所述腰部安全带侧拉动的尺寸。
当乘员保护装置具有这种构造时,除了通过左右一对调节系绳进行调节之外,膨胀完成时气囊主体的位置还能够通过后系绳进行调节。详细地说,在具有这种构造的乘员保护装置中,通过将基部端连接至气囊主体的后表面侧的上下中间部的后系绳,能够将气囊主体的连接基部端的连接部(气囊主体中后表面侧的上下中间部)朝向腰部安全带侧拉动,即向下拉动。因此,后系绳除了能够通过从左右侧面侧延伸的调节系绳将气囊主体左右平衡良好地向后侧即乘员侧拉动以外,还能够允许在膨胀完成时布置在气囊主体的后表面侧的上身约束面布置成靠近乘员侧。因此,特别地,可以防止上身约束面的上端侧上的区域布置成在向前方向上与乘员较大地分开。由此,在具有上述构造的乘员保护装置中,在膨胀完成时,能够通过上身约束面迅速且稳定地约束乘员的上身。
附图说明
从下面给出的详细描述和仅以说明的方式给出而不是对本发明限制的附图中,将更充分地理解本发明,其中:
图1是安装有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乘员保护装置的座椅的透视图;
图2是图1的片材的侧视图;
图3是图1的座椅的正视图,并且示出了安全带被紧固的状态;
图4是示出了图1的乘员保护装置中使用的气囊自身膨胀的状态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5A和图5B是图4的气囊的示意性竖向剖视图,并示出了缝合之前的状态和缝合至调节系绳末端的带附接部之后的状态;
图6是在第一实施例的乘员保护装置中,在气囊完成膨胀的状态下座椅的正视图;
图7是在第一实施例的乘员保护装置中在气囊完成膨胀的状态下的座椅的侧视图;
图8是示出了在第一实施例的乘员保护装置中乘员被完成膨胀的气囊约束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9是在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乘员保护装置中,在气囊完成膨胀的状态下座椅的正视图;
图10是在第二实施例的乘员保护装置中在气囊完成膨胀的状态下的座椅的侧视图;
图11是在第二实施例的乘员保护装置中在气囊完成膨胀的状态下的座椅的平面图;
图12是在使用另一示例的气囊的乘员保护装置中,在气囊完成膨胀的状态下的座椅的正视图;
图13是在图12的乘员保护装置中,在气囊完成膨胀的状态下的座椅的侧视图;
图14是在使用气囊的乘员保护装置中,在气囊完成膨胀的状态下的座椅的又一示例的侧视图;
图15是在图14的乘员保护装置中,在气囊完成膨胀的状态下的座椅的平面图;
图16是图14的XVI-XVI部分的局部放大剖视图;以及
图17是形成图14的气囊的气囊主体的基材和调节系绳并排布置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只要没有特别的说明,前后、上下、左右方向与座椅的前后、上下、左右方向一致。
首先,将描述第一实施例的乘员保护装置S1。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实施例的乘员保护装置S1安装在车辆的座椅1上,并具有包括安全带7、气囊25和充气器17的构造。座椅1包括靠背部2和座椅部3。
座椅安全带7构造成包括:安全带主体8,其约束就座于座椅1上的乘员MP;舌板12,其安装在安全带主体8上;以及带扣13,其连接该舌板12。安全带主体8的一端卡止于设置在靠背部2中的卷收器(未图示)的卷取轴,安全带主体8的另一端卡止于设置在座椅1的座椅部3的后端左侧上的固定构件14(参照图1和图2)。具体而言,安全带主体8布置成从靠背部2的左上边缘侧露出到外部。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在乘员的非就座状态下,如图1和图2所示,安全带主体8构造成使收纳气囊25的腰部安全带10露出到靠背部2的前表面。安全带主体8包括腰部安全带10和收纳在靠背部2中的肩部安全带9。当乘员就坐时在舌板12与带扣13连接的状态下,乘员MP的下身MD(腰部)由在固定构件14与带扣13之间大致沿左右方向布置的腰部安全带约束,而乘员MP的上身MU(从肩部到胸部)由从靠背部12到带扣13对角地延伸的肩部安全带9约束。详细地说,如图1所示,在乘员MP的非就座状态下,腰部安全带10在靠背部2的左边缘2a侧以大致跟随上下方向的方式露出到靠背部2的前表面。
充气器17布置在座椅1中的座椅部3的就座面下方。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充气器17包括充气器主体18(省略详细图示)和从充气器主体18延伸并向气囊25供给膨胀气体的管部19。管部19从充气器主体18延伸,并布置成其前端位于座椅1的座椅部3和靠背部2之间的边界部附近的左侧。通过使用夹具20(参照图7)将管部19的前端与气囊25中后述的导管部40相连接。
气囊25呈由柔性片体构成的袋状。如图4、图5A及图5B所示,气囊25包括气囊主体26、与充气器17连接并使膨胀气体流入气囊主体26内的导管部40、将气囊主体26与腰部安全带10连接的安全带附接部42、以及在膨胀完成时调节气囊主体26的位置的调节系绳45。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气囊25布置在腰部安全带10的区域中,使得佩戴座椅安全带时气囊主体26和调节系绳45被折叠成长条状并重叠在腰部安全带10的上表面侧(参照图3)。即,在图1和图2所示的非佩戴状态下,气囊25(折叠的气囊主体26、调节系绳45和导管部40)位于腰部安全带10的背侧(靠背部2侧)。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折叠的气囊25和腰部安全带10通过在周围覆盖有覆盖件22而成为一体,该覆盖件在气囊25展开并膨胀时能够破裂,如图3所示。
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如图4、图5A和图5B所示,气囊主体26膨胀完成时的外形具有大致三棱柱形状,其中轴向方向大致沿左右方向。详细地说,气囊主体26在从左右侧观察时的膨胀完成形状具有在前侧为斜边的大致直角三角形形状,气囊主体26的膨胀完成形状在从前后方侧看时构造成在竖向上加宽的大致矩形形状(参照图6和图7)。气囊主体26构造成包括:前壁部27,其在膨胀完成时布置在远离乘员MP的前侧;后上壁部28和后下壁部29,其在膨胀完成时布置在乘员MP侧;以及左壁部30和右壁部31,其在膨胀完成时布置成沿左右方向侧彼此面对(参照图4和图5A、图5B)。而且,在本实施例的气囊主体26中,后下壁部29形成在膨胀完成时能够与乘员MP的大腿MT接触的大腿抵接面36,而后上壁部28形成上身约束面37,上身约束面37在膨胀完成时布置在乘员MP的前方且能够约束乘员MP的上身MU(从胸部MB至头部MH)。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在气囊主体26中,膨胀完成时左右侧的宽度尺寸设置为小于座椅1的靠背部2的宽度尺寸,并且设置为等于上身MU的宽度尺寸,从而能够稳定地保护乘员MP的上身MU(参照图6)。此外,后上壁部28和后下壁部29布置成彼此大致正交。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后下壁部29(大腿邻接面36)具有位于乘员MP的大腿MT更前侧的前端29a。此外,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后上壁部28(上身约束面37)具有位于乘员MP的头部MH前方的位置处的上端28a(参照图7)。气囊主体26在左壁部30和右壁部31上设置有用于将已经流入气囊主体内部的多余的膨胀气体排出的通气孔33。此外,在膨胀完成时,气囊主体26的后下端侧部(后下壁部29的后端29b侧的部分)通过连通孔(未图示其图码)而与导管部40相连通(参照图5A和图5B)。
导管部40构造成从气囊主体26向左延伸。导管部40与充气器17的管部19连接,呈前端部40a侧开口的大致筒状,并且在气囊25的膨胀完成时,导管部40在左右方向上大致沿腰部安全带10布置。导管部40具有其中如上所述通过使用夹具20将前端40a侧连接到充气器17的管部19的构造。此外,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管部40的前端40a附近的区域构造成使得外表面侧(在本实施例中为左侧面侧)被从座椅1侧延伸的按压构件15按压(参照图7)。如图4、图5A和图5B所示,用于将气囊主体26连接至腰部安全带10的安全带附接部42布置在导管部40的下表面侧。安全带附接部42具有大致管状形状,两端开口,从而可以插入腰部安全带10(参照图4)。
调节系绳45布置在气囊主体26的后表面侧。在调节系绳45中,在膨胀完成时调节系绳45的基部端45a连接至气囊主体26的上下中间部的后表面侧,从该基部端45a向下延伸的前端45b用作连接部45c并且连接至腰部安全带10侧(参照图4、图5A和图5B)。详细地,调节系绳45具有大致梯形形状,其中基部端45a侧宽而前端45b侧窄。具体而言,基部端45a侧的宽度尺寸被设置为气囊主体26的左右方向侧的宽度尺寸的约1/3(参照图6)。而且,在调节系绳45中,大致沿左右方向布置的基部端45a被缝合至后上壁部28的在气囊主体26的后表面侧的大致竖向上的中央处的中央部28b,从而使左右方向的中央与气囊主体26的左右方向的中央(后上壁部28的左右方向的中央)大致一致。此外,通过将前端45b缝合至安全带附接部42,将调节系绳45在连接部45c处连接至腰部安全带10侧。具体而言,利用缝合线将调节系绳45的前端45b(连接部45c)缝合(连接)至安全带附接部42的后端附近(参照图4)。如图5A所示,在该调节系绳45中,长度尺寸(基部端45a与前端45b(连接部45c)之间的间隔距离)设置成使得在气囊25的膨胀完成时能够将气囊主体26中连接在基部端45a的连接部(后上壁部28的中央部28b)拉向腰部安全带10侧。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在膨胀状态的气囊主体26沿前后方向的截面中,调节系绳45的长度尺寸L1构造成小于从中心部28b到导管部40的膜长度的长度L2(参照图5A)。而且,如图5A和图5B所示,在气囊主体26中,通过将调节系绳45的前端45b侧的连接部45c缝合到安全带附接部42上,调节系绳45将中央部28b拉到腰部安全带10侧(安全带附接部42侧)。因此,与将该前端45b(连接部45c)缝合到安全带附接部42上之前的状态相比,后上壁部28倾斜成大致沿上下方向。
在第一实施例的乘员保护装置S1中,当充气器17安装在车辆上而工作时,从充气器17排出的膨胀气体将经由导管部40流入气囊主体。因此,气囊主体26使覆盖件22破裂并从腰部安全带10向前且向上突出以完成膨胀,如图3和图6及图7中的长短交替虚线所示。
于是,在第一实施例的乘员保护装置S1中,当气囊25的膨胀完成时,已经完成膨胀的气囊主体26通过调节系绳45能够被拉到后侧,即乘员MP侧,因此能够防止气囊主体26膨胀远离乘员MP。具体而言,在第一实施例的乘员保护装置S1中,调节系绳45将基部端45a与气囊主体26的后表面侧的上下中间部相连接,并且将气囊主体26的与基部端45a连接的连接部(即,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为气囊主体26中后上壁部28的中央部28b)朝向腰部安全带10侧(即向下)拉动,因此如图7所示,能够将膨胀完成时布置于气囊主体26的后表面侧的上身约束面37布置成靠近乘员MP侧。因此,特别地,可以防止上身约束面37的上端侧(后上壁部28的上端28a侧)的区域布置成在向前方向上与乘员MP较大地分离开。因此,上身约束面37能够快速地约束乘员MP的上身MU。另外,在通过该上身约束面37约束上身MU时,气囊主体26布置于乘员MP的上身MU的前侧,同时使下表面侧的大腿抵接面36与乘员MP的大腿MT的上表面抵接。由此,由于大腿抵接面36被大腿MT大范围地支撑,因此能够抑制气囊主体26的坍塌和压缩,并因此能够利用上身约束面37准确地约束乘员MP的上身MU(从胸部MB至头部MH)(参照图8)。另外,在未设置调节系绳的情况下,如图7中长短交替虚线所示,气囊主体26'的后上壁部28'以上端面向前方的方式倾斜布置。
因此,在第一实施例的乘员保护装置S1中,乘员MP可由已经完成膨胀的气囊25快速保护。
接下来,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乘员保护装置S2。在第二实施例的乘员保护装置S2中,除了气囊48之外的部件具有与上述乘员保护装置S1相同的构造。因此,相同的构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和字母表示,并且将省略对其的详细描述。如图9至图11所示,气囊48具有气囊主体26、与充气器17连接并使膨胀气体流入气囊主体26内的导管部40、将气囊主体26与腰部安全带10连接的安全带附接部(未示出)、以及在膨胀完成时调节气囊主体26的位置的调节系绳50L、50R。在气囊48中,除了调节系绳50L和50R之外的部件具有与上述乘员保护装置S1中的气囊25相同的构造。因此,相同的构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和字母表示,并且将省略对其的详细描述。
在气囊主体26的膨胀完成时,调节系绳50L和50R布置在左右两侧,成为左右一对外形大致相同的状态。在各调节系绳50L和50R中,在膨胀完成时,基部端50a与气囊主体26的侧面侧(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座椅1的侧面侧上的靠背部2与座椅部3的边界附近)相连接,前端50b与座椅1的从基部端50a向后下方布置的侧面侧相连接。详细地说,在调节系绳50L和50R中,基部端50a侧较宽,并且具有朝向前端50b侧汇聚的大致三角形形状(参照图9和图10),此外,基部端50a侧分别大致沿后边缘30a和31a连接于气囊主体26的左壁部30和右壁部31的后边缘30a和31a侧上(参照图10和图11)。具体而言,在各调节系绳50L和50R中,基部端50a侧沿上下方向侧的宽度尺寸设定为左壁部30和右壁部31的后边缘30a和31a侧(即后上壁部28)的竖向上宽度尺寸的大约一半。此外,在调节系绳50L和50R中,在左壁部30和右壁部31的后边缘30a、31a附近的大致下半部的区域,使用缝合线在全长范围内缝合基部端50a(参照图10)。各调节系绳50L、50R的前端50b构造成连接至座椅1的从基部端50a向后下方布置的侧面侧(具体而言,座椅1的侧面侧的靠背部2与座椅部3之间的边界附近)成为连接部50c。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左侧的调节系绳50L的前端50b的连接部50c布置在座椅1的左侧面侧,并且如图10所示,连接部50c连接至按压前端部40a侧的导管部40的外表面的按压构件15(参照图1和图2),此外,如图9和图11所示,右侧的调节系绳50R的前端50b的连接部50c构造成与布置在座椅1的右侧面侧的座椅安全带7的带扣13相连接(参照图1和图3)。在各调节系绳50L和50R中,长度尺寸(基部端50a与前端50b(连接部50c)之间的间隔距离)设定为使得在气囊48的膨胀完成时能够将气囊主体26的后下端侧的区域(下后部26a,参照图10)布置在乘员MP的腰部MW的前侧附近。
同样在第二实施例的乘员保护装置S2中,当气囊48的膨胀完成时,该对左右调节系绳50L和50R能够将已经完成膨胀的气囊主体26拉向后侧,即乘员MP侧,因此可以防止气囊主体26膨胀远离乘员MP。具体而言,在第二实施例的乘员保护装置S2中,调节系绳50L和50R布置成从气囊主体26的左右两侧延伸,而前端50b(连接部50c)连接至座椅1的从基部端50a向后下布置的侧面侧。因此,能够通过调节系绳50L和50R(参照图11)准确地调节气囊主体26的后表面(上身约束面37、后上壁部28)的左边缘28c侧和右边缘28d侧的向前移动,并且因此能够将气囊主体26左右良好平衡地向后侧(即乘员MP侧)拉动。由此,能够将膨胀完成时布置在气囊主体26的后表面侧的上身约束面37布置成靠近乘员MP侧。此外,在膨胀完成时,气囊主体26布置于乘员MP的上身MU的前方,同时使下表面侧的大腿抵接面36与乘员MP的大腿MT的上表面抵接。因此,由于气囊主体26使大腿抵接面36在较宽的区域上由大腿MT支撑,所以抑制了塌陷和压缩。由此,能够利用上身约束面37准确地约束乘员MP的上身(从胸部MB至头部MH)。此外,在第二实施例的乘员保护装置S2中,由于调节系绳50L和50R连接至座椅1的前端50b侧的侧面侧,因此能够调节气囊主体26相对于座椅1的位置。由此,利用已经完成膨胀的气囊主体26也能够约束乘员MP的腰部MW而调节向前移动。
因此,即使在第二实施例的乘员保护装置S2中,乘员MP也能被已经完成膨胀的气囊48快速保护。
此外,在第二实施例的乘员保护装置S2中,气囊主体26和导管部40通过安全带附接部42而附接,以便相对于腰部安全带10可略微移动。因此,通过从气囊主体26的左右侧面侧延伸并将前端50b连接到座椅1侧的调节系绳50L和50R,当膨胀完成时,也可以微调(居中)气囊主体26相对于乘员MP的左右位置。
此外,作为气囊48A,如图12和图13所示,也可以使用这样的气囊:除了调节系绳50L和50R之外还在气囊主体26的后表面侧上布置有后系绳45A的气囊。后系绳45A具有与上述布置在气囊25中的调节系绳45相同的构造。当气囊48A具有这种构造时,除了通过左右一对调节系绳50L和50R的调节之外,在膨胀完成时,气囊主体26的位置还可以通过后系绳45A来调节。详细地说,在具有这种构造的气囊48A中,通过将基部端45a连接到气囊主体26的后表面侧的上下中间部(后上壁部28的中央部28b)的后系绳45a,能够将气囊主体26的连接基部端45a的连接部(气囊主体26中的后上壁部28的中央部28b)朝向腰部安全带10拉动,即,向下拉动。因此,除了能够通过从左右侧面侧延伸的调节系绳50L和50R将气囊主体26左右平衡良好地向后侧(即乘员MP侧)拉动以外,后系绳45A能够允许在膨胀完成时布置在气囊主体26的后表面侧的上身约束面37布置成靠近乘员MP侧。因此,特别地,可以防止上身约束面37的上端侧上的区域布置成在向前方向上与乘员MP较大地分开。由此,在气囊48A中,在膨胀完成时,能够利用上身约束面37迅速且稳定地约束乘员MP的上身MU。
此外,作为气囊48B,可以使用具有图14和图15所示构造的气囊。与上述气囊48相似,气囊48B包括气囊主体26B、导管部40、用于将气囊主体26B连接至腰部安全带10的安全带部(未示出)、以及在膨胀完成时调节气囊主体26B的位置的调节系绳50BL和50BR。
气囊主体26B具有与上述乘员保护装置S1中的气囊25的气囊主体26相同的构造。气囊主体26B具有其中轴向方向大致沿着左右方向的大致三棱柱形状作为膨胀完成时的外形。气囊主体26B包括:前壁部27B,其在膨胀完成时布置在远离乘员MP的前侧;后上壁部28B和后下壁部29B,其在膨胀完成时布置在乘员MP侧;以及左壁部30B和右壁部31B,其在膨胀完成时布置成沿左右方向侧彼此面对。在该气囊主体26B中,后下壁部29B也形成大腿抵接面36B,后上壁部28B也形成上身约束面37B。
气囊主体26B是通过将具有预定形状的基布的周缘彼此连接而形成的,并且在该实施例的情况下,如图17所示,气囊主体26B由两个乘员侧板60和前侧板64构成。
乘员侧板60在膨胀完成时布置在乘员MP侧并且形成从大腿抵接面36B到上身约束面37B的部分,乘员侧板60主要包括在膨胀完成时气囊主体26B中的从后上壁部28B到后下壁部29B的区域。具体而言,乘员侧板60包括主要形成大腿抵接面36B的下部62(后下壁部29B)和主要形成上身约束面37B的上部61(后上壁部28B)。具体地,下部62形成后下壁部29B以及在左壁部30B和右壁部31B中的后下区域,上部61形成后上壁部28B以及在左壁部30B和右壁部31B中后上区域。下部62和上部61均具有大致六边形的外形。乘员侧板60具有这样的外形,使得当膨胀完成时,下部62和上部61通过位于后端侧的一侧连接。下部62和上部61相对于连接部60a对称(参照图17)。
前侧板64在膨胀完成时主要形成气囊主体26B中的前壁部27B。具体而言,前侧板64形成前壁部27B以及左壁部30B和右壁部31B中的前部区域。该前侧板64的外形为六边形,其中,在乘员侧板60中,左后缘61a和62a以及右后缘61b和62b在打开状态下与下部62和上部61大致匹配,以便将剩余的结合边缘(前缘61c、62c)彼此分开。
气囊主体26B按如下形成(参照图14、图15和图17)。将乘员侧板60的上部61和下部62在连接部60a处折回,使得周缘彼此匹配,并且使用缝合线缝合(结合)左后缘61a和62a以及右后缘61b和62b,以便分别形成侧结合部54和54,然后将处于平坦展开状态的前侧板64叠置在处于打开状态的上部61和下部62上,该打开状态使得前缘61c和62c(其为剩余的边缘)彼此分开,并且使用缝合线将前缘61c和62c与前侧板64的外周缘64缝合(结合),以便形成上结合部52和下结合部53。此外,在该实施例的气囊主体26B中,通过将乘员侧板60的周缘与前侧板64的周缘彼此连接而形成的上结合部位52、下结合部位53以及侧结合部位54和54布置成使得结合余量52a、53a和54a分别暴露于气囊主体26B的外周表面侧(参照图14至图16)。
在气囊主体26B的膨胀完成时,调节系绳50BL和50BR作为外形大致相同的左右对布置在左右侧。调节系绳50BL和50BR构造成为分别将基部端50a连接至上身约束面37B中上侧区域中左右的侧面侧,该上侧区域为膨胀完成时气囊主体26B的侧面侧。具体而言,调节系绳50BL和50BR构造成为使得基部端50a连接至上结合部52的将前侧板64的外周缘64a与上部61的前缘61c连接的端部52b附近的区域(参照图16和图17)。具体地,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使用缝合线缝合(结合)调节系绳50BL和50BR的基部端50a,使得结合部55L和55R设置在上结合部52的结合余量52a的区域中。即,调节系绳50BL和50BR构造成使得基部端50a连接至前述气囊48中的调节系绳50L和50R的前方和上方的位置,并且该位置大致位于左壁部30B和右壁部31B的沿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的中心处。调节系绳50BL和50BR的前端50b构造成以与前述气囊48中的调节系绳50L和50R相同的方式连接至座椅1的侧面侧。
当使用具有这种构造的气囊48B时,调节系绳50BL和50BR分别将基部端50a连接至气囊主体26B中的上身约束面37B的上部区域中的左侧面和右侧面。因此,能够通过调节系绳50BL和50BR来准确地调节气囊主体26B的左右侧面上上部区域的向前移动,因此能够将气囊主体26B更稳定地向乘员MP侧即后侧拉动。在膨胀完成时,布置在气囊主体26B的后面侧的上身约束面37B能够布置成沿上下方向靠近乘员MP侧较宽且稳定地放置。
另外,在具有上述结构的气囊48B中,调节系绳50BL和50BR的基部端50a不与通过使膨胀气体流入气囊主体26B内而膨胀的周壁(左壁部30B、右壁部31B)结合,而是结合至上结合部52的将前侧板64的周缘(外周缘64a)与乘员侧板60中的上部61的周缘(前缘61c)相连接的区域,其中前侧板64为形成周壁(左壁部30B、右壁部31B)的基材。因此,在气囊48B膨胀时,能够使调节系绳50BL和50BR的基部端50a与气囊主体26B侧的结合状态稳定。因此,在膨胀完成时,能够通过调节系绳50BL和50BR稳定地调节气囊主体26B的位置。此外,基部端50a的调节系绳50BL和50BR结合至气囊本体26B的结合部55L和55R不仅形成在存在气体泄漏风险的周壁的部分中,而且还形成在上结合部52在气囊主体26B的膨胀周壁之间的区域中。因此,能够抑制气体泄漏的风险,并且能够将调节系绳50BL和50BR的基部端50a结合到气囊主体26B。在本实施例中,缝合调节系绳50BL和50BR的基部端50a以便形成在制造气囊主体26B后在上结合部52的结合余量52a的区域中的结合部55L和55R。然而,调节系绳的基部端可以构造成在制造气囊主体时(当乘员侧板和前侧板的周缘彼此结合时)通过共同缝合而被连接至气囊主体。
在实施例的气囊25和48A中,调节系绳45(后系绳45A)具有大致梯形的外形,并且具有这样的构造,其中具有较宽宽度的基部端45a连接到为气囊主体26的后上壁部28的大致竖向中心的中央部28b,以大致跟随左右方向。但是,调节系绳(后系绳)的外形和相对于气囊主体的连接位置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调节系绳(后系绳)相对于气囊主体的连接位置可以在竖向中心的上方或下方,只要当气囊的膨胀完成时气囊主体的连接基部端的连接位置能够被平稳地朝向腰部安全带侧拉动即可。此外,调节系绳(后系绳)的外形不限于梯形,例如,可以是在整个长度上具有大致相同的宽度尺寸的大致带状。但是,在本实施例的气囊25和48A中,在膨胀完成时,乘员MP的头部MH被后上壁部28的上端28a侧接收。因此,优选的是,调节系绳45(后系绳45A)的基部端45a不与和头部MH接触的区域连接。此外,从将气囊主体的连接部稳定地向下方拉动的观点看,优选的是,调节系绳(后系绳)在基部端侧以一定的宽度形成。
另外,在本实施例的气囊25和48A中,调节系绳45的前端45b侧的连接部45c缝合(连接)至安全带附接部42(腰部安全带10通过该安全带附接部42插入)。然而,调节系绳的前端侧的连接位置不限于本实施例。例如,通过单独提供管状连接装置并将腰部安全带插入其中,该连接位置可以连接到导管部或直接连接到腰部安全带侧。
另外,在本实施例的气囊48和48A中,调节系绳50L和50R具有大致三角形的形状,基部端50a侧在竖向上扩宽,并且基部端50a连接至气囊主体26的左壁部30和右壁部31处后边缘30A、31A附近的下半部。另外,在气囊48B中,调节系绳50BL和50BR构造成将基部端50a连接至气囊主体26B的左壁部30B和右壁部31B的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心的位置。但是,调节系绳的外形以及相对于气囊主体的连接位置并不限定于本实施例。例如,可以将调节系绳的基部端连接至气囊主体的左壁部和右壁部的远离后边缘的前方区域,只要能够准确地调节膨胀完成时的气囊主体后表面上的左右两缘的向前移动即可。此外,调节系绳的外形可以是大致带状,并且基部端可以连接到气囊主体的左壁部和右壁部的在上下中间部。考虑到在膨胀完成时气囊主体的后表面上的左右边缘侧均被稳定地向后和向下拉动,因此优选的是调节系绳的基部端连接在左壁部和右壁部的后边缘(trailing edges)附近。另外,考虑到膨胀完成时气囊主体的后下端侧的区域能够稳定地调节腰部的向前移动,因此优选的是调节系绳的基部端与气囊主体的侧面的下端侧相连接。
另外,在本实施例的气囊48、48A和48B中,调节系绳50L、50R、50BL和50BR的前端50b(连接部50c)分别连接至座椅安全带7的带扣3和按压导管部40的前端40A侧的按压构件15。但是,连接调节系绳的前端侧的连接构件并不限定于本实施例,例如连接构件也可以构造成直接连接至例如从座椅延伸而单独形成的连接构件。
在本实施例中,气囊25、48、48A或48B中的气囊主体26或26B在膨胀完成时具有大致三棱柱形状,其中轴向方向大致沿左右方向对齐。因此,即使在气囊25、48、48A和48B的膨胀完成时乘员MP使上身MU向下身MD侧大幅移动靠近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气囊主体26或26B压缩、坍塌成使上身约束面37或37B向大腿抵接面36或36B靠近。由此,乘员MP的上身MU能够被气囊主体26或26B准确地约束。此外,气囊的膨胀完成形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只要其包括大腿抵接面和上身约束面即可。例如,作为气囊,可以使用具有当从左右方向侧观察时膨胀完成形状为大致L形形状的气囊。

Claims (5)

1.一种乘员保护装置,其保护就座于座椅中的乘员,所述乘员保护装置包括:
座椅安全带;以及
气囊,其布置在所述座椅安全带中的腰部安全带的区域中,所述腰部安全带在佩戴时约束所述乘员的腰部,并且所述气囊在工作时膨胀以覆盖所述乘员的前侧,其中:
所述气囊包括气囊主体和调节系绳,所述气囊主体膨胀使得在工作时膨胀气体流入内部并且所述气囊主体向前和向上突出,所述调节系绳在膨胀完成时调节所述气囊主体的位置;
在所述气囊主体的下表面侧布置有在所述膨胀完成时能够与所述乘员的大腿抵接的大腿抵接面,并且在后表面侧布置有在所述膨胀完成时能够约束所述乘员的上身的上身约束面;并且
所述调节系绳在所述膨胀完成时将基部端连接至所述气囊主体的上下中间部的后表面侧,所述调节系绳将从所述基部端向下延伸的前端连接至所述腰部安全带侧,并且,将长度尺寸设置为能够将所述气囊主体的连接所述基部端的连接部朝向所述腰部安全带侧拉动的尺寸。
2.一种乘员保护装置,其保护就座于座椅中的乘员,所述乘员保护装置包括:
座椅安全带;以及
气囊,其布置在所述座椅安全带中的腰部安全带的区域中,所述腰部安全带在佩戴时约束所述乘员的腰部,并且所述气囊在工作时膨胀以覆盖所述乘员的前侧,其中:
所述气囊包括气囊主体和调节系绳,所述气囊主体膨胀使得在工作时膨胀气体流入内部并且所述气囊主体向前和向上突出,所述调节系绳在膨胀完成时调节所述气囊主体的位置;
在所述气囊主体的下表面侧布置有在所述膨胀完成时能够与所述乘员的大腿抵接的大腿抵接面,并且在后表面侧布置有在所述膨胀完成时能够约束所述乘员的上身的上身约束面;并且
所述调节系绳在膨胀完成时布置在所述气囊主体的左右两侧,各所述调节系绳在所述膨胀完成时将基部端与所述气囊主体的侧面侧连接,并将前端连接至所述座椅的从所述基部端向后下方布置的侧面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乘员保护装置,其中
所述调节系绳构造成在所述上身约束面的上侧的区域中将所述基部端分别连接至所述气囊主体的左侧面侧和右侧面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乘员保护装置,其中
所述气囊主体具有其中轴向方向大致沿左右方向的大致三棱柱形状作为膨胀完成时的外形,并且所述气囊主体构造成包括前壁部、后上壁部和后下壁部以及左壁部和右壁部,所述前壁部在所述膨胀完成时布置在远离所述乘员的前侧,所述后上壁部和后下壁部在所述膨胀完成时布置在所述乘员侧,所述左壁部和右壁部在所述膨胀完成时布置成沿左右方向侧彼此面对,
所述上身约束面由所述后上壁部构成,
所述大腿抵接面由所述后下壁部构成,
所述气囊主体构造成为通过将乘员侧板和前侧板这两个基材的周缘彼此结合而形成,
所述乘员侧板构造成包括:
上部,其形成所述后上壁部以及所述左壁部和右壁部中的后上侧的区域;以及
下部,其形成所述后下壁部以及所述左壁部和右壁部中的后下侧的区域,
所述前侧板形成所述前壁部以及所述左壁部和右壁部中的前侧的区域,并且
所述调节系绳构造成将所述基部端结合至结合部的将所述前侧板和所述上部的周缘结合的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乘员保护装置,其中:
所述气囊包括后系绳,所述后系绳位于所述气囊主体的后表面侧,并且
所述后系绳在所述膨胀完成时将基部端连接到所述气囊主体的上下中间部的后表面侧,并且将从所述基部端向下延伸的前端连接到所述腰部安全带侧,并且长度尺寸设置为能够将所述气囊主体的连接所述基部端的连接部朝向所述腰部安全带侧拉动的尺寸。
CN202110339416.6A 2020-03-30 2021-03-30 乘员保护装置 Active CN11345998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61220 2020-03-30
JP2020-061220 2020-03-30
JP2021034698A JP7444111B2 (ja) 2020-03-30 2021-03-04 乗員保護装置
JP2021-034698 2021-03-0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59985A CN113459985A (zh) 2021-10-01
CN113459985B true CN113459985B (zh) 2023-06-20

Family

ID=778552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339416.6A Active CN113459985B (zh) 2020-03-30 2021-03-30 乘员保护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1498505B2 (zh)
CN (1) CN11345998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23336B2 (ja) * 2019-09-30 2023-02-16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乗員保護装置
US11498505B2 (en) * 2020-03-30 2022-11-15 Toyoda Gosei Co., Ltd. Occupant protection device
JP7342764B2 (ja) * 2020-03-31 2023-09-12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乗員保護装置
US20220161751A1 (en) * 2020-11-25 2022-05-26 Schroth Safety Products Llc Lap expanding reactionary airbag
US11691586B2 (en) * 2021-05-06 2023-07-04 ZF Passive Safety Systems US Inc. Seatbelt airbag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62662A (en) * 1990-05-16 1991-11-05 Cameron Robert W Vehicle seatbelt having an integral airbag
US5794971A (en) * 1992-09-04 1998-08-18 Double Eagle, Ltd., Inc. Portable air bag
US6062596A (en) * 1992-09-04 2000-05-16 Double Eagle Ltd., Inc. Child safety seat with air bag device
US5863065A (en) * 1992-09-04 1999-01-26 Double Eagle Ltd, Inc. Portable passenger air bag
US5871230A (en) * 1996-06-14 1999-02-16 Universal Propulsion Company, Inc. Lap mounted inflatable bag and method of use
KR20000016636A (ko) * 1996-06-14 2000-03-25 존슨 윌리엄 엠. 무릎의 팽창성 백과 사용 방법
US6293582B1 (en) * 1996-06-14 2001-09-25 Universal Propulsion Company, Inc. Control system for air bags in different vehicle locations
DE19724191C2 (de) * 1997-06-02 2001-05-31 Petri Ag Sicherheitsgurt für ein Kraftfahrzeug
DE19725558C2 (de) * 1997-06-12 2001-11-29 Petri Ag Airbag-Rückhaltesystem
US6378898B1 (en) * 1999-06-09 2002-04-30 The B.F. Goodrich Company Inflatable air bag for an inflatable restraint system
JP4609056B2 (ja) * 2004-12-07 2011-01-12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乗員保護装置および乗員保護方法
JP2013184559A (ja) * 2012-03-07 2013-09-19 Takata Corp 乗員保護装置
JP2015051744A (ja) * 2013-09-09 2015-03-1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乗員保護装置
US20170225788A1 (en) * 2016-02-08 2017-08-10 Amsafe, Inc. Multi-chamber airbags and associated methods of manufacture and use
US10232815B1 (en) * 2017-10-18 2019-03-1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eat assembly
EP3546297B1 (en) 2018-03-29 2020-07-15 Autoliv Development AB Restraining device and vehicle seat
JP7243557B2 (ja) * 2018-10-22 2023-03-22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乗員保護装置
US20200122667A1 (en) * 2018-10-22 2020-04-23 Key Safety Systems, Inc. Retractable Inflatable Lap Belt
US20200290545A1 (en) * 2019-03-12 2020-09-17 Amsafe, Inc. Airbag systems for use on aircraft
JP7223336B2 (ja) * 2019-09-30 2023-02-16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乗員保護装置
JP7223335B2 (ja) * 2019-09-30 2023-02-16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乗員保護装置
US11390232B2 (en) * 2019-10-31 2022-07-19 ZF Passive Safety Systems US Inc.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luding inflatable seatbelt restraint
JP7444111B2 (ja) * 2020-03-30 2024-03-06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乗員保護装置
US11498505B2 (en) * 2020-03-30 2022-11-15 Toyoda Gosei Co., Ltd. Occupant protection device
JP7342764B2 (ja) * 2020-03-31 2023-09-12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乗員保護装置
JP7276224B2 (ja) * 2020-03-31 2023-05-18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乗員保護装置
US11648905B2 (en) * 2020-08-11 2023-05-16 Toyoda Gosei Co., Ltd. Occupant protection device
JP7428121B2 (ja) * 2020-08-11 2024-02-06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乗員保護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59985A (zh) 2021-10-01
US11498505B2 (en) 2022-11-15
US20210300277A1 (en) 2021-09-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459985B (zh) 乘员保护装置
US8511710B2 (en) Airbag device
JP2020066425A (ja) 乗員保護装置
JP7223336B2 (ja) 乗員保護装置
US11603063B2 (en) Occupant protection device
US20070102909A1 (en) Air belt apparatus
US20200122678A1 (en) Occupant protection device
US11400883B2 (en) Occupant protection device
US11186248B2 (en) Occupant protection device
JP7444111B2 (ja) 乗員保護装置
JP2002145002A (ja) 乗員保護装置
US20230123318A1 (en) Occupant protection device
CN115195657B (zh) 乘员保护装置
US20240166155A1 (en) Occupant protection device
US20240059241A1 (en) Occupant protection device
US20240067118A1 (en) Occupant protection device
JP7505459B2 (ja) 乗員保護装置
US20240059243A1 (en) Occupant protection device
US20240059239A1 (en) Occupant protection device
JP2023107109A (ja) 乗員保護装置
US20240059240A1 (en) Occupant protection device
JP2023107108A (ja) 乗員保護装置
JP5018461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23102108A (ja) 乗員保護装置
JP2024030570A (ja) 乗員保護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