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183972A - 乘员保护装置 - Google Patents

乘员保护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183972A
CN117183972A CN202310660602.9A CN202310660602A CN117183972A CN 117183972 A CN117183972 A CN 117183972A CN 202310660602 A CN202310660602 A CN 202310660602A CN 117183972 A CN117183972 A CN 11718397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bag
occupant
seat
protection device
occupant prot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66060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柿本宪志
饭田崇
山田真史
酒井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da Gose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yoda Gose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da Gosei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yoda Gose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1839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8397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乘员保护装置,具有能够在腰带部上移动的气囊,乘员能够简便地进行气囊的定位。乘员保护装置(10)具有:座椅安全带(11);气囊组装体(29),其包含气囊30,以能够在座椅的左右方向上滑动移动的方式组装于座椅安全带(11)的腰带部(13);以及充气机,其对气囊(30)供给膨胀用气体,气囊组装体(29)在舌片与带扣结合的状态下具有:凸出部(59a),其配置于左右方向的一端侧,向乘员M侧凸出;以及凸出部(59b),其配置于左右方向的另一端侧,向乘员M侧凸出。

Description

乘员保护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保护就坐于座椅的乘员的乘员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当前,作为用于保护就坐于座椅的乘员的结构,广泛使用座椅安全带。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如下结构,即,在佩戴座椅安全带时在约束乘员的腰部的腰带部设置气囊。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0-66425号公报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气囊的性能,优选在乘员的正面配置气囊的目标位置。另一方面,对于乘员存在个体的体形差异,因此在气囊相对于腰带部的位置固定的情况下,气囊的目标位置未必位于所有乘员的正面。因此,考虑设为能够在腰带部上使气囊滑动移动的结构。由此,乘员能够对气囊进行位置调整,容易将气囊的目标位置配置于各乘员的正面。
然而,即使这样形成为使得气囊能够在腰带部上滑动移动的结构,在乘员对气囊的位置调整不充分的情况下,也未将气囊的目标位置配置于乘员的正面,有可能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气囊的性能。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乘员保护装置,具有能够在腰带部上移动的气囊,乘员能够简便地进行气囊的定位。
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本发明的代表性的结构是用于保护就坐于座椅的乘员的乘员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座椅安全带,其至少具有舌片、与所述舌片结合的带扣、以及在所述舌片与所述带扣结合的状态下约束就坐于所述座椅的所述乘员的腰部的腰带部;气囊组件,其包含折叠地收容、进行膨胀而保护所述乘员的气囊,以能够在所述座椅的左右方向上滑动移动的方式组装于所述腰带部;以及充气机,其对所述气囊供给膨胀用气体,所述气囊组件在所述舌片与所述带扣结合的状态下具有:第1凸出部,其配置于所述左右方向的一端侧,向所述乘员侧凸出;以及第2凸出部,其配置于所述左右方向的另一端侧,向所述乘员侧凸出。
根据本发明,在构成为能够在腰带部上滑动移动的气囊组件中,在其一端侧及另一端侧分别设置有向乘员侧凸出的第1凸出部及第2凸出部。因此,乘员容易在佩戴座椅安全带时以使得身体的中央配置于第1凸出部与第2凸出部之间的中央的方式对气囊进行位置调整。因此,乘员能够简便地进行气囊的定位。
另外,在本发明中,优选构成为,在所述舌片与所述带扣结合的状态下,所述第1凸出部及所述第2凸出部分别向所述乘员侧的凸出量从所述气囊组件的所述左右方向的中心侧至端部侧而增大。
根据这种结构,第1凸出部及第2凸出部容易沿着乘员的腰围而贴合,因此能够提高乘员的舒适性。
另外,在本发明中,优选地,所述气囊组件具有:所述气囊;连结部件,其保持所述气囊,以能够在所述左右方向上滑动移动的方式与所述腰带部连结;以及收容部件,其对折叠状态的所述气囊及所述连结部件进行收容,以能够在所述左右方向上滑动移动的方式与所述腰带部连结,所述收容部件具有所述第1凸出部及所述第2凸出部。
根据这种结构,在气囊组件中,在位于比气囊、连结部件更靠乘员侧的位置的收容部件,设置有第1凸出部及第2凸出部,因此乘员容易通过视觉、触觉而识别第1凸出部、第2凸出部。
另外,优选地,所述第1凸出部及所述第2凸出部由弹性体形成。
根据这种结构,第1凸出部及第2凸出部在与乘员接触时进行弹性变形而使得接触面积增大,因此能够提高第1凸出部及第2凸出部与乘员的接触性。另外,乘员的异物感得到缓和而能够提高乘员的舒适性。
另外,优选地,所述弹性体安装于所述收容部件的所述乘员侧的部位的内周面。
根据这种结构,弹性体未向收容部件的外部露出,因此能够抑制收容部件的外观美观性受损。
附图说明
图1是搭载有乘员保护装置的座椅的斜视图。
图2是搭载有乘员保护装置的座椅的左视图。
图3是搭载有乘员保护装置的座椅的主视图,表示乘员就坐于座椅并佩戴了座椅安全带的状态,由双点划线表示膨胀状态的气囊。
图4是搭载有乘员保护装置的座椅的左视图,表示乘员就坐于座椅并佩戴座椅安全带并且气囊膨胀的状态。
图5是对图3所示的A-A部进行剖切的乘员保护装置的气囊组装体的剖面图。
图6是从下侧观察乘员保护装置的气囊膨胀的状态的气囊组装体的斜视图,省略了气囊罩。
图7是构成乘员保护装置的气囊组装体的各部件的俯视图。
图8是乘员保护装置的气囊组装体的横剖面图,由双点划线表示佩戴座椅安全带的状态的乘员。
图9是表示乘员保护装置的气囊组装体的其他结构的横剖面图。
图10是表示乘员保护装置的气囊组装体的其他结构的横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首先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乘员保护装置10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此外,关于下面记载的结构部件的尺寸、材质、形状、其相对配置等,只要未进行特殊记载,其主旨并非将本发明的范围仅限定于此。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从就坐于搭载有乘员保护装置10的座椅1的乘员M观察,左右方向是指左侧及右侧,从该乘员M观察,前后方向是指前方及后方。
图1是搭载有乘员保护装置10的座椅1的斜视图。图2是搭载有乘员保护装置10的座椅1的左视图。图3是搭载有乘员保护装置10的座椅1的主视图,表示乘员M就坐于座椅1并佩戴座椅安全带11的状态,由双点划线表示膨胀状态的气囊30。图4是搭载有乘员保护装置10的座椅1的左视图,表示乘员M就坐于座椅1并佩戴座椅安全带11并且气囊30膨胀的状态。
如图1~图4所示,乘员保护装置10搭载于车辆的座椅1。乘员保护装置10由如下部件构成:座椅安全带11;气囊组装体29,其具有气囊30;以及充气机24,其对气囊30供给膨胀用气体。座椅1具有靠背部2及座部5。
座椅安全带11构成为,在就坐于座椅1的乘员M的左肩口附近能够从将上端11a侧设置于靠背部2的上端3的左缘侧的内部的卷取装置15导出。座椅安全带11的下端11b侧成为在设置于座部5的左侧的锚固部件17固定的固定端。此外,座椅安全带11由对滑动性能良好的聚酯纤维等编织而成的带状材料形成。
在座椅安全带11的中间部位设置有舌片20。舌片20与设置于座椅1的座部5的右侧的带扣19紧固(结合)。乘员M就坐于座椅1,舌片20与带扣19紧固的状态是座椅安全带11由乘员M佩戴的状态。
关于由乘员M佩戴的状态的座椅安全带11,从舌片20向卷取装置15侧延伸,配置于乘员M的上半身MU的前表面侧,将能够约束乘员M的上半身MU的部位设为肩带部12,从舌片20向下端11b侧延伸,配置于乘员M的腰部MW的前表面侧,将能够约束腰部MW的部位设为腰带部13。此外,乘员M对设置于带扣19的未图示的释放按钮进行按压操作而能够解除舌片20相对于带扣19的紧固状态,从而能够将舌片20从带扣19拆下。
另外,卷取装置15具有以如下方式构成的预张紧机构16,即,在将座椅安全带11急剧地抽出的情况下停止抽出,并且如果产生车辆的碰撞等则能够卷取抽出的座椅安全带11。预张紧机构16是通用的结构,使内置的气体发生器工作而使卷绕有座椅安全带11的轴旋转,在瞬间内卷取座椅安全带11。
充气机24具有:近似圆柱状的充气机主体25,其将膨胀用气体排出;以及管部26,其从充气机主体25伸出而以近似L字状弯曲,该充气机24固定于座椅1的座部5的后表面侧。管部26与气体供给路部45的前端47a连接,由夹持件27紧固而与气体供给路部45连结。
作为气囊组件的气囊组装体29具有气囊30、气囊连结部52、气囊罩59以及气体供给路部45。气体供给路部45将气囊30与充气机24连结,对气囊30供给从充气机24排出的膨胀用气体。气囊30在工作前的未膨胀的状态下以折叠状态收纳于气囊罩59的内部。后文中对气囊组装体29的详细结构进行叙述。
接下来,说明乘员保护装置10对乘员M的保护动作。首先,如果搭载有乘员保护装置10的车辆碰撞,则卷取装置15的预张紧机构16工作,为了使乘员M向座椅1的就坐姿态稳定而卷取由乘员M佩戴的座椅安全带11。由此,将座椅安全带11的腰带部13向舌片20侧拉入,并且将从腰带部13相连的肩带部12向乘员M的肩口侧拉入。然后,充气机24工作,从充气机主体25经由气体供给路部45而对气囊30供给膨胀用气体,使得气囊30膨胀。由此,向前方移动的乘员M的上半身MU由气囊30承挡而保护乘员M。
接下来,对气囊组装体29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图5是对图3所示的A-A部进行剖切的气囊组装体29的剖面图。图6是从下侧观察气囊30膨胀的状态的气囊组装体29的斜视图,省略了气囊罩59。图7是构成气囊组装体29的各部件的俯视图。图8是气囊组装体29的横剖面图,由双点划线表示佩戴座椅安全带11的状态的乘员M。
如图5~图8所示,气囊组装体29具有气囊30、气囊连结部52、气囊罩59以及气体供给路部45。气囊30在膨胀完毕时形成为周壁31从侧方观察而以近似三棱柱状膨胀的形状。另外,气囊30具有底面侧的底壁部32、后表面侧的后壁部33、前表面侧的前壁部34以及左右的侧壁部35L、35R。关于膨胀完毕时的气囊30,底壁部32的下表面32a成为由乘员M的大腿部MF支撑的支撑面,后壁部33成为承挡向前方移动的乘员M的上半身MU的承挡面。
另外,在气囊30的底壁部32的后缘32b附近,设置有作为用于使气体供给路部45内的膨胀用气体流入的开口部的两个流入口40a。另外,在左右的侧壁部35L、35R的前部侧设置有作为用于将流入至气囊30内的膨胀用气体的剩余部分排出的开口部的通气孔42。
在由对聚酯纤维进行平织等而形成的织布构成的气囊用基材设置用于防止气体泄漏的硅酮等涂覆材料而形成气囊用基布,由该气囊用基布形成气囊30。而且,气囊30的周壁31由形成底壁部32、前壁部34以及左右的侧壁部35L、35R的前部侧的前侧部位31a、以及形成后壁部33以及左右的侧壁部35L、35R的后部侧的后侧部位31b这两块气囊用基布形成。
气体供给路部45具有:气囊侧部46,其与气囊30连结;以及筒状的气体流路部47,其从气囊侧部46向充气机24侧延伸。气体流路部47的前端47a与充气机24的管部26连结。气囊侧部46具有与气囊30的流入口40a连通的连通口46a,将连通口46a的周缘与流入口40a的周缘缝合而使得气囊侧部46与气囊30的底壁部32的后缘32b侧连结。
该气体供给路部45将下表面侧的外侧材料49以及外形尺寸与外侧材料49相同的气囊30侧的气囊侧材料50的外周缘彼此缝合而形成。外侧材料49及气囊侧材料50由与形成气囊30的气囊用基布同样的基布形成。此外,在外侧材料49与气囊侧材料50的外周缘彼此缝合之前,预先将气囊侧材料50的连通口46a的周缘缝合于气囊30的流入口40a的周缘。
作为连结部件的气囊连结部52是使得气囊30与腰带部13连结的部件。气囊连结部52是利用缝合线56使得作为与形成气囊30的气囊用基布相同的基布的连结部用基材54的端部54a彼此结合而形成的筒状的部件。气囊连结部52在缝合部52b与气体供给路部45的气囊侧部46缝合连结。即,气囊连结部52并未与气囊30直接连结,经由气体供给路部45而间接地与气囊30的下表面32a侧连结。由此,气囊连结部52对气囊30进行保持。此外,使得气囊连结部52直接与气囊30缝合,气囊连结部52可以形成为直接保持气囊30的结构。
另外,筒状的气囊连结部52具有作为其筒内部的空间的、供腰带部13插通的带插通部52a。如果使得腰带部13插通于带插通部52a,则气囊连结部52以能够在腰带部13上沿腰带部13的长度方向滑动移动的方式与腰带部13连结。其结果,保持于气囊连结部52的气囊30能够在腰带部13上滑动移动。
通过这样使得气囊30构成为能够在腰带部13上滑动移动,从而就坐于座椅1且佩戴座椅安全带11的乘员M使气囊30在座椅1的左右方向上滑动移动,能够与个人的体形相应地进行位置调整。因此,容易使作为气囊30的目标位置的气囊30的中心位置配置于乘员M的正面,容易发挥气囊30的性能。
作为收容部件的气囊罩59对组装于折叠状态的气囊30、气体供给路部45的气囊侧部46、气囊连结部52以及腰带部13的气囊组装体29的部分进行收容。利用缝合线61对罩基材60的端部60a彼此进行缝合结合而使得气囊罩59形成为筒形状,将上述部件收容于该筒内部。另外,气囊罩59在气囊30膨胀时从气囊30受到压力而使得其一部分断裂,使气囊30从气囊罩59凸出。此外,气囊罩59为仅将腰带部13覆盖的结构,因此能够在腰带部13上滑动移动。另外,罩基材60由与气囊30等的基材不同,以不会使外观美观性下降的方式用于座椅1的座椅基材的织物形成。
另外,通过粘接剂、双面胶带、粘扣带、缝合等方法而将作为用于形成后述的凸出部59a、59b的弹性体的聚氨酯制的两个块体65a、65b安装于气囊罩59的乘员M侧的部位的内周面。该块体65a、65b在乘员M佩戴座椅安全带11的状态下,分别配置于座椅1的左右方向的气囊罩59的一端侧及另一端侧,并且分别配置于相同方向的座椅1的一端部附近及另一端部附近。
另外,在乘员M佩戴座椅安全带11的状态下,块体65a、65b形成为从气囊罩59的中心侧至端部侧而座椅1的前后方向的厚度较厚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块体65a、65b从铅锤方向观察为近似三角形,两者为左右对称的形状。具体而言,块体65a具有安装于气囊罩59的内周面的安装面65a1、与腰带部13接触的带接触面65a2、以及其他面65a3。而且,形成为具有由安装面65a1及带接触面65a2形成的顶点65a4、由安装面65a1及其他面65a3形成的顶点65a5、以及由带接触面65a2及其他面65a3形成的顶点65a6的三个顶点的近似三角形,对该三个顶点进行了倒角。同样地,块体65b具有安装于气囊罩59的内周面的安装面65b1、与腰带部13接触的带接触面65b2、以及其他面65b3。而且,形成为具有由安装面65b1及带接触面65b2形成的顶点65b4、由安装面65b1及其他面65b3形成的顶点65b5、以及由带接触面65b2及其他面65b3形成的顶点65b6的三个顶点的近似三角形,对该三个顶点进行了倒角。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块体65a、65b的材料而采用廉价的聚氨酯,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使用由其他材料形成的块体65a、65b。
这样将块体65a、65b安装于气囊罩59的内周面,从而在气囊罩59形成有分别向乘员M侧凸出的凸出部59a、59b。即,如图8所示,块体65a、65b配置为与腰带部13接触,但腰带部13的刚性高于气囊罩59的刚性,因此因腰带部13的刚性而挤出的块体65a、65b将气囊罩59的内周面朝向外侧挤出,由此在气囊罩59形成凸出部59a、59b。另外,基于块体65a、65b的形状,凸出部59a、59b向乘员M侧的凸出量从座椅1的左右方向的气囊罩59的中心侧至端部侧而增大。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凸出部59a、59b的最凸出的部分的顶点65a5、65b5各自的凸出量为5cm左右。
另外,将块体65a、65b配置于上述位置而使得凸出部59a、59b配置于下面的位置。即,作为第1凸出部的凸出部59a,在乘员M佩戴座椅安全带11的状态下配置于座椅1的左右方向的气囊罩59的一端侧,并且配置于座椅1的一端部附近。作为第2凸出部的凸出部59b在乘员M佩戴座椅安全带11的状态下配置于座椅1的左右方向的气囊罩59的另一端侧,并且配置于座椅1的另一端部附近。另外,气囊30的中心位置设定为,配置于将凸出部59a与凸出部59b连结的虚拟线的中心附近。
在这里,气囊罩59的一端侧及另一端侧在乘员M佩戴座椅安全带11的状态下,是指座椅1的左右方向的相对于气囊罩59的中心的一侧及另一侧。根据后述的乘员M对气囊30的位置调整的简化的观点,优选座椅1的左右方向的凸出部59a与凸出部59b的间隔设定为400mm~550mm左右,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定为约500mm。另外,根据同样的观点,作为座椅1的左右方向的各端部附近,优选将凸出部59a、59b配置于从座椅1的左右方向的各端部至150mm的位置。
在气囊组装体29组装于腰带部13的情况下,首先使得将形成为筒状之前的气囊连结部52连结的气体供给路部45与气囊30连结而对气囊30进行折叠。接下来,利用气囊连结部52将组装腰带部13的气囊组装体29的部分包裹而使得气囊连结部52形成为筒状。然后,利用气囊罩59将折叠状态的气囊30等部件与腰带部13一起包裹,使得气囊罩59形成为筒状。由此能够将气囊组装体29组装于腰带部13。然后,利用夹持件27将充气机24的管部26与气体供给路部45的气体流路部47的前端47a连结,由此能够将气囊组装体29搭载于座椅1。
接下来,对乘员M调整气囊30的位置的方法进行说明。首先,乘员M就坐于座椅1,从卷取装置15抽出座椅安全带11且使舌片20紧固于带扣19而佩戴座椅安全带11。接下来,在气囊30的中心未配置于乘员M的上半身MU的中央的情况下,乘员M使气囊组装体29在腰带部13上滑动移动而以使得气囊30的中心配置于乘员M的上半身MU的中央的方式进行位置调整。此时,乘员M通过视觉或触觉而识别凸出部59a及凸出部59b,以使得上半身MU的中央配置于将凸出部59a与凸出部59b连结的虚拟线的中心的方式对气囊组装体29进行位置调整,由此能够使得上半身MU的中央位置与气囊30的中心大致一致。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乘员M能够简便地进行气囊30的定位。
另外,凸出部59a及凸出部59b分别向乘员M侧的凸出量构成为,从座椅1的左右方向的气囊罩59的中心侧至端部侧而增大。根据这种结构,凸出部59a及凸出部59b容易沿着乘员M的腰围而贴合,因此能够提高乘员M的舒适性。
另外,凸出部59a、59b由弹性体形成。由此,凸出部59a、59b在与乘员M接触时进行弹性变形而使得凸出部59a、59b与乘员M的接触面积增大,因此能够提高凸出部59a、59b与乘员M的接触性。另外,乘员M的异物感得到缓和,能够提高乘员M的舒适性。
另外,用于形成凸出部59a、59b的块体65a、65b安装于气囊罩59的内周面。根据这种结构,块体65a、65b未向外部露出,因此能够抑制气囊罩59的外观美观性受损。
另外,凸出部59a及凸出部59b设置于位于比构成气囊组件的气囊30、气囊连结部52更靠乘员M侧的位置的气囊罩59。由此,乘员M容易通过视觉、触觉等而识别凸出部59a、59b。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将块体65a、65b安装于气囊罩59的内周面而在气囊罩59形成凸出部59a、59b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如图9所示,可以通过同上所述的方法将块体65a、65b安装于气囊罩59的外周面而形成凸出部59a、59b。由此,能够将块体65a、65b安装于已有的气囊组装体29而简单地设置凸出部59a、59b。另外,如图10所示,可以使得座椅1的左右方向的气囊连结部52的长度大于上述结构,通过同上所述的方法将块体65a、65b安装于气囊连结部52而形成凸出部59a、59b。形成为这种结构也能够获得同上所述的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座椅安全带11具有肩带部12及腰带部13的所谓三点式的座椅安全带11而对乘员保护装置10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即,将本发明应用于座椅安全带11不具有肩带部12而具有腰带部13的所谓两点式的座椅安全带11,也能够获得同上所述的效果。
标号的说明
1…座椅、10…乘员保护装置、11…座椅安全带、13…腰带部、19…带扣、20…舌片、24…充气机、25…充气机主体、26…管部、29…气囊组装体、30…气囊、45…气体供给路部、52…气囊连结部、59…气囊罩、59a、59b…凸出部、65a、65b…块体、M…乘员、MW…腰部。

Claims (5)

1.一种乘员保护装置,其用于保护就坐于座椅的乘员,该乘员保护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乘员保护装置具有:
座椅安全带,其至少具有舌片、与所述舌片结合的带扣、以及在所述舌片与所述带扣结合的状态下约束就坐于所述座椅的所述乘员的腰部的腰带部;
气囊组件,其包含折叠地收容并进行膨胀而保护所述乘员的气囊,以能够在所述座椅的左右方向上滑动移动的方式组装于所述腰带部;以及
充气机,其对所述气囊供给膨胀用气体,
所述气囊组件在所述舌片与所述带扣结合的状态下具有:
第1凸出部,其配置于所述左右方向的一端侧,向所述乘员侧凸出;以及第2凸出部,其配置于所述左右方向的另一端侧,向所述乘员侧凸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员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
构成为在所述舌片与所述带扣结合的状态下,所述第1凸出部及所述第2凸出部分别向所述乘员侧的凸出量从所述气囊组件的所述左右方向的中心侧至端部侧而增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乘员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囊组件具有:
所述气囊;
连结部件,其保持所述气囊,以能够在所述左右方向上滑动移动的方式与所述腰带部连结;以及
收容部件,其对折叠状态的所述气囊及所述连结部件进行收容,以能够在所述左右方向上滑动移动的方式与所述腰带部连结,
所述收容部件具有所述第1凸出部及所述第2凸出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乘员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凸出部及所述第2凸出部由弹性体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乘员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体安装于所述收容部件的所述乘员侧的部位的内周面。
CN202310660602.9A 2022-06-06 2023-06-06 乘员保护装置 Pending CN11718397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91909 2022-06-06
JP2022091909A JP2023178913A (ja) 2022-06-06 2022-06-06 乗員保護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83972A true CN117183972A (zh) 2023-12-08

Family

ID=890023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660602.9A Pending CN117183972A (zh) 2022-06-06 2023-06-06 乘员保护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3178913A (zh)
CN (1) CN117183972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178913A (ja) 2023-12-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576821B (zh) 乘员保护装置
KR20010040567A (ko) 3점 좌석 벨트
CN113459986B (zh) 乘员保护装置
CN113459985B (zh) 乘员保护装置
JP2004256099A (ja) シートベルトエアバッグ
JP2002145002A (ja) 乗員保護装置
EP3696028B1 (en) Occupant restraint system
EP4043297A1 (en) Airbag device and vehicle seat
CN117183972A (zh) 乘员保护装置
US20230123318A1 (en) Occupant protection device
US20240059240A1 (en) Occupant protection device
CN115195657B (zh) 乘员保护装置
US20240059243A1 (en) Occupant protection device
CN116279271A (zh) 气囊装置
CN116160988A (zh) 乘员保护装置
US20240166155A1 (en) Occupant protection device
CN116811782A (zh) 气囊装置
EP4338632A1 (en) A wearable safety system
US20240059239A1 (en) Occupant protection device
JP2023118010A (ja) 乗員保護装置
JP2024015806A (ja) 乗員保護装置
WO2023117224A1 (en) Wearable safety system and a bag arrangement using such wearable safety system
US20240059241A1 (en) Occupant protection device
JP2004058698A (ja) インフレータブル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CN117002438A (zh) 乘员保护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