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137779A - 部件供给装置 - Google Patents

部件供给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137779A
CN116137779A CN202211431253.5A CN202211431253A CN116137779A CN 116137779 A CN116137779 A CN 116137779A CN 202211431253 A CN202211431253 A CN 202211431253A CN 116137779 A CN116137779 A CN 1161377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pe
sprocket
gear
peeling
cover ta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43125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礒端美伯
堀江敦行
木谷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1377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13777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2Feeding of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4Mounting of components, e.g. of leadless components
    • H05K13/0417Feeding with belts or tapes
    • H05K13/0419Feeding with belts or tapes tape feede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2Feeding of components
    • H05K13/021Loading or unloading of containe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manufacturing printed circuits covered by H05K3/00
    • H05K2203/02Details related to mechanical or acoustic processing, e.g. drilling, punching, cutting, using ultrasound
    • H05K2203/0264Peeling insulating layer, e.g. foil, or separating mask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Supply And Installment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AREA)

Abstract

提供能够减少向转轮传递旋转的链轮的销的磨损的部件供给装置。该部件供给装置具备:导入链轮(35),其通过使导入链轮(35)的外周销(35T)与输送路(21L)上的载带(CT)的输送孔(KH)卡合且导入链轮(35)旋转,来输送载带(CT);以及转轮(40),其在外周具有多个凹部(40B),且由凹部(40B)来承接旋转的导入链轮(35)的外周销(35T),由此转轮(40)随着导入链轮的旋转而旋转。外周销(35T)的与凹部(40B)的内表面抵接的抵接面(35H)和凹部(40B)的内表面中的供外周销(35T)抵接的被抵接面(40H)均由平面构成,抵接面(35H)与被抵接面(40H)线接触。

Description

部件供给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输送收纳有部件的部件供给带而向部件供给位置供给部件的部件供给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向基板搭载部件的部件搭载装置。作为向部件搭载装置供给部件的部件供给装置,大多使用带馈送器,该带馈送器使用向收纳有部件的基带贴附覆带而构成的载带(部件供给带)。带馈送器在具备载带的输送路的框架设置有对输送路上的载带进行输送的链轮、以及从由链轮输送的载带的基带剥离覆带的剥离部。
在这样的部件供给装置中,从减少部件个数的观点等出发,作为驱动某齿轮的结构,已知有将用于输送载带的链轮代替齿轮而驱动对象的齿轮的结构(例如参照下述的专利文献1)。在该情况下,预先在要驱动的对象的齿轮以与其同心的方式设置有圆盘状构件,使旋转的链轮的销抵接于设置于该圆盘状构件的外周部的凹部,由此将链轮的旋转向对象的齿轮传递。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1-125625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链轮的销以往出于加工性及从载带的输送孔脱离的脱离性的方面考虑而成为了圆锥形状,因此存在如下问题点:在链轮的销与圆盘状构件的凹部抵接时,销与凹部的内表面点接触(即局部触碰)而产生磨损,销的耐久性有可能降低。
于是,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减少向转轮传递旋转的链轮的销的磨损的部件供给装置。
本公开的部件供给装置使用部件供给带将部件向部件供给位置供给,部件供给带具有:基带,其具有收纳有部件的收纳部;以及覆带,其贴附于基带而覆盖收纳部,其中,所述部件供给装置具备:框架,其具备部件供给带的输送路;链轮,其设置于框架,并通过使链轮的销与输送路上的部件供给带的输送孔卡合且所述链轮旋转,来输送部件供给带;以及圆盘状构件,其通过旋转的链轮的销与设置于所述圆盘状构件的外周的凹部抵接,来随着链轮的旋转而旋转。
根据本公开,能够减少向转轮传递旋转的链轮的销的磨损。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具备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带馈送器的部件搭载装置的简要结构的侧视图。
图2是将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带馈送器所使用的载带与卷绕架一起示出的立体图。
图3是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带馈送器所使用的载带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4是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带馈送器的侧视图。
图5是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带馈送器的一部分的侧视图。
图6是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带馈送器的一部分的侧视图。
图7是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带馈送器的一部分的侧视图。
图8是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带馈送器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9A是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带馈送器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9B是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带馈送器的一部分的侧视图。
图10A是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带馈送器所具备的导入链轮的外周销与转轮的凹部抵接的部分附近的侧视图。
图10B是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带馈送器所具备的导入链轮的外周销与转轮的凹部抵接的部分附近的局部剖视立体图。
图11是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带馈送器所具备的导入链轮的外周销与转轮的凹部抵接的部分附近的剖视立体图。
图12A是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带馈送器所具备的导入链轮的外周销与转轮的凹部抵接的部分附近的侧视图。
图12B是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带馈送器所具备的导入链轮的外周销与转轮的凹部抵接的部分附近的侧视图。
图12C是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带馈送器所具备的导入链轮的外周销与转轮的凹部抵接的部分附近的侧视图。
图13是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带馈送器的一部分的剖视立体图。
图14A是将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带馈送器所具备的第二引导构件与剥离齿轮一起示出的立体图。
图14B是将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带馈送器所具备的第二引导构件与剥离齿轮一起示出的立体图。
图15是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带馈送器的一部分的剖视侧视图。
图16A是说明由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带馈送器输送载带的步骤的图。
图16B是说明由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带馈送器输送载带的步骤的图。
图17A是说明由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带馈送器进行的载带的输送步骤的图。
图17B是说明由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带馈送器进行的载带的输送步骤的图。
图18A是说明由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带馈送器进行的载带的输送步骤的图。
图18B是说明由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带馈送器进行的载带的输送步骤的图。
图19A是说明由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带馈送器进行的载带的输送步骤的图。
图19B是说明由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带馈送器进行的载带的输送步骤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部件搭载装置
11 基台
12 基板输送部
12a 带式传送机
13 带馈送器(部件供给装置)
13P 部件供给位置
14 搭载头
14N 吸嘴
15 头移动机构
16 控制装置
21 框架
21G 把持部
21K 带入口(导入位置)
21R 连结部
21L 输送路
21S 收容部
21T 带出口
22 带拉入机构
22a 插入检测部
22b 拉入链轮
22c 拉入马达
23 输送机构
24 罩构件
24E 覆带插入口
24G 插入引导件
24K 开口部
24R 板状部(第三卷缠防止部)
25 覆带剥离机构
26 操作-显示部
27 控制部
31 驱动马达
32 驱动齿轮
33 减速齿轮
33T 小径齿轮
34 第一中间齿轮
35 导入链轮(链轮)
35G 导入链轮驱动齿轮
35H 抵接面
35T 外周销(销)
36 定位链轮
36G 定位链轮驱动齿轮
37 第二中间齿轮
38 排出链轮
38G 排出链轮驱动齿轮
40 转轮(圆盘状构件)
40B 凹部
40H 被抵接面
41a 第一传递齿轮(传递齿轮)
41b 第二传递齿轮(传递齿轮)
41c 第三传递齿轮(传递齿轮)
42 第三传递齿轮轴
51 第一剥离齿轮(第一旋转体)(剥离部)(排出部)
52 第二剥离齿轮(第二旋转体)(剥离部)
53 第三剥离齿轮(第三旋转体)(排出部)
53J 第三剥离齿轮轴
61 第一引导构件
61M 引导部
62 第二引导构件
62a 第一卡止部
62b 第二卡止部
62P 基部
62Q 主体部
64 带按压构件
64H 贯通孔
71 空气吹出口
72 空气通路
73 空气吹出部
81 操作片通路
82 操作片
83 施力弹簧
84 操作片位置检测部
AE1 区域
AE2 区域
AE3 区域
BH 部件
BT 基带
CT 载带(部件供给带)
FB 馈送器基座
FD 馈送器台车
KB 基板
KH 输送孔
PK 袋(收纳部)
PN 操作面板
RL 卷绕架
TS 覆带突出部
TT 覆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图1示出了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中的部件搭载装置1。部件搭载装置1是反复执行部件搭载作业的装置,在该部件搭载作业中,将从上游工序侧输送来的基板KB沿着水平方向输送并定位于作业位置,向该基板KB搭载部件BH并将其向下游工序侧运出。
在图1中,部件搭载装置1具备基台11、基板输送部12、带馈送器13、搭载头14及头移动机构15。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便于说明,将输送基板KB的方向设为X方向(从作业者OP观察时的左右方向),将与X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设为Y方向(从作业者OP观察时的前后方向)。另外,将上下方向设为Z方向。
在图1中,基板输送部12具备在基台11上沿着X方向延伸的一对带式传送机12a。基板输送部12通过使一对带式传送机12a同时工作来将基板KB沿着X方向输送,并定位于作业位置。在基台11连结有馈送器台车FD,带馈送器13以装卸自如的方式安装于在馈送器台车FD的上部设置的馈送器基座FB。在馈送器基座FB能够沿着X方向排列安装多个带馈送器13。
图2是将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带馈送器13所使用的载带CT连同卷绕架RL一起示出的立体图。图3是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带馈送器13所使用的载带CT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带馈送器13是部件搭载装置1中的部件供给部(部件供给装置),输送作为收纳有部件BH的部件供给带的载带CT而向部件供给位置13P(图1)供给部件BH。如图2及图3(图3为图2中的区域AE1)所示那样,载带CT构成为具备基带BT和贴附于基带BT的上表面的覆带TT。载带CT以卷缠于卷绕架RL的状态供给(图2)。
基带BT具有在长度方向上排列为一列的多个袋PK。在各袋PK中收纳有部件BH。覆带TT在贴附于基带BT的状态下防止部件BH从各袋PK脱落。在基带BT形成有多个输送孔KH,该多个输送孔KH与袋PK的列平行而沿着载带CT的长度方向排列为一列(图3)。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载带CT构成为具有:基带BT,其具有作为收纳部件BH的收纳部的袋PK;以及覆带TT,其贴附于基带BT而覆盖袋PK。
在图1中,搭载头14具备朝下延伸的多个吸嘴14N。头移动机构15例如由XY机械手构成,使搭载头14在水平面内移动。搭载头14在吸嘴14N的下端吸附并拾取由带馈送器13供给到部件供给位置13P的部件BH。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带馈送器13成为了使用作为部件供给带的载带CT来将部件BH向部件搭载装置1供给的结构。
在图1中,部件搭载装置1具备控制装置16。控制装置16进行基板输送部12、各带馈送器13、搭载头14及头移动机构15的各动作的控制。在控制装置16连接有操作面板PN。作业者OP能够经由操作面板PN向控制装置16进行输入操作。
在部件搭载装置1进行部件搭载作业时,控制装置16首先使基板输送部12工作而接收从上游工序侧输送来的基板KB,并将基板KB输送到作业位置并定位。并且,在使基板KB定位之后使带馈送器13工作而向部件供给位置13P供给部件BH,与此同时使头移动机构15工作而使搭载头14反复进行部件转载动作。部件转载动作由使吸嘴14N吸附带馈送器13所供给的部件BH的动作、以及使基板KB搭载由吸嘴14N所吸附的部件BH的动作构成。
控制装置16使搭载头14反复进行部件转载动作而将应该搭载于基板KB的部件BH全部搭载之后,使基板输送部12工作而将基板KB向下游工序侧运出。由此每张基板KB的部件搭载作业结束。
图4是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带馈送器13的侧视图。接着,说明带馈送器13的结构及动作。如图4所示那样,带馈送器13具备框架21、带拉入机构22、输送机构23、罩构件24、覆带剥离机构25、操作-显示部26及控制部27。
带馈送器13的框架21安装于馈送器台车FD的馈送器基座FB。在带馈送器13(框架21)安装于馈送器基座FB的状态下,框架21的宽度方向与X方向一致,前后方向与Y方向一致。将框架21的Y方向的端部中的距基板输送部12较近的一侧称作前端侧,将距基板输送部12较远的一侧称作后端侧。
在图4中,在框架21内设置有从框架21的后端侧向前端侧延伸的载带CT的输送路21L。输送路21L具有在框架21的后端部开口的带入口21K(载带CT的导入位置)和在框架21的前端侧开口的带出口21T。
载带CT以从带入口21K插入且从带出口21T排出的方式被输送。以下,将框架21中的设置有带入口21K的一侧称作“上游侧”,将设置有带出口21T的一侧称作“下游侧”。
在图4中,输送路21L整体形成为在框架21内从上游侧下部朝向下游侧上部延伸的路径。详细而言,输送路21L形成为如下路径:从带入口21K朝向下游侧沿着大致Y方向延伸,在从框架21的中间部向下游侧朝向斜上方延伸之后,在框架21的上部露出的状态下进一步向下游侧延伸并到达带出口21T。
在图4中,在框架21的上游侧形成有空腔区域。该空腔区域成为了对如后述那样从基带BT剥离出的覆带TT进行收容的收容部21S。
在图4中,在框架21的下游侧下部设置有具有沿着Y方向延伸的形状的连结部21R。带馈送器13通过连结部21R插入到在馈送器基座FB设置的插槽(未图示)中,从而与馈送器基座FB(即馈送器台车FD)连结。
在图4中,带拉入机构22具备插入检测部22a、拉入链轮22b及拉入马达22c。插入检测部22a设置于框架21的上游侧下部,用于检测从带入口21K插入到输送路21L内的载带CT的先头部。
拉入链轮22b也位于框架21的上游侧下部,拉入链轮22b设置为绕沿着X方向的轴(即在沿着YZ面的方向上)旋转自如。拉入链轮22b在外周部具有多个销(未图示),使该多个销中的位于最下端的销位于输送路21L内。
拉入马达22c在由插入检测部22a检测到载带CT的先头部插入到带入口21K的情况下,使拉入链轮22b旋转。此时,拉入链轮22b向使下端侧的销朝向下游侧移动的方向(图4中所示的箭头Ra)旋转。
当拉入链轮22b向使下端侧的销朝向下游侧移动的方向旋转时,拉入链轮22b的最下端的销与输送路21L内的载带CT的输送孔KH卡合而载带CT被向下游方向(朝向下游侧的方向。从图4的纸面左侧朝向右侧的方向)输送。由此,载带CT被拉入框架21内,载带CT的先头部在输送路21L上朝向下游侧行进。
在图4中,输送机构23设置于框架21的下游侧。输送机构23是接收由带拉入机构22拉入到输送路21L内的载带CT、且将载带CT朝向部件供给位置13P输送的机构部。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带馈送器13构成为具备:输送路21L,其从载带CT的导入位置即带入口21K通向部件供给位置13P;以及输送机构23,其将处于输送路21L的载带CT向部件供给位置13P输送。
图5是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带馈送器13的一部分的侧视图。在图5(图5为图4中的区域AE2的放大图)中,输送机构23具备驱动马达31、驱动齿轮32、减速齿轮33、第一中间齿轮34、导入链轮35、定位链轮36、第二中间齿轮37及排出链轮38。驱动马达31设置于框架21的下游侧下部,用于使驱动齿轮32绕沿着X方向的轴旋转。驱动马达31使驱动齿轮32沿着顺逆方向中的任意方向均能够旋转。
减速齿轮33和第一中间齿轮34分别设置为绕沿着X方向的轴旋转自如。减速齿轮33与驱动齿轮32啮合(图5)。减速齿轮33和与该减速齿轮33同心设置的小径齿轮33T一体构成,小径齿轮33T与第一中间齿轮34啮合(图5)。减速齿轮33使驱动马达31的旋转减速并且使驱动马达31的产生转矩增大并将其向第一中间齿轮34传递。
在图5中,导入链轮35位于第一中间齿轮34的上游侧的上方且输送路21L的中间部向斜上方延伸的部位的下侧。导入链轮35绕沿着X方向的轴旋转自如,其使设置于外周的多个销(称作“外周销35T”)中的位于比最上端稍微靠上游侧的销位于输送路21L内(图5)。
导入链轮35和与该导入链轮35同心设置的导入链轮驱动齿轮35G一体构成。导入链轮驱动齿轮35G与第一中间齿轮34啮合(图5)。因此,当第一中间齿轮34旋转时,借助导入链轮驱动齿轮35G而导入链轮35旋转。
在图5中,定位链轮36设置于第一中间齿轮34的上方的稍微下游侧(导入链轮35的下游侧的上方)且输送路21L的下方。定位链轮36绕沿着X方向的轴旋转自如,其设置于外周的多个销中的位于最上端的销位于输送路21L内(图5)。
定位链轮36和与该定位链轮36同心设置的定位链轮驱动齿轮36G一体构成。定位链轮36与第一中间齿轮34啮合(图5),当第一中间齿轮34旋转时,定位链轮36借助定位链轮驱动齿轮36G而与导入链轮35同向旋转。
在图5中,第二中间齿轮37位于定位链轮36的下游侧的下方。第二中间齿轮37绕沿着X方向的轴旋转自如,且与定位链轮驱动齿轮36G啮合。
在图5中,排出链轮38设置于定位链轮36的下游侧且输送路21L的下方(第二中间齿轮37的上方)。排出链轮38绕沿着X方向的轴旋转自如,其设置于外周的多个销中的位于最上端的销位于输送路21L内。
排出链轮38和与其同心设置的排出链轮驱动齿轮38G一体构成。排出链轮38与第二中间齿轮37啮合(图5),当第二中间齿轮37旋转时,排出链轮38借助排出链轮驱动齿轮38G而与定位链轮36(及导入链轮35)同向旋转。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的带馈送器13中,导入链轮35、定位链轮36及排出链轮38成为了接受驱动马达31的驱动力而向相同的方向旋转的结构。
如上述那样,构成输送机构23的3个链轮(导入链轮35、定位链轮36及排出链轮38)分别使设置于外周的销的一部分位于输送路21L内。导入链轮35、定位链轮36及排出链轮38分别使销与输送路21L上的载带CT的输送孔KH卡合而旋转,由此输送载带CT。
导入链轮35向使上端侧的外周销35T向下游侧移动的方向(图5中所示的箭头R1)旋转,由此使输送路21L上的载带CT向下游方向输送。将这样的导入链轮35的旋转方向以下称作“带行进方向”。定位链轮36和排出链轮38也向使上端侧的销朝向下游侧这样地移动的方向旋转,由此将载带CT向下游方向输送。
导入链轮35接收从拉入链轮22b输送来的载带CT并将该载带CT向下游方向输送。定位链轮36将从导入链轮35接收的载带CT向下游方向输送,排出链轮38将从定位链轮36接收的载带CT向下游方向输送并从框架21的带出口21T排出载带CT。
导入链轮35另外向使上端侧的外周销35T朝向上游侧移动的方向(与图5中所示的箭头R1相反的方向)旋转,由此将输送路21L上的载带CT向上游方向(朝向上游侧的方向。从图4的纸面右侧朝向左侧的方向)输送。将这样地对载带CT向上游方向输送的导入链轮35的旋转方向以下称作“带后退方向”。不过,导入链轮35向带后退方向的旋转在载带CT的先头部未从导入链轮35交接给定位链轮36的状况下以极小的旋转量进行(后述)。
在图5中,罩构件24在输送机构23的上方沿着Y方向延伸设置。罩构件24从上方覆盖框架21的下游侧上部,具有从上方按压由构成输送机构23的3个链轮(导入链轮35、定位链轮36及排出链轮38)在输送路21L上输送的载带CT的功能。
图6是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带馈送器13的一部分的侧视图。在图5及图6(图6为图5中的区域AE3的放大图)中,在罩构件24的Y方向的中间部设置有向上方开口的开口部24K。部件供给位置13P设定于开口部24K内。
图7是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带馈送器13的一部分的侧视图。图8是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带馈送器13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9A是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带馈送器13的一部分的俯视图。图9B是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带馈送器13的一部分的侧视图。在图6、图7、图8、图9A及图9B中,覆带剥离机构25具备转轮40、3个传递齿轮及3个剥离齿轮。3个传递齿轮由第一传递齿轮41a、第二传递齿轮41b及第三传递齿轮41c构成,分别绕沿着X方向的轴旋转自如。3个剥离齿轮由第一剥离齿轮51、第二剥离齿轮52及第三剥离齿轮53构成,分别绕沿着X方向的轴旋转自如。
在图7、图8及图9B中,转轮40设置于隔着输送路21L而与导入链轮35对置的位置(输送路21L的上侧)。转轮40由沿着YZ面扩展的圆盘状的构件(圆盘状构件)构成,设置为绕沿着X方向的轴旋转自如。
图10A是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带馈送器13所具备的导入链轮35的外周销与转轮的凹部抵接的部分附近的侧视图。图10B是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带馈送器13所具备的导入链轮35的外周销与转轮的凹部抵接的部分附近的局部剖视立体图。图11是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带馈送器13所具备的导入链轮35的外周销与转轮的凹部抵接的部分附近的剖视立体图。在转轮40的外周设置有多个凹部40B(图8、图10A及图10B)。这些凹部40B以与导入链轮35的外周销35T的间距对应的间距配置。导入链轮35在旋转着的状态下使外周销35T从下方进入转轮40的凹部40B,使该外周销35T与凹部40B的内表面抵接(图10A、图10B及图11。图11为图10A中的向视V-V剖视图),由此使转轮40旋转。此时,转轮40的旋转方向成为与导入链轮35相反的方向(图7中所示的箭头R2)。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圆盘状构件的转轮40设置为旋转自如,且构成为通过旋转的导入链轮35的外周销35T(图10A、图10B及图11)与设置于外周的凹部40B抵接,来随着导入链轮35的旋转而旋转。导入链轮35与产生使覆带剥离机构25工作的旋转力的转轮40隔着输送路21L而设置,因此导入链轮35的外周销35T穿过输送的载带CT的输送孔KH并与转轮40的凹部40B抵接而传递旋转力。通过设为这样的配置,从而不需要为了使覆带剥离机构25工作而设置马达,能够实现带馈送器13的小尺寸化、省成本化。
在图10A中,与输送路21L上的载带CT的输送孔KH卡合的导入链轮35的外周销35T成为从下方贯通该输送孔KH的状态。因此,外周销35T即便在与载带CT的输送孔KH卡合的状态下也能够进入转轮40的凹部40B内,导入链轮35能够在输送输送路21L上的载带CT的同时使转轮40旋转(图10A及图10B)。
如图10B所示那样,导入链轮35的外周销35T的表面的斜面部分中的与转轮40的凹部40B的内表面抵接的部分(称作“抵接面35H”)成为平面。另外,转轮40的凹部40B的内表面中的供导入链轮35的抵接面35H抵接的部分(称作“被抵接面40H”)也由平面构成。这样,外周销35T的与凹部40B抵接的抵接面35H和凹部40B的内表面中的供外周销35T抵接的被抵接面40H均由平面构成,因此抵接面35H与被抵接面40H线接触(图10B)。
图12A~图12C是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带馈送器所具备的导入链轮的外周销与转轮的凹部抵接的部分附近的侧视图。在导入链轮35的外周销35T与凹部40B的内表面抵接时,首先,外周销35T的抵接面35H的顶端侧与被抵接面40H抵接(参照图12A中的抵接部TB)。然后,当导入链轮35的旋转推进时,外周销35T与凹部40B相对接近,因此外周销35T与凹部40B的内表面之间的抵接部TB从外周销35T的顶端部向根部侧(凹部40B的入口侧)移动(图12A→图12B)。并且,当导入链轮35的旋转进一步推进时,外周销35T与凹部40B相对地分离开,因此抵接部TB再次向外周销35T的顶端侧移动(图12B→图12C)。
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周销35T的与凹部40B抵接的部分(抵接面35H)和凹部40B的内表面中的供外周销35T抵接的部分(被抵接面40H)均为平面,因此即便抵接部TB移动(图12A→图12B→图12C),外周销35T的抵接面35H与凹部40B的被抵接面40H也维持以线接触进行抵接的状态。
在此,在如果导入链轮35的外周销35T如以往那样为圆锥形状、且与凹部40B的内表面抵接的斜面部分为曲面的情况下,即便凹部40B的内表面为平面,外周销35T也与凹部40B的内表面进行点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外周销35T与凹部40B的内表面不是点接触而为线接触,外周销35T不与凹部40B的内表面局部触碰。因此能够减少外周销35T的磨损,不仅能够提高导入链轮35的耐久性也能够提高转轮40的耐久性。
在图7、图8、图9A及图9B中,第一传递齿轮41a与转轮40同心设置。在第一传递齿轮41a与转轮40之间夹装有滑动离合器(未图示)。滑动离合器向第一传递齿轮41a传递来自转轮40侧的转矩,但不向转轮40传递来自第一传递齿轮41a侧的转矩,因此当由导入链轮35驱动转轮40时,第一传递齿轮41a旋转,但即便由外力对第一传递齿轮41a进行驱动(后述的第三剥离齿轮53的基于手动操作的驱动),转轮40也不旋转。
在图7、图8、图9A及图9B中,第二传递齿轮41b在第一传递齿轮41a的下游侧与第一传递齿轮41a啮合,第三传递齿轮41c在第二传递齿轮41b的下游侧与第二传递齿轮41b啮合。因此,当第一传递齿轮41a旋转时第二传递齿轮41b向与第一传递齿轮41a相反的方向旋转,第三传递齿轮41c向与第二传递齿轮41b相反的方向(与第一传递齿轮41a相同的方向)旋转。
图13是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带馈送器13的一部分的剖视立体图。在图8、图9A、图9B及图13中,第一剥离齿轮51安装于第三传递齿轮41c的旋转轴即第三传递齿轮轴42。因此,第一剥离齿轮51与第三传递齿轮41c一体绕第三传递齿轮轴42的轴线旋转。
在图9A、图9B及图13中,第一剥离齿轮51在第三传递齿轮轴42的方向(X方向)上排列设置有两个。该两个第一剥离齿轮51一体构成。第二剥离齿轮52位于第一剥离齿轮51的下游侧,在X方向上排列设置有两个。第三剥离齿轮53在位于第一剥离齿轮51的上方的第三剥离齿轮轴53J上在X方向上排列设置有两个(图9A及图9B)。
在图7、图8、图9A及图9B中,两个第二剥离齿轮52中的一方与两个第一剥离齿轮51中的一方啮合,两个第二剥离齿轮52中的另一方与两个第一剥离齿轮51中的另一方啮合。两个第三剥离齿轮53中的一方与两个第一剥离齿轮51中的一方啮合,两个第三剥离齿轮53中的另一方与两个第一剥离齿轮51中的另一方啮合。当第三传递齿轮41c旋转时,第一剥离齿轮51向与第三传递齿轮41c相同的方向旋转,第二剥离齿轮52及第三剥离齿轮53向与第一剥离齿轮51相反的方向旋转。
图14A及图14B是将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带馈送器13所具备的第二引导构件62与剥离齿轮一起示出的立体图。在图7、图8、图9A及图9B中,覆带剥离机构25还具备第一引导构件61和第二引导构件62。第一引导构件61如图14A及图14B所示那样由沿着YZ面的板状的构件构成,且设置于在X方向上排列的两个第二剥离齿轮52之间。第一引导构件61的位于上游侧的端面成为了由曲面状的引导面构成的引导部61M。引导部61M位于第一剥离齿轮51的外周面的下游侧,且具有沿着第一剥离齿轮51的外周形状向下游侧凹陷的形状(图9B)。
在图7、图8、图9A、图9B、图14A及图14B中,第二引导构件62整体具有三根齿的餐叉那样的形状,具备与三根齿的部分相当的基部62P和与柄的部分相当的主体部62Q,第二引导构件62以使基部62P朝向下游侧且使主体部62Q向上游侧延伸的姿势设置于收容部21S内。
基部62P具备与餐叉的三根齿的中央的齿相当的第一卡止部62a和与三根齿的两侧的两根齿相当的两个第二卡止部62b。第一卡止部62a位于两个第一剥离齿轮51之间。两个第二卡止部62b分别位于两个第一剥离齿轮51的两外侧,且从上方卡合于第三传递齿轮轴42(图9A、图9B及图14A)。
当导入链轮35向带行进方向(图5及图7中所示的箭头R1)旋转时,借助导入链轮35而旋转的转轮40向使下端侧的凹部40B朝向下游侧移动的方向旋转,与此相伴,第一传递齿轮41a也向使下端侧的齿朝向下游侧移动的方向(图7及图9B中所示的箭头R2)旋转。并且,通过该第一传递齿轮41a的旋转,第二传递齿轮41b向使上端侧的齿朝向下游侧移动的方向旋转,第三传递齿轮41c向使下端侧的齿朝向下游侧移动的方向(与第一传递齿轮41a相同的方向)旋转。
当第三传递齿轮41c向使下端侧的齿朝向下游侧移动的方向旋转时,第一剥离齿轮51与第三传递齿轮41c成为一体而向使下端侧的齿朝向下游侧移动的方向(图9B中所示的箭头Rn)旋转。并且,当第一剥离齿轮51向使下端侧的齿朝向下游侧移动的方向旋转时,与第一剥离齿轮51啮合的第二剥离齿轮52和第三剥离齿轮53分别向使上端侧的齿朝向下游侧移动的方向旋转。将像这样地导入链轮35向带行进方向旋转时的3个传递齿轮(第一传递齿轮41a、第二传递齿轮41b、第三传递齿轮41c)和3个剥离齿轮(第一剥离齿轮51、第二剥离齿轮52及第三剥离齿轮53)的旋转方向以下称作“输送方向”。
另一方面,在带馈送器13开始新的载带CT的输送时,存在为了第一剥离齿轮51和第二剥离齿轮52从新的载带CT捕捉覆带TT而导入链轮35向带后退方向旋转的情况。借助导入链轮35而旋转的转轮40向使下端侧的凹部40B朝向上游侧移动的方向旋转,与此相伴,第一传递齿轮41a也向使下端侧的齿朝向上游侧移动的方向(与图7及图9B中所示的箭头R2相反的方向)旋转。并且,通过该第一传递齿轮41a的旋转,第二传递齿轮41b向使下端侧的齿朝向下游侧移动的方向旋转,第三传递齿轮41c向使上端侧的齿朝向下游侧移动的方向(与第一传递齿轮41a相同的方向)旋转。
当第三传递齿轮41c向使上端侧的齿朝向下游侧移动的方向旋转时,第一剥离齿轮51与第三传递齿轮41c成为一体而向使上端侧的齿朝向下游侧移动的方向(与图9B中所示的箭头Rn相反的方向)旋转。并且,当第一剥离齿轮51向使上端侧的齿朝向下游侧移动的方向旋转时,与第一剥离齿轮51啮合的第二剥离齿轮52和第三剥离齿轮53分别向使下端侧的齿朝向下游侧移动的方向旋转。将像这样地导入链轮35向带后退方向旋转时的3个传递齿轮(第一传递齿轮41a、第二传递齿轮41b、第三传递齿轮41c)和3个剥离齿轮(第一剥离齿轮51、第二剥离齿轮52及第三剥离齿轮53)的旋转方向以下称作“逆向”。
在图6、图7及图9B中,第三剥离齿轮53的上端部从罩构件24向上方突出。作业者OP能够对该第三剥离齿轮53从罩构件24向上方突出的部分朝向下游侧(即输送方向)进行操作,由此能够使第三剥离齿轮53及与第三剥离齿轮53啮合的第一剥离齿轮51向输送方向旋转。
图15是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带馈送器13的一部分的剖视侧视图。在图6、图7、图9B及图15中,在框架21内的位于罩构件24的下方的位置,设置有沿着Y方向延伸的带按压构件64。带按压构件64在输送路21L的上方与输送路21L保持规定间隔而配置。带按压构件64的上游侧的端部位于第一剥离齿轮51的上游侧(图15)。
在图9B及图15中,在带按压构件64的上游侧的端部的附近位置,设置有将带按压构件64沿着厚度方向贯通的贯通孔64H。贯通孔64H位于第一剥离齿轮51与第二剥离齿轮52的接触部(啮合部)的大致下方。借助导入链轮35而在输送路21L上被向下游方向输送的载带CT从带按压构件64的上游侧的端部通过带按压构件64的下方而到达定位链轮36。
在图15中,在设置于带按压构件64的贯通孔64H的下方的位置,设置有朝向输送路21L而向上方开口的空气吹出口71。空气吹出口71经由形成于框架21内的空气通路72而连接有空气吹出部73。空气吹出部73具有经由空气通路72而从空气吹出口71向输送路21L内自下方吹出空气的功能。
在图15中,在框架21内的比空气吹出口71靠下游侧的位置,设置有从下方向输送路21L开口的操作片通路81。操作片通路81位于带按压构件64的贯通孔64H的下方。在操作片通路81内收容有操作片82,该操作片82在操作片通路81内向上下方向移动自如。操作片82能够在使操作片82的上端部突出到输送路21L内的“突出位置”与不使上端部突出到输送路21L内(收纳于操作片通路81内)的“非突出位置”之间移动。操作片82被施力弹簧83向突出位置侧施力。
操作片82在操作片通路81的正上方不存在载带CT的状态下位于突出位置(图15),但在操作片通路81的正上方存在载带CT的状态下被该载带CT按入操作片通路81内而位于非突出位置。在图15中,操作片82在操作片通路81内的位置的信息由操作片位置检测部84检测。
在图4中,操作-显示部26以向上方露出的状态设置于在框架21的上游侧上部设置的把持部21G的上表面。在操作-显示部26设置有供作业者OP进行用于使控制部27进行所需要的作业的指示的按钮类、用于向作业者OP进行各种报告的灯等。
在图4中,控制部27设置于框架21内。向控制部27输入作业者OP从操作-显示部26输入的输入信息、由插入检测部22a检测出的载带CT的先头部插入到带入口21K这一情况的信息等。控制部27基于这些输入信息,进行拉入马达22c、驱动马达31、空气吹出部73等的控制。
接着,说明带馈送器13的动作。在本实施方式中的带馈送器13中,准备有作业者OP通过手工作业进行覆带TT从基带BT剥离的初始剥离的“手动模式”、以及不依赖作业者OP的手工作业而自动地进行覆带TT从基带BT剥离的初始剥离的“自动模式”。作业者OP通过从操作-显示部26进行规定的操作,能够从手动模式和自动模式中选择期望的模式。
首先,说明作业者OP选择了手动模式的情况下的带馈送器13的动作。作业者OP不管是选择了手动模式还是选择了自动模式,首先,在向带馈送器13装载载带CT的情况下,对从卷绕架RL拉出的载带CT的先头部进行加工而使覆带TT的先头部比基带BT的先头部长规定长度(例如数cm程度)。将像这样形成的覆带TT从基带BT的先头部突出的突出部分以下称作“覆带突出部TS”(图2)。
作业者OP在实施了在载带CT的先头部形成覆带突出部TS的加工之后,进行从操作-显示部26选择手动模式的操作。然后,将形成有覆带突出部TS的载带CT的先头部从框架21的带入口21K(图4)插入。此时,作业者OP在覆带突出部TS从基带BT的顶端笔直延伸的状态下将载带CT插入带入口21K。
在由插入检测部22a检测到载带CT(基带BT)的先头部被插入到带入口21K中这一情况之后,控制部27使拉入马达22c工作。由此,拉入链轮22b旋转(图4中所示的箭头Ra),载带CT被陆续向输送路21L内拉入。
拉入到输送路21L内的载带CT在输送路21L内不存在先行的载带CT的情况下直接交接到导入链轮35,在输送路21L内存在先行的载带CT的情况下,等待该先行的载带CT从带出口21T排出后,交接到导入链轮35。在载带CT从拉入链轮22b交接到导入链轮35之后,控制部27使拉入马达22c停止。由此,拉入链轮22b成为不妨碍导入链轮35对载带CT的输送的自由旋转状态。
控制部27接下来在被导入链轮35向下游方向输送的载带CT的覆带突出部TS到达罩构件24的开口部24K的时机,使驱动马达31停止。然后,使操作-显示部26点亮规定的灯而向作业者OP催促执行将覆带TT安放于覆带剥离机构25的作业(安放作业)。作业者OP在视觉辨识操作-显示部26的灯的点亮之后执行安放作业。
在安放作业中,作业者OP首先从设置于罩构件24的上表面的覆带拉出部24H(图6)向罩构件24的上方拉出覆带突出部TS(即覆带TT)。覆带拉出部24H位于比罩构件24的开口部24K靠上游侧的位置。作业者OP在从覆带拉出部24H拉出覆带TT之后,在将该覆带TT向上游侧拉拽的同时使载带CT向下游侧移动而形成覆带TT的规定长度被从基带BT剥离了的状态。
在图7、图13及图15中,在罩构件24中的第一剥离齿轮51的上方的位置,设置有朝向下游侧而大致水平地延伸的插入引导件24G。插入引导件24G的下方的空间成为了覆带插入口24E,作业者OP从覆带插入口24E插入覆带TT的先头部,使覆带TT的先头部抵靠到第一剥离齿轮51与第三剥离齿轮53的接触部(啮合部),然后,用手指操作第三剥离齿轮53而使其向输送方向(图9B中所示的箭头R3)旋转,使覆带突出部TS的先头部成为由第一剥离齿轮51和第三剥离齿轮53夹入的状态。
作业者OP在覆带TT(覆带突出部TS)的先头部成为了由第一剥离齿轮51和第三剥离齿轮53夹入的状态之后,使第三剥离齿轮53进一步向输送方向旋转而将覆带TT的一部分陆续送入到收容部21S内。由此,在对覆带TT施加了适度的张力之后,安放作业结束(参照图6)。
在这样的安放作业中,当作业者OP对第三剥离齿轮53向输送方向操作时,第一传递齿轮41a也借助第一剥离齿轮51、第三传递齿轮41c及第二传递齿轮41b而向输送方向旋转。然而,即便第一传递齿轮41a旋转,转轮40也由于在该转轮40与第一传递齿轮41a之间设置的前述的滑动离合器的作用而不旋转(第一传递齿轮41a相对于转轮40进行空转),载带CT维持静止状态。因此,作业者OP能够不给载带CT在输送路21L上的位置造成影响地,通过第三剥离齿轮53的操作来对覆带TT施加张力。
作业者OP在安放作业结束之后,从操作-显示部26进行规定的操作。控制部27在检知从操作-显示部进行了规定的操作这一情况之后,使驱动马达31的工作再次开始,使导入链轮35向带行进方向间歇旋转。由此,载带CT在输送路21L上行进并交接到定位链轮36之后,进一步向下游方向行进。
载带CT的间距输送间隔与载带CT所具备的袋PK的间隔对应。因此,当定位链轮36对载带CT进行间距输送后,各袋PK停止于部件供给位置13P,袋PK内的部件BH定位于部件供给位置13P。
当导入链轮35向带行进方向间歇旋转,载带CT向下游方向进行间距输送时,覆带剥离机构25的各齿轮随着该导入链轮35的间歇旋转而旋转,3个剥离齿轮(第一剥离齿轮51、第二剥离齿轮52及第三剥离齿轮53)向输送方向间歇旋转。由此覆带TT的先头部被送向上游侧(收容部21S内),另一方面,载带CT向下游侧行进,因此覆带TT以微小的步幅逐步从基带BT剥离。
部件供给位置13P如前所述,位于比覆带TT从基带BT剥离的剥离位置即覆带拉出部24H靠下游侧的位置。因此,在收纳有部件BH的袋PK到达部件供给位置13P的时间点已经将对该袋PK进行覆盖的覆带TT从基带BT剥离,部件BH成为了向上方露出的状态。因此,搭载头14能够利用吸嘴14N在部件供给位置13P吸附并从袋PK取出成为了露出状态的部件BH。
袋PK通过部件供给位置13P之后的载带CT(基带BT)从定位链轮36交接到排出链轮38。交接到排出链轮38的载带CT被排出链轮38向下游方向进一步输送,由此被从带出口21T向罩构件24的外部(即带馈送器13的外部)排出(图4)。排出链轮38设置于带出口21T的附近,因此即便是部件即将用尽之前的载带CT、后尾部从定位链轮36的销的卡合中脱离了的载带CT,也能够可靠地从带出口21T排出。
第一剥离齿轮51和第三剥离齿轮53与导入链轮35向带行进方向的旋转动作连动而向输送方向旋转。因此,从基带BT剥离并由第一剥离齿轮51和第三剥离齿轮53夹入了的覆带TT随着载带CT向下游方向输送而陆续被向收容部21S内送入(排出)。送入到收容部21S内的覆带TT之后由作业者OP回收。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的带馈送器13中,接受驱动马达31的旋转动力而导入链轮35、定位链轮36、排出链轮38、第一剥离齿轮51及第三剥离齿轮53被驱动,能够利用一个动力源(驱动马达31)来进行载带CT的输送动作和覆带TT向收容部21S的输送动作。
接着,说明作业者OP选择了自动模式的情况下的带馈送器13的动作。作业者OP在从操作-显示部26选择自动模式之后,将形成有覆带突出部TS的载带CT的先头部从框架21的带入口21K插入。
在由插入检测部22a检测到载带CT(基带BT)的先头部被插入到带入口21K这一情况之后,控制部27使拉入马达22c工作。由此,拉入链轮22b旋转(图4中所示的箭头Ra),载带CT被陆续拉入到输送路21L内。然后,与设定了手动模式的情况同样地,拉入到输送路21L内的载带CT在输送路21L内不存在先行的载带CT的情况下,直接交接到导入链轮35,在输送路21L内存在先行的载带CT的情况下,等待该先行的载带CT从带出口21T排出后,交接到导入链轮35。然后,与设定了手动模式的情况同样地,在载带CT从拉入链轮22b交接到导入链轮35之后,控制部27使拉入马达22c停止而使拉入链轮22b为自由旋转状态。
图16A及图16B是说明由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带馈送器13进行的输送载带CT的步骤的图。当由导入链轮35向下游方向输送的载带CT(基带BT)的先头部到达操作片82的上方时,被施力弹簧83施力而已位于突出位置的操作片82被载带CT按下,位移到非突出位置(图16A。图中所示的箭头Y1)。在设定了自动模式的情况下,控制部27当由操作片位置检测部84检测出操作片82从突出位置位移到非突出位置时,切换驱动马达31的工作方向。
通过驱动马达31切换工作方向,从而向带行进方向旋转着的导入链轮35暂时停止之后,向带后退方向进行旋转(图16B中所示的箭头RR)。由此,载带CT被朝向上游侧输送,3个剥离齿轮(第一剥离齿轮51、第二剥离齿轮52及第三剥离齿轮53)分别向逆向旋转(图16B中所示的箭头Rr)。
当由于载带CT被朝向上游侧输送而载带CT(基带BT)的先头部位于比操作片82靠上游侧的位置时,操作片82不再被载带CT向下方按下,因此借助施力弹簧83的作用力而恢复到突出位置(图16B中所示的箭头Y2)。控制部27在由操作片位置检测部84检测到操作片82恢复到突出位置这一情况之后,在覆带突出部TS的先头部位于比空气吹出口71靠上游侧的位置的时机(图16B),再次切换驱动马达31的工作方向。
图17A及图17B是说明由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带馈送器13进行的载带CT的输送步骤的图。当驱动马达31的工作方向被切换时,向带后退方向旋转着的导入链轮35暂时停止之后,向带行进方向旋转(图17A中所示的箭头R1),载带CT被再次朝向下游方向输送。另外,通过导入链轮35向带行进方向旋转,第一剥离齿轮51、第二剥离齿轮52及第三剥离齿轮53分别向输送方向旋转(图17A中所示的箭头Rn)。
控制部27在切换驱动马达31的工作方向之后使空气吹出部73工作,并从空气吹出口71向输送路21L内吹出空气Air持续一定时间(图17A)。由此,向下游方向输送的载带CT的覆带突出部TS在通过空气吹出口71的上方时,被从空气吹出口71吹出的空气向上方吹起。然后,穿过带按压构件64的贯通孔64H而向带按压构件64的上侧移动(图17A)。
当覆带突出部TS移动到带按压构件64的上侧的状态的载带CT被向下游方向输送时,覆带突出部TS的顶端部从下方逐渐接近向输送方向旋转着的第一剥离齿轮51与第二剥离齿轮52的接触部(啮合部)。并且,当覆带突出部TS的顶端部到达第一剥离齿轮51与第二剥离齿轮52之间的接触部(啮合部)之后,被第一剥离齿轮51和第二剥离齿轮52夹入(图17B)。
当如上述那样覆带突出部TS被第一剥离齿轮51和第二剥离齿轮52夹入了的状态下第一剥离齿轮51和第二剥离齿轮52向输送方向旋转(载带CT被向下游方向输送)时,覆带TT被从基带BT剥离。然后,随着导入链轮35向带行进方向旋转,从基带BT剥离覆带TT的状态继续。
图18A及图18B是说明由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带馈送器13进行的载带CT的输送步骤的图。需要说明的是,考虑到1次的从空气吹出口71进行的空气Air的吹出下覆带突出部TS不穿过贯通孔64H并移动到带按压构件64的上侧的情况,也可以是,在从图18A前进至图18B之前,如图18A→图17B→图18A那样反复进行数次载带CT的行进动作和后退动作。
从基带BT剥离了的覆带TT在被向输送方向旋转的第一剥离齿轮51和第二剥离齿轮52夹着的状态下,向上方送出。此时覆带TT由第一引导构件61的引导部61M引导而向第一剥离齿轮51与第三剥离齿轮53的接触部的方向以沿着第一剥离齿轮51的外周的曲线状的路径行进。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引导构件61的引导部61M以第一剥离齿轮51和第二剥离齿轮52从基带BT剥离了的覆带TT沿着第一剥离齿轮51的外周进行移动而去往第一剥离齿轮51与第三剥离齿轮53的接触部的曲线状的路径,来引导覆带TT。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接触状态旋转的作为第一旋转体的第一剥离齿轮51与作为第二旋转体的第二剥离齿轮52成为如下剥离部,该剥离部通过将覆带TT夹着输送,来将覆带TT从基带BT剥离。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引导构件61将覆带TT引导为,第一剥离齿轮51与第二剥离齿轮52从基带BT剥离了的覆带TT沿着第一剥离齿轮51的外周进行移动而去往第一剥离齿轮51与第三剥离齿轮53之间(第一剥离齿轮51与第三剥离齿轮53的接触部)。
在带馈送器13开始新的载带CT的输送时,当为了使第一剥离齿轮51和第二剥离齿轮52能够从新的载带CT捕捉覆带TT而将载带CT向上游方向输送时,第一剥离齿轮51和第三剥离齿轮53逆向旋转。由此,覆带TT的后尾部向与排出方向相反的方向返回,但此时覆带TT的后尾部以与由第一引导构件61引导的曲线状的路径不同的路径移动。具体而言,覆带TT的后尾部由第一引导构件61沿着第一引导构件61的上表面输送,被从罩构件24的覆带插入口24E排出。
通过由第一剥离齿轮51和第二剥离齿轮52从基带BT剥离了的覆带TT(覆带突出部TS)被第一引导构件61引导为沿着第一剥离齿轮51的外周进行移动,由此到达第一剥离齿轮51与第三剥离齿轮53的接触部。并且,到达第一剥离齿轮51与第三剥离齿轮53的接触部的覆带TT的先头部被伴随导入链轮35的旋转而向输送方向旋转的第一剥离齿轮51和第三剥离齿轮53夹入之后(图18A),被送入收容部21S,向收容部21S排出(图18B)。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接触状态旋转的第一剥离齿轮51和作为第三旋转体的第三剥离齿轮53成为如下排出部,该排出部通过将由第一剥离齿轮51和第二剥离齿轮52从基带BT剥离并输送过来的覆带TT夹着输送,来排出覆带TT。
在此,如前所述,在两个第一剥离齿轮51之间配置有第二引导构件62的第一卡止部62a、且在两个第二剥离齿轮52之间配置有第一引导构件61。另外,如图15所示那样,在两个第三剥离齿轮53之间的下方区域的区间中,配置有板状部24R,该板状部24R安装于第三剥离齿轮53的旋转轴即第三剥离齿轮轴53J(或者作为罩构件24的一部分而设置)。因此,能够防止由于厚度薄而可能容易变形的覆带TT(包含覆带突出部TS)卷缠于在X方向上排列的两个齿轮、或者覆带TT进入或者纠缠到两个齿轮彼此之间而带馈送器13发生动作故障。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引导构件62的第一卡止部62a成为了位于两个第一剥离齿轮51之间而防止覆带TT卷缠于两个第一剥离齿轮51的第一卷缠防止部。另外,第一引导构件61成为了位于两个第二剥离齿轮52之间而防止覆带TT卷缠于两个第二剥离齿轮52的第二卷缠防止部。另外,板状部24R成为了位于两个第三剥离齿轮53之间而防止覆带TT卷缠于两个第三剥离齿轮53的第三卷缠防止部。
图19A及图19B是说明由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带馈送器13进行的载带CT的输送步骤的图。在此,设想部件快要用尽的载带CT的后尾部刚通过贯通孔64H之后后续的载带CT的先头部插入到带入口21K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可能发生如下状况:在从先行的载带CT剥离并从该基带BT完全分离了的状态下的覆带TT的后尾部尚未通过第一剥离齿轮51与第三剥离齿轮53之间的接触部的状态下,由向下游方向行进的后续的载带CT的先头部按下操作片82的状况(图19A)。
在这样的状况下,紧接着导入链轮35向带后退方向旋转(图19B中所示的箭头RR),因此3个剥离齿轮(第一剥离齿轮51、第二剥离齿轮52及第三剥离齿轮53)向逆向旋转(图19B中所示的箭头Rr)。由此,第一剥离齿轮51与第三剥离齿轮53对所夹着的状态的覆带TT使其后尾部为先头而向与排出方向(去往收容部21S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返回。
然而,覆带TT在第一剥离齿轮51和第三剥离齿轮53的作用下返回的情况下,与覆带TT的剥离时不同,不被引导部61M那样的曲面状的引导面引导,因此沿着第一剥离齿轮51和第三剥离齿轮53的切线方向大致笔直地行进。因此,从第一剥离齿轮51和第三剥离齿轮53返回了的覆带TT的后尾部不返回由第一剥离齿轮51及第二剥离齿轮52输送来的路径,从第三剥离齿轮53与引导部61M之间向与去往引导部61M的方向不同的方向(具体而言,如图19B所示那样,通过第一引导构件61的上方而去往覆带插入口24E的方向)行进。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将第一剥离齿轮51及第二剥离齿轮52从基带BT拉开了的覆带TT引导为以去往第一剥离齿轮51与第三剥离齿轮53的接触部的路径行进的引导部61M,在第一剥离齿轮51及第三剥离齿轮53从第一剥离齿轮51及第二剥离齿轮52接收到覆带TT的后尾部通过了引导部61M之后,该覆带TT被送回来了的情况下,该覆带TT的后尾部从第三剥离齿轮53与引导部61M之间向与去往引导部61M的方向不同的方向行进。因此,即便在由于继先行的载带CT之后的后续的载带CT被装载了而剥离了的覆带TT被向与剥离时相反的方向送回的情况下,覆带TT也不返回到引导部61M从而不逆向流转到载带CT的输送路21L。因此,能够抑制后续的载带CT的覆带TT的剥离被先行的载带CT的覆带TT妨碍。
如以上所说明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的带馈送器13中,输送载带CT的导入链轮35的外周销35T与设置于转轮40的外周的凹部40B抵接,由此转轮40随着导入链轮35的旋转而旋转,外周销35T的与凹部40B的内表面抵接的抵接面35H和凹部40B的内表面中的供外周销35T抵接的被抵接面40H均由平面构成,抵接面35H与被抵接面40H线接触,因此不会如外周销35T成为圆锥形状的情况那样外周销35T与凹部40B的内表面点接触(局部触碰)。因此,能够减少外周销35T的磨损,不仅能够提高导入链轮35的耐久性也能够提高转轮40的耐久性。
目前说明了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但本公开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形等。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示出的输送机构23的结构为一例,只要能够输送输送路21L上的载带CT即可,也可以具备其他结构。
另外,也可以将构成覆带剥离机构25的剥离部和排出部的3个剥离齿轮(第一剥离齿轮51、第二剥离齿轮52及第三剥离齿轮53)分别改成辊构件等其他旋转体。即剥离部由以接触状态旋转的第一旋转体和第二旋转体构成即可,排出部由以接触状态旋转的第一旋转体和第三旋转体构成即可。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能够适用于输送收纳有部件的部件供给带并向部件供给位置供给部件的部件供给装置。

Claims (7)

1.一种部件供给装置,其使用部件供给带将部件向部件供给位置供给,所述部件供给带具有:基带,其具有收纳有所述部件的收纳部;以及覆带,其贴附于所述基带而覆盖所述收纳部,
其中,所述部件供给装置具备:
框架,其具备所述部件供给带的输送路;
链轮,其设置于所述框架,并通过使所述链轮的销与所述输送路上的所述部件供给带的输送孔卡合且所述链轮旋转,来输送所述部件供给带;以及
圆盘状构件,其通过旋转的所述链轮的所述销与设置于所述圆盘状构件的外周的凹部抵接,来随着所述链轮的旋转而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销的与所述凹部的内表面抵接的抵接面和所述凹部的内表面中的供所述销抵接的被抵接面均由平面构成,所述抵接面与所述被抵接面线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部件供给装置具备:传递齿轮,其由所述圆盘状构件驱动;以及覆带剥离机构,其经由所述传递齿轮来驱动,用于从所述基带剥离所述覆带。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覆带剥离机构具备:剥离部,其具有以接触状态旋转的第一旋转体和第二旋转体,且通过将所述覆带夹着输送来将所述覆带从所述基带剥离;排出部,其具有以接触状态旋转的所述第一旋转体和第三旋转体,且通过将从所述剥离部输送过来的所述覆带夹着输送来排出所述覆带;以及引导部,其引导所述覆带,以使所述剥离部从所述基带剥离出的所述覆带按去往所述第一旋转体与所述第三旋转体的接触部的路径行进。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在所述排出部从所述剥离部接收到的所述覆带的后尾部通过了所述引导部之后所述排出部送回了该覆带的情况下,所述引导部将所述覆带的后尾部向与所述路径不同的方向引导。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旋转体、所述第二旋转体及所述第三旋转体分别由齿轮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2~6中任一项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部件供给装置具备收容部,该收容部收容由所述覆带剥离机构排出了的所述覆带。
CN202211431253.5A 2021-11-17 2022-11-15 部件供给装置 Pending CN11613777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86735 2021-11-17
JP2021186735A JP2023074032A (ja) 2021-11-17 2021-11-17 部品供給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137779A true CN116137779A (zh) 2023-05-19

Family

ID=863234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431253.5A Pending CN116137779A (zh) 2021-11-17 2022-11-15 部件供给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56993A1 (zh)
JP (1) JP2023074032A (zh)
CN (1) CN116137779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074032A (ja) 2023-05-29
US20230156993A1 (en) 2023-05-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820728B2 (ja) 部品供給装置、並びに表面実装機
JP7158176B2 (ja) テープ自動装填装置
CN107645902B (zh) 部件供给装置及部件供给方法
JP7198973B2 (ja) 部品供給装置
JP2014127517A (ja) カバーテープ剥離方法、および、テープフィーダ
WO2008035764A1 (fr) Appareil de fourniture de composants et appareil de montage en surface
JPH11135987A (ja) カバーテープ送り装置,カバーテープ処理装置およびフィーダユニット
JP7398756B2 (ja) 部品供給装置
WO2018235897A1 (ja) 部品供給装置、部品供給装置におけるテープ剥離方法、および、部品供給方法
CN113966166B (zh) 部件供给装置以及部件供给装置中的带剥离方法
JP2015103667A (ja) テープフィーダ
CN116137779A (zh) 部件供给装置
CN116137780A (zh) 部件供给装置
CN110198626B (zh) 电子部件供给装置及电子部件安装装置
JP3982481B2 (ja) テープフィーダ
JP7117509B2 (ja) 部品供給装置
JP7474970B2 (ja) テープフィーダおよび部品装着装置
JP7481506B2 (ja) テープ装填装置
JP7350879B2 (ja) テープ自動装填システム
CN114451078A (zh) 部件供给装置以及盖带的剥离方法
JP6782468B2 (ja) 部品供給装置
JP7369911B2 (ja) テープフィーダおよび部品装着装置
JP2010103273A (ja) 部品供給装置
US20220322590A1 (en) Tape feeder and mount device
WO2024095838A1 (ja) 部品供給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