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134386A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134386A
CN116134386A CN202180059549.6A CN202180059549A CN116134386A CN 116134386 A CN116134386 A CN 116134386A CN 202180059549 A CN202180059549 A CN 202180059549A CN 116134386 A CN116134386 A CN 11613438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forming
forming apparatus
grip portion
grip
support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5954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木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filed Critical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ublication of CN1161343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13438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42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47Mechanical connection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12Guards, shields or dust excluders
    • B41J29/13Cases or cov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5/00Rigid or semi-rigid containers of polygonal cross-section, e.g. boxes, cartons or trays, formed by folding or erecting one or more blanks made of paper
    • B65D5/42Details of containers or of foldable or erectable container blanks
    • B65D5/44Integral, inserted or attached portions forming internal or external fittings
    • B65D5/46Handles
    • B65D5/46072Handles integral with the contain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04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the entire apparatus
    • G03G21/1619Frame structur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78Frame structur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78Frame structures
    • G03G2221/1681Portable machin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10),具备被把持的把持部件(40)以及支承所述把持部件的支承部(60)。所述支承部设置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框体(29),将所述把持部件支承为能够在将所述把持部件收纳在比所述框体的侧面靠向内侧的第一位置与所述把持部件从所述侧面向外侧突出而能够被把持的第二位置之间滑动。所述把持部件包括被所述支承部支承为能够大致水平地滑动且在上下方向上隔开的上侧把持部(41)和下侧把持部(42)。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备限制机构(68、71C),所述限制机构(68、71C)在所述把持部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的状态下,在对所述上侧把持部和所述下侧把持部的至少任意一方施加了向上的力的情况下,限制所述上侧把持部和所述下侧把持部的双方向所述第一位置滑动。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在搬运时被把持的把持部件以及支承所述把持部件的支承部。
背景技术
打印机、复印机、FAX装置等图像形成装置有时具备把持部件。所述把持部件用于在输送时固定图像形成装置的情况或使图像形成装置移动的情况。例如,已知能够收纳于图像形成装置的框体的把持部件(参照专利文献1)、能够变更安装位置的拆装式的把持部件(参照专利文献2)等。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公报特开平8-328329号
专利文献2:日本公开公报特开平6-23054号
但是,能够收纳于所述框体的以往的把持部件有时在用户把持把持部件的状态下,把持部件移动到收纳位置而夹住用户的手。此外,拆装式的以往的把持部件在不使用的情况下需要另外保管。因此,以往的把持部件在必要时不能立即使用,使用便利性差,此外,还有可能丢失。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安全性高且使用性优异的把持部件的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被把持的把持部件以及支承所述把持部件的支承部。所述支承部设置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框体,将所述把持部件支承为能够在将所述把持部件收纳在比所述框体的侧面靠向内侧的第一位置与所述把持部件从所述侧面向外侧突出而能够被把持的第二位置之间滑动。所述把持部件包括被所述支承部支承为能够大致水平地滑动且在上下方向上隔开的上侧把持部和下侧把持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包括限制机构,所述限制机构在所述把持部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的状态下,在对所述上侧把持部和所述下侧把持部的至少任意一方施加了向上的力的情况下,限制所述上侧把持部和所述下侧把持部的双方向所述第一位置滑动。
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使用时的安全性高且使用性优异的把持部件。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内部结构的图。
图3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的框体中的把持部件的位置的图。
图4是表示支承把持部件的支承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支承部和把持部件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支承部的截面结构的图。
图7是表示把持部件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8是表示把持部件收纳于支承部的状态的图。
图9是表示把持部件被拉出到能够使用的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10是表示在对把持部件施加了向上的力的情况下把持部件的姿势变化的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的实施方式是使本发明具体化的一例,不限定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使用各图所示的上下方向D1、前后方向D2、左右方向D3。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的立体图。在图1中,省略了图像读取部12的原稿盖的图示。图像形成装置10是至少具备印刷功能的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图像形成装置10是具备打印机、复印机、FAX装置和扫描仪等各功能的、被称为所谓的多功能装置或数码复合机的装置。图像形成装置10不限于数码复合机,即使是打印机、复印机、FAX装置等装置,也能够应用本发明。
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0具备图像读取部12和图像形成部14。图像读取部12进行读取原稿的图像的处理,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0的上部。图像形成部14基于电子照相方式进行形成图像的处理,设置在图像读取部12的下侧。另外,图像形成部14不限于电子照相方式,可以是喷墨记录方式,或者也可以是除此以外的记录方式或印刷方式。
图像形成部14基于由图像读取部12读取的图像数据或从外部输入的图像数据,在A开尺寸或B开尺寸等规定尺寸的打印纸上形成图像。图像形成部14根据预先设定的印刷模式(单面印刷模式或双面印刷模式),进行仅在打印纸的单面形成图像的单面印刷处理(单面图像形成处理)、或在打印纸的双面形成图像的双面印刷处理(双面图像形成处理)中的任意一种。
图2是表示图像形成部14的结构的图。如图2所示,图像形成部14主要具备供纸装置27、28、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转印部18、定影部19等。这些部件设置在构成图像形成部14的外框的外装面板、盖、内部框架等的框体29的内部。
供纸装置27、28将容纳于纸存放部22的打印纸通过供给机构15向图像转印部18输送。在纸存放部22中能够装载几百张至几千张打印纸。
在供纸装置27的上方设置有图像转印部18。图像转印部18利用单色的调色剂对从供纸装置27、28输送的打印纸进行图像转印处理。详细地说,图像转印部18基于输入的图像数据,使用调色剂等印刷材料在打印纸上转印调色剂像。图像转印部18具备感光鼓31、带电部32、显影部33、LSU(Laser Scanner Unit激光扫描单元)34、转印辊35、清洁部36。
如果图像形成动作开始,则通过带电部32使感光鼓31的表面以均匀电位带电。此外,从LSU34对感光鼓31扫描与图像数据对应的激光。由此,在感光鼓31上形成静电潜影。此后,通过显影部33使调色剂附着于静电潜影,在感光鼓31上形成调色剂像。转印辊35配置成隔着输送通道与感光鼓31对置。在通过输送通道的打印纸通过转印辊35与感光鼓31的夹缝部时,调色剂像通过转印辊35转印到打印纸上。转印有调色剂像的打印纸通过输送通道被输送到定影部19,该定影部19配置在比图像转印部18靠向打印纸的输送方向的下游(即上方侧)的位置。
定影部19具备加热辊19A和加压辊19B,利用热将转印到打印纸上的调色剂像定影在该打印纸上。定影结束后的打印纸从出纸口37排出到出纸盘21。
但是,图像形成装置10是设置有图像读取部12、图像形成部14的多功能装置,因此即使是中型装置,其重量也为60~70kg,如果能够进行彩色印刷,则重量为80~90kg,如果是大型机,则有时超过100kg。这样的图像形成装置10在框体29的底面设置有脚轮39,以便在设置在办公室等之后能够容易地在地面上移动。但是,如上所述,由于图像形成装置10的重量较重,所以在图像形成装置10的框体29上设置有在移动时用于供用户把持的把持部件40(本发明的把持部件的一例)。
以下,参照图3至图10对图像形成装置10所具备的把持部件40进行说明。在此,图3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10的框体29中的把持部件40的位置的图,图4是表示支承把持部件40的支承部60的结构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支承部60和把持部件40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支承部60的截面结构的图,图7是表示把持部件40的结构的侧视图,图8是表示把持部件40收纳于支承部60的状态的图,图9是表示把持部件40被拉出到能够使用的位置的状态的图,图10是表示在对把持部件40施加了向上的力的情况下其姿势变化的状态的图。
图3表示从正面观察图像形成装置10时的把持部件40的位置。在图3中,由双点划线表示框体29的轮廓。如图3所示,把持部件40分别设置于框体29的左右方向D3的各侧面30(右侧面30R和左侧面30L)。此外,在框体29设置有将把持部件40支承为能够在后述的收纳位置(本发明的第一位置的一例)与后述的使用位置(本发明的第二位置的一例)之间滑动的支承部60(本发明的支承部的一例)。把持部件40和支承部60设置在框体的各侧面的大致中央附近(参照图1)。另外,设置于各侧面30的两个把持部件40是彼此相同的结构,此外,与它们对应的两个支承部60也是相同的结构,因此以下详细说明设置于右侧面30R的把持部件40和支承该把持部件40的支承部60的结构。
图4表示设置于右侧面30R侧的支承部60。支承部60由刚性强的部件形成,例如由钢材构成。支承部60牢固地固定于构成框体29的金属板框架等。
支承部60具有:第一支承部61,在水平方向上支承把持部件40所具备的后述的上侧把持部41(本发明的上侧把持部的一例);以及第二支承部62,在水平方向上支承把持部件40所具备的后述的下侧把持部42(本发明的下侧把持部的一例)。第一支承部61和第二支承部62都是形成为四方筒状的筒状部件,都在水平方向上延伸。支承部60具有连结第一支承部61和第二支承部62的基座部63,基座部63在上下方向D1上延伸。第一支承部61从基座部63的上端部向侧方(右侧)延伸,其延伸端部的开口611到达形成于右侧面30R的矩形的凹陷部80的底面81。此外,第二支承部62从基座部63的下端部向侧方(右侧)延伸,其延伸端部的开口621到达形成于右侧面30R的矩形的凹陷部80的底面81。各开口611、621在底面81中向侧方露出。
如图5所示,在第一支承部61设置有止动部件65。止动部件65设置成在前后方向D2上横跨第一支承部61的内孔612。止动部件65是由钢材形成的圆棒状的部件,插通形成于第一支承部61的前壁61A和后壁61B的贯通孔并配置于内孔612。止动部件65是如下部件:限制插入到内孔612中的上侧把持部41的滑动移动,并且防止上侧把持部41从第一支承部61脱出而脱落。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止动部件65安装于第一支承部61之前,将上侧把持部41插入到内孔612中,在该状态下将止动部件65安装于第一支承部61。由此,止动部件65插通形成于上侧把持部41的后述的引导槽411,限制上侧把持部41的滑动动作。
另外,在第二支承部62也设置有与止动部件65相同结构的止动部件66。止动部件66在插入到第二支承部62的内孔622中的状态下,插通形成于下侧把持部42的引导槽421。由此,止动部件66限制下侧把持部42的滑动移动,并且防止下侧把持部42从第二支承部62脱出而脱落。
如图6所示,在第一支承部61的下壁61C的内表面(本发明的支承面的一例)形成有矩形的卡合孔68(本发明的卡合凹部的一例)。卡合孔68在下壁61C中与内孔612贯通。另外,卡合孔68不限于贯通下壁61C的贯通孔,例如,也可以是形成于下壁61C的内表面的凹部形状的槽。
卡合孔68构成本发明的限制机构的一部分,与上侧把持部41所具备的后述的卡合片48一起构成所述限制机构。即,所述限制机构在把持部件40位于所述使用位置的状态下,在对上侧把持部41和下侧把持部42的至少任意一方施加了向上的力的情况下,限制上侧把持部41向所述收纳位置滑动。
卡合孔68配置在比止动部件65更向框体29的内部侧(在图6中为左侧)隔开的位置、且在第一支承部61中比左右方向D3的中间位置稍靠向右侧的位置。在对把持部件40施加了向上的力的情况下,上侧把持部41的卡合片48插入到卡合孔68中。由此,阻止上侧把持部41向内侧滑动移动。
此外,在第一支承部61的下壁61C的内表面的里侧部形成有卡合突起69,该卡合突起69用于在上侧把持部41插入到第一支承部61的里侧的情况下,将上侧把持部41保持在该位置。
如图5和图6所示,在第二支承部62的下壁62C的内表面(本发明的支承面的一例)形成有与卡合孔68相同形状的卡合孔71(71C)。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支承部62的外周壁上分别形成有卡合孔71。即,在第二支承部62的前壁62A、后壁62B、下壁62C和上壁62D上分别形成有矩形的卡合孔71。各卡合孔71与内孔622贯通。另外,卡合孔71不限于贯通第二支承部62的外周壁的贯通孔,例如,也可以是形成于所述外周壁的内表面的凹部形状的槽。
至少形成于下壁62C的卡合孔71C构成本发明的限制机构的一部分,与下侧把持部42所具备的后述的卡合片51(51C)一起构成本发明的限制机构。即,所述限制机构在把持部件40位于所述使用位置的状态下,在对上侧把持部41和下侧把持部42的至少任意一方施加了向上的力的情况下,限制下侧把持部42向所述收纳位置滑动。
卡合孔71C配置在比止动部件66更向框体29的内部侧(在图6中为左侧)隔开的位置、且在第二支承部62中比左右方向D3的中间位置稍靠向右侧的位置。在对把持部件40施加了向上的力的情况下,形成于下侧把持部42的下侧的卡合片51C插入到卡合孔71C中。由此,阻止下侧把持部42向内侧滑动移动。
此外,在第二支承部62的下壁62C的内表面的里侧部形成有卡合突起72,该卡合突起72用于在下侧把持部42插入到第二支承部62的里侧的情况下,将下侧把持部42保持在该位置。
如图5和图7所示,把持部件40是在图像形成装置10的搬运时或移动时由作业者把持的部分,具有在上下方向D1上隔开的上侧把持部41和下侧把持部42以及连结部43(本发明的连结部的一例)。上侧把持部41和下侧把持部42是被支承部60支承为能够沿左右方向D3滑动的部分,并且是在被拉出到后述的使用位置的情况下由作业者把持的部分。把持部件40由刚性强的部件形成,例如由钢材构成。
连结部43是在上下方向D1上延伸的棱柱状的部件。上侧把持部41和下侧把持部42分别从连结部43的侧面向垂直的方向延伸。上侧把持部41和下侧把持部42在上下方向D1上隔开,上侧把持部41的基端部41A与连结部43的上端部连结。此外,下侧把持部42的基端部42A在连结部43的下方侧连结。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结部43具有从下侧把持部42的基端部42A进一步向下方突出的突出部431(本发明的突出部的一例)。突出部431的突出长度例如至少为把持下侧把持部42的作业者的手掌的厚度以上。
在上侧把持部41形成有引导槽411。引导槽411是在前后方向D2上贯通上侧把持部41的贯通槽,形成在上下方向D1的中央部。引导槽411在左右方向D3上延伸,其上下方向D1的高度形成为能够供止动部件65插入的尺寸。
此外,在下侧把持部42形成有引导槽421。引导槽421形成为与引导槽411相同的形状,是在前后方向D2上贯通下侧把持部42的贯通槽。引导槽421在下侧把持部42中形成在上下方向D1的中央部。引导槽421在左右方向D3上延伸,其上下方向D1的高度形成为能够供止动部件66插入的尺寸。
由此,在上侧把持部41设置有引导槽411,在下侧把持部42设置有引导槽421,因此通过上侧把持部41插入到第一支承部61的内孔612中,下侧把持部42插入到第二支承部62的内孔622中,把持部件40能够在图8所示的收纳位置与图9所示的使用位置之间滑动。在此,所述收纳位置是将把持部件40收纳在比框体29的右侧面30R靠向内侧的位置。此外,所述使用位置是从右侧面30R向外侧(右侧)突出而能够由作业者把持把持部件40的位置。
如图7所示,在上侧把持部41的前端部(延伸端部)的下表面形成有卡合片48。卡合片48形成为楔形,该楔形形成为高度尺寸随着朝向前端而变大。另外,卡合片48只要形成为不阻碍上侧把持部41在第一支承部61的内孔612中滑动,并且能够插入到卡合孔68中的尺寸和形状,则也可以是任何尺寸和形状。
此外,如图5和图7所示,在下侧把持部42的前端部(延伸端部)的下表面、上表面、前表面和后表面分别形成有与上述卡合片48相同形状的卡合片51。另外,卡合片51只要形成为不阻碍下侧把持部42在第二支承部62的内孔622中滑动,并且能够插入到对应的卡合孔71中的尺寸和形状,则可以是任何尺寸和形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把持部件40以图像形成装置10的重心点G1(参照图3)为基准而配置于框体29。具体地说,如图3所示,以上侧把持部41位于比重心点G1靠向上侧、下侧把持部42位于比重心点G1靠向下侧的方式,配置把持部件40和支承部60。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具备:支承部60,将把持部件40支承为能够在所述收纳位置与所述使用位置之间滑动;以及把持部件40,具有在上下方向D1上隔开的上侧把持部41和下侧把持部42。因此,如图8所示,在把持部件40插入到所述收纳位置的情况下,上侧把持部41的卡合片48超越设置于第一支承部61的卡合突起69进一步向里侧配置。此外,同样,在把持部件40插入到所述收纳位置的情况下,设置于下侧把持部42的下侧的卡合片51超越设置于第二支承部62的卡合突起72进一步向里侧配置。由此,上侧把持部41和下侧把持部42通过卡合片48与卡合突起69的卡合力以及卡合片51与卡合突起72的卡合力而被保持在所述收纳位置。其结果,在不使用把持部件40的不使用时,能够将把持部件40滑动到所述收纳位置并保持在所述收纳位置。
此外,在使用把持部件40的情况下,通过向拉出方向对把持部件40的连结部43施加力而将其拉出到所述使用位置(参照图9),作业者能够在图像形成装置10的搬运时或移动时使用把持部件40。此外,在上侧把持部41设置有引导槽411,在下侧把持部42设置有引导槽421,而且在支承部60设置有止动部件65、66,因此如果把持部件40被拉出到所述使用位置,则止动部件65、66与引导槽411、421的端部抵接,从而防止进一步被拉出。
此外,在作业者抓住把持部件40的下侧把持部42并施加向上抬起的力F1的情况下,如图10所示,把持部件40以下侧把持部42与开口621接触的作用点P1为支点而要向箭头D11的方向转动。由此,上侧把持部41的卡合片48插入到卡合孔68中,此外,下侧把持部42的下侧的卡合片51C插入到对应的卡合孔71C中。其结果,即使对把持部件40施加向所述收纳位置的按压力,也阻止把持部件40向所述收纳位置的滑动。由此,防止抓住下侧把持部42的作业者的手被夹住。即,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实现使用时的安全性高且使用便利性良好的把持部件40。
此外,在作业者抓住把持部件40的上侧把持部41并施加向上抬起的力的情况下,把持部件40以上侧把持部41与开口611接触的作用点为支点而要向箭头D11的方向转动。在这种情况下,上侧把持部41的卡合片48也插入到卡合孔68中,并且下侧把持部42的下侧的卡合片51C插入到对应的卡合孔71C中。其结果,即使对把持部件40施加向所述收纳位置的按压力,也阻止把持部件40向所述收纳位置的滑动。
另外,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阻止上侧把持部41和下侧把持部42的双方向所述收纳位置的滑动移动,所以与以往结构的把持部件相比能够实现极高的安全性。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二支承部62的前壁62A、后壁62B和上壁62D上也形成有卡合孔71,与各卡合孔71对应的卡合片51设置于下侧把持部42的前端部。因此,例如在对把持部件40施加了前方的力的情况、施加了后方的力的情况、或者施加了下方的力的情况下,任意一个卡合片51插入到对应的卡合孔71中,阻止下侧把持部42向所述收纳位置滑动移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将上侧把持部41用作挂钩用的挂钩。即,作业者在通过起重机等吊起图像形成装置10时,能够将上侧把持部41用作用于挂设钢丝绳的挂钩。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对下侧把持部42施加了向上的力F1的情况下,远离作用点P1的上侧把持部41的转动量(箭头D11的移动量)大于接近作用点P1的下侧把持部42的转动量。因此,卡合孔68配置在比卡合孔71C稍靠向内侧(框体29的内部侧)的位置,此外,第一支承部61的内孔612的高度形成为比第二支承部62的内孔622的高度稍大。另外,卡合孔68和卡合孔71C只要配置于在对把持部件40施加了向上的力的情况下卡合片48、51C能够插入的位置即可,其形状也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形状。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在第一支承部61形成有一个卡合孔68、在上侧把持部41设置有一个卡合片48的结构,但是例如也可以与第二支承部62和下侧把持部42同样,在第一支承部61形成有多个卡合孔68,在上侧把持部41设置有多个卡合片48。

Claims (4)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把持部件以及支承所述把持部件的支承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部设置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框体,将所述把持部件支承为能够在将所述把持部件收纳在比所述框体的侧面靠向内侧的第一位置与所述把持部件从所述侧面向外侧突出而能够被把持的第二位置之间滑动,
所述把持部件包括被所述支承部支承为能够大致水平地滑动且在上下方向上隔开的上侧把持部和下侧把持部,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包括限制机构,所述限制机构在所述把持部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的状态下,在对所述上侧把持部和所述下侧把持部中的至少任意一方施加了向上的力的情况下,限制所述上侧把持部和所述下侧把持部的双方向所述第一位置滑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机构包括:
卡合片,设置于所述上侧把持部和所述下侧把持部各自的前端部;以及
卡合凹部,形成于所述支承部中的将所述上侧把持部和所述下侧把持部支承为能够滑动的支承面,能够供所述卡合片插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把持部件包括连结所述上侧把持部和所述下侧把持部各自的基端部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连结部,
所述连结部包括从所述下侧把持部的基端部进一步向下方突出的突出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侧把持部配置在比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重心点靠向上侧的位置,所述下侧把持部配置在比所述重心点靠向下侧的位置。
CN202180059549.6A 2020-07-27 2021-07-19 图像形成装置 Pending CN11613438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26152 2020-07-27
JP2020-126152 2020-07-27
PCT/JP2021/026960 WO2022024837A1 (ja) 2020-07-27 2021-07-19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134386A true CN116134386A (zh) 2023-05-16

Family

ID=800368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59549.6A Pending CN116134386A (zh) 2020-07-27 2021-07-19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934141B2 (zh)
JP (1) JP7375938B2 (zh)
CN (1) CN116134386A (zh)
WO (1) WO2022024837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333826A1 (de) * 1983-09-19 1985-04-04 Siemens AG, 1000 Berlin und 8000 München Tragevorrichtung fuer elektrische geraete
JP2591536Y2 (ja) 1992-08-27 1999-03-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の把手部の構造
JPH08190332A (ja) * 1995-01-12 1996-07-23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H08328329A (ja) 1995-05-30 1996-12-13 Mita Ind Co Ltd 機器運搬用把手
US5961194A (en) * 1998-01-07 1999-10-05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Retractable handle for tele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abinet and method of operation thereof
JP3679259B2 (ja) * 1998-04-09 2005-08-0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支持構造体
JP3789826B2 (ja) * 2002-01-31 2006-06-2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担持用ハンドルおよびそのハンドル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357064A (ja) * 2003-05-29 2004-12-16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の構造体
JP2005091946A (ja) * 2003-09-18 2005-04-07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240444A (ja) * 2004-03-25 2004-08-26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4256451B2 (ja) * 2004-11-18 2009-04-22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7469114B2 (en) * 2005-01-18 2008-12-23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sheet feeding device in which weight exerted on lifting handles is equalized
JP4982863B2 (ja) * 2007-11-09 2012-07-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464478B2 (ja) * 2009-09-11 2014-04-0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KR101872311B1 (ko) * 2012-01-27 2018-06-28 에이치피프린팅코리아 주식회사 화상 형성 장치
JP2020134605A (ja) * 2019-02-15 2020-08-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TWI709465B (zh) * 2019-11-19 2020-11-11 和碩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手把延伸結構及電子裝置機殼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2024837A1 (zh) 2022-02-03
WO2022024837A1 (ja) 2022-02-03
JP7375938B2 (ja) 2023-11-08
US20230297020A1 (en) 2023-09-21
US11934141B2 (en) 2024-03-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305329B (zh) 抽斗装置以及使用了该抽斗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JP496830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タンデム型感光体ユニット
US9278819B2 (en) Paper feed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129293B2 (ja) 給紙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US10162300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718631B2 (en) Sheet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the sheet container
US6409165B1 (en) Sheet holder and sheet trailing edge restriction member therefor
CN107807502B9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10036987B2 (en) Removable fixing device having a convex guid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625876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11580361B (zh) 定位设备和成像设备
JP5398757B2 (ja) 給紙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CN116134386A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342068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これに用いられる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US8090290B2 (en) Attachment structure of automatic document feeder, and image-reading device and image-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US20090214255A1 (en) Imaging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WO2020100526A1 (ja) シート収容装置、及びシート収容装置を備える画像処理装置、シート位置決め部材
JP638029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101431A (ja) シート収容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308333A (ja) 用紙供給装置及びこれを搭載し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048708A (ja) シート積載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1104887A (ja) 給紙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5670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65857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EP1601175A1 (en) Image reading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with improved disposition of reading and recording mean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