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073862A - 通信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通信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073862A
CN116073862A CN202210789801.5A CN202210789801A CN116073862A CN 116073862 A CN116073862 A CN 116073862A CN 202210789801 A CN202210789801 A CN 202210789801A CN 116073862 A CN116073862 A CN 1160738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amplitude
unit
control unit
ph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78980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松下尚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T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T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TEC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T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60738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07386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4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near-field transmission
    • H04B5/48Transceiv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40Circuits
    • H04B1/54Circuits using the same frequency for two directions of communication
    • H04B1/56Circuits using the same frequency for two directions of communication with provision for simultaneous communication in two dir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02Transmitters
    • H04B1/04Circuits
    • H04B1/0475Circuits with means for limiting noise, interference or distor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40Circuits
    • H04B1/50Circuits using different frequencies for the two directions of communication
    • H04B1/52Hybrid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ransition from single-path two-direction transmission to single-direction transmission on each of two paths or vice versa
    • H04B1/525Hybrid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ransition from single-path two-direction transmission to single-direction transmission on each of two paths or vice versa with means for reducing leakage of transmitter signal into the receiv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ransceivers (AREA)
  • 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AREA)
  • Noise Elimin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通信装置,包括第一生成部、第二生成部、共用部、合成部、第一、第二测定部、第一、第二控制部及第三控制部。第一、第二测定部测定从来自合成部的输出信号与第一带宽或比第一带宽宽的第二带宽相关而分别提取的自身干扰信号的电平。第一控制部在第一时间宽度的期间,设定在第二生成部的振幅及相位的变化量,以使通过第一测定部测定的电平减小,第二控制部根据通过第二测定部测定的电平增大的情况,在比第一时间宽度短的第二时间宽度期间,设定在第二生成部的振幅及相位的变化量。第三控制部在开始接收从对侧装置发送的响应信号之前使第一控制部、及在响应信号接收中使第二控制部分别设定在第二生成部的振幅及相位的变化量。

Description

通信装置
本申请主张申请日为2021年11月1日、申请号为JP2021-178511的日本申请为优先权,并引用上述申请的内容,通过引用将公开内容全部结合于此。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例涉及一种通信装置。
背景技术
在发送及接收中共用天线的通信装置中,有发送信号的一部分重叠于接收信号而导致流入接收系统的情况。重叠于该接收信号的发送信号成分变为自身干扰信号,有可能导致由于接收系统的饱和及噪音的增加而引起的通信品质的降低。
因此,公知有由发送信号生成与自身干扰信号相位相反的取消信号,使用该取消信号相抵自身干扰信号的技术。
现有技术在通信开始前进行用于生成合适的取消信号的增益及移相量的设定。此后,在通信过程中寻求通过以在通信开始前已设定的增益及移相量生成的取消信号来相抵自身干扰信号。这样的处理称为自身干扰信号取消(self-jammer cancellation)处理,以下缩写为SJC控制。
但是,在通信过程中,有由于天线的周围环境的变化而自身干扰信号发生变动的情况。此后,当自身干扰信号发生大幅度的变动时,有可能导致取消后残留的自身干扰信号变大。
基于该种情况,期待有即使在通信过程中自身干扰信号发生变动,也能够减小自身干扰信号的影响的技术。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通信装置,即使在通信过程中自身干扰信号发生变动也能减小自身干扰信号的影响。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通信装置包括第一生成部、共用部、第二生成部、合成部、第一测定部、第一控制部、第二测定部、第二控制部及第三控制部。第一生成部,生成用于无线发送的发送信号;共用部,将通过第一生成部生成的发送信号从输入端输入并从输入输出端输出的同时,将从输入输出端输入的信号从输出端输出;第二生成部,使通过第一生成部生成的发送信号的振幅及相位变化而生成取消信号;合成部,将通过第二生成部生成的取消信号合成于从输出端输出的信号;第一测定部,测定从来自合成部的输出信号与第一带宽相关提取的自身干扰信号的电平;第一控制部,在预先设定的第一时间宽度期间内,设定在第二生成部的振幅及相位的变化量,以使通过第一测定部测定的电平减小到与预先设定的条件符合的电平;第二测定部,测定从来自合成部的输出信号与比第一带宽宽的第二带宽相关提取的自身干涉信号的电平;第二控制部,根据通过第二测定部测定的电平增大的情况,在比第一时间宽度短的第二时间宽度的期间内,控制在第二生成部的振幅及相位的变化量,以使通过第二测定部测定的电平减小;以及第三控制部,在开始接收从对侧装置发送的响应信号之前,使第一控制部设定在所述第二生成部的振幅及相位的变化量,在接收从对侧装置发送的响应信号过程中,使第二控制部设定在第二生成部的振幅及相位的变化量。
根据上述的通信装置,即使在通信过程中自身干扰信号发生变动,也能够减小自身干扰信号的影响。
在上述的通信装置中,所述第一测定部包括使所述第一带宽的信号成分通过的第一滤波器,所述第二测定部包括使所述第二带宽的信号成分通过,比所述第一滤波器的响应速度高的第二滤波器。
根据上述的通信装置,能够使测定所需要的时间不同。
在上述的通信装置中,所述第三控制部在开始接收从对侧装置发送的响应信号前的自身干扰信号的稳定程度低至符合预先设定的条件的情况下,使此后的接收中的基于所述第二控制部的控制为有效。
根据上述的通信装置,通过在稳定程度高的情况下使第二控制部不为有效,从而能够减小伴随第二控制部的处理负担。
在上述的通信装置中,作为所述通信装置的动作模式,具有第一通信模式和适应于比第一通信模式短的通信距离的第二通信模式,所述第三控制部在开始读取时设定所述第一通信模式,执行基于所述第一控制部的控制,在设定所述第二通信模式时,使基于所述第二控制部的控制为有效。
根据上述的通信装置,能够适用于通信距离的变化,并切换利用通信模式。
在上述的通信装置中,还包括:设定部,在开始接收从所述对侧装置发送的响应信号前的自身干扰信号的稳定程度低至符合预先设定的条件的情况下,设定所述第二通信模式。
根据上述的通信装置,能够在稳定程度低的情况下设定第二通信模式。
在上述的通信装置中,所述设定部在基于取消信号的残留电平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比第一阈值大的情况下,判断为稳定程度低,设定所述第二通信模式,所述取消信号是基于通过所述第一控制部设定的振幅及相位的信号,所述第三控制部在所述第二通信模式中,在基于通过所述第二测定部测定的所述取消信号的残留电平比第二阈值大的情况下,执行所述第二控制部的控制。
根据上述的通信装置,能够根据第二通信模式的残留电平执行第二控制部的控制。
在上述的通信装置中,在所述第一通信模式中,所述第一控制部使所述第二生成部的振幅及相位变化,在检测出符合预先设定的条件的残留电平的值的时间点结束变化,并设定该时间点的振幅及相位。
根据上述的通信装置,能够在第一通信模式中缩短第二生成部的振幅及相位的变化的时间。
在上述的通信装置中,在所述第一通信模式中,所述第一控制部使所述第二生成部的振幅及相位在能够变更范围的整个范围内变化,设定残留电平为最小的时间点的振幅及相位。
根据上述的通信装置,能够通过第一控制部设定残留电平为最小的时间点的振幅及相位。
在上述的通信装置中,在所述第二通信模式中,所述第二控制部使所述第二生成部的振幅及相位变化,在检测出符合预先设定的条件的残留电平的值的时间点结束变化,并设定该时间点的振幅及相位。
根据上述的通信装置,能够在第二通信模式中缩短第二生成部的振幅及相位的变化的时间。
在上述的通信装置中,所述第二控制部使所述第二生成部的振幅及相位以比所述第一通信模式时短的时间间隔进行变化。
根据上述的通信装置,能够对应于与残留电平的测定相关的响应速度。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一实施例所涉及的读取装置的要部电路构成的框图;
图2是表示为了SJC处理的控制而在图1中的FPGA内构建的电路的构成的框图;
图3是表示图2中的第1LPF及第2LPF的频率特征的图;
图4是基于图2中的控制电路的控制处理的流程图;以及
图5是表示以图2中的测定电路测量的残留电平的变化的一例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 天线  11 振荡器  12 移相器  13 DA转换器
14 正交调制器  16 功率放大器  18 天线共用器
19 供电线  20 天线  21 矢量调制器
22 DA转换器  23 功率合成器  24 正交检波器
26 基带放大器  27 AD转换器  29 AD转换器
30 控制部  301 CPU  302 FPGA  303 存储器
3021 控制电路  3022 生成电路  3023 转换电路
3024、3025 选择器  3028 测定电路  3029 检测电路
100 读取装置  200 RFID标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对实施例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以读取RFID(radio frequency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标签所存储的数据的读取装置为例进行说明。该读取装置是在上述的数据读取时将RFID标签作为对侧装置进行无线通信的通信装置的一例。
图1是表示本实施例所涉及的读取装置100的要部电路构成的框图。读取装置100包括振荡器11、移相器12、DA(digital to analog:数字到模拟)转换器13、正交调制器14、BPF(band-pass filter:带通滤波器)15、功率放大器16、LPF(low-pass filter:低通滤波器)17、天线共用器18、供电线19、天线20、矢量调制器21、DA转换器22、功率合成器23、正交检波器24、BBP(base band filter:基带滤波器)25、基带放大器26、AD(analog todigital:模拟到数字)转换器27、LPF28、AD转换器29及控制部30。控制部30包括CPU301、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302及存储器303。此外,天线20也可以不包含于读取装置100中,而是使任意的天线能够与供电线19连接。另外,天线20及供电线19也可以不包含于读取装置100中,而是使连接有任意天线的任意的供电线能够连接于天线共用器18。
振荡器11将预先设定了频率的正弦波作为载波生成。
移相器12通过将由振荡器11生成的载波的相位移相90度而将余弦波作为另一载波输出。
DA转换器13将从CPU301以数字状态输出的两个信道的发送基带信号模拟化。
正交调制器14将以DA转换器13模拟化的两个信道的发送基带信号分别作为调制波输入。正交调制器14将通过振荡器11生成的载波及从移相器12输出的载波分别输入。此后,正交调制器14使用这两个信道的调制波及两个信道的载波通过正交调制得到发送信号。
BPF15为了限带而从在正交调制器14得到的发送信号去除低频成分及高频成分。
功率放大器16将通过了BPF15的发送信号功率放大到适于无线发送的电平。
LPF17从通过功率放大器16放大的发送信号去除高频成分。
通过在这些BPF15、功率放大器16及LPF17中的各个处理,发送信号变为用于无线发送的信号。即、通过BPF15、功率放大器16及LPF17构成生成用于无线发送的发送信号的第一生成部。
天线共用器18包括输入端TI、输入输出端TIO、输出端TOA及输出端TOB。通过了LPF17的发送信号被输入到输入端TI。天线共用器18将输入到输入端TI的发送信号由输入输出端TIO及输出端TOB输出。天线共用器18将输入到输入输出端TIO的信号由输出端TOA输出。从天线共用器18的输出端TOA输出的信号虽是合成有在天线20产生的接收信号和后述的自身干扰信号的信号,但该信号在以下仅称为接收信号。天线共用器18是共用部的一例。
供电线19将从天线共用器18的输入输出端TIO输出的发送信号供给到天线20。供电线19将在天线20产生的接收信号传送到天线共用器18的输入输出端TIO。
天线20发射与通过供电线19供给的发送信号相对应的电波。天线20使与发送来的电波相对应的电信号生成为接收信号。
矢量调制器21进行调制,以将从天线共用器18的输出端TOB输出的发送信号变为具有与以从DA转换器22提供的两个信道的控制信号(以下称为I控制信号及Q控制信号)表示的矢量相对应的振幅及增益的信号。以下,将以矢量调制器21调制后的发送信号称为取消信号。即、矢量调制器21是变更发送信号的振幅及相位而生成取消信号的功能部,相当于第二生成部。
DA转换器22在将从控制部30以数字状态输出的I控制信号及Q控制信号的两个控制信号进行模拟化,而得到供给到矢量调制器21的I控制信号及Q控制信号。
功率合成器23在从天线共用器18的输出端TOA输出的接收信号上功率合成从矢量调制器21输出的取消信号。由此,功率合成器23减少接收信号所包含的自身干扰信号。功率合成器23是合成部的一例。
正交检波器24使用分别从振荡器11及移相器12输出的两个载波正交检波从功率合成器23输出的接收信号。正交检波器24并列输出通过正交检波得到的两个信道的模拟状态的接收基带信号。即、正交检波器24是检波部的一例。
BPF25分别从由正交检波器24输出的两个信道的接收基带信号提取预先设定的基带的成分。BPF25的通带包括包含来自RFID标签200的响应信号的频带。
基带放大器26将通过了BPF25的两个信道的接收基带信号分别放大到适于在AD转换器27进行数字化的电平。
AD转换器27将在基带放大器26放大的两个信道的接收基带信号分别进行数字化。
LPF28提取与从正交检波器25输出的两个信道的接收基带信号的各个信号所包含的自身干扰信号的成分相当的低频带。通过该LPF28提取的信号包含在功率合成器23的输出中残留的自身干扰信号的成分。因此,以下,将以LPF28提取的两个信道的信号称为I残留信号及Q残留信号。
AD转换器29将从LPF28输出的I残留信号及Q残留信号分别进行数字化。
CPU301在与RFID标签200进行通信时,按照预先设定的时序输出两个信道的发送基带信号。CPU301基于以AD转换器27数字化的两个信道的接收信号重建从RFID标签200发送的数据。
FPGA302通过执行预先程序化的信号处理,从而高速执行基于CPU311的信息处理所附带的各种运算。FPGA302的功能之一包括基于通过AD转换器29数字化的I残留信号及Q残留信号来控制矢量调制器21的功能。
存储器303存储关于CPU301执行的信息处理所记载的信息处理程序。存储器303存储CPU301在执行各种信息处理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的数据。存储器303存储CPU301在执行各种信息处理时生成或取得的各种数据。
图2是表示为了控制SJC处理而在FPGA302内构建的电路的构成的框图。
如图2所示,在FPGA302内构建的电路中,包含控制电路3021、生成电路3022、转换电路3023、选择器3024、3025、第1LPF3026、第2LPF3027、测定电路3028及检测电路3029。
控制电路3021当从CPU301得到用于指示SJC处理的执行的开始信号时,执行用于实现SJC处理的后述的处理(以下,称为控制处理)。此后,控制电路3021在控制处理中向生成电路3022指示开始扫描。另外,控制电路3021在控制处理中控制选择器3024、3025。另外,控制电路3021在控制处理中,根据以检测电路3029检测的振幅最小点设定取消信号的振幅及相位。此后,控制电路3021输出用于将SJC处理的执行状态通知给CPU301的状态信号。
生成电路3022以数字状态生成分别表示取消信号的振幅及相位的相位信号及振幅信号。生成电路3022在扫描期间,使相位信号及振幅信号依次变化以扫描(扫掠)振幅及相位。生成电路3022在扫描期间之外的期间,固定相位信号及振幅信号以使振幅及相位为一定。
转换电路3023将从生成电路3022得到的相位信号及振幅信号转换为I控制信号及Q控制信号,所述I控制信号及Q控制信号将与相位信号及振幅信号表示的相位及振幅相对应的矢量以数字状态表示。通过转换电路3023得到的I控制信号及Q控制信号被提供给DA转换器22。
选择器3024、3025在控制电路3021控制第1LPF3026及第2LPF3027的状态下,择一使其有效。此后,选择器3024向第1LPF3026及第2LPF3027中的为有效的一侧供给从AD转换器29输出的I残留信号及Q残留信号。选择器3025将通过了第1LPF3026及第2LPF3027中的为有效的一侧的I残留信号及Q残留信号供给到测定电路3028。
第1LPF3026及第2LPF3027的任一个都使I残留信号及Q残留信号的各个信号的低频成分通过。由此,第1LPF3026及第2LPF3027衰减使在测定电路3028中的测定精度降低的不想要的信号。第1LPF3026及第2LPF3027的特征也可以由例如读取装置100的设计者等适宜地设定。但是,设定第1LPF3026的截止频率比第2LPF3027的截止频率小。即、第2LPF3027比第1LPF3026的带宽宽。由此,第1LPF3026衰减不想要的信号成分的能力比第2LPF3027高。此外,作为第1LPF3026及第2LPF3027能够使用例如FIR(finite impulse response:有限脉冲响应)滤波器。
第1LPF3026作为第一滤波器的一例,第2LPF3027作为第二滤波器的一例。
图3是表示第1LPF3026及第2LPF3027的频率特征的图。
如图3所示,第1LPF3026的截止频率比第2LPF3027的截止频率小。另外,第1LPF3026的次数比第2LPF3027大。由此,如图3所示,第1LPF3026的衰减量的倾斜度比第2LPF3027的衰减量的倾斜度大。
测定电路3028基于从选择器3025供给的I残留信号及Q残留信号测定残留信号的振幅(以下,称为残留电平)。
检测电路3029检测出通过测定电路3028测定的残留电平为最小的时机(以下,称为振幅最小点)。此后,检测电路3029向控制电路3021通知检测出的振幅最小点。
接着,关于如上构成的读取装置100的动作进行说明。此外,用于读取RFID标签200的动作,例如,也可以是使用正交调制方式为用于无线通信的调制方式的其他的已知的动作。因此,在此省略该动作的说明,关于与SJC处理相关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说明动作之前,关于自身干涉信号进行说明。
天线共用器18设计成输入到输入端TI的发送信号不会从输出端TOA输出。但是,在实际的电路构成中,很难完全防止输入到输入端TI的发送信号从输出端TOA泄漏。因此,输入到输入端TI的发送信号的一部分直接从输出端TOA输出。另外,从天线共用器18的输入输出端TIO输出的发送信号,其一部分在天线20的馈点被反射,并通过供电线19传送到天线共用器18。这样的反射信号根据天线共用器18的功能,被从输出端TOA输出。由此,从天线共用器18的输出端TOA输出的信号中包含不是从输入输出端TIO输出而是泄漏出的发送信号的成分和作为反射信号输入至输入输出端TIO的发送信号的成分。这样的发送信号的成分被合成后的信号作为自身干扰信号。此外,天线20在馈点反射发送信号的特征根据RFID标签200及其他的物体接近天线20的状况等的天线20周围的环境而变化。因此,在天线20的馈点反射的信号的振幅及相位也根据天线20周围的环境而变动。在这种影响下,自身干扰信号的振幅及相位也根据天线20的周围环境而变动。
天线20周围的环境主要受安装有RFID标签200的物品的影响。另外,天线20周围的环境受安装有RFID标签200的物品所放置的台子等的影响。因此,有天线20和RFID标签200的间隔距离、即通信距离越小,天线20周围的环境的稳定性越低的倾向。
此外,自身干扰信号是来自于发送信号的信号。因此,通过使从发送信号分支的信号的振幅及相位变化,从而能够生成与自身干扰信号频率和振幅相同而相位相反的信号。此后,通过将这种信号合成于从天线共用器18的输出端TOA输出的接收信号,从而能够相抵接收信号所包含的自身干扰信号。在读取装置100中,将以矢量调制器21变化振幅及相位而得到的取消信号与从天线共用器18的输出端TOA输出的接收信号在功率合成器23合成,从而寻求接收信号所包含的自身干扰信号的减少。
另外,读取装置100用于从例如仓库内预先设定的位置上放置的物品所安装的RFID标签200读取数据。因此,当持有读取装置100的工作人员在某个货架前移动,并使读取装置100读取该货架上放置的物品所安装的RFID标签200。作为此时的一个工作状态,有以工作人员在货架前朝向货架并将读取装置100对准的方式来读取位于比较广的范围内的RFID标签200的状态。另外,作为另一个工作状态,有这样的状态:以工作人员接近放置于货架上的RFID标签200并将读取装置100对准的方式来读取邻近的RFID标签200。前者的工作状态与后者的工作状态相比,读取装置100和RFID标签200的通信距离变大。因此,将适用于如前者的工作状态的较大的通信距离的读取装置100的动作模式称为“远距离模式”。另外,将适用于如后者的工作状态的较小的通信距离的读取装置100的动作模式称为“近距离模式”。远距离模式相当于第一通信模式,或近距离模式相当于第二通信模式。
应开始读取RFID标签200时,CPU301开始输出来自天线20的发射电波作为无调制的载波那样的预先设定的发送基带信号。另外,CPU301开始对于控制电路3021供给开始信号。
控制电路3021当接受了开始信号时,开始用于SJC处理的控制处理。
图4是控制处理的流程图。
作为ACT1,控制电路3021将状态信号表示为“扫描中”的状态。
作为ACT2,控制电路3021设定远距离模式。此时,控制电路3021例如,使选择器3024、3025选择第1LPF3026。
作为ACT3,控制电路3021开始全范围扫描。控制电路3021例如,向生成电路3022指示开始扫描。生成电路3022根据该指示开始生成、输出振幅信号及相位信号。在此之后,生成电路3022使振幅信号及相位信号的状态依次变化,以使振幅信号及相位信号表示的振幅及相位在矢量调制器21中的振幅及相位的可变更范围的整个范围内依次变化。由此,通过矢量调制器21生成的取消信号的增益及相位依次发生变更。生成电路3022开始振幅信号及相位信号的输出之后到在振幅及相位的可变更范围的整个范围内变化结束的期间是执行全范围扫描的扫描期间。
在该扫描期间内,通过以功率合成器23合成取消信号而使自身干扰信号的减少量依次发生变化。因此,以LPF28提取的I残留信号及Q残留信号也依次发生变化。I残留信号及Q残留信号经由第1LPF3026输入到测定电路3028。测定电路3028基于如上变化的I残留信号及Q残留信号而测定残留电平。检测电路3029检测振幅最小点(符合预先设定的条件的电平)作为以测定电路3028测定的残留电平在扫描期间内为最小的时机。但是,振幅最小点不一定是严格意义上的残留电平为最小的时机,也可以为残留电平为接近最小值的值的足够低的值的时机(符合预先设定的条件的电平)。残留电平是何种程度的值的时间为振幅最小点可以由例如读取装置100的设计者等任意设定。
此外,为了检测出残留电平为最小的时机,需要在整个范围进行变化。但是,也可以在检测出足够低的值的情况下,在检测出足够低的值的时间点结束振幅及相位的变化。能够缩短扫描期间。
此时,是通过测定电路3028测定通过作为第一滤波器的第1LPF3026提取的自身干扰信号的电平,通过第1LPF3026及测定电路3028构成第一测定部。
作为ACT4,控制电路3021将用于重现通过检测电路3029检测出的振幅最小点的矢量调制器21的动作状态的振幅及相位设定为扫描期间之外的期间的振幅及相位。此后,控制电路3021向生成电路3022进行指示以固定于该振幅及相位。这样一来,生成电路3022在表示该已指示的振幅及相位的状态下,固定生成、输出的振幅信号及相位信号。与此对应,矢量调制器21被设定为生成能够很好地相抵现状的周围环境中的自身干扰信号的取消信号的状态。通过该处理,控制电路3021作为第一控制部发挥功能。
作为ACT5,控制电路3021使状态信号为表示“取消中”的状态。这样一来,CPU301开始输出发送基带信号,所述发送基带信号用于为了以预先设定的时序进行RFID标签200的读取而使天线20发射电波。读取装置为通信中。在RFID标签200的读取开始前执行第一控制部的控制。
作为ACT6,控制电路3021确认周围环境是否稳定。控制电路3021例如,计算在预先设定期间内以测定电路3028测定的残留电平的稳定程度,基于该稳定程度的大小而确认周围环境是否稳定。稳定程度例如,能够计算稳定程度为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在该情况下,稳定程度的数值越小,周围环境就越稳定(稳定程度高)。因此,认为控制电路3021在例如稳定程度小于等于预先设定的第一阈值的情况下判定为处于稳定(稳定程度高)。此后,控制电路3021如果周围环境处于稳定则判定为YES,前进到ACT7。此外,第一阈值也可以由例如,读取装置100的设计者等适当地设定。
执行ACT6和ACT7,控制电路3021等待接受读取完成。
CPU301当应读取的所有的RFID标签200的读取已完成时,则将该旨意通知给控制电路3021。例如,CPU301通过停止对于控制电路3021供给开始信号而向控制电路3021通知读取的完成。此外,在此情况下,CPU301如上所述,在应开始读取时开始的开始信号的供给在读取过程中继续供给。此后,控制电路3021例如,在这样被通知了完成的状态下在ACT7中判定为YES,结束控制处理。
另一方面,控制电路3021例如,在不是小于等于第一阈值等的情况下,作为周围环境不稳定(稳定程度低)而在ACT6中判定为NO,前进到ACT8。
作为ACT8,控制电路3021设定近距离模式。此时,控制电路3021例如,使选择器3024、3025选择第2LPF3027。
由此,通过执行ACT6及ACT8的处理,控制电路3021作为设定部发挥功能。
作为ACT9,控制电路3021确认周围环境是否发生有变动。此后,控制电路3021如果不能确认相应的情况则判定为NO,前进到ACT10。
作为ACT10,控制电路3021确认读取是否已完成。此后,控制电路3021如果不能确认相应的情况则判定为NO,返回到ACT9。
由此,作为ACT9及ACT10,控制电路3021等待接受环境变动的发生或读取完成。
在此时,因为矢量调制器21的动作被固定,所以残留电平根据自身干扰信号的变动而变动。因此,控制电路3021例如,在残留电平大于等于预先设定的第二阈值的情况下,作为发生了环境变动而判定为YES,前进到ACT11。此外,第二阈值也能够由例如,读取装置100的设计者等进行适宜地设定。
作为ACT11,控制电路3021开始与ACT3同样地进行全范围扫描。
此外,也可以不与ACT3同样地进行全范围扫描,在检测出符合预先设定的条件的残留电平的值的时间点结束变化,设定该时间点的振幅及相位。
以下,以全范围扫描为例进行说明。
但是,在此,设定近距离模式,第2LP3027通过选择器3024、3025而被选择。因为第2LPF3027的截止频率比第1LPF3026大,所以时间常数比第1LPF3026小。即、在ACT11的全范围扫描时的与残留电平的测定相关的响应速度比在ACT3的全范围扫描时高。因此,控制电路3021在ACT11中,以比在ACT3时短的时间间隔变化矢量调制器21的振幅及相位。变化取消信号的振幅及相位。此外,在ACT3及ACT11的各个步骤中的振幅及相位的变化间隔,以考虑第1LPF3026及第2LPF3027的响应速度,并能够通过测定电路3028正常地测定残留电平的方式由例如读取装置100的设计者等适当地设定。
此时,是通过测定电路3028测定通过作为第二滤波器的第2LPF3027提取的自身干扰信号的电平,通过第2LPF3027及测定电路3028构成第二测定部。
此外,第2LPF3027比第1LPF3026的截止频率大,因此,供给到测定电路3028的I残留信号及Q残留信号的SN比,在ACT11中全范围扫描时的比在ACT3中全范围扫描时的大。其结果,以测定电路3028测定的残留电平的误差在ACT11中全范围扫描时的比在ACT3中全范围扫描时的大。即,以检测电路3029检测的振幅最小点的误差也是在ACT11中全范围扫描时的比在ACT3中全范围扫描时的大。
作为ACT12,控制电路3021与ACT4同样地设定矢量调制器21的振幅及相位。通过该处理,控制电路3021作为第二控制部发挥功能。
然后,控制电路3021在此之后,返回到等待接受ACT9及ACT10的状态。由此,控制电路3021在到读取完成之前的期间,每当周围环境发生变动,则重复在ACT11中的全范围扫描及ACT12中的振幅及相位的设定。此后,控制电路3021在CPU301通知了完成的状态下,在ACT10中判定为YES,结束控制处理。
图5是表示以测定电路3028测定的残留电平的变化的一例的图。
如图5所示,通过基于ACT3及AC4的矢量调制器21的控制(以下,称为初始控制),残留电平经过比较长的时间减少到足够小的值。
在图5的例子中,初始控制结束后,根据周围环境的变化,残留电平逐渐增大。此后,根据残留电平变为大于等于第二阈值的情况进行基于ACT11及ACT12的矢量调制器21的控制(以下,称为接收中控制)。通过接收中控制,残留电平再次减少到小于第二阈值。但是,由于如上所述那样的振幅最小点的检测误差的影响,接收中控制后的残留电平变得比初始控制后的残留电平大。
如上那样,控制电路3021在接收开始前(通信开始前)执行基于作为第一控制部的功能的初始控制,在接收中(通信中)执行基于作为第二控制部的功能的接收中控制,作为第三控制部发挥功能。即、在RFID标签200的读取开始前执行第一控制部的控制。在RFID标签200的读取中执行第二控制部的控制。
通过如上的动作,在读取装置100中,在接收中也监视残留电平,在残留电平增大了的情况下,保持继续接收动作并重新调节矢量调制器21。因此,即使因周围环境的变动等的影响而在通信中自身干扰信号变动,也能够减少自身干扰信号的影响。
另外,读取装置100降低精度并在短时间内进行在接收中控制的全范围扫描。因此,能够在短时间内摆脱残留电平大的状态,能够减小自身干扰信号的影响。
另外,读取装置100只在初始控制完成后的残留电平不稳定的情况下执行接收中控制。在初始控制完成后的残留电平稳定的情况下,认为成为周围环境的变化的原因的物体与天线20不接近,在此种情况下,可认为自身干扰信号的变化较小。因此,在该种状况下,通过不进行接收中控制,能够抑制接收中控制所伴随的处理负担的增大。
另外,读取装置100根据初始控制完成后的残留电平的稳定程度,在使用应适用于比较大的通信距离的第1LPF3026的远距离模式和使用应适用于比较小的通信距离的第2LPF3027的近距离模式之间切换。此后,读取装置100在初始控制中利用远距离模式,接收中控制只限于在近距离模式中执行。由此,利用适应于通信距离的变化的动作模式的切换而能够进行初始控制及接收中控制的各个控制的动作状态的切换。
该实施例也可以是如下的各种的变形例。
也能够作为为了向RFID标签200进行写入而与RFID标签200进行通信的通信装置实现。另外,也能够作为用于与和RFID标签200不同的通信装置进行通信的通信装置实现。
在初始控制完成后的残留电平是稳定的情况下,也可以执行接收中控制。
也可以不使用矢量调制器21而生成取消信号。例如,也可以代替矢量调制器21,将可变衰减器及可变移相器串联连接而设置。
也可以代替选择器3024、3025、第1LPF3026及第2LPF3027使用可变更截止频率的LPF。
虽然说明了本发明的几个实施例,但这些实施例是作为例子提出的,并不意图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新颖的实施例可以用其他的各种形式来实施,在不脱离发明要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等。另外,这些实施例及其变形均被包含在发明的范围、要旨中,而且,包含在权利要求的范围所记载的发明和其均等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生成部,生成用于无线发送的发送信号;
共用部,将通过所述第一生成部生成的发送信号由输入端输入并由输入输出端输出的同时,将从所述输入输出端输入的信号由输出端输出;
第二生成部,使通过所述第一生成部生成的所述发送信号的振幅及相位变化而生成取消信号;
合成部,将通过所述第二生成部生成的取消信号合成于从所述输出端输出的信号;
第一测定部,测定从来自所述合成部的输出信号与第一带宽相关提取的自身干扰信号的电平;
第一控制部,在预先设定的第一时间宽度期间内设定在所述第二生成部的振幅及相位的变化量以便将通过所述第一测定部测定的电平减小到符合预先设定的条件的电平;
第二测定部,测定从来自所述合成部的输出信号与第二带宽相关提取的自身干扰信号的电平,所述第二带宽比第一带宽宽;
第二控制部,根据通过所述第二测定部测定的电平增大的情况,在比所述第一时间宽度短的第二时间宽度的期间内控制在所述第二生成部的振幅及相位的变化量以便减小通过所述第二测定部测定的电平;以及
第三控制部,在开始接收从对侧装置发送的响应信号之前,使所述第一控制部设定在所述第二生成部的振幅及相位的变化量,在接收从对侧装置发送的响应信号过程中,使所述第二控制部设定在所述第二生成部的振幅及相位的变化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测定部包括使所述第一带宽的信号成分通过的第一滤波器,
所述第二测定部包括使所述第二带宽的信号成分通过,比所述第一滤波器的响应速度高的第二滤波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
所述第三控制部在开始接收从对侧装置发送的响应信号前的自身干扰信号的稳定程度低至符合预先设定的条件的情况下,使此后的接收中的基于所述第二控制部的控制为有效。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
作为所述通信装置的动作模式,具有第一通信模式和适应于比第一通信模式短的通信距离的第二通信模式,
所述第三控制部在开始读取时设定所述第一通信模式,执行基于所述第一控制部的控制,在设定所述第二通信模式时,使基于所述第二控制部的控制为有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还包括:
设定部,在开始接收从所述对侧装置发送的响应信号前的自身干扰信号的稳定程度低至符合预先设定的条件的情况下,设定所述第二通信模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
所述设定部在基于取消信号的残留电平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比第一阈值大的情况下,判断为稳定程度低,设定所述第二通信模式,所述取消信号是基于通过所述第一控制部设定的振幅及相位的信号,
所述第三控制部在所述第二通信模式中,在基于通过所述第二测定部测定的所述取消信号的残留电平比第二阈值大的情况下,执行所述第二控制部的控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一通信模式中,所述第一控制部使所述第二生成部的振幅及相位变化,在检测出符合预先设定的条件的残留电平的值的时间点结束变化,并设定该时间点的振幅及相位。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一通信模式中,所述第一控制部使所述第二生成部的振幅及相位在能够变更范围的整个范围内变化,设定残留电平为最小的时间点的振幅及相位。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二通信模式中,所述第二控制部使所述第二生成部的振幅及相位变化,在检测出符合预先设定的条件的残留电平的值的时间点结束变化,并设定该时间点的振幅及相位。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控制部使所述第二生成部的振幅及相位以比所述第一通信模式时短的时间间隔进行变化。
CN202210789801.5A 2021-11-01 2022-07-06 通信装置 Pending CN11607386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78511 2021-11-01
JP2021178511A JP2023067359A (ja) 2021-11-01 2021-11-01 通信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73862A true CN116073862A (zh) 2023-05-05

Family

ID=861470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789801.5A Pending CN116073862A (zh) 2021-11-01 2022-07-06 通信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2021556B2 (zh)
JP (1) JP2023067359A (zh)
CN (1) CN116073862A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58690A (zh) * 2005-09-06 2008-09-0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漏泄信号抵消装置
CN101883469A (zh) * 2010-03-15 2010-11-10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自激模式消除幅相控制串扰的方法与装置
CN104737456A (zh) * 2012-10-17 2015-06-24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收发装置
JP2018082289A (ja) * 2016-11-15 2018-05-24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干渉抑制回路および干渉抑制方法
CN108282171A (zh) * 2017-12-22 2018-07-13 深圳市金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自干扰抵消装置及电子车牌读写器
CN108365863A (zh) * 2018-02-09 2018-08-03 妙原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自适应抵消无线收发系统中接收带外干扰的装置及抵消方法
CN109150215A (zh) * 2018-09-30 2019-01-04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 数模混合自适应干扰对消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013715B2 (en) * 2007-06-29 2011-09-06 Intel Corporation Canceling self-jammer signals in an RFID system
JP2010102530A (ja) 2008-10-24 2010-05-06 Panasonic Corp Rfid用読み取り装置
US8260241B1 (en) * 2009-11-03 2012-09-04 Impinj, Inc. RFID reader with sub-orthogonal self-jammer cancellation
US8744377B2 (en) * 2009-12-21 2014-06-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daptive non-linear self-jamming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58690A (zh) * 2005-09-06 2008-09-0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漏泄信号抵消装置
CN101883469A (zh) * 2010-03-15 2010-11-10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自激模式消除幅相控制串扰的方法与装置
CN104737456A (zh) * 2012-10-17 2015-06-24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收发装置
JP2018082289A (ja) * 2016-11-15 2018-05-24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干渉抑制回路および干渉抑制方法
CN108282171A (zh) * 2017-12-22 2018-07-13 深圳市金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自干扰抵消装置及电子车牌读写器
CN108365863A (zh) * 2018-02-09 2018-08-03 妙原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自适应抵消无线收发系统中接收带外干扰的装置及抵消方法
CN109150215A (zh) * 2018-09-30 2019-01-04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 数模混合自适应干扰对消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2021556B2 (en) 2024-06-25
JP2023067359A (ja) 2023-05-16
US20230137527A1 (en) 2023-05-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456747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suppressing a transmitting signal in a receiver of an RFID write/read unit
JP4202406B2 (ja) 漏洩信号相殺装置
US20090227213A1 (en) Compensation circuit for an rfid-reader unit and rfid reader device
US4991165A (en) Digital adaptive interference canceller
Villame et al. Carrier suppression locked loop mechanism for UHF RFID readers
JP4516029B2 (ja) リーダライタ装置
JP2008236021A (ja) 無線通信装置
US20080274709A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JP4842342B2 (ja) 無線送受信装置、及び無線送受信装置の送信電力計測方法
CN116073862A (zh) 通信装置
KR102090530B1 (ko) 송신 누설 신호 제거 방법 및 그를 위한 장치
EP3267590A1 (en) Load dependent receiver configuration
JP7408373B2 (ja) 通信装置、伝送部品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CN109217902B (zh) 基于温度补偿的射频衰减器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读写器
KR20100035411A (ko) 송신 누설 신호를 상쇄하는 무선주파인식 읽기 장치 및 방법
US20220416839A1 (e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KR101894833B1 (ko) 주파수 합성 장치의 성능 시험 시스템
JP2007060502A (ja) 質問器
JP2001358662A (ja) 受信機能自己診断方法及び装置
EP0972353A1 (en) Tuning method and transceiver unit
CN110969034A (zh) 一种载波抵消电路及rfid读写器
KR101489881B1 (ko) 송신 누설 신호를 상쇄하는 무선주파인식 읽기 장치
JP2007295153A (ja) 送信機
JP2022012211A (ja) キャンセル制御装置及び通信装置
JPH09139694A (ja) 周波数ホッピング送信装置及び送受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