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072669A - 半导体器件 - Google Patents

半导体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072669A
CN116072669A CN202211305989.8A CN202211305989A CN116072669A CN 116072669 A CN116072669 A CN 116072669A CN 202211305989 A CN202211305989 A CN 202211305989A CN 116072669 A CN116072669 A CN 11607266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supply
input
supply unit
core
outpu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30598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森下泰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enesas Electronic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Renesas Elec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212668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3067741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Renesas Elec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Renesas Electronic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60726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07266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0203Particular design considerations for integrated circuits
    • H01L27/0207Geometrical layout of the components, e.g. computer aided design; custom LSI, semi-custom LSI, standard cell techniqu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0203Particular design considerations for integrated circuits
    • H01L27/0248Particular design considerations f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 electrical or thermal protection, e.g.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ESD] protection
    • H01L27/0251Particular design considerations f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 electrical or thermal protection, e.g.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ESD] protection for MOS devices
    • H01L27/0255Particular design considerations f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 electrical or thermal protection, e.g.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ESD] protection for MOS devices using diodes as protective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0203Particular design considerations for integrated circuits
    • H01L27/0248Particular design considerations f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 electrical or thermal protection, e.g.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ESD] protection
    • H01L27/0251Particular design considerations f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 electrical or thermal protection, e.g.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ESD] protection for MOS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0203Particular design considerations for integrated circuits
    • H01L27/0248Particular design considerations f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 electrical or thermal protection, e.g.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ESD] protection
    • H01L27/0251Particular design considerations f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 electrical or thermal protection, e.g.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ESD] protection for MOS devices
    • H01L27/0292Particular design considerations f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 electrical or thermal protection, e.g.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ESD] protection for MOS devices using a specific configuration of the conducting means connecting the protective devices, e.g. ESD bu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0203Particular design considerations for integrated circuits
    • H01L27/0248Particular design considerations f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 electrical or thermal protection, e.g.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ESD] protection
    • H01L27/0251Particular design considerations f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 electrical or thermal protection, e.g.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ESD] protection for MOS devices
    • H01L27/0296Particular design considerations f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 electrical or thermal protection, e.g.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ESD] protection for MOS devices involving a specific disposition of the protective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s (AREA)

Abstract

一种半导体器件包括被布置在芯片上的输入/输出单元、IO电源单元、核心电源单元和核心逻辑电路,并且核心电源单元包括ESD保护电路。输入/输出单元包括电平移位器电路,并且电平移位器电路被布置在输入/输出单元中。核心逻辑电路被布置在输入/输出单元的外部。核心电源单元未被布置在与输入/输出单元相同的行中,而是被布置在于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之间设置的第三区域中,在第一区域中布置输入/输出单元和IO电源单元,在第二区域中布置核心逻辑电路。

Description

半导体器件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于2021年10月29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21-178382的公开内容(包括说明书、附图和摘要)通过引用被整体并入本文中。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半导体器件,并且提供一种有效地应用于具有ESD(静电放电)保护电路的半导体器件的技术。
背景技术
如在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开No.2020-161721(专利文件1)中所述,已知一种半导体器件,其中从半导体器件的外部输入到输入/输出焊盘电极的信号经由包括ESD保护元件(也称为ESD保护电路)和输入逻辑电路输入/输出单元以及电平移位电路的被循序地传送到内部电路。此外,如在国际专利公开No.2016/203648(专利文件2)中所述,已知一种半导体器件,其中输入/输出单元和电源单元被布置在沿半导体芯片的外围端而设置的IO区域中,并且内部电路被设置在由半导体芯片的IO区域围绕的中心区域中。
下面列出了所公开的技术。
[专利文件1]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开No.2020-161721
[专利文件2]国际专利公开No.2016/203648
发明内容
当通过向半导体器件施加ESD浪涌来执行测试时,在某些情况下,电平移位器电路可能在ESD保护电路之前被破坏。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技术,该技术能够确保所期望的ESD电阻,而不会在ESD保护电路之前破坏诸如电平移位器电路的内部电路。
根据本说明书的描述和附图,其它目的和新颖特征将是明显的。
下面将简要描述本公开中的代表性实施例的概要。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半导体器件包括被布置在芯片上的输入/输出单元、IO电源单元,核心电源单元和核心逻辑电路,并且核心电源单元包括ESD保护电路。输入/输出单元包括电平移位器电路,并且电平移位器电路被布置在输入/输出单元中。核心逻辑电路被布置在输入/输出单元的外部。核心电源单元未被布置在与输入/输出单元相同的行中,而是被布置在第三区域中,该第三区域被设置在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之间,输入/输出单元和IO电源单元被布置在第一区域中,核心逻辑电路被布置在第二区域中。
利用根据上述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可以确保所期望的ESD电阻,而不会在ESD保护电路之前破坏诸如电平移位器电路的内部电路。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比较示例的半导体器件的示意性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半导体器件的示意性布局图。
图3是根据一个示例的半导体器件的示意性框图。
图4是图3所示的半导体器件的示意性布局图。
图5是其中形成有图3中的半导体器件的半导体芯片的示意性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描述实施例和示例。然而,在以下描述中,相同的组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在一些情况下将省略其重复描述。注意,为了使描述更清楚,附图与实际方面相比可以示意性地示出,但是它们仅仅是示例,并不限制对本发明的解释。
(实施例)
在描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和示例之前,将参考图1和图2描述根据本公开所研究的技术(以下称为比较示例)的半导体器件,以便容易理解本公开。图1是根据比较示例的半导体器件的示意性框图。图2是图1所示的半导体器件的示意性布局图。
半导体器件10S包括在由单晶硅等制成的矩形半导体芯片的外围部分中的输入/输出单元(IOC)11、第一电源单元(IO电源单元IOPC)12(IO电源单元12A、IO电源单元12B)、以及第二电源单元(核心电源单元CPC)13(核心电源单元13A、核心电源单元13B)。其中布置有输入/输出单元11以及电源单元12和13的区域被称为IO区域。IO区域在平面图中沿着半导体芯片的芯片端的四边提供。半导体器件10S还包括作为核心逻辑电路(CORE-LOG)的内部电路14。其中布置有内部电路14的核心逻辑区域是半导体芯片的中心部分,并且是由IO区域围绕的区域。
输入/输出单元11是被连接到一个输入/输出焊盘的输入/输出电路的形成区域。电源单元12和13中的每一者是ESD保护电路(CESD,ESD)的形成区域,该ESD保护电路保护半导体器件免受ESD(静电放电)和噪声的影响、以及用于将电源电位(VDDIO,VDD)或接地电位(VSSIO,VSS)提供到芯片中的布线。由于需要均匀地减小电源阻抗,电源单元12和13被布置为针对多个输入/输出单元11中的每个输入/输出单元而分布,并且被相邻地布置在输入/输出单元11与输入/输出单元11之间。
电源电位(VDDIO,VDD)包括输入/输出单元11的第一电源电位VDDIO和内部电路14的第二电源电位VDD。类似地,接地电位(VSSIO,VSS)包括输入/输出单元11的第一接地电位VSSIO和内部电路14的第二接地电位VSS。第一电源电位VDDIO可以被呈现为比第二电源电位VDD大的电位(VDDIO>VDD)。第一电源电位VDDIO、第一接地电位VSSIO、第二电源电位VDD和第二接地电位VSS经由电源布线被提供给输入/输出单元11。第二电源电位VDD和第二接地电位VSS经由电源布线被提供给内部电路14。
IO电源单元12A包括ESD保护电路(ESD)和桥电路15,并且将第一电源电位VDDIO提供给电源布线。IO电源单元12B包括ESD保护电路(ESD)和桥电路15,并且将第一接地电位VSSIO提供给电源布线(也称为接地布线)。
核心电源单元13A包括ESD保护电路(CESD)和桥电路15,并且将第二电源电位VDD提供给电源布线。核心电源单元13B包括ESD保护电路(CESD)和桥电路15,并且将第二接地电位VSS提供给电源布线(也称为接地布线)。
ESD保护电路(ESD)被连接在向其提供第一电源电位VDDIO的电源布线与向其提供第一接地电位VSSIO的电源布线之间。ESD保护电路(CESD)被连接在向其提供第二电源电位VDD的电源布线与向其提供第二接地电位VSS的电源布线之间。
桥电路15被连接在向其提供第一接地电位VSSIO的电源布线与向其提供第二接地电位VSS的电源布线之间,并且包括双向二极管对,该双向二极管对将向其提供第一接地电位VSSIO的电源布线和向其提供第二接地电位VSS的电源布线连接。一个二极管的阳极被连接到向其提供第一接地电位VSSIO的电源布线,而其阴极被连接到向其提供第二接地电位VSS的电源布线。另一个二极管的阳极被连接到向其提供第二接地电位VSS的电源布线,而其阴极被连接到向其提供第一接地电位VSSIO的电源布线。
输入/输出单元11包含被连接到输入/输出端子(TIO)的输入/输出电路。输入/输出端子TIO、电源端子TVDD和TVDDIO以及接地端子TVSS和TVSSIO被分别布置在输入/输出单元11、IO电源单元12和核心电源单元13上,但是它们可以分别与输入/输出单元11、IO电源单元12和核心电源单元13分开布置。输入/输出端子TIO、电源端子TVDD和TVDDIO以及接地端子TVSS和TVSSIO被连接到键合布线等,并且也分别被称为输入/输出焊盘、电源焊盘和接地焊盘。
构成输入/输出单元11的输入/输出电路包括:构成ESD保护电路的二极管D1和D2、具有P沟道晶体管Q1和N沟道晶体管Q2(将输出信号传输到被连接到输入/输出端子TIO的信号布线)的输出电路、具有CMOS反相器(经由信号布线接收从输入/输出端子TIO输入的输入信号)的输入/输出逻辑电路IOL、以及电平移位器电路LSC。经由信号布线从输入/输出端子TIO输入的输入信号经由输入/输出逻辑电路IOL被输入到电平移位器电路LSC,并且在由电平移位器电路LSC进行电平转换之后被提供给内部电路14。另一方面,从内部电路14输出的信号被输入到电平移位器电路LSC,进行电平转换,被提供给输入/输出逻辑电路IOL,然后作为输出信号从具有P沟道晶体管Q1和N沟道晶体管Q2的输出电路被输出到输入/输出端子TIO。
P沟道晶体管Q1被连接在第一电源电位VDDIO的电源布线与来自输入/输出端子TIO的信号布线之间,并且N沟道晶体管Q2被连接在信号布线与第一接地电位VSSIO的接地布线之间。二极管D1的阳极被连接到来自输入/输出端子TIO的信号布线,其阴极被连接到第一电源电位VDDIO的电源布线。二极管D2的阳极被连接到第一接地电位VSSIO的接地布线,其阴极被连接到来自输入/输出端子TIO的信号布线。二极管D1被配置为使从输入/输出端子TIO引导的浪涌电流经由信号布线和第一电源电位VDDIO的电源布线流向电源端子VDDIO,并且二极管D2被配置为使从接地端子TVDDIO引导的浪涌电流经由第一接地电位VSSIO的接地布线和信号布线流向输入/输出端子TIO。输出电路可以是不具有P沟道晶体管Q1的所谓的开漏极型。此外,并不总是需要向输入/输出电路提供输出电路和输入电路。
电源单元12A和13A中的每一者包括与电源端子(TVDDIO,TVDD)相对应的ESD保护电路(CESD,ESD),并且电源单元12B和13B中的每一者包括与接地端子(TVSSIO,TVSS)相对应的ESD保护电路(CESD,ESD)。
第一电源电位VDD10例如是1.8V(或3.3V),第二电源电位VDD例如是0.8V。
当第一电源电位VDDIO为1.8V且第二电源电位VDD为0.8V时,(1)输出电路的晶体管Q1和Q2和输入/输出逻辑电路IOL仅由耐压为1.8V的MOSFET(也称为1.8V-MOS)组成,(2)内部电路14仅由耐压为0.8V的MOSFET(也称为核心MOS)组成,(3)电平移位器电路LSC由以混合方式提供的1.8V-MOS和核心MOS组成,(4)核心电源单元13A和13B保护内部电路14的核心MOS和电平移位器电路LSC的核心MOS,以及(5)IO电源单元12A和12B保护输出电路的晶体管Q1和Q2以及输入/输出逻辑电路IOL的1.8V-MOS。
图2示出了在IO电源单元12A和12B、两个输入/输出单元11、以及被布置在IO区域中的核心电源单元13A和13B与被布置在核心逻辑区域中的内部电路14之间的布置关系。在图2中,MOS晶体管T1和T2表示构成ESD保护电路(CESD)的晶体管,并且MOS晶体管T3和T4表示构成ESD保护电路(ESD)的晶体管。如图2所示,IO电源单元12A和12B、两个输入/输出单元11、以及核心电源单元13A和13B以此顺序被布置在IO区域中,并且内部电路14被布置在IO区域的上侧以便与IO区域相邻。
对于图1中的电源端子TVDD与接地端子TVSS之间的ESD浪涌,ESD电流如ESD电流Iesd所示地流动。结果,电平移位器电路LSC可能被破坏,该电平移位器电路LSC在规模上与用作内部电路14的核心逻辑电路相比是相对较小的。这是因为核心电源单元(13A,13B)中由R指示的部分的布线电阻劣化。
在7nm代中,由于核心MOS的电阻劣化和核心电源单元(13A,13B)中的布线电阻劣化的影响,在图2所示的单元布置方法中的ESD保护电路(CESD)之前破坏电平移位器电路LCS。因此,存在以下问题:不能实现针对车载产品所需的ESD电阻水平(人体模型(HBM):2kV)。
本公开的半导体器件10是其中输入输出单元11、IO电源单元12(12A,12B)、核心电源单元13(13A,13B)以及核心逻辑电路14被布置在半导体芯片(101)上的半导体器件。核心电源单元13(13A,13B)包括ESD保护电路(CESD)。
输入/输出单元11包括电平移位器电路LSC,并且电平移位器电路LSC被布置在输入/输出单元11中。
核心逻辑电路14被布置在输入/输出单元11的外部。
核心电源单元13(13A,13B)未被布置在与输入/输出单元11相同的行中,而是被布置在第三区域(13R)中,该第三区域(13R)在输入/输出单元11和IO电源单元12(12A,12B)的第一区域(IO区域IOR)与核心逻辑电路14的第二区域(中心区域CER)之间。
另外,核心电源单元13(13A,13B)被形成为使得其外部尺寸的长边B2比IO电源单元12(12A,12B)的外部形状的长边B1短(B2<B1),并且其外部尺寸的短边A2等于或大于IO电源单元12(12A,12B)的外部形状的短边A1(A2≥A1)。
另外,核心电源单元13(13A,13B)未被布置在输入/输出单元11与核心逻辑电路14之间,而是被布置在IO电源单元12(12A,12B)与核心逻辑电路14之间的第四区域(13RR)中。
因此,根据上述半导体器件,可以确保所期望的ESD电阻,而不会在ESD保护电路(CESD)之前破坏诸如电平移位器电路LSC的内部电路。
在7nm代的先进CMOS技术中,可以确保所期望的ESD电阻,而不会在保护电路之前破坏内部电路(例如,电平移位器电路LSC,易受静电应力的影响)。特别地,可以可靠地实现针对车载半导体产品所需的2kV的HBM。
(示例)
接下来,将参考图3至图5描述根据示例的半导体器件10。图3是根据一个示例的半导体器件的示意性框图。图4是图3所示的半导体器件的示意性布局图。图5是其中形成图3中的半导体器件的半导体芯片的示意性平面图。图4示出了图5中由V表示的虚线区域中的布局布置。
如图5所示,半导体器件10包括在由单晶硅等制成的矩形半导体芯片101的外围部分中的输入/输出单元(IOC)11、第一电源单元(IO电源单元IOPC)12(IO电源单元12A、IO电源单元12B)、以及第二电源单元(核心电源单元CPC)13(核心电源单元13A、核心电源单元13B)。其中布置有输入/输出单元11和电源单元12的区域被称为IO区域IOR。IO区域IOR在平面图中沿着半导体芯片101的芯片端的四个边21、22、23和24而设置。四个边21、22、23和24包括第一边21、被设置为面对第一边21的第三边23、被设置在第一边21与第三边23之间的第二边22、以及被设置为面对第二边22的第四边24。
半导体器件10还包括作为核心逻辑电路(CORE-LOG)的内部电路14。其中布置有内部电路14的核心逻辑区域(也称为中心区域或第二区域)CER被设置在半导体芯片101的中心部分中。第二电源单元(核心电源单元CPC)13(核心电源单元13A、核心电源单元13B)被布置在核心逻辑区域CER与IO区域IOR之间的区域(也称为第三区域)13R中。
图3示出了根据该示例的半导体器件10的示意性框图。图3中的半导体器件10与图1中的半导体器件10S的不同之处在于,核心电源单元13A和核心电源单元13B未被设置在输入/输出单元(IOC)11和第一电源单元(IO电源单元IOPC)的阵列中,而是被设置在具有内部电路14的一侧。另外,在该示例中,核心电源单元13A和核心电源单元13B未被设置有桥电路15。
由于图3中的其它配置和操作与图1中的那些相同,将省略重复的描述。即,图1的描述可以用于并参考对输入/输出单元11、IO电源单元12A、IO电源单元12B、核心电源单元13A和核心电源单元13B的电路配置、操作和连接的描述。
如图3和图4所示,半导体器件10包括输入/输出端子TIO、第一电源端子TVDDIO、第二电源端子TVDD、第一接地端子TVSSIO和第二接地端子TVSS。第一电源电位VDDIO被提供给第一电源端子TVDDIO。第二电源电位VDD被提供给第二电源端子TVDD。第一接地电位VSSIO被提供给第一接地端子TVSSIO。第二接地电位VSS被提供给第二接地端子TVSS。
在IO区域IOR中,第一电源布线31、第二电源布线(也称为第一接地布线)32、第三电源布线33和第四电源布线(也称为第二接地布线)34沿着第一方向X来设置。第一电源电位VDDIO从第一电源端子TVDDIO被提供给第一电源布线31。第一接地电位VSSIO从第一接地端子TVSSIO被提供给第二电源布线(第一接地布线)32。第二电源电位VDD从第二电源端子TVDD被提供给第三电源布线33。第二接地电位VSS从第二接地端子TVSS被提供给第四电源布线(第二接地布线)34。
在核心逻辑区域CER中,沿第一方向X而设置的第五电源布线35和第六电源布线36、以及沿与第一方向X相交的第二方向Y而设置的第七电源布线37和第八电源布线38被设置。第五电源布线35被连接到第二电源端子TVDD,并且第六电源布线36被连接到第二接地端子TVSS。第五电源布线35和第七电源布线37电连接,并且从第二电源端子TVDD提供第二电源电位VDD。第六电源布线36和第八电源布线38电连接,并且从第二接地端子TVSS提供第二接地电位VSS。
第七电源布线37和第八电源布线38中的每一者也被布置在区域13R中,并且被连接到在IO区域IOR中设置的第三电源布线33和第四电源布线34。核心电源单元13A和核心电源单元13B被连接在于区域13R中布置的第七电源布线37与第八电源布线38之间。
第一电源电位VDDIO、第一接地电位VSSIO、第二电源电位VDD和第二接地电位VSS被提供给输入/输出单元11。第二电源电位VDD和第二接地电位VSS被提供给内部电路14。
IO电源单元12A包括具有晶体管T1和桥电路15的ESD保护电路(ESD),并且将第一电源电位VDDIO提供给电源布线31。IO电源单元12B包括具有晶体管T2和桥电路15的ESD保护电路(ESD),并且将第一接地电位VSSIO提供给电源布线32。
ESD保护电路(ESD)被连接在向其提供第一电源电位VDDIO的电源布线31与向其提供第一接地电位VSSIO的电源布线32之间。
桥电路15被连接在向其提供第一接地电位VSSIO的电源布线32与向其提供第二接地电位VSS的电源布线34之间,并且包括双向二极管对,该双向二极管对将向其提供第一接地电位VSSIO的电源布线32和向其提供第二接地电位VSS的电源布线34连接。一个二极管的阳极被连接到向其提供第一接地电位VSSIO的电源布线32,而其阴极被连接到向其提供第二接地电位VSS的电源布线34。另一个二极管的阳极被连接到向其提供第二接地电位VSS的电源布线34,而其阴极被连接到向其提供第一接地电位VSSIO的电源布线32。
核心电源单元13A包括具有晶体管T3的ESD保护电路(CESD),并且核心电源单元13B包括具有晶体管T4的ESD保护电路(CESD)。核心电源单元13A和核心电源单元13B保护内部电路14不受ESD和噪声的影响。晶体管T3和T4的源极-漏极路径被连接在于区域13R中布置的第七电源布线37与第八电源布线38之间。
输入/输出单元11包含被连接到输入/输出端子(TIO)的输入/输出电路。输入/输出端子TIO、电源端子TVDD和TVDDIO以及接地端子TVSS和TVSSIO分别被布置在输入/输出单元11、IO电源单元12和核心电源单元13上,但是它们可以分别与输入/输出单元11、IO电源单元12和核心电源单元13分开布置。输入/输出端子TIO、电源端子TVDD和TVDDIO以及接地端子TVSS和TVSSIO被连接到键合布线等,并且也分别被称为输入/输出焊盘、电源焊盘和接地焊盘。
构成输入/输出单元11的输入/输出电路包括构成ESD保护电路的二极管D1和D2、具有P沟道晶体管Q1和N沟道晶体管Q2(将输出信号传输到被连接到输入/输出端子TIO的信号布线)的输出电路、具有CMOS反相器(经由信号布线接收从输入/输出端子TIO输入的输入信号)的输入/输出逻辑电路IOL、以及电平移位器电路LSC。经由信号布线从输入/输出端子TIO输入的输入信号经由输入/输出逻辑电路IOL被输入到电平移位器电路LSC,并且在由电平移位器电路LSC进行电平转换之后被提供给内部电路14。另一方面,从内部电路14输出的信号被输入到电平移位器电路LSC,进行电平转换,被提供给输入/输出逻辑电路IOL,然后作为输出信号从具有P沟道晶体管Q1和N沟道晶体管Q2的输出电路被输出到输入/输出端子TIO。
P沟道晶体管Q1被连接在第一电源电位VDDIO的电源布线31与来自输入/输出端子TIO的信号布线之间,并且N沟道晶体管Q2被连接在信号布线与第一接地电位VSSIO的接地布线32之间。二极管D1的阳极被连接到来自输入/输出端子TIO的信号布线,而其阴极被连接到第一电源电位VDDIO的电源布线31。二极管D2的阳极被连接到第一接地电位VSSIO的接地布线32,而其阴极被连接到来自输入/输出端子TIO的信号布线。二极管D1被配置为使从输入/输出端子TIO引导的浪涌电流经由信号布线和第一电源电位VDDIO的电源布线31流向电源端子VDDIO,并且二极管D2被配置为使从接地端子TVDDIO引导的浪涌电流经由第一接地电位VSSIO的接地布线32和信号布线流向输入/输出端子TIO。输出电路可以是不具有P沟道晶体管Q1的所谓的开漏极型。另外,并不总是需要向输入/输出电路提供输出电路和输入电路。
在图3中,内部电路14、核心电源单元13A和核心电源单元13B被连接在从电源端子TVDD向其提供第二电源电位VDD的电源布线(35,37,参见图4)与从接地端子TVSS向其提供第二接地电位VSS的接地布线(36,38,参见图4)之间。如图3所示,由于核心电源单元13A和核心电源单元13B未被布置在与输入/输出单元11相同的行中,可以防止单元中的布线电阻的增加。
如图4所示,输入/输出单元11、IO电源单元12A和IO电源单元12B被布置在IO区域IOR中。在该示例中,IO电源单元12A和IO电源单元12B被布置在输入/输出单元11的两侧。内部电路14被布置在核心逻辑区域CER中。此外,核心电源单元13A和核心电源单元13B被布置在核心逻辑区域CER与IO区域IOR之间的区域13R中。另外,核心电源单元13A和核心电源单元13B被布置在核心逻辑区域CER与IO电源单元12A和12B之间的区域(也称为第四区域)13RR中。
电源端子TVDD被连接到于内部电路14中布置的第二电源电位VDD的电源布线35。另外,接地端子TVSS被配置为连接到于内部电路14中布置的第二接地电位VSS的接地布线36。
这里,将描述图4的布局图的配置示例的特征。
这里,核心电源单元13(13A,13B)的外部形状的长边B2可以被表示为核心电源单元13(13A,13B)沿着核心电源单元13(13A,13B)的晶体管T3和T4的源极-漏极路径的方向(或栅极长度方向)的一边。核心电源单元13(13A,13B)的外部形状的短边A2可以被表示为核心电源单元13(13A,13B)沿着与核心电源单元13(13A,13B)的晶体管T3和T4的源极-漏极路径的方向(或栅极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一边。
另外,IO电源单元12(12A,12B)的外部形状的长边B1可以被表示为IO电源单元12(12A,12B)沿着IO电源单元12(12A,12B)的晶体管T1和T2的源极-漏极路径的方向(或栅极长度方向)的一边。IO电源单元12(12A,12B)的外部形状的短边A1可以被表示为IO电源单元12(12A,12B)沿着与IO电源单元12(12A,12B)的晶体管T1和T2的源极-漏极路径的方向(或栅极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一边。
(1)为了防止核心电源单元13(13A,13B)中的布线电阻的增加,核心电源单元13(13A,13B)未被布置在与输入/输出单元11相同的行中,而是被布置在IO电源单元12(12A,12B)的形成区域与内部电路14的形成区域之间的区域(第四区域)13RR中。
(2)核心电源单元13(13A,13B)的外部形状的长边B2比IO电源单元12(12A,12B)的长边B1小(B2<B1)。
(3)核心电源单元13(13A,13B)的外部形状的短边A2等于或大于IO电源单元12(12A,12B)的短边A1(A2≥A1)。
(4)核心电源单元13(13A,13B)未被布置在输入/输出单元11与内部电路14之间。结果,可以提高电平移位器电路LSC与内部电路14之间的信号布线SL的布局的自由度。
利用根据该示例的半导体器件,可以确保所期望的ESD电阻,而不会在ESD保护电路(CESD)之前破坏易受静电应力影响的内部电路(例如,电平移位器电路LSC)。特别地,可以可靠地实现针对车载半导体产品所需的2kV的HBM。
在上文中,已经基于实施例和示例具体描述了本公开做出的公开,但是不言而喻,本公开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和示例,并且可以以各种方式进行修改。

Claims (3)

1.一种半导体器件,在所述半导体器件中输入/输出单元、IO电源单元、核心电源单元以及核心逻辑电路被布置在芯片上,
其中所述核心电源单元包括ESD保护电路,
其中所述输入/输出单元包括电平移位器电路,并且所述电平移位器电路被布置在所述输入/输出单元中,
其中所述核心逻辑电路被布置在所述输入/输出单元的外部,并且
其中所述核心电源单元未被布置在与所述输入/输出单元相同的行中,而是被布置在于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之间设置的第三区域中,所述输入/输出单元和所述IO电源单元被布置在所述第一区域中,所述核心逻辑电路被布置在所述第二区域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
其中所述核心电源单元被形成为使得:所述核心电源单元的外部尺寸的长边比所述IO电源单元的外部形状的长边短,并且所述核心电源单元的外部尺寸的短边等于或大于所述IO电源单元的所述外部形状的短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
其中所述核心电源单元未被布置在所述输入/输出单元与所述核心逻辑电路之间,而是被布置在所述IO电源单元与所述核心逻辑电路之间的第四区域中。
CN202211305989.8A 2021-10-29 2022-10-24 半导体器件 Pending CN11607266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78382 2021-10-29
JP2021-178382 2021-10-29
JP2022126689A JP2023067741A (ja) 2021-10-29 2022-08-08 半導体装置
JP2022-126689 2022-08-0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72669A true CN116072669A (zh) 2023-05-05

Family

ID=859836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305989.8A Pending CN116072669A (zh) 2021-10-29 2022-10-24 半导体器件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39094A1 (zh)
CN (1) CN116072669A (zh)
DE (1) DE102022211502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08533B (zh) 2015-06-19 2022-02-08 瑞萨电子株式会社 半导体器件
JP2021178382A (ja) 2020-05-13 2021-11-18 株式会社ディスコ 切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22211502A1 (de) 2023-05-04
US20230139094A1 (en) 2023-05-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92856B2 (en)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
CN107408533B (zh) 半导体器件
JP2011082544A (ja) 半導体集積回路装置、半導体集積回路装置の設計方法
JP6028097B2 (ja) 半導体集積回路装置
US7561390B2 (en) Protection circuit in semiconductor circuit device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chips
CN110767649A (zh) 集成电路的静电放电防护装置
US5818086A (en) Reinforced ESD protection for NC-pin adjacent input pin
WO2016110905A1 (ja)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設計方法
WO2021090471A1 (ja) 半導体集積回路装置
US10121778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US20090323236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KR20170132371A (ko) 정전기 방전 보호 회로를 구비한 반도체 집적 회로 장치
CN116072669A (zh) 半导体器件
KR100885375B1 (ko) 정전기 방지 회로를 포함하는 반도체 소자
JP2023067741A (ja) 半導体装置
JP2002076282A (ja) 半導体集積回路装置及びその設計方法
KR100631956B1 (ko) 정전기 방전 보호 회로
JPS60224259A (ja) 半導体集積回路装置
JP2023119481A (ja) 半導体装置
KR101178859B1 (ko) 반도체 장치
JP2014041986A (ja) 半導体装置
JP2004186623A (ja) 半導体回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