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043635A - 沥青混凝土保温箱 - Google Patents

沥青混凝土保温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043635A
CN116043635A CN202210787169.0A CN202210787169A CN116043635A CN 116043635 A CN116043635 A CN 116043635A CN 202210787169 A CN202210787169 A CN 202210787169A CN 116043635 A CN116043635 A CN 1160436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sphalt concrete
cover
case
incubator
gu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78716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洪基喆
洪裕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vot Kore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ivot Kore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vot Korea Co ltd filed Critical Livot Korea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0436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04363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8WORKING CEMENT, CLAY, OR STONE
    • B28CPREPARING CLAY; PRODUCING MIXTURES CONTAINING CLAY OR CEMENTITIOUS MATERIAL, e.g. PLASTER
    • B28C5/00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producing mixtures of cement with other substances, e.g. slurries, mortars, porous or fibrous compositions
    • B28C5/46Arrangements for applying super- or sub-atmospheric pressure during mixing; 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heating during mixing, e.g. by introducing vapou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PVEHICLES ADAPTED FOR LOAD TRANSPORTATION OR TO TRANSPORT, TO CARRY, OR TO COMPRISE SPECIAL LOADS OR OBJECTS
    • B60P1/00Vehicles predominantly for transporting loads and modified to facilitate loading, consolidating the load, or unloading
    • B60P1/04Vehicles predominantly for transporting loads and modified to facilitate loading, consolidating the load, or unloading with a tipping movement of load-transporting element
    • B60P1/16Vehicles predominantly for transporting loads and modified to facilitate loading, consolidating the load, or unloading with a tipping movement of load-transporting element actuated by fluid-operated mechanis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3/00Material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CCONSTRUCTION OF, OR SURFACES FOR, ROADS, SPORTS GROUNDS, OR THE LIKE; MACHINES OR AUXILIARY TOOLS FOR CONSTRUCTION OR REPAIR
    • E01C19/00Machines, tools or auxiliary devices for preparing or distributing paving materials, for working the placed materials, or for forming, consolidating, or finishing the paving
    • E01C19/02Machines, tools or auxiliary devices for preparing or distributing paving materials, for working the placed materials, or for forming, consolidating, or finishing the paving for preparing the materials
    • E01C19/08Apparatus for transporting and heating or melting asphalt, bitumen, tar, or the like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CCONSTRUCTION OF, OR SURFACES FOR, ROADS, SPORTS GROUNDS, OR THE LIKE; MACHINES OR AUXILIARY TOOLS FOR CONSTRUCTION OR REPAIR
    • E01C19/00Machines, tools or auxiliary devices for preparing or distributing paving materials, for working the placed materials, or for forming, consolidating, or finishing the paving
    • E01C19/12Machines, tools or auxiliary devices for preparing or distributing paving materials, for working the placed materials, or for forming, consolidating, or finishing the paving for distributing granular or liquid materia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Road Paving Machines (AREA)
  • Refrigerator Hous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沥青混凝土保温箱包括:上侧开放的箱主体;盖,盖住箱主体的开放的上侧;及轨道型盖开闭装置,在箱主体上开闭盖;箱主体由外箱和内箱形成,外箱上侧开放,内箱设在外箱的内侧、且形成为比外箱小的尺寸,在外箱和内箱之间设有多个固定装置,外箱利用固定装置固定到内箱的外侧,在外箱和内箱之间形成隔开空间,在隔开空间填充有高温隔热材,在隔开空间涂敷防潮剂,防止在隔开空间因外气和沥青混凝土的温度差产生湿气。

Description

沥青混凝土保温箱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沥青混凝土保温箱,更具体来说涉及如下的沥青混凝土保温箱:其内装入从沥青混凝土制造装置出货的沥青混凝土,能使沥青混凝土维持一定温度至运送到道路建设现场排出为止。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用于道路铺装的沥青砼(asphaltconcrete,下面称作“沥青混凝土”)是黑色的固体或半固体物质,其主成分是碳氢化合物,是称作沥青质的固体成分分散在称作马青烯的乳状成分中而成的物质。
这种沥青混凝土,按照其种类分为道路铺装用的沥青混凝土和机场铺装用的沥青混凝土来使用,或者在铺装或建筑领域中用于防水加工。
特别是,在主要用于道路铺装或机场铺装等的沥青中,会混合沙子、石粉、碎石、砾石等骨料来使用,这称作“沥青混凝土”。
这种沥青混凝土,为了在从制造工厂到道路建设现场的搬运过程中维持沥青混凝土的品质,能够利用可以维持沥青混凝土温度的状态搬运的特别的沥青混凝土储藏装置进行搬运。
如上所述,作为可储藏沥青混凝土来移动的移动式沥青混凝土储藏装置,已公开的有韩国注册实用新型第20-0454650号(移动式沥青混凝土储藏装置,下面称作“现有技术”)。
上述现有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动式沥青混凝土储藏装置,其包括:加热器部,设在装载部一侧;流道,从上述加热器部延长形成,与收容部连通;鼓风机,将在上述加热器部产生的热通过上述流道供应到上述收容部;沥青混凝土排出部,通过形成于上述装载部下侧的排出口排出上述收容部内的上述沥青混凝土;第一传感器,检测上述收容部内的上述沥青混凝土的温度;第二传感器,设在上述排出口的末端,检测通过上述排出口排出的上述沥青混凝土的温度;及控制部,比较上述第一及第二传感器的检测值,控制上述加热器部生成更多的追加热,该追加热用于补偿所述第一及第二传感器的检测值之差以使所排出的上述沥青混凝土的温度维持既定的温度;从而,能够将沥青混凝土以维持一定温度的状态简便地搬运到施工现场,即使为施工而排出所收容的沥青混凝土,也能够使所排出的沥青混凝土的温度维持适合施工的温度。
但是,在上述现有技术中,在收容沥青混凝土的装载部内形成流道,以将通过加热器部产生的热供应到流道,所以,不仅装载部的结构非常辅助,还存在有需要持续驱动加热器部以持续维持沥青混凝土温度的问题。
此外,即便通过加热器部向收容部内的沥青混凝土供热,热也仅传达到收容部内的外层,不能充分传达到内部,从而热很难影响到设置于收容部内侧的沥青混凝土,进而存在很难维持沥青混凝土的适当温度的问题。
并且,即便热通过加热器部很好地传达到沥青混凝土,当过多的热传达到收容部内而使得沥青混凝土的温度达到适当温度以上时,从沥青混凝土排出部排出的沥青混凝土的温度过高,存在AP从骨料中流下引发脱离现象的问题。
因此,关于储藏沥青混凝土来搬运的沥青混凝土储藏装置,现实需要开发出如下的沥青混凝土保温箱:其以简单结构,也能够在从沥青混凝土制造工厂到道路建设现场的搬运过程中,可以维持沥青混凝土的适当温度的状态进行储藏和搬运。
此外,还要求将开闭沥青混凝土保温箱的盖的开闭装置及密封盖的密封装置改善为容易操作的结构。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韩国注册实用新型公报第20-0454650号(2011.07.19.公告)
发明内容
所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沥青混凝土保温箱:在沥青混凝土保温箱的盖上采用由轨道和链条构成的轨道型盖开闭装置,以容易开闭沥青混凝土保温箱的盖;具备可对盖加压的加压装置,以容易实现沥青混凝土保温箱的密封。
此外,提供一种如下的沥青混凝土保温箱:在外箱和内箱之间及盖的上部板和下部板之间,形成用于设置高温隔热材和隔热板的隔开空间,由此防止对外箱和内箱之间及盖的上部板和下部板之间进行相互固定的固定装置直接接触内箱及盖的上部板,进而防止内箱及盖的下部板的热传导到外箱及盖的上部板,阻断沥青混凝土保温箱内部装载的沥青混凝土的热传导到外部而散热,由此,即使在沥青混凝土保温箱上没有设置用于加热沥青混凝土的加热器部,也能够将沥青混凝土维持适当温度的同时从沥青混凝土制造工厂搬运到道路建设现场。
此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如下的沥青混凝土保温箱:在外箱和内箱之间及盖的上部板和下部板之间的隔开空间涂敷防潮剂,阻断装载于内箱内部的沥青混凝土的热通过在外箱和内箱之间及盖的上部板和下部板之间形成的隔开空间因温度差产生的湿气传导到外部,从而能够长时间维持沥青混凝土保温箱的内部装载的沥青混凝土的适当温度的同时进行搬运。
课题解决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沥青混凝土保温箱,收容沥青混凝土以维持沥青混凝土的适当温度,其特征在于,包括:上侧开放的箱主体10;盖30,盖住上述箱主体10的开放的上侧;及轨道型盖开闭装置100,在上述箱主体10上开闭上述盖30;上述箱主体10由外箱11和内箱13形成,所述外箱上侧开放,所述内箱13设在上述外箱11的内侧、且形成为比上述外箱11小的尺寸,在上述外箱11和内箱13之间设有多个固定装置220,上述外箱11利用上述固定装置220固定到内箱13的外侧,由此在上述外箱11和内箱13之间形成有隔开空间,在形成于上述外箱11和内箱13之间的隔开空间填充有高温隔热材230,在上述箱主体10的外箱11和内箱13之间的隔开空间涂敷防潮剂,以防止在上述外箱11和内箱13之间的隔开空间因外气和沥青混凝土的温度差产生湿气。
此外,其特征在于,上述轨道型盖开闭装置100包括:导向部110,设在上述箱主体10的两侧面及上述盖30的两侧面,对上述盖30的移动进行导向;多个第一动力缸120,设在上述箱主体10的两侧面,对上述盖30和上述导向部110进行升降;支持部130,两端结合到上述箱主体10的两侧面而形成在上述箱主体10的一端部上侧;多个加压装置140,结合在上述导向部110上,将上述盖30朝向上述箱主体10侧加压;及驱动部160,设在上述盖30的上表面和上述支持部130上移动上述盖30。
此外,还具备多个第一升降导向器121,该多个第一升降导向器121对由上述第一动力缸120升降的上述导向部110的移动进行导向,在上述箱主体10的两侧面,上述多个第一升降导向器121设在上述导向部110的下侧。
此外,其特征在于,上述导向部110包括:导向框111,设在上述箱主体10的两侧上部,且沿着上述盖30移动的方向形成;多个导向辊113,以一定间隔可旋转地设在上述导向框111的上侧;及导向轨道115,设在上述盖30的两侧,且安装在上述多个导向辊113上。
此外,其特征在于,上述加压装置140包括:
Figure BDA0003731929020000041
形状的加压夹具141,结合到上述导向框111;及加压部件143,设在上述加压夹具141接触盖30的部分。
此外,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加压装置140的上侧设有漏斗40,该漏斗40形成为宽度从下部往上部变宽的梯形状,上述漏斗40结合到上述加压夹具141的上端,在上述导向部110通过上述第一动力缸120升降时上述漏斗40一同升降。
此外,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导向框111的一侧,多个辊117设在两侧导向框111之间,所述多个辊117通过盖30的移动旋转。
此外,其特征在于,上述支持部130包括:一对第二升降导向器131,分别结合在上述多个第一动力缸120中设在上述箱主体10的一侧端部侧的一对第一动力缸120的侧面;上述∩形支撑架132,两端分别结合到上述一对第二升降导向器131上;及一对侧面导向辊135,分别设在上述支撑架132的侧面内侧,且设置成接触上述导向轨道115的侧面。
此外,其特征在于,上述支持部130包括:一对第一固定块133,分别形成在上述支撑架132的弯折部内侧面;一对第二固定块134,与上述第一固定块133隔开一定距离结合在上述导向框111的侧面;一对第一支撑杆137,一侧结合到上述导向框111的一端部,另一侧结合到第一固定块133,对导向框111进行支撑;一对第二支撑杆138,一侧结合到上述第一固定块133,另一侧结合到第二固定块134,对导向框111及支撑架132进行支撑。
此外,其特征在于,上述驱动部160包括:链条161,设在上述盖30的上表面;驱动马达163,结合到上述支持部130的中间部;及驱动齿轮165,结合到上述驱动马达163,且形成为与上述链条161啮合。
此外,其特征在于,上述盖30由上部板31和下部板33形成,在上部板31和下部板33之间设有多个固定装置220,由上述固定装置220在上部板31和下部板33之间形成隔开空间,在上述盖30的上部板31和下部板33之间形成的隔开空间填充高温隔热材230。
此外,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箱主体10的内箱13外表面和上述盖30的上部板31内表面分别形成多个固定架200,在上述固定架200嵌入结合多个固定杆210,在上述多个固定杆210结合上述多个固定装置220的一侧,从而上述多个固定装置220与上述箱主体10的内箱13的外表面及上述盖30的上部板31内表面的接触被阻断。
此外,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盖30的上部板31和下部板33之间的隔开空间,在上述多个固定架200及上述多个固定杆210上涂敷有防潮剂。
此外,其特征在于,上述固定杆210由木材或MC尼龙形成。
此外,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箱主体10的外箱11和内箱13之间的隔开空间上侧设置隔热树脂240来进行收尾。
此外,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盖30,在下部板33的下侧设有隔热树脂240,或上述下部板33由隔热树脂240形成。
此外,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盖30的下侧设置的隔热树脂240的下侧边缘或由隔热树脂240形成的盖30的下部板33的下侧边缘设有垫部件241。
此外,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外箱11的内侧面及盖30的下部板33上侧面设有隔热板250。
此外,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外箱11一侧面的下侧和上述内箱13一侧面的下侧,形成有用于连通上述外箱11和内箱13的排出口300;在上述排出口300的上侧,利用合页可转动地设置用于开闭上述排出口300的开闭门310,上述开闭门310被开闭动力缸312调节开闭。
此外,其特征在于,在与上述排出口300接触的上述开闭门310的内侧面周缘设有隔热树脂240。
此外,其特征在于,上述隔热树脂240由酚醛塑料板或MC尼龙板形成。
此外,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开闭门310的内侧面周缘设置的隔热树脂240的边缘设有垫部件241。
此外,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内箱13的内部下侧中央部,螺杆400形成为朝向上述排出口300且可沿着长度方向旋转,通过上述螺杆400的旋转,装载于内箱13内部的沥青混凝土向排出口300方向移动。
此外,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开闭门310上形成有辅助排出口及辅助开闭门320,该辅助排出口及辅助开闭门320的尺寸比上述开闭门310的尺寸小。
此外,其特征在于,上述外箱11的下侧设有用于支撑上述外箱11的支撑板500,在上述外箱11和上述支撑板500之间设有升降部件600。
此外,其特征在于,上述防潮剂通过如下步骤制造:对100重量份绝缘油添加1~10重量份的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SBS)后加热搅拌来得到第一混合物的步骤;对100重量份上述第一混合物添加30~70重量份沥青复合物(asphaltcompound)后加热搅拌来得到第二混合物的步骤;对100重量份上述第二混合物添加1~5重量份聚苯胺(PANI)后加热搅拌来得到第三混合物的步骤;对100重量份上述第三混合物添加6~12重量份沸石(zeolite)后加热搅拌来得到第四混合物的步骤;对100重量份的上述第四混合物添加1~5重量份聚丁烯(Polybutene)和0.2~0.8重量份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并在搅拌后自然冷却来得到第五混合物的步骤;及对100重量份的上述第五混合物添加30~70重量份的二甲苯(xylene),对100重量份的第五混合物添加10~40重量份的溶剂3号来溶解得到第6混合物的步骤。
发明效果如下:
基于上述结构的本发明,具有如下效果:在沥青混凝土保温箱的盖上采用由轨道和链条构成的轨道型盖开闭装置,以使得沥青混凝土保温箱的盖容易开闭;具备可对盖加压的加压装置,以便容易实现沥青混凝土保温箱的密封。
此外,具有如下效果:在外箱和内箱之间及盖的上部板和下部板之间形成用于设置高温隔热材和隔热板的隔开空间,由此防止用于对外箱和内箱之间及盖的上部板和下部板之间进行相互固定的固定装置直接接触内箱及盖的上部板,进而防止内箱及盖的下部板的热传导到外箱及盖的上部板,阻断沥青混凝土保温箱内部装载的沥青混凝土的热传导到外部而散热,由此,即使在沥青混凝土保温箱上没有设置用于加热沥青混凝土的加热器部,也能够在从沥青混凝土制造工厂搬运到道路建设现场为止的过程中,维持沥青混凝土的适当温度。
此外,具有如下效果:在外箱和内箱之间及盖的上部板和下部板之间的隔开空间涂敷防潮剂,由此可阻断装载于内箱内部的沥青混凝土的热在外箱和内箱之间及盖的上部板和下部板之间形成的隔开空间通过温度差产生的湿气传导到外部,从而能够长时间维持沥青混凝土保温箱内部装载的沥青混凝土的适当温度的同时进行搬运。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基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沥青混凝土保温箱的整体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从侧面观察图1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3是加压装置上升而解除盖的按压后盖上升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4是驱动马达被驱动而盖向一侧移动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5是放大示出导向部的放大立体图。
图6是放大示出加压装置的放大图。
图7是从正面看图1的内部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8是从侧面看图1的内部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9是在沥青混凝土保温箱内侧设有螺杆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10是从侧面看图9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11是放大示出开闭门和辅助开闭门的放大图。
图12是示出在外箱的下侧设有支撑板和升降部件的状态的正视图。
图13是示出在外箱的下侧设有支撑板和升降部件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4是示出将本发明的沥青混凝土保温箱装载到卡车上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5是示出卡车上装载的沥青混凝土保温箱被升降部件上升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6是示出将本发明的设有螺杆的沥青混凝土保温箱装载到卡车上的状态的侧视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沥青混凝土保温箱
10:箱主体
11:外箱
13:内箱
30:盖
31:上部板
33:下部板
40:漏斗
100:轨道型盖开闭装置
110:导向部
111:导向框
113:导向辊
115:导向轨道
117:辊
120:第一动力缸
121:第一升降导向器
130:支持部
131:第二升降导向器
132:支撑架
133:第一固定块
134:第二固定块
135:侧面导向辊
137:第一支撑杆
138:第二支撑杆
140:加压装置
141:加压夹具
143:加压部件
160:驱动部
161:链条
163:驱动马达
165:驱动齿轮
200:固定架
210:固定杆
220:固定装置
230:高温隔热材
240:隔热树脂
250:隔热板
300:排出口
310:开闭门
312:开闭动力缸
320:辅助开闭门
322:辅助开闭动力缸
400:螺杆
500:支撑板
600:升降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可进行多种变更,可具有多种实施例,在此,将特定实施例示于附图,并进行详细说明。但是,这并不是意图将本发明限定到特定的实施方式,应理解为包含在本发明的思想及技术范围的所有变更、均等物及替代物均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提及某一构成要素“连接”或“接入到”其他构成要素时,应理解为可以是直接连接或接入到其他构成要素,但也可以是在中间还存在别的构成要素。
除非定义为不同含义,包括技术或科技术语,在此使用的所有术语具有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一般理解的含义相同的含义。
与一般使用的词典上定义相同的术语,应解释为关联技术的上下文中所具有的含义相同的含义,除非本申请中清楚定义,不应解释为其以上或过度形式的含义。
下面,利用附图进一步具体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思想。附图仅仅是用于更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思想而示出的一例,所以本发明的技术思想不限定于附图的形态。
下面,参考图1~13,对基于本发明的一例的沥青混凝土保温箱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示出基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沥青混凝土保温箱的整体状态的立体图。
参考图1,基于本发明的一例的沥青混凝土保温箱,收容从沥青混凝土制造装置出货的沥青混凝土,在将沥青混凝土搬运到道路建设现场后排出之前能够使得沥青混凝土维持一定温度。
此外,通过在箱主体10的外箱11和内箱13之间形成的多个固定杆210及固定装置220,外箱11和内箱13分开,在外箱11和内箱13之间的隔开空间填充或涂敷高温隔热材230及防潮剂,从而防止装入内箱13内部的沥青混凝土的温度降低,能够使得沥青混凝土维持适当温度。
此外,在箱主体10的外箱11和内箱13之间的隔开空间上侧和盖30的下侧各自设置隔热树脂240,以防止外箱11和内箱13直接接触盖30,阻断外箱11和内箱13直接接触盖30而发生导热,从而能够使得沥青混凝土维持适当温度。
这种沥青混凝土保温箱1包括箱主体10、盖30、轨道型盖开闭装置100。
下面,参考图1~13,详细说明基于本发明的一例的沥青混凝土保温箱的构成要素。
箱主体10是装入沥青混凝土的沥青混凝土保温箱1的主体。
箱主体10可形成为上部开放的形态。
这种箱主体10可由外箱11和内箱13构成。
外箱11是构成箱主体10的外面的结构。外箱11可形成为上部开放。因此,后述的内箱13可定位形成在外箱11的内侧。
外箱11可用钢板等钢材形成。
在外箱11的内侧可具备内箱13。内箱13可形成为比外箱11的尺寸小的尺寸,且可由与外箱11相同材质制作。
因此,由于内箱13形成为比外箱11的尺寸小的尺寸,所以内箱13可容易设置于外箱11的内侧,在通过后述的固定杆210及固定装置220,外箱11和内箱13构成一体时,在外箱11和内箱13之间形成隔开空间,使得外箱11和内箱13不会通过固定装置220及固定杆210相互连接,从而不仅不会从内箱13向外箱11导热,还通过在外箱11和内箱13之间的隔开空间内部填充或涂敷高温隔热材230及防潮剂,且设置隔热板250,由此更有效阻断导热,从而能够使装入内箱13的沥青混凝土维持适当温度。
在外箱11和内箱13的上侧,可形成盖30。盖30形成为覆盖外箱11和内箱13的上侧,从而能够对外箱11和内箱13的开放的上侧进行开闭。
盖30可包括上部板31和下部板33。
箱主体10和盖30通过轨道型盖开闭装置100相互结合,且轨道型盖开闭装置100能够使得盖30开闭箱主体10的上侧。
这种轨道型盖开闭装置100可包括导向部110、第一动力缸120、支持部130、加压装置140、驱动部160。
导向部110可包括导向框111、导向辊113、导向轨道115和多个辊117。
导向框111可形成在外箱11的两侧上部。导向框111可在外箱11的两侧上部形成为比外箱11的长度长,从而形成盖30可移动的移动路径。因此,通过盖30沿着导向框111向一侧移动,能够使沥青混凝土保温箱1开放。
在导向框111的上侧,可形成多个导向辊113。在导向框111的上侧,以一定间隔可旋转地设置导向辊113。在盖30被链条161和驱动马达163移动时,导向辊113利用辊的旋转可使移动更容易。
可在盖30的两侧形成导向轨道115。沿着盖30的两侧,使三角管顶点部分朝下,通过焊接等方式结合三角管来设置导向轨道115。
导向轨道115可安装到多个导向辊113的上侧。即,在盖3被驱动部160移动时,通过导向轨道115和导向辊113,可在导向框111的上侧更加容易移动。
在盖30的两侧形成的导向框111之间,可形成多个辊117。在盖30沿着导向框111移动时,多个辊117与盖30的下侧面接触,以使盖30更加容易移动。
此外,多个辊117也可以结合形成在箱主体10的一端部上侧。即,在箱主体10的上部形成为不是全体面积开放而是只有一部分面积开放时,可在箱主体10的一端部上侧没有开放的部分形成多个辊117。
在箱主体10的两侧面,可设有多个第一动力缸120。多个第一动力缸120各自的一侧结合到箱主体10的侧面,另一侧可与导向框111的下侧结合。
因此,通过第一动力缸120的驱动,不仅可以升降导向部110,还可通过导向部110的导向辊113和导向轨道115升降盖30,从而第一动力缸120可认为是可调节导向部110的升降和盖30的开闭的结构。
此外,在箱主体10的两侧面,在导向框111的下侧可结合多个第一升降导向器121。多个第一升降导向器121可对通过第一动力缸120升降的导向框111的升降进行导向。即,在导向框111通过第一动力缸120升降时,多个第一升降导向器121使得导向框111稳稳升降,从而导向框111的升降能够稳定且正确实施。
支持部130的两端结合到箱主体10的两侧面,且可形成在箱主体10的一端部上侧。
支持部130能够支撑导向部110的导向框111,且在支持部130上可结合后述的驱动马达163。
这种支持部130包括:一对第二升降导向器131,结合到一对第一动力缸120的各侧面;∩形支撑架132,两端分别结合到上述一对第二升降导向器131;一对侧面导向辊135,分别设在支撑架132的侧面内侧,且接触导向轨道115的侧面;一对第一固定块133,分别形成在上述支撑架132的弯折部内侧面;一对第二固定块134,与第一固定块133隔开一定距离结合在导向框111的侧面;一对第一支撑杆137,一侧结合到导向框111的一端部、另一侧结合到第一固定块133而支撑导向框111;一对第二支撑杆138,一侧结合到第一固定块133、另一侧结合到第二固定块134,从而支撑导向框111及支撑架132。
一对第二升降导向器131可结合到多个第一动力缸120中设在一侧端部侧的一对第一动力缸120的各侧面上。
在漏斗40通过第一动力缸120升降时,一对第二升降导向器131结合到漏斗40的下侧,从而对一同升降的支撑架132的升降进行导向。
因此,通过第二升降导向器131,支撑架132可稳稳地进行升降,从而能够稳定且正确实现支撑架132的升降。
支撑架132可形成为∩形状。因此,支撑架132的两端可结合到前述的各第二升降导向器131,中间部分可结合到后述的漏斗40的下侧。
此外,在支撑架132的两端部可结合一对第二升降导向器131的各个第二升降导向器131上。在支撑架132的中间部分可结合驱动部160,在两侧的弯折部内侧面可分别具备后述的一对第一固定块133。
在支撑架132可具备一对第一固定块133。第一固定块133上结合后述的第一支撑杆137,从而可通过第一固定块133使第一支撑杆137固定到规定的位置,因此,可通过第一支撑杆137使得导向框111的支撑更加牢固。
第一支撑杆137的一侧结合到导向框111的一端部,另一侧结合到第一固定块133,从而固定第一支撑杆137。
在导向框111因自身重量而发生弯曲,或者盖30向导向框111的上侧移动时,第一支撑杆137防止因盖30的重量在导向框111上发生弯曲的情形,从而能够以使得盖30稳定移动的方式支撑导向框111。
第一支撑杆137能够由钢材形成为杆状或棒状,也可以根据需要由铁丝及钢丝形成。
在导向框111的侧面,可结合第二固定块134。第二固定块134与第一固定块133分开一定距离形成。
在第二固定块134上结合后述的第二支撑杆138,从而通过第二固定块134使第二支撑杆138固定在规定的位置,因此可通过第二支撑杆138更加牢固支撑导向框111及支撑架132。
第二支撑杆138的一侧结合到第一固定块133,另一侧结合到第二固定块134,从而能够固定第二支撑杆138。
一对侧面导向辊135分别结合到支撑架132的两侧内面,被设置成接触导向轨道115的侧面。因此,在导向轨道115的侧面,侧面导向辊135对导向轨道115进行导向,以使得盖30更加容易向一侧移动。
在箱主体10的两侧面形成的导向框111上,可设置多个加压装置140。
加压装置140可包括:与导向框111结合的
Figure BDA0003731929020000151
形状的加压夹具141;以及加压部件143,设置在加压夹具141接触盖30的部分。
加压夹具141可通过焊接等结合到导向框111的下侧。
加压夹具141可形成为
Figure BDA0003731929020000161
形状。在导向框111通过第一动力缸120升降时,加压夹具141一同升降,从而对盖30的上侧进行加压或解除加压。
由此,通过使得盖30贴紧箱主体10的上侧,能够更加可靠地密封箱主体10。
在加压夹具141上,可设有加压部件143。加压部件143可设置在加压夹具141接触盖30的部分。在加压夹具141向盖30侧加压时,加压部件143可接触盖30的上表面。此时,加压部件143对盖30的上侧施压,一直对盖30加压到后述的垫部件241达到最大收缩点为止。因此,盖30能够更牢固密封箱主体10。
在持部130的下侧可结合达163。驱动马达163可通过焊接等结合到支撑架132的中间部分。
驱动部160可包括:链条161,形成在盖30的上表面;驱动马达163,结合到支持部130的中间部分;驱动齿轮165,结合到驱动马达163的一侧,且与链条161啮合。
链条161可设置在盖30的上表面。链条161与后述的驱动齿轮165啮合,可通过对驱动齿轮165进行驱动的驱动马达163的驱动,使盖30向沥青混凝土保温箱1的前后方向移动。
在支持部130的中间部分,在链条161的上侧可结合驱动马达163。驱动马达163可使用一般的马达,或者可使用通过液压或气压驱动的液气压动力装置。
驱动马达163通过使结合到一侧的驱动齿轮165旋转,以使与驱动齿轮165啮合的链条161向一侧移动,从而移动盖30。
在驱动马达163一侧,可结合驱动齿轮165。由于驱动齿轮165与链条161啮合,可通过驱动马达165的驱动旋转移动盖30。
在加压夹具141的上侧,可通过焊接等结合形成漏斗40。
由于漏斗40结合在加压夹具141的上侧,导向框111、加压夹具141和漏斗40形成一体,随之通过第一动力缸120的驱动,导向框111、加压夹具141和漏斗40可一同升降。
漏斗40可形成为宽度从下侧向上侧变宽的梯形状。
由于漏斗40形成为上侧宽度大下侧宽度小,因此,从沥青混凝土制造装置放出的沥青混凝土可通过漏斗40容易引入装载到内箱13。即,漏斗40发挥将沥青混凝土引向内箱13内侧的导管的作用。因此,沥青混凝土能够更加容易装载到沥青混凝土保温箱1的内侧。
漏斗40可从盖30的上侧隔开一定间隔形成。因此,盖30可通过在漏斗40和盖30之间形成的隔开空间上升,由此形成盖30可移动的空间。
下面,说明轨道型盖开闭装置100对盖30的开放驱动过程。
在轨道型盖开闭装置100,导向框111通过第一动力缸120的拉伸驱动向上侧上升,随之对盖30的上侧加压的加压装置140的加压夹具141一同上升而从盖30的上表面分开距离,从而作用于盖30的加压力的得到解除。
之后,通过第一动力缸120持续地拉伸驱动,导向框111支撑盖30的两侧形成的导向轨道115向上侧抬起,从而盖30上升而从箱主体10的上侧隔开距离,从而能够开放箱主体10的上部。
随之,向箱主体10的上侧隔开距离的盖30,通过驱动马达163的驱动可沿着导向框111向一侧方向移动,驱动马达163对与盖30上表面上设置的链条161啮合的驱动齿轮165进行驱动。
因此,随着盖30沿着导向框111移动,箱主体10的上部被完全开放,能够将从沥青混凝土制造装置出货的沥青混凝土装载到内箱13的内部。
下面,说明轨道型盖开闭装置100对盖30的封闭驱动过程。
在内箱13的内部装载完沥青混凝土之后,轨道型盖开闭装置100可通过驱动马达163的驱动,将盖30向另一侧方向移动。
当盖30向另一侧方向移动而到达箱主体10的上侧时,第一动力缸120被收缩驱动,使导向框111下降,由此盖30下降,以封闭箱主体10的上侧。
之后,第一动力缸120被持续收缩驱动,加压装置140的加压夹具141贴紧盖30的上表面而对盖30施压,从而可使盖30贴紧外箱主体10的上侧。
因此,通过前述的轨道型盖开闭装置100的封闭驱动过程,加压装置140对盖30的上侧进行加压,从而盖30能够牢固密封箱主体10的上侧。
在箱主体10的外箱11和内箱13之间及盖30的上部板31和下部板33之间,能够设置多个固定装置220。
在外箱11和内箱13之间设置的多个固定装置220,可在外箱11的外侧贯通外箱11之后,一侧端部连结到内箱13,以将外箱11固定到内箱13的外侧。
因此,外箱11可通过多个固定装置220,被支撑固定在内箱13的外侧。
通过这样的多个固定装置220,在外箱11和内箱13之间形成隔开空间。
此外,在盖30的上部板31和下部板33之间设置的多个固定装置220,将盖30的下部板33固定到上部板31上,以在盖30的上部板31和下部板33之间可形成隔开空间。
在盖30的内部设置的多个固定装置220,在下部板33的外侧贯通下部板33之后,一侧端部连结到上部板31,从而下部板33被固定到上部板31。
即,通过结合固定外箱11和内箱13的多个固定装置220,以及结合固定盖30的上部板31和下部板33的多个固定装置220,在外箱11和内箱13之间及盖30的上部板31和下部板33之间形成隔开空间。
因此,通过在外箱11和内箱13之间及盖30的上部板31和下部板33之间形成隔开空间,能够防止装载于内箱13的内侧的沥青混凝土的热传导到外箱11及盖30的上部板31,在外箱11和内箱13之间及盖30的上部板31和下部板33之间形成的隔开空间内部填充后述的高温隔热材230,以防止装载于沥青混凝土保温箱1中的沥青混凝土的热传导到外部,从而能够更高效地维持沥青混凝土的温度。
此外,通过多个固定装置220将盖30的下部板33及外箱11固定到后述的几乎没有导热率的多个固定杆210上,防止外箱11和内箱13被多个固定装置220相互连接,防止盖30的上部板31和下部板33被多个固定装置220相互连接,从而能够防止因装载到内箱13的内侧的沥青混凝土的热传导到外箱11及盖30的上部板31而导致装载在沥青混凝土保温箱1中的沥青混凝土的温度降低的情况。
在内箱13的外面和盖30的上部板31内面,可结合用于固定后述的多个固定杆210的多个固定架200。即,为了固定结合后述的多个固定杆210,多个固定架200形成在内箱13的外表面和盖30的上部板31内表面,所述多个固定杆210是为了防止前述的多个固定装置220直接连接到内箱13及盖30的上部板31而设置的。
多个固定架200可形成为中央部分向内侧凹入形成的
Figure BDA0003731929020000191
形状。因此,可在凹入形成的中央部分嵌入结合后述的固定杆210。
多个固定架200可由钢材形成,固定架200的一面可通过焊接等结合手段结合到内箱13的外表面或盖30的上部板31内侧。
在多个固定架200上,可分别嵌入结合多个固定杆210。多个固定杆210分别嵌入结合到多个固定架200,同时多个固定杆210上分别连结多个固定装置220的一侧端部。即,多个固定杆210分别固定到多个固定架200以阻断多个固定装置220直接接触内箱13及盖30的上部板31,防止沥青混凝土保温箱1中所装载的沥青混凝土的热经由多个固定装置220传导到外部而导致沥青混凝土的温度降低的情形。
这种固定杆210可以使用几乎没有导热率的木材或MC尼龙。
即,通过在多个固定架200和多个固定装置220之间设置几乎没有导热率的固定杆210,能够防止多个固定装置220导致装载于内箱13内侧的沥青混凝土的热传导到外箱11或盖30的上部板31的情形。
因此,能够防止多个固定杆210导致装载于内箱13内侧的沥青混凝土的热经由多个固定装置220传导而使沥青混凝土的温度降低的情形。
例如,当将多个固定装置220直接连结到内箱13时,收容在内箱13中的沥青混凝土的热经由内箱13和多个固定装置220传导到外箱11及盖30的上部板31,这会成为装载于沥青混凝土保温箱1中的沥青混凝土的温度短时间内降低的主要原因。
因此,为了防止这种情形,本申请发明中,通过分别在几乎没有导热率的多个固定杆210上固定多个固定装置220的一侧端部,以使多个固定装置220不会直接接触内箱13及盖30的上部板31,由此,不仅将外箱11稳定固定到内箱13的外侧,还在外箱11和内箱13之间形成可填充后述的高温隔热材230的隔开空间。
在外箱11和内箱13之间的隔开空间及盖30的上部板31和下部板33之间的隔开空间,可填充高温隔热材230。高温隔热材230填充到外箱11和内箱13之间及盖30的上部板31和下部板33之间的隔开空间,可防止收容在沥青混凝土保温箱1内的沥青混凝土的热传导到外部。
这种高温隔热材230,可选择使用陶瓷棉(ceramic wool)、矿棉(mineral wool)、纤维素(cellulose)、陶瓷纸(ceramic paper)、尿烷,陶瓷纤维(cerak wool)、,生物陶瓷纤维(biocera kwool)及岩棉(rock wool)中某一个。
在外箱11的内侧面及盖30的下部板33上侧面的各面上,还可设置隔热板250。隔热板250可使用如陶瓷板、陶瓷布、硅板、硅布那样的陶瓷类和硅类隔热板。
隔热板250分别设置在外箱11的内侧面及盖30的下部板33上侧面上,由此不仅能够高效阻断沥青混凝土保温箱1中所收容的沥青混凝土的热传导到外箱11及盖30的上部板31,还能高效阻断外箱11及盖30的上部板31的外气传导到外箱11和内箱13之间的隔开空间及盖30的上部板31和下部板33之间的隔开空间。即,通过高温隔热材230和隔热板250,复合形成隔热效果,由此能够更高效阻止内箱13中所装载的沥青混凝土的温度降低。
在外箱11和内箱13的隔开空间的上侧,可设置隔热树脂240。隔热树脂240被设置成可对外箱11和内箱13的隔开空间上侧进行收尾。隔热树脂240防止外箱11与内箱13及盖30直接接触,更加高效阻断热传导,能够防止沥青混凝土的温度降低。
此外,在盖30上,在下部板33的下侧还设置隔热树脂240,或者可由隔热树脂240形成盖30的下部板33。通过在盖30的下侧设置隔热树脂240,或者由隔热树脂240形成盖30的下部板33,在外箱11和内箱13的上侧设置的隔热树脂240与设在盖30下侧的隔热树脂240接触或者与由隔热树脂240形成的盖30的下部板33接触,由此外箱11和内箱13的上侧和盖30不会直接接触,从而能够更加高效防止沥青混凝土的热通过盖30传导到外部。
这种隔热树脂240,可使用隔热效果优秀的酚醛塑料板或MC尼龙板。
在外箱11和内箱13的上侧设置的隔热树脂240的上侧和设在盖30的下侧的隔热树脂240的下侧,可分别设置垫部件241,并且,可仅在盖30的下侧设置的隔热树脂240的下侧边缘或由隔热树脂240形成的盖30的下部板33的下侧边缘设置垫部件241。
垫部件241对外箱11和内箱13的上侧和盖30的接触面进行封装,由此能够高效防止沥青混凝土保温箱1的内部装载的沥青混凝土的热散到外部。
这种垫部件241可以使用泡沫硅,并且,只要是导热率低且耐热性高的材质,均可使用。
在外箱11内面、内箱13的外面、以及多个固定架200及多个固定杆210上可涂敷防潮剂,或者,在盖30的上部板31和下部板33的内表面以及上部板31内表面上设置的固定架200及固定杆210上也能涂敷防潮剂。在外箱11与内箱13之间的隔开空间,以及在盖30的上部板31和下部板33之间的隔开空间,防潮剂可防止因外气和沥青混凝土的温度差而产生湿气。
可在外箱11的内箱13之间的隔开空间及盖30的在内部形成的隔开空间填充高温隔热材230之前,涂敷防潮剂。
如上所述,通过在外箱11内表面、内箱13的外表面和固定架200及固定杆210上涂敷防潮剂,可阻断热经由在外箱11和内箱13之间的隔开空间产生的湿气从内箱13传导到外箱11;通过在盖30的上部板31和下部板33内表面以及上部板31内表面设置的固定架200及固定杆210上涂敷防潮剂,可阻断热经由在盖30的上部板31和下部板33之间的隔开空间产生的湿气从盖30的下部板33传导到上部板31。
此外,还能够防止外箱11、内箱13、盖30的上部板31、下部板33、多个固定架200及多个固定杆210被湿气侵蚀,确保沥青混凝土保温箱1的抗腐蚀性。
防潮剂可通过如下步骤制造:
对100重量份绝缘油添加1~10重量份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SBS)后加热搅拌来得到第一混合物的步骤;
对100重量份第一混合物添加30~70重量份沥青复合物(asphalt compound)后加热搅拌来得到第二混合物的步骤;
对100重量份第二混合物添加1~5重量份聚苯胺(PANI)后加热搅拌来得到第三混合物的步骤;
对100重量份第三混合物添加6~12重量份沸石(zeolite)后加热搅拌来得到第四混合物的步骤;
对100重量份的第四混合物添加1~5重量份聚丁烯(Polybutene)和0.2~0.8重量份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并在搅拌后自然冷却来得到第五混合物的步骤;
对100重量份的第五混合物添加30~70重量份的二甲苯(xylene),对100重量份的第五混合物添加10~40重量份的溶剂3号后溶解得到第6混合物的步骤。
在外箱11一侧面的下侧和内箱13一侧面的下侧,可形成用于连通外箱11和内箱13的排出口300。排出口300是用于将装载于沥青混凝土保温箱1的内侧的沥青混凝土排出到外部的通路。
在排出口300的周缘及外侧可设有隔热树脂240。由此,可以防止由导热率高的材质形成的排出口300的外表面直接接触后述的开闭门310,由此能够防止沥青混凝土的热经由排出口300及开闭门310散到外部。
在排出口300上,可设有与盖30相同结构的的开闭门310。在排出口300的上侧,开闭门310可利用合页可旋转地结合在外箱11的外侧。
此外,开闭门310可通过开闭动力缸312自动开闭排出口300。
开闭动力缸312的一侧可与开闭门310结合,另一侧与外箱11结合。
因此,通过开闭动力缸312的动作,开闭门310封闭或开放排出口300,由此能够通过开闭门310开闭排出口300。
这种开闭动力缸312,可使用液压缸或气压缸。
开闭门310可在与排出口300接触的内侧面周缘设有隔热树脂240,或者在与排出口300接触的开闭门310的内侧面设有隔热树脂240。
因此,在排出口300和开闭门310上分别设有隔热树脂240,由此,排出口300和开闭门310不会直接接触,从而能够防止从排出口300向开闭门310导热。
在开闭门310,还可形成辅助排出口及辅助开闭门320。辅助排出口及辅助开闭门320形成为比开闭门310的尺寸小的尺寸,用于排出比开闭门310排出的沥青混凝土的量少量的沥青混凝土的情况。
辅助排出口可形成为与排出口300相同的形状,辅助开闭门320可形成为与开闭门310相同的形状。
在辅助开闭门320上设有辅助开闭动力缸322,从而能够调节辅助开闭门320的开闭。通过在开闭门310形成辅助排出口及辅助开闭门320,在从沥青混凝土保温箱1排出少量的沥青混凝土时,能使经由开闭门310流入沥青混凝土保温箱1内部的外气更少,由此能够防止沥青混凝土的温度降低。
这种辅助开闭动力缸322,与前述的开闭动力缸312同样,可以使用液压缸或气压缸。
此外,辅助开闭门320除了可以基于辅助开闭动力缸322进行开闭之外,其上还可设置可手动开闭的开闭操作装置。
开闭操作装置构成为作业人员能够手动操作辅助开闭门的开闭的锁扣结构,由此能够在没有辅助开闭动力缸322的驱动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操作辅助开闭门的开闭。
此外,辅助排出口及辅助开闭门320与排出口300及开闭门310同样,可在辅助排出口的周缘及辅助开闭门320内侧面周缘也设置隔热树脂240。
即,在与辅助排出口接触的辅助开闭门320的内侧面周缘设置隔热树脂240,由此防止辅助排出口和辅助开闭门320直接接触,进而能够防止沥青混凝土的温度经由辅助排出口和辅助开闭门320传导到外部。
此外,在排出口300的周缘、开闭门310的内侧面周缘及辅助排出口的周缘和辅助开闭门320的内侧面周缘设置的隔热树脂240的一侧可设有垫部件241,也可以仅在开闭门310的内侧面周缘及辅助开闭门320的内侧面周缘设置的隔热树脂240的边缘设置垫部件241。
垫部件241对排出口300和开闭门310的接触面以及辅助排出口和辅助开闭门320的接触面进行封装,由此能够更高效地防止装载于沥青混凝土保温箱1内部的沥青混凝土的热散到外部。
为了应对在将沥青混凝土保温箱1装载到非倾倒卡车的一般卡车上来将沥青混凝土搬运到施工现场排出的情况,可在沥青混凝土保温箱1的外箱11下侧还设置用于支撑沥青混凝土保温箱1的支撑板500。
此时,支撑板500的一侧端部通过合页与沥青混凝土保温箱1的外箱11的下部一侧端部结合,在沥青混凝土保温箱1通过后述的升降部件600上升或下降时,沥青混凝土保温箱1以结合外箱11和支撑板500的合页为基准旋转,由此沥青混凝土保温箱1的另一侧可升降。
在支撑板500和外箱11之间形成的隔开空间的内部,可设有升降部件600。
升降部件600由液压缸及气压缸形成,且设置成使得支撑板500和外箱11相互结合,通过液压缸及气压缸的拉伸及收缩驱动升降部件600,以使沥青混凝土保温箱1的另一侧升降。
因此,通过升降部件600的驱动,沥青混凝土保温箱1的另一侧上升或下降,由此能够通过排出口300容易排出装载于沥青混凝土保温箱1的沥青混凝土。
此外,作为将沥青混凝土保温箱1装载到非倾倒卡车的一般卡车上后搬运到施工现场来排出的其他方法,有基于形成于内箱13内部的螺杆400的排出方法。
为此,可在内箱13的内部下侧中央部,朝向排出口300沿着长度方向形成螺杆400。
螺杆400从内箱13的内侧的一端部朝向排出口300形成为可沿长度方向旋转。
这种螺杆400可通过旋转,使装载于内箱13内部的沥青混凝土通过排出口300排出到外部。
即,在非倾倒卡车的一般卡车上搭载沥青混凝土保温箱1时,即使在沥青混凝土保温箱1的下部没有设置升降部件600的情况下,通过在内箱13的内侧设置的螺杆400的旋转,使装载于内箱13内部的沥青混凝土向排出口300移动,由此能够使沥青混凝土容易排出到外部。
此外,在外箱11的外侧下部,可形成重量测定传感器。重量测定传感器测量沥青混凝土保温箱1的整体重量,因此,可根据随着沥青混凝土的装载量不同的重量测定值,掌握沥青混凝土的装载量。
重量测定传感器可使用一般使用的测压元件、液压传感器及重量传感器。
参考图14~16,基于本发明的一例的沥青混凝土保温箱可搭载到诸如卡车那样的车辆的装载部。即,为了将沥青混凝土保温箱1移动到施工现场,利用升降装置或吊车等将沥青混凝土保温箱1搭载到卡车上之后,可用固定装置等固定沥青混凝土保温箱1。
因此,通过将沥青混凝土保温箱1搭载固定到卡车上,能够从沥青混凝土制造工厂向施工现场搬运沥青混凝土。
在将本申请发明的沥青混凝土保温箱1搭载到倾倒卡车上来使用时,搭载没有设置支撑板500、升降部件600及螺杆400的沥青混凝土保温箱1,从而通过倾倒卡车的升降装置,使得沥青混凝土的排出变容易。
此外,在将本申请发明的沥青混凝土保温箱1搭载到非倾倒卡车的一般卡车上时,在沥青混凝土保温箱1中搭载还设有支撑板500和升降部件600的沥青混凝土保温箱1,或者在沥青混凝土保温箱1的内侧搭载还设有螺杆400的沥青混凝土保温箱1,由此使得沥青混凝土的排出变容易。
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例,不仅其应用范围多样,还可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请求保护的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实施多种变形实施例。

Claims (26)

1.一种沥青混凝土保温箱,收容沥青混凝土以维持沥青混凝土的适当温度,其特征在于,
包括:
上侧开放的箱主体(10);
盖(30),盖住上述箱主体(10)的开放的上侧;及
轨道型盖开闭装置(100),在上述箱主体(10)上开闭上述盖(30);
上述箱主体(10)由外箱(11)和内箱(13)形成,所述外箱(11)上侧开放,所述内箱(13)设在上述外箱(11)的内侧、且形成为比上述外箱(11)小的尺寸,
在上述外箱(11)和内箱(13)之间设有多个固定装置(220),
上述外箱(11)利用上述固定装置(220)固定到上述内箱(13)的外侧,由此在上述外箱(11)和内箱(13)之间形成有隔开空间,
在形成于上述外箱(11)和内箱(13)之间的隔开空间填充有高温隔热材(230),
在上述箱主体(10)的外箱(11)和内箱(13)之间的隔开空间涂敷防潮剂,以防止在上述外箱(11)和内箱(13)之间的隔开空间因外气和沥青混凝土的温度差产生湿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沥青混凝土保温箱,其特征在于,
上述轨道型盖开闭装置(100)包括:
导向部(110),设在上述箱主体(10)的两侧面及上述盖(30)的两侧面,对上述盖(30)的移动进行导向;
多个第一动力缸(120),设在上述箱主体(10)的两侧面,对上述盖(30)和上述导向部(110)进行升降;
支持部(130),两端结合到上述箱主体(10)的两侧面而形成在上述箱主体(10)的一端部上侧;
多个加压装置(140),结合在上述导向部(110)上,将上述盖(30)朝向上述箱主体(10)侧加压;及
驱动部(160),设在上述盖(30)的上表面和上述支持部(130)上移动上述盖(30)。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沥青混凝土保温箱,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多个第一升降导向器(121),该多个第一升降导向器(121)对由上述第一动力缸(120)升降的上述导向部(110)的移动进行导向,
在上述箱主体(10)的两侧面,上述多个第一升降导向器(121)设在上述导向部(110)的下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沥青混凝土保温箱,其特征在于,
上述导向部(110)包括:
导向框(111),设在上述箱主体(10)的两侧上部,且沿着上述盖(30)移动的方向形成;
多个导向辊(113),以一定间隔可旋转地设在上述导向框(111)的上侧;及
导向轨道(115),设在上述盖(30)的两侧,且安装在上述多个导向辊(113)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沥青混凝土保温箱,其特征在于,
上述加压装置(140)包括:
Figure FDA0003731929010000021
形状的加压夹具(141),结合到上述导向框(111);及加压部件(143),设在上述加压夹具(141)接触盖(30)的部分。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沥青混凝土保温箱,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加压装置(140)的上侧设有漏斗(40),该漏斗(40)形成为宽度从下部往上部变宽的梯形状,
上述漏斗(40)结合到上述加压夹具(141)的上端,在上述导向部(110)通过上述第一动力缸(120)升降时上述漏斗(40)一同升降。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沥青混凝土保温箱,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导向框(111)的一侧,多个辊(117)设在两侧导向框(111)之间,所述多个辊(117)通过盖(30)的移动旋转。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沥青混凝土保温箱,其特征在于,
上述支持部(130)包括:
一对第二升降导向器(131),分别结合在上述多个第一动力缸(120)中设在上述箱主体(10)的一侧端部侧的一对第一动力缸(120)的侧面;
上述∩形支撑架(132),两端分别结合到上述一对第二升降导向器(131)上;及
一对侧面导向辊(135),分别设在上述支撑架(132)的侧面内侧,且设置成接触上述导向轨道(115)的侧面。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沥青混凝土保温箱,其特征在于,
上述支持部(130)包括:
一对第一固定块(133),分别形成在上述支撑架(132)的弯折部内侧面;
一对第二固定块(134),与上述第一固定块(133)隔开一定距离结合在上述导向框(111)的侧面;
一对第一支撑杆(137),一侧结合到上述导向框(111)的一端部,另一侧结合到第一固定块(133),对导向框(111)进行支撑;
一对第二支撑杆(138),一侧结合到上述第一固定块(133),另一侧结合到第二固定块(134),对导向框(111)及支撑架(132)进行支撑。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沥青混凝土保温箱,其特征在于,
上述驱动部(160)包括:
链条(161),设在上述盖(30)的上表面;
驱动马达(163),结合到上述支持部(130)的中间部;及
驱动齿轮(165),结合到上述驱动马达(163),且形成为与上述链条(161)啮合。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沥青混凝土保温箱,其特征在于,
上述盖(30)由上部板(31)和下部板(33)形成,
在上部板(31)和下部板(33)之间设有多个固定装置(220),
由上述固定装置(220)在上部板(31)和下部板(33)之间形成隔开空间,
在上述盖(30)的上部板(31)和下部板(33)之间形成的隔开空间填充高温隔热材(230)。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沥青混凝土保温箱,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箱主体(10)的内箱(13)外表面和上述盖(30)的上部板(31)内表面分别形成多个固定架(200),
在上述固定架(200)嵌入结合多个固定杆(210),
在上述多个固定杆(210)结合上述多个固定装置(220)的一侧,从而上述多个固定装置(220)与上述箱主体(10)的内箱(13)的外表面及上述盖(30)的上部板(31)内表面的接触被阻断。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沥青混凝土保温箱,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盖(30)的上部板(31)和下部板(33)之间的隔开空间,在上述多个固定架(200)及上述多个固定杆(210)上涂敷有防潮剂。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沥青混凝土保温箱,其特征在于,
上述固定杆(210)由木材或MC尼龙形成。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沥青混凝土保温箱,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箱主体(10)的外箱(11)和内箱(13)之间的隔开空间上侧设置隔热树脂(240)来进行收尾。
16.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沥青混凝土保温箱,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盖(30),在下部板(33)的下侧设有隔热树脂(240),或上述下部板(33)由隔热树脂(240)形成。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沥青混凝土保温箱,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盖(30)的下侧设置的隔热树脂(240)的下侧边缘或由隔热树脂(240)形成的盖(30)的下部板(33)的下侧边缘设有垫部件(241)。
18.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沥青混凝土保温箱,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外箱(11)的内侧面及盖(30)的下部板(33)上侧面设有隔热板(250)。
1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沥青混凝土保温箱,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外箱(11)一侧面的下侧和上述内箱(13)一侧面的下侧,形成有用于连通上述外箱(11)和内箱(13)的排出口(300),
在上述排出口(300)的上侧,利用合页可转动地设置用于开闭上述排出口(300)的开闭门(310),
上述开闭门(310)被开闭动力缸(312)调节开闭。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沥青混凝土保温箱,其特征在于,
在与上述排出口(300)接触的上述开闭门(310)的内侧面周缘,设有隔热树脂(240)。
21.如权利要求15~17、20中任一项所述的沥青混凝土保温箱,其特征在于,
上述隔热树脂(240)由酚醛塑料板或MC尼龙板形成。
22.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沥青混凝土保温箱,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开闭门(310)的内侧面周缘设置的隔热树脂(240)的边缘,设有垫部件(241)。
23.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沥青混凝土保温箱,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内箱(13)的内部下侧中央部,朝向上述排出口(300)可沿长度方向旋转地形成螺杆(400),
通过上述螺杆(400)的旋转,装载于内箱(13)内部的沥青混凝土向排出口(300)方向移动。
24.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沥青混凝土保温箱,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开闭门(310)上形成有辅助排出口及辅助开闭门(320),该辅助排出口及辅助开闭门(320)的尺寸比上述开闭门(310)的尺寸小。
2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沥青混凝土保温箱,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外箱(11)的下侧设有用于支撑上述外箱(11)的支撑板(500),
在上述外箱(11)和上述支撑板(500)之间,设有升降部件(600)。
26.如权利要求1或13所述的沥青混凝土保温箱,其特征在于,
上述防潮剂通过如下步骤制造:
对100重量份绝缘油添加1~10重量份的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SBS)后加热搅拌来得到第一混合物的步骤;
对100重量份上述第一混合物添加30~70重量份沥青复合物(asphalt compound)后加热搅拌来得到第二混合物的步骤;
对100重量份上述第二混合物添加1~5重量份聚苯胺(PANI)后加热搅拌来得到第三混合物的步骤;
对100重量份上述第三混合物添加6~12重量份沸石(zeolite)后加热搅拌来得到第四混合物的步骤;
对100重量份的上述第四混合物添加1~5重量份聚丁烯(Polybutene)和0.2~0.8重量份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并在搅拌后自然冷却得到第五混合物的步骤;
对100重量份的上述第五混合物添加30~70重量份的二甲苯(xylene),对100重量份的第五混合物添加10~40重量份的溶剂3号来溶解得到第6混合物的步骤。
CN202210787169.0A 2021-10-28 2022-07-06 沥青混凝土保温箱 Pending CN11604363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21-0145412 2021-10-28
KR1020210145412A KR102423924B1 (ko) 2021-10-28 2021-10-28 레일형 덮개 개폐 장치가 구비된 아스콘 보온 박스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43635A true CN116043635A (zh) 2023-05-02

Family

ID=826103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787169.0A Pending CN116043635A (zh) 2021-10-28 2022-07-06 沥青混凝土保温箱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7407294B2 (zh)
KR (1) KR102423924B1 (zh)
CN (1) CN116043635A (zh)
WO (1) WO2023075068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47122A (ja) * 1998-02-27 1999-09-14 Nakaken:Kk アスファルト保温ボックス
KR200216891Y1 (ko) * 2000-10-09 2001-03-15 주식회사한중기공 초저온 저장탱크용 내부 서포터
JP3143857U (ja) 2008-05-28 2008-08-07 シーキューブ株式会社 アスファルトの保温サイロ
KR200454650Y1 (ko) 2009-03-26 2011-07-19 신운철 이동식 아스콘 저장장치
KR20160127994A (ko) * 2015-04-28 2016-11-07 인화건설산업주식회사 아스콘 저장용 보온박스
KR102018758B1 (ko) * 2017-08-22 2019-09-09 홍기철 아스콘 보온박스
KR101971000B1 (ko) * 2019-02-22 2019-04-22 김병기 다용도 가압추출 용기의 뚜껑 개폐장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551748A (ja) 2023-12-13
WO2023075068A1 (ko) 2023-05-04
JP7407294B2 (ja) 2023-12-28
KR102423924B1 (ko) 2022-07-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018758B1 (ko) 아스콘 보온박스
RU2644738C2 (ru) Система и способ доставки нефтепромысловых материалов
KR101532958B1 (ko) 컨테이너 적재물 하역장치
CN116043635A (zh) 沥青混凝土保温箱
US20160311612A1 (en) Mobile transfer station for flowable material
CN103302741B (zh) 预制桥梁混凝土防雨移动浇筑台车
KR102423925B1 (ko) 아스콘 보온 운반용 특장차
KR102423921B1 (ko) 덮개 개폐 장치가 구비된 아스콘 보온 박스
KR102423908B1 (ko) 아스콘 보온 박스
KR102520126B1 (ko) 불활성가스 주입이 가능한 아스콘 보온 박스
KR102423889B1 (ko) 아스콘 보온 운반용 특장차
KR102520131B1 (ko) 불활성가스 주입이 가능한 아스콘 보온 운반용 특장차
KR102423919B1 (ko) 조립형 아스콘 보온 박스
KR102520137B1 (ko) 불활성가스 주입이 가능한 아스콘 보온 박스
KR102520144B1 (ko) 불활성가스 주입이 가능한 아스콘 보온 운반용 특장차
CN211368442U (zh) 一种道路桥梁的裂缝填充和加固结构
KR101148258B1 (ko) 덤프형 이동식 아스콘 보온차량
JPH0448882B2 (zh)
WO2000032372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 rail-mounted concrete mixer and pump system
CN218402826U (zh) 一种集装箱安全卸箱平台
CN214778094U (zh) 一种混凝土搅拌站成品转运用暂存装置
KR101093368B1 (ko) 도로보수용 이동식 아스콘 보온차량
KR102492416B1 (ko) 반전튜브 현장 함침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반전튜브 현장 함침방법
CN216207882U (zh) 用于运输集料车辆自动取样支撑装置
CN211364815U (zh) 一种机械电动商砼送料灰斗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