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019891B - 一种治疗耳鸣耳聋的中药膏方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治疗耳鸣耳聋的中药膏方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019891B
CN116019891B CN202310062426.9A CN202310062426A CN116019891B CN 116019891 B CN116019891 B CN 116019891B CN 202310062426 A CN202310062426 A CN 202310062426A CN 116019891 B CN116019891 B CN 11601989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ts
deafness
root
traditional chinese
chinese medic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06242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019891A (zh
Inventor
王世华
范军
董常梅
王英波
王涛
王德艳
王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ngzhou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riginal Assignee
Jingzhou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ngzhou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iled Critical Jingzhou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iority to CN202310062426.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019891B/zh
Publication of CN1160198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0198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0198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01989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30Against vector-borne diseases, e.g. mosquito-borne, fly-borne, tick-borne or waterborne diseases whose impact is exacerbated by climate change

Landscapes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耳鸣耳聋的中药膏方及其制备方法,属中草药制剂技术领域。该治疗耳鸣耳聋的中药膏方,中药饮片反复煎煮,去渣取汁,经蒸发浓缩后,加调味冰糖、蜂蜜以及收膏的胶类等制成的半流体的中药剂型,以知柏地黄丸、具有口感好、服用剂量小、吸收较快、无须煎煮和服用方便、易保存等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治疗耳鸣耳聋的中药膏方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耳鸣耳聋的中药膏方及其制备方法,属中草药制剂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耳鸣、耳聋属于耳科难题。耳鸣耳聋的发生率平均为3%-30%。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升高,高发年龄在50-60岁;随着饮食结构的变化等因素引起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增加、人口老龄化以及工业、环境噪声污染的逐步加剧,社会进步导致的竞争剧烈,心理压力加重等,致耳鸣耳聋的发病率明显增加,而且有年轻化的趋势。耳鸣耳聋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包括社交和工作。
目前耳鸣耳聋西医治疗主要包括血管扩张剂、营养神经剂、镇静剂、高压氧、手术等,临床治疗疗效不确切且具有风险大和副作用突出的问题。目前对于耳鸣耳聋的保守治疗中,常采用中药进行治疗,现有的治疗耳鸣耳聋的中药有很多,既包括市售药品如六味地黄丸等,也包括配制组方如申请公布号为CN112755115A的发明专利申请公开的一种治疗神经性耳鸣、耳聋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上海中医药杂志2021年第55卷第1期公开的中药中药治疗耳鸣组方规律研究进展中的各个中药组方。现有的中药组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耳鸣耳聋的治疗需求,但是其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耳为清窍,居头面之上,六味地黄丸以补肾益精为主,补脾力弱,无载药达五官清窍之力。
第二:后两者均认为脾肾亏虚,脾虚生湿,但均未考虑湿为痰之渐,痰为湿之凝,日久痰瘀胶结阻滞经络的问题。
第三:现有的中药汤剂内服因口感欠佳导致多数患者难以坚持。
由此有必要研发一种新的中药组方,以解决现有治疗耳鸣耳聋的中药药方存有的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由中草药配制而成的中药膏方制剂,针对耳鸣耳聋的发病机理,脾肾亏虚、痰瘀互结,通过其调补,补益脾肾、化痰泻火、活血化瘀,纠正脏腑偏盛偏衰,旺盛生机,从而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目的,解决现有技术中治疗耳鸣耳聋的药物口感差和易复发迁延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治疗耳鸣耳聋的中药膏方,其特征在于:该中药膏方是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制成:
组方分析:
耳为肾窍,耳病皆属于肾。肾主精气,输注于耳,肾气充沛,则耳窍得养,功能健旺,听觉聪敏;肾精衰弱,肾虚耳络不荣、孔窍失养则导致耳鸣耳聋;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功能失调,精微不充,不能滋养五官;脾虚生痰,痰邪上蒙,阻滞耳窍,均可导致耳鸣耳聋;肝郁化火,肝胆火盛,上扰清窍,则发为耳鸣耳聋;病程日久,久病则瘀,痰瘀内生,气滞血瘀阻滞耳部经络,耳窍气血不和致耳鸣耳聋;耳乃宗脉之所聚,脾肾亏虚夹有痰瘀互结病机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临床从肾、脾胃、肝胆等诸脏功能失调并从痰火、瘀血等病理产物出发治疗耳鸣、耳聋,每每获效。
本发明具有补益脾肾、化痰泻火、活血化瘀法的功效,能较好改善耳鸣及听力。该治疗耳鸣耳聋的中药膏方是根据耳鸣耳聋脾肾亏虚、痰瘀互结的病机特点以知柏地黄丸、补中益气汤为主方加减而成膏。《膏方大全》:“膏方者,盖煎熬药汁成脂液,而所以营养五脏六腑之枯燥虚弱者也,故俗称膏滋药”。耳窍位于人体头颈部,为外在独立器官,但其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联系,故耳鸣不应只局限于局部,更应注重全身的调理,尤其是脏腑功能的恢复和调理。
方中以熟地黄、制山茱萸为君,熟地黄大补肾脏之精血,制山茱萸补肝固精,味甘而温,又可补肾之阳气,二者能够滋补肝肾,养血固精。制五味子、怀牛膝、杜仲、制龟板、黄芪、山药、陈皮、枳壳、石菖蒲、路路通、葛根、泽泻、丹皮、茯神、知母、黄柏共为臣药,制五味子专补肾精,兼补五脏;杜仲、怀牛膝、制龟板合用补益肾精,滋阴潜阳,同知母、黄柏清肾虚之浮火,泽泻、茯神、丹皮清火泄浊祛湿;山药、黄芪、陈皮、枳壳共奏健脾养胃,行气利湿之效。石菖蒲辛温,气味芳香,重在宣化湿浊、开宣豁痰,路路通苦平,能通行十二经,具有祛风通络,利水除湿之效,二药伍用,増强其疏通开窍化痰之力;葛根升发清阳,能鼓动脾胃清阳之气,助药力上达空窍;诸药合用补脾益肾,理气通络,行气化痰,防补益药滋腻碍胃。醋香附、红花、地龙、川芎、当归、丹参、郁金、阿胶、炒酸枣仁、柏子仁、煅石决明、生牡蛎、合欢皮、天麻、炒刺蒺藜、炒蔓荆子、夏枯草、白芍共用为佐药。川芎、白芍、当归合一味熟地黄便是四物汤,再加阿胶及功同四物之丹参,补血调血之力更增;红花、地龙、醋香附、郁金加强行气活血通络之功,诸药共奏活血行血、通络化瘀,血行气顺之效。肝肾同源,肾精亏虚,肝血亦不足,致肝气郁结,肝阳上亢,故以白芍、当归滋水涵木,煅石决明、生牡蛎、天麻、炒刺蒺藜平抑肝阳,夏枯草、炒蔓荆子清肝泄热,同时炒蔓荆子辅助葛根载药上行;炒酸枣仁、柏子仁、茯神、合欢皮解郁安神,炙甘草补中调和诸药兼为佐使。诸药合用大补脾肾,意在补肾精,精血互化,耳窍得养,瘀血去、痰湿除,火自降,安神利窍,全方补中有泻,补不足而泻有余,补不留邪,泻不伤正。
功能主治:补益脾肾、化痰泻火、活血化瘀,用于治疗耳鸣耳聋及相伴随之眩晕、耳闷、失眠等症。
本发明的治疗耳鸣耳聋症的中药膏方制剂,由熟地黄、山药、制山茱萸、泽泻、丹皮、茯神、路路通、石菖蒲、葛根、知母、黄柏、夏枯草、制五味子、白芍、郁金、红花、地龙、醋香附、川芎、炒蔓荆子、炒酸枣仁、柏子仁、煅石决明、天麻、当归、怀牛膝、丹参、制龟板、黄芪、炒刺蒺藜、生牡蛎、陈皮、炙甘草、合欢皮、杜仲、枳壳、蜂蜜、冰糖、阿胶39种中药原料制成。
本发明的中药成分中主要为天然草本植物,其具体涵盖了植物的根茎类、花果类和茎叶类等整个植物的系统,采集天然植物的精华。患者通过服用上述中药膏方制剂,可以补益脾肾、化痰泻火、活血化瘀,纠正脏腑偏盛偏衰,旺盛生机,从而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目的,解决现有技术中治疗耳鸣耳聋的药物未兼顾痰湿、痰瘀互结及诸药难达清窍和口感差、易复发迁延的问题。本发明的中药中植物药全部入药、全方位地对患者的身体机能进行调理和治疗。
本发明上述原料组分中各原料的药性特点及功效、药理如下:
熟地黄:首载于《本草图经》,性味甘,温。归肝、肾经。功效:补血滋润,益精填髓。主治:血虚萎黄,眩晕心悸;肝肾阴亏,潮热盗汗,头目昏花,耳鸣耳聋;腰膝酸软,须发早白,肾虚喘促;月经不调,遗精阳痿。《本草纲目》: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利耳目,黑须发,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经候不调,胎产百病。《本草从新》:滋肾水,封填骨髓,利血脉,补益真阴,聪耳明目,黑发乌须。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熟地黄有很好的抗衰老延缓细胞衰老的进程,抗氧化,抗突变的作用。
山药: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功能: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主治: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本草经读》:山药,能补肾填精,精足则阴强、目明、耳聪。《本经》:主伤中,补虚,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山药具有较好的抗氧化延缓衰老作用。抗肿瘤及抗突变作用研究是当前山药研究的热点。
制山茱萸:性微温味酸、涩。归肝、肾经功能:补益肝肾,收敛固涩固精缩尿止带止崩止汗此外还有生津止渴。主治:腰膝酸痛头晕耳鸣,健忘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月经不调,大汗虚脱,内热消渴。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山茱萸具有抗炎抑菌的作用。山茱萸还能增加血红蛋白的含量,抗氧化抗衰老的作用。
泽泻:甘、寒。归肾、膀胱经。功效:利水渗湿,泄热。主治小便不利,水肿,泄泻,淋证,遗精;《药性论》:“主肾虚精自出,治五琳,利膀胱热,宜通水。”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泽泻中的化合物有萜类、挥发油、生物碱、黄酮等化学成分。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抗炎作用,减轻脂质氧化和激活抗氧化酶来发挥保肝、抗补体的作用。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结核杆菌。
丹皮: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功效:清热凉血,活血祛瘀。主治温毒发斑,温病伤阴,血瘀,痈肿疮毒;《神农本草经》:“主寒热,中风瘛疭、痉、惊痫邪气,除坚癥瘀血留舍肠胃,安五脏,疗痈疮。”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丹皮的化学成分有丹皮酚、丹皮总苷、丹皮多糖等。保护神经元受体,抗惊厥,清除自由基。有抗血小板凝聚作用。
茯神:茯神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具有宁心安神、利水渗湿、健脾补中之功效,主治心神不安、惊悸、健忘等;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茯神提取成分羧甲基多糖也有较好的镇静作用,改性的茯苓多糖衍生物具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既可增强细胞免疫,又可增强体液免疫。
路路通:始载于《本草纲目拾遗》,味苦,性平,归肝、肾经,具有祛风除湿、疏肝活络、利水通经之功效,主治关节痹痛、麻木拘挛、水肿胀满、乳少经闭等症。《本草纲目拾遗》:“其性大能通十二经穴”,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它有保肝、抑制关节炎肿胀、消炎、消毒等作用。
石菖蒲: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性温,味辛、苦,归心、胃经,有开窍豁痰、醒神益智、化湿开胃等功效,可用于治疗神昏癫痫,健忘失眠,耳鸣耳聋,脘痞不饥,噤口下痢等。《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载其:“主风寒痹,咳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久服轻身,不忘,不迷惑,延年”。《名医别录》载其:“主治痈疮,温肠胃,止小便利,四肢湿痹,不得屈伸,小儿温疟,身积热不解,可作浴汤。久服轻身,聪耳明目,益心智,高志不老”。现代药理研究β-细辛醚、α-细辛醚等挥发油能调控血脑屏障通透性,发挥保护脑组织、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作用。
葛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味甘、辛,性凉,归脾、胃、肺经,具有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疹、升阳止泻、通经活络、解酒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外感发热头痛、项背强痛、口渴、消渴、麻疹不透、泄泻等疾病。现代药理研究葛根素能改善微循环,提高局部微血流量,抑制血小板凝集。
知母:味苦、甘,性寒,归肺、胃、肾经。功效:清热泻火,滋阴润燥。可用于治疗热病烦渴,胃热呕哕,肺热咳嗽,肺痈吐脓,热淋涩痛;《神农本草经》:“主消渴客热。”现代药理研究知母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皂苷类和双苯吡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血小板血栓、改善阿尔茨海默症、抗肿瘤、抗炎、解热等作用。
黄柏:味苦,性寒,归肾、膀胱经,功效: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主治湿热带下,黄疸,痿证,骨蒸劳热,湿疹瘙痒;《本经》:“主五脏肠胃中结热,黄疸,肠痔;止泄痢,女子漏下赤白,阴伤蚀疮。”《珍珠囊》:“治肾水。膀胱不足,诸痿厥,腰膝无力。”现代药理学研究对黄柏有效成分的研究多集中于生物碱类,具有抗炎、抑菌、抗氧化、抗肿瘤、降糖、保护神经、止泻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
夏枯草:功效:味辛、苦,性寒,归肝、胆经,功效:清肝泻火、明目、散结消肿,主治目赤肿痛、目珠夜痛、头痛眩晕、瘰疬、瘿瘤、乳痈、乳癖、乳房胀痛。《本经》:"主寒热、瘰疬、鼠瘘、头疮,破症,散瘿结气,脚肿湿痹。"现代药理学研究夏枯草有效化学成分主要包括总黄酮、总酚、萜类及多糖。在抗病毒、抗炎、抗肿瘤、护肝、调节血压、调节代谢等方面具有作用。
制五味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性温,味甘、酸。功效:益气生津,补肾养心,收敛固涩。主治:用于气虚津伤,体倦多汗,短气心悸;肺气不足或肺肾两虚所致的喘咳,或喘咳日久,肺气耗伤;心阴不足,心悸怔忡,失眠健忘;肾气不固,遗精,尿频,或脾肾两虚,久泻不止。现代药理学研究化学成分主要有挥发油、木脂素、有机酸、多糖、氨基酸、无机元索等。制五味子具有增强肾脏的机能,抗氧化延缓老化过程。制五味子多糖能减轻脂质过氧化物对细胞的损伤作用,能增强机体对自由基的损伤的防御作用,从而延缓衰老。
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脾经,功效: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主治肝血亏虚,月经不调,肝脾不和,肝阳上亢,头痛眩晕;《神农本草经》;“主邪气腹痛,止痛,利小便,益气。”现代药理学研究白芍成分主要有单萜及其苷类、三萜及其苷类、黄酮类、鞣质类等。白芍具有镇痛、抗炎、抗抑郁、保肝、调节免疫等作用。
郁金:郁金性寒,味辛、苦,归肝、心、肺经,功效: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黄,主治治胸腹胁肋诸痛,失心癫狂,热病神昏,吐血,衄血,尿血,血淋,妇女倒经,黄疸。《唐本草》:主血积,下气,生肌,止血,破恶血,血淋,尿血,金疮。《本草衍义补遗》:治郁遏不能散。现代药理学研究郁金的主要化学成分挥发油和姜黄素,具有治疗癌症、保护肝脏、降低血脂、抑菌抗炎等作用。
红花:味辛,性温,归心、肝经,功效:活血通经,祛瘀止痛,主治血滞经闭,症瘕积聚,胸痹心痛,血瘀腹痛,跌打损伤,瘀滞肿痛。《本草汇言》;“红花,破血、行血、和血、调血之药也。”现代研究者从红花中分离获得多种化学成分,包括黄酮类、生物碱类、聚炔类、木脂素类、烷基二醇类、有机酸类以及甾体类等化合物。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红花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包括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缺血,调节免疫系统,抗凝和抗血栓,抗氧化,镇痛等作用。
地龙:性味寒、咸,归肾、肺、肝经。功效:平肝息风、通络、利尿、清热止痉、平喘等。主治热病发热狂躁、肝阳头痛、风湿痹痛、小便不通、惊痈抽搐、中风偏瘫、肺热喘咳等症。现代药理研究地龙包含氨基酸类化合物,核苷类化合物,二肽类化合物,有机酸类化合物,蛋白质类化合物等,活性蛋白成为研究热点,具有改善微循环、调节血压、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及血管瘤、改善血液流变等作用。
醋香附:始载于《名医别录》,具有疏肝解郁,理气宽中,调经止痛的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肝郁气滞、胸胁胀痛、脾胃气滞、脘腹痞闷、胀满疼痛、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等症状。《本草纲目》中记载“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是常用的疏肝解郁药,血中之气药。现代药理学研究醋香附主要成分是挥发油,降低血液中的血浆纤维蛋白原、降低血液黏度以达到活血化瘀的功效。醋香附挥发油平衡中枢胆碱能系统、提高5-HT水平,改善情绪,治疗焦虑失眠等。
川芎:性温,味辛,归肝经、胆经、心包经,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主治胸痹心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癥瘕腹痛,头痛,风湿痹痛。《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称其“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创,妇女闭血无子”;《名医别录》载其可治疗“心腹坚痛,中恶,卒急肿痛,胁风痛,齿根出血”;《药性论》补录“活腰脚软弱,半身不遂,主胞衣不出”;现代药理研究川芎化学成分包含苯酞及其二聚体、生物碱、有机酸酚、多糖以及脑苷脂和神经酰胺等类化合物。川芎中的活性成分对心脑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都具有多方面的药理活性。
炒蔓荆子:味辛、苦,味微寒,归膀胱、肝、胃经,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主治风热感冒、头昏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神农本草经》:“主筋骨间寒热,湿痹拘挛,明目,坚齿,利九窍,去白虫。”现代药理研究炒蔓荆子提取物具有血管松弛作用和镇痛作用,松烷型二萜化合物铁锈醇,具有抗氧化活性。
炒酸枣仁:味甘、酸,性平,归心、肝、胆经,功效:养心益肝,安神,敛汗,生津,主治心悸失眠,自汗盗汗,《名医别录》:“主心烦不得眠,虚汗,烦渴,补中,益肝气,坚筋骨,助阴气。”现代药理研究炒酸枣仁中皂苷类化合物有镇静催眠的活性作用。炒酸枣仁生物碱具有抗惊厥作用,炒酸枣仁汤中黄酮和多糖部分具有抗焦虑的作用。
柏子仁: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味甘,性平,归心、肾、大肠经,功效:养心安神,润肠通便,主治阴血不足、虚烦失眠、心悸怔忡、肠燥便秘、阴虚盗汗;《本草纲目》记载:柏子仁具“养心气、润肾燥、安魂定魄、益智宁神、泽头发、治疥癣”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柏子仁含有脂类、氨基酸、皂苷、萜类和多糖等有效成分,具有镇静安神、抗抑郁、改善阿尔茨海默病、加强肠推进、治疗不孕症等作用。
煅石决明:味咸,性寒,归肝经,功效:平肝潜阳,清肝明目,收敛,制酸止痛,止血主治肝阳上亢,头晕目眩,目赤,视物昏花,外伤出血,《医学衷中参西录》:“煅石决明味微咸,性微凉,为凉肝镇肝之要药。”现代药理研究煅石决明的主要化学成分是碳酸钙,微量元素,氨基酸等,其主要的药理作用是降压,抗菌,抗氧化,对离子通道的影响,中和胃酸等;
天麻:甘,性平;归肝经。功效: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主治:主治肝风内动,惊痫抽搐,眩晕,头痛,肢体麻木,手足不遂,风湿痹痛等。《本草纲目》记载:“赤箭辛,温,无毒。久服益气力,长阴肥健,轻身增年,消痈肿,下肢满,寒疝下血。主诸风湿痹,四肢拘挛,小儿风痫、惊气,利腰膝,强筋力,助阴气,补五痨七伤,通血脉,开窍,服食无忌。”现代药理研究天麻中可提炼出多种化学成分,其中活性成分含量最高的有效单体是天麻素,可改善脑供血不足,同时可以保护神经细胞,并能促进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可以用于治疗眩晕、神经痛症、头痛等症状。
当归:其性味为甘、温、辛,归心、脾、肝经,功效: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主治:主血虚诸证;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结聚;崩漏;虚寒腹痛;痿痹;肌肤麻木;肠燥便难;赤痢后重;痈疽疮疡;跌扑损伤;当归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补五脏,生肌肉。”现代药理研究当归中的阿魏酸和多糖能够抑制血小板的凝聚,并且当归挥发油能够有效调节血脂和抗动脉粥样硬化,降低血清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于高血脂和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具有肯定的效果。当归中的多糖能够增强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有效提高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帮助吞噬细胞迅速对异物进行识别和吞噬。
怀牛膝:性苦、酸,味平。归肝、肾经。功效:补肝肾,强筋骨,逐瘀通经,引血下行。主治:腰膝酸痛,筋骨无力,经闭症瘕,肝阳眩晕;《药性论》:"治阴痿,补肾填精,逐恶血流结,助十二经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怀牛膝多糖具有显著的增强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怀牛膝皂苷是怀怀牛膝的主要化学成分,有保肝降酶、抗肿瘤、降血脂等作用,能明显降低血清中甘油三酯、胆固醇和脂蛋白的含量。
丹参:味苦,性微寒。归心、肝经。功效: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癜瘕积聚,胸腹刺痛,热痹疼痛,疮疡肿痛,心烦不眠,肝脾肿大,心绞痛等。《本草纲目》:活血,通心包络,治疝痛。《别录》:养血,去心腹痼疾结气,腰脊强脚痹,除风邪留热。久服利人。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丹参的化学成分具有保护心血管、抗心律失常、抗动脉粥样硬化、改善微循环、保护心肌、抑制和解除血小板聚集、增加冠脉流量、提高机体耐缺氧能力、抗炎、抗氧化、保护肝细胞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
制龟板:味咸、甘,性微寒。归肝经、肾经、心经。功效:滋阴,潜阳,补肾,健骨。主治肾阴不足,骨蒸劳热,吐血,衄血,久咳,遗精,崩漏,带下,腰痛,骨痿,阴虚风动,久痢,久疟,痔疮,小儿囟门不合。《纲目》:治腰脚酸痛,补心肾,益大肠,止久痢久泄,主难产,消痈肿,烧灰敷,臁疮。《本草备要》:滋阴....治阴血不足,劳热骨蒸,症瘕崩漏,五痔难产,阴虚血弱之证。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中药制龟板提取物活性部位(简称制龟板浸膏)可减轻神经损伤症状和对局灶性脑缺血后神经干细胞有促进增殖作用。
黄芪:味甘,性温,归肺、脾经。功效:补气升阳,固表止汗,生肌托毒排脓,被誉为“补药之长”。主治: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黄芪对缺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神经保护作用呈现多靶点、多作用趋向的特点。黄芪的提取物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改善能量代谢,抗氧化,清除氧自由基,抑制细胞凋亡,保护血脑屏障及缓解细胞内钙超载等多种机制起到对缺血性脑卒中神经保护作用。
炒刺蒺藜:味辛、苦,性微温;有小毒。归肝经。功效:平肝解郁,活血祛风,明目,止痒。主治头痛眩晕,胸胁胀痛,乳闭乳痈,目赤翳障,风疹瘙痒。《本草再新》:镇肝风,泻肝火,益气化痰,散湿破血,消痈疽,散疮毒。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蒺藜皂苷能增强机体自然杀伤细胞活性,提高免疫力;蒺藜皂苷可以降低缺氧/复氧诱导的皮层神经元的凋亡,减轻细胞损伤。
生牡蛎:味咸,性凉,归肝、肾经。功效:重镇安神,潜阳补阴、软坚散结,收敛固涩,制酸止痛;主治:惊悸失眠、眩晕自汗盗汗、遗精滑精、崩漏带下、胃痛吞酸。《本经》:主伤寒寒热,温疟洒洒,惊恚怒气,除拘缓鼠瘘,女子带下赤白。久服强骨节。《别录》:除留热在关节荣卫,虚热去来不定,烦满;止汗,心痛气结,止渴,除老血。涩大小肠,止大小便,疗泄精,喉痹,咳嗽,心胁下痞热。现代药理研究生牡蛎有增强免疫、抗疲劳、抗病毒、保护肝脏、降糖、抗肿瘤、抗氧化、抑菌等作用。
陈皮:味苦、辛,性温。归肺、脾经。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之功。临床上治疗用于胸脘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主要药物。《名医别录》:“下气,止呕咳。”“主脾不能消谷,气冲胸中,吐逆霍乱,止泻。”药理研究亦证实,陈皮是一种芸香科药食同源的中药,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消化、呼吸、心血管系统的疾病,还具有抗肿瘤、降血脂、抗氧、抗菌、抗肿瘤、抗过敏、调节免疫系统的作用。
炙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胃、肺经。有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诸药之功。临床上炙甘草是治脾胃虚弱,食少,腹痛便溏的主要药物。《别录》:“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药性论》:“主腹中冷痛,治惊痫,除腹胀满;补益五脏;制诸药毒;养肾气内伤,令人阴(不)痿;主妇人血沥腰痛;虚而多热;加而用之。”药理研究亦证实,炙甘草及其关化学成分能够通过增殖相关免疫细胞,从而发挥调节机体免疫力的功效。
阿胶:味甘,性平。入肺、肝、肾经。具有滋阴补血,安胎之功。临床上治血虚,虚劳咳嗽,吐血,衄血、便血主要药物。《别录》:“丈夫小腹痛,虚劳羸瘦,阴气不足,脚酸不能久立,养肝气。”《药性论》:“主坚筋骨,益气止痢。”药理研究亦证实,阿胶的抗炎和抗氧化的靶点较多,而免疫调节、抗疲劳、抗贫血的靶点较少,抗贫血及改善血液循环是临床上应用的主要方向;
合欢皮:味甘,性平,归心、肝、肺经,功效:解郁安神,活血消肿。用于心神不安,忧郁失眠,肺痈疮肿,跌扑伤痛。《本经》:主安五脏,和心志,令人欢乐无忧。现代药理学则认为有抗抑郁和神经保护等作用,同时具有抗肿瘤作用[34]
杜仲:味甘,性温,归肝、肾经。功效: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用于肾虚腰痛,筋骨无力,妊娠漏血,胎动不安;高血压。《本经》:"主腰脊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除阴下痒湿,小便余沥。"《本草再新》:"充筋力,强阳道。"现代药理研究杜仲中含有丰富的化学成分,包括环烯醚萜类、木脂素类、黄酮类、苯丙素类、多糖类等,在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抗骨质疏松、抗氧化、免疫调节、抗炎、抑菌等方便具有显著功效[35]
枳壳:味苦、辛、酸,性温。归脾、胃经。有理气宽中,行滞消胀之功。临床上用于治疗用于胸胁气滞,胀满疼痛,食积不化,痰饮内停的主要药物。《日华子本草》:“健脾开胃,调五脏,下气,止呕逆,消痰。治反胃,霍乱泻痢,消食,破症结痃癖,五膈气,除风明目及肺气水肿,利大小肠,皮肤痒。痔肿可炙熨。”《医学启源》:“破心下坚痞,利胸中气,化痰,消食。”药理研究亦证实,枳壳对胃肠平滑肌可起到兴奋作用,加强胃肠的蠕动,同时还可以降低胃肠平滑肌的张力,具有双向调节的功能[36]
蜂蜜:味甘,性平。归肺、脾、大肠经。具有补中,润燥,止痛,解毒之功。临床上用于治疗脘腹虚痛,肺燥干咳,肠燥便秘。《别录》:“养脾气,除心烦,食饮不下,止肠澼,肌中疼痛,口疮,明耳目。”《本草拾遗》:“主牙齿疳匿,唇口疮,目肤赤障,杀虫。”药理研究亦证实,蜂蜜对胃肠功能具有调节作用,可使胃酸分泌正常,能改善便秘的机制主要与富含果糖有关[37]
冰糖:味甘,性平。入脾、肺经。具有健脾和胃;润肺止咳之功。临床上主治脾胃气虚;肺燥咳嗽;或痰中带血。《本经逢原》:“患口疳者,细嚼冰糖辄愈,取其达疳以磨湿热凝滞也。又暴得咳嗽,吐血乍止,以冰糖与燕窝菜同煮连服,取其平补肺胃,而无止截之患也。惟胃中有痰湿者,令人欲呕,以其甜腻恋膈故也。”
本发明是基于祖国中医学对耳鸣耳聋症发病机理的研究和治疗原则,结合对该病的分析,以补益脾肾、化痰泻火、活血化瘀为治则,采用该中药膏治疗脾肾亏虚夹有痰瘀互结型耳鸣耳聋,按中医理论组方采用大量补肾益脾,活血通络药,与少量清热、安神、理气相配合,使其达到脾肾足,虚火降,气血和,神志安,中州运的功效。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①中医立法根本不同:申请人认为耳鸣耳聋其脾肾亏虚为本,痰凝血瘀为标。②药物组方不同:本申请以知柏地黄丸、补中益气汤加减化裁而成,方中有方、方方组合,激发出“1+1>2”的强大效应。③剂型创新:本发明采用膏方剂型,它是由中药饮片反复煎煮,去渣取汁,经蒸发浓缩后,加调味冰糖、蜂蜜以及收膏的胶类等制成的半流体的中药剂型,具有口感好、服用剂量小、吸收较快、无须煎煮和服用方便、易保存等优点。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对技术方案进行了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该治疗耳鸣耳聋的中药膏方是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制成:
制备本治疗耳鸣耳聋的中药膏方的优选重量份配比范围是:
制备本治疗耳鸣耳聋的中药膏方的最佳重量份配比范围是:
本发明的一种治疗耳鸣耳聋症的中药膏方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取熟地黄、山药、制山茱萸、泽泻、丹皮、茯神、路路通、石菖蒲、葛根、知母、黄柏、夏枯草、制五味子、白芍、郁金、红花、地龙、醋香附、川芎、炒蔓荆子、炒酸枣仁、柏子仁、煅石决明、天麻、当归、怀牛膝、丹参、制龟板、黄芪、炒刺蒺藜、生牡蛎、陈皮、炙甘草、合欢皮、杜仲、枳壳、蜂蜜、冰糖、阿胶共三十九味药,除阿胶、冰糖、蜂蜜外,余三十六味药加水超出药材液面4cm左右浸泡12h;浸泡12h后首次煎煮,将浸泡的药材连同泡药水一起煎,沸后1小时,滤渣取汁后,药渣中加水至药面,沸后1小时取药汁,混合两次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1000ml,离心、滤过后再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1-1.25(80~85℃)的清膏,阿胶烊化后混入上述清膏,另加入炼制好的蜂蜜,收膏至1000ml,加冰糖,混匀,分装,每袋15克,即得。
辅料前处理:蜂蜜的处理,将蜂蜜加热至116~118℃,含水量为14%~16%,相对密度为1.37左右,浅红色光泽即可。在加热过程中,用不锈钢筛网滤去其中杂质,其中不断搅拌,以防止糊锅或者溢出等情况发生。
药材浸泡:将药材置于煎煮锅中,加水至超过药材表面5cm为宜。浸泡时间12h左右,浸泡水采用饮用水。
煎煮:以上三十九味药,除阿胶、冰糖、蜂蜜外,余三十六味药加十倍量水煎煮2次,每次沸后1小时,合并煎液。(胶类的处理:用粉碎机粉碎后隔水加热,边加热边搅拌使胶类溶化。)
过滤浓缩:将煎煮好的药液倒入事先消毒好的不锈钢桶中,静置,使其充分冷却沉淀,滤过,过100目不锈钢筛,滤液浓缩至1000ml,离心、滤过后再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1-1.25(80~85℃)的清膏。
收膏:将上述浓缩的清膏按处方规定,加入炼蜜和胶类。同时适当调节火候,并继续加热充分搅拌,以免粘底起焦,收膏至1000ml,加冰糖适量,混匀。
分装:将收好的膏体立即加入到已消毒的膏方包装机里,按每袋15克量分装即可。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
首先按下述各实施例称取各中药原料(单位:克)
/>
将上述组分,除阿胶、冰糖、蜂蜜外,余三十六味药加水超出药材液面4cm左右浸泡12h;浸泡12h后首次煎煮,将浸泡的药材连同泡药水一起煎,沸后1小时,滤渣取汁后,药渣中加水至药面,沸后1小时取药汁,混合两次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1000ml,离心、滤过后再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1-1.25(80~85℃)的清膏,阿胶烊化后混入上述清膏,另加入炼制好的蜂蜜,收膏至1000ml,加冰糖,混匀,分装,每袋15克,即得。
所得制剂为中药膏方制剂,每袋装量15g,口服,1日2次,1次1袋,空腹或饭后2小时服用。4周为一个疗程或遵医嘱。
为了说明本发明对耳鸣耳聋的疗效,本发明对50名患者进行了临床治疗观察,其临床数据如下:
病例来源:选取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期间在荆州市中医医院门诊治疗的,符合病例筛选标准的50例耳鸣耳聋症(脾肾亏虚、痰瘀互结型)患者。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2016年版)制定[39]
(1)双耳听力突然下降或逐渐下降,伴有耳内鸣响:
(2)发病无特殊年龄限制,病史上排除其它原因致聋者:
(3)耳科检查多为正常耳膜及外耳道;
(4)听力障碍及耳鸣可为单侧或双侧,间断或持续性:
(5)听力检查,纯音听力多为感音神经性听力障碍。
(6)影响学检查:如颞骨及颅脑CT、MRI、X线等排除器质性病变。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耳鼻咽喉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版)[40]相关标准制定:(1)主症:耳鸣,耳聋;(2)次症:面色晦暗,胸中烦闷,痰多口苦,口黏,恶心,纳差,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头昏目眩,失眠多梦,小便频数清长;(3)舌脉:舌红苔薄黄腻,脉弦滑
具备主症,次症、舌脉基本符合,即可诊断。
纳入标准(1)符合上述耳聋耳鸣的诊断标准;
(2)无严重的心、脑、肾或血液系统及精神病患者;
(3)具有良好的依从性;
(4)治疗期间自愿停止其他治疗方法
排除标准(1)不符合纳入标准者,或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
(2)患者依从性差,不配合治疗或治疗期间服用药物及接受其他治疗方式,影响资料的采集和疗效评价者;
(3)合并有严重的心、脑、肾或血液系统及精神病患者;
(4)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或其他意外情况者;
(5)由先天性耳部疾病、外耳道闭塞、中耳疾病、外伤或占位性病变需要手术治疗等病因导致的耳聋耳鸣。
研究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设计,设立治疗组(该中药膏)与对照组(六味地黄丸),按1:1比例分配病例。
疗效性观测:听力障碍情况,耳鸣的轻重程度及持续时间。
耳聋的分级标准[41]:参照WHO1980年耳聋分级标准,将平均语言频率纯音听阈分为5级。轻度耳聋:听阈在26~40db;中度耳聋:听阈41~55db;中、重度耳聋:听阈56~70db;重度耳聋:听阈71~91db;全聋:纯音测听听阈超过91db。
耳鸣的分级标准[42]:根据2007年9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耳鼻喉口腔科专业标准审定委员会制定的耳鸣严重程度分级与疗效评定参考标准。从轻到重分为Ⅰ~Ⅴ级,见下表。
耳鸣的评估指标及评分标准
注:根据最近一周的表现,如出现的时间不超过1/5定义为“有时”,超过1/5但不足2/3的时间出现定义为“总是”。根据以上各项指标的总评分将耳鸣的严重程度由轻到重分为Ⅰ~Ⅴ级,Ⅰ级:1~6分;Ⅱ级:7~10分;Ⅲ级:11-14分;Ⅳ级:15-18分;Ⅴ级:19-21分。
治疗方案:
选取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就诊于荆州市中医院的耳鸣耳聋症(脾肾亏虚夹有痰瘀互结型)患者,将受试者分配至治疗组该中药膏和六味地黄丸对照组进行随机对照研究。
治疗组:该中药膏,每袋装量15g,口服,1日2次,1次1袋,空腹或饭后2小时服用。温开水送服,疗程4周。
对照组:六味地黄丸,每次8丸,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疗程4周。
观察指标
疗效标准:治愈:耳鸣、耳聋症状及伴随症状消失;显效:以耳鸣或以耳聋症状为主症者或耳鸣耳聋同时存在的只要其中一个症状改善,伴随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有效:以耳鸣或以耳聋症状为主症者或耳鸣耳聋同时存在的只要其中一个症状改善,伴随症状减轻;未愈:症状无改善。
耳聋的疗效评定标准[43]:根据中华耳鼻喉学会和中华耳鼻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1996年颁布的耳聋疗效评定标准对耳聋患者疗效进行评价。
痊愈:0.25-4kHz各频率听阈恢复至正常或达到健耳水平,或达到此次患病前的水平。
显效:上述频率平均听力提高30分贝以上。
有效:上述频率平均听力提高15-30分贝以上。
无效:上述频率平均听力改善不足15分贝。
耳鸣的疗效评定标准[44]
痊愈:耳鸣症状消失,1个月以上不复发。
显效:耳鸣降低两个等级(包括两个级別)。
有效:耳鸣降低1个级别。
无效:耳鸣无改善。
注:疗效性观察指标用药前、治疗第31±3天后各检查一次,随访1月。
疗效评价
治疗组在耳鸣耳聋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治疗均能改善耳鸣,提高听力,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治疗前后耳鸣耳聋评分情况比较
由表1可知,治疗神经性耳鸣的中药组合物的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4%,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4%,相比对照组,本发明制得的治疗神经性耳鸣、耳聋的中药组合物的总有效率提高了20%;本发明的该中药膏治疗耳鸣耳聋症(脾肾亏虚、痰瘀互结)总体疗效优于六味地黄丸,能够安全、有效的治疗神经性耳鸣、耳聋。
典型病例
李某,女,72岁,2020年1月27日就诊。
主诉:双侧耳鸣10年,加重1个月。
现病史:10年来反复发作双耳耳鸣,耳鸣声多变,大部分呈蝉鸣样发作,病情时轻时重,影响情绪及睡眠,听力下降,听音不清,严重影响与人交流,伴全身酸软,伴头晕视物旋转,严重时恶心呕吐,起床困难,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耳鸣症状加重故来求诊。经用六味地黄丸、银杏叶片、甲钴胺、西比灵片等药物治疗后效果不明显。查双耳鼓膜完整,稍钙化,纯音听力测试提示双耳高频听力下降。目前症见:双耳持续性耳鸣,耳闷,无耳痛及耳内流水,未发作眩晕,口咽干燥,大便干,胸中烦闷,痰多口苦口黏,偶恶心纳差,腰膝酸软,舌红苔薄黄腻,脉弦滑。
中医诊断:耳鸣(脾肾亏虚、痰瘀互结证)
西医诊断:神经性耳鸣耳聋(双)
治则:补益脾肾、化痰降火、活血化瘀。
方药:该中药膏1剂。每袋装量15g,口服,1日2次,1次1袋,空腹或饭后2小时服用。温开水送服,疗程4周。患者耳鸣耳聋逐渐减轻,无耳闷,心胸烦闷、痰多等症均较前缓解,饮食睡眠均正常,其余症状基本缓解。
按语:患者老年,肾气自半,脾气亏虚,脾虚则生痰湿,病程日久,气滞血瘀阻于耳窍,病机因虚致实,虚实夹杂,故治疗时应标本兼顾、虚实兼治,切忌补益太过而闭门留寇,亦不能过度祛邪而伤正气,当攻补兼施,以使补而不滞。同时针对肝阳上亢及气机上逆,给予降火调气。此案符合脾肾亏虚、痰瘀互结型耳鸣耳聋的特点,诸法合用,共奏奇效。
张某,女,28岁,2020年3月16日就诊
主诉:双耳耳鸣3年,加重伴右耳听力下降1天。
患者平素工作压力大,3年前患者因过度劳累后双耳嗡嗡样耳鸣,间断发作,自觉听力尚可、无明显头晕,未重视,未行诊治。3年来觉耳鸣声逐渐加重,持续时间延长,影响情绪及睡眠,1天前耳鸣声较前增大,夜间加重,右耳突发听力下降,沟通障碍。伴有头昏,胸闷,易疲劳,多汗,睡眠质量及情绪极差,饮食欠佳,二便调。舌质红、苔黄腻,脉弦细。听力检查示:右耳听力中度下降,平均听阈为56db,左耳听力平均听阈为25db;
中医诊断:暴聋(脾肾亏虚、痰瘀互结证)
西医诊断:突发性耳聋(右)
治则:补益脾肾、清上补下、活血祛痰。
方药:该中药膏1剂。每袋装量15g,口服,1日2次,1次1袋,空腹或饭后2小时服用。温开水送服,疗程4周。患者诉耳鸣耳聋逐渐减轻,烦闷、眠差等症均较前缓解,后长期坚持服用改善体质,耳鸣逐渐改善,听力提高,精神好转。
按语:该患者劳伤血气,精脱肾惫,脾肾亏虚,水湿不运,凝而成痰,郁久化热,日久成瘀,阻滞经络,随虚火上炎,阻滞耳窍经络遂成诸症,符合脾肾亏虚、痰瘀互结型证型特点,病机虚实夹杂,易攻补兼施,同时需久服缓治,调理体质。
顾某,女,14岁,2020年7月14日就诊
主诉:眩晕伴左耳听力下降1周。
患者1周前晚平躺坐起时无明显诱因突发眩晕,视物旋转,恶心呕吐,耳闷,左耳听力下降伴持续性耳鸣,耳鸣声不规则,意识清,急诊入院查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予止晕止吐对症处理眩晕缓解,查听力检查提示左耳听力极重度下降,平均听阈约为85db,住院予以糖皮质激素冲击、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等治疗后左耳听力无明显提升,患者受此病情困扰,已休学。既往出生时听力筛查未见明显异常。
发病以来,情绪焦躁,失眠多梦,饮食及二便尚调,察其舌质暗、苔黄稍腻,脉弦细。
中医诊断:暴聋(脾肾亏虚、痰瘀互结证)
西医诊断:突发性耳聋(左)
治则:补益脾肾、清上化痰、活血化瘀。
方药:该中药膏1剂。每袋装量15g,口服,1日2次,1次1袋,空腹或饭后2小时服用。温开水送服,疗程4周。患者诉耳鸣逐渐减轻,听力提高,情绪及睡眠均较前改善,后期随访,长期坚持服用改善体质,未发作眩晕,稍有耳鸣,听力已能满足正常上学需要。
按语:该患者青少年,先天肾精不足,后天脾虚,水失代谢,聚而成痰,郁而化热,阻滞经络,气滞血瘀,循经上泛,阻滞清窍,故眩晕耳聋耳鸣,辨证属脾肾亏虚、痰瘀互结型,因虚致实,当补虚泻实兼顾,祛邪扶正;
姜某,女,50岁,2020年11月就诊
主诉:双耳耳鸣伴听力下降半年。
半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双耳耳鸣,音调高,呈蝉鸣声,夜间加重,持续性发作,听力逐渐下降,无耳闷耳痛及眩晕,先后就诊于医院,查电测听提示双耳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平均听阈为40db,内耳MRI未见明显异常,口服甲钴胺、银杏叶制剂,症状改善不明显,自发病以来,潮热盗汗,心烦胸闷,睡眠欠佳,情绪急躁,偶有头晕疲劳感,腰膝酸软无力,饮食可,大便偏干,小便调,察其舌质红、苔黄腻,脉弦细数。
中医诊断:耳鸣耳聋(脾肾亏虚、痰瘀互结证)
西医诊断:感音神经性耳鸣耳聋(左)
治则:补益脾肾、泻火化痰、活血化瘀。
方药:该中药膏1剂。每袋装量15g,口服,1日2次,1次1袋,空腹或饭后2小时服用。温开水送服,疗程4周。患者诉睡眠好转,心情较前舒畅,潮热盗汗症状减轻,耳鸣声减小,听力稍提高;后期随访,长期坚持服用改善体质,绝经前后症状明显好转,耳鸣间断发作,声音减小,听力提高。
按语:该患者处于绝经前后,此时肾阴不足,虚火内生;情志郁结,思虑过度,致脾胃虚弱,痰湿中阻,郁久化热,阻滞气机,瘀血停滞;因脾虚气血生化不足,后天无以养先天;辨证属脾肾亏虚、痰瘀互结型。故服用本膏方,切中病机,耳鸣耳聋改善,长期服用,绝经前后诸症皆愈。

Claims (4)

1.一种治疗耳鸣耳聋的中药膏方,其特征在于:该中药膏方是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制成:
熟地黄 100-300 山药100-300 制山茱萸 100-300
泽泻 50-150 丹皮50-150 茯神 100-200
路路通 100-200 石菖蒲150-300 葛根 150-300
知母 50-150 黄柏50-150 夏枯草 50-150
制五味子 100-200 白芍 100-200 郁金 50-150
红花 30-120 地龙 50-150 醋香附 50-150
川芎 50-150 炒蔓荆子50-150 炒酸枣仁 150-400
柏子仁 100-200 煅石决明50-150 天麻 50-150
当归 50-150 怀牛膝50-150 丹参 100-200
制龟板 80-200 黄芪 100-300 炒刺蒺藜 50-150
生牡蛎 100-250 陈皮50-150 炙甘草50-150
阿胶100-300 合欢皮50-150 杜仲100-200
枳壳 50-150 蜂蜜100-300 冰糖50-15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治疗耳鸣耳聋的中药膏方,其特征在于:制备本治疗耳鸣耳聋的中药膏方的重量份配比范围是:
熟地黄 150-250 山药150-250 制山茱萸 150-250
泽泻 80-120 丹皮80-120 茯神 120-180
路路通 120-180 石菖蒲160-250 葛根 180-250
知母 60-120 黄柏60-120 夏枯草 60-120
制五味子 120-180 白芍 120-180 郁金 60-120
红花 80-100 地龙 80-120 醋香附 60-120
川芎 80-120 炒蔓荆子80-120 炒酸枣仁 200-300
柏子仁 120-180 煅石决明80-120 天麻 60-90
当归 80-120 怀牛膝80-120 丹参 120-180
制龟板 100-150 黄芪 150-250 炒刺蒺藜 60-100
生牡蛎 120-180 陈皮80-120 炙甘草80-120
阿胶180-280 合欢皮80-130 杜仲120-180
枳壳 80-120 蜂蜜150-250 冰糖80-12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治疗耳鸣耳聋的中药膏方,其特征在于:制备本治疗耳鸣耳聋的中药膏方的最佳重量份配比范围是:
熟地黄 200 山药 200 制山茱萸 200 泽泻 100
丹 皮 100 茯神 150 路路通 150 石菖蒲 200
葛 根 200 知母 100 黄 柏 100 夏枯草 100
制五味子 150 白芍 150 郁 金 80 红 花 90
地龙 100 醋香附 90 川芎 100 炒蔓荆子 90
炒酸枣仁250 柏子仁150 煅石决明100 天麻 80
当归 100 怀牛膝 100 丹参 150 制龟板 120
黄芪 200 炒刺蒺藜 80 生牡蛎 150 陈皮 100
炙甘草 100 阿胶250 合欢皮 120 杜仲 150
枳 壳100 蜂蜜 200 冰糖 10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治疗耳鸣耳聋的中药膏方,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治疗耳鸣耳聋症的中药膏方,包括以下步骤:
取熟地黄、山药 、制山茱萸、泽泻、丹皮 、茯神、路路通、石菖蒲、葛根、知母、黄柏、 夏枯草、制五味子、白芍、郁金、红花、地龙、醋香附、川芎、炒蔓荆子、炒酸枣仁、柏子仁、煅石决明、天麻、当归、怀牛膝、丹参 、制龟板、黄芪 、 炒刺蒺藜、生牡蛎、陈皮、炙甘草、合欢皮、杜仲、枳壳、蜂蜜、冰糖、阿胶共三十九味药,除阿胶、冰糖、蜂蜜外,余三十六味药加水超出药材液面4 cm浸泡12h;浸泡12h后首次煎煮,将浸泡的药材连同泡药水一起煎,沸后1小时,滤渣取汁后,药渣中加水至药面,沸后1小时取药汁,混合两次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1000ml,离心、滤过后再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1-1.25的清膏,阿胶烊化后混入上述清膏,另加入炼制好的蜂蜜,收膏至1000ml,加冰糖,混匀,分装,每袋15克,即得。
CN202310062426.9A 2023-01-13 2023-01-13 一种治疗耳鸣耳聋的中药膏方及其制备方法 Active CN11601989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62426.9A CN116019891B (zh) 2023-01-13 2023-01-13 一种治疗耳鸣耳聋的中药膏方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62426.9A CN116019891B (zh) 2023-01-13 2023-01-13 一种治疗耳鸣耳聋的中药膏方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19891A CN116019891A (zh) 2023-04-28
CN116019891B true CN116019891B (zh) 2023-10-27

Family

ID=860704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062426.9A Active CN116019891B (zh) 2023-01-13 2023-01-13 一种治疗耳鸣耳聋的中药膏方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019891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3371A (zh) * 1997-09-08 1998-02-18 王双 一种治疗耳聋的中药
CN106176645A (zh) * 2016-08-18 2016-12-07 上海典实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知柏地黄丸及其制备方法
CN108853335A (zh) * 2018-08-14 2018-11-23 陕西惠福药业有限公司 一种复聪开窍丸及其制备方法
CN109954066A (zh) * 2017-12-26 2019-07-02 贾坤胜 治疗耳鸣、耳聋的内用中药制剂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3371A (zh) * 1997-09-08 1998-02-18 王双 一种治疗耳聋的中药
CN106176645A (zh) * 2016-08-18 2016-12-07 上海典实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知柏地黄丸及其制备方法
CN109954066A (zh) * 2017-12-26 2019-07-02 贾坤胜 治疗耳鸣、耳聋的内用中药制剂
CN108853335A (zh) * 2018-08-14 2018-11-23 陕西惠福药业有限公司 一种复聪开窍丸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19891A (zh) 2023-04-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20578B (zh) 一种治疗口腔溃疡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3520621B (zh) 一种治疗老年性白内障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3749824B (zh) 一种绞股蓝降糖降压保健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03893738B (zh) 一种抑制肿瘤生长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4069474A (zh) 一种治疗脂溢性脱发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3893670B (zh) 一种治疗心脑血管病的中药药丸
CN103933405A (zh) 用于治疗气血两虚型烧伤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6019891B (zh) 一种治疗耳鸣耳聋的中药膏方及其制备方法
CN103520643B (zh) 一种用于治疗糖尿病白内障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4800610A (zh) 一种治疗帕金森病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4689240A (zh) 一种治疗气滞血瘀型黄褐斑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9200191A (zh) 收敛生肌、淡斑美白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9771567A (zh) 一种中草药扶正化瘀排毒化肿瘤的配方
CN103341054B (zh) 一种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药制剂及制备方法
CN106237249A (zh) 一种用于治疗女性更年期失眠的中药胶囊
CN116492427A (zh) 一种治疗癫痫的药物
CN105456951A (zh) 一种治疗乳房纤维腺瘤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5664048A (zh) 一种抑制胃癌细胞增殖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4162112B (zh) 一种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5194484A (zh) 一种防治卵巢癌的中药制剂及制法
CN104645247A (zh) 一种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4435176B (zh) 肝热上冲型高血压疏肝泄热药剂及制法
CN104147386A (zh) 一种治疗偏头痛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2516235A (zh) 一种治疗白血病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0960620A (zh) 一种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纯天然中药方剂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