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018309A - 物品收纳设备 - Google Patents

物品收纳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018309A
CN116018309A CN202180050061.7A CN202180050061A CN116018309A CN 116018309 A CN116018309 A CN 116018309A CN 202180050061 A CN202180050061 A CN 202180050061A CN 116018309 A CN116018309 A CN 1160183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ticle
transfer
storage
unit
rel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5006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白石彻
有井透
伊藤武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fuk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fuk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fuku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ifuku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0183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01830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1/00Storing articles, individually or in orderly arrangement, in warehouses or magazines
    • B65G1/02Storage devices
    • B65G1/04Storage devices mechanical
    • B65G1/06Storage devices mechanical with means for presenting articles for removal at predetermined position or level
    • B65G1/065Storage devices mechanical with means for presenting articles for removal at predetermined position or level with self propelled c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1/00Storing articles, individually or in orderly arrangement, in warehouses or magazines
    • B65G1/02Storage devices
    • B65G1/04Storage devices mechanical
    • B65G1/0407Storage devices mechanical using stacker cranes
    • B65G1/0421Storage devices mechanical using stacker cranes with control for stacker crane operations

Abstract

出库优先模式是使搬送装置按顺序执行第1移载动作、第2移载动作、第1行驶动作、第3移载动作和第2行驶动作的模式。第1移载动作是将第2物品移载至搬送装置的动作,第2移载动作是将第1物品移载至搬送装置的动作,第1行驶动作是在保持第1物品和第2物品的状态下行驶直至与中继部对应的位置的动作,第3移载动作是在将第1物品移载至中继部之后,将第3物品移载至搬送装置的动作,第2行驶动作是在保持第2物品和第3物品的状态下行驶直至与收纳部对应的位置的动作。

Description

物品收纳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物品收纳设备,其具备:物品收纳架,其具备能够将多个物品沿进深方向并排而收纳的收纳部;中继装置,其在入库出库部与中继部之间搬送物品;以及搬送装置,其在中继部与收纳部之间搬送物品。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平7-97006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具备能够将多个物品沿进深方向并排而收纳的物品收纳架的物品收纳设备的一个示例。以下,在背景技术的说明中在括弧内示出的符号是专利文献1的符号。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物品收纳设备具备:存放架(7),其能够将2个被存放物(8、9)沿进深方向并排而存放;和工件搬送设备(3),其在入库出库口(6)与存放架(7)之间搬送被存放物(8、9)。工件搬送设备(3)以沿存放架(7)的宽度方向并排的状态具备2个在存放架(7)存取被存放物(8、9)的入库出库设备(4、5)。而且,如专利文献1的段落0015中记载的那样,在该物品收纳设备,在不使跟前侧的被存放物(8)出库、而将里侧的被存放物(9)出库的情况下,工件搬送设备(3)在使用第1入库出库设备(4)来将跟前侧的被存放物(8)取出之后,使用第2入库出库设备(5)来将里侧的被存放物(9)取出。然后,工件搬送设备(3)在使用第1入库出库设备(4)来使跟前侧的被存放物(8)返还至存放架(7)之后,行驶直至入库出库口(6),将里侧的被存放物(9)搬出至入库出库口(6)。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7-9700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可是,如在专利文献1的段落0003中还记载的那样,有时产生紧急地将收纳于物品收纳架的物品(在专利文献1中,存放于存放架的被存放物)出库的需要。在专利文献1的物品收纳设备,在出库对象的物品(以下,称为“第1物品”)在物品收纳架相对于并非出库对象的物品(以下,称为“第2物品”)在背面侧(里侧)并排而配置的情况下,如上述那样,在第2物品和第1物品按顺序从物品收纳架取出之后,第2物品返还至物品收纳架,然后第1物品搬出至作为用于将物品出库的部位的中继部(在专利文献1中,入库出库口)。因此,与使第2物品返还至物品收纳架所需要的时间相应地,直至第1物品搬出至中继部为止的时间变长,在缩短该时间上存在改善的余地。此外,理想的是,能够谋求设备整体的物品的搬送效率的提高,并同时实现直至第1物品搬出至中继部为止的时间的缩短。
于是,期望实现如下的技术:在出库对象的物品在物品收纳架相对于并非出库对象的物品在背面侧并排而配置的情况下,能够谋求设备整体的物品的搬送效率的提高,并同时谋求直至出库对象的物品搬出至中继部为止的时间的缩短。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公开所涉及的物品收纳设备具备:物品收纳架,其具备能够将多个物品沿进深方向并排而收纳的收纳部;入库出库部,其相对于前述收纳部配置于前述物品收纳架的宽度方向的外侧,进行物品的搬入和搬出;中继装置,其在前述入库出库部与配置于前述入库出库部和前述收纳部的前述宽度方向之间的中继部之间搬送物品;搬送装置,其相对于前述收纳部在作为前述进深方向的一侧的前面侧沿前述宽度方向行驶,在前述收纳部与前述中继部之间搬送物品;以及控制装置,其控制前述搬送装置的工作,前述搬送装置以沿前述宽度方向并排的状态具备多个能够将物品相对于前述收纳部和前述中继部移载的移载机,将前述进深方向上的与前述前面侧相反的一侧作为背面侧,将从前述物品收纳架的出库对象的物品作为第1物品,将并非从前述物品收纳架的出库对象的物品作为第2物品,将多个前述移载机的1个作为第1移载机,并且将另一个作为第2移载机,前述控制装置以在前述第1物品在前述收纳部相对于前述第2物品在前述背面侧并排而配置的情况下能够将前述搬送装置的控制模式切换成出库优先模式的方式构成,前述出库优先模式是使前述搬送装置按顺序执行第1移载动作、第2移载动作、第1行驶动作、第3移载动作和第2行驶动作的模式,前述第1移载动作是使用前述第2移载机来将前述第2物品从前述收纳部移载至前述搬送装置的动作,前述第2移载动作是使用前述第1移载机来将前述第1物品从前述收纳部移载至前述搬送装置的动作,前述第1行驶动作是在保持前述第1物品和前述第2物品的状态下行驶直至与前述中继部对应的位置的动作,前述第3移载动作是在使用前述第1移载机来将前述第1物品从前述搬送装置移载至前述中继部之后,使用前述第1移载机来将作为由前述中继装置搬入至前述中继部的物品的第3物品从前述中继部移载至前述搬送装置的动作,前述第2行驶动作是在保持前述第2物品和前述第3物品的状态下行驶直至与前述收纳部对应的位置的动作。
依据本构成,在作为从物品收纳架的出库对象的物品的第1物品在物品收纳架的收纳部相对于作为并非从物品收纳架的出库对象的物品的第2物品在背面侧并排而配置的情况下能够将搬送装置的控制模式切换成出库优先模式。在出库优先模式下,能够在将第2物品和第1物品按顺序从收纳部移载至搬送装置之后,使除了第1物品之外还保持第2物品的状态的搬送装置行驶直至与中继部对应的位置,将第1物品从搬送装置移载至中继部。因而,与在将第2物品从搬送装置移载至收纳部之后(即,在返还至收纳部之后)使保持第1物品的状态的搬送装置行驶直至与中继部对应的位置的情况相比,不进行将第2物品从搬送装置移载至收纳部的动作,与此相应地,能够谋求直至第1物品搬出至中继部为止的时间的缩短。
而且,在出库优先模式下,能够在将第1物品从搬送装置移载至中继部之后,在将作为由中继装置搬入至中继部的物品(即,向物品收纳架的入库对象的物品)的第3物品从中继部移载至搬送装置之后,使保持第2物品和第3物品的状态的搬送装置行驶直至与收纳部对应的位置,将第2物品或第3物品从搬送装置移载至收纳部。因而,能够利用用于使第2物品返还至收纳部的搬送装置的行驶动作来将第3物品从中继部搬送直至与收纳部对应的位置,与不进行将第3物品从中继部移载至搬送装置的动作而使第2物品返还至收纳部的情况相比,能够谋求设备整体的物品的搬送效率的提高。
如以上那样,依据本构成,在第1物品在物品收纳架相对于第2物品在背面侧并排而配置的情况下,能够谋求设备整体的物品的搬送效率的提高,并同时谋求直至第1物品搬出至中继部为止的时间的缩短。
物品收纳设备的进一步的特征和优点从对于参照附图而说明的实施方式的以下的记载变得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物品收纳设备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2是物品收纳设备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3是控制框图。
图4是示出由控制装置执行的处理次序的流程图。
图5是示出出库优先控制的处理次序的流程图。
图6是示出入库优先控制的处理次序的流程图。
图7是示出出库控制的一种情形的图。
图8是示出出库控制的一种情形的图。
图9是示出入库控制的一种情形的图。
图10是示出入库控制的一种情形的图。
图11是示出出库优先控制的一种情形的图。
图12是示出出库优先控制的一种情形的图。
图13是示出出库优先控制的一种情形的图。
图14是示出出库优先控制的一种情形的图。
图15是示出入库优先控制的一种情形的图。
图16是示出入库优先控制的一种情形的图。
图17是示出入库优先控制的一种情形的图。
图18是示出入库优先控制的一种情形的图。
图19是其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物品收纳设备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而对物品收纳设备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此,以将本公开所涉及的物品收纳设备适用于搬送装置行驶于与物品收纳架的各层对应地形成的行驶路径的物品收纳设备的情况为示例而说明。
如图1中示出的那样,物品收纳设备100具备物品收纳架1、入库出库部2、中继装置4、搬送装置5以及控制装置9(参照图3)。物品收纳架1具备能够将多个物品W沿进深方向Y并排而收纳的收纳部10。在此,如图2中示出的那样,将在收纳部10的收纳物品W的进深方向Y的位置作为收纳位置P。收纳部10从下侧Z2(上下方向Z的下侧)支撑物品W。物品W为例如瓦楞纸壳或容器壳等。进深方向Y是与物品收纳架1的宽度方向X正交的方向。在此,宽度方向X和进深方向Y任一均为沿着水平面的水平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物品收纳架1以夹着搬送装置5的行驶路径而沿进深方向Y对置的方式设置有一对。物品收纳架1也能够作为相对于搬送装置5的行驶路径仅设置于进深方向Y的一侧的构成。
如图1和图2中示出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收纳部10以能够将2个物品W沿进深方向Y并排而收纳的方式构成。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物品W在收纳部10收纳于2个收纳位置P(具体而言,第1收纳位置P1和第2收纳位置P2)的任一个。如图2中示出的那样,第1收纳位置P1是2个收纳位置P中的前面侧Y1的收纳位置P,第2收纳位置P2是2个收纳位置P中的背面侧Y2的收纳位置P。在此,前面侧Y1是进深方向Y的一侧(具体而言,相对于收纳部10存取物品W的一侧),背面侧Y2是进深方向Y上的与前面侧Y1相反的一侧。
如图2中示出的那样,收纳部10以能够将多个物品W沿宽度方向X并排而收纳的方式构成。即,收纳部10在收纳位置P的各个(在此,第1收纳位置P1和第2收纳位置P2的各个)以能够将多个物品W沿宽度方向X并排而收纳的方式构成。例如,能够将多个板状体沿宽度方向X并排而配置,构成能够将多个物品W沿宽度方向X并排而收纳的收纳部10。该板状体例如在俯视观察(沿着上下方向Z的方向观察)下以矩形状形成,或在俯视观察下以在前面侧Y1开口的U字状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物品收纳架1在上下方向Z(铅垂方向)的多个部位具备收纳部10,以能够将物品W收纳于沿上下方向Z并排的多个层(架层)的各个的方式构成。此外,物品收纳架1也能够作为仅在上下方向Z的1个部位具备收纳部10的构成。
入库出库部2相对于收纳部10配置于宽度方向X的外侧。即,入库出库部2在宽度方向X上配置于收纳部10的配置区域的外侧。入库出库部2相对于收纳部10配置于作为宽度方向X的一侧的宽度方向第1侧X1。换而言之,收纳部10相对于入库出库部2配置于作为宽度方向X的另一侧(即,宽度方向X的与宽度方向第1侧X1相反的一侧)的宽度方向第2侧X2。在入库出库部2,进行物品W的搬入和搬出。具体而言,入库至物品收纳架1的物品W从入库线等搬入至入库出库部2,从物品收纳架1出库的物品W从入库出库部2搬出至出库线等。此外,物品W在入库出库部2的搬入和搬出也可以由搬送车或操作者等进行。
如图1和图2中示出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入库出库部2,设置有第1运送机41和第2运送机42。换而言之,在利用第1运送机41的物品W的搬送路径上或利用第2运送机42的物品W的搬送路径上设置有入库出库部2。第1运送机41是用于将物品W入库至物品收纳架1的入库用运送机,在入库出库部2将物品W朝向宽度方向第2侧X2搬送。第2运送机42是用于将物品W从物品收纳架1出库的出库用运送机,在入库出库部2将物品W朝向宽度方向第1侧X1搬送。第1运送机41为例如构成入库线的运送机,第2运送机42为例如构成出库线的运送机。作为第1运送机41和第2运送机42,能够使用例如辊式运送机或带式运送机。此外,第1运送机41或第2运送机42也能够作为与当时的物品收纳设备100的状态相应地还作为入库用运送机和出库用运送机的任一个使用的构成。
如图1和图2中示出的那样,在入库出库部2与收纳部10的宽度方向X之间,配置有中继部3。具体而言,中继部3相对于收纳部10在宽度方向第1侧X1邻接而配置。入库至物品收纳架1的物品W从入库出库部2经由中继部3搬送至收纳部10,从物品收纳架1出库的物品W从收纳部10经由中继部3搬送至入库出库部2。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中继部3,设置有第3运送机43和第4运送机44。换而言之,在利用第3运送机43的物品W的搬送路径上或利用第4运送机44的物品W的搬送路径上设置有中继部3。第3运送机43是用于将物品W入库至物品收纳架1的入库用运送机,在中继部3将物品W朝向宽度方向第2侧X2搬送。第4运送机44是用于将物品W从物品收纳架1出库的出库用运送机,在中继部3将物品W朝向宽度方向第1侧X1搬送。作为第3运送机43和第4运送机44,能够使用例如辊式运送机或带式运送机。此外,第3运送机43或第4运送机44也能够作为与当时的物品收纳设备100的状态相应地还作为入库用运送机和出库用运送机的任一个使用的构成。
如上述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夹着搬送装置5的行驶路径而沿进深方向Y对置的方式设置有一对物品收纳架1。而且,第3运送机43相对于一个物品收纳架1的收纳部10在宽度方向第1侧X1与该收纳部10沿宽度方向X并排而配置,第4运送机44相对于另一个物品收纳架1的收纳部10在宽度方向第1侧X1与该收纳部10沿宽度方向X并排而配置。另外,上述的第1运送机41相对于第3运送机43在宽度方向第1侧X1与第3运送机43沿宽度方向X并排而配置,上述的第2运送机42相对于第4运送机44在宽度方向第1侧X1与第4运送机44沿宽度方向X并排而配置。
如图1中示出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中继部3设置于配置有收纳部10的高度(上下方向Z的位置)的各个。具体而言,在配置有收纳部10的高度的各个,设置有第3运送机43和第4运送机44。而且,在入库出库部2与中继部3的宽度方向X之间,设置有第1升降装置45和第2升降装置46。第1升降装置45以由第1运送机41和第3运送机43从宽度方向X的两侧夹着的方式配置,第2升降装置46以由第2运送机42和第4运送机44从宽度方向X的两侧夹着的方式配置。第1升降装置45和第2升降装置46以能够升降的方式(即,以能够沿上下方向Z移动的方式)构成。而且,在第1升降装置45升降至与第1运送机41对应的高度的状态下,在第1升降装置45与第1运送机41之间搬送物品W,在第1升降装置45升降至与任一个第3运送机43对应的高度的状态下,在第1升降装置45与该第3运送机43之间搬送物品W。另外,在第2升降装置46升降至与第2运送机42对应的高度的状态下,在第2升降装置46与第2运送机42之间搬送物品W,在第2升降装置46升降至与任一个第4运送机44对应的高度的状态下,在第2升降装置46与该第4运送机44之间搬送物品W。
中继装置4是在入库出库部2与中继部3之间搬送物品W的装置。中继装置4将入库至物品收纳架1的物品W从入库出库部2搬送至中继部3,将从物品收纳架1出库的物品W从中继部3搬送至入库出库部2。在本实施方式中,中继装置4具备第1运送机41、第2运送机42、第3运送机43、第4运送机44、第1升降装置45和第2升降装置46。入库至物品收纳架1的物品W由第1运送机41、第1升降装置45和第3运送机43按顺序搬送,从而从入库出库部2搬送至中继部3。另外,从物品收纳架1出库的物品W由第4运送机44、第2升降装置46和第2运送机42按顺序搬送,从而从中继部3搬送至入库出库部2。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中继装置4以如下的方式构成:使用包括第1运送机41和第3运送机43的装置组(在本示例中,还包括第1升降装置45的装置组)来将物品W从入库出库部2搬送至中继部3,使用包括第2运送机42和第4运送机44的装置组(在本示例中,还包括第2升降装置46的装置组)来将物品W从中继部3搬送至入库出库部2。此外,中继装置4也能够将1个装置组用于物品W从入库出库部2向中继部3的搬送和物品W从中继部3向入库出库部2的搬送的两者,在此情况下,中继装置4也能够作为仅具备上述2个装置组中的一个的构成。
搬送装置5是相对于收纳部10在前面侧Y1沿宽度方向X行驶、在收纳部10与中继部3(在本实施方式中,第3运送机43和第4运送机44)之间搬送物品W的装置。即,搬送装置5进行沿宽度方向X行驶的行驶动作R和物品W相对于收纳部10或中继部3的移载动作T。搬送装置5将入库至物品收纳架1的物品W从中继部3(在本实施方式中,第3运送机43)搬送至收纳部10,将从物品收纳架1出库的物品W从收纳部10搬送至中继部3(在本实施方式中,第4运送机44)。如图1中示出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搬送装置5的行驶路径与物品收纳架1的各层对应地与物品收纳架1的层数(换而言之,沿上下方向Z并排的收纳部10的数量)数量相同地形成。具体而言,如图1和图2中示出的那样,搬送装置5的行驶路径由在上下方向Z的相同位置以沿进深方向Y对置的方式配置的一对轨道51形成。搬送装置5配置于各层的行驶路径,在相互相同的层的收纳部10与中继部3之间(换而言之,在配置于上下方向Z的相同位置的收纳部10与中继部3之间)搬送物品W。在图1中,仅示出配置于最上侧Z1(上下方向Z的上侧)的搬送装置5。
如图2中示出的那样,搬送装置5以沿宽度方向X并排的状态具备多个能够将物品W相对于收纳部10和中继部3移载的移载机60。搬送装置5使用移载机60来进行物品W的移载动作T。搬送装置5具备沿宽度方向X行驶的行驶部50,移载机60被行驶部50支撑。如上述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夹着搬送装置5的行驶路径而沿进深方向Y对置的方式设置有一对物品收纳架1,搬送装置5以相对于一对物品收纳架1的任一个的收纳部10都能够使用移载机60来将物品W移载的方式构成。
在此,将多个移载机60的1个作为第1移载机61,并且将另一个作为第2移载机62。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移载机61相对于第2移载机62配置于宽度方向第1侧X1。具体而言,第1移载机61是相对于第2移载机62在宽度方向第1侧X1邻接的移载机60。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于搬送装置5的移载机60的数量是2个。即,搬送装置5具备第1移载机61和第2移载机62的2个移载机60。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在收纳部10沿进深方向Y并排而收纳的物品W的数量和设置于搬送装置5的移载机60的数量为相互相等的数量(具体而言,2个)。
移载机60以使物品W沿进深方向Y移动而移载物品W的方式构成。具体而言,移载机60通过使物品W向前面侧Y1移动,将物品W从收纳部10或中继部3等移载对象部位移载至搬送装置5,通过使物品W向背面侧Y2移动,将物品W从搬送装置5移载至移载对象部位。从移载对象部位移载至搬送装置5的物品W被搬送装置5所具备的支撑部(移载机60所具备的支撑部或行驶部50所具备的支撑部等)支撑,从而被搬送装置5保持。在图2中,示出如下的状况:第1移载机61进行将物品W在收纳部10的第1收纳位置P1与搬送装置5之间移载的移载动作T,第2移载机62进行将物品W在收纳部10的第2收纳位置P2与搬送装置5之间移载的移载动作T。这样,移载机60以相对于在收纳部10的任一个收纳位置P都(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第1收纳位置P1和第2收纳位置P2的任一个都)能够将物品W移载的方式构成。另外,第1移载机61和第2移载机62以如下的方式设置于搬送装置5:能够使用这2个移载机60来将在收纳部10或中继部3沿宽度方向X并排的2个物品W(在此,不将其它物品W夹在之间而沿宽度方向X并排的2个物品W)同时或并行地在移载对象部位与搬送装置5之间移载。
如图2中示出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移载机60以如下的方式构成:通过利用进退机构65(滑动机构等)来使抵接于物品W的抵接部66沿进深方向Y进行进退移动(向背面侧Y2的进移动和向前面侧Y1的退移动),使物品W沿进深方向Y移动。具体而言,移载机60通过使抵接部66向背面侧Y2进行进移动而由抵接部66将物品W向背面侧Y2推出,将该物品W从搬送装置5移载至移载对象部位。另外,移载机60通过使抵接部66向前面侧Y1进行退移动而由抵接部66将物品W向前面侧Y1拉入,将物品W从移载对象部位移载至搬送装置5。在图2中,为了简化,省略在将物品W向背面侧Y2推出时使用的抵接部66的图示。此外,移载机60的构成不限于此,例如,作为移载机60,也能够使用使从下侧Z2支撑物品W的支撑体沿进深方向Y进行进退移动的叉式移载机或使夹持物品W的夹紧部沿进深方向Y进行进退移动的夹紧式移载机等。
控制装置9是控制搬送装置5的工作的装置。控制装置9具备CPU等运算处理装置,并且具备存储器等外围电路,通过这些硬件与在运算处理装置等硬件上执行的程序的协作来实现控制装置9的各功能。控制装置9通过例如基于各种传感器的检测信息而控制各种马达的驱动,控制搬送装置5的工作。控制装置9控制行驶部50的工作以进行行驶动作R,并且控制移载机60的工作(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移载机61的工作和第2移载机62的工作)以进行移载动作T。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控制装置9的技术的特征也能够适用于搬送装置5的控制方法,搬送装置5的控制方法也在本说明书中公开。在该控制方法中,包括进行图4至图6中示出的各处理(各步骤)的工序。
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装置9基于来自上级的控制装置的指令而进行使物品W从物品收纳架1出库的出库控制或将物品W入库至物品收纳架1的入库控制。控制装置9在进行出库控制的情况下,使搬送装置5按顺序执行行驶直至与物品W在收纳部10的收纳场所对应的位置(具体而言,移载机60与该物品W沿进深方向Y对置的位置)的行驶动作R、使用移载机60来将该物品W从收纳部10移载至搬送装置5的移载动作T、在保持该物品W的状态下行驶直至与中继部3对应的位置(具体而言,移载机60与该物品W在中继部3的移载场所沿进深方向Y对置的位置)的行驶动作R以及使用移载机60来将该物品W从搬送装置5移载至中继部3的移载动作T。
控制装置9在进行入库控制的情况下,使搬送装置5按顺序执行行驶直至与中继部3对应的位置(具体而言,移载机60与配置于中继部3的物品W沿进深方向Y对置的位置)的行驶动作R、使用移载机60来将该物品W从中继部3移载至搬送装置5的移载动作T、在保持该物品W的状态下行驶直至与收纳部10对应的位置(具体而言,移载机60与该物品W在收纳部10的收纳场所沿进深方向Y对置的位置)的行驶动作R以及使用移载机60来将该物品W从搬送装置5移载至收纳部10的移载动作T。
在以下,将从物品收纳架1的出库对象的物品W作为第1物品W1,将并非从物品收纳架1的出库对象的物品W作为第2物品W2。图7至图10按时序示出控制装置9在执行使2个第1物品W1从物品收纳架1出库的出库控制之后,执行将2个物品W入库至物品收纳架1的入库控制的场景的一个示例。图8示出在自图7以后的时刻的情形,图9示出在自图8以后的时刻的情形,图10示出在自图9以后的时刻的情形。
如图7中示出的那样,搬送装置5在进行行驶直至与2个第1物品W1在收纳部10的收纳场所对应的位置的行驶动作R之后,进行使用第1移载机61和第2移载机62来将2个第1物品W1从收纳部10移载至搬送装置5的移载动作T。在图7中示出的示例中,在该时刻,中继装置4进行将搬入对象的2个物品W搬入至中继部3的搬入动作E。然后,如图8中示出的那样,搬送装置5在进行在保持2个第1物品W1的状态下行驶直至与中继部3对应的位置的行驶动作R之后,进行使用第1移载机61和第2移载机62来将2个第1物品W1从搬送装置5移载至中继部3的移载动作T。
如图9中示出的那样,搬送装置5进行使用第1移载机61和第2移载机62来将配置于中继部3的2个物品W从中继部3移载至搬送装置5的移载动作T。在图9中示出的示例中,在该时刻,中继装置4进行将2个第1物品W1从中继部3搬出的搬出动作L。然后,如图10中示出的那样,搬送装置5在进行在保持2个物品W的状态下行驶直至与收纳部10对应的位置的行驶动作R之后,进行使用第1移载机61和第2移载机62来将2个物品W从搬送装置5移载至收纳部10的移载动作T。在图10中示出的示例中,在该时刻,中继装置4进行将搬入对象的2个物品W搬入至中继部3的搬入动作E。
可是,作为出库对象的物品W的第1物品W1有时在收纳部10相对于作为并非出库对象的物品W的第2物品W2在背面侧Y2并排(具体而言,不将其它物品W夹在之间而在背面侧Y2并排)而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宽度方向X的相同位置,在第1物品W1收纳于第2收纳位置P2且第2物品W2收纳于第1收纳位置P1的情况下,第1物品W1相对于第2物品W2在背面侧Y2并排而配置。控制装置9以在第1物品W1在收纳部10相对于第2物品W2在背面侧Y2并排而配置的情况下能够将搬送装置5的控制模式切换成出库优先模式的方式构成。
出库优先模式是使搬送装置5按顺序执行第1移载动作T1、第2移载动作T2、第1行驶动作R1、第3移载动作T3和第2行驶动作R2的模式。此外,按顺序执行多个对象动作(在此,上述5个动作)意味着,即使在中途执行除了这些多个对象动作以外的动作(例如,为了进行下一个对象动作而需要的行驶动作R)的情况下,这些多个对象动作的执行顺序也为预先确定的顺序(在此,第1移载动作T1、第2移载动作T2、第1行驶动作R1、第3移载动作T3和第2行驶动作R2的顺序)。此外,与需要相应地随时进行搬送装置5的行驶动作R。
在此,第1移载动作T1是使用第2移载机62来将第2物品W2从收纳部10移载至搬送装置5的动作。第2移载动作T2是使用第1移载机61来将第1物品W1从收纳部10移载至搬送装置5的动作。第1行驶动作R1是在保持第1物品W1和第2物品W2的状态下行驶直至与中继部3对应的位置的动作。第3移载动作T3是在使用第1移载机61来将第1物品W1从搬送装置5移载至中继部3之后,使用第1移载机61来将作为由中继装置4搬入至中继部3的物品W的第3物品W3从中继部3移载至搬送装置5的动作。第2行驶动作R2是在保持第2物品W2和第3物品W3的状态下行驶直至与收纳部10对应的位置的动作。
控制装置9在将搬送装置5的控制模式切换成出库优先模式的情况下,进行基于出库优先模式而使搬送装置5工作的出库优先控制。即,控制物品收纳设备100的控制方法包括将搬送装置5的控制模式切换成出库优先模式的模式切换工序和基于出库优先模式而使搬送装置5工作的出库优先控制工序(执行出库优先控制的工序)。如图5中示出的那样,在出库优先控制中,控制搬送装置5的工作,以按顺序执行第1移载动作T1(步骤#10)、第2移载动作T2(步骤#11)、第1行驶动作R1(步骤#12)、第3移载动作T3(步骤#13)和第2行驶动作R2(步骤#14)。
图11至图14按时序示出控制装置9执行出库优先控制的场景的一个示例。图12示出在自图11以后的时刻的情形,图13示出在自图12以后的时刻的情形,图14示出在自图13以后的时刻的情形。
如图11中示出的那样,搬送装置5在进行行驶直至与第1物品W1和第2物品W2在收纳部10的收纳场所对应的位置(具体而言,第2移载机62与第2物品W2沿进深方向Y对置的位置)的行驶动作R之后,进行第1移载动作T1。在本示例中,在该时刻,中继装置4进行将作为搬入对象的2个物品W的第3物品W3和第4物品W4搬入至中继部3的搬入动作E。然后,如图12中示出的那样,搬送装置5在进行在保持第2物品W2的状态下行驶直至第1移载机61与第1物品W1沿进深方向Y对置的位置的行驶动作R(在此,向宽度方向第2侧X2行驶的行驶动作R)之后,进行第2移载动作T2。即,在第1移载动作T1与第2移载动作T2之间,进行在保持第2物品W2的状态下行驶的行驶动作R。
如图13中示出的那样,搬送装置5进行第1行驶动作R1。在图13中示出的示例中,第1行驶动作R1中的与中继部3对应的位置为第1移载机61与配置于中继部3的第3物品W3沿进深方向Y对置的位置。另外,在图13中示出的示例中,第3物品W3相对于第4物品W4配置于宽度方向第1侧X1。搬送装置5在进行第1行驶动作R1之后,进行第3移载动作T3。在第3移载动作T3中,在使用第1移载机61来将第1物品W1从搬送装置5移载至中继部3之后(参照图13),使用第1移载机61来将第3物品W3从中继部3移载至搬送装置5(参照图14)。中继装置4进行将从搬送装置5移载至中继部3的第1物品W1从中继部3搬出的搬出动作L。
如图14中示出的那样,搬送装置5进行第2行驶动作R2。第2行驶动作R2中的与收纳部10对应的位置为第1移载机61与第3物品W3在收纳部10的收纳场所沿进深方向Y对置的位置、第2移载机62与第2物品W2在收纳部10的收纳场所沿进深方向Y对置的位置或第1移载机61与第3物品W3在收纳部10的收纳场所沿进深方向Y对置且第2移载机62与第2物品W2在收纳部10的收纳场所沿进深方向Y对置的位置。虽然省略图示,但搬送装置5在进行第2行驶动作R2之后,进行使用第1移载机61来将第3物品W3从搬送装置5移载至收纳部10的移载动作T或使用第2移载机62来将第2物品W2从搬送装置5移载至收纳部10的移载动作T。
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装置9以在第1物品W1在收纳部10相对于第2物品W2在背面侧Y2并排而配置的情况下,除了出库优先模式之外,还能够将搬送装置5的控制模式切换成入库优先模式的方式构成。
入库优先模式是如下的模式:使搬送装置5按顺序执行第1移载动作T1、第2移载动作T2、第3行驶动作R3、第3移载动作T3和第4行驶动作R4,并且使搬送装置5在第1移载动作T1与第3行驶动作R3之间执行第4移载动作T4,在第3行驶动作R3与第4行驶动作R4之间执行第5移载动作T5。在此,第4移载动作T4是使用第2移载机62来将第2物品W2从搬送装置5移载至收纳部10(具体而言,后述的对象移载场所)的动作。第3行驶动作R3是在保持第1物品W1的状态下行驶直至与中继部3对应的位置的动作。第5移载动作T5是使用第2移载机62来将为由中继装置4搬入至中继部3的物品W且与第3物品W3不同的第4物品W4从中继部3移载至搬送装置5的动作。第4行驶动作R4是在保持第3物品W3和第4物品W4的状态下行驶直至与收纳部10对应的位置的动作。
控制装置9在将搬送装置5的控制模式切换成入库优先模式的情况下,进行基于入库优先模式而使搬送装置5工作的入库优先控制。即,控制物品收纳设备100的控制方法包括将搬送装置5的控制模式切换成入库优先模式的模式切换工序和基于入库优先模式而使搬送装置5工作的入库优先控制工序(执行入库优先控制的工序)。如图6中示出的那样,在入库优先控制中,控制搬送装置5的工作,以按顺序执行第1移载动作T1(步骤#20)、第2移载动作T2(步骤#21)、第3行驶动作R3(步骤#23)、第3移载动作T3(步骤#24)和第4行驶动作R4(步骤#26),且在第1移载动作T1(步骤#20)与第3行驶动作R3(步骤#23)之间执行第4移载动作T4(步骤#22),在第3行驶动作R3(步骤#23)与第4行驶动作R4(步骤#26)之间执行第5移载动作T5(步骤#25)。
在图6中,例示在第2移载动作T2与第3行驶动作R3之间执行第4移载动作T4的情况,但也可以作为在第1移载动作T1与第2移载动作T2之间执行第4移载动作T4的构成或与第2移载动作T2并行地执行第4移载动作T4的构成。此外,并行地执行2个动作意味着,以一个动作期间和另一个动作期间至少一部分重复的方式执行2个动作。另外,在图6中,例示在第3移载动作T3与第4行驶动作R4之间执行第5移载动作T5的情况,但也可以作为在第3行驶动作R3与第3移载动作T3之间执行第5移载动作T5的构成或与第3移载动作T3并行地执行第5移载动作T5的构成。
图15至图18按时序示出控制装置9执行入库优先控制的场景的一个示例。图16示出在自图15以后的时刻的情形,图17示出在自图16以后的时刻的情形,图18示出在自图17以后的时刻的情形。
虽然省略图示,但与图11中示出的示例同样地,搬送装置5在进行行驶动作R之后,进行第1移载动作T1。然后,如图15中示出的那样,与图12中示出的示例同样地,搬送装置5在进行行驶动作R之后,进行第2移载动作T2。在本示例中,在该时刻,中继装置4进行将第3物品W3和第4物品W4搬入至中继部3的搬入动作E。如图16中示出的那样,搬送装置5在进行在保持第1物品W1和第2物品W2的状态下行驶直至与第2物品W2在收纳部10的移载场所(以下,称为“对象移载场所”)对应的位置(具体而言,第2移载机62与对象移载场所沿进深方向Y对置的位置)的行驶动作R之后,进行第4移载动作T4。对象移载场所是在收纳部10的空的场所。
对象移载场所是第1收纳位置P1和第2收纳位置P2的任一个均可,但在相对于第2收纳位置P2在前面侧Y1并排的第1收纳位置P1未收纳物品W的情况下,该第2收纳位置P2被选择作为对象移载场所。也能够使对象移载场所为收纳有第1物品W1的场所或收纳有第2物品W2的场所。另外,如本示例那样,在继第2移载动作T2之后进行第4移载动作T4的情况下,出于将第3行驶动作R3中的搬送装置5的行驶距离抑制得较短这一观点,合适的是,使对象移载场所为配置于在收纳部10的收纳有第1物品W1和第2物品W2的场所和中继部3的宽度方向X之间的场所。此外,控制装置9也能够作为如下的构成:以存在配置于在收纳部10的收纳有第1物品W1和第2物品W2的场所与中继部3的宽度方向X之间的对象移载场所为条件,将搬送装置5的控制模式切换成入库优先模式。
如图17中示出的那样,搬送装置5进行第3行驶动作R3。在图17中示出的示例中,第3行驶动作R3中的与中继部3对应的位置为第1移载机61与配置于中继部3的第3物品W3沿进深方向Y对置的位置。另外,在图17中示出的示例中,第3物品W3相对于第4物品W4配置于宽度方向第1侧X1,第3行驶动作R3中的与中继部3对应的位置为第1移载机61与配置于中继部3的第3物品W3沿进深方向Y对置且第2移载机62与配置于中继部3的第4物品W4沿进深方向Y对置的位置。搬送装置5在进行第3行驶动作R3之后,进行第3移载动作T3。在第3移载动作T3中,在使用第1移载机61来将第1物品W1从搬送装置5移载至中继部3之后(参照图17),使用第1移载机61来将第3物品W3从中继部3移载至搬送装置5(参照图18)。中继装置4进行将从搬送装置5移载至中继部3的第1物品W1从中继部3搬出的搬出动作L。
如图18中示出的那样,在本示例中,搬送装置5与第3移载动作T3并行地进行第5移载动作T5。然后,搬送装置5在进行第3移载动作T3和第5移载动作T5之后,进行第4行驶动作R4。第4行驶动作R4中的与收纳部10对应的位置为第1移载机61与第3物品W3在收纳部10的收纳场所沿进深方向Y对置的位置、第2移载机62与第4物品W4在收纳部10的收纳场所沿进深方向Y对置的位置或第1移载机61与第3物品W3在收纳部10的收纳场所沿进深方向Y对置且第2移载机62与第4物品W4在收纳部10的收纳场所沿进深方向Y对置的位置。虽然省略图示,但搬送装置5在进行第4行驶动作R4之后,进行使用第1移载机61来将第3物品W3从搬送装置5移载至收纳部10的移载动作T或使用第2移载机62来将第4物品W4从搬送装置5移载至收纳部10的移载动作T。
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装置9以如下的方式构成:在第1物品W1在收纳部10相对于第2物品W2在背面侧Y2并排而配置的情况下,至少基于与第1物品W1相关的信息而判定第1物品W1从物品收纳架1出库是否与第4物品W4向物品收纳架1入库相比而优先级更高。即,控制物品收纳设备100的控制方法包括判定第1物品W1从物品收纳架1出库是否与第4物品W4向物品收纳架1入库相比而优先级更高的优先级判定工序。控制装置9例如从上级的控制装置取得与第1物品W1相关的信息。上述的判定仅基于与第1物品W1相关的信息而进行,或除了与第1物品W1相关的信息之外,还基于其它信息(例如,第4物品W4的信息)而进行。此外,控制装置9也能够作为不基于与第1物品W1相关的信息而进行上述的判定的构成。
与第1物品W1相关的信息为例如第1物品W1的期限(交货期或使用期限等)的信息。在此情况下,在直至该期限为止的剩余时间低于阈值的情况下,控制装置9能够作为判定为第1物品W1从物品收纳架1出库与第4物品W4向物品收纳架1入库相比而优先级更高的构成。另外,也能够将与第1物品W1相关的信息作为第1物品W1是否是与其它物品W汇集而作为1组出库的物品W的信息。在此情况下,在第1物品W1是与其它物品W汇集而作为1组出库的物品W的情况下,控制装置9能够作为判定为第1物品W1从物品收纳架1出库与第4物品W4向物品收纳架1入库相比而优先级更高的构成。
控制装置9在判定为第1物品W1从物品收纳架1出库与第4物品W4向物品收纳架1入库相比而优先级更高的情况下,将搬送装置5的控制模式切换成出库优先模式,在判定为第1物品W1从物品收纳架1出库与第4物品W4向物品收纳架1入库相比而优先级更低的情况下(即,在未判定为第1物品W1从物品收纳架1出库与第4物品W4向物品收纳架1入库相比而优先级更高的情况下),将搬送装置5的控制模式切换成入库优先模式。即,控制物品收纳设备100的控制方法包括如下的模式切换工序:在判定为第1物品W1从物品收纳架1出库与第4物品W4向物品收纳架1入库相比而优先级更高的情况下,将搬送装置5的控制模式切换成出库优先模式,在判定为第1物品W1从物品收纳架1出库与第4物品W4向物品收纳架1入库相比而优先级更低的情况下,将搬送装置5的控制模式切换成入库优先模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装置9按照图4中示出的流程图,将搬送装置5的控制模式切换成出库优先模式和入库优先模式。具体而言,控制装置9在第1物品W1在收纳部10相对于第2物品W2在背面侧Y2并排而配置的情况下(步骤#01:是),至少基于与第1物品W1相关的信息而判定第1物品W1从物品收纳架1出库是否与第4物品W4向物品收纳架1入库相比而优先级更高(步骤#02)。控制装置9在判定为第1物品W1从物品收纳架1出库与第4物品W4向物品收纳架1入库相比而优先级更高的情况下(步骤#02:是),将搬送装置5的控制模式切换成出库优先模式,执行如图5中例示的那样的出库优先控制(步骤#03)。另外,在控制装置9未判定为第1物品W1从物品收纳架1出库与第4物品W4向物品收纳架1入库相比而优先级更高的情况下(步骤#02:否),将搬送装置5的控制模式切换成入库优先模式,执行如图6中例示的那样的入库优先控制(步骤#04)。
〔其它实施方式〕
接着,对物品收纳设备的其它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1)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搬送装置5是沿着与物品收纳架1的各层对应地设置的行驶路径行驶的搬送装置的构成为示例而进行了说明。可是,本公开不限定于这样的构成,也能够将搬送装置5作为例如堆垛起重机等其它构成的搬送装置。
在图19中,示出在搬送装置5是堆垛起重机的情况下的一个示例。在图19中示出的示例中,形成搬送装置5的行驶路径的轨道51设置于地板部。而且,搬送装置5具备:行驶部50,其被轨道51引导而沿宽度方向X行驶;和升降体53,其被竖立设置于行驶部50的柱52引导而升降。移载机60被升降体53支撑,在升降体53升降至与移载对象的收纳部10对应的高度的状态下,在搬送装置5与该收纳部10之间移载物品W。另外,在升降体53升降至与中继部3对应的高度的状态下,移载机60在搬送装置5与中继部3之间移载物品W。此外,在图19中示出的示例中,中继装置4不具备第1升降装置45或第2升降装置46,入库至物品收纳架1的物品W由第1运送机41和第3运送机43按顺序搬送,从而从入库出库部2搬送至中继部3,从物品收纳架1出库的物品W由第4运送机44和第2运送机42按顺序搬送,从而从中继部3搬送至入库出库部2。
(2)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如下的构成为示例而进行了说明:控制装置9判定第1物品W1从物品收纳架1出库是否与第4物品W4向物品收纳架1入库相比而优先级更高,将搬送装置5的控制模式切换成出库优先模式和入库优先模式。可是,本公开不限定于这样的构成,控制装置9也能够作为如下的构成:不进行第1物品W1从物品收纳架1出库是否与第4物品W4向物品收纳架1入库相比而优先级更高的判定,而将搬送装置5的控制模式切换成出库优先模式和入库优先模式。例如,控制装置9能够作为如下的构成:在从物品收纳架1出库的物品W比入库至物品收纳架1的物品W更多的状况下、或在从物品收纳架1出库的物品W通常比入库至物品收纳架1的物品W更多的时间段或期间,将搬送装置5的控制模式切换成出库优先模式。
(3)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如下的构成为示例而进行了说明:在第1物品W1在收纳部10相对于第2物品W2在背面侧Y2并排而配置的情况下,除了出库优先模式之外,控制装置9还能够将搬送装置5的控制模式切换成入库优先模式。可是,本公开不限定于这样的构成,物品W从物品收纳架1出库在需要该物品W的情况下进行,因而与物品W向物品收纳架1入库相比,物品W从物品收纳架1出库一般要求迅速性,鉴于此,控制装置9也能够作为如下的构成:在第1物品W1在收纳部10相对于第2物品W2在背面侧Y2并排而配置的情况下,始终将搬送装置5的控制模式切换成出库优先模式。
(4)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第1移载机61相对于第2移载机62配置于宽度方向第1侧X1的构成为示例而进行了说明。可是,本公开不限定于这样的构成,也能够作为第1移载机61相对于第2移载机62配置于宽度方向第2侧X2的构成。在此情况下,与上述的实施方式不同,图12或图15中示出的行驶动作R为向宽度方向第1侧X1行驶的行驶动作R,第3物品W3在中继部3相对于第4物品W4配置于宽度方向第2侧X2。
(5)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如下的构成为示例而进行了说明:能够在收纳部10沿进深方向Y并排而收纳的物品W的数量和设置于搬送装置5的移载机60的数量均为2个。可是,本公开不限定于这样的构成,这些数量也可以是3以上的整数(例如,3)。另外,与上述的实施方式不同,能够在收纳部10沿进深方向Y并排而收纳的物品W的数量和设置于搬送装置5的移载机60的数量也可以为相互不同的数量。在能够在收纳部10沿进深方向Y并排而收纳的物品W的数量为3以上的构成中,例如,在第2物品W2收纳于最前面侧Y1的收纳位置P的情况下、或在相对于第2物品W2在前面侧Y1未收纳其它物品W的情况下,由控制装置9执行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各控制。
(6)此外,只要不产生矛盾,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所公开的构成就还能够与其它实施方式中所公开的构成组合而适用(包括作为其它实施方式说明的实施方式彼此的组合)。关于其它构成,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点上也都只不过是例示。因此,在不脱离本公开的宗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进行各种改变。
〔上述实施方式的概要〕
以下,对在上述中说明的物品收纳设备的概要进行说明。
物品收纳设备具备:物品收纳架,其具备能够将多个物品沿进深方向并排而收纳的收纳部;入库出库部,其相对于前述收纳部配置于前述物品收纳架的宽度方向的外侧,进行物品的搬入和搬出;中继装置,其在前述入库出库部与配置于前述入库出库部和前述收纳部的前述宽度方向之间的中继部之间搬送物品;搬送装置,其相对于前述收纳部在作为前述进深方向的一侧的前面侧沿前述宽度方向行驶,在前述收纳部与前述中继部之间搬送物品;以及控制装置,其控制前述搬送装置的工作,前述搬送装置以沿前述宽度方向并排的状态具备多个能够将物品相对于前述收纳部和前述中继部移载的移载机,将前述进深方向上的与前述前面侧相反的一侧作为背面侧,将从前述物品收纳架的出库对象的物品作为第1物品,将并非从前述物品收纳架的出库对象的物品作为第2物品,将多个前述移载机的1个作为第1移载机,并且将另一个作为第2移载机,前述控制装置以在前述第1物品在前述收纳部相对于前述第2物品在前述背面侧并排而配置的情况下能够将前述搬送装置的控制模式切换成出库优先模式的方式构成,前述出库优先模式是使前述搬送装置按顺序执行第1移载动作、第2移载动作、第1行驶动作、第3移载动作和第2行驶动作的模式,前述第1移载动作是使用前述第2移载机来将前述第2物品从前述收纳部移载至前述搬送装置的动作,前述第2移载动作是使用前述第1移载机来将前述第1物品从前述收纳部移载至前述搬送装置的动作,前述第1行驶动作是在保持前述第1物品和前述第2物品的状态下行驶直至与前述中继部对应的位置的动作,前述第3移载动作是在使用前述第1移载机来将前述第1物品从前述搬送装置移载至前述中继部之后,使用前述第1移载机来将作为由前述中继装置搬入至前述中继部的物品的第3物品从前述中继部移载至前述搬送装置的动作,前述第2行驶动作是在保持前述第2物品和前述第3物品的状态下行驶直至与前述收纳部对应的位置的动作。
依据本构成,在作为从物品收纳架的出库对象的物品的第1物品在物品收纳架的收纳部相对于作为并非从物品收纳架的出库对象的物品的第2物品在背面侧并排而配置的情况下能够将搬送装置的控制模式切换成出库优先模式。在出库优先模式下,能够在将第2物品和第1物品按顺序从收纳部移载至搬送装置之后,使除了第1物品之外还保持第2物品的状态的搬送装置行驶直至与中继部对应的位置,将第1物品从搬送装置移载至中继部。因而,与在将第2物品从搬送装置移载至收纳部之后(即,在返还至收纳部之后)使保持第1物品的状态的搬送装置行驶直至与中继部对应的位置的情况相比,不进行将第2物品从搬送装置移载至收纳部的动作,与此相应地,能够谋求直至第1物品搬出至中继部为止的时间的缩短。
而且,在出库优先模式下,能够在将第1物品从搬送装置移载至中继部之后,在将作为由中继装置搬入至中继部的物品(即,向物品收纳架的入库对象的物品)的第3物品从中继部移载至搬送装置之后,使保持第2物品和第3物品的状态的搬送装置行驶直至与收纳部对应的位置,将第2物品或第3物品从搬送装置移载至收纳部。因而,能够利用用于使第2物品返还至收纳部的搬送装置的行驶动作来将第3物品从中继部搬送直至与收纳部对应的位置,与不进行将第3物品从中继部移载至搬送装置的动作而使第2物品返还至收纳部的情况相比,能够谋求设备整体的物品的搬送效率的提高。
如以上那样,依据本构成,在第1物品在物品收纳架相对于第2物品在背面侧并排而配置的情况下,能够谋求设备整体的物品的搬送效率的提高,并同时谋求直至第1物品搬出至中继部为止的时间的缩短。
在此,合适的是,前述控制装置以在前述第1物品在前述收纳部相对于前述第2物品在前述背面侧并排而配置的情况下,除了前述出库优先模式之外,还能够将前述搬送装置的控制模式切换成入库优先模式的方式构成,前述入库优先模式是使前述搬送装置按顺序执行前述第1移载动作、前述第2移载动作、第3行驶动作、前述第3移载动作和第4行驶动作,并且使前述搬送装置在前述第1移载动作与前述第3行驶动作之间执行第4移载动作、在前述第3行驶动作与前述第4行驶动作之间执行第5移载动作的模式,前述第4移载动作是使用前述第2移载机来将前述第2物品从前述搬送装置移载至前述收纳部的动作,前述第3行驶动作是在保持前述第1物品的状态下行驶直至与前述中继部对应的位置的动作,前述第5移载动作是使用前述第2移载机来将为由前述中继装置搬入至前述中继部的物品且与前述第3物品不同的第4物品从前述中继部移载至前述搬送装置的动作,前述第4行驶动作是在保持前述第3物品和前述第4物品的状态下行驶直至与前述收纳部对应的位置的动作。
依据本构成,在作为从物品收纳架的出库对象的物品的第1物品在物品收纳架的收纳部相对于作为并非从物品收纳架的出库对象的物品的第2物品在背面侧并排而配置的情况下,不仅将搬送装置的控制模式切换成出库优先模式,还能够切换成入库优先模式。在入库优先模式下,能够使将第2物品从搬送装置移载至收纳部之后的搬送装置(即,未保持第2物品的状态的搬送装置)行驶直至与中继部对应的位置,将第1物品从搬送装置移载至中继部。在入库优先模式下,直至第1物品搬出至中继部为止的时间与出库优先模式相比而容易变长,但能够利用用于将第3物品从中继部搬送直至与收纳部对应的位置的搬送装置的行驶动作来将第4物品从中继部搬送直至与收纳部对应的位置。因此,能够将第1物品搬出至中继部,并同时效率良好地将多个物品入库至物品收纳架。因而,例如,在频繁地产生物品向物品收纳架入库的要求的状况下,将搬送装置的控制模式切换成入库优先模式,从而能够谋求设备整体的物品的搬送效率的提高。
如上述那样,合适的是,在前述第1物品在前述收纳部相对于前述第2物品在前述背面侧并排而配置的情况下、除了前述出库优先模式之外、前述控制装置还能够将前述搬送装置的控制模式切换成前述入库优先模式的构成中,前述控制装置至少基于与前述第1物品相关的信息而判定前述第1物品从前述物品收纳架出库是否与前述第4物品向前述物品收纳架入库相比而优先级更高,在判定为前述第1物品从前述物品收纳架出库与前述第4物品向前述物品收纳架入库相比而优先级更高的情况下,将前述搬送装置的控制模式切换成前述出库优先模式,在判定为前述第1物品从前述物品收纳架出库与前述第4物品向前述物品收纳架入库相比而优先级更低的情况下,将前述搬送装置的控制模式切换成前述入库优先模式。
依据本构成,在第1物品从物品收纳架出库与第4物品向物品收纳架入库相比而优先级更高的状况下,将搬送装置的控制模式切换成出库优先模式,从而能够迅速地将第1物品搬出至中继部。另一方面,在第1物品从物品收纳架出库与第4物品向物品收纳架入库相比而优先级更低的状况下,将搬送装置的控制模式切换成入库优先模式,从而能够将第1物品搬出至中继部,并同时效率良好地将多个物品入库至物品收纳架。
本公开所涉及的物品收纳设备能够起到上述的各效果中的至少1个即可。
符号说明
1:物品收纳架
2:入库出库部
3:中继部
4:中继装置
5:搬送装置
9:控制装置
10:收纳部
60:移载机
61:第1移载机
62:第2移载机
100:物品收纳设备
R1:第1行驶动作
R2:第2行驶动作
R3:第3行驶动作
R4:第4行驶动作
T1:第1移载动作
T2:第2移载动作
T3:第3移载动作
T4:第4移载动作
T5:第5移载动作
W:物品
W1:第1物品
W2:第2物品
W3:第3物品
W4:第4物品
X:宽度方向
Y:进深方向
Y1:前面侧
Y2:背面侧。

Claims (3)

1.一种物品收纳设备,其具备:
物品收纳架,其具备能够将多个物品沿进深方向并排而收纳的收纳部;
入库出库部,其相对于所述收纳部配置于所述物品收纳架的宽度方向的外侧,进行物品的搬入和搬出;
中继装置,其在所述入库出库部与配置于所述入库出库部和所述收纳部的所述宽度方向之间的中继部之间搬送物品;
搬送装置,其相对于所述收纳部在作为所述进深方向的一侧的前面侧沿所述宽度方向行驶,在所述收纳部与所述中继部之间搬送物品;以及
控制装置,其控制所述搬送装置的工作,
所述搬送装置以沿所述宽度方向并排的状态具备多个能够将物品相对于所述收纳部和所述中继部移载的移载机,
将所述进深方向上的与所述前面侧相反的一侧作为背面侧,将从所述物品收纳架的出库对象的物品作为第1物品,将并非从所述物品收纳架的出库对象的物品作为第2物品,将多个所述移载机的1个作为第1移载机,并且将另一个作为第2移载机,
所述控制装置以在所述第1物品在所述收纳部相对于所述第2物品在所述背面侧并排而配置的情况下能够将所述搬送装置的控制模式切换成出库优先模式的方式构成,
所述出库优先模式是使所述搬送装置按顺序执行第1移载动作、第2移载动作、第1行驶动作、第3移载动作和第2行驶动作的模式,
所述第1移载动作是使用所述第2移载机来将所述第2物品从所述收纳部移载至所述搬送装置的动作,
所述第2移载动作是使用所述第1移载机来将所述第1物品从所述收纳部移载至所述搬送装置的动作,
所述第1行驶动作是在保持所述第1物品和所述第2物品的状态下行驶直至与所述中继部对应的位置的动作,
所述第3移载动作是在使用所述第1移载机来将所述第1物品从所述搬送装置移载至所述中继部之后,使用所述第1移载机来将作为由所述中继装置搬入至所述中继部的物品的第3物品从所述中继部移载至所述搬送装置的动作,
所述第2行驶动作是在保持所述第2物品和所述第3物品的状态下行驶直至与所述收纳部对应的位置的动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品收纳设备,其中,
所述控制装置以在所述第1物品在所述收纳部相对于所述第2物品在所述背面侧并排而配置的情况下,除了所述出库优先模式之外,还能够将所述搬送装置的控制模式切换成入库优先模式的方式构成,
所述入库优先模式是使所述搬送装置按顺序执行所述第1移载动作、所述第2移载动作、第3行驶动作、所述第3移载动作和第4行驶动作,并且使所述搬送装置在所述第1移载动作与所述第3行驶动作之间执行第4移载动作,在所述第3行驶动作与所述第4行驶动作之间执行第5移载动作的模式,
所述第4移载动作是使用所述第2移载机来将所述第2物品从所述搬送装置移载至所述收纳部的动作,
所述第3行驶动作是在保持所述第1物品的状态下行驶直至与所述中继部对应的位置的动作,
所述第5移载动作是使用所述第2移载机来将为由所述中继装置搬入至所述中继部的物品且与所述第3物品不同的第4物品从所述中继部移载至所述搬送装置的动作,
所述第4行驶动作是在保持所述第3物品和所述第4物品的状态下行驶直至与所述收纳部对应的位置的动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物品收纳设备,其中,
所述控制装置至少基于与所述第1物品相关的信息而判定所述第1物品从所述物品收纳架出库是否与所述第4物品向所述物品收纳架入库相比而优先级更高,在判定为所述第1物品从所述物品收纳架出库与所述第4物品向所述物品收纳架入库相比而优先级更高的情况下,将所述搬送装置的控制模式切换成所述出库优先模式,在判定为所述第1物品从所述物品收纳架出库与所述第4物品向所述物品收纳架入库相比而优先级更低的情况下,将所述搬送装置的控制模式切换成所述入库优先模式。
CN202180050061.7A 2020-07-27 2021-05-18 物品收纳设备 Pending CN11601830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26204A JP7222381B2 (ja) 2020-07-27 2020-07-27 物品収納設備
JP2020-126204 2020-07-27
PCT/JP2021/018813 WO2022024507A1 (ja) 2020-07-27 2021-05-18 物品収納設備(article storage facility)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18309A true CN116018309A (zh) 2023-04-25

Family

ID=800380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50061.7A Pending CN116018309A (zh) 2020-07-27 2021-05-18 物品收纳设备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348186A1 (zh)
EP (1) EP4190721A1 (zh)
JP (1) JP7222381B2 (zh)
KR (1) KR20230041770A (zh)
CN (1) CN116018309A (zh)
AU (1) AU2021318671A1 (zh)
WO (1) WO2022024507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062284U (zh) * 1973-10-09 1975-06-06
JPH0797006A (ja) * 1993-09-30 1995-04-11 Hitachi Ltd 二パレット格納式倉庫
JP5769038B2 (ja) 2014-10-06 2015-08-26 株式会社ダイフク 物品収納設備
CH713191A1 (de) 2016-12-01 2018-06-15 Wrh Walter Reist Holding Ag Lagersystem mit einer Mehrzahl von Lagerplätzen zur Aufnahme von Lagergut und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s solchen Lagersystems.
JP6859868B2 (ja) 2017-06-22 2021-04-14 株式会社ダイフク 物品収納設備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190721A1 (en) 2023-06-07
KR20230041770A (ko) 2023-03-24
JP7222381B2 (ja) 2023-02-15
WO2022024507A1 (ja) 2022-02-03
US20230348186A1 (en) 2023-11-02
JP2022023337A (ja) 2022-02-08
AU2021318671A1 (en) 2023-03-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597061B2 (ja) 物品搬送設備
JP2016052947A5 (zh)
US11702285B2 (en) Stacking storage arrangement
JPH10279012A (ja) ピツキングシステム
CN113443321A (zh) 物品收纳设备
CN116018309A (zh) 物品收纳设备
CN116096656A (zh) 物品收纳设备
JP3458932B2 (ja) 物品保管設備
JP3369392B2 (ja) 物品保管設備
JP7302586B2 (ja) 物品収容設備
CN117940355A (zh) 物品容纳设备、物品容纳方法以及物品容纳程序
JP7444138B2 (ja) 物品収容設備
JP7314924B2 (ja) 物品収容設備
JP7443936B2 (ja) 自動倉庫
EP4245693A1 (en) Article storage facility
JP7484673B2 (ja) 物品保管設備
JP2022172748A (ja) 作業ステーション装置
JPH05286523A (ja) 自動倉庫
JP2002274606A (ja) 自動倉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