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46944A - 托盘组件 - Google Patents

托盘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946944A
CN115946944A CN202211579161.1A CN202211579161A CN115946944A CN 115946944 A CN115946944 A CN 115946944A CN 202211579161 A CN202211579161 A CN 202211579161A CN 115946944 A CN115946944 A CN 11594694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y
limiting
convex part
plane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57916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任陈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terface Optoelectronics Shenzhen Co Ltd
Interface Technology Chengdu Co Ltd
General Interface Solution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terface Optoelectronics Shenzhen Co Ltd
Interface Technology Chengdu Co Ltd
Yecheng Optoelectronics Wuxi Co Ltd
General Interface Solution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terface Optoelectronics Shenzhen Co Ltd, Interface Technology Chengdu Co Ltd, Yecheng Optoelectronics Wuxi Co Ltd, General Interface Solution Ltd filed Critical Interface Optoelectronics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579161.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946944A/zh
Publication of CN1159469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4694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ackable Contain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托盘组件,包括沿第一方向层叠排布的至少两个托盘,托盘包括承载主体和连接于承载主体边缘的围板,围板具有相对的外围表面和内围表面;第一方向与承载主体所在的平面相交;相邻的两个托盘中,一个托盘的外围表面设有朝向内侧凹陷的第一限位凹槽,另一个托盘的内围表面设有朝向内侧凸出的第一限位凸部,且第一限位凸部在承载主体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限位凹槽的槽口轮廓线在承载主体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与外围表面在承载主体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组合形成的区域内,以使第一限位凸部能够沿第一方向插入第一限位凹槽内。该托盘组件能够解决多个托盘层叠放置过程中需要仔细观察每个托盘的摆放方向,导致工作效率降低的问题。

Description

托盘组件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产品包装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托盘组件。
背景技术
显示装置在制作完成前,会产生多种形态的脆性中间产品,例如显示模组、触控模组或者显示模组与触控模组的组合体,这些中间产品通常用托盘来盛装,并且,为节省空间,通常会采用多层托盘叠加的方式进行堆放。
目前,通常在托盘上设置支撑结构,以使多个托盘层叠放置时,下方托盘所盛装的产品能够与上方托盘间隔开,以避免上方托盘对下方托盘所盛装的产品造成挤压。然而,由于要保障相邻两个托盘之间的支撑结构能够有效地配合,操作人员需要仔细观察每个托盘的摆放方向,导致工作效率降低。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多个托盘层叠放置过程中需要仔细观察每个托盘的摆放方向,导致工作效率降低的问题,提供一种托盘组件。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托盘组件,包括沿第一方向层叠排布的至少两个托盘;所述托盘包括用于承载产品的承载主体和连接于所述承载主体边缘的围板,所述围板具有相对的外围表面和内围表面;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承载主体所在的平面相交;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托盘中,一个所述托盘的所述外围表面设有朝向内侧凹陷的第一限位凹槽,另一个所述托盘的所述内围表面设有朝向内侧凸出的第一限位凸部,且所述第一限位凸部在所述承载主体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限位凹槽的槽口轮廓线在所述承载主体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与所述外围表面在所述承载主体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组合形成的区域内,以使所述第一限位凸部能够沿所述第一方向插入所述第一限位凹槽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托盘具有沿第一方向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围板连接于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之间;所述第一限位凹槽的入口位于所述第一表面,且所述第一限位凹槽从所述第一表面朝向所述第二表面延伸;所述第一限位凸部从所述第二表面朝向所述第一表面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凹槽具有与所述入口相对且与所述第一表面平行的支撑面;所述第一限位凸部具有与所述第二表面平行的抵接面;所述第一限位凸部插入所述第一限位凹槽内时,所述抵接面与所述支撑面抵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凹槽的槽口轮廓线在所述承载主体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呈弧形;所述第一限位凸部在所述承载主体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呈半圆形或弓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第一表面朝向所述第二表面的方向,所述第一限位凸部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上的宽度连续增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凸部沿所述围板的厚度方向向所述围板的内侧凸出,并使所述第一限位凸部的位于所述围板内侧的表面相对所述第二表面倾斜,且所述第一限位凸部的位于所述围板内侧的表面相对所述第二表面倾斜的夹角大于或等于45°。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凹槽沿第二方向的宽度大于或等于6mm,其中,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和/或所述第一限位凹槽沿第三方向的宽度大于或等于1mm,其中,所述第三方向、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方向两两垂直;和/或所述第一限位凹槽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深度大于或等于3mm;和/或所述第一限位凸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深度大于或等于3mm;和/或所述第一限位凸部沿所述第三方向的宽度大于或等于1mm,且所述第一限位凸部沿所述第三方向的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限位凹槽沿所述第三方向的宽度,其中,所述第三方向、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方向两两垂直。
在一些实施例中,任一所述托盘上均设有所述第一限位凹槽和所述第一限位凸部,且同一所述托盘的所述第一限位凹槽与所述第一限位凸部相对所述托盘的中心对称点呈中心对称分布。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围板在所述承载主体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为矩形;在所述矩形的两条相对的边上均同时设有间隔排布的所述第一限位凹槽和所述第一限位凸部,且一条边上的所述第一限位凹槽与另一条边上的所述第一限位凸部中心对称分布。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主体上设有用于承载产品的承载面,所述承载面相对于所述支撑主体沿所述第一方向凹陷并形成放置槽;所述放置槽的侧壁与所述围板平行;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托盘中,一个所述托盘的所述放置槽的侧壁上设有相对所述侧壁凹陷的第二限位凹槽,另一个所述托盘的所述放置槽的侧壁上设有相对所述侧壁凸出的第二限位凸部,且所述第二限位凸部在所述承载主体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二限位凹槽的槽口轮廓线在所述承载主体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放置槽的侧壁在所述承载主体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组合形成的区域内,以使所述第二限位凸部能够沿所述第一方向插入所述第二限位凹槽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承载主体与所述围板之间设有过渡部;所述过渡部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托盘中,一个所述托盘在第一侧的表面设有第三限位凹槽,另一个所述托盘在第二侧的表面设有第三限位凸部,且所述第三限位凸部在所述承载主体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三限位凹槽的槽口轮廓线在所述承载主体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任一所述托盘的所述过渡部均设有所述第三限位凹槽和第三限位凸部,且同一所述托盘的所述第三限位凹槽和第三限位凸部相对所述托盘的中心对称点呈中心对称分布。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托盘组件,包括沿第一方向层叠排布的至少两个托盘,任意相邻的两个托盘中,一个托盘的外围表面设有朝向内侧凹陷的第一限位凹槽,另一个托盘的内围表面设有朝向内侧凸出的第一限位凸部,且第一限位凸部在承载主体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限位凹槽的槽口轮廓线在承载主体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与外围表面在承载主体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组合形成的区域内,以使第一限位凸部能够沿第一方向插入第一限位凹槽内。基于此,当要将两个托盘沿第一方向层叠放置时,由于第一限位凸部朝围板的内侧延伸,会对托盘的叠放产生阻挡,若第一限位凸部没有与第一限位凹槽对齐,则两个托盘无法平稳地层叠堆放。如此,操作人员可以快速地判断出托盘的摆放方向是否正确,从而提高效率。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图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一个的第一限位凸部和另一个托盘的第一限位凹槽未对齐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一个托盘的第一限位凸部和另一个托盘的第一限位凹槽对齐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托盘的俯视图;
图5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层叠设置的两个托盘的过渡部的局部示意图;
图6示出了层叠设置的两个托盘的过渡部在另一状态下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        托盘                  122:       第一限位凸部
10a:       第一表面              1221:      抵接面
10b:       第二表面              13:        过渡部
11:        承载主体              13a:       第一侧
111:       放置槽                13b:       第二侧
12:        围板                  131:       第三限位凹槽
12a:       外围表面              132:       第三限位凸部
121:       第一限位凹槽          Z:         第一方向
1211:      支撑面                X:         第二方向
12b:       内围表面              Y:         第三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显示装置在制作完成前,会产生多种形态的脆性中间产品,例如显示模组、触控模组或者显示模组与触控模组的组合体,这些中间产品通常用托盘来盛装,并且,为节省空间,通常会采用多层托盘叠加的方式进行堆放。然而,当多层托盘层叠放置时,位于上方的托盘会对位于下方的托盘造成挤压,导致位于下方的托盘所盛装的产品容易因挤压而受损。
基于此,相关技术中出现了通过支撑结构增大层间间隔的托盘结构。例如,在托盘上设置用于盛装产品的放置槽,在放置槽的周围设置支撑柱和卡接槽,且支撑柱和卡接槽分别位于托盘的相对两侧,当多个托盘层叠放置时,其中一个托盘的支撑柱能够插入与该托盘相邻的另一个托盘的卡接槽中并与卡接槽的槽底抵接,通过对支撑柱的高度和卡接槽的深度进行设计,可使下方托盘所盛装的产品与上方托盘间隔开,从而避免上方托盘对下方托盘所盛装的产品造成挤压。并且,由于支撑柱与卡接槽的槽底相抵接,使得相邻两个托盘之间具有较大的支撑面积,从而实现在避免上方托盘对下方托盘所盛装的产品造成挤压的同时,保障托盘的稳定性。
另外,为了使托盘能够批量生产以降低生产成本,通常设置每一个托盘的结构均相同。因此,若要使多个托盘层叠放置时相邻两个托盘的支撑柱和卡接槽能够恰好配合以增大层间间隔,则同一个托盘上需要设置至少两个支撑柱和至少两个卡接槽,且每一个支撑柱均有一个与之呈中心对称分布的卡接槽相匹配。当两个托盘层叠放置时,其中一个托盘在水平面内旋转180°后再与另一个托盘进行叠加,如此,下方托盘的卡接槽和上方托盘的支撑柱的位置相对应,从而使上方托盘的支撑柱能够插入下方托盘的卡接槽中。
然而,由于托盘上具有较多的凹槽结构,难以直观地对不同的凹槽进行区分,导致多个托盘层叠放置的过程中,难以快速确认托盘是否已经旋转180°,若托盘未旋转180°而直接叠放,则相邻两个托盘之间的支撑柱和卡接槽不能有效地配合,导致下方托盘所盛装的产品与上方托盘无法间隔开,且下方托盘无法对上方托盘起到平稳支撑的作用,需要进行二次调整,从而降低工作效率。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托盘组件,包括沿第一方向层叠排布的至少两个托盘,通过在任意相邻的两个托盘中的一个上设置延伸方向与层叠方向相交的限位凸部,以在托盘摆放方向错误时在层叠方向上对托盘进行阻挡,并在另一个托盘上设置与限位凸部匹配的限位凹槽,以在托盘摆放方向正确时使限位凸部能够插入限位凹槽。如此,若限位凸部没有与限位凹槽对齐,则两个托盘无法平稳地层叠堆放,使得操作人员可以快速地判断出托盘的摆放方向是否正确,从而提高效率。
图1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图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一个的第一限位凸部和另一个托盘的第一限位凹槽未对齐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一个托盘的第一限位凸部和另一个托盘的第一限位凹槽对齐时的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托盘的俯视图。
参阅图1至图4,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托盘组件,包括沿第一方向Z层叠排布的至少两个托盘10。示例性地,第一方向Z与竖直方向平行,至少两个托盘10层叠放置于承载平面上,位于上方的托盘10在承载平面上的正投影与位于下方的托盘10在承载平面上的正投影重叠。托盘10包括用于承载产品的承载主体11和连接于承载主体11边缘的围板12,围板12具有相对的外围表面12a和内围表面12b;其中,第一方向Z与承载主体11所在的平面相交。示例性地,围板12为环绕于承载主体11周围的环形,或者,围板12包括多个围绕于承载主体11周围的子板。
任意相邻的两个托盘10中,一个托盘10的外围表面12a设有朝向内侧凹陷的第一限位凹槽121,另一个托盘10的内围表面12b设有朝向内侧凸出的第一限位凸部122,且第一限位凸部122在承载主体11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限位凹槽121的槽口轮廓线在承载主体11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与外围表面12a在承载主体11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组合形成的区域内,以使第一限位凸部122能够沿第一方向Z插入第一限位凹槽121内。基于此,当要将两个托盘10沿第一方向Z层叠放置时,由于第一限位凸部122朝围板12的内侧延伸,会对托盘10的叠放产生阻挡,若第一限位凸部122没有与第一限位凹槽121对齐,则两个托盘10无法平稳地层叠堆放。如此,操作人员可以快速地判断出托盘10的摆放方向是否正确,达到防呆效果,从而提高效率。
可选地,围板12为厚度均匀的吹塑或注塑结构,基于此,从围板12的外侧看,第一限位凹槽121相对围板12的外围表面12a凹陷,而从围板12的内侧看,第一限位凹槽121相对围板12的内围表面12b凸出;同理,从围板12的内侧看,第一限位凸部122相对围板12的内围表面12b凸出,而从围板12的外侧看,第一限位凸部122相对围板12的外围表面12a凹陷。
在一些实施例中,托盘10具有沿第一方向Z相对的第一表面10a和第二表面10b,围板12连接于第一表面10a和第二表面10b之间;第一限位凹槽121的入口位于第一表面10a,且第一限位凹槽121从第一表面10a朝向第二表面10b延伸;第一限位凸部122从第二表面10b朝向第一表面10a延伸。当需要将两个托盘10沿第一方向Z层叠放置时,先将一个托盘10的第一表面10a朝向另一个托盘10的第二表面10b,然后沿第一方向Z使两个托盘10靠近,直至第一限位凸部122从第一限位凹槽121的入口进入第一限位凹槽121,从而使两个托盘10平稳叠放。
可选地,第一限位凹槽121具有与入口相对且与第一表面10a平行的支撑面1211;第一限位凸部122具有与第二表面10b平行的抵接面1221;第一限位凸部122插入第一限位凹槽121内时,抵接面1221与支撑面1211抵接。基于此,第一限位凸部122和第一限位凹槽121实现托盘10之间的限位以便于操作人员区分托盘10的摆放方向的同时,还能够实现两个托盘10之间的支撑。
可以理解的是,相邻两个托盘10之间不仅可通过第一限位凸部122的抵接面1221和第一限位凹槽121的支撑面1211实现支撑,还可通过额外设置的其他支撑结构进行支撑,其中支撑结构可参考相关技术中托盘10的支撑结构,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同一托盘10上设有至少两个限位凹槽,与该托盘10相邻的另一托盘10上设有相同数量的限位凸部,如此,可增强防呆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限位凹槽121的槽口轮廓线在承载主体11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呈弧形。可选地,第一限位凹槽121的槽口轮廓线在承载主体11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为圆弧,例如半圆弧或者小半圆弧。第一限位凸部122在承载主体11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呈半圆形或弓形。可选地,第一限位凸部122的形状为圆柱或圆锥沿轴线方向切去一部分后形成的形状,例如半圆柱形或者半圆锥形。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限位凹槽121的槽口轮廓线在承载主体11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为圆弧,第一限位凸部122的形状为半圆锥形,如此,第一限位凸部122的表面形成相对于托盘10的第二表面10b倾斜的角度,便于第一限位凸部122进出第一限位凹槽121。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限位凹槽121的槽口轮廓线在承载主体11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也可为折线型,此时,第一限位凹槽121的槽口轮廓线在承载主体11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与外围表面12a在承载主体11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组合形成的封闭区域的形状可以为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或者其中至少两种的组合形状。
可选地,第一限位凹槽121的槽口轮廓线在承载主体11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呈弧形,第一限位凸部122在承载主体11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呈半圆形或弓形,沿第一表面10a朝向第二表面10b的方向,第一限位凸部122在垂直于第一方向Z的方向上的宽度连续增大。如此,第一限位凸部122朝向第二表面10b的一端尺寸较大,使得当托盘10需要依靠第一限位凸部122进行支撑时,第一限位凸部122具有较大的支撑面1211积;与此同时,第一限位凸部122朝向第一表面10a的一端尺寸较小,使得第一限位凸部122进出第一限位凹槽121更方便,从而便于托盘10的取放。
进一步地,第一限位凸部122沿围板12的厚度方向向围板12的内侧凸出,并使第一限位凸部122的位于围板12内侧的表面相对第二表面10b倾斜,且第一限位凸部122的位于围板12内侧的表面相对第二表面10b倾斜的夹角α满足条件:α≥45°。基于此,第一限位凸部122能够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同时,第一限位凸部122进出第一限位凹槽121更方便。示例性地,第一限位凸部122的位于围板12内侧的表面相对第二表面10b倾斜的夹角为46°、47°、48°、49°、50°、60°、70°、80°。
可选地,第一限位凹槽121沿第二方向X的宽度大于或等于6mm,其中,第二方向X与第一方向Z垂直。示例性地,第二方向X与围板12的厚度方向垂直。
可选地,第一限位凹槽121沿第三方向Y的宽度大于或等于1mm,其中,第三方向Y、第二方向X、第一方向Z两两垂直。
可选地,第一限位凹槽121沿第一方向Z延伸的深度大于或等于3mm。
可选地,第一限位凸部122沿第一方向Z延伸的深度大于或等于3mm。
可选地,第一限位凸部122沿第三方向Y的宽度大于或等于1mm,且第一限位凸部122沿第三方向Y的宽度小于或等于第一限位凹槽121沿第三方向Y的宽度,其中,第三方向Y、第二方向X、第一方向Z两两垂直。
通过对第一限位凹槽121和第一限位凸部122的形状及尺寸进行设计,以保障第一限位凹槽121和第一限位凸部122能够起到良好的限位和支撑作用,从而达到良好的防呆效果并提升托盘10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任一托盘10上均设有第一限位凹槽121和第一限位凸部122,且同一托盘10的第一限位凹槽121与第一限位凸部122相对托盘10的中心对称点呈中心对称分布。如此,每一个托盘10的结构可保持一致,从而降低托盘10的加工成本。基于此,当需要将两个托盘10层叠放置时,可先将其中一个托盘10放置在承载平面上,然后将另一个托盘10在平行于承载平面的平面上旋转180°,并使旋转后的方托盘10的第一限位凸部122与放置在承载平面上的托盘10的限位凹槽对齐,再沿竖直方向将旋转后的托盘10放置在位于承载平面上的托盘10上,上方托盘10的第一限位凸部122可在重力作用下插入下方托盘10的第一限位凹槽121内,实现两个托盘10之间平稳的层叠摆放。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围板12在承载主体11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为矩形;在矩形的两条相对的边上均同时设有间隔排布的第一限位凹槽121和第一限位凸部122,且一条边上的第一限位凹槽121与另一条边上的第一限位凸部122中心对称分布。如此,托盘10的形状与显示装置的中间产品的形状接近,使得托盘10的尺寸能够最小化,从而节省材料。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层叠排布的多个托盘包括交替排布的第一托盘和第二托盘,第一托盘上设有第一限位凹槽,第二托盘上设有第一限位凸部。以托盘呈矩形为例,第一限位凹槽可设置在第一托盘的其中一条边上,也可设置在其中相邻的两条或三条边上,第一限位凸部在第二托盘上的位置与第一限位凹槽在第一托盘上的位置相对应。如此,通过第一限位凹槽与第一限位凸部配合能够确保第一托盘和第二托盘的摆放方向正确。
进步一地,同一条边上的第一限位凹槽121的中心和第一限位凸部122的中心之间沿第二方向X的间距a满足条件:a≥5mm,其中,第二方向X与第一方向Z垂直,以使同一托盘10上的第一限位凹槽121和第一限位凸部122互不干涉。
可选地,矩形的另外两条边上也设有第一限位凹槽121和第一限位凸部122。可选地,同一条边上的第一限位凹槽121和第一限位凸部122的数量分别为一个或多个。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主体上设有用于承载产品的承载面,承载面相对于支撑主体沿第一方向Z凹陷并形成放置槽111;放置槽111的侧壁与围板12平行;任意相邻的两个托盘10中,一个托盘10的放置槽111的侧壁上设有相对侧壁凹陷的第二限位凹槽,另一个托盘10的放置槽111的侧壁上设有相对侧壁凸出的第二限位凸部,且第二限位凸部在承载主体11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二限位凹槽的槽口轮廓线在承载主体11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与放置槽111的侧壁在承载主体11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组合形成的区域内,以使第二限位凸部能够沿第一方向Z插入第二限位凹槽内。基于此,能够进一步加强防呆效果。
可选地,第二限位凸部的形状、尺寸及排布方式可参考第一限位凸部122的形状、尺寸及排布方式。
图5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层叠设置的两个托盘的过渡部的局部示意图。图6示出了层叠设置的两个托盘的过渡部在另一状态下的示意图。
参阅图4、图5和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承载主体11与围板12之间设有过渡部13;过渡部13具有沿第一方向Z相对的第一侧13a和第二侧13b;任意相邻的两个托盘10中,一个托盘10在第一侧13a的表面设有第三限位凹槽131,另一个托盘10在第二侧13b的表面设有第三限位凸部132,且第三限位凸部132在承载主体11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三限位凹槽131的槽口轮廓线在承载主体11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内。通过在过渡部13设置第三限位凹槽131和第三限位凸部132,进一步提升防呆效果和支撑效果。
可选地,任一托盘10的过渡部13均设有第三限位凹槽131和第三限位凸部132,且同一托盘10的第三限位凹槽131和第三限位凸部132相对托盘10的中心对称点呈中心对称分布。如此,每一个托盘10的结构可保持一致,从而降低托盘10的加工成本。基于此,当需要将两个托盘10层叠放置时,可先将其中一个托盘10放置在承载平面上,然后将另一个托盘10在平行于承载平面的平面上旋转180°,并将旋转后的托盘10放置在位于承载平面上的托盘10上,从而实现两个托盘10之间平稳的层叠摆放。
在一些实施例中,围板12的外侧还连接有耳板,耳板环绕于围板12的外周设置,且耳板与承载主体11平行,如此,操作人员可通过耳板取放托盘10,从而提升操作的便利性。以托盘呈矩形为例,耳板呈回字形,耳板的四个外顶角中,一个设置倒角,其余三个设置倒圆角,或者一个设置倒圆角,其余三个设置倒角,从而便于操作人员观察托盘的方向。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2)

1.一种托盘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沿第一方向层叠排布的至少两个托盘;
所述托盘包括用于承载产品的承载主体和连接于所述承载主体边缘的围板,所述围板具有相对的外围表面和内围表面;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承载主体所在的平面相交;
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托盘中,一个所述托盘的所述外围表面设有朝向内侧凹陷的第一限位凹槽,另一个所述托盘的所述内围表面设有朝向内侧凸出的第一限位凸部,且所述第一限位凸部在所述承载主体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限位凹槽的槽口轮廓线在所述承载主体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与所述外围表面在所述承载主体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组合形成的区域内,以使所述第一限位凸部能够沿所述第一方向插入所述第一限位凹槽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托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托盘具有沿第一方向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围板连接于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之间;
所述第一限位凹槽的入口位于所述第一表面,且所述第一限位凹槽从所述第一表面朝向所述第二表面延伸;所述第一限位凸部从所述第二表面朝向所述第一表面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托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凹槽具有与所述入口相对且与所述第一表面平行的支撑面;
所述第一限位凸部具有与所述第二表面平行的抵接面;
所述第一限位凸部插入所述第一限位凹槽内时,所述抵接面与所述支撑面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托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凹槽的槽口轮廓线在所述承载主体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呈弧形;
所述第一限位凸部在所述承载主体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呈半圆形或弓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托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表面朝向所述第二表面的方向,所述第一限位凸部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上的宽度连续增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托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凸部沿所述围板的厚度方向向所述围板的内侧凸出,并使所述第一限位凸部的位于所述围板内侧的表面相对所述第二表面倾斜,且所述第一限位凸部的位于所述围板内侧的表面相对所述第二表面倾斜的夹角大于或等于45°。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托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凹槽沿第二方向的宽度大于或等于6mm,其中,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和/或
所述第一限位凹槽沿第三方向的宽度大于或等于1mm,其中,所述第三方向、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方向两两垂直;和/或
所述第一限位凹槽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深度大于或等于3mm;和/或
所述第一限位凸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深度大于或等于3mm;和/或
所述第一限位凸部沿所述第三方向的宽度大于或等于1mm,且所述第一限位凸部沿所述第三方向的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限位凹槽沿所述第三方向的宽度,其中,所述第三方向、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方向两两垂直。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托盘组件,其特征在于,任一所述托盘上均设有所述第一限位凹槽和所述第一限位凸部,且同一所述托盘的所述第一限位凹槽与所述第一限位凸部相对所述托盘的中心对称点呈中心对称分布。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托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围板在所述承载主体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为矩形;
在所述矩形的两条相对的边上均同时设有间隔排布的所述第一限位凹槽和所述第一限位凸部,且一条边上的所述第一限位凹槽与另一条边上的所述第一限位凸部中心对称分布。
10.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托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主体上设有用于承载产品的承载面,所述承载面相对于所述支撑主体沿所述第一方向凹陷并形成放置槽;
所述放置槽的侧壁与所述围板平行;
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托盘中,一个所述托盘的所述放置槽的侧壁上设有相对所述侧壁凹陷的第二限位凹槽,另一个所述托盘的所述放置槽的侧壁上设有相对所述侧壁凸出的第二限位凸部,且所述第二限位凸部在所述承载主体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二限位凹槽的槽口轮廓线在所述承载主体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放置槽的侧壁在所述承载主体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组合形成的区域内,以使所述第二限位凸部能够沿所述第一方向插入所述第二限位凹槽内。
11.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托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主体与所述围板之间设有过渡部;所述过渡部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
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托盘中,一个所述托盘在第一侧的表面设有第三限位凹槽,另一个所述托盘在第二侧的表面设有第三限位凸部,且所述第三限位凸部在所述承载主体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三限位凹槽的槽口轮廓线在所述承载主体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托盘组件,其特征在于,任一所述托盘的所述过渡部均设有所述第三限位凹槽和第三限位凸部,且同一所述托盘的所述第三限位凹槽和第三限位凸部相对所述托盘的中心对称点呈中心对称分布。
CN202211579161.1A 2022-12-08 2022-12-08 托盘组件 Pending CN11594694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579161.1A CN115946944A (zh) 2022-12-08 2022-12-08 托盘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579161.1A CN115946944A (zh) 2022-12-08 2022-12-08 托盘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46944A true CN115946944A (zh) 2023-04-11

Family

ID=872960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579161.1A Pending CN115946944A (zh) 2022-12-08 2022-12-08 托盘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946944A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354241A (ja) * 2000-06-09 2001-12-25 Tensho Electric Industries Co Ltd 収納用トレイ
CN203005957U (zh) * 2012-11-29 2013-06-19 Tcl显示科技(惠州)有限公司 托盘
CN204846641U (zh) * 2015-07-08 2015-12-09 Tcl显示科技(惠州)有限公司 防呆托盘
CN105644881A (zh) * 2015-12-29 2016-06-08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防呆托盘
CN205525515U (zh) * 2016-01-19 2016-08-31 苏州天华超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防呆结构的tray盘
CN113320799A (zh) * 2021-05-18 2021-08-31 深圳市国显科技有限公司 不防呆的用于装载显示屏模组的托盘
CN215555015U (zh) * 2021-07-30 2022-01-18 广东以诺通讯有限公司 一种托盘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354241A (ja) * 2000-06-09 2001-12-25 Tensho Electric Industries Co Ltd 収納用トレイ
CN203005957U (zh) * 2012-11-29 2013-06-19 Tcl显示科技(惠州)有限公司 托盘
CN204846641U (zh) * 2015-07-08 2015-12-09 Tcl显示科技(惠州)有限公司 防呆托盘
CN105644881A (zh) * 2015-12-29 2016-06-08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防呆托盘
CN205525515U (zh) * 2016-01-19 2016-08-31 苏州天华超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防呆结构的tray盘
CN113320799A (zh) * 2021-05-18 2021-08-31 深圳市国显科技有限公司 不防呆的用于装载显示屏模组的托盘
CN215555015U (zh) * 2021-07-30 2022-01-18 广东以诺通讯有限公司 一种托盘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3011672A1 (ja) トレイ
US20130129434A1 (en) Cutting Insert and Indexable Rotary Cutting Tool
JP2013067395A (ja) ロール状資材の運搬保管用部材
CN110574184A (zh) 制造二次电池的方法、制造二次电池的袋的方法和二次电池的袋
CN115946944A (zh) 托盘组件
CN113320799B (zh) 不防呆的用于装载显示屏模组的托盘
KR102356344B1 (ko) 판형 부품용 트레이
JP5318436B2 (ja) 電池トレイ
CN214876378U (zh) 电池托盘
CN216762552U (zh) 一种托盘
CN209905325U (zh) 一种防呆机构及上料盘
CN216035655U (zh) 托盘及托盘组合
EP4008647A1 (en) Battery carrying device
JP2009117167A (ja) 電池パック
CN112660550A (zh) 一种t字型微型电子元件用周转托盘
CN108657556B (zh) 一种周转箱
JP5509047B2 (ja) 発泡トレーの製造方法
CN219822074U (zh) 一种电池定容托盘
CN219619645U (zh) 吸塑盘及吸塑盘叠放结构
JP2012206746A (ja) 搬送用パレット
CN214030052U (zh) 一种耐火材料生产用堆放装置
JPWO2020174616A1 (ja) エンドプレートの固定構造及びバッテリ装置
US20240136623A1 (en) Battery module
CN214692167U (zh) 储料机构及自动上垫片设备
US20240136692A1 (en) Battery modu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113

Address after: 518109, Building E4, 101, Foxconn Industrial Park, No. 2 East Ring 2nd Road, Fukang Community, Longhua Street, Longhua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formerly Building 1, 1st Floor, G2 District), H3, H1, and H7 factories in K2 District, North Shenchao Optoelectronic Technology Park, Minqing Road, Guangdong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INTERFACE OPTOELECTRONICS (SHENZHEN) Co.,Ltd.

Applicant after: Interface Technology (Chengdu) Co., Ltd.

Applicant after: GENERAL INTERFACE SOLUTION Ltd.

Address before: No.689 Hezuo Road, West District, high tech Zone, Chengdu City, Sichuan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Interface Technology (Chengdu) Co., Ltd.

Applicant before: INTERFACE OPTOELECTRONICS (SHENZHEN) Co.,Ltd.

Applicant before: Yicheng Photoelectric (Wuxi) Co.,Ltd.

Applicant before: GENERAL INTERFACE SOLUTION 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