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23035A - 一种门护板双色注塑模具及其工艺 - Google Patents

一种门护板双色注塑模具及其工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923035A
CN115923035A CN202211301207.3A CN202211301207A CN115923035A CN 115923035 A CN115923035 A CN 115923035A CN 202211301207 A CN202211301207 A CN 202211301207A CN 115923035 A CN115923035 A CN 1159230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dule
die holder
sliding
groove
di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30120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增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Real Indust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Real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Real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Real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301207.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923035A/zh
Publication of CN1159230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2303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10Greenhouse gas [GHG] capture, material saving, heat recovery or other energy efficient measures, e.g. motor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e.g. for rolling metal or metal working

Landscapes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Injection Mould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注塑模具的领域,公开了一种门护板双色注塑模具及其工艺,其包括机架,机架上固定有第一模座与第二模座,机架上转动连接有转动盘,转动盘上滑移连接有至少一个插接模块,插接模块分别与第一模座和第二模座之间成型有第一模腔与第二模腔,第一模腔用于成型卡接块,第一模座上开设有与第一模腔连通的第一进料口与第一排气口,第二模腔用于成型外板,第二模座上开设有与第二模腔连通的第二进料口与第二排气口,插接模块上设置有用于对门护板脱模的脱模装置,机架上还设置有用于驱动插接模块滑移并带动转动盘转动的驱动组件。本申请具有减少汽车门护板加工的工序,提高生产汽车门护板效率的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门护板双色注塑模具及其工艺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注塑模具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门护板双色注塑模具及其工艺。
背景技术
双侧注塑是采用两种熔融的塑胶材料在同一台注塑机上注塑,分两次成型,但是产品只出模一次的模具。一般这种模塑工艺也叫双料注塑,通常由一套模具完成,且需要专门的双色注塑机。
汽车门护板使汽车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便于车内人员的使用,还要保证其外观的美观度,还要在汽车碰撞时,起到吸收能量降低对车内人员损伤的效果。
汽车门护板包括外板与卡接块,通过卡接块与汽车结构卡接连接,从而达到固定外板的作用。由于外板与卡接块连接处的厚度会发生改变,当外板与卡接块一起注塑时,会导致外板的表面产生缩印,影响外板的美观度,故现有技术中大多将外板与卡接块分开进行注塑成型,在将成型的外板与卡接块采用热板熔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从而实现汽车门护板的组装。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将外板与卡接块分开进行制作,在将分开制作的外板与卡接块连接在一起,采用这样的方法,会导致生产门护板的生产工序较多,导致门护板的生产效率较低,亟待改进。
发明内容
为了减少汽车门护板加工的工序,提高生产汽车门护板的效率,本申请提供一种门护板双色注塑模具及其工艺。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门护板双色注塑模具及其工艺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门护板双色注塑模具及其工艺,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固定有第一模座与第二模座,所述机架上转动连接有转动盘,所述转动盘上滑移连接有至少一个插接模块,所述插接模块分别与所述第一模座和所述第二模座之间成型有第一模腔与第二模腔,所述第一模腔用于成型卡接块,所述第一模座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模腔连通的第一进料口与第一排气口,所述第二模腔用于成型外板,所述第二模座上开设有与第二模腔连通的第二进料口与第二排气口,所述插接模块上设置有用于对产品脱模的脱模装置,所述机架上还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插接模块滑移并带动所述转动盘转动的驱动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工门护板时,首先将插接模块在驱动组件的作用下插接于第一模座上,再通过第一进料口注入熔融的塑胶,从而在第一模腔内成型卡接块,并使卡接块固定于插接模块上,再将插接模块滑移出,并配合转动盘,将插接模块在对准第二模座,并通过驱动组件将插接模块插接于第二模座上,再使用第二进料口对第二模腔注入熔融的塑料,从而成型外板,并将外板固定于卡接块上,冷却成型后,将插接模块与第二模座分离,通过脱模装置将成型后的门护板进行脱模,从而实现门护板的制作。采用这样的设计,首先制作卡接块,可以使外板在进行成型的时候,厚度较为均匀,减少了外板上缩印的产生,确保了外板的美观度,且首先在成型外板上进行制作卡接块,在将外板成型时并固定于卡接块上,减少了门护板焊接加工的步骤,降低了加工门护板的成本,使工作人员能够更加快速高效的生产门护板。
优选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转动连接于所述转动盘上的转动齿轮,所述机架上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转动齿轮进行转动的驱动电机,所述插接模块靠近所述转动齿轮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转动齿轮啮合的齿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转动齿轮与齿条配合从而实现插接模块的滑动,使插接模块能够更为便捷的抵紧第一模座或第二模座,提高插接模块滑移脱模时的便捷性。
优选的,所述机架上开设有用于插接转动盘的转动槽,所述机架上还开设有两个分别与第一模座和第二模座对应的滑移槽,所述滑移槽与所述转动槽相连通,所述转动盘沿径向开设有插接槽,所述插接模块靠近所述转动盘的一侧一体成型有滑移块,所述滑移块远离所述转动盘的一侧开设有与所述转动槽侧壁抵接的抵接弧面,所述滑移块沿径向滑移连接于所述滑移槽与所述插接槽内,所述插接槽上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滑移块远离所述转动齿轮的压缩弹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时,通过转动齿轮驱动滑移块于滑移槽滑入插接槽内,当滑移块完全的滑入插接槽内后,从而驱动转动盘进行转动,当滑移块转动到与第二模座对应的滑移槽时,驱动电机反转,一方面通过压缩弹簧驱动滑移块移动,另一方面,通过转动齿轮与齿条驱动滑移块进行移动,从而使插接模块抵接于第二模座上,采用这样的设计,既可以进行插接模块的滑动,还可以驱动转动盘转动,从而带动插接模块转动,实现插接模块由抵接第一模座到抵接第二模块,提高了使用插接模块的便捷性,且采用这样的设计可以降低模具机械零件的复杂程度,减少模具的制作成本。
优选的,所述滑移块侧壁沿其滑移方向一体成型有导向块,所述滑移槽与所述插接槽侧壁沿径向均开设有与所述导向块滑移配合的导向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向块于导向槽内滑移连接,可以使滑移块能够滑移的更加稳定,提高使用滑移块的便捷性。
优选的,所述脱模装置包括贯穿开设于所述插接模块上的多个插接孔,所述插接孔与所述第一模腔相连通,所述插接孔内滑移连接有第一脱模杆,所述第一脱模杆于所述插接孔内转动设置,所述插接孔内壁开设有滑槽,所述第一脱模杆外壁设置有限位滑块,所述限位滑块于所述滑槽内滑移设置,所述第一脱模杆外壁设置有抵接弹簧,所述抵接弹簧用于驱动所述第一脱模杆向靠近所述转动齿轮的滑移,并确保所述第一脱模杆远离所述转动齿轮的一端与所述插接模块侧壁保持一致;
所述第一脱模杆靠近所述转动齿轮的一侧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内插接有支撑杆,所述转动盘上设置有固定块,所述转动杆固定于所述固定块上,所述支撑杆外壁设置有限位块,所述限位槽内壁开设有自锁环槽,所述自锁环槽用于切换所述限位块处于锁定与开启状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往复推动支撑杆于限位槽内滑移,从而驱动限位块于自锁环槽内单向运动,期间,闭合状态与开启状态之间切换,继而可以使限位块停留在不同的位置,利用限位块开启于自锁环槽内,此时插接模块与第一模座配合,从而使第一脱模杆在抵接弹簧的作用下不会抵接卡接块;利用限位块锁定于自锁槽环槽内,可以使支撑杆推动第一脱模杆向靠近第二模座移动,此时插接模块与第二模座配合,从而实现成型门护板的脱模,采用这样的设计实现插接模块位于第一模座处不进行脱模,位于第二模块处进行脱模的切换,可避免了工作人员手动对产品进行脱模,提高门护板脱模的便捷性。
优选的,所述第一模座与所述第二模座内均贯穿开设有脱模孔,所述脱模孔与所述第一模腔或所述第二模腔连通设置,所述脱模孔内滑移设置有第二脱模杆,所述第二脱模杆远离所述插接模块的一端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靠近所述转动齿轮的一侧设置有限位杆,所述限位杆远离所述连接板的一侧抵接于所述插接模块上,用于确保所述第二脱模杆远离所述连接板的一侧与所述第一模腔侧壁或所述第二模腔侧壁保持一致,所述限位杆上套设有拉伸弹簧,所述拉伸弹簧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连接板与所述第一模座相互靠近的两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插接模块抵接于第一模块或第二模块时,推动限位杆远离插接模块,从而使第二脱模杆一侧靠近第一模腔的侧壁,从而减少对成型模具的影响,当插接模块远离第一模块与第二模块时,在拉伸弹簧的作用下,驱动第二脱模杆向插接模块靠近,从而驱动产品脱离第一模块与第二模块,达到脱模的效果,这样可以减少产品与第一模块或第二模块发生粘连,提高制作门护板的便捷性。
优选的,所述插接模块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插接模块相对滑移设置,且两个所述齿条相互平行设置,两个所述插接模块相互靠近的两侧均开设有与所述齿条插接配合的限位插槽,所述齿条远离所述转动齿轮的一侧抵接于所述限位插槽的侧壁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两个插接模块一起运动时,插接齿条配合限位插槽,可以提高齿条的强度,减少齿条发生损害的情况发生,并可以使插接模块能够更加牢固的抵紧第一模块或第二模块,且采用两个插接模块可以在进行制作卡接块时,同步进行制作外板,提高生产门护板的效率。
优选的,所述固定块设置有多个,所述固定块设置于所述齿条远离所述转动齿轮的一侧,所述齿条远离所述转动齿轮的一侧抵接于所述固定块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固定块可以对齿条进行限位,减少齿条发生形变的情况发生,提高使用齿条的稳定性。
一种门护板双色注塑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S1:首先将第一模座与插接模块抵紧固定,并向第一模腔内注入熔融的材料;
S2:熔融的材料冷却成型,并形成卡接块;
S3:第一模座与插接模块分离,并将卡接块固定于插接模块上
S4:将带有卡接块的插接模块与第二模座抵紧固定;
S5:再将熔融的材料注入第二模腔内,使熔融的材料充分的与卡接块接触,并使成型的外板固定于卡接块上;
S6:熔融的材料冷却成型,形成卡接块与外板组成的门护板;
S7:最后将插接模块于第二模座分离,并将成型的门护板取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首先进行注塑卡接块,待卡接块成型后在将卡接放置于第二空腔内,并进行制作外板,使外板与卡接块连接在一起;采用这样的设计可以通过率先制作卡接板,在进行制作外板时可以使外板趋近于统一的厚度,减少了外板产生缩印的情况发生,提高了外板整体的美观性,且采用这样的设计可以减少了工作人员热板熔接卡接块与外板的步骤,不仅可以使工作人员能够更加快速高效的制作门护板,还可以降低生产门护板的成本,提高门护板制作的便捷性。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通过插接模块与第二模座配合首先制作卡接块,可以插接模块与第二模座配合生产外板时候,第二模腔的厚度较为均匀,减少外板上缩印产生的现象,确保了外板的美观度,且首先进行制作卡接块在成型外板,减少了门护板加工的步骤,降低了加工门护板的成本,使工作人员能够更加快速高效的生产门护板;
2.通过转动齿轮驱动滑移块于滑移槽滑入插接槽内,当滑移块完全的滑入插接槽内后,从而驱动转动盘进行转动,当滑移块转动到与第二模座对应的滑移槽时,驱动电机反转,一方面通过压缩弹簧驱动滑移块移动,另一方面,通过转动齿轮与齿条驱动滑移块进行移动,从而使插接模块抵接于第二模座上,既可以进行插接模块的滑动,还可以驱动转动盘转动。提高使用注塑模具的便捷性,且降低了模具机械零件的复杂程度,减少模具的制作成本;
3.通过驱动电机往复带动支撑杆于限位槽内滑移,从而驱动限位块于自锁环槽内单向运动,期间,闭合状态与开启状态之间切换,继而可以使限位块停留在不同的位置,利用限位块开启于自锁环槽内,此时插接模块与第一模座配合,从而使第一脱模杆在抵接弹簧的作用下不会抵接卡接块;利用限位块锁定于自锁槽环槽内,可以使支撑杆推动第一脱模杆向靠近第二模座移动,此时插接模块与第二模座配合,从而实现成型门护板的脱模,采用这样的设计实现插接模块位于第一模座处不进行脱模,位于第二模块处进行脱模的切换,可避免了工作人员手动对产品进行脱模,提高陈品脱模的便捷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门护板双色注塑模具及其工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门护板双色注塑模具及其工艺的剖视图一。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门护板双色注塑模具及其工艺的剖视图二。
图4是图2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门护板双色注塑模具及其工艺中限位槽展开口自锁环槽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机架;2、支撑杆;3、固定块;4、齿条;5、限位杆;6、连接板;7、拉伸弹簧;8、第二脱模杆;9、第一模座;10、第一模腔;11、转动盘;12、转动齿轮;13、插接模块;14、第二模腔;15、第二模座;16、限位插槽;17、压缩弹簧;18、滑移块;19、驱动电机;20、转动槽;21、插接槽;22、滑移槽;23、限位块;24、滑槽;25、抵接弹簧;26、插接孔;27、第一脱模杆;28、限位滑块;29、自锁环槽;291、第一进程槽;292、第二进程槽;293、第二出程槽;294、第一出程槽;295、第二锁定槽;30、第二进料口;31、第二排气口;32、第一排气口;33、第一进料口;34、导向块;35、导向槽;36、限位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5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门护板双色注塑模具。
参照图1和图2,一种门护板双色注塑模具,包括机架1,机架1的一侧固定有第一模座9与第二模座15,机架1上还转动连接有转动盘11,转动盘11为圆盘状,转动盘11上沿径向滑移连接有两个插接模块13,两个插接模块13相对进行滑移,两个插接模块13分别和第一模座9与和第二模座15之间形成有第一模腔10于第二模腔14,第一模腔10用于成型卡接块,第二模腔14用于成型外板并与卡接块连接在一起。第一模座9远离插接模块13的一测开设有第一进料口33与第一排气口32,第一进料口33与第一排气口32均与第一模腔9相连通,第二模座15远离插接模块13的一测开设有第二进料口30与第二排气口31,第二进料口30与第二排气口31均与第二模腔14相连通。插接模块13上固定有用于对成型后的门护板进行脱模的脱模装置,所述机架1上设置有用于驱动插接模块13坏并带动转动盘11转动的驱动组件。
采用这样的设计,首先通过第一模座9与插接模块13配合形成卡接块,在将带有卡接块的插接模块13抵接于第二模座15上,并进行注塑外板,不仅确保了外板在进行注塑时厚度基本趋于一致,减少了外板上产生缩印的现象,从而提高了门护板整体的成型效果,还可以通过熔融的塑料包覆于卡接块连接处,实现外板与卡接块的连接,减少了加工门护板的步骤,降低了加工门护板的成本,并使工作人员能够更加高效的生产门护板。
参照图2和图3,驱动组件包括固定于机架1上的驱动电机19与转动连接于转动盘11上的转动齿轮12,驱动电机19上安装有驱动轴,驱动轴呈圆柱状,驱动轴同时贯穿机架1与转动盘11设置,转动齿轮12固定于驱动轴远离驱动电机19的一端,两个插接模块13相互靠近的一侧焊接固定有与转动齿轮12啮合的齿条4,两个齿条4分布于驱动电机19的两侧,且两个齿条4平行设置,转动盘11上焊接固定有两个固定块3,两个固定块3分别固定于两个齿条4相互远离的两侧,固定块3为矩形块,齿条4远离转动齿轮12的一侧抵接于固定块3上,并于固定块3侧壁上进行滑动。两个插接模块13相互靠近的两侧均开设有与齿条4插接配合的限位插槽16,齿条4远离转动齿轮12的一侧抵接于限位插槽16的侧壁上。
参照图2和图3,机架1上开设有用于插接转动盘11的转动槽20,转动盘11半径与转动槽20半径一致,机架1上还开设有两个分别与第一模座9和第二模座15对应的滑移槽22,滑移槽22沿径向开设且与转动槽20相连通,转动盘11沿径向开设有插接槽21,插接槽21与滑移槽22宽度相同。插接模块13靠近转动盘11的一侧一体成型有滑移块18,滑移块18远离转动盘11的一侧开设有与转动槽20侧壁抵接的抵接弧面,且滑移块18滑移连接于滑移槽22与插接槽21内,滑移块18远离插接模块13的一侧沿其滑移方向一体成型有导向块34,导向块34呈凸台状,其厚度沿远离滑移块18的方向逐渐减小,插接槽21与滑移槽22底侧沿径向均开设有与导向块34滑移配合的导向槽35,导向槽35呈燕尾状。插接槽21侧板上固定有用于驱动滑移块18远离转动齿轮12的压缩弹簧17,滑移块18靠近转动齿轮12的一侧开设有用于安装压缩弹簧17的安装槽,压缩弹簧17两端分别抵接于安装槽底部与插接槽21侧壁。
采用这样的方法,在工作时,通过驱动电机19驱动转动齿轮12转动,带动另个齿条4向远离转动齿轮12移动,从而带动两个插接模块13分别抵接于第一模座9与第二模座15上,并在第一模腔10内注塑成型卡接块,当卡接块冷却成型后,驱动电机19驱动插接模块13脱离第一模座9,当滑移块18于滑移槽22内完全的滑入插接内时,从而使滑移块18抵接于插接槽21底部,实现两个齿条4的锁定,同时使抵接弧面抵接于转动槽20的侧壁,在驱动电机19的带动下,使转动盘11进行转动,从而使带有卡接块的插接模块13转动到第二模座15处。当滑移块18在进行收缩时,驱动电机19需要克服压缩弹簧17的弹力进行收缩,在滑移块18转动到转动槽20内后,抵接弧面抵接于转动槽20的侧壁,使抵接弧面对转动槽20的支撑力于齿条4的拉力平衡压缩弹簧的弹力;当滑移块18转动到与第二模座15对应的滑移槽22时,在压缩弹簧17的作用下,精准的将滑移块18推入滑移槽22内,在配合驱动电机19的反转,实现滑移块18的移动,使插接模块13抵接于第二模座15上,采用这样的设计,通过驱动电机19既可以实现滑移块18的移动,亦可以实现转动盘11的转动,可以使插接模座使用的更为便捷性,且减少了模具的复杂程度,降低了模具的制作成本。
参照图4和图5,脱模装置包括沿滑移块18的滑移方向贯穿开设的多个插接孔26,插接孔26与第一模腔10或第二模腔14相互连通,插接孔26内滑移连接有第一脱模杆27,第一脱模杆27呈圆柱状,第一脱模杆27于插接孔26内转动连接,插接孔26内壁开设有滑槽24,第一脱模杆27外壁上固定有限位滑块28,限位滑块28呈圆环状,且限位滑块28滑移连接于滑槽24内,第一脱模杆27外壁套设有抵接弹簧25,抵接弹簧25两端分别抵接于限位滑块28远离转动齿轮12的一端与滑槽24远离转动齿轮12的一侧,实现抵接弹簧25驱动第一脱模杆27向靠近转动齿轮12的一侧滑移,确保了第一脱模杆27远离转动齿轮12的一端与插接模块13侧壁保持一致。第一脱模杆27靠近转动齿轮12的一侧开设有限位槽36,限位槽36内插接有支撑杆2,支撑杆2远离插接模块13的一端焊接固定于固定块3上,支撑杆2外壁焊接固定有限位块23,限位块23远离支撑杆2的一端平滑设置,限位槽36内壁开设由自锁环槽29,自锁环槽29用于切换限位块23处于锁定与开启状态。
参照图4和图5,自锁环槽29包括首尾相连的第一进程槽291、第一出程槽294、第二进程槽292、第二锁定槽295和第二出程槽293。插接模座在进行第一次抵接第一模座9时,限位块23于第一进程槽291内进行滑动;当插接模块13与第一模座9分离时,限位块23于第一出程槽294内进行滑动;当插接模块13在与第二模座15抵紧时,限位块23于第二进程槽292内进行滑动;当插接模块13与第二模座15分离时,限位块23卡接于第二锁定槽295内。从而使支撑杆2通过限位块23对第一脱模杆27进行支撑,从而在插接模块13向靠近转动齿轮12移动时,通过脱模杆支撑成型的门护板进行脱模;脱模完成后,在驱动插接模座向靠近第二模块移动,第一脱模杆27在压缩弹簧17的作用下收回于插接孔26内,并使限位块23脱离第二锁定槽295;再次驱动插接模块13向靠近转动齿轮12移动,限位块23于第二出程槽293内进行滑移;从而完成限位块23整体的运动。采用这样的设计可以在进行制作卡接块时,不进行卡接块的脱模,在完成外板的制作后,将完成的门护板进行脱模,提高门护板脱模的便捷性。
参照图2和图4,第一模座9与第二模座15内均沿插接模块13的滑移方向贯穿开设有多个脱模孔,脱模孔与第一模腔10或第二模腔14连通,脱模孔为圆柱孔,脱模孔内滑移连接有第二脱模杆8,第二脱模杆8为圆柱杆,第二脱模杆8远离插接模块13的一端固定有连接板6,连接板6为矩形板,连接板6靠近转动齿轮12的一侧固定有多个限位杆5,限位杆5为圆柱杆,且贯穿第一模座9或第二模座15,限位杆5远离连接板6的一侧抵接于插接模块13上,用于确保第二脱模杆8远离连接板6的一侧与第一模腔10侧壁或第二模腔14侧壁保持一致,限位杆5上套设有拉伸弹簧7,拉伸弹簧7两端分别固定于连接板6与第一模座9或第二模座15相互靠近的两侧。
采用这样的设计,当插接模座抵接第一模座9或第二模座15使,驱动限位杆5进行移动,从而使第二脱模杆8远离连接板6的一端与第一模腔10侧壁或第二模腔14侧壁保持一致,从而避免影响外板的成型;当插接模块13收缩时,限位杆5在拉伸弹簧7的作用下,向靠近插接模块13移动,从而在第二脱模杆8的作用下,使卡接块与第一模座9分离或外板与第二模座15分离,减少卡接块粘连于第一模座9上的情况发生,减少了外板粘连于第二模座15上的情况发生,提高使用注塑模具的便捷性。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门护板双色注塑模具及其工艺的实施原理为:工作时,使两个插接模块13分别抵接于第一模座9与第二模座15,在向第一模腔10内注入熔融的塑料,带冷却成型后,在驱动电机19的作用下,将插接模块13与第一模座9分离,同时在第二脱模杆8的作用下将卡接块于第一模座9内支出。在通过驱动电机19驱动齿条4从而带动插接模块13进行滑移,使滑移块18拉入插接槽21内,从而使两个插接模块13与转动盘11进行转动,通过压缩弹簧17将滑移块18推入滑移槽22内,在通过驱动电机19反转使插接模块13抵紧第二模座15,并向第二模腔14内注入熔融的塑料,冷却成型后,通过驱动电机19拉动插接模块13远离第二模座15,在第二脱模杆8的作用下,使外板与第二模座15分离,同时支撑杆2限制第二脱模杆8的移动,使第一脱模杆27相对插接模块13进行运动,从而在第一脱模杆27的作用下使成型的门护板脱离插接模座,从而实现门护板的制作。采用这样的方法不仅可以确保了生产外板时的厚度趋近于同一,从而提高了门护板的成型效果,还可以减少制作门护板的步骤,使工作人员在制作门护板时更为的便捷,使生产门护板的效率提高。
一种门护板双色注塑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第一次注塑成型:
S1:首先将第一模座9在驱动电机19与齿条4的作用下与插接模块13抵紧固定,形成第一模腔10,并向第一模腔10内注入熔融的塑料材料;
S2:熔融的塑料材料冷却成型,并形成卡接块;
S3:在驱动电机19与齿条4的拉动下使第一模座9与插接模块13分离,并在第二脱模杆8的支撑下,使卡接块与第一模座9分离,使卡接块固定于插接模块13上;
第二次注塑成型:
S4:将滑移块18收缩到插接槽21的底部,驱动电机19带动转动盘11与插接模块13进行转动,转动到滑移块18与滑移槽22对应时,驱动电机19推动带有卡接块的插接模块13与第二模座15抵紧固定,并形成第二模腔14;
S5:再将熔融的塑料材料注入第二模腔14内,使熔融的塑料材料充分的与卡接块接触,并使成型的外板固定于卡接块上;
S6:熔融的材料冷却成型,形成卡接块与外板组成的门护板;
S7:最后在驱动电机19的作用下,驱动插接模块13远离第二模座15,在第二脱模杆8的作用下使外板脱离第二模座15,并同时在支撑杆2与第二脱模杆8的支撑下,将成型的门护脱离插接模快,从而完成门护板的加工。
本申一种门护板双色注塑工艺的原理是:
首先通过第一次注塑成型制作卡接块,并带成型好的卡接块进行第二次注塑成型从而使外板进行制作,并使外板固定于卡接块上,从而实现门护板的制作。将外板直接成型于带有卡接块的第二模腔14内,可以确保外板的厚度趋于一致,减少外板上产生缩印,还可以减少后期进行熔融焊接的步骤,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降低了制作门护板的成本,提高制作门护板的便捷性。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门护板双色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1),所述机架(1)上固定有第一模座(9)与第二模座(15),所述机架(1)上转动连接有转动盘(11),所述转动盘(11)上滑移连接有至少一个插接模块(13),所述插接模块(13)分别与所述第一模座(9)和所述第二模座(15)之间成型有第一模腔(10)与第二模腔(14),所述第一模腔(10)用于成型卡接块,所述第一模座(9)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模腔(10)连通的第一进料口(33)与第一排气口(32),所述第二模腔(14)用于成型外板,所述第二模座(15)上开设有与第二模腔(14)连通的第二进料口(30)与第二排气口(31),所述插接模块(13)上设置有用于对产品脱模的脱模装置,所述机架(1)上还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插接模块(13)滑移并带动所述转动盘(11)转动的驱动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门护板双色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转动连接于所述转动盘(11)上的转动齿轮(12),所述机架(1)上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转动齿轮(12)进行转动的驱动电机(19),所述插接模块(13)靠近所述转动齿轮(12)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转动齿轮(12)啮合的齿条(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门护板双色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1)上开设有用于插接转动盘(11)的转动槽(20),所述机架(1)上还开设有两个分别与第一模座(9)和第二模座(15)对应的滑移槽(22),所述滑移槽(22)与所述转动槽(20)相连通,所述转动盘(11)沿径向开设有插接槽(21),所述插接模块(13)靠近所述转动盘(11)的一侧一体成型有滑移块(18),所述滑移块(18)远离所述转动盘(11)的一侧开设有与所述转动槽(20)侧壁抵接的抵接弧面,所述滑移块(18)沿径向滑移连接于所述滑移槽(22)与所述插接槽(21)内,所述插接槽(21)上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滑移块(18)远离所述转动齿轮(12)的压缩弹簧(17)。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门护板双色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滑移块(18)侧壁沿其滑移方向一体成型有导向块(34),所述滑移槽(22)与所述插接槽(21)侧壁沿径向均开设有与所述导向块(34)滑移配合的导向槽(35)。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门护板双色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脱模装置包括贯穿开设于所述插接模块(13)上的多个插接孔(26),所述插接孔(26)与所述第一模腔(10)相连通,所述插接孔(26)内滑移连接有第一脱模杆(27),所述第一脱模杆(27)于所述插接孔(26)内转动设置,所述插接孔(26)内壁开设有滑槽(24),所述第一脱模杆(27)外壁设置有限位滑块(28),所述限位滑块(28)于所述滑槽(24)内滑移设置,所述第一脱模杆(27)外壁设置有抵接弹簧(25),所述抵接弹簧(25)用于驱动所述第一脱模杆(27)向靠近所述转动齿轮(12)的滑移,并确保所述第一脱模杆(27)远离所述转动齿轮(12)的一端与所述插接模块(13)侧壁保持一致;
所述第一脱模杆(27)靠近所述转动齿轮(12)的一侧开设有限位槽(36),所述限位槽(36)内插接有支撑杆(2),所述转动盘(11)上设置有固定块(3),所述支撑杆(2)固定于所述固定块(3)上,所述支撑杆(2)外壁设置有限位块(23),所述限位槽(36)内壁开设有自锁环槽(29),所述自锁环槽(29)用于切换所述限位块(23)处于锁定与开启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门护板双色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模座(9)与所述第二模座(15)内均贯穿开设有脱模孔,所述脱模孔与所述第一模腔(10)或所述第二模腔(14)连通设置,所述脱模孔内滑移设置有第二脱模杆(8),所述第二脱模杆(8)远离所述插接模块(13)的一端设置有连接板(6),所述连接板(6)靠近所述转动齿轮(12)的一侧设置有限位杆(5),所述限位杆(5)远离所述连接板(6)的一侧抵接于所述插接模块(13)上,用于确保所述第二脱模杆(8)远离所述连接板(6)的一侧与所述第一模腔(10)侧壁或所述第二模腔(14)侧壁保持一致,所述限位杆(5)上套设有拉伸弹簧(7),所述拉伸弹簧(7)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连接板(6)与所述第一模座(9)相互靠近的两侧。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门护板双色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模块(13)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插接模块(13)相对滑移设置,且两个所述齿条(4)相互平行设置,两个所述插接模块(13)相互靠近的两侧均开设有与所述齿条(4)插接配合的限位插槽(16),所述齿条(4)远离所述转动齿轮(12)的一侧抵接于所述限位插槽(16)的侧壁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门护板双色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块(3)设置有多个,所述固定块(3)设置于所述齿条(4)远离所述转动齿轮(12)的一侧,所述齿条(4)远离所述转动齿轮(12)的一侧抵接于所述固定块(3)上。
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一种门护板双色注塑模具,还提供了一种门护板双色注塑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首先将第一模座(9)与插接模块(13)抵紧固定,并向第一模腔(10)内注入熔融的材料;
S2:熔融的材料冷却成型,并形成卡接块;
S3:第一模座(9)与插接模块(13)分离,并将卡接块固定于插接模块(13)上;
S4:将带有卡接块的插接模块(13)与第二模座(15)抵紧固定;
S5:再将熔融的材料注入第二模腔(14)内,使熔融的材料充分的与卡接块接触,并使成型的外板固定于卡接块上;
S6:熔融的材料冷却成型,形成卡接块与外板组成的门护板;
S7:最后将插接模块(13)于第二模座(15)分离,并将成型的门护板取下。
CN202211301207.3A 2022-10-24 2022-10-24 一种门护板双色注塑模具及其工艺 Pending CN11592303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01207.3A CN115923035A (zh) 2022-10-24 2022-10-24 一种门护板双色注塑模具及其工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01207.3A CN115923035A (zh) 2022-10-24 2022-10-24 一种门护板双色注塑模具及其工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23035A true CN115923035A (zh) 2023-04-07

Family

ID=866532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301207.3A Pending CN115923035A (zh) 2022-10-24 2022-10-24 一种门护板双色注塑模具及其工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923035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871260B2 (en) Device for manufacturing injection moulding pieces with turret having holders
CN115923035A (zh) 一种门护板双色注塑模具及其工艺
CN112829220A (zh) 汽车前挡风下饰板注塑模具
CN216300050U (zh) 一种滚刷透明窗及包胶防撞组件用注塑模具
CN113172849A (zh) 一种免喷涂塑料、生产用成型装置及成型方法
CN215472763U (zh) 汽车车灯面罩双色包胶注塑成型模具
CN217098751U (zh) 一种便于脱模的注塑模具
CN215512128U (zh) 一模双出型汽车后门注塑模具
CN218256456U (zh) 塑料管模具的管口卡槽成型机构
CN116021733B (zh) 一种汽车内饰配件生产用模具快速更换装置
CN213860480U (zh) 结构紧凑的座椅支架注塑模具
JP3224863B2 (ja) 射出成形方法及び装置
CN216300028U (zh) 一种倒扣快速脱模的汽车中控台成型模架
CN218477076U (zh) 一种扶手饰框注塑模具
CN216708321U (zh) 吹塑机
CN213891020U (zh) 一种便于取件的注塑模具
CN219947032U (zh) 一种成型塑胶包五金件产品的注塑模具
CN218615262U (zh) 具有滑块进胶机构的汽车后保险杠电镀装饰条模具
CN216443037U (zh) 吹塑机的开合模装置
CN219727052U (zh) 普通行位驱动圆弧抽芯注塑模具
CN115157596B (zh) 一种易于脱模的安全气囊注塑模具
CN212826657U (zh) 带侧抽芯顶出结构的塑料模具
CN214872391U (zh) 具有定模侧预先开模抽芯机构的塑料高脚椅模具
CN217073118U (zh) 一模四腔汽车大灯面罩双色注塑模具
CN218429580U (zh) 一种汽车内饰卷帘门双料注塑模内装饰生产模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