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18062A - 头戴式设备 - Google Patents

头戴式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918062A
CN115918062A CN202180049854.7A CN202180049854A CN115918062A CN 115918062 A CN115918062 A CN 115918062A CN 202180049854 A CN202180049854 A CN 202180049854A CN 115918062 A CN115918062 A CN 1159180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ir
dial
rotation
head
mounted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4985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小林俊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Grou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Grou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Group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Grou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9180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1806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1Head-up displays
    • G02B27/017Head mounted
    • G02B27/0176Head mounted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2Viewing or reading apparatu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6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receivers, e.g. cabinets or dust cov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1Head-up displays
    • G02B27/0149Head-up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 G02B2027/0154Head-up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with movable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1Head-up displays
    • G02B27/0149Head-up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 G02B2027/0169Supporting or connecting means other than the external wal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1Head-up displays
    • G02B27/017Head mounted
    • G02B2027/0178Eyeglass typ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elmets And Other Head Coverings (AREA)

Abstract

[问题]为了提供关于允许其利用合适的紧固力被安装在头部的头戴式设备等的技术特征。[解决方案]本公开内容的头戴式设备设置有前块、安装带、左右一对第一弹性构件和调整机构。前块被安装至头部的前侧。安装带包括后块和一对带部,并且能够通过后块和一对带部之间的相对移动而伸缩,后块被安装至头部的后侧,一对带部被安装在头部的左侧和右侧。一对第一弹性构件被设置在前块与一对带部之间。调整机构设置在前块中以通过在前块和一对带部的位置固定的状态下使一对第一弹性构件伸缩来调整一对第一弹性构件的初始拉伸力。

Description

头戴式设备
技术领域
本技术涉及安装在用户的头部的诸如要使用的头戴式设备的技术。
背景技术
近年来,能够进行AR显示(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或VR显示(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的头戴式显示器正变得广为人知。
诸如头戴式显示器的头戴式设备需要用于安装在用户的头部上的机构。例如,下面的专利文献1中描述的头戴式显示器是以下头戴式显示器,其包括:包括显示器的主体;和用于将头戴式显示器安装到用户的头部的安装带。
用户可以通过旋转设置在头戴式显示器中的转盘来调整对头部的夹持力。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WO 2016/136657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由于担心头戴式设备会偏离头部,用户一般倾向于不必要地增加夹持力。
鉴于上述情况,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诸如能够利用合适的夹持力安装在头部的头戴式设备的技术。
问题解决方案
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头戴式设备包括前块、安装带、左右一对第一弹性构件和调整机构。
前块被安装在头部的前侧。
安装带具有后块和一对带部,并且能够通过后块与一对带部之间的相对移动进行伸缩,后块被安装在头部的后侧,一对带部被安装在头部的左侧和右侧。
一对第一弹性构件被设置在前块与一对带部之间。
调整机构设置在前块中,并且通过在前块和一对带部的位置固定的状态下使一对第一弹性构件伸缩来调整一对第一弹性构件的初始拉伸力。
因此,可以提供一种能够利用适合的夹持力安装在头部的头戴式设备。
附图说明
[图1]从斜前侧看根据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头戴式显示器(HMD)时的透视图。
[图2]从上方看HMD时的示意图。
[图3]从前侧看调整机构的一部分时的分解透视图。
[图4]从后侧看调整机构的一部分时的分解透视图。
[图5]从前侧看第一旋转限制构件时的图。
[图6]示出设置在保持部中的齿部与第一旋转限制构件的啮合的图,这是从前侧看这些构件时的示意图。
[图7]示出呈现部的示例的图。
[图8]从后侧看伸缩机构的各部分时的分解透视图。
[图9]从前侧看伸缩机构的各部分时的分解透视图。
[图10]从前侧看后转盘和第二旋转限制构件时的透视图。
[图11]从后侧看后转盘和离合器时的透视图。
[图12]从后侧看后转盘和一对锁定杆时的图。
[图13]从后侧看后转盘和锁定杆时的透视图。
[图14]伸缩机构的各部分在水平面(XY面)的示意性截面图,这是示出在解锁状态与锁定状态之间切换时的图。
[图15]示出在用户将HMD戴在头部上之前用户通过经由调整机构旋转前转盘来调整初始拉伸力时的状态的图。
[图16]示出后转盘沿顺时针方向(从后侧看时)旋转时后转盘、锁定杆等的状态的图。
[图17]从后侧的透视图,示出了锁定杆的止动钩锁住后转盘的突起时的状态。
[图18]从上方看当使一对第一弹簧构件延伸恒定量时的状态时的HMD的示意图。
[图19]HMD的侧视图,示出了使一对第一弹簧构件1延伸恒定量时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对根据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描述。
<<第一实施方式>>
<整体配置和各部分的配置>。
图1是从斜前侧看根据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头戴式显示器(HMD)100时的透视图。在图1中,HMD 100的后部被表示为部分断开。图2是从上方看HMD 100时的示意图。
在实施方式的描述中,HMD 100将被描述为应用根据本技术的安装机构的头戴式设备的示例。另一方面,头戴式设备不限于HMD 100。例如,头戴式设备可以是用于测量脑电波的脑电图(EEG)测量设备,或者可以是耳机。通常,头戴式设备可以是任何设备,只要它是可佩戴在用户的头部上的设备即可。
在本实施方式的每个附图中,Y轴方向表示前后方向,X轴方向表示左右方向,以及Z轴方向表示上下方向。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将围绕前后方向(Y轴方向)的轴线的方向限定为周向方向,并且将与前后方向(Y轴方向)垂直的方向限定为径向方向。此外,将径向方向上的内部限定为内周侧,并且将径向方向上的外部限定为外周侧。
如图1和图2所示,HMD 100通常具有环形形状,并且被安装成覆盖用户的头部(绕Z轴)。
HMD 100包括安装在用户的头部的前侧的前块10和从用户的侧面安装到背面的安装带30。安装带30被配置成围绕头部的侧面和头部的背面。安装带30包括安装在头部的后侧的后块40和安装在头部的左右侧的左右一对带部31。安装带30能够通过后块40与一对带部31之间的相对移动进行伸缩。
此外,HMD 100包括能够将安装带30的一对带部31向前块10拉的左右一对第一弹簧构件1,以及产生拉伸力以使安装带30收缩的左右一对第二弹簧构件2。
应当注意,尽管在每个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弹簧将被描述为用于第一弹性构件和第二弹性构件的弹性材料的示例,但弹性材料不限于弹簧,并且可以是橡胶等。
此外,HMD 100还包括调整机构20,该调整机构20设置在前块10侧,并且通过在前块10和一对带部31的位置固定的状态下使一对第一弹簧构件1伸缩来调整一对第一弹簧构件1的初始拉伸力F0
此外,HMD 100包括伸缩机构50,该伸缩机构50设置在后块40侧,并且用于使一对带部31相对于后块40伸缩。该伸缩机构50被配置成能够通过使一对带部31相对于后块40收缩恒定量t(关于恒定量t,参见后面要描述的图18和图19),而使产生初始拉伸力F0的一对第一弹簧构件1延伸恒定量t。通过以这种方式使一对第一弹簧构件1中的每一个收缩恒定量t,HMD 100的最终夹持力F被确定。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的描述中,术语“初始拉伸力F0”和“最终夹持力F”被用作以下含义。
“初始拉伸力F0”是指在前块10和一对带部31的位置固定的状态下各自调整的一对第一弹簧构件1的拉伸力。应当注意,尽管在本实施方式中初始拉伸力F0的中值被设置为4.54N,但该值可以适当地改变。
另一方面,“最终夹持力F”是指对头部的夹持力,该夹持力是通过使产生初始拉伸力F0的一对第一弹簧构件1进一步延伸恒定量t而从整个HMD 100产生的(参见后面要描述的图18和图19)。应当注意,尽管在本实施方式中,最终夹持力F的中值被设置为约10N,但该值可以适当地改变。
[前块10]
前块10包括前块主体11和设置在前块主体11的内部上侧的前额垫12。应当注意,在前块主体11的内部设置有能够进行VR显示或AR显示的显示单元。
此外,前块10包括设置在前块主体11的左右两端的侧面上的左右一对固定部13和固定至一对固定部13的左右一对联接部14。
前块主体11形成为以预定的曲率弯曲(绕Z轴),以容易地安装在头部上。前额垫12的位置被设置成在用户穿戴HMD时与前额接触。
一对固定部13被设置成从前块主体11的左右两端部向后方延伸。
一对联接部14固定至一对固定部13。一对联接部14是用于将安装带30联接至前块10的构件。联接部14由薄板形状构成,并且能够将第一弹簧构件1和带部31的前端部容纳在其中。
联接部14具有在前后方向上设置在上下位置处的两个引导槽14a。两个引导槽14a能够在前后方向上引导设置在带部31的前端部中的每一个处的四个突起31a,并且因此,联接部14能够在前后方向上引导带部31的前端部。
[调整机构20]
调整机构20设置在前块10侧。调整机构20通过在前块10和一对带部31的位置固定的状态下使一对第一弹簧构件1伸缩来调整一对第一弹簧构件1的初始拉伸力F0。调整机构20包括保持部21、左右一对连杆构件22和前转盘23(第一转盘)。
“保持部21”
保持部21被形成为弯曲成U形。保持部21的两端侧被固定至联接部14。该保持部21被配置成能够保持调整机构20的各部分。特别地,该保持部21能够可旋转地保持前转盘23,并被配置成能够沿弯曲的U形引导一对连杆构件22。
“连杆构件22”
一对连杆构件22能够通过前转盘23的旋转而伸缩,并且被配置成能够由于其伸缩而调整一对第一弹簧构件1的初始拉伸力F0
一对连杆构件22各自具有像在一个方向上长的带的形状。一对连杆构件22能够在被前块10侧的U形保持部21引导时同步伸缩相同的长度。
在一对连杆构件22的前端侧的某些区域中设置有齿条。这些齿条被形成为能够与第一小齿轮24b啮合,该第一小齿轮24b根据前转盘23的旋转而旋转(参见将在后面描述的图3和图4)。
另一方面,一对连杆构件22的后端侧分别固定至一对第一弹簧构件1的前端侧。为此,当一对连杆构件22伸缩时,一对第一弹簧构件1根据该伸缩而伸缩,因此,初始拉伸力F0被调整。具体地,当一对连杆构件22收缩时,一对第一弹簧构件1延伸,并且一对第一弹簧构件1中的每一个的初始拉伸力F0增加。相反,当一对连杆构件22延伸时,一对第一弹簧构件1收缩,从而一对第一弹簧构件1中的每一个的初始拉伸力F0减少。
“前转盘23等的配置”
图3是从前侧看调整机构20的一部分时的分解透视图。图4是从后侧看调整机构20的一部分时的分解透视图。如图3和图4所示,调整机构20还包括第一小齿轮部24、第一旋转限制构件25(限制构件)、第一盖构件26、第二盖构件27等。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前转盘23、第一旋转限制构件25和第一小齿轮部24被配置成可围绕前后轴旋转,并且顺时针和逆时针的表达被用于调整机构20的各部分的旋转。为方便起见,假设作为调整机构20的各部分的旋转方向的表述顺时针和逆时针是指从前侧看的旋转方向。
“保持部21中的开口等”
在保持部21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位置处设置有圆形开口21a(特别地,参见图3)。在开口21a的位置处从后侧依次装配和附接第一小齿轮部24、第一旋转限制构件25、前转盘23、第一盖构件26和第二盖构件27。
保持部21包括在开口21a的中心位置处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轴部21b。轴部21b能够作为轴支承第一小齿轮部24、第一旋转限制构件25和前转盘23。
此外,保持部21具有在由开口21a形成的圆形内周表面上在其整个周向上被形成为V形齿轮形式的多个齿部21c(后面也参见图6)。多个齿部21c能够锁定第一旋转限制构件25。
尽管在本实施方式中,齿部21c的数目为24,其间距为15度,但其可以适当地改变。
“第一小齿轮部24”
第一小齿轮部24由设置在保持部21中的轴部21b支承。第一小齿轮部24被配置成能够围绕前后轴沿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二者(从前侧看时)旋转。第一小齿轮部24包括圆形管部24a和固定在管部24a的后侧的第一小齿轮24b。
第一小齿轮部24的管部24a包括在外周表面中在周向方向上以恒定的间隔排列的多个凸部24c。多个凸部24c被配置成能够装配在设置在第一旋转限制构件25中的多个凹部25c中(参见图5和图6)。
第一小齿轮部24的多个凸部24c和第一旋转限制构件25的多个凹部25c彼此配合。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小齿轮部24和第一旋转限制构件25在旋转方向上是一体的。
第一小齿轮24b能够与设置在一对连杆构件22中的齿条啮合,并且能够通过其旋转使一对连杆构件22伸缩。尽管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小齿轮24b的节圆直径为Φ20,但该值可以适当地改变。
“第一旋转限制构件25”
图5是从前侧看第一旋转限制构件25时的示意图。图6是示出设置在保持部21中的齿部21c与第一旋转限制构件25的啮合的图,这是从前侧看这些构件时的示意图。应当注意,在图6中,前侧的前转盘23用粗实线表示,并且前转盘23以透视的方式示出。
参照图5和图6,第一旋转限制构件25包括位于内周侧的环形的环部25a和位于外周侧并且形成为部分切开的环形环的U形状的U部25b。U部25b形成为与环部25a同心,并且在周向方向上的中央位置处与环部连接。
环部25a在其内周表面侧包括多个凹部25c。凹部25c被配置成能够装配至第一小齿轮部24的凸部24c。
此外,环部25a在与U部25b连接的位置处和该位置的相对侧的跨环部25a的中心的位置处包括一对第二肋25e。一对第二肋25e设置成在环部25a的前表面中向前(向前转盘23)投影。一对第二肋25e能够与设置在转盘中的一对第二槽部23b啮合。
U部25b在其两个端部处包括一对钩部25f和一对第一肋25d。一对钩部25f被设置成向外周侧突出。一对钩部25f被形成为V形,并且能够与形成在保持部21的开口中的V形齿部21c啮合。使用连接至环部25a的点作为支承点,在与齿部21c啮合的状态下,一对钩部25f朝向外周侧偏置。
一对第一肋25d被设置成在U部25b的前表面的与一对钩部25f对应的位置处向前突出(朝向前转盘23)。一对第一肋25d能够与设置在前转盘23中的一对第一槽部23a啮合。
尽管第一旋转限制构件25能够围绕前后轴在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二者上旋转,但在一对钩部25f中的一个钩部25f与齿部21c啮合的啮合状态下,在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的一个方向上的旋转受到限制。
将参照图6进行描述。当图6中右手侧的钩部25f与齿部21c啮合时,第一旋转限制构件25的顺时针旋转(从前侧看时)受到限制。应该注意,图6中左手侧的钩部25f并不阻止顺时针旋转(从前侧看时)。此外,当图6中左手侧的钩部25f与齿部21c啮合时,逆时针旋转(从前侧看时)受到限制。应当注意,图6中右手侧的钩部25f并不阻止逆时针旋转(从前侧看时)。
在此,在前转盘23的非旋转期间,第一旋转限制构件25的钩部25f和保持部21的齿部21c被置于啮合状态,并且第一旋转限制构件25的旋转被限制,并且因此,一对连杆构件22的伸缩被限制。另一方面,在前转盘23的旋转期间,第一旋转限制构件25的钩部25f与保持部21的齿部21c的啮合根据前转盘23的旋转而解除,并且因此,一对连杆构件22的伸缩被允许。
也就是说,第一旋转限制构件25能够允许根据前转盘23的旋转而执行的一对连杆构件22的伸缩,同时限制不是根据前转盘23的旋转而执行的一对连杆构件22的伸缩。
这里,由于如上所述一对连杆构件22的后端侧被固定至第一弹簧构件1的前端侧,所以在延伸方向上的力被不断添加到一对连杆构件22。另一方面,由于一对连杆构件22的伸缩不是根据前转盘23的旋转进行的,所以一对连杆构件22的由于一对第一弹簧构件1的拉伸力而延伸的运动受到第一旋转限制构件25的限制。
也就是说,在前转盘23的非旋转期间,由于第一旋转限制构件25的钩部25f与保持部21的齿部21c啮合,第一旋转限制构件25不旋转,并且第一旋转限制构件25和旋转方向一体的第一小齿轮部24也不旋转。只要第一小齿轮部24不旋转,具有与第一小齿轮部24的第一小齿轮24b啮合的齿条的一对连杆构件22就不会伸缩。因此,一对连杆构件22由于第一弹簧构件1而延伸的运动受到第一旋转限制构件25的限制。
“前转盘23”
前转盘23由于其旋转而能够调整初始拉伸力F0。前转盘23可以在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二者(从前侧看时)围绕前后轴旋转。
前转盘23在其后表面(第一旋转限制构件25侧的表面)中与第一旋转限制构件25的一对第一肋25d相对应的位置处包括一对第一槽部23a。此外,前转盘23在其后表面中与第一旋转限制构件25的一对第二肋25e相对应的位置处包括一对第二槽部23b。一对第一槽部23a能够与一对第一肋25d啮合,一对第二槽部23b能够与一对第二肋25e啮合。
一对第一槽部23a中的一个第一槽部23a(在图6中的右手侧)被形成为使槽的在周向方向上的两个端部中的一个端部(从槽中心逆时针方向(从前侧看时)定位的端部)相对于径向方向倾斜预定的角度。槽的一个端部的倾斜是相对于径向方向沿顺时针方向的倾斜(从前侧看时)。
因此,该一个第一槽部23a能够使第一肋25d(在图6中的右手侧)根据前转盘23的顺时针旋转(从前侧看时)向内周侧移动,并且解除由于第一旋转限制构件25的一个钩部25f(在图6中的右手侧)而与保持部21的齿部21c的啮合状态。
一对第一槽部23a中的另一个第一槽部23a(在图6中的左手侧)被形成为使槽的在周向方向上的两个端部中的一个端部(从槽的中心沿顺时针方向(从前侧看时)定位的端部)相对于径向方向倾斜预定的角度。槽的一个端部的倾斜是相对于径向方向沿逆时针方向(如从前侧看时)的倾斜。
因此,另一个第一槽部23a能够根据前转盘23的逆时针旋转(从前侧看时)使另一个第一肋25d(在图6中的左手侧)向内周侧移动,并解除由于第一旋转限制构件25的另一个钩部25f(在图6中的左手侧)而与保持部21的齿部21c的啮合状态。
此外,当前转盘23旋转预定角度(例如15度)时,一对第一槽部23a锁定第一旋转限制构件25的一对第一肋25d,以便能够使第一旋转限制构件25与前转盘23的旋转一体地旋转。
前转盘23的一对第二槽部23b具有扇形形状。当前转盘23旋转预定角度(例如15度)时,一对第二槽部23b锁定第一旋转限制构件25的一对第二肋25e,以便能够使第一旋转限制构件25与前转盘23的旋转一体地旋转。
这里,第一旋转限制构件25的第二肋25e和前转盘23的第二槽部23b被设置用于支承,以防止当第一旋转限制构件25和第一小齿轮部24根据前转盘23的旋转而旋转时负荷集中在一对第一肋25d上并损坏一对第一肋25d。
当前转盘23沿顺时针方向旋转时(从前侧看时),第一旋转限制构件25和第一小齿轮部24沿顺时针方向一体地旋转,因此,一对连杆构件22收缩。另一方面,当前转盘23沿逆时针方向旋转时(从前侧看时),第一旋转限制构件25和第一小齿轮部24沿逆时针方向一体地旋转,因此,一对连杆构件22延伸。
“第一盖构件26”
第一盖构件26形成为具有四个腿部26a的桌形状(参见图3和图4)。该第一盖构件26在第一小齿轮部24、第一旋转限制构件25和前转盘23位于第一盖构件26与保持部21之间的状态下通过四个腿部26a固定至保持部21。
第一盖构件26包括在其中心位置向后突出的轴部26b。第一盖构件26的轴部26b联接至保持部21的轴部21b,并且它们一起在前后方向上形成轴。
“第二盖构件27”
第二盖构件27也与第一盖构件26一样形成为具有四个腿部27a的桌形状。第二盖构件27通过四个腿部27a固定至第一盖构件26。
“呈现部28”
调整机构20可以包括用于向用户呈现最终夹持力F(HMD 100对头部的最终夹持力)的呈现部28。图7是示出呈现部28的示例的图。呈现部28包括设置在连杆构件22中的箭头状标记28a和设置在保持部21中的刻度28b。在附图中所示的示例中,数字如“8”、“10”和“12”被示为刻度28b。这些数字表示最终的夹持力F变成8N、10N或12N。
应该注意,当一对连杆部收缩时,第一弹簧构件1延伸,初始拉伸力F0增加,从而最终夹持力F增加,设置在连杆构件22中的箭头状标记28a此时向前移动。相反,当一对连杆部延伸时,第一弹簧构件1收缩,初始拉伸力F0减小,从而最终夹持力F减小,设置在连杆构件22中的箭头状标记28a此时向后移动。
在这里的示例中,在呈现部28中使用表示最终夹持力F的数字。可以使用诸如“强”、“中”和“弱”的字母来代替这些数字。通常,呈现部28可以具有任何配置,只要它被配置成使用户能够识别最终夹持力F是什么程度的强度即可。
[带部31]
一对带部31各自形成为在一个方向上长的带形状(参见图1、图2和图7等)。在带部31的后端侧的某些区域中,设置了与伸缩机构50的第二小齿轮52b(见后面要描述的图8和图9)啮合的齿条。另一方面,带部31的前端侧被固定至第一弹簧构件1的后端侧。
在带部31的前端侧的侧面上,共设置有四个向外突出的突起31a,其中两个在上侧,两个在下侧。这四个突起31a可以通过在联接部14处在前后方向上设置的两个引导槽14a来引导,因此,带部31可以通过联接部14在前后方向上被引导。
此外,在带部31的前端侧设置有能够与联接部14的后端侧接触的带止动件31b。这些带止动件31b限制带部31由于第一弹簧构件1的初始拉伸力而向前移动,并且固定后块40和带部31的位置。
在带部31的纵向方向和上下方向上的中间附近的位置上设置有向外突出的单个突起31c。该突起31c可以通过设置在后块40的引导部42中的引导槽42a被引导,并且因此,带部31可以在后块40内部的伸缩方向上被引导。
第二弹簧构件2的前端侧被固定至该突起31c。应当注意,该突起31c具有两个功能,一个功能是在引导槽42a中被引导,一个功能是固定第二弹簧构件2的一端。
[第一弹簧构件1]
第一弹簧构件1设置在前块10侧与一对带部之间(参见图1、图2和图7等)。具体地,第一弹簧构件1在前端侧固定至连杆构件22的后端侧,以及在后端侧固定至带部31的前端侧。
第一弹簧构件1根据前转盘23的旋转,通过连杆构件22的伸缩来伸缩,以调整初始拉伸力F0。此外,第一弹簧构件1被使得延伸恒定量t(参见后面要描述的图18和图19),并根据后面要描述的后转盘51的旋转,通过一对带部31的收缩产生最终夹持力F。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弹簧构件1的每一个的弹簧常数k是0.15N/mm。应当注意,弹簧常数可以适当地改变。
[第二弹簧构件2]
第二弹簧构件2设置在带部31与后块40之间。具体地,第二弹簧构件2在前端侧固定至带部31的突起31c,以及在后端侧固定至后块40的左右方向上中间附近的位置。
第二弹簧构件2以设计中的最大值延伸时的拉伸力Fmax被设置为小于第一弹簧构件1以设计中的最小值的初始拉伸力F0min。也就是说,Fmax<F0min。这将在后面详细描述。
[后块40]
后块40中包括缓冲部41,该缓冲部与头部背面接触(参见图1等)。此外,后块40中包括左右一对引导部42,其引导一对带部31。一对引导部42被设置成从后块40的左右端部侧延伸至后部侧,并且各自具有在一个方向上长的薄板形状。
引导部42在上下方向中间附近的位置处具有引导槽42a,引导槽42a在长度方向(安装带30伸缩的方向)上延伸。引导槽42a能够被装配至突起21a,突起21a被设置在带部31上向外突出。
[伸缩机构50]
伸缩机构50设置在后块40侧,并使一对带部31相对于后块40伸缩(参见图1等)。该伸缩机构50被配置成能够使一对带部31相对于后块40收缩恒定量t,从而使产生初始拉伸力F0的一对第一弹簧构件1中的每一个延伸恒定量t(参见后面要描述的图18和图19)。
伸缩机构50包括将未锁定状态切换至锁定状态的锁定机构。此外,伸缩机构50包括将锁定状态切换至解锁状态的解除机构。
解锁状态是如下状态,在该状态下,根据后块40与一对带部31之间的相对移动而执行的安装带30的伸缩自由执行。另一方面,锁定状态是如下状态,在该状态下,不是根据后转盘51的旋转而执行的安装带30的伸缩被限制,而根据后转盘51的旋转而执行的安装带30的伸缩被允许。
此外,伸缩机构50包括限制机构,该限制机构在后转盘51在对应于一对带部31收缩的方向沿顺时针方向(从后侧看时:第一方向)旋转恒定角度θ时限制后转盘31的旋转。通常,每当锁定状态被切换至解锁状态时,限制机构根据从当时后转盘51的位置起后转盘51的恒定角度θ的旋转限制后转盘51的旋转(参见后面要描述的图16)。
恒定角度θ是后转盘51沿顺时针方向的旋转角度(从后侧看时),这是为了使一对带部31中的每一个相对于后块40收缩恒定量t并使产生初始拉伸力F0的一对第一弹簧构件1中的每一个延伸恒定量t而需要的。尽管在本实施方式中恒定角度θ是30度,但该值可以适当地改变。
该限制机构包括正旋转限制部和反旋转限制部。正旋转限制部在后转盘51旋转恒定角度θ时限制后转盘51在顺时针方向(从后侧看时)的旋转(正旋转)。反旋转限制部在后转盘51旋转恒定角度θ时限制后转盘51在逆时针方向(从后侧看时)的旋转(反旋转)。
图8是在从后侧看伸缩机构50的各部分时的分解透视图。图9是从前侧看伸缩机构50的各部分时的分解透视图。
如图8和图9所示,伸缩机构50包括从前侧依次来看的第二小齿轮部52、第一偏置弹簧53、第二旋转限制构件54、第一扭转弹簧55、离合器56、后转盘51、第一基座构件57、一对锁定杆58、一对第二扭转弹簧59、第二基座构件60、第二偏置弹簧61和解除按钮62。
图10是从前侧看后转盘51和第二旋转限制构件54时的透视图。图11是从后侧看后转盘51和离合器56时的透视图。
图12是从后侧看后转盘51和一对锁定杆58时的示意图。图13是从后侧看后转盘51和锁定杆58时的透视图。
图14是沿水平面(XY面)的伸缩机构50的各部分的示意性截面图,这是示出在解锁状态与锁定状态之间的切换的图。
应当注意,在图12至图14中,省略了介于后转盘51与一对锁定杆58之间的第一基座构件57。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小齿轮部52、离合器56、后转盘51等被配置成能够围绕前后轴旋转,并且顺时针和逆时针的表达被用于伸缩机构50的各部分的旋转。为了方便起见,假设作为伸缩机构50的各部分的旋转方向的表达顺时针和逆时针是指从后侧看时的旋转方向。
应当注意,上述调整机构20的各部分的旋转方向的顺时针和逆时针表示从前侧看时的旋转方向。因此,应当注意,在调整机构20的各部分和伸缩机构50的各部分之间,顺时针和逆时针的方向是相反的。
“后块40中的开口等”
在后块40的后部的左右方向的中间附近设有圆形开口43(特别地,参见图8)。伸缩机构50的各部分在开口43的位置处被组装和附接。
后块40包括在开口43的中心位置处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轴部44。轴部44能够作为轴可旋转地支承第二小齿轮部52、离合器56和后转盘51。
“第二小齿轮部52”
第二小齿轮部52被配置成可围绕前后轴在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上旋转(参见图8、图9和图14)。第二小齿轮52b包括圆形管部52a、固定至管部52a前侧的外周的第二小齿轮52b以及固定在管部52a的前侧和第二小齿轮52b的后侧的凸缘52c。
第二小齿轮部52的管部52a可围绕后块40的轴部44旋转。第二小齿轮部52的管部52a包括在外周表面上的周向方向上以恒定间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多个凸部52d。多个凸部52d能够与设置在离合器56中的多个凹部56c配合。
第二小齿轮52b能够与设置在一对带部31中的齿条啮合,并且能够通过其旋转使一对带部31伸缩。尽管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小齿轮52b的节圆直径为Φ20,但该值可以适当地改变。
凸缘52c能够锁定介于第二小齿轮部52与离合器56之间的第一偏置弹簧53的前端侧。
“离合器56”
离合器56可与第二小齿轮部52一体地旋转,并且相对于第二小齿轮部52在前后方向上可滑动(参见图8和图9、图11和图14)。
在解锁状态下,该离合器56位于不与后转盘杆51啮合的非工作位置(第一位置),并允许第二小齿轮部52的旋转(参见图14的上侧)。此外,离合器56从非工作位置移动至工作位置(第二位置)以根据后转盘51在解锁状态下的旋转而与后转盘51啮合,并将解锁状态切换至锁定状态(参见图14的下侧)。
离合器56包括圆形管部56a、设置在管部56a的前侧的外周表面中的像齿轮一样的外齿部56b、以及设置在管部的内周表面中的多个凹部56c。离合器56的管部56a被配置成具有比第二小齿轮部52的管部52a的直径大的直径,并且离合器56被安装为覆盖第二小齿轮部52的圆周。
外齿部56b被形成为从管部56a的外周表面向外突出。这些外齿部56b能够与设置在后转盘51中的内齿部51a啮合。应当注意,尽管在本实施方式中外齿部56b的间距为6度,但该值可以适当地改变。
多个凹部56c被形成为从管部56a的内周表面凹陷。多个凹部56c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以周向方向上的恒定间隔延伸。由于离合器56的多个凹部56c与第二小齿轮部52的多个凸部52d啮合,离合器56相对于第二小齿轮部52在前后方向上可滑动,而相对于第二小齿轮部52的旋转被限制(即,可与第二小齿轮部52一体地旋转)。
“第一偏置弹簧53”
第一偏置弹簧53介于第二小齿轮部52与离合器56之间,并且能够将离合器56向后偏置(从非工作位置朝向工作位置)(特别地,参见图8、9和14)。第一偏置弹簧53的前端侧与第二小齿轮部52的凸缘52c锁定,并且后端侧与离合器56锁定。
尽管在这里的描述中,弹簧被举例为将离合器56向后(从非工作位置向工作位置)偏置的第一偏置构件,但第一偏置构件不限于弹簧,而且可以是弹性材料,如橡胶。这同样适用于第二偏置弹簧61。
“第二旋转限制构件54”
第二旋转限制构件54能够锁定设置在后转盘51中的配合肋51b,并且能够对于每个恒定角度θ(30度)限制后转盘51在逆时针方向(从后侧看时)的旋转(反旋转)(参见图8、图9和图10)。
第二旋转限制构件54可在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二者(从后侧看时)围绕前后轴旋转。此外,第二旋转限制构件54在顺时针方向(从后侧看时)通过第一扭转弹簧55偏置。
第二旋转限制构件54包括基端部54a和与基端部54a相对的前端部。基端部54a由设置在后块40中作为轴的轴部可旋转地支承。在前端部中设置有能够锁定后转盘51的配合肋51b(第二啮合部)的止动钩54b(第二锁定部)。
此外,在第二旋转限制构件54的前表面侧的中间附近的位置处设置有支承第一扭转弹簧55的一个端侧的支承部54c。
应当注意,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在后转盘51中的配合肋51b和第二旋转限制构件54构成限制后转盘51的反旋转(逆时针)的反旋转限制部(即,限制机构包括设置在后转盘51中的配合肋51b和第二旋转限制构件54)。
“第一扭转弹簧55”
第一扭转弹簧55能够使第二旋转限制构件54沿顺时针方向(从后侧看时)偏置(参见图8、图9和图10)。
第一扭转弹簧55的一个端侧由设置在第二旋转限制构件54中的支承部54c支承,并且第一扭转弹簧55的另一个端侧由设置在后块40中的支承部支承。
“后转盘51”
后转盘51能够通过其旋转使一对带部31相对于后块40伸缩(参见图7至图14)。
后转盘51可在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二者(从后侧看时)围绕前后轴旋转。应当注意,后转盘51的逆时针旋转(从后侧看时)基本上受到第二旋转限制构件54的限制。此外,对于顺时针旋转(从后侧看时),后转盘51的对于恒定角度θ(30度)的旋转通过正旋转限制部被允许。
应当注意,当后转盘51沿顺时针方向旋转时(从后侧看时),一对带部31相对于后块40收缩。
后转盘51包括在前表面侧的内周侧的位置处的像齿轮一样的内齿部51a。内齿部51a能够与设置在离合器56中的外齿部56b啮合。应当注意,尽管在本实施方式中,内齿部51a的间距与离合器56的外齿部56b的间距一样为6度,但该值可以适当地改变。
此外,后转盘51具有配合肋51b(第二啮合部),配合肋51b包括在前表面侧的内周侧(相对于内齿部51a的外部)的位置处的多个像齿轮一样的肋51c(齿部)。对于每个恒定角度(30度)形成配合肋51b的各个肋51c,并且每个肋都能够与第二旋转限制构件54的止动钩54b锁定。
此外,后转盘51具有操作肋51d,操作肋51d包括在后表面侧的内周侧的位置处的多个像齿轮一样的肋51e。该操作肋51d能够根据后转盘51的旋转(顺时针)来操作锁定杆58。具体地,操作肋51d能够通过根据后转盘51的顺时针旋转(从后侧看时)使锁定杆58沿逆时针方向(从后侧看时)旋转而将锁定杆58的前端侧从内周位置(第三位置)移动至外周位置(第四位置)。
对于每个恒定角度θ(30度)与配合肋51b的肋51c一样形成操作肋51d的各肋51e。此外,在操作肋51d的相邻的肋51e之间设置有没有设置肋51e的空白部51f。这些空白部51f被设置用于防止锁定杆58的前端侧从内周位置立即移动至外周位置,即使当后转盘51沿顺时针方向旋转时(从后侧看时)亦如此。
操作肋51d的肋51e和空白部51f能够与设置在锁定杆58中的凸部58c接触。
此外,后转盘51包括在后表面侧的周向方向上对于每个恒定角度θ(30度)形成的多个突起51g(第一啮合部)。多个突起51g被设置成从后转盘51的背表面向后突出。
当锁定杆58的前端侧定位在外周位置处时,突起51g能够被设置在锁定杆58的前端侧的止动钩58d(第一锁定部)锁定。
应当注意,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在后转盘51中的多个突起51g和设置在锁定杆58的前端侧的止动钩58d构成限制后转盘51正旋转(顺时针)的正旋转限制部(即,限制机构包括设置在后转盘51中的多个突起51g和设置在锁定杆58的前端侧的止动钩58d)。
“第一基座构件57”
第一基座构件57形成为具有四个脚部57a的桌形状(参见图7和图8)。该第一基座构件57在第二小齿轮部52、第一偏置弹簧53、第二旋转限制构件54、第一扭转弹簧55、离合器56和后转盘51位于第一基座构件57和后转盘40之间的状态下通过四个腿部57a固定至后转盘40。
第一基座构件57包括在其前表面侧的中心位置处向前突出的轴部57b。第一基座构件57的轴部57b联接至后块40的轴部44,并且它们一起在前后方向上形成轴。
第一基座构件57在背表面侧包括能够可旋转地支承一对锁定杆58的一对轴部57c。此外,第一基座构件57在背表面侧包括能够支承一对扭转弹簧45的一个端侧的一对支承部。此外,第一基座构件57包括多个开口57,解除按钮62的多个推动突起62b能够通过这些开口插入。
“锁定杆58”
锁定杆58在左侧和右侧成对,并且具有在一个方向上长的形状(特别地,参见图8和图9,图12至图14)。锁定杆58能够在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二者(从后侧看时)围绕前后轴旋转。此外,锁定杆58通过第二扭转弹簧59沿顺时针方向(从后侧看时)偏置。
锁定杆58包括基座端部58a和与基座端部58a相对的前端部。基座端部58a由设置在第一基座构件57中的轴部57c可旋转地支承。在前端部中,从内周侧依次设置有止动件58b、凸部58c和止动钩58d。此外,在锁定杆58的背表面侧设置有支承第二扭转弹簧59的一个端侧的支承部58e。
在后转盘51不旋转的解锁状态下,止动件58b位于内周侧位置并限制离合器56从非工作位置向工作位置的移动(向后移动),并将离合器56定位在非工作位置。
此外,根据后转盘51的旋转(顺时针),止动件58b从内周位置移动至外周位置,以便解除对离合器56的移动的限制,并且将离合器56从非工作位置移动至工作位置,以便将解锁状态切换至锁定状态。
凸部58c设置在锁定杆58的前端侧的前表面侧。凸部58c能够与后转盘51中的操作肋51d中的各个肋51e和空白部51f接触。根据后转盘51的顺时针旋转(从后侧看时),凸部58c使锁定杆58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并使锁定杆58的前端侧(即,止动件58b和止动钩58d)从内周侧移动至外周位置。
止动钩58d被设置在锁定杆58的前表面侧更接近外周的位置。在锁定状态下,当锁定杆58的前表面侧位于外周位置时,止动钩58d锁定设置在后转盘51中的突起51g,从而限制后转盘51的等于或大于恒定角度θ(30度)的角度的顺时针旋转(从后侧看时)。
此外,当解除按钮62将离合器56从工作位置移动至非工作位置(向前移动)时,锁定杆58在第二扭转弹簧59的偏置力作用下沿顺时针方向(从后侧看时)旋转。因此,锁定杆58能够通过止动件58b再次限制离合器56的向后移动。这时,锁定状态被切换至解锁状态。
应当注意,在本实施方式中,锁定机构包括离合器56、第二旋转限制构件54、后转盘51的配合肋51b和操作肋51d、锁定杆58等。
“第二扭转弹簧59”
第二扭转弹簧59针对每个锁定杆58被设置(参见图8、图9和图12)。第二扭转弹簧59能够使锁定杆58沿顺时针方向(从后侧看时)偏置。
第一扭转弹簧55的一个端侧由设置在锁定杆58中的支承部58e支承,并且第一扭转弹簧55的另一个端侧由设置在第一基座部中的支承部支承。
“第二基座构件60”
第二基座构件60形成为具有四个腿部60a的桌形状(参见图8和图9)。该第二基座构件60在锁定杆58和第二扭转弹簧59位于第二基座构件60和第一基座构件57之间的状态下,通过四个腿部60a固定至第一基座构件57。
第二基座构件60包括能够容纳解除按钮62的容纳槽60b。此外,第二基座件60具有多个开口60c,解除按钮62的多个推动突起62b能够通过这些开口插入。此外,第二基座构件60能够在其背表面侧锁定介于第二基座构件60与解除按钮62之间的第二偏置弹簧61的一个端部。
“第二偏置弹簧61”
第二偏置弹簧61介于第二基座构件60与解除按钮62之间,并且能够将解除按钮62向后偏置(参见图8)。第二偏置弹簧61的一个端部与第二基座部的后表面锁定,第二偏置弹簧61的另一个端部与解除按钮62的按钮主体62a的前表面锁定。
“解除按钮62”
解除按钮62(解除机构)在容纳在第二基座构件60的容纳槽中的状态下可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参见图8和图9)。此外,解除按钮62通过第二偏置弹簧61向后偏置。
解除按钮62包括盘状的按钮主体62a和设置在按钮主体62a上的多个推动突起62b。推动突起62b被设置成在按钮主体62a的前表面的外周侧的位置上向前突出。推动突起62b被设置在在径向方向上与离合器56相对应的位置处,并且能够在解除按钮62向前移动时将离合器56从工作位置移动至非工作位置。
解除按钮62位于后侧,第二偏置弹簧61的偏置力处于不向解除按钮62施力的状态。另一方面,当等于或大于第一偏置弹簧53的偏置力和第二偏置弹簧61的偏置力的总值的力向前被施加到解除按钮62时,解除按钮62向前移动,并且当该力被解除时,解除按钮62返回到原始位置。
<操作说明>
接下来,将描述当用户佩戴HMD 100时HMD 100的操作。
首先,用户通过调整机构20旋转前转盘23,以便在用户将HMD 100戴在头部上之前调整初始拉伸力F0。图15是示出用户在将HMD 100戴在头部上之前通过经由调整机构20旋转前转盘23以调整初始拉伸力F0时的状态的图。
当前转盘23沿顺时针方向旋转时(从前侧看时),前转盘23、第一旋转限制构件25和第一小齿轮部24沿顺时针方向一体地旋转,并且因此一对连杆构件22收缩。因此,一对第一弹簧构件1延伸并且初始拉伸力F0增加。
相反,当前转盘23沿逆时针方向旋转时(从前侧看时),前转盘23、第一旋转限制构件25和第一小齿轮部24沿逆时针方向一体地旋转,并且因此一对连杆构件22延伸。因此,一对第一弹簧构件1收缩,初始拉伸力F0减小。
这里,由于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部21的多个齿部21c以15度的间距形成,所以前转盘23、第一旋转限制构件25和第一小齿轮部24的旋转的静止位置为15度的间距,并且它们不在这些位置以外的任何位置上静止。
此外,由于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小齿轮24b的节圆直径为Φ20,所以前转盘23等每旋转一次连杆构件22的移动量为62.8mm。
此外,由于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弹簧构件1的弹簧常数k是0.15N/mm,因此每节距的初始拉伸力F0的变化量ΔF0如下。
ΔF0=62.8×2×0.15/24=0.785N≈0.08kgf
也就是说,第一弹簧构件1的初始拉伸力F0通过前转盘23的旋转对于每个0.785N(≈0.08kgf)是可变的。应该注意,如果增加保持部21的齿部21c的数目(如果减少齿部21c的间距),可以更精细地调整ΔF0的值。
此外,用户根据用户的偏好通过旋转前转盘23调整最终夹持力F,同时在旋转前转盘23时参照调整机构20的呈现部28中的箭头状标记28a或刻度线28b中显示的数字(参见图7)。
应该注意,当通过旋转前转盘23使一对连杆部收缩时(初始拉伸力F0和最终夹持力F增加),设置在连杆构件22中的箭头状标记28a向前移动,并且箭头指示的数字增加。相反,当一对连杆部延伸时(初始拉伸力F0和最终夹持力F减小),设置在一对连杆构件22中的箭头状标记28a向后移动,箭头指示的数字减小。
这里,由于第一弹簧构件1的拉伸力,延伸方向的力不断地加到一对连杆构件22上。另一方面,作为不是根据前转盘23的旋转进行的一对连杆构件22的伸缩,一对连杆构件22延伸的运动被第一旋转限制构件25限制。
[解锁状态]
在通过调整机构20调整初始拉伸力F0之后,用户将HMD 100佩戴在头部上。此时的状态是解锁状态。在解锁状态下,离合器56位于非工作位置,并且离合器56和后转盘51在旋转方向上没有彼此关联。因此,在解锁状态下,与离合器56一体的小齿轮部的在旋转方向上的旋转是允许的。
因此,在解锁状态下,由于后块40相对于一对带部31的移动而导致的安装带30的伸缩是可能的。应当注意,此时由于一对带部31侧的齿条和后块40侧的第二小齿轮52b,一对带部31相对于后块40在左侧和右侧相等地移动,因此,安装带30能够在左侧和右侧相等地伸缩。
当用户佩戴HMD 100时,用户用一只手握住前块10,另一只手握住后块40,并将整个HMD 100延伸到比用户自己的头部略宽的位置。然后,用户将HMD 100戴在头部上,将手从前块10和后块40上松开。此时,在第二弹簧构件2的拉伸力作用下,整个HMD 100的长度在用户的头部尺寸中自动调整。
在下文中,为方便起见,将HMD 100在解锁状态下安装在用户的头部上的状态称为临时安装。
这里,如上所述,第二弹簧构件2以设计中的最大程度延伸时的拉伸力Fmax被设置为小于设计中的第一弹簧构件1的初始拉伸力F0的最小值F0min。也就是说,Fmax<F0min。
这里,假设用户一手握住前块10,另一手握住后块40,并将整个HMD 100大范围地延伸(以设计中的最大程度延伸)。此时,由于第二弹簧构件2的拉伸力,一对带部31被向后拉,因此,第一弹簧构件1被向后拉。
此时,由于建立了Fmax<F0min的关系,第一弹簧构件1不会延伸,并且第一弹簧构件1的初始拉伸力F0被保持。
现在,将假设在解锁状态下产生初始拉伸力F0的第一弹簧构件1延伸的情况作为比较。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初始拉伸力F0已经变化并成为未知数,当第一弹簧构件1此后通过伸缩机构50进一步延伸恒定量t时,最终夹持力F也已经变化并成为未知数。在这种情况下,要求的最终夹持力F无法实现。
为此,在本实施方式中,Fmax<F0min成立,前块10与一对带部31之间的位置关系在解锁状态下被固定,并且在解锁状态下防止第一弹簧构件1因前转盘23的旋转引起的力以外的力而延伸。
此外,在解锁状态下,前块10和一对带部31之间的位置关系是固定的,并且前块10和一对带部31可以被认为是一体的。为此,在解锁状态下,第一弹簧构件1不在整个HMD 100对头部的夹持力作用下工作。也就是说,在解锁状态下,只有第二弹簧构件2工作,例如,在临时安装期间,HMD 100的夹持力是根据第二弹簧构件2的拉伸力确定的。
[锁定状态]
在临时安装之后,用户调整HMD 100,以便前块10的显示单元位于视场中的合适位置。此后,用户沿顺时针方向(从后侧看时)旋转后转盘51。应该注意,即使用户此时试图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后转盘51,它也不会旋转。这是因为后转盘51的配合肋51b的肋51c被第二旋转限制构件54的止动钩54b锁定。
图16是示出后转盘51沿顺时针方向(从后侧看时)旋转时后转盘51、锁定杆58等的状态的图。
参照图16中的上图,当HMD 100被临时安装时,锁定杆58的止动件58b位于内周位置,并且止动件58b限制离合器56的向后移动。也就是说,此时,HMD 100处于解锁状态。此外,此时,后转盘51的逆时针旋转(从后侧看时)受到第二旋转限制构件54的限制。此时后转盘51在旋转方向上的位置被设置为参考位置(0度)。
参照图16中从顶部起的第二图,当后转盘51从后转盘51处于参考位置(0度)的状态沿顺时针方向(从后侧看时)旋转4.5度时,锁定杆58的凸部58c与后转盘51的操作肋51d的肋51e接触。通过使锁定杆58的凸部58c与操作肋51d的肋51e接触,锁定杆58的逆时针旋转(从后侧看时)开始。
这里,在后转盘51从参考位置旋转4.5度之前,锁定杆58的凸部58c不与操作肋51d的肋51e接触,而与操作肋51d的空白部51f接触。为此,锁定杆58在后转盘51从参考位置旋转4.5度之前不会开始沿逆时针方向(从后侧看时)旋转。
将假设在开始顺时针旋转后转盘51(从后侧看时)后立即开始锁定杆58的旋转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锁定杆58的止动钩58d与后转盘51的突起51g相干涉,并且后转盘51的旋转在后转盘51的旋转开始后立即被限制。
为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后转盘51的操作肋51d中设置有没有设置肋51e的空白部51f,并且锁定杆58的旋转被配置成因这些空白部51f而从后转盘51的旋转的开始延迟了一点才开始。也就是说,这些空白部51f使锁定杆58的止动钩58d能够穿过后转盘51的突起51g(在前一周期中使用的突起51g)。
参照图16中从上往下的第三个图,当后转盘51从参考位置进一步旋转4.5度和旋转9.5度时,锁定杆58的止动件58b移动至外周位置。因此,通过止动件58b对离合器56的向后移动的限制被解除。
当离合器56的向后移动被解除时,由于第一偏置弹簧53的作用,离合器56从非工作位置移动至工作位置,从而将解锁状态切换至锁定状态。
应该注意,对于从解锁状态切换至锁定状态,在9.5度到15.5度的范围内即就后转盘51的旋转角度而言在从参考位置起的6度的范围引起变化。这是因为,如上所述,离合器56侧的外齿部56b和后转盘51的内齿部51a各自被配置成6度的间距。
也就是说,尽管如果后转盘51从参考位置旋转9.5度,通过锁定杆58对离合器56的向后移动的限制被解除,但除非离合器56的外齿部56b与后转盘51的内齿部51a啮合,否则离合器56不会向后移动。为此,从解锁状态到锁定状态的切换与离合器56的外齿部56b和后转盘杆51的内齿部51a的间距相关联地在6度的范围内变化。
应当注意,如果将离合器56的外齿部56b和后转盘51的内齿部51a的间距设置为小得多,则这种变化本身会减小,但离合器56的外齿部56b和后转盘51的内齿部51a的强度会降低。因此,考虑到必要的扭矩,适当地设置离合器56的外齿部56b和后转盘51的内齿部51a的间距。
此外,像本实施方式中那样使用齿部的配合的离合器56可以被在任意位置上配合至后转盘51的摩擦离合器取代。在这种情况下,这种变化在理论上成为零,但在这种情况下也必须考虑必要的扭矩。
参照图16中的下图,在解锁状态被切换至锁定状态后,后转盘51进一步旋转。由于此时锁定杆58的止动件58b与离合器56的外周表面接触,因此锁定杆58的前端侧,即锁定杆58的止动钩58d位于外周位置。
当后转盘51从参考位置(0度)旋转30度时,位于外周位置的锁定杆58的止动钩58d锁定后转盘51的突起51g,从而后转盘51的顺时针旋转被限制。
图17是从后侧的透视图,示出了当锁定杆58的止动钩58d锁定后转盘51的突起51g时的状态。
此外,由于第二旋转限制构件54的止动钩54b此时在后转盘51前侧锁定了后转盘51的配合肋51b,所以后转盘51的逆时针旋转也被限制(参见图10)。
当用户从图16中的下图所示的状态按下解除按钮62时,解除按钮62使离合器56向前移动,从而使离合器56从工作位置移动至非工作位置。此时,由于离合器56的向前移动,锁定杆58在第二扭转弹簧59的偏置力作用下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从后侧看时)。
因此,锁定杆58的止动件58b限制了离合器56的向后移动,并且锁定状态被切换至解锁状态。因此,其返回到图16中的下图的状态。也就是说,后转盘51返回至参考位置(0度)。此后,每30度重复参照图16描述的操作。
[第一弹簧构件1的恒定量t的延伸]
图18是从HMD 100上方看使一对第一弹簧构件1延伸恒定量t时的状态的示意图。图19是HMD 100的侧视图,示出了当使一对第一弹簧构件1延伸恒定量t时的状态。
用户在临时安装HMD 100之后,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后转盘51(从后侧看时)。如上所述,当后转盘51处于距参考位置(0度)9.5度至15.5度时,解锁状态被切换至锁定状态。
当解锁状态被切换至锁定状态时,后转盘51、离合器56和第二小齿轮部52一体地旋转。因此,在解锁状态被切换至锁定状态之后,当后转盘51进一步沿顺时针方向旋转时(从后侧看时),第二小齿轮部52因此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并且一对带部31相对于后块40收缩。
此后,当后转盘51从参考位置沿顺时针方向(从后侧看时)旋转30度时,后转盘51的旋转受到限制。
这里,第二小齿轮52b在顺时针方向的旋转角度(从后侧看时)对应于一定角度,直到状态被切换至锁定状态后,后转盘51的旋转被限制。因此,第二小齿轮52b在顺时针方向的旋转角度为14.5度至20.5度(=30度-9.5至15.5度)。也就是说,第二小齿轮52b沿顺时针方向的旋转角度为17.5±3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小齿轮52b的节圆直径为Φ20,并且当第二小齿轮52b旋转一次(360度)时,带部31的移动量为62.8mm。由于第二小齿轮52b的每次操作的旋转角度为17.5±3度,带部31的每次操作的移动量为3.05±0.52mm(=62.8×(17.5±3)/360)。
也就是说,当后转盘51旋转30度时,一对带部31相对于后块40各自收缩3.05±0.52mm。
这里,当后转盘51在HMD 100安装在头部上的状态下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从后侧看时)时,一对带部31相对于后块40收缩,而前块10和后块40之间的位置关系保持固定。因此,当带部31相对于后块40收缩时,带部31的前端侧向后移动与带部31收缩的长度t相同的量。
此时,在前块10中的联接部14的后端部与带部31的前端侧的带止动件31b之间形成具有与带部31收缩的长度t相同的距离t的间隙。然后,使产生初始拉伸力F0的第一弹簧构件1以与带部31收缩的长度t相同的量(恒定量t)延伸。
应当注意,(1)通过后转盘51旋转30度(恒定角度)使带部31收缩长度t,(2)前块10的联接部14的后端部与带部31的前端侧的带止动件31b之间的间隙距离t,以及(3)进一步使产生初始拉伸力F0的第一弹簧构件1延伸的长度t(即,恒定量t)是相同值。
这里,最终夹持力F(施加在头部的最终夹持力)根据以下使用第一弹簧构件1中每一个的弹簧常数k、初始拉伸力F0和常量t(使产生初始拉伸力F0的第一弹簧构件1延伸的长度)的表达式表示。
F=2F0+2kt
弹簧常数k和常量t是预先在设计中确定的常数,因此最终夹持力F根据用户调整的初始拉伸力F0来确定。
应该注意,由于一对第二弹簧构件2在锁定状态下不在对头部的夹持力作用下工作,因此它们与最终夹持力F没有关系。
将会对其进行描述。一对第二弹簧构件2不断地产生力来拉动后块40和一对带部31,并使安装带30收缩。另一方面,当解锁状态转变为锁定状态时,第二小齿轮52b、离合器56和后转盘51在旋转方向上成为一体。
由于一对带部31和第二小齿轮52b的齿条彼此啮合,除非后转盘51旋转,否则在锁定状态下一对带部31不会相对于前块10伸缩。也就是说,由于在锁定状态下,一对带部31通过一对第二弹簧构件2的伸缩被限制为不是根据后转盘51的旋转进行的伸缩,所以一对第二弹簧构件2在锁定状态下不工作。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当后转盘51旋转30度(恒定角度θ)时,带部31相对于后块40收缩3.05±0.52mm(恒定量t)。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弹簧构件1的弹簧常数k为0.15N/mm。此外,作为示例,假设初始拉伸力F0为4.54N(初始拉伸力的中位数)。上述表达式F=2F0+2kt通过将其代入表达式变成如下。
F=2F0+2kt=2×4.54+2×0.15×3.05≈10N
此时,引起了±0.52×2×0.15=±0.156N的变化。这个变化是由于离合器56的外齿部56b和后转盘51的内齿部51a的间距(离合器56工作时的时间)造成的。因此,可以通过进一步减少离合器56的外齿部56b和后转盘51的内齿部51a的间距来减少这种变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提供了如图7所示的呈现部28,以便将上述表达中所示的最终夹持力F(此处为10N)可视化并呈现给用户。图7示出了标有表示最终夹持力F的数字的刻度线28b,以10N的最终夹持力F为中值。
<动作等>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用户可以通过使用调整机构20,在前块10和一对带部31的位置被固定的状态下,调整第一弹簧构件1的初始拉伸力F0。因此,用户可以提前调整最终的夹持力F。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HMD 100可以以合适的夹持力F安装在头部上。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用户可以通过使用伸缩机构50使一对带部31相对于后块40收缩恒定量t。因此,用户可以使产生初始拉伸力的一对第一弹簧构件1延伸恒定量t。因此,由于最终夹持力F是确定的,任何人都可以以合适的夹持力将HMD 100放在头部上,而不管用户的头部大小。也就是说,由于担心HMD 100可能掉下来,用户不会不必要地增加HMD100的夹持力。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用户可以通过旋转调整机构20的前转盘23来方便地调整初始拉伸力F0。此时,由于调整机构20的呈现部28向用户呈现最终夹持力F,用户可以容易地设置所需的最终夹持力F。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调整机构20中,第一旋转限制构件25限制不是根据前转盘23的旋转而执行的一对连杆构件22的伸缩。因此,由于在前转盘23不旋转期间,通过一对第一弹簧构件1的一对连杆构件22的延伸和一对弹簧构件的收缩受到限制,一对弹簧构件的初始拉伸力F0可以被适当地保持。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用户可以通过伸缩机构50的后转盘51的旋转,轻松地将HMD 100的夹持力设置为最终的夹持力F。
此时,当后转盘51旋转恒定角度θ(30度)时,正旋转限制部(后转盘51的多个突起51g和锁定杆58的止动钩58d)限制后转盘51的顺时针旋转(从后侧看时)。此外,此时,反旋转限制部(后转盘51的配合肋51b和第二旋转限制构件54)限制后转盘51的逆时针旋转(从后侧看时)。因此,可以保持HMD 100的最终夹持力F。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每当锁定状态被切换至解锁状态时,后转盘51的旋转根据从当时后转盘51的位置(参考位置(0度))起后转盘51的恒定角度θ(30度)的旋转被限制(参见图16)。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每个恒定角度θ(30度)重复相同的操作成为可能,并且例如,用户的操作(例如,将后转盘51返回到原始位置)成为不必要的。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空白部51f被设置在设置在后转盘51的背表面侧的操作肋51d中的肋51e与肋51e之间。因此,可以防止出现锁定杆58在后转盘51旋转后立即旋转并且锁定杆58的止动钩58d与设置在后转盘51中的突起51g干涉的情况。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弹簧构件2在设计中以最大程度延伸时的拉伸力Fmax被设置为小于设计中第一弹簧构件1的初始拉伸力F0的最小值F0min(即,Fmax<F0min)。因此,在解锁状态下,前块10与一对带部31之间的位置关系可以被固定,并且可以防止初始拉伸力F0和最终夹持力F的波动。
<<各种修改示例>>
本技术还可以采取以下配置。
(1)一种头戴式设备,包括:
前块,其被安装在头部的前侧;
安装带,其具有后块和一对带部,并且能够通过所述后块与所述一对带部之间的相对移动进行伸缩,所述后块被安装在所述头部的后侧,所述一对带部被安装在所述头部的左侧和右侧;
设置在所述前块与所述一对带部之间的左右一对第一弹性构件;以及
调整机构,其设置在所述前块中,并且通过在所述前块和所述一对带部的位置固定的状态下使所述一对第一弹性构件伸缩来调整所述一对第一弹性构件的初始拉伸力。
(2)根据(1)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中
所述调整机构包括第一转盘,所述第一转盘能够通过所述第一转盘的旋转调整所述初始拉伸力。
(3)根据(2)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中
所述调整机构包括左右一对连杆构件,所述一对连杆构件能够通过所述第一转盘的旋转而伸缩并且通过所述伸缩来调整所述初始拉伸力。
(4)根据(3)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中
所述第一弹性构件在一端侧固定至所述连杆构件,以及在另一端侧固定至所述带部。
(5)根据(3)或(4)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中
所述调整机构还包括限制构件,所述限制构件允许所述一对连杆构件的由所述第一转盘的旋转引起的伸缩,而限制所述一对连杆构件的不是由所述第一转盘的旋转引起的伸缩。
(6)根据(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头戴式设备,还包括:
伸缩机构,所述伸缩机构设置在所述后块中,并且用于使所述一对带部相对于所述后块伸缩。
(7)根据(6)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中
所述伸缩机构被配置成能够使所述一对带部相对于所述后块收缩恒定量,从而使产生所述初始拉伸力的所述一对第一弹性构件延伸所述恒定量。
(8)根据(7)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中
所述伸缩机构包括第二转盘,所述第二转盘通过所述第二转盘的旋转使所述一对带部伸缩。
(9)根据(8)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中
所述伸缩机构还包括限制机构,当所述第二转盘在与所述一对带部收缩的方向对应的第一方向上旋转与所述恒定量相对应的恒定角度时,所述限制机构限制所述第二转盘的旋转。
(10)根据(9)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中
所述伸缩机构包括锁定机构,所述锁定机构将解锁状态切换至锁定状态,在所述解锁状态下,所述安装带的伸缩自由进行,在所述锁定状态下,所述安装带的不是由所述第二转盘的旋转引起的伸缩被限制,而所述安装带的由所述第二转盘的旋转引起的伸缩被允许。
(11)根据(10)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中
所述锁定机构根据所述第二转盘的旋转将所述解锁状态切换至所述锁定状态。
(12)根据(11)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中
所述伸缩机构包括解除机构,所述解除机构将所述锁定状态切换至所述解锁状态。
(13)根据(12)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中
每当所述锁定状态被切换至所述解锁状态时,所述限制机构根据从当时所述第二转盘的位置起所述第二转盘的所述恒定角度的旋转来限制所述第二转盘的旋转。
(14)根据(13)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中
所述限制机构包括正旋转限制部,所述正旋转限制部在所述第二转盘旋转所述恒定角度时限制所述第二转盘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旋转。
(15)根据(13)或(14)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中
所述限制机构包括反旋转限制部,所述反旋转限制部在所述第二转盘旋转所述恒定角度时限制所述第二转盘在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上的旋转。
(16)根据(14)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中
所述锁定机构包括:
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离合器,以及
锁定杆,所述锁定杆能够根据所述第二转盘的旋转在第三位置与第四位置之间移动,并且在所述解锁状态下位于所述第三位置处以限制所述离合器从所述第一位置到所述第二位置的移动并且将所述离合器定位在所述第一位置处,根据所述第二转盘的旋转从所述第三位置移动至所述第四位置以解除所述限制,并将所述离合器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以将所述解锁状态切换至所述锁定状态。
(17)根据(16)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中
所述正旋转限制部包括:
针对每个恒定角度设置在所述第二转盘转中的第一啮合部,以及第一锁定部,其设置在所述锁定杆中并且在所述锁定杆位于所述第四位置时锁定所述第一啮合部。
(18)根据(15)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中
所述反旋转限制机构包括:
第二啮合部,其设置在所述转盘中并且具有多个齿部,每个齿部对应于所述恒定角度,以及
第二锁定部,其能够锁定所述第二啮合部。
(19)根据(1)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头戴式设备,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后块与所述一对带部之间的左右一对第二弹性构件。
(20)根据(19)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中
所述第二弹性构件以最大程度延伸时的拉伸力小于所述初始拉伸力。
附图标记列表
1第一弹簧构件
2第二弹簧构件
10前块
20调整机构
30安装带
31带部
40后块
50伸缩机构
100HMD

Claims (20)

1.一种头戴式设备,包括:
前块,其被安装在头部的前侧;
安装带,其具有后块和一对带部,并且能够通过所述后块与所述一对带部之间的相对移动进行伸缩,所述后块被安装在所述头部的后侧,所述一对带部被安装在所述头部的左侧和右侧;
设置在所述前块与所述一对带部之间的左右一对第一弹性构件;以及
调整机构,其设置在所述前块中,并且通过在所述前块和所述一对带部的位置固定的状态下使所述一对第一弹性构件伸缩来调整所述一对第一弹性构件的初始拉伸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中
所述调整机构包括第一转盘,所述第一转盘能够通过所述第一转盘的旋转来调整所述初始拉伸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中
所述调整机构包括左右一对连杆构件,所述一对连杆构件能够通过所述第一转盘的旋转而伸缩并且通过所述伸缩来调整所述初始拉伸力。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中
所述第一弹性构件在一端侧固定至所述连杆构件,并且在另一端侧固定至所述带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中
所述调整机构还包括限制构件,所述限制构件允许所述一对连杆构件的由所述第一转盘的旋转引起的伸缩,而限制所述一对连杆构件的不是由所述第一转盘的旋转引起的伸缩。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戴式设备,还包括:
伸缩机构,其设置在所述后块中,并且用于使所述一对带部相对于所述后块伸缩。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中
所述伸缩机构被配置成能够使所述一对带部相对于所述后块收缩恒定量,从而使产生所述初始拉伸力的所述一对第一弹性构件延伸所述恒定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中
所述伸缩机构包括第二转盘,所述第二转盘通过所述第二转盘的旋转使所述一对带部伸缩。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中
所述伸缩机构还包括限制机构,当所述第二转盘在与所述一对带部收缩的方向对应的第一方向上旋转与所述恒定量相对应的恒定角度时,所述限制机构限制所述第二转盘的旋转。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中
所述伸缩机构包括锁定机构,所述锁定机构将解锁状态切换至锁定状态,在所述解锁状态下,所述安装带的伸缩自由进行,在所述锁定状态下,所述安装带的不是由所述第二转盘的旋转引起的伸缩被限制,而所述安装带的由所述第二转盘的旋转引起的伸缩被允许。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中
所述锁定机构根据所述第二转盘的旋转将所述解锁状态切换至所述锁定状态。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中
所述伸缩机构包括解除机构,所述解除机构将所述锁定状态切换至所述解锁状态。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中
每当所述锁定状态被切换至所述解锁状态时,所述限制机构根据从当时所述第二转盘的位置起所述第二转盘的所述恒定角度的旋转来限制所述第二转盘的旋转。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中
所述限制机构包括正旋转限制部,所述正旋转限制部在所述第二转盘旋转所述恒定角度时限制所述第二转盘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旋转。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中
所述限制机构包括反旋转限制部,所述反旋转限制部在所述第二转盘旋转所述恒定角度时限制所述第二转盘在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上的旋转。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中
所述锁定机构包括:
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离合器;以及
锁定杆,所述锁定杆能够根据所述第二转盘的旋转在第三位置与第四位置之间移动,并且在所述解锁状态下位于所述第三位置处以限制所述离合器从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的移动并且将所述离合器定位在所述第一位置处,根据所述第二转盘的旋转从所述第三位置移动至所述第四位置以解除所述限制,并将所述离合器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以将所述解锁状态切换至所述锁定状态。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中
所述正旋转限制部包括:
针对每个恒定角度设置在所述第二转盘中的第一啮合部,以及
第一锁定部,所述第一锁定部设置在所述锁定杆中并且在所述锁定杆位于所述第四位置时锁定所述第一啮合部。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中
所述反旋转限制部包括:
第二啮合部,其设置在所述第二转盘中并且具有多个齿部,每个齿部对应于所述恒定角度,以及
能够锁定所述第二啮合部的第二锁定部。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戴式设备,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后块与所述一对带部之间的左右一对第二弹性构件。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中
所述第二弹性构件以最大程度延伸时的拉伸力小于所述初始拉伸力。
CN202180049854.7A 2020-07-21 2021-07-13 头戴式设备 Pending CN11591806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24780 2020-07-21
JP2020-124780 2020-07-21
PCT/JP2021/026285 WO2022019177A1 (ja) 2020-07-21 2021-07-13 頭部装着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18062A true CN115918062A (zh) 2023-04-04

Family

ID=797287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49854.7A Pending CN115918062A (zh) 2020-07-21 2021-07-13 头戴式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244084A1 (zh)
JP (1) JPWO2022019177A1 (zh)
CN (1) CN115918062A (zh)
WO (1) WO202201917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2024820B1 (en) * 2022-09-22 2024-07-02 Apple Inc. Multi-tensile assembly for a band used with electronic devices
CN117899329B (zh) * 2024-01-18 2024-08-30 杭州心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vr技术的心理辅导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98826A (ja) * 1998-04-15 1999-10-29 Canon Inc 頭部装着装置
EP3723362B1 (en) * 2015-02-27 2023-12-20 Sony Interactive Entertainment Inc. Head-mounted display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244084A1 (en) 2023-08-03
JPWO2022019177A1 (zh) 2022-01-27
WO2022019177A1 (ja) 2022-01-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918062A (zh) 头戴式设备
CN107251547B (zh) 头戴式显示器
JP5268801B2 (ja) 頭部装着型表示装置
US12109922B2 (en) Multi-functional energy absorber
WO2014049723A1 (ja) ヘッドレスト
JP2013102839A (ja) ヘルメット用のバックル及びヘルメット
JP2015028233A (ja) テレスコピック伸縮式ヘルメット
JP2024019184A (ja) 頭部装着装置
CN115211103A (zh) 头戴式设备
CN113009695A (zh) 头戴调节装置和头戴显示设备
JP2015011324A (ja) レンズ鏡筒
KR20230120570A (ko) 조정 장치
JP7232849B2 (ja) ヘッドマウントディスプレイ
JP2010063770A (ja) シート表皮の抜け防止構造
JP6326770B2 (ja) 椅子
KR101459663B1 (ko) 시트벨트 잠금 장치
WO2022255183A1 (ja) ヘッドマウントディスプレイ
CN115981006A (zh) 一种头带调节装置及头戴设备
JP2017057524A (ja) ヘルメット
JP2023016150A (ja) ヘッドバンドのサイズ調整装置及び保護帽
JP2017057525A (ja) ヘルメット
JP2018168495A (ja) 調整装置
CN116909032A (zh) 绑带调节机构和头戴显示设备
JP2014089109A (ja) スイッチ装置
KR20040099789A (ko) 스티어링 컬럼의 경사조절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