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882273A - 一种缓冲性能优良的汽车座椅加热线束总成 - Google Patents

一种缓冲性能优良的汽车座椅加热线束总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882273A
CN115882273A CN202310127994.2A CN202310127994A CN115882273A CN 115882273 A CN115882273 A CN 115882273A CN 202310127994 A CN202310127994 A CN 202310127994A CN 115882273 A CN115882273 A CN 11588227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amping sleeve
connecting column
contact terminal
end body
wire harn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12799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882273B (zh
Inventor
马源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SINCER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SINCER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SINCER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SINCER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127994.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882273B/zh
Publication of CN1158822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8822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8822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88227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8Optimized components or subsystems, e.g. lighting, actively controlled glass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缓冲性能优良的汽车座椅加热线束总成,包括母端接头和公端接头;母端接头包括母端本体、第一卡接套筒、涡卷弹簧,所第一卡接套筒转动连接在母端本体上,母端本体设有第一连接柱,第一连接柱嵌设有第一接触端子,第一连接柱为非对称结构,第一卡接套筒内壁设有卡销,涡卷弹簧的一端连接在母端本体上,涡卷弹簧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一卡接套筒内壁靠近母端本体的一端;公端接头包括公端本体、第二卡接套筒,公端本体设有第二连接柱,第二连接柱设有轴孔,轴孔的内壁设有第二接触端子,第二卡接套筒设有依次连接的螺旋导引段、连接槽和螺旋槽;本发明有效防止线束被牵拉而造成断裂失效,结构使用更为可靠。

Description

一种缓冲性能优良的汽车座椅加热线束总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线束总成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缓冲性能优良的汽车座椅加热线束总成。
背景技术
汽车座椅在使用过程中往往需要能够调节与车身是相对位置,以适应不同身材驾驶者的使用需求;而在具有座椅加热功能的座椅与车身之间连接有座椅加热线束以实现对座椅加热模块进行供电;
在座椅的调节过程中,线束存在与座椅滑轨等部件缠绕的可能性,进而在座椅调整位置的过程中对座椅加热线束造成牵拉;由于现有的座椅加热线束本身不具有缓冲功能,使得座椅加热线束在厚道牵拉容易断裂而失效,结构使用可靠性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以上所述的缺点,提供一种缓冲性能优良的汽车座椅加热线束总成。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具体方案如下:
一种缓冲性能优良的汽车座椅加热线束总成,包括母端接头和公端接头;
所述母端接头包括母端本体、第一卡接套筒、涡卷弹簧,所第一卡接套筒转动连接在母端本体上,所述母端本体沿第一卡接套筒的轴向凸设有第一连接柱,所述第一连接柱突伸入第一卡接套筒内,所述第一连接柱的外壁沿周向嵌设有多个第一接触端子,所述第一连接柱为非对称结构,所述第一卡接套筒内壁远离母端本体的一端凸设有卡销,所述涡卷弹簧的一端连接在母端本体上,所述涡卷弹簧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一卡接套筒内壁靠近母端本体的一端;
所述公端接头包括公端本体、第二卡接套筒,所述第二卡接套筒固定连接在公端本体上,所述第二卡接套筒的外径与第一卡接套筒的内径相等,所述公端本体沿第二卡接套筒的轴向凸设有第二连接柱,所述第二连接柱突伸入第二卡接套筒内,所述第二连接柱沿其轴向开设有与第一连接柱相适配的轴孔,所述轴孔的内壁沿周向嵌设有多个第二接触端子,所述第二卡接套筒的外壁设有依次连接的螺旋导引段、连接槽和螺旋槽;所述连接槽平行于第二卡接套筒的轴向,所述螺旋导引段位于第二卡接套筒远离公端本体的一端,所述螺旋槽与螺旋导引段平行设置;
在所述母端接头与公端接头进行插接时、且所述涡卷弹簧处于自然状态下时,所述卡销与螺旋导引段的位置对应。
本发明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柱上设有第一防呆结构,所述轴孔设有与第一防呆结构配合的第二防呆结构。
本发明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柱沿其轴向设有滑孔,所述滑孔内滑动连接有导电杆,所述导电杆的一端与母端本体之间连接有复位弹簧,所述母端本体内一一对应每个第一接触端子分别嵌设有第三接触端子,所述第三接触端子的一端突伸入滑孔内并与滑孔的孔壁平滑连接,所述第一接触端子的一端突伸入滑孔内并与导电杆电性接触连接,所述第一接触端子的另一端设有弹性挤压部,所述第一连接柱上沿垂直于第一连接柱的轴向方向滑动穿设有绝缘推块,所述绝缘推块的一端与导电杆的另一端斜面配合,所述绝缘推块的另一端与其中一个第一接触端子的弹性挤压部的内侧壁抵接。
本发明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接触端子的一端设有便于使第二接触端子对弹性挤压部进行挤压的导向斜面。
本发明进一步地,所述导电杆还与滑孔型面配合。
本发明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卡接套筒的外周壁沿周向均布有防滑凹槽。
本发明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柱的自由端部设有第一导向部,所述轴孔的自由端部设有用于与第一导向部配合的第二导向部。
本发明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接触端子的导电接触面积从远离公端本体的一端向靠近公端本体的一端逐渐增大。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通过在母端本体转动设置第一卡接套筒,第一卡接套筒与母端本体之间设置涡卷弹簧,在公端本体设置第二卡接套筒,并在第一卡接套筒的内壁设置卡销,在第二卡接套筒的外壁设置螺旋导引段、连接槽和螺旋槽,从而在母端接头和公端接头受到外力牵拉时,能够利用涡卡销与螺旋槽配合以及卷弹簧进行缓冲,从而有效防止线束被牵拉而造成断裂失效,缓冲性能更优良,结构使用更为可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汽车座椅加热线束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汽车座椅加热线束总成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汽车座椅加热线束总成在母端接头与公端接头配合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母端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母端接头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沿A-A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公端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的公端接头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母端接头;11、母端本体;111、第一连接柱;112、第一防呆结构;113、滑孔;12、第一卡接套筒;121、卡销;13、涡卷弹簧;14、第一接触端子;141、弹性挤压部;15、导电杆;16、复位弹簧;17、第三接触端子;18、绝缘推块;2、公端接头;21;公端本体;211、第二连接柱;212、轴孔;213、第二防呆结构;22、第二卡接套筒;221、螺旋导引段;222、连接槽;223、螺旋槽;23、第二接触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并不是把本发明的实施范围局限于此。
如图1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缓冲性能优良的汽车座椅加热线束总成,包括母端接头1和公端接头2;
所述母端接头1包括母端本体11、第一卡接套筒12、涡卷弹簧13,所第一卡接套筒12转动连接在母端本体11上,所述母端本体11沿第一卡接套筒12的轴向凸设有第一连接柱111,所述第一连接柱111突伸入第一卡接套筒12内,所述第一连接柱111的外壁沿周向嵌设有多个第一接触端子14,如在第一连接柱111的四周壁均嵌设有第一接触端子14,所述第一连接柱111为非对称结构,所述第一卡接套筒12内壁远离母端本体11的一端凸设有卡销121,所述涡卷弹簧13的一端连接在母端本体11上,所述涡卷弹簧13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一卡接套筒12内壁靠近母端本体11的一端;
所述公端接头2包括公端本体21、第二卡接套筒22,所述第二卡接套筒22固定连接在公端本体21上,所述第二卡接套筒22的外径与第一卡接套筒12的内径相等,所述公端本体21沿第二卡接套筒22的轴向凸设有第二连接柱211,所述第二连接柱211突伸入第二卡接套筒22内,所述第二连接柱211沿其轴向开设有与第一连接柱111相适配的轴孔212,所述轴孔212的内壁沿周向嵌设有多个第二接触端子23,对应地,在轴孔212的四周内壁均嵌设第二接触端子23,所述第二卡接套筒22的外壁设有依次连接的螺旋导引段221、连接槽222和螺旋槽223;所述连接槽222平行于第二卡接套筒22的轴向,所述螺旋导引段221位于第二卡接套筒22远离公端本体21的一端,所述螺旋槽223与螺旋导引段221平行设置;
在所述母端接头1与公端接头2进行插接时、且所述涡卷弹簧13处于自然状态下时,所述卡销121与螺旋导引段221的位置对应。
实际使用时,母端接头1连接在第一线束的一端上,公端接头2连接在第二线束的一端上,由于第一连接柱111为非对称结构,轴孔212与第一连接柱111相适配,从而在需要将公端接头2插接于母端接头1上时,需要将公端接头2处于正确的方位方能将公端接头2插接于母端接头1上,以保证公端接头2上的第二接触端子23与母端接头1上的第二接触端子23能够一一对应接触导通,将第一线束与第二线束对应的线路接通;
将公端接头2插接于母端接头1初始时,涡卷弹簧13处于自然状态下,卡销121与螺旋导引段221的位置对应,然后将第二卡接套筒22推入第一卡接套筒12内,第一连接柱111插入轴孔212内,此时在卡销121与螺旋导引段221的配合下,使得第一卡接套筒12转动,使得卡销121与连接槽222的位置对应,涡卷弹簧13发生形变,从而将第二卡接套筒22完全推入第一卡接套筒12内,第一连接柱111完全插入轴孔212内,各个第二接触端子23一一对应与各个第一接触端子14电性接触导通,从而将第一线束与第二线束电性导通,此时卡销121位于连接槽222与螺旋槽223的交接处位置,涡卷弹簧13恢复形变,使得卡销121从连接槽222进入至螺旋槽223内,第一卡接套筒12反向转动,从而将公端接头2与母端接头1弹性连接;
在需要将公端接头2与母端接头1解除插接时,通过转动第一卡接套筒12,使得卡销121从螺旋槽223滑入连接槽222与螺旋槽223的交接处位置,然后保持第一卡接套筒12不动,将公端接头2拔出,卡销121沿着连接槽222滑出,从而实现母端接头1与公端接头2解除插接状态;
当线束在公端接头2与母端接头1处于插接状态受到牵拉时,第二卡接套筒22具有相对第一卡接套筒12向外退出移动的趋势,使得卡销121沿着螺旋槽223滑动,从而驱动第一卡接套筒12反向转动,使得涡卷弹簧13反向发生形变,同时使得第二卡接套筒22缓慢相对第一卡接套筒12向外退出移动,从而对牵拉力进行缓冲,防止线束在牵拉力作用下断裂失效;在卡销121滑移至螺旋槽223的末端时,卡销121被限制,从而防止第二卡接套筒22完全从第一卡接套筒12内脱离出。
本实施例通过在母端本体11转动设置第一卡接套筒12,第一卡接套筒12与母端本体11之间设置涡卷弹簧13,在公端本体21设置第二卡接套筒22,并在第一卡接套筒12的内壁设置卡销121,在第二卡接套筒22的外壁设置螺旋导引段221、连接槽222和螺旋槽223,从而在母端接头1和公端接头2受到外力牵拉时,能够利用卡销121与螺旋槽223配合以及涡卷弹簧13进行缓冲,从而有效防止线束被牵拉而造成断裂失效,缓冲性能更优良,结构使用更为可靠。
如图4、图5、图8所示,基于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柱111上设有第一防呆结构112,所述轴孔212设有与第一防呆结构112配合的第二防呆结构213。本实施例通过在第一连接柱111设置第一防呆结构112,在轴孔212内设置第二防呆结构213,从而避免公端接头2与母端接头1对插时插反,结构使用更为可靠。
如图3至图6所示,基于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柱111沿其轴向设有滑孔113,所述滑孔113内滑动连接有导电杆15,所述导电杆15的一端与母端本体11之间连接有复位弹簧16,所述母端本体11内一一对应每个第一接触端子14分别嵌设有第三接触端子17,所述第三接触端子17的一端突伸入滑孔113内并与滑孔113的孔壁平滑连接,所述第一接触端子14的一端突伸入滑孔113内并与导电杆15电性接触连接,所述第一接触端子14的另一端设有弹性挤压部141,所述第一连接柱111上沿垂直于第一连接柱111的轴向方向滑动穿设有绝缘推块18,所述绝缘推块18的一端与导电杆15的另一端斜面配合,所述绝缘推块18的另一端与其中一个第一接触端子14的弹性挤压部141的内侧壁抵接。
在第一连接柱111插入轴孔212内时,第二接触端子23与第一接触端子14接触,当第二接触端子23与弹性挤压部141接触,第二接触端子23对弹性挤压部141进行挤压,使得弹性挤压部141由弯曲状向平展状态发生形变,从而对绝缘推块18进行挤压,使得绝缘推块18通过斜面配合挤压导电杆15,使得导电杆15在滑孔113内朝向母端本体11的方向滑动,复位弹簧16被压缩,当导电杆15与第三接触端子17电性接触时,第一接触端子14通过导电杆15与第三接触端子17电性导通,第一接触端子14与第一线束电性导通,从而将第一线束与第二线束电性导通;
而在解除公端接头2与母端接头1之间的插接状态时,第二卡接套筒22相对第一卡接套筒12向外滑移,第二卡接套筒22带动第二接触端子23逐渐解除对第一接触端子14的弹性挤压部141的挤压时,弹性挤压部141逐渐复位形变,复位弹簧16恢复形变,使得导电杆15朝向远离母端本体11的方向滑动,直至导电杆15脱离与第三接触端子17接触时,第三接触端子17与第一接触端子14断开电性导通,从而断开第一线束与第二线束之间的电性导通,同时使得第一接触端子14处于不带电的状态,避免暴露出的第一接触端子14处于带电状态,结构使用更为安全。
基于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接触端子23的一端设有便于使第二接触端子23对弹性挤压部141进行挤压的导向斜面。本实施例通过导向斜面,更便于第二接触端子23实现对第一接触端子14上的弹性挤压部141进行挤压,同时使得第一连接柱111插入轴孔212内也更为顺畅,避免出现卡滞现象。
基于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所述导电杆15还与滑孔113型面配合。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导电杆15与滑孔113型面配合,从而避免导电杆15在滑动过程中发生旋转,以保证导电杆15与第一接触端子14之间的可靠电性连接。
基于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卡接套筒12的外周壁沿周向均布有防滑凹槽。本实施例通过设置防滑凹槽,更便于对第一卡接套筒12进行操作。
基于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柱111的自由端部设有第一导向部,所述轴孔212的自由端部设有用于与第一导向部配合的第二导向部。本实施例通过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从而在第一连接柱111插入轴孔212内时,利用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进行导向配合,使得第一连接柱111更为顺畅插入轴孔212内。
基于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接触端子23的导电接触面积从远离公端本体21的一端向靠近公端本体21的一端逐渐增大。如此设置,在线束受到牵拉时,第二卡接套筒22相对第一卡接套筒12向外退出移动,此时第一接触端子14与第二接触端子23导电接触面积逐渐减小,引起通电电流减小,当外界行车电脑检测到电流减小到预设阈值时,外界行车电脑判定线束处于受到牵拉状态,则控制座椅位置调节装置停止工作,以避免持续牵拉造成线束断裂失效。
同时,通过设置导电杆15的行程,使得在线束受到牵拉时,卡销121运动至螺旋槽223的末端,同时绝缘推块18释放对导电杆15的挤压,使得导电杆15在复位弹簧16的作用下脱离与第三接触端子17电性接触,从而断开第一线束与第二线束之间的电性连接,以防止第一接触端子14与第二接触端子23之间接触面积过小产生电弧而造成破坏第一接触端子14和第二接触端子23的导电面。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故凡依本发明专利申请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包含在本发明专利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缓冲性能优良的汽车座椅加热线束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母端接头(1)和公端接头(2);
所述母端接头(1)包括母端本体(11)、第一卡接套筒(12)、涡卷弹簧(13),所第一卡接套筒(12)转动连接在母端本体(11)上,所述母端本体(11)沿第一卡接套筒(12)的轴向凸设有第一连接柱(111),所述第一连接柱(111)突伸入第一卡接套筒(12)内,所述第一连接柱(111)的外壁沿周向嵌设有多个第一接触端子(14),所述第一连接柱(111)为非对称结构,所述第一卡接套筒(12)内壁远离母端本体(11)的一端凸设有卡销(121),所述涡卷弹簧(13)的一端连接在母端本体(11)上,所述涡卷弹簧(13)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一卡接套筒(12)内壁靠近母端本体(11)的一端;
所述公端接头(2)包括公端本体(21)、第二卡接套筒(22),所述第二卡接套筒(22)固定连接在公端本体(21)上,所述第二卡接套筒(22)的外径与第一卡接套筒(12)的内径相等,所述公端本体(21)沿第二卡接套筒(22)的轴向凸设有第二连接柱(211),所述第二连接柱(211)突伸入第二卡接套筒(22)内,所述第二连接柱(211)沿其轴向开设有与第一连接柱(111)相适配的轴孔(212),所述轴孔(212)的内壁沿周向嵌设有多个第二接触端子(23),所述第二卡接套筒(22)的外壁设有依次连接的螺旋导引段(221)、连接槽(222)和螺旋槽(223);所述连接槽(222)平行于第二卡接套筒(22)的轴向,所述螺旋导引段(221)位于第二卡接套筒(22)远离公端本体(21)的一端,所述螺旋槽(223)与螺旋导引段(221)平行设置;
在所述母端接头(1)与公端接头(2)进行插接时、且所述涡卷弹簧(13)处于自然状态下时,所述卡销(121)与螺旋导引段(221)的位置对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缓冲性能优良的汽车座椅加热线束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柱(111)上设有第一防呆结构(112),所述轴孔(212)设有与第一防呆结构(112)配合的第二防呆结构(21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缓冲性能优良的汽车座椅加热线束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柱(111)沿其轴向设有滑孔(113),所述滑孔(113)内滑动连接有导电杆(15),所述导电杆(15)的一端与母端本体(11)之间连接有复位弹簧(16),所述母端本体(11)内一一对应每个第一接触端子(14)分别嵌设有第三接触端子(17),所述第三接触端子(17)的一端突伸入滑孔(113)内并与滑孔(113)的孔壁平滑连接,所述第一接触端子(14)的一端突伸入滑孔(113)内并与导电杆(15)电性接触连接,所述第一接触端子(14)的另一端设有弹性挤压部(141),所述第一连接柱(111)上沿垂直于第一连接柱(111)的轴向方向滑动穿设有绝缘推块(18),所述绝缘推块(18)的一端与导电杆(15)的另一端斜面配合,所述绝缘推块(18)的另一端与其中一个第一接触端子(14)的弹性挤压部(141)的内侧壁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缓冲性能优良的汽车座椅加热线束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触端子(23)的一端设有便于使第二接触端子(23)对弹性挤压部(141)进行挤压的导向斜面。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缓冲性能优良的汽车座椅加热线束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杆(15)还与滑孔(113)型面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缓冲性能优良的汽车座椅加热线束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接套筒(12)的外周壁沿周向均布有防滑凹槽。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缓冲性能优良的汽车座椅加热线束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柱(111)的自由端部设有第一导向部,所述轴孔(212)的自由端部设有用于与第一导向部配合的第二导向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缓冲性能优良的汽车座椅加热线束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触端子(23)的导电接触面积从远离公端本体(21)的一端向靠近公端本体(21)的一端逐渐增大。
CN202310127994.2A 2023-02-17 2023-02-17 一种缓冲性能优良的汽车座椅加热线束总成 Active CN11588227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127994.2A CN115882273B (zh) 2023-02-17 2023-02-17 一种缓冲性能优良的汽车座椅加热线束总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127994.2A CN115882273B (zh) 2023-02-17 2023-02-17 一种缓冲性能优良的汽车座椅加热线束总成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882273A true CN115882273A (zh) 2023-03-31
CN115882273B CN115882273B (zh) 2023-04-28

Family

ID=857612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127994.2A Active CN115882273B (zh) 2023-02-17 2023-02-17 一种缓冲性能优良的汽车座椅加热线束总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882273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247564A (zh) * 2023-05-10 2023-06-09 国电投山西能源服务有限公司 一种电力电缆安装用张紧装置及其安装方法
CN117922460A (zh) * 2024-03-21 2024-04-26 广州市信征汽车零件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破损绝缘自修复的汽车线束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10051460A1 (en) * 2000-06-12 2001-12-13 Hidetoshi Ota Socket for automotive vehicles
EP1653569A1 (de) * 2004-10-27 2006-05-03 Hirschmann Automotive GmbH Steckverbindung eines Fahrzeuges
DE202013007010U1 (de) * 2013-08-06 2013-10-28 Alexander Popa Steckverbinder für Sitzheizungen oder Flächenheizungen
US20130303010A1 (en) * 2012-05-11 2013-11-14 Jeffrey John KRAMER Sealed connectors for electric cables and cast forming method for making same
CN211045882U (zh) * 2019-11-27 2020-07-17 辽东学院 一种计算机实验室网线防拔器
US11081825B1 (en) * 2020-06-22 2021-08-03 Avertronics Inc. Double-pole butting connector
CN215869891U (zh) * 2021-02-03 2022-02-18 广州中国科学院工业技术研究院 一种大电流连接器
CN216034197U (zh) * 2021-09-23 2022-03-15 翀捷(上海)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 一种快接式汽车线束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10051460A1 (en) * 2000-06-12 2001-12-13 Hidetoshi Ota Socket for automotive vehicles
EP1653569A1 (de) * 2004-10-27 2006-05-03 Hirschmann Automotive GmbH Steckverbindung eines Fahrzeuges
US20130303010A1 (en) * 2012-05-11 2013-11-14 Jeffrey John KRAMER Sealed connectors for electric cables and cast forming method for making same
DE202013007010U1 (de) * 2013-08-06 2013-10-28 Alexander Popa Steckverbinder für Sitzheizungen oder Flächenheizungen
CN211045882U (zh) * 2019-11-27 2020-07-17 辽东学院 一种计算机实验室网线防拔器
US11081825B1 (en) * 2020-06-22 2021-08-03 Avertronics Inc. Double-pole butting connector
CN215869891U (zh) * 2021-02-03 2022-02-18 广州中国科学院工业技术研究院 一种大电流连接器
CN216034197U (zh) * 2021-09-23 2022-03-15 翀捷(上海)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 一种快接式汽车线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247564A (zh) * 2023-05-10 2023-06-09 国电投山西能源服务有限公司 一种电力电缆安装用张紧装置及其安装方法
CN117922460A (zh) * 2024-03-21 2024-04-26 广州市信征汽车零件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破损绝缘自修复的汽车线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882273B (zh) 2023-04-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882273A (zh) 一种缓冲性能优良的汽车座椅加热线束总成
CN108598774B (zh) 一种可强制断电的充电枪
CN108879159A (zh) 一种具有防开路功能的连接器
CN219677691U (zh) 一种插头及储能连接器
CN112201992A (zh) 一种易于拔插的插排
CN112234397A (zh) 一种端子线
CN111129894A (zh) 自短路连接器
CN202423597U (zh) 一种弹性接触件及其接触件组件
CN201623300U (zh) 电连接器用弹性端面接触件
CN111180932A (zh) 一种自动供断电式usb母头接口
CN100428579C (zh) 通用型旋转回弹式安全电源插座
CN101436728A (zh) 一种电源连接器及其插头和插座
CN110176680B (zh) 一种接触件及使用该接触件的连接器
CN210326362U (zh) 高压电源用接口
CN208257019U (zh) 一种短路连接器开关
CN219535044U (zh) 锁紧结构、具有锁紧结构的连接器插头和储能连接器
CN219717311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插头组件
CN201549733U (zh) 同轴连接器
CN217562941U (zh) 车用高压连接器互锁端子及其互锁组件
CN213184778U (zh) 两端快插片式端子
CN216750504U (zh) 一种高寿命连接器
CN219458153U (zh) 一种连接器
CN217788924U (zh) 一种大电流分体式连接器
CN217768916U (zh) 一种具有防水密封功能的电源线
CN112164940B (zh) 一种计算机电源线接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