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835899A - 外针组装体 - Google Patents

外针组装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835899A
CN115835899A CN202180044117.8A CN202180044117A CN115835899A CN 115835899 A CN115835899 A CN 115835899A CN 202180044117 A CN202180044117 A CN 202180044117A CN 115835899 A CN115835899 A CN 11583589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uter needle
tube
diameter
end side
valve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4411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贞广冲
中神裕之
工藤辰也
片冈直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pr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pr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pro Corp filed Critical Nipr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8358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83589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6Body-piercing guide needles or the like
    • A61M25/0606"Over-the-needle" catheter assemblies, e.g. I.V. cathet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9/00Tubes, tube connectors, tube couplings, valves, access sites or the like,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use
    • A61M39/02Access sites
    • A61M39/06Haemostasis valves, i.e. gaskets sealing around a needle, catheter or the like, closing on removal thereof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9/00Tubes, tube connectors, tube couplings, valves, access sites or the like,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use
    • A61M39/02Access sites
    • A61M39/06Haemostasis valves, i.e. gaskets sealing around a needle, catheter or the like, closing on removal thereof
    • A61M2039/062Haemostasis valves, i.e. gaskets sealing around a needle, catheter or the like, closing on removal thereof used with a cathete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9/00Tubes, tube connectors, tube couplings, valves, access sites or the like,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use
    • A61M39/02Access sites
    • A61M39/06Haemostasis valves, i.e. gaskets sealing around a needle, catheter or the like, closing on removal thereof
    • A61M2039/0633Haemostasis valves, i.e. gaskets sealing around a needle, catheter or the like, closing on removal thereof the seal being a passive seal made of a resilient material with or without an opening
    • A61M2039/0653Perforated disc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Biophysics (AREA)
  • Infusion, Injection, And Reservoir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防止空气残留的新型结构的外针组装体。外针组装体10具备供内针16插通的中空的外针48、以及与外针48连接的流路形成构件50,在流路形成构件50的内部具有阀体64,比阀体64靠前端侧的第一内部空间78长于比阀体64靠基端侧的第二内部空间79,其中,将第一内部空间78的空气释放至外部的通气路80在阀体64的附近连通于第一内部空间78,并且第一内部空间78具备:穿刺部56,其形成于外针48向血管穿刺的穿刺部分;锥部57,其形成于比穿刺部56靠基端侧的位置且朝向基端侧而内径尺寸变大;以及小径部89,其形成于比锥部57靠基端侧的位置且内径尺寸小于或等于锥部57的基端。

Description

外针组装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外针的基端侧连接有流路形成构件的外针组装体,尤其涉及具备能够将空气从流路形成构件的内腔向外部排出的通气路、以及将流路形成构件的内腔连通/切断的阀体的外针组装体。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用于透析、输液等的外针组装体。外针组装体例如如日本特开2015-080707号公报(专利文献1)公开的留置针那样,具有中空的外针、以及与外针的基端侧以连通状态连接的外针针座等流路形成构件。外针组装体通过外针与内针一起穿刺至患者的血管等后拔去内针而留置至血管等。然后,通过在留置至血管等的外针组装体连接透析回路、输液线等外部流路而进行透析、输液。
另外,专利文献1的留置针形成为,在外针针座容纳有作为阀体的橡胶栓部,利用设置于橡胶栓部的狭缝阀的开闭,对外针针座的内腔的连通和切断进行切换。即,在拔去内针而留置针留置至血管的状态下,橡胶栓部的狭缝阀关闭而切断外针针座的内腔,从而限制血液的漏出。另一方面,利用外部流路对外针针座的连接而使橡胶栓部的狭缝阀打开,由此外部流路经由留置针的内腔而与血管连通。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08070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不过,留置至血管的外针组装体在将外部流路连接前需要使内腔被血液等液体填满而排出空气来防止空气进入血管。因此,在专利文献1中,在血液流入留置针(外针组装体)的内腔时,空气穿过在外针针座与橡胶栓部之间形成的作为通气路的空隙而排出至外部。
然而,本发明的发明人利用实验进行了确认而新发现了,若以针前端朝向斜上方的方式使外针组装体倾斜地进行穿刺,则有时空气未被充分地排出而残留于外针组装体的内腔。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能够防止空气残留的新型结构的外针组装体。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发明人为了防止空气对外针组装体的内腔的残留,首先,尝试了对通气路的形状、大小、数量、配置等进行变更,但未能获得充分的效果。
接下来,本发明的发明人通过实验详细地观察了外针组装体内的液体(与血液相当)的流动方式。其结果是确认到,若从图7中的(a)所示的内针的穿刺状态到图7中的(b)所示的状态为止将内针从外针拔出,则外针的针尖流入的液体在外针组装体内分开地位于前端侧和基端侧,空气向基端侧的排出被液体阻碍,空气残留于前端侧的液体与基端侧的液体之间。
本发明的发明人在对导入至外针组装体的内腔的液体相对于残留空气而在前端侧和基端侧分离且空气残留于液体的中间的缘由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关注到在外针组装体的内周面存在台阶状的扩径部分这一情况。本发明的发明人推断,若这样的台阶状的扩径部分设置于外针组装体的内腔,则液体所流经的外针组装体的内腔的剖面面积在中途急剧地扩大,因此在扩径部分产生了未被液体填满的区域。而且认为,在未被液体填满的区域中的空气残留的状态下液体到达至外针组装体的基端,通气路被液体阻塞,从而阻碍了穿过通气路的空气的排出,形成了空气残留于外针组装体的中间部分且液体存在于残留空气的两侧的状态。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发明人的研究推断,当液体流经外针组装体的内腔中的台阶状的扩径部分时,容易产生与流路剖面面积的急剧的变化相伴的湍流,由此产生空气向液体中的卷入而空气的排出变得不充分,这也是空气残留的一大因素。然后,本发明的发明人基于如上所述的见解而完成了本发明。
以下,对用于理解本发明的优选的方式进行记载,但以下所记载的各方式是示例性地记载的方式,不仅能适当地相互组合而进行采用,而且对于各方式所记载的多个构成要求也能够尽可能地独立地进行认知以及采用,还能够适当地与其他方式所记载的任一构成要求组合而进行采用。由此,在本发明中,不受以下所记载的方式限定,而能实现各种不同的方式。
第一方式是一种外针组装体,其具备供内针插通的中空的外针、以及与该外针连接的流路形成构件,在该流路形成构件的内部具有阀体,比该阀体靠前端侧的第一内部空间长于比该阀体靠基端侧的第二内部空间,其中,将所述第一内部空间的空气释放至外部的通气路在所述阀体的附近连通于该第一内部空间,并且该第一内部空间具备:穿刺部,其形成于所述外针向血管穿刺的穿刺部分;锥部,其形成于比该穿刺部靠基端侧的位置且朝向基端侧而内径尺寸变大;以及小径部,其形成于比该锥部靠基端侧的位置且内径尺寸小于或等于该锥部的基端。
根据形成为依据本方式的结构的外针组装体,由于小径部中的内部空间的剖面面积等于或小于锥部的基端中的内部空间的剖面面积,因此当血液经由穿刺部以及锥部流入小径部时,难以发生血液将空气绕入而部分的先行,血液容易在小径部的剖面整体流动。其结果是,难以发生部分先行的血液在残留有空气的状态下通过小径部且在未排除空气时血液就阻塞了通气路这样的情况,小径部内的空气不会残留而是被血液挤出至通气路而向外部排出。因此,即使将针尖朝向斜上方进行穿刺,空气也难以残留于比阀体靠前端侧的第一内部空间。
此外,由于空气的残留现象在通气路与外针之间相离较远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因此能防止空气残留的本方式的构成优选适用于在保持阀体的构件与保持外针的构件之间具有筒状构件等而使通气路与外针相离较远地配置的外针组装体。另外,本方式的构成尤其优选适用于小径部的长度比从锥部的前端到小径部的前端为止的距离长的外针组装体。另外,也可以在比小径部靠基端侧的位置形成内径比小径部大的大径部,且大径部与阀体邻接。
第二方式是一种外针组装体,其具备供内针插通的中空的外针、以及与该外针连接的流路形成构件,在该流路形成构件的内部具有阀体,该流路形成构件具有将比该阀体靠前端侧的内部空间连通至外部的通气路,其中,所述外针的基端部分形成为朝向基端扩径的锥状,在该外针与所述流路形成构件的连接部分,该流路形成构件的内径尺寸形成为该外针的内径尺寸以下。
根据形成为依据本方式的结构的外针组装体,在外针与流路形成构件的连接部分,未形成基端侧变为直径大的扩径部分。因此,在外针组装体的内腔中的外针与流路形成构件的连接部分,难以形成未由从外针向流路形成构件导入的液体填满的区域,抑制了空气的残留。
另外,由于外针的基端部分具有朝向基端扩径的锥状,因此在外针中流动的液体随着去往基端而流速变小。其结果是,进一步抑制了在外针的基端处液体的流动所导致的湍流的发生,防止了空气卷入于液体。
第三方式在第二方式所述的外针组装体的基础上,在所述外针与所述流路形成构件的连接部分,该流路形成构件的内径尺寸与该外针的内径尺寸相同。
根据形成为依据本方式的结构的外针组装体,由于防止了在外针与流路形成构件的连接部分形成台阶,因此进一步减少了在外针组装体的内腔中流动的液体中湍流的发生,抑制了空气的卷入。
第四方式在第一方式~第三方式中任一方式所述的外针组装体的基础上,所述流路形成构件具备挠性的管,该管与所述外针连接。
根据形成为依据本方式的结构的外针组装体,在穿刺至血管等而留置的外针组装体中,例如通过管根据需要弯曲,能够将外针组装体容易地连接至透析回路、输液线等外部流路。
第五方式在第四方式所述的外针组装体的基础上,在所述管的前端部分设置有内径尺寸变大的大径筒部,所述外针的基端部分以插入状态固定于该大径筒部。
根据形成为依据本方式的结构的外针组装体,通过将外针的基端部分插入而固定于管的大径筒部,容易使外针与管的连接部分处的管的内径尺寸形成为外针的内径尺寸以下。
第六方式在第五方式所述的外针组装体的基础上,在所述管中的比所述大径筒部靠基端侧的位置,设置有内径尺寸以及外径尺寸比该大径筒部小的小径筒部。
根据形成为依据本方式的结构的外针组装体,能够防止在外针与流路形成构件的连接部分处的内径的急剧扩大,并且防止流路形成构件在比与外针的连接部分靠基端侧的位置处不必要地变厚。
第七方式是在第一方式~第六方式中任一方式所述的外针组装体,其中,所述流路形成构件具备挠性的管,在从所述外针的前端遍及该管的基端的内周面未设置有台阶状的扩径部分。
根据形成为依据本方式的结构的外针组装体,避免了从外针的前端遍及管的基端而内径尺寸急剧变大。因此,抑制了外针组装体的内部空间中的急剧的体积变化,能抑制上述急剧的体积变化部分中的空气的卷入、滞留。此外,台阶状的扩径部分是流路剖面面积急剧变化的部分,例如包含沿与轴成直角的方向延展的台阶面等。
第八方式是一种针组装体,其具备与针连接的流路形成构件,在该流路形成构件的内部具有阀体,比该阀体靠前端侧的第一内部空间长于比该阀体靠基端侧的第二内部空间,其中,将所述第一内部空间的空气释放至外部的通气路在所述阀体的附近连通于该第一内部空间,并且该第一内部空间具备:穿刺部,其形成于所述针向血管穿刺的穿刺部分;锥部,其形成于比该穿刺部靠基端侧的位置且朝向基端侧而内径尺寸变大;以及小径部,其形成于比该锥部靠基端侧的位置且内径尺寸小于或等于该锥部的基端。
在所述第一方式中,组合外针与内针,发挥了防止空气在具有外针的外针组装体的内腔中残留的效果,但在如本方式这样具有单一的针的针组装体中也发挥了相同的效果,发挥了防止空气在具有针的针组装体的内腔中残留的效果。此外,本方式能被理解为在后述的实施方式中能够通过将外针(48)作为本方式的针而进行实施。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防止空气在外针组装体的内腔残留。
附图说明
图1是对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留置针组装体进行表示的剖视图。
图2是对图1所示的留置针组装体的一部分放大地进行表示的剖视图。
图3是对构成图2所示的留置针组装体的外针组装体进行表示的剖视图。
图4是对图3所示的外针组装体中连接有外部流路的状态进行表示的剖视图。
图5是对作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外针组装体进行表示的剖视图。
图6是对作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外针组装体进行表示的剖视图。
图7是对以往结构的外针组装体进行对外针组装体内的液体的流动方式进行观察的实验时的照片,图7中的(a)表示从外针拔出内针前的状态,图7中的(b)表示从外针拔出了内针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图1、图2中,示出了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具备外针组装体10的留置针组装体12。留置针组装体12具有将内针组装体14与外针组装体10组合而成的结构。在以下的说明中,作为原则,轴向是指图1中的左右方向,将图1中的左端设为前端,将图1中的右端设为基端。
内针组装体14具备内针16。内针16为中空的金属针,通过具有前端面倾斜的刃面18而形成锐角的针尖20。此外,在图1中,内针16的刃面18设置于图中的上侧。
在内针16的基端侧设置有内针针毂22。内针针毂22具有供内针16的基端部分以插入状态固接的基座部24,在基座部24的前端侧设置有保护件容纳部26,并且在基座部24的基端侧设置有连结部28。
保护件容纳部26为筒状。在保护件容纳部26的前端侧,设置有比保护件容纳部26直径大的大致筒状的限制筒部30。保护件容纳部26的外周面可以设置有突起、凹处、纹理等防滑部。
连结部28为筒状,以可取下的方式插入地装配有内针帽32。内针帽32为在轴向的中间部分设置有台阶的大致台阶式圆筒状。在内针帽32的前端部分设置有具备允许气体的通过而阻止液体的通过的性质的膜状过滤件33,以使得通过内针16的回血不向外部漏出。此外,如果将内针针毂22、内针帽32设为透明或者半透明,则能够根据回血(倒流)而容易地确认向血管的穿刺。
在保护件容纳部26的内周侧,配置有保护件壳体34。保护件壳体34具备筒状的容纳筒部36、以及将容纳筒部36的前端侧的开口封堵的盖体38。另外,盖体38的前端侧的板状部和基端侧的板状部在轴向上分离地设置,在这些板状部之间配置有针尖保护件40。
针尖保护件40由容纳于保护件壳体34的遮挡构件42和固定构件44构成。遮挡构件42和固定构件44以在与轴成直角的方向上夹持内针16的方式相互分离地配置。遮挡构件42和固定构件44的一方为磁铁,并且另一方为磁铁或铁磁体,这些遮挡构件42与固定构件44之间作用了相互拉拽的磁性的引力。在本实施方式中,遮挡构件42由铁等铁磁材料形成,并且固定构件44为永久磁铁。固定构件44固定于容纳筒部36的前端部。遮挡构件42为能够相对于固定构件44向接近的方向位移,在遮挡构件42与固定构件44之间插通有内针16的状态下,遮挡构件42向固定构件44侧的移动被内针16阻止。而且,通过内针16被拔出至比遮挡构件42靠基端侧的位置,磁性的引力所带来的遮挡构件42向固定构件44侧的移动被允许,遮挡构件42移动至覆盖内针16的针尖20的位置,内针16向前端侧的移动被遮挡构件42阻止。
内针16以能够相对于外针组装体10拔去的方式插通于外针组装体10。外针组装体10为具备作为沿轴向贯通的内部空间的内腔46的筒状体,具有外针48、以及作为以连通状态与外针48的基端侧连接的流路形成构件的外针针毂50。
外针48为由合成树脂等形成的中空的小径管状。外针48的外周面具有前端逐渐变为小直径的尖头状。如图3所示,外针48的基端部分51具有朝向基端扩径并变为大直径的锥状的第一部分52、以及位于比第一部分52靠基端侧的位置且以大致恒定的内外径尺寸延伸的第二部分54。即,本实施方式的外针48为一体地具备锥状的第一部分52的锥状一体式的异形管。外针48的基端部分51通过具有锥状的第一部分52,从而形成为直径比外针48的前端部分55大。本实施方式中的外针48的基端部分51在第一部分52中朝向基端而逐渐变厚,形成为比外针48的前端部分55厚。外针48的内腔在穿刺于血管的前端部分55形成为以大致恒定的直径尺寸延伸的穿刺部56,并且在比穿刺部56靠基端侧的基端部分51的第一部分52形成为朝向基端侧而内径尺寸变大的锥部57。外针48的内周面在轴向以及周向上未形成台阶等角部而是由流畅地连续的弯曲面构成。锥状的第一部分52(锥部57)只要整体上朝向基端扩径即可,可以是恒定的锥角,也可以是锥角在轴向上变化。
此外,虽然也取决于在外针48中插通的内针16的粗细等,但相对于沿轴向大致笔直地延伸的第二部分54的轴向长度X(参照图3),锥状的第一部分52的轴向长度Y(参照图3)比较长,例如为1.5X≤Y,在本实施方式中为2X<Y。另外,第一部分52的锥角α不受限定,但由于锥状的第一部分52的长度尺寸Y比较长,因此第一部分52的锥角α设定得比较平缓。此外,第一部分52的锥角α是将位于第一部分52的两侧处的前端部分55的基端和第二部分54的前端连接的直线相对于轴向的倾斜角度。如此,通过第一部分52的锥角α设定得比较平缓,从而抑制了外针48的内部空间中的急剧的体积变化。此处,第一部分52的轴向长度Y是分别以大致恒定的内外径尺寸延伸的外针48的前端部分55与第二部分54之间的轴向长度。
外针针毂50整体上为筒状,具有针接合构件58和流路连接构件59由管60连结而成的结构。
针接合构件58由硬质的合成树脂形成。针接合构件58为朝向前端而变为小直径的锥筒状。在针接合构件58的内周插入有外针48的基端部分51。
流路连接构件59在基端具有与后述的外部流路104连接的连接部的筒状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对筒状的阀壳体62容纳阀体64和按压件66而成的结构。
阀壳体62通过如下方式构成:在筒状的罩构件68的基端部分插入有筒状的按压件引导件70的前端部分,这些罩构件68和按压件引导件70在轴向上连结。
在罩构件68中以插入状态安装有管连结构件72。管连结构件72以与罩构件68的前端部分的内周面重叠的方式固定。管连结构件72的基端部对置地配置于相对于罩构件68向内周离开的位置。在以上管连结构件72的基端部,设置有向内周侧突出的环状的管固定部73。管固定部73的前端侧端面形成为环状的平坦面,抵接有管60的基端面,并且管固定部73的内周面形成为朝向基端侧逐渐扩径的锥面73a。而且,在锥面73a的基端,设置有从内径尺寸最大的部分以恒定的内径尺寸向基端侧突出的大致筒状的基端筒部73b。
即,管固定部73的锥面73a中的最小内径尺寸C1(参照图3)比后述的管60的内径尺寸r1大,管60的基端处的内周端部突出至比管固定部73的内周端部靠内周侧的位置。另外,锥面73a中的最小内径尺寸C1比管60的外径尺寸小。进一步地,管固定部73的基端筒部73b中内径尺寸C2(参照图3)比锥面73a中的最小内径尺寸C1大。总之,通过在管60的基端侧的开口部分设置具有锥面73a的管固定部73,从而后述的第一内部空间78的内径尺寸朝向通气路80而逐级地或逐渐地变大。包含该基端筒部73b的管固定部73的轴向尺寸D(参照图3)被设定得比较小。
按压件引导件70的基端部分以大致恒定的剖面形状沿轴向延伸,在基端一体地形成有朝向外周突出的阳螺纹部74(参照图1)。
如图3所示,阀体64整体上为大致圆板状,由树脂弹性体、橡胶等弹性体形成。阀体64在圆板状的中央部分形成有放射状的切口76,通过中央部分的弹性变形而使切口76开闭。阀体64的外周部分在轴向上夹持于按压件引导件70的前端、与在罩构件68的内周配置的筒状的阀支承构件77之间。由此,阀体64被阀壳体62支承,阀壳体62的内腔被阀体64切断。通过阀壳体62的内腔被阀体64切断,外针组装体10的内腔46被分为与阀体64相比靠前端的前端侧和靠基端的基端侧,内腔46中的与阀体64相比靠前端的前端侧形成为第一内部空间78,并且内腔46中的与阀体64相比靠基端的基端侧形成为第二内部空间79。第一内部空间78形成为在轴向上比第二内部空间79长。
另外,在阀体64容纳于阀壳体62的状态下,有时从基端侧对管60进行支承的管固定部73的轴向长度D较小,从而管60的基端面与阀体64的前端面在轴向上比较接近地对置。特别是,在管固定部73设置有向基端侧突出的基端筒部73b,基端筒部73b与阀体64的前端面在轴向上的对置距离比管60的基端面与阀体64的前端面的对置距离小。而且,通过以上基端筒部73b与阀体64的前端面之间的对置间隙,从而如后所述地使外针组装体10的第一内部空间78与通气路80连通。管60的基端与阀体64比较接近,通过阀体64而容易将气体引导至周向外侧,使气泡难以残留。
阀支承构件77配置于与罩构件68相比稍稍向内周离开的位置,阀支承构件77与罩构件68的径向间设置有间隙。而且,将外针组装体10的内腔46连通至外部空间的通气路80构成为包含阀支承构件77与罩构件68的间隙。通气路80在一方的端部通过管连结构件72与阀支承构件77之间而连通于外针组装体10的第一内部空间78,并且另一方的端部通过罩构件68与按压件引导件70之间而连通于外部空间。由此,外针组装体10的内腔46中的与阀体64相比靠前端的前端侧(第一内部空间78)通过通气路80而连通于外部空间。另外,通气路80优选为剖面面积较小,且允许气体的流动而限制液体的流动。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通气路80在中间部分剖面面积较大,假如在血液进入通气路80的情况下,血液在中间部分存留,血液难以从通气路80向外部空间漏出。此外,通气路的构成不限于本实施方式的方式,例如也可以为设置于阀体外表面侧以使气体通过阀体外表面侧向基端侧移动而排出至外部空间。
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通气路80设置于比阀体64靠外周侧的位置,通气路80中的第一内部空间78侧的开口设置于比管60、管固定部73靠外周侧的位置。而且,在管60的基端部分,内径尺寸因管固定部73而逐级地变大,从而换言之,在管60的基端部分,从管60的基端侧开口朝向通气路80而内径尺寸变大。
在通气路80配置有通气过滤件82。通气过滤件82为允许气体的通过并且限制血液等液体的通过的过滤件,形成为圆筒状或者圆环状。通气过滤件82配置于管连结构件72以及阀支承构件77、与罩构件68的径向间,被保持为在径向上压缩的状态。通过使通气过滤件82配置于通气路80上,从而在外针组装体10的内腔46被血液填满的状态下,血液向通气路80的浸入被通气过滤件82抑制,防止了血液通过通气路80向外部的漏出。
按压件66为筒状,插入于按压件引导件70的内周。按压件66的基端部分形成为大致恒定的外径尺寸,并且前端部分的外周面形成为朝向前端侧而变为小直径的锥状。
将针接合构件58与流路连接构件59连接的管60是由树脂弹性体、橡胶等形成的具有挠性的软质管,能够弯曲变形,并且也允许剖面形状的变化。通过设置管60,从而例如在将针接合构件58固定于皮肤的状态下,容易将外部流路104连接于外针针毂50。管60的前端部分固定于针接合构件58,并且基端部分插入并固接于在流路连接构件59安装的管连结构件72的内周。由此,针接合构件58和流路连接构件59通过管60连接,流路连接构件59的内腔与管60的内腔连通。管60中的位于前端部分与基端部分之间的中间部分被允许从针接合构件58和流路连接构件59的任一者偏离而发生弯曲、压扁等变形。
在管60的前端部分,内插并连接有外针48的基端部分51。在本实施方式中,管60的前端部分被夹持并固接于外针48的基端部分51与针接合构件58的径向间,包含针接合构件58以及管60的外针针毂50连接于外针48的基端侧。此外,针接合构件58和外针48的基端部分51和管60的前端部分的固接方法没有限定,例如在管60的大径筒部84以压入状态插入有外针48的基端部分51,并根据需要粘接。另外,也可以利用针接合构件58内表面的突起来进行管60向针接合构件58插入的插入端的定位、大径筒部84的夹压保持。而且,外针48的内腔和外针针毂50的内腔相互连通,外针组装体10的内腔46构成为包含外针48的内腔和外针针毂50的内腔。
管60的固接于外针48的前端部分形成为使内径尺寸比从外针48向基端侧偏离的位置的部分大的大径筒部84。管60由于外径尺寸在轴向大致恒定,因此在大径筒部84处形成为薄壁。管60具备将大径筒部84的内周面、和将大径筒部84向基端侧偏离的部分的内周面连接的环状的台阶面86。台阶面86设置于管60的内周部分,在与轴成直角的方向上延展。而且,管60在比台阶面86靠基端侧的位置具有大致恒定的内径尺寸r1(后述)。
外针48的构成基端部分51的第二部分54插入于大径筒部84的内周,以插入状态固接于管60。换言之,作为管60的前端部分的大径筒部84被保持为被外针48的第二部分54和针接合构件58在径向上夹持的状态。外针48的第二部分54的外周面以抵接状态重叠于管60的大径筒部84的内周面。通过使外针48的基端面在轴向上抵接于管60的台阶面86,从而外针48与管60在轴向上相互定位。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外针48与管60直接抵接。此外,在外针48的内周未设置将外针48按压并固定于大径筒部84的外针固定构件等,避免了在外针48的内周配置该外针固定构件而形成台阶,因此防止了台阶所导致的空气向血液的卷入等。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外针48中的锥部57的锥角α设定得比较平缓,从而也能够防止与外针48的内部空间中的急剧的体积变化相伴的空气的卷入、滞留等。特别是,如将锥角α设为30度以上、45度以上,则变为大致台阶状而有空气的卷入、滞留等的担心。
在外针48与管60的连接部分88,管60的内径尺寸r1为外针48的内径尺寸r2以下(r1≤r2)。换言之,管60中的大径筒部84的基端的内径尺寸r3减去在外针48与管60的连接部分88处的管60的内径尺寸r1而得的差除以2所得到的大小、即台阶面86的径向幅尺寸t1(t1=(r3-r1)/2)为外针48的基端的厚度尺寸t2以上(t1≥t2)。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外针48与管60的连接部分88,管60的内径尺寸r1在相对于外针48的基端的内径尺寸r2而可视为实质相同的范围内形成为较小。此外,优选地,管60的内径尺寸r1为2.6mm以下,更优选地,管60的内径尺寸r1为2.5mm以下。另外,优选地,外针48的内径尺寸r2为2.5mm≤r2≤3.3mm。更优选地,外针48的内径尺寸r2例如为2.9mm,比管60的内径尺寸r1大。另外,管60的内径尺寸为从外针48与管60的连接部分88到管60的基端为止大致恒定,外针针毂50的内径尺寸形成为从外针48与管60的连接部分88遍及管60的基端而为外针48的基端的内径尺寸r2以下。
另外,如前所述,外针48中的前端部分55(穿刺部56)的内径尺寸A(参照图3)为外针48中的锥部57的内径尺寸以下,且比管60的内径尺寸r1以及外针48的基端的内径尺寸r2小(A<r1≤r2)。如此一来,能够兼顾流量与气泡的残留难度。
此外,外针48中的穿刺部56的内径尺寸A也取决于插通在外针48中的内针16的粗细等,优选为例如(管60的内径尺寸r1)<(1.5×A)。由此,能够减小外针48中的内部空间的剖面面积变化,能够使得气泡难以卷入。另外,优选为(6×A)<(锥部57的轴向长度Y)。由此,能够确保锥部57的轴向长度Y足够大,从而能够使锥部57形成为平缓地扩径的形状,能够抑制气泡的残留。进一步地,管60的内径尺寸r1优选为例如(基端筒部73b的内径尺寸C2)<(2×r1)。另外,管60的内径尺寸r1优选为例如(阀体64与管60之间的轴向长度E)<(2×r1)。由此,能够使阀体64与管60相互接近地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阀体64与管60之间的轴向长度E)比管60的内径尺寸r1小。更进一步地,管60的内径尺寸r1优选为例如(管固定部73的轴向长度D)<r1。由此,也能够使阀体64与管60以比较接近的状态配置。此外,在第一内部空间78中,通气路80在阀体64的前表面开口。另外,由于管60的内径尺寸r1与外针48的基端的内径尺寸r2可视为实质相同,因此关于外针48的基端的内径尺寸r2也视为存在与上述相同的关系性。即,外针48的基端的内径尺寸r2优选为(外针48的基端的内径尺寸r2)<(1.5×A)。另外,外针48的基端的内径尺寸r2优选为例如(基端筒部73b的内径尺寸C2)<(2×r2)。更进一步地,外针48的基端的内径尺寸r2优选为例如(阀体64与管60之间的轴向长度E)<(2×r2)。进一步地,外针48的基端的内径尺寸r2优先为例如(管固定部73的轴向长度D)<r2。
外针48与管60的连接部分88是在外针组装体10的内部流路的内表面中形成外针48与管60的边界的部分。本实施方式中的外针48与管60的连接部分88在轴向上设置于外针48的基端面与管60的台阶面86所处的部分。外针48与管60的连接部分88也可以包含在管60中相对于大径筒部84而与基端侧邻接的部分。不过,本发明中所关注的是外针组装体10的内部流路(内腔46)、即内部流路的内表面,因此例如外针48的锥状、外针48与管60的连接部分88也应当以内部流路的流路内表面(内周面)作为对象进行理解。
管60的内腔中的比大径筒部84靠基端侧的位置设置于比外针48的锥部57的基端靠基端侧的位置,形成为直径比锥部57的基端小的小径部89。小径部89沿轴向从外针48与管60的连接部分88连续至管60的基端。小径部89以大致恒定的直径尺寸延伸,管60的内周面在构成小径部89的部分形成为圆筒状。小径部89的轴向的长度尺寸比外针48的锥部57长。而且,外针组装体10的内腔46中的比阀体64靠前端侧的第一内部空间78包含构成外针48的内腔的穿刺部56以及锥部57、构成管60的内腔的小径部89。
在包含外针48的内腔和外针针毂50的内腔而构成的外针组装体10的内腔46中,从基端侧插通有内针16。如图1、图2所示,内针16将在外针组装体10的内腔46配置的阀体64的切口76扩张并将切口76贯通。
具备内针16的内针组装体14和具备外针48的外针组装体10通过连接器帽90而连结。连接器帽90具备沿与轴成直角的方向延展的底壁部92。底壁部92为圆环板状,在内周端部一体形成有向前端侧突出的管状突起94。在底壁部92的外周端部一体形成有向前端侧伸出的周状壁部96、以及向基端侧伸出的一对弹性片98、98。
在筒状的周状壁部96的内周面设置有阴螺纹100。然后,向周状壁部96的内周插入构成外针针毂50的按压件引导件70的基端部分,使按压件引导件70的阳螺纹部74与周状壁部96的阴螺纹100螺合,由此将连接器帽90安装于外针针毂50的基端部分。
在内针组装体14与外针组装体10的组装状态下,在连接器帽90外插有内针针毂22的限制筒部30。由此,弹性片98、98向外周侧的变形被限制筒部30限制,稳定地维持一对卡定突起102、102所带来的连接器帽90与保护件壳体34的连结。
这样的结构的留置针组装体12的内针16穿刺至未图示的患者的手臂等的血管。进行向血管的穿刺的医疗从业人员(使用者)用手指拿着内针针毂22,将内针16在患者的手臂等上穿刺。在将内针16以及外针48穿刺至患者的血管中后,从外针48拔去内针16,由此在外针48插入于患者的血管的状态下留置外针组装体10。
外针组装体10的内腔46在内针16以及外针48的穿刺前被空气填满。然后,当从外针48拔去内针16时,血液从外针48的前端开口向外针组装体10的内腔46流入。此处,在外针组装体10的内腔46的壁内表面中的外针48与管60的连接部分88,管60的内径尺寸r1等于或小于外针48的基端的内径尺寸r2。因而,在外针组装体10的内腔46的壁内表面,在外针48与管60的连接部分88未设置台阶状的扩径部分。因此,在外针48与管60的连接部分88的附近,难以形成未被血液填满的空气的残留区域,能够由血液将外针组装体10的内腔46填满。此外,管60的内径尺寸r1相对于外针48的基端的内径尺寸r2较小的话则气泡难以残留,从而优选。
在外针穿刺至血管中的状态下,在变为外针组装体的前端位于比基端靠上侧的位置的倾斜状态的情况下,在外针组装体的内腔中的外针与管的连接部分,若基端侧大直径化后的扩径部分被设置为台阶状,则在该扩径部分中血液难以流入血液而容易残留空气。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外针组装体10,在外针48与管60的连接部分88在外针组装体10的内腔46不存在台阶状的扩径部分,空气被血液有效地向基端侧挤出,因此空气不会残留于内腔46而被从通气路80向外部排出。此外,例如,在如与透析回路连接的血液引出侧的留置针和血液回输侧的留置针那样留置多个外针组装体的情况下,至少一个外针组装体能形成前端位于上侧的朝向。
另外,通过在外针48与管60的连接部分88,在外针组装体10的内腔46的壁内表面不形成台阶状的扩径部分,从而能减少剖面面积的急剧扩大所导致的湍流的发生。因此,能减少湍流所导致的空气的卷入,能抑制空气在外针组装体10的内腔46中残留。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从外针48的前端遍及管60的基端,在外针组装体10的内周面未设置有台阶状的扩径部分、锥角急剧变大的部分,抑制了内腔46中的急剧的体积变化,因此能进一步防止空气的卷入、滞留等。此外,优选在本实施方式的外针组装体10的内腔46不设置超过外针的肉厚的台阶状的扩径部分。
外针48的基端部分51具备内周面形成为平缓的锥状的第一部分52,基端部分51的内径尺寸朝向基端变大。由此,在位于外针48与管60的连接部分88的外针48的基端,血液的流速比外针48的前端小,因此空气被血液更可靠地向基端侧挤出,另外,容易防止湍流,更有效地防止了空气向内腔46的残留。
外针48与管60的连接部分88由于不但是外针48的基端部分51锥状地扩径而流速迅速降低的部位,而且是容易产生台阶状的扩径部分的部位,因此不但容易发生流路内中的血液被空气的截断,而且位于相对于通气路80而向前端侧远离的位置。因此,若在外针48与管60的连接部分88处发生扩径所导致的空气的残存、卷入,则残留的空气难以到达至通气路80,容易残留在外针组装体10的内腔46。因此,防止了在外针48与管60的连接部分88处内腔46朝向基端的急剧的扩径,抑制了外针48与管60的连接部分88处的空气的残存、卷入。由此,能够防止空气在外针组装体10的内腔46残留,并由血液填满内腔46。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外针组装体10的内腔46虽然在管60的基端处台阶状地扩径,但是该扩径部分远离外针48的锥状地扩径的基端部分51,另外设置在比外针48与管60的连接部分88靠近通气路80的位置,因此难以引起空气向内腔46的残留。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比管60靠外周侧的位置设置有通气路80,外针组装体10的内腔46通过在管60的基端处台阶状地或逐渐地扩径而沿朝向通气路80的方向延展。
就外针组装体10的第一内部空间78而言,在比锥部57靠基端侧的位置形成的小径部89的内径尺寸比锥部57的基端的内径尺寸小。由此,当血液从流路剖面面积较大的锥部57的基端向流路剖面面积小的小径部89流入时,血液不会在小径部89的流路剖面的一部分中先行流动,而是流入至小径部89的流路剖面整体,血液难以使空气残留并向基端侧绕入。因此,在比小径部89靠基端侧的位置在阀体64的附近开口的通气路80不会被先行的血液阻塞,而使空气通过通气路80而有效地排出,防止血液导入时空气在第一内部空间78中残留。
从内针16分离而留置的外针组装体10中,从外针针毂50取下连接器帽90,如图4所示,构成外部流路104的阳连接器106从基端侧插入外针针毂50的按压件引导件70。另外,对在外针针毂50的流路连接构件59设置的阳螺纹部74螺接在构成外部流路104的阳连接器106设置的未图示的锁定部。由此,将外针组装体10和外部流路104连接,外针组装体10的内腔46连通至外部流路104。如此,外针针毂50的阳螺纹部74用于连接器帽90向外针针毂50的连结、以及外部流路104向外针针毂50的连结两者。阳连接器106也可以不具备未图示的锁定部,而通过阳连接器106向按压件引导件70的基端嵌入,也能够将阳连接器106和按压件引导件70连接。
若阳连接器106连接至外针针毂50,则按压件66被阳连接器106向前端侧按入。被按入的按压件66抵接阀体64而使阀体64变形,从而阀体64的切口76开放。由此,通过外针组装体10的内腔46使患者的血管与外部流路104连接,能够进行血液透析、采血、药液的给药等治疗。
在图4所示的外部流路104连接至外针组装体10的状态下,由按压件66按开的阀体64将通气路80的内腔46侧的开口覆盖,通气路80被阀体64切断。由此,通过通气路80的血液、药液等向外部的漏出被阀体64阻止。不过,基于阀体64的通气路80的切断并不是必需的。
在图5中,示出了作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外针组装体110。外针组装体110具备管112。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实质相同的构件以及部位在图中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由此省略说明。
管112具有在构成前端部分的大径筒部84的基端侧连续地设置小径筒部114的结构。小径筒部114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内径尺寸以及外径尺寸在轴向上大致恒定。小径筒部114的内径尺寸和外径尺寸双方比大径筒部84小。本实施方式的小径筒部114形成为与大径筒部84大致相同的厚度尺寸,但小径筒部114也可以比大径筒部84厚,也可以比大径筒部84薄。
在小径筒部114的基端侧设置有厚连结部116。厚连结部116的外径尺寸与大径筒部84大致相同,并且内径尺寸与小径筒部114大致相同,突出至比小径筒部114靠外周的位置而形成得较厚。管112在作为轴向的中间部分的小径筒部114,与作为两端部分的大径筒部84以及厚连结部116相比而外径尺寸较小。
根据形成为依据这样的本实施方式的结构的外针组装体110,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在外针48与管112的连接部分88,管112侧未变成大直径,当血液流入时,能防止空气对外针组装体110的内腔46的残留。
另外,管112在比向外针48的固接部分靠基端侧的位置设置的小径筒部114,直径比与外针48固接的大径筒部84小。因此,在小径筒部114,使管112的内径尺寸形成为外针48的基端的内径尺寸以下,并且使小径筒部114薄壁化,由此能够节约形成材料。
通过在小径筒部114处使管112形成为薄壁,从而能够减小小径筒部114的弹性,使小径筒部114能够容易地变形。因此,能够实现将管112弯曲而带来的外针针毂50与未图示的外部流路的连接的容易化。
在图6中,示出作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外针组装体120。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流路形成构件的外针针毂122具备具有分支部124的分支构件126,在以上分支部124中,从外针48向基端侧延伸的主流路在侧方分支,形成了具备分支流路的分支接口部132。
此外,与图3、图5相同地,图6表示拔出了内针(16)的状态。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外针48的基端侧与外针针毂122的连接部分(图6中以附图标记58所示的附近)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图3中所示的结构实质相同,因此省略内部结构的图示。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外针48的基端部分与外针针毂122的连接部分处的内部结构形成为将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管60替换成分支构件126那样的结构。更具体而言,在分支构件126的前端部分,设置有内径尺寸较大的大径筒部(相当于图3中的大径筒部84),外针48的基端部分(51)插入于该分支构件126的大径筒部,并以插入状态固接于分支构件126(相当于图3中的管60)。此处,分支构件126的内径尺寸(相当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管60的内径尺寸r1)等于或小于外针48的基端的内径尺寸r2,由此在外针48的基端侧与外针针毂122的连接部分具有小径部(89)。另外,外针针毂122的基端侧处的外部流路(104)的连接部分(图6中以附图标记59表示的附近)与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图3、图4所示的结构实质相同,因此省略内部结构的图示和说明。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分支流路的基端设置的分支接口部132与在主流路的基端设置的连接接口部134实质相同,因此省略内部结构的图示和说明。
顺带地,分支构件126的基端侧(图6中的右侧)针对主流路和分支流路分别经由管112而连接有流路连接构件59。以上管112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地具有小径筒部114。另外,如图6中放大剖视图所示,管112的前端嵌入并固接至分支构件126的内腔46(主流路)。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有管112的内径在前端侧扩大而成的扩径部,并且该扩径部的前端开口径比分支构件126内的主流路的内径小。由此,从图6中的放大剖视图可知,在分支构件126内的主流路与管112的连接部分,从前端侧朝向基端侧而大致台阶状地形成为小直径。进一步地,在管112的内部流路中也形成为,扩径部的基端侧朝向流路连接构件59侧而大致台阶状地形成为小直径。
不过,由于在本实施方式的外针组装体120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具有位于外针48的基端侧的连接部分(88)且为大致台阶状的小径部(89),从而即使不设置分支构件126的基端侧处的台阶状的小径部也能达成如上所述的本发明的效果。因而,就分支构件126的基端侧的流路而言,内径尺寸可以为大致恒定,由于远离外针48的锥状地扩径的基端部分51并且靠近通气路80,因此即使流路从前端侧朝向基端侧而扩径也难以发生空气向流通液的卷入、残留的问题。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述,但本发明不受其具体记载限定。例如,也可以在日本特开2004-298622号公报、日本特开2014-108112号公报那样的留置针的基端连接器内部设置阀体以及通气路,采用本发明的构成。
在外针48的基端部分51,只要与管60连接的第二部分54的外径尺寸比第一部分52的基端处的外径尺寸小,则即使在设置于管60的内周面的台阶面86的径向宽度尺寸比外针48的基端的厚度尺寸小的情况下,也能避免外针48与管60的连接部分88处的台阶状的扩径。
外针48也可以以外插状态连接于管60。在该情况下优选地,例如减小管60的前端部分的外径尺寸并进行薄壁化,或者增大外针48的基端部分51的内径尺寸并进行薄壁化等,从而减小在外针48与管60的连接部分88形成的台阶。外针48也可以相对于管60沿轴向对接并进行熔接等手段来连接。
管60例如在针接合构件58与流路连接构件59之间,厚度尺寸不需要为恒定,例如也可以内周面朝向轴向的中央而逐渐向内周突出而变厚。
内针16的插通在管60中的部分的外周面能通过例如凹凸、纹理等表面粗糙化、基于摩擦阻力大的弹性体、橡胶、合成树脂等的被覆等,对管60的内周面设置难以滑动的防滑部。这样一来,在握持管60的情况下,难以发生管60与内针16之间的滑动,能够使内针16与外针48的相对位置难以偏离。此外,难以相对于管60的内周面滑动的构成(防滑部)也可以不设置于内针16的外周面,而可以例如设置于管60的内周面。总之,防滑部设置于内针16与管60之间、换言之内针16的外周面与管60的内周面中的至少一方。
在流路形成构件中,挠性的管不是必需的,例如可以是在整体为硬质的流路形成构件中容纳阀体而成的结构。具体而言,例如也能采用针接合构件与流路连接构件不经由管而直接地固定的结构等。
如上述实施方式所示,通气路80优选具备用于防止血液的漏出的通气过滤件82,但例如在利用通气路的剖面面积、剖面形状等防止血液的漏出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设置通气过滤件。另外,通气路不限定于在流路形成构件的构成部件间延伸的结构,例如也可以是将流路形成构件的构成部件贯通的孔结构。
附图标记说明
10:外针组装体(第一实施方式);
12:留置针组装体;
14:内针组装体;
16:内针;
18:刃面;
20:针尖;
22:内针针毂;
24:基座部;
26:保护件容纳部;
28:连结部;
30:限制筒部;
32:内针帽;
33:膜状过滤件;
34:保护件壳体;
36:容纳筒部;
38:盖体;
40:针尖保护件;
42:遮挡构件;
44:固定构件;
46:内腔(内部空间);
48:外针;
50:外针针毂(流路形成构件);
51:基端部分;
52:第一部分;
54:第二部分;
55:前端部分;
56:穿刺部;
57:锥部;
58:针接合构件;
59:流路连接构件;
60:管;
62:阀壳体;
64:阀体;
66:按压件;
68:罩构件;
70:按压件引导件;
72:管连结构件;
73:管固定部;
73a:锥面;
73b:基端筒部;
74:阳螺纹部;
76:切口;
77:阀支承构件;
78:第一内部空间;
79:第二内部空间;
80:通气路;
82:通气过滤件;
84:大径筒部;
86:台阶面;
88:连接部分;
89:小径部;
90:连接器帽;
92:底壁部;
94:管状突起;
96:周状壁部;
98:弹性片;
100:阴螺纹;
102:卡定突起;
104:外部流路;
106:阳连接器;
110:外针组装体(第二实施方式);
112:管;
114:小径筒部;
116:厚连结部;
120:外针组装体(第三实施方式);
122:外针针毂(流路形成构件);
124:分支部;
126:分支构件;
132:分支接口部;
134:连接接口部。

Claims (8)

1.一种外针组装体,其具备供内针插通的中空的外针、以及与该外针连接的流路形成构件,在该流路形成构件的内部具有阀体,比该阀体靠前端侧的第一内部空间长于比该阀体靠基端侧的第二内部空间,其中,
将所述第一内部空间的空气释放至外部的通气路在所述阀体的附近连通于该第一内部空间,并且
该第一内部空间具备:穿刺部,其形成于所述外针向血管穿刺的穿刺部分;锥部,其形成于比该穿刺部靠基端侧的位置且朝向基端侧而内径尺寸变大;以及小径部,其形成于比该锥部靠基端侧的位置且内径尺寸小于或等于该锥部的基端。
2.一种外针组装体,其具备供内针插通的中空的外针、以及与该外针连接的流路形成构件,在该流路形成构件的内部具有阀体,该流路形成构件具有将比该阀体靠前端侧的内部空间连通至外部的通气路,其中,
所述外针的基端部分形成为朝向基端扩径的锥状,
在该外针与所述流路形成构件的连接部分,该流路形成构件的内径尺寸形成为该外针的内径尺寸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外针组装体,其中,在所述外针与所述流路形成构件的连接部分,该流路形成构件的内径尺寸与该外针的内径尺寸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外针组装体,其中,所述流路形成构件具备挠性的管,该管与所述外针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外针组装体,其中,在所述管的前端部分设置有内径尺寸变大的大径筒部,所述外针的基端部分以插入状态固定于该大径筒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外针组装体,其中,在所述管中的比所述大径筒部靠基端侧的位置,设置有内径尺寸以及外径尺寸比该大径筒部小的小径筒部。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外针组装体,其中,所述流路形成构件具备挠性的管,在从所述外针的前端遍及该管的基端的内周面未设置有台阶状的扩径部分。
8.一种针组装体,其具备与针连接的流路形成构件,在该流路形成构件的内部具有阀体,比该阀体靠前端侧的第一内部空间长于比该阀体靠基端侧的第二内部空间,其中,
将所述第一内部空间的空气释放至外部的通气路在所述阀体的附近连通于该第一内部空间,并且
该第一内部空间具备:穿刺部,其形成于所述针向血管穿刺的穿刺部分;锥部,其形成于比该穿刺部靠基端侧的位置且朝向基端侧而内径尺寸变大;以及小径部,其形成于比该锥部靠基端侧的位置且内径尺寸小于或等于该锥部的基端。
CN202180044117.8A 2020-06-22 2021-06-22 外针组装体 Pending CN11583589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06775 2020-06-22
JP2020106775 2020-06-22
PCT/JP2021/023686 WO2021261500A1 (ja) 2020-06-22 2021-06-22 外針組立体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835899A true CN115835899A (zh) 2023-03-21

Family

ID=792812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44117.8A Pending CN115835899A (zh) 2020-06-22 2021-06-22 外针组装体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256206A1 (zh)
EP (1) EP4169551A1 (zh)
JP (1) JPWO2021261500A1 (zh)
CN (1) CN115835899A (zh)
AU (1) AU2021297440A1 (zh)
CA (1) CA3187022A1 (zh)
WO (1) WO2021261500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29851B2 (ja) 2003-03-20 2008-01-09 ニプロ株式会社 翼付針用プロテクター
JP6347912B2 (ja) 2012-11-30 2018-06-27 ニプロ株式会社 留置針組立体
JP6295059B2 (ja) 2013-10-24 2018-03-14 株式会社トップ 留置針
US20210113811A1 (en) * 2018-01-26 2021-04-22 Nipro Corporation Hub assembly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A3187022A1 (en) 2021-12-30
JPWO2021261500A1 (zh) 2021-12-30
US20230256206A1 (en) 2023-08-17
EP4169551A1 (en) 2023-04-26
WO2021261500A1 (ja) 2021-12-30
AU2021297440A1 (en) 2023-0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864925B2 (ja) 留置用カテーテルセット
US20070083162A1 (en) Valve for intravenous catheter
US8043265B2 (en) Internal needle
JP5943922B2 (ja) カテーテルアセンブリ
US9101749B2 (en) Indwelling catheter
CN109789291B (zh) 具有安全功能和压力控制阀元件的静脉内导管设备
JP2018102991A (ja) カテーテルアセンブリ
EP1457229B1 (en) Intravenous catheter inserting device
US11839752B2 (en) Hemostasis valve-equipped indwelling needle and indwelling needle assembly
JP5952415B2 (ja) 弁体及びこの弁体を有するコネクタ
CN109562253B (zh) 带有阀的针组件以及留置针组件
JP2008526308A (ja) 折りたたみ可能な本体を備えた自己封止式雄コネクタ装置
CN111132716B (zh) 带有血控制系统的导管装置和相关方法
JP2024023657A (ja) カテーテルシステムのための低引張セプタム
CN115835899A (zh) 外针组装体
CN111448418B (zh) 压力峰值吸收系统
BR112021010724A2 (pt) Válvulas médicas bidirecionais
JP6787626B2 (ja) 血液又はその他の液体試料を収集するためのフラッシュバックチャンバを有する針組立体
JP4432326B2 (ja) 留置用カテーテル
JP4118598B2 (ja) シール弁および注射器接続ポート
JP3235889U (ja) 留置針
JP2024020810A (ja) 針組立体
WO2018189821A1 (ja) 逆止弁の形成方法とこの方法で形成された逆止弁を有する留置針
CN112969493A (zh) 导管组装体以及导管留置体
JP2001299935A (ja) 弁 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