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822270A - 捆扎机 - Google Patents

捆扎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822270A
CN115822270A CN202211631761.8A CN202211631761A CN115822270A CN 115822270 A CN115822270 A CN 115822270A CN 202211631761 A CN202211631761 A CN 202211631761A CN 115822270 A CN115822270 A CN 1158222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inding wire
wire
binding
movable
pass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63176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川添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x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a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x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8222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82227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DPLANING; SLOTTING; SHEARING; BROACHING; SAWING; FILING; SCRAPING; LIKE OPERATIONS FOR WORKING METAL BY REMOVING MATERIAL,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D29/00Hand-held metal-shearing or metal-cutting devices
    • B23D29/002Hand-held metal-shearing or metal-cutting devices for cutting wire or the lik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BMACHINE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OR METHODS OF, PACKAG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UNPACKING
    • B65B13/00Bundling articles
    • B65B13/02Applying and securing binding material around articles or groups of articles, e.g. using strings, wires, strips, bands or tapes
    • B65B13/025Hand-held tool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GSCAFFOLDING; FORMS; SHUTTERING; BUILDING IMPLEMENTS OR AIDS, OR THEIR USE; HANDLING BUILDING MATERIALS ON THE SITE; REPAIRING, BREAKING-UP OR OTHER WORK ON EXISTING BUILDINGS
    • E04G21/00Preparing, conveying, or working-up building materials or building elements in situ; Other devices or measures for constructional work
    • E04G21/12Mounting of reinforcing inserts; Prestressing
    • E04G21/122Machines for joining reinforcing bars
    • E04G21/123Wire twisting too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Basic Packing Technique (AREA)
  • Shear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捆扎机,能够抑制捆扎后的捆扎丝难以脱离。切断捆扎丝(W)的切断部(8A1)具备:固定刀(80A),形成供捆扎丝通过的第一捆扎丝通路(83);及可动刀(81A1),形成供捆扎丝通过的第二捆扎丝通路(86A1),在固定刀的外周面上滑动而将捆扎丝切断。可动刀具备:刀部(87A),设置于第二捆扎丝通路的一侧并沿着固定刀的外周面滑动;及通路形成部件(95A1),设置于第二捆扎丝通路的另一侧。第二捆扎丝通路在通路形成部件具备通过可动刀向待机位置移动的动作而对切断后的捆扎丝进行引导的引导部(93A1),引导部向使捆扎丝卷曲的导向部(40A)方向突出,当可动刀移动到待机位置时,以使捆扎丝不能插通的方式将可动刀与导向部之间堵塞。

Description

捆扎机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9年6月28日、申请号为201910589659.8、发明名称为“捆扎机”的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利用捆扎丝对钢筋等捆扎物进行捆扎的捆扎机。
背景技术
以往,提出了在钢筋的周围卷绕捆扎丝并通过将该捆扎丝扭转而将多个钢筋捆扎的称为钢筋捆扎机的捆扎机。
以往,在这种钢筋捆扎机中,将捆扎丝卷轴上卷绕的捆扎丝通过传送机构朝捆扎机主体的前端侧送出,将送出的捆扎丝通过设置于捆扎机主体的前端侧的卷曲导向器进行卷曲。此时,捆扎丝以将钢筋的周围包围的方式被卷曲。沿着钢筋的周围被卷曲的捆扎丝由切割器切断,然后由扭转机构扭转。
切割器包括:具有捆扎丝能够贯通的捆扎丝贯通孔的固定刀;在固定刀的外周面上滑动的可动刀;及对可动刀进行驱动的连杆部件。为了将捆扎丝切断,只要在捆扎丝贯通了捆扎丝贯通孔的状态下,通过连杆部件使可动刀滑动即可。在可动刀形成有卡合部,该卡合部卡合于切断的捆扎丝的末端部附近,能够将该末端部附近弯折地保持。卡合部为了能够将捆扎丝弯折地保持而与捆扎丝卡合的卡合部分形成为锐角。通过对捆扎丝的末端部附近进行保持,能够防止该末端部附近卡挂而堵塞于卷曲导向器与切割器之间、或可动刀与连杆部件之间等的情况(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309947号公报
通过将卡合部的卡合部分形成为锐角而能够对捆扎丝的末端部附近进行保持,但是由于反复使用而卡合部分逐渐磨损,可能无法将该末端部附近牢固地保持。其结果是,可想到该末端部附近卡挂而堵塞于卷曲导向器与切割器之间、可动刀与连杆部件之间等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公开为了解决这样的课题而作出,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切断后的捆扎丝的末端部附近卡挂而堵塞于卷曲导向器与切割器之间、可动刀与连杆部件之间等的情况的捆扎机。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捆扎机,具备:捆扎丝传送部,传送捆扎丝;切断部,沿着由捆扎丝传送部传送的捆扎丝的传送方向设置于捆扎丝传送部的下游侧,将捆扎丝切断;及导向部,包括:第一抵接部,设置于捆扎丝传送部与切断部之间且设置于捆扎丝的传送路径的第一侧,能够从第一侧抵接于捆扎丝;及第二抵接部,设置于切断部的下游侧且设置于相对于捆扎丝的传送路径而与第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第二侧,能够从第二侧抵接于捆扎丝,并且,该导向部通过第二抵接部抵接于与第一抵接部抵接的状态的捆扎丝,来限制捆扎丝的行进方向而使捆扎丝卷曲,切断部具备:固定刀,形成供捆扎丝通过的第一捆扎丝通路;及可动刀,形成供捆扎丝通过的第二捆扎丝通路,在固定刀的外周面上滑动而将捆扎丝切断,可动刀通过在固定刀的外周面上滑动而能够在第一捆扎丝通路与第二捆扎丝通路连通的待机位置和第一捆扎丝通路与第二捆扎丝通路不连通的移动结束位置之间移动,第二捆扎丝通路具备引导部,该引导部通过可动刀从移动结束位置向待机位置移动的动作而对切断后的捆扎丝进行引导,引导部构成为,位于第二侧,在可动刀移动到待机位置时,向导向部的方向突出,以使捆扎丝不能插通的方式将可动刀与导向部之间堵塞。
在本发明中,当可动刀移动到待机位置时,切断后的捆扎丝由引导部引导,并且以使捆扎丝不能插通的方式将可动刀与导向部之间堵塞。
另外,本发明涉及一种捆扎机,具备:捆扎丝传送部,传送捆扎丝;切断部,沿着由捆扎丝传送部传送的捆扎丝的传送方向设置于捆扎丝传送部的下游侧,将捆扎丝切断;及导向部,包括:第一抵接部,设置于捆扎丝传送部与切断部之间且设置于捆扎丝的传送路径的第一侧,能够从第一侧抵接于捆扎丝;及第二抵接部,设置于切断部的下游侧且设置于相对于捆扎丝的传送路径而与第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第二侧,能够从第二侧抵接于捆扎丝,并且,该导向部通过第二抵接部抵接于与第一抵接部抵接的状态的捆扎丝,来限制捆扎丝的行进方向而使捆扎丝卷曲,切断部具备:固定刀,形成供捆扎丝通过的第一捆扎丝通路;及可动刀,形成供捆扎丝通过的第二捆扎丝通路,在固定刀的外周面上滑动而将捆扎丝切断,可动刀通过在固定刀的外周面上滑动而能够在第一捆扎丝通路与第二捆扎丝通路连通的待机位置和第一捆扎丝通路与第二捆扎丝通路不连通的移动结束位置之间移动,第二捆扎丝通路具备引导部,该引导部通过可动刀从移动结束位置向待机位置移动的动作而对切断后的捆扎丝进行引导,在第二捆扎丝通路中,相对于与固定刀相对的一侧的开口而将与引导部相对的一侧的开口沿着可动刀的移动方向朝第二侧扩宽。
在本发明中,当可动刀移动到待机位置时,切断后的捆扎丝由引导部引导。
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捆扎机,具备:捆扎丝传送部,传送捆扎丝;切断部,沿着由捆扎丝传送部传送的捆扎丝的传送方向设置于捆扎丝传送部的下游侧,将捆扎丝切断;及导向部,设置于沿着捆扎丝的传送方向的切断部的下游侧,通过限制捆扎丝的行进方向而使捆扎丝卷曲,切断部具备:固定刀,形成供捆扎丝通过的第一捆扎丝通路;可动刀,形成供捆扎丝通过的第二捆扎丝通路,在固定刀的外周面上滑动而将捆扎丝切断;及驱动部件,与可动刀连结,驱动可动刀,可动刀通过在固定刀的外周面上滑动而能够在第一捆扎丝通路与第二捆扎丝通路连通的待机位置和第一捆扎丝通路与第二捆扎丝通路不连通的移动结束位置之间移动,在切断部中,在可动刀移动到待机位置时,在可动刀与驱动部件之间形成有捆扎丝的直径以上的开口。
在本发明中,即使在可动刀移动至待机位置而捆扎丝的后端夹在可动刀与驱动部件之间的情况下,捆扎丝也容易从可动刀与驱动部件之间脱离。
另外,本发明涉及一种捆扎机,具备:捆扎丝传送部,传送捆扎丝;切断部,沿着由捆扎丝传送部传送的捆扎丝的传送方向设置于捆扎丝传送部的下游侧,将捆扎丝切断;及导向部,设置于沿着捆扎丝的传送方向的切断部的下游侧,通过限制捆扎丝的行进方向而使捆扎丝卷曲,切断部具备:固定刀,形成供捆扎丝通过的第一捆扎丝通路;可动刀,形成供捆扎丝通过的第二捆扎丝通路,在固定刀的外周面上滑动而将捆扎丝切断;及驱动部件,与可动刀连结,驱动可动刀,可动刀通过在固定刀的外周面上滑动而能够在第一捆扎丝通路与第二捆扎丝通路连通的待机位置和第一捆扎丝通路与第二捆扎丝通路不连通的移动结束位置之间移动,切断部构成为,在可动刀移动到待机位置时,可动刀与驱动部件的间隔小于捆扎丝的直径。
在本发明中,在可动刀移动至待机位置时,能抑制在可动刀与驱动部件之间夹有捆扎丝的情况。
另外,本发明涉及一种捆扎机,具备:捆扎丝传送部,传送捆扎丝;切断部,沿着由捆扎丝传送部传送的捆扎丝的传送方向设置于捆扎丝传送部的下游侧,将捆扎丝切断;及导向部,设置于沿着捆扎丝的传送方向的切断部的下游侧,通过限制捆扎丝的行进方向而使捆扎丝卷曲,切断部具备:固定刀,形成供捆扎丝通过的第一捆扎丝通路;可动刀,形成供捆扎丝通过的第二捆扎丝通路,在固定刀的外周面上滑动而将捆扎丝切断;及驱动部件,与可动刀连结,驱动可动刀,可动刀通过在固定刀的外周面上滑动而能够在第一捆扎丝通路与第二捆扎丝通路连通的待机位置和第一捆扎丝通路与第二捆扎丝通路不连通的移动结束位置之间移动,并且具有向导向部的方向突出的凸部,切断部在可动刀移动到移动结束位置时,在凸部与导向部之间抑制捆扎丝的动作变化。
在本发明中,在可动刀处于移动结束位置的状态下,凸部与导向部相对,因此与未设置凸部的结构相比,可动刀与导向部的间隔变窄。由此,在由于将卷绕于钢筋的捆扎丝扭转的动作而施加了拉拽捆扎丝的力时,能抑制捆扎丝的动作较大变化的情况。
另外,本发明涉及一种捆扎机,具备:捆扎丝传送部,传送捆扎丝;切断部,沿着由捆扎丝传送部传送的捆扎丝的传送方向设置于捆扎丝传送部的下游侧,将捆扎丝切断;及导向部,设置于沿着捆扎丝的传送方向的切断部的下游侧,通过限制捆扎丝的行进方向而使捆扎丝卷曲,切断部具备:固定刀,形成供捆扎丝通过的第一捆扎丝通路;可动刀,形成供捆扎丝通过的第二捆扎丝通路,在固定刀的外周面上滑动而将捆扎丝切断;及驱动部件,与可动刀连结,驱动可动刀,可动刀通过在固定刀的外周面上滑动而能够在第一捆扎丝通路与第二捆扎丝通路连通的待机位置和第一捆扎丝通路与第二捆扎丝通路不连通的移动结束位置之间移动,导向部在与可动刀相对的端部具备捆扎丝退避部,该捆扎丝退避部由向与可动刀之间的间隔变大的方向退避的面构成。
在本发明中,在可动刀移动到待机位置的状态下,导向部与可动刀的间隔变宽,因此能抑制捆扎丝夹在导向部与可动刀之间而折弯的情况。
另外,本发明涉及一种捆扎机,具备:捆扎丝传送部,传送捆扎丝;切断部,沿着由捆扎丝传送部传送的捆扎丝的传送方向设置于捆扎丝传送部的下游侧,将捆扎丝切断;及导向部,设置于沿着捆扎丝的传送方向的切断部的下游侧,通过限制捆扎丝的行进方向而使捆扎丝卷曲,切断部具备:固定刀,形成供捆扎丝通过的第一捆扎丝通路;可动刀,形成供捆扎丝通过的第二捆扎丝通路,在固定刀的外周面上滑动而将捆扎丝切断;及驱动部件,与可动刀连结,驱动可动刀,可动刀通过在固定刀的外周面上滑动而能够在第一捆扎丝通路与第二捆扎丝通路连通的待机位置和第一捆扎丝通路与第二捆扎丝通路不连通的移动结束位置之间移动,导向部具备可动范围抑制部,该可动范围抑制部使与可动刀相对的端部向可动刀的方向延伸而使引导部与切断部之间的捆扎丝的可动范围减小。
在本发明中,通过具备可动范围抑制部而导向部与可动刀的间隔变窄。由此,即使由于将卷绕于钢筋的捆扎丝扭转的动作而施加拉拽捆扎丝的力,通过捆扎丝的可动范围的减小,也能抑制在可动刀旋转至待机位置时捆扎丝被夹持的情况。
另外,本发明涉及一种捆扎机,具备:捆扎丝传送部,传送捆扎丝;切断部,沿着由捆扎丝传送部传送的捆扎丝的传送方向设置于捆扎丝传送部的下游侧,将捆扎丝切断;及导向部,设置于沿着捆扎丝的传送方向的切断部的下游侧,通过限制捆扎丝的行进方向而使捆扎丝卷曲,切断部具备:固定刀,形成供捆扎丝通过的第一捆扎丝通路;可动刀,形成供捆扎丝通过的第二捆扎丝通路,在固定刀的外周面上滑动而将捆扎丝切断;驱动部件,与可动刀连结,驱动可动刀;驱动部,驱动驱动部件;及控制部,控制驱动部,可动刀通过在固定刀的外周面上滑动而能够在第一捆扎丝通路与第二捆扎丝通路连通的待机位置和第一捆扎丝通路与第二捆扎丝通路不连通的移动结束位置之间移动,控制部对驱动部进行控制,以使可动刀从移动结束位置移动到待机位置之后,向切断捆扎丝的方向移动预定量,然后,向待机位置移动。
在本发明中,即使在捆扎丝的后端部夹于驱动部件与可动刀之间的情况下,通过使可动刀向切断捆扎丝的方向移动预定量而使可动刀及驱动部件向远离捆扎丝的端部的方向移动,由此驱动部件与可动刀之间夹持的捆扎丝也会脱离。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中,即使利用可动刀无法保持捆扎丝的后端部,也能抑制捆扎丝的后端部夹于驱动部件与导向部之间的情况。而且,能抑制捆扎丝的后端部夹在驱动部件与可动刀之间的情况。由此,能抑制捆扎后的捆扎丝从捆扎机难以脱离的情况,作业效率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一例的从一侧面观察的整体构成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一例的从另一侧面观察的整体构成图。
图3是表示以往的切断部的一例的图。
图4A是表示以往的切断部的作用及课题的图。
图4B是表示以往的切断部的作用及课题的图。
图4C是表示以往的切断部的作用及课题的图。
图4D是表示以往的切断部的作用及课题的图。
图4E是表示以往的切断部的作用及课题的图。
图4F是表示以往的切断部的作用及课题的图。
图5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具备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切断部的第一实施例的图。
图5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具备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切断部的第一实施例的图。
图5C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具备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切断部的第一实施例的图。
图5D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具备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切断部的第一实施例的图。
图6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具备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切断部的第二实施例的图。
图6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具备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切断部的第二实施例的图。
图6C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具备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切断部的第二实施例的图。
图6D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具备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切断部的第二实施例的图。
图7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具备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切断部的第三实施例的图。
图7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具备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切断部的第三实施例的图。
图7C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具备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切断部的第三实施例的图。
图7D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具备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切断部的第三实施例的图。
图8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具备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切断部的第四实施例的图。
图8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具备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切断部的第四实施例的图。
图8C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具备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切断部的第四实施例的图。
图8D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具备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切断部的第四实施例的图。
图9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具备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切断部的第五实施例的图。
图9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具备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切断部的第五实施例的图。
图9C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具备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切断部的第五实施例的图。
图9D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具备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切断部的第五实施例的图。
图10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具备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切断部的第六实施例的图。
图10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具备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切断部的第六实施例的图。
图10C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具备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切断部的第六实施例的图。
图10D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具备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切断部的第六实施例的图。
图10E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具备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切断部的第六实施例的图。
图11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具备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切断部的第七实施例的图。
图11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具备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切断部的第七实施例的图。
图11C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具备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切断部的第七实施例的图。
图12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具备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卷曲形成部的第一实施例的图。
图12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具备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卷曲形成部的第一实施例的图。
图12C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具备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卷曲形成部的第一实施例的图。
图12D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具备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卷曲形成部的第一实施例的图。
图12E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具备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卷曲形成部的第一实施例的图。
图13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具备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卷曲形成部的第二实施例的图。
图13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具备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卷曲形成部的第二实施例的图。
图13C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具备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卷曲形成部的第二实施例的图。
图13D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具备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卷曲形成部的第二实施例的图。
图13E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具备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卷曲形成部的第二实施例的图。
图14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具备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卷曲形成部的第三实施例的图。
图14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具备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卷曲形成部的第三实施例的图。
图14C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具备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卷曲形成部的第三实施例的图。
图14D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具备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卷曲形成部的第三实施例的图。
图14E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具备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卷曲形成部的第三实施例的图。
图15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具备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卷曲形成部的第四实施例的图。
图15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具备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卷曲形成部的第四实施例的图。
图15C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具备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卷曲形成部的第四实施例的图。
图15D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具备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卷曲形成部的第四实施例的图。
图16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图。
图16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图。
图16C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图。
图16D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图。
图1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框图。
图1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
1A…钢筋捆扎机、10…主体部、10a…把手部、11…导向框、2A…卷轴收容部、20…捆扎丝卷轴、3A…捆扎丝传送部、4A…卷曲形成部、40…导向部、41…捆扎丝导向器、42…捆扎丝导向器(第一抵接部)、43…捆扎丝导向器(第二抵接部)、44…捆扎丝滑行面、45a、45b…端部、5A…捆扎部、51…扭转电动机、52…齿轮、53…螺轴部、54…进退筒部、55…扭转用钩、6A…制动部、7…引导路、7b…端部、8A1~8A7…切断部、80、80A…固定刀、81、81A、81A1~81A7…可动刀、82A、82A6…驱动部件、83A…第一捆扎丝通路、84A…刀部、85A…轴孔部、86A1~86A7…第二捆扎丝通路、87A…刀部、88A…连结部、89A…连杆、93A1、93A2、93A3…引导部、95A1、95A2、95A3、95A4、95A5、95A6、95A7…通路形成部件、96A4…排出引导部、96A5、96A6、97A6…抑制部、96A7…动作变化抑制部、98A1、98A2…捆扎丝退避部、98A3、98A4…可动范围抑制部、W…捆扎丝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作为本发明的捆扎机的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一例。
<本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构成例>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一例的从一侧面观察的整体构成图,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一例的从另一侧面观察的整体构成图。
钢筋捆扎机1A具备:将卷绕有一根或多根捆扎丝的捆扎丝卷轴20收容成能够旋转的卷轴收容部2A;及将卷轴收容部2A收容的捆扎丝卷轴20上卷绕的捆扎丝W传送的捆扎丝传送部3A。而且,钢筋捆扎机1A具备使由捆扎丝传送部3A传送的捆扎丝W卷曲而卷绕于钢筋S的周围的卷曲形成部4A。此外,钢筋捆扎机1A具备:对卷绕于钢筋S的捆扎丝W进行扭转的捆扎部5A;及对旋转的捆扎丝卷轴20进行制动来限制捆扎丝卷轴20的旋转的制动部6A。而且,钢筋捆扎机1A具备对捆扎丝W进行引导的引导路7、将捆扎丝W切断的切断部8A。
钢筋捆扎机1A以相对于主体部10而突出的方式设有把手部10a。而且,钢筋捆扎机1A隔着把手部10a而在一侧设有卷曲形成部4A,在另一侧设有卷轴收容部2A。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对于钢筋捆扎机1A的主体部10而设置把手部10a的一侧设为下,将把手部10a的相反侧设为上。而且,将设置卷曲形成部4A的一侧定义为前,将设置卷轴收容部2A的一侧定义为后。
卷轴收容部2A构成为能够进行捆扎丝卷轴20的拆装及支撑。捆扎丝传送部3A具备作为传送部件的一对传送齿轮30。一对传送齿轮30隔着捆扎丝W的传送路径配置。捆扎丝传送部3A具备对传送齿轮30进行驱动的传送电动机31、将传送电动机31的旋转向传送齿轮30传递的齿轮32。捆扎丝传送部3A在捆扎丝W夹持于一对传送齿轮30之间的状态下,使传送齿轮30旋转,由此朝卷曲形成部4A传送捆扎丝W。
卷曲形成部4A具备与由捆扎丝传送部3A传送的捆扎丝W抵接来限制捆扎丝W的行进方向的导向部40。卷曲形成部4A以捆扎丝W在钢筋S的周围大致描绘圆的方式对捆扎丝W进行引导而对捆扎丝W形成卷痕(使捆扎丝W卷曲)。
卷曲形成部4A具备捆扎丝导向器42,该捆扎丝导向器42设置于捆扎丝传送部3A的传送齿轮30与切断部8A之间且设置于由双点划线表示的捆扎丝W的传送路径的第一侧,并能够从第一侧与捆扎丝A抵接。捆扎丝导向器42是第一抵接部的一例。而且,卷曲形成部4A具备捆扎丝导向器43,该捆扎丝导向器43设置于切断部8A的下游侧且设置于相对于捆扎丝W的传送路径而与第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第二侧,并能够从第二侧与捆扎丝W抵接。捆扎丝导向器43是第二抵接部的一例。捆扎丝导向器43沿着捆扎丝W的传送方向,设置于捆扎丝W抵接的导向部40的捆扎丝滑行面44的下游侧的端部45a,并从捆扎丝滑行面44突出。而且,卷曲形成部4A具备捆扎丝导向器41,该捆扎丝导向器41设置于捆扎丝导向器42的上游侧且设置于相对于捆扎丝W的传送路径而为第二侧,并能够从第二侧与捆扎丝W抵接。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侧是卷曲的捆扎丝W的径向的内侧,第二侧是卷曲的捆扎丝W的径向的外侧。
为了对捆扎丝W形成卷痕,只要至少具备捆扎丝导向器42和捆扎丝导向器43即可,但是为了更可靠地形成卷痕,优选具备捆扎丝导向器41、捆扎丝导向器42、捆扎丝导向器43。需要说明的是,捆扎丝滑行面44是虽然也有助于形成卷痕但并非必需的结构。
捆扎部5A具备扭转电动机51、齿轮52、螺轴部53、进退筒部54、扭转用钩55。作为捆扎部5A的驱动源,可使用与传送电动机31另行驱动的扭转电动机51。
螺轴部53能够旋转地支撑于主体部10,通过经由齿轮52传递的扭转电动机51的驱动力而旋转。螺轴部53在外周面形成有螺纹,进退筒部54通过在内周面形成有螺纹而螺轴部53的外周面的螺纹与进退筒部54的内周面的螺纹螺合。
捆扎部5A在限制了进退筒部54的旋转的状态下,通过扭转电动机51的旋转而使螺轴部53旋转,从而进退筒部54前后移动。而且,螺轴部53与进退筒部54以一体旋转的方式结合,由此通过扭转电动机51的旋转产生的螺轴部53的旋转而进退筒部54旋转。
扭转用钩55是在进退筒部54的前端安装的一对爪状部件。扭转用钩55通过公知的结构而对应于进退筒部54的进退动作进行开闭。
制动部6A具备能够与捆扎丝卷轴20卡合的卷轴制动器60、对卷轴制动器60进行驱动的螺线管61。卷轴制动器60在一方的端部具备与捆扎丝卷轴20的被卡合部20a卡合的卡合部62。而且,卷轴制动器60将设置卡合部62的一侧的相反侧的另一方的端部安装于轴63,通过轴63能够旋转地支撑于主体部10。
螺线管61通过未图示的电磁铁和弹簧等而工作,与安装于轴63的连杆64连结。制动部6A通过以轴63为支点的旋转动作而在卷轴制动器60的卡合部62与捆扎丝卷轴20的被卡合部20a卡合的制动位置和卷轴制动器60的卡合部62远离捆扎丝卷轴20的退避位置之间移动。
捆扎丝卷轴20从动于捆扎丝传送部3A对捆扎丝W的传送而旋转。因此,即使在捆扎丝传送部3A停止了捆扎丝W的传送之后,由于惯性而捆扎丝卷轴20也要继续旋转。
因此,在制动部6A中,与捆扎丝传送部3A停止捆扎丝W的传送的情况联动而螺线管61工作,卷轴制动器60的卡合部62从退避位置向制动位置移动。
由此,与捆扎丝传送部3A停止捆扎丝W的传送的情况联动而卷轴制动器60的卡合部62与捆扎丝卷轴20的被卡合部20a卡合,使捆扎丝卷轴20的旋转停止。因此,限制在捆扎丝传送部3A停止了捆扎丝W的传送之后由于惯性而捆扎丝卷轴20旋转的情况。
引导路7相对于捆扎丝W的传送方向而设置于切断部8A的上游侧,构成将由捆扎丝传送部3A传送的捆扎丝W向切断部8A引导的路径。
切断部8A具备固定于导向框11的固定刀80A、设置成相对于固定刀80A能够旋转的可动刀81A、使可动刀81A旋转的驱动部件82A。需要说明的是,关于本实施方式的切断部8A的详情在后文叙述。
<本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动作例>
接下来,参照各图,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1A中使用捆扎丝W捆扎钢筋S的动作。
当钢筋捆扎机1A的触发器10t被操作时,通过驱动传送电动机31而利用捆扎丝传送部3A将捆扎丝W传送预定量,通过卷曲形成部4A而卷绕在钢筋S的周围。通过捆扎丝W的传送量,来设定向钢筋S的周围卷绕捆扎丝W的次数。捆扎丝卷轴20通过利用捆扎丝传送部3A传送捆扎丝W,从动于捆扎丝W的传动而旋转。通过使传送电动机31停止,而在捆扎丝传送部3A中的捆扎丝W的传送动作结束之后,通过制动部6A对从动于捆扎丝W的传送而旋转的捆扎丝卷轴20进行制动,限制捆扎丝卷轴20的旋转。
在捆扎部5A中,扭转电动机51正转,将扭转电动机51的旋转经由齿轮52向螺轴部53传递。此时,螺轴部53旋转,但是进退筒部54被限制旋转,因此通过螺合的螺纹的作用而将进退筒部54向前方传送。通过将进退筒部54向前方传送而切断部8A工作将捆扎丝W切断。而且,扭转用钩55前进至与捆扎丝W接触的位置。扭转用钩55与进退筒部54的前进联动而向关闭的方向工作,对于卷绕成环状的捆扎丝的一部分进行把持。
进退筒部54在前进的预定的位置处被解除旋转的限制,与螺轴部53一起旋转。通过把持有捆扎丝W的扭转用钩55的旋转而将捆扎丝W扭转。
当扭转动作结束时,扭转电动机51反转,螺轴部53向反方向旋转。由此,进退筒部54及扭转用钩55也向后方移动,并且扭转用钩55打开而使捆扎丝W分离。扭转电动机51反转至进退筒部54及扭转用钩55移动到待机位置为止。当进退筒部54及扭转用钩55移动至待机位置时,扭转电动机51停止而一连串的动作完成。由此,钢筋S由捆扎丝W捆扎。
<本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课题例>
接下来,说明将捆扎丝W切断的以往的切断部8的结构。图3是表示以往的切断部的一例的图。切断部8具备固定于导向框11的固定刀80、设置成相对于固定刀80能够旋转的可动刀81、使可动刀81旋转的驱动部件82。
固定刀80设置于在引导路7中通过的捆扎丝W的传送路径。固定刀80由圆柱形状的部件构成,以圆柱形状的轴向成为与捆扎丝W的传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方式从导向框11竖立设置。而且,固定刀80沿圆柱形状的径向贯通形成有供捆扎丝W通过的第一捆扎丝通路83。
第一捆扎丝通路83沿捆扎丝W的传送路径延伸,沿着捆扎丝W的传送方向的上游侧的端部朝向引导路7的端部7b开口。而且,第一捆扎丝通路83的沿着捆扎丝W的传送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朝向导向部40开口,在沿着捆扎丝W的传送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的开口的缘部形成有刀部84。此外,第一捆扎丝通路83的直径比捆扎丝W的直径大。
可动刀81具备供固定刀80插入的轴孔部85、供捆扎丝W通过的第二捆扎丝通路86、沿着固定刀80的外周面滑动的刀部87、将驱动部件82连结的连结部88。
轴孔部85由与固定刀80的外径大致同等或者比固定刀80的外径稍大的内径的开口构成。可动刀81通过固定刀80向轴孔部85的插入而被支撑为能够以固定刀80为支点旋转。
第二捆扎丝通路86由捆扎丝W通过的槽、孔等开口构成。在可动刀81处于图3所示的待机位置的状态下,第二捆扎丝通路86与固定刀80的第一捆扎丝通路83相连,供切断前的捆扎丝W通过。而且,第二捆扎丝通路86通过将捆扎丝W切断后的可动刀81的动作而将切断后的捆扎丝W向能够从切断部8脱离的路径引导。
刀部87沿着轴孔部85的内周面设置于第二捆扎丝通路86,通过可动刀81以固定刀80为支点旋转而沿着固定刀80的外周面滑动。可动刀81从图3所示的处于待机位置的状态开始向箭头F所示的切断方向旋转时,刀部87向接近固定刀80的刀部84的方向移动。由此,在固定刀80的第一捆扎丝通路83中通过的捆扎丝W被夹在固定刀80的刀部84与可动刀81的刀部87之间而被切断。而且,可动刀81当向箭头R所示的退避方向旋转时,刀部87向远离固定刀80的刀部84的方向移动,可动刀81的第二捆扎丝通路86与固定刀80的第一捆扎丝通路83相连。
连结部88形成于轴孔部85的相反侧的部位,将驱动部件82连结成能够旋转。
驱动部件82经由连杆89等而连结于由图2所示的扭转电动机51驱动的进退筒部54,伴随着直线运动及旋转运动而沿着螺轴部53的延伸方向移动。
由此,沿着螺轴部53进行往复移动的进退筒部54的动作经由连杆89、驱动部件82向可动刀81传递,可动刀81以固定刀80为支点向箭头F所示的切断方向及箭头R所示的退避方向旋转。
接下来,说明以往的切断部的作用及课题。图4A~图4F是表示以往的切断部的作用及课题的图。如图4A所示,在可动刀81的第二捆扎丝通路86形成有能够对于由切断部8切断的捆扎丝W的后端部WE进行保持的卡合部90。即,卡合部90包括:在切断时能够与在第一捆扎丝通路83中通过的捆扎丝W的下表面卡合的第一卡合面91;从第一卡合面91的前端部形成为锐角而在捆扎丝W切断后能够与捆扎丝W的下表面卡合的第二卡合面92。
根据上述结构,捆扎丝W通过卷曲形成部4A形成卷痕而卷绕于钢筋的周围之后,切断部8工作,在可动刀81旋转时,捆扎丝W被切断,并且卡合部90的第一卡合面91卡合于捆扎丝W的后端部WE的附近而将其压起。捆扎丝W的一部分虽然与导向部40的捆扎丝滑行面44触抵但是无法进一步压起,因此捆扎丝W的后端部WE附近在第一卡合面91的前端部处弯折。
由此,如图4B所示,即使由于通过捆扎部5A对卷绕于钢筋S的捆扎丝W进行扭转的动作而施加拉拽捆扎丝W的力,捆扎丝W的后端部WE也会卡挂于第一卡合面91的前端,保持为与第二卡合面92卡合的状态。
因此,通过捆扎部5A对捆扎丝W进行扭转的动作结束,如图4C所示,与捆扎部5A复原的动作联动地可动刀81向箭头R所示的退避方向旋转时,捆扎丝W的后端部WE被可动刀81的第二捆扎丝通路86压回,能够将切断后的捆扎丝W向从切断部8能够脱离的路径引导。
然而,当上述的第一卡合面91的前端部磨损时,通过第一卡合面91无法保持捆扎丝W,因此如果由于通过捆扎部5A将卷绕于钢筋S的捆扎丝W扭转的动作而施加拉拽捆扎丝W的力,则如图4D所示,捆扎丝W可能会从双点划线所示的位置向实施所示的位置移动。
如果利用可动刀81无法保持捆扎丝W的后端部WE,则在可动刀81向箭头R所示的退避方向旋转的动作中,如图4E所示,捆扎丝W的后端部WE可能会被夹持在驱动部件82与导向部40之间。而且,如图4F所示,捆扎丝W的后端部WE可能会被夹持在驱动部件82与可动刀81之间。如果成为这样的状态,则捆扎后的捆扎丝W难以脱离,作业效率下降。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1A中,通过切断部8A的结构、卷曲形成部4A的结构、切断部8A的控制,能抑制切断后的捆扎丝W被夹持的情况。
<第一实施方式的切断部的一例>
图5A~图5D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具备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切断部的第一实施例的图。
如图5A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的切断部8A1具备固定于导向框11的固定刀80A、设置成相对于固定刀80A能够旋转的可动刀81A1、使可动刀81A1旋转的驱动部件82A。
固定刀80A设置于在引导路7中通过的捆扎丝W的传送路径。固定刀80A由圆柱形状的部件构成,以圆柱形状的轴向为与捆扎丝W的传送方向正交的方向而从导向框11竖立设置。而且,固定刀80A沿圆柱形状的径向贯通形成有供捆扎丝W通过的第一捆扎丝通路83A。
第一捆扎丝通路83A由捆扎丝W通过的槽、孔等开口构成,沿着在引导路7中通过的捆扎丝W的传送路径延伸,沿着捆扎丝W的传送方向的上游侧的端部朝向引导路7的端部7b开口。而且,第一捆扎丝通路83A的沿着捆扎丝W的传送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朝向卷曲形成部4A的导向部40开口,在沿着捆扎丝W的传送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的开口的缘部形成刀部84A。此外,第一捆扎丝通路83A的直径比捆扎丝W的直径稍大。
图1所示的可动刀81A的第一实施例即可动刀81A1具备供固定刀80A插入的轴孔部85A、供捆扎丝W通过的第二捆扎丝通路86A1。而且,可动刀81A1具备设置于第二捆扎丝通路86A1的一侧并沿固定刀80A的外周面滑动的刀部87A和设置于第二捆扎丝通路86A1的另一侧即与刀部87A相对的相反侧的部位上的通路形成部件95A1。此外,可动刀81A1具备将驱动部件82A连结的连结部88A。
轴孔部85A由与固定刀80A的外径大致同等或比固定刀80A的外径稍大的内径的开口构成。可动刀81A1通过将固定刀80A向轴孔部85A插入而被支撑为能够以固定刀80A为支点旋转。
第二捆扎丝通路86A1由捆扎丝W通过的槽、孔等开口构成。在可动刀81A1处于图5A所示的待机位置的状态下,第二捆扎丝通路86A1与固定刀80A的第一捆扎丝通路83A相连,形成供切断前的捆扎丝W通过的捆扎丝W的传送路径。在可动刀81A1处于待机位置的状态下,第二捆扎丝通路86A1的一侧是相对于捆扎丝W的传送路径的第一侧。而且,第二捆扎丝通路86A1的另一侧始终是相对于捆扎丝W的传送路径的第二侧。可动刀81A1在处于待机位置的状态下,相对于捆扎丝W的传送路径而在第一侧设置刀部87A。而且,可动刀81A1在与第一侧相反侧的第二侧设置形成第二捆扎丝通路86A1的通路形成部件95A1。此外,在可动刀81A1处于图5B所示的移动结束位置即旋转结束位置的状态下,第二捆扎丝通路86A1与固定刀80A的第一捆扎丝通路83A不连通。
第二捆扎丝通路86A1具备引导部93A1,该引导部93A1通过将捆扎丝W切断后的可动刀81A1向待机位置移动的旋转动作而将切断后的捆扎丝W向能够从切断部8A1脱离的路径引导。引导部93A1设置于通路形成部件95A1。
引导部93A1由以第二捆扎丝通路86A1的沿着捆扎丝W的传送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的开口比上游侧的端部的开口的沿可动刀81A1的旋转方向的间隔增大的方式具有凹凸的面构成。在可动刀81A1处于待机位置的状态下,引导部93A1沿着可动刀81A1的移动方向朝第二侧扩宽。引导部93A1可以由弯曲的曲面构成,可以由平面与角的组合构成,也可以由平面与曲面的组合构成。
引导部93A1在通过以固定刀80A为支点的旋转而可动刀81A1移动到图5A、图5D所示的待机位置的状态下,在沿着捆扎丝W的传送方向的下游侧,与导向部40相对的一侧的通路形成部件95A1的端部94A1即位于第二捆扎丝通路86A1的一侧成为与导向部40的捆扎丝滑行面44大体一致的位置。
另外,引导部93A1在可动刀81A1移动到待机位置的状态下,端部94A1向导向部40方向突出。引导部93A1在可动刀81A1移动到待机位置的状态下,端部94A1和导向部40中的沿着捆扎丝W的传送方向的上游侧且与切断部8A1相对的一侧的端部45b之间的间隔小于捆扎丝W的直径。
由此,在可动刀81A1移动到待机位置的状态下,成为导向部40的端部45b由引导部93A1覆盖的形态。而且,在引导部93A1具备向导向部40方向突出的端部94A1的情况下,成为导向部40的端部45b由端部94A1覆盖的形态。
刀部87A沿着轴孔部85A的内周面设置于第二捆扎丝通路86A1,通过可动刀81A1以固定刀80A为支点旋转而沿着固定刀80A的外周面滑动。
当可动刀81A1从处于图5A所示的待机位置的状态起向箭头F所示的切断方向旋转时,刀部87A向接近固定刀80A的刀部84A的方向移动。由此,在固定刀80A的第一捆扎丝通路83A通过的捆扎丝W夹持在固定刀80A的刀部84A与可动刀81A1的刀部87A之间而被切断。可动刀81A1通过从捆扎丝W被切断的切断完成位置进一步向切断方向旋转预定量而移动至图5B所示的旋转结束位置。
另外,可动刀81A1当从处于图5B所示的旋转结束位置的状态起向箭头R所示的退避方向旋转时,向固定刀80A的第一捆扎丝通路83A打开的方向、向刀部87A远离固定刀80A的刀部84A的方向移动,可动刀81A1的第二捆扎丝通路86A1与固定刀80A的第一捆扎丝通路83A相连。
连结部88A形成于轴孔部85A的相反侧的部位,将驱动部件82A连结成能够旋转。
驱动部件82A经由连杆89A等而连结于由图2所示的扭转电动机51驱动的进退筒部54,伴随着直线运动及旋转运动而沿着螺轴部53的延伸方向移动。
由此,沿着螺轴部53进行往复移动的进退筒部54的动作经由驱动部件82A、连杆89A向可动刀81A1传递,可动刀81A1以固定刀80A为支点向箭头F所示的切断方向及箭头R所示的退避方向旋转。
在图4A所示的第一卡合面91的前端部磨损的状态下,由于通过捆扎部5A将卷绕于钢筋S的捆扎丝W扭转的动作而施加拉拽捆扎丝W的力时,如图5B所示,可能无法通过可动刀81A1保持捆扎丝W的后端部WE。
相对于此,在可动刀81A1设有上述的引导部93A1的结构中,在可动刀81A1处于图5B所示的旋转结束位置的状态下,引导部93A1的端部94A1与导向部40的端部45b的间隔比未设置引导部93A1的以往的可动刀81中的第二捆扎丝通路86与导向部40的端部45b的间隔大。
由此,在可动刀81A1处于图5B所示的旋转结束位置的状态下,即使无法保持捆扎丝W的后端部WE,如图5C所示可动刀81A1向箭头R所示的退避方向旋转时,捆扎丝W的后端部WE也会与引导部93A1相接,通过可动刀81A1旋转的动作而被引导到第二捆扎丝通路86A1内。
并且,如图5D所示,当可动刀81A1旋转至待机位置时,在捆扎丝W的后端部WE被引导到第二捆扎丝通路86A1内的状态下,成为导向部40的端部45b被引导部93A1覆盖的形态。
因此,即使通过可动刀81A1无法保持捆扎丝W的后端部WE,也能抑制捆扎丝W的后端部WE夹持在驱动部件82A与导向部40的端部45b之间的情况。而且,能抑制捆扎丝W的后端部WE夹持在驱动部件82A与可动刀81A1之间的情况。由此,能抑制捆扎后的捆扎丝W难以脱离的情况,作业效率提高。
图6A~图6D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具备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切断部的第二实施例的图。
如图6A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实施例的切断部8A2相对于上述的第一实施例的切断部8A1而可动刀81A2的结构不同,因此以下说明可动刀81A2的详情,关于其他的结构,标注与第一实施例的切断部8A1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结构的详细的说明。
图1所示的可动刀81A的第二实施例的可动刀81A2具备供固定刀80A插入的轴孔部85A和供捆扎丝W通过的第二捆扎丝通路86A2。而且,可动刀81A2具备:设置于第二捆扎丝通路86A2的一侧并沿着固定刀80A的外周面滑动的刀部87A;设置于第二捆扎丝通路86A2的另一侧即与刀部87A相对的相反侧的部位上的通路形成部件95A2。此外,可动刀81A2具备将驱动部件82A连结的连结部88A。
第二捆扎丝通路86A2由捆扎丝W通过的槽、孔等开口构成。在可动刀81A2处于图6A所示的待机位置的状态下,第二捆扎丝通路86A2与固定刀80A的第一捆扎丝通路83A相连,形成供切断前的捆扎丝W通过的捆扎丝W的传送路径。在可动刀81A2处于待机位置的状态下,第二捆扎丝通路86A2的一侧是相对于捆扎丝W的传送路径的第一侧。而且,第二捆扎丝通路86A2的另一侧始终是相对于捆扎丝W的传送路径的第二侧。可动刀81A2在处于待机位置的状态下,相对于捆扎丝W的传送路径而在第一侧设置刀部87A。而且,可动刀81A2在与第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第二侧设置形成第二捆扎丝通路86A2的通路形成部件95A2。此外,在可动刀81A2处于图6B所示的移动结束位置即旋转结束位置的状态下,第二捆扎丝通路86A2与固定刀80A的第一捆扎丝通路83A不连通。
第二捆扎丝通路86A2具备引导部93A2,该引导部93A2通过将捆扎丝W切断后的可动刀81A2向待机位置移动的旋转动作而将切断后的捆扎丝W向能够从切断部8A2脱离的路径引导。引导部93A2设置于通路形成部件95A2。
引导部93A2由以第二捆扎丝通路86A2的沿着捆扎丝W的传送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的开口比上游侧的端部的开口的沿可动刀81A2的旋转方向的间隔增大的方式具有凹凸的面构成。在可动刀81A1处于待机位置的状态下,引导部93A2沿着可动刀81A1的移动方向朝第二侧扩宽。引导部93A2可以由弯曲的曲面构成,可以由平面与角的组合构成,也可以由平面与曲面的组合构成。
引导部93A2在通过以固定刀80A为支点的旋转而可动刀81A2移动到图6A、图6D所示的待机位置的状态下,在沿着捆扎丝W的传送方向的下游侧,与导向部40相对一侧的通路形成部件95A2的端部94A2成为从导向部40的捆扎丝滑行面44向内侧突出的位置。
另外,引导部93A2在可动刀81A2移动到待机位置的状态下,端部94A2向导向部40方向突出。引导部93A2在可动刀81A2移动到待机位置的状态下,端部94A2和导向部40中的沿着捆扎丝W的传送方向的上游侧且与切断部8A2相对的一侧的端部45b之间的间隔小于捆扎丝W的直径。
由此,在可动刀81A2移动到待机位置的状态下,成为导向部40的端部45b由引导部93A2的端部94A2覆盖的形态。
在可动刀81A2设有上述的引导部93A2的结构中,在可动刀81A2处于图6B所示的旋转结束位置的状态下,引导部93A2的端部94A2与导向部40的端部45b的间隔比未设置引导部93A2的以往的可动刀81中的第二捆扎丝通路86与导向部40的端部45b的间隔大。
由此,在可动刀81A2处于图6B所示的旋转结束位置的状态下,即使无法保持捆扎丝W的后端部WE,当如图6C所示可动刀81A2向箭头R所示的退避方向旋转时,捆扎丝W的后端部WE也与引导部93A2或引导部93A2的端部94A2相接,通过可动刀81A2旋转的动作而被引导到第二捆扎丝通路86A2内。
并且,如图6D所示,当可动刀81A2旋转至待机位置时,在捆扎丝W的后端部WE被引导到第二捆扎丝通路86A2内的状态下,成为导向部40的端部45b被引导部93A2的端部94A2覆盖的形态。
因此,即使通过可动刀81A2无法保持捆扎丝W的后端部WE,也能抑制捆扎丝W的后端部WE夹持在驱动部件82A与导向部40的端部45b之间的情况。而且,能抑制捆扎丝W的后端部WE夹持在驱动部件82A与可动刀81A2之间的情况。由此,能抑制捆扎后的捆扎丝W难以脱离的情况,作业效率提高。
图7A~图7D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具备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切断部的第三实施例的图。
如图7A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实施例的切断部8A3相对于上述的第一实施例的切断部8A1而可动刀81A3的结构不同,因此以下说明可动刀81A3的详情,关于其他的结构,标注与第一实施例的切断部8A1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结构的详细说明。
图1所示的可动刀81A的第三实施例的可动刀81A3具备供固定刀80A插入的轴孔部85A和供捆扎丝W通过的第二捆扎丝通路86A3。而且,可动刀81A3具备:设置于第二捆扎丝通路86A3的一侧并沿着固定刀80A的外周面滑动的刀部87A;设置于第二捆扎丝通路86A3的另一侧即与刀部87A相对的相反侧的部位上的通路形成部件95A3。此外,可动刀81A3具备将驱动部件82A连结的连结部88A。
第二捆扎丝通路86A3由供捆扎丝W通过的槽、孔等开口构成。在可动刀81A3处于图7A所示的待机位置的状态下,第二捆扎丝通路86A3与固定刀80A的第一捆扎丝通路83A相连,形成供切断前的捆扎丝W通过的捆扎丝W的传送路径。在可动刀81A3处于待机位置的状态下,第二捆扎丝通路86A3的一侧是相对于捆扎丝W的传送路径的第一侧。而且,第二捆扎丝通路86A3的另一侧始终是相对于捆扎丝W的传送路径的第二侧。可动刀81A3在处于待机位置的状态下,相对于捆扎丝W的传送路径而在第一侧设置刀部87A。而且,可动刀81A3在与第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第二侧设置形成第二捆扎丝通路86A3的通路形成部件95A3。此外,在可动刀81A3处于图6B所示的移动结束位置即旋转结束位置的状态下,第二捆扎丝通路86A3与固定刀80A的第一捆扎丝通路83A不连通。
第二捆扎丝通路86A3具备引导部93A3,该引导部93A3通过捆扎丝W切断后的可动刀81A3向待机位置移动的旋转动作而将切断后的捆扎丝W向能够从切断部8A3脱离的路径引导。引导部93A3设置于通路形成部件95A3。
引导部93A3在由于以固定刀80A为支点的旋转而可动刀81A3移动到图7A、图7D所示的待机位置的状态下,在沿着捆扎丝W的传送方向的下游侧,与导向部40相对的一侧的通路形成部件95A3的端部94A3向导向部40方向突出。由此,第二捆扎丝通路86A3沿导向部40方向延伸而形成引导部93A3。
引导部93A3在可动刀81A3移动到待机位置的状态下,端部94A3和导向部40中的沿着捆扎丝W的传送方向的上游侧且与切断部8A3相对的一侧的端部45b之间的间隔小于捆扎丝W的直径。
由此,在可动刀81A3移动到待机位置的状态下,成为导向部40的端部45b由引导部93A3的端部94A3覆盖的形态。
在可动刀81A3设有上述的引导部93A3的结构中,当可动刀81A3从处于图6B所示的旋转结束位置的状态起向箭头R所示的退避方向旋转而捆扎丝W的后端部WE与引导部93A3的端部94A3相接时,端部94A3向将捆扎丝W向第二捆扎丝通路86A3方向引导的力作用的方向倾斜。
由此,在可动刀81A3处于图7B所示的旋转结束位置的状态下,即使无法保持捆扎丝W的后端部WE,当可动刀81A3向箭头R所示的退避方向旋转时,捆扎丝W的后端部WE也会与引导部93A3相接,通过可动刀81A3旋转的动作而被引导到第二捆扎丝通路86A3内。而且,即使如图7C所示捆扎丝W的后端部WE未被引导到捆扎丝通路86A3内,通过捆扎丝W的后端部WE与引导部93A3的端部94A4相接,也能利用端部94A4将捆扎丝W的后端部WE压出。
并且,如图7D所示,当可动刀81A3旋转至待机位置时,成为导向部40的端部45b被引导部93A3的端部94A3覆盖的形态。
因此,即使无法利用可动刀81A3保持捆扎丝W的后端部WE,也能抑制捆扎丝W的后端部WE夹持在驱动部件82A与导向部40的端部45b之间的情况。而且,能抑制捆扎丝W的后端部WE夹持在驱动部件82A与可动刀81A3之间的情况。由此,能抑制捆扎后的捆扎丝W难以脱离的情况,作业效率提高。
图8A~图8D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具备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切断部的第四实施例的图。
如图8A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四实施例的切断部8A4相对于上述的第一实施例的切断部8A1而可动刀81A4的结构不同,因此以下说明可动刀81A4的详情,关于其他的结构,标注与第一实施例的切断部8A1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结构的详细说明。
图1所示的可动刀81A的第四实施例的可动刀81A4具备供固定刀80A插入的轴孔部85A和供捆扎丝W通过的第二捆扎丝通路86A4。而且,可动刀81A4具备:设置于第二捆扎丝通路86A4的一侧并沿着固定刀80A的外周面滑动的刀部87A;设置于第二捆扎丝通路86A4的另一侧即与刀部87A相对的相反侧的部位上的通路形成部件95A4。此外,可动刀81A4具备将驱动部件82A连结的连结部88A。
第二捆扎丝通路86A4由供捆扎丝W通过的槽、孔等开口构成。在可动刀81A4处于图8A所示的待机位置的状态下,第二捆扎丝通路86A4与固定刀80A的第一捆扎丝通路83A相连,形成供切断前的捆扎丝W通过的捆扎丝W的传送路径。在可动刀81A4处于待机位置的状态下,第二捆扎丝通路86A4的一侧是相对于捆扎丝W的传送路径的第一侧。而且,第二捆扎丝通路86A4的另一侧始终是相对于捆扎丝W的传送路径的第二侧。可动刀81A4在处于待机位置的状态下,相对于捆扎丝W的传送路径而在第一侧设置刀部87A。而且,可动刀81A4在与第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第二侧设置形成第二捆扎丝通路86A4的通路形成部件95A4。此外,在可动刀81A4处于图8B所示的移动结束位置即旋转结束位置的状态下,第二捆扎丝通路86A4与固定刀80A的第一捆扎丝通路83A不连通。
切断部8A4具备对于夹在可动刀81A4与驱动部件82A之间的捆扎丝W的排出进行引导的排出引导部96A4。排出引导部96A4在通路形成部件95A4中,设置于与通过连结部88A而连结于可动刀81A4的驱动部件82A相对的面。可动刀81A4及驱动部件82A通过以固定刀80A为支点的旋转,在可动刀81A4移动到图8A、图8D所示的待机位置的状态下与导向部40相对。排出引导部96A4由在可动刀81A4移动到待机位置的状态下可动刀81A4的通路形成部件95A4与驱动部件82A之间的开口以捆扎丝W的直径以上的开口朝导向部40扩宽的面构成。排出引导部96A4可以由曲面构成,可以由平面构成,也可以由凹凸面构成。
在可动刀81A4处于图8B所示的旋转结束位置的状态下,在无法保持捆扎丝W的后端部WE时,如图8C所示可动刀81A4向箭头R所示的退避方向旋转,当如图8D所示旋转至待机位置时,存在捆扎丝W的后端部WE夹持在可动刀81A4与驱动部件82A之间的情况。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设有上述的排出引导部96A4,捆扎丝W也容易从可动刀81A4的通路形成部件95A4与驱动部件82A之间脱离。
因此,即使无法利用可动刀81A4保持捆扎丝W的后端部WE,也能抑制捆扎后的捆扎丝W难以脱离的情况,作业效率提高。
图9A~图9D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具备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切断部的第五实施例的图。
如图9A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五实施例的切断部8A5相对于上述的第一实施例的切断部8A1而可动刀81A5的结构不同,因此以下说明可动刀81A5的详情,关于其他的结构,标注与第一实施例的切断部8A1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结构的详细说明。
图1所示的可动刀81A的第五实施例的可动刀81A5具备供固定刀80A插入的轴孔部85A和供捆扎丝W通过的第二捆扎丝通路86A5。而且,可动刀81A5具备:设置于第二捆扎丝通路86A5的一侧并沿着固定刀80A的外周面滑动的刀部87A;设置于第二捆扎丝通路86A5的另一侧即与刀部87A相对的相反侧的部位上的通路形成部件95A5。此外,可动刀81A5具备将驱动部件82A连结的连结部88A。
第二捆扎丝通路86A5由供捆扎丝W通过的槽、孔等开口构成。在可动刀81A5处于图9A所示的待机位置的状态下,第二捆扎丝通路86A5与固定刀80A的第一捆扎丝通路83A相连,形成供切断前的捆扎丝W通过的捆扎丝W的传送路径。在可动刀81A5处于待机位置的状态下,第二捆扎丝通路86A5的一侧是相对于捆扎丝W的传送路径的第一侧。而且,第二捆扎丝通路86A5的另一侧始终是相对于捆扎丝W的传送路径的第二侧。可动刀81A5在处于待机位置的状态下,相对于捆扎丝W的传送路径而在第一侧设置刀部87A。而且,可动刀81A5在与第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第二侧设置形成第二捆扎丝通路86A5的通路形成部件95A5。此外,在可动刀81A5处于图9B所示的移动结束位置即旋转结束位置的状态下,第二捆扎丝通路86A5与固定刀80A的第一捆扎丝通路83A不连通。
切断部8A5具备抑制部96A5,该抑制部96A5抑制在可动刀81A5与驱动部件82A之间夹持捆扎丝W的情况。抑制部96A5在通过以固定刀80A为支点的旋转而可动刀81A5移动到图9A、图9D所示的待机位置的状态下,使与导向部40相对的通路形成部件95A5的端部向远离导向部40的方向后退。
在可动刀81A5处于图9B所示的旋转结束位置的状态下,无法保持捆扎丝W的后端部WE的情况下,如图9C所示可动刀81A5向箭头R所示的退避方向旋转,当如图9D所示旋转至待机位置时,在导向部40与可动刀81A5的通路形成部件95A5之间形成基于抑制部96A5的空间。由此,在可动刀81A5与驱动部件82A之间未夹持捆扎丝W。
因此,即使无法利用可动刀81A5保持捆扎丝W的后端部WE,也能抑制捆扎后的捆扎丝W难以脱离的情况,作业效率提高。
图10A~图10E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具备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切断部的第六实施例的图。
如图10A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六实施例的切断部8A6相对于上述的第一实施例的切断部8A1而可动刀81A6及驱动部件82A6的结构不同,因此以下说明可动刀81A6及驱动部件82A6的详情,关于其他的结构,标注与第一实施例的切断部8A1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结构的详细说明。
图1所示的可动刀81A的第六实施例的可动刀81A6具备供固定刀80A插入的轴孔部85A和供捆扎丝W通过的第二捆扎丝通路86A6。而且,可动刀81A6具备:设置于第二捆扎丝通路86A6的一侧并沿固定刀80A的外周面滑动的刀部87A和设置于第二捆扎丝通路86A6的另一侧即与刀部87A相对的相反侧的部位上的通路形成部件95A6。此外,可动刀81A5具备将驱动部件82A6连结的连结部88A。
第二捆扎丝通路86A6由供捆扎丝W通过的槽、孔等开口构成。在可动刀81A6处于图10A所示的待机位置的状态下,第二捆扎丝通路86A6与固定刀80A的第一捆扎丝通路83A相连,形成供切断前的捆扎丝W通过的捆扎丝W的传送路径。在可动刀81A6处于待机位置的状态下,第二捆扎丝通路86A6的一侧是相对于捆扎丝W的传送路径的第一侧。而且,第二捆扎丝通路86A6的另一侧始终是相对于捆扎丝W的传送路径的第二侧。可动刀81A6在处于待机位置的状态下,相对于捆扎丝W的传送路径而在第一侧设置刀部87A。而且,可动刀81A6在与第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第二侧设置形成第二捆扎丝通路86A6的通路形成部件95A6。此外,在可动刀81A6处于图10B所示的移动结束位置即旋转结束位置的状态下,第二捆扎丝通路86A6与固定刀80A的第一捆扎丝通路83A不连通。
可动刀81A6具备抑制部96A6,该抑制部96A6抑制在通路形成部件95A6与驱动部件82A6之间夹有捆扎丝W的情况。抑制部96A6在可动刀81A6中的与通过连结部88A连结于可动刀81A6的驱动部件82A6相对的面上设置向驱动部件82A6方向突出的凸部。在通过以固定刀80A为支点的旋转而可动刀81A6移动到图10A、图10E所示的待机位置的状态下,可动刀81A6及驱动部件82A6与导向部40相对。抑制部96A6设置于与导向部40相对一侧的通路形成部件95A6的端部。
驱动部件82A6具备抑制其与通路形成部件95A6之间夹有捆扎丝W的情况的抑制部97A6。抑制部97A6在驱动部件82A6中的与通路形成部件95A6相对的面上设置向可动刀81A6方向突出的凸部。抑制部97A6设置于与导向部40相对一侧的驱动部件82A6的端部。
需要说明的是,切断部8A6只要是在可动刀81A6移动到待机位置的状态下可动刀81A6的通路形成部件95A6与驱动部件82A6的间隔小于捆扎丝W的直径的结构即可,可以是在可动刀81A6和驱动部件82A6中的至少一方设置抑制部的结构。
在可动刀81A6处于图10B所示的旋转结束位置的状态下,在无法保持捆扎丝W的后端部WE的情况下,如图10C所示可动刀81A6向箭头R所示的退避方向旋转时,捆扎丝W的后端部WE与可动刀81A6的抑制部96A6触抵,能抑制捆扎丝W的后端部WE夹持在可动刀81A6与驱动部件82A6之间的情况。而且,如图10D所示,捆扎丝W的后端部WE与驱动部件82A6的抑制部97A6触抵,能抑制捆扎丝W的后端部WE夹于可动刀81A6与驱动部件82A6之间的情况。由此,当可动刀81A6如图10E所示旋转至待机位置时,通过可动刀81A6的抑制部96A6、驱动部件82A6的抑制部97A6能抑制捆扎丝W的后端部WE夹持在可动刀81A6与驱动部件82A6之间的情况。
因此,即使通过可动刀81A6无法保持捆扎丝W的后端部WE,也能抑制捆扎后的捆扎丝W难以脱离的情况,作业效率提高。
图11A~图11C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具备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切断部的第七实施例的图。
如图11A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七实施例的切断部8A7相对于上述的第一实施例的切断部8A1而可动刀81A7的结构不同,因此以下说明可动刀81A7的详情,关于其他的结构,标注与第一实施例的切断部8A1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结构的详细说明。
图1所示的可动刀81A的第七实施例的可动刀81A7具备供固定刀80A插入的轴孔部85A和供捆扎丝W通过的第二捆扎丝通路86A7。而且,可动刀81A7具备:设置于第二捆扎丝通路86A7的一侧并沿固定刀80A的外周面滑动的刀部87A;设置于第二捆扎丝通路86A7的另一侧即与刀部87A相对的相反侧的部位上的通路形成部件95A7。此外,可动刀81A7具备将驱动部件82A6连结的连结部88A。
第二捆扎丝通路86A7由供捆扎丝W通过的槽、孔等开口构成。在可动刀81A7处于图11A所示的待机位置的状态下,第二捆扎丝通路86A7与固定刀80A的第一捆扎丝通路83A相连,形成供切断前的捆扎丝W通过的捆扎丝W的传送路径。在可动刀81A7处于待机位置的状态下,第二捆扎丝通路86A7的一侧是相对于捆扎丝W的传送路径的第一侧。而且,第二捆扎丝通路86A7的另一侧始终是相对于捆扎丝W的传送路径的第二侧。可动刀81A7在处于待机位置的状态下,相对于捆扎丝W的传送路径而在第一侧设置刀部87A。而且,可动刀81A7在与第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第二侧设置形成第二捆扎丝通路86A7的通路形成部件95A7。此外,在可动刀81A7处于图11B所示的移动结束位置即旋转结束位置的状态下,第二捆扎丝通路86A7与固定刀80A的第一捆扎丝通路83A不连通。
可动刀81A7具备抑制可动刀81A7与导向部40之间的捆扎丝W的动作变化的动作变化抑制部96A7。动作变化抑制部96A7在通过以固定刀80A为支点的旋转而可动刀81A7移动到图11B、图11C所示的移动结束位置即旋转结束位置的状态下与导向部40的端部45b相对的可动刀81A7的端部设置向导向部40方向突出的凸部。
在可动刀81A7处于图11B所示的旋转结束位置的状态下,动作变化抑制部96A7与导向部40相对,因此与未设置动作变化抑制部96A7的结构相比,可动刀81A7与导向部40的间隔变窄。
在上述的第一卡合面91的前端部磨损的状态下,存在无法保持捆扎丝W的后端部WE的情况。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在由于利用捆扎部5A将卷绕于钢筋S上的捆扎丝W扭转的动作而施加了拉拽捆扎丝W的力时,如图11C的双点划线所示,能抑制捆扎丝W的动作较大变化的情况。由此,能够限制捆扎丝W在导向部40与可动刀81A7之间移动的自由度。因此,在可动刀81A7旋转至待机位置时,能够抑制捆扎丝W的端部WE向夹在可动刀81A7与驱动部件82A之间的位置移动。
因此,在可动刀81A7旋转至待机位置时,能抑制捆扎后的捆扎丝W难以脱离的情况,作业效率提高。
图12A~图12E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具备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卷曲形成部的第一实施例的图。
如图12A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的卷曲形成部4A1具备抑制在导向部40A1与切断部8之间夹有捆扎丝W的情况的捆扎丝退避部98A1。
捆扎丝退避部98A1设置于导向部40A1中的与可动刀81相对一侧的端部。捆扎丝退避部98A1由相对于捆扎丝滑行面44而向与可动刀81之间的间隔变大的方向倾斜的面构成。捆扎丝退避部98A1可以由平面构成,可以由曲面构成,也可以由凹凸面构成。
捆扎丝退避部98A1的沿捆扎丝W的传送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Pe位于比双点划线所示的卷曲形成前的捆扎丝W的传送路径WS与捆扎丝滑行面44相接的位置靠沿捆扎丝W的传送方向的上游侧的位置。
由此,卷曲形成前的捆扎丝W的前端与捆扎丝滑行面44相接,将捆扎丝W向第三捆扎丝导向器43引导,能够使捆扎丝W卷曲。
在可动刀81处于图12C所示的旋转结束位置的状态下,在无法保持捆扎丝W的后端部WE时,即使如图12D所示可动刀81向箭头R所示的退避方向旋转,捆扎丝W的后端部WE也不会进入到第二捆扎丝通路86,而与驱动部件82相接。然而,通过具备捆扎丝退避部98A1而捆扎丝滑行面44与可动刀81的间隔比以往变宽,因此即使将可动刀81如图12E所示旋转至待机位置,也能抑制捆扎丝W被夹于捆扎丝滑行面44与可动刀81之间而折弯的情况。
因此,即使利用可动刀81无法保持捆扎丝W的后端部WE,也能抑制捆扎后的捆扎丝W难以脱离的情况,作业效率提高。
图13A~图13E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具备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卷曲形成部的第二实施例的图。
如图13A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实施例的卷曲形成部4A2具备抑制在导向部40A2与切断部8之间夹持捆扎丝W的情况的捆扎丝退避部98A2。
捆扎丝退避部98A2设置于导向部40A2中的与可动刀81相对一侧的端部。捆扎丝退避部98A2由导向部40A2中的沿着捆扎丝W的传送方向的上游侧即与可动刀81相对一侧的端部向远离可动刀81的方向后退的面构成。
捆扎丝退避部98A2位于比双点划线所示的卷曲形成前的捆扎丝W的传送路径WS与捆扎丝滑行面44相接的位置靠沿着捆扎丝W的传送方向的上游侧的位置。
由此,卷曲形成前的捆扎丝W的前端与捆扎丝滑行面44相接,将捆扎丝W向第三捆扎丝导向器43引导,能够使捆扎丝W卷曲。
在可动刀81处于图13C所示的旋转结束位置的状态下,在无法保持捆扎丝W的后端部WE时,即使如图13D所示可动刀81向箭头R所示的退避方向旋转,捆扎丝W的后端部WE也不会进入到第二捆扎丝通路86,而是与驱动部件82相接。然而,通过具备捆扎丝退避部98A2而捆扎丝滑行面44与可动刀81的间隔比以往变宽,因此即使可动刀81如图13E所示旋转至待机位置,也能抑制捆扎丝W夹持于捆扎丝滑行面44与可动刀81之间而折弯的情况。
因此,即使无法利用可动刀81保持捆扎丝W的后端部WE,也能抑制捆扎后的捆扎丝W难以脱离的情况,作业效率提高。
图14A~图14E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具备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卷曲形成部的第三实施例的图。
如图14A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实施例的卷曲形成部4A3具备使导向部40A3与切断部8之间的捆扎丝W的可动范围减小的可动范围抑制部98A3。
可动范围抑制部98A3设置于导向部40A3中的与可动刀81相对一侧的端部。可动范围抑制部98A3由使导向部40A3中的与可动刀81相对一侧的端部向可动刀81方向延伸且相对于捆扎丝滑行面44而向与可动刀81的间隔变窄的方向倾斜的面构成。
当可动刀81如图14B所示向箭头F所示的切断方向旋转而将捆扎丝W切断时,捆扎丝W存在如实线所示向导向部40A3方向移动的情况。导向部40A3通过具备可动范围抑制部98A3而与可动刀81的间隔变窄,捆扎丝W的可动范围减小。
由此,如图14C所示,即使可动刀81旋转到旋转结束位置,由于利用捆扎部5A将卷绕于钢筋S的捆扎丝W扭转的动作而施加拉拽捆扎丝W的力,也能确保捆扎丝W由第二捆扎丝通路86保持的状态。
并且,如图14D所示当可动刀81向箭头R所示的退避方向旋转时,捆扎丝W的后端部WE被引导到第二捆扎丝通路86内,即使可动刀81如图14E所示旋转至待机位置,也能抑制捆扎丝W夹在可动刀81与驱动部件82之间的情况。
因此,能抑制捆扎后的捆扎丝W难以脱离的情况,作业效率提高。
图15A~图15D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具备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卷曲形成部的第四实施例的图。
如图15A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四实施例的卷曲形成部4A4具备使导向部40A4与切断部8之间的捆扎丝W的可动范围减小的可动范围抑制部98A4。
可动范围抑制部98A4在导向部40A4中设置于与可动刀81相对一侧的端部。可动范围抑制部98A4使导向部40A4中的与可动刀81相对一侧的端部向可动刀81方向延伸而构成。
在可动刀81处于图15B所示的旋转结束位置的状态下,在无法保持捆扎丝W的后端部WE时,在不具备可动范围抑制部98A4的结构中,捆扎丝W能移动至双点划线所示的位置。相对于此,通过使导向部40A4向可动刀81方向延伸而具备可动范围抑制部98A4,由此导向部40A4与可动刀81的间隔变窄,捆扎丝W的可动范围减小。
由此,当如图15C所示可动刀81向箭头R所示的退避方向旋转时,捆扎丝W的后端部WE被按压于驱动部件82,被向捆扎丝滑行面44方向引导,即使可动刀81如图15D所示旋转至待机位置,也能抑制捆扎丝W夹在驱动部件82与导向部40A4之间的情况。
因此,能抑制捆扎后的捆扎丝W难以脱离的情况,作业效率提高。
图16A~图16D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图,图1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框图,图1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流程图,通过切断部8的控制而抑制切断后的捆扎丝W被夹持的情况。
钢筋捆扎机1A将通过图2所示的扭转电动机51的旋转动作而移动的进退筒部54的动作向图16A~图16D所示的驱动部件82传递,驱动切断部8的可动刀81。由此,扭转电动机51成为驱动部件82的驱动部。钢筋捆扎机1A具备对扭转电动机51进行控制的控制部100。控制部100当通过触发器10t的操作而开关101工作时,按照预先存储的程序,来控制传送电动机31、螺线管61及扭转电动机51。
控制部100当通过触发器10t被操作而开关101工作时,在图18的步骤SA1中,对传送电动机31进行驱动。控制部100利用公知的方法来控制传送电动机31的旋转量,通过使传送电动机31旋转预定量而将捆扎丝W传送预定量,由此通过图1等所示的卷曲形成部4A而卷绕于钢筋S的周围。
控制部100当使传送电动机31旋转预先确定的捆扎丝W的传送量时,在步骤SA2中使传送电动机31停止。控制部100当使传送电动机31停止时,在步骤SA3中对螺线管61进行驱动,使卷轴制动器60工作而对捆扎丝卷轴20的旋转进行限制。
控制部100对螺线管61进行驱动时,在步骤SA4中对扭转电动机51进行驱动,使扭转电动机51正转。控制部100利用公知的方法来控制扭转电动机51的旋转量,首先,将图2所示的进退筒部54向前方传送的动作由未图示的驱动力传递机构向驱动部件82传递,由此如图16A所示,可动刀81向箭头F所示的切断方向旋转,将捆扎丝W切断。
另外,与进退筒部54的前进联动地,扭转用钩55向关闭的方向工作,把持呈环状地卷绕的捆扎丝的一部分。在可动刀81旋转至移动结束位置即旋转结束位置之后,将进退筒部54与驱动部件82的连结切离,通过进退筒部54的旋转而把持有捆扎丝W的扭转用钩55旋转,将捆扎丝W扭转。
控制部100当使扭转电动机51正转上述的扭转动作所需的量时,在步骤SA5中,使扭转电动机51反转。当扭转电动机51反转时,进退筒部54及扭转用钩55向后方移动,并且扭转用钩55打开而使捆扎丝W分离。控制部100使扭转电动机51反转至进退筒部54及扭转用钩55移动到待机位置为止。在进退筒部54及扭转用钩55向待机位置移动的中途,将进退筒部54与驱动部件82再次连结,如图16B所示,可动刀81向箭头R所示的退避方向旋转。
控制部100当使扭转电动机51反转使进退筒部54及可动刀81移动至待机位置的动作所需的量时,在步骤SA6中,使扭转电动机51停止。
在上述的第一卡合面91的前端部磨损的状态下,可动刀81旋转至移动结束位置即旋转结束位置之后,由于利用捆扎部5A将卷绕于钢筋S的捆扎丝W扭转的动作而施加拉拽捆扎丝W的力时,如图16A所示,可能无法利用可动刀81保持捆扎丝W的后端部WE。
当利用可动刀81无法保持捆扎丝W的后端部WE时,在可动刀81向箭头R所示的退避方向旋转的动作中,如图16B所示,捆扎丝W的后端部WE可能被夹持在驱动部件82与可动刀81之间。
考虑这样的情况,在使可动刀81旋转至待机位置之后,控制部100在步骤SA7中,使扭转电动机51正转预定量。从可动刀81处于待机位置的状态起,使扭转电动机51正转预定量,由此如图16C所示,可动刀81向箭头F所示的切断方向旋转预定量。由此,可动刀81及驱动部件82向远离捆扎丝W的后端部WE的方向移动,因此夹在驱动部件82与可动刀81之间的捆扎丝W脱离。并且,控制部100在步骤SA8中,使扭转电动机51反转使进退筒部54及可动刀81移动至待机位置的动作所需的预定量,在步骤SA9中,使扭转电动机51停止。由此,如图16D所示,可动刀81向箭头R所示的退避方向旋转,在移动至待机位置时,能抑制捆扎丝W被夹在可动刀81与驱动部件82之间的情况。
因此,能抑制捆扎后的捆扎丝W难以脱离的情况,作业效率提高。而且,即使切断部、导向部为以往的结构,仅通过可动刀的控制也能够抑制捆扎丝W被夹持的情况。

Claims (8)

1.一种捆扎机,具备:
捆扎丝传送部,传送捆扎丝;
切断部,沿着由所述捆扎丝传送部传送的捆扎丝的传送方向设置于所述捆扎丝传送部的下游侧,将捆扎丝切断;及
导向部,包括:第一抵接部,设置于所述捆扎丝传送部与所述切断部之间且设置于捆扎丝的传送路径的第一侧,能够从所述第一侧抵接于捆扎丝;及第二抵接部,设置于所述切断部的下游侧且设置于相对于捆扎丝的传送路径而与所述第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第二侧,能够从所述第二侧抵接于捆扎丝,并且,该导向部通过所述第二抵接部抵接于与所述第一抵接部抵接的状态的所述捆扎丝,来限制所述捆扎丝的行进方向而使所述捆扎丝卷曲,
所述切断部具备:
固定刀,形成供捆扎丝通过的第一捆扎丝通路;及
可动刀,形成供捆扎丝通过的第二捆扎丝通路,在所述固定刀的外周面上滑动而将捆扎丝切断,
所述可动刀通过在所述固定刀的外周面上滑动而能够在所述第一捆扎丝通路与所述第二捆扎丝通路连通的待机位置和所述第一捆扎丝通路与所述第二捆扎丝通路不连通的移动结束位置之间移动,
所述第二捆扎丝通路具备引导部,该引导部通过所述可动刀从所述移动结束位置向所述待机位置移动的动作而对切断后的捆扎丝进行引导,
所述引导部构成为,位于所述第二侧,在所述可动刀移动到所述待机位置时向所述导向部的方向突出,以使捆扎丝不能插通的方式将所述可动刀与所述导向部之间堵塞。
2.一种捆扎机,具备:
捆扎丝传送部,传送捆扎丝;
切断部,沿着由所述捆扎丝传送部传送的捆扎丝的传送方向设置于所述捆扎丝传送部的下游侧,将捆扎丝切断;及
导向部,包括:第一抵接部,设置于所述捆扎丝传送部与所述切断部之间且设置于捆扎丝的传送路径的第一侧,能够从所述第一侧抵接于捆扎丝;及第二抵接部,设置于所述切断部的下游侧且设置于相对于捆扎丝的传送路径而与所述第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第二侧,能够从所述第二侧抵接于捆扎丝,并且,该导向部通过所述第二抵接部抵接于与所述第一抵接部抵接的状态的所述捆扎丝,来限制所述捆扎丝的行进方向而使所述捆扎丝卷曲,
所述切断部具备:
固定刀,形成供捆扎丝通过的第一捆扎丝通路;及
可动刀,形成供捆扎丝通过的第二捆扎丝通路,在所述固定刀的外周面上滑动而将捆扎丝切断,
所述可动刀通过在所述固定刀的外周面上滑动而能够在所述第一捆扎丝通路与所述第二捆扎丝通路连通的待机位置和所述第一捆扎丝通路与所述第二捆扎丝通路不连通的移动结束位置之间移动,
所述第二捆扎丝通路具备引导部,该引导部通过所述可动刀从所述移动结束位置向所述待机位置移动的动作而对切断后的捆扎丝进行引导,
所述第二捆扎丝通路中,相对于与所述固定刀相对的一侧的开口而将与所述导向部相对的一侧的开口沿着所述可动刀的移动方向朝所述第二侧扩宽。
3.一种捆扎机,具备:
捆扎丝传送部,传送捆扎丝;
切断部,沿着由所述捆扎丝传送部传送的捆扎丝的传送方向设置于所述捆扎丝传送部的下游侧,将捆扎丝切断;及
导向部,设置于沿着捆扎丝的传送方向的所述切断部的下游侧,通过限制捆扎丝的行进方向而使捆扎丝卷曲,
所述切断部具备:
固定刀,形成供捆扎丝通过的第一捆扎丝通路;
可动刀,形成供捆扎丝通过的第二捆扎丝通路,在所述固定刀的外周面上滑动而将捆扎丝切断;及
驱动部件,与所述可动刀连结,驱动所述可动刀,
所述可动刀通过在所述固定刀的外周面上滑动而能够在所述第一捆扎丝通路与所述第二捆扎丝通路连通的待机位置和所述第一捆扎丝通路与所述第二捆扎丝通路不连通的移动结束位置之间移动,
所述切断部构成为,在所述可动刀移动到所述待机位置时,所述可动刀与所述驱动部件的间隔小于捆扎丝的直径。
4.一种捆扎机,具备:
捆扎丝传送部,传送捆扎丝;
切断部,沿着由所述捆扎丝传送部传送的捆扎丝的传送方向设置于所述捆扎丝传送部的下游侧,将捆扎丝切断;及
导向部,设置于沿着捆扎丝的传送方向的所述切断部的下游侧,通过限制捆扎丝的行进方向而使捆扎丝卷曲,
所述切断部具备:
固定刀,形成供捆扎丝通过的第一捆扎丝通路;
可动刀,形成供捆扎丝通过的第二捆扎丝通路,在所述固定刀的外周面上滑动而将捆扎丝切断;及
驱动部件,与所述可动刀连结,驱动所述可动刀,
所述可动刀通过在所述固定刀的外周面上滑动而能够在所述第一捆扎丝通路与所述第二捆扎丝通路连通的待机位置和所述第一捆扎丝通路与所述第二捆扎丝通路不连通的移动结束位置之间移动,并且具有向所述导向部的方向突出的凸部,
在所述可动刀移动到所述移动结束位置时,所述切断部在所述凸部与所述导向部之间抑制捆扎丝的动作变化。
5.一种捆扎机,具备:
捆扎丝传送部,传送捆扎丝;
切断部,沿着由所述捆扎丝传送部传送的捆扎丝的传送方向设置于所述捆扎丝传送部的下游侧,将捆扎丝切断;及
导向部,设置于沿着捆扎丝的传送方向的所述切断部的下游侧,通过限制捆扎丝的行进方向而使捆扎丝卷曲,
所述切断部具备:
固定刀,形成供捆扎丝通过的第一捆扎丝通路;
可动刀,形成供捆扎丝通过的第二捆扎丝通路,在所述固定刀的外周面上滑动而将捆扎丝切断;及
驱动部件,与所述可动刀连结,驱动所述可动刀,
所述可动刀通过在所述固定刀的外周面上滑动而能够在所述第一捆扎丝通路与所述第二捆扎丝通路连通的待机位置和所述第一捆扎丝通路与所述第二捆扎丝通路不连通的移动结束位置之间移动,
所述导向部在与所述可动刀相对的端部具备捆扎丝退避部,该捆扎丝退避部由向与所述可动刀之间的间隔变大的方向退避的面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捆扎机,其中,
所述捆扎丝退避部由向与所述可动刀之间的间隔变大的方向倾斜的面构成。
7.一种捆扎机,具备:
捆扎丝传送部,传送捆扎丝;
切断部,沿着由所述捆扎丝传送部传送的捆扎丝的传送方向设置于所述捆扎丝传送部的下游侧,将捆扎丝切断;及
导向部,设置于沿着捆扎丝的传送方向的所述切断部的下游侧,通过限制捆扎丝的行进方向而使捆扎丝卷曲,
所述切断部具备:
固定刀,形成供捆扎丝通过的第一捆扎丝通路;
可动刀,形成供捆扎丝通过的第二捆扎丝通路,在所述固定刀的外周面上滑动而将捆扎丝切断;及
驱动部件,与所述可动刀连结,驱动所述可动刀,
所述可动刀通过在所述固定刀的外周面上滑动而能够在所述第一捆扎丝通路与所述第二捆扎丝通路连通的待机位置和所述第一捆扎丝通路与所述第二捆扎丝通路不连通的移动结束位置之间移动,
所述导向部具备可动范围抑制部,该可动范围抑制部使与所述可动刀相对的端部向所述可动刀的方向延伸而使所述导向部与所述切断部之间的捆扎丝的可动范围减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捆扎机,其中,
所述可动范围抑制部通过设置向与所述可动刀之间的间隔变窄的方向倾斜的面而构成。
CN202211631761.8A 2018-06-29 2019-06-28 捆扎机 Pending CN11582227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25602A JP7087736B2 (ja) 2018-06-29 2018-06-29 結束機
JP2018-125602 2018-06-29
CN201910589659.8A CN110656779B (zh) 2018-06-29 2019-06-28 捆扎机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589659.8A Division CN110656779B (zh) 2018-06-29 2019-06-28 捆扎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822270A true CN115822270A (zh) 2023-03-21

Family

ID=6710589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589659.8A Active CN110656779B (zh) 2018-06-29 2019-06-28 捆扎机
CN202211631761.8A Pending CN115822270A (zh) 2018-06-29 2019-06-28 捆扎机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589659.8A Active CN110656779B (zh) 2018-06-29 2019-06-28 捆扎机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11505955B2 (zh)
EP (2) EP4252946A3 (zh)
JP (3) JP7087736B2 (zh)
CN (2) CN11065677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529669B2 (en) 2019-12-17 2022-12-20 Makita Corporation Rebar tying tool
BR102021002466A2 (pt) 2020-02-10 2021-08-24 Max Co., Ltd. Máquina de ligação
JP7427994B2 (ja) * 2020-02-10 2024-02-06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結束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114258A (en) 1974-07-26 1976-02-0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Sairisutano hogosochi
DE69530587T2 (de) 1994-06-24 2004-03-25 Talon Industries, LLC, Vail Kabelbindewerkzeug mit antriebsmechanismus
JP4548584B2 (ja) * 2004-07-16 2010-09-22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鉄筋結束機
JP5309947B2 (ja) 2008-12-12 2013-10-09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鉄筋結束機のワイヤ端部保持機構
TWI516415B (zh) 2008-12-12 2016-01-11 美克司股份有限公司 鐵筋捆紮機
CN102441625B (zh) * 2011-09-16 2014-10-15 陆福军 一种全自动钢筋捆扎机的切丝机构
JP6417772B2 (ja) * 2014-07-31 2018-11-07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鉄筋結束機
JP6398435B2 (ja) 2014-07-31 2018-10-03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鉄筋結束機
NZ710453A (en) * 2014-07-31 2019-05-31 Max Co Ltd Reinforcing bar binding machine
JP6519301B2 (ja) * 2015-04-30 2019-05-29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鉄筋結束機
CN104494897B (zh) 2014-12-17 2016-08-24 广东顺德华焱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钢筋捆扎机
JP6473394B2 (ja) 2015-07-13 2019-02-20 株式会社マキタ 鉄筋結束装置
JP6674265B2 (ja) 2016-01-28 2020-04-01 株式会社マキタ 鉄筋結束機
JP6726988B2 (ja) 2016-03-18 2020-07-22 株式会社マキタ 鉄筋結束機
JP6985929B2 (ja) * 2017-12-27 2021-12-22 株式会社マキタ 結束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587707A2 (en) 2020-01-01
JP2022087325A (ja) 2022-06-09
JP2020001815A (ja) 2020-01-09
JP7380744B2 (ja) 2023-11-15
EP3587707A3 (en) 2020-04-29
EP3587707B1 (en) 2023-09-06
CN110656779B (zh) 2023-01-06
EP3587707C0 (en) 2023-09-06
EP4252946A2 (en) 2023-10-04
JP7087736B2 (ja) 2022-06-21
US20200002963A1 (en) 2020-01-02
JP2024003089A (ja) 2024-01-11
US20230039457A1 (en) 2023-02-09
EP4252946A3 (en) 2023-11-22
US11505955B2 (en) 2022-11-22
CN110656779A (zh) 2020-01-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656779B (zh) 捆扎机
EP4074923A1 (en) Binding machine
JP2018109299A (ja) 結束機
CN113247336A (zh) 捆扎机
EP3945180A1 (en) Binding machine
JP2022156735A (ja) 結束機
CN113247337A (zh) 捆扎机
CN115675986A (zh) 捆扎机
EP4074922A1 (en) Binding machine
EP4361378A1 (en) Binding machine
CN115992600A (zh) 捆扎机
CN115992602A (zh) 捆扎机
CN115992599A (zh) 捆扎机
CN115992603A (zh) 捆扎机
CN115992601A (zh) 捆扎机
CN117927029A (zh) 捆扎机
CN116696067A (zh) 捆扎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