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92602A - 捆扎机 - Google Patents

捆扎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992602A
CN115992602A CN202211265218.0A CN202211265218A CN115992602A CN 115992602 A CN115992602 A CN 115992602A CN 202211265218 A CN202211265218 A CN 202211265218A CN 115992602 A CN115992602 A CN 11599260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
binding
reel
binding wire
arr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26521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森尻刚史
田岛伸崇
板垣修
杉原进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x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a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215082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3061893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ax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9926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9260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F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METAL WIRE
    • B21F15/00Connecting wire to wire or other metallic material or objects; Connecting parts by means of wire
    • B21F15/02Connecting wire to wire or other metallic material or objects; Connecting parts by means of wire wire with wire
    • B21F15/04Connecting wire to wire or other metallic material or objects; Connecting parts by means of wire wire with wire without additional connecting elements or material, e.g. by twisting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GSCAFFOLDING; FORMS; SHUTTERING; BUILDING IMPLEMENTS OR AIDS, OR THEIR USE; HANDLING BUILDING MATERIALS ON THE SITE; REPAIRING, BREAKING-UP OR OTHER WORK ON EXISTING BUILDINGS
    • E04G21/00Preparing, conveying, or working-up building materials or building elements in situ; Other devices or measures for constructional work
    • E04G21/12Mounting of reinforcing inserts; Prestressing
    • E04G21/122Machines for joining reinforcing bars
    • E04G21/123Wire twisting too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Basic Packing Technique (AREA)
  • Seal Device For Vehicle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捆扎机,能够抑制从卷盘拉出的捆扎丝缠绕到卷绕于卷盘的捆扎丝上。钢筋捆扎机具备收容卷绕有捆扎丝的卷盘(20)的料盒(2),料盒(2)在卷盘(20)的收容位置(20a)与料盒(2)内的捆扎丝(W)的输送路径(20b)之间具备分离部(22)。分离部(22)在向箭头R所示的反方向输送捆扎丝(W)的动作中挠曲的捆扎丝(W)容易在向箭头F所示的正方向输送捆扎丝(W)的动作中接近卷盘(20)的范围内,将收容于料盒(2)的卷盘(20)和捆扎丝(W)的输送路径(20b)分离。

Description

捆扎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捆扎丝捆扎钢筋等捆扎物的捆扎机。
背景技术
在混凝土建筑物中,为了提高强度而使用钢筋,在混凝土浇注时,为了使钢筋不偏离预定的位置,用捆扎丝进行了捆扎。
以往,提出了将捆扎丝卷绕于2根以上的钢筋并扭转缠绕于钢筋的捆扎丝而用捆扎丝捆扎该2根以上的钢筋的称为钢筋捆扎机的捆扎机。
这样的钢筋捆扎机具备:收容部,收容卷绕有捆扎丝的卷盘;捆扎丝输送部,将缠绕于于卷盘的捆扎丝向正方向输送,并向捆扎物的周围卷绕,将缠绕于捆扎物的周围的捆扎丝向反方向输送,并卷绕于捆扎物;及扭转部,扭转捆扎丝。
而且,提出了如下结构,在收容部具备限制部,该限制部与在卷盘与捆扎丝输送部之间向沿着卷盘的轴线方向的方向挠曲的捆扎丝接触,由此能够降低捆扎丝向卷盘的轴线方向的挠曲量(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20-13312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将捆扎丝向反方向输送并卷绕于捆扎物的结构的钢筋捆扎机中,将捆扎丝向反方向输送的动作和为了下一次的捆扎而将捆扎丝向正方向输送的动作中,从卷盘拉出的捆扎丝向卷绕在卷盘上的方向位移而接近卷盘,从卷盘拉出的捆扎丝有时缠绕到卷绕于卷盘的捆扎丝上。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样的课题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捆扎机,能够抑制从卷盘拉出的捆扎丝缠绕到卷绕于卷盘的捆扎丝上。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本发明是一种捆扎机,具备:料盒,收容卷绕有捆扎丝的卷盘;捆扎丝输送部,输送从收容于料盒的卷盘拉出的捆扎丝;卷曲形成部,构成将由捆扎丝输送部输送的捆扎丝向捆扎物的周围卷绕的路径;切断部,切断缠绕于捆扎物的捆扎丝;及捆扎部,扭转缠绕于捆扎物且被切断部切断的捆扎丝,料盒在卷盘的收容位置与捆扎丝的输送路径之间具备将卷盘的收容位置和捆扎丝的输送路径分离的分离部。
在本发明中,用分离部分离收容于料盒的卷盘和捆扎丝的输送路径。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由于将捆扎丝卷绕于捆扎物,因此用分离部抑制向反方向输送捆扎丝的动作中挠曲的捆扎丝在为了下一次的捆扎而将捆扎丝向正方向输送的动作中向接近卷盘的方向位移,能够抑制从卷盘拉出的下游侧的捆扎丝缠绕到卷绕于卷盘的上游侧的捆扎丝上。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整体结构的一例的从侧面观察的内部结构图。
图2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主要部分结构的一例的从侧面观察的内部结构图。
图2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主要部分结构的一例的从侧面观察的内部结构图。
图2C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主要部分结构的一例的从侧面观察的内部结构图。
图3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捆扎部的一例的俯视图。
图3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捆扎部的一例的俯视图。
图3C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捆扎部的一例的俯视图。
图3D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捆扎部的变形例的主要部分俯视图。
图3E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捆扎部的变形例的主要部分俯视图。
图3F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捆扎部的变形例的主要部分俯视图。
图4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切断部的一例的俯视图。
图4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切断部的一例的俯视图。
图4C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切断部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4D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切断部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4E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切断部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4F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切断部的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4G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切断部的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5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减速机的一例的侧剖视图。
图5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减速机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5C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减速机的变形例的主要部分侧剖视图。
图5D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减速机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6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卷曲形成部的一例的俯视图。
图6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卷曲形成部的一例的俯视图。
图6C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卷曲形成部的一例的俯视图。
图6D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卷曲形成部的一例的俯视图。
图7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料盒的一例的俯视图。
图7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料盒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7C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料盒的一例的正面剖视图。
图7D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料盒的一例的侧剖视图。
图8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捆扎部、传递部及切断部的动作的一例的动作说明图。
图8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捆扎部、传递部及切断部的动作的一例的动作说明图。
图8C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捆扎部、传递部及切断部的动作的一例的动作说明图。
图8D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捆扎部、传递部及切断部的动作的一例的动作说明图。
图8E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捆扎部、传递部及切断部的动作的一例的动作说明图。
图8F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捆扎部、传递部及切断部的动作的一例的动作说明图。
图8G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捆扎部、传递部及切断部的动作的一例的动作说明图。
图9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传递部的变形例的侧视图。
图9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传递部的变形例的侧视图。
图9C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传递部的变形例的侧视图。
图10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传递部的变形例的侧剖视图。
图10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传递部的变形例的侧剖视图。
图10C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传递部的变形例的侧剖视图。
图11A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料盒的一例的主视图。
图11B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料盒的一例的主视图。
图12A是表示贴附有提示标签的料盒的一例的主视图。
图12B是表示贴附有提示标签的料盒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13A是表示收容有提示卷盘的料盒的一例的主视图。
图13B是表示收容有提示卷盘的料盒的一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作为本发明的捆扎机的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一例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整体结构例>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整体结构的一例的从侧面观察的内部结构图。
钢筋捆扎机1A将捆扎丝W向箭头F所示的正方向输送,卷绕于作为捆扎物的钢筋S的周围,将缠绕于钢筋S的周围的捆扎丝W向箭头R所示的反方向输送而卷绕于钢筋S并切断之后,扭转捆扎丝W,用捆扎丝W捆扎钢筋S。
为了实现上述的功能,钢筋捆扎机1A具备收容捆扎丝W的料盒2、输送捆扎丝W的捆扎丝输送部3及引导捆扎丝W的捆扎丝引导器4。另外,钢筋捆扎机1A具备构成将由捆扎丝输送部3输送的捆扎丝W向钢筋S的周围卷绕的路径的卷曲形成部5和切断缠绕于钢筋S的捆扎丝W的切断部6。而且,钢筋捆扎机1A具备扭转缠绕于钢筋S的捆扎丝W的捆扎部7、驱动捆扎部7的驱动部8及将捆扎部7的动作传递给切断部6的传递部9。
另外,钢筋捆扎机1A是作业者手持使用的方式,具备主体部10和手柄部11。
料盒2是收容部的一例,可旋转、可拆装地收纳有卷盘20,该卷盘20以能够抽出的方式卷绕有长条状的捆扎丝W。捆扎丝W使用由能够塑性变形的金属线构成的捆扎丝、金属线被树脂覆盖的捆扎丝或者捻线的捆扎丝。
在用1根捆扎丝W捆扎钢筋S的结构中,1根捆扎丝W卷绕于卷盘20的未图示的毂部,卷盘20一边旋转一边拉出1根捆扎丝W。另外,在用多根捆扎丝W捆扎钢筋S的结构中,多根捆扎丝W卷绕于毂部,卷盘20一边旋转一边同时拉出多根捆扎丝W。例如,在用2根捆扎丝W捆扎钢筋S的结构中,2根捆扎丝W卷绕于毂部,卷盘20一边旋转一边同时拉出2根捆扎丝W。
捆扎丝输送部3具备夹持并输送捆扎丝W的一对输送齿轮30。捆扎丝输送部3被传递未图示的输送马达的旋转动作而使输送齿轮30旋转。由此,捆扎丝输送部3将夹持在一对输送齿轮30之间的捆扎丝W沿捆扎丝W的延伸方向输送。在输送多根、例如2根捆扎丝W并捆扎钢筋S的结构中,2根捆扎丝W以并列的状态输送。
捆扎丝输送部3通过切换未图示的输送马达的旋转方向的正反,来切换输送齿轮30的旋转方向,切换向由箭头F所示的正方向输送捆扎丝W,或切换由箭头R所示的反方向输送捆扎丝W,或切换捆扎丝W的输送方向的正反。
捆扎丝引导器4相对于将捆扎丝W向正方向输送的输送方向,设置于捆扎丝输送部3的上游侧及下游侧的预定的位置。在输送2根捆扎丝W并捆扎钢筋S的结构中,设置于捆扎丝输送部3的上游侧的捆扎丝引导器4限制2根捆扎丝W的径向的朝向,将进入的2根捆扎丝W并列地引导到一对输送齿轮30之间。设置于捆扎丝输送部3的下游侧的捆扎丝引导器4限制2根捆扎丝W的径向的朝向,将进入的2根捆扎丝W并列地引导到切断部6及卷曲形成部5。
卷曲形成部5具备:卷曲导向件50,对由捆扎丝输送部3输送的捆扎丝W赋予卷曲倾向;及引导导向件51,将由卷曲导向件50赋予了卷曲倾向的捆扎丝W引导到捆扎部7。在钢筋捆扎机1A中,由捆扎丝输送部3输送的捆扎丝W的路径被卷曲形成部5限制,由此,捆扎丝W的轨迹成为图1中双点划线所示的环Ru,捆扎丝W卷绕在钢筋S的周围。
钢筋捆扎机1A的卷曲形成部5的卷曲导向件50和引导导向件51设置于主体部10的前侧的端部。
切断部6具备固定刃部60和与固定刃部60协作来切断捆扎丝W的可动刃部61。切断部6通过以固定刃部60为支点轴的可动刃部61的旋转动作来切断捆扎丝W。在本说明书中,关于切断部6,用固定刃部60和以固定刃部60为支点轴旋转的可动刃部61进行说明,但可动刃部61也可以不是旋转动作,而是直线式滑动的滑动类型。
传递部9具备通过捆扎部7的动作而旋转的凸轮90、将凸轮90和可动刃部61连结的连杆91。传递部9经由凸轮90及连杆91将捆扎部7的动作传递到切断部6的可动刃部61。
捆扎部7具备卡止捆扎丝W的卡止部件70和使卡止部件70动作的套筒71。驱动部8具备马达80和进行减速及转矩的放大的减速机81。
捆扎部7通过由驱动部8驱动而套筒71使卡止部件70动作来卡止捆扎丝W。另外,捆扎部7在由与套筒71的动作连动的切断部6切断捆扎丝W后,扭转捆扎丝W而捆扎钢筋S。
钢筋捆扎机1A的捆扎丝输送部3、捆扎丝引导器4、切断部6、捆扎部7、驱动部8、传递部9等收纳于主体部10的内部。钢筋捆扎机1A在主体部10的前侧的内部设置有捆扎部7,在后侧的内部设置有驱动部8。另外,钢筋捆扎机1A的供钢筋S抵接的抵接部16在主体部10的前侧的端部设置于卷曲导向件50与引导导向件51之间。
而且,在钢筋捆扎机1A,手柄部11从主体部10向下方向延伸,在手柄部11的下部,可拆装地安装有电池15。另外,在钢筋捆扎机1A,料盒2设置于手柄部11的前方。
钢筋捆扎机1A在手柄部11的前侧设置有扳机12,在手柄部11的内部设置有开关13。钢筋捆扎机1A根据由扳机12的操作被按压的开关13的状态,由控制部14控制马达80及未图示的输送马达。
<本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主要部分结构例>
图2A~图2C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主要部分结构的一例的从侧面观察的内部结构图,图2A是主要表示捆扎部7、切断部6及传递部9的图,图2B是用剖面表示图2A中的切断部6及传递部9的图,图2C是用双点划线表示图2A中的套筒71的外形并表示内部结构的图。另外,图3A~图3C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捆扎部的一例的俯视图,图3D~图3F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捆扎部的变形例的主要部分俯视图。
·捆扎部的实施方式例
接着,参照各图,对本实施方式的捆扎部的一例进行说明。捆扎部7具备使套筒71移动、旋转而使卡止部件70动作的旋转轴72。在捆扎部7和驱动部8,旋转轴72和马达80经由减速机81连结,旋转轴72经由减速机81被马达80驱动。
卡止部件70具备与旋转轴72连结的中心钩70C、相对于中心钩70C开闭的第一侧钩70R及第二侧钩70L。
在捆扎部7中,将设有中心钩70C及第一侧钩70R、第二侧钩70L的一侧作为前侧,将旋转轴72与减速机81连结的一侧作为后侧。
中心钩70C经由能够相对于旋转轴72旋转、能够与旋转轴72一体地旋转且能够与旋转轴72一体地向轴向移动的结构与旋转轴72的一个端部即前端连结。
第一侧钩70R的沿着旋转轴72的轴向的一个端部即前端侧相对于中心钩70C位于一个侧部。另外,第一侧钩70R的沿着旋转轴72的轴向的另一个端部即后端侧由轴71b可旋转地支承于中心钩70C。
第二侧钩70L的沿着旋转轴72的轴向的一个端部即前端侧相对于中心钩70C位于另一个侧部。另外,第二侧钩70L的沿着旋转轴72的轴向的另一个端部即后端侧由轴71b可旋转地支承于中心钩70C。
由此,卡止部件70通过以轴71b为支点的旋转动作,向第一侧钩70R的前端侧相对于中心钩70C离开或接近的方向开闭。另外,向第二侧钩70L的前端侧相对于中心钩70C离开或接近的方向开闭。
旋转轴72的另一个端部即后端经由连结部72b与减速机81连结,该连结部72b具有能够与减速机81一体地旋转且能够相对于减速机81沿轴向移动的结构。连结部72b具备弹簧72c,该弹簧72c对旋转轴72向接近减速机81的方向即后方施力,限制旋转轴72沿着轴向的位置。由此,旋转轴72构成为,一边受到由弹簧72c向后方推压的力,一边能够向远离减速机81的方向即前方移动。因此,旋转轴72及与旋转轴72连结的卡止部件70能够一边受到由弹簧72c向后方推压的力,一边向前方移动到由连结部72b规定的预定量。
套筒71从箭头A1所示的前方向的端部起,以沿着旋转轴72的轴向的预定的长度的范围在径向上分为2部分的形状,为供第一侧钩70R、第二侧钩70L进入的形状。另外,套筒71为覆盖旋转轴72的周围的筒状,具有向插入旋转轴72的筒状的空间的内周面突出的未图示的凸部,该凸部进入在旋转轴72的外周沿轴向形成的进给丝杠72a的槽部。
当旋转轴72旋转时,套筒71在未图示的凸部和旋转轴72的进给丝杠72a的作用下,根据旋转轴72的旋转方向朝向沿着旋转轴72的轴向的方向即前后方向移动。另外,当套筒71沿着旋转轴72的轴向移动到进给丝杠72a的前方向的端部时,与旋转轴72一体地旋转。
套筒71具备开闭第一侧钩70R及第二侧钩70L的开闭销71a。第一侧钩70R具有供插入开闭销71a的开闭引导孔73R,第二侧钩70L具备供插入开闭销71a的开闭引导孔73L。
开闭引导孔73R、73L由沿着套筒71的移动方向延伸的槽构成。开闭引导孔73R具备将与套筒71连动地移动的开闭销71a的直线方向的动作转换为基于以轴71b为支点的第一侧钩70R的旋转的开闭动作的形状的开闭部73a。另外,开闭引导孔73L具备将与套筒71连动地移动的开闭销71a的直线方向的动作转换为基于以轴71b为支点的第二侧钩70L的旋转的开闭动作的形状的开闭部73a。开闭部73a由相对于套筒71及开闭销71a的移动方向倾斜的槽构成。
在第一侧钩70R相对于中心钩70C打开了的状态下,当套筒71向箭头A1所示的前侧移动时,第一侧钩70R在形成于开闭引导孔73R的开闭部73a中,第一侧钩70R关闭的方向即内侧的壁面被开闭销71a推压。由此,第一侧钩70R以轴71b为支点旋转,相对于中心钩70C向箭头H1所示的接近的方向移动。
在第一侧钩70R相对于中心钩70C关闭了的状态下,当套筒71向箭头A2所示的后侧移动时,第一侧钩70R在形成于开闭引导孔73R的开闭部73a中,第一侧钩70R打开的方向即外侧的壁面被开闭销71a推压。由此,第一侧钩70R以轴71b为支点旋转,相对于中心钩70C向箭头H2所示的分离的方向移动。
在第二侧钩70L相对于中心钩70C打开了的状态下,当套筒71向箭头A1所示的前侧移动时,第二侧钩70L在形成于开闭引导孔73L的开闭部73a中,第二侧钩70L关闭的方向即内侧的壁面被开闭销71a推压。由此,第二侧钩70L以轴71b为支点旋转,相对于中心钩70C向箭头H1所示的接近的方向移动。
在第二侧钩70L相对于中心钩70C关闭了的状态下,当套筒71向箭头A2所示的后侧移动时,第二侧钩70L在形成于开闭引导孔73R的开闭部73a中,第二侧钩70L打开的方向即外侧的壁面被开闭销71a推压。由此,第二侧钩70L以轴71b为支点旋转,相对于中心钩70C向箭头H2所示的分离的方向移动。
设置于第二侧钩70L的开闭引导孔73L具备卡止部73b和卡止解除部73c。在开闭引导孔73L,相对于套筒71朝箭头A1所示的前侧的移动方向,在开闭部73a的下游侧形成有卡止部73b,在卡止部73b的下游侧形成有卡止解除部73c。
卡止部73b在开闭引导孔73L中形成于朝向第二侧钩70L关闭的方向即箭头H1方向的内侧的壁面。卡止部73b相对于开闭引导孔73L的外侧的壁面,开设与开闭销71a的直径同等程度的尺寸而对置,相对于外侧的壁面平行地延伸。
卡止解除部73c通过在开闭引导孔73L的内侧的壁面设置相对于卡止部73b凹陷的凹部而构成。卡止解除部73c相对于开闭引导孔73L的外侧的壁面,开设比开闭销71a的直径稍大的尺寸而对置,相对于外侧的壁面平行地延伸。
如图3B所示,在开闭销71a位于开闭引导孔73L的卡止部73b的范围内,第二侧钩70L在不允许捆扎丝W的移动的状态下卡止捆扎丝W。在此,在开闭销71a位于开闭引导孔73L的卡止部73b的范围内,如后所述,进行将捆扎丝W向反方向输送并卷绕于钢筋S的动作。
与此相对,开闭销71a与套筒71连动地向箭头A1方向移动而如图3C所示那样,在开闭销71a位于开闭引导孔73L的卡止解除部73c的范围内,第二侧钩70L能够相对于中心钩70C向箭头H2所示的分离的方向移动捆扎丝W不会从第二侧钩70L与中心钩70C之间脱出的程度的预定量。
套筒71具备弯曲部71c1,该弯曲部71c1通过在预定的方向上推压并弯曲作为捆扎丝W的一个端部的前端侧而将捆扎丝W成形为预定的形状。另外,套筒71具备弯曲部71c2,该弯曲部71c2通过在预定的方向上推压并弯曲作为由切断部6切断后的捆扎丝W的另一个端部的终端侧而将捆扎丝W成形为预定的形状。弯曲部71c1及弯曲部71c2形成于套筒71的箭头A1所示的前方向的端部。
套筒71通过向箭头A1所示的前方向移动,由弯曲部71c1推压并向钢筋S侧弯曲由中心钩70C和第二侧钩70L卡止的捆扎丝W的前端侧。另外,套筒71通过向箭头A1所示的前方向移动,由弯曲部71c2推压并钢筋S侧弯曲由中心钩70C和第一侧钩70R卡止并由切断部6切断后的捆扎丝W的终端侧。
捆扎部7具备限制与旋转轴72的旋转动作连动的卡止部件70及套筒71的旋转的旋转限制部74。旋转限制部74在套筒71具备旋转限制叶片74a,在主体部10具备卡止旋转限制叶片74a的未图示的旋转限制爪。
旋转限制叶片74a通过在套筒71的周向上以预定的间隔设置从套筒71的外周沿径向突出的多个凸部而构成。旋转限制叶片74a固定于套筒71,与套筒71一体地移动、旋转。
旋转限制部74在用卡止部件70卡止捆扎丝W,将捆扎丝W卷绕于钢筋S后切断,进而用套筒71的弯曲部71c1、71c2弯折捆扎丝W而成形的动作区域中,卡止旋转限制叶片74a。当旋转限制叶片74a被卡止时,与旋转轴72的旋转连动的套筒71的旋转被限制,套筒71通过旋转轴72的旋转动作而向前后方向移动。
另外,旋转限制部74在扭转由卡止部件70卡止的捆扎丝W的动作区域中,解除旋转限制叶片74a的卡止。当旋转限制叶片74a的卡止被解除时,套筒71与旋转轴72的旋转连动地旋转。卡止部件70与套筒71的旋转连动,卡止了捆扎丝W的中心钩70C、第一侧钩70R及第二侧钩70L旋转。在沿着旋转轴72的轴向的套筒71及卡止部件70的动作区域中,将用卡止部件70卡止捆扎丝W的动作区域称为第一动作区域。另外,将扭转由卡止部件70卡止的捆扎丝W的动作区域称为第二动作区域。
捆扎部7具备使传递部9动作的移动部件75。移动部件75相对于套筒71可旋转地安装,并构成为与套筒71的旋转非连动而能够与套筒71连动地沿前后方向移动。
移动部件75具备与传递部9的凸轮90卡合的卡合部75a。卡合部75a与套筒71的旋转非连动而与套筒71连动地沿前后方向移动。
此外,作为设置于第二侧钩70L的开闭引导孔73L的变形例,在图3D所示的变形例中,开闭引导孔73L也可以是具备第一卡止部73b、卡止解除部73c及第二卡止部73d的结构。相对于套筒71向箭头A1所示的前侧的移动方向,开闭引导孔73L在开闭部73a的下游侧形成有第一卡止部73b,在第一卡止部73b的下游侧形成有卡止解除部73c,在卡止解除部73c的下游侧形成有第二卡止部73d。
第一卡止部73b及第二卡止部73d在开闭引导孔73L中,形成于朝向第二侧钩70L关闭的方向即箭头H1方向的内侧的壁面。第一卡止部73b及第二卡止部73d相对于开闭引导孔73L的外侧的壁面,开设与开闭销71a的直径同等程度的尺寸而对置,相对于外侧的壁面平行地延伸。
卡止解除部73c通过在开闭引导孔73L的内侧的壁面设置相对于第一卡止部73b及第二卡止部73d凹陷的凹部而构成。卡止解除部73c相对于开闭引导孔73L的外侧的壁面,开设比开闭销71a的直径稍大的尺寸而对置,相对于外侧的壁面平行地延伸。
在图3D所示的变形例中,通过开闭销71a向箭头A1方向移动的动作,开闭销71a沿开闭引导孔73L的内侧的壁面移动,在开闭销71a如实线所示位于开闭引导孔73L的第一卡止部73b的范围内,第二侧钩70L在不允许捆扎丝W的移动的状态下卡止捆扎丝W。
与此相对,在开闭销71a向箭头A1方向移动而开闭销71a如双点划线所示位于开闭引导孔73L的卡止解除部73c的范围内,开闭引导孔73L能够相对于开闭销71a位移至双点划线所示的位置,第二侧钩70L能够相对于中心钩70C向箭头H2所示的分离的方向移动捆扎丝W不会从第二侧钩70L与中心钩70C之间脱出的程度的预定量。
而且,在开闭销71a向箭头A1方向移动而开闭销71a如虚线所示位于开闭引导孔73L的第二卡止部73d的范围内,在不允许捆扎丝W的移动的状态下卡止捆扎丝W。在此,在开闭销71a位于开闭引导孔73L的第二卡止部73d的范围内,如后所述,进行用捆扎部7扭转捆扎丝W的动作。
在图3E所示的变形例中,开闭引导孔73L具备第一卡止部73b、卡止解除部73c及第二卡止部73d。卡止解除部73c的与第一卡止部73b相连的部位相对于开闭引导孔73L的外侧的壁面,开设比开闭销71a的直径稍大的尺寸而对置。另外,卡止解除部73c由相对于外侧的壁面倾斜的斜面构成,与第二卡止部73d相连。
在图3E所示的变形例中,通过开闭销71a向箭头A1方向移动的动作,开闭销71a沿开闭引导孔73L的内侧的壁面移动,在开闭销71a如实线所示位于开闭引导孔73L的第一卡止部73b的范围内,第二侧钩70L在不允许捆扎丝W的移动的状态下卡止捆扎丝W。
与此相对,在开闭销71a向箭头A1方向移动而开闭销71a如双点划线所示位于开闭引导孔73L的卡止解除部73c的范围内,开闭引导孔73L能够相对于开闭销71a位移至双点划线所示的位置,第二侧钩70L能够相对于中心钩70C向箭头H2所示的分离的方向移动捆扎丝W不会从第二侧钩70L与中心钩70C之间脱出的程度的预定量。另外,在开闭销71a位于开闭引导孔73L的卡止解除部73c的范围内,随着开闭销71a接近第二卡止部73d,第二侧钩70L向相对于中心钩70C远离的方向的可移动量变小。
而且,在开闭销71a向箭头A1方向移动而开闭销71a如虚线所示位于开闭引导孔73L的第二卡止部73d的范围内,在不允许捆扎丝W的移动的状态下卡止捆扎丝W。
在图3F所示的变形例中,开闭引导孔73L具备第一卡止部73b、卡止解除部73c及第二卡止部73d。卡止解除部73c的与第一卡止部73b相连的部位相对于开闭引导孔73L的外侧的壁面开设比开闭销71a的直径稍大的尺寸而对置。另外,卡止解除部73c由相对于外侧的壁面倾斜的斜面构成,与第二卡止部73d相连。
第二卡止部73d由与卡止解除部73c相连的斜面构成。第二卡止部73d的开闭引导孔73L的内侧的壁面与外侧的壁面的间隔朝向开闭引导孔73L的前侧而变小,在开闭引导孔73L的前侧的端部,内侧的壁面与外侧的壁面开设与开闭销71a的直径同等程度的尺寸而对置。
在图3F所示的变形例中,通过开闭销71a向箭头A1方向移动的动作,开闭销71a沿开闭引导孔73L的内侧的壁面移动,在开闭销71a如实线所示位于开闭引导孔73L的第一卡止部73b的范围内,第二侧钩70L在不允许捆扎丝W的移动的状态下卡止捆扎丝W。
与此相对,在开闭销71a向箭头A1方向移动而开闭销71a如双点划线所示位于开闭引导孔73L的卡止解除部73c的范围内,开闭引导孔73L能够相对于开闭销71a位移至双点划线所示的位置,第二侧钩70L能够相对于中心钩70C向箭头H2所示的分离的方向移动捆扎丝W不会从第二侧钩70L与中心钩70C之间脱出的程度的预定量。另外,在开闭销71a位于开闭引导孔73L的卡止解除部73c的范围内,随着开闭销71a接近第二卡止部73d,第二侧钩70L向相对于中心钩70C远离的方向的可移动量变小。
并且,当开闭销71a向箭头A1方向移动而开闭销71a如虚线所示位于开闭引导孔73L的第二卡止部73d时,在不允许捆扎丝W的移动的状态下卡止捆扎丝W。
·切断部的实施方式例
图4A、图4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切断部的一例的俯视图,图4C~图4E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切断部的一例的立体图,图4F、图4G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切断部的变形例的俯视图,接着,参照各图,对本实施方式的切断部的一例进行说明。
固定刃部60是刃部的一例,是成为可动刃部61的旋转的轴的圆柱形状,具备沿着捆扎丝W的输送路径在圆柱形状的径向贯通的开口60a。开口60a是捆扎丝W能够通过的形状。在用2根捆扎丝W捆扎钢筋S的结构中,开口60a的剖面形状是沿着2根捆扎丝W并列的方向的长孔形状。
优选地,开口60a具有相对于向箭头F所示的正方向的捆扎丝W的输送而开口60a的导入侧及排出侧的开口面积扩大的例如锥形形状。固定刃部60相对于向正方向输送的捆扎丝W的输送方向设置于捆扎丝引导器4的下游侧。
在用2根捆扎丝W捆扎钢筋S的结构中,固定刃部60在露出于可动刃部61滑动的周面的开口60a的端部具备第一抵接部60b和第二抵接部60c。固定刃部60在多根捆扎丝W并列的方向上设有多个抵接部,在本例中,沿着2根捆扎丝W并列的方向,设置有作为一个抵接部的第一抵接部60b和作为另一个抵接部的第二抵接部60c。
固定刃部60相对于箭头D1所示的可动刃部61的移动方向,在近前侧设有第一抵接部60b,在里侧设有第二抵接部60c。固定刃部60在第一抵接部60b与第二抵接部60c之间,形成相对于箭头D1所示的可动刃部61的移动方向使第二抵接部60c后退的台阶部60d。后退的量优选为捆扎丝W的直径的一半左右。
固定刃部60具备限制部60e,该限制部60e抑制与第一抵接部60b抵接的捆扎丝W向第二抵接部60c方向移动。限制部60e是在与箭头D1所示的可动刃部61的移动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平面,设置于第一抵接部60b与台阶部60d之间。
可动刃部61是刃部的一例,是沿固定刃部60的周面滑动的形状,通过以固定刃部60为支点轴的旋转动作,与固定刃部60的开口60a的开口端滑动接触。
切断部6具备限制异物的侵入的壁部62a、62b。壁部62a、62b相对于固定刃部60的开口60a,沿着可动刃部61的旋转动作的轨迹设置于上游侧和下游侧。壁部62a、62b是沿着以固定刃部60为支点的可动刃部61的旋转动作的轨迹的形状,抑制从主体部10的前端的开口进入的废物、因捆扎丝W、钢筋S摩擦而产生的削屑等异物进入可动刃部61的周围。由此,能够抑制可动刃部61的动作不良、用于使可动刃部61旋转的负荷的增加。
在切断部6,当可动刃部61从初始位置向箭头D1方向旋转时,通过了固定刃部60的开口60a后的捆扎丝W被可动刃部61按压于开口60a的开口端。并列的2根捆扎丝W中,一方的捆扎丝W通过可动刃部61的动作被按压于固定刃部60的第一抵接部60b的端缘部,另一方的捆扎丝W进入固定刃部60的第二抵接部60c。由此,对一方的捆扎丝W施加剪断的力,一方的捆扎丝W的切断先于另一方的捆扎丝W开始。
通过可动刃部61向箭头D1方向旋转,开始了作为一方的捆扎丝的第1根捆扎丝W的切断后,当该第1根捆扎丝W被切断至预定的位置时,作为另一方的捆扎丝的第2根捆扎丝W通过可动刃部61的动作而被按压于固定刃部60的第二抵接部60c的端缘部。
由此,开始第2根捆扎丝W的切断。优选地,设定第一抵接部60b和第二抵接部60c的形状及位置,使得在开始了第1根捆扎丝W的切断后,当该第1根捆扎丝W被切断径向的一半以上时,开始第2根捆扎丝W的切断。即,沿着箭头D1所示的可动刃部61的旋转方向的第一抵接部60b的端缘部到第二抵接部60c的端缘部的距离被设定为捆扎丝W的径向的大致一半。
当可动刃部61进一步向箭头D1旋转时,先行开始了切断的一方的捆扎丝W的切断完成。并且,当可动刃部61进一步向箭头D1方向旋转至切断完成位置时,延迟开始切断的另一方的捆扎丝W的切断完成。
固定刃部60在第一抵接部60b与第二抵接部60c之间形成有限制部60e,该限制部60e具有在相对于箭头D1所示的可动刃部61的移动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平面。通过存在平面,能够形成为在可动刃部61向箭头D1所示的方向移动了时,不会对捆扎丝W在与移动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作用不希望的力。
由此,能够抑制通过可动刃部61与第一抵接部60b抵接的捆扎丝W向第二抵接部60c方向移动。另外,通过抑制捆扎丝W向第二抵接部60c方向移动,能够抑制台阶部60d磨损,能够抑制沿着箭头D1所示的可动刃部61的旋转方向的从第一抵接部60b的端缘部到第二抵接部60c的端缘部的距离之差减小。因此,能够确保开始2根捆扎丝W的切断的定时的相位差,能够抑制2根捆扎丝W的切断大致同时开始引起的负荷的增加。
此外,限制部60e也可以构成为,将沿与箭头D1所示的可动刃部61的移动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平面设置在第一抵接部60b与台阶部60d之间的一部分。另外,限制部60e也可以由台阶部60d从第一抵接部60b朝向第二抵接部60c沿与箭头D1所示的可动刃部61的移动方向相反方向(箭头D2)从第一抵接部60b突出的斜面或曲面构成。
而且,如图4F所示,限制部60e也可以由在第一抵接部60b与第二抵接部60c之间沿与箭头D1所示的可动刃部61的移动方向相反方向(箭头D2)从第一抵接部60b及第二抵接部60c突出的凸部构成。由此,第一抵接部60b成为凹形状,能够抑制通过可动刃部61与第一抵接部60b抵接的捆扎丝W向第二抵接部60c方向移动。
另外,如图4G所示,限制部60e也可以是将第一抵接部60b与第二抵接部60c之间隔开的形状。由此,第一抵接部60b和第二抵接部60c独立,抑制通过可动刃部61与第一抵接部60b抵接的捆扎丝W向第二抵接部60c方向移动。
·传递部的实施方式例
接着,参照各图,对本实施方式的传递部9的一例进行说明。传递部9的凸轮90以轴90a为支点被可旋转地支承。轴90a安装于框架10a,该框架10a安装于主体部10的内部。框架10a具备限制连杆91的移动方向的引导部10b。引导部10b由贯通板状的框架10a的长孔构成。
凸轮90是位移部件的一例,具备距轴90a的长度位移的凸轮槽92。凸轮槽92在以轴90a为中心的凸轮90的径向及周向上延伸,与框架10a的引导部10b交叉。凸轮槽92通过贯通板状的凸轮90,从而凸轮槽90与引导部10b的交点连通。
凸轮90通过以轴90a为支点的旋转动作,在凸轮槽92中与引导部10b交叉的部位发生变化,从轴90a到凸轮槽92与引导部10b的交点的长度发生变化。
凸轮90通过以轴90a为支点的旋转动作,设定轴90a与凸轮槽92之间的长度的变化量相对于凸轮90的相同旋转量大的范围和小的范围。在本例中,具备轴90a与凸轮槽92之间的长度的变化量最大的第一范围92a、轴90a与凸轮槽92之间的长度的变化量比第一范围92a小的第二范围92b、轴90a与凸轮槽92之间的长度的变化量几乎没有的第三范围92c。
凸轮90通过以轴90a为支点向箭头C1方向旋转的旋转动作,在凸轮槽92中第一范围92a与引导部10b交叉的期间,相比于第二范围92b与引导部10b交叉期间,从轴90a到凸轮槽92与引导部10b的交点的长度短,并且轴90a与凸轮槽92之间的长度的变化量变大。
另外,凸轮90通过以轴90a为支点向箭头C1方向旋转的旋转动作,在凸轮槽92中第二范围92b与引导部10b交叉期间,相比于第一范围92a与引导部10b交叉期间,从轴90a到凸轮槽92与引导部10b的交点的长度长,并且轴90a与凸轮槽92之间的长度的变化量变小。
而且,凸轮90通过以轴90a为支点向箭头C1方向旋转的旋转动作,在凸轮槽92中第三范围92c与引导部10b交叉期间,相比于第二范围92b与引导部10b交叉期间,从轴90a到凸轮槽92与引导部10b的交点的长度为同等程度,并且轴90a与凸轮槽92之间的长度的变化量更小,为大致恒定。
凸轮90具备经由移动部件75被传递套筒71的动作的被卡合部93。被卡合部93隔着轴90a设置于与凸轮槽92相反一侧,配置在与箭头A1、A2所示的套筒71向前后方向的移动连动的移动部件75的移动所形成的卡合部75a的轨迹上。被卡合部93通过套筒71向箭头A1所示的前方向移动的动作,与移动部件75的卡合部75a卡合。
凸轮90通过以轴90a为支点的旋转动作,向在凸轮槽92中第一范围92a与引导部10b交叉的箭头C2方向被弹簧94施力。弹簧94例如由安装于轴90a的扭转螺旋弹簧构成。此外,凸轮90的箭头C2所示的旋转方向与由连杆91连结的可动刃部61从切断完成位置向初始位置返回的方向对应。考虑到可动刃部61从切断完成位置向初始位置返回的动作中,通过弹簧94的力而凸轮90不能向箭头C2旋转的情况,在移动部件75具备按压凸部76,并且在凸轮90具备被按压凸部96。在可动刃部61旋转到切断完成位置之前,当移动部件75向箭头A1方向移动并且凸轮90旋转时,按压凸部76与被按压凸部96相向。并且,通过套筒71向箭头A2方向移动的动作,按压凸部76推压被按压凸部96,从而能够强制地开始凸轮90向箭头C2方向的旋转。
连杆91是传递部件的一例,箭头A1所示的前方向的端部与可动刃部61连结,箭头A2所示的后方向的端部与凸轮90连结。连杆91具备轴部91a,该轴部91a进入凸轮90的凸轮槽92及框架10a的引导部10b。轴部91a由进入凸轮槽92的旋转体91a1、将旋转体91a1可旋转地支承且相对于进入引导部10b的连杆91不旋转的轴91a2构成,在凸轮槽92与引导部10b的交点插入于凸轮槽92及引导部10b。轴部91a通过以轴90a为支点的凸轮90的旋转动作,沿凸轮槽92及引导部10b移动。在此,通过以轴90a为支点的凸轮90的旋转动作,通过凸轮槽92与旋转体91a1滑动而在旋转体91a1的周向上施加的力和通过引导部10b与轴91a2滑动而在轴91a2的周向上施加的力成为相反方向的力。因此,在轴部91a中,旋转体91a1和轴91a2由不同的部件构成。此外,轴部91a也可以构成为具备进入凸轮槽92的第一旋转体、进入引导部10b的第二旋转体、将第一旋转体和第二旋转体可旋转地支承的轴。
当套筒71向箭头A1所示的前方向移动时,移动部件75与套筒71连动地向箭头A1所示的前方向移动。移动部件75通过向箭头A1所示的前方向移动的动作,卡合部75a与凸轮90的被卡合部93卡合。
当移动部件75进一步向箭头A1所示的前方向移动时,被卡合部93被向前方向推压,从而凸轮90以轴90a为支点向箭头C1方向旋转。当凸轮90向箭头C1方向旋转时,在凸轮槽92中与引导部10b交叉的部位发生变化,从轴90a到凸轮槽92与引导部10b的交点的长度向增加的方向发生变化。
由此,当凸轮90向箭头C1方向旋转,连杆91的轴部91a沿凸轮槽92及引导部10b移动时,轴部91a向远离凸轮90的轴90a的方向移动。
当连杆91的轴部91a向远离凸轮90的轴90a的方向移动时,传递部9将凸轮90的旋转动作转换为沿着连杆91的延伸方向的移动。
由此,凸轮90的旋转动作经由连杆91被传递给可动刃部61,可动刃部61向箭头D1方向旋转。因此,通过套筒71向前方向移动的动作,可动刃部61向预定的方向旋转,捆扎丝W被切断。
在凸轮槽92中,第一范围92a与引导部10b交叉的期间对应于在切断部6中可动刃部61开始旋转,至第1根捆扎丝W的切断开始的期间。至第1根捆扎丝W的切断开始的期间与负荷低的区域对应。
另外,在凸轮槽92中第二范围92b与引导部10b交叉的期间对应于在切断部6中可动刃部61旋转,从第1根捆扎丝W的切断开始到第2根捆扎丝W的切断结束的期间。从第1根捆扎丝W的切断开始到第2根捆扎丝W的切断结束的期间对应于负荷高的区域。而且,在凸轮槽92中第三范围92c与引导部10b交叉的期间对应于第2根捆扎丝W的切断结束而可动刃部61的旋转停止的期间。由此,相对于移动部件75的移动量,捆扎丝切断动作与完成的切断器不需要进行必要以上的旋转。
此外,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凸轮90构成为,从与连杆91连结的第一连结部位即凸轮槽92与引导部10b的交点到轴90a的长度根据凸轮槽92的形状,通过以轴90a为支点的旋转动作而被切换。
由此,凸轮90能够在可动刃部61的旋转范围(移动范围)中切换可动刃部61的旋转量(移动量)和可动刃部61能够产生的力。
与此相对,凸轮90也可以构成为,从与套筒71连结的第二连结部位即被卡合部93到轴90a的长度通过以轴90a为支点的旋转动作而被切换。
·减速机的实施方式例
图5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减速机的一例的侧剖视图,图5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减速机的一例的立体图,图5C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减速机的变形例的主要部分侧剖视图,图5D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减速机的变形例的立体图,接着,参照各图,对本实施方式的减速机的一例进行说明。
减速机81由输入轴和输出轴在同轴上排列的行星齿轮构成,具备:安装于成为输入轴的马达80的轴80a的第一太阳齿轮82a、与第一太阳齿轮82a啮合的第一行星齿轮83a及支承第一行星齿轮83a的第一行星架84a。
另外,减速机81具备:设置于第一行星架84a的第二太阳齿轮82b、与第二太阳齿轮82b啮合的第二行星齿轮83b及支承第二行星齿轮83b的第二行星架84b。
而且,减速机81具备与第一行星齿轮83a及第二行星齿轮83b啮合的内齿轮85。
减速机81的内齿轮85固定于主体部10。另外,减速机81的第一行星架84a和第二行星架84b与马达80的轴80a配置在同轴上。而且,减速机81的第二行星架84b与旋转轴72连结,构成输出轴。
减速机81的第二行星架84b的沿着轴向的一侧即前侧部84f从内齿轮85突出。第二行星架84b的从内齿轮85突出的前侧部84f经由轴承86可旋转地支承于主体部10。
另外,第二行星架84b的沿着轴向的另一侧即后侧部84r位于内齿轮85的内部,后侧部84r通过支承部件87支承于内齿轮85。内齿轮85固定于主体部10,因此第二行星架84b的后侧部84r经由构成滑动轴承的支承部件87及内齿轮85支承于主体部10。此外,支承部件87也可以由轴承构成。
另外,减速机81在第一行星架84a与第二行星齿轮83b之间具备齿轮按压件88。齿轮按压件88由在中心开设有供第二太阳齿轮82b进入的孔的圆板状的部件构成,在第二太阳齿轮82b的外侧,进入第一行星架84a与第二行星齿轮83b之间,确保第一行星架84a与第二行星齿轮83b的间隙。
由此,第二行星架84b的沿着轴向的前侧部84f和后侧部84r支承于主体部10。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抑制第二行星架84b相对于轴向倾斜,能够抑制太阳齿轮与行星齿轮、行星齿轮与内齿轮的啮合发生变化、轴向排列的齿轮彼此、齿轮与行星架等干涉。
此外,也可以如图5C、图5D所示的变形例的减速机81那样,与第一行星架84a一体地具备齿轮按压件88a。齿轮按压件88a的在中心开设有供第二太阳齿轮82b进入的孔的圆板状的部件在第二太阳齿轮82b的外侧,与第一行星架84a一体地设置。由此,齿轮按压件88a在第二太阳齿轮82b的外侧,进入第一行星架84a与第二行星齿轮83b之间,确保第一行星架84a与第二行星齿轮83b的间隙。
·卷曲形成部的实施方式例
图6A~图6D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卷曲形成部的一例的俯视图,接着,参照各图,对本实施方式的卷曲形成部的一例进行说明。
卷曲形成部5具备在卷曲形成部5中构成捆扎丝W的输送路径的引导槽52和通过与引导槽52的协作而对捆扎丝W赋予卷曲倾向的第一引导部件53a及第二引导部件53b。
第一引导部件53a设置于卷曲导向件50中由捆扎丝输送部3向正方向输送的捆扎丝W的导入部侧,相对于由引导槽52形成的捆扎丝W的输送路径,配置在由捆扎丝W形成的环Ru的径向的内侧。第一引导部件53a限制捆扎丝W的输送路径,以使沿引导槽52输送的捆扎丝W不会进入由捆扎丝W形成的环Ru的径向的内侧。
第二引导部件53b设置于卷曲导向件50中由捆扎丝输送部3向正方向输送的捆扎丝W的排出部侧,相对于由引导槽52形成的捆扎丝W的输送路径,配置在由捆扎丝W形成的环Ru的径向的外侧。
卷曲形成部5具备使第一引导部件53a从捆扎丝W的输送路径退避的退避机构54。退避机构54以轴54a为支点可旋转地安装于将卷曲导向件50固定于主体部10的框架55,在第一引导部件53a相对于捆扎丝W的输送路径突出的方向及退避的方向上位移。
退避机构54被弹簧等施力部件56向第一引导部件53a向捆扎丝W的输送路径突出的方向施力。
另外,退避机构54具备引导部57,该引导部57使退避机构54向第一引导部件53a相对于捆扎丝W的输送路径退避的方向位移。引导部57由斜面构成,该斜面在将捆扎丝W卷绕于钢筋S的动作中,通过被捆扎丝W推压,产生使退避机构54向第一引导部件53a相对于捆扎丝W的输送路径退避的方向位移的力。
而且,退避机构54具备构成引导槽52的一部分的捆扎丝引导部58。当退避机构54向第一引导部件53a相对于捆扎丝W的输送路径突出的方向移动时,捆扎丝引导部58向捆扎丝W的输送路径突出,构成引导槽52的一部分。另外,当退避机构54向第一引导部件53a相对于捆扎丝W的输送路径退避的方向移动时,捆扎丝引导部58向捆扎丝W的输送路径突出,闭塞捆扎丝W在引导槽52的外侧露出的路径。
卷曲形成部5在由卷曲导向件50赋予卷曲倾向并由引导导向件51向捆扎部7引导的捆扎丝W的输送路径,具备供捆扎丝W的前端抵接的输送限制部59。
退避机构54具备开闭限制部54b,该开闭限制部54b与和套筒71连动的移动部件75卡合,并与和移动部件75连动的开闭限制部件55a接触。退避机构54在第一引导部件53a向相对于捆扎丝W的输送路径突出的方向移动的状态下,通过开闭限制部54b与开闭限制部件55a接触,限制以轴54a为支点的旋转。
另外,当开闭限制部件55a与用卡止部件70卡止捆扎丝W的捆扎部7的动作连动地移动,开闭限制部件55a的开口部55b移动到与退避机构54的开闭限制部54b相向的位置时,开闭限制部54b进入开口部55b,从而解除退避机构54以轴54a为支点的旋转的限制。由此,退避机构54能够通过以轴54a为支点的旋转动作向第一引导部件53a相对于捆扎丝W的输送路径退避的方向移动。
·料盒的实施方式例
图7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料盒的一例的主视图,图7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料盒的一例的立体图。另外,图7C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料盒的一例的正面剖视图,图7D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料盒的一例的侧剖视图,接着,参照各图,对本实施方式的料盒的一例进行说明。
料盒2是在侧壁部2a的周围立设有周壁部2b的形态,与侧壁部2a相反侧的面开口。料盒2具备能够开闭的盖部21。盖部21通过以设置于周壁部2b的铰链部21a为支点的旋转动作,开闭料盒2的开口。料盒2通过打开盖部21而能够进行卷盘20的装卸。
料盒2在由双点划线所示的卷盘20的收容位置20a与由虚线所示的料盒2内的捆扎丝W的输送路径20b之间具备分离部22。分离部22从料盒2的侧壁部2a沿周壁部2b向卷盘20的轴线方向突出。
在料盒2中,相对于卷盘20的收容位置20a,分离部22设置于送出捆扎丝W的送出口20c的相反侧。在料盒2中,相对于送出口20c的相反侧是在向箭头R所示的反方向输送捆扎丝W的动作中,容易产生捆扎丝W的挠曲的范围,并是在接着向箭头F所示的正方向输送捆扎丝W的动作中,挠曲的捆扎丝W容易向接近缠绕到卷盘20的捆扎丝W的方向位移的范围。由此,分离部22在向箭头F所示的正方向输送捆扎丝W的动作中,在挠曲的捆扎丝W容易接近卷盘20的范围内,将收容于料盒2的卷盘20(卷盘的收容位置)和捆扎丝W的输送路径20b分离。
分离部22在捆扎丝W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端部和下游侧的端部具备旋转部件23。旋转部件23通过旋转的轴在与捆扎丝W的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并与向正方向或反方向输送的捆扎丝W接触,从而可旋转地设置。
分离部22具备将旋转部件23可旋转地支承的按压部件22a。按压部件22a安装于分离部22的与侧壁部2a相反侧的部位。旋转部件23的沿着轴向的一侧可旋转地支承于侧壁部2a,沿着轴向的另一侧可旋转地支承于按压部件22a。
分离部22具备被盖部21支承的支承凹部22b。另外,盖部21具备支承分离部22的支承凸部21b。支承凹部22b是支承部的一例,在与关闭的盖部21相向的按压部件22a上设置预定形状的凹部而构成。支承凸部21b是支承部的一例,通过设置当关闭盖部21时可插拔地嵌入分离部22的支承凹部22b的预定形状的凸部而构成。此外,也可以构成为在分离部22具备支承凸部,在盖部21具备支承凹部。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在分离部22具备支承凸部和支承凹部,对应于分离部22的支承凸部和支承凹部,在盖部21具备支承凹部和支承凸部。
料盒2相对于向箭头F所示的正方向输送捆扎丝W的输送方向而在分离部22的上游侧具备捆扎丝W的避让部24。避让部24是使卷盘20的收容位置20a的外周位置与周壁部2b之间为预定的长度,并设置在收容于收容位置20a的卷盘20与周壁部2b之间向箭头R所示的反方向输送捆扎丝W的动作中捆扎丝W能够挠曲的空间而构成的。
避让部24沿着捆扎丝W向箭头F所示的正方向的输送方向,从卷盘20的收容位置20a的外周位置起的长度逐渐变宽,避让部24的壁部的起点位置24a与周壁部2b以圆弧相连。
料盒2在捆扎丝W的输送路径20b上具备压曲限制部21c。压曲限制部21c设置于盖部21,当盖部21关闭时,在收容位置20a的外周与送出口20c之间露出于捆扎丝W的输送路径20b。压曲限制部21c由摩擦系数小的材质构成的圆柱状、圆筒状的部件、辊等构成,在与主要向箭头R所示的反方向输送的捆扎丝W接触时,抑制因摩擦而产生输送阻力,从而抑制捆扎丝W压曲。
料盒2在送出口20c具备引导壁部2c。引导壁部2c通过在送出口20c的后侧,设置与周壁部2b相连且沿捆扎丝W的输送方向竖立设置的面而构成。
料盒2具备限制捆扎丝W进入盖部21与周壁部2b之间的侵入限制凹部2d和侵入限制凸部21d。侵入限制凹部2d是侵入限制部的一例,通过在与关闭了的盖部21相向的周壁部2b设置预定形状的凹部而构成。侵入限制凸部21d是侵入限制部的一例,通过设置当关闭盖部21时可插拔地嵌入周壁部2b的侵入限制凹部2d的预定形状的凸部而构成。此外,也可以构成为在周壁部2b具备侵入限制凸部,在盖部21具备侵入限制凹部。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在周壁部2b具备侵入限制凸部和侵入限制凹部,与周壁部2b的侵入限制凸部和侵入限制凹部对应地,在盖部21具备侵入限制凹部和侵入限制凸部。
分离部22具备限制捆扎丝W侵入按压部件22b与旋转部件23之间的引导凸部22c。引导凸部22c与相对于捆扎丝W向箭头F所示的正方向的输送方向位于上游侧的旋转部件23对应地设置,通过从按压部件22b在旋转部件23的轴向的一个端部附近设置沿周面突出的凸部而构成。
<本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的动作例>
接着,参照各图,对通过本实施方式的钢筋捆扎机1A用捆扎丝W捆扎钢筋S的动作进行说明。
钢筋捆扎机1A将捆扎丝W夹持在一对输送齿轮30之间,该捆扎丝W的前端位于输送齿轮30的夹持位置与切断部6的固定刃部60之间的状态成为待机状态。另外,钢筋捆扎机1A在待机状态下,套筒71及安装于套筒71的第一侧钩70R、第二侧钩70L、中心钩70C向箭头A2所示的后方向移动,如图3A所示,是第一侧钩70R相对于中心钩70C打开、第二侧钩70L相对于中心钩70C打开的状态。
钢筋S进入卷曲形成部5的卷曲导向件50与引导导向件51之间,当扳机12被操作时,未图示的输送马达向正转方向驱动,由捆扎丝输送部3将捆扎丝W向箭头F所示的正方向输送。
在输送多根例如2根捆扎丝W的结构的情况下,通过捆扎丝引导器4,2根捆扎丝W以沿着由该捆扎丝W形成的环Ru的轴向并列的状态被输送。
向正方向输送的捆扎丝W通过中心钩70C与第一侧钩70R之间,被输送到卷曲形成部5的卷曲导向件50。捆扎丝W通过卷曲导向件50,从而被赋予在钢筋S的周围卷绕的卷曲倾向。
被卷曲导向件50赋予了卷曲倾向的捆扎丝W被引导导向件51引导,进而由捆扎丝输送部3向正方向输送,由此被引导导向件51引导到中心钩70C与第二侧钩70L之间。并且,捆扎丝W被输送,直至前端与输送限制部59抵接为止。当捆扎丝W的前端被输送到与输送限制部59抵接的位置时,未图示的输送马达的驱动停止。
在停止捆扎丝W向正方向的输送后,向正转方向驱动马达80。套筒71在由卡止部件70卡止捆扎丝W的第一动作区域中,通过旋转限制叶片74a被卡止,与旋转轴72的旋转连动的套筒71的旋转被限制。由此,马达80的旋转被转换为直线移动,套筒71向前方向即箭头A1方向移动。
通过套筒71向箭头A1所示的前方向移动,卡止部件70根据开闭销71a的轨迹和开闭引导孔73R、73L的形状,第一侧钩70R及第二侧钩70L通过以轴71b为支点的旋转动作向接近中心钩70C的方向移动。
即,当套筒71向箭头A1所示的前方向移动时,第一侧钩70R在形成于开闭引导孔73R的开闭部73a中,第一侧钩70R关闭的方向即内侧的壁面被开闭销71a推压。由此,第一侧钩70R以轴71b为支点旋转,向相对于中心钩70C接近的方向移动。
另外,当套筒71向箭头A1所示的前方向移动时,第二侧钩70L在形成于开闭引导孔73L的开闭部73a中,第二侧钩70L关闭的方向即内侧的壁面被开闭销71a按压。由此,第二侧钩70L以轴71b为支点旋转,向相对于中心钩70C接近的方向移动。
由此,第一侧钩70R及第二侧钩70L相对于中心钩70C关闭。
当第一侧钩70R相对于中心钩70C关闭时,夹在第一侧钩70R与中心钩70C之间的捆扎丝W以能够在第一侧钩70R与中心钩70C之间移动的方式被卡止。
与此相对,当第二侧钩70L相对于中心钩70C关闭时,如图3B所示,在开闭销71a位于开闭引导孔73L的卡止部73b的范围内,夹在第二侧钩70L与中心钩70C之间的捆扎丝W以不会从第二侧钩70L与中心钩70C之间脱出的方式被卡止。
通过第一侧钩70R及第二侧钩70L关闭的动作,开闭销71a位于开闭引导孔73L的卡止部73b,使套筒71前进到卡止捆扎丝W的位置后,暂时停止马达80的旋转,向反转方向驱动未图示的输送马达。
由此,一对输送齿轮30反转,夹持在一对输送齿轮30之间的捆扎丝W向箭头R所示的反方向输送。由于捆扎丝W的前端侧以不会从第二侧钩70L与中心钩70C之间脱出的方式被卡止,因此通过将捆扎丝W向反方向输送的动作,捆扎丝W被卷绕于钢筋S。
另外,在将捆扎丝W卷绕于钢筋S的动作中,退避机构54的引导部57被捆扎丝W推压,第一引导部件53a相对于捆扎丝W的输送路径退避。
由于料盒2没有设置使卷盘20旋转的驱动单元,因此将捆扎丝W向箭头F所示的正方向输送的动作中,卷盘20追随捆扎丝W的输送而旋转。但是,在由于料盒2与卷盘20的滑动阻力而施加了将捆扎丝W卷绕于卷盘20的力的状态下,卷盘20追随捆扎丝W的输送而旋转。另一方面,当捆扎丝W向正方向的输送停止时,卷盘20由于其惯性而继续稍微旋转,因此缠绕于卷盘20的捆扎丝W松弛而向卷盘20的径向扩展。
另外,向箭头R所示的反方向输送捆扎丝W的动作中,卷盘20以被捆扎丝W按压的方式旋转,但卷盘20的旋转相对于捆扎丝输送部3的捆扎丝W的输送速度延迟。
由此,向箭头R所示的反方向输送捆扎丝W的动作中,捆扎丝W向沿着卷盘20的径向扩展的方向挠曲。因此,在料盒2中,相对于送出口20c的相反侧成为如下范围:当通过接着将捆扎丝W向箭头F所示的正方向输送的动作而施加捆扎丝W卷绕于卷盘20的力时,挠曲的捆扎丝W容易向接近缠绕于卷盘20的捆扎丝W的方向位移。因此,料盒2在收容位置20a与捆扎丝W的输送路径20b之间,在料盒2中相对于送出捆扎丝W的送出口20c在相反侧具备分离部22。
由此,分离部22在通过向箭头F所示的正方向输送捆扎丝W的动作而挠曲的捆扎丝W容易接近卷盘20的范围内,将收容于料盒2的卷盘20(卷盘的收容位置)和捆扎丝W的输送路径20b分离。
因此,抑制向反方向而挠曲的捆扎丝W通过接着向正方向输送的动作而向接近卷盘20的方向位移,抑制从卷盘20拉出的捆扎丝W缠绕到卷绕于卷盘20的捆扎丝W。
另外,分离部22通过在捆扎丝W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端部和下游侧的端部具备旋转部件23,主要向正方向输送的捆扎丝W与旋转部件23接触,从而旋转部件23旋转。由此,能够降低捆扎丝W相对于分离部件22滑动时的滑动阻力。
此外,料盒2相对于向箭头F所示的正方向输送捆扎丝W的输送方向而在分离部22的上游侧具备捆扎丝W的避让部24,由此确保了向箭头R所示的反方向输送的捆扎丝W能够在分离部22的上游侧挠曲的空间。
由此,向反方向输送的捆扎丝W能够向远离卷盘20的方向挠曲,能够抑制从卷盘20拉出的捆扎丝W缠绕到卷绕于卷盘20的捆扎丝W上。特别是,通过在分离部22的上游侧具备避让部24,确保了卷盘20与料盒2的周壁部2b之间的空间,抑制了向反方向输送的捆扎丝W碰到料盒2的周壁部2b。由此,能够抑制因捆扎丝W与料盒2的周壁部2b接触而施加负荷、捆扎丝W向卷盘20的内径方向压曲、压曲的捆扎丝W缠绕到卷绕于卷盘20的捆扎丝W上。而且,通过沿捆扎丝W的输送方向(箭头F方向)设置引导壁部2c,能够抑制卷盘20内的捆扎丝W膨胀、捆扎丝W缠绕。另外,捆扎丝W在比侵入限制凹部2d及侵入限制凸部21d靠上游侧处挠曲,能够防止挠曲的捆扎丝W侵入料盒2与盖部21之间。
另外,在向箭头F所示的正方向输送捆扎丝W的动作中,捆扎丝W与相对于捆扎丝W的输送方向位于上游侧的旋转部件23接触。因此,在旋转部件23的轴向的一个端部附近,在按压部件22b具备沿旋转部件23的周面突出的引导凸部22c。由此,与旋转部件23接触的捆扎丝W沿旋转部件23的轴向移动,从而限制捆扎丝W侵入按压部件22b与旋转部件23之间。
而且,料盒2当关闭盖部21时,盖部21的支承凸部21b嵌入分离部22的支承凹部22b,分离部22的盖部21侧被关闭的盖部21支承。由此,即使由于捆扎丝W而对分离部22施加力,也能够抑制分离部22变形。
在将捆扎丝W卷绕于钢筋S而停止未图示的输送马达的反转方向的驱动后,通过向正转方向驱动马达80,使套筒71进一步向箭头A1所示的前方向移动。
图8A~图8G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捆扎部、传递部及切断部的动作的一例的动作说明图。如图8A所示,当套筒71向箭头A1所示的前方向移动时,移动部件75与套筒71连动地向箭头A1所示的前方向移动。
移动部件75通过向箭头A1所示的前方向移动的动作,如图8B所示,卡合部75a与凸轮90的被卡合部93卡合。套筒71向箭头A1所示的前方向移动而直至移动部件75的卡合部75a与凸轮90的被卡合部93卡合的区域称为空走区域。
当移动部件75进一步向箭头A1所示的前方向移动时,被卡合部93被向前方向推压,凸轮90以轴90a为支点向箭头C1方向旋转。当凸轮90向箭头C1方向旋转时,在凸轮槽92中与引导部10b交叉的部位发生变化,从凸轮90的轴90a到凸轮槽92与引导部10b的交点的长度向增加的方向变化。
连杆91在凸轮槽92与引导部10b的交点,轴部91a插入于凸轮槽92及引导部10b,以轴90a为支点的凸轮90也通过旋转动作,轴部91a沿着凸轮槽92及引导部10b移动。
由此,当凸轮90向箭头C1方向旋转,从凸轮90的轴90a到凸轮槽92与引导部10b的交点的长度向增加的方向变化时,连杆91的轴部91a沿着凸轮槽92及引导部10b移动,从而轴部91a向远离凸轮90的轴90a的方向移动。
在传递部9,当连杆91的轴部91a向远离凸轮90的轴90a的方向移动时,凸轮90的旋转动作被转换为沿着连杆91的延伸方向的移动。
由此,凸轮90的旋转动作经由连杆91被传递到可动刃部61,可动刃部61向箭头D1方向旋转。
当可动刃部61向箭头D1方向旋转时,并列的2根捆扎丝W中的一方的捆扎丝W通过可动刃部61的动作而被按压于固定刃部60的第一抵接部60b的端缘部,另一方的捆扎丝W进入固定刃部60的第二抵接部60c,由此,一方的捆扎丝W的切断先于另一方的捆扎丝W开始。
如上所述,通过凸轮90以轴90a为支点向箭头C1方向旋转,可动刃部61向箭头D1方向旋转,如图7C所示,将直到可动刃部61对第1根捆扎丝W的切断开始的区域称为空转区域。空走区域及空转区域是施加于可动刃部61的负荷低的区域。
在空转区域中,在凸轮槽92中第一范围92a与引导部10b交叉。在凸轮槽92中第一范围92a与引导部10b交叉的期间,相比于第二范围92b与引导部10b交叉的期间,从轴90a到凸轮槽92与引导部10b的交点的长度短,并且轴90a与凸轮槽92之间的长度的变化量变大。
由此,相对于使凸轮90旋转的套筒71的移动量,可动刃部61的旋转量相对变多。另一方面,在空转区域,由于捆扎丝W的切断尚未开始,因此没有施加于可动刃部61的切断捆扎丝的负荷,所以能够抑制施加于经由连杆91与可动刃部61连结的凸轮90的负荷的增加。
由于凸轮90经由移动部件75与套筒71连结,因此能够抑制施加于凸轮90的负荷的增加,从而能够抑制施加于使套筒71移动的旋转轴72、经由减速机81与旋转轴72连结的马达80的负荷的增加。
因此,在到第1根捆扎丝W的切断开始的负荷低的区域中,通过使可动刃部61的旋转量相对地增多,能够缩短使可动刃部61旋转到开始切断捆扎丝W的位置的时间。
当移动部件75向箭头A1所示的前方向移动到可动刃部61开始切断第1根捆扎丝W的位置时,如图7D所示,凸轮90通过以轴90a为支点的旋转动作,在凸轮槽92中第二范围92b与引导部10b交叉。
在凸轮槽92中第二范围92b与引导部10b交叉的期间,从凸轮90的轴90a到凸轮槽92与引导部10b的交点的长度向增加的方向变化,连杆91的轴部91a沿着凸轮槽92及引导部10b移动,由此轴部91a向远离凸轮90的轴90a的方向移动。
由此,移动部件75进一步向箭头A1所示的前方向移动,凸轮90向箭头C1方向旋转,凸轮90的旋转动作经由连杆91被传递到可动刃部61,可动刃部61进一步向箭头D1方向旋转,由此开始第1根捆扎丝W的切断。
通过可动刃部61向箭头D1方向旋转,开始了作为一方的捆扎丝的第1根捆扎丝W的切断后,当该第1根捆扎丝W被切断至预定的位置时,作为另一方的捆扎丝的第2根捆扎丝W通过可动刃部61的动作被按压于固定刃部60的第二抵接部60c的端缘部。
由此,开始第2根捆扎丝W的切断。在本例中,在开始了第1根捆扎丝W的切断后,当该第1根捆扎丝W被切断径向的一半以上时,开始第2根捆扎丝W的切断。
如上所述,开始第1根捆扎丝W的切断,在凸轮槽92中第二范围92b与引导部10b交叉期间,相比于第一范围92a与引导部10b交叉的期间,从轴90a到凸轮槽92与引导部10b的交点的长度长,并且轴90a与凸轮槽92之间的长度的变化量变小。
由此,相对于套筒71的移动量,可动刃部61的旋转量相对变小。另一方面,通过经由连杆91利用凸轮90使可动刃部61动作,可动刃部61能够产生的力增加。
当开始第1根捆扎丝W的切断时,施加于可动刃部61的负荷增加。另一方面,通过增加可动刃部61能够产生的力,消除施加于可动刃部61的负荷,能够抑制施加于经由连杆91与可动刃部61连结的凸轮90的负荷的增加。
通过抑制施加于凸轮90的负荷的增加,能够抑制施加于使套筒71移动的旋转轴72、经由减速机81与旋转轴72连结的马达80的负荷的增加。
当可动刃部61向箭头D1方向旋转,移动部件75从开始第1根捆扎丝W的切断的位置到开始第2根捆扎丝W的切断的位置向箭头A1所示的前方向移动时,如图8E所示,凸轮90通过以轴90a为支点的旋转动作,在凸轮槽92中第二范围92b与引导部10b交叉。
当可动刃部61进一步向箭头D1旋转时,切断先行开始的一方的捆扎丝W的切断完成。并且,当可动刃部61进一步向箭头D1旋转时,切断延迟开始的另一方的捆扎丝W的切断完成。
当可动刃部61向箭头D1方向旋转,移动部件75从开始第2根捆扎丝W的切断的位置如上所述那样到结束第2根捆扎丝W的切断的位置向箭头A1所示的前方向移动时,如图8F所示,凸轮90通过以轴90a为支点的旋转动作,在凸轮槽92中第二范围92b与引导部10b交叉。
当开始第2根捆扎丝W的切断时,施加于可动刃部61的负荷进一步增加。另一方面,通过增加可动刃部61能够产生的力,消除施加于可动刃部61的负荷,抑制施加于经由连杆91与可动刃部61连结的凸轮90的负荷的增加。
通过抑制施加于凸轮90的负荷的增加,能够抑制施加于使套筒71移动的旋转轴72、经由减速机81与旋转轴72连结的马达80的负荷的增加。
因此,在开始第1根捆扎丝W的切断而到第2根捆扎丝W的切断结束的负荷高的区域中,通过增加可动刃部61能够产生的力,能够抑制施加于马达80的负荷的增加。另外,在负荷高的区域中,可动刃部61的旋转量相对变少,但在负荷低的区域中,通过使可动刃部61的旋转量相对增多,能够抑制到捆扎丝W的切断结束为止所花费的时间变长。
当移动部件75向箭头A1所示的前方向移动到可动刃部61结束第2根捆扎丝W的切断的位置时,如图8G所示,凸轮90通过以轴90a为支点的旋转动作,在凸轮槽92中第三范围92c与引导部10b交叉。
在凸轮槽92中第三范围92c与引导部10b交叉的期间,相比于第二范围92b与引导部10b交叉的期间,从轴90a到凸轮槽92与引导部10b的交点的长度为同等程度,并且轴90a与凸轮槽92之间的长度的变化量更小,为大致恒定。
由此,相对于套筒71的移动量,可动刃部61的相对的旋转量进一步变小。当捆扎丝W的切断结束时,不需要使可动刃部61旋转。另一方面,在捆扎丝W切断后,为了弯曲捆扎丝W,套筒71需要向箭头A1所示的前方向移动。
因此,在凸轮槽92中第三范围92c与引导部10b交叉的期间,相对于套筒71的移动量,使可动刃部61的旋转量减少,抑制在捆扎丝W切断后可动刃部61旋转引起的负荷的增加,由此抑制施加于经由连杆91与可动刃部61连结的凸轮90的负荷的增加。
因此,在第2根捆扎丝W的切断结束后到停止套筒71的移动的区域,通过抑制因可动刃部61旋转而施加于凸轮90的负荷的增加,能够抑制施加于使套筒71移动的旋转轴72、经由减速机81与旋转轴72连结的马达80的负荷的增加。
此外,旋转轴72每旋转一周的套筒71的移动量由进给丝杠72a的导程角规定。因此,相对于以往的钢筋捆扎机,增大进给丝杠72a的导程角。另一方面,在施加于可动刃部61的负荷高的区域中,可动刃部61的旋转量相对变少,但使可动刃部61能够产生的力增加,在施加于可动刃部61的负荷低的区域中,使可动刃部61的旋转量相对地增多。由此,能够抑制到捆扎丝W的切断结束为止所花费的时间变长,并且与以往相比,能够缩短整个捆扎动作所花费的时间。
另外,在切断剖面形状为圆形的捆扎丝W的动作中,在刃部到达了直径的位置的捆扎丝被切断之前附近,负荷最高。因此,在切断并列的2根捆扎丝W的结构中,对开始切断捆扎丝W的定时设置相位差。首先,在开始了第1根捆扎丝W的切断后,当该捆扎丝W被切断刀径向的一半以上的位置时,开始第2根捆扎丝W的切断。
与同时切断并列的2根捆扎丝W相比,切断1根捆扎丝W减轻了负荷。由此,首先,通过先行开始1根捆扎丝W的切断,减轻了负荷。另外,在第1根捆扎丝W被切断至径向的一半以上的位置而通过负荷为最大的位置后,开始第2根捆扎丝W的切断,由此,即使在切断2根捆扎丝W的情况下,也减轻了负荷。而且,通过在第1根捆扎丝W的切断完成之前开始第2根的捆扎丝W的切断,能够抑制切断所需时间的增加。
而且,通过切断卷绕于钢筋S的捆扎丝W的动作,套筒71向箭头A1所示的前方向移动,如图3C所示,当开闭销71a移动到位于开闭引导孔73L的卡止解除部73c的范围内时,第二侧钩70L能够向相对于中心钩70C离开预定量的方向移动。
如上所述,在将捆扎丝W向反方向输送并卷绕于钢筋S的动作中,捆扎丝W的前端侧需要以不会从第二侧钩70L与中心钩70C之间脱出的方式被卡止。与此相对,由第二侧钩70L将捆扎丝W按压于中心钩70C的力的反作用力施加于套筒71,该反作用力成为施加于使套筒71移动、旋转的旋转轴72、经由减速机81与旋转轴72连结的马达80的负荷。
因此,第二侧钩70L在开闭引导孔73L具备卡止部73b和卡止解除部73c,在向钢筋S卷绕捆扎丝W的动作中,使套筒71移动到开闭销71a与开闭引导孔73L的卡止部73b相向的位置,在向钢筋S卷绕捆扎丝W后,使套筒71移动到开闭销71a与开闭引导孔73L的卡止解除部73c相向的位置。
由此,在向钢筋S卷绕捆扎丝W的动作中,能够以不从第二侧钩70L与中心钩70C之间脱出的方式卡止捆扎丝W的前端侧。另外,在向钢筋S卷绕捆扎丝W后,第二侧钩70L能够向相对于中心钩70C离开预定量的方向移动,由第二侧钩70L将捆扎丝W按压于中心钩70C的力的反作用力降低,施加于马达80的负荷降低。
通过向正转方向驱动马达80,使套筒71向箭头A1所示的前方向移动,如上所述,与切断捆扎丝W大致同时,弯曲部71c1、71c2向接近钢筋S的方向移动。由此,用弯曲部71c1将由中心钩70C和第二侧钩70L卡止了的捆扎丝W的前端侧向钢筋S侧按压,并以卡止位置为支点向钢筋S侧弯曲。通过套筒71进一步向前方向移动,在第二侧钩70L与中心钩70C之间被卡止的捆扎丝W以被弯曲部71c1夹持的状态被保持。
另外,用弯曲部71c2将由中心钩70C和第一侧钩70R卡止并由切断部6切断后的捆扎丝W的终端侧向钢筋S侧按压,并以卡止位置为支点向钢筋S侧弯曲。通过套筒71进一步向前方向移动,在第一侧钩70R与中心钩70C之间被卡止的捆扎丝W以被弯曲部71c2夹持的状态被保持。
在将捆扎丝W的前端侧及切断后的终端侧向钢筋S侧弯折后,通过马达80进一步向正转方向被驱动,套筒71进一步向前方向移动。通过套筒71移动到预定的位置,当到达扭转由卡止部件70卡止的捆扎丝W的动作区域时,旋转限制叶片74a的卡止被解除。
由此,通过马达80进一步向正转方向被驱动,套筒71与旋转轴72连动地旋转,由卡止部件70卡止的捆扎丝W被扭转。
捆扎部7在套筒71旋转而扭转捆扎丝W的第二动作区域中,通过由卡止部件70卡止的捆扎丝W被扭转,套筒71被施加沿旋转轴72的轴向向前方拉伸的力。与此相对,当施加使套筒71沿轴向向前方移动的力时,旋转轴72一边受到由弹簧72c向后方推压的力一边向前方移动,并一边向前方移动一边扭转捆扎丝W。
因此,捆扎丝W在卡止部件70、套筒71及旋转轴72受到由弹簧72c向后方推压的力的状态下一边向前方移动一边被扭转,由此,捆扎丝W被扭转的部位与钢筋S的间隙变小,以沿着钢筋S的方式与钢筋S紧贴。由此,能够消除扭转捆扎丝W前的松弛,在使捆扎丝W与钢筋S紧贴了的状态下进行捆扎。
当通过扭转捆扎丝W而检测到施加于马达80的负荷达到最大时,停止马达80的正转。接着,当通过马达80向反转方向被驱动,旋转轴72反向旋转,并且套筒71追随旋转轴72的反向旋转而反向旋转时,旋转限制叶片74a被卡止,从而与旋转轴72的旋转连动的套筒71的旋转被限制。由此,套筒71向后方向即箭头A2方向移动。
当套筒71向后方向移动时,弯曲部71c1、71c2从捆扎丝W离开,弯曲部71c1、71c2对捆扎丝W的保持被解除。另外,当套筒71向后方向移动时,开闭销71a通过开闭引导孔73R、73L。由此,第一侧钩70R通过以轴71b为支点的旋转动作,向远离中心钩70C的方向移动。另外,第二侧钩70L通过以轴71b为支点的旋转动作,向远离中心钩70C的方向移动。由此,捆扎丝W从卡止部件70脱出。
此外,如图3D~图3F所示的变形例的开闭引导孔73L那样,通过设为在开闭引导孔73L具备第二卡止部73d的结构,当套筒71进一步向前方向移动至能够进行扭转捆扎丝W的动作的位置时,开闭销71a位于开闭引导孔73L的第二卡止部73d。由此,即使对捆扎丝W施加扭转捆扎丝W的力,也能够抑制捆扎丝W从第二侧钩70L与中心钩70C之间脱出。
·传递部的实施变形例
图9A~图9C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传递部的变形例的侧视图,图10A~图10C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传递部的变形例的侧剖视图,接着,参照各图,对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传递部9B进行说明。
传递部9B具备通过捆扎部7的动作而旋转的切断器杆95、将切断器杆95和可动刃部61连结的连杆91。传递部9B将捆扎部7的动作经由切断器杆95和连杆91传递到切断部6的可动刃部61。
传递部9B以切断器杆95能够以轴90b为支点旋转的方式被支承。轴90b安装于框架10a,该框架10a安装于主体部10的内部。
切断器杆95是位移部件的一例,具备经由移动部件75套筒71与连结的第一切断器杆95a及第二切断器杆95b。切断器杆95的第一切断器杆95a与设置于移动部件75的第一卡合部75b卡合,第二切断器杆95b与设置于移动部件75的第二卡合部75c卡合。
切断器杆95作为与套筒71连结的第二连结部位,从被与套筒71连动的移动部件75推压的作用点到轴90b的长度在第一切断器杆95a和第二切断器杆95b上不同。从轴90b到被移动部件75推压的作用点的长度构成为第二切断器杆95b这一方比第一切断器杆95a长。
即,构成为在第二切断器杆95b中从被移动部件75推压的作用点即第二卡合部75c到轴90b的长度比在第一切断器杆95a中从被移动部件75推压的作用点即第一卡合部75b到轴90b的长度长。
当移动部件75与向箭头A1所示的前方向移动的套筒71连动地向前方向移动时,首先,第一卡合部75b与第一切断器杆95a卡合。当套筒71进一步向箭头A1所示的前方向移动时,第二卡合部75c与第二切断器杆95b卡合。另外,第一切断器杆95a与第一卡合部75b的卡合被解除。
连杆91的箭头A1所示的前方向的端部与可动刃部61连结,箭头A2所示的后方向的端部与切断器杆95连结。
接着,对传递部9B的动作进行说明。当套筒71向箭头A1所示的前方向移动时,移动部件75与套筒71连动地向箭头A1所示的前方向移动。移动部件75通过向箭头A1所示的前方向移动的动作,如图10B所示,第一卡合部75b与第一切断器杆95a卡合。
当移动部件75进一步向箭头A1所示的前方向移动时,相对于套筒71的移动量,切断器杆95以与从轴90b到第一切断器杆95a2中被移动部件75的第一卡合部75b推压的作用点的长度对应的比,以轴90b为支点向箭头C1方向旋转。
通过切断器杆95向箭头C1方向旋转,切断器杆95的旋转动作经由连杆91传递到可动刃部61,可动刃部61向箭头D1方向旋转。因此,通过套筒71向前方向移动的动作,可动刃部61向箭头D1方向旋转,开始捆扎丝W的切断。
当套筒71进一步向箭头A1所示的前方向移动时,如图9C所示,移动部件75的第二卡合部75c与第二切断器杆95b卡合。由此,相对于套筒71的移动量,切断器杆95以与从轴90b到第二切断器杆95b中被移动部件75的第二卡合部75c推压的作用点的长度对应的比,以轴90b为支点向箭头C1方向旋转。另外,第一切断器杆95a与第一卡合部75b的卡合被解除。
第一切断器杆95a与第一卡合部75b卡合的期间是在切断部6中可动刃部61开始旋转,到开始第1根捆扎丝W的切断的期间。另外,第二切断器杆95b与第二卡合部75c卡合的期间是在切断部6中可动刃部61进一步旋转,从开始第1根捆扎丝W的切断到第2根捆扎丝W的切断结束的期间。
在切断器杆95中,从轴90b到被移动部件75推压的作用点的长度构成为第二切断器杆95b这一方比第一切断器杆95a长。由此,在第一切断器杆95a与第一卡合部75b卡合的期间,相对于使切断器杆95旋转的套筒71的移动量,可动刃部61的旋转量相对变多。
另一方面,在第一切断器杆95a与第一卡合部75b卡合的期间,由于捆扎丝W的切断尚未开始,因此能够抑制施加于可动刃部61的负荷的增加,抑制施加于经由连杆91与可动刃部61连结的切断器杆95的负荷的增加。
由于切断器杆95经由移动部件75与套筒71连结,因此通过抑制施加于切断器杆95的负荷的增加,能够抑制施加于使套筒71移动的旋转轴72、经由减速机81与旋转轴72连结的马达80的负荷的增加。
因此,在开始第1根捆扎丝W的切断之前的负荷低的区域,通过相对地增多可动刃部61的旋转量,能够缩短使可动刃部61旋转到开始捆扎丝W的切断的位置的时间。
在第二切断器杆95b与第二卡合部75c卡合的期间,相对于使切断器杆95旋转的套筒71的移动量,可动刃部61的旋转量相对地变小。另一方面,从轴90b到被移动部件75推压的作用点的长度构成为第二切断器杆95b这一方比第一切断器杆95a长,因此可动刃部61经由连杆91从切断器杆95能够产生的力增加。
当开始第1根捆扎丝W的切断时,施加于可动刃部61的负荷增加。另一方面,通过使可动刃部61能够产生的力增加,消除施加于可动刃部61的负荷,抑制施加于经由连杆91与可动刃部61连结的切断器杆95的负荷的增加。
通过抑制施加于切断器杆95的负荷的增加,抑制施加于使套筒71移动的旋转轴72、经由减速机81与旋转轴72连结的马达80的负荷的增加。
因此,在从开始第1根捆扎丝W的切断到第2根捆扎丝W的切断结束的负荷高的区域,通过增加可动刃部61能够产生的力,能够抑制施加于马达80的负荷的增加。另外,在负荷高的区域,可动刃部61的旋转量相对地变少,但在负荷低的区域,通过使可动刃部61的旋转量相对地增多,能够抑制到捆扎丝W的切断结束为止所花费的时间变长。
此外,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是以下结构:通过以轴90b为支点的切断器杆95的旋转动作,切换移动部件75的第一卡合部75b与第一切断器杆95a卡合、或移动部件75的第二卡合部75c与第二切断器杆95b卡合,由此,切断器杆95能切换从轴90b到与套筒71连结的第一连结部位的长度。
由此,切断器杆95能够在可动刃部61的旋转范围(移动范围)中切换可动刃部61的旋转量(移动量)和可动刃部61能够产生的力。
与此相对,切断器杆95也可以构成为,通过以轴90b为支点的旋转动作,切换连杆91所连结的部位,从而切换从轴90b到与连杆91连结的第二连结部位的长度。
·料盒的其他实施方式例
图11A、图11B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料盒的一例的主视图,图11A表示打开了盖部的状态,图11B表示关闭了盖部的状态。接着,参照各图,对其他实施方式的料盒的一例进行说明。此外,在料盒2中,对于与在图7A等中说明的结构相同的部位标注相同的符号来说明。
料盒2具备:捆扎丝装填指示标签200、201,在将卷盘20装填于料盒2时主要引导捆扎丝W相对于分离部22的装填路径;装填路径指示部202;装填说明标签203;及指示标签204。
捆扎丝装填指示标签200是导引部的一例,相对于捆扎丝W向图7A中箭头F所示的正方向的输送方向,在分离部22的上游侧,设置于比双点划线所示的卷盘20的收容位置20a靠外侧的侧壁部2a。
图7A中由虚线所示的捆扎丝W的输送路径20b通过分离部22的外周侧与料盒2的周壁部2b之间。因此,捆扎丝装填指示标签200将装填关联信息200a作为可视觉辨认的信息进行显示,该装填关联信息200a由从卷绕于卷盘20的捆扎丝W从卷盘20拉出的部位的附近朝向分离部22的外周侧与周壁部2b之间的箭头和表示该箭头是捆扎丝W的装填路径的文字等构成。装填关联信息200a表示捆扎丝W相对于分离部22的装填路径。
当卷盘20被装填到料盒2时,捆扎丝装填指示标签200在比卷盘20的外周靠外侧处露出。由此,通过捆扎丝装填指示标签200的装填关联信息200a,以能够视觉辨认的方式引导设有分离部22的部位处的捆扎丝W的装填路径。因此,在将卷盘20装填到料盒2的状态下,能够视觉辨认捆扎丝装填指示标签200,从而以预定的装填路径装填捆扎丝W。
此外,捆扎丝装填指示标签200可以是将印刷有装填关联信息200a的印刷物贴附于侧壁部2a的方式,也可以是将装填关联信息200a印刷或刻印在侧壁部2a上的方式。
捆扎丝装填指示标签201是导引部的一例,相对于捆扎丝W向正方向的输送方向,在分离部22的下游侧,设置于比卷盘20的收容位置20a靠外侧的侧壁部2a。
在捆扎丝装填指示标签201,将由从分离部22的外周侧与周壁部2b之间朝向送出捆扎丝W的送出口20c的箭头等构成的装填关联信息201a作为可视觉辨认的信息进行显示。装填关联信息201a表示捆扎丝W相对于分离部22的装填路径。
当卷盘20被装填到料盒2时,捆扎丝装填指示标签201在比卷盘20的外周靠外侧处露出。由此,通过捆扎丝装填指示标签201的装填关联信息201a以能够视觉辨认的方式引导设有分离部22的部位处的捆扎丝W的装填路径。因此,在将卷盘20装填于料盒2的状态下,能够视觉辨认捆扎丝装填指示标签201,从而以预定的装填路径装填捆扎丝W。
此外,捆扎丝装填指示标签201可以是印刷有装填关联信息201a的印刷物贴附于侧壁部2a的方式,也可以是将装填关联信息201a印刷或刻印于侧壁部2a的方式。
装填路径指示部202是导引部的一例,设置于通过相对于料盒2打开盖部21而露出的分离部22的侧面。装填路径指示部202是在分离部22的外周侧与周壁部2b之间形成的靠近捆扎丝W的装填路径的分离部22的外周侧,以能够视觉辨认的方式设置由沿着捆扎丝W的装填路径的形状的箭头等构成的装填关联信息202a而构成的。装填关联信息202a表示捆扎丝W相对于分离部22的装填路径。
装填路径指示部202例如可以通过凹部等的三维构造来表示箭头等装填关联信息202a,也可以是将印刷有装填关联信息202a的印刷物贴附于分离部22的侧面的方式,也可以是将装填关联信息202a印刷或刻印在分离部22的侧面上的方式。
另外,分离部22使颜色与料盒2的其他部位不同,强调是分离部22。
分离部22在卷盘20装填于料盒2的状态下,在比卷盘20的外周靠外侧处,分离部22的侧面可视觉辨认地露出。由此,通过装填路径指示部202的装填关联信息202a可视觉辨认地引导设有分离部22的部位处的捆扎丝W的装填路径。因此,在将卷盘20装填到料盒2的状态下,能够目视辨认装填路径指示部202,从而以预定的装填路径装填捆扎丝W。
而且,构成捆扎丝装填指示标签200的装填关联信息200a的箭头的标记、构成装填路径指示部202的装填关联信息202a的箭头的标记及构成捆扎丝装填指示标签201的装填关联信息201a的箭头的标记成为沿着图7A中由虚线所示的捆扎丝W的输送路径20b而相连的形态。由此,通过捆扎丝装填指示标签200、装填路径指示部202及捆扎丝装填指示标签201的组合,可视觉辨认地引导通过分离部22的外周侧与料盒2的周壁部2b之间的捆扎丝W的装填路径。因此,在将卷盘20装填到料盒2的状态下,能够视觉辨认捆扎丝装填指示标签200、装填路径指示部202及捆扎丝装填指示标签201,从而以预定的装填路径装填捆扎丝W。
装填说明标签203是导引部的一例,相对于捆扎丝W向正方向的输送方向,在分离部22的下游侧,设置于比卷盘20的收容位置20a靠外侧的送出口20c。
装填说明标签203将表示料盒2的内部的整体的布局及捆扎丝W的装填路径的一个装填关联信息203a、和由朝向图1所示的捆扎丝引导器4的箭头及表示该箭头是捆扎丝W的装填路径的文字等构成的其他装填关联信息203b作为可视觉辨认的信息进行显示。装填关联信息203a、203b表示捆扎丝W相对于分离部22的装填路径。
当将卷盘20装填到料盒2时,装填说明标签203在比卷盘20的外周靠外侧处露出。由此,通过装填说明标签203的装填关联信息203a、203b可视觉辨认地引导料盒2的内部全体及设有分离部22的部位处的捆扎丝W的装填路径。因此,在将卷盘20装填到料盒2的状态下,能够视觉辨认装填说明标签203,从而以预定的装填路径装填捆扎丝W。
此外,装填说明标签203可以是将印刷有装填关联信息203a、203b的印刷物贴附于送出口20c的方式,也可以是将装填关联信息203a、203b印刷或刻印在送出口20c上的方式。
指示标签204是导引部的一例,在关闭料盒2的盖部21,设置于与料盒2的内部的分离部22对应的位置。
指示标签204将表示分离部22的一部分或全部的形状和捆扎丝W相对于分离部22的装填路径的装填关联信息204a作为可视觉辨认的信息进行显示。
当相对于料盒2关闭盖部21时,指示标签204露出于盖部21的表面。由此,在打开盖部21而装填卷盘20及捆扎丝W之前,在将盖部21相对于料盒2关闭了的状态下,通过指示标签204的装填关联信息204a可视觉辨认地引导设有分离部22的部位处的捆扎丝W的装填路径。
此外,指示标签204可以是印刷有装填关联信息204a的印刷物贴附于盖部21的方式,也可以是将装填关联信息204a印刷或刻印在盖部21上的方式。
图12A是表示贴附有提示标签的料盒的一例的主视图,图12B是表示贴附有提示标签的料盒的一例的立体图。钢筋捆扎机1A将提示标签205贴附于料盒2的盖部21,该提示标签205主要对在将卷盘20装填到料盒2时捆扎丝W相对于分离部22的装填路径进行引导。
提示标签205是导引部的一例,构成为相对于盖部21剥离自如,用箭头表示分离部22的形状和捆扎丝W相对于分离部22的装填路径的装填关联信息205a作为可视觉辨认的信息而显示。
另外,钢筋捆扎机1A是用2根捆扎丝W捆扎钢筋S的结构。因此,提示标签205以使用者使2根捆扎丝W通过分离部22的外侧的方式描绘装填关联信息205a。
提示标签205在出厂时等贴附于料盒2的盖部21。钢筋捆扎机1A的使用者在为了装填卷盘20及捆扎丝W而最初打开盖部21之前,能够视觉辨认提示标签205,由此能够向使用者传达使2根捆扎丝W通过分离部22的外周侧与料盒2的周壁部2b之间及确认捆扎丝W与设置于分离部22的图7C等所示的旋转部件23接触而旋转等。
此外,提示标签205在钢筋捆扎机1A使用时被剥离。与此相对,在料盒2的盖部21,设置有上述的指示标签204,在第2次以后的卷盘20及捆扎丝W的装填时,即使在将盖部21相对于料盒2关闭了的状态下,也能够通过指示标签204的装填关联信息204a可视觉辨认地引导设置有分离部22的部位处的捆扎丝W的装填路径。
图13A是表示收容有提示卷盘的料盒的一例的主视图,图13B是表示收容有提示卷盘的料盒的一例的立体图。钢筋捆扎机1A将提示卷盘206可拆装地收容于料盒2,该提示卷盘206主要对在将卷盘20装填到料盒2时捆扎丝W相对于分离部22的装填路径进行引导。
提示卷盘206例如由纸构成,是与卷盘20的外形一致的筒形状,代替卷盘20而构成为能够收容在料盒2的内部的收容位置20a。另外,提示卷盘206通过设置当被收容于收容位置20a时覆盖分离部22及捆扎丝W的装填路径的至少一部的形状的部位而构成。
提示卷盘206描绘了表示分离部22及设有分离部22的部位处的捆扎丝W的装填路径的一个装填关联信息206a和表示料盒2的内部的整体布局及捆扎丝W的正确的装填路径及错误的装填路径的其他装填关联信息206b。
提示卷盘206在被收容于料盒2的状态下覆盖分离部22及捆扎丝W的装填路径的部位描绘了装填关联信息206a。另外,提示卷盘206在与卷盘20的外形一致的筒形状的部位的端面描绘了装填关联信息206b。
提示卷盘206通过将设置于料盒2的凸部、凹部等作为卡合部,并具备与该卡合部卡合的凹部、凸部等被卡合部,从而在被装填关联信息206a描绘的分离部覆盖分离部22的位置收容于料盒2。由此,以预定的位置、朝向将提示卷盘206收容于料盒2的作业容易。
提示卷盘206在出厂时等收容于料盒2。当钢筋捆扎机1A使用者最初打开盖部21时,被提示卷盘206描绘的装填关联信息206a、206b露出。由此,在装填卷盘20及捆扎丝W之前,利用提示卷盘206,呈现捆扎丝W的正确的装填路径和错误的装填路径的样本,设有分离部22的部位处的捆扎丝W的装填路径通过装填关联信息206a、206b可视觉辨认地被引导。
在最初的钢筋捆扎机1A的使用时,在将卷盘20及捆扎丝W装填到料盒2时,通过将提示卷盘206从料盒2取出,能够将卷绕有捆扎丝W的卷盘20装填到料盒2。并且,能够按照由装填关联信息206a、206b等确认了的捆扎丝W的装填路径,装填捆扎丝W。因此,也可以在提示卷盘206进行将提示卷盘206从卷盘20取下的说明。
此外,提示卷盘也可以构成为,使用卷绕有捆扎丝W的卷盘20,在将卷盘20装填到料盒2时可视觉辨认的卷盘20的凸缘部的表面,剥离自如地贴附有描绘了装填关联信息206a、206b的标签(提示标签)。
在作为提示卷盘使用的卷盘20,可以卷绕与卷绕有预定量的捆扎丝W的新品的卷盘20同等长度的捆扎丝W,也可以卷绕比新品的卷盘20短的长度的捆扎丝W。另外,卷绕于作为提示卷盘使用的卷盘20的捆扎丝W也可以以预定的装填路径穿过捆扎丝引导器4或捆扎丝输送部3。在将卷绕有捆扎丝W的卷盘20作为提示卷盘使用的情况下,在最初的钢筋捆扎机1A的使用时,将提示标签从卷盘20剥离而使用。因此,也可以在提示标签中进行将提示标签从卷盘20剥离而使用的说明。
附图标记说明
1A···钢筋捆扎机,10···主体部,2···料盒,2a···侧壁部,2b···周壁部,2c···引导壁部,2d···侵入限制凹部,20···卷盘,20a···收容位置,20b···输送路径,20c···送出口,21··盖部,21a···铰链部,21b···支承凸部,21c···压曲限制部,21d···侵入限制凸部,22···分离部,22a···按压部件,22b···支承凹部,22c···引导凸部,23···旋转部件,24···避让部,24a···起点位置,3···捆扎丝输送部,30···输送齿轮,5···卷曲形成部,50···卷曲导向件,51···引导导向件,52···引导槽,53a···第一引导部件,53b···第二引导部件,54···退避机构,54a···轴,54b···开闭限制部,55···框架,55a···开闭限制部件,56···施力部件,57···引导部,58···捆扎丝引导部,59···输送限制部,6···切断部,60···固定刃部(刃部),60a···开口,60b···第一抵接部(一个抵接部),60c···第二抵接部(另一个抵接部),60d···台阶部,60e···限制部,61···可动刃部(刃部),62a、62b···壁部,7···捆扎部,70···卡止部件,70R···第一侧钩,70L···第二侧钩,70C···中心钩,71···套筒,71a···开闭销,72···旋转轴,72a···进给丝杠,73R、73L···开闭引导孔,73a···开闭部,73b···卡止部,第一卡止部,73c···卡止解除部,73d···第二卡止部,74···旋转限制部,74a···旋转限制叶片,75···移动部件,75a···卡合部,75b···第一卡合部,75c···第二卡合部,8···驱动部,80···马达,81···减速机,82a···第一太阳齿轮,82b···第二太阳齿轮,83a···第一行星齿轮,83b···第二行星齿轮,84a···第一行星架,84b···第二行星架,85···内齿轮,86···轴承,87···支承部件,88···齿轮按压件,9···传递部,90···凸轮(位移部件),90a、90b···轴,91···连杆(传递部件),92···凸轮槽,92a···第一范围,92b···第二范围,92c···第三范围,93···被卡合部,95···切断器杆(位移部件),95a···第一切断器杆,95b···第二切断器杆,200···捆扎丝装填指示标签(导引部),200a···装填关联信息,201···捆扎丝装填指示标签(导引部),201a···装填关联信息,202···装填路径指示部(导引部),202a···装填关联信息,203···装填说明标签(导引部),203a···装填关联信息,203b···装填关联信息,204···指示标签(导引部),204a···装填关联信息,205··提示标签,205a···装填关联信息,206···提示卷盘,206a···装填关联信息,206b···装填关联信息,W···捆扎丝。

Claims (12)

1.一种捆扎机,具备:
料盒,收容卷绕有捆扎丝的卷盘;
捆扎丝输送部,输送从收容于所述料盒的所述卷盘拉出的所述捆扎丝;
卷曲形成部,构成将由所述捆扎丝输送部输送的所述捆扎丝向捆扎物的周围卷绕的路径;
切断部,切断缠绕于所述捆扎物的所述捆扎丝;及
捆扎部,扭转缠绕于所述捆扎物且被所述切断部切断的所述捆扎丝,
所述料盒在所述卷盘的收容位置与所述捆扎丝的输送路径之间具备将所述卷盘的收容位置和所述捆扎丝的输送路径分离的分离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捆扎机,其中,
所述分离部在所述料盒中设于相对于送出捆扎丝的送出口的相反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捆扎机,其中,
所述分离部在捆扎丝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和下游侧具备与捆扎丝接触而能够旋转的旋转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捆扎机,其中,
所述料盒具备能够开闭的盖部,
所述分离部具备被关闭的所述盖部支承的支承部。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捆扎机,其中,
所述料盒相对于向正方向输送捆扎丝的输送方向而在所述分离部的上游侧具备捆扎丝的避让部。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捆扎机,其中,
所述料盒具备引导捆扎丝相对于所述分离部的装填路径的导引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捆扎机,其中,
所述导引部以能够视觉辨认的方式显示装填关联信息,该装填关联信息表示捆扎丝相对于所述分离部的装填路径。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捆扎机,其中,
所述导引部在所述料盒的内部设于比卷盘的所述收容位置靠外侧处。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捆扎机,其中,
所述导引部设于所述分离部。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捆扎机,其中,
所述料盒具备能够开闭的盖部,
所述导引部设于所述盖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捆扎机,其中,
提示卷盘收容于所述料盒,该提示卷盘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所述料盒进行拆装并以能够视觉辨认的方式显示有表示捆扎丝相对于所述分离部的装填路径的装填关联信息。
12.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捆扎机,其中,
所述料盒具备能够开闭的盖部,
所述盖部贴附有导引部,该导引部构成为相对于所述盖部剥离自如并引导捆扎丝相对于所述分离部的装填路径。
CN202211265218.0A 2021-10-20 2022-10-17 捆扎机 Pending CN11599260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71969 2021-10-20
JP2021-171969 2021-10-20
JP2022-150824 2022-09-22
JP2022150824A JP2023061893A (ja) 2021-10-20 2022-09-22 結束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92602A true CN115992602A (zh) 2023-04-21

Family

ID=838983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265218.0A Pending CN115992602A (zh) 2021-10-20 2022-10-17 捆扎机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4170108A1 (zh)
CN (1) CN115992602A (zh)
AU (1) AU2022252830A1 (zh)
CA (1) CA3179617A1 (zh)
TW (1) TW202322935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PL3327223T3 (pl) * 2015-07-22 2020-09-07 Max Co., Ltd. Maszyna wiążąca
JP7268386B2 (ja) 2019-02-13 2023-05-08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結束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121520A1 (en) 2023-04-20
AU2022252830A1 (en) 2023-05-04
TW202322935A (zh) 2023-06-16
EP4170108A1 (en) 2023-04-26
CA3179617A1 (en) 2023-04-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247336A (zh) 捆扎机
CN110656779B (zh) 捆扎机
CN114056636A (zh) 捆扎机
JP2022156735A (ja) 結束機
CN111688972B (zh) 捆扎机
CN113247337A (zh) 捆扎机
CN113247335A (zh) 捆扎机
CN115992602A (zh) 捆扎机
JP2023061893A (ja) 結束機
US12005489B2 (en) Binding machine
CN115992601A (zh) 捆扎机
CN115992603A (zh) 捆扎机
CN115992600A (zh) 捆扎机
CN115992599A (zh) 捆扎机
EP4361378A1 (en) Binding machine
EP4332325A1 (en) Binding machine
CN117927029A (zh) 捆扎机
CN112399949A (zh) 捆扎机
CN116696067A (zh) 捆扎机
JP2024034601A (ja) 結束機
JP2022164437A (ja) 結束機
JP2022127498A (ja) 結束設備及び結束機
CN116025169A (zh) 捆扎机
JP2008100745A (ja) 結束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