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789946A - 空气源热泵空调 - Google Patents

空气源热泵空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789946A
CN115789946A CN202211482412.4A CN202211482412A CN115789946A CN 115789946 A CN115789946 A CN 115789946A CN 202211482412 A CN202211482412 A CN 202211482412A CN 115789946 A CN115789946 A CN 11578994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mber
medium
heat exchanger
air conditioner
heat pum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48241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小刚
支开云
安柏林
李晨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Hefei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Hefei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Hefei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482412.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789946A/zh
Publication of CN1157899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78994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空气源热泵空调,涉及空调设备技术领域,包括壳体、第一换热器和压缩机,壳体具有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第二腔室位于第一腔室的下方,第一换热器设置于第二腔室的底壁上,第一换热器用于空气源热泵空调与用户侧之间的热交换,压缩机设置于第二腔室内,且位于第一换热器的上方。根据本发明的空气源热泵空调,压缩机和第一换热器集成于下方的第二腔室内,并呈上下设置,使得壳体内上下方向的空间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便于合理布局壳体内的空间,有利于装置的小型化设计,且较重的压缩机和第一换热器的重心较低,装置的稳定性较高;压缩机设置于第一换热器的上方,可以避免第一换热器内的介质渗漏而对压缩机产生影响。

Description

空气源热泵空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气源热泵空调。
背景技术
本部分提供的仅仅是与本发明相关的背景信息,其并不必然是现有技术。
空气源热泵空调也称为低温采暖机组,具有较好的节能性能,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目前,一体式的空气源热泵空调,压缩机以及与用户侧换热管路连接的换热器等均布置在壳体的底面上,不仅体积较大,而且存在换热器渗漏而对压缩机产生影响的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至少解决空气源热泵空调构件较为杂乱,且体积较大的问题。该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空气源热泵空调,包括
壳体,壳体具有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第二腔室位于第一腔室的下方;
第一换热器,设置于第二腔室的底壁上,第一换热器用于实现空气源热泵空调与用户侧之间的热交换;
压缩机设置于第二腔室内,且位于第一换热器的上方。
根据本发明的空气源热泵空调,构件布置较为合理,具体而言,压缩机和第一换热器集成于下方的第二腔室内,并呈上下设置,使得壳体内上下方向的空间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便于合理布局壳体内的空间,有利于装置的小型化设计,且较重的压缩机和第一换热器的重心较低,装置的稳定性较高;压缩机设置于第一换热器的上方,可以避免第一换热器内的介质渗漏而对压缩机产生影响。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空气源热泵空调,还可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气源热泵空调还包括驱动泵和连接管路,所述第一换热器通过所述连接管路与用户侧的介质循环管路连通;
所述驱动泵连接于所述连接管路上,且所述驱动泵位于所述第二腔室内或所述驱动泵位于所述壳体的外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泵设置于所述第二腔室内,且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上方。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泵与所述压缩机沿平行于所述第二腔室的底壁的方向依次布置。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腔室具有第一侧壁,所述第一侧壁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第一侧壁上设置有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沿水平方向延伸于所述第二腔室内,所述驱动泵和所述压缩机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板上。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板上设置有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能够沿所述第一支撑板的板面滑动,并在滑动到位后,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第一支撑板固定连接;
所述驱动泵通过所述第二支撑板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板上。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管路包括进介质管和出介质管,所述进介质管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介质进口连接并连通,所述出介质管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介质出口连接并连通;
在竖直方向上,所述进介质管的进口的设置位置位于所述进介质管的最高处,且高于所述出介质管的最高位置和所述第一换热器的最高位置,所述出介质管的出口的设置位置位于所述出介质管的最低处,且低于所述进介质管的最低位置和所述第一换热器的最低位置。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介质管设置成介质自所述进介质管的进口至所述进介质管的出口在竖直方向上的流动路径依次降低,或所述进介质管设置成介质自所述进介质管的进口至所述进介质管的出口始终沿水平方向流动;
所述出介质管设置成介质自所述出介质管的进口至所述出介质管的出口在竖直方向上的流动路径依次降低,或所述出介质管设置成介质自所述出介质管的进口至所述出介质管的出口始终沿水平方向流动。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腔室的顶壁或侧壁上设置有第一管口,所述进介质管的进口对应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管口内,所述第二腔室的侧壁或底壁上设置有第二管口,所述出介质管的出口对应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二管口内。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口和所述第二管口朝向所述壳体的左侧或右侧设置。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还具有第三腔室,所述第三腔室与所述第二腔室沿水平方向并列设置;
所述空气源热泵空调还包括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三腔室内,所述第二换热器用于实现空气源热泵空调与空气之间的热交换。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腔室内设置有排水口和电热管。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气源热泵空调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第一腔室处于密封状态的示意图;
图3所示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的底壁、第二隔板、第一支撑板和第三支撑板的组装示意图;
图4为图3省略第一支撑板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D部放大图;
图6为图3进行组装水侧换热器时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支撑板的示意图;
图8为图7的透视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支撑板的示意图;
图10为图9的F部放大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支撑板上安装有驱动泵的示意图;
图12为图11的另一个角度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底壁上安装有水侧换热器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底壁的示意图;
图15为图14的G部放大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四固定件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如下:
100、电控盒;
200、壳体;201、第一隔板;202、第二隔板;2021、第一支撑面;2022、第二支撑面;2023、第一支撑子部;2024、第二支撑子部;2025、螺钉孔;203、第一腔室;204、第三腔室;205、第二腔室;206、底壁;210、第一支撑板;211、第二固定件;212、第一配合件;2121、连接部;2122、限制部;2123、翻折部;213、卡槽;214、螺纹孔;2101、第一支撑位;2102、第二支撑位;220、第二支撑板;221、第一固定件;222、第二配合件;230、第三支撑板;240、第三固定件;241、第一限位部;242、第一安装部;243、固定板;250、第四固定件;251、第二限位部;252、第二安装部;
300、风叶组件;310、第二换热器;
400、压缩机;
500、驱动泵;510、进介质管;520、出介质管;
600、第一换热器;
700、电热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发明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发明,并且能够将本发明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应理解的是,文中使用的术语仅出于描述特定示例实施方式的目的,而无意于进行限制。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地指出,否则如文中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所述”也可以表示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括”、“包含”、“含有”以及“具有”是包含性的,并且因此指明所陈述的特征、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存在或者添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文中描述的方法步骤、过程、以及操作不解释为必须要求它们以所描述或说明的特定顺序执行,除非明确指出执行顺序。还应当理解,可以使用另外或者替代的步骤。
尽管可以在文中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多个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但是,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不应被这些术语所限制。这些术语可以仅用来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与另一区域、层或部段区分开。除非上下文明确地指出,否则诸如“第一”、“第二”之类的术语以及其它数字术语在文中使用时并不暗示顺序或者次序。因此,以下讨论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在不脱离示例实施方式的教导的情况下可以被称作第二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
为了便于描述,可以在文中使用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来描述如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者特征相对于另一元件或者特征的关系,这些相对关系术语例如为“内部”、“外部”、“内侧”、“外侧”、“下面”、“下方”、“上面”、“上方”等。这种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意于包括除图中描绘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者操作中装置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在图中的装置翻转,那么描述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方”的元件将随后定向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术语“在……下方”可以包括在上和在下的方位。装置可以另外定向(旋转90度或者在其它方向)并且文中使用的空间相对关系描述符相应地进行解释。
如图1至图1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气源热泵空调,包括壳体200、第一换热器600和压缩机400。壳体200具有第一腔室203和第二腔室205,第二腔室205位于第一腔室203的下方;第一换热器600设置于第二腔室205的底壁206上,第一换热器600用于实现空气源热泵空调与用户侧之间的热交换;压缩机400设置于第二腔室205内,且位于第一换热器600的上方。
根据本实施例的空气源热泵空调,其构件布置较为合理,具体而言,压缩机400和第一换热器600集成于下方的第二腔室205内,合理利用了壳体200内的空间,有利于装置的小型化设计,且较重的压缩机400和第一换热器600的重心较低,装置的稳定性较高;压缩机400设置于第一换热器600的上方,可以避免第一换热器600内的介质渗漏而对压缩机400产生影响。
壳体200是空气源泵空调的构件的安装载体,其可以是任意形状。在本实施例中,壳体200为长方体型,其包括顶壁、底壁206和侧壁,侧壁的上端与顶壁连接,侧壁的下端与底壁206连接,侧壁配合顶壁和底壁206围合成容置功能构件的腔体。侧壁包括后侧壁、左侧壁、前侧壁和右侧壁,后侧壁、左侧壁、前侧壁和右侧壁依次首尾连接。为了便于对壳体200内的零件进行拆卸,通常可将侧壁设置为可拆卸的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涉及的上下、前后、左右等限定是以空气源热泵空调安装至使用环境后,以空气源热泵空调的方位进行的限定。具体的,空气源热泵空调靠近墙体等建筑物的一侧为后,与后侧相对的一侧为前,垂直于前后方向的另一水平方向为左右方向,竖直方向为上下方向。本实施例中,顶壁位于底壁206的上方,后侧壁、左侧壁、前侧壁和右侧壁中的方位词具有一定的方位限定,也即,后侧壁是壳体200面向后侧的侧壁,左侧壁是壳体200面向左侧的侧壁,前侧壁是壳体200面向前侧的侧壁,右侧壁是壳体200面向右侧的侧壁。
参照图1和图2所示,第一腔室203和第二腔室205可通过第一隔板201分割形成。继续参照图1和图2,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隔板201可将壳体200的侧壁分成上下两部分,第一腔室203对应的侧壁位于第一隔板201的上方,并与第一隔板201的上侧面和壳体200的顶壁固定连接,第二腔室205对应的侧壁位于第一隔板201的下方,并与第一隔板201的下侧面和壳体200的底壁206固定连接。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隔板201也可设置于壳体200的相对的侧壁之间,第一隔板201连接在壳体200的侧壁的内侧面上,并将壳体200分成第一腔室203和第二腔室205。
第一腔室203可用于安装空气源热泵空调的电控盒100。电控盒100包括盒体和电控组件,盒体可以是塑料盒,以降低盒体的重量,盒体的形状可以是任意形状,具体的可以是长方体形、圆柱形等等。电控组件设置在盒体内,包括对空气源热泵空调进行智能控制的弱点元件以及对空气源热泵空调的强电进行转换等的强电元件。在本实施例中,电控组件包括滤波板、主控板和模块板。其中,主控板是用于对空气源热泵空调进行控制的电路板,其属于弱点元件,具有信号采集、信号处理及整机控制等功能;滤波板可对输入、输出的强电信号进行处理,防止外部电网干扰空气源热泵空调的运行,也防止空气源热泵空调内部输出的电信号对电网造成干扰。模块板具有对压缩机400的变频驱动控制功能和对交流、直流电转换控制功能等,其可以实现空气源热泵空调的变频运行,以及交流和直流电的转换。
第一换热器600可以是水换热器,也即用户侧的介质循环管路内的流动介质为水。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用户侧的介质循环管路内的流动介质也可以不是水,例如,可以是换热油等,相应的第一换热器600也即是其他介质的换热器。本实施例以第一换热器600为水换热器为例进行说明。第一换热器600包括冷媒管路和水流管路。冷媒管路用于空气源热泵关空调的冷媒的循环,水流管路用于与用户侧的介质循环管路也即水循环管路连通,实现用户侧换热介质的循环。
进一步地,空气源热泵空调还包括驱动泵500和连接管路,连接管路与第一换热器600连接并连通,连接管路用于与用户侧的介质循环管路连通,以为用户侧的换热介质提供循环的驱动力。驱动泵500连接于连接管路上,且驱动泵500位于第二腔室205内或驱动泵500位于壳体200的外侧。
驱动泵500具体可以是常见的水泵。驱动泵500壳设置于第二腔室205内,与壳体200集成为一体结构,驱动泵500也可设置于壳体200的外侧的连接管路上。驱动泵500设置于壳体200的外侧的连接管路上时,驱动泵500也可安装于壳体200的外侧侧壁上,以与壳体200集成为一体,自然驱动泵500也可固定在用户侧的相应设备上。
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1和图2所示,驱动泵500设置于第二腔室205内,且位于第一换热器600的上方。
进一步地,驱动泵500与压缩机400沿平行于第二腔室205的底壁206的方向依次布置。
驱动泵500和压缩机400可以分别固定于第二腔室205的侧壁上,也可以通过支撑件进行固定。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参照图1所示,第二腔室205具有第一侧壁,第一侧壁沿上下方向延伸,第一侧壁上设置有第一支撑板210,第一支撑板210沿垂直于第一侧壁的方向延伸于第二腔室205内,驱动泵500和压缩机400设置于第一支撑板210上。
其中,第二腔室205的第一侧壁可以是第二腔室205的任意一个侧壁。第一支撑板210与底壁206之间形成安装第一换热器600的安装空间,第一支撑板210的上侧设置有用于安装压缩机400的第一支撑位2101,第一换热器600可以是侧向沿底壁206滑动至安装空间内,压缩机400可通过螺钉固定在第一支撑位2101上。
进一步地,由于驱动泵500检修和维修较为频繁,为了便于驱动泵500的拆卸和安装,本实施例第一支撑板210上设置有第二支撑板220,第二支撑板220能够沿第一支撑板210的板面滑动,并在滑动到位后,第二支撑板220与第一支撑板210固定连接;驱动泵500固定于第二支撑板220上。
可选的,本实施例空气源热泵空调还具有第三腔室204,第三腔室204与第二腔室205沿水平方向并列设置。空气源热泵空调还包括第二换热器310,第二换热器310设置于第三腔室204内,第二换热器310用于实现空气源热泵空调与空气之间的热交换。
参照图1所示,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二腔室205和第三腔室204可以沿壳体200的左右方向依次设置,其中,第三腔室204可以位于第二腔室205的左侧,第三腔室204也可位于第二腔室205的右侧。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二腔室205和第三腔室204也可以沿壳体200的前后方向依次设置,其中,第三腔室204可以位于第二腔室205的后侧,第三腔室204也可位于第二腔室205的前侧。
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1所示,壳体200具有第二隔板202,第二隔板202平行于壳体200的左侧壁和右侧壁设置,第二隔板202的上端与第一隔板201连接,第二隔板202的下端与底壁206连接,第二隔板202的左侧形成第三腔室204,第二隔板202的右侧形成第二腔室205。
第二换热器310也即是第二换热器310,第二换热器310可以是翅片换热器。为了保证第二换热器310内的冷媒与空气的换热效率,通常空气源热泵空调对应于第二换热器310还可设置有风叶组件300,风叶组件300设置在第三腔室204内。具体的,第二换热器310可半包围的围设在风叶组件300的外侧,参照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换热器310呈L型设置在第三腔室204内,并靠近形成第三腔室204的左侧壁和后侧壁设置。风叶组件300用于促进空气流动。风叶组件300可以是轴流风机等构件,其包括风叶和驱动件,驱动件可以是电机配合传动件的形式,驱动件与风叶连接,以驱动风叶转动,从而使空气在第二换热器310周围产生流动,使得第二换热器310能够与流动的空气接触,进而提高换热效果。
第一隔板201形成第二腔室205和第三腔室204的顶壁,并形成第一腔室203的底壁206;第二隔板202形成第三腔室204的右侧壁,并形成第二腔室205的左侧壁;第一腔室203的顶壁与壳体200的顶壁一致,第二腔室205和第三腔室204的底壁206与壳体200的底壁206一致。第二隔板202可直接置于壳体200的侧壁的内侧面之间,也可以凸出于壳体200的侧壁,并将壳体200的侧壁分成以第二隔板202为界的间断的侧壁。
第一支撑板210可安装于第二隔板202朝向第二腔室205的侧面上,此时第二隔板202也即是第一侧壁。具体的,第二隔板202可以与第一支撑板210相对固定设置,其中,第二隔板202与第一支撑板210可以是不可拆卸连接,不可拆卸的方式可以是第二隔板202与第一支撑板210通过焊接连接,或者第二隔板202与第一支撑板210一体成型加工而成等;第二隔板202与第一支撑板210也可以是可拆卸的连接,可拆卸的方式可以是第二隔板202与第一支撑板210螺接、卡接,或第一支撑板210搭接支撑在第二隔板202上等。
第一支撑板210可以是中部与第二隔板202连接,第一支撑板210的两端分别远离第二隔板202设置,此时第一支撑板210与第二隔板202形成“十”字交叉设置。参照图3所示,第一支撑板210可以是一端与第二隔板202连接,另一端远离第二隔板202设置,此时第一支撑板210位于第二隔板202的一侧。由于第一支撑板210设置在第二隔板202的一侧,更有利于空气源热泵空调的构件布置,所以本实施例主要以第一支撑板210可以是一端与第二隔板202连接进行说明。
第一支撑板210被第二隔板202支撑,在第二隔板202的支撑作用下,第一支撑板210远离第二隔板202可以端部悬空设置并支撑压缩机400。也即,第一支撑板210可仅依靠第二隔板202的作用而对压缩机400和水泵实现支撑。换言之,第一支撑板210可在第二隔板202的支撑作用下独立对压缩机400实现支撑,这样第一支撑板210远离第二隔板202的一端可不设置相应的支撑结构,相应的,安装空间远离第二隔板202的一侧不会因为支撑结构而受限,第一换热器600可从远离第二隔板202的一侧进出安装空间,方便了第二腔室205内的第一换热器600的拆卸和安装,提高了第一换热器600和压缩机400维修更换的操作便捷性和效率。
在一种第二隔板202与第一支撑板210的安装方式中,第二隔板202上设置有多个固定位,固定位的数量不少于三个,多个固定位的依次连线呈多边形设置,也即多个固定位中至少存在一个固定位与其中另外的两个固定位在水平方向上非共线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其中一个固定位与另外两个固定位在水平方向上非共线设置,这样至少可以形成三角形支撑,使得第一支撑板210设置在第二隔板202上时,即使第一支撑板210远离第二隔板202的端部悬空,第一支撑板210依然具有较好的支撑稳定性。具体而言,第二隔板202上可以设置有三个固定位,三个固定位散落在同一水平面上,且依次连线形成三角形,也即三个固定位非共线设置。第二隔板202上也可以设置有四个固定位,此时,四个固定位可散落在同一水平面上,其依次连线能够形成四边形或三角形。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隔板202上也可以设置多于四个的固定位,在此不再一一例举。同时,多个固定位不限于散落在同一水平面上的方式,也可在竖直方向上具有一定的高度差,只要能稳定支撑第一支撑板210即可。
固定位的结构可以有多种,具体的,固定位可以是在第二隔板202上凸出的凸部,此时第一支撑板210可支撑在凸部上,第一支撑板210与凸部之间可以通过螺钉等方式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板210也可仅仅依靠凸部的支撑搭接在凸部的上方。固定位也可以是第二隔板202上设置的卡槽213,此时第一支撑板210对应于卡槽213设置有卡凸,第一支撑板210通过卡凸卡接在卡槽213内,从而连接在第二隔板202上。固定位也可以是第二隔板202上设置的固定孔,第一支撑板210直接通过螺钉等穿过第一支撑板210上的相应结构与固定孔实现连接。
可选的,参照图3、图4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二隔板202包括第二支撑面2022和第一支撑面2021,第二支撑面2022和第一支撑面2021相互连接,并呈角度设置,第一支撑面2021上设置有第一支撑子部2023,第二支撑面2022上设置有第二支撑子部2024,第二支撑子部2024和第一支撑子部2023分别位于第二支撑面2022与第一支撑面2021形成的空间内,且第一支撑子部2023与第一支撑面2021连接,第二支撑子部2024与第二支撑面2022连接。第二支撑子部2024和第一支撑子部2023形成支撑部,用于支撑第一支撑板210。
其中,参照图3、图4和图6所示,第二支撑面2022和第一支撑面2021可以均沿竖直方向延伸,同时第一支撑面2021的一侧边缘和第二支撑面2022的一侧边缘对齐连接,第一支撑面2021与第二支撑面2022相互垂直设置。第一支撑子部2023可通过卡接、焊接、螺接等方式安装在第一支撑面2021上,第二支撑子部2024也可通过卡接、焊接、螺接等方式安装在第二支撑面2022上。第一支撑板210可以通过螺接、焊接、卡接等方式安装在第一支撑子部2023和第二支撑子部2024上。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子部2023的上方设置有支撑面,第二支撑子部2024的上方也设置有支撑面,支撑面呈水平延伸,支撑面与第一支撑板210水平贴合,支撑面相当于形成了多个固定位。
为了提高第一支撑板210的支撑稳定性,参照图4所示,第一支撑子部2023沿垂直于第二支撑面2022的方向延伸的长度较长,且第二支撑子部2024设置于第二支撑面2022远离第一支撑面2021的一端。
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5所示,第一支撑子部2023上设置有两个螺钉孔2025,第二支撑子部2024上设置有一个螺钉孔2025,第一支撑板210通过螺钉配合三个螺钉孔2025固定在第二支撑子部2024和第一支撑子部2023上。
需要说明的是,固定位可以设置在第二支撑子部2024和第一支撑子部2023上,或者第二支撑子部2024和第一支撑子部2023自身相当于形成了多个固定位。在本实施例中,形成于第一支撑子部2023上的固定位为第一固定位,形成于第二支撑子部2024上的固定位为第二固定位。
参照图9、图11和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支撑板210大致呈L型设置,第一支撑板210较宽的一端为第一支撑位2101,用于安装压缩机400,第一支撑板210较窄的一端为第二支撑位2102,用于安装驱动泵500。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第一支撑板210形成第一支撑位2101和第二支撑位2102,使得第一支撑板210可同时安装压缩机400和水泵,也即驱动泵500和压缩机400,有利于构件的紧凑设置,进而降低壳体200的体积和占用空间。
在一种第二支撑板220的安装方式中,第二支撑板220上设置有第一固定件221,也即驱动泵500安装在第二支撑板220上。驱动泵500具体可通过螺钉固定在第二支撑板220上。第一支撑板210上设置有第二固定件211,第二支撑板220能够沿第一支撑板210的板面滑动,并能够滑动至第二支撑位2102。在第二支撑板220滑动至第二支撑位2102后,第二支撑板220通过第一固定件221和第二固定件211配合固定在第一支撑板210上。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支撑板220能够相对第一支撑板210,沿第一支撑板210的板面滑动,也即第二支撑板220能够沿水平方向滑动,进而移动至第二支撑位2102上,这样驱动泵500的安装不受压缩机400的影响,也不受上下空间的影响,可以在驱动泵500的上方或下方均设置其他构件,有利于空气源热泵空调的小型化设计。
具体而言,在需要安装驱动泵500时,先将驱动泵500固定在第二支撑板220上,然后推动第二支撑板220沿第一支撑板210的板面滑动,使第二支撑板220滑动至第二支撑位2102,然后将第二固定件211和第一固定件221配合固定。
为了便于驱动泵500的维修或检修,需要驱动泵500能够拆卸,进一步的,本实施例第二固定件211与第一固定件221可拆卸连接。这样在需要拆卸驱动泵500时,将第一固定件221和第二固定件211拆卸开,然后再将第二支撑板220沿第一支撑板210的板面滑动出第二支撑位2102,即可将驱动泵500取出。
其中,第二固定件211和第一固定件221的可拆卸连接方式有多种,可以是两者卡接连接、螺纹连接等等。第一固定件221可以是第二支撑板220的本身结构的一部分,也可以是在第二支撑板220上额外的构件。第二固定件211也可以是第一支撑板210的本身结构的一部分,或在第一支撑板210上额外设置构件。
优选的,第一固定件221与第二固定件211能够沿水平方向相互连接,以便于从侧面进行安装操作。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空气源热泵空调还包括第一紧固件,第一紧固件用于使第一固定件221与第二固定件211可拆卸连接。具体的,第二支撑板220滑动至第二支撑位2102后,第二固定件211与第一固定件221在水平方向上相抵,第一紧固件用于沿水平方向穿过第二固定件211与第一固定件221,以使第二固定件211与第一固定件221可拆卸固定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支撑板220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折边,第一折边向下凸出,该第一折边形成第一固定件221,第一支撑板210的自身周向侧壁的一端形成第二固定件211。在第二支撑板220滑动至第二支撑位2102上时,第二固定件211与第一固定件221相抵。具体的,第一紧固件为螺钉,第一固定件221上以及第二固定件211上对应设置有螺纹孔214,螺钉穿设在螺纹孔214内。
参照图12所示,第二支撑板220移动至第二支撑位2102上时,第一固定件221抵接在第二固定件211上,也即,第一折边抵接在第一支撑板210的周向侧壁上,此时通过螺钉穿过第一折边以及第一支撑板210的与第一折边抵接的周向侧壁,即可将第二支撑板220固定在第一支撑板210上。
进一步地,参照图9所示,本实施例第一支撑板210上还设置有第一配合件212,第二支撑板上设置有第二配合件222,第二配合件222与第一配合件212能够配合,以使第二支撑板能够沿第一支撑板210的板面的某一方向(定义为第一方向)滑动,且限制第二支撑板沿其他方向也即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移动。其中,垂直于第一方向的其他方向,包括水平方向的第二方向以及竖直方向。
第二配合件222与第一配合件212在拆卸和安装驱动泵时,可对第二支撑板在第一支撑板上的滑动起到较好的导向作用,使得第二支撑板能够沿第一方向快速移动到第二支撑位上,不仅可以定位第二支撑板的安装位置,同时在第二支撑板滑动至第二支撑位2102上时,第一固定件与第二固定件上的螺纹孔能够被定位进而对应并对齐,以便于使用螺钉将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211连接。
第一配合件212与第二配合件222的配合方式有多种,具体可以是导轨与滑动的配合方式,此时,可以在第一支撑板上设置导轨,在第二支撑子部上设置滑块,滑块能够卡接至滑轨上,并能够沿滑轨沿第一方向移动。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9所示,第一配合件212设置有卡槽,卡槽的槽口朝向第一支撑板的板面的第二方向设置,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第二配合件能够可滑动的插设在卡槽内。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是水平面上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卡槽的槽口朝向第二方向设置,这样卡槽的上侧部分和下侧部分可限制第二配合件在上下方向的移动,同时卡槽又可定位第二配合件在第二方向的位置,使得第二配合件尽可能仅沿第一方向滑动。
具体的,参照图10所示,第一配合件212包括连接部2121和限制部2122,连接部2121与第一支撑板固定连接,连接部2121的一端向上翻折部2123,限位部连接在翻折部2123上,限位部与连接部2121平行设置,翻折部2123、限制部2122和连接部2121形成卡槽,卡槽的槽口与翻折部2123相对设置。限位部与连接部2121在第一方向左端未连接,也即贯通设置,第二配合件222可从卡槽的左端插入卡槽内。
第二配合件222具体可以是第二支撑板向下的横向弯折边等结构。
为了更好的定位第二支撑板的安装,参照图9所示,第一配合件212包括两个,两个第一配合件212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第二支撑板上相应设置有两个第二配合件。其中,两个第一配合件212的槽口可以相对设置,此时,两个第二配合件222能够相互面向设置于两个第一配合件212的卡槽内。参照图9所示,两个第一配合件212的槽口也可相互背离设置,此时,两个第二配合件222能够相互背离设置于两个第一配合件212的卡槽内。本实施例主要以两个第一配合件212的槽口相互背离为例进行说明。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两个第二配合件222和两个第一配合件212,使得第二支撑板的两侧被限制并导向,第二支撑板在滑动过程中的稳定性更高。尤其是,两个第一配合件212的槽口相互背离设置的方案中,第二配合件222仅能够沿第一配合件212的卡槽的左端的贯通位置进入第一配合件212,在第二支撑板滑动过程中,在两侧的第一配合件212和第二配合件222的作用下,第二支撑板不能沿第二方向移动,也不能沿竖直方向移动,从而仅能够沿第一方向滑动。
本实施例空气源热泵空调,第二支撑板未设置第一固定件的一端的下沿应当高于第一固定件的下沿,以使第一固定件能够与第二固定件从侧面抵接。具体安装驱动泵的过程为,驱动泵安装在第二支撑板上,第二支撑板未设置第一固定件的一端朝向前,设置有第一固定件的一端朝向后,然后推动第二支撑板沿第一方向滑动,在第二支撑板滑动至第二支撑位2102上时,第一固定件与第二固定件抵接,然后通过螺钉横向穿入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211的螺纹孔,将两者固定连接。在第二支撑板滑动至第二支撑位2102上时,第二支撑板未设置第一固定件的一端位于在第一支撑板的上侧。
在安装与拆卸驱动泵时,只需拆装第二支撑板即可。由于第一配合件212和第二配合件222的配合作用,在实际操作时仅需要一颗螺钉固定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211,即可完成第二支撑板的紧固,操作方便、快捷,且螺钉可以横向进行装配,以紧固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211,相比螺钉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的安装方式,操作更加便捷。同时,第二支撑板采用横向滑动装卸方式,第二配合件和第一配合件能够配合上下压紧,在安装与拆卸驱动泵支撑板时,只需水平滑动第二支撑板即可,提高驱动泵的拆装效率。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一支撑板将第二腔室分割为上下两个部分,下侧设置用于设置第一换热器600,上侧设置有压缩机与驱动泵,进一步提高了壳体的空间利用率,有利于空气源热泵空调的小型化设计。
可选的,本实施例空气源热泵空调还可包括第三支撑板230,第三支撑板230的一端与底壁连接,另一端与第一支撑板连接。
为了便于第一换热器600的安装和拆卸,第三支撑板230与第一支撑板210和底壁均可拆卸连接。
具体的,第三支撑板230可与底壁卡接、螺钉连接,第三支撑板230与第一支撑板210之间也可通过卡接、螺钉等方式连接。
第三支撑板230可辅助支撑第一支撑板,使得第一支撑板具有更高的支撑稳定性。参照图6所示,第三支撑板230可单独、横向进行装卸,在拆卸第三支撑板230后,第二隔板上的固定位或支撑部依然可承载第一支撑板及其之上的所有部件,换言之,第三支撑板230拆卸后,第一支撑板依然能够稳定支撑压缩机和驱动泵。继续参照图6,在需要拆卸第一换热器600时,可将第三支撑板230上拆卸下来,再独自拆卸第一换热器600,此操作不会对其他部件造成影响,提高了第一换热器600的装卸维修效率。
可选的,本实施例第二支撑板上还可设置有支撑驱动泵的垫片。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三腔室和第二腔室之间具有一定的缝隙,这些缝隙可以是第二隔板与第一隔板201或者底壁连接处本来形成的小缝隙,而不需要人为加工,缝隙使得第三腔室和第二腔室之间能够有气流流动。在风叶组件开启时,第二腔室的气流可以流向第三腔室,从而有利于压缩机和驱动泵的散热。另外,驱动泵也可设置有散热风扇,以能够尽快对驱动泵进行散热,在驱动泵设置有散热风扇时,可在壳体200对应于第二腔室的侧壁上设置相应的格栅状的通风口,以有利于气体流动。
本实施例空气源热泵空调的第一换热器600可以是套管式换热器,套管式换热器沿竖直方向也即上下方向呈螺旋状盘绕在底壁上。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3、图14、图15和图16所示,第二腔室的底壁,也即底壁对应于第二腔室的位置上设置有第三固定件240,第三固定件240用于固定第一换热器600。具体的,第一换热器600上固定有第四固定件250,第一换热器600能够沿第二腔室的底壁滑动,第一换热器600沿第二腔室的底壁滑动到位后,第三固定件240和第四固定件250配合连接,以将第一换热器600固定在第二腔室205的底壁上。
继续参照图13、图14、图15和图16,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固定件240包括第一限位部241和第一安装部242,第一限位部241和第一安装部242均固定底壁上,第一限位部241上设置有压紧槽,压紧槽的槽口水平设置。第四固定件250包括第二限位部251和第二安装部252,第二限位部251和第二安装部252均与第一换热器600固定连接,在第一换热器600沿第二腔室的底壁的滑动的作用下,第二限位部251能够插入压紧槽内,第二安装部252能够与第一安装部242配合固定连接。
其中,第二限位部251插入压紧槽内时,第二限位部251可在第一限位部241的作用下被压紧,从而使得第一换热器600无法进行竖直方向的移动;第一安装部242和第二安装部252之间固定连接,可将第一换热器600完全固定在底壁上。
第二限位部251和第一限位部241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第一限位部241和多个第二限位部251一一对应设置。第一安装部242和第二安装部252之间可以是卡接、螺接等可拆卸连接的方式,以便于拆卸第一换热器600。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安装部242和第二安装部252通过第二紧固件固定连接,第二紧固件可以是螺钉。
第一安装部242和第二安装部252的数量可以是相对应的一个,也可以是一一对应的多个。在有多个(两个及以上)第一限位部241配合第一限位部241进行压紧配合的情况下,可仅设置一个第一安装部242和第二安装部252,这样可通过一个螺钉即可实现第一换热器600的固定,操作方便快捷。
第四固定件250的第二限位部251和第二安装部252可以是分体结构,也可以是一体构造。参照图13所示,在第四固定件250的第二限位部251和第二安装部252为一体构造时,第二限位部251和第二安装部252呈L型的板状设置,其中,第二安装部252竖直设置,并与第一换热器600的内侧固定连接,第二限位部251设置在第二安装部252的下侧,并大致水平设置,第二安装部252可通过水平穿设的螺钉与第一安装部242固定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四固定件250的第二限位部251和第二安装部252为一体构造时,第四固定件250的数量为多个,每个第四固定件250的第二限位部251可均配合一个第一限位部241进行压紧固定,多个第四固定件250中可以仅有一个第二安装部252配合有第一安装部242通过第二紧固件进行紧固。
进一步地,第一安装部242和第二安装部252可沿水平方向抵接,以使螺钉可以沿水平方向穿入第一安装部242和第二安装部252,提高装配的便捷性。本实施例空气源热泵空调的水侧换热器在装配或拆卸时,可仅需拆装横向螺钉,水平滑动第一换热器600,即可实现快速安装或拆卸第一换热器600,而避免传统由上打螺钉的拆装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由于第三支撑板230可横向拆卸,且拆卸后对其他部件无影响,因此在整机中,第一换热器600便于拆除的同时,不会对其他部件造成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固定件240的第一限位部241和第一安装部242可以直接设置在底壁上,也可设置在固定板243上,固定板243与底壁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的壳体200的后侧壁、左侧壁、前侧壁和右侧壁均可以是可拆卸设置,以便于通过拆卸相应的侧壁,进而拆卸与侧壁相邻的内部构件。例如,参照图1所示,右侧壁可拆卸设置,这样在需要拆卸驱动泵、压缩机或第一换热器600时,可将右侧壁从壳体200拆卸下来,然后再拆卸驱动泵、压缩机或第一换热器600,操作方便快捷。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设计需求,后侧壁、左侧壁、前侧壁和右侧壁四者中也可以仅有一者、二者或三者可拆卸设置。
本实施例空气源热泵空调的连接管路包括进介质管510和出介质管520,进介质管510与第一换热器600的介质进口连接并连通,出介质管520与第一换热器的介质出口连接并连通;在上下方向上,进介质管510的进口的设置位置位于进介质管510的最高处,且高于出介质管520的最高位置和第一换热器600的最高位置,出介质管520的出口的设置位置位于出介质管520的最低处,且低于进介质管510的最低位置和第一换热器600的最低位置。这样设置,在空气源热泵空调不使用时,空气源热泵空调内的所有水均能够经出介质管520的排水口排出,不会出现存水的情况,也不易出现存气的情况。
具体的,第一腔室203的顶壁或侧壁上设置有第一管口,进介质管510的进口对应的一端设置在第一管口内,第二腔室205的侧壁或底壁206上设置有第二管口,出介质管520的出口对应的一端设置在第二管口内。
其中,第一管口和进介质管510可以间隙配合,第二管口与出介质管520可以间隙配合,以便于在拆卸第一管口对应的侧壁或顶壁时,不会对进介质管510产生影响,在拆卸第二管口对应的顶壁或底壁206时,不会对出介质管520产生影响。
优选的,第一管口和第二管口朝向壳体200的左侧或右侧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管口和第二管口均设置于壳体200的右侧。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管口和第二管口朝向壳体200的左侧或右侧,也即进介质管510和出介质管520设置在壳体200的左侧壁或右侧壁,相比于进介质管510和出介质管520设置在壳体200后侧的方式,空气源热泵空调在安装时,可更加贴近墙体,且进介质管510和出介质管520接入家庭户内的介质循环管路时的操作空间更大,操作更加便捷。
其中,驱动泵500可以连接于进介质管510上,也可连接于出介质管520上。
参照图1所示,进介质管510可以设置成具有沿上下方向的上下延伸部,此时,进介质管510的进口高于进介质管510的出口。为了避免出现存水和存气,进介质管510设置成介质自进入侧至流出侧在竖直方向上的流动路径依次降低。需要说明的是,在该种情况下,进介质管510可以是整根管沿竖直方向设置或倾斜设置,也可以是管的部分位置水平设置,部分位置竖直或倾斜设置,也即进介质管510可以具有水平流动路径和竖直流动路径。其中,进介质管510上也可具有弯部,但需要注意弯部仅具有水平方向弯折,不具有向上或向下的弯折,以使介质自进介质管510的进口至进介质管510的出口始终沿从高到低的方向流动,这样进介质管510没有存气弯和存水弯,避免了进介质管510出现存水或存气的情况。
进介质管510也可设置成始终沿水平方向设置,这样介质自进介质管510的进口至进介质管510的出口始终沿水平方向流动,进介质管510也没有存气弯和存水弯,避免了进介质管510出现存水或存气的情况。
出介质管520可以设置成具有沿上下方向的上下延伸部,此时,出介质管520的进口高于出介质管520的出口。为了避免出现存水和存气,出介质管520设置成介质自进入侧至流出侧在竖直方向上的流动路径依次降低。需要说明的是,在该种情况下,出介质管520可以是整根管沿竖直方向设置或倾斜设置,也可以是管的部分位置水平设置,部分位置竖直或倾斜设置,也即出介质管520可以具有水平流动路径和竖直流动路径。出介质管520上也可具有弯部,但需要注意弯部仅具有水平方向弯折,不具有向上或向下的弯折,以使介质自出介质管520的进口至出介质管520的出口始终沿从高到低的方向流动,这样出介质管520没有存气弯和存水弯,避免了出介质管520出现存水或存气的情况。
参照图1所示,出介质管520也可设置成始终沿水平方向设置,这样介质自出介质管520的进口至出介质管520的出口始终沿水平方向流动,出介质管520也没有存气弯和存水弯,避免了出介质管520出现存水或存气的情况。
进一步地,参照图2所示,第三腔室204内设置有排水口和电热管。排水口设置于第三腔室204的底壁206上,电热管可靠近于排水口设置。排水口用于排出第三腔室204内的雨水或第二换热器310滴落的冷凝水。在冬日比较寒冷时,第三腔室204内的排水口常因为结冰而被堵塞,电热管设置于第三腔室204内,可对第三腔室204进行加热,进而可将排水口的冰融化,保证了排水口在冬季的排水性能。
具体的,电热管可通过卡扣的方式安装于第三腔室204的底壁206或侧壁靠近底壁206的位置上,电热管的两端为接线端,接线端用于连接电线。电热管的接线端向上翘起,以避免电热管的接线端接触第三腔室204内的积水,提高了电热管的安全性能。
本实施例空气源热泵空调还可在第一换热器600的冷媒管路和第二换热器310之间设置膨胀阀,以将高压气体转换成低压气体。空气源热泵空调能够实现制冷也可以实现制热。
空气源热泵空调在制热时,压缩机400、第一换热器600的冷媒管路、膨胀阀和第二换热器310依次通过冷媒管道串联,并形成闭合回路。制热的工作原理大致为:压缩机400将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输送至第一换热器600的冷媒管路,冷媒管路内的冷媒与水流管路内的水流完成热交换,冷媒管路输出低温高压(低温是相对于高温而言的,低温也可认为是常规的中温))的液态冷媒,低温高压的液态冷媒经膨胀阀变成低压的液态冷媒,液态冷媒在第二换热器310气化吸热后进入压缩机400,完成一次制热、换热过程。
空气源热泵空调在制冷时,压缩机400、第二换热器310、膨胀阀和第一换热器600的冷媒管路依次通过冷媒管道串联,并形成闭合回路。制冷的工作原理大致为:压缩机400将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输送至第二换热器310的冷媒管路,第二换热器310内的冷媒与空气进行热交换后,输出低温高压的液态冷媒,低温高压的液态冷媒经膨胀阀变成低压的液态冷媒,液态冷媒流入第一换热器600的冷媒管路,在第一换热器600内,液态冷媒与水流管路内的水流完成热交换气化吸热后进入压缩机400,完成一次制冷、换热过程。
在制热过程中,第二换热器310相当于蒸发器,在制冷过程中,第二换热器310相当于冷凝器。制冷或制热过程的切换,可通过压缩机400的冷媒出口连接四通阀实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2)

1.一种空气源热泵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200),所述壳体(200)具有第一腔室(203)和第二腔室(205),所述第二腔室(205)位于所述第一腔室(203)的下方;
第一换热器(600),设置于所述第二腔室(205)的底壁(206)上,所述第一换热器(600)用于所述空气源热泵空调与用户侧之间的热交换;
压缩机(400),设置于所述第二腔室(205)内,且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器(600)的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源热泵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源热泵空调还包括驱动泵(500)和连接管路,所述第一换热器(600)通过所述连接管路与所述用户侧的介质循环管路连通;
所述驱动泵(500)连接于所述连接管路上,且所述驱动泵(500)位于所述第二腔室(205)内或所述驱动泵(500)位于所述壳体(200)的外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源热泵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泵(500)设置于所述第二腔室(205)内,且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器(600)的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源热泵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泵(500)与所述压缩机(400)沿平行于所述第二腔室(205)的底壁(206)的方向依次布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源热泵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腔室(205)具有第一侧壁,所述第一侧壁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第一侧壁上设置有第一支撑板(210),所述第一支撑板(210)沿水平方向延伸于所述第二腔室(205)内,所述驱动泵(500)和所述压缩机(400)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板(210)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源热泵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210)上设置有第二支撑板(220),所述第二支撑板(220)能够沿所述第一支撑板(210)的板面滑动,并在滑动到位后,所述第二支撑板(220)与所述第一支撑板(210)固定连接;
所述驱动泵(500)通过所述第二支撑板(220)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板(210)上。
7.根据权利要求2-6任一项所述的空气源热泵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路包括进介质管(510)和出介质管(520),所述进介质管(510)与所述第一换热器(600)的介质进口连接并连通,所述出介质管(520)与所述第一换热器(600)的介质出口连接并连通;
在竖直方向上,所述进介质管(510)的进口的设置位置位于所述进介质管(510)的最高处,且高于所述出介质管(520)的最高位置和所述第一换热器(600)的最高位置,所述出介质管(520)的出口的设置位置位于所述出介质管(520)的最低处,且低于所述进介质管(510)的最低位置和所述第一换热器(600)的最低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气源热泵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介质管设置成介质自所述进介质管的进口至所述进介质管的出口在竖直方向上的流动路径依次降低,或所述进介质管设置成介质自所述进介质管的进口至所述进介质管的出口始终沿水平方向流动;
所述出介质管设置成介质自所述出介质管的进口至所述出介质管的出口在竖直方向上的流动路径依次降低,或所述出介质管设置成介质自所述出介质管的进口至所述出介质管的出口始终沿水平方向流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气源热泵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室(203)的顶壁或侧壁上设置有第一管口,所述进介质管(510)的进口对应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管口内,所述第二腔室(205)的侧壁或底壁(206)上设置有第二管口,所述出介质管(520)的出口对应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二管口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气源热泵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口和所述第二管口朝向所述壳体(200)的左侧或右侧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源热泵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200)还具有第三腔室(204),所述第三腔室(204)与所述第二腔室(205)沿水平方向并列设置;
所述空气源热泵空调还包括第二换热器(310),所述第二换热器(310)设置于所述第三腔室(204)内,所述第二换热器(310)用于所述空气源热泵空调与空气之间的热交换。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气源热泵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腔室(204)内设置有排水口和电热管(700)。
CN202211482412.4A 2022-11-24 2022-11-24 空气源热泵空调 Pending CN11578994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482412.4A CN115789946A (zh) 2022-11-24 2022-11-24 空气源热泵空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482412.4A CN115789946A (zh) 2022-11-24 2022-11-24 空气源热泵空调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89946A true CN115789946A (zh) 2023-03-14

Family

ID=854410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482412.4A Pending CN115789946A (zh) 2022-11-24 2022-11-24 空气源热泵空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789946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109214A1 (zh) * 2022-11-24 2024-05-30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空气源热泵空调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109214A1 (zh) * 2022-11-24 2024-05-30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空气源热泵空调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152154B2 (ja) 冷媒冷却構造
KR100462052B1 (ko) 액체탱크를가진응축기구조
EP3054225B1 (en) Outdoor unit of air conditioner
CN115789946A (zh) 空气源热泵空调
KR20110065979A (ko) 냉이온 정수기의 냉각유닛
EP2057424B1 (en) Water cooling type air conditioner
CN101087979A (zh) 空调装置的室外机
EP3182024B1 (en) Air guide for air conditioner
CN218936546U (zh) 空气源热泵空调
CN115789996A (zh) 安装结构及空气源热泵空调
CN212805855U (zh) 一种进出风口能够互换的机柜空调
CN115789947A (zh) 空气源热泵空调
CN115789937A (zh) 空气源热泵空调
CN214841187U (zh) 一种风管式空调室内机
CN115789798A (zh) 电控盒及空气源热泵空调
WO2024109214A1 (zh) 空气源热泵空调
CN213395616U (zh) 一种室内空调器
CN218820686U (zh) 空调室外机
CN220883996U (zh) 驻车空调
CN218820683U (zh) 空调室外机
CN217357206U (zh) 空调内机及空调
CN219083274U (zh) 空调外机中的固定结构、空调外机及空调器
CN219494258U (zh) 空调室外机
CN220250286U (zh) 新风空调器
CN220552158U (zh) 压机仓结构及冰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