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789947A - 空气源热泵空调 - Google Patents
空气源热泵空调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789947A CN115789947A CN202211483126.XA CN202211483126A CN115789947A CN 115789947 A CN115789947 A CN 115789947A CN 202211483126 A CN202211483126 A CN 202211483126A CN 115789947 A CN115789947 A CN 11578994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exchanger
- fixing
- limiting
- air conditioner
- heat pump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空气源热泵空调,涉及空调设备技术领域,该空气源热泵空调包括壳体和换热器组件,壳体包括水平设置的安装部,安装部上设置有第一固定件和第一限位件,换热器组件包括换热器,换热器上设有第二固定件和第二限位件;第一限位件与第二限位件沿水平方向插接配合,第一固定件与第二固定件沿水平方向固定连接;在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的配合作用下,可采用较少的水平固定连接位置,即可实现换热器的稳定固定,降低螺钉等紧固件的使用量,提高安装效率和操作便捷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气源热泵空调。
背景技术
本部分提供的仅仅是与本发明相关的背景信息,其并不必然是现有技术。
主机和水力模块集成为一体的空气源热泵空调,由于占用空间较小,而备受消费者青睐。换热器是空气源热泵空调的重要部件,目前,在一体式的空气源热泵空调中,其用于与用户室内循环水路连接的水侧换热器多采用螺钉自上向下固定的方式,这种固定方式通常需要使用多颗螺钉,安装维修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至少解决换热器安装效率低的问题。该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空气源热泵空调,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包括水平设置的安装部,所述安装部上设置有第一固定件和第一限位件;
换热器组件,包括换热器,所述换热器上设有第二固定件和第二限位件;
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所述第二限位件沿平行于所述安装部的方向插接配合,所述第一固定件与所述第二固定件沿平行于所述安装部的方向对接固定。
根据本发明的空气源热泵空调,由于第二固定件和第二限位件设置在换热器上,且第二限位件与第一限位件沿平行于安装部的方向插接配合,在安装换热器时,可通过平移换热器,将设置在换热器上的第二限位件与安装部上的第一限位件插接配合,并同步将设置在换热器上的第二固定件移动至与第一固定件连接的位置,然后只需进一步将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沿平行于安装部的方向完成固定连接即可。在第二限位件与第一限位件的插接配合作用下,第二固定件和第一固定件的连接位置更加便于定位;且由于第二限位件与第一限位件插接配合,可使第一限位件限制第二限位件沿竖直方向的移动,从而换热器与安装部之间可采用较少的水平固定连接位置,即可实现换热器的稳定固定,降低螺钉等紧固件的使用量,提高安装效率,且换热器的整个安装过程,可均通过平行于所述安装部的方向完成,操作方便快捷。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空气源热泵空调,还可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气源热泵空调还包括紧固件,所述紧固件沿水平方向穿过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二固定件,并固定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二固定件。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紧固件与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二固定件可拆卸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一限位件设于所述安装部的上侧面,并且所述换热器位于所述上侧面上。
所述换热器组件能够在所述上侧面上滑动,使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所述第二限位件插接配合,所述第一固定件与所述第二固定件抵靠。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所述上侧面之间形成有插接空间,所述第二限位件插设并固定在所述插接空间内。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限位件分散间隔设置,所述第二限位件与所述第一限位件一一对应设置;
和/或,所述第一固定件的数量为至少一个。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上设置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与所述第二段呈“L”型设置,所述第一段竖直设置,所述第二段水平设置,所述第一段与所述换热器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段形成所述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二段形成所述第二限位件。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板还包括支撑部,所述支撑部与所述第一段背离所述的一端固定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板的数量为多块,所述安装部上与所述第二段相对应地设置有所述第一限位件,所述安装部上与一块所述安装板的所述第一段相对应地设置有所述第一固定件。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为套管式换热器,所述套管式换热器的套管以竖直方向为轴线呈螺旋状盘绕设置;
所述安装板设置在所述套管式换热器的螺旋状的空间内,并与所述套管固定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气源热泵空调还包括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一限位件均设置在所述固定板上,所述固定板与所述安装部固定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将所述壳体分为沿水平方向并列布置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换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二腔室,所述壳体的底壁对应于所述第二腔室的部分形成所述安装部。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隔板朝向所述第二腔室一侧的侧面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板连接在所述底壁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另一端之间;
所述换热器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下方,并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板靠近所述第一腔室的一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板可拆卸设置;
和/或,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沿第一方向并列设置,所述换热器能够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水平方向滑动至所述底壁上。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板上设置出管口,所述换热器的出水管设置在所述出管口内,并与所述出管口间隙配合。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所示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空气源热泵空调的内部示意图;
图2所示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安装过程的示意图;
图3所示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安装于底壁上的示意图。
图4所示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底壁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G部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安装板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固定板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水泵的安装示意图;
图9为图8的另一个角度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如下:
100-电控盒;
200-壳体;201-第二隔板;202-第一隔板;203-上腔室;204-第一腔室;205-第二腔室;206-底壁;2061-安装部;210-第一支撑板;211-第三固定件;212-第一配合件;214-螺钉孔;220-第三支撑板;221-第四固定件;222-第二配合件;230-第二支撑板;231-出管口;241-第一限位件;242-第一固定件;243-固定板;244-连接孔;245-插接空间;251-第二限位件;252-第二固定件;260-安装板;261-第一段;262-第二段;263-支撑部;
300-风叶组件;310-风侧换热器;
400-压缩机;
500-水泵;510-进水管;520-出水管;
600-换热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发明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发明,并且能够将本发明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应理解的是,文中使用的术语仅出于描述特定示例实施方式的目的,而无意于进行限制。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地指出,否则如文中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所述”也可以表示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括”、“包含”、“含有”以及“具有”是包含性的,并且因此指明所陈述的特征、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存在或者添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文中描述的方法步骤、过程、以及操作不解释为必须要求它们以所描述或说明的特定顺序执行,除非明确指出执行顺序。还应当理解,可以使用另外或者替代的步骤。
尽管可以在文中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多个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但是,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不应被这些术语所限制。这些术语可以仅用来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与另一区域、层或部段区分开。除非上下文明确地指出,否则诸如“第一”、“第二”之类的术语以及其它数字术语在文中使用时并不暗示顺序或者次序。因此,以下讨论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在不脱离示例实施方式的教导的情况下可以被称作第二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
为了便于描述,可以在文中使用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来描述如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者特征相对于另一元件或者特征的关系,这些相对关系术语例如为“内部”、“外部”、“内侧”、“外侧”、“下面”、“下方”、“上面”、“上方”等。这种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意于包括除图中描绘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者操作中装置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在图中的装置翻转,那么描述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方”的元件将随后定向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术语“在……下方”可以包括在上和在下的方位。装置可以另外定向(旋转90度或者在其它方向)并且文中使用的空间相对关系描述符相应地进行解释。
如图1至图9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空气源热泵空调,包括壳体200和换热器组件。壳体200包括水平设置的安装部2061,安装部2061上设置有第一限位件241和第一固定件242;换热器组件包括换热器600,换热器600设置有第二限位件251和第二固定件252;第二限位件251与第一限位件241沿平行于安装部2061的方向插接配合,第二固定件252与第一固定件242沿平行于安装部2061的方向对接固定,以使换热器600固定在安装部2061上。
其中,安装部2061水平设置,是以空气源热泵空调处于正常的水平放置状态时进行的限定,也即壳体200的底面水平设置时的状态进行的限定。沿平行于安装部2061的方向,也即是水平方向。
壳体200是空气源泵空调的构件的安装载体,其可以是任意形状。在本实施例中,壳体200为长方体型,其包括顶壁、底壁206和侧壁,侧壁的上端与顶壁连接,侧壁的下端与底壁206连接,侧壁配合顶壁和底壁206围合成容置功能构件的腔体。侧壁包括后侧壁、左侧壁、前侧壁和右侧壁,后侧壁、左侧壁、前侧壁和右侧壁依次首尾连接。为了便于对壳体200内的零件进行拆卸,通常可将侧壁设置为可拆卸的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涉及的上下、前后、左右等限定是以空气源热泵空调安装至使用环境后,以空气源热泵空调的方位进行的限定。具体的,空气源热泵空调靠近墙体等建筑物的一侧为后,与后侧相对的一侧为前,垂直于前后方向的另一水平方向为左右方向,竖直方向为上下方向。本实施例中,顶壁位于底壁206的上方,后侧壁、左侧壁、前侧壁和右侧壁中的方位词具有一定的方位限定,也即,后侧是壳体200面向后侧的侧壁,左侧壁是壳体200面向左侧的侧壁,前侧壁是壳体200面向前侧的侧壁,右侧壁是壳体200面向右侧的侧壁。
安装部2061可以是壳体200的底壁206的一部分,也可以是在壳体200上额外设置的支撑构件。在本实施例中,安装部2061是壳体200的底壁206的一部分。安装部2061水平设置可理解为,在空气源热泵空调处于实际安装环境时,安装部2061是水平设置的,通常空气源热泵空调在安装时,会将底壁206水平设置,所以安装部2061大致与底壁206平行或是底壁206的一部分。
本实施例的第二限位件251与第一限位件241的插接方向可设置为与换热器600的安装方向一致,以便于通过移动换热器600实现第一限位件241与第二限位件251的连接。第二限位件251与第一限位件241的配合,优选可以使第一限位件241沿竖直方向将第二限位件251压紧于安装部2061上。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限位件241与第二限位件251可沿左右方向插接配合。
参照图3、图4和图5所示,壳体200的底壁206的一端形成安装部2061,换热器600大致沿从右往左的方向移动至安装部2061上,第二限位件251在换热器600移动的过程中,可以沿从左到右的方向与第一限位件241插接配合。
具体的,可以是第一限位件241上形成有卡槽,第二限位件251形成卡凸,或者第一限位件241形成有卡凸,第二限位件251上形成有开槽,通过卡凸与卡槽的配合实现换热器600与安装部2061的插接限位。
第二限位件251能够被第一限位件241沿竖直方向压紧固定在安装部2061上,是在第二限位件251与第一限位件241插接配合时,第一限位件241能够对第二限位件251产生向下的压紧力。例如,在第一限位件241形成有卡槽,第二限位件251形成卡凸时,可以是卡凸过盈配合在卡槽内。
第二固定件252与第一固定件242沿水平方向固定连接,可理解为第二固定件252和第一固定件242能够在水平方向上完成连接。一般为了提高安装牢固性,第一固定件242和第二固定件252通常采用紧固件进行连接,该紧固件可以是螺钉或螺栓等,以使第一固定件242和第二固定件252之间可拆卸。在一种第二固定件252与第一固定件242水平连接的方式中,第二固定件252和第一固定件242沿水平方向抵靠,紧固件能够沿水平方向穿过第一固定件242和第二固定件252,固定第一固定件242和第二固定件252。
参照图5和图6所示,第一固定件242和第二固定件252沿水平方向设置有连接孔244,连接孔244能够供紧固件穿过。具体的,连接孔244可以是螺纹孔,以便于连接孔244与螺钉或螺栓等紧固件配合。
需要说明的是,连接孔244的轴向优选与第二限位件251与第一限位件241的插接方向一致,例如,参照图4所示,在第二限位件251沿从右往左的方向与第一限位件241插接时,连接孔244的轴向为左右方向。这种设置方式,便于安装或拆卸人员从一个方位完成对换热器600的安装或拆卸。
第一限位件241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多个,第一固定件242数量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只要能通过第一限位件241与第二限位件251的配合,结合第一固定件242与第二固定件252的固定作用,实现换热器600的稳定固定即可。
通常为了便于安装并保证换热器600具有较好的安装效果,第一限位件241的数量可以是多个,多个第一限位件241分散间隔设置,第二限位件251与第一限位件241一一对应设置,第一固定件242的数量为至少一个。参照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限位件241的数量为三个,三个第一限位件241的依次连线呈三角形设置,第一固定件242对应于其中一个第一限位件241设置。
通过设置多个第一限位件241和与之配合的多个第二限位件251,可从换热器600的多个位置实现限位,相应的可设置一个第一固定件242,并使用一个紧固件也即螺钉即可完成换热器600的安装。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固定件242的数量也可设置为两个或更多个,在保证换热器600的安装稳定性的情况下,第一固定件242的数量可以尽可能减少,以提高装配效率。
根据本实施例空气源热泵空调,由于第二固定件252和第二限位件251设置在换热器600上,且第二限位件251与第一限位件241沿水平方向插接配合,在安装换热器600时,可通过水平移动换热器600,将设置在换热器600上的第二限位件251与安装部2061上的第一限位件241插接配合,并同步将设置在换热器600上的第二固定件252移动至与第一固定件242连接的位置,然后只需进一步将第一固定件242和第二固定件252沿水平方向完成固定连接即可。由于第二限位件251与第一限位件241插接配合,在移动换热器600至安装位的过程中,即可完成该插接配合,不需要进行螺钉等紧固件的连接,操作方便快捷。在第二限位件251与第一限位件241的插接配合作用下,第二固定件252和第一固定件242的连接位置更加便于定位;且由于第二限位件251与第一限位件241插接配合,可使第一限位件241沿竖直方向将第二限位件251压紧于安装部2061上,从而换热器600与安装部2061之间可采用较少的水平固定连接位置,即可实现换热器600的稳定固定,降低螺钉等紧固件的使用量,提高安装效率,且换热器600的整个安装过程,可均通过水平方向完成,操作方便快捷。
可选的,本实施例的换热器600设置于安装部2061的上侧面上,第一限位件241和第一固定件242设置在安装部2061的上侧面上。换热器组件能够沿上侧面的一侧向上侧面上滑动,并滑动至使第二限位件251与第一限位件241配合插接,且第一固定件242与第二固定件252抵靠。
具体的,换热器组件可沿安装部2061的从左往后方向的滑动,或者沿安装部2061从右往左的方向滑动,或者沿安装部2061的从前往后的方向滑动,或者沿安装部2061的从后往前的方向滑动等。换热器组件从侧面沿安装部2061的上侧面滑动至安装位置上,操作方便快捷,较为省力,而且换热器600的安装或拆卸,不受上部构件或下部构件的影响,安拆时,不需要拆卸其他构件,安拆便捷性较高,维修、检修方便。
可选的,在一种第二限位件251与第一限位件241配合的方式中,参照图5所示,第一限位件241的下方形成有插接空间245,第二限位件251插设在插接空间245内。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5所示,第一限位件241的下端与安装部2061固定连接,第一限位件241的上端凸出于安装部2061并弯折,第一限位件241的弯折位置的下方与安装部2061之间形成插接空间245,插接空间245朝向右侧形成有进出口,第二限位件251可以从右侧插入插接空间245内。
进一步地,第一限位件241和第一固定件242可以直接固定于安装部2061也即底壁206上,也可设置在固定板243上。具体的,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参照图7所示,本实施例第一限位件241和第一固定件242均固定在安装板260上,固定板243与安装部2061固定连接。
其中,固定板243可以与安装部2061焊接连接,或采用螺钉等固定连接。第一限位件241可以是固定板243的边缘向外并向上凸出的翻边,翻边的下方与安装板260之间形成插接空间245,该种设置方式可参照5和图7所示的左侧的两个第一限位件241。第一限位件241也可以是安装板260的中部的底面向上凹陷,顶面向上凸出形成的凸出部,凸出部设置朝向一侧的开口(在本实施例中为右侧),凸出部与其对应位置下方的安装部2061形成插接空间245,该种设置方式可参照图5和图7右侧的第一限位件241进行理解。
第一固定件242可以直接与固定板243连接,也可连接于第一限位件241上。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二限位件251与第一固定件242连接为一体,为了便于安装,第一固定件242连接于第一限位件241上。第一固定件242可与第一限位件241焊接连接,或者一体成型。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二固定件252和第二限位件251通过安装板260形成。具体的,参照图2和图3所示,换热器600上设置有安装板260,安装板260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段261和第二段262,第一段261与第二段262呈“L”型设置。其中,第一段261竖直设置,第二段262水平设置,第一段261与换热器600固定连接;第一段261形成第二固定件252,第二段262形成第二限位件251。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换热器600可以是空气源热泵空调的水侧换热器,具体的,换热器600可以是套管式换热器,为了便于套管式换热器在运输中的固定等目的,套管式换热器上可能自带支撑构件,本实施例的安装板可以是套管式换热器自带的支撑构件,也可以是在套管式换热器上额外设置的板状结构。
参照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换热器600为套管式换热器,套管式换热器的套管以竖直方向为轴线呈螺旋状盘绕设置;安装板260设置在套管式换热器的螺旋状的空间内,并与套管固定连接。
其中,安装板260的竖直部分也即第一段261穿设在套管式换热器的螺旋状的空间内,并与套管面向螺旋空间的部分固定连接。安装板260的水平部分也即第二段262位于套管式换热器的下方,第二段262与套管式换热器存在安装间隙,以便于第二段262插入至第一限位件241形成的插接空间245内。
安装板260的数量通常为多块,对应于多块安装板260的第二段262,安装部2061上可均设置有第一限位件241,也即第二段262形成的第二限位件251与第一限位件241一一配合。对应于多块安装板260的第一段261,安装部2061上也可均设置有第一固定件242,也即第一段261形成的第二固定件252与第一固定件242一一配合。考虑到安装的便捷性,实际上对应于其中一块安装板260的第一段261设置有第一固定件242即可。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参照图2所示,安装板260的数量为三块,安装部2061上设置有三个第一限位件241,三块安装板260的第二段262与三个第一限位件241一一对应设置。安装部2061仅对应于一个安装板260的第一段261设置有第一固定件242,且对应设置第一固定件242的安装板260靠近壳体200的外侧设置,以便于操作人员利用紧固件将第一固定件242与第一段261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换热器600不限于螺旋形式的套管换热器的方式,也可以是其他现有常规的换热器600,例如管式板状换热器。
本实施例空气源热泵空调可以是一体式结构,参照图1所示,其还包括设置在壳体200内的电控盒100、风侧换热机构、水力机构和压缩机400。为了减小空气源热泵空调的体积,在一种布置方式中,壳体200内设置有第二隔板201和第一隔板202,第二隔板201将壳体200内分隔成上腔室203和下腔室,第一隔板202将下腔室分隔为水平并列设置的第一腔室204和第二腔室205。电控盒100设置在上腔室203内,风侧换热机构设置在第一腔室204内,水力机构和压缩机400设置在第二腔室205内。
电控盒100包括盒体和设置在盒体内的电控组件,电控组件用于控制空气源热泵空调的运行。通常为了保证电控组件的散热效果,电控盒100还设置有散热组件,散热组件可以是风冷散热构件或者冷媒散热构件。
风侧换热机构包括风侧换热器310,风侧换热器310设置在第一腔室204内。水力机构包括换热器600,换热器600设置在第二腔室205内。
为了保证风侧换热器310内的冷媒与空气的换热效率,通常空气源热泵空调对应于风侧换热器310还可设置有风叶组件300,风叶组件300设置在第一腔室204内。具体的,参照图1所示,风侧换热器310可围设在风叶组件300的外侧,参照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风侧换热器310呈L型设置在第一腔室204内,并靠近形成第一腔室204的左侧壁和后侧壁设置。风侧换热器310可以是翅片换热器。
风叶组件300用于促进空气流动。风叶组件300可以是轴流风机等构件,其包括风叶和驱动件,驱动件可以是电机配合传动件的形式,驱动件与风叶连接,以驱动风叶转动,从而使空气在风侧换热器310周围产生流动,使得风侧换热器310能够与流动的空气接触,进而提高换热效果。
换热器600也即是水侧换热器,包括冷媒管路和水流管路通常还可在换热器600的冷媒管路和风侧换热器310之间设置膨胀阀,以将高压气体转换成低压气体。空气源热泵空调能够实现制冷也可以实现制热。
空气源热泵空调在制热时,压缩机400、换热器600的冷媒管路、膨胀阀和风侧换热器310依次通过冷媒管道串联,并形成闭合回路。制热的工作原理大致为:压缩机400将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输送至换热器600的冷媒管路,冷媒管路内的冷媒与水流管路内的水流完成热交换,冷媒管路输出低温高压(低温是相对于高温而言的,低温也可认为是常规的中温))的液态冷媒,低温高压的液态冷媒经膨胀阀变成低压的液态冷媒,液态冷媒在风侧换热器310气化吸热后进入压缩机400,完成一次制热、换热过程。
空气源热泵空调在制冷时,压缩机400、风侧换热器310、膨胀阀和换热器600的冷媒管路依次通过冷媒管道串联,并形成闭合回路。制冷的工作原理大致为:压缩机400将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输送至风侧换热器310的冷媒管路,风侧换热器310内的冷媒与空气进行热交换后,输出低温高压的液态冷媒,低温高压的液态冷媒经膨胀阀变成低压的液态冷媒,液态冷媒流入换热器600的冷媒管路,在换热器600内,液态冷媒与水流管路内的水流完成热交换气化吸热后进入压缩机400,完成一次制冷、换热过程。
在制热过程中,风侧换热器310相当于蒸发器,在制冷过程中,风侧换热器310相当于冷凝器。制冷或制热过程的切换,可通过压缩机400的冷媒出口连接四通阀实现。
换热器600的水流管路还可连接有水泵500和输水管路,输水管路与换热器600的水流管路连通,水泵500设置于输水管路上,水泵500能够驱动水流管路内的循环水流动,水泵500也可设置在第二腔室205内。
对应于本实施例空气源热泵空调的壳体200的结构形式,壳体200对应于第二腔室205的底壁206形成安装部2061。也即壳体200右侧的腔室的底壁206形成安装部2061。
为了便于水泵500、压缩机400的安装,参照图1所示,壳体200内还设置有第一支撑板210。第一隔板202与第一支撑板210的一端连接,底壁206与第一支撑板210的下侧之间形成用于安装换热器600的安装空间,第一支撑板210的上侧设置有用于安装压缩机400的第一支撑位和安装水泵500的第二支撑位。
其中,换热器600可侧向沿底壁206滑动至安装空间内,压缩机400可通过螺钉固定在第一支撑位上。
第一隔板202安装于底壁206上,并位于壳体200内,也即第一隔板202是位于底壁206朝向上方的侧面上的。通过第一隔板202安装在底壁206上,底壁206可为第一隔板202提供支撑。第一隔板202的结构形式有多种,具体可以是截面为矩形的矩形板、截面为T型的T型板、截面为U型的U型板、截面为H型的H型板、截面为L型的L型板等等。第一隔板202可以是与底壁206一体成型的结构,也可以通过焊接、螺钉固定连接、卡接等方式安装在底壁206上。
由于水泵500需要拆卸维修的几率较高,可将第二支撑位设置在第一支撑位远离第一隔板202的一侧,也即第二支撑位靠近壳体200的侧壁设置,以便于在拆卸壳体200的侧壁后即可将水泵500进行拆卸维修。
可选的,为了方便水泵500的安装,本实施例安装结构还设置有第三支撑板220和第四固定件221,第四固定件221设置在第三支撑板220上,水泵500安装在第三支撑板220上。水泵500具体可通过螺钉固定在第三支撑板220上。第一支撑板210上设置有第三固定件211,第三支撑板220能够沿第一支撑板210的板面滑动,并能够滑动至第二支撑位。在第三支撑板220滑动至第二支撑位后,第三支撑板220通过第三固定件211和第四固定件221配合固定在第一支撑板210上。
第三固定件211与第四固定件221可以是侧面抵接,并采用螺钉固定的方式。具体的,参照图9所示,第三固定件211和第四固定件221相抵接的侧面沿水平方向设置有螺钉孔214,螺钉沿水平向穿设在螺钉孔214内,以实现第三固定件211和第四固定件221之间的固定。在第三支撑板220和第一支撑板210上还可设置相应的滑动配合结构,以导向第三支撑板220的滑动,且可以起到一定的固定限位作用。例如,导向滑动配合结构包括第一配合件212和第二配合件222,第一配合件212与第一支撑板210固定连接形成导向限位槽,第二配合件222与第三支撑板220固定连接,第二配合件222插接在导向限位槽内,以使第三支撑板220与第一支撑板210在上下方向上固定,且使得第三支撑板220能够沿第一支撑板210沿水平方向滑动,这样第三固定件211和第四固定件221只需要采用一颗水平设置的螺钉进行固定,即可将第三支撑板220固定在第一支撑板210上。
本实施例安装结构还可包括第二支撑板230,第二支撑板230的一端与底壁206连接,另一端与第一支撑板210远离第一隔板202的一端连接。本实施例将换热器600设置为沿从右至左的方向滑动至底壁206上,所以为了便于换热器600的安装和拆卸,第二支撑板230与第一支撑板210和底壁206均可拆卸连接。
具体的,第二支撑板230可与底壁206卡接、螺钉连接,第二支撑板230与第一支撑板210之间也可通过卡接、螺钉等方式连接。
第二支撑板230可辅助支撑第一支撑板210,使得第一支撑板210具有更高的支撑稳定性。参照图2所示,第二支撑板230可单独、横向进行装卸,在拆卸第二支撑板230后,第一隔板202依然可承载第一支撑板210及其之上的所有部件,换言之,第二支撑板230拆卸后,第一支撑板210依然能够稳定支撑压缩机400和水泵500。继续参照图2,在需要拆卸换热器600时,可将第二支撑板230上拆卸下来,再独自拆卸换热器600,此操作不会对其他部件造成影响,提高了换热器600的装卸维修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腔室204和第二腔室205沿第一方向并列设置时,换热器600可设置为能够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水平方向滑动至底壁206,在本实施例中也即将换热器600的安装方向设置为沿前后方向滑动。这种设置方式,安装与拆卸换热器600时,无需再拆装第二支撑板230,可从前侧直接拆装套管,提升了装配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与换热器600连接的水流管路连接的输水管路包括进水管510和出水管520,进水管510与水流管路的进水口连接,出水管520与水流管路的进水口连接,水泵500设置在出水管520上。
为了便于进水管510和出水管520的设置,对应于第二腔室205的右侧壁或左侧壁上设置有进管口和出管口231,进管口可用于设置换热器600连接的进水管510,出管口231可用于设置换热器600连接的出水管520。
参照图1所示,第二腔室205形成于壳体200的右侧,此时与第二腔室205对应的是右侧壁,右侧壁上设置有进管口和出管口231,进管口内设置有进水管510,出管口231内设置有出水管520。
可以理解的是,进水管510和出水管520设置在壳体200的左侧壁或右侧壁,相比于进水管510和出水管520设置在壳体200后侧的方式,空气源热泵空调在安装时,可更加贴近墙体,且进水管510和出水管520接入家庭户内的循环水管时的操作空间更大,操作更加便捷。
进一步地,进水管510可与进管口间隙配合,以使进管口所在的侧壁可单独拆卸,而不需要拆卸进水管510。同理,出水管520可与出管口231间隙配合,以使出管口231所在的侧壁可单独拆卸而不需要拆卸出水管520。
需要说明的是,参照图1所示,第二支撑板230由于设置在右侧,所以第二支撑板230上也需要设置影响的出管口231。出水管520与第二支撑板230上的出管口231也间隙配合,以便于第二支撑板230拆卸。同时,也可将第二支撑板230上的出管口231设置成槽状,以便于在不拆卸第二支撑板230时,从前后方向将换热器600拆卸。
本实施例的安装板260背离第二段262的一端还可设置有支撑部263,支撑部263可支撑在第一支撑板210的下方,以能够辅助支撑第一支撑板210。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具有三块安装板260,三块安装板260的高度可以相同,也可不同。三块安装板260上可以均设置支撑部263,也可以其中的一个或两个设置有支撑部263,在两块或三块安装板260上设置支撑部263时,支撑部263之间的高度相同。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空气源热泵空调,通过第一限位件241与第二限位件251形成的上下压紧结构的配合,竖直面可仅通过一颗横向螺钉与第一固定件242和第二固定件252配合,即可实现换热器600的紧固。在换热器600装配或拆卸时,仅需拆装横向螺钉,水平滑动换热器600,即可实现快速安装或拆卸换热器600,避免传统由上打螺钉的拆装方式,便于拆装的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
以上,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4)
1.一种空气源热泵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200),所述壳体(200)包括水平设置的安装部(2061),所述安装部(2061)上设置有第一固定件(242)和第一限位件(241);
换热器组件,包括换热器(600),所述换热器(600)上设有第二固定件(252)和第二限位件(251);
所述第一限位件(241)与所述第二限位件(251)沿平行于所述安装部(2061)的方向插接配合,所述第一固定件(242)与所述第二固定件(252)沿平行于所述安装部(2061)的方向对接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源热泵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源热泵空调还包括紧固件,所述紧固件沿水平方向穿过所述第一固定件(242)和所述第二固定件(252),并固定所述第一固定件(242)和所述第二固定件(25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源热泵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件(242)和所述第一限位件(241)设于所述安装部(2061)的上侧面,并且所述换热器(600)位于所述上侧面上;
所述换热器组件能够在所述上侧面上滑动,使所述第一限位件(241)与所述第二限位件(251)插接配合,所述第一固定件(242)与所述第二固定件(252)抵靠。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源热泵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件(241)与所述上侧面之间形成有插接空间(245),所述第二限位件(251)插设并固定于所述插接空间(245)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源热泵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件(24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限位件(241)分散设置,每个所述第一限位件(241)均对应有一个所述第二限位件(251);
和/或,所述第一固定件(242)的数量为至少一个。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源热泵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600)上设置有安装板(260),所述安装板(260)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段(261)和第二段(262),所述第一段(261)与所述第二段(262)呈“L”型设置,所述第一段(261)竖直设置,所述第二段(262)水平设置,所述第一段(261)与所述换热器(600)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段(261)形成所述第二固定件(252),所述第二段(262)形成所述第二限位件(25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源热泵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还包括支撑部(263),所述支撑部(263)与所述第一段(261)背离所述第二段(262)的一端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源热泵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260)的数量为多块,所述安装部(2061)上与所述第二段(262)相对应地设置有所述第一限位件(241),所述安装部(2061)上与一块所述安装板(260)的所述第一段(261)相对应地设置有所述第一固定件(242)。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源热泵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600)为套管式换热器,所述套管式换热器的套管以竖直方向为轴线呈螺旋状盘绕设置;
所述安装板(260)设置在所述套管式换热器的螺旋状的空间内,并与所述套管固定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源热泵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源热泵空调还包括固定板(243),所述第一固定件(242)和所述第一限位件(241)均设置在所述固定板(243)上,所述固定板(243)与所述安装部(2061)固定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源热泵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200)内设置有第一隔板(202),所述第一隔板(202)将所述壳体(200)分为沿水平方向并列布置的第一腔室(204)和第二腔室(205),所述换热器(600)设置于所述第二腔室(205),所述壳体(200)的底壁(206)对应于所述第二腔室(205)的部分形成所述安装部(2061)。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气源热泵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200)内还设置有第一支撑板(210)和第二支撑板(230),所述第一支撑板(210)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隔板(202)朝向所述第二腔室(205)一侧的侧面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板(230)连接在所述底壁(206)与所述第一支撑板(210)的另一端之间;
所述换热器(600)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板(210)的下方,并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板(230)靠近所述第一腔室(204)的一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气源热泵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板(230)可拆卸设置;
和/或,所述第一腔室(204)和所述第二腔室(205)沿第一方向并列设置,所述换热器(600)能够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水平方向滑动至所述底壁(206)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气源热泵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板(230)上设置出管口(231),所述换热器(600)的出水管(520)设置在所述出管口(231)内,并与所述出管口(231)间隙配合。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483126.XA CN115789947A (zh) | 2022-11-24 | 2022-11-24 | 空气源热泵空调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483126.XA CN115789947A (zh) | 2022-11-24 | 2022-11-24 | 空气源热泵空调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789947A true CN115789947A (zh) | 2023-03-14 |
Family
ID=854410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1483126.XA Pending CN115789947A (zh) | 2022-11-24 | 2022-11-24 | 空气源热泵空调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5789947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4109214A1 (zh) * | 2022-11-24 | 2024-05-30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空气源热泵空调 |
-
2022
- 2022-11-24 CN CN202211483126.XA patent/CN115789947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4109214A1 (zh) * | 2022-11-24 | 2024-05-30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空气源热泵空调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152154B2 (ja) | 冷媒冷却構造 | |
CN115789947A (zh) | 空气源热泵空调 | |
CN115789996A (zh) | 安装结构及空气源热泵空调 | |
CN115789946A (zh) | 空气源热泵空调 | |
CN210511940U (zh) | 空调机的室外机 | |
CN218936546U (zh) | 空气源热泵空调 | |
CN219607223U (zh) | 空调装置 | |
EP3715734A1 (en) | Outdoor unit of gas heat pump system | |
CN209801749U (zh) | 一种具有压力控制器的家用空调冷凝器 | |
CN218820686U (zh) | 空调室外机 | |
CN218820683U (zh) | 空调室外机 | |
CN219494258U (zh) | 空调室外机 | |
CN215832046U (zh) | 一种室内空调器 | |
CN217715158U (zh) | 空调器 | |
CN214664801U (zh) | 一种室内空调器 | |
CN220817902U (zh) | 挂式空调 | |
CN213480383U (zh) | 一种室内空调器 | |
CN215447095U (zh) | 一种便于拆装喷嘴的水冷箱 | |
CN214249849U (zh) | 立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 | |
CN219083274U (zh) | 空调外机中的固定结构、空调外机及空调器 | |
CN221324590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20205920U (zh) | 一种侧出风室外机及空调 | |
CN218972882U (zh) | 换热装置及空调 | |
CN218955035U (zh) | 模块化风机盘管、空调器 | |
CN221076741U (zh) | 一种风管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