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734775A - 口腔器具 - Google Patents

口腔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734775A
CN115734775A CN202180007855.5A CN202180007855A CN115734775A CN 115734775 A CN115734775 A CN 115734775A CN 202180007855 A CN202180007855 A CN 202180007855A CN 115734775 A CN115734775 A CN 11573477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ntition
oral appliance
teeth
oral
tongu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0785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朴永贤
朴俊赫
朴俊荣
朴俊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samed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samed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samedi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samed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7347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73477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5/00Orthopaedic methods or devices for non-surgical treatment of bones or joints; Nursing devices; Anti-rape devices
    • A61F5/56Devices for preventing snoring
    • A61F5/566Intra-oral devic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CDENTISTRY;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ORAL OR DENTAL HYGIENE
    • A61C5/00Filling or capping teeth
    • A61C5/007Dental splints; teeth or jaw immobilisation devices; stabilizing retainers bonded to teeth after orthodontic treatment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Orthopedic Medicine & Surger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Nursing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Otolaryngology (AREA)
  • Oral & Maxillofacial Surgery (AREA)
  • Dentistry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Orthopedics, Nursing, And Contracep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口腔器具使下颌前移的同时,避免对颌关节及周围肌肉造成负担,在睡眠状态下可长时间佩戴,从而改善打鼾。本发明的口腔器具进一步扩大舌头可以在口腔内所处的空间,同时使舌头自然地位于腭前方部,从而诱导口呼吸转换为鼻呼吸,改善打鼾和睡眠呼吸暂停。

Description

口腔器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腭(Palata)前方开放式口腔器具,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防止打鼾和睡眠呼吸暂停,并且将口呼吸改善为鼻呼吸的口腔器具。
背景技术
当通过鼻子吸入的空气经过鼻道并流过悬雍垂或舌后方部位时,在气道比正常气道变窄的情况(相应区间因某种原因而通过周围组织的影响受到压迫或导致扭曲变形现象)下进入时,就会发生打鼾。在变形并变窄的气道内,空气不流畅,流动停滞,引起周围软组织振动,且当悬雍垂颤抖或颤抖转移到鼻子周围空置的空间并产生共鸣时,就会产生噪音。此时,当其程度严重,引起在其区间内空气流动的中断时,就会发生睡眠呼吸暂停。
为了防止这种打鼾和睡眠呼吸暂停,可以使用在睡眠期间强制向气道供应空气的正压器具。然而,这样的正压器具虽然对打鼾和睡眠呼吸暂停有效,但存在使用不方便、难以适应人体、价格昂贵等问题。
另外,还有一种切除口咽部软组织的手术方法,但容易复发,存在手术后副作用,所以被摒弃。
此外,还有一种口腔器具,通过将其安装在口腔内上颌和下颌的牙列上来防止打鼾和睡眠呼吸暂停。这种口腔器具允许通过下颌的前移使舌头自然地向前伸,从而减轻舌头作用在气道上的压力。
口腔器具包括由上颌的牙齿插入部和下颌的牙齿插入部配置为一体的上下颌一体式口腔器具、以及相互分离的上下颌分离式口腔器具,其中,该上颌插入部中插入有上颌牙列中包括的牙齿,该下颌插入部中插入有下颌中包括的牙齿。
如上所述,上下颌一体式口腔器具由上颌的牙齿插入部与下颌的牙齿插入部配置为一体。因此,在使用上下颌一体式口腔器具时,下颌在前移的状态下无法活动,因此必须在睡眠中保持该状态。因此,存在下颌关节或周围肌肉或韧带僵硬或产生疼痛的问题。
为解决此问题,如上所述,在上下颌分离式口腔器具中,上颌的牙齿插入部与下颌的牙齿插入部彼此分离,以使下颌可以在睡眠期间活动。此外,上颌的牙齿插入部与下颌的牙齿插入部通过连接构件以使得下颌能够活动的方式连接。然而,即使在这样的上下颌分离式口腔具中,下颌的移动由于受到从侧面穿过上、下颌部以便连接上、下颌部的连接构件的限制,因此仍无法解决上述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发明人试图通过韩国注册专利第10-1463021号提供一种口腔器具来解决上述问题,佩戴该口腔器具后下颌也能够自然活动,能够缓解肌肉和韧带的僵硬。
然而,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存在如下局限性:即颌关节仍然受到负担,且周围肌肉或韧带僵硬,因此导致长时间佩戴时会给用户带来疼痛。此外,随着下颌的前移,舌头也会前移并前伸,而前伸的舌头在长时间的睡眠期间,出现了向后退的现象。其结果,出现了位于舌头后方的气道被压迫的现象,导致了缓解打鼾和睡眠呼吸暂停的效果下降。
此外,当发生打鼾和睡眠呼吸暂停时,缺氧情况逐渐恶化,此时人体为了增加不足的氧气量,会进行张开嘴呼吸的口呼吸。当张开嘴进行口呼吸时,下颌会向后下方旋转,而对于与下颌联动的舌头而言,其与上颚的接触也会随之脱离,且将位于更低的位置,并且,随着时间的经过,逐渐往下垂的舌头向后垂,随之发生压迫气道的现象,从而导致打鼾和睡眠呼吸暂停恶化的现象。
因此,需要开发一种器具,即能够使下颌前移,避免对颌关节及周围肌肉造成负担的同时,通过使舌头置于腭前方部,将口呼吸转换为鼻呼吸,从而缓解打鼾和睡眠呼吸暂停。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口腔器具,使下颌前移的同时,避免对颌关节及周围肌肉造成负担,能够在睡眠状态下可长时间佩戴,从而改善打鼾。
本发明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口腔器具,扩大舌头在口腔内可以所处的空间,同时使舌头自然地位于腭前方部,从而诱导口呼吸转换为鼻呼吸,能够改善打鼾和睡眠呼吸暂停。
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插入于口腔内并以可拆卸地方式实现佩戴的口腔器具的一个示例为,该口腔器具配置为与口腔内的前牙部牙列对应的形状,可以包括:第一牙列收容部,配置为与上颌的前牙部牙列对应的形状,以收容上颌的前牙部;第二牙列收容部,配置为与下颌的前牙部牙列对应的形状,以收容下颌的前牙部;以及间隔件,配置为连接所述第一牙列收容部和所述第二牙列收容部,并且具有预定厚度,使得上颌的牙列与下颌的牙列隔开预定间隔以上。
此外,所述第一牙列收容部、第二牙列收容部以及间隔件可以以一体的方式形成。
另外,所述间隔件通过使上颌的牙列与下颌的牙列隔开预定间隔以上,使上颌与下颌隔开间隔件的厚度,从而能够扩大口腔内的空间。
此外,间隔件厚度可以满足以下数学式。
[数学式1]
(T1-T2)/6≤Ts≤T1+T2
T1:第一牙列收容部的厚度,T2:第二牙列收容部的厚度,Ts:间隔件的厚度。
此外,还可以包括舌尖摆放部,通过开放(open)所述第一牙列收容部的与门牙对应的口腔侧内壁面而形成,该舌尖摆放部为摆放舌尖的空间。
此外,就所述舌尖摆放部而言,由于所述第一牙列收容部的与门牙对应的口腔侧内壁面不存在,当用户佩戴时,可以使得用户的舌尖摆放在上门牙的后侧。
此外,还可以包括引导部,配置于所述第一牙列收容部的两个末端部,所述第一牙列收容部的口腔侧内壁面延伸预定距离,以引导用户的牙齿被收容在所述第一牙列收容部和所述第二牙列收容部。
此外,所述引导部可以配置于所述第一牙列收容部的与尖牙的牙列对应的位置处。
并且,所述引导部可以沿着上颌的前牙部中的尖牙的牙列,在长度方向上延伸,以使得进一步收容上颌的小臼齿部的至少一部分。
此外,所述第二牙列收容部的口腔侧内壁可以配置为使得用户的牙齿由摩擦而实现固定,并且所述第一牙列收容部配置为使得与上颌的牙齿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隔开预定间隔。
并且,所述第一牙列收容部与第二牙列收容部之间的内壁中至少一部分可以被开放(open)而开口。
并且,所述第一牙列收容部与所述第二牙列收容部之间的内壁中,与门牙对应部分的内壁可以被开放(open)而开口。
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口腔器具使下颌前移的同时,避免对颌关节及周围肌肉造成负担,在睡眠状态下可长时间佩戴,从而改善打鼾。
并且,本发明的口腔器具进一步扩大舌头在口腔内可以所处的空间,同时使舌头自然地位于腭前方部,从而引导口呼吸转换为鼻呼吸,改善打鼾和睡眠呼吸暂停。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本发明的优选一实施例的口腔器具和用户的口腔内牙列的图。
图2为本发明优选一实施例的口腔器具的正面立体图。
图3为本发明优选一实施例的口腔器具的底部立体图。
图4为本发明优选一实施例的口腔器具的佩戴状态图。
图5为示出在未佩戴本发明优选一实施例的口腔器具的情况下,用户进行呼吸时人体内气体流动的状态图。
图6为示出在佩戴本发明优选一实施例的口腔器具的情况下,用户进行呼吸时人体内气体流动的状态图。
图7为本发明优选一实施例的口腔器具的正面立体图。
图8为本发明优选一实施例的口腔器具的俯视图。
图9为本发明优选一实施例的口腔器具的侧面立体图。
图10为将本发明优选一实施例的口腔器具沿着图9的A-A′线截开的截面图。
图11为从口腔内侧观察仅在上颌的牙列上佩戴本发明优选一实施例的口腔器具的状态的状态图。
图12为示出口呼吸时人体内气体流动的状态图。
图13为示出鼻呼吸时人体内气体流动的状态图。
图14为示出使用本发明的优选一实施例的口腔器具时的呼吸状态的状态图。
图15为拍摄佩戴口腔器具前用户侧面的CT图像。
图16为拍摄佩戴本发明优选一实施例的口腔器具后用户侧面的CT图像。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以便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容易地实施本发明。
如上所述,传统的上下颌分离式口腔器具虽然能够使得下颌在睡眠中可以活动,但由于下颌的活动受到连接部件的限制,仍存在下颌关节或周围肌肉或韧带变得僵硬或疼痛的问题。此外,传统的上下颌一体式口腔器具也因固定臼齿部来使下颌前移,从而在长时间睡眠的状态下压迫颌关节及周围肌肉,使韧带僵硬。因此,存在难以长时间佩戴,给用户引发疼痛的问题。此外,随着下颌的前移,舌头也会前移并前伸,而前伸的舌头在长时间的睡眠期间,出现了向后退的现象。其结果,出现了位于舌头后方的气道被压迫的现象,导致了缓解打鼾和睡眠呼吸暂停的效果下降。此外,当发生打鼾和睡眠呼吸暂停时,缺氧情况逐渐恶化,此时人体为了增加不足的氧气量,会进行张开嘴呼吸的口呼吸。当张开嘴进行口呼吸时,下颌会向后下方旋转,而对于与下颌联动的舌头而言,其与上颚的接触也会随之脱离,且将位于更低的位置,随着时间的经过,逐渐往下垂的舌头向后垂,随之发生压迫气道的现象,从而导致打鼾和睡眠呼吸暂停恶化的现象。
因此,本发明通过提供一种插入于口腔内并可拆卸地佩戴的口腔器具,来寻求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所述口腔器具配置为与口腔内的前牙部牙列对应的形状,包括:第一牙列收容部,配置为与上颌的前牙部牙列对应的形状,以收容上颌的前牙部;第二牙列收容部,配置为与下颌的前牙部牙列对应的形状,以收容下颌的前牙部;以及间隔件,配置为连接所述第一牙列收容部和所述第二牙列收容部,并且具有预定厚度,使得上颌的牙列与下颌的牙列隔开预定间隔以上。
因此,本发明可以在不固定臼齿部的条件下使下颌自然地前移,进而缓解颌关节和周围肌肉的僵硬。因此,在本发明中,颌关节和周围肌肉不会受到负担,因此在睡眠状态下长时间佩戴时,改善用户的佩戴体验,明显减少疼痛。此外,本发明可以扩大舌头在口腔内可以所处空间,使舌头自然地位于上颚前牙部,减轻舌头过度压迫气道的现象。因此,本发明可以引导口呼吸自然地转换为鼻呼吸,从而改善打鼾和睡眠呼吸暂停,同时减轻对口颌系统产生的副作用。
图1为示出本发明的优选一实施例的口腔器具和用户的口腔内牙列的图。参考图1,用户的口腔内牙列由包括门牙和尖牙的前牙部X、小臼齿部Y和大臼齿部Z组成。口腔器具10配置为与其中前牙部X牙列对应的形状。具体而言,口腔器具10配置为与上颌UJ的牙列UT中的前牙部牙列(X)对应的形状以及与下颌LJ的牙列LT中的前牙部牙列(X)对应的形状,并且收容用户口腔内牙列中的前牙部X,但不收容大臼齿部Z。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中,不固定臼齿部,从而使下颌自然前移,并缓解颌关节和周围肌肉的僵硬。因此,通过防止对颌关节和周围肌肉的负担,即使在睡眠状态下长时间佩戴也不会给用户带来疼痛。其结果,明显改善了佩戴体验,从而易于在睡眠时长时间佩戴,有效改善了打鼾现象。
图2为本发明优选一实施例的口腔器具10的正面立体图。图3为本发明优选一实施例的口腔器具10的底部立体图。如图2和3所示,口腔器具10配置为对应于口腔内的前牙部牙列的形状。此外,口腔器具10包括第一牙列收容部100、第二牙列收容部200、以及连接所述第一牙列收容部100和所述第二牙列收容部200的间隔件300。牙列收容部100、200配置为收容对应于人体口腔中的门牙和尖牙的前牙部X。间隔件300连接第一牙列收容部100和第二牙列收容部200,并且配置为具有预定厚度,使得上颌UJ的牙列UT和下颌LJ的牙列LT隔开预定间隔以上。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口腔器具10通过收容用户牙列中前牙部X,使用户的下颌有效地前移来扩张气道,从而可以防止打鼾和睡眠呼吸暂停。此外,使进入口腔的空气进入鼻子,可以自然地诱导鼻呼吸。
首先,口腔器具10插入于口腔内能以可拆卸地方式佩戴,配置为与口腔内的前牙部牙列对应的形状。
如图1至图3所示,口腔器具10为与口腔内的前牙部牙列对应的形状。具体而言,配置为口腔器具10的上部对应于作为“上颚”的上颌(UpperJaw,UJ)的牙列(UT;上排牙列(Upper set ofTeeth))中的前牙部牙列,下部对应于作为“下颚”的下颌(LowerJaw,LJ)的牙列(LT;下排牙列(Lower set of Teeth))中的前牙部牙列的形状。
此外,本发明可以是上下颌一体式口腔器具10,也可以配置为一体而无需单独的连接构件。即上述第一牙列收容部100、第二牙列收容部200和间隔件300可以配置为一体而无需单独的连接构件。
就通过连接构件连接的上下分离式器具而言,下颌移动被限制,而导致下颌关节、周围肌肉、韧带等僵硬,从而容易发生引发疼痛的问题。本发明通过配置为一体,同时,通过使得在佩戴时口腔内能够实现生理性活动,由此解决上述问题。
构成口腔器具10的材料是本领域常用的材料,用户在口腔内佩戴时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只要是能够形成本发明的结构就可以不受限制地使用。例如,可以使用医用树脂(Dental Resin)或硅树脂材料。
另一方面,口腔器具10的成型方法是本技术领域常用的方法,只要是适合所使用的材料的方法就没有限制。优选地,在对用户的牙齿及周围组织制作真实或虚拟的模型后,可以采用与之对应的成型方法,或者采用3D设计后通过3D打印机或CAD/CAM铣床来制造的方法。
接下来对第一牙列收容部100和第二牙列收容部200进行说明。其中,第一牙列收容部100配置为与上颌UJ的前牙部相对应的形状,以收容上颌UJ的前牙部;第二牙列收容部200配置为与下颌LJ的前牙部牙列对应的形状,以收容下颌LJ的前牙部。
如图2所示,第一牙列收容部100配置于口腔器具10的上部。第一牙列收容部10配置为与上颌UJ的牙列UT中的前牙部牙列对应的形状,以执行收容上颌UJ的前牙部的功能。另外,第二牙列收容部200配置为与下颌LJ的牙列LT中的前牙部牙列对应的形状,以执行收容下颌LJ的前牙部的功能。
为此,第一牙列收容部100和第二牙列收容部200整体具有分别对应于上颌UJ的牙列UT和下颌LJ的牙列LT中的前牙部牙列的形状,且形状可以是弦(Chord)形。此外,可以是对应于上颌UJ以及下颌LJ的牙列UT、LT中包括的每个牙齿的形状。
这种将第一牙列收容部100和第二牙列收容部200分别配置于口腔器具10的上部和下部的方法,只要是适合所使用的材料就不受限制。例如,首先制作用户的牙齿模型后,进行成型使其对应,或者设计加工牙齿模型文件并由3D打印机或CAD/CAM铣床制作等任何已知的方法都是可能的。
传统的口腔器具10无论是一体式还是上下分离式,都能收容用户的前牙部和臼齿部,从而使下颌前移。在这种情况下,长时间处于睡眠状态时,使颌关节和周围肌肉受到压力,使韧带僵硬。因此,存在难以长时间佩戴,给用户引发疼痛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收容上颌UJ和下颌LJ的牙列UT、LT中前牙部,但不收容臼齿部,从而使下颌自然前移,同时能够缓解颌关节和周围肌肉的僵硬。因此,通过防止对颌关节和周围肌肉的负担,即使在睡眠状态下长时间佩戴也不会给用户带来疼痛。
就此而言,图4为本发明优选一实施例的口腔器具10的佩戴状态图。参考图4,口腔器具10仅收容上颌UJ和下颌LJ的牙列UT、LT中的前牙部X,从而使下颌自然地前移。此外,可以看出,口腔器具10没有固定小臼齿部Y和大臼齿部Z,从而使施加到颌关节的压力最小化。也就是说,即使用户长时间佩戴本发明的口腔器具10,也能够将用户的口腔和口颌系统保持舒适的状态。
另一方面,当下颌LJ的前牙部收容在第二牙列收容部200中时,下颌LJ可以前移预定距离。在这种情况下,当下颌LJ前移时,可缓解躺下时舌头向后垂而直接压迫气道的现象,或缓解因压迫悬雍垂而导致悬雍垂被向后压时压迫气道的现象,从而使空气流动顺畅,从而防止打鼾和睡眠呼吸暂停。
对此,图5为示出在未佩戴本发明优选一实施例的口腔器具10的情况下,用户进行呼吸时人体内气体流动的状态图,图6为示出在佩戴本发明优选一实施例的口腔器具10的情况下,用户进行呼吸时人体内气体流动的状态图。
参考图5,就打鼾的人而言,当通过鼻子吸入的空气经过鼻道并流过悬雍垂或舌后方部位时,相应区间的气道(TH)变窄,使空气流动停滞。此时,周围软组织振动,发生打鼾。并且,当空气流动中断时,就会发生睡眠呼吸暂停。
参考图6,可以确认当用户佩戴本发明的口腔器具10时的用户的状态。当佩戴本发明的口腔器具10时,用户的下颌LJ将会前移,同时,与下颌LJ相连的舌头也会前移预定距离,从而缓解压迫气道(TH)的现象。因此,由于空气流通顺畅,可以防止打鼾和睡眠呼吸暂停。此外,还可以有利于预防或治疗鼻炎或鼻窦炎,将口呼吸改善为鼻呼吸。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一实施例,第二牙列收容部200可以配置为位于第一牙列收容部100的前方的预定距离处,由此,当下颌LJ的前牙部被收容时,使得下颌LJ的牙齿相对于自然位置前移。即参考图4,第一牙列收容部100和第二牙列收容部200可以配置为使得下颌LJ的前牙部位于上颌UJ的前牙部的前方的预定距离处。
根据本发明优选一实施例,所述第一牙列收容部100和第二牙列收容部200能够通过调整口腔器具10的口腔侧内壁面与上颌UJ的前牙部或下颌LJ的前牙部的距离,固定用户的下颌LJ。例如,本发明可以以如下方式配置:第二牙列收容部200由于固定在下颌LJ上,因此可以以口腔器具10的口腔侧内壁面和下颌LJ的牙齿之间没有间隙的方式配置第二牙列收容部200,并且,以使得口腔器具10的口腔侧内壁面和牙齿隔开预定距离而形成间隔的方式配置第一牙列收容部100。
即本发明可以根据用户的牙列和牙齿状况调整第一牙列收容部100和第二牙列收容部200的槽的厚度,从而固定下颌LJ。具体地,本发明的口腔器具10通过调整第一牙列收容部100以及第二牙列收容部200的口腔侧内壁面相对于牙齿隔开的间隔来固定用户的下颌LJ,然而,由于不收容臼齿部,能够使其以下颌LJ关节或周围的肌肉或韧带不会僵硬的程度实现固定。
此外,第二牙列收容部200的口腔侧的内壁配置为使得用户的牙齿通过摩擦实现固定,并且第一牙列收容部100可以配置为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隔开预定距离。
也就是说,如上所述,第二牙列收容部200具有与下颌LJ的牙列LT中的前牙部对应的形状,且可以配置为与前牙部没有间隙。由此,下颌LJ的前牙部紧密地配合到第二牙列收容部200,下颌LJ的前牙部可以通过摩擦固定于第二牙列收容部200。此外,下颌LJ的前牙部不容易与第二牙列收容部200分离,除非外力大于第二牙列收容部200与下颌LJ前牙部之间的摩擦力,因此即使长时间佩戴,也能够有效防止打鼾和睡眠呼吸暂停。
另一方面,第一牙列收容部100可以配置为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与上颌UJ的牙齿隔开预定距离。由于该第一牙列收容部100与上颌UJ的前牙部之间的垂直和水平方向上的间隔,上颌UJ的牙齿在需要时可以容易地从第一牙列收容部100脱离,从而即使在使用过程中也可以进行下颌的生理活动。
因此,由于用户可以自然地活动下颌,因此在下颌LJ前移的状态下有效地固定用户的下颌LJ,同时也可以解决周围肌肉和韧带的僵硬。
此外,第一牙列收容部100在垂直或水平方向上与上颌UJ的牙齿隔开的间隔的范围可以根据用户的整个咬合面的倾斜角度、牙齿的突出程度、牙齿前后倾斜的状态、或者牙齿在整个牙列中脱离的位置,以从参考值中加减的方式进行改变,可由此不受限制地应用。
优选地,第一牙列收容部100与上颌牙齿(UJ)在垂直方向上隔开的间隔可以由用户的牙列、牙齿的状态等确定,上颌UJ的牙齿和下颌LJ的牙齿之间的间隔优选由所述间隔和自然的上颌UJ的牙齿以及下颌LJ的牙齿之间的间距来确定。
同时,根据本发明的优选一实施例,第一牙列收容部100与第二牙列收容部200之间的内壁的至少一部分可以被开放而开口。由此,在用户佩戴口腔器具10时,能够将因牙齿的下部面(使用牙齿咀嚼食物时的接触面)密闭而引起的不适感最小化。
优选地,第一牙列收容部100与第二牙列收容部200之间的内壁中,与门牙对应部分的内壁可以被开放而开口。具体地,在第一牙列收容部100与第二牙列收容部200之间的内壁中与门牙的下部表面对应的内壁可以被开放而开口。由此,即使在长时间佩戴口腔器具10的情况下,也能够将用户的不适感最小化。
与此相关,图7为本发明优选一实施例的口腔器具10的正面立体图。参考图7,可以看出口腔器具10的第一牙列收容部100与第二牙列收容部200之间的内壁中一部分被开放而开口(BS)。
此外,图8为本发明优选一实施例的口腔器具10的俯视图。参考图8,可以看出,所述被开放而开口的部分(BS)为用户佩戴口腔器具10时与用户的门牙对应部分的第一牙列收容部100和第二牙列收容部200之间的内壁。
接着,将描述间隔件300,其配置为连接第一牙列收容部100和第二牙列收容部200,并且具有预定厚度,使得上颌UJ的牙列和下颌LJ的牙列隔开预定距离以上。
间隔件300配置为具有预定厚度,使得第一牙列收容部100与第二牙列收容部200隔开预定距离以上,由此,通过将上颌UJ的牙列UT和下颌LJ的牙列LT隔开预定距离以上,使得上颌和下颌隔开间隔件的厚度,从而扩大口腔内的空间。
因此,可以防止由于在口腔内舌头不自然地固定或摆放而引起的不适,并且可以使用户的舌头长时间舒适地摆放。其结果,使用户的口颌系统保持舒适状态。
此时,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使用的“厚度”是指口腔器具10基于佩戴在用户口腔内的方向和角度,相对于水平面在垂直方向上的厚度。
间隔件300的厚度只要是第一牙列收容部100和第二牙列收容部200的厚度能够隔开预定距离以上即可,但优选地,可以满足以下数学式1。
[数学式1]
(T1-T2)/6≤Ts≤T1+T2
(T1:第一牙列收容部100的厚度,T2:第二牙列收容部200的厚度,Ts:间隔件300的厚度)。
更优选地,间隔件300的厚度可以满足(T1-T2)/4≤Ts≤T1+T2
在间隔件300的厚度满足上述范围的情况下,佩戴时,使得用户的上颌UJ的牙列UT和下颌LJ的牙列LT间隔隔开预定距离以上,从而不仅扩大口腔内的空间,还可以防止上颌UJ与下颌LJ过度张开而对颌关节带来负担。
如果间隔件300的厚度小于上述范围,上颌UJ的牙列UT和下颌LJ的牙列LT之间的间隔没有充分隔开,从而导致不能确保口腔内足够空间,因此,可能会发生舌头在口腔内不自然地被固定或摆放的问题。此外,如果间隔件300的厚度超过上述范围,上颌UJ与下颌LJ过度张开,可能会出现对颌关节施加压力的副作用。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可以包括引导部400,配置于第一牙列收容部100的两末端部,所述第一牙列收容部100的口腔侧内壁面延伸预定距离,以引导用户的牙齿被收容在所述第一牙列收容部100和所述第二牙列收容部200。
参考图2,引导部400通过口腔器具10的第一牙列收容部100的延伸而形成,并且可以向第一牙列收容部100的下方延伸。这样,引导部400可以在用户佩戴时引导用户的牙齿,使得用户的牙齿能够轻易地被收容在第一牙列收容部100和第二牙列收容部200中。
具体而言,图9为本发明优选一实施例的口腔器具10的侧面立体图,图10为将本发明优选一实施例的口腔器具10沿着图9的A-A′线截开的截面图。参考图9,可以确认,引导部400配置于第一牙列收容部100的两个末端。另外,参考图10,可以看出,口腔器具10的第一牙列收容部100的口腔侧内壁面延伸预定距离,以形成引导部400。
如上所述,当引导部400由口腔器具10的第一牙列收容部100延伸形成时,引导部400还执行形成第一牙列收容部100的功能。具体而言,如下所述,本发明通过配置后述的舌尖摆放部500,在第一牙列收容部100中,具有与门牙对应的口腔侧内壁面开口的结构,然而可以通过引导部400实现收容上颌UJ的牙齿的功能的同时,还可以实现以使得上颌UJ和下颌LJ的牙齿容易地收容在第一牙列收容部100和第二牙列收容部200方式进行引导的功能。
如果引导部400配置于第二牙列收容部200时,在结构上,需要以使得通过第一牙列收容部100固定上颌UJ并使下颌前移的方式配置口腔器具10。如上所述,以固定上颌UJ的方式配置口腔器具10的情况下,很难配置具有在第一牙列收容部100中对应于门牙的口腔侧内壁面开口的结构的舌尖摆放部500。而在没有舌尖摆放部500的情况下,如果长时间佩戴口腔器具10,前伸的舌头在长时间的睡眠期间,会出现向后退的现象,其结果,出现位于舌后部的气道被压迫的现象,导致了缓解打鼾和睡眠呼吸暂停的效果下降的问题,并且会继续进行口呼吸。
另一方面,引导部400可以配置于第一牙列收容部100的与尖牙的牙列对应的位置处。另外,在引导部400中,对从第一牙列收容部100延伸的长度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个人的口腔状况延伸为适当的长度。优选地,引导部400可以沿着上颌UJ的前牙部中尖牙的牙列,沿长度方向延伸,以使得进一步收容上颌UJ的小臼齿部的至少一部分。
与此相关地,参考图1,可以看出,第一牙列收容部100收容前牙部X但不收容大臼齿部Z,并且引导部400配置于对应尖牙的牙列的位置处,并沿着牙列延伸,从而进一步收容小臼齿部Y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可以看出,第二牙列收容部200仅收容前牙部X,而不收容小臼齿部Y和大臼齿部Z。
参考图4,可以看出,随着引导部400从第一牙列收容部100沿着牙列在长度方向上延伸,口腔器具10进一步收容上颌UJ的小臼齿部Y的一部分。
对于引导部400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制,只要在不会给用户的口腔活动带来不适的范围内适当采用能够发挥上述功能的形状即可。
此外,引导部400可以配置于第一牙列收容部100的右侧或左侧的至少一个位置,这可以考虑到用户的口腔结构或口腔舒适度等来确定,但优选地,可以以第一牙列收容部100的右侧和左侧相对应的形状形成。在这种情况下,更容易收容上颌UJ的牙齿,并且可以解决在用户佩戴时太过容易脱落的问题。
口腔器具10还可以包括舌尖摆放部500,该舌尖摆放部500是通过开放所述第一牙列收容部100的与门牙对应的口腔侧内壁面,来摆放舌尖的空间。
通过舌尖摆放部500,用户可以在佩戴口腔器具10时,轻易地将舌头置于腭前方和上颌UJ的前牙部中门牙的后侧。因此,舌头可以在生理范围内摆放在最前方,可以将气道扩张作用最大化地表现出来,从而缓解压迫位于舌头后侧的气道的现象,进而防止打鼾和睡眠呼吸暂停。
参考图9和图10,可以看出,舌尖摆放部500通过对应第一牙列收容部100的门牙的口腔侧内壁面开放而。如上所述,以前方开口的结构形成舌尖摆放部500,具有如下有点,即为舌尖提供摆放的空间,且如下所述,即使在佩戴口腔器具10的情况下,能够将舌头置于上前方的自然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舌尖摆放部500由于不具有在第一牙列收容部100的与前牙部中门牙对应的口腔侧内壁面,因此当用户佩戴时,用户的舌尖可以摆放在上门牙的后侧。在自然状态下,人体的舌尖位于上门牙的后侧。因此,如果即使在佩戴口腔器具的情况下,也能够将舌尖自然地摆放在上门牙的后侧,则即使在佩戴口腔器具的情况下也能够为用户提供舒适感。
本发明配置有舌尖摆放部500,使用户在佩戴本发明的口腔器具10时,舌尖可以自然摆放在上门牙的后侧,因此能够在没有任何不适或异物感的状态下,在睡觉时长时间佩戴。
图11为从口腔内侧观察仅在上颌UJ的牙列UT上佩戴本发明优选一实施例的口腔器具的状态的状态图。参考图11,当用户佩戴口腔器具10时,用户的舌头TT可以沿着A方向自然地摆放在上门牙的后侧(OS)。因此,舌头可以在生理范围内摆放在最前方。
另一方面,本发明中为了便于理解,图11示出了仅佩戴在上颌UJ的牙列UT上的状态,而本发明的口腔器具10的佩戴状态不是仅限于此。
本发明通过包括舌尖摆放部500,具有诱导鼻呼吸的效果。
一般来说,当发生打鼾和睡眠呼吸暂停时,就会出现缺氧现象,人体就会进行张开嘴呼吸的口呼吸,以便增加不足的氧气量。当张开嘴进行口呼吸时,发生下颌LJ会向后下方旋转,而对于与下颌联动的舌头TT而言,其与上颚的接触也会随之脱离,且将位于更低的位置,并且,随着时间经过,逐渐往下垂的舌头TT向后垂,随之发生压迫气道的现象。其结果,打鼾和睡眠呼吸暂停将会恶化。
具体而言,图11是示出口呼吸时人体内气体流动的状态图。参考图11,随着下颌LJ在口呼吸期间向后下方旋转,与下颌LJ连接的舌头TT的位置也跟着降低。如上所述,向下方降低的舌头TT向后垂,并由此压迫气道,从而发生打鼾和睡眠呼吸暂停。
另一方面,图12为示出口呼吸时人体内气体流动的状态图。参考图12,由于在鼻呼吸期间下颌LJ和舌头TT不会向下移动,因此也不会发生向下方降低的舌头TT向后垂而压迫气道的现象。因此,为了有效预防打鼾和睡眠呼吸暂停,需要避免口呼吸,诱导鼻呼吸。
因此,本发明通过配置舌尖摆放部500,可使得用户在使用口腔器具10的期间,避免口呼吸并顺畅地进行鼻呼吸。具体地,通过舌尖摆放部500,诱导舌头使其摆放在腭前方部侧,这样,通过摆放在腭前方部的舌头,在口呼吸过程中,可以物理性阻挡通过嘴吸入的空气,口呼吸将自然转换为鼻呼吸。
随着鼻呼吸的增加,消除了舌头下垂而导致过度压迫气道的现象,使得空气更顺畅地流入气道,从而有效防止打鼾和睡眠呼吸暂停。此外,还能减少扁桃体肿胀和口干,且由于通过鼻子吸入的空气量增加,进而能使得肺活动量增加,从而改善呼吸质量并提高氧饱和度。
图14为示出使用本发明的优选一实施例的口腔器具10时的呼吸状态的状态图。参照图14,当佩戴口腔器具10时,用户主要进行鼻呼吸((甲))而不是口呼吸((乙))。用户的舌头TT通过舌尖摆放部500稳定地摆放在腭前方部侧,并且物理阻挡通过嘴吸入的空气,因此口呼吸((乙))自然转换为鼻呼吸((甲))。
并且,图15为拍摄佩戴口腔器具前的用户侧面的CT图像,图16为拍摄佩戴本发明优选一实施例的口腔器具10后用户侧面的CT图像。参考图15及图16可知,即使在佩戴口腔器具10后,舌头在口腔内(TT)也能够自然地摆放在上门牙的后侧。因此,本发明能够通过扩大口腔内空间来防止由于在口腔内舌头不自然地固定或摆放而引起的不适,并且可以使用户的舌头长时间舒适地摆放。
也就是说,本发明的舌尖摆放部500使得用户的舌头TT摆放在上门牙的后侧,在佩戴时提供舒适感,并且通过将舌头TT稳定地放置在上门牙的腭前方部,从而可缓解压迫气道等症状,同时诱导口呼吸转换为鼻呼吸,更有效预防打鼾和睡眠呼吸暂停。
最终,使用本发明的口腔器具10可以有效地治疗打鼾和睡眠呼吸暂停。此外,通过收容前牙部但不收容臼齿部,从而即使在长时间使用口腔器具10时也可以实现自然地活动,因此,可以缓解由下颌LJ前移而引起的相关肌肉和韧带的僵硬。此外,即使佩戴口腔器具10,也不会发生疼痛、咬合不正或颞颌关节障碍,并且使空气顺畅地流过气道,可以改善鼻炎或鼻窦炎。
如上所述的口腔器具10不限于应用上述实施例的结构,而可以选择性地组合构成每个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使得上述实施例构成各种变形。

Claims (12)

1.一种口腔器具,其插入于口腔内,且能够以可拆卸地方式实现佩戴,其特征在于,
所述口腔器具配置为与口腔内的前牙部牙列对应的形状,
所述口腔器具包括:
第一牙列收容部,配置为与上颌的前牙部牙列对应的形状,以收容上颌的前牙部;
第二牙列收容部,配置为与下颌的前牙部牙列对应的形状,以收容下颌的前牙部;以及
间隔件,配置为连接所述第一牙列收容部和所述第二牙列收容部,并且具有预定厚度,使得上颌的牙列与下颌的牙列隔开预定间隔以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口腔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牙列收容部、所述第二牙列收容部以及所述间隔件以一体的方式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口腔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间隔件通过使上颌的牙列与下颌的牙列隔开预定间隔以上,使上颌与下颌隔开间隔件的厚度,从而扩大口腔内的空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口腔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间隔件厚度满足以下数学式:
[数学式1]
(T1-T2)/6≤Ts≤T1+T2
其中,T1为第一牙列收容部的厚度,T2为第二牙列收容部的厚度,Ts为间隔件的厚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口腔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舌尖摆放部,其为摆放舌尖的空间,通过开放所述第一牙列收容部的与门牙对应的口腔侧内壁面而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口腔器具,其特征在于,
就所述舌尖摆放部而言,由于所述第一牙列收容部的与门牙对应的口腔侧内壁面不存在,当用户佩戴时,使得用户的舌尖摆放在上门牙的后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口腔器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引导部,配置于所述第一牙列收容部的两个末端部,所述第一牙列收容部的口腔侧内壁面延伸预定距离,以引导用户的牙齿被收容在所述第一牙列收容部和所述第二牙列收容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口腔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配置于所述第一牙列收容部的与尖牙的牙列对应的位置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口腔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沿着上颌的前牙部中的尖牙的牙列,在长度方向上延伸,以使得进一步收容上颌的小臼齿部的至少一部分。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口腔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牙列收容部的口腔侧内壁配置为使得用户的牙齿由摩擦而实现固定,并且所述第一牙列收容部配置为使得与上颌的牙齿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隔开预定间隔。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口腔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牙列收容部与第二牙列收容部之间的内壁中至少一部分被开放而开口。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口腔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牙列收容部与所述第二牙列收容部之间的内壁中,与门牙对应部分的内壁被开放而开口。
CN202180007855.5A 2021-06-25 2021-06-29 口腔器具 Pending CN11573477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21-0082862 2021-06-25
KR1020210082862A KR102564598B1 (ko) 2021-06-25 2021-06-25 구개전방 개방형 구강장치
PCT/KR2021/008203 WO2022270662A1 (ko) 2021-06-25 2021-06-29 구강장치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34775A true CN115734775A (zh) 2023-03-03

Family

ID=845434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07855.5A Pending CN115734775A (zh) 2021-06-25 2021-06-29 口腔器具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409425A1 (zh)
EP (1) EP4173601A4 (zh)
JP (1) JP2023542568A (zh)
KR (1) KR102564598B1 (zh)
CN (1) CN115734775A (zh)
WO (1) WO2022270662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737C (zh) * 1993-07-12 2000-07-26 欧索-泰公司 一种可供多种族使用的预成型正牙治疗用具
US5478235A (en) * 1993-11-05 1995-12-26 Harry J. Schuldt Dental impression tray
JP2717938B2 (ja) * 1994-11-01 1998-02-25 卓三 弘 マウスピース原形体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マウスピース
JPH10174697A (ja) * 1996-12-16 1998-06-30 Itaru Watanabe いびき防止具
DE59903264D1 (de) * 1999-10-11 2002-12-05 Stockhausen Rolf Antischnarcheinrichtung
US8105079B2 (en) * 2004-10-14 2012-01-31 Christopher John Farrell Orthodontic appliance
KR101463021B1 (ko) 2013-12-10 2014-11-18 최현진 구강장치
CA2899055C (en) * 2013-01-23 2019-12-10 Choi, Hyun-Jin Oral appliance
WO2017069599A1 (ko) * 2015-10-22 2017-04-27 최현진 하악치아 고정형 구강장치
KR200486167Y1 (ko) * 2016-03-02 2018-04-11 김대구 수면용 마우스피스
KR101828841B1 (ko) * 2016-11-23 2018-02-13 곽지영 범용 코골이 방지기구
KR102058104B1 (ko) * 2017-10-27 2019-12-20 파사메디 주식회사 하악의 유동성과 치아의 고정성을 개선한 구강 장치
KR102159365B1 (ko) 2020-01-20 2020-09-23 박원영 코골이 및 수면 무호흡 방지용 구강내 장치
KR102185512B1 (ko) * 2020-02-13 2021-01-04 스타일치과기공 주식회사 코골이 방지용 기구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173601A1 (en) 2023-05-03
US20220409425A1 (en) 2022-12-29
KR102564598B1 (ko) 2023-08-08
EP4173601A4 (en) 2024-02-21
KR20230000584A (ko) 2023-01-03
WO2022270662A1 (ko) 2022-12-29
JP2023542568A (ja) 2023-10-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679451C (en) Appliance,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eventing snoring
EP0697844B1 (en) Dental appliance for treatment of snoring and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Tsuiki et al. Effects of a titratable oral appliance on supine airway size in awake non-apneic individuals
EP3388018B1 (en) Mandible teeth fixing oral device
US20130112210A1 (en) Oral Sleep Apnea Device
KR101235888B1 (ko) 코골이 방지부재
US20070224567A1 (en) Dental orthotic and methods of using the same
EP1867309A1 (en) Intra-oral appliance for treatment of sleep disorders
KR20120099402A (ko) 코골기와 수면 무호흡증을 방지하기 위한 조절가능한 구강내 하악 전진 장치
KR101361583B1 (ko) 상악에 대한 하악 이동장치
JP2013017896A (ja) いびきおよび睡眠時無呼吸の処置のための口腔装置
CN112437653B (zh) 口腔器具
US20080190437A1 (en) Dental Orthosis
US20170151086A1 (en) Custom made oral appliance for airway management of those with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osa)
US10105256B2 (en) Intraoral functional device for relieving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 snoring and/or other airway disorders
KR100596129B1 (ko) 코골이 및 수면무호흡증 방지장치
KR20190069653A (ko) 구강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15734775A (zh) 口腔器具
KR20090090969A (ko) 코골이 및 이갈이 방지기구
EP2409672B1 (en) Oral fixation device and fixing method using the same
KR101874692B1 (ko) 턱관절 장애 균형 장치
Yildiz Mandibular Advancement Devices (MAD) in the Therapy of Snoring and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OSA)
KR102525907B1 (ko) 선형 가변형 코골이 방지 마우스피스
KR102309009B1 (ko) 자석식 수면 무호흡 방지 장치
US20180338856A1 (en) Systems, methods and oral appliance devic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