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652470A - 一种聚酯dty纤维及其制备工艺 - Google Patents

一种聚酯dty纤维及其制备工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652470A
CN115652470A CN202211383075.3A CN202211383075A CN115652470A CN 115652470 A CN115652470 A CN 115652470A CN 202211383075 A CN202211383075 A CN 202211383075A CN 115652470 A CN115652470 A CN 1156524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yester
chitosan
fiber
dty fiber
metal ox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38307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652470B (zh
Inventor
周方荣
周克含
穆军辉
曹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Hengbaihua Chemical Fib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Hengbaihua Chemical Fib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Hengbaihua Chemical Fib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Hengbaihua Chemical Fib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383075.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652470B/zh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2211383075.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15652470B/zh
Publication of CN1156524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6524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6524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65247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reatments For Attaching Organic Compounds To Fibrous Good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纺织纤维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聚酯DTY纤维及其制备工艺。一种聚酯DTY纤维,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聚酯切片100‑120份、壳聚糖‑金属氧化物‑聚酯复配体20‑40份,所述壳聚糖‑金属氧化物‑聚酯复配体中含有纳米掺锑二氧化锡。本申请的聚酯DTY纤维具有抗静电性能优良,不易吸尘的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聚酯DTY纤维及其制备工艺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纺织纤维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聚酯DTY纤维及其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聚酯DTY纤维是指聚酯纤维在加弹机器上进行连续或同时拉伸、经过加捻器变形加工后的成品丝,也称为涤纶低弹丝,是以长丝为原料,利用纤维热塑性,经变形和热定型处理制得的一种高度卷曲蓬松的新型纱。
聚酯涤纶丝具有蓬松性高、隔热性好、手感舒适、光泽柔和的特点,且其同时还具有涤纶断裂强度和弹性模量高、热定型性优异、回弹性能好、耐热性、耐光性、耐腐蚀性强、易洗快干等特点,因此广泛应用于面料、服装领域。
但是与此同时,聚酯DTY纤维又具有涤纶抗静电性能较差的缺点,从而导致聚酯DTY纤维极易吸尘,进而促使面料或服装沾污,在影响美观的同时,还降低服装的穿着舒适度。
发明内容
为了改善聚酯DTY纤维抗静电性能差的缺点,本申请提供一种聚酯DTY纤维及其制备工艺。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聚酯DTY纤维,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聚酯DTY纤维,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聚酯切片100-120份、壳聚糖-金属氧化物-聚酯复配体20-40份,所述壳聚糖-金属氧化物-聚酯复配体中含有纳米掺锑二氧化锡。
纯二氧化锡是一种禁带宽达3.8eV的绝缘体,而当掺杂锑元素后,得到的掺锑二氧化锡则是一种n型半导体。而聚酯DTY纤维吸尘的机理在于其容易产生静电,从而极易吸附空气中带相反电荷的尘埃微粒,因此,当纳米掺锑二氧化锡添加至聚酯内时,制备得到的聚酯DTY纤维将具有优良的导电性能,从而将产生的静电荷导走,减少静电现象,进而有效降低聚酯DTY纤维的吸尘效果。
而相对于传统的石墨或者金属粉末,掺锑二氧化锡具有更为优良的耐候性以及耐磨性。然而,由于纳米掺锑二氧化锡属于金属氧化物,而金属氧化物与聚酯的相容性相对较差,从而导致纳米掺锑二氧化锡很容易脱落,进而降低聚酯DTY纤维的抗尘效果。
壳聚糖表面具有大量的氨基,而氨基是吸附金属离子的主要活性基团,因此壳聚糖对纳米掺锑二氧化锡具有良好的吸附效果。而壳聚糖与聚酯具有优良相容性,因此,当壳聚糖、纳米掺锑二氧化锡以及聚酯进行复配时,壳聚糖可以通过吸附效果对纳米掺锑二氧化锡与聚酯的相容性进行提升,有效降低纳米掺锑二氧化锡发生脱落的可能性,间接提高聚酯DTY纤维的抗尘效果。
另外,壳聚糖表面的氨基和羟基具有亲水性,因此,含壳聚糖的聚酯DTY纤维也将具有一定的吸水性能。而水的导电性相对较好,当聚酯DTY纤维中含有水时,聚酯DTY纤维的导电性将明显提升,电阻明显下降,从而进一步提高聚酯DTY纤维的抗静电性能。
优选的,所述壳聚糖-金属氧化物-聚酯复配体中含有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壳聚糖。
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壳聚糖属于一种季铵盐壳聚糖,而季铵盐属于阳离子型抗静电剂,其极易溶于水,季铵盐溶于水中将具有极为优良的导电性能,是一种优良的电解质,所以当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壳聚糖中的壳聚糖吸收水分后,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壳聚糖中的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将逐渐释放其导电性能,从而促使聚酯DTY纤维具有长效且稳定的抗尘效果。
另外,相对于将季铵盐与壳聚糖分开添加来说,直接选用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壳聚糖可以有效提高季铵盐与壳聚糖的配合效果,进一步提高聚酯DTY的抗静电及抗尘效果。
优选的,所述壳聚糖-金属氧化物-聚酯复配体由1,4-丁二醇、对苯二甲酸以及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壳聚糖酯化缩聚而得,酯化抑制剂为纳米掺锑二氧化锡,缩聚催化剂为钛酸四丁酯,缩聚稳定剂为磷酸三苯酯。
相对于将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壳聚糖、纳米掺锑二氧化锡以及聚酯进行物理共混得到壳聚糖-金属氧化物-聚酯复配体来说,在聚酯酯化过程中边添加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壳聚糖以及纳米掺锑二氧化锡可以促使壳聚糖-金属氧化物-聚酯复配体结构更为稳定,进一步提高壳聚糖-金属氧化物-聚酯复配体对聚酯DTY纤维的抗静电性能提升效果,有效提高聚酯DTY的抗尘效果。
优选的,所述1,4-丁二醇、对苯二甲酸、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壳聚糖以及纳米掺锑二氧化锡的摩尔比例为1.4:1:0.03:(0.06-0.08)。
当1,4-丁二醇、对苯二甲酸、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壳聚糖以及纳米掺锑二氧化锡采用上述摩尔比例时,壳聚糖-金属氧化物-聚酯复配体结构更为稳定,进一步提高壳聚糖-金属氧化物-聚酯复配体对聚酯DTY纤维的抗静电性能提升效果,有效提高聚酯DTY的抗尘效果。
优选的,所述壳聚糖-金属氧化物-聚酯复配体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酯化反应:将1,4-丁二醇以及对苯二甲酸进行混合,随后加入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壳聚糖以及纳米掺锑二氧化锡,配成均匀浆料后进行真空酯化反应,得到酯化产物;
缩聚反应:向酯化产物中加入钛酸四丁酯以及磷酸三苯酯,随后进行负压缩聚反应,最后得到壳聚糖-金属氧化物-聚酯复配体。
在聚酯酯化过程中边添加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壳聚糖以及纳米掺锑二氧化锡可以促使壳聚糖-金属氧化物-聚酯复配体结构更为稳定,进一步提高壳聚糖-金属氧化物-聚酯复配体对聚酯DTY纤维的抗静电性能提升效果,有效提高聚酯DTY的抗尘效果。
优选的,所述聚酯DTY纤维还包括抗尘增效剂8-14份,所述抗尘增效剂为全氟辛基磺酸二癸二甲基铵、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以及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全氟辛基磺酸二癸二甲基铵以及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均具有烷基磺酸盐结构,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则具有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结构,而烷基磺酸盐结构以及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结构均属于阴离子型抗静电剂。
另外,全氟辛基磺酸二癸二甲基铵中还有季铵盐结构,而季铵盐结构属于阳离子型抗静电剂;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还具有醇醚磷酸酯结构,而醇醚磷酸酯具有优良的吸湿性。即在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与聚酯混合时,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中的疏水链吸附在聚酯并形成连续的吸附层,因为磷酸酯分子中含有—O-,能与水分子形成氢键,被吸附的水层会形成导电层,使材料表面累积的电荷能够快速泄掉。
综上所述,全氟辛基磺酸二癸二甲基铵、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以及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对聚酯DTY纤维的抗静电性能均具有提升效果。
优选的,所述抗尘增效剂为全氟辛基磺酸二癸二甲基铵、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以及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的混合物。
相对于单独使用全氟辛基磺酸二癸二甲基铵、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以及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来说,将全氟辛基磺酸二癸二甲基铵、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以及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进行混合时,抗尘增效剂本身将具有更分布的导电基团结构,从而促使抗尘增效剂对聚酯DTY纤维的抗静电效果进一步提升。
优选的,所述全氟辛基磺酸二癸二甲基铵、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以及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的重量比例为(2-4):1:(1-3)。
当全氟辛基磺酸二癸二甲基铵、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以及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采用上述重量比例时,抗尘增效剂中的各导电基团结构可以更为有效地进行复配互补,促使抗尘增效剂对聚酯DTY纤维的抗静电效果进一步提升。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聚酯DTY纤维的制备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聚酯DTY纤维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聚酯POY纤维制备:将聚酯切片以及壳聚糖-金属氧化物-聚酯复配体进行混合,随后依次进行熔融、挤出、冷却、上油、卷制,得到聚酯POY纤维;
聚酯DTY纤维制备:将聚酯POY纤维依次进行加热、假捻、定型、上油、卷制,最终得到聚酯DTY纤维。
综上所述,本申请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当纳米掺锑二氧化锡添加至聚酯内时,制备得到的聚酯DTY纤维将具有优良的导电性能,从而将产生的静电荷导走,减少静电现象,进而有效降低聚酯DTY纤维的吸尘效果;2、壳聚糖表面具有大量的氨基,而氨基是吸附金属离子的主要活性基团,因此壳聚糖对纳米掺锑二氧化锡具有良好的吸附效果。而壳聚糖与聚酯具有优良相容性,有效降低纳米掺锑二氧化锡发生脱落的可能性;
3、壳聚糖表面的氨基和羟基具有亲水性,因此,含壳聚糖的聚酯DTY纤维也将具有一定的吸水性能,当聚酯DTY纤维中含有水时,聚酯DTY纤维的导电性将明显提升,电阻明显下降,从而进一步提高聚酯DTY纤维的抗静电性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和对比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原料
聚酯切片PBT晟安生物CAS:113669-95-7;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壳聚糖CAS:9012-76-4;纳米掺锑二氧化锡CAS:128221-48-7;1,4-丁二醇CAS:110-63-4;对苯二甲酸CAS:100-21-0;钛酸四丁酯CAS:5593-70-4;磷酸三苯酯CAS:115-86-6;全氟辛基磺酸二癸二甲基铵CAS:251099-16-8;十二烷基苯磺酸钠CAS:25155-30-0;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CAS:68130-47-2;壳聚糖CAS:9012-76-4;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CAS:2382-43-6。
制备例1
一种壳聚糖-金属氧化物-聚酯复配体,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酯化反应:将1,4-丁二醇以及对苯二甲酸进行混合,随后加入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壳聚糖以及酯化抑制剂-纳米掺锑二氧化锡,配成均匀浆料后,在230℃下进行真空酯化反应60min,绝对压力400Pa,得到酯化产物;
缩聚反应:向酯化产物中加入缩聚催化剂-钛酸四丁酯以及缩聚稳定剂-磷酸三苯酯,随后在260℃选进行负压缩聚反应4h,绝对压力80Pa,最后得到壳聚糖-金属氧化物-聚酯复配体,平均聚合度为180。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制备例中,缩聚反应以反应釜搅拌电机功率或在线粘度计读数为准判断反应终点。1,4-丁二醇、对苯二甲酸、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壳聚糖、纳米掺锑二氧化锡、钛酸四丁酯以及磷酸三苯酯的摩尔比例为1.4:1:0.03:0.05:0.02:0.02。
制备例2-5
与制备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制备例2-5中的纳米掺锑二氧化锡的添加摩尔比例有所不同,具体如表1所示。
表1制备例1-5中纳米掺锑二氧化锡的添加摩尔比例表
Figure BDA0003929372580000051
制备例6
与制备例3的不同之处在于,将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壳聚糖替换为相同添加量的壳聚糖。
制备例7
与制备例3的不同之处在于,将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壳聚糖替换为相同添加量的壳聚糖与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的混合物,且壳聚糖与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的摩尔比例为1:1。
制备例8
与制备例3的不同之处在于,不添加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壳聚糖。
制备例9
与制备例3的不同之处在于,其由聚酯切片、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壳聚糖以及纳米掺锑二氧化锡直接共混挤出而成,聚酯切片、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壳聚糖以及纳米掺锑二氧化锡的摩尔比例为1:0.03:0.05。
实施例
实施例1
一种聚酯DTY纤维的制备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聚酯POY纤维制备:将110kg聚酯切片以及30kg制备例1进行混合,随后依次进行熔融、挤出、冷却、上油、卷制,得到聚酯POY纤维;
其中,熔融温度为260℃,挤出温度270℃,冷却采用侧吹风,吹风温度为25℃,相对湿度75%,风速0.9m/s,上油的油剂选用TK-3182A,上油率1.5%,卷绕速度2900m/min,聚酯POY纤维单丝纤度2.0dtex,断裂强度1.8cN/dtex;断裂伸长率140%;
聚酯DTY纤维制备:将聚酯POY纤维依次进行加热、假捻、定型、上油、卷制,最终得到聚酯DTY纤维;其中,加热温度为200℃,假捻的控制牵伸倍数为1.9,定型温度为130℃,聚酯DTY纤维断裂强度3.8cN/dtex;断裂伸长率20%。
实施例2-9
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将制备例1替换为相同添加量的制备例2-9。
实施例10
与实施例3的不同之处在于,聚酯POY纤维制备中还添加有11kg抗尘增效剂-全氟辛基磺酸二癸二甲基铵。
实施例11-15
与实施例10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11-15中聚酯切片、制备例3以及抗尘增效剂的添加量有所不同,具体如表2所示。
表2实施例10-15中各组分的添加量表(kg)
聚酯切片 制备例3 抗尘增效剂
实施例10 110 30 11
实施例11 120 20 14
实施例12 100 40 8
实施例13 90 43 5
实施例14 130 17 16
实施例15
与实施例10的不同之处在于,抗尘增效剂为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实施例16
与实施例10的不同之处在于,抗尘增效剂为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
实施例17
与实施例10的不同之处在于,抗尘增效剂为全氟辛基磺酸二癸二甲基铵以及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混合物,且全氟辛基磺酸二癸二甲基铵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重量比例为1:1。
实施例18
与实施例10的不同之处在于,抗尘增效剂为全氟辛基磺酸二癸二甲基铵以及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的混合物,且全氟辛基磺酸二癸二甲基铵与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的重量比例为1:1。
实施例19
与实施例10的不同之处在于,抗尘增效剂为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以及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的混合物,且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与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的重量比例为1:1。
实施例20
与实施例10的不同之处在于,抗尘增效剂为全氟辛基磺酸二癸二甲基铵、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以及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的混合物,且全氟辛基磺酸二癸二甲基铵、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以及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的重量比例为2:1:3。
实施例21-24
与实施例20的不同之处在于,全氟辛基磺酸二癸二甲基铵、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以及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的重量比例不同,具体如表3所示。
表3实施例20-24中抗尘增效剂中各组分的重量比例表
Figure BDA0003929372580000071
对比例
对比例1
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不添加制备例1。
性能检测试验
检测方法
从实施例1-24以及对比例1中分别截取3段1cm的样品,随后在25℃,湿度60%的环境下放置24h,之后参照GB/T 14342-2015《化学纤维短纤维比电阻试验方法》对上述样品的体积比电阻进行测试,并取平均值。
实施例1-24以及对比例1的实验数据如表4所示。
表4实施例1-24以及对比例1的体积比电阻表(Ω·cm)
Figure BDA0003929372580000072
Figure BDA0003929372580000081
结合实施例1-5、对比例1并结合表4可以看出,相对于对比例1来说,实施例1-5的体积比电阻显著降低,由此说明,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壳聚糖以及酯化抑制剂-纳米掺锑二氧化锡的添加可以有效改善聚酯DTY纤维的抗静电性能。
而结合实施例1-5并结合表4可以看出,随着纳米掺锑二氧化锡摩尔比例的增加,聚酯DTY纤维的体积比电阻也逐渐降低,但是当掺锑二氧化锡的摩尔比例达到0.07时,如果再增加掺锑二氧化锡的摩尔比例,聚酯DTY纤维的体积比电阻的提升幅度明显减小。
究其原因可能在于,当掺锑二氧化锡的摩尔比例达到0.07之后,如果再增加掺锑二氧化锡的添加量,壳聚糖-金属氧化物-聚酯复配体中的抗静电体系平衡将有所破坏,进而导致聚酯DTY纤维的体积比电阻提升幅度减缓。
结合实施例3、实施例6-8并结合表4可以看出,相对于实施例3来说,实施例6的体积比电阻明显有所提升,究其原因在于,相对于壳聚糖来说,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壳聚糖中还含有季铵盐,从而进一步提升聚酯DTY纤维的抗静电性能。
而相对于实施例3来说,实施例7的体积比电阻也明显有所提升,究其原因在于,相对于将季铵盐与壳聚糖分开添加来说,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壳聚糖中的壳聚糖-季铵盐体系更为温度,进而有效提高季铵盐与壳聚糖的配合效果,从而提高聚酯DTY的抗静电及抗尘效果。
相对于实施例6来说,实施例8的体积比电阻进一步提升,由此说明,壳聚糖对聚酯DTY纤维也具有一定的抗静电性能提升效果。究其原因在于,壳聚糖表面的氨基和羟基具有亲水性,因此,含壳聚糖的聚酯DTY纤维也将具有一定的吸水性能。而水的导电性相对较好,当聚酯DTY纤维中含有水时,聚酯DTY纤维的导电性将明显提升,电阻明显下降,从而进一步提高聚酯DTY纤维的抗静电性能。
结合实施例3、实施例9并结合表4可以看出,相对于实施例3来说,实施例9的体积比电阻显著提升,究其原因在于,相对于将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壳聚糖、纳米掺锑二氧化锡以及聚酯进行物理共混得到壳聚糖-金属氧化物-聚酯复配体来说,在聚酯酯化过程中边添加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壳聚糖以及纳米掺锑二氧化锡可以促使壳聚糖-金属氧化物-聚酯复配体结构更为稳定,从而进一步提高壳聚糖-金属氧化物-聚酯复配体对聚酯DTY纤维的抗静电性能提升效果。
结合实施例3、实施例10并结合表4可以看出,相对于实施例3来说,实施例10的体积比电阻进一步降低,究其原因在于,全氟辛基磺酸二癸二甲基铵中含有季铵盐以及烷基磺酸盐结构,从而进一步提高聚酯DTY纤维的抗静电性能。
结合实施例10-14并结合表4可以看出,实施例10-14中,实施例14的体积比电阻最大,实施例13的体积比电阻最小,但是由于实施例13中制备例3以及全氟辛基磺酸二癸二甲基铵的添加量过多,从而导致实施例13中各组分的相容效果较差,进而导致实施例13的力学性能较差。因此,实施例10-12中各组分的重量比例为较优。
结合实施例10、实施例15-16并结合表4可以看出,实施例10、实施例15-16中,实施例10的体积比电阻最小,实施例16次之,实施例15最大。
究其原因在于,全氟辛基磺酸二癸二甲基铵中含有季铵盐以及烷基磺酸盐两者抗静电结构,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具有醇醚磷酸酯结构,醇醚磷酸酯还具有优良的吸湿性,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仅包括烷基磺酸盐抗静电结构。
结合实施例17-20并结合表4可以看出,相对于实施例18来说,实施例17以及实施例19的体积比电阻均明显提升,但是相对于实施例20来说,实施例18的体积比电阻仍相对较大,由此说明,全氟辛基磺酸二癸二甲基铵、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以及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复配使用对聚酯DTY纤维的抗静电性能提升效果更为优良,究其原因可能在于,三者的复配可以促使聚酯DTY纤维中的抗静电结构的数量和种类更为丰富,从而进一步提高聚酯DTY纤维的抗静电性能。
结合实施例20-24并结合表4可以看出,相对于实施例23-24来说,实施例20-23的体积比电阻相对较小,而相对于实施例20以及实施例22来说,实施例21的体积比电阻相对更小。由此说明,当全氟辛基磺酸二癸二甲基铵、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以及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在实施例20-22的重量比例下时,特别是实施例21的重量比例下时,全氟辛基磺酸二癸二甲基铵、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以及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的复配效果更为优良。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申请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Claims (9)

1.一种聚酯DTY纤维,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聚酯切片100-120份、壳聚糖-金属氧化物-聚酯复配体20-40份,所述壳聚糖-金属氧化物-聚酯复配体中含有纳米掺锑二氧化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酯DTY纤维,其特征在于:所述壳聚糖-金属氧化物-聚酯复配体中含有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壳聚糖。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聚酯DTY纤维,其特征在于:所述壳聚糖-金属氧化物-聚酯复配体由1,4-丁二醇、对苯二甲酸以及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壳聚糖酯化缩聚而得,酯化抑制剂为纳米掺锑二氧化锡,缩聚催化剂为钛酸四丁酯,缩聚稳定剂为磷酸三苯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聚酯DTY纤维,其特征在于:所述1,4-丁二醇、对苯二甲酸、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壳聚糖以及纳米掺锑二氧化锡的摩尔比例为1.4:1:0.03:(0.06-0.08)。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聚酯DTY纤维,其特征在于,所述壳聚糖-金属氧化物-聚酯复配体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酯化反应:将1,4-丁二醇以及对苯二甲酸进行混合,随后加入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壳聚糖以及纳米掺锑二氧化锡,配成均匀浆料后进行真空酯化反应,得到酯化产物;
缩聚反应:向酯化产物中加入钛酸四丁酯以及磷酸三苯酯,随后进行负压缩聚反应,最后得到壳聚糖-金属氧化物-聚酯复配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酯DTY纤维,其特征在于:所述聚酯DTY纤维还包括抗尘增效剂8-14份,所述抗尘增效剂为全氟辛基磺酸二癸二甲基铵、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以及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聚酯DTY纤维,其特征在于:所述抗尘增效剂为全氟辛基磺酸二癸二甲基铵、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以及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的混合物。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聚酯DTY纤维,其特征在于:所述全氟辛基磺酸二癸二甲基铵、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以及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的重量比例为(2-4):1:(1-3)。
9.一种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聚酯DTY纤维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聚酯POY纤维制备:将聚酯切片以及壳聚糖-金属氧化物-聚酯复配体进行混合,随后依次进行熔融、挤出、冷却、上油、卷制,得到聚酯POY纤维;
聚酯DTY纤维制备:将聚酯POY纤维依次进行加热、假捻、定型、上油、卷制,最终得到聚酯DTY纤维。
CN202211383075.3A 2022-11-07 一种聚酯dty纤维及其制备工艺 Active CN11565247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83075.3A CN115652470B (zh) 2022-11-07 一种聚酯dty纤维及其制备工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83075.3A CN115652470B (zh) 2022-11-07 一种聚酯dty纤维及其制备工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652470A true CN115652470A (zh) 2023-01-31
CN115652470B CN115652470B (zh) 2024-06-11

Family

ID=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364280A (zh) * 2023-10-24 2024-01-09 安徽瑞翔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阻燃涤纶加弹丝的生产方法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87611A (ja) * 1992-04-09 1993-11-02 Teijin Ltd 導電性複合繊維
JP2006097196A (ja) * 2004-09-30 2006-04-13 Toray Ind Inc 制電性繊維とその製造方法
CN101215373A (zh) * 2008-01-10 2008-07-09 华东理工大学 抗静电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改性树脂
CN101831151A (zh) * 2010-04-21 2010-09-15 浙江恒逸石化股份有限公司 抗静电型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纤维级聚酯及其制备方法
CN103668539A (zh) * 2012-09-13 2014-03-26 东华大学 一种抗静电型生物质聚酯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CN103709653A (zh) * 2012-09-29 2014-04-09 青岛欣展塑胶有限公司 聚酯用抗静电母粒
CN103710780A (zh) * 2012-09-29 2014-04-09 青岛欣展塑胶有限公司 抗静电pet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CN103924316A (zh) * 2013-01-14 2014-07-16 上海杰事杰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纳米掺锑二氧化锡导电复合纤维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06192046A (zh) * 2016-07-28 2016-12-07 宁波三同编织有限公司 一种保健内衣面料
WO2017206427A1 (zh) * 2016-06-04 2017-12-07 江苏启弘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尖端放电效应的抗静电纤维的制备方法
CN108660759A (zh) * 2018-05-02 2018-10-16 湖南辰砾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抑菌抗皱防静电衬衫面料
CN110054787A (zh) * 2019-05-06 2019-07-26 湖南工程学院 功能母料、抗菌防紫外线纤维和布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0158184A (zh) * 2019-05-20 2019-08-23 安徽双帆高纤有限公司 利用pet废丝制备功能型抗静电涤纶短纤的方法
CN114717682A (zh) * 2022-03-08 2022-07-08 湖北卓乐医疗用品有限公司 一种抗菌防静电面料及其制备工艺、防护衣

Patent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87611A (ja) * 1992-04-09 1993-11-02 Teijin Ltd 導電性複合繊維
JP2006097196A (ja) * 2004-09-30 2006-04-13 Toray Ind Inc 制電性繊維とその製造方法
CN101215373A (zh) * 2008-01-10 2008-07-09 华东理工大学 抗静电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改性树脂
CN101831151A (zh) * 2010-04-21 2010-09-15 浙江恒逸石化股份有限公司 抗静电型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纤维级聚酯及其制备方法
CN103668539A (zh) * 2012-09-13 2014-03-26 东华大学 一种抗静电型生物质聚酯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CN103710780A (zh) * 2012-09-29 2014-04-09 青岛欣展塑胶有限公司 抗静电pet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CN103709653A (zh) * 2012-09-29 2014-04-09 青岛欣展塑胶有限公司 聚酯用抗静电母粒
CN103924316A (zh) * 2013-01-14 2014-07-16 上海杰事杰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纳米掺锑二氧化锡导电复合纤维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WO2017206427A1 (zh) * 2016-06-04 2017-12-07 江苏启弘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尖端放电效应的抗静电纤维的制备方法
CN106192046A (zh) * 2016-07-28 2016-12-07 宁波三同编织有限公司 一种保健内衣面料
CN108660759A (zh) * 2018-05-02 2018-10-16 湖南辰砾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抑菌抗皱防静电衬衫面料
CN110054787A (zh) * 2019-05-06 2019-07-26 湖南工程学院 功能母料、抗菌防紫外线纤维和布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0158184A (zh) * 2019-05-20 2019-08-23 安徽双帆高纤有限公司 利用pet废丝制备功能型抗静电涤纶短纤的方法
CN114717682A (zh) * 2022-03-08 2022-07-08 湖北卓乐医疗用品有限公司 一种抗菌防静电面料及其制备工艺、防护衣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364280A (zh) * 2023-10-24 2024-01-09 安徽瑞翔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阻燃涤纶加弹丝的生产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896985B2 (ja) 制電性芯鞘型ポリエステル極細仮撚加工糸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該制電性芯鞘型ポリエステル極細仮撚加工糸を含む制電撥水性織物
CN105420842A (zh) 一种具有抗紫外功能的涤纶丝及其制备方法
CN112281253B (zh) 一种并列型pet/pbt双组份抗静电抗紫外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CN112538668B (zh) 一种抗静电抗紫外线纤维的制备方法
CN111304773A (zh) 易染改性锦纶纤维
CN112853521A (zh) 一种防静电poy丝的生产方法
Meredith The structures and properties of fibres
CN102031587A (zh) 一种抗静电纤维及其生产方法
CN113789598A (zh) 一种抗静电易清洁服装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5652470B (zh) 一种聚酯dty纤维及其制备工艺
CN115652470A (zh) 一种聚酯dty纤维及其制备工艺
CN116240725B (zh) 一种涤纶面料的制备工艺
CN111379048B (zh) 一种双组分复合仿毛弹性纤维的制备方法
CN111943527A (zh) 一种电子纱用淀粉型浸润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5874304A (zh) 一种抗静电的纺织面料的制备方法
CN111155199A (zh) 一种石墨烯复合纤维制备方法
CN107663665B (zh) 一种高强低收缩特亮绣花线聚酯牵伸丝的制备方法
CN112796005B (zh) 一种皮芯型双组份抗静电抗紫外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CN114108116A (zh) 一种米字型涤锦复合丝及其制备工艺
WO2007078076A1 (en) Method for preparing splittable compositefibers having antimicrobial and deodorant properties
KR100622204B1 (ko) 폴리트리메틸렌테레프탈레이트 섬유 및 그 제조방법
JPS6240444B2 (zh)
JP2000008226A (ja) 吸放湿性ポリエステル系複合繊維および繊維構造物
CN116716728B (zh) 一种全消光fdy纤维用纺丝油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4790588B (zh) 一种全消光涤纶长丝及其加工工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