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635802A - 轮胎 - Google Patents

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635802A
CN115635802A CN202210678904.4A CN202210678904A CN115635802A CN 115635802 A CN115635802 A CN 115635802A CN 202210678904 A CN202210678904 A CN 202210678904A CN 115635802 A CN115635802 A CN 11563580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re
shoulder
tread
groove
side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67890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岩下优
北原辽太郎
山冈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111894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3014788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111894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3014789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6358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63580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 B60C11/1376Three dimensional block surfaces departing from the enveloping tread contour
    • B60C11/1384Three dimensional block surfaces departing from the enveloping tread contour with chamfered block corn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06Patterns comprising block rows or discontinuous ribs
    • B60C11/0309Patterns comprising block rows or discontinuous ribs further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 B60C11/130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with special features of the groove wal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04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shape of the si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41Circumferential groo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41Circumferential grooves
    • B60C2011/0344Circumferential grooves provided at the equatorial plan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58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58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 B60C2011/0365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characterised by width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58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 B60C2011/0372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with particular inclination ang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04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shape of the sipe
    • B60C2011/121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shape of the sipe sinusoidal or zigzag at the tread surfa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轮胎抑制操纵稳定性能的恶化,并且提高湿地性能、雪地性能。轮胎(1)包括被多个中间横沟(7)划分为多个中间花纹块要素(5a)的中间陆地部(5)。中间横沟(7)包括第一部分(11)、第二部分(12)以及连接第一部分(11)和第二部分(12)的连通部(13)。中间花纹块要素(5a)包括在连通部(13)向花纹块外侧凸出的凸拐角部(15)。凸拐角部(15)的花纹块侧壁(8A)包括:沿着第一部分(11)延伸的第一侧壁(17)、沿着第二部分(12)延伸的第二侧壁(18)、以及跨在第一侧壁(17)、第二侧壁(18)以及花纹块踏面(8B)的三角形状的第三侧壁(19)。第三侧壁(19)在比中间横沟(7)的沟底(7s)靠轮胎径向外侧的位置形成终端。

Description

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轮胎。
背景技术
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确保干地操纵稳定性,并且提高湿地操纵稳定性的充气轮胎。上述充气轮胎具备:连通横纹沟,从第一胎肩陆地部跨过轮胎赤道面,连续地延伸至第二陆地部并且在上述第二陆地部内形成终端;和副沟,通过上述连通横纹沟的终端部,并从配置在上述第二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外侧的第二最外周向主沟分离。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79903号公报
近年,希望进一步提高湿地性能、雪地性能。另一方面,还需要抑制操纵稳定性能的降低。
发明内容
本公开是鉴于以上实际状况而做出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操纵稳定性能的恶化,并且提高湿地性能、雪地性能的轮胎。
本公开的轮胎具有胎面部,上述胎面部具备由胎肩周向沟和中间周向沟划分的中间陆地部,上述中间陆地部被多个中间横沟划分为多个中间花纹块要素,上述多个中间横沟分别包括:从上述胎肩周向沟延伸的第一部分、相对于上述第一部分倾斜的上述中间周向沟侧的第二部分、以及连接上述第一部分和上述第二部分的连通部,由此上述中间花纹块要素分别包括在上述连通部向花纹块外侧凸出的凸拐角部,上述凸拐角部的花纹块侧壁包括:沿着上述第一部分延伸的第一侧壁、沿着上述第二部分延伸的第二侧壁、以及跨在上述第一侧壁、上述第二侧壁以及花纹块踏面的三角形状的第三侧壁,上述第三侧壁在比上述中间横沟的沟底靠轮胎径向外侧的位置形成终端。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胎面部的放大俯视图。
图2是图1的中间横沟附近的放大图。
图3是图1的凸拐角部的立体图。
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胎面部的俯视图。
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中间陆地部的俯视图。
图6是图4的A-A线剖视图。
图7是第一实施方式的中间陆地部的俯视图。
图8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包含胎肩陆地部的胎面部的俯视图。
图9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胎面部的放大俯视图。
图10是图9的胎肩横沟附近的放大图。
图11是图9的凸拐角部的立体图。
图12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胎面部的俯视图。
图13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胎肩陆地部的俯视图。
图14是图12的B-B线剖视图。
图15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包含胎肩陆地部的俯视图。
图16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包含胎肩陆地部的俯视图。
图17是第二实施方式的中间陆地部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轮胎;5...中间陆地部;7...中间横沟;7s...沟底;5a...中间花纹块要素;8A...花纹块侧壁;8B...花纹块踏面;11...第一部分;12...第二部分;13...连通部;15...凸拐角部;17...第一侧壁;18...第二侧壁;19...第三侧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轮胎1的胎面部2的放大俯视图。本公开的轮胎1例如为商用车、小型卡车用,且适合用于冬季用、全季节用的充气轮胎。但是,本公开可应用于例如重载荷用、乘用车用等充气轮胎、未填充压缩空气的非充气式轮胎。
如图1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胎面部2具备由胎肩周向沟3和中间周向沟4划分的中间陆地部5。中间陆地部5是在直行行驶以及转弯行驶中都作用有相对大的接地压力的陆地部,且是对操纵稳定性能、湿地性能以及雪地性能影响大的陆地部。本公开着眼于这样的中间陆地部5,改善上述性能。
中间陆地部5设置有多个中间横沟7。由此,第一实施方式的中间陆地部5被划分为多个中间花纹块要素5a。
中间横沟7分别包括:从胎肩周向沟3延伸的第一部分11;相对于第一部分11倾斜的中间周向沟4侧的第二部分12;以及连接第一部分11和第二部分12的连通部13。这样的中间横沟7由于提供多方向的边缘成分,因此提高湿地性能以及雪地性能。第一实施方式的中间花纹块要素5a包括在连通部13向花纹块外侧凸出的凸拐角部15。
图2是图1的中间横沟7附近的放大图。图3是凸拐角部15的立体图。如图2、3所示,凸拐角部15的花纹块侧壁8(后述的第一横侧壁8a)包括第一侧壁17、第二侧壁18以及第三侧壁19。第一侧壁17沿着第一部分11延伸。第二侧壁18沿着第二部分12延伸。第三侧壁19跨在第一侧壁17、第二侧壁18以及花纹块踏面9而呈三角形状。这样的第三侧壁19增加连通部13处的沟容积,使排水阻力大并且雪也容易堵塞的连通部13内的排水、雪的排出顺畅,而提高它们的排出作用。因此,湿地性能、雪地性能提高。
第三侧壁19在比中间横沟7的沟底7s靠轮胎径向的外侧的位置形成终端。由此,抑制中间花纹块要素5a的刚性的降低,并抑制操纵稳定性能的恶化。
图4是胎面部2的俯视图。如图4所示,在第一实施方式的胎面部2设置有2条胎肩周向沟3、和配置于胎肩周向沟3、3之间的1条中间周向沟4。由此,胎面部2例如包括一对中间陆地部5、和划分在各胎肩周向沟3与胎面端Te之间的一对胎肩陆地部6。其中,胎面部2并不限定于这样的形态,也可以分别通过2条胎肩周向沟和中间周向沟,而具有一对胎肩陆地部、一对中间陆地部、以及由2条中间周向沟划分的胎冠陆地部(省略图示)。
胎面端Te是指对组装于正规轮辋(未图示)且填充正规内压并且无负荷的正规状态下的轮胎1加载正规载荷并使其以0°的外倾角接地于平面时轮胎轴向最外侧的接地位置。在没有特别指定的情况下,轮胎1的各部分的尺寸等是在上述正规状态下测定的值。另外,轮胎轴向的两侧的胎面端Te间的轮胎轴向的距离为胎面宽度TW。
上述“正规轮辋”是指在包括轮胎1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按照每个轮胎确定该规格的轮辋,例如在JATMA的情况下为“标准轮辋”,在TRA的情况下为“DesignRim”,在ETRTO的情况下为“Measuring Rim”。
上述“正规内压”是指在包括轮胎1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按照每个轮胎确定各规格的空气压,在JATMA的情况下为“最高空气压”,在TRA的情况下为表“TIRE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所记载的最大值,在ETRTO的情况下为“INFLATION PRESSURE”。
上述“正规载荷”是指在包括轮胎1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按照每个轮胎确定各规格的载荷,在JATMA的情况下为“最大负荷能力”,在TRA的情况下为表“TIRE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所记载的最大值,在ETRTO的情况下为“LOAD CAPACITY”。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胎肩周向沟3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胎肩周向沟3例如沿轮胎周向呈直线状地延伸。这样的胎肩周向沟3提高排水性能。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中间周向沟4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中间周向沟4例如以锯齿状延伸。这样的中间周向沟4具有高的雪柱剪断力。中间周向沟4由相对于轮胎周向以小的角度倾斜的小倾斜部4A、和以比小倾斜部4A大的角度倾斜的大倾斜部4B交替排列而形成。中间周向沟4配置于轮胎赤道C上。其中,中间周向沟4以及胎肩周向沟3并不限定于这样的形态,可分别采用呈直线状、锯齿状、波状延伸的形态。
中间周向沟4的沟宽度W2优选为大于胎肩周向沟3的沟宽度W1。由此,在难以排水的轮胎赤道C侧,能够确保排水性高。虽然没有特别限定,但中间周向沟4的沟宽度W2优选为胎肩周向沟3的沟宽度W1的1.1倍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2倍以上,优选为1.5倍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4倍以下。中间周向沟4的沟宽度W2例如优选为胎面宽度TW的3.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4.0%以上,优选为8.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7.0%以下。中间周向沟4的沟宽度W2是小倾斜部4A处的沟宽度。
图5是中间陆地部5的俯视图。如图5所示,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花纹块侧壁8由以形成各沟的沟壁的方式沿轮胎径向延伸的面构成。花纹块侧壁8例如与花纹块踏面9连接,该花纹块踏面9与路面接地。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花纹块侧壁8包括:形成凸拐角部15的第一横侧壁8a、与第一横侧壁8a对置的第二横侧壁8b、形成胎肩周向沟3的第一纵侧壁8c、以及形成中间周向沟4的第二纵侧壁8d。由第一横侧壁8a和第二横侧壁8b形成中间横沟7。第一横侧壁8a包括第一侧壁17、第二侧壁18以及第三侧壁19。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中间横沟7的第一部分11呈直线状地延伸。这样的第一部分11能够将中间陆地部5的刚性维持得高。
第一部分11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α1优选为20度以下。由此,在雪路行驶时,能够发挥大的牵引力。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部分11的在中间陆地部5的轮胎轴向的中间5c处的角度α1为0度。中间5c在本说明书中是将中间陆地部5的轮胎轴向的最大宽度Wm在轮胎轴向上进行二等分的位置。另外,角度α1以及后述的角度α2是在中间横沟7的沟中心线7c(图4所示)处确定。
第二部分12例如在俯视观察胎面时呈圆弧状地延伸。这样的第二部分12由于能够分散因接地引起的载荷,因此抑制中间横沟7的变形,有助于将沟容积维持得高。第二部分12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α2(图7所示)随着朝向轮胎轴向的外侧而连续地变小。其中,第二部分12也可以呈直接状地延伸。
第二部分12从中间周向沟4延伸。换言之,中间横沟7横断中间陆地部5。这样的中间横沟7具有高排水性、雪柱剪断力,提高湿地性能、雪地性能。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中间花纹块要素5a形成为由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中间横沟7、7划分的中间花纹块5R。其中,中间横沟7并不限定于这样的形态,例如轮胎轴向的内端(省略图示)也可以在中间陆地部5内形成终端。
第二部分12相对于轮胎轴向以比第一部分11大的角度倾斜。这样的第二部分12增大中间横沟7的沟容积,从而能够有效地排出中间陆地部5的踏面(与花纹块踏面9相同)与路面之间的水膜。
第二部分12与中间周向沟4之间的角度β优选为50度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5度以上,优选为80度以下,进一步优选为75度以下。由于角度β为50度以上,因此抑制与第二部分12相邻的中间陆地部5的刚性的降低。另外,第二部分12内的水、雪顺畅地排出到中间周向沟4。由于角度β为80度以下,因此抑制接地时的中间陆地部5的变形,确保第二部分12的沟宽度。由此,湿地性能以及雪地性能提高。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角度β是第二纵侧壁8d、与从交点K向轮胎轴向的外侧分离10mm的位置处的第二横侧壁8b之间的角度。交点K是第二纵侧壁8d与第二横侧壁8b相交的点。
图6是图4的A-A线剖视图。如图5、图6所示,第二部分12的沟底12s处的沟宽度Wa优选为在第二部分12的长度的整个范围内恒定。这样的第二部分12进一步提高中间陆地部5的轮胎轴向内侧的部分的刚性,抑制操纵稳定性能的降低。沟底12s处的沟宽度Wa在本说明书中是形成中间横沟7的第一横侧壁8a与第二横侧壁8b的轮胎径向的内端间的距离。上述内端形成为向中间横沟7的外侧凸出且曲率半径最小的圆弧部8r。
如图5所示,第一部分11的沟宽度W3优选为大于第二部分12的沟宽度W4。由此,能够抑制作用有特别大的接地压力的中间陆地部5的轮胎轴向内侧部分的刚性降低,因此维持操纵稳定性能。虽然没有特别限定,但第一部分11的沟宽度W3优选为第二部分12的沟宽度W4的1.1倍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2倍以上,优选为1.5倍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4倍以下。另外,第一部分11的沟宽度W3优选为中间陆地部5的最大宽度Wm的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0%以上,优选为2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0%以下。
第一部分11的沟深度(省略图示)优选为第二部分12的沟深度d2的8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95%以上,优选为11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5%以下。第一部分11的沟深度进一步优选为与第二部分12的沟深度d2(图6所示)相等。
连通部13配置在比中间陆地部5的轮胎轴向的中间5c靠轮胎赤道C侧的位置。由此,确保角度α1小的第一部分11的长度大,因此发挥高的雪柱剪断力,并且由于容易堵塞雪的连通部13配置在接近中间周向沟4的位置,因此雪的排出变得更顺畅。为了更适合地发挥上述作用,连通部13与中间周向沟4之间的轮胎轴向的距离La优选为3m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4mm以上,优选为7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6mm以下。更具体而言,距离La是后述的连接部29与第二部分12的轮胎轴向的内端12i之间的轮胎轴向的距离。第二部分12的内端12i是在第二部分12的沟中心线12c(与中间横沟7的沟中心线7c相同)处确定。
如图2所示,第三侧壁19例如不与中间周向沟4连接,而是在中间横沟7内形成终端。这样的第三侧壁19能够确保第二部分12的边缘效果高,而提高雪地性能。
如图3所示,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三侧壁19包括:作为与花纹块踏面9的边界的踏面侧边缘21、作为与第一侧壁17的边界的第一边缘22、以及作为与第二侧壁18的边界的第二边缘23。第一边缘22以及第二边缘23分别随着朝向第一边缘22与第二边缘23的连接部29而向轮胎径向的内侧倾斜。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连接部29包括在连通部13中。连接部29例如形成第一边缘22与第二边缘23的折弯。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部29划分第一部分11和第二部分12。
踏面侧边缘21形成为比第一边缘22以及第二边缘23长。这样的踏面侧边缘21进一步抑制凸拐角部15的刚性的降低。
踏面侧边缘21的长度L1(图2所示)形成为比俯视观察胎面时的连接部29与踏面侧边缘21之间的最短长度L2(图2所示)大。这样的第三侧壁19进一步抑制凸拐角部15的刚性的降低。
虽然没有特别限定,但踏面侧边缘21的长度L1优选为中间陆地部5的最大宽度Wm(图5所示)的1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5%以上,优选为3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5%以下。另外,最短长度L2优选为3m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4mm以上,优选为7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6mm以下。
连接部29优选位于距花纹块踏面9为中间横沟7的最大沟深度d(图3所示)的30%~50%的范围。由此,中间横沟7内的排水、雪的排出变得顺畅,并且能够抑制中间陆地部5的刚性的降低,因此能够实现湿地性能、雪地性能的提高,并且抑制操纵稳定性能的恶化。为了更有效地发挥这样的作用,连接部29进一步优选位于最大沟深度d的35%~45%的范围。
图7是中间陆地部5的俯视图。如图7所示,在俯视观察胎面时,第二横侧壁8b包括:从胎肩周向沟3延伸的第四侧壁24、和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大于第四侧壁24、且从中间周向沟4延伸的第五侧壁25。第四侧壁24与第五侧壁25的连接部(以下,有时称为“第二连接部”)30和第一边缘22与第二边缘23的连接部(以下,有时称为“第一连接部”)29在轮胎轴向上错开。由此,在轮胎1的转动中,通过第一连接部29与第二连接部30的分离的位置而促进中间横沟7的变形,因此雪的排出变得更顺畅。第一连接部29与第二连接部30之间的轮胎轴向的距离L3例如形成为比踏面侧边缘21的长度L1小。由此,能够实现操纵稳定性能的降低的抑制和雪地性能的提高。为了有效地发挥这样的作用,距离L3优选为踏面侧边缘21的长度L1的3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40%以上,优选为5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0%以下。
第二纵侧壁8d例如包括:从中间花纹块5R的轮胎周向的两端延伸的一对纵壁部26、26、和连接一对纵壁部26、26的横壁部27。横壁部27形成为与各纵壁部26相比相对于轮胎轴向的倾斜角度小。而且,在俯视观察胎面时,各纵壁部26与横壁部27之间的角度(小于180度的角度)θ1、θ2优选为80度以上,进一步优选为85度以上,优选为100度以下,进一步优选为95度以下。由于角度θ1、θ2为80度以上且100度以下,因此可抑制中间花纹块5R的由各纵壁部26和横壁部27形成的部分的刚性的降低,并且确保雪柱剪断力。由此,操纵稳定性能和雪地性能提高。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中间陆地部5进一步包括中间横纹沟31、第一中间刀槽32以及第二中间刀槽33。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刀槽”是指宽度不足1.5mm的切槽状体。另外,包括周向沟、横沟以及横纹沟在内的“沟”在本说明书中是指沟宽度为1.5mm以上的沟状体。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中间横纹沟31从胎肩周向沟3朝向轮胎轴向的内侧延伸,并且在中间花纹块5R内形成终端。中间横纹沟31例如与轮胎轴向平行地延伸。这样的中间横纹沟31提高雪柱剪断力。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上述“与轮胎轴向平行”当然包括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为0度的情况,还包括上述角度为20度以下的形态。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中间刀槽32从中间周向沟4朝向轮胎轴向外侧延伸。第一中间刀槽32例如与中间横纹沟31在轮胎周向上重叠。这样的第一中间刀槽32减小中间横纹沟31附近的中间花纹块5R的刚性,增大由轮胎1的转动引起的振动。由此,促进中间横纹沟31的变形,雪的排出变得顺畅。虽然没有特别限定,第一中间刀槽32的轮胎轴向的外端32e与中间横纹沟31的轮胎轴向的内端31i之间的轮胎轴向的距离L5,优选为中间陆地部5的最大宽度Wm(图5所示)的2%以上,进一步优选为3%以上。另外,距离L5优选为最大宽度Wm的6%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以下。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二中间刀槽33从胎肩周向沟3朝向轮胎轴向的内侧延伸,并且在中间花纹块5R内形成终端。第二中间刀槽33的轮胎轴向的内端33i与第三侧壁19在轮胎轴向上重叠。这样的第二中间刀槽33具有大的吸水效果,提高排水性能。第一中间刀槽32以及第二中间刀槽33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7优选为中间陆地部5的最大宽度Wm的5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60%以上,优选为7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70%以下。
图8是包括图4的胎肩陆地部6的俯视图。如图8所示,在胎肩陆地部6设置有横断胎肩陆地部6的胎肩横沟40、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的胎肩倾斜刀槽41、以及沿轮胎周向延伸的胎肩纵刀槽42。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胎肩横沟40从胎肩周向沟3朝向轮胎轴向外侧越过胎面端Te延伸。胎肩横沟40例如包括与轮胎轴向平行地延伸的轴向部40A、和与轴向部40A相连且以大于轴向部40A的斜率延伸的倾斜部40B。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轴向部40A在俯视观察胎面时沿长边延伸的沟缘以直线状形成。轴向部40A例如配置在比倾斜部40B靠轮胎轴向的外侧的位置。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倾斜部40B在俯视观察胎面时,沿长边延伸的沟缘以圆弧状形成。倾斜部40B例如形成于胎肩陆地部6内。
轴向部40A与倾斜部40B的连接位置40c位于比胎肩陆地部6的轮胎轴向的中间6c靠胎面端Te侧的位置。连接位置40c与胎面端Te之间的轮胎轴向的距离L8优选为3m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4mm以上,优选为7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6mm以下。在本说明书中,连接位置40c是轴向部40A的沟缘的轮胎轴向的最内端40e。
轴向部40A的沟宽度W5优选为大于倾斜部40B的沟宽度W6。由此,胎肩横沟40内的水从胎面端Te向外侧顺畅地排出。轴向部40A的沟宽度W5例如优选为3m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4mm以上,优选为7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6mm以下。倾斜部40B的沟宽度W6优选为2mm以上,优选为3mm以下。轴向部40A的沟宽度W5是后述的胎壁区域B处的宽度。
胎肩倾斜刀槽41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胎肩横沟40、40之间设置有2条。胎肩倾斜刀槽41例如从胎肩周向沟3朝向轮胎轴向的外侧延伸,并且在胎肩陆地部6内形成终端。胎肩倾斜刀槽41的轮胎轴向的外端41e分别与胎肩纵刀槽42在轮胎周向上重叠。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胎肩纵刀槽42形成为包括:主部43,在胎肩陆地部6内与轮胎周向平行地延伸;一对副部44、44,与主部43的两端相连,朝向在轮胎周向上远离主部43的方向越过胎面端Te延伸。这样的胎肩纵刀槽42仅降低胎肩陆地部6的轮胎周向的刚性,从而减小自回正力矩功率(SATP)。由此,提高轮胎整体的等效转弯功率(等效CP),进一步抑制操纵稳定性能的恶化。其中,上述等效CP是将转弯功率除以SATP而得的值。另外,SATP是对行驶中的轮胎1赋予1度的滑移角时的自回正力矩(SAT)。并且,SAT由胎面接地面的轮胎周向线上的制动力和驱动力的总和表示。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上述“与轮胎周向平行”当然包括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为0度的情况,还包括上述角度为20度以下的形态。
胎肩纵刀槽42的轮胎周向的长度L9优选为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胎肩横沟40、40间的轮胎周向的距离L10的50%以上。由此,有效地发挥上述作用。更详细地说,胎肩纵刀槽42的长度L9优选为胎肩横沟40、40间的距离L10的5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60%以上,优选为7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70%以下。由此,抑制胎肩陆地部6的轮胎轴向的刚性的降低,更充分地维持操纵稳定性能。
根据同样的观点,胎肩纵刀槽42与胎肩倾斜刀槽41之间的最短距离L11优选为胎肩陆地部6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s的1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5%以上,优选为3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5%以下。
第一实施方式的轮胎1在配置于胎面端Te的轮胎轴向的外侧的胎壁区域B设置有多条外侧刀槽50。外侧刀槽50不与胎面端Te连接而是在胎壁区域B内形成终端。外侧刀槽50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轴向部40A之间设置有2条。外侧刀槽50与轮胎轴向平行地延伸。外侧刀槽50与胎肩纵刀槽42在轮胎周向上重叠。胎壁区域B是对正规状态的轮胎1加载正规载荷并使其以0°的外倾角接地于平面时不接地的区域。
<第二实施方式>
如图9所示,该实施方式的胎面部2具备由胎肩周向沟3和胎面端Te划分的胎肩陆地部6。胎肩陆地部6是在转弯行驶时作用有相对大的横向力的区域,且是对操纵稳定性、耐偏磨损性、湿地性能的影响大的陆地部。在该实施方式中,着眼于胎肩陆地部6,改善上述性能。
胎肩陆地部6设置有多个胎肩横沟40。由此,第二实施方式的胎肩陆地部6被划分为多个胎肩花纹块要素6a。
胎肩横沟40分别包括:从胎面端Te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的第一部分111、相对于第一部分111倾斜的胎肩周向沟3侧的第二部分112、以及连接第一部分111和第二部分112的连通部113。这样的胎肩横沟40由于提供多方向的边缘成分,因此提供湿地性能。第二实施方式的胎肩花纹块要素6a包括在连通部113向花纹块外侧凸出的凸拐角部115。
图10是图9的胎肩横沟40附近的放大图。图11是凸拐角部115的立体图。如图10、11所示,凸拐角部115的花纹块侧壁108(后述的第一横侧壁108a)包括第一侧壁117、第二侧壁118以及第三侧壁119。第一侧壁117沿着第一部分111延伸。第二侧壁118沿着第二部分112延伸。第三侧壁119跨在第一侧壁117、第二侧壁118以及花纹块踏面109而呈三角形状。这样的第三侧壁119增加连通部113处的沟容积,使排水阻力大的连通部113内的排水顺畅,提高它们的排出作用。因此,湿地性能提高。
第三侧壁119在比胎肩横沟40的沟底40s靠轮胎径向外侧的位置形成终端。由此,抑制胎肩花纹块要素6a的刚性的降低,抑制操纵稳定性能、耐偏磨损性能的恶化。
图12是胎面部2的俯视图。如图12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的胎面部2设置有2条胎肩周向沟3、和配置于胎肩周向沟3、3之间的1条中间周向沟4。由此,第二实施方式的胎面部2例如包括一对胎肩陆地部6、和划分在各胎肩周向沟3和中间周向沟4之间的一对中间陆地部5。其中,胎面部2并不限定于这样的形态,也可以分别通过2条胎肩周向沟和中间周向沟,而具有一对胎肩陆地部、一对中间陆地部、以及由2条中间周向沟划分的胎冠陆地部(省略图示)。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胎肩周向沟3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胎肩周向沟3例如沿着轮胎周向呈直线状地延伸。这样的胎肩周向沟3提高排水性能。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中间周向沟4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中间周向沟4例如沿着轮胎周向呈直线状地延伸。由此,进一步提高排水性能。第二实施方式的中间周向沟4配置在轮胎赤道C上。其中,中间周向沟4以及胎肩周向沟3并不限定于这样的形态,可分别采用呈锯齿状、波状地延伸的形态。
中间周向沟4的沟宽度W2优选为大于胎肩周向沟3的沟宽度W1。由此,在难以排水的轮胎赤道C侧,能够确保排水性高。虽然没有特别限定,但中间周向沟4的沟宽度W2优选为胎肩周向沟3的沟宽度W1的1.05倍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10以上,优选为1.30倍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25倍以下。胎肩周向沟3的沟宽度W1例如优选为胎面宽度TW的5.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6.0%以上,优选为11.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0%以下。
图13是包括胎肩陆地部6在内的胎面部2的放大俯视图。如图13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花纹块侧壁108由以形成各沟的沟壁的方式沿轮胎径向延伸的面构成。花纹块侧壁108例如与花纹块踏面109连接,该花纹块踏面109与路面接地。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花纹块侧壁108包括:形成凸拐角部115的第一横侧壁108a、与第一横侧壁108a对置的第二横侧壁108b、以及形成胎肩周向沟3的第一纵侧壁108c。由第一横侧壁108a和第二横侧壁108b形成胎肩横沟40。第一横侧壁108a包括第一侧壁117、第二侧壁118以及第三侧壁119。
在胎面端Te的轮胎轴向的外侧设置有胎壁区域B。胎壁区域B是对正规状态的轮胎1加载正规载荷并使其以0°的外倾角接地于平面时不接地的区域。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胎肩横沟40的第一部分111呈直线状地延伸。这样的第一部分111将胎肩陆地部6的刚性维持得高。第一部分111例如从胎肩陆地部6向比胎面端Te靠轮胎轴向的外侧换言之胎壁区域B延伸。
第一部分111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α21优选为20度以下。由此,能够对湿地路面发挥大的牵引力。角度α21以及后述的角度α22是在胎肩横沟40的沟中心线40s处确定。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部分111的角度α21在胎壁区域B处为0度。
第二部分112例如在俯视观察胎面时呈圆弧状地延伸。这样的第二部分112由于能够分散因接地引起的载荷,因此抑制胎肩横沟40的变形,有助于将沟容积维持得高。第二部分112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α22随着朝向轮胎轴向的外侧而连续地变小。
第二部分112从胎肩周向沟3延伸。换言之,胎肩横沟40横断胎肩陆地部6。这样的胎肩横沟40具有高的排水性,提高湿地性能。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胎肩花纹块要素6a形成为由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胎肩横沟40、40划分的胎肩花纹块6R。其中,胎肩横沟40并不限定于这样的形态,例如轮胎轴向的内端(省略图示)也可以在胎肩陆地部6内形成终端。
第二部分112相对于轮胎轴向以比第一部分111大的角度倾斜。这样的第二部分112增大胎肩横沟40的长度(沟容积),从而能够有效地排出胎肩陆地部6的踏面(与花纹块踏面109相同)与路面之间的水膜。
第二部分112与胎肩周向沟3之间的角度θ21优选为30度以上,进一步优选为35度以上,优选为50度以下,进一步优选为45度以下。由于角度θ21为30度以上,所以抑制与第二部分112相邻的胎肩陆地部6的刚性的降低。另外,第二部分112内的水顺畅地排出到胎肩周向沟3。由于角度θ21为50度以下,所以抑制接地时的胎肩陆地部6的变形,确保第二部分112的沟宽度。由此,可提高湿地性能。在本说明书中,角度θ21是第一纵侧壁108c、与从第一纵侧壁108c向轮胎轴向的外侧分离10mm的位置处的第二横侧壁108b之间的角度。
图14是图12的B-B线剖视图。如图13、图14所示,第二部分112的沟底112s处的沟宽度Wa2优选为在第二部分112的长度的整个范围恒定。这样的第二部分112进一步提高胎肩陆地部6的轮胎轴向内侧部分的刚性,抑制操纵稳定性能的降低。在本说明书中,沟底112s处的沟宽度Wa2是形成胎肩横沟40的第一横侧壁108a与第二横侧壁108b的轮胎径向的内端间的距离。上述内端形成为向胎肩横沟40的外侧凸出并且曲率半径最小的圆弧部108r。
图15是胎肩陆地部6附近的俯视图。如图15所示,第一部分111的沟宽度W23优选为大于第二部分112的沟宽度W24。由此,能够容易地将胎肩周向沟3、第二部分112内的水排出到胎面端Te的外侧,因此可提高湿地性能。虽然没有特别限定,但第一部分111的沟宽度W23优选为3mm以上,更优选为4mm以上,优选为7mm以下,更优选为6mm以下。第二部分112的沟宽度W24优选为2.0~3.0mm。第一部分111的沟宽度W23是胎肩陆地部6内的沟宽度。
第一部分111的沟深度(省略图示)优选为与第二部分112的沟深度d2b(图14所示)相等。第一部分111的沟深度优选为第二部分112的沟深度d2b的9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95%以上,优选为11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5%以下。第一部分111的沟深度是胎肩陆地部处的深度。
连通部113配置在比胎肩陆地部6的轮胎轴向的中间6c靠轮胎轴向的外侧的位置。由此,确保具有相对大的角度α22的第二部分112的长度,因此有效地发挥利用了轮胎1的转动的排水作用。为了更适合地发挥上述作用,连通部113与胎面端Te之间的轮胎轴向的距离La2优选为3m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4mm以上,优选为7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6mm以下。更具体而言,距离La2是后述的连接部129与胎面端Te之间的轮胎轴向的距离。
如图11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三侧壁119包括:作为与花纹块踏面109的边界的踏面侧边缘121、作为与第一侧壁117的边界的第一边缘122、以及作为与第二侧壁118的边界的第二边缘123。第一边缘122以及第二边缘123分别随着朝向第一边缘122与第二边缘123的连接部129而向轮胎径向的内侧倾斜。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连接部129包括在连通部113中。连接部129例如形成第一边缘122与第二边缘123的折弯。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部129划分第一部分111和第二部分112。
踏面侧边缘121形成为比第一边缘122以及第二边缘123长。这样的踏面侧边缘121进一步抑制凸拐角部115的刚性的降低。
如图10所示,在俯视观察胎面时,踏面侧边缘121的长度L21形成为比连接部129与踏面侧边缘121之间的最短长度L22大。由此,第三侧壁119进一步抑制凸拐角部115的刚性的降低。
虽然没有特别限定,但踏面侧边缘121的长度L21优选为胎肩陆地部6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s2的2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30%以上,优选为4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40%以下。另外,最短长度L22优选为3m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4mm以上,优选为7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6mm以下。
第三侧壁119例如与胎面端Te相连。这样的第三侧壁119将作用有更大的横向力的胎面端Te处的胎肩花纹块要素6a的刚性维持得高,而提高耐偏磨损性能,并且还提高排水性能。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踏面侧边缘121与第一边缘122的连接部127配置在胎面端Te上。其中,连接部127并不限定于这样的位置,例如只要配置在从胎面端Te向轮胎轴向的内外为胎肩陆地部6的宽度Ws2的5%以内的范围即可。
连接部129优选为位于距花纹块踏面109为胎肩横沟40的最大沟深度d3(图11所示)的30%~50%的范围的位置。由此,胎肩横沟40内的排水变得顺畅,并且能够抑制胎肩陆地部6的刚性的降低,因此能够实现湿地性能的提高,并且抑制操纵稳定性能、耐偏磨损性能的恶化。为了更有效地发挥这样的作用,连接部129进一步优选为位于距花纹块踏面109为最大沟深度d3的35%~45%的范围的位置。
如图15所示,在俯视观察胎面时,第二横侧壁108b形成为从胎肩周向沟3到胎面端Te为止连续地向花纹块内侧凸出的圆弧状。这样的第二横侧壁108b抑制胎肩陆地部6的刚性的降低,并且使胎肩横沟40内的水的流动顺畅。第二横侧壁108b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从胎肩周向沟3到胎面端Te为止连续地变小。
图16是胎肩陆地部6附近的俯视图。如图16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胎肩陆地部6还包括胎肩倾斜刀槽131、胎肩纵刀槽132以及胎肩横刀槽133。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刀槽”是指宽度不足1.5mm的切槽状体。另外,包括周向沟、横沟以及横纹沟在内的“沟”在本说明书中是指沟宽度为1.5mm以上的沟状体。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胎肩倾斜刀槽131从胎肩周向沟3朝向轮胎轴向的外侧延伸,并且在胎肩花纹块6R内形成终端。胎肩倾斜刀槽131例如与胎肩横沟40的第二部分112平行地延伸。这样的胎肩倾斜刀槽131提高湿地性能。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胎肩纵刀槽132形成为包括:主部134,在胎肩陆地部6内与轮胎周向平行地延伸;和一对副部135、135,与主部134的两端相连,朝向在轮胎周向上远离主部134的方向延伸。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副部135不越过胎面端Te而是在胎肩花纹块6R内形成终端。这样的胎肩纵刀槽132仅降低胎肩陆地部6的轮胎周向的刚性,从而减小自回正力矩功率(SATP)。由此,提高轮胎整体的等效转弯功率(等效CP),进一步抑制操纵稳定性能的恶化。其中,上述等效CP是将转弯功率除以SATP而得的值。另外,SATP是对行驶中的轮胎1赋予1度的滑移角时的自回正力矩(SAT)。并且,SAT由胎面接地面的轮胎周向线上的制动力和驱动力的总和表示。在本说明书中,上述“与轮胎周向平行”当然包括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为0度的情况,还包括上述角度为20度以下的形态。
胎肩纵刀槽132的轮胎周向的长度L23优选为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胎肩横沟40、40之间的轮胎周向的距离L24的50%以上。由此,有效地发挥上述的作用。更详细地说,胎肩纵刀槽132的长度L23优选为胎肩横沟40、40之间的距离L24的5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60%以上,优选为7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70%以下。由此,抑制胎肩陆地部6的轮胎轴向的刚性的降低,更充分地维持操纵稳定性能。
另外,胎肩纵刀槽132与胎肩倾斜刀槽131之间的轮胎轴向的最短距离L25优选为胎肩陆地部6的宽度Ws2的1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5%以上,优选为3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5%以下。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胎肩横刀槽133从胎肩纵刀槽132朝向轮胎轴向的外侧延伸。胎肩横刀槽133例如从胎肩陆地部6越过胎面端Te延伸到胎壁区域B。第二实施方式的胎肩横刀槽133沿着轮胎轴向延伸。胎肩横刀槽133例如有2条与胎肩纵刀槽132相连。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胎肩横刀槽133连接到胎肩纵刀槽132的主部134与副部135的连接位置。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胎肩横刀槽133由形成于胎肩陆地部6的内侧部分133A、和形成于胎壁区域B的外侧部分133B构成。内侧部分133A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26形成为比外侧部分133B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27小。内侧部分133A的长度L26优选为外侧部分133B的长度L27的1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0%以上,优选为3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0%以下。
图17是图12的中间陆地部5的俯视图。如图17所示,在中间陆地部5设置有中间横纹沟140、横断中间陆地部5的第一中间刀槽141、以及一端在中间陆地部5内形成终端的第二中间刀槽142。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中间刀槽141以及第二中间刀槽142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中间横纹沟140、140之间分别各设置有1条。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中间横纹沟140从胎肩周向沟3朝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并且在中间陆地部5内形成终端。中间横纹沟140例如与轮胎轴向平行地延伸。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中间横纹沟140在比中间陆地部5的轮胎轴向的中间5c靠轮胎轴向的外侧的位置形成终端。这样的中间横纹沟140抑制中间陆地部5的刚性过度的降低。中间横纹沟140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29优选为中间陆地部5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m2的20%以上,更优选为25%以上,优选为40%以下,更优选为35%以下。在本说明书中,上述“与轮胎轴向平行”当然包括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为0度的形态,还包括上述角度为20度以下的形态。
中间横纹沟140的沟宽度W26随着朝向轮胎轴向的外侧而连续地变大。这样的中间横纹沟140能够将该沟内的水向胎肩周向沟3顺畅地排出。中间横纹沟140的沟宽度W26的最大值优选为中间陆地部5的宽度Wm2的5%以上,更优选为10%以上,优选为25%以下,更优选为20%以下。
第一中间刀槽141例如包括与轮胎轴向平行地延伸的轴向部141A、和相对于轮胎轴向比轴向部141A倾斜得大的倾斜部141B。轴向部141A从胎肩周向沟3朝向轮胎轴向的内侧延伸。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轴向部141A呈直线状地延伸。轴向部141A从胎肩周向沟3向轮胎轴向的内侧越过中间陆地部5的中间5c延伸。倾斜部141B与轴向部141A相连。倾斜部141B配置在比轴向部141A靠轮胎赤道C侧的位置。倾斜部141B例如与中间周向沟4相连。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倾斜部141B包括与轴向部141A相连的圆弧状部141d。圆弧状部141d形成为向轮胎周向的任一方(在图17的中间陆地部5中为下侧)凸出。这样的圆弧状部141d抑制中间陆地部5的刚性过度降低。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二中间刀槽142从胎肩周向沟3朝向轮胎轴向的内侧延伸并在中间陆地部5内形成终端。第二中间刀槽142例如与轮胎轴向平行地延伸。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二中间刀槽142在比中间陆地部5的中间5c靠轮胎赤道C侧的位置形成终端。
以上,详细地说明了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轮胎,但本公开并不限定于上述具体的实施方式,可变更为各种形态来实施。
实施例
<第一实施方式>
试制了具有图4的基本花纹的轮胎。而且,测试了各供试轮胎的操纵稳定性能、湿地性能以及雪地性能。各供试轮胎的通用规格、测试方法如下。
<操纵稳定性能、湿地性能以及雪地性能>
将各供试轮胎安装于下述测试车辆。由测试驾驶员通过感官评价使上述测试车辆在干燥沥青路面、湿沥青路面以及雪地路面的测试路线上行驶时的基于各自的稳定性、操作性的操纵稳定性能、湿地性能以及雪地性能。结果分别以实施例1为100的评分来表示。数值越大越好。
轮胎尺寸:205/65R16
轮辋:16×6.5J
内压(kPa):390(前轮)/420(后轮)
车辆:排气量2000cc的商用车
测试的结果如表1所示。
表1的“连接部的范围”是指连接部与花纹块踏面之间的轮胎径向的分离距离与胎肩横沟的最大深度之比。
表1
Figure BDA0003697533720000191
测试的结果能够确认实施例的轮胎抑制了操纵稳定性能的降低。另外,实施例的轮胎具有优越的湿地性能以及雪地性能。
<第二实施方式>
试制了具有图12的基本花纹的轮胎。而且,测试了各供试轮胎的湿地性能、操纵稳定性能以及耐偏磨损性能。各供试轮胎的通用规格、测试方法如下。
<湿地性能、操纵稳定性能以及耐偏磨损性能>
将各供试轮胎安装于下述测试车辆。由测试驾驶员通过感官评价使上述测试车辆在湿沥青路面以及干燥沥青路面的测试路线上行驶时的基于各自的稳定性、操作性的湿地性能以及操纵稳定性能。另外,在干燥沥青路面上行驶后,由测试驾驶员观察胎面部的偏磨损的产生状况,通过感官评价耐偏磨损性能。结果分别以实施例1为100的评分表示。数值越大越好。
轮胎尺寸:205/65R16
轮辋:16×6.5J
内压(kPa):390(前轮)/420(后轮)
车辆:排气量2000cc的商用车
测试的结果如表2所示。
表2的“胎肩横刀槽的条数”是指与1条胎肩纵刀槽相连的胎肩横刀槽的条数。
表2
Figure BDA0003697533720000211
测试的结果能够确认实施例的轮胎抑制了操纵稳定性能以及耐偏磨损性能的降低。另外,实施例的轮胎具有优越的湿地性能。
[附记]
本公开包括以下形态。
[本公开1]
一种轮胎,具有胎面部,其中,
上述胎面部具备由胎肩周向沟和中间周向沟划分的中间陆地部,
上述中间陆地部被多个中间横沟划分为多个中间花纹块要素,
上述多个中间横沟分别包括:从上述胎肩周向沟延伸的第一部分、相对于上述第一部分倾斜的上述中间周向沟侧的第二部分、以及连接上述第一部分和上述第二部分的连通部,由此上述中间花纹块要素分别包括在上述连通部向花纹块外侧凸出的凸拐角部,
上述凸拐角部的花纹块侧壁包括:沿着上述第一部分延伸的第一侧壁、沿着上述第二部分延伸的第二侧壁、以及跨在上述第一侧壁、上述第二侧壁以及花纹块踏面的三角形状的第三侧壁,
上述第三侧壁在比上述中间横沟的沟底靠轮胎径向外侧的位置形成终端。
[本公开2]
根据本公开1所述的轮胎,其中,
上述第二部分从上述中间周向沟延伸。
[本公开3]
根据本公开1或2所述的轮胎,其中,
上述连通部配置在比上述中间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中间靠轮胎赤道侧的位置。
[本公开4]
根据本公开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中,
上述中间周向沟与上述第二部分之间的角度为50~80度。
[本公开5]
根据本公开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中,
上述第二部分的在沟底处的沟宽度在上述第二部分的长度的整个范围恒定。
[本公开6]
一种轮胎,具有胎面部,其中,
上述胎面部具备由胎肩周向沟和胎面端划分的胎肩陆地部,
上述胎肩陆地部被多个胎肩横沟划分为多个胎肩花纹块要素,
上述多个胎肩横沟分别包括:从胎面端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的第一部分、相对于上述第一部分倾斜的上述胎肩周向沟侧的第二部分、以及连接上述第一部分和上述第二部分的连通部,由此上述胎肩花纹块要素分别包括在上述连通部向花纹块外侧凸出的凸拐角部,
上述凸拐角部的花纹块侧壁包括:沿着上述第一部分延伸的第一侧壁、沿着上述第二部分延伸的第二侧壁、以及跨在上述第一侧壁、上述第二侧壁以及花纹块踏面的三角形状的第三侧壁,
上述第三侧壁在比上述胎肩横沟的沟底靠轮胎径向外侧的位置形成终端。
[本公开7]
根据本公开6所述的轮胎,其中,
上述第二部分从上述胎肩周向沟延伸。
[本公开8]
根据本公开6或7所述的轮胎,其中,
上述连通部配置于比上述胎肩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中间靠轮胎轴向外侧的位置。
[本公开9]
根据本公开6~8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中,
上述胎肩周向沟与上述第二部分之间的角度为30~50度。
[本公开10]
根据本公开6~9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中,
上述第三侧壁与胎面端相连。
[本公开11]
根据本公开6~10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中,
上述第一部分向比胎面端靠轮胎轴向外侧的位置延伸。
[本公开12]
根据本公开1~11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中,
上述第三侧壁包括:作为与上述花纹块踏面的边界的踏面侧边缘、作为与上述第一侧壁的边界的第一边缘、以及作为与上述第二侧壁的边界的第二边缘,
上述踏面侧边缘比上述第一边缘以及上述第二边缘长。
[本公开13]
根据本公开12所述的轮胎,其中,
上述第一边缘与上述第二边缘的连接部位于上述中间横沟的最大沟深度的30%~50%的范围。
[本公开14]
根据本公开13所述的轮胎,其中,
上述踏面侧边缘的长度大于俯视观察胎面时的上述连接部与上述踏面侧边缘之间的最短长度。
[本公开15]
根据本公开14所述的轮胎,其中,
上述最短长度为3~7mm。
[本公开16]
根据本公开1~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中,
上述第一部分的沟宽度大于上述第二部分的沟宽度。
[本公开17]
根据本公开1~16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中,
上述第一部分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为20度以下。

Claims (17)

1.一种轮胎,具有胎面部,其中,
所述胎面部具备由胎肩周向沟和中间周向沟划分的中间陆地部,
所述中间陆地部被多个中间横沟划分为多个中间花纹块要素,
所述多个中间横沟分别包括:从所述胎肩周向沟延伸的第一部分、相对于所述第一部分倾斜的所述中间周向沟侧的第二部分、以及连接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的连通部,由此所述中间花纹块要素分别包括在所述连通部向花纹块外侧凸出的凸拐角部,
所述凸拐角部的花纹块侧壁包括:沿着所述第一部分延伸的第一侧壁、沿着所述第二部分延伸的第二侧壁、以及跨在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侧壁以及花纹块踏面的三角形状的第三侧壁,
所述第三侧壁在比所述中间横沟的沟底靠轮胎径向外侧的位置形成终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第二部分从所述中间周向沟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连通部配置在比所述中间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中间靠轮胎赤道侧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中间周向沟与所述第二部分之间的角度为50~80度。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第二部分的在沟底处的沟宽度在所述第二部分的长度的整个范围内恒定。
6.一种轮胎,具有胎面部,其中,
所述胎面部具备由胎肩周向沟和胎面端划分的胎肩陆地部,
所述胎肩陆地部被多个胎肩横沟划分为多个胎肩花纹块要素,
所述多个胎肩横沟分别包括:从胎面端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的第一部分、相对于所述第一部分倾斜的所述胎肩周向沟侧的第二部分、以及连接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的连通部,由此所述胎肩花纹块要素分别包括在所述连通部向花纹块外侧凸出的凸拐角部,
所述凸拐角部的花纹块侧壁包括:沿着所述第一部分延伸的第一侧壁、沿着所述第二部分延伸的第二侧壁、以及跨在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侧壁以及花纹块踏面的三角形状的第三侧壁,
所述第三侧壁在比所述胎肩横沟的沟底靠轮胎径向外侧的位置形成终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第二部分从所述胎肩周向沟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连通部配置于比所述胎肩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中间靠轮胎轴向外侧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6~8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胎肩周向沟与所述第二部分之间的角度为30~50度。
10.根据权利要求6~9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第三侧壁与胎面端相连。
11.权利要求6~10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第一部分向比胎面端靠轮胎轴向外侧的位置延伸。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第三侧壁包括:作为与所述花纹块踏面的边界的踏面侧边缘、作为与所述第一侧壁的边界的第一边缘、以及作为与所述第二侧壁的边界的第二边缘,
所述踏面侧边缘比所述第一边缘以及所述第二边缘长。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第一边缘与所述第二边缘的连接部位于所述中间横沟的最大沟深度的30%~50%的范围。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踏面侧边缘的长度大于俯视观察胎面时的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踏面侧边缘之间的最短长度。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最短长度为3~7mm。
16.根据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第一部分的沟宽度大于所述第二部分的沟宽度。
17.根据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第一部分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为20度以下。
CN202210678904.4A 2021-07-19 2022-06-16 轮胎 Pending CN11563580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18947 2021-07-19
JP2021118946A JP2023014788A (ja) 2021-07-19 2021-07-19 タイヤ
JP2021118947A JP2023014789A (ja) 2021-07-19 2021-07-19 タイヤ
JP2021-118946 2021-07-1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635802A true CN115635802A (zh) 2023-01-24

Family

ID=823216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678904.4A Pending CN115635802A (zh) 2021-07-19 2022-06-16 轮胎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023697A1 (zh)
EP (1) EP4122719B1 (zh)
CN (1) CN115635802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6204A (ja) * 1988-06-27 1990-01-10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乗用車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JP3075628B2 (ja) * 1992-03-13 2000-08-14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644966B2 (ja) * 1993-08-05 1997-08-25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184469B2 (ja) * 1998-02-18 2008-11-19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乗用車用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KR100345745B1 (ko) * 2000-06-22 2002-07-27 한국타이어 주식회사 습윤노면에서의 성능을 향상시킨 승용차용 타이어 트레드패턴
CN100441430C (zh) * 2001-05-11 2008-12-10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充气轮胎
ES2287600T3 (es) * 2004-03-26 2007-12-16 Continental Aktiengesellschaft Neumatico de vehiculo.
JP5827645B2 (ja) * 2013-07-16 2015-12-02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827655B2 (ja) * 2013-09-25 2015-12-02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DE102014213660A1 (de) * 2014-07-14 2016-01-14 Continental Reifen Deutschland Gmbh Fahrzeugluftreifen
JP6631256B2 (ja) * 2016-01-08 2020-01-15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JP2018079903A (ja) 2016-11-18 2018-05-24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7056150B2 (ja) * 2017-12-28 2022-04-19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122719B1 (en) 2024-01-03
EP4122719A1 (en) 2023-01-25
US20230023697A1 (en) 2023-0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752309B1 (en) Pneumatic tire
US20160368326A1 (en) Pneumatic tire
US10272725B2 (en) Pneumatic tire
EP3078506B1 (en) Pneumatic tire
CN108688411B (zh) 充气轮胎
CN107433824B (zh) 轮胎
CN110509724B (zh) 轮胎
CN108454324B (zh) 轮胎
CN112009178B (zh) 轮胎
CN108621709B (zh) 轮胎
CN111137072B (zh) 轮胎
CN112009177A (zh) 轮胎
EP3388254B1 (en) Tire
US20180236818A1 (en) Tire
EP3075571B1 (en) Tire
CN115635802A (zh) 轮胎
CN113524986A (zh) 轮胎
EP3988337B1 (en) Tire
JP2023014788A (ja) タイヤ
CN114728551A (zh) 轮胎
CN115195350A (zh) 轮胎
JP2023014789A (ja) タイヤ
CN114475091A (zh) 轮胎
CN115195351A (zh) 轮胎
CN114506186A (zh) 轮胎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