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553598A - 座椅背框柔性支撑体的绷紧成型方法 - Google Patents

座椅背框柔性支撑体的绷紧成型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553598A
CN115553598A CN202210972484.0A CN202210972484A CN115553598A CN 115553598 A CN115553598 A CN 115553598A CN 202210972484 A CN202210972484 A CN 202210972484A CN 115553598 A CN115553598 A CN 11555359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ck frame
flexible support
support body
frame
flexi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97248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大秋
周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Motostuhl Furnitur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Motostuhl Furnitur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Motostuhl Furnitur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Motostuhl Furnitur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972484.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553598A/zh
Publication of CN1155535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55359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7/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hairs or stools
    • A47C7/36Support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 A47C7/40Support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for the back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7/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hairs or stools
    • A47C7/36Support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 A47C7/40Support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for the back
    • A47C7/44Support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for the back with elastically-mounted back-rest or backrest-seat unit in the base frame
    • A47C7/441Support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for the back with elastically-mounted back-rest or backrest-seat unit in the base frame with adjustable elasticity

Landscapes

  • Chair Legs, Seat Parts, And Backres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座椅背框柔性支撑体的绷紧成型方法,步骤为S1、预制背框;S2、预制柔性支撑体;S3、包覆柔性支撑体;S4、插设绷紧件;S5、绷紧柔性支撑体;将预制的柔性支撑体包覆在预制的背框上,再将一绷紧件穿设在柔性支撑体的成型套中,最后将绷紧件固定在背框上,绷紧件向后拉紧成型套使柔性支撑体绷紧,并得到想要的柔性支撑体造型;该方法只需装配一根绷紧件,无需过多的装配过程,方便快速又节约零部件成本;同时绷紧件位于柔性支撑体背面,倚靠时无异物感,体验感受更好。

Description

座椅背框柔性支撑体的绷紧成型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家具领域,尤其是涉及座椅背框柔性支撑体的绷紧成型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对座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更愿意为健康且舒适的座椅买单,于是演变出了越来越多的座椅造型和结构,尤其是椅背造型和结构方面的设计;考虑到舒适性以及健康的要求,在座椅靠背前方设置腰托,腰托向前凸出于靠背,且两者的弯曲程度不同,腰托的弯曲程度更大,当在靠背与腰托上包覆整张网布时,由于靠背前端与腰托前端的前后间距大,故网布从上往下难以贴合靠背与腰托的曲线;因此,还需要将网布绷紧以得到贴合靠背与腰托的造型。
现有的网椅需要先在靠背与腰托之间设置一根横梁,再在横梁上固定连接第一拉紧横杆,将网布包覆至背框上后,在网布对应第一拉紧横杆的位置前方设置第二拉紧横杆,将第二拉紧横杆与第一拉紧横杆固定连接以拉紧网布,从而使网布贴合靠背与腰托曲线,由此可见,需要装配的部件较多,安装过程也较为繁琐,装配时长的增加会影响到生产效率,也就会降低厂家的效益;而且,由于第一、第二拉紧横杆之间隔着网布,给装配增加了难度;同时,前凸于网布的第二拉紧横杆对人体背部造成硬物感,体验不佳;零部件较多,生产成本也随之增加。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座椅背框柔性支撑体的绷紧成型方法,将预制的柔性支撑体包覆在预制的背框上,再将一绷紧件穿设在柔性支撑体的成型套中,最后将绷紧件固定在背框上,绷紧件向后拉紧成型套使柔性支撑体绷紧,并得到想要的柔性支撑体造型;该方法只需装配一根绷紧件,无需过多的装配过程,方便快速又节约零部件成本;同时绷紧件位于柔性支撑体背面,倚靠时无异物感,体验感受更好。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座椅背框柔性支撑体的绷紧成型方法,步骤为:
S1、预制背框:预成型一背框,将背框分为位于上部的背部框架以及位于下部的腰部框架,腰部框架向前凸出于背部框架,且二者弯曲程度不同;
S2、预制柔性支撑体:预成型一张用于包覆背框的柔性支撑体,在柔性支撑体背面固定有成型套;
S3、包覆柔性支撑体:将整张柔性支撑体包覆到背框上,使其覆盖背部框架以及腰部框架;在背部框架处的柔性支撑体形成背部支撑区,在腰部框架处的柔性支撑体形成腰部支撑区;此时,由于腰部框架与背部框架的弯曲程度不同,背部支撑区与腰部支撑区的过渡部分未能贴合背框;
S4、插设绷紧件:将一绷紧件插入位于腰部支撑区与背部支撑区连接处的成型套中,绷紧件与成型套均位于柔性支撑体背面;
S5、绷紧柔性支撑体:向后弯曲绷紧件,并将绷紧件固定连接在背框上;此时绷紧件向后拉紧成型套,柔性支撑体随之绷紧并使背部支撑区与腰部支撑区的过渡部分贴合背框,且绷紧件与柔性支撑体前表面之间形成间距。
柔性支撑体背面固定有成型套,且成型套位于腰部支撑区与背部支撑区连接处,因此,在绷紧件作用于成型套时,成型套同时拉紧腰部支撑区与背部支撑区,即使背部框架与腰部框架具有不同弯曲程度,在成型套的作用下,腰部支撑区与背部支撑区之间具有明显转折,但却使柔性支撑体能够服帖地包覆在背框上,从而得到想要的柔性支撑体造型;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只需对绷紧件进行安装,简化装配操作的同时降低了零部件成本,而且,绷紧件与成型套一样,处于柔性支撑体的背面,且在绷紧件拉紧成型套时,绷紧件与柔性支撑体之间存在间隙,在使用者倚靠在柔性支撑体上时,背部无异物感,使用体验更佳。
作为优选,在步骤S5中,绷紧后的柔性支撑体中,背部支撑区由上往下向前倾斜且沿宽度方向向后弯曲,腰部支撑区的中部沿宽度方向向后弯曲的同时,沿高度方向向前弯曲;腰部支撑区与背部支撑区的连接处被绷紧件向后收紧而沿宽度方向向后弯曲。在步骤S5中,柔性支撑体绷紧后的弯曲情况,足以贴合背框不规则的曲线,柔性支撑体处于一种设计人员想要的匹配背框不同弯曲程度的造型。
作为优选,在步骤S5中,绷紧件为弹性杆件,绷紧件沿宽度方向固定于背框间。绷紧件为杆件可穿入成型套中,绷紧件具有弹性,使得绷紧件能够具有较大的弯曲形变能力,同时,绷紧件横向布置,其弯曲方向也是横向地向后弯曲,从而使绷紧件在弯曲后给予足够的拉力来拉紧成型套并阻止绷紧的柔性支撑体向前恢复形变,以使柔性支撑体能够保持绷紧后的造型。
作为优选,绷紧件长度大于绷紧件与背框两个连接点的间隔距离。绷紧件的长度大于连接点的间距使得绷紧件在固定连接到背框上时,自然而然地需要弯曲,使绷紧件两端的距离减小至与连接点间距相同;而两者差值将决定绷紧件向后弯曲的程度以调整腰部支撑区与背部支撑区的连接处沿宽度方向向后弯曲的程度,优选为使该弯曲程度匹配背部支撑区与腰部支撑区向后弯曲的长度。
作为优选,在步骤S3中,背部支撑区与腰部支撑区的过渡部分包括背部支撑区的下部以及腰部支撑区的上部,且该过渡部分由上端至下端时,弯曲程度增加。背部支撑区与腰部支撑区的过渡部分为柔性支撑体服帖包覆背框的难点,背部框架一般较直,弯曲程度较小,腰部框架弯曲程度较大且前凸,两者前表面的间距大,柔性支撑体很难贴合此处变化的曲线,因此通过位于腰部支撑区与背部支撑区连接处的绷紧件来向后拉紧柔性支撑体,使其能够贴合此处变化的曲线。
作为优选,在步骤S3中,背框沿其轮廓开设有固定槽,柔性支撑体包覆在背框上后,其边缘部分塞入固定槽中并固定连接。柔性支撑体的边缘部分与背框上的固定槽固定连接,使柔性支撑体包覆在背框上后不会脱落。
作为优选,在步骤S5中,绷紧件与柔性支撑体前表面之间的最小间距为 5-9mm。绷紧件位于柔性支撑体的背面并距离柔性支撑体前表面5-9mm,也就说明在使用者倚靠在该柔性支撑体上时,绷紧件距离人体背部足够远,使用者背部不会碰到绷紧件,绷紧件也不会硌到使用者背部,从而消除原本产品上的异物感。
作为优选,在步骤S2中,所述柔性支撑体为网布或棉布。柔性支撑体为支撑布而非海绵,这也就使得柔性支撑体难以像海绵一样塑型。
作为优选,在步骤S2中,所述成型套沿左右方向布置且缝合于柔性支撑体后方。由于背框上的曲线是沿高度方向变化,因此成型套需要在某一高度对柔性支撑体进行作用才能符合背框曲线沿高度变化这一特征。
作为优选,在步骤S2中,所述成型套为网布或棉布。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发明的设计出发点、理念及有益效果是:
1、柔性支撑体背面固定有成型套,且成型套位于腰部支撑区与背部支撑区连接处,因此,在绷紧件作用于成型套时,成型套同时拉紧腰部支撑区与背部支撑区,即使背部框架与腰部框架具有不同弯曲程度,在成型套的作用下,腰部支撑区与背部支撑区之间具有明显转折,但却使柔性支撑体能够服帖地包覆在背框上,从而得到想要的柔性支撑体造型;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只需对绷紧件进行安装,简化装配操作的同时降低了零部件成本,而且,绷紧件与成型套一样,处于柔性支撑体的背面,且在绷紧件拉紧成型套时,绷紧件与柔性支撑体之间存在间隙,在使用者倚靠在柔性支撑体上时,背部无异物感,使用体验更佳。
2、柔性支撑体为支撑布而非海绵,这也就使得柔性支撑体难以像海绵一样塑型,同时,由于背框上的曲线是沿高度方向变化,因此成型套需要在某一高度对柔性支撑体进行作用才能符合背框曲线沿高度变化这一特征;背部支撑区与腰部支撑区的过渡部分为柔性支撑体服帖包覆背框的难点,背部框架一般较直,弯曲程度较小,腰部框架弯曲程度较大且前凸,两者前表面的间距大,柔性支撑体很难贴合此处变化的曲线,因此通过位于腰部支撑区与背部支撑区连接处的绷紧件来向后拉紧柔性支撑体,使其能够贴合此处变化的曲线;在步骤 S5中,柔性支撑体绷紧后的弯曲情况,足以贴合背框不规则的曲线,柔性支撑体处于一种设计人员想要的匹配背框不同弯曲程度的造型。
3、绷紧件为杆件可穿入成型套中,绷紧件具有弹性,使得绷紧件能够具有较大的弯曲形变能力,同时,绷紧件横向布置,其弯曲方向也是横向地向后弯曲,从而使绷紧件在弯曲后给予足够的拉力来拉紧成型套并阻止绷紧的柔性支撑体向前恢复形变,以使柔性支撑体能够保持绷紧后的造型;绷紧件的长度大于连接点的间距使得绷紧件在固定连接到背框上时,自然而然地需要弯曲,使绷紧件两端的距离减小至与连接点间距相同;而两者差值将决定绷紧件向后弯曲的程度以调整腰部支撑区与背部支撑区的连接处沿宽度方向向后弯曲的程度,优选为使该弯曲程度匹配背部支撑区与腰部支撑区向后弯曲的长度;绷紧件位于柔性支撑体的背面并距离柔性支撑体前表面5-9mm,也就说明在使用者倚靠在该柔性支撑体上时,绷紧件距离人体背部足够远,使用者背部不会碰到绷紧件,绷紧件也不会硌到使用者背部,从而消除原本产品上的异物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在实施例中绷紧成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在实施例中背框的侧视图;
图3为本发明在实施例中柔性支撑体包覆在背框上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在实施例中背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5为本发明在实施例中背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6为本发明在实施例中背部框架与背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在实施例中绷紧件安装在腰部框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在实施例中柔性支撑体与成型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在实施例中柔性支撑体通过绷紧件安装在背支架上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各附图标记为:背框1;背部框架11;背部竖杆111;背部横杆112;安装槽113;腰部框架12;腰部竖杆121;腰部横杆122;背支架13;固定槽14;柔性支撑体2;背部支撑区21;腰部支撑区22;成型套3;连接端31;作用端 32;绷紧件4;固定部41;过渡部分5;连接部6;容置槽61;避让槽62。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至少一个”指一个或一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如图1、9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座椅背框柔性支撑体的绷紧成型方法,步骤为:
S1、预制背框:预成型一背框1,将背框1分为位于上部的背部框架11以及位于下部的腰部框架12,腰部框架12向前凸出于背部框架11,且二者弯曲程度不同;
S2、预制柔性支撑体:预成型一张用于包覆背框1的柔性支撑体2,在柔性支撑体2背面固定有成型套3;
S3、包覆柔性支撑体:将整张柔性支撑体2包覆到背框1上,使其覆盖背部框架11以及腰部框架12;在背部框架11处的柔性支撑体2形成背部支撑区 21,在腰部框架12处的柔性支撑体2形成腰部支撑区22;此时,由于腰部框架 12与背部框架11的弯曲程度不同,背部支撑区21与腰部支撑区22的过渡部分 5未能贴合背框1;
S4、插设绷紧件:将一绷紧件4插入位于腰部支撑区22与背部支撑区21 连接处的成型套3中,绷紧件4与成型套3均位于柔性支撑体2背面;
S5、绷紧柔性支撑体:向后弯曲绷紧件4,并将绷紧件4固定连接在背框1 上;此时绷紧件4向后拉紧成型套3,柔性支撑体2随之绷紧并使背部支撑区 21与腰部支撑区22的过渡部分5贴合背框1,且绷紧件4与柔性支撑体2前表面之间形成间距。
柔性支撑体2背面固定有成型套3,且成型套3位于腰部支撑区22与背部支撑区21连接处,因此,在绷紧件4作用于成型套3时,成型套3同时拉紧腰部支撑区22与背部支撑区21,即使背部框架11与腰部框架12具有不同弯曲程度,在成型套3的作用下,腰部支撑区22与背部支撑区21之间具有明显转折,但却使柔性支撑体2能够服帖地包覆在背框1上,从而得到想要的柔性支撑体2 造型;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只需对绷紧件4进行安装,简化装配操作的同时降低了零部件成本,而且,绷紧件4与成型套3一样,处于柔性支撑体2的背面,且在绷紧件4拉紧成型套3时,绷紧件4与柔性支撑体2之间存在间隙,在使用者倚靠在柔性支撑体2上时,背部无异物感,使用体验更佳。
提供一种座椅以使用上述方法;如图1、3、9所示,该座椅包括上述背框1 以及柔性支撑体2,具体地说,如图4-6所述,背框1还包括背支架13,所述的背部框架11为倒U型,背支架13呈V型,背部框架11包括左右两个竖直设置的背部竖杆111以及位于两个背部竖杆111之间且与背部竖杆111上端连接的背部横杆112,所述的背支架13上端与两个背部竖杆111的下端固定连接;背支架13下端用于连接椅座或底盘。
而腰部框架12与背部框架11分离式设置,具体地说,如图4、5、7所示,腰部框架12为呈U型的单独个体,它独立与背部框架11和背支架13,并与背部框架11可拆卸连接;腰部框架12包括两个位于左右两侧的腰部竖杆121以及位于两个腰部竖杆121之间且与腰部竖杆121下端固定连接的腰部横杆122,腰部竖杆121上端与靠背框1架可拆卸连接;腰部框架12位于背支架13的前上方且腰部横杆122相对于背支架13挑空;当然,腰部框架12与背部框架11 可以一体成型,但是,腰部框架12前凸于背部框架11,不利于包装运输,而可拆卸的腰部框架12能够解决该问题,提高空间利用率以降低包装运输的成本;所述的腰部竖杆121沿高度方向其中部向前弯曲,这就使得柔性支撑体2从背部框架11至腰部框架12时,具有大的弯曲程度变化,故需要绷紧件4来实现柔性支撑体2的贴合。
进一步说,绷紧件4为一弹性杆件,绷紧件4沿宽度方向固定于背框1之间,在本实施例中,绷紧件4固定于两个腰部竖杆121上;绷紧件4为杆件可穿入成型套3中,绷紧件4具有弹性,使得绷紧件4能够具有较大的弯曲形变能力,同时,绷紧件4横向布置,其弯曲方向也是横向地向后弯曲,从而使绷紧件4在弯曲后给予足够的拉力来拉紧成型套3并阻止绷紧的柔性支撑体2向前恢复形变,以使柔性支撑体2能够保持绷紧后的造型;绷紧件4的左右两端设有圆环状的固定部41,固定部41由绷紧件4两端弯折而成,腰部竖杆121包括位于上端的连接部6,连接部6上由前往后开设有用于容纳固定部41的容置槽61,容置槽61旁侧开设有用于避让绷紧件4的避让槽62,且两个腰部竖杆 121上的避让槽62相对设置,固定部41进入容置槽61中并通过螺丝与腰部竖杆121固定连接;圆环状的固定部41可通过弯折撑杆的端部形成,成型简单方便,无需其他加工步骤;腰部框架12上的容置槽61与避让槽62设置,使得绷紧件4在安装到腰部框架12上后整体均不会突出于腰部框架12,即绷紧件4的两端部是嵌在腰部框架12中的,也就不会造成柔性支撑体2表面的异常突出,造型美观且无异物感;背部框架11上对应所述连接部6开设有两个安装槽113,连接部6进入安装槽113中并通过两个锁销与背部框架11连接;两个锁销分别位于容置槽61的上方与下方,以此实现腰部框架12与背部框架11的可拆卸连接。
座椅的框架结构如上所述,而柔性支撑体2也是关键;如图8所示,柔性支撑体2与成型套3均为网布或棉布,两者缝合固定;柔性支撑体2整体形状与背框1的外轮廓向似,背框1沿其轮廓开设有固定槽14,柔性支撑体2包覆在背框1上后,其边缘部分塞入固定槽14中并用螺丝固定连接;成型套3为扁平状布套,它沿背框1宽度方向横向布置在柔性支撑体2背面并与柔性支撑体2 固定连接,其长度方向与柔性支撑体2宽度方向相同,成型套3的长度小于柔性支撑体2的宽度,且成型套3的长度为300-310mm,在本实施例中选取305mm 长度的成型套3;成型套3具有左右方向的开口并沿成型套3长度方向贯通,所述的绷紧件4插设于该开口中。
进一步地,绷紧件4长度大于两个容置槽61的间隔距离;沿成型套3宽度方向,成型套3具有与柔性支撑体2连接的连接端31以及远离柔性支撑体2的作用端32,绷紧件4作用于作用端32,绷紧件4固定在腰部竖杆121上后,向后弯曲并抵紧于作用端32,将作用端32向远离连接端31的方向拉紧,由于连接端31与柔性支撑体2连接,柔性支撑体2随之也被绷紧;绷紧件4的长度大于连接点的间距使得绷紧件4在固定连接到背框1上时,自然而然地需要弯曲,使绷紧件4两端的距离减小至与连接点间距相同;而两者差值将决定绷紧件4 向后弯曲的程度以调整腰部支撑区22与背部支撑区21的连接处沿宽度方向向后弯曲的程度,优选为使该弯曲程度匹配背部支撑区21与腰部支撑区22向后弯曲的长度;作用端32与连接端31的距离为8-12mm,即成型套3的宽度为 8-12mm,绷紧件4与柔性支撑体2前表面之间的间距为5-9mm,在本实施例中,选用成型套3的宽度为10mm,绷紧件4直径为3mm,故其距离柔性支撑体2前表面的距离为7mm;使用者倚靠在该柔性支撑体2上时,绷紧件4距离人体背部足够远,使用者背部不会碰到绷紧件4,绷紧件4也不会硌到使用者背部,从而消除原本产品上的异物感。
再进一步地,在步骤S3中,背部支撑区21与腰部支撑区22的过渡部分5 包括背部支撑区21的下部以及腰部支撑区22的上部,且该过渡部分5由上端至下端时,弯曲程度增加;背部支撑区21与腰部支撑区22的过渡部分5为柔性支撑体2服帖包覆背框1的难点,背部框架11一般较直,弯曲程度较小,腰部框架12弯曲程度较大且前凸,两者前表面的间距大,柔性支撑体2很难贴合此处变化的曲线,因此通过位于腰部支撑区22与背部支撑区21连接处的绷紧件4来向后拉紧柔性支撑体2,使其能够贴合此处变化的曲线;在步骤S5中,绷紧后的柔性支撑体2中,背部支撑区21由上往下向前倾斜且沿宽度方向向后弯曲,腰部支撑区22的中部沿宽度方向向后弯曲的同时,沿高度方向向前弯曲;腰部支撑区22与背部支撑区21的连接处被绷紧件4向后收紧而沿宽度方向向后弯曲;在步骤S5中,柔性支撑体2绷紧后的弯曲情况,足以贴合背框1不规则的曲线,柔性支撑体2处于一种设计人员想要的匹配背框1不同弯曲程度的造型。

Claims (10)

1.一种座椅背框柔性支撑体的绷紧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为:
S1、预制背框:预成型一背框,将背框分为位于上部的背部框架以及位于下部的腰部框架,腰部框架向前凸出于背部框架,且二者弯曲程度不同;
S2、预制柔性支撑体:预成型一张用于包覆背框的柔性支撑体,在柔性支撑体背面固定有成型套;
S3、包覆柔性支撑体:将整张柔性支撑体包覆到背框上,使其覆盖背部框架以及腰部框架;在背部框架处的柔性支撑体形成背部支撑区,在腰部框架处的柔性支撑体形成腰部支撑区;此时,由于腰部框架与背部框架的弯曲程度不同,背部支撑区与腰部支撑区的过渡部分未能贴合背框;
S4、插设绷紧件:将一绷紧件插入位于腰部支撑区与背部支撑区连接处的成型套中,绷紧件与成型套均位于柔性支撑体背面;
S5、绷紧柔性支撑体:向后弯曲绷紧件,并将绷紧件固定连接在背框上;此时绷紧件向后拉紧成型套,柔性支撑体随之绷紧并使背部支撑区与腰部支撑区的过渡部分贴合背框,且绷紧件与柔性支撑体前表面之间形成间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背框柔性支撑体的绷紧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5中,绷紧后的柔性支撑体中,背部支撑区由上往下向前倾斜且沿宽度方向向后弯曲,腰部支撑区的中部沿宽度方向向后弯曲的同时,沿高度方向向前弯曲;腰部支撑区与背部支撑区的连接处被绷紧件向后收紧而沿宽度方向向后弯曲。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背框柔性支撑体的绷紧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5中,绷紧件为弹性杆件,绷紧件沿宽度方向固定于背框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背框柔性支撑体的绷紧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绷紧件长度大于绷紧件与背框两个连接点的间隔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背框柔性支撑体的绷紧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3中,背部支撑区与腰部支撑区的过渡部分包括背部支撑区的下部以及腰部支撑区的上部,且该过渡部分由上端至下端时,弯曲程度增加。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背框柔性支撑体的绷紧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3中,背框沿其轮廓开设有固定槽,柔性支撑体包覆在背框上后,其边缘部分塞入固定槽中并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背框柔性支撑体的绷紧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5中,绷紧件与柔性支撑体前表面之间的最小间距为5-9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背框柔性支撑体的绷紧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2中,所述柔性支撑体为网布或棉布。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背框柔性支撑体的绷紧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2中,所述成型套沿左右方向布置且缝合于柔性支撑体后方。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背框柔性支撑体的绷紧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2中,所述成型套为网布或棉布。
CN202210972484.0A 2022-08-15 2022-08-15 座椅背框柔性支撑体的绷紧成型方法 Pending CN11555359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72484.0A CN115553598A (zh) 2022-08-15 2022-08-15 座椅背框柔性支撑体的绷紧成型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72484.0A CN115553598A (zh) 2022-08-15 2022-08-15 座椅背框柔性支撑体的绷紧成型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553598A true CN115553598A (zh) 2023-01-03

Family

ID=847394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972484.0A Pending CN115553598A (zh) 2022-08-15 2022-08-15 座椅背框柔性支撑体的绷紧成型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553598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653084B2 (ja) 座席用の快適表面
CN105263367A (zh) 椅子
CA2600308A1 (en) Chair back
CN102781284B (zh) 椅子用张紧材料的张紧设置结构
JP2007130364A5 (zh)
US8002351B2 (en) Support member
KR102111209B1 (ko) 등쿠션
JP5438316B2 (ja) 椅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0093250A (ja) 椅子等の身体支持装置
JP4109441B2 (ja) 椅子の背凭れ
JP4497629B2 (ja) 座あるいは背凭れ等の椅子の構造物
CN115553598A (zh) 座椅背框柔性支撑体的绷紧成型方法
CN217906963U (zh) 一种座椅
CN208676715U (zh) 人体工学3d护腰网椅
JP4383788B2 (ja) 椅子
JP4109442B2 (ja) 椅子の背凭れ
CN211092851U (zh) 椅子
JP5050012B2 (ja) 座あるいは背凭れ等の椅子の構造物
JP5957067B2 (ja) 椅子
JP4238083B2 (ja) 椅子の座シェル構造
CN211092874U (zh) 一种座椅
CN212630343U (zh) 一种休闲椅
JP4518603B2 (ja) 椅子用座板
CN210989241U (zh) 一种扶手
CN216907397U (zh) 带扶手的组装式沙发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