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092874U - 一种座椅 - Google Patents

一种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092874U
CN211092874U CN201921294549.0U CN201921294549U CN211092874U CN 211092874 U CN211092874 U CN 211092874U CN 201921294549 U CN201921294549 U CN 201921294549U CN 211092874 U CN211092874 U CN 2110928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back support
armrest
seat according
s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294549.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刚
郑捷
阮正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UE Furnitu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UE Furnitu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E Furnitu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UE Furniture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0928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09287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3/00Chair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Chairs or stools with rotatable or vertically-adjustable seats
    • A47C3/12Chair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Chairs or stools with rotatable or vertically-adjustable seats with shell-shape seat and back-rest unit, e.g. having arm res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7/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hairs or stools
    • A47C7/02Seat parts
    • A47C7/16Seats made of wooden, plastics, or metal sheet material; Panel sea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7/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hairs or stools
    • A47C7/36Support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 A47C7/40Support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for the back
    • A47C7/42Support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for the back of detachable or loose type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7/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hairs or stools
    • A47C7/36Support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 A47C7/40Support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for the back
    • A47C7/44Support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for the back with elastically-mounted back-rest or backrest-seat unit in the base frame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7/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hairs or stools
    • A47C7/36Support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 A47C7/40Support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for the back
    • A47C7/46Support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for the back with special, e.g. adjustable, lumbar region support profile; "Ackerblom" profile chairs

Landscapes

  • Chair Legs, Seat Parts, And Backres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座椅,包括:座支撑件,用于对就坐者进行支撑;扶手部,其固定设置在座支撑件的侧部,所述的扶手部具有用于支撑人体手臂的扶手支撑件以及将扶手支撑件连接于座支撑件的扶手支架;背支架,其与扶手部固定相连,且背支架为高出所述扶手支撑件以上的部分;背支撑件,所述的背支撑件仅与背支架固定相连;本实用新型设置了独立的背支架,且所述的背支架高出扶手支撑件,因此改变了背支撑件的连接位置,相当于使背支撑件的连接位置上移,从而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背支撑件下部的受力,将就坐者施加的倚靠力更多的由背支架传递给扶手部,由扶手部来承担更多的倚靠力,这样可以利于背支撑件轻薄之设计。

Description

一种座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办公椅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座椅。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有一种座椅,在左右两侧对称设有扶手,椅背的中下部与两扶手固定相连;具体的说,是在座椅的座板两侧对称设置闭环状的扶手,椅背中下部的两侧各自与两个扶手后侧固定相连。
上述座椅的特点是:由于人体在就坐时,人体的背部在向后倚靠的过程中会先接触到座椅的椅背,则座椅的受力先是椅背中上部,然后再通过椅背往下传递到扶手位置处;椅背、扶手受到来自人体的压力大约各占一半,因此与扶手连接的椅背中下部部分需要加固、加厚,同时必要的还设置紧固件将二者固定连接。加厚的椅背虽然能够满足正常使用,但是增加了座椅的制作成本和运输成本。
如图16、17所示的座椅一就是这样一种结构,椅背102的中下部与口字形的扶手101固定相连,具体的说,扶手101后侧沿着扶手101厚度方向延伸出的部分与椅背101中下部后端面相抵,扶手101与椅背102之间通过螺钉105紧固;由于椅背102的中下部与扶手101固定相连,因而椅背102的中下部造型已固定,但为了提高腰部支撑的舒适性,还需要额外配置腰靠103用来支撑人体的腰部。
再例如图18、19所示的座椅二也是类似的结构,所述座椅椅背108的中下部被两个扶手107夹持在其中,并通过螺钉109固定连接。
再进一步说,上述两种座椅共同的特点是:椅背中下方由于支撑的必要性需要用料更加坚实,尺寸较上半部分厚重,并且椅背中下部形状非常单一,其仅仅是为了固定连接之需要;这样的座椅通常椅背中下部造型不足以满足舒适的支撑人体腰部,所以一般会在椅背的腰靠位置处额外加装腰靠,这就又增加了工序与成本。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座椅,解决了上述问题,使得就坐者施加的倚靠力更多的由椅背传递给扶手,由扶手来承担更多的倚靠力,从而可以减少椅背的受力,不仅满足测试以及使用的要求,还可以利于椅背设计的更加轻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座椅,包括:
座支撑件,用于对就坐者进行支撑;
扶手部,其固定设置在座支撑件的侧部,所述的扶手部具有用于支撑人体手臂的扶手支撑件以及将扶手支撑件连接于座支撑件的扶手支架;
背支架,其与扶手部固定相连,且背支架为高出所述扶手支撑件以上的部分;
背支撑件,所述的背支撑件仅与背支架固定相连。
本实用新型设置了独立的背支架,且所述的背支架高出扶手支撑件,因此改变了背支撑件的连接位置,相当于使背支撑件的连接位置上移,从而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背支撑件下部的受力,将就坐者施加的倚靠力更多的由背支架传递给扶手部,由扶手部来承担更多的倚靠力,这样可以利于背支撑件轻薄之设计;同时,背支撑件仅与背支架固定相连,是指背支架上部固定安装于背支架上,背支撑件下半部分可配置为柔性,并且背支撑件下半部分不受扶手部的束缚,以利于支撑人体腰背部的同时,变得更加有弹性,使用者倚靠更舒适。
作为优选,所述的背支架为一杆状件,背支架是由扶手支撑件的后端向上延伸而成的。背支架为杆状件,结构精简大方,且设置于扶手部后端位置,不会对就坐者前臂及手的支撑造成妨碍。
作为优选,所述的背支架是刚性的,背支架上端与扶手支撑件后端的垂直高度为15-50cm。背支架是刚性的,可以对背支撑件实现稳定支撑,背支架上端与扶手支撑件后端之间保持一定高度距离,可以有效将背支撑件的固定安装位置上移;由背支架直接承受就坐者的倚靠力并传递至扶手部上。
作为优选,背支架上端与扶手支撑件后端的垂直高度为20-25cm。这样的高度设计使得背支架上端处于与就坐者后背正中同样的高度位置,可以更多的承受就坐者后背施加的压力,利于背支撑件的与背支架的连接部位纤薄之设计。
作为优选,所述的背支撑件包括外部区域与中部区域,所述的外部区域具有左右间隔设置的两个侧边,所述的两个侧边分别与背支架固定相连。两个扶手部对称设置在背支撑件两侧,背支撑件的两个侧边与背支架相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的外部区域为环状的立式框架,两个侧边形成两个框架侧,两个框架侧的上、下两端分别通过顶部横向件、底部横向件相连;所述的框架侧包括上下设置的第一框架侧、第二框架侧,所述的第一框架侧与背支架固定相连,第二框架侧为向前突出的拱形形状。所述的背支撑件为立式框架,其具有左右间隔设置的框架侧,所述的框架侧与背支架固定相连。背支撑件为纵向设置的框架式结构,方便配备网布或其它柔性材料;通过两侧的框架侧与背支架固定相连,顺其自然。再进一步说,位于上方的第一框架侧与背支架固定相连,使得解放了第二框架侧,第二框架侧前拱设计使得在背支撑件配备网布时,可以对就坐者腰部进行有效支撑。
作为优选,所述的第二框架侧为柔性的,该第二框架侧在外力作用下变形,并在外力消失时恢复原来的形状。这样可以给与人体腰部以舒适的弹性支撑。
作为优选,所述的第二框架侧与底部横向件为悬空设置。在自然状态下,第二框架侧与底部横向件不与座椅的其它部件连接,保持悬空状态,形成一弹性腰靠;当第二框架侧直接或间接受到向后的外力作用时,发生形变产生复位弹力,使就坐者感觉更为舒适;再具体的说,悬空设置从狭义上是指腰支撑侧不与背支架或坐具扶手接触,但允许腰支撑侧与坐具扶手间存在有柔性填充物或软性连接的情况;从广义上是指腰支撑侧或底部横杆不与背支架或坐具扶手等发生刚性连接的情况,这样使得腰支撑侧或底部横杆变形不受阻碍。
作为优选,所述的中部区域包括用于支撑使用者的网丝材料或柔性织物,网丝材料或柔性织物附接至立式框架,在中部区域受到向后作用力或响应使用者倚靠时,所述第二框架侧发生变形并向中间靠拢。在使用者就座倚靠时,如第二框架侧设计为板状结构,则第二框架侧发生扭转并相互靠近,产生夹腰效果,使倚靠感更为舒适;所述中间是指立式框架宽度方向的中间位置。
作为优选,在中部区域受到向后作用力或响应使用者倚靠时,底部横向件同步产生弯曲变形。第二框架侧与底部横向件均为柔性的,在使用者倚靠时,底部横向件的形变辅助第二框架侧收拢,包拢使用者腰部;即底部横向件两端根据力大小产生较大或较小变化的相互靠拢。
作为优选,所述的背支撑件为一体成型的柔性板状体,外部区域的两个侧边上各自成形有连接部,所述的连接部与背支架固定相连;在中部区域受到向后作用力或响应使用者倚靠时,背支架与侧边连接处以下的侧边部分发生变形并向中间靠拢。背支撑件为热塑性塑料一体成型的弹性体,在中部区域响应使用者倚靠时,两个侧边包拢产生夹腰效果,使倚靠感更为舒适;同样,所述中间是指背支撑件宽度方向的中间位置。
作为优选,在背支撑件上分布有多个网格形状的孔。网格孔的排布选择性的增加了背支撑件在中部区域的柔性。
作为优选,所述的第一框架侧与背支撑件通过卡接、扣接、紧固件连接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实现连接。
作为优选,第一框架侧又包括上段与下段,所述的下段与背支架通过螺丝固定相连,所述的上段处于背支架上方,顶部横向件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上段的上端相连。第一框架侧分为上、下两段,下段与背支架固定连接的位置基本上与就坐者就坐时背部中心位置处于同等高度,此高度区域集中受力,又将此处设计为背支撑件的固定连接位置,使得结构更加合理,还可以腾出并解放了第二框架侧,第二框架侧所处的位置不再像以往一样作为椅背与扶手的连接区域,从而方便了第二框架侧作为腰靠支撑的各种造型设计。
作为优选,所述的背支架上具有一纵向设置的缺口,此缺口的设置使背支架形成侧挡部与后挡部;相对应的,所述的下段上形成与所述缺口对合的扣合部;所述的扣合部与缺口契合后,扣合部与侧挡部通过螺丝相连。这样的设计使得背支架与背支撑件的连接处契合度、整合度更高,无突兀感,同时还节约了材料。
作为优选,所述的扣合部是由下段后端由后往前收缩、由下段旁侧由外向里收缩形成的,由此在下段与上段的交界处形成一台阶;背支架具有缺口的这一段横截面呈L形;在侧挡部内侧面上设有至少两个上下分布的螺孔,相对应的在扣合部上侧向开有安装孔;扣合部与缺口契合后,所述的台阶与侧挡部、后挡部顶端相抵,扣合部分别与侧挡部内侧面、后挡部前端面相抵,螺丝穿过安装孔旋入螺孔实现连接固定。这样的设计使得在螺丝为内侧面的侧向安装,从外侧、前侧及后方均看不到螺丝,实现了螺丝的隐藏;同时第一框架侧的下段与背支架连接后,两者融为一体,不仅结构强度上满足使用要求,还使得外表无突兀感,利于美学设计。
作为优选,外部区域的侧边与背支架通过螺丝或螺栓固定相连。便于拆装。
作为优选,外部区域的侧边与背支架通过上下方向排布的至少两颗螺丝固定相连。采用两颗螺丝连接,使连接更加稳固,不会松脱与晃动。
作为优选,外部区域的侧边与背支架通过第一、第二螺丝固定相连,第一、第二螺丝一上一下设置,第一螺丝与背支架上端的距离为1-4cm,第二螺丝与扶手支撑件上端中心处的垂直距离为10-15cm。两颗螺丝一上一下设置,且均处在扶手支撑件上端面后上方位置,两颗螺丝的位置基本与就坐者就坐时后背中部处于同等高度,因此螺丝的连接固定位置可以承受较大的压力,而可以减轻背支撑件其它部分的压力。
作为优选,所述的背支架为整体向后倾斜设置,且所述的背支架与铅垂线的夹角为5-20度。背支架斜向后倾斜设置,使背支撑件保持倾斜状态,方便就坐者倚靠,符合人体工学。
作为优选,背支架由下往上逐渐变细。背支架与扶手部连接处较粗,实现了连接根基的稳定牢固性;背支架靠上的部分较细可与背支撑件融为一体,在满足连接强度的同时利于美学设计。
作为优选,扶手部为封闭的闭环形状,扶手支架的下端与座支撑件固定相连。扶手部为一独立的部件,方便与座支撑件固定相连。
作为优选,所述的扶手支架包括前、后支架杆与底支架杆,前、后支架杆的上端连接于扶手支撑件的前后两端,前、后支架杆的下端连接于底支架杆的前后两端,底支架杆上形成有沿扶手部宽度方向伸展的安装板,安装板处于座支撑件下方且与座支撑件固定相连;背支架是由扶手支撑件与后支架杆的交汇处向上延伸而成。扶手部形状为口字形,稳定性较强,可以承受向后的较大压力。
作为优选,所述的扶手支架包括前、后支架杆,前、后支架杆的上端连接于扶手支撑件的前后两端,前、后支架杆与扶手支撑件构成U形形状,前、后支架杆的下端与座支撑件固定相连,背支架是由扶手支撑件与后支架杆的交汇处向上延伸而成。扶手部为U字形,与座支撑件固定连接,同样可实现对手臂的支撑以及背支撑件的支撑。
作为优选,扶手支架呈闭环形状或倒V形,扶手支撑件后端连接于扶手支架上部,而背支架也连接于扶手支架上端,背支架是由扶手支架上端斜向后上方延伸而成。
作为优选,背支架与扶手支架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或者背支架与扶手支架为一体成型。
作为优选,所述的背支架与扶手部为塑料材料一体成型。具体的,可以是用PP材料制成,满足使用强度的同时,又便于批量化生产。
作为优选,所述的背支架与扶手部大致处在同一面上。这样使得不仅便于加工,还使得扶手部可以对背支架提供稳定的根基支撑。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的设计出发点、理念及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设置了独立的背支架,且所述的背支架高出扶手支撑件,因此改变了背支撑件的连接位置,相当于使背支撑件的连接位置上移,从而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背支撑件下部的受力,将就坐者施加的倚靠力更多的由背支架传递给扶手部,由扶手部来承担更多的倚靠力,这样可以利于背支撑件轻薄之设计。
再进一步说,这样的结构设计解放了椅背的中下部,使得椅背的中下部可以设计成一个前凸的腰靠,以支持人体腰部,而不用再单独增加或配置腰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成本。
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将人体在就坐时椅背的受力点以及椅背、扶手的受力分配情况做了改变,使得在具体使用时,人体的倚靠力更多的由扶手部来直接承担,而椅背承受的力相对较少,椅背即背支撑件的中下部可以设计成一个独立的腰靠,而不用单独在椅背上增加腰靠,使得使用者在就坐时体验感更加舒适;再有由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结构设计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座椅结构较为新颖,较有设计美感。
更重要的是:在使用者就座倚靠时,背支撑件中下部的两侧发生扭转并相互靠近,产生夹腰效果,对人体腰部两侧形成包拢,使倚靠感更为舒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1中座椅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1中座椅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1中座椅拆分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1中座椅隐藏座支撑件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1中背支撑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3中a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7为图4中b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8为图5中c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1中背支撑件的外部区域为立式框架的后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1中背支撑件的侧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1中扶手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12为图11中d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1中扶手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1中扶手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三;
图15为图14中e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16为背景技术中座椅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17为背景技术中座椅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18为背景技术中座椅二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19为背景技术中座椅二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20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2中座椅的立体结构意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1中背支撑件的背面结构示意图,在此图中,中部区域采用柔性织物或网丝;
图22为实施例3中背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实施例4中背支撑件与背支架的分体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4为实施例5中扶手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25为实施例6中扶手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26为实施例7中扶手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27为座椅在空载状态下的俯视状态示意图;
图28为背支撑件的中部区域在受到向后的力时,第一框架侧及底部横杆的变形状态示意图。
各附图标记为:座支撑件1;扶手部2;扶手支撑件2a;扶手支架2b;前、后支架杆2c、2d;底支架杆2e;安装板2f;交汇处2g;扶手支撑件后端201;扶手支撑件上端中心处202;背支架3;背支架上端3a;背支撑件4;连接部位5;缺口6;侧挡部7;侧挡部内侧面7a;后挡部8;后挡部前端面8a;扣合部9;下段后端9a;下段旁侧9b;台阶10;螺孔11;安装孔12;第一、第二螺丝13、14;框架侧15;框架侧的上、下两端15a、15b;第一框架侧16;上段16a;下段16b;第二框架侧17;顶部横向件18;底部横向件19;安装孔位20;顶端21;外部区域22;中部区域23;侧边24;第一箭头25;第二箭头26;中间位置27;插头28;插接槽29;连接部30;孔31;卡槽32;螺丝33;卡钩34;卡接槽35;安装脚36。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基于方位的描述是以座椅在正常使用状态进行描述的。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实施例1:如图1-1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座椅,包括:
用于对就坐者进行支撑的座支撑件1,固定设置在座支撑件1侧部的扶手部2,扶手部2具有用于支撑人体手臂的扶手支撑件2a以及将扶手支撑件2a连接于座支撑件1上的扶手支架2b;及与扶手部2固定相连且由下往上宽度逐渐变细的背支架3,且背支架3具体为高出扶手支撑件2a以上的部分;还包括仅与背支架3固定相连的背支撑件4。
具体的说,座支撑件1为一座椅的椅座支撑板,它通常是一块木板,或是塑料材料制成的板,在使用时在座支撑件1上可配置海绵制成的坐垫;而扶手部2则是对称设置在座支撑件1的左右两侧;扶手部2总体垂直于座支撑件1设置。
扶手部2为一独立的部件,方便与座支撑件1相连。如图1-4所示,所述的扶手部2为封闭的闭环形状,扶手支撑件2a大致水平设置,且高出座支撑件1上端面15-25cm,以方便支撑使用者手臂,扶手支架2b的下端与座支撑件1固定相连。
再进一步说,背支架3与扶手支撑件2a、扶手支架2b大致处于同一面上;扶手支架2b包括大致竖直设置的前、后支架杆2c、2d与大致水平设置的底支架杆2e,前、后支架杆2c、2d的上端连接于扶手支撑件2a的前后两端,前、后支架杆2c、2d的下端连接于底支架杆2e的前后两端,这样设计使得扶手部2的形状组成口字形,稳定性较强,可以承受向后的较大压力;再具体的说,为了方便形成,扶手支架2b与扶手支撑件2a为采用塑料材料一体成型。
为了方便连接座支撑件1,底支架杆2e上形成有沿扶手部2宽度方向伸展的安装板2f,安装板2f处于座支撑件1下方,且安装板2f上设有凸出的安装孔位20,在具体安装时,在安装孔位20处旋入螺丝连接至座支撑件1,以实现安装板2f及整个扶手部2的安装固定。
在本实施例中,背支架3是由扶手支撑件2a与后支架杆2d的交汇处2g向上延伸而成;具体的说,所述的背支架3为一杆状件,结构精简,且设置于扶手部2后端位置,不会对就坐者前臂及手的支撑造成妨碍;且所述的背支架3是刚性的,可以对背支撑件4实现稳定支撑。
本实用新型设置了独立的背支架3,且所述的背支架3高出扶手支撑件2a,因此改变了背支撑件4的连接位置,相当于使背支撑件4的连接位置上移,从而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背支撑件4下部的受力,将就坐者施加的倚靠力更多的由背支架3传递给扶手部2,由扶手部2来直接承担更多的倚靠力,这样可以利于背支撑件4轻薄之设计。
在本实施例中背支架3与扶手部2为PP材料一体成型,满足使用强度的同时,又便于批量化生产。背支架3与扶手部2连接处较粗,实现了连接根基的稳定牢固性;背支架3靠上的部分较细可与背支撑件4融为一体,在满足连接强度的同时利于美学设计。
背支架上端3a与扶手支撑件后端201之间保持一定高度距离,可以有效将背支撑件4的固定安装位置上移;由背支架3直接承受就坐者的倚靠力并传递至扶手部2上。在本实施例中,背支架上端3a与扶手支撑件后端201的垂直高度具体为20-25cm。这样的高度设计使得背支架上端3a处于与就坐者后背正中同样的高度位置,可以更多的承受就坐者后背施加的压力,同时,使得满足测试的要求。
如图3所示,这样不仅可以使背支撑件4整体更加纤薄,重量更轻,还使得相对于背景技术而言,背支撑件4与背支架3的连接部位5变的纤薄。此外,背支架3为整体向后倾斜设置,具体的,背支架3与铅垂线的夹角为5-20度,在本实施例中,背支架3与铅垂线的夹角优选为10-15度;背支架3斜向后倾斜设置,使背支撑件4保持倾斜状态,方便就坐者倚靠,符合人体工学。
如图9、21所示,所述的背支撑件4包括外部区域22与中部区域23,所述的外部区域22具有左右间隔设置的两个侧边24,所述的两个侧边24分别与背支架3固定相连;具体的说,侧边上部24a部分区域与背支架3固定相连,侧边下部24b悬空。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背支撑件4为环形的立式框架,其具有左右间隔设置的框架侧15,框架侧15即外部区域22的侧边24,所述的框架侧15与背支架3通过第一、第二螺丝13、14固定相连,第一、第二螺丝13、14一上一下设置,第一螺丝13与背支架上端3a的距离为1-4cm,第二螺丝14与扶手支撑件上端中心处202的垂直距离为10-15cm。两颗螺丝一上一下设置,且均处在扶手支撑件2a上端面后上方位置,两颗螺丝的位置基本与就坐者就坐时后背中部处于同等高度,因此螺丝的连接固定位置可以承受较大的压力,而可以减轻背支撑件4其它部分的压力。
详细的说,如图21所示,背支撑件4的外部区域22为纵向设置的环形框架式结构,它采用热塑性塑料一体制成,并且它通过两侧的框架侧15与背支架3固定相连。两个框架侧15的上、下两端15a、15b分别通过顶部横向件18、底部横向件19相连;而中部区域23采用支撑使用者的柔性织物,当然也可以采用网丝材料编织而成;中部区域23的边缘附接至两个框架侧15以及顶部横向件18、底部横向件19。
如图9、10所示,所述的框架侧15包括上下设置的第一框架侧16、第二框架侧17,在本实施例中,侧边上部24a即第一框架侧16,侧边下部24b即第二框架侧17;所述的第一框架侧16与背支架3固定相连,第二框架侧17为向前突出的拱形形状。这样的设计,位于上方的第一框架侧16与背支架3固定相连,使得解放了第二框架侧17,第二框架侧17前拱设计使得在背支撑件4配备网布等柔性织物时,可以对就坐者腰部进行有效支撑;第二框架侧17和底部横向件19都是柔性的,底部横向件19可以设计为较薄的片状或板状,它受力产生弯曲并在外力消失时恢复原来形态,而同样第二框架侧17也设计为较薄的片状或板状,在向后的外力作用下变形,并在外力消失时恢复原来的形状。这样可以给与人体腰部以舒适的弹性支撑。
更具体的说,在具体应用时,第二框架侧17与底部横向件19为悬空设置。在自然状态下,第二框架侧17与底部横向件19不与座椅的其它部件连接,保持悬空状态,形成一弹性腰靠;图27显示了座椅在空载下的俯视示意状态,此时第二框架侧17和底部横向件19都是沿着背支撑件4宽度方向设置的,尤其对第二框架侧17而言,其宽度远大于其厚度,比如宽度是厚度的6倍以上,例如第二框架侧的厚度为1.5-2.5mm,而其宽度为15-25mm;当使用者就座倚靠对中部区域23施以向后的力时,如图28所示,即第一箭头25示意了中部区域23的受力方向,此时,如第二箭头26所示,第二框架侧17发生扭转变形并向背支撑件4沿宽度方向的中间位置27靠拢,同时,底部横向件19也随之弯曲变形,底部横向件19的两端靠拢以辅助第二框架侧17变形;由此,第二框架侧17的扭转变形配合中部区域23对使用者腰部两侧形成夹持,产生夹腰的效果,使就坐者感觉更为舒适。
当然,第二框架侧17也可根据需要设计成杆状造型,即其宽度基本等于厚度,此时,第二框架侧17的变形则从肉眼观察来看,是左右方向即沿背支撑件宽度方向的变形,也呈现靠拢夹腰的趋势。无论第二框架侧17设计成杆状还是板状,在如图28所示的第一箭头25方向受力较大的情况下,第二框架侧17还同时发生向后的弹性形变,形成前后方向的弹性支撑。
再进一步详细的说,第一框架侧16与背支架3是采用如下方式相连接的:如图5、9、10所示,第一框架侧16又包括上段16a与下段16b,所述的下段16b与背支架3通过第一、第二螺丝13、14固定相连,所述的上段16a处于背支架3上方,顶部横向件18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上段16a的上端相连。第一框架侧16的下段16b与背支架3固定连接的位置基本上与就坐者就坐时背部中心位置处于同等高度,此高度区域集中受力,又将此处设计为背支撑件4的固定连接位置,使得结构更加合理,还可以腾出并解放了第二框架侧17,第二框架侧17所处的位置不再像以往一样作为椅背与扶手的连接区域,从而方便了第二框架侧17作为腰靠支撑的各种造型设计。
再进一步具体的说,所述的背支架3上具有一纵向设置的缺口6,此缺口6的设置使背支架3形成侧挡部7与后挡部8;相对应的,所述第一框架侧16的下段16b上形成与所述缺口6对合的扣合部9;所述的扣合部9与缺口6契合后,扣合部9与侧挡部7通过第一、第二螺丝13、14相连。这样的设计使得背支架3与背支撑件4的连接处契合度、整合度更高,无突兀感,同时还节约了材料。
当然,第一框架侧16与背支架3还可采用扣接的方式,如图5、8、9所示,背支撑件4中第一框架侧16的扣合部9上设有多个插头28,而如图11、12、15所示,在背支架3的相应位置比如侧挡部7上对应设有多个插接槽29,插头28插在插接槽29内;此时,依靠插头与插接槽的配合实现初步连接与定位,如采用这种方式,第一框架侧16与背支架3也可仅采用一颗螺丝实现连接固定。此外,容易联想到的方式是:插头28也可设置在背支架3上,而插接槽29则反向设置在背支撑件4的第一框架侧16上。
再具体说,如图5、8所示,扣合部9是由下段后端9a由后往前收缩、由下段旁侧9b由外向里收缩形成的,由此在下段16b与上段16a的交界处形成一台阶10;背支架3具有缺口6的这一段横截面呈L形;在侧挡部内侧面7a上设有两个上下分布的螺孔11,相对应的在扣合部9上侧向开有安装孔12;扣合部9与缺口6契合后,所述的台阶10与侧挡部7、后挡部8的顶端21相抵,扣合部9分别与侧挡部内侧面7a、后挡部前端面8a相抵,第一、第二螺丝13、14分别穿过安装孔12旋入螺孔11实现连接固定。这样的设计使得螺丝为内侧面的侧向安装,从外侧、前侧及后方均看不到螺丝,实现了螺丝的隐藏;同时第一框架侧16的下段16b与背支架3连接后,两者融为一体,不仅结构强度上满足使用要求,还使得外表无突兀感,利于美学设计。
在完成座椅的装配后,在背支撑件4上配置网布;在具体使用时,由于第二框架侧17为前拱造型,因此第二框架侧17配合该处的网布形成腰靠,人体腰靠在后仰时对所述腰靠施压,由于第二框架侧17为悬空设置,所以会产生弹性形变,提供复位力,形成有效的弹性支撑。
实施例2:如图20所示,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扶手支架2b包括前、后支架杆2c、2d,前、后支架杆2c、2d的上端连接于扶手支撑件2a的前后两端,前、后支架杆2c、2d与扶手支撑件2a构成开口朝下的U形形状,前、后支架杆2c、2d的下端与座支撑件1固定相连,背支架3是由扶手支撑件2a与后支架杆2d的交汇处向上延伸而成。扶手部为U字形,与座支撑件1固定连接,同样可实现对手臂的支撑以及背支撑件4的支撑。
实施例3:如图22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的背支撑件4为一体成型的柔性板状体,它是由热塑性塑料一体模制而成,外部区域22的两个侧边24的侧边上部24a上各自成形有连接部30,所述的连接部30与背支架固定相连;在中部区域23受到向后作用力或响应使用者倚靠时,背支架与侧边连接部位5以下的侧边部分即侧边下部24b发生变形并向中间靠拢;其中,连接部30与背支架的连接方式与实施例1相同。
再进一步说,在背支撑件4的中部区域23上分布有多个网格形状的孔31。
实施例4:如图23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背支架3与背支撑件4采用卡接方式相连,即在背支架3上设有卡槽32,在背支撑件4的侧边24上设置与卡槽32卡接配合的连接部30,连接部30卡入卡槽32后,为了增加使用安全性及连接牢固性,再通过螺丝33连接背支架3与连接部30。
再进一步说,在连接部30上还设有卡钩34,对应的,在卡槽32内设有与卡钩34配合的卡接槽35,利用卡钩34的弹性形变卡入卡接槽35内。
实施例5:如图24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的扶手部2为开口朝前的U形形状,扶手支撑件2a大致水平设置,且高出座支撑件1上端面15-25cm,以方便支撑使用者手臂,扶手支架2b的下端与座支撑件1固定相连。
具体的说,扶手支架2b包括大致竖直设置的后支架杆2d与大致水平设置的底支架杆2e,后支架杆2d的上端连接于扶手支撑件2a的后端,后支架杆2d的下端连接于底支架杆2e的后端;再具体的说,为了方便形成,扶手支架2b与扶手支撑件2a为采用塑料材料一体成型;且扶手部2为刚性的。
为了方便连接座支撑件1,底支架杆2e上形成有沿扶手部2宽度方向伸展的安装板2f,安装板2f处于座支撑件1下方,且安装板2f上设有凸出的安装孔位20,在具体安装时,在安装孔位20处旋入螺丝连接至座支撑件1,以实现安装板2f及整个扶手部2的安装固定。
背支架3是由扶手支撑件2a与后支架杆2d的交汇处2g向上延伸而成;具体的说,所述的背支架3为一杆状件,结构精简,且设置于扶手部2后端位置,不会对就坐者前臂及手的支撑造成妨碍;且所述的背支架3是刚性的,它与扶手部2一体成型,可以对背支撑件实现稳定支撑。
实施例6:如图25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扶手支架2b大致呈三角形,扶手支撑件2a后端连接于扶手支架2b上部,而背支架3也连接于扶手支架2b上端,背支架3是由扶手支架2b上端斜向后上方延伸而成。背支架3与扶手支架2b的连接位置,和扶手支撑件2a与扶手支架2b的连接位置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背支架3与扶手支架2b既可以是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又可以是一体成型。
实施例7:如图26所示,与实施例6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扶手支架2b大致呈倒V形,其下端形成两个与座支撑件相连的安装脚36,扶手支撑件2a后端连接于扶手支架2b上部前侧;而背支架3连接于扶手支架2b上部后侧。
当然,背支架3也可与扶手支撑件2a连接至扶手支架2b的同一位置。
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本实用新型说明书的内容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28)

1.一种座椅,其特征是包括:
座支撑件,用于对就坐者进行支撑;
扶手部,其固定设置在座支撑件的侧部,所述的扶手部具有用于支撑人体手臂的扶手支撑件以及将扶手支撑件连接于座支撑件的扶手支架;
背支架,其与扶手部固定相连,且背支架为高出所述扶手支撑件以上的部分;
背支撑件,所述的背支撑件仅与背支架固定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背支架为一杆状件,背支架是由扶手支撑件的后端向上延伸而成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背支架是刚性的,背支架上端与扶手支撑件后端的垂直高度为15-50c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背支架上端与扶手支撑件后端的垂直高度为20-25c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背支撑件包括外部区域与中部区域,所述的外部区域具有左右间隔设置的两个侧边,所述的两个侧边分别与背支架固定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部区域为环状的立式框架,两个侧边形成两个框架侧,两个框架侧的上、下两端分别通过顶部横向件、底部横向件相连;所述的框架侧包括上下设置的第一框架侧、第二框架侧,所述的第一框架侧与背支架固定相连,第二框架侧为向前突出的拱形形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框架侧为柔性的,该第二框架侧在外力作用下变形,并在外力消失时恢复原来的形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框架侧与底部横向件为悬空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部区域包括用于支撑使用者的网丝材料或柔性织物,网丝材料或柔性织物附接至立式框架,在中部区域受到向后作用力或响应使用者倚靠时,所述第二框架侧发生变形并向中间靠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在中部区域受到向后作用力或响应使用者倚靠时,底部横向件同步产生弯曲变形。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背支撑件为一体成型的柔性板状体,外部区域的两个侧边上各自成形有连接部,所述的连接部与背支架固定相连;在中部区域受到向后作用力或响应使用者倚靠时,背支架与侧边连接处以下的侧边部分发生变形并向中间靠拢。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在背支撑件上分布有多个网格形状的孔。
13.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框架侧与背支撑件通过卡接、扣接、紧固件连接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实现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第一框架侧又包括上段与下段,所述的下段与背支架通过螺丝固定相连,所述的上段处于背支架上方,顶部横向件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上段的上端相连。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背支架上具有一纵向设置的缺口,此缺口的设置使背支架形成侧挡部与后挡部;相对应的,所述的下段上形成与所述缺口对合的扣合部;所述的扣合部与缺口契合后,扣合部与侧挡部通过螺丝相连。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扣合部是由下段后端由后往前收缩、由下段旁侧由外向里收缩形成的,由此在下段与上段的交界处形成一台阶;背支架具有缺口的这一段横截面呈L形;在侧挡部内侧面上设有至少两个上下分布的螺孔,相对应的在扣合部上侧向开有安装孔;扣合部与缺口契合后,所述的台阶与侧挡部、后挡部顶端相抵,扣合部分别与侧挡部内侧面、后挡部前端面相抵,螺丝穿过安装孔旋入螺孔实现连接固定。
1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外部区域的侧边与背支架通过螺丝或螺栓固定相连。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外部区域的侧边与背支架通过上下方向排布的至少两颗螺丝固定相连。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外部区域的侧边与背支架通过第一、第二螺丝固定相连,第一、第二螺丝一上一下设置,第一螺丝与背支架上端的距离为1-4cm,第二螺丝与扶手支撑件上端中心处的垂直距离为10-15cm。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背支架为整体向后倾斜设置,且所述的背支架与铅垂线的夹角为5-20度。
2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背支架由下往上逐渐变细。
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扶手部为封闭的闭环形状,扶手支架的下端与座支撑件固定相连。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扶手支架包括前、后支架杆与底支架杆,前、后支架杆的上端连接于扶手支撑件的前后两端,前、后支架杆的下端连接于底支架杆的前后两端,底支架杆上形成有沿扶手部宽度方向伸展的安装板,安装板处于座支撑件下方且与座支撑件固定相连;背支架是由扶手支撑件与后支架杆的交汇处向上延伸而成。
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扶手支架包括前、后支架杆,前、后支架杆的上端连接于扶手支撑件的前后两端,前、后支架杆与扶手支撑件构成U形形状,前、后支架杆的下端与座支撑件固定相连,背支架是由扶手支撑件与后支架杆的交汇处向上延伸而成。
2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扶手支架呈闭环形状或倒V形,扶手支撑件后端连接于扶手支架上部,而背支架也连接于扶手支架上端,背支架是由扶手支架上端斜向后上方延伸而成。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背支架与扶手支架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或者背支架与扶手支架为一体成型。
2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背支架与扶手部为塑料材料一体成型。
2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背支架与扶手部大致处在同一面上。
CN201921294549.0U 2019-05-31 2019-08-11 一种座椅 Active CN21109287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472721 2019-05-31
CN2019104727215 2019-05-3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092874U true CN211092874U (zh) 2020-07-28

Family

ID=6885389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737318.0A Withdrawn CN110584364A (zh) 2019-05-31 2019-08-11 一种座椅及座椅的成型方法
CN201921294549.0U Active CN211092874U (zh) 2019-05-31 2019-08-11 一种座椅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737318.0A Withdrawn CN110584364A (zh) 2019-05-31 2019-08-11 一种座椅及座椅的成型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10584364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84364A (zh) 2019-12-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433495B1 (ko) 자세 유지구
KR20110090904A (ko) 의자의 등받이
CN210630912U (zh) 一种座椅腰靠结构及座椅
JP3529646B2 (ja) 椅 子
KR102111209B1 (ko) 등쿠션
JP6765182B2 (ja) 椅子の肘掛け、椅子
CN211092874U (zh) 一种座椅
CN211092851U (zh) 椅子
KR101440118B1 (ko) 관절의자
KR20090124048A (ko) 의자 등받이부 체결용 탄성결합부재
CN210696761U (zh) 一种舒适型座椅
CN210989241U (zh) 一种扶手
KR20120118575A (ko) 허리받침기능을 갖는 의자용 시트와 이를 이용한 의자
CN211092850U (zh) 一种坐具
CN209950802U (zh) 座椅靠背、新型靠背及座椅
JP4063043B2 (ja) 椅子
JP3654584B2 (ja) フレーム構造の椅子
KR200327969Y1 (ko) 탄성부를 갖는 등받이 의자
KR200445660Y1 (ko) 의자
KR200371544Y1 (ko) 머리받침대 및 옷걸이가 구비된 의자
RU2414158C2 (ru) Опор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спины
KR20200025322A (ko) 좌판과 등받이 구조를 개선한 의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JP4103541B2 (ja) 椅子
KR200314743Y1 (ko) 의자용 좌판 및 이를 이용한 학생용 의자
TWM457487U (zh) 座椅結構改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