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528389A - 电池及该电池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池及该电池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528389A
CN115528389A CN202210717346.8A CN202210717346A CN115528389A CN 115528389 A CN115528389 A CN 115528389A CN 202210717346 A CN202210717346 A CN 202210717346A CN 115528389 A CN115528389 A CN 1155283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negative electrode
terminal
positive electrode
outer peripher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71734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村田一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rime Planet Energy and Solutions Inc
Original Assignee
Prime Planet Energy and Solution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rime Planet Energy and Solutions Inc filed Critical Prime Planet Energy and Solutions Inc
Publication of CN1155283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52838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28Fixed electrical connections, i.e. not intended for disconne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83Sealing members
    • H01M50/186Sealing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sealing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64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nufacturing process
    • H01M50/567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nufacturing process by fixing means, e.g. screws, rivets or bol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13Large-sized flat cells or batteries for motive or stationary systems with plate-like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02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 H01M50/103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72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83Sealing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83Sealing members
    • H01M50/184Sealing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47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64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nufacturing proces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22Cells or battery with cylindrical ca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72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 H01M50/174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adapted for the shape of the cells
    • H01M50/176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adapted for the shape of the cells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36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ixing the leads to the electrodes, e.g. by weld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52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553Terminals adapted for prismatic, pouch or rectangular cel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池及该电池的制造方法。提供一种适当地提高了端子的铆接部附近的可靠性的电池。在此公开的电池(100)的优选的一实施方式中,具备贯通封口板(14)所具备的端子引出孔(19)的负极端子(40)和与负极端子(40)连接的负极集电部(61)。负极集电部(61)具备供负极端子(40)插通的贯通孔(61A),贯通孔(61A)具备锥形部(61d),该锥形部具有使内径沿着插通方向逐渐变大的倾斜。在此,负极端子(40)在配置于贯通孔(61A)内的状态下在锥形部(61d)处铆接,在该铆接部(40b)的外周缘形成有具备台阶的外周平滑部(40a),存在外周平滑部(40a)与贯通孔(61A)的缘部接合的接合部(61f)。

Description

电池及该电池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池及该电池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锂离子二次电池等电池与现有的电池相比轻量且能量密度高,因此,近年来,优选用作电动汽车(B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混合动力汽车(HEV)等车辆搭载用电源、或者搭载于个人计算机及移动终端等电子产品等的电源。
这种电池典型地具备:具备正极和负极(以下也简称为“电极”)的电极体;以及收纳该电极体的电池壳体。该电池壳体一般而言具备:收纳电极体的具有开口的外装体;以及将该开口密封的封口板。而且,在该封口板安装有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以下也简称为“端子”),端子经由集电构件与对应的电极电连接。在此,作为将端子与集电构件连接的方法的一例,可列举出在集电构件所具备的贯通孔中插通端子并在将该端子的前端铆接之后进行焊接的方法(参照下述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2017-01074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2019-12549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另外,近年来,要求开发进一步提高可靠性的电池。而且,本发明人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查明,关于端子的铆接部附近的可靠性的提高,还有改善的余地。
本发明是鉴于该情况而完成的,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适当地提高了端子的铆接部附近的可靠性的电池。另外,另一目的是提供该电池的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池,该电池具备:电极体,其包括正极和负极;电池壳体,其具备收纳上述电极体的具有开口的外装体和将上述开口封口的封口板;端子,其与上述正极或上述负极电连接,贯通上述封口板所具备的端子引出孔;以及导电构件,其与上述端子连接。上述导电构件具备供上述端子插通的贯通孔,上述贯通孔具备锥形部,该锥形部具有使内径沿着该插通方向逐渐变大的倾斜。在此,上述端子在配置于上述贯通孔内的状态下在上述锥形部处铆接,在该铆接部的外周缘形成有具备台阶的外周平滑部,存在上述外周平滑部与上述贯通孔的缘部接合的接合部。此外,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中的“导电构件”包含配置在电池壳体内的集电构件(正极集电部、负极集电部)和配置在电池壳体外的外部导电构件(正极外部导电构件、负极外部导电构件)。即,上述导电构件可以为集电构件,也可以为外部导电构件。
如上所述,根据端子在配置于贯通孔内的状态下在锥形部处铆接,在该铆接部的外周缘形成有具备台阶的外周平滑部的方式,能够减轻在外周平滑部与贯通孔的缘部之间产生的间隙。由此,能够高精度地进行外周平滑部与贯通孔的缘部的接合,因此,能够适当地提高端子的铆接部附近的可靠性(关于详细情况将之后叙述)。
在此公开的电池的一方式中,上述外周平滑部的俯视的形状为大致环状。
在此公开的电池的一方式中,上述贯通孔在比上述锥形部远离上述封口板的位置具备贯通孔第一区域,上述贯通孔第一区域形成为与构成上述贯通孔的周围的上述导电构件的表面大致垂直。另外,优选为,上述贯通孔第一区域在上述端子的插通方向上的厚度为0.2mm以上。
在此公开的电池的一方式中,上述贯通孔在比上述锥形部靠近上述封口板的位置具备贯通孔第二区域,上述贯通孔第二区域形成为与构成上述贯通孔的周围的上述导电构件的表面大致垂直。
在此公开的电池的一方式中,上述铆接的部分的最外径相对于上述贯通孔的最内径之比在1.05~1.15的范围内。
在此公开的电池的一方式中,在上述外周平滑部,存在未形成上述接合部的区域。
在此公开的电池的一方式中,上述外周平滑部的俯视的形状为大致环状,上述接合部的俯视的形状为非环状。
在此公开的电池的一方式中,在上述导电构件,沿着上述贯通孔的外周缘形成有凹部。
另外,从另一方面,提供在此公开的任一个电池的制造方法。上述电池的制造方法是具备如下构件的电池的制造方法:电极体,其包括正极和负极;电池壳体,其具备收纳上述电极体的具有开口的外装体和将上述开口封口的封口板;端子,其与上述正极或上述负极电连接,且插通于上述封口板所具备的端子引出孔;以及导电构件,其具备供上述端子插通的贯通孔。上述电池的制造方法包含以下的工序:准备工序,准备具备贯通孔的上述导电构件,上述贯通孔具备锥形部,上述锥形部具有使内径沿着上述插通方向逐渐变大的倾斜;插通工序,将上述端子插通于上述贯通孔;铆接工序,将上述端子在上述贯通孔所具备的锥形部处铆接,从而在上述端子形成铆接部;外周平滑部形成工序,在上述铆接部的外周缘形成台阶,从而形成外周平滑部;以及接合工序,将上述外周平滑部与上述贯通孔的缘部接合。根据该电池的制造方法,能够得到适当地提高了端子的铆接部附近的可靠性的电池。
在此公开的电池的制造方法的一方式中,在上述外周平滑部形成工序中,将上述外周平滑部形成为俯视的形状成为大致环状。
在此公开的电池的制造方法的优选的一方式中,上述贯通孔在比上述锥形部远离上述封口板的位置具备贯通孔第一区域,上述贯通孔第一区域形成为与构成上述贯通孔的周围的上述导电构件的表面大致垂直。通过使贯通孔具备该贯通孔第一区域,能够更适当地减轻在外周平滑部与贯通孔的缘部之间产生的间隙。由此,能够高精度地进行外周平滑部与贯通孔的缘部的接合,因此,能够得到更适当地提高了端子的铆接部附近的可靠性的电池(关于详细情况将之后叙述)。另外,优选为,上述贯通孔第一区域在上述端子的插通方向上的厚度为0.2mm以上。
在此公开的电池的制造方法的优选的一方式中,上述贯通孔在比上述锥形部靠近上述封口板的位置具备贯通孔第二区域,上述贯通孔第二区域形成为与构成上述贯通孔的周围的上述导电构件的表面大致垂直。通过使贯通孔具备该贯通孔第二区域,能够由贯通孔第二区域承受铆接时的端子的径向的膨胀,因此,能够适当地防止导电构件的铅垂方向(即,上述插通方向)上的变形。由此,能够得到更适当地提高了可靠性的电池(关于详细情况将之后叙述)。
在此公开的电池的制造方法的一方式中,在上述外周平滑部形成工序中,将外周平滑部形成为上述铆接部的最外径相对于上述贯通孔的最内径之比在1.05~1.15的范围内。
在此公开的电池的制造方法的优选的一方式中,在上述接合工序中,在上述外周平滑部设置未形成上述接合部的区域。由此,例如在进行了激光焊接的情况下,容易确认激光的轨道偏移,因此优选。
在此公开的电池的制造方法的一方式中,在上述外周平滑部形成工序中,将上述外周平滑部形成为俯视的形状成为大致环状,在上述接合工序中,将上述接合部形成为俯视的形状成为非环状。
在此公开的电池的制造方法的优选的一方式中,在上述导电构件,沿着上述贯通孔的外周缘形成有凹部。通过形成该凹部,能够减轻接合工序中的接合部附近的热容量(即,能够以较少的热容量进行接合),因此,能够适当地减轻对周边的树脂构件的热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一实施方式的电池的立体图。
图2是沿着图1的II-II线的示意性的纵剖视图。
图3是沿着图1的III-III线的示意性的纵剖视图。
图4是沿着图1的IV-IV线的示意性的横剖视图。
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一实施方式的安装于封口板的电极体组的立体图。
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一实施方式的安装有正极第二集电部和负极第二集电部的电极体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卷绕电极体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8是示意性地表示图2的负极端子的附近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9A是示意性地表示图2的负极端子的附近的局部俯视图。
图9B是示意性地表示图2的负极端子的附近的局部俯视图。
图10是示意性地表示安装有正极端子、负极端子、正极第一集电部、负极第一集电部、正极绝缘构件以及负极绝缘构件的封口板的立体图。
图11是将图10的封口板翻过来的立体图。
图12是用于对一实施方式的电池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图13是示意性地表示一实施方式的负极第一集电部(详细而言,负极第一区域)的结构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14是用于对一实施方式的电池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的说明图。(a)是将铆接加工前的负极端子插通于负极第一集电部的贯通孔的图,(b)是将负极端子铆接的图,(c)是在铆接部的外缘部形成了外周平滑部的图,(d)是将负极端子与负极第一集电部接合(焊接)的图。
图15是用于对一实施方式的电池的插入工序进行说明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图16是示意性地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正极端子的附近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17A是用于对其他实施方式的负极第一集电部(详细而言,负极第一区域)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17B是用于对其他实施方式的负极第一集电部(详细而言,负极第一区域)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17C是用于对其他实施方式的负极第一集电部(详细而言,负极第一区域)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17D是用于对其他实施方式的负极第一集电部(详细而言,负极第一区域)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2 外装体
14 封口板
20 电极体组
20a、20b、20c 电极体
23 正极极耳组(电极极耳组)
25 负极极耳组(电极极耳组)
30 正极端子(端子)
40 负极端子(端子)
50 正极集电部
51 正极第一集电部(集电部)
52 正极第二集电部
60 负极集电部
61 负极第一集电部
62 负极第二集电部
70 正极绝缘构件(绝缘构件)
80 负极绝缘构件(绝缘构件)
100 电池。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在此公开的技术的几个优选实施方式。此外,本说明书中特别提及的事项以外的且本发明的实施所需的事项(例如,不使本发明具有特征的电池的一般结构及制造工艺)可以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基于该领域中的现有技术作出的设计事项来掌握。本发明能够基于本说明书公开的内容和该领域中的技术常识来实施。此外,在本说明书中,表示数值范围的“A~B”的表述表示A以上且B以下的意思。另外,包含“大于A”以及“小于B”的意思。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电池”是指能够取出电能的一般蓄电设备的用语,是包含一次电池和二次电池的概念。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二次电池”是指能够反复充放电的一般蓄电设备的用语,是包含锂离子二次电池、镍氢电池等所谓的蓄电池(化学电池)和双电层电容器等电容器(物理电池)的概念。
此外,在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中,“大致环状”可包含在将整周的长度设为100%的情况下,缺少的部分为大致30%以下,优选为20%以下,更优选为1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即,环状)的情况。另外,“非环状”可包含在将整周的长度设为100%时,缺少的部分在上述“大致环状”所记载的范围外的情况。而且,“贯通孔第一区域(贯通孔第二区域)形成为与构成贯通孔的周围的导电构件的表面大致垂直”不限于导电构件的表面和贯通孔第一区域(贯通孔第二区域)所成的角度为90°的情况,也可包含近似于90°的角度(例如,90°±10°)的情况。另外,在上述所成的角度为90°的情况下,更为优选。
<电池100>
图1是电池100的立体图。图2是沿着图1的II-II线的示意性的纵剖视图。图3是沿着图1的III-III线的示意性的纵剖视图。图4是沿着图1的IV-IV线的示意性的横剖视图。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图中的附图标记L、R、F、Rr、U、D表示左、右、前、后、上、下,图中的附图标记X、Y、Z分别表示电池100的短边方向、与短边方向正交的长边方向、上下方向。但是,这些方向是为了便于说明而确定的方向,并不限定电池100的设置方式。
如图2所示,电池100具备电池壳体10、电极体组20、正极端子30、负极端子40、正极集电部50、负极集电部60、正极绝缘构件70以及负极绝缘构件80。虽然省略图示,但电池100在此还具备电解液。电池100在此是锂离子二次电池。电池100的特征在于在此公开的端子(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正极端子30、负极端子40)的铆接部30b、40b附近的构造,除此之外的结构可以与以往相同。铆接部30b、40b附近的构造是在此公开的端子的铆接部附近的构造的一例。
电池壳体10是收纳电极体组20的框体。电池壳体10在此具有扁平且有底的长方体形状(方形)的外形。电池壳体10的材质可以与以往使用的材质相同,没有特别限制。电池壳体10优选为金属制,更优选为例如由铝、铝合金、铁、铁合金等构成。如图2所示,电池壳体10具备具有开口12h的外装体12和将开口12h堵塞的封口板(盖体)14。
如图1所示,外装体12具备底壁12a、从底壁12a延伸并相互相向的一对长侧壁12b以及从底壁12a延伸并相互相向的一对短侧壁12c。底壁12a为大致矩形形状。底壁12a与开口12h相向。短侧壁12c的面积比长侧壁12b的面积小。封口板14以将外装体12的开口12h堵塞的方式安装于外装体12。封口板14与外装体12的底壁12a相向。封口板14在俯视时呈大致矩形形状。电池壳体10通过封口板14与外装体12的开口12h的周缘接合(例如焊接接合)而一体化。电池壳体10气密地密封(密闭)。
如图2所示,在封口板14设置有注液孔15、气体排出阀17以及2个端子引出孔18、19。注液孔15用于在将封口板14组装于外装体12之后注入电解液。注液孔15由密封构件16密封。气体排出阀17构成为在电池壳体10内的压力达到规定值以上时断裂而将电池壳体10内的气体排出到外部。端子引出孔18、19分别形成于封口板14的长边方向Y的两端部。端子引出孔18、19在上下方向Z上贯通封口板14。端子引出孔18、19分别具有能够插通向封口板14安装之前的(铆接加工前的)正极端子30和负极端子40的大小的内径。
正极端子30和负极端子40分别固定于封口板14。正极端子30配置在封口板14的长边方向Y的一侧(图1、图2的左侧)。负极端子40配置在封口板14的长边方向Y的另一侧(图1、图2的右侧)。如图1所示,正极端子30和负极端子40露出到封口板14的外侧的表面。如图2所示,正极端子30和负极端子40插通端子引出孔18、19而从封口板14的内部向外部延伸。正极端子30和负极端子40在此通过铆接加工而铆接于包围封口板14的端子引出孔18、19的周缘部分。在正极端子30和负极端子40的外装体12一侧的端部(图2的下端部)形成有铆接部30b、40b。
如图2所示,正极端子30在外装体12的内部经由正极集电部50与电极体组20的正极22电连接。负极端子40在外装体12的内部经由负极集电部60与电极体组20的负极24电连接。正极端子30通过正极绝缘构件70及垫片90而与封口板14绝缘。负极端子40通过负极绝缘构件80及垫片90而与封口板14绝缘。正极端子30和负极端子40是在此公开的端子的一例。
正极端子30优选为金属制,例如更优选为由铝或铝合金构成。负极端子40优选为金属制,例如更优选为由铜或铜合金构成。负极端子40也可以通过将2个导电构件接合并一体化而构成。例如,也可以是与负极集电部60连接的部分由铜或铜合金构成,露出到封口板14的外侧的表面的部分由铝或铝合金构成。
如图1所示,在封口板14的外侧的面安装有板状的正极外部导电构件32和负极外部导电构件42。正极外部导电构件32与正极端子30电连接。负极外部导电构件42与负极端子40电连接。正极外部导电构件32和负极外部导电构件42是在将多个电池100相互电连接时附设母线的构件。正极外部导电构件32和负极外部导电构件42优选为金属制,例如更优选为由铝或铝合金构成。正极外部导电构件32和负极外部导电构件42通过外部绝缘构件92而与封口板14绝缘。但是,正极外部导电构件32和负极外部导电构件42不是必需的,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能够省略。
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安装于封口板14的电极体组20的立体图。电极体组20在此具有3个电极体20a、20b、20c。但是,配置在1个外装体12的内部的电极体的数量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为2个以上(多个),也可以为1个。电极体组20在此以被由树脂制片构成的电极体支架29(参照图3)覆盖的状态配置在外装体12的内部。
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电极体20a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电极体20a的结构的示意图。此外,以下,以电极体20a为例进行详细说明,但对于电极体20b、20c也能够采用同样的结构。如图7所示,电极体20a具有正极22和负极24。电极体20a在此是带状的正极22和带状的负极24隔着带状的间隔件26层叠并以卷绕轴WL为中心卷绕而成的扁平形状的卷绕电极体。
电极体20a以卷绕轴WL与长边方向Y平行的朝向,配置在外装体12的内部。换言之,电极体20a以卷绕轴WL与底壁12a平行且与短侧壁12c正交的朝向,配置在外装体12的内部。电极体20a的端面(换言之,正极22与负极24层叠的层叠面,图7的长边方向Y的端面)与短侧壁12c相向。
如图3所示,电极体20a具有与外装体12的底壁12a及封口板14相向的一对弯曲部20r和将一对弯曲部20r连结并与外装体12的长侧壁12b相向的平坦部20f。但是,电极体20a也可以是多个方形形状(典型地为矩形形状)的正极和多个方形形状(典型地为矩形形状)的负极以绝缘的状态堆叠而成的层叠电极体。
如图7所示,正极22具有正极集电体22c和在正极集电体22c的至少一方的表面上固定的正极活性物质层22a及正极保护层22p。但是,正极保护层22p不是必需的,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能够省略。正极集电体22c为带状。正极集电体22c例如由铝、铝合金、镍、不锈钢等导电性金属构成。正极集电体22c在此为金属箔,具体而言为铝箔。
在正极集电体22c的长边方向Y的一方的端部(图7的左端部)设置有多个正极极耳22t。多个正极极耳22t分别朝向长边方向Y的一侧(图7的左侧)突出。多个正极极耳22t在长边方向Y上比间隔件26突出。多个正极极耳22t沿着正极22的长度方向隔开间隔地(间歇地)设置。多个正极极耳22t分别为梯形形状。正极极耳22t在此是正极集电体22c的一部分,由金属箔(铝箔)构成。正极极耳22t是正极集电体22c的未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22a及正极保护层22p的部分(集电体露出部)。但是,正极极耳22t也可以是与正极集电体22c不同的构件。另外,正极极耳22t也可以设置于长边方向Y的另一方的端部(图7的右端部),也可以分别设置于长边方向Y的两端部。
如图4所示,多个正极极耳22t在长边方向Y的一方的端部(图4的左端部)层叠,构成正极极耳组23。多个正极极耳22t以外方侧的端部对齐的方式折弯而弯曲。正极极耳组23经由正极集电部50与正极端子30电连接。多个正极极耳22t优选进行折弯并与正极端子30电连接。在正极极耳组23附设有后述的正极第二集电部52。多个正极极耳22t的尺寸(长边方向Y的长度以及与长边方向Y正交的宽度,参照图7)能够考虑与正极集电部50连接的状态,例如根据其形成位置等而适当调整。多个正极极耳22t在此相互之间尺寸不同,以便在弯曲时外方侧的端部对齐。正极极耳组23是在此公开的电极极耳组的一例。
如图7所示,正极活性物质层22a沿着带状的正极集电体22c的长度方向设置为带状。正极活性物质层22a包含能够可逆地吸留及放出电荷载体的正极活性物质(例如,锂镍钴锰复合氧化物等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在将正极活性物质层22a的整个固体成分设为100质量%时,正极活性物质可以占大致80质量%以上,典型地为90质量%以上,例如为95质量%以上。正极活性物质层22a也可以包含正极活性物质以外的任意成分,例如导电材料、粘结剂、各种添加成分等。作为导电材料,例如能够使用乙炔黑(AB)等碳材料。作为粘结剂,例如能够使用聚偏氟乙烯(PVdF)等。
如图7所示,正极保护层22p在长边方向Y上设置在正极集电体22c与正极活性物质层22a的交界部分。正极保护层22p在此设置于正极集电体22c的长边方向Y的一方的端部(图7的左端部)。但是,正极保护层22p也可以设置于长边方向Y的两端部。正极保护层22p沿着正极活性物质层22a设置为带状。正极保护层22p包含无机填料(例如,氧化铝)。在将正极保护层22p的整个固体成分设为100质量%时,无机填料可以占大致50质量%以上,典型地为70质量%以上,例如为80质量%以上。正极保护层22p也可以包含无机填料以外的任意成分,例如导电材料、粘结剂、各种添加成分等。导电材料和粘结剂也可以与作为正极活性物质层22a可包含的材料而例示的材料相同。
如图7所示,负极24具有负极集电体24c和在负极集电体24c的至少一方的表面上固定的负极活性物质层24a。负极集电体24c为带状。负极集电体24c例如由铜、铜合金、镍、不锈钢等导电性金属构成。负极集电体24c在此为金属箔,具体而言为铜箔。
在负极集电体24c的长边方向Y的一方的端部(图7的右端部)设置有多个负极极耳24t。多个负极极耳24t朝向长边方向Y的一侧(图7的右侧)突出。多个负极极耳24t在长边方向Y上比间隔件26突出。多个负极极耳24t沿着负极24的长度方向隔开间隔地(间歇地)设置。多个负极极耳24t分别为梯形形状。负极极耳24t在此是负极集电体24c的一部分,由金属箔(铜箔)构成。负极极耳24t在此是负极集电体24c的未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24a的部分(集电体露出部)。但是,负极极耳24t也可以是与负极集电体24c不同的构件。另外,负极极耳24t也可以设置于长边方向Y的另一方的端部(图7的左端部),也可以分别设置于长边方向Y的两端部。
如图4所示,多个负极极耳24t在长边方向Y的一方的端部(图6的右端部)层叠,构成负极极耳组25。多个负极极耳24t以外方侧的端部对齐的方式折弯而弯曲。负极极耳组25经由负极集电部60与负极端子40电连接。多个负极极耳24t优选进行折弯并与负极端子40电连接。在负极极耳组25附设有后述的负极第二集电部62。多个负极极耳24t的尺寸(长边方向Y的长度以及与长边方向Y正交的宽度,参照图7)能够考虑与负极集电部60连接的状态,例如根据其形成位置等而适当调整。多个负极极耳24t在此相互之间尺寸不同,以便在弯曲时外方侧的端部对齐。负极极耳组25是在此公开的电极极耳组的一例。
负极活性物质层24a沿着带状的负极集电体24c的长度方向设置为带状。负极活性物质层24a包含能够可逆地吸留及放出电荷载体的负极活性物质(例如,石墨等碳材料)。在将负极活性物质层24a的整个固体成分设为100质量%时,负极活性物质可以占大致80质量%以上,典型地为90质量%以上,例如为95质量%以上。负极活性物质层24a也可以包含负极活性物质以外的任意成分,例如粘结剂、分散剂、各种添加成分等。作为粘结剂,例如能够使用丁苯橡胶(SBR)等橡胶类。作为分散剂,例如能够使用羧甲基纤维素(CMC)等纤维素类。
间隔件26是使正极22的正极活性物质层22a与负极24的负极活性物质层24a绝缘的构件。作为间隔件26,例如优选为由聚乙烯(PE)、聚丙烯(PP)等聚烯烃树脂构成的多孔性的树脂片。此外,也可以在间隔件26的表面设置包含无机填料的耐热层(Heat ResistanceLayer:HRL)。作为无机填料,例如能够使用氧化铝、勃姆石、氢氧化铝、二氧化钛等。
电解液可以与以往相同,没有特别限制。电解液例如是含有非水系溶剂和支持盐的非水电解液。非水系溶剂例如包括碳酸亚乙酯、碳酸二甲酯、碳酸甲乙酯等碳酸酯类。支持盐例如是LiPF6等含氟锂盐。但是,电解液也可以为固体状(固体电解质),与电极体组20一体化。
正极集电部50构成将由多个正极极耳22t构成的正极极耳组23与正极端子30电连接的导通路径。如图2所示,正极集电部50具备正极第一集电部51和正极第二集电部52。正极第一集电部51和正极第二集电部52也可以由与正极集电体22c相同的金属种类构成,例如由铝、铝合金、镍、不锈钢等导电性金属构成。
图10是示意性地表示封口板14的立体图。图11是将图10的封口板翻过来的立体图。图11示出了封口板14的外装体12一侧(内侧)的面。如图10、图11所示,正极第一集电部51安装于封口板14的内侧的面。正极第一集电部51是在此公开的集电部的一例。正极第一集电部51具有正极第一区域51a和正极第二区域51b。正极第一集电部51可以通过将一个构件通过例如加压加工等折弯而构成,也可以通过将多个构件通过焊接接合等一体化而构成。正极第一集电部51在此通过铆接加工而固定于封口板14。
正极第一区域51a是配置在封口板14与电极体组20之间的部位。正极第一区域51a沿着长边方向Y延伸。正极第一区域51a沿着封口板14的内侧的表面水平地扩展。在封口板14与正极第一区域51a之间配置有正极绝缘构件70。正极第一区域51a通过正极绝缘构件70而与封口板14绝缘。正极第一区域51a在此通过铆接加工而与正极端子30电连接(关于详细情况将之后叙述)。在正极第一区域51a中,在与封口板14的端子引出孔18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在上下方向Z上贯通的贯通孔51h。正极第二区域51b是配置在外装体12的短侧壁12c与电极体组20之间的部位。正极第二区域51b从正极第一区域51a的长边方向Y的一侧的端部(图2的左端)朝向外装体12的短侧壁12c延伸。正极第二区域51b沿着上下方向Z延伸。
正极第二集电部52沿着外装体12的短侧壁12c延伸。如图6所示,正极第二集电部52具有集电板连接部52a、倾斜部52b以及极耳接合部52c。集电板连接部52a是与正极第一集电部51电连接的部位。集电板连接部52a沿着上下方向Z延伸。集电板连接部52a配置成与电极体20a、20b、20c的卷绕轴WL大致垂直。在集电板连接部52a设置有厚度比其周围薄的凹部52d。在凹部52d设置有在短边方向X上贯通的贯通孔52e。贯通孔52e成为焊接的基准位置,在其周围形成有与正极第一集电部51的接合部。接合部是例如通过超声波焊接、电阻焊接、激光焊接等焊接而形成的焊接接合部。也可以在正极第二集电部52设置熔断部。
极耳接合部52c是附设于正极极耳组23并与多个正极极耳22t电连接的部位。如图5所示,极耳接合部52c沿着上下方向Z延伸。极耳接合部52c配置成与电极体20a、20b、20c的卷绕轴WL大致垂直。极耳接合部52c的与多个正极极耳22t连接的面与外装体12的短侧壁12c大致平行地配置。如图4所示,在极耳接合部52c形成有与正极极耳组23的接合部J。接合部J例如是在将多个正极极耳22t重叠的状态下通过超声波焊接、电阻焊接、激光焊接等焊接而形成的焊接接合部。焊接接合部以使多个正极极耳22t靠近电极体20a、20b、20c的短边方向X的一侧的方式配置。由此,能够更适当地折弯多个正极极耳22t,稳定地形成如图4所示的弯曲形状的正极极耳组23。
倾斜部52b是将集电板连接部52a的下端和极耳接合部52c的上端连结的部位。倾斜部52b相对于集电板连接部52a和极耳接合部52c倾斜。倾斜部52b以在长边方向Y上集电板连接部52a位于比极耳接合部52c靠中央侧的位置的方式,将集电板连接部52a和极耳接合部52c连结。由此,能够扩大电极体组20的收纳空间,实现电池100的高能量密度化。倾斜部52b的下端(换言之,外装体12的底壁12a一侧的端部)优选位于比正极极耳组23的下端靠下方的位置。由此,能够更适当地折弯多个正极极耳22t,稳定地形成如图4所示的弯曲形状的正极极耳组23。
负极集电部60构成将由多个负极极耳24t构成的负极极耳组25与负极端子40电连接的导通路径。如图2所示,负极集电部60具备负极第一集电部61和负极第二集电部62。负极第一集电部61是在此公开的集电部的一例。负极第一集电部61和负极第二集电部62也可以由与负极集电体24c相同的金属种类构成,例如由铜、铜合金、镍、不锈钢等导电性金属构成。负极第一集电部61和负极第二集电部62的结构也可以与正极集电部50的正极第一集电部51和正极第二集电部52相同。
如图11所示,负极第一集电部61具有负极第一区域61a和负极第二区域61b。在封口板14与负极第一区域61a之间配置有负极绝缘构件80。负极第一区域61a通过负极绝缘构件80而与封口板14绝缘。负极第一区域61a在此通过铆接加工而与负极端子40电连接(关于详细情况将之后叙述)。在正极第一区域51a中,在与封口板14的端子引出孔19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在上下方向Z上贯通的贯通孔61h。如图6所示,负极第二集电部62具有与负极第一集电部61电连接的集电板连接部62a、倾斜部62b以及附设于负极极耳组25并与多个负极极耳24t电连接的极耳接合部62c。集电板连接部62a具有与极耳接合部62c连结的凹部62d。在凹部62d设置有在短边方向X上贯通的贯通孔62e。
如图11所示,正极绝缘构件70是使封口板14与正极第一集电部51绝缘的构件。正极绝缘构件70由具有相对于使用的电解液的耐性和电绝缘性且能够弹性变形的树脂材料构成,例如优选由聚丙烯(PP)等聚烯烃树脂、四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共聚物(PFA)等氟树脂、聚苯硫醚(PPS)等构成。
如图11所示,正极绝缘构件70具有基部70a和突出部70b。如图11所示,在长边方向Y上,突出部70b设置在比基部70a靠封口板14的中央侧(图10的右侧)的位置。基部70a和突出部70b在此一体成型。正极绝缘构件70在此是将如上所述的树脂材料一体成型而成的一体成型件。由此,与使基部70a和突出部70b为不同构件的情况相比,能够削减使用的构件的数量,能够实现低成本化。另外,能够更简易地准备正极绝缘构件70。此外,对于负极绝缘构件80也能够采用同样的结构。负极绝缘构件80在此与正极绝缘构件70同样地具有配置在封口板14与负极第一集电部61之间的基部80a和突出部80b。
如上所述,正极第一区域51a、负极第一区域61a分别通过铆接工序和之后的工序的接合(焊接)而与正极端子30、负极端子40电连接。而且,本实施方式的电池100的特征在于正极端子30、负极端子40的铆接部30b、40b附近的构造。以下,以负极端子40的铆接部40b附近的构造为例进行说明,但对于正极端子30的铆接部30b附近的构造也是同样的。即,在以下的记载中,能够将“负极”的部位适当换用为“正极”。
图8是示意性地表示图2的负极端子40的附近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如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负极集电部60(详细而言,负极第一区域61a)具备供负极端子(详细而言,铆接加工前的负极端子40’)插通的贯通孔61A。贯通孔61A具备锥形部61d,该锥形部61d具有使内径沿着上述插通方向(即,图8的下方向D)逐渐变大的倾斜。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贯通孔61A还具备贯通孔第一区域61c和贯通孔第二区域61e。贯通孔第一区域61c和贯通孔第二区域61e形成为与构成贯通孔61A的周围的负极第一区域61a的表面大致垂直(在此为垂直)。另外,负极端子40在配置于贯通孔61A内的状态下在锥形部61d处铆接,在铆接部40b的外周缘形成有具备台阶的外周平滑部40a。而且,在外周平滑部40a形成有外周平滑部40a与贯通孔61A的缘部接合的接合部61f,在贯通孔61A的外周缘,存在沿着该外周缘形成的凹部61g。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外周平滑部40a的俯视的形状为大致环状(在此为环状)。在此,如图8所示,铆接部40b的最外径q相对于贯通孔61A的最内径p之比(q/p)只要发挥在此公开的技术的效果则没有特别限制,能够为大致1.02以上,优选为1.05以上。另外,上述比(q/p)的上限只要发挥在此公开的技术的效果则没有特别限制,能够为大致1.5以下,优选为1.2以下,更优选为1.15以下。即,上述比(q/p)能够优选设为1.05~1.15的范围内。
图9A、图9B是示意性地表示图2的负极端子40的附近的局部俯视图。如图9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接合部61f的俯视的形状为非环状。即,在外周平滑部40a,存在未形成接合部61f的区域。在此,接合部61f的周向上的长度s(对应于图9B中的长度s1和s2之和)相对于外周平滑部40a的最外周的长度r(未图示)之比(s/r)只要发挥在此公开的技术的效果则没有特别限制,能够为大致0.4以上,优选为0.5以上,更优选为0.6以上。另外,上述比(s/r)的上限只要发挥在此公开的技术的效果则没有特别限制,能够优选设为0.9以下,更优选设为0.8以下。
如图9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凹部61g的俯视的形状为非环状。在此,凹部61g的周向上的长度t(对应于图9B中的长度t1和t2之和)相对于接合部61f的周向上的长度s之比(t/s)只要发挥在此公开的技术的效果则没有特别限制,能够为大致0.5以上,优选为0.7以上,更优选为0.8以上。另外,上述比(t/s)的上限只要发挥在此公开的技术的效果则没有特别限制,能够为大致1.5以下,优选为1.3以下(例如1.2以下),更优选为1以下。即,上述比(t/s)能够优选设为0.7~1.3或0.8~1.2的范围内。并且,如图9A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凹部61g所具备的中心角P比接合部61f所具备的中心角Q小。
<电池100的制造方法>
电池100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形成如上所述的正极端子30、负极端子40的铆接部30b、40b附近的构造。除此之外的制造工艺可以与以往相同。电池100能够通过准备如上所述的电池壳体10(外装体12和封口板14)、电极体组20(电极体20a、20b、20c)、电解液、正极端子30、负极端子40、正极集电部50(正极第一集电部51和正极第二集电部52)、负极集电部60(负极第一集电部61和负极第二集电部62)、以及正极绝缘构件70和负极绝缘构件80,通过例如包括第一安装工序、第二安装工序、插入工序以及封口工序的制造方法而制造。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电池100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安装工序中,包括如图12的流程图所示的步骤S1~S5的工序。此外,在此公开的制造方法也可以在任意的阶段还包括其他工序。
在第一安装工序中,制作如图10、图11所示的第一合体物。具体而言,首先,在封口板14上安装密封构件90、正极端子30、正极第一集电部51、正极绝缘构件70、负极端子40、负极第一集电部61以及负极绝缘构件80。以下,对于负极端子40、负极第一集电部61、负极绝缘构件80向封口板14的安装进行详细说明。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池100的制造方法中,正极端子30、正极第一集电部51、正极绝缘构件70向封口板14的安装也能够同样地进行。即,在以下的记载中,能够将“负极”的部位适当换用为“正极”。以下,适当参照图8、图12~图14进行说明。
首先,在步骤S1(准备工序)中,准备如图13所示的具备负极第一区域61a的负极第一集电部61。负极第一区域61a具备贯通孔61A,该贯通孔61A具备锥形部61d,该锥形部61d具有使内径沿着插通方向(即,图13的下方向D)逐渐变大的倾斜。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负极第一集电部61还具备贯通孔第一区域61c和贯通孔第二区域61e。而且,贯通孔第一区域61c和贯通孔第二区域61e形成为与构成贯通孔61A的周围的负极第一区域61a的表面垂直。即,贯通孔第一区域61c和贯通孔第二区域61e形成为在将负极第一区域61a的表面与贯通孔第一区域61c所成的角设为θ1、将负极第一区域61a的表面与贯通孔第二区域61e所成的角设为θ2时,θ1、θ2成为90°(参照图13)。通过使贯通孔61A具备贯通孔第一区域61c,能够在后述的步骤S4(外周平滑部形成工序)中适当地减轻在外周平滑部40a与贯通孔61A的缘部之间可能产生的间隙(参照图14(c)的间隙S)。由此,能够高精度地进行外周平滑部40a与贯通孔61A的缘部的接合,并且,通过具备贯通孔第二区域62e,能够在后述的步骤S3(铆接工序)中进行可靠性高的铆接,因此,能够得到更适当地提高了负极端子40的铆接部40b附近的可靠性的电池100。
另外,锥形部61d所具备的倾斜(即,图13的θ3)只要发挥在此公开的技术的效果则没有特别限制,能够设为大致50°~70°左右(例如,55°~65°左右)的范围内。
在此,在负极第一区域61a的下方向D上的厚度u(参照图14的(a))为1mm左右的情况下,贯通孔第一区域61c的Z方向上的厚度v只要发挥在此公开的技术的效果则没有特别限制,能够设为大致0.1mm以上。另外,在后述的步骤S4中,从有效地减轻在外周平滑部40a与贯通孔61A的缘部之间可能产生的间隙的观点来看,上述厚度v能够优选设为0.2mm以上。上述厚度v的上限只要发挥在此公开的技术的效果则没有特别限制,能够设为大致0.4mm以下。关于贯通孔第二区域61e也是同样的。另外,锥形部61d的长度只要发挥在此公开的技术的效果则没有特别限制,能够设为大致0.3mm~0.7mm左右。但是,并不限定于此。
接着,在步骤S2(插通工序)中,将负极端子(详细而言,铆接加工前的负极端子40’)插通于负极第一集电部61所具备的贯通孔61A。具体而言,将铆接加工前的负极端子40’从封口板14的上方按顺序插入到垫片90的贯通孔90h、封口板14的端子引出孔19、负极绝缘构件80的贯通孔80h以及负极第一集电部61的贯通孔61A中,使其突出到封口板14的下方(参照图8、图14的(a))。
接下来,在步骤S3(铆接工序)中,将在上述步骤S2中插通的负极端子40’在贯通孔61A所具备的锥形部61d处铆接,形成铆接部40b(参照图14的(b))。具体而言,将各部件夹持,使其成为在上下方向Z上施加有压缩力的状态,通过铆接冲头敲击负极端子40,从而负极端子40的轴径以与锥形部61e、61d抵接的方式鼓起,各部件被铆接固定。由于负极端子40以与贯通孔第二区域61e抵接的状态被固定,因此,能够利用由铆接冲头产生的向铅垂方向(即,上下方向Z)的载荷来适当地防止负极第一集电部61(详细而言,负极第一区域61a)在上述铅垂方向上变形。由此,能够适当地提高铆接的可靠性。
在步骤S4(外周平滑部形成工序)中,在上述步骤S3中形成的铆接部40b的外周缘形成具备台阶的外周平滑部40a(参照图14的(c))。在此,作为形成外周平滑部40a的方法的一例,可列举出环形冲压(ring punch)。通过实施该环形冲压,能够形成俯视的形状为环状的外周平滑部40a(参照图9A、图9B)。另外,在本工序中,如图14的(c)所示,在外周平滑部40a与贯通孔61A之间可能产生间隙S。在此,上述间隙S的长边方向Y上的大小只要发挥在此公开的技术的效果则没有特别限制,大致为0.5mm以下,优选为0.2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mm。通过减小上述间隙S的大小,能够高精度地进行后述的步骤S5(接合工序)中的接合,因此优选。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负极第一区域61a具备沿着贯通孔61A的外周缘形成的凹部61g(参照图13)。凹部61g例如能够通过对负极第一区域61a的表面实施激光蚀刻等而形成。根据该凹部61g,能够适当地减轻接合部61f附近的热容量(即,能够以较少的热量进行接合),因此,能够适当地减轻对接合部61f周边的树脂部件的热影响。
在步骤S5(接合工序)中,将在上述步骤S4中形成的外周平滑部40a与贯通孔61A的缘部接合(参照图14的(d))。该接合例如能够通过激光焊接来进行。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池100的制造方法中,如图9A、图9B所示,设置一部分未接合的部分(即,将接合部61f形成为俯视的形状成为非环状)。由此,例如在进行了激光接合的情况下,容易确认激光的轨道偏移。另外,能够适当地防止接合开始部与接合结束部碰撞。即,能够适当地提高接合部61f的机械强度。另外,通过将接合部61f的周向上的长度s相对于外周平滑部40a的整周的长度r之比(s/r)设为在<电池100>中记载的范围内,能够更适当地得到上述效果。
在此,接合部61f的上下方向Z上的大小只要发挥在此公开的技术的效果则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在贯通孔第一区域61c的上下方向Z上的厚度v为0.2mm左右的情况下,能够优选设为0.3mm~0.6mm左右(例如,0.4mm~0.5mm左右)。但是,并不限定于此。
通过如上所述的步骤S1~S5,垫片90、封口板14、负极绝缘构件80以及负极第一集电部61与封口板14一体地固定,并且,端子引出孔19被密封。
正极端子30、正极第一集电部51以及正极绝缘构件70的固定能够与上述的负极侧同样地进行。即,能够经过上述步骤S1~S5的工序进行固定。
接着,在封口板14的外侧的表面经由外部绝缘构件92安装正极外部导电构件32和负极外部导电构件42。此外,外部绝缘构件92的材质也可以与正极绝缘构件70相同。另外,安装正极外部导电构件32和负极外部导电构件42的时机也可以是在插入工序之后(例如将注液孔15密封之后)。
在第二安装工序中,使用在第一安装工序中制作的第一合体物,制作如图5所示的第二合体物。即,制作与封口板14一体化的电极体组20。具体而言,首先,如图6所示,准备3个附设有正极第二集电部52和负极第二集电部62的电极体20a,设为电极体20a、20b、20c,在短边方向X上排列配置。此时,电极体20a、20b、20c也可以均以正极第二集电部52配置于长边方向Y的一侧(图5的左侧)、负极第二集电部62配置于长边方向Y的另一侧(图5的右侧)的方式并列地排列。
接着,在如图4所示使多个正极极耳22t弯曲的状态下,将固定于封口板14的正极第一集电部51(详细而言,正极第二区域51b)和电极体20a、20b、20c的正极第二集电部52(详细而言,集电板连接部52a)分别接合。另外,在使多个负极极耳24t弯曲的状态下,将固定于封口板14的负极第一集电部61和电极体20a、20b、20c的负极第二集电部62分别接合。作为接合方法,例如能够使用超声波焊接、电阻焊接、激光焊接等焊接。特别是优选使用利用激光等高能量射线的照射进行的焊接。通过这样的焊接加工,在正极第二集电部52的凹部52d和负极第二集电部62的凹部62d分别形成接合部。
在插入工序中,将在第二安装工序中制作的第二合体物收纳到外装体12的内部空间中。图15是说明插入工序的示意性的剖视图。具体而言,首先,例如,将由聚乙烯(PE)等树脂材料构成的绝缘性的树脂片折弯成袋状或箱状,准备电极体支架29。接着,将电极体组20收纳到电极体支架29中。然后,将由电极体支架29覆盖的电极体组20插入到外装体12中。在电极体组20的重量较重的情况下,大致为1kg以上,例如为1.5kg以上,进一步为2~3kg的情况下,优选如图12所示以使外装体12的长侧壁12b与重力方向交叉的方式(将外装体12侧放)配置,将电极体组20插入到外装体12中。
在封口工序中,在外装体12的开口12h的缘部接合封口板14而将开口12h密封。封口工序能够与插入工序同时或在插入工序之后进行。在封口工序中,优选将外装体12与封口板14焊接接合。外装体12与封口板14的焊接接合例如能够通过激光焊接等来进行。之后,从注液孔15注入电解液,利用密封构件16将注液孔15堵塞,从而将电池100密闭。如以上这样,能够制造电池100。
电池100能够利用于各种用途,但能够优选用于在使用时可能施加振动、冲击等外力的用途,例如能够优选用作搭载于移动体(典型地为乘用车、货车等车辆)的电机用的动力源(驱动用电源)。车辆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列举出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混合动力汽车(HEV)、电动汽车(BEV)等。电池100也能够优选用作将多个电池100在规定的排列方向上排列多个并利用约束机构从排列方向施加载荷而形成的电池组。
以上,对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上述实施方式仅为一例。本发明除此之外也能够以各种方式实施。本发明能够基于本说明书公开的内容和该领域中的技术常识来实施。权利要求书记载的技术包括将上述例示的实施方式进行各种变形、变更而得到的技术。例如,也能够将上述的实施方式的一部分置换成其他变形方式,也能够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追加其他变形方式。另外,若其技术特征没有作为必需的技术特征来说明,则也能够适当删除。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正极端子30、负极端子40均具备在此公开的端子的铆接部附近的构造的方式,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仅正极端子、负极端子中的任一方具备在此公开的端子的铆接部附近的构造。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正极第一区域51a和负极第一区域61a所具备的贯通孔的构造设为相同,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能够使用具备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的具备贯通孔的负极第一区域的负极集电部作为负极集电部,使用具备如图16所示的具备贯通孔151A的第一正极区域151a的正极集电部作为正极集电部。具体而言,如图16所示,正极第一区域151a具备贯通孔151A,该贯通孔151A具备贯通孔第二区域151e、锥形部151d,正极端子130在锥形部151d处铆接,在铆接部130b的外周缘形成有外周平滑部130a。而且,通过将外周平滑部130a与贯通孔151A的缘部接合,形成有接合部151f。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负极第一区域61a具备贯通孔第一区域61c、锥形部61d、贯通孔第二区域61e的方式,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如图17A所示,也可以设为负极第一区域161a仅具备锥形部161d的方式。另外,如图17B所示,也可以设为负极第一区域261a具备贯通孔第一区域261c、锥形部261d、除此之外的区域的方式。而且,如图17C所示,也可以设为负极第一区域361a具备贯通孔第一区域361c、锥形部361d、贯通孔第二区域361e、除此之外的区域的方式。如图17D所示,也可以设为负极第一区域461a仅具备贯通孔第二区域461e、锥形部461d的方式。或者,也可以设为负极第一区域仅具备贯通孔第一区域、锥形部的方式。对于正极侧也是同样的。此外,除了上述之外,也能够设为其他的各种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贯通孔第一区域61c、贯通孔第二区域61e的Z方向上的厚度设为相同,但并不限定于此。它们的厚度也可以不同。对于正极侧也是同样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为贯通孔第一区域61c、锥形部61d、贯通孔第二区域61e分别以点相连的方式,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不以点相连而是以圆角相连。对于正极侧也是同样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形成为外周平滑部40a和负极第一区域61a的表面存在于同一平面的方式,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外周平滑部40a和负极第一区域61a的表面只要发挥在此公开的技术的效果,则也可以形成为存在与非同一平面。对于正极侧也是同样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外周平滑部40a的俯视的形状设为环状,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外周平滑部能够设为其一部分缺少的状态(即,大致环状或非环状)。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接合部61f、凹部61g的俯视的形状设为非环状,但也可以为大致环状。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9A所示,接合部61f、凹部61g形成为相对于外周平滑部40a的最外周的中心线T对称,但并不限定于此,接合部、凹部也可以相对于中心线T非对称地形成。对于正极侧也是同样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沿着贯通孔61A形成有凹部61g,但并不限定于此,也能够设为未形成凹部的方式。对于正极侧也是同样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导电构件”是集电部(即,正极集电部51、负极集电部61)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在此公开的技术也能够优选应用于“导电构件”是外部导电构件(即,正极外部导电构件32、负极外部导电构件42)的情况。

Claims (18)

1.一种电池,所述电池具备:
电极体,其包括正极和负极;
电池壳体,其具备收纳所述电极体的具有开口的外装体和将所述开口封口的封口板;
端子,其与所述正极或所述负极电连接,贯通所述封口板所具备的端子引出孔;以及
导电构件,其与所述端子连接,
其中,
所述导电构件具备供所述端子插通的贯通孔,
所述贯通孔具备锥形部,所述锥形部具有使内径沿着所述端子的插通方向逐渐变大的倾斜,
在此,所述端子在配置于所述贯通孔内的状态下,在所述锥形部处铆接,在该铆接部的外周缘形成有具备台阶的外周平滑部,存在所述外周平滑部与所述贯通孔的缘部接合的接合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中,
所述外周平滑部的俯视的形状为大致环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池,其中,
所述贯通孔在比所述锥形部远离所述封口板的位置具备贯通孔第一区域,所述贯通孔第一区域形成为与构成所述贯通孔的周围的所述导电构件的表面大致垂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其中,
所述贯通孔第一区域在所述端子的插通方向上的厚度为0.2mm以上。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其中,
所述贯通孔在比所述锥形部靠近所述封口板的位置具备贯通孔第二区域,所述贯通孔第二区域形成为与构成所述贯通孔的周围的所述导电构件的表面大致垂直。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其中,
所述铆接部的最外径相对于所述贯通孔的最内径之比在1.05~1.15的范围内。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其中,
在所述外周平滑部,存在未形成所述接合部的区域。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其中,
所述外周平滑部的俯视的形状为大致环状,
所述接合部的俯视的形状为非环状。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其中,
在所述导电构件,沿着所述贯通孔的外周缘形成有凹部。
10.一种电池的制造方法,所述电池具备:
电极体,其包括正极和负极;
电池壳体,其具备收纳所述电极体的具有开口的外装体和将所述开口封口的封口板;
端子,其与所述正极或所述负极电连接,且插通于所述封口板所具备的端子引出孔;以及
导电构件,其具备供所述端子插通的贯通孔,
其中,包含以下的工序:
准备工序,准备具备贯通孔的所述导电构件,所述贯通孔具备锥形部,所述锥形部具有使内径沿着所述插通方向逐渐变大的倾斜;
插通工序,将所述端子插通于所述贯通孔;
铆接工序,将所述端子在所述贯通孔所具备的锥形部处铆接,从而在所述端子形成铆接部;
外周平滑部形成工序,在所述铆接部的外周缘形成台阶,从而形成外周平滑部;以及
接合工序,将所述外周平滑部与所述贯通孔的缘部接合。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池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外周平滑部形成工序中,将所述外周平滑部形成为俯视的形状成为大致环状。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电池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贯通孔在比所述锥形部远离所述封口板的位置具备贯通孔第一区域,所述贯通孔第一区域形成为与构成所述贯通孔的周围的所述导电构件的表面大致垂直。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池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贯通孔第一区域在所述端子的插通方向上的厚度为0.2mm以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0~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贯通孔在比所述锥形部靠近所述封口板的位置具备贯通孔第二区域,所述贯通孔第二区域形成为与构成所述贯通孔的周围的所述导电构件的表面大致垂直。
15.根据权利要求10~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外周平滑部形成工序中,将所述外周平滑部形成为所述铆接部的最外径相对于所述贯通孔的最内径之比在1.05~1.15的范围内。
16.根据权利要求10~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接合工序中,在所述外周平滑部设置未形成所述接合部的区域。
17.根据权利要求10~1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外周平滑部形成工序中,将所述外周平滑部形成为俯视的形状成为大致环状,在所述接合工序中,将所述接合部形成为俯视的形状成为非环状。
18.根据权利要求10~1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导电构件,沿着所述贯通孔的外周缘形成有凹部。
CN202210717346.8A 2021-06-24 2022-06-23 电池及该电池的制造方法 Pending CN11552838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04579A JP7402199B2 (ja) 2021-06-24 2021-06-24 電池および該電池の製造方法
JP2021-104579 2021-06-2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528389A true CN115528389A (zh) 2022-12-27

Family

ID=820208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717346.8A Pending CN115528389A (zh) 2021-06-24 2022-06-23 电池及该电池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416339A1 (zh)
EP (1) EP4109614A1 (zh)
JP (1) JP7402199B2 (zh)
KR (1) KR20230000451A (zh)
CN (1) CN115528389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95830B2 (ja) 2009-08-26 2014-09-24 株式会社東芝 電池、組電池及び組電池の製造方法
JP6089784B2 (ja) 2013-02-28 2017-03-08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角形二次電池
JP2014229570A (ja) 2013-05-24 2014-12-08 日東精工株式会社 端子部材
US10079370B2 (en) * 2014-11-28 2018-09-18 Sanyo Electric Co., Ltd. Secondary battery
JP6569322B2 (ja) 2015-06-22 2019-09-04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組電池
JP7052363B2 (ja) 2018-01-17 2022-04-12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
JP6996308B2 (ja) * 2018-01-17 2022-01-17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7152860B2 (ja) 2018-01-17 2022-10-13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30000451A (ko) 2023-01-02
US20220416339A1 (en) 2022-12-29
JP2023003479A (ja) 2023-01-17
JP7402199B2 (ja) 2023-12-20
EP4109614A1 (en) 2022-1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66356B (zh) Battery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US9196895B2 (en) Sealed secondary battery
JP4359857B1 (ja) 角型電池
JP2011070918A (ja) 電池
JP7402144B2 (ja) 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11289780B2 (en) Square secondary batter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CN114447536A (zh) 电池及电池的制造方法
US20230327214A1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quare secondary battery
JP7402206B2 (ja) 電池
JP2022180650A (ja) 角形二次電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組電池
CN114597603A (zh) 二次电池以及电池组
JP7402199B2 (ja) 電池および該電池の製造方法
JP7385639B2 (ja) 電池
JP7198253B2 (ja) 電池
US12002998B2 (en) Secondary battery
US20240145786A1 (en) Battery
US20220238967A1 (en) Secondary battery
CN115842150A (zh) 电池
CN115458848A (zh) 具备固定构件的电池
JP2024037303A (ja) 電池
KR20230100653A (ko) 전지
CN115832543A (zh) 二次电池
CN116190807A (zh) 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