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517414A - 发热体、发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发热体、发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517414A
CN115517414A CN202211108979.5A CN202211108979A CN115517414A CN 115517414 A CN115517414 A CN 115517414A CN 202211108979 A CN202211108979 A CN 202211108979A CN 115517414 A CN115517414 A CN 1155174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electrode
heat
generating
infrar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10897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小力
郭玉
梁峰
冼小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Maish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Maish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Maish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Maish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108979.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517414A/zh
Publication of CN1155174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51741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4TOBACCO; CIGARS; CIGARETT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SMOKERS' REQUISITES
    • A24FSMOKERS' REQUISITES; MATCH BOX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 A24F40/00Electrically operated smoking devices; Component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thereof; Maintenance or testing thereof; Charg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24F40/40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connection of cartridges and battery parts
    • A24F40/48Fluid transfer means, e.g. pumps
    • A24F40/485Valves; Apertur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4TOBACCO; CIGARS; CIGARETT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SMOKERS' REQUISITES
    • A24FSMOKERS' REQUISITES; MATCH BOX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 A24F40/00Electrically operated smoking devices; Component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thereof; Maintenance or testing thereof; Charg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24F40/40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connection of cartridges and battery parts
    • A24F40/46Shape or structure of electric heating mea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1/00Sprayers or atomis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rapeutic purpos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5/00Inhalators
    • A61M15/0001Details of inhalators;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thereof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5/00Inhalators
    • A61M15/06Inhaling appliances shaped like cigars, cigarettes or pip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热体、发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气溶胶生成装置,发热体,包括:基体,沿自身轴向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且基体内部形成有在第一端和第二端均具有开口的容置腔;红外发热膜组,设置于基体上,且至少部分发热并向容置腔内部辐射红外线;其中,基体的内壁上形成有与容置腔连通的进气通道,进气通道在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贯穿延伸,并允许外界气流流向收容于容置腔中的气溶胶生成基质内。当基体的容置腔内放入气溶胶生成基质后,气溶胶生成基质的侧面具有进气通道,外界气流可通过进气通道进入后流向气溶胶生成基质的底部并进入气溶胶生成基质,如此不需要在基体外设置其他的部件来引导气流流向气溶胶生成基质内,供气结构简单。

Description

发热体、发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雾化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发热体、发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背景技术
气溶胶是一种由固体或/和液体小质点分散并悬浮在气体介质中形成的胶体分散体系,由于气溶胶可通过呼吸系统被人体吸收,为用户提供一种新型的替代吸收方式,例如可对草本类或膏类的气溶胶生成基质烘烤加热而产生气溶胶的雾化装置,应用于不同领域中,为用户递送可供吸入的气溶胶,替代常规的产品形态及吸收方式。
一般地,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发热组件,发热组件用于将气溶胶生成基质雾化为气溶胶。相关技术中,发热组件具有用于收容气溶胶生成基质的基体,基体的内表面通常为与气溶胶生成基质紧密配合的圆柱面,基体的外表面设置发热层,然而由于气溶胶生成基质紧密配合,这样空气只能从基体的外部从基体的一端进入基体内,然后进入到气溶胶生成基质内带动气溶胶流动,最后由用户从气溶胶基质的另一端将气溶胶吸出。
因此,为了引导外界气流流向基体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中,一般在基体外间隔套设外套管或者其他部件进行导流,需要设置的供气结构较为复杂。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发热体、发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能够简化发热组件中的气道结构。
一种发热体,所述发热体包括:
基体,沿自身轴向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且所述基体内部形成有在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均具有开口的容置腔;
红外发热膜组,所述红外发热膜组设置于所述基体上,且至少部分发热并向所述容置腔内部辐射红外线;
其中,所述基体的内壁上形成有与所述容置腔连通的进气通道,所述进气通道在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贯穿延伸,并允许外界气流流向收容于所述容置腔中的气溶胶生成基质内。
上述发热体中,直接利用设置在基体上的膜层来产生热量并利用该热量来使红外发热膜组产生红外线,不需要额外设置于基体物理分离的加热体,整个发热组件的体积较小,结构简单。并且,在基体的内壁上形成进气通道,当基体的容置腔内放入气溶胶生成基质后,气溶胶生成基质的侧面具有进气通道,外界气流可通过进气通道进入后流向气溶胶生成基质的底部并进入气溶胶生成基质,以利用外界气流携带气溶胶生成基质中的气溶胶流出,如此不需要在基体外设置其他的部件来引导气流流向气溶胶生成基质内,供气结构简单。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体的内壁上开设凹槽以形成所述进气通道;或者
所述基体的内壁上设置若干凸起部,所述凸起部与所述基体内壁之间界定形成所述进气通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红外发热膜组包括发热膜和红外膜,所述发热膜和所述红外膜均设于所述基体上,所述发热膜用于产生热量,所述红外膜能够接收所述发热膜产生的热量并向所述容置腔辐射红外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体为透明件,所述红外膜和所述发热膜由内至外层叠设置于所述基体外表面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热膜设于所述基体的外表面,所述红外膜设于所述基体的内表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体上设置有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均与所述发热膜电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分别设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所述发热膜在所述基体的轴向上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或者
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在所述基体的周向上间隔设置,所述发热膜沿所述基体的周向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红外发热膜组包括红外发热膜,所述红外发热膜设于所述基体上,且所述红外发热膜自身发热并向所述容置腔辐射红外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体为透明件,所述红外发热膜设置于所述基体外表面上;或者
所述红外发热膜设置于所述基体内表面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体上设置有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分别设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所述红外发热膜在所述基体的轴向上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或者
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在所述基体的周向上间隔设置,所述红外发热膜沿所述基体的周向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
一种发热组件,包括底座及上述发热体,所述底座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中的任意一者装配,且遮挡密封相应所述第一端或所述第二端的所述开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座内具有过渡空间,所述过渡空间位于所述容置腔底部且与所述进气通道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热组件还包括密封圈,所述第一端与所述底座装配,且所述底座内设置有安装凸台;
所述密封圈的一端密封套设于所述第一端外,所述密封圈的另一端密封套设于所述安装凸台上,且所述安装凸台面向所述容置腔的一侧形成有所述过渡空间。
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上述发热组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发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发热组件的截面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基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基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基体及红外发热膜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基体及红外发热膜组的截面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基体及红外发热膜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基体及红外发热膜组的截面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中基体及红外发热膜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所示基体及红外发热膜组的截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00、发热组件;20、发热体;10、基体;11、第一端;13、第二端;14、容置腔;30、底座;31、过渡空间;32、安装凸台;50、红外发热膜;52、发热膜;54、红外膜;56、红外发热膜;60、进气通道;61、凸起部;70、密封圈;82、第一电极;84、第二电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参阅图1-图2,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发热组件100,利用红外辐射的方式加热雾化气溶胶生成基质。
发热组件100包括发热体20和底座30,发热体20包括基体10,基体10沿自身轴向具有第一端11和第二端13,基体10内部形成有在第一端11和第二端13均具有开口的容置腔14,即基体10为一个两端开口的中空结构。底座30与第一端11和第二端13中的任意一者装配,且遮挡密封相应第一端11或第二端13的开口。如此,将发热组件100分体设置,基体10轴向的两端均具有开口,方便清理基体10内部的容置腔14。
参阅图6,并且,发热体20还包括红外发热膜组50,基体10上设置有红外发热膜组50,红外发热膜组50至少部分发热且向容置腔14内部辐射红外线。如此,直接利用设置在基体10上的膜层来产生热量并利用该热量来使红外发热膜组50产生红外线,不需要额外设置于基体10物理分离的加热体,整个发热组件100的体积较小,结构简单。因此,进行红外辐射加热的加热结构便于清理且结构简单。
参阅图2-图4,一些实施例中,基体10的内壁上形成有进气通道60,进气通道60在第一端11和第二端13之间贯穿延伸,并允许外界气流向收容于容置腔14中的气溶胶生成基质内。也就是说,在基体10的内壁上形成进气通道60,当基体10的容置腔14内放入气溶胶生成基质后,气溶胶生成基质的侧面具有进气通道60,外界气流可通过进气通道60进入后流向气溶胶生成基质的底部并进入气溶胶生成基质,以利用外界气流携带气溶胶生成基质中的气溶胶流出。
可选地,进气通道60的延伸方向与基体10的轴向平行,被构造为直线型的通道。或者,进气通道60相对基体10的轴向倾斜设置的直线型,又或者进气通道60沿轴向呈Z形或者弧形,对于进气通道60的延伸形状根据需求设置,在此不做限定。还可选地,沿气流的流入方向,进气通道60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以方便外界气流进入进气通道60,且通过设置横截面积逐渐减小的进气通道60来调节气流流速,使流向气溶胶生成基质的气流流速适当,保证雾化效果。
参阅图3,具体地,在基体10的内壁上开设凹槽以形成进气通道60,通过凹陷的方式在机体内壁上形成气体流入的空间。或者,参阅图4,基体10的内壁上设置若干凸起部61,凸起部61与基体10内壁之间界定形成进气通道60。当气溶胶生成基质放入基体10的容置腔14内时,凸起部61与气溶胶生成基质抵接,使气溶胶生成基质与基体10的内壁之间间隔,利用凸起与基体10内壁之间的空间作为进气通道60来允许外界气流流入。
参阅图1-图2,进一步地,底座30内具有过渡空间31,过渡空间31位于容置腔14底部且与进气通道60连通。这样,在容置腔14内放置气溶胶生成基质后,位于容置腔14底部的过渡空间31便可位于气溶胶生成基质底部,外界气流进入进气通道60后可流向过渡空间31,进而从气溶胶生成基质的底部进入气溶胶内,以携带气溶胶生成基质内雾化形成的气溶胶流出。
一些实施例中,进气通道60的横截面形状为弧形或者半圆形,如此对于壁厚较小的基体10而言,可保证基体10整体的强度。可以理解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进气通道60的横截面形状为三角形、矩形、正方形或者梯形等多边形,对于进气通道60的横截面形状,在此不做限定。
一些实施例中,发热组件100还包括密封圈70,第一端11与底座30装配,且底座30内设置有安装凸台32。密封圈70的一端密封套设于第一端11外,密封圈70的另一端密封套设于安装凸台32上,如此通过密封圈70将第一端11的开口完全密封,防止第一端11的开口漏气。并且,安装凸台32面向容置腔14的一侧形成过渡空间31,以允许从基体10内壁上进气通道60内流入的气流流向安装凸台32顶部的过渡空间31后进入气溶胶生成基质内。可选地,安装凸台32上通过开设凹槽来形成过渡空间31。
参阅图5-图8,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红外发热膜组50包括发热膜52和红外膜54,发热膜52和红外膜54均设于基体10上,发热膜52用于产生热量,红外膜54能够接收到发热膜52产生的热量并向容置腔14辐射红外线。也就是说,在基体10上即设置发热膜52也设置红外膜54,发热膜52工作时产生热量,红外膜54若与发热膜52直接层叠便可直接接收到发热膜52产生的热量,若红外膜54与发热膜52分离设置在基体10上,发热膜52产生的热量传递给基体10后,基体10再传递给红外膜54,即红外膜54间接接收发热膜52产生的热量。最终,发热膜52在接收到热量后向容置腔14内产生红外辐射,以加热雾化容置腔14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
参阅图5-图6,一些实施例中,基体10为透明件,红外膜54和发热膜52由内至外层叠设置于基体10外表面上。如此,在基体10的外表面上层叠设置红外膜54和发热膜52,发热膜52工作产生热量时,红外膜54直接接收到发热膜52传递的热量,然后透过透明的基体10向基体10内的容置腔14辐射红外线,以加热雾化容置腔14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可选地,基体10由透明的玻璃或者云母等材料制成。
可以理解地,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基体10也可以设置为非透明件,发热膜52和红外膜54依次层叠设置在基体10的内表面上,同样可以形成向容置腔14辐射的红外线,以加热雾化气溶胶生成基质。可选地,基体10由金属、陶瓷或者不锈钢制成,当基体10由金属制成时,基体10与发热膜52之间设置绝缘层,以避免基体10带电。
参阅图7-图8,另一些实施例中,发热膜52设于基体10的外表面,红外膜54设于基体10的内表面。这样,发热膜52工作产生热量时,热量通过基体10传递给红外膜54,红外膜54在接收到热量时向容置腔14内辐射红外线,以加热雾化容置腔14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
进一步地,基体10可以为透明件,例如基体10由透明的玻璃或者云母等材料制成。或者,由金属、陶瓷或者不锈钢制成,具有较好的传热性能;并且,基体10由金属制成时,发热膜52与基体10之间设置有绝缘层,以防止基体10与发热膜52导通而使基体10带电。
具体地,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基体10上设置有第一电极82和第二电极84,第一电极82和第二电极84均与发热膜52电连接,以通过第一电极82和第二电极84将发热膜52电连接到电路中,向发热膜52供电。可选地,第一电极82和第二电极84分别设于第一端11和第二端13,发热膜52在基体10的轴向上连接于第一电极82和第二电极84之间,如此通过第一电极82和第二电极84向发热膜52通电,使发热膜52内部形成沿基体10轴向流动的电流来产生热量。
还可选地,第一电极82和第二电极84在基体10的周向上间隔设置,发热膜52沿基体10的周向连接于第一电极82和第二电极84之间。如此,通过第一电极82和第二电极84向发热膜52通电,使发热膜52内部形成沿基体10周向流动的电流来产生热量。
参阅图9-图10,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红外发热膜组50包括红外发热膜56,红外发热膜56设于基体10上,且自身发热并向容置腔14辐射红外线。可以理解地,红外发热膜56通过接收电源的电功率升温,进而发射红外线,红外发热膜56自身既可以发热也可以辐射红外线,如此,只需要在基体10上涂覆一层红外发热膜56,发热组件100整体结构更加简单。
进一步地,基体10为透明件,红外发热膜56设置于基体10的外表面上,红外发热膜56辐射的红外线可透过基体10传递至容置腔14内。可选地,基体10由透明的玻璃或者云母等材料制成。或者,红外发热膜56设于基体10内表面上,直接向容置腔14辐射红外线。
具体地,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基体10上设置有第一电极82和第二电极84,第一电极82和第二电极84均与红外发热膜56电连接,以通过第一电极82和第二电极84将红外发热膜56电连接到电路中,向红外发热膜56供电。可选地,第一电极82和第二电极84分别设于第一端11和第二端13,红外发热膜56在基体10的轴向上连接于第一电极82和第二电极84之间,如此通过第一电极82和第二电极84向红外发热膜56通电,使红外发热膜56内部形成沿基体10轴向流动的电流来产生热量。
还可选地,第一电极82和第二电极84在基体10的周向上间隔设置,红外发热膜56沿基体10的周向连接于第一电极82和第二电极84之间。如此,通过第一电极82和第二电极84向红外发热膜56通电,使红外发热膜56内部形成沿基体10周向流动的电流来产生热量。
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发热体20,发热体20包括基体10,基体10沿自身轴向具有第一端11和第二端13,基体10内部形成有在第一端11和第二端13均具有开口的容置腔14,即基体10为一个两端开口的中空结构。并且,发热体20还包括红外发热膜组50,基体10上设置有红外发热膜组50,红外发热膜组50至少部分发热且向容置腔14内部辐射红外线。如此,直接利用设置在基体10上的膜层来产生热量并利用该热量来使红外发热膜组50产生红外线,不需要额外设置于基体10物理分离的加热体,整个发热组件100的体积较小,结构简单。
其中,基体10的内壁上形成有进气通道60,进气通道60在第一端11和第二端13之间贯穿延伸,并允许外界气流向收容于容置腔14中的气溶胶生成基质内。也就是说,在基体10的内壁上形成进气通道60,当基体10的容置腔14内放入气溶胶生成基质后,气溶胶生成基质的侧面具有进气通道60,外界气流可通过进气通道60进入后流向气溶胶生成基质的底部并进入气溶胶生成基质,以利用外界气流携带气溶胶生成基质中的气溶胶流出。如此,直接在基体的内壁上形成进气通道60向气溶胶生成基质引导气流,不需要在基体外设置其他的部件来引导气流流向气溶胶生成基质内,供气结构简单。
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上述发热组件100。发热组件100包括基体10和底座30,基体10沿自身轴向具有第一端11和第二端13,基体10内部形成有在第一端11和第二端13均具有开口的容置腔14,即基体10为一个两端开口的中空结构。底座30与第一端11和第二端13中的任意一者装配,且遮挡密封相应第一端11或第二端13的开口。如此,将发热组件100分体设置,基体10轴向的两端均具有开口,方便清理基体10内部的容置腔14。
并且,基体10上设置有红外发热膜组50,红外发热膜组50至少部分发热且向容置腔14内部辐射红外线。如此,直接利用设置在基体10上的膜层来产生热量并利用该热量来使红外发热膜组50产生红外线,不需要额外设置于基体10物理分离的加热体,整个发热组件100的体积较小,结构简单。因此,进行红外辐射加热的加热结构便于清理且结构简单。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3)

1.一种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包括:
基体,沿自身轴向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且所述基体内部形成有在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均具有开口的容置腔;
红外发热膜组,所述红外发热膜组设置于所述基体上,且至少部分发热并向所述容置腔内部辐射红外线;
其中,所述基体的内壁上形成有与所述容置腔连通的进气通道,所述进气通道在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贯穿延伸,并允许外界气流流向收容于所述容置腔中的气溶胶生成基质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的内壁上开设凹槽以形成所述进气通道;或者
所述基体的内壁上设置若干凸起部,所述凸起部与所述基体内壁之间界定形成所述进气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发热膜组包括发热膜和红外膜,所述发热膜和所述红外膜均设于所述基体上,所述发热膜用于产生热量,所述红外膜能够接收所述发热膜产生的热量并向所述容置腔辐射红外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为透明件,所述红外膜和所述发热膜由内至外层叠设置于所述基体外表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膜设于所述基体的外表面,所述红外膜设于所述基体的内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上设置有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均与所述发热膜电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分别设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所述发热膜在所述基体的轴向上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或者
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在所述基体的周向上间隔设置,所述发热膜沿所述基体的周向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发热膜组包括红外发热膜,所述红外发热膜设于所述基体上,且所述红外发热膜自身发热并向所述容置腔辐射红外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为透明件,所述红外发热膜设置于所述基体外表面上;或者
所述红外发热膜设置于所述基体内表面上。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上设置有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分别设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所述红外发热膜在所述基体的轴向上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或者
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在所述基体的周向上间隔设置,所述红外发热膜沿所述基体的周向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
10.一种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及上述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发热体,所述底座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中的任意一者装配,且遮挡密封相应所述第一端或所述第二端的所述开口。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内具有过渡空间,所述过渡空间位于所述容置腔底部且与所述进气通道连通。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组件还包括密封圈,所述第一端与所述底座装配,且所述底座内设置有安装凸台;
所述密封圈的一端密封套设于所述第一端外,所述密封圈的另一端密封套设于所述安装凸台上,且所述安装凸台面向所述容置腔的一侧形成有所述过渡空间。
13.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权利要求10-12任意一项所述的发热组件。
CN202211108979.5A 2022-09-13 2022-09-13 发热体、发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Pending CN11551741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108979.5A CN115517414A (zh) 2022-09-13 2022-09-13 发热体、发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108979.5A CN115517414A (zh) 2022-09-13 2022-09-13 发热体、发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517414A true CN115517414A (zh) 2022-12-27

Family

ID=846981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108979.5A Pending CN115517414A (zh) 2022-09-13 2022-09-13 发热体、发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517414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6147266U (zh) 加热器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EP4104690A1 (en) Atomizer and aerosol generation apparatus with same
WO2023231649A1 (zh) 发热模块、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器
CN211910544U (zh) 加热器以及包括该加热器的烟具
JP2022145806A (ja) エアロゾル生成装置
CN113133559A (zh) 发热体、加热组件和电子雾化器
CN215958369U (zh) 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8104922U (zh) 雾化器
CN218551352U (zh) 发热体、发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6875000U (zh) 电子雾化装置
CN115517414A (zh) 发热体、发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5303056U (zh) 发热体、加热组件和电子雾化器
CN217161101U (zh) 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器
CN215684869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115226957A (zh) 加热组件及雾化装置
CN217487672U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和雾化芯
CN214629887U (zh) 加热器及加热雾化装置
CN103959432B (zh) 用于改进ir发射器的温度调制和功耗的结构设计与处理
CN113966871A (zh) 侧立式气雾发生装置
CN114794571A (zh) 发热体、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8043796U (zh) 发热模块、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器
CN218921708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9982153U (zh) 加热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WO2022237452A1 (zh) 发热体、加热组件和电子雾化器
CN218551286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