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465273B - 跟车状态调整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跟车状态调整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465273B
CN115465273B CN202211274805.6A CN202211274805A CN115465273B CN 115465273 B CN115465273 B CN 115465273B CN 202211274805 A CN202211274805 A CN 202211274805A CN 115465273 B CN115465273 B CN 11546527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distance
vehicle speed
predicted
accele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27480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465273A (zh
Inventor
骆俊凯
李洁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Rox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Rox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Rox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Rox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274805.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465273B/zh
Publication of CN1154652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65273A/zh
Priority to PCT/CN2023/090403 priority patent/WO2024082590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4652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6527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30/00Purposes of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e.g. of systems using 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r advanced driver assistance systems for ensuring comfort, stability and safety or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ropelling or retarding the vehicle
    • B60W30/14Adaptive cruise control
    • B60W30/16Control of distance between vehicles, e.g. keeping a distance to preceding vehicle
    • B60W30/165Automatically following the path of a preceding lead vehicle, e.g. "electronic tow-ba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40/00Estimation or calculation of non-directly measurable driving parameters for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 unit, e.g. by using mathematical models
    • B60W40/10Estimation or calculation of non-directly measurable driving parameters for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 unit, e.g. by using mathematical models related to vehicle motion
    • B60W40/105Spe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60/00Drive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utonomous road vehicles
    • B60W60/001Planning or execution of driving task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2Electric energy management in electromobility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跟车状态调整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可获取预测周期、预测时间、第一车辆的第一车辆速度、第二车辆的第二车辆速度、期望跟车距离以及车距,其中,该第一车辆与该第二车辆在同一车道行驶,且该第一车辆在该第二车辆后方行驶。再根据该预测时间、该第一车辆速度、该第二车辆速度等数据,计算该预设时间内的最小加速度。并在该预测周期内,按照该最小加速度行驶,调整跟车状态。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控制第一车辆按照最小加速度行驶,而该最小加速度是根据车距、期望跟车距离等数据确定出的该预测时间内的最小加速度,按照该最小加速度行驶可实现大幅度减小该第一车辆速度,从而增大该车距,减小倒车的可能性。

Description

跟车状态调整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智能车应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跟车状态调整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自动驾驶领域各种技术的蓬勃发展,人们越来越依赖车辆的自适应巡航系统。车辆在跟车行驶过程中,自适应巡航系统需要控制车辆与前方车辆之间的距离大于安全距离。
当车辆与前方的车辆距离过近时,存在安全隐患,于是,自适应巡航系统需要在预先设置的预测时间内完成跟车状态的调整。若预测时间较小、距离过近,自适应巡航系统为了在该预测时间内完成跟车状态的调整,往往会通过倒车的方式,增加车辆与前方车辆的距离。
但是,在道路中倒车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且可能违反交通规则,降低用户的体验。于是,亟需一种跟车状态调整方法。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在跟车状态调整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能够减小倒车的可能性。
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跟车状态调整方法,方法包括:
获取预测周期、预测时间、所述第一车辆的第一车辆速度、第二车辆的第二车辆速度、期望跟车距离以及所述第一车辆与所述第二车辆之间的车距,其中,所述第一车辆以及所述第二车辆在同一车道行驶,且所述第一车辆在所述第二车辆后方行驶;
根据所述预测时间、所述第一车辆速度、所述第二车辆速度、所述期望跟车距离以及所述车距,确定所述预设时间内的最小加速度;
在所述预测周期内,按照所述最小加速度行驶,调整跟车状态。
可选的,所述调整跟车状态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第一车辆速度、第二车辆速度、期望跟车距离以及车距;
当根据所述第一车辆速度、所述第二车辆速度、所述期望跟车距离以及所述车距,确定不满足跟车条件时,返回所述获取预测时间、所述第一车辆的第一车辆速度、第二车辆的第二车辆速度、期望跟车距离以及所述第一车辆与所述第二车辆之间的车距。
可选的,其特征在于,所述跟车条件包括:
所述第一车辆速度与所述第二车辆速度相等,且所述期望跟车距离与所述车距相等。
可选的,根据所述预测时间、所述第一车辆速度、所述第二车辆速度、所述期望跟车距离以及所述车距,确定所述预设时间内的最小加速度,具体包括:
将所述预测时间划分为若干预测子时间;
根据所述预测时间、所述第一车辆速度、所述第二车辆速度、所述期望跟车距离以及所述车距,分别确定所述若干预测子时间对应的子加速度;
将所述若干子加速度中确定最小的子加速度,作为所述预测时间内的最小加速度。
可选的,所述若干预测子时间的时长均相等。
可选的,根据所述预测时间、所述第一车辆速度、所述第二车辆速度、所述期望跟车距离以及所述车距,分别确定所述若干预测子时间对应的子加速度,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预测时间、所述第一车辆速度、所述第二车辆速度、所述期望跟车距离以及所述车距,确定所述预测时间对应的预测加速度曲线;
针对每个预测子时间,确定所述预测加速度曲线中对应该预测子时间的子加速度曲线;
确定所述子加速度曲线的最小值,为该预测子时间对应的子加速度。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跟车状态调整装置,装置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预测周期、预测时间、所述第一车辆的第一车辆速度、第二车辆的第二车辆速度、期望跟车距离以及所述第一车辆与所述第二车辆之间的车距,其中,所述第一车辆以及所述第二车辆在同一车道行驶,且所述第一车辆在所述第二车辆后方行驶;
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预测时间、所述第一车辆速度、所述第二车辆速度、所述期望跟车距离以及所述车距,确定所述预设时间内的最小加速度;
行驶单元,用于在所述预测周期内,按照所述最小加速度行驶,调整跟车状态。
再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跟车状态调整设备,设备包括:
处理器以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的存储器;
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实现如上述权利要求任意一项所述的在跟车状态调整方法。
再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权利要求任意一项所述的跟车状态调整方法。
再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中的指令由电子设备的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电子设备执行上述权利要求任意一项所述的跟车状态调整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的跟车状态调整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能够控制第一车辆按照最小加速度行驶。而该最小加速度是根据车距、期望跟车距离等数据确定出的该预测时间内的最小加速度。按照该最小加速度行驶可实现大幅度减小该第一车辆速度,从而增大该车距,减小倒车的可能性,并且,在调整跟车状态初期大幅度减小该第一车辆速度,符合大部分用户的驾驶习惯,因此采用上述方式,也可提升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跟车状态调整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跟车状态调整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跟车状态调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跟车状态调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示例性实施例,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应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意在解释本申请,而不是限定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在不需要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些细节的情况下实施。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为了通过示出本申请的示例来提供对本申请更好的理解。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通常情况下,启动自适应巡航系统的车辆在跟车行驶过程中,需要与行驶在前方的车辆保持一定的距离,减小追尾的可能。而当车辆与前方的车辆距离过近时,需要调整跟车状态,保障驾驶安全。并且,由于车辆在行驶过程中,道路情况瞬息万变,为了保障驾驶安全,尽快调整跟车状态,通常提前设置固定的预测时长,并在该预测时长内完成车辆状态的调整。
当车辆与前方车辆的车距过小时,自适应巡航系统为了快速增大车距,确定在预测时间内车距等于安全车距,可能会采用倒车的方式。例如,第一车辆与第二车辆在同一车道行驶,该第一车辆行驶于该第二车辆后方,该第一车辆与该第二车辆之间的车距为10米(m),该第二车辆的行驶速度为20千米每小时(km/h),该第一车辆的行驶速度为50km/h,预测时间为5秒(s),安全车距为30m。该第一车辆耗时2s减速,行驶速度减为0km/h,这时,车距为10m,即使该第一车辆在剩余3s内静止,该第二车辆在3s内可行驶路程约为17m,3s后车距为27m,到达该预测时间,而车距仍然小于该安全车距30m。因此,该第一车辆的自适应巡航系统可能会控制该第一车辆倒车,从而增大与该第二车辆之间的车距。
但是,在道路中倒车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且可能违反交通规则,降低用户的体验。于是,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跟车状态调整方法。
其中,安全车距是指后方车辆为了避免与前方车辆发生意外碰撞而在行驶中与前车所保持的必要间隔距离。安全车距通常根据车辆行驶速度确定。当车辆高速行驶时,即行驶速度大于或等于100千米每小时(km/h)时,安全车距大于或等于100米(m)。或者,当车辆快速行驶时,即行驶速度大于或等于60千米每小时(km/h)时,安全车距等于行驶速度的绝对值,单位m。在上例中,由于该第一车辆在该预测时间后跟随该第二车辆行驶,因此,该第一车辆的行驶速度应当与该第二车辆的行驶速度相同。于是,该第一车辆的自适应巡航系统根据该第二车辆的行驶速度20km/h,确定安全车距为30m。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跟车状态调整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下面首先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跟车状态调整方法进行介绍。
图1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跟车状态调整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跟车状态调整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01至S103。
S101:获取预测周期、预测时间、所述第一车辆的第一车辆速度、第二车辆的第二车辆速度、期望跟车距离以及所述第一车辆与所述第二车辆之间的车距,其中,所述第一车辆以及所述第二车辆在同一车道行驶,且所述第一车辆在所述第二车辆后方行驶。
在本申请中,该跟车状态调整方法可由该第一车辆的车辆控制中心执行,也可由与该第一车辆连接的云端服务器等设备执行,具体由何种设备执行,本申请不做限制,可根据需要设置。在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为了便于说明,以车辆控制中心执行该跟车状态调整方法为例,详细说明。
通常情况下,用于在调整跟车状态时,会在调整跟车状态的初期大幅度加速/减速,从而快速控制车辆与前方车辆之间的车距。于是,在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该车辆控制中心也可确定最小加速度,实现在调整跟车状态的初期大幅度减速,从而减小倒车的可能性。
具体的,在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该车辆控制中心可获取预测时间、第一车辆的第一车辆速度、第二车辆的第二车辆速度、期望跟车距离、第一车辆与该第二车辆之间的车距、预先设置的预测周期。其中,该第一车辆与该第二车辆行驶于同一车道内,且该第一车辆在该第二车辆后方行驶。
需要说明的是,该第一车辆的第一车辆速度,可由配置于该第一车辆的速度传感器获取,该第二车辆的第二车辆速度、该第一车辆与该第二车辆之间的车距,可由配置与该第一车辆的雷达、图像传感器等设备获取,具体由何种设备获取该第一车辆速度、该第二车辆速度、该第一车辆与该第二车辆之间的车距,本申请不做限制,可根据需要设置。并且,该期望跟车距离可以是预先设置的,例如,预先设置该期望跟车距离为50m、80m、100m等。也可以将该第二车辆速度对应的安全车距,作为该期望跟车距离。例如,该第二车辆速度为100km/h,对应的安全车距为100m,则确定该期望跟车距离为100m。或者,该第二车辆速度为20km/h,对应的安全车距为30m,则确定该期望跟车距离为30m。具体如何确定该期望跟车距离,本申请不做限制,可根据需要设置。该预测时间,为调整跟车状态所需时间,例如,该第一车辆的第一车辆速度为80km/h,该第二车辆的第二车辆速度为80km/h,该车距为20m,该期望跟车距离为80m,预计在30s后,使得该第一车辆与该第二车辆之间的车距为80m,且该第一车辆速度为80km/h,则该预测时间为30s。该预测时间可以为预先设置的,也可以是根据该第一车辆速度、第二车辆速度等数据计算得到的,具体如何获取该预测时间,本申请不做限制,可根据需要设置。
采用上述方式,该车辆控制中心可获取第一行驶速度、第二行驶速度等数据,以便根据该第一行驶速度、该第二行驶速度等数据,确定该第一车辆的行驶加速度,从而调整该第一车辆的跟车状态。
S102:根据所述预测时间、所述第一车辆速度、所述第二车辆速度、所述期望跟车距离以及所述车距,确定所述预设时间内的最小加速度。
在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为了在调整跟车状态的初期减小该第一车辆速度,增大该第一车辆与该第二车辆之间的车距,减小该车辆控制中心控制该第一车辆进行倒车以增大车距的可能性,可计算该第一车辆在该预测时间内调整跟车状态过程中的最小加速度。
具体的,在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首先,该车辆控制中心可根据该预测时间、该第一车辆速度、该第二车辆速度、该期望跟车距离以及该车距,计算该第一车辆在该预测时间内调整跟车状态过程中的预测加速度曲线。其中,由于现有技术中已存在较为成熟的计算方式计算该预测加速度曲线,为了简要起见,本申请在此不再赘述。
当然,为了更准确的确定该第一车辆的当前状态,从而更准确的计算该预测加速度曲线,该车辆控制中心也可获取该第一车辆的加速度、该第一车辆的加加速度,根据该预测时间、该第一车辆速度、该第一车辆加速度、该第一车辆加加速度、该第二车辆速度、该期望跟车距离以及该车距,计算该第一车辆在该预测时间内调整跟车状态的预测加速度曲线。
其次,该车辆控制中心可将该预测加速度曲线中,该预测时间内的加速度最小值,作为该预测时间内的最小加速度。
采用上述方式,该车辆控制中心可通过计算出的该第一车辆在该预测时间内调整跟车状态过程中的预测加速度曲线,确定该第一车辆在该预测时间内的最小加速度,以便在后续步骤中按照该最小加速度,调整行驶速度,从而调整跟车状态。
S103:在所述预测周期内,按照所述最小加速度行驶,调整跟车状态。
在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该车辆控制中心确定该最小加速度后,便可在该预测周期内,按照该最小加速度,调整行驶速度,从而调整跟车状态。实现在调整跟车状态的初期大幅度减速,增大该第一车辆与该第二车辆之间的车距,减小该车辆控制中心控制该第一车辆进行倒车以增大车距的可能性。
具体的,该车辆控制中心可在该预测周期内,控制该第一车辆按照该最小加速度调整行驶速度,并行驶,从而调整跟车状态。
采用上述方式,该车辆控制中心可实现在调整跟车状态的初期大幅度减速,增大该第一车辆与该第二车辆之间的车距,减小该车辆控制中心控制该第一车辆进行倒车以增大车距的可能性。并且,采用上述方式,在调整跟车状态的初期大幅度减小该第一车辆的第一车辆速度,符合用户在调整跟车状态的操作,提升用户体验。
为了由于该预测周期结束时,可能未完成该跟车状态的调整,于是,作为本申请的另一种实现方式,本申请还提供了跟车状态调整的另一种实现方式,具体参见以下实施例。
请参见图2,本申请提供的跟车状态调整的另一种实现方式包括以下步骤:
S201:获取预测周期、预测时间、所述第一车辆的第一车辆速度、第二车辆的第二车辆速度、期望跟车距离以及所述第一车辆与所述第二车辆之间的车距,其中,所述第一车辆以及所述第二车辆在同一车道行驶,且所述第一车辆在所述第二车辆后方行驶。
S202:根据所述预测时间、所述第一车辆速度、所述第二车辆速度、所述期望跟车距离以及所述车距,确定所述预设时间内的最小加速度。
S203:在所述预测周期内,按照所述最小加速度行驶,调整跟车状态。
S204:获取第一车辆速度、第二车辆速度、期望跟车距离以及车距。
具体的,为了确定该第一车辆是否完成跟车状态的调整,该车辆控制中心可重新获取该第一车辆的第一车辆速度、该第二车辆的第二车辆速度、期望跟车距离、该第一车辆与该第二车辆之间的车距。
S205:判断所述第一车辆速度、所述第二车辆速度、所述期望跟车距离以及所述车距是否满足跟车条件,若是,则结束流程,若否,则执行S201。
具体的,该第一车辆的车辆控制中心,可根据重新获取的该第一车辆速度、该第二车辆速度、该期望跟车距离以及该车距,判断是否满足跟车条件。若是,则结束流程,完成该第一车辆的跟车状态的调整。若否,则执行步骤S201。
其中,该跟车条件可以是该第一车辆速度等于该第二车辆速度,且该期望跟车距离等于该车距。也可以是该第一车辆速度与该第二车辆速度的比值处于预设的第一比值区间,该第一比值区间为0.9~1.1,且该车距与该期望跟车距离的比值处于预设的第二比值区间,该第二比值区间为0.95~1.05。还可以是其他跟车条件,即,该跟车条件具体为何种条件,可根据需要设置,本申请在此不做限制。
S201至S203与上述实施例中S101至S103相同,为了简要起见,在此不再详细描述。
采用上述实现方式,该车辆控制中心可在单个预测周期结束后未完成该第一车辆的跟车状态的调整时,重新确定最小加速度,继续根据重新确定的该最小加速度调整该第一车辆的跟车状态。
为了更准确的确定该第一车辆在该预测周期内的最小加速度,提高调整该第一车辆的跟车状态的效率,作为本申请的另一种实现方式,本申请还提供了跟车状态调整的另一种实现方式,具体参见以下实施例。
本申请提供的跟车状态调整的另一种实现方式包括以下步骤:
S301:获取预测周期、预测时间、所述第一车辆的第一车辆速度、第二车辆的第二车辆速度、期望跟车距离以及所述第一车辆与所述第二车辆之间的车距,其中,所述第一车辆以及所述第二车辆在同一车道行驶,且所述第一车辆在所述第二车辆后方行驶。
S302:根据所述预测时间、所述第一车辆速度、所述第二车辆速度、所述期望跟车距离以及所述车距,确定所述预设时间内的最小加速度。
具体的,在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首先,该车辆控制中心可获取预先设置的划分参数。
其次,该车辆控制中心可按照该划分参数,将该预测时间划分为若干预测子时间。其中,该车辆控制中心可按照该划分参数,随机将该预测时间划分为若干预测子时间,每个预测子时间的时长可以与其他预测子时间中至少一个预测子时间的时长相等,也可以与其他预测子时间的时长均不相等。该车辆控制中心也可按照该划分参数,将该预测时间划分为时长相等的若干预测子时间。如何按照该划分参数划分该预测时间,本申请不做限制,可根据需要设置。
再次,该车辆控制中心可根据该预测时间、该第一车辆速度、该第二车辆速度、该期望跟车距离以及该车距,分别计算该若干预测子时间中每个预测子时间对应的子加速度。
其中,该车辆控制中心可根据该预测时间、该第一车辆速度、该第二车辆速度、该期望跟车距离以及该车距,确定该预测时间对应的预测加速度曲线。再针对每个预测子时间,从该预测时间对应的预测加速度曲线中,确定该预测子时间对应的子加速度曲线。将该子加速度曲线的最小值,作为该预测子时间对应的子加速度。
该车辆控制中心也可按照时间从先到后的顺序,从该若干预测子时间中确定第一预测子时间、第二预测子时间、第三预测子时间等。再根据该第一预测子时间、该第一车辆速度、该第二车辆速度、该期望跟车距离以及该车距,确定该第一预测子时间对应的第一加速度曲线,以及该第一预测子时间结束时的跟车数据。同时,确定该第一加速度曲线中加速度最小值,为该第一预测子时间对应的子加速度。该跟车数据包括实时车距、实时第一车辆速度、实时第二车辆速度等。
再根据该跟车距离以及该第二预测子时间,确定该第二预测子时间对应的第二加速度曲线,以及该第二预测子时间结束时的跟车数据。同时,确定该第二加速度曲线中加速度最小值,为该第二预测子时间对应的子加速度。再根据该第二预测子时间结束时的跟车距离以及该第三预测子时间,确定该第三预测子时间对应的第三加速度曲线,以及该第三预测子时间结束时的跟车数据。同时,确定该第三加速度曲线中加速度最小值,为该第三预测子时间对应的子加速度。以此类推,直至确定该若干预测子时间分别对应的子加速度为止。
最后,该车辆控制中心可从确定出的若干子加速度中,确定最小的子加速度,为该预测时间内的最小加速度。
S303:在所述预测周期内,按照所述最小加速度行驶,调整跟车状态。
S301与上述实施例中S101相同,S303与上述实施例中S103相同,为了简要起见,在此不再详细描述。
采用上述方式,该车辆控制中心可更准确的确定该第一车辆在该预测周期内的最小加速度,提高调整该第一车辆的跟车状态的效率。
为了进一步减小该第一车辆出现倒车现象的可能性,作为本申请的另一种实现方式,本申请还提供了跟车状态调整的另一种实现方式,具体参见以下实施例。
本申请提供的跟车状态调整的另一种实现方式包括以下步骤:
S401:获取预测周期、预测时间、所述第一车辆的第一车辆速度、第二车辆的第二车辆速度、期望跟车距离以及所述第一车辆与所述第二车辆之间的车距,其中,所述第一车辆以及所述第二车辆在同一车道行驶,且所述第一车辆在所述第二车辆后方行驶。
S402:根据所述预测时间、所述第一车辆速度、所述第二车辆速度、所述期望跟车距离以及所述车距,确定所述预设时间内的最小加速度。
具体的,在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首先,该车辆控制中心可根据该预测时间、该第一车辆速度、该第二车辆速度、该期望跟车距离以及该车距,计算该第一车辆在该预测时间内调整跟车状态过程中的预测加速度曲线以及预测速度曲线。
当确定该预测速度曲线中存在速度小于0的若干坐标点时,确定该预测速度曲线职工速度等于0的坐标点对应的坐标时刻,根据该坐标时刻,重新确定预测时间,并确定第二车辆速度为0。根据重新确定的该预测时间、该第二车辆速度、该第一车辆速度、该期望跟车距离以及该车距,计算该第一车辆在该预测时间内调整跟车状态过程中的预测加速度曲线。并确定该预测加速度曲线中加速度最小值,为该预测时间内的最小加速度。
当确定该预测速度曲线中不存在速度小于0的坐标点时,确定该预测加速度曲线中加速度最小值,为该预测时间内的最小加速度。
S403:在所述预测周期内,按照所述最小加速度行驶,调整跟车状态。
S401与上述实施例中S101相同,S403与上述实施例中S103相同,为了简要起见,在此不再详细描述。
采用上述方式,该车辆控制中心可进一步减小该第一车辆出现倒车现象的可能性。
基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跟车状态调整方法,相应地,本申请还提供了跟车状态调整装置的具体实现方式。请参见以下实施例。
首先参见图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跟车状态调整装置包括以下单元:
获取单元301,用于获取预测周期、预测时间、所述第一车辆的第一车辆速度、第二车辆的第二车辆速度、期望跟车距离以及所述第一车辆与所述第二车辆之间的车距,其中,所述第一车辆以及所述第二车辆在同一车道行驶,且所述第一车辆在所述第二车辆后方行驶。
确定单元302,用于根据所述预测时间、所述第一车辆速度、所述第二车辆速度、所述期望跟车距离以及所述车距,确定所述预设时间内的最小加速度。
行驶单元303,用于在所述预测周期内,按照所述最小加速度行驶,调整跟车状态。
根据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可见,行驶单元303能够控制第一车辆按照最小加速度行驶。而该最小加速度是由获取单元301以及确定单元302根据车距、期望跟车距离等数据确定出的该预测时间内的最小加速度。按照该最小加速度行驶可实现大幅度减小该第一车辆速度,从而增大该车距,减小倒车的可能性,并且,在调整跟车状态初期大幅度减小该第一车辆速度,符合大部分用户的驾驶习惯,因此采用上述方式,也可提升用户体验。
作为本申请的一种实现方式,为了完成该第一车辆的跟车状态的调整,上述行驶单元303可以具体包括:行驶子单元3031。
所述行驶子单元3031,用于
获取第一车辆速度、第二车辆速度、期望跟车距离以及车距,当根据所述第一车辆速度、所述第二车辆速度、所述期望跟车距离以及所述车距,确定不满足跟车条件时,返回所述获取预测时间、所述第一车辆的第一车辆速度、第二车辆的第二车辆速度、期望跟车距离以及所述第一车辆与所述第二车辆之间的车距。
作为本申请的一种实现方式,为了完成该第一车辆的跟车状态的调整,上述行驶单元303可以具体包括:行驶子单元3032。
所述行驶子单元3032,用于所述第一车辆速度与所述第二车辆速度相等,且所述期望跟车距离与所述车距相等。
作为本申请的一种实现方式,为了更准确的确定该最小加速度,上述确定单元302可以具体包括:确定子单元3021。
所述行驶子单元3021,用于将所述预测时间划分为若干预测子时间,根据所述预测时间、所述第一车辆速度、所述第二车辆速度、所述期望跟车距离以及所述车距,分别确定所述若干预测子时间对应的子加速度,将所述若干子加速度中确定最小的子加速度,作为所述预测时间内的最小加速度。
作为本申请的一种实现方式,为了更准确的确定该最小加速度,上述确定单元302可以具体包括:确定子单元3022。
所述行驶子单元3022,用于所述若干预测子时间的时长均相等。
作为本申请的一种实现方式,为了更准确的确定该最小加速度,上述确定单元302可以具体包括:确定子单元3022。
所述行驶子单元3022,用于,根据所述预测时间、所述第一车辆速度、所述第二车辆速度、所述期望跟车距离以及所述车距,确定所述预测时间对应的预测加速度曲线,针对每个预测子时间,确定所述预测加速度曲线中对应该预测子时间的子加速度曲线,确定所述子加速度曲线的最小值,为该预测子时间对应的子加速度。
图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跟车状态调整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在跟车状态调整设备可以包括处理器401以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的存储器402。
具体地,上述处理器401可以包括中央处理器(CPU),或者特定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或者可以被配置成实施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
存储器402可以包括用于数据或指令的大容量存储器。举例来说而非限制,存储器402可包括硬盘驱动器(Hard Disk Drive,HDD)、软盘驱动器、闪存、光盘、磁光盘、磁带或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驱动器或者两个或更多个以上这些的组合。在合适的情况下,存储器402可包括可移除或不可移除(或固定)的介质。在合适的情况下,存储器402可在综合网关容灾设备的内部或外部。在特定实施例中,存储器402是非易失性固态存储器。
在特定实施例中,存储器可包括只读存储器(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磁盘存储介质设备,光存储介质设备,闪存设备,电气、光学或其他物理/有形的存储器存储设备。因此,通常,存储器包括一个或多个编码有包括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软件的有形(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存储器设备),并且当该软件被执行(例如,由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时,其可操作来执行参考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的方法所描述的操作。
处理器401通过读取并执行存储器402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指令,以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的任意一种跟车状态调整方法。
在一个示例中,跟车状态调整设备还可包括通信接口403和总线410。其中,如图4所示,处理器401、存储器402、通信接口403通过总线410连接并完成相互间的通信。
通信接口403,主要用于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各模块、装置、单元和/或设备之间的通信。
总线410包括硬件、软件或两者,将跟车状态调整设备的部件彼此耦接在一起。举例来说而非限制,总线可包括加速图形端口(AGP)或其他图形总线、增强工业标准架构(EISA)总线、前端总线(FSB)、超传输(HT)互连、工业标准架构(ISA)总线、无限带宽互连、低引脚数(LPC)总线、存储器总线、微信道架构(MCA)总线、外围组件互连(PCI)总线、PCI-Express(PCI-X)总线、串行高级技术附件(SATA)总线、视频电子标准协会局部(VLB)总线或其他合适的总线或者两个或更多个以上这些的组合。在合适的情况下,总线41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总线。尽管本申请实施例描述和示出了特定的总线,但本申请考虑任何合适的总线或互连。
该跟车状态调整设备可以基于当前已拦截的垃圾短信以及用户举报的短信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跟车状态调整方法,从而实现结合图1和图3描述的跟车状态调整方法和装置。
另外,结合上述实施例中的跟车状态调整方法,本申请实施例可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来实现。该计算机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该计算机程序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的任意一种跟车状态调整方法。
需要明确的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文所描述并在图中示出的特定配置和处理。为了简明起见,这里省略了对已知方法的详细描述。在上述实施例中,描述和示出了若干具体的步骤作为示例。但是,本申请的方法过程并不限于所描述和示出的具体步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在领会本申请的精神后,作出各种改变、修改和添加,或者改变步骤之间的顺序。
以上所述的结构框图中所示的功能块可以实现为硬件、软件、固件或者它们的组合。当以硬件方式实现时,其可以例如是电子电路、专用集成电路(ASIC)、适当的固件、插件、功能卡等等。当以软件方式实现时,本申请的元素是被用于执行所需任务的程序或者代码段。程序或者代码段可以存储在机器可读介质中,或者通过载波中携带的数据信号在传输介质或者通信链路上传送。“机器可读介质”可以包括能够存储或传输信息的任何介质。机器可读介质的例子包括电子电路、半导体存储器设备、ROM、闪存、可擦除ROM(EROM)、软盘、CD-ROM、光盘、硬盘、光纤介质、射频(RF)链路,等等。代码段可以经由诸如因特网、内联网等的计算机网络被下载。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提及的示例性实施例,基于一系列的步骤或者装置描述一些方法或系统。但是,本申请不局限于上述步骤的顺序,也就是说,可以按照实施例中提及的顺序执行步骤,也可以不同于实施例中的顺序,或者若干步骤同时执行。
上面参考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方法、装置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框图描述了本公开的各方面。应当理解,流程图和/或框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框图中各方框的组合可以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可被提供给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或其它可编程数据处理装置的处理器,以产生一种机器,使得经由计算机或其它可编程数据处理装置的处理器执行的这些指令使能对流程图和/或框图的一个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动作的实现。这种处理器可以是但不限于是通用处理器、专用处理器、特殊应用处理器或者现场可编程逻辑电路。还可理解,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方框的组合,也可以由执行指定的功能或动作的专用硬件来实现,或可由专用硬件和计算机指令的组合来实现。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了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模块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应理解,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跟车状态调整方法,应用于第一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预测周期、预测时间、所述第一车辆的第一车辆速度、第二车辆的第二车辆速度、期望跟车距离以及所述第一车辆与所述第二车辆之间的车距,其中,所述第一车辆以及所述第二车辆在同一车道行驶,且所述第一车辆在所述第二车辆后方行驶;
根据所述预测时间、所述第一车辆速度、所述第二车辆速度、所述期望跟车距离以及所述车距,确定所述预测时间内的最小加速度;
在所述预测周期内,按照所述最小加速度行驶,调整跟车状态;
其中,所述根据所述预测时间、所述第一车辆速度、所述第二车辆速度、所述期望跟车距离以及所述车距,确定所述预测时间内的最小加速度,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车辆的加速度、所述第一车辆的加加速度;
根据所述预测时间、所述第一车辆速度、所述第一车辆加速度、所述第一车辆加加速度、所述第二车辆速度、所述期望跟车距离以及所述车距,计算所述第一车辆在所述预测时间内调整跟车状态的预测加速度曲线;
根据所述预测加速度曲线,确定所述预测时间内的加速度最小值为所述预测时间内的最小加速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跟车状态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第一车辆速度、第二车辆速度、期望跟车距离以及车距;
当根据所述第一车辆速度、所述第二车辆速度、所述期望跟车距离以及所述车距,确定不满足跟车条件时,返回获取预测时间、所述第一车辆的第一车辆速度、第二车辆的第二车辆速度、期望跟车距离以及所述第一车辆与所述第二车辆之间的车距。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跟车条件包括:
所述第一车辆速度与所述第二车辆速度相等,且所述期望跟车距离与所述车距相等。
4.根据权利要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预测时间、所述第一车辆速度、所述第二车辆速度、所述期望跟车距离以及所述车距,确定所述预测时间内的最小加速度,具体包括:
将所述预测时间划分为若干预测子时间;
根据所述预测时间、所述第一车辆速度、所述第二车辆速度、所述期望跟车距离以及所述车距,分别确定所述若干预测子时间对应的子加速度;
将若干子加速度中确定最小的子加速度,作为所述预测时间内的最小加速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预测子时间的时长均相等。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预测时间、所述第一车辆速度、所述第二车辆速度、所述期望跟车距离以及所述车距,分别确定所述若干预测子时间对应的子加速度,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预测时间、所述第一车辆速度、所述第二车辆速度、所述期望跟车距离以及所述车距,确定所述预测时间对应的预测加速度曲线;
针对每个预测子时间,确定所述预测加速度曲线中对应该预测子时间的子加速度曲线;
确定所述子加速度曲线的最小值,为该预测子时间对应的子加速度。
7.一种跟车状态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预测周期、预测时间、第一车辆的第一车辆速度、第二车辆的第二车辆速度、期望跟车距离以及所述第一车辆与所述第二车辆之间的车距,其中,所述第一车辆以及所述第二车辆在同一车道行驶,且所述第一车辆在所述第二车辆后方行驶;
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预测时间、所述第一车辆速度、所述第二车辆速度、所述期望跟车距离以及所述车距,确定所述预测时间内的最小加速度;
行驶单元,用于在所述预测周期内,按照所述最小加速度行驶,调整跟车状态;
所述获取单元,还用于获取所述第一车辆的加速度、所述第一车辆的加加速度;
所述确定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预测时间、所述第一车辆速度、所述第一车辆加速度、所述第一车辆加加速度、所述第二车辆速度、所述期望跟车距离以及所述车距,计算所述第一车辆在所述预测时间内调整跟车状态的预测加速度曲线;
所述确定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预测加速度曲线,确定所述预测时间内的加速度最小值为所述预测时间内的最小加速度。
8.一种跟车状态调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包括:处理器以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的存储器;
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跟车状态调整方法。
9.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跟车状态调整方法。
10.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中的指令由电子设备的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电子设备执行如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跟车状态调整方法。
CN202211274805.6A 2022-10-18 2022-10-18 跟车状态调整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Active CN11546527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274805.6A CN115465273B (zh) 2022-10-18 2022-10-18 跟车状态调整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PCT/CN2023/090403 WO2024082590A1 (zh) 2022-10-18 2023-04-24 调整跟车状态的预测时间确定方法、装置及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274805.6A CN115465273B (zh) 2022-10-18 2022-10-18 跟车状态调整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65273A CN115465273A (zh) 2022-12-13
CN115465273B true CN115465273B (zh) 2023-06-16

Family

ID=843379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274805.6A Active CN115465273B (zh) 2022-10-18 2022-10-18 跟车状态调整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46527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82590A1 (zh) * 2022-10-18 2024-04-25 上海洛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调整跟车状态的预测时间确定方法、装置及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144197B1 (de) * 2015-09-15 2021-07-14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rfahren zur automatischen beschleunigungsanpassung bei einem kraftfahrzeug
CN109421711B (zh) * 2017-08-28 2021-07-13 腾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跟车速度控制方法、装置、系统、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EP3895948A1 (en) * 2020-04-15 2021-10-20 Technische Universität München Cut-in-safe adaptive cruise control system for vehicles
CN113353077A (zh) * 2021-06-11 2021-09-07 中汽创智科技有限公司 车辆行驶控制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14763140B (zh) * 2022-02-21 2023-01-31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自适应巡航控制的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65273A (zh) 2022-12-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218850B2 (en) Adaptive early warning method based on vehicle-to-everything and apparatus thereof
KR20200002954A (ko) 차량 주행 제어 방법 및 장치
CN107662608B (zh) 用于执行车辆中的功能的方法
CN115465273B (zh) 跟车状态调整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14677858B (zh) 车辆管理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15556749B (zh) 调整跟车状态的预测时间确定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11114317B (zh) 车速控制方法、装置和设备
CN112396183A (zh) 自动驾驶决策的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WO2024082590A1 (zh) 调整跟车状态的预测时间确定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14132366B (zh) 协同编队列车安全防护方法、装置、设备、系统及介质
CN115635964A (zh) 车辆、及其巡航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5240412A (zh) 行驶风险预警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4889587A (zh) 一种代客泊车车速的确定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JP7052350B2 (ja)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端末装置
CN111409467B (zh) 汽车制动能量回收方法、终端设备、车辆及服务器
CN204087512U (zh) 无线交通信号提示系统
US20180246185A1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communication terminal device,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non-transitory tangible computer readable medium
CN113370986A (zh) 控制车辆的方法和装置
CN115837920A (zh) 轨迹预测方法、装置、车辆、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JP7310636B2 (ja)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N113132901A (zh) 交通事故信息发送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US20230252895A1 (en) Method, device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for vehicle cooperative decision-making and computer storage medium
CN115892065A (zh) 车辆控制器、车辆及车辆控制方法
CN114859879A (zh) 车辆运动规划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17622223A (zh) 车辆控制方法、装置、系统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