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462427A - 一种康普茶的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康普茶的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462427A
CN115462427A CN202210991677.0A CN202210991677A CN115462427A CN 115462427 A CN115462427 A CN 115462427A CN 202210991677 A CN202210991677 A CN 202210991677A CN 115462427 A CN115462427 A CN 1154624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ermentation
tea
kangpu
glucose
whey prote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99167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462427B (zh
Inventor
练庆旺
王祝彬
欧成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pgs Guangdong Bio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pgs Guangdong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pgs Guangdong Bio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pgs Guangdong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991677.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462427B/zh
Publication of CN1154624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624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4624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6242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FCOFFEE; TEA; THEIR SUBSTITUTES; MANUFACTURE, PREPARATION, OR INFUSION THEREOF
    • A23F3/00Tea; Tea substitutes; Preparations thereof
    • A23F3/16Tea extraction; Tea extracts; Treating tea extract; Making instant tea
    • A23F3/166Addition of, or treatment with, enzymes or microorganism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FCOFFEE; TEA; THEIR SUBSTITUTES; MANUFACTURE, PREPARATION, OR INFUSION THEREOF
    • A23F3/00Tea; Tea substitutes; Preparations thereof
    • A23F3/16Tea extraction; Tea extracts; Treating tea extract; Making instant tea
    • A23F3/163Liquid or semi-liquid tea extract preparations, e.g. gels, liquid extracts in solid capsu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V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FOODS, FOODSTUFFS OR NON-ALCOHOLIC BEVERAGES AND LACTIC OR PROPIONIC ACID BACTERIA USED IN FOODSTUFFS OR FOOD PREPARATION
    • A23V2400/00Lactic or propionic acid bacteria
    • A23V2400/11Lactobacillus
    • A23V2400/169Plantarum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9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ood processing or handling, e.g. food conservation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 Non-Alcoholic Beverag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康普茶的制备方法。所述康普茶的制备以葡萄糖和乳清蛋白粉为发酵基质,经植物乳杆菌发酵而形成康普茶,通过对发酵基质的筛选和优化组合能有效提高康普茶中多酚、生物碱、总酸和乳酸的含量,并提高康普茶的抗氧化效果。本发明提供的康普茶制备方法简单、发酵基质简单、菌种单一、发酵时间短且抗氧化能力强,可进行工业化生产。

Description

一种康普茶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食品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康普茶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康普茶(Kombucha),是一种发酵茶饮料,一般采用红茶或绿茶为原料,含有多种酵母 和细菌以及这些微生物产生的有机酸、活性酶、氨基酸和多酚,富含B3、B12等维生素,有助于肠道健康,是近年来流行于欧美的功能性发酵茶饮料,又称为“红茶菌”、“海宝”和 “胃宝”等,起源于我国渤海一带。
康普茶是以茶糖水(红茶或绿茶浸提液加入蔗糖)为主要发酵基质,经酵母菌、醋酸菌 以及乳酸菌等共生菌群(红茶菌)发酵而成的一种富含多种活性成分的功能性饮品,通过代 谢产生一系列营养保健物质,其中包含部分茶叶浸出物、发酵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包括醋 酸、葡萄糖酸、葡萄糖醛酸、茶多酚、咖啡因、葡萄糖、果糖、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 微量元素等,具有抗心血管疾病、提高消化能力、刺激免疫系统、减少发炎等功效。
一直以来,康普茶主要以家庭作坊式生产,由于其菌种的多样性、发酵过程的复杂性及 饮用的安全性,加上传统发酵工艺周期长(7天以上),生产稳定性易受原料、菌种、发酵 条件等因素影响,继而未能工业化生产。近年来,生物技术及生产体系的不断完善使康普茶 的安全和规模化生产成为可能。现有专利公开了一种组合式红茶菌发酵剂,通过感官评分评 定优选,但其仅从感官维度进行评价。并未对康普茶发酵液中活性物质,如多酚、生物碱、 总酸和乳酸进行含量测定,尤其未对康普茶发酵前后中多酚及其抗氧化能力进行测定。
目前一些研究对于发酵基质只关注碳源,但对于发酵基质的氮源未作过多优化与组合应 用,碳源和氮源的种类选择、添加量对康普茶的关键活性成分是否有影响亦未见有相关专利 或研究报道。同时鉴于传统康普茶共生菌至少有3种或以上,对于同时适合3种益生菌发酵 的条件会增加发酵及其产物的不可控性,且不利于工业化生产应用,为此简化益生菌菌种数 量显得尤其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第一个方面提 出一种康普茶的制备方法,能够克服目前康普茶发酵周期长、发酵基质复杂和益生菌菌种数 量多的缺点,同时对发酵基质的种类、添加量对关键活性成分影响进行深入研究,简化并优 化了康普茶制备。
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提出了一种康普茶饮品。
本发明的第三个方面提出了一种第一方面所述制备方法制得的康普茶在制备具有抗氧化 能力和/或抑制肝癌细胞增殖的功能饮品中的应用。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提出了一种康普茶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配制红茶混合液,灭菌,得到灭菌混合液;
S2:将葡萄糖、乳清蛋白与S1所述灭菌混合液混合,接种植物乳杆菌,发酵;
S3:终止发酵,将发酵液离心,取上清液,即得所述康普茶;
其中,S2所述植物乳杆菌的接种量为0.65g/L~0.75g/L。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S1中所述配制红茶混合液具体包括:取粉碎过筛的红茶粉 末,按1g:(30~45)mL料液比加入蒸馏水,充分搅拌均匀得混合液,料液比优选为1g:(30~40) mL。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红茶粉末的制备包括:选取干净、整洁的红茶;去掉 粗枝、粗梗,剔除破损、腐烂、霉变的红茶叶,将红茶叶进行打粉,过60~80目筛网。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S1中所述灭菌的温度为65℃~80℃,时间为25min~35min。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S2中所述葡萄糖的添加量为每100mLS1所述灭菌混合液 加10g~15g葡萄糖。
在本发明的一些的实施方式中,S2中所述乳清蛋白为蛋白质含量为70%~90%的乳清蛋 白。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S2中所述接种的具体步骤包括:接种前菌种常温放置25 min~35min,接种,并轻摇混合均匀。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S2所述植物乳杆菌的活菌数≥5.0×1011CFU/g。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S2所述发酵的温度为32℃~37℃。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S2所述发酵的时间为45h~55h。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S3所述终止发酵具体包括:将发酵体系pH降至3.3~3.6, 终止发酵。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S3所述终止发酵的温度为85℃~95℃,所述终止发酵的保 持时间为5min~15min。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S3所述离心的转速为4000rpm~5000rpm。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S3所述离心的时间为5min~15min。
在本发明的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S1中所述灭菌的温度为70℃~75℃,时间为28 min~32min。
在本发明的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S2中所述乳清蛋白的添加量为每100mLS1所述灭 菌混合液加0.2g~2g乳清蛋白。
在本发明的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S2中所述植物乳杆菌的接种量为0.70g/L~0.74g/L。
在本发明的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S2中所述葡萄糖的添加量为每100mLS1所述灭菌 混合液加12g~14g葡萄糖。
在本发明的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S2所述发酵的温度为34℃~36℃。
在本发明的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S2所述发酵的时间为48h~52h。
在本发明的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S3所述终止发酵的温度为88℃~92℃,所述终止发 酵的保持时间为8min~12min。
在本发明的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S3所述离心的转速为4000rpm~4500rpm。
在本发明的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S3所述离心的时间为8min~12min。
在本发明的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S3还包括将上清液灌装,终灭菌,得到所述康普茶; 所述灌装包括但不限于灌装在10mL~50mL棕色玻璃瓶中;所述终灭菌的温度为85℃~95℃, 时间为5min~15min。
在本发明的一些更优选的实施方式中,S2中所述乳清蛋白的添加量为每100mLS1所述 灭菌混合液加0.4g~1.5g乳清蛋白。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提出了一种康普茶饮品,所述康普茶饮品包括第一方面所述 的制备方法制得的康普茶。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康普茶饮品还包括食品上可接受的添加剂。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个方面,提出了一种第一方面所述制备方法制得的康普茶在制备具有 抗氧化能力和/或抑制肝癌细胞增殖的功能饮品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利用单一商业化植物乳杆菌发酵制备康普茶,克服了现有康普茶发酵菌种数量 多的缺陷,发酵工艺操作简单,具有发酵周期短、康普茶多酚含量高抗氧化活性能力强等优 点。
2.本发明的发酵基质中,葡萄糖、乳清蛋白与植物乳杆菌的合理优化组合,有一定的协 同增效,得到的康普茶对人体肝癌细胞有明显的抗增殖作用,对细胞抗氧化活性有明显的提 升效果作用。
3.本发明方法具有条件温和、能耗低及不破坏康普茶多酚结构等优点,采用的植物乳杆 菌为价格低廉的商业化用植物乳杆菌。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其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未发酵前样品和发酵后所得康普茶对人体肝癌细胞HepG2抗增 殖能力;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未发酵前样品和发酵后所得康普茶对人体肝癌细胞HepG2抗氧 化活性CAA值。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构思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 理解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 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 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以下各实施例和对比例中所用的植物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和鼠李糖乳杆菌购于仙农科技 生物有限公司,其中植物乳酸菌的产品名称为:植物乳杆菌
Figure BDA0003804216030000041
-LP56;植物乳杆菌
Figure BDA0003804216030000044
-LP56活菌数≥5.0×1011CFU/g;嗜酸乳杆菌
Figure BDA0003804216030000042
-LA26,嗜酸乳杆菌
Figure BDA0003804216030000045
-LA26活菌数≥1.0×1011CFU/g;鼠李糖乳杆菌
Figure BDA0003804216030000043
-LR76,鼠李糖乳杆菌
Figure BDA0003804216030000046
-LR76活菌数≥3.0×1011CFU/g;所用的红茶叶购于浙大百川生物食品技术有限公 司;葡萄糖来源:西王药业有限公司;乳清蛋白来源:Glanbia nutritionals。
实施例1
本实施例制备了一种康普茶,具体过程为:
红茶叶进行粉碎过80目筛,取红茶粉50g,按1:35料液比加入蒸馏水,得混合茶液。混合茶液使用湿热灭菌法,70℃条件下灭菌30min,冷却至30℃~40℃加入葡萄糖和80%乳清蛋白(葡萄糖添加量为每100mL灭菌后的混合茶液添加12.5g,80%乳清蛋白添加量为每100mL灭菌后的混合茶液添加1g),混合均匀后缓慢加入,搅拌均匀。按0.65g/L~0.75g/L接种植物乳杆菌,在35℃控温无氧条件下发酵50h。当发酵液pH降至3.3~3.6时则终止发酵,发酵液置90℃水浴10min。发酵液置离心机4000rpm离心10min,取上清液,取上清 液灌装在30mL棕色玻璃瓶中,于90℃水浴灭菌10min,得康普茶。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制备了一种康普茶,具体过程为:
红茶叶进行粉碎过80目筛,取红茶粉50g,按1:35料液比加入蒸馏水,得混合茶液。混合茶液使用湿热灭菌法,70℃条件下灭菌30min,冷却至30℃~40℃加入葡萄糖和80%乳清蛋白(葡萄糖添加量为每100mL灭菌后的混合茶液添加10g,80%乳清蛋白添加量为 每100mL灭菌后的混合茶液添加2g),混合均匀后缓慢加入,搅拌均匀。按0.65g/L~0.75g/L接种植物乳杆菌,在35℃控温无氧条件下发酵50h。当发酵液pH降至3.3~3.6时则终止发酵,发酵液置90℃水浴10min。发酵液置离心机4000rpm离心10min,取上清液,取上清 液灌装在30mL棕色玻璃瓶中,于90℃水浴灭菌10min,得康普茶。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制备了一种康普茶,具体过程为:
红茶叶进行粉碎过80目筛,取红茶粉50g,按1:35料液比加入蒸馏水,得混合茶液。混合茶液使用湿热灭菌法,70℃条件下灭菌30min,冷却至30℃~40℃加入葡萄糖和80%乳清蛋白(葡萄糖添加量为每100mL灭菌后的混合茶液添加15g,80%乳清蛋白添加量为 每100mL灭菌后的混合茶液添加0.2g),混合均匀后缓慢加入,搅拌均匀。按0.65g/L~0.75 g/L接种植物乳杆菌,在35℃控温无氧条件下发酵50h。当发酵液pH降至3.3~3.6时则终止 发酵,发酵液置90℃水浴10min。发酵液置离心机4000rpm离心10min,取上清液,取上 清液灌装在30mL棕色玻璃瓶中,于90℃水浴灭菌10min,得康普茶。
实施例4
本实施例制备了一种康普茶,具体过程为:
红茶叶进行粉碎过80目筛,取康普茶粉50g,按1:35料液比加入蒸馏水,得混合茶液。 混合茶液使用湿热灭菌法,70℃条件下灭菌30min,冷却至30℃~40℃加入葡萄糖和80% 乳清蛋白(葡萄糖添加量为每100mL灭菌后的混合茶液添加10g,80%乳清蛋白添加量为 每100mL灭菌后的混合茶液添加0.2g),混合均匀后缓慢加入,搅拌均匀。按0.65g/L~0.75 g/L接种植物乳杆菌,在35℃控温无氧条件下发酵50h。当发酵液pH降至3.3~3.6时则终止 发酵,发酵液置90℃水浴10min。发酵液置离心机4000rpm离心10min,取上清液,取上清液灌装在30mL棕色玻璃瓶中,于90℃水浴灭菌10min,得康普茶。
实施例5
本实施例制备了一种康普茶,具体过程为:
红茶叶进行粉碎过80目筛,取红茶粉50g,按1:35料液比加入蒸馏水,得混合茶液。混合茶液使用湿热灭菌法,70℃条件下灭菌30min,冷却至30℃~40℃加入葡萄糖和80%乳清蛋白(葡萄糖添加量为每100mL灭菌后的混合茶液添加15g,80%乳清蛋白添加量为 每100mL灭菌后的混合茶液添加2g),混合均匀后缓慢加入,搅拌均匀。按0.65g/L~0.75g/L接种植物乳杆菌,在35℃控温无氧条件下发酵50h。当发酵液pH降至3.3~3.6时则终止发酵,发酵液置90℃水浴10min。发酵液置离心机4000rpm离心10min,取上清液,取上清 液灌装在30mL棕色玻璃瓶中,于90℃水浴灭菌10min,得康普茶。
对比例1
本对比例制备了一种康普茶,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未添加碳源(葡萄糖)和氮源(80% 乳清蛋白),具体过程为:
红茶叶进行粉碎过80目筛,取红茶粉50g,按1:35料液比加入蒸馏水,得混合茶液。混合茶液使用湿热灭菌法,70℃条件下灭菌30min,冷却至30℃~40℃加入体积分数为13.5% (以灭菌后的混合茶液为基础)的蒸馏水,混合均匀后缓慢加入,搅拌均匀。按0.65g/L~0.75 g/L接种植物乳杆菌,在35℃控温无氧条件下发酵50h。当发酵液pH降至3.3~3.6时则终止 发酵,发酵液置90℃水浴10min。发酵液置离心机4000rpm离心10min,取上清液,取上 清液灌装在30mL棕色玻璃瓶中,于90℃水浴灭菌10min,得康普茶。
对比例2
本对比例制备了一种康普茶,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未添加氮源(80%乳清蛋白),具 体过程为:
红茶叶进行粉碎过80目筛,取红茶粉50g,按1:35料液比加入蒸馏水,得混合茶液。混合茶液使用湿热灭菌法,70℃条件下灭菌30min,冷却至30℃~40℃加入葡萄糖(添加 量为每100mL灭菌后的混合茶液添加12.5g)和体积分数为1%(以灭菌后的混合茶液为基 础)的蒸馏水,混合均匀后缓慢加入,搅拌均匀。按0.65g/L~0.75g/L接种植物乳杆菌,在 35℃控温无氧条件下发酵50h。当发酵液pH降至3.3~3.6时则终止发酵,发酵液置90℃水 浴10min。发酵液置离心机4000rpm离心10min,取上清液,取上清液灌装在30mL棕色玻 璃瓶中,于90℃水浴灭菌10min,得康普茶。
对比例3
本对比例制备了一种康普茶,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未添加碳源(葡萄糖),具体过程 为:
红茶叶进行粉碎过80目筛,取红茶粉50g,按1:35料液比加入蒸馏水,得混合茶液。混合茶液使用湿热灭菌法,70℃条件下灭菌30min,冷却至30℃~40℃加入80%乳清蛋白(添加量为每100mL灭菌后的混合茶液添加1g)和体积分数为12.5%(以灭菌后的混合茶 液为基础)的蒸馏水,混合均匀后缓慢加入,搅拌均匀。按0.65g/L~0.75g/L接种植物乳杆菌,在35℃控温无氧条件下发酵50h。当发酵液pH降至3.3~3.6时则终止发酵,发酵液置 90℃水浴10min。发酵液置离心机4000rpm离心10min,取上清液,取上清液灌装在30mL 棕色玻璃瓶中,于90℃水浴灭菌10min,得康普茶。
对比例4
本对比例制备了一种康普茶,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添加碳源(葡萄糖)和氮源(乳清 蛋白)量低于本发明保护范围下限用量,具体过程为:
红茶叶进行粉碎过80目筛,取红茶粉50g,按1:35料液比加入蒸馏水,得混合茶液。混合茶液使用湿热灭菌法,70℃条件下灭菌30min,冷却至30℃~40℃加入葡萄糖和80%乳清蛋白(葡萄糖添加量为每100mL灭菌后的混合茶液添加8g,80%乳清蛋白添加量为每100mL灭菌后的混合茶液添加0.1g),混合均匀后缓慢加入,搅拌均匀。按0.65g/L~0.75g/L接种植物乳杆菌,在35℃控温无氧条件下发酵50h。当发酵液pH降至3.3~3.6时则终止发酵,发酵液置90℃水浴10min。发酵液置离心机4000rpm离心10min,取上清液,取上清 液灌装在30mL棕色玻璃瓶中,于90℃水浴灭菌10min,得康普茶。
对比例5
本对比例制备了一种康普茶,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添加碳源(葡萄糖)和氮源(乳清 蛋白)量高于本发明保护范围上限用量,具体过程为:
红茶叶进行粉碎过80目筛,取红茶粉50g,按1:35料液比加入蒸馏水,得混合茶液。混合茶液使用湿热灭菌法,70℃条件下灭菌30min,冷却至30℃~40℃加入葡萄糖和80%乳清蛋白(葡萄糖添加量为每100mL灭菌后的混合茶液添加20g,80%乳清蛋白添加量为 每100mL灭菌后的混合茶液添加3g),混合均匀后缓慢加入,搅拌均匀。按0.65g/L~0.75g/L接种植物乳杆菌,在35℃控温无氧条件下发酵50h。当发酵液pH降至3.3~3.6时则终止发酵,发酵液置90℃水浴10min。发酵液置离心机4000rpm离心10min,取上清液,取上清 液灌装在30mL棕色玻璃瓶中,于90℃水浴灭菌10min,得康普茶。
对比例6
本对比例制备了一种康普茶,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使用嗜酸乳杆菌替代植物乳杆菌, 具体过程为:
红茶叶进行粉碎过80目筛,取红茶粉50g,按1:35料液比加入蒸馏水,得混合茶液。混合茶液使用湿热灭菌法,70℃条件下灭菌30min,冷却至30℃~40℃加入葡萄糖和80%乳清蛋白(葡萄糖添加量为每100mL灭菌后的混合茶液添加12.5g,80%乳清蛋白添加量为每100mL灭菌后的混合茶液添加1g),混合均匀后缓慢加入,搅拌均匀。按0.65g/L~0.75g/L接种嗜酸乳杆菌,在35℃控温无氧条件下发酵50h。当发酵液pH降至3.3~3.6时则终止发酵,发酵液置90℃水浴10min。发酵液置离心机4000rpm离心10min,取上清液,取上清 液灌装在30mL棕色玻璃瓶中,于90℃水浴灭菌10min,得康普茶。
对比例7
本对比例制备了一种康普茶,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使用鼠李糖乳杆菌替代植物乳杆菌, 具体过程为:
红茶叶进行粉碎过80目筛,取红茶粉50g,按1:35料液比加入蒸馏水,得混合茶液。混合茶液使用湿热灭菌法,70℃条件下灭菌30min,冷却至30℃~40℃加入葡萄糖和80%乳清蛋白(葡萄糖添加量为每100mL灭菌后的混合茶液添加12.5g,80%乳清蛋白添加量为每100mL灭菌后的混合茶液添加1g),混合均匀后缓慢加入,搅拌均匀。按0.65g/L~0.75g/L接种鼠李糖乳杆菌,在35℃控温无氧条件下发酵50h。当发酵液pH降至3.3~3.6时则终止发酵,发酵液置90℃水浴10min。发酵液置离心机4000rpm离心10min,取上清液,取上 清液灌装在30mL棕色玻璃瓶中,于90℃水浴灭菌10min,得康普茶。
试验例
1.分别检测实施例1~5和对比例1~7制备的康普茶中多酚、生物碱、总酸和乳酸的含量: 茶多酚的检测方法参考GB/T 31740.2-2015、生物碱的检测方法参考GB 8312-2013、总酸的检 测方法参考GB 12456-2021及乳酸的检测方法参考GB 5009.157-2016,其结果见下表1。
表1康普茶中多酚、生物碱、总酸和乳酸含量
Figure BDA0003804216030000081
Figure BDA0003804216030000091
结果分析:
由表1可看出,实施例1~5在本发明条件范围内调整参数,其康普茶多酚、生物碱、总 酸和乳酸含量结果相差不显著,其中实施例1中康普茶多酚含量2.78mg/g,生物碱1.13mg/g, 总酸7.13mg/g和乳酸6.56mg/g。
对对比例1~3进行分析,对比例1是发酵基质中未添加碳源和氮源物质,康普茶中多酚、 生物碱、总酸和乳酸含量均显著降低,这与植物乳杆菌生长繁殖过程中缺少营养物质有关。 对比例2因未添加氮源营养物质,其多酚、生物碱、总酸和乳酸含量均有明显影响,含量分 别为1.20mg/g、0.91mg/g、3.91mg/g和3.62mg/g;而对比例3因未添加碳源营养物质,其 多酚、生物碱、总酸和乳酸含量也均有显著影响,含量分别为1.01mg/g、1.01mg/g、3.21mg/g 和2.98mg/g,表明本发明发酵基质对康普茶的活性物质影响明显,缺一不可,在本发明中二 者的配合使用对本发明中活性的物质含量起关键性作用,尤其对康普茶多酚的含量。通过对 比例2和对比例3结果分析,表明本发明中同时添加碳源和氮源两种发酵底物,可提高康普 茶中多酚的含量,表明本发明中发酵底物的优化与组合存在一定协同增效的作用效果。对比 例2和对比例3的康普茶多酚含量结果简单相加为2.21mg/g,而实施例1中康普茶多酚含量 2.78mg/g,含量提高了26%。但对于生物碱、总酸和乳酸的含量未有明显提升作用。
通过对比例4和对比例5结果分析,当添加的碳源和氮源两种发酵底物不足时,发酵产 物多酚、生物碱、总酸和乳酸含量未达顶峰,说明碳源与氮源的缺乏会限制乳酸菌的生长代 谢。但当添加的碳源和氮源两种发酵底物过高时,又抑制了发酵产物康普茶多酚、总酸和乳 酸的含量,与实验例1相对比,分别下降低了58.6%、26.4%和36.3%,生物碱含量影响变 化较小。分析其原因,如主要活性物质多酚含量可能因为碳源的过多致使植物乳杆菌生长过 多可将简单的酚类物质转化,也可解聚大分子酚类化合物,使得总多酚含量降低。而乳清蛋 白的添加量过高导致植物乳杆菌发酵活性增加,促进了生物碱的溶出,其可与多元酚类结合 成复合物,进而导致含量的降低,其含量变化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对比例6和对比例7分别使用了嗜酸乳杆菌和鼠李糖乳杆菌代替了植物乳杆菌进行发酵, 其它条件参数相对于实施例1未作任何改变,发酵产物含量检测发现多酚和生物碱的含量有 降低的趋势,且总酸和乳酸的含量降低明显,尤其是鼠李糖乳杆菌发酵,总酸和乳酸的降低 量超50%,表明嗜酸乳杆菌和鼠李糖乳杆菌发酵产物含量不及本发明优选的植物乳杆菌菌种。
2.康普茶多酚对人体肝癌细胞(HepG2)抗增殖和胞内抗氧化活性(CAA)能力检测
细胞培养:基于HepG2细胞模型测定康普茶液的细胞抗氧化活性,用CM培养基培养细 胞(于37℃,5%CO2细胞培养箱),待细胞密度为80%左右时,用2mL胰蛋白酶进行消 化,于4℃离心(1000×g,4min)收集细胞,并转移至新鲜培养基继续培养,待细胞生长至 指数增长期进行后续实验。
HepG2抗增殖实验:取指数生长期的HepG2细胞,以2.5×105个/mL的细胞密度铺于96 孔板,置于细胞培养箱孵育4h,待细胞完全贴壁后用分别用实施例1中发酵前和发酵后的康 普茶液处理细胞。孵育24h后,弃掉培养液,PBS清洗细胞,随后每孔加入50μL亚甲蓝染液,置于37℃,孵育1h。然后用清水清洗96孔板,待亚甲蓝染液被完全洗净,并用吸水纸 拍板至水分挥干,随后加入EB洗脱缓冲液,在570nm波长下检测每孔的吸光度值。通过 OD值计算细胞的存活率。
CAA实验:选取指数生长期的HepG2细胞,以细胞密度6.0×104个/孔接种在96孔板。 用CAA抗氧化培养基稀释实施例1中发酵前的康普茶液备用,待贴壁培养24h后,弃掉培养基并用PBS清洗细胞,随后每孔加入50μL的上述备用的发酵前的康普茶液和50μL含有DCFH-DA(50μM)的CAA抗氧化培养基;与此同时,用CAA抗氧化培养基稀释实施例1 中发酵后的康普茶液备用,待细胞贴壁培养24h后,弃掉培养基并用PBS清洗细胞,随后每 孔加入50μL上述备用的发酵后的康普茶液和50μL含有DCFH-DA(50μM)的CAA抗氧 化培养基,并设置空白对照组,置于37℃孵育1h。弃掉培养基后,用PBS清洗细胞一次, 随后每孔加入100μLABAP(2,2'-偶氮二异丁基脒二盐酸盐)(空白组除外)。立即运用多 功能酶标仪分别测定荧光强度值,检测条件为:温度37℃,激发波长485nm,发射波长538 nm,每隔5min记录一次荧光强度值,总测定时长为60min。以时间和荧光度值为坐标分别 绘制发酵前和发酵后的康普茶液的荧光强度变化曲线,通过荧光强度变化曲线计算出EC50, 进一步计算出CAA值。
CAA unit=100-(∫SA/∫CA)×100
其中发酵前或后的康普茶液的荧光强度积累量为(∫SA),空白对照组的荧光强度积累量(∫CA)。
HepG2细胞抗氧化模型不仅能有效检测到天然活性物质在细胞内的抗氧化活性,还可以 阐述天然活性物的生物利用度,此验证方法比化学抗氧化方法更接近体内复杂的生理代谢环 境,更具有说服力。酚类提取物对HepG2的抗增殖作用结果以EC50形式表示,EC50值越低, 表示该物质具有越高的抗增殖活性,测试结果见图1,T-1为康普茶发酵前样品;T-2为康普 茶发酵后样品,实验中有设空白对照,用于计算结果使用,但图中不体现空白组别。
从图1可看出通过本发明条件参数的发酵方法,可以提升康普茶发酵后的抗氧化能力。
细胞抗氧化活性(CAA)分析方法是在和人体相近的PH值和温度下测定天然活性物质 的抗氧化活性,考虑到抗氧化剂的生物利用度,吸收和代谢,是更接近动物水平的体外抗氧 化值。CAA是以槲皮素的EC50/样品EC50,且CAA和EC50值呈负相关性,EC50值越低则CAA值越高。测试结果见图2,T-1为康普茶发酵前样品;T-2为康普茶发酵后样品,实验中有设空白对照,用于计算结果使用,但图中不体现空白组别。
从图2可看出通过本发明条件参数的发酵方法,康普茶CAA值从0.309提高至0.830, 约提升了1.69倍。表明在本发明条件参数发酵后的康普茶抗氧化活性高,对癌细胞体外抑制 力强,是天然抗氧化、抗增殖活性物质的好资源。
上面对本发明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属技术领域普 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此外, 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Claims (10)

1.一种康普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配制红茶混合液,灭菌,得到灭菌混合液;
S2:将葡萄糖、乳清蛋白与S1所述灭菌混合液混合,接种植物乳杆菌,发酵;
S3:终止发酵,将发酵液离心,取上清液,即得所述康普茶;
其中,S2所述植物乳杆菌的接种量为0.65g/L~0.75g/L。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S2中所述葡萄糖的添加量为每100mLS1所述灭菌混合液加10g~15g葡萄糖。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S2中所述乳清蛋白的添加量为每100mLS1所述灭菌混合液加0.2g~2g乳清蛋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S2所述植物乳杆菌的活菌数≥5.0×1011CFU/g。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S2所述发酵的温度为32℃~37℃。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S2所述发酵的时间为45h~55h。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S3所述终止发酵的温度为85℃~95℃,所述终止发酵的保持时间为5min~15min。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S3所述离心的转速为4000rpm~5000rpm,所述离心的时间为5min~15min。
9.一种康普茶饮品,其特征在于,所述康普茶饮品包括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制得的康普茶。
10.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制备方法制得的康普茶在制备具有抗氧化能力和/或抑制肝癌细胞增殖的功能饮品中的应用。
CN202210991677.0A 2022-08-18 2022-08-18 一种康普茶的制备方法 Active CN11546242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91677.0A CN115462427B (zh) 2022-08-18 2022-08-18 一种康普茶的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91677.0A CN115462427B (zh) 2022-08-18 2022-08-18 一种康普茶的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62427A true CN115462427A (zh) 2022-12-13
CN115462427B CN115462427B (zh) 2023-11-10

Family

ID=843673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991677.0A Active CN115462427B (zh) 2022-08-18 2022-08-18 一种康普茶的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462427B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876006B1 (ja) * 1998-03-27 1999-03-31 株式会社バイオテックジャパン 緑茶発酵物及びその利用飲食物
WO2006090729A1 (ja) * 2005-02-23 2006-08-31 Otsuka Pharmaceutical Co., Ltd. 茶-発酵飲料および茶飲料
BE1016585A3 (nl) * 2005-04-07 2007-02-06 Daniel Follebout Werkwijze voor het bereiden van een drank op basis van komboecha, en een drank op basis van komboecha.
JP2009225719A (ja) * 2008-03-24 2009-10-08 Morinaga Milk Ind Co Ltd ホエー発酵飲料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2860375A (zh) * 2012-05-23 2013-01-09 华中农业大学 一种红茶型乳酸菌茶饮料及其生产方法
CN106173025A (zh) * 2016-09-29 2016-12-07 宁波希诺亚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酶促发酵红茶饮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6417760A (zh) * 2016-09-29 2017-02-22 宁波希诺亚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发酵水果味茶饮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7467282A (zh) * 2017-08-30 2017-12-15 南京卫岗乳业有限公司 一种茶风味乳酸菌发酵饮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4052105A (zh) * 2021-11-23 2022-02-18 中山大学 一种红茶菌产品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14831198A (zh) * 2022-05-25 2022-08-02 江南大学 一种通过添加乳渗透物粉增加康普茶中有机酸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876006B1 (ja) * 1998-03-27 1999-03-31 株式会社バイオテックジャパン 緑茶発酵物及びその利用飲食物
WO2006090729A1 (ja) * 2005-02-23 2006-08-31 Otsuka Pharmaceutical Co., Ltd. 茶-発酵飲料および茶飲料
BE1016585A3 (nl) * 2005-04-07 2007-02-06 Daniel Follebout Werkwijze voor het bereiden van een drank op basis van komboecha, en een drank op basis van komboecha.
JP2009225719A (ja) * 2008-03-24 2009-10-08 Morinaga Milk Ind Co Ltd ホエー発酵飲料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2860375A (zh) * 2012-05-23 2013-01-09 华中农业大学 一种红茶型乳酸菌茶饮料及其生产方法
CN106173025A (zh) * 2016-09-29 2016-12-07 宁波希诺亚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酶促发酵红茶饮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6417760A (zh) * 2016-09-29 2017-02-22 宁波希诺亚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发酵水果味茶饮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7467282A (zh) * 2017-08-30 2017-12-15 南京卫岗乳业有限公司 一种茶风味乳酸菌发酵饮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4052105A (zh) * 2021-11-23 2022-02-18 中山大学 一种红茶菌产品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14831198A (zh) * 2022-05-25 2022-08-02 江南大学 一种通过添加乳渗透物粉增加康普茶中有机酸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刘佳奇;彭珍;熊涛;: "乳酸菌发酵对红茶饮料营养成分、香气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食品科学, no. 24 *
曹振辉;王芙苡;潘洪彬;林秋叶: "德昂酸茶乳酸菌益生特性及发酵茶饮料工艺研究", 益生菌:技术及产业化-第十三届益生菌与健康国际研讨会 *
杨莉;杨卫星;张智芳;黄斯琦;卢凤美;邵宛芳;肖蓉;侯艳;: "高通量测序研究德昂酸茶对高脂饮食小鼠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no. 02, pages 2 - 3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62427B (zh) 2023-11-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97583B (zh) 一种青梅果醋其制备及应用方法
CN111961603B (zh) 酿酒酵母和菌剂以及它们在制备发酵产品特别是怀涿盆地葡萄酒酿造中的应用
CN111979146B (zh) 糖多孢菌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
WO2017210815A1 (zh) 微生物菌株及其在普洱茶生产中的应用
KR100787633B1 (ko) 간 기능 개선과 숙취해소용 차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13413351A (zh) 一种具有美白抗衰功效的发酵液、发酵多肽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2980646A (zh) 一种开菲尔源复合益生菌发酵梨汁燕麦活菌醋饮及其制备方法
CN113969242B (zh) 一种高产γ-氨基丁酸的酿酒酵母菌以及在制备γ-氨基丁酸产品中的应用
CN111057637A (zh) 一种富含游离氨基酸的多菌种发酵苹果醋及其生产工艺
CN105368736A (zh) 一株醋酸杆菌及其在咖啡果皮肉发酵醋中的应用
CN111789249B (zh) 一种桑椹鲜果酵素及其制备方法
CN112961789A (zh) 一种直投式马克斯克鲁维酵母发酵剂及其在水果发酵中的应用
CN109609331B (zh) 一种红曲百香果醋及其梯度生物发酵制备方法
CN105670936B (zh) 一种毛栓菌菌株及其应用,以及加工普洱茶的方法
CN116376729A (zh) 异常威克汉姆酵母、微生物制剂和枸杞西打酒及其酿造方法
CN115462427A (zh) 一种康普茶的制备方法
CN115812951A (zh) 一种具有抗氧化活性的天麻发酵产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9832616A (zh) 一种甘草发酵制品及其制备方法
CN114933989A (zh) 一种植物乳杆菌及其发酵培养基与一种富含γ-氨基丁酸的桑叶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11264646B (zh) 一种普洱茶发酵技术
CN113057233A (zh) 一种固液发酵结合的云南大叶种茶饮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8611248B (zh) 一种冬瓜醋及其酿造方法
Tang et al. Vinegar Production in China
CN116731938B (zh) 一种复合菌剂、其在保肝酒制备中的应用及保肝酒
CN115736244B (zh) 一种天麻丹贝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