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432077A - 车身及无人驾驶商用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身及无人驾驶商用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432077A
CN115432077A CN202211228828.3A CN202211228828A CN115432077A CN 115432077 A CN115432077 A CN 115432077A CN 202211228828 A CN202211228828 A CN 202211228828A CN 115432077 A CN115432077 A CN 1154320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body
body frame
rear wall
vehicle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22882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建存
张新
王晓丹
马文光
张师源
宋维锋
张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AW Jiefang Automotiv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AW Jiefang Automotiv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AW Jiefang Automotive Co Ltd filed Critical FAW Jiefang Automotiv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228828.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432077A/zh
Publication of CN1154320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3207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5/00Vehicl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streamlining
    • B62D35/001For commercial vehicles or tractor-trailer combinations, e.g. carav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2Side pan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9/00Superstructures, understructures, or sub-unit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thereof
    • B62D29/008Superstructures, understructures, or sub-unit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thereof predominantly of light alloys, e.g. extrud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9/00Superstructures, understructures, or sub-unit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thereof
    • B62D29/04Superstructures, understructures, or sub-unit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thereof predominantly of synthetic material
    • B62D29/043Superstructu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3/00Superstructures for load-carrying vehicles
    • B62D33/06Drivers' cab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导流舱车身及无人驾驶商用车辆,导流舱车身用于无人驾驶商用车辆,导流舱车身包括车身框架和车身蒙皮,车身框架具有沿车身高度方向相对的上端和下端,上端沿驾驶方向的宽度小于下端沿驾驶方向的宽度;车身蒙皮罩设于车身框架的外部,且车身蒙皮的前端面为顶部向后侧弯曲的弧面结构。由于在无人驾驶商用车辆行驶过程中,无人驾驶商用车辆前方的风会沿着车身蒙皮的前端面流动,因此车身蒙皮整体向后倾斜,以及前端面的车身蒙皮顶部为向后侧弯曲的弧面结构,可将无人驾驶商用车辆前方的风沿车身蒙皮的前端面进行导流,同时弧面结构可减小无人驾驶商用车辆前方所受到的风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无人驾驶商用车辆的行驶速度。

Description

车身及无人驾驶商用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商用车车身结构设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身及无人驾驶商用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动车及无人驾驶商用车辆技术的深入发展,各个商用车的汽车厂商纷纷向汽车中引入无人驾驶技术,而目前的无人驾驶商用车辆,基本上驾驶室整体的车身结构均呈现为方块结构,因此目前的无人驾驶商用车辆在行驶过程中所受到的风阻较大,从而导致无人驾驶商用车辆的行驶速度较为缓慢。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无人驾驶商用车辆行驶过程中受到的风阻较大的问题,提供一种导流舱车身。
一种导流舱车身,用于无人驾驶商用车辆,所述导流舱车身包括:
车身框架,所述车身框架具有沿车身高度方向相对的上端和下端,所述上端沿驾驶方向的宽度小于所述下端沿驾驶方向的宽度;
车身蒙皮,所述车身蒙皮罩设于所述车身框架的外部,且所述车身蒙皮的前端面为顶部向后侧弯曲的弧面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车身框架为全铝材质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车身蒙皮为玻璃钢材质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车身蒙皮包括位于所述车身框架后侧的后围外板和后围内板,所述后围外板位于所述后围内板背离所述车身框架的一侧;所述后围内板的边缘与所述后围外板贴合设置,且所述后围内板的中间部位与所述后围外板间隙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后围外板设有第一维修口,所述后围内板设有第二维修口,所述第一维修口与所述第二维修口对应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维修口的外部设有维修盖板,所述维修盖板与所述后围外板可拆卸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车身框架包括相交设置的第一型材和第二型材,所述第一型材的端部设有断面;
所述第二型材的外表面与所述断面贴合设置,以将所述第二型材支撑于所述断面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车身蒙皮与所述车身框架粘接,且所述车身蒙皮与所述车身框架之间通过螺纹紧固件固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车身框架在长度方向上的两侧设有第一吊装孔,所述车身蒙皮在长度方向上的两侧设有第二吊装孔,所述第一吊装孔与所述第二吊装孔对应设置。
一种无人驾驶商用车辆,包括:
如上述所述的导流舱车身。
上述导流舱车身,包括车身框架和车身蒙皮,且车身框架的上端宽度小于车身框架的下端宽度,车身蒙皮罩设于车身框架的外部,且车身蒙皮的前端面为顶部向后侧弯曲的弧面结构。
由于车身框架的上端宽度小于下端宽度,因此罩设于车身框架前端面的车身蒙皮整体为向后倾斜,由于在无人驾驶商用车辆行驶过程中,无人驾驶商用车辆前方的风会沿着车身蒙皮的前端面流动,因此车身蒙皮整体向后倾斜,以及前端面的车身蒙皮顶部为向后侧弯曲的弧面结构,可将无人驾驶商用车辆前方的风沿车身蒙皮的前端面进行导流,同时弧面结构可减小无人驾驶商用车辆前方所受到的风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无人驾驶商用车辆的行驶速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导流舱车身的车身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导流舱车身的第一型材和第二型材的连接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导流舱车身的车身蒙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导流舱车身的维修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导流舱车身的后围外板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提供的导流舱车身的后围外板和后围内板的连接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提供的导流舱车身的的第一吊装孔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车身框架;2、底板总成;3、前围总成;4、左侧围总成;5、右侧围总成;6、后围总成;7、顶部圈梁总成;8、前风窗背板;9、左侧围外板;10、右侧围外板;11、后围外板总成;12、顶盖外板;13、维修盖板;14、吊装盖板;15、车身蒙皮;16、第一维修口;111、后围外板;112、后围内板;41、第一型材;42、第二型材;43、断面;44、第一吊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导流舱车身,用于无人驾驶商用车辆,参阅图1和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导流舱车身包括车身框架1和车身蒙皮15,车身框架1具有沿车身高度方向相对的上端和下端,上端沿驾驶方向的宽度小于下端沿驾驶方向的宽度;车身蒙皮15罩设于车身框架1的外部,且车身蒙皮15的前端面为顶部向后侧弯曲的弧面结构。
具体的,车身框架1包括底板总成2、前围总成3、左侧围总成4、右侧围总成5、后围总成6以及顶部圈梁总成7,底板总成2、前围总成3、左侧围总成4、右侧围总成5、后围总成6以及顶部圈梁总成7整体行程长方体结构。
底板总成2包括底板和多根横梁,两根横梁的一端折弯后分别设于底板的左右两侧,且两根横梁折弯的一端分别与底板前端的左右两侧连接,两根横梁未折弯的一端分别与另一根横梁的两端连接,因此三根横梁以及底板的前端形成矩形结构,同时三根横梁的内侧均通过若干根横梁与底板连接,以固定底板的其他位置。
左侧围总成4包括两根纵梁和两根横梁,两根纵梁的底端与底板总成2的左侧连接,且两根纵梁分别设于底板总成2左侧的前后位置,两根纵梁倾斜设置,以使左侧围总成4整体呈现为正梯形结构,左侧围总成4的两根横梁在纵向上间隙设置于两根纵梁之间,且横梁的两端均与纵梁固定连接。
右侧围总成5同样包括两根纵梁和两根横梁,两根纵梁的底端与底板总成2的右侧连接,且两根纵梁分别设于底板总成2右侧的前后位置,且两根纵梁倾斜设置,以使左侧围总成4整体呈现为正梯形结构,右侧围总成5的两根横梁在纵向上间隙设置于两根纵梁之间,且横梁的两端均与纵梁固定连接。
前围总成3设于底板总成2的前端,前围总成3包括长横梁、短横梁以及两根纵梁,长横梁的两端分别与左侧围总成4、右侧围总成5的纵梁固定连接,且长横梁的左右两端均设为折弯,前围总成3的纵梁两端分别与底板总成2、长横梁固定连接,且两根纵梁间隙设置,短横梁的两端分别与两根纵梁固定连接。
后围总成6包括两根纵梁和两根横梁,两根纵梁的两端分别与底板总成2、顶部圈梁总成7连接,两根横梁分别设于两根纵梁之间、纵梁与右侧围总成5之间。
顶部圈梁总成7包括一根折弯梁和一根横梁,折弯梁的两端折弯为接近四分之一圆,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折弯梁的两端固定连接,且折弯梁与横梁形成类似于矩形的结构。
车身蒙皮15包括前风窗背板8、左侧围外板9、右侧围外板10、后围外板总成11以及顶盖外板12,前风窗背板8罩设于车身框架1的前围总成3的外部,顶盖外板12固定设于前风窗背板8的顶部,且顶盖外板12为弧形结构,左侧围外板9、右侧围外板10以及后围外板111分别设于左侧围总成4、右侧围总成5以及后围总成6的外部。
由于车身框架1的左侧围总成4和右侧围总成5的整体结构为正梯形结构,因此车身框架1顶部的宽度小于底部的宽度,即当车身蒙皮15的前风窗背板8安装于前围总成3的外部后,车身蒙皮15呈现为向后倾斜的结构,与顶盖外板12连接后,车身蒙皮15的前端呈现为向后倾斜且顶部折弯的弧面结构,因此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前端面为垂直结构的无人驾驶商用车辆,本申请提供的导流舱车身可减小无人驾驶商用车辆在行驶过程中所受到的风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无人驾驶商用车辆的行驶速度。
可选的,车身框架1的各个部位也可以按照其他方式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车身框架1为全铝材质件。
具体的,现有技术中的车身框架1大多数由冲压钣金件、钢管或槽钢组成,而钣金件主要为钢板,自身重量较重,因此组装完成后车身框架1的重量也较重,行驶时会增加电池电量的消耗,降低电动汽车本来就紧张的续航里程,同时利用钣金件组装的车身框架1数量及种类较多,模具投入较大,从而导致前期开发的投入成本较高;由钢管或槽钢组装的车身框架1,其强度和刚度较高,但是同样的问题是其重量较重。
本申请提供的导流舱车身的车身框架1由多个铝型材通过拉弯后焊接而成,且铝型材均为6系铝合金挤压型材,通过铝型材组装车身框架1,可减小车身框架1的重量,进而减小无人驾驶商用车辆整车的重量,同时由于无人驾驶商用车辆在行驶过程中车辆内部无驾驶人员,因此相较于正常车辆,无人驾驶商用车辆的安全性要求较低,铝型材组装而成的车身框架1可满足强度、刚度要求。
可选的,铝型材也可以选择其他系列的铝型材。
在一些实施例中,车身蒙皮15为玻璃钢材质件。
具体的,车身蒙皮15的各个部件均由玻璃钢制成,由铝型材制成的车身框架1和由玻璃钢制成的车身蒙皮15,两者的组合可实现无人驾驶商用车辆车身外表面要求的大弧度渐变的光顺导流效果,使车身表面更为流畅,进一步减小无人驾驶商用车辆行驶过程中所受到的风阻,同时由铝型材制成车身框架1和由玻璃钢制成车身蒙皮15可减小开发模具的投入,从而降低车身试制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5和图6,车身蒙皮15包括位于车身框架1后侧的后围外板111和后围内板112,后围外板111位于后围内板112背离车身框架1的一侧;后围内板112的边缘与后围外板111贴合设置,且后围内板112的中间部位与后围外板111间隙设置。
具体的,车身蒙皮15的后围外板总成11包括后围外板111和后围内板112,后围外板111为整块的矩形板,后围内板112同样为矩形板,但后围内板112上设有多个减重孔。后围内板112的纵截面为几字型的形状,即后围内板112的边缘部位为平面,后围内板112的两个边缘中间为凸起结构,从而使后围内板112形成为几字型断面43的框架梁。
当安装后围外板总成11时,将后围内板112边缘部位的平面通过粘接的方式与后围外板111连接,在胶水未干透的状态下,通过螺栓或者其他零件将后围内板112和后围外板111进行螺纹连接。
将后围内板112设置为几字型断面43的框架梁,可增强后围外板总成11的强度和刚度,同时后围内板112上凸起结构的顶部为平面结构,因此可通过后围内板112上凸起结构的顶部平面与车身框架1的铝型材粘接,作为后围外板总成11复杂的造型面与车身框架1之间的过渡连接。
另外,后围内板112上设有多个矩形或直角梯形的减重孔,可在增强后围外板总成11的强度和刚度的同时,减小后围外板总成11的重量,可选的,减重孔也可以设置为圆形或者其他形状。
在一些实施例中,后围外板111设有第一维修口16,后围内板112设有第二维修口,第一维修口16与第二维修口对应设置。
具体的,后围内板112的中下部位设有第二维修口,后围外板111的中下部为设有第一维修口16,第一维修口16为梯形形状,第二维修口同样为梯形形状,同时车身框架1后围总成6的两根纵梁倾斜设置,并与底部总成、顶部圈梁总成7形成梯形结构,设于两根纵梁之间的横梁靠近顶部圈梁总成7设置,为后围总成6的中下部留出空间。
第一维修口16、第二维修口以及后围总成6的中下部对应设置,即当车身框架1和车身蒙皮15组装完成后,第一维修口16、第二维修口以及后围总成6的中下部重合。
通过在后围外板111设置第一维修口16,在后围内板112设置第二维修口,以及在车身框架1的后围总成6的中下部留出空间,可使工作人员通过第一维修口16、第二维修口以及车身框架1后围总成6的中下部进入车身内部进行维修,从而提高无人驾驶商用车辆的安全性能以及提高无人驾驶商用车辆的使用寿命。
可选的,第一维修口16和第二维修口的形状可以不同。
可选的,第一维修口16、第二维修口以及车身框架1后围总成6的中下部也可以为不同的形状。
可选的,第一维修口16、第二维修口以及车身框架1后围总成6的中下部也可以不重合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4,第一维修口16的外部设有维修盖板13,维修盖板13与后围外板111可拆卸连接。
具体的,第一维修口16的外部设有梯形的维修盖板13,且维修盖板13与后围外板总成11通过螺栓连接,当工作人员需要对车身内部的零部件进行维修或更换时,将螺栓取下即可将维修盖板13取下,从而使工作人员穿过第一维修口16、第二维修口以及车身框架1后围总成6的中下部进入车身内部;当工作人员对车身内部的零部件维修完成或更换完成后,通过螺栓再将维修盖板13安装固定于后围外板总成11上即可。
通过设置维修盖板13,可避免外部的杂质从第一维修口16、第二维修口以及车身框架1后围总成6的中下部进入车身内部,导致对车身内部的零部件造成损坏,同时将维修盖板13和后围外板总成11通过螺栓连接,连接稳定且结构简单,可减小生产成本。
可选的,也可以将维修盖板13和后围外板总成11通过卡扣件或者其他方式连接。
可选的,维修盖板13也可以设置为其他形状。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2,车身框架1包括相交设置的第一型材41和第二型材42,第一型材41的端部设有断面43;
第二型材42的外表面与断面43贴合设置,以将第二型材42支撑于断面43上。
具体的,组装车身框架1的铝型材均为截面为矩形的铝型材,且车身框架1中T字型连接部位均由第一型材41和第二型材42连接而成,第一型材41为纵梁,第二型材42为横梁。
安装时,第一型材41与第二型材42连接的端部设有L型的断面43,第二型材42横向支撑于断面43处,且第二型材42的两个连接面与第一型材41L型断面43的两个连接面贴合,并将第二型材42的两个连接面与断面43的两个连接面接触焊接,从而形成T字型的框架结构。
通过在第一型材41的端部设置L型断面43与第二型材42连接,可使第一型材41和第二型材42在两个方向互相支撑,同时可保证焊接接头位置铝型材和焊缝同时受力,减小焊缝的受力大小,另外可增长焊缝的长度,从而提高焊缝的强度。
可选的,组装车身框架1的铝型材也可以为圆形或者其他形状的铝型材,同时可根据使用的铝型材的外形设置不同形状的断面43。
可选的,也可以第一型材41和第二型材42均为横梁。
在一些实施例中,车身蒙皮15与车身框架1粘接,且车身蒙皮15与车身框架1之间通过螺纹紧固件固定。
具体的,安装时,将车身蒙皮15前风窗背板8的后端面与车身框架1前围总成3的前端面粘接,将车身蒙皮15左侧围外板9的内端面与车身框架1左侧围总成4的外端面粘接,将车身蒙皮15右侧围外板10的内端面与车身框架1右侧围总成5的外端面粘接,将后围外板总成11的内端面与车身框架1后围总成6的外端面粘接,将车身蒙皮15顶盖外板12的内端面与车身框架1顶部圈梁总成7的外端面粘接;在粘接胶固化之前通过螺栓将前风窗背板8与前围总成3、左侧围外板9与左侧围总成4、右侧围外板10与右侧围总成5、后围外板总成11与后围总成6、顶盖外板12与顶部圈梁总成7连接。
将车身蒙皮15的各个部位与车身框架1的各个部分通过粘接和螺纹的方式连接,可通过螺纹连接提高车身蒙皮15和车身框架1的连接强度,保证在粘接胶固化前车身蒙皮15的各个部位和车身框架1的各个部位不变形移动,从而提升组装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7,车身框架1在长度方向上的两侧设有第一吊装孔44,车身蒙皮15在长度方向上的两侧设有第二吊装孔,第一吊装孔44与第二吊装孔对应设置。
具体的,车身框架1左侧围总成4的一根横梁外侧设置有两个第一吊装孔44,车身框架1右侧围总成5的一根横梁外侧设置由两个第一吊装孔44,车身蒙皮15左侧围外板9设置有一个第二吊装孔,车身蒙皮15右侧围外板10设置有一个第二吊装孔,第二吊装孔的大小比第一吊装孔44的大小大,且左侧围外板9的一个第二吊装孔对应左侧围总成4的两个第一吊装孔44设置,右侧围外板10的一个第二吊装孔对应右侧围总成5的两个第一吊装孔44设置。
通过设置第一吊装孔44和第二吊装孔,可便于吊装车身,并将车身整体往底盘上装配,同时第二吊装孔处设有吊装盖板14,通过卡接的方式与左侧围外板9、右侧围外板10连接,在保证车身美观性的同时,便于吊装时的拆卸。
可选的,也可以在左侧围外板9和右侧围外板10设置两个与第一吊装孔44大小一致的第二吊装孔。
可选的,吊装盖板14也可以通过螺栓或者其他方式与左侧围外板9、右侧围外板10连接。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车身,用于无人驾驶商用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包括:
车身框架(1),所述车身框架(1)具有沿车身高度方向相对的上端和下端,所述上端沿驾驶方向的宽度小于所述下端沿驾驶方向的宽度;
车身蒙皮(15),所述车身蒙皮(15)罩设于所述车身框架(1)的外部,且所述车身蒙皮(15)的前端面为顶部向后侧弯曲的弧面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框架(1)为全铝材质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蒙皮(15)为玻璃钢材质件。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蒙皮(15)包括位于所述车身框架(1)后侧的后围外板(111)和后围内板(112),所述后围外板(111)位于所述后围内板(112)背离所述车身框架(1)的一侧;所述后围内板(112)的边缘与所述后围外板(111)贴合设置,且所述后围内板(112)的中间部位与所述后围外板(111)间隙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围外板(111)设有第一维修口(16),所述后围内板(112)设有第二维修口,所述第一维修口(16)与所述第二维修口对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维修口(16)的外部设有维修盖板(13),所述维修盖板(13)与所述后围外板(111)可拆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框架(1)包括相交设置的第一型材(41)和第二型材(42),所述第一型材(41)的端部设有断面(43);
所述第二型材(42)的外表面与所述断面(43)贴合设置,以将所述第二型材(42)支撑于所述断面(43)上。
8.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蒙皮(15)与所述车身框架(1)粘接,且所述车身蒙皮(15)与所述车身框架(1)之间通过螺纹紧固件固定。
9.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框架(1)在长度方向上的两侧设有第一吊装孔(44),所述车身蒙皮(15)在长度方向上的两侧设有第二吊装孔,所述第一吊装孔(44)与所述第二吊装孔对应设置。
10.一种无人驾驶商用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车身。
CN202211228828.3A 2022-10-08 2022-10-08 车身及无人驾驶商用车辆 Pending CN11543207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228828.3A CN115432077A (zh) 2022-10-08 2022-10-08 车身及无人驾驶商用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228828.3A CN115432077A (zh) 2022-10-08 2022-10-08 车身及无人驾驶商用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32077A true CN115432077A (zh) 2022-12-06

Family

ID=842512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228828.3A Pending CN115432077A (zh) 2022-10-08 2022-10-08 车身及无人驾驶商用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432077A (zh)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93618B1 (en) * 1998-10-15 2001-09-25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Pillar joint structure for automotive vehicle
CN203902678U (zh) * 2014-06-18 2014-10-29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商用车驾驶室后围
CN108189911A (zh) * 2017-12-01 2018-06-22 苏州奥杰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车身骨架结构及具有该车身骨架结构的汽车
CN109131566A (zh) * 2018-09-11 2019-01-04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横梁与纵梁的搭接结构及横、纵梁的焊接方法
CN210133188U (zh) * 2019-06-24 2020-03-10 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白车身及中型商用车
CN210139907U (zh) * 2018-11-20 2020-03-13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卡车、车身及其车身骨架
EP3626497A2 (de) * 2018-08-30 2020-03-25 MAN Truck & Bus SE Modular aufgebautes nutzfahrzeug
CN111348108A (zh) * 2020-03-31 2020-06-30 湖南行必达网联科技有限公司 后围系统及商用车
CN211729073U (zh) * 2019-12-30 2020-10-23 金龙联合汽车工业(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可翻转式无人驾驶车控制元件安装平台
CN112124435A (zh) * 2020-09-30 2020-12-25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一种带导水功能的商用车驾驶室后围顶盖连接结构
CN112537375A (zh) * 2020-12-22 2021-03-23 安徽华菱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卡车及其驾驶室白车身结构
CN113682385A (zh) * 2021-08-16 2021-11-23 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 驾驶室及车辆
CN216833940U (zh) * 2022-03-11 2022-06-28 东风小康汽车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 一种后围内板总成结构及汽车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93618B1 (en) * 1998-10-15 2001-09-25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Pillar joint structure for automotive vehicle
CN203902678U (zh) * 2014-06-18 2014-10-29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商用车驾驶室后围
CN108189911A (zh) * 2017-12-01 2018-06-22 苏州奥杰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车身骨架结构及具有该车身骨架结构的汽车
EP3626497A2 (de) * 2018-08-30 2020-03-25 MAN Truck & Bus SE Modular aufgebautes nutzfahrzeug
CN109131566A (zh) * 2018-09-11 2019-01-04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横梁与纵梁的搭接结构及横、纵梁的焊接方法
CN210139907U (zh) * 2018-11-20 2020-03-13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卡车、车身及其车身骨架
CN210133188U (zh) * 2019-06-24 2020-03-10 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白车身及中型商用车
CN211729073U (zh) * 2019-12-30 2020-10-23 金龙联合汽车工业(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可翻转式无人驾驶车控制元件安装平台
CN111348108A (zh) * 2020-03-31 2020-06-30 湖南行必达网联科技有限公司 后围系统及商用车
CN112124435A (zh) * 2020-09-30 2020-12-25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一种带导水功能的商用车驾驶室后围顶盖连接结构
CN112537375A (zh) * 2020-12-22 2021-03-23 安徽华菱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卡车及其驾驶室白车身结构
CN113682385A (zh) * 2021-08-16 2021-11-23 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 驾驶室及车辆
CN216833940U (zh) * 2022-03-11 2022-06-28 东风小康汽车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 一种后围内板总成结构及汽车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987140B (zh) 汽车车架
CN111284566B (zh) 前地板结构及汽车
CN106143626A (zh) 电动汽车前部下方车身结构
CN106143646A (zh) 电动汽车车身下部结构
CN114261268B (zh) 一种新能源车车身与电池包集成结构
JP2020172245A (ja) 車両用センターフロア構造
US11440593B2 (en) Vehicle body lower structure
CN106005013A (zh) 电动汽车前挡板下横梁
CN205706136U (zh) 动力电池安装纵梁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15432077A (zh) 车身及无人驾驶商用车辆
CN212085102U (zh) 一种分离式水冷板的电池箱
CN210793364U (zh) 一种汽车后座椅安装横梁
CN211731585U (zh) 一种前围板加强结构
CN103847794A (zh) 一种车架后部结构
CN209776577U (zh) 一种汽车门槛加强板结构
CN220199431U (zh) 一种加强横梁总成、前地板总成及汽车
CN217672828U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219115582U (zh) 一种车体以及车辆
CN219948369U (zh) 用于车辆的侧围上接头和车辆
CN217575365U (zh) 汽车车身与汽车
CN218806123U (zh) 前纵梁结构及汽车
CN217835768U (zh) 门槛加强梁及门槛梁
CN220535773U (zh) 用于车辆的前横梁安装结构和车辆
CN219904034U (zh) 用于车辆的电池安装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20465620U (zh) 门槛梁结构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