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427262A - 车载系统 - Google Patents

车载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427262A
CN115427262A CN202080099709.5A CN202080099709A CN115427262A CN 115427262 A CN115427262 A CN 115427262A CN 202080099709 A CN202080099709 A CN 202080099709A CN 115427262 A CN115427262 A CN 1154272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rate wiring
connector
vehicle
wiring
coated c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9970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片山昌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4272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2726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B60R16/023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for transmission of signals between vehicle parts or subsyst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1/00Communication cables or conductors
    • H01B11/02Cables with twisted pairs or qua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rrangements For Transmission Of Measured Signals (AREA)
  • Radar Systems Or Details Thereof (AREA)
  • Structure Of Printed Boar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车载系统(100)包括:第1车载装置,其具有第1电信号传输部(102)、第1基板布线(103)和第1连接器(104);第2车载装置,其具有第2电信号传输部(202)、第2基板布线(203)、第3基板布线(204)、第2连接器(205)和第3连接器(206);第3车载装置,其具有第3电信号传输部(302)、第4基板布线(303)、第5基板布线(304)和第4连接器(305);第1绝缘包覆电缆,其将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相连接;及第2绝缘包覆电缆,其将第3连接器和第4连接器相连接,若连接第1绝缘包覆电缆,则第1基板布线与第3基板布线导通,若连接第2绝缘包覆电缆,则第2基板布线与第5基板布线导通,并且第3基板布线与第4基板布线导通。

Description

车载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载系统。
背景技术
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那样,开发了利用周边监视装置用ECU(ElectronicControl Unit:电子控制单元)来处理多个雷达装置(车载装置)的车辆用周边监视装置。在这样的车辆用周边监视装置中,若使车载装置的处理高性能化,则向周边监视装置用ECU的通信量增加,通信速度需要提高。因此,多个雷达装置与周边监视装置用ECU需要进行一对一通信,随着通信所需的电缆根数的增加,在车辆用周边监视装置中电缆重量会增加。
此外,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一种车辆控制系统,其采用如下构造:配置一次汇总信号的装置,并从该装置传输信号。根据具有这种结构的车辆控制系统,通过设为1组信号线和1组电源线,从而能削减电缆的重量。然而,上述示例那样的结构中,需要另外汇总信号的装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8-15238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3-32091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具备多个车载装置的车载系统中的问题而完成的。即,在具备多个车载装置的车载系统中,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载系统,不使用将信号汇总的其它装置,而是通过汇集将车载装置之间连接的电缆,从而能降低电缆重量。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申请所涉及的车载系统的特征在于,包括:
第1车载装置,该第1车载装置具有第1电信号传输部、第1基板布线和第1连接器,所述第1基板布线将所述第1电信号传输部和所述第1连接器相连接;
第2车载装置,该第2车载装置具有第2电信号传输部、第2基板布线、第3基板布线、第2连接器和第3连接器,所述第2基板布线将所述第2电信号传输部和所述第3连接器相连接,并且所述第3基板布线将所述第2连接器和所述第3连接器相连接;
第3车载装置,该第3车载装置具有第3电信号传输部、第4基板布线、第5基板布线和第4连接器,所述第4基板布线将所述第3电信号传输部和所述第4连接器相连接,并且所述第5基板布线将所述第3电信号传输部和所述第4连接器相连接;
第1绝缘包覆电缆,该第1绝缘包覆电缆将所述第1连接器和所述第2连接器相连接;以及
第2绝缘包覆电缆,该第2绝缘包覆电缆将所述第3连接器和所述第4连接器相连接,
若所述第1绝缘包覆电缆连接到所述第1连接器和所述第2连接器,则所述第1基板布线与所述第3基板布线导通,
若所述第2绝缘包覆电缆连接到所述第3连接器和所述第4连接器,则所述第2基板布线与所述第5基板布线导通,并且所述第3基板布线与所述第4基板布线导通。
发明效果
本申请所涉及的车载系统的特征在于,包括:
第1车载装置,该第1车载装置具有第1电信号传输部、第1基板布线和第1连接器,所述第1基板布线将所述第1电信号传输部和所述第1连接器相连接;
第2车载装置,该第2车载装置具有第2电信号传输部、第2基板布线、第3基板布线、第2连接器和第3连接器,所述第2基板布线将所述第2电信号传输部和所述第3连接器相连接,并且所述第3基板布线将所述第2连接器和所述第3连接器相连接;
第3车载装置,该第3车载装置具有第3电信号传输部、第4基板布线、第5基板布线和第4连接器,所述第4基板布线将所述第3电信号传输部和所述第4连接器相连接,并且所述第5基板布线将所述第3电信号传输部和所述第4连接器相连接;
第1绝缘包覆电缆,该第1绝缘包覆电缆将所述第1连接器和所述第2连接器相连接;以及
第2绝缘包覆电缆,该第2绝缘包覆电缆将所述第3连接器和所述第4连接器相连接,
若所述第1绝缘包覆电缆连接到所述第1连接器和所述第2连接器,则所述第1基板布线与所述第3基板布线导通,
若所述第2绝缘包覆电缆连接到所述第3连接器和所述第4连接器,则所述第2基板布线与所述第5基板布线导通,并且所述第3基板布线与所述第4基板布线导通。由此能提供一种车载系统,不使用将信号汇总的其它装置,而是通过汇集将车载装置之间连接的电缆,从而能降低电缆重量。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车载装置系统与车辆的配置关系的图。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车载系统的结构图。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绝缘包覆电缆40的内部构造的剖视图。
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绝缘包覆电缆50的内部构造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车载装置系统与车辆的配置关系的图。
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车载系统的结构图。
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绝缘包覆电缆60的内部构造的剖视图。
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绝缘包覆电缆70的内部构造的剖视图。
图9是示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载装置系统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载系统进行说明。另外,在各图中,对同一或同样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所对应的各结构部的尺寸、比例尺分别独立。例如在改变了结构的一部分的剖视图之间,在图示出未改变的同一构成部分时,有时同一构成部分的尺寸、比例尺不同。另外,车载系统实际上还包括多个构件,但为了简化说明,仅记载了说明所必需的部分,而省略了其它部分。
实施方式1.
以下,基于附图对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车载系统进行说明。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车载系统的结构的配置图。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载系统100搭载于车辆1。车载系统100由传感器装置10(第1车载装置)、传感器装置20(第2车载装置)、处理装置30(第3车载装置)、绝缘包覆电缆40(第1绝缘包覆电缆)、绝缘包覆电缆50(第2绝缘包覆电缆)等构成。
传感器装置10(第1车载装置)和传感器装置20(第2车载装置)安装于车辆1,它们都是用于检测车辆1周围的物体的传感器。例如,传感器装置10(第1车载装置)和传感器装置20(第2车载装置)是毫米波雷达装置,并且是用于利用到所输出的毫米波的反射波返回为止的时间、反射波的角度以及频率变化来检测物体(障碍物)的距离、方位、速度的装置。
传感器装置10(第1车载装置)例如设置在车辆1的前格栅1a的背面,主要用于监视本车辆的前方所存在的障碍物。另外,前格栅1a意味着前面的网,本车辆的行进方向面(前面)的中央部分被这样称呼。这里的障碍物包含前方车辆(行驶在本车辆的前方的车辆,与本车辆在同一车道沿同方向行驶的车辆)。传感器装置20(第2车载装置)例如设置在车辆1的前保险杠1b的单侧侧部(例如左侧侧部)所形成的孔部中,主要用于监视从侧方进入本车辆的前方的障碍物(例如,插队车辆、行人、自行车等)。
处理装置30(第3车载装置)例如设置在车辆1的室内,是以中央处理装置为中心并经由总线将读取专用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等互相连接的计算机单元,此外还包括I/O端口、计时器、计数器等。在处理装置30(第3车载装置)的读取专用存储器中存储有中央处理装置所执行的程序和数据。
处理装置30(第3车载装置)进行传感器装置10(第1车载装置)和传感器装置20(第2车载装置)的输出控制和导通关断控制,并且接收传感器装置10(第1车载装置)和传感器装置20(第2车载装置)的输出。处理装置30(第3车载装置)根据传感器装置10(第1车载装置)和传感器装置20(第2车载装置)的输出来判断障碍物是否存在,在判断为障碍物存在的情况下,经由多重通信线等,向其它电子控制单元输出障碍物的位置和相对速度。
绝缘包覆电缆40(第1绝缘包覆电缆)例如是STP(Shielded Twisted Pair:屏蔽双绞线)电缆等使用了双芯绞合线(第1双芯绞合线)的绝缘包覆电缆,是用于连接传感器装置10(第1车载装置)和传感器装置20(第2车载装置)的屏蔽电缆。绝缘包覆电缆50(第2绝缘包覆电缆)例如是STQ(Shielded Twisted Quad:屏蔽绞合四芯)电缆等使用了2组双芯绞合线(第2双芯绞合线和第3双芯绞合线)的绝缘包覆电缆,是用于连接传感器装置20(第2车载装置)和处理装置30(第3车载装置)的屏蔽电缆。在车辆1的引擎盖的中央配置有发动机。
传感器装置10(第1车载装置)与处理装置30(第3车载装置)之间的布线需要避开引擎盖中央的发动机来进行布线,因此,一次使用绝缘包覆电缆40(第1绝缘包覆电缆)连接到传感器装置20(第2车载装置)之后,经由引擎盖的端部利用绝缘包覆电缆50(第2绝缘包覆电缆)布线到处理装置30(第3车载装置)。传感器装置20(第2车载装置)与处理装置30(第3车载装置)之间的布线通过绝缘包覆电缆50(第2绝缘包覆电缆)从传感器装置20(第2车载装置)经由引擎盖的端部布线到处理装置30(第3车载装置)。
图2中,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载系统100的结构图。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传感器装置10(第1车载装置)由传感器部101(第1传感器部)、电信号传输部102(第1电信号传输部)、基板布线103(第1基板布线)和连接器104(第1连接器)等所构成。传感器部101(第1传感器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毫米波雷达装置,但除了毫米波雷达装置以外,也可以考虑激光雷达、红外雷达、摄像头装置等。电信号传输部102(第1电信号传输部)进行用于将通过基板布线相连接的传感器101所检测到的物体(障碍物)的距离、方位、速度传输到处理装置30(第3车载装置)的通信。
基板布线103(第1基板布线)是基板上的布线,且被设置为将电信号传输部102和连接器104相连接,以经由绝缘包覆电缆40、传感器装置20(车载装置20)、绝缘包覆电缆50来传输电信号传输部102与处理装置30(第3车载装置)之间的电信号。例如,基板布线103使用差分阻抗为100Ω的差分微带线、差分带线、共面线。连接器104(第1连接器)例如是安装在传感器装置10(第1车载装置)的基板上的二极的连接器,以与具有差分信号线401、差分信号线402的绝缘包覆电缆40相匹配。
传感器装置20(第2车载装置)由传感器部201(第2传感器部)、电信号传输部202(第2电信号传输部)、基板布线203(第2基板布线)、基板布线204(第3基板布线)、连接器205(第2连接器)、连接器206(第3连接器)等所构成。传感器部201(第2传感器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毫米波雷达装置,但除了毫米波雷达装置以外,也可以考虑激光雷达、红外雷达、摄像头装置等。电信号传输部202(第2电信号传输部)进行用于将通过基板布线相连接的传感器201所检测到的物体(障碍物)的距离、方位、速度传输到处理装置30(第3车载装置)的通信。
基板布线203(第2基板布线)是基板上的布线,设置为将电信号传输部202和连接器206相连接,以经由绝缘包覆电缆50来传输电信号传输部202与处理装置30(第3车载装置)之间的电信号。例如,基板布线203使用差分阻抗为100Ω的差分微带线、差分带线、共面线。设置连接器205(第2连接器),以经由绝缘包覆电缆40、传感器装置20(第2车载装置)、绝缘包覆电缆50来传输传感器装置10(第1车载装置)与处理装置30(第3车载装置)之间的电信号。
基板布线204(第3基板布线)是基板上的布线,设置为将连接器205和连接器206连接。例如,基板布线204使用差分阻抗为100Ω的差分微带线、差分带线、共面线。连接器205(第2连接器)例如是安装在传感器装置20(第2车载装置)的基板上的二极的连接器,以与绝缘包覆电缆40相匹配。连接器206(第3连接器)例如是安装在传感器装置20(第2车载装置)的基板上的四极的连接器,以与具有差分信号线501、差分信号线502、差分信号线503和差分信号线504的绝缘包覆电缆50相匹配。
处理装置30(第3车载装置)由处理部301、电信号传输部302(第3电信号传输部)、基板布线303(第4基板布线)、基板布线304(第5基板布线)、连接器305(第4连接器)等构成。处理装置301经由通过基板布线相连接的电信号传输部302来进行传感器装置10(第1车载装置)和传感器装置20(第2车载装置)的输出控制和导通关断控制,并且从传感器装置10(第1车载装置)和传感器装置20(第2车载装置)来接收输出。处理部301基于从传感器装置10(第1车载装置)和传感器装置20(第2车载装置)接收到的输出,来判断障碍物是否存在。处理部301在判断为障碍物存在的情况下,经由多重通信线等,向其它电子控制单元输出障碍物的位置和相对速度。
电信号传输部302(第3电信号传输部)与传感器装置10(第1车载装置)和传感器装置20(第2车载装置)进行通信。基板布线303(第4基板布线)是基板上的布线,且被设置为将电信号传输部302和连接器305相连接,以经由绝缘包覆电缆50、传感器装置20(第二车载装置)、绝缘包覆电缆40来传输电信号传输部302与传感器装置10(第1车载装置)之间的电信号。例如,基板布线303使用差分阻抗为100Ω的差分微带线、差分带线、共面线。
基板布线304(第5基板布线)是基板上的布线,且被设置为将电信号传输部302和连接器305相连接,以经由绝缘包覆电缆50来传输电信号传输部302与传感器装置20(第2车载装置)之间的电信号。例如,基板布线304使用差分阻抗为100Ω的差分微带线、差分带线、共面线。连接器305(第4连接器)例如是安装在处理装置30(第3车载装置)的基板上的四极的连接器,以与绝缘包覆电缆50相匹配。另外,基板布线在图中用单线来表示,但实际上是由2根导线构成的成对布线。
图3示出了绝缘包覆电缆40(第1绝缘包覆电缆)的剖视图。在绝缘包覆电缆40中,差分信号线401和差分信号线402分别在被绝缘层403和绝缘层404覆盖的状态下捆绑在一起,以形成双芯绞合线(第1双芯绞合线)。绝缘包覆电缆40构成为在该双芯绞合线(第1双芯绞合线)的周围依次覆盖有导体膜405(第1导体膜)、绝缘保护膜406。另外,导体膜405(第1导体膜)中使用屏蔽用的聚酯膜、铝箔胶带等规定的导体膜。绝缘包覆电缆40的一端与连接器104相结合,另一端与连接器205相结合。
图4示出了绝缘包覆电缆50(第2绝缘包覆电缆)的剖视图。绝缘包覆电缆50构成为在2组双芯绞合线(第2双芯绞合线和第3双芯绞合线)的周围依次覆盖有导体膜509(第2导体膜)、绝缘保护膜510。另外,导体膜509(第2导体膜)中使用屏蔽用的聚酯膜、铝箔胶带等规定的导体膜。在第1组双芯绞合线(第2双芯绞合线)中,差分信号线501和差分信号线502分别在被绝缘层505和绝缘层506覆盖的状态下捆绑在一起,以形成双芯绞合线。在第2组双芯绞合线(第3双芯绞合线)中,差分信号线503和差分信号线504分别在被绝缘层507和绝缘层508覆盖的状态下捆绑在一起,以形成双芯绞合线。绝缘包覆电缆50的一端与连接器206相结合,另一端与连接器305相结合。
用于在传感器装置10(第1车载装置)的电信号传输部102与处理装置30(第3车载装置)的电信号传输部302之间进行通信的电信号在基板布线103→连接器104→差分信号线401和差分信号线402→连接器205→基板布线204→连接器206→差分信号线503和差分信号线504→连接器305→基板布线303的路径中传输。用于在传感器装置20(第2车载装置)的电信号传输部202与处理装置30(第3车载装置)的电信号传输部302之间进行通信的电信号在基板布线203→连接器206→差分信号线501和差分信号线502→连接器305→基板布线304的路径中传输。
本实施方式中,传感器装置20(第2车载装置)配置在处理装置30(第3车载装置)与传感器装置10(第1车载装置)的布置路径上。绝缘包覆电缆40在前格栅1a的背面,用于传感器装置20(第2车载装置)与传感器装置10(第1车载装置)之间的连接。绝缘包覆电缆50通过发动机舱的左侧侧部从副驾驶座脚下布置到仪表板,用于传感器装置20(第2车载装置)与处理装置30(第3车载装置)之间的连接。
本实施方式中,在传感器装置20(第2车载装置)中使绝缘包覆电缆的导体膜与绝缘保护膜共通化。传感器装置20(第2车载装置)中,利用1根绝缘包覆电缆与传感器装置10和处理装置30进行布线,因此,能削减绝缘包覆电缆的重量。作为一个示例,若将差分信号线+绝缘层的直径设为r,将导体膜+绝缘保护膜的厚度设为d,则绝缘包覆电缆40的截面积(导体膜+绝缘保护膜)成为πd(d+2r)。同样地,绝缘包覆电缆50的截面积(导体膜+绝缘保护膜)成为πd{d+(√2+1)r}。
根据背景技术(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车辆用周边监视装置,多个雷达装置与电子控制单元进行一对一通信,因此,因电缆根数的增加而引起的电缆重量的削减成为问题。因此,比较例假设了如下车辆:传感器装置10(第1车载装置)、传感器装置20(第2车载装置)、处理装置30(第3车载装置)的配置不变,但从传感器装置20(第2车载装置)附近到处理装置30(第3车载装置)为止利用2根绝缘包覆电缆来进行布线。该比较例所涉及的车辆中,绝缘包覆电缆40需要两根。因此,比较例的绝缘包覆电缆50的截面积(导体膜+绝缘保护膜)成为2πd(d+2r)。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绝缘包覆电缆(导体膜+绝缘保护膜)中,成为比较例的{d+(√2+1)r}/(2d+4r)的重量,因此,能削减绝缘包覆电缆的重量。用具体的数字来说,能削减约50%~60%的重量。此外,传感器装置20(第2车载装置)中仅设有连接器和基板布线,因此,与搭载背景技术(专利文献2)中所记载的汇集信号的装置的情况相比,能抑制成本增加。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载系统在利用电子控制单元处理多个传感器的信号的系统中,将多个传感器的电信号汇集到1个传感器中,之后将传输各自的电信号的布线包含在1根电缆中,并与电子控制单元进行通信。所汇集的传感器中,经由基板布线和连接器将多个传感器的电信号传输到电缆。通过采用这种结构,从而能将传输多个传感器的电信号的布线包含在1根电缆中,因此能削减包覆的重量。此外,在所汇集的传感器的内部,仅通过基板布线来连接多个连接器之间,因此能抑制成本增加。
因此,本申请所涉及的车载系统的特征在于,包括:
第1车载装置,该第1车载装置具有第1电信号传输部、第1基板布线和第1连接器,所述第1基板布线将所述第1电信号传输部和所述第1连接器相连接;
第2车载装置,该第2车载装置具有第2电信号传输部、第2基板布线、第3基板布线、第2连接器和第3连接器,所述第2基板布线将所述第2电信号传输部和所述第3连接器相连接,并且所述第3基板布线将所述第2连接器和所述第3连接器相连接;
第3车载装置,该第3车载装置具有第3电信号传输部、第4基板布线、第5基板布线和第4连接器,所述第4基板布线将所述第3电信号传输部和所述第4连接器相连接,并且所述第5基板布线将所述第3电信号传输部和所述第4连接器相连接;
第1绝缘包覆电缆,该第1绝缘包覆电缆将所述第1连接器和所述第2连接器相连接;以及
第2绝缘包覆电缆,该第2绝缘包覆电缆将所述第3连接器和所述第4连接器相连接,
若所述第1绝缘包覆电缆连接到所述第1连接器和所述第2连接器,则所述第1基板布线与所述第3基板布线导通,
若所述第2绝缘包覆电缆连接到所述第3连接器和所述第4连接器,则所述第2基板布线与所述第5基板布线导通,并且所述第3基板布线与所述第4基板布线导通。
此外,本申请所涉及的车载系统的特征在于,所述第1绝缘包覆电缆具有第1导体膜,该第1导体部覆盖连接所述第1基板布线和所述第2基板布线的第1双芯绞合线,所述第2绝缘包覆电缆具有第2导体膜,该第2导体膜覆盖连接所述第2基板布线和所述第5基板布线的第2双芯绞合线、以及连接所述第3基板布线和所述第4基板布线的第3双芯绞合线。
此外,本申请所涉及的车载系统的特征在于,所述第1车载装置具有与所述第1电信号传输部相连接的第1传感器部,所述第2车载装置具有与所述第2电信号传输部相连接的第2传感器部,所述第3车载装置具有与所述第3电信号传输部相连接的处理部。此外,本申请所涉及的车载系统的特征在于,所述第1车载装置配置在车辆的前格栅的背面,所述第2车载装置配置在车辆的前保险杠的单侧侧部,所述第3车载装置配置在车辆的室内。
实施方式2.
以下,基于附图对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车载系统进行说明。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车载系统中,传感器装置10、传感器装置20和处理装置30分别具备电源部,因此,绝缘包覆电缆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车载系统100不同。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2中的车载系统的结构的配置图。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载系统100搭载于车辆1。车载系统100由传感器装置10(第1车载装置)、传感器装置20(第2车载装置)、处理装置30(第3车载装置)、绝缘包覆电缆60(第1绝缘包覆电缆)、绝缘包覆电缆70(第2绝缘包覆电缆)等构成。
传感器装置10(第1车载装置)和传感器装置20(第2车载装置)安装于车辆1,它们都是用于检测车辆1周围的物体的传感器。例如,传感器装置10(第1车载装置)和传感器装置20(第2车载装置)是毫米波雷达装置,并且是用于利用到所输出的毫米波的反射波返回为止的时间、反射波的角度以及频率变化来检测物体(障碍物)的距离、方位、速度的装置。
传感器装置10(第1车载装置)例如设置在车辆1的前格栅1a的背面,主要用于监视本车辆的前方所存在的障碍物。另外,前格栅1a意味着前面的网,本车辆的行进方向面(前脸)的中央部分这样称呼。这里的障碍物包含前方车辆(行驶在本车辆的前方的车辆,与本车辆在同一车道沿同方向行驶的车辆)。传感器装置20(第2车载装置)例如设置在车辆1的前保险杠1b的单侧侧部(例如左侧侧部)所形成的孔部中,主要用于监视从侧方进入本车辆的前方的障碍物(例如,插队车辆、行人、自行车等)。
处理装置30(第3车载装置)例如设置在车辆1的室内,是以中央处理装置为中心并经由总线将读取专用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等互相连接的计算机单元,此外还包括I/O端口、计时器、计数器等。在处理装置30(第3车载装置)的读取专用存储器中存储有中央处理装置所执行的程序和数据。
处理装置30(第3车载装置)进行传感器装置10(第1车载装置)和传感器装置20(第2车载装置)的输出控制和导通关断控制,并且接收传感器装置10(第1车载装置)和传感器装置20(第2车载装置)的输出。处理装置30(第3车载装置)根据传感器装置10(第1车载装置)和传感器装置20(第2车载装置)的输出来判断障碍物是否存在,在判断为障碍物存在的情况下,经由多重通信线等,向其它电子控制单元输出障碍物的位置和相对速度。
绝缘包覆电缆60(第1绝缘包覆电缆)是用于连接传感器装置10(第1车载装置)和传感器装置20(第2车载装置)的屏蔽电缆。绝缘包覆电缆70(第2绝缘包覆电缆)是用于连接传感器装置20(第2车载装置)和处理装置30(第3车载装置)的屏蔽电缆。在车辆1的引擎盖的中央配置有发动机。
传感器装置10(第1车载装置)与处理装置30(第3车载装置)之间的布线需要避开引擎盖中央的发动机来进行布线,因此,一次使用绝缘包覆电缆60(第1绝缘包覆电缆)连接到传感器装置20(第2车载装置)之后,经由引擎盖的端部利用绝缘包覆电缆70(第2绝缘包覆电缆)布线到处理装置30(第3车载装置)。传感器装置20(第2车载装置)与处理装置30(第3车载装置)之间的布线通过绝缘包覆电缆70(第2绝缘包覆电缆)从传感器装置20经由引擎盖的端部布线到处理装置30(第3车载装置)。
图6中,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载系统100的结构图。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传感器装置10(第1车载装置)由传感器部101(第1传感器部)、电信号传输部102(第1电信号传输部)、基板布线103(第1基板布线)、电源部105(第1电源部)、基板布线106(第6基板布线)和连接器107(第1连接器)等所构成。传感器部101(第1传感器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毫米波雷达装置,但除了毫米波雷达装置以外,也可以考虑激光雷达、红外雷达、摄像头装置等。电信号传输部102(第1电信号传输部)进行用于将通过基板布线相连接的传感器101所检测到的物体(障碍物)的距离、方位、速度传输到处理装置30(第3车载装置)的通信。
电源部105(第1电源部)将从处理装置30(第3车载装置)提供的电源转换成在传感器装置10(第1车载装置)的内部使用的电压。基板布线103(第1基板布线)是基板上的布线,且被设置为将电信号传输部102和连接器107相连接,以经由绝缘包覆电缆60、传感器装置20(车载装置20)、绝缘包覆电缆70来传输电信号传输部102与处理装置30(第3车载装置)之间的电信号。例如,基板布线103使用差分阻抗为100Ω的差分微带线、差分带线、共面线。
设置连接器107(第1连接器),以经由绝缘包覆电缆60、传感器装置20(第2车载装置)、绝缘包覆电缆70来传输传感器装置10(第1车载装置)与处理装置30(第3车载装置)之间的电信号。基板布线106(第6基板布线)是基板上的布线,且被设置为将电源部105和连接器107连接。连接器107例如是安装在传感器装置10(第1车载装置)的基板上的四极的连接器,以与具有差分信号线601、差分信号线602、差分信号线603和差分信号线604的绝缘包覆电缆60相匹配。
传感器装置20(第2车载装置)由传感器部201(第2传感器部)、电信号传输部202(第2电信号传输部)、基板布线203(第2基板布线)、基板布线204(第3基板布线)、连接器207(第2连接器)、连接器208(第3连接器)、电源部209(第2电源部)、基板布线210(第7基板布线)等所构成。传感器部201(第2传感器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毫米波雷达装置,但除了毫米波雷达装置以外,也可以考虑激光雷达、红外雷达、摄像头装置等。电信号传输部202(第2电信号传输部)进行用于将通过基板布线相连接的传感器201所检测到的物体(障碍物)的距离、方位、速度传输到处理装置30(第3车载装置)的通信。
基板布线203(第2基板布线)是基板上的布线,且被设置为将电信号传输部202和连接器208相连接,以经由绝缘包覆电缆70来传输电信号传输部202与处理装置30(第3车载装置)之间的电信号。例如,基板布线203使用差分阻抗为100Ω的差分微带线、差分带线、共面线。设置连接器207(第2连接器),以经由绝缘包覆电缆60、传感器装置20(第2车载装置)、绝缘包覆电缆70来传输传感器装置10(第1车载装置)与处理装置30(第3车载装置)之间的电信号。
基板布线204(第3基板布线)是基板上的布线,且被设置为将连接器207和连接器208连接。例如,基板布线204使用差分阻抗为100Ω的差分微带线、差分带线、共面线。电源部209(第2电源部)将从处理装置30(第3车载装置)提供的电源转换成在传感器装置20(第2车载装置)的内部使用的电压。
基板布线210(第7基板布线)例如是分岔为T型的基板上的布线,且被设置为将电源部209和连接器208连接来传输电源,并且被设置为将连接器208和连接器207连接。连接器207(第2连接器)例如是安装在传感器装置20(第2车载装置)的基板上的四极的连接器,以与绝缘包覆电缆60相匹配。连接器208(第3连接器)例如是安装在传感器装置20(第2车载装置)的基板上的六极的连接器,以与具有差分信号线701、差分信号线702、差分信号线703、差分信号线704、差分信号线705和差分信号线706的绝缘包覆电缆70相匹配。
处理装置30(第3车载装置)由处理部301、电信号传输部302(第3电信号传输部)、基板布线303(第4基板布线)、基板布线304(第5基板布线)、连接器306(第4连接器)、基板布线308(第8基板布线)、电源部307(第3电源部)等构成。处理装置301经由通过基板布线相连接的电信号传输部302来进行传感器装置10(第1车载装置)和传感器装置20(第2车载装置)的输出控制和导通关断控制,并且从传感器装置10(第1车载装置)和传感器装置20(第2车载装置)来接收输出。处理部301基于从传感器装置10(第1车载装置)和传感器装置20(第2车载装置)接收到的输出,来判断障碍物是否存在。处理部301在判断为障碍物存在的情况下,经由多重通信线等,向其它电子控制单元输出障碍物的位置和相对速度。
电源部307(第3电源部)从处理装置30(第3车载装置)向传感器装置10(第1车载装置)和传感器装置20(第2车载装置)提供电源。电信号传输部302(第3电信号传输部)与传感器装置10(第1车载装置)和传感器装置20(第2车载装置)进行通信。基板布线303(第4基板布线)是基板上的布线,且被设置为将电信号传输部302和连接器306相连接,以经由绝缘包覆电缆70、传感器装置20(车载装置20)、绝缘包覆电缆60来传输电信号传输部302与传感器装置10(第1车载装置)之间的电信号。例如,基板布线303使用差分阻抗为100Ω的差分微带线、差分带线、共面线。
基板布线304(第5基板布线)是基板上的布线,且被设置为将电信号传输部302和连接器306相连接,以经由绝缘包覆电缆70、传感器装置20(车载装置20)、绝缘包覆电缆60来传输电信号传输部302与传感器装置10(第1车载装置)之间的电信号。例如,基板布线304使用差分阻抗为100Ω的差分微带线、差分带线、共面线。连接器306(第4连接器)例如是安装在处理装置30(第3车载装置)的基板上的六极的连接器,以与绝缘包覆电缆70相匹配。基板布线308(第8基板布线)是基板上的布线,且被设置为将电源部307和连接器306连接以传输电源。
图7示出了绝缘包覆电缆60(第1绝缘包覆电缆)的剖视图。绝缘包覆电缆60构成为在2组双芯绞合线(第1双芯绞合线和第2双芯绞合线)的周围依次覆盖有导体膜609(第1导体膜)、绝缘保护膜610。另外,导体膜609(第1导体膜)中使用屏蔽用的聚酯膜、铝箔胶带等规定的导体膜。在第1组双芯绞合线(第1双芯绞合线)中,差分信号线601和差分信号线602分别在被绝缘层605和绝缘层606覆盖的状态下捆绑在一起,以形成双芯绞合线。
在第2组双芯绞合线(第2双芯绞合线)中,差分信号线603和差分信号线604分别在被绝缘层607和绝缘层608覆盖的状态下捆绑在一起,以形成双芯绞合线。然而,提供电源的布线(差分信号线603、差分信号线604、绝缘层607、绝缘层608)未必一定是双芯绞合线,也可以是由2根布线构成的单纯的成对布线(第1成对布线)。绝缘包覆电缆60的一端与连接器107相结合,另一端与连接器207相结合。
图8示出了绝缘包覆电缆70(第2绝缘包覆电缆)的剖视图。绝缘包覆电缆70构成为在3组双芯绞合线(第1双芯绞合线、第2双芯绞合线和第3双芯绞合线)的周围依次覆盖有导体膜713(第2导体膜)、绝缘保护膜714。另外,导体膜713(第2导体膜)使用屏蔽用的聚酯膜、铝箔胶带等规定的导体膜。在第1组双芯绞合线(第1双芯绞合线)中,差分信号线701和差分信号线702分别在被绝缘层707和绝缘层708覆盖的状态下捆绑在一起,以形成双芯绞合线。
在第2组双芯绞合线(第2双芯绞合线)中,差分信号线703和差分信号线704分别在被绝缘层709和绝缘层710覆盖的状态下捆绑在一起,以形成双芯绞合线。在第3组双芯绞合线(第3双芯绞合线)中,差分信号线705和差分信号线706分别在被绝缘层711和绝缘层712覆盖的状态下捆绑在一起,以形成双芯绞合线。然而,提供电源的布线(差分信号线705、差分信号线706、绝缘层711、绝缘层712)未必一定是双芯绞合线,也可以是由2根布线构成的单纯的成对布线(第2成对布线)。绝缘包覆电缆70的一端与连接器208相结合,另一端与连接器306相结合。
本实施方式中,在传感器装置20(第2车载装置)中使电源、绝缘包覆电缆的导体膜和绝缘保护膜共通化。传感器装置20(第2车载装置)中,利用1根绝缘包覆电缆与传感器装置10和处理装置30进行布线,因此,能削减绝缘包覆电缆的重量。作为一个示例,将差分信号线+绝缘层的直径设为r,将导体膜+绝缘保护膜的厚度设为d。绝缘包覆电缆60的截面积(导体膜+绝缘保护膜)成为πd{d+(√2+1)r}。绝缘包覆电缆70的截面积(导体膜+绝缘保护膜)成为πd{d+3r}。
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比较例假设了如下车辆:传感器装置10(第1车载装置)、传感器装置20(第2车载装置)、处理装置30(第3车载装置)的配置不变,但从传感器装置20(第2车载装置)附近到处理装置30(第3车载装置)为止利用2根绝缘包覆电缆来进行布线。该比较例所涉及的车辆中,绝缘包覆电缆40需要2根。因此,比较例的绝缘包覆电缆的总计截面积(导体膜+绝缘保护膜)为2πd{d+(√2+1)r},所需的差分信号线为8根。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绝缘包覆电缆中,差分信号线成为比较例的75%,总计重量(导体膜+绝缘保护膜)成为比较例的(d+3r)/{2d+(2√2+2)r}。用数字来说成为约50%~62%,能削减绝缘包覆电缆的重量。此外,传感器装置20(第2车载装置)中仅设有连接器和基板布线,因此,与搭载背景技术(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汇集信号的装置的情况相比,能抑制成本增加。
另外,传感器装置10、传感器装置20和处理装置30的功能块分别由图9所示的硬件来实现。图9中示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载系统100的内部结构。车载系统100包括处理器800(中央处理装置)、存储器801、输入输出设备802、网络803(数据总线、I/O端口)等。即,利用网络803(数据总线)将处理器800、存储程序和数据的存储器801、传感器等输入输出设备802相连接,并通过处理器800所进行的控制,来进行数据的处理和数据的传输。
此处,存储器801例如相当于随机存取存储器、只读存储器、闪存、EPROM(Erasable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Electrically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等非易失性或易失性的半导体存储器、以及磁盘、软盘、光盘、压缩磁盘、小型磁盘、DVD(Digital VersatileDisc:数字通用盘)等。
输入输出设备802是显示器(用户界面)等,相当于车载系统100中的输入装置和显示装置。车载系统100中各功能由处理器800和存储器801来实现。各功能的执行部可以是专用的硬件,也可以是执行存储器801中所存储的程序的中央处理装置。中央处理装置也被称为处理装置、运算装置、微处理器、微机、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
在各功能的执行部为中央处理中在的情况下,车载系统100的功能(传感器部101、传感器部201、电信号传输部102、电信号传输部202、电信号传输部302、处理部301)由软件、固件或软件和固件的组合来实现。软件和固件以程序的形式来表述,并存储于存储器801。各功能的执行部通过读取并执行存储器801中所存储的程序,来实现各部分的功能。
因此,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载系统的特征在于,
所述第1车载装置具有第1电源部和第6基板布线,
所述第2车载装置具有第2电源部和第7基板布线,
所述第3车载装置具有第3电源部和第8基板布线,
所述第6基板布线连接所述第1电源部和所述第1连接器,
所述第7基板布线连接所述第2电源部、所述第2连接器和所述第3连接器,
所述第8基板布线连接所述第3电源部和所述第4连接器。
此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载系统的特征在于,所述第1绝缘包覆电缆具有:连接所述第1基板布线和所述第2基板布线的第1双芯绞合线;以及连接所述第6基板布线和所述第7基板布线的第1成对布线,所述第2绝缘包覆电缆具有:连接所述第2基板布线和所述第5基板布线的第2双芯绞合线;连接所述第3基板布线和所述第4基板布线的第3双芯绞合线;以及连接所述第7基板布线和所述第8基板布线的第2成对布线。
此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载系统的特征在于,所述第1绝缘包覆电缆具有第1导体膜,该第1导体膜覆盖所述第1双芯绞合线和所述第1成对布线,所述第2绝缘包覆电缆具有第2导体膜,该第2导体膜覆盖所述第2双芯绞合线、所述第3双芯绞合线和所述第2成对布线。
本申请的特征在于,在车载装置和连接到车载装置的2根以上的电缆所构成的车载系统中,车载装置具有:第1基板布线,该第1基板布线设置在基板上,以将从1根以上的第1电缆传输来的电信号传输到第1电缆以外的电缆(第2电缆);以及第2基板布线,该第2基板布线是与第1基板布线不同的基板布线,用于将车载装置的电信号传输到第2电缆,第2电缆2在绝缘包覆中包含用于传输第1电缆的电信号的布线和用于传输车载装置的电信号的布线。本申请的效果在于电缆的包覆得以共通化,因此,作为车载系统,能力图实现包覆的重量的削减。
此外,本申请所记载的车载系统的特征在于,包括:与连接到第2电缆的所述车载装置不同的车载装置(以下,第2车载装置);以及与连接到第1电缆的所述车载装置不同的车载装置(以下,第3车载装置),在第2车载装置和第3车载装置的布置路径上配置所述车载装置。本申请的效果在于通过将重复的电缆内部的布线汇总为1根电缆,从而使包覆共通化,因此,能力图实现电缆的重量削减。
此外,本申请所记载的车载系统的特征在于,第2电缆在绝缘包覆中还包含提供电源的布线,将从第2电缆提供的电源分配给车载装置和第1电缆。本申请的效果在于通过使电源布线共通化,从而能进一步实现电缆的重量削减。此外,本申请所记载的车载系统的特征在于,第1电缆和第2电缆在布线和绝缘包覆之间具有屏蔽包覆。本申请的效果在于通过使屏蔽共通化,从而能进一步实现电缆的重量削减。
本申请记载了各种例示的实施方式和实施例,但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各种特征、形态及功能并不限于特定实施方式的应用,可单独或以各种组合来应用于实施方式。因此,在本申请所公开的技术范围内可以设想无数未举例示出的变形例。例如,设为包括对至少一个构成要素进行变形、添加或省略的情况,进一步提取至少一个构成要素并与其他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进行组合的情况。
标号说明
1车辆
1a前格栅
1b前保险杠
10传感器装置
20传感器装置
30处理装置
40绝缘包覆电缆
50绝缘包覆电缆
60绝缘包覆电缆
70绝缘包覆电缆
100车载系统
101传感器部
102电信号传输部
103基板布线
104连接器
105电源部
106基板布线
107连接器
201传感器部
202电信号传输部
203基板布线
204基板布线
205连接器
206连接器
207连接器
208连接器
209电源部
210基板布线
301处理部
302电信号传输部
303基板布线
304基板布线
305连接器
306连接器
307电源部
308基板布线
401差分信号线
402差分信号线
403绝缘层
404绝缘层
405导体膜
406绝缘保护膜
501差分信号线
502差分信号线
503差分信号线
504差分信号线
505绝缘层
506绝缘层
507绝缘层
508绝缘层
509导体膜
510绝缘保护膜
601差分信号线
602差分信号线
603差分信号线
604差分信号线
605绝缘层
606绝缘层
607绝缘层
608绝缘层
609导体膜
610绝缘保护膜
701差分信号线
702差分信号线
703差分信号线
704差分信号线
705差分信号线
706差分信号线
707绝缘层
708绝缘层
709绝缘层
710绝缘层
711绝缘层
712绝缘层
713导体膜
714绝缘保护膜。

Claims (7)

1.一种车载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1车载装置,该第1车载装置具有第1电信号传输部、第1基板布线和第1连接器,所述第1基板布线将所述第1电信号传输部和所述第1连接器相连接;
第2车载装置,该第2车载装置具有第2电信号传输部、第2基板布线、第3基板布线、第2连接器和第3连接器,所述第2基板布线将所述第2电信号传输部和所述第3连接器相连接,并且所述第3基板布线将所述第2连接器和所述第3连接器相连接;
第3车载装置,该第3车载装置具有第3电信号传输部、第4基板布线、第5基板布线和第4连接器,所述第4基板布线将所述第3电信号传输部和所述第4连接器相连接,并且所述第5基板布线将所述第3电信号传输部和所述第4连接器相连接;
第1绝缘包覆电缆,该第1绝缘包覆电缆将所述第1连接器和所述第2连接器相连接;以及
第2绝缘包覆电缆,该第2绝缘包覆电缆将所述第3连接器和所述第4连接器相连接,
若所述第1绝缘包覆电缆连接到所述第1连接器和所述第2连接器,则所述第1基板布线与所述第3基板布线导通,
若所述第2绝缘包覆电缆连接到所述第3连接器和所述第4连接器,则所述第2基板布线与所述第5基板布线导通,并且所述第3基板布线与所述第4基板布线导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绝缘包覆电缆具有第1导体膜,该第1导体部覆盖连接所述第1基板布线和所述第2基板布线的第1双芯绞合线,
所述第2绝缘包覆电缆具有第2导体膜,该第2导体膜覆盖连接所述第2基板布线和所述第5基板布线的第2双芯绞合线、以及连接所述第3基板布线和所述第4基板布线的第3双芯绞合线。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车载装置具有第1电源部和第6基板布线,
所述第2车载装置具有第2电源部和第7基板布线,
所述第3车载装置具有第3电源部和第8基板布线,
所述第6基板布线连接所述第1电源部和所述第1连接器,
所述第7基板布线连接所述第2电源部、所述第2连接器和所述第3连接器,
所述第8基板布线连接所述第3电源部和所述第4连接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载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绝缘包覆电缆具有:
连接所述第1基板布线和所述第2基板布线的第1双芯绞合线;以及连接所述第6基板布线和所述第7基板布线的第1成对布线,
所述第2绝缘包覆电缆具有:
连接所述第2基板布线和所述第5基板布线的第2双芯绞合线;连接所述第3基板布线和所述第4基板布线的第3双芯绞合线;以及连接所述第7基板布线和所述第8基板布线的第2成对布线。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载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绝缘包覆电缆具有第1导体膜,该第1导体膜覆盖所述第1双芯绞合线和所述第1成对布线,
所述第2绝缘包覆电缆具有第2导体膜,该第2导体膜覆盖所述第2双芯绞合线、所述第3双芯绞合线和所述第2成对布线。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车载装置具有与所述第1电信号传输部相连接的第1传感器部,
所述第2车载装置具有与所述第2电信号传输部相连接的第2传感器部,
所述第3车载装置具有与所述第3电信号传输部相连接的处理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车载装置配置在车辆的前格栅的背面,
所述第2车载装置配置在车辆的前保险杠的单侧侧部,
所述第3车载装置配置在车辆的室内。
CN202080099709.5A 2020-04-17 2020-04-17 车载系统 Pending CN11542726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0/016848 WO2021210157A1 (ja) 2020-04-17 2020-04-17 車載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27262A true CN115427262A (zh) 2022-12-02

Family

ID=780838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99709.5A Pending CN115427262A (zh) 2020-04-17 2020-04-17 车载系统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945381B2 (zh)
JP (1) JPWO2021210157A1 (zh)
CN (1) CN115427262A (zh)
DE (1) DE112020007091B4 (zh)
WO (1) WO2021210157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320911A (ja) 2002-04-26 2003-11-11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車載制御システム、制御装置、及び中継装置
JP2004273369A (ja) 2003-03-11 2004-09-30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ワイヤーハーネスの伸縮規制構造およびワイヤーハーネスの布線方法
JP4613906B2 (ja) 2006-12-14 2011-01-1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周辺監視装置
JP5352827B2 (ja) * 2009-03-31 2013-11-27 株式会社オーシーシー 海底観測システム
JP2012221842A (ja) 2011-04-12 2012-11-12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ワイヤハーネス
JP2015089583A (ja) * 2013-11-05 2015-05-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ロボット装置
JP6466712B2 (ja) * 2014-12-24 2019-02-06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ルドケーブルのシールド劣化検査システム及びその検査方法
JP6384534B2 (ja) * 2016-09-29 2018-09-05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用物標検出システム
DE102016220166A1 (de) 2016-10-14 2018-04-19 Leoni Bordnetz-Systeme Gmbh Kabelsatz sowie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Kabelsatzes
JP2019209851A (ja) 2018-06-05 2019-12-12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ワイヤハーネス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1210157A1 (zh) 2021-10-21
US11945381B2 (en) 2024-04-02
DE112020007091T5 (de) 2023-02-16
DE112020007091B4 (de) 2023-09-21
US20230074114A1 (en) 2023-03-09
WO2021210157A1 (ja) 2021-10-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457741B2 (en) Wire harness
US6503098B2 (en) Wire harness structure
CN101061018B (zh) 列车车载信息收发系统
JP7123551B2 (ja) 車両用の回路体
JP7063589B2 (ja) 車両用の回路体
JP2000164042A (ja) 自動車用配線装置
US20110248473A1 (en) Train information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system
US11101055B2 (en) Wiring member
US20190061650A1 (en) Vehicle circuit body
JP5098344B2 (ja) 信号伝送ケーブル接続構造
JP3617808B2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構造
EP0739780B1 (en) Automobile multiplex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5427262A (zh) 车载系统
CN110247349B (zh) 车用的电路体
JP2018024419A (ja) 車両用回路体
JP5170898B2 (ja) 車両用通信システム
US11338746B2 (en) Automobile architecture
US20190329723A1 (en) Wire harness
WO2020241630A1 (ja) 配線部材
JP2001352636A (ja) シールド配線構造及びシールド配線方法
JP4744487B2 (ja) 列車情報送受信システム
JP2002301998A (ja) 自動車のアース接続構造
JP7044578B2 (ja) 信号伝送路、信号伝送路の製造方法
KR19990019649U (ko) 자동차 와이어 하니스
WO2023095621A1 (ja) 配線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