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413262A - 车辆用安全气囊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安全气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413262A
CN115413262A CN202180028946.7A CN202180028946A CN115413262A CN 115413262 A CN115413262 A CN 115413262A CN 202180028946 A CN202180028946 A CN 202180028946A CN 115413262 A CN115413262 A CN 1154132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as discharge
chamber
tether
discharge portion
side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2894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森田和树
安部和宏
宫城庆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toliv Development AB
Original Assignee
Autoliv Development AB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toliv Development AB filed Critical Autoliv Development AB
Publication of CN1154132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1326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03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steering wheels or steering colum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4Expansion control features
    • B60R21/2338Teth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9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vent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4Expansion control features
    • B60R21/2338Tethers
    • B60R2021/23382Internal tether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9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venting means
    • B60R2021/2395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venting means comprising means to control the ven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以简单的结构提高乘员约束性能及安全性的车辆用安全气囊装置。气囊垫(104)具有:腔室,其包括乘员侧面板(114)及转向侧面板(116);气体排出部(120);以及第一系带(124)。第一系带(124)具有:一端部(126),其与乘员侧面板(114)直接或间接的相连接;另一端部(128a、128b),其与转向侧面板(116)相连接。气体排出部(120)的边缘部成为能够通过张紧的第一系带(124)拉入到腔室(105)的内侧的状态,在气体排出部(120)的边缘部被拉入到腔室(105)的内侧的状态下的气体排出部(120)的开口面积比第一系带(124)松弛时还要小。

Description

车辆用安全气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车辆紧急时对乘员进行约束的车辆用安全气囊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的车辆基本上标准配备有安全气囊装置。安全气囊装置是在车辆碰撞等紧急情况下启动的安全装置,使袋状的气囊垫在气体压力下膨胀展开,接住并保护乘员。
车辆用安全气囊装置根据设置部位和用途有各种各样的种类。例如,为了保护驾驶员免受来自前后方向的碰撞,在转向装置的中央设置有前气囊装置。另外,为了保护乘员免受因侧面碰撞等引起的来自车宽方向的冲击,在侧窗上方的天花板附近设置有帘式气囊装置,在座椅的侧部设置有侧气囊装置。
在一般的安全气囊装置的气囊垫中,除了同时设置有供给气体的充气器之外,还设置有向外部排出气体的排气孔。现在,还开发了调节来自排气孔的气体排出量的机构等,气囊垫的内压根据各种因素而被设定。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如图8所公开的那样,内压调节机构30设置在安全气囊19的排气口27附近。内压调节机构30主要通过筒状的对置片部34和两根系带32构成。据专利文献1的技术,其叙述了以下内容即,通过拉紧系带32而拉拽对置片部34的出口,从而抑制排气,并在乘员与安全气囊19相接触时系带32松弛而从对置片部 34的出口进行排气。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8-172013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专利文献1的内压调节机构30需要设置从安全气囊19突出膨胀的筒状的对置片部34,由于结构复杂,因此在简化及成本削减方面留下了改善的余地。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课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简单的结构提高乘员约束性能及安全性的车辆用安全气囊装置。
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安全气囊装置的代表性结构为,
其具备设置在车辆的规定部位的充气器和接受来自充气器的气体而在方向盘和驾驶席的乘员之间膨胀展开的气囊垫,其特征在于,气囊垫具有:腔室,其包括位于乘员侧的乘员侧面板及位于方向盘侧的转向侧面板而形成为袋状并蓄积气体;气体排出部,其是将转向侧面板的规定部位沿着规定的线切断或切出而成;第一系带,其架设在腔室的规定部位,第一系带具有:一端部,其与腔室内侧的乘员侧面板或乘员侧面板附近相连接;一个或多个另一端部,其与转向侧面板相连接,第一系带的一个或多个另一端部与腔室的转向侧面板中的气体排出部的边缘部附近相连接,气体排出部的边缘部成为能够通过张紧的第一系带拉入到腔室的内侧的状态,在气体排出部的边缘部被拉入到腔室的内侧的状态下的气体排出部的开口面积比第一系带松弛时还要小。
上述气囊垫在膨胀展开完成时,成为拉紧第一系带的状态,气体排出部的开口面积减少。而且,气囊垫在乘员与腔室的乘员侧面板相接触时,第一系带松弛,气体排出部的开口面积增加。因此,气囊垫在乘员接触之前减少气体的排出量而保持腔室的内压,而在乘员接触腔室的乘员侧面板时增加气体的排出量而能够抑制对乘员施加的负荷。因此,根据上述结构,可以以能够廉价实现的简单的结构,提供提高乘员约束性能和安全性的车辆用安全气囊装置。
当气体充满腔室时,上述的气体排出部的边缘部也可以被张紧的第一系带拉入腔室的内侧。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将气体排出部的边缘部拉入到腔室的内侧,能够减小气体排出部的开口面积,抑制气体的排出量。
上述第一系带的一端部也可以与腔室的乘员侧面板相连接。通过该结构,能够优选地实现具有上述作用效果的气囊垫。
上述气囊垫还可以具有在腔室的内侧架设在乘员侧面板和转向侧面板上的第二系带,第一系带的一端部,其与第二系带的规定部位相连接,并经由第二系带与乘员侧面板或乘员侧面板的附近相连接。根据该结构,也可以良好地实现具有所述作用效果的气囊垫。
上述第一系带也可以是带状或绳状。通过该结构,能够实现简洁的结构的第一系带。
上述第一系带的一个或多个另一端部的宽度可以小于气体排出部的长度方向的长度。根据该结构的第一系带,其不阻碍来自气体排出部的气体的排出,故较佳。
上述第一系带的一个或多个另一端部也可以在经过气体排出部向转向侧面板的外侧露出的状态下与转向侧面板的外侧的气体排出部的附近相连接。
根据上述结构,当第一系带被紧绷时,能够将转向侧面板的气体排出部周围的区域有效地拉入至腔室的内侧。
上述气囊垫还包括在腔室的外侧安装在转向侧面板的气体排出部的周围的第一加强贴片,所述第一系带的一个或多个另一端部可以与第一加强贴片相连接。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在加强气体排出部周围的区域以防止破损的同时,在第一系带紧绷时将转向侧面板的气体排出部周围的区域有效地拉入至腔室的内侧。
所述气囊垫还包括在腔室的外侧安装在转向侧面板的气体排出部的周围的第二加强贴片,所述第一系带的一个或多个另一端部可以与第二加强贴片相连成一体。
根据上述结构,也能够在加强气体排出部周围的区域以防止破损的同时,在第一系带紧绷时将转向侧面板的气体排出部周围的区域有效地拉入至腔室的内侧。
上述气囊垫还具有在气体排出部一侧的边缘部附近形成的规定的狭缝,第一系带的一个或多个另一端部也可以在从狭缝露出到腔室的外侧并经过气体排出部之上的状态下连接在腔室外侧的气体排出部的另一侧的边缘部附近。
根据上述结构,也能够实现利用第一系带调节气体排出部的气体的排出量。
上述第一系带的另一端部设有一个,一个另一端部与腔室外侧的气体排出部的边缘部附近相连接,气囊垫还具有规定的环部,其设置在气体排出部的边缘部中连接有第一系带的另一端部的边缘部的相反侧的边缘部附近,第一系带的一端部侧也可以经过气体排出部的上方而以在环部折返的状态,从气体排出部插入到腔室的内侧。
通过该结构,也能够实现利用第一系带调节气体排出部的气体的排出量。
上述第一系带的另一端部也可以设置多个,多个另一端部连接在气体排出部的相对的边缘部各自的附近。
根据上述结构,也能够通过将气体排出部的边缘部拉入到腔室的内侧,减小气体排出部的开口面积,抑制气体的排出量。
上述气体排出部也可形成为,被切断成直线状,切成长方形或切成椭圆状,第一系带的多个另一端部有2根,第一系带的2根另一端部与直线状、长方形或椭圆状的气体排出部的边缘中对置的2个长边各自的中央附近相连接。
根据上述结构的气体排出部和第一系带,以简单的结构,在气囊垫的膨胀展开完成时能够抑制气体的排出量,在乘员与气囊垫相接触时能够增加气体的排出量。
上述气体排出部也可以是将转向侧面板的规定部位沿着多条相交的线切断而成的状态,由此在气体排出部的边缘部形成有多个自由端,第一系带的多个另一端部分别与形成在气体排出部的边缘部的多个自由端相连接。
通过上述结构的气体排出部和第一系带,也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在气囊垫的膨胀展开完成时抑制气体的排出量,在乘员与气囊垫相接触时增加气体的排出量。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以简单的结构提高乘员约束性能和安全性的车辆用安全气囊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例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安全气囊装置的概要的图。
图2是从各方向例示出了图1(b)的膨胀展开时的气囊垫的立体图。
图3是例示出了图2(b)的副系带周围的结构的图。
图4是图1(b)的气囊垫的各截面图。
图5是例示出了图4的气囊垫在乘员约束时的状态的图。
图6是例示出了图3的副系带的变形例的图。
图7是例示出了图3(b)的排气孔的变形例的图。
图8是例示出了可安装在转向侧面板的排气孔周围的第一加强贴片的图。
图9是例示出了可安装在转向侧面板的排气孔周围的第二加强贴片的图。
图10是第二加强贴片的第二及第三变形例。
图11是图3(b)的排气孔和副系带的又一变形例。
图12是例示出了图5的第一系带的另一变形例的图。
图13是例示出了图3(a)的第一系带的另一变形例的图。
图14是例示出了图3(b)的第一系带的另一变形例的图。
图15是例示出了图2(a)的气体排出部的另一变形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尺寸、材料、其他具体的数值等只是为了便于理解发明的例示,除另有说明,并不限定本发明。另外,在本说明书及附图中,对于具有实质上相同的功能、结构的要素,通过标注相同的符号而省略重复说明,另外,与本发明没有直接关系的要素省略图示。
图1是例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安全气囊装置(以下称为安全气囊装置100)的概要的图。图 1(a)是例示出了安全气囊装置100启动前的车辆的图。此后,在图1的其它附图中,分别以箭头F(Forward)、 B(Back)表示车辆前后方向,分别以箭头L(Left)、R (Right)表示车宽方向的左右,分别以箭头U(up)、D (down)表示车辆上下方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安全气囊装置100作为左侧方向盘车中的驾驶席(前排左侧的座椅102)用来实施。以下,为了假设前排右侧的座椅102而进行说明,例如车宽方向车外侧(以下称为车外侧)是指车辆左侧,车宽方向内侧 (以下称为车内侧)是指车辆右侧。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从正规地落座于座椅102上的乘员来看,将正面的方向记载为“前”,将背侧的方向记载为“后”。同样的,将正规落座的乘员的右手方向记载为“右”,将左手方向记载为“左”。并且,相对于此时的乘员的身体中心,将朝向头部的方向设为“上”,将朝向脚部的方向设为“下”。
安全气囊装置100的气囊垫104(参照图1(b))在折叠或卷绕等的状态下,在座椅102的正规落座位置的前方,收容在方向盘106的中央的轮毂108的内部。在轮毂 108的内部与气囊垫104一起还收容有供给气体的充气器 (省略图示)。当对车辆产生冲击时,从未图示的传感器向充气器发送信号,从充气器向气囊垫104供给气体。
图1(b)是例示出了安全气囊装置100的气囊垫104 膨胀展开后的车辆的图。气囊垫104在接收到来自充气器的气体时,将轮毂108的表面的罩部等开裂,在方向盘106 (参照图1(a))和驾驶席的乘员之间膨胀展开,约束要向前方移动的乘员的上半身和头部。气囊垫104从落座位置侧观察为圆形,通过将构成其表面的多个基布重叠缝制或粘接而形成。
图2是从各方向例示出了图1(b)的膨胀展开时的气囊垫104的立体图。图2(a)例示出了从车宽方向左上方观察图1(b)的气囊垫104的状态。本实施方式中的气囊垫104大致呈扁平的球形,构成为包括位于乘员侧的乘员侧面板114和位于方向盘106(参照图1(a))侧的转向侧面板116。乘员侧面板114和转向侧面板116均为圆形,以彼此的边缘连接,形成一个袋状的腔室105作为蓄积气体的腔室。另外,由于乘员侧面板114在乘员看来位于跟前,因此也被称为前面板,转向侧面板116在乘员看来位于里面,因此也被称为后面板。
图2(b)例示出从转向侧面板116侧的车宽方向左上方观察图2(a)的气囊垫104的状态。在转向侧面板116 的中央设有供插入充气器(省略图示)一部分的充气器插入部118。
在该安全气囊装置100的气囊垫104中,作为特征性的部位,在转向侧面板116的上部设有直线状细长地被切入的气体排出部120。另外,在气体排出部120的旁边连接有后述的第一系带124(参照图3)的另一端部128a、 128b。第一系带124是用以改变来自气体排出部120的气体的排出量的构件,第一系带124的另一端部128a、128b 从气体排出部120露出并与转向侧面板116的外侧相连接。
图3是例示出图2(b)的第一系带124的周边结构的图。图3(a)是透过气囊垫104的腔室105的内部而例示出了第一系带124和第二系带122的图。在该气囊垫104 的腔室105的内侧,作为多个系带设置有第二系带122和第一系带124。这些系带在腔室105的内部充满气体时成为紧绷的状态,通过将转向侧面板116的气体排出部120 附近拉入该腔室105的内侧,从而减少气体排出部120的开口面积,抑制气体的排出量。
在上述的腔室105的内部充满气体时,是指从供给气体的充气器(省略图示)的动作开始时到动作结束时之间,腔室105的内压达到能够约束乘员的值的时刻以及其以后的状态。即,上述气体充满的状态不仅包括充气器动作结束时的状态,还包括腔室105的内压上升到能够在充气器动作中约束乘员的程度的状态。
第二系带122形成为宽度比第一系带124宽的带状,架设在乘员侧面板114(参照图2(b))的内侧的稍上部的部位和转向侧面板116的内侧的稍上部的部位。此时,第二系带122被设置成当紧绷时形成向前后左右扩展的平面。
第一系带124是宽度比第二系带122细的带状构件,具有1根一端部126和从其分支成两股的2根另一端部 128a、128b。第一系带124的一端部126,其与第二系带 122的中央附近的部位相连接,成为经由第二系带122间接地与乘员侧面板114(参照图2(b))的内侧以及转向侧面板116的内侧相连接的状态。
第一系带124的另一端部128a、128b在经过气体排出部120(参照图2(b))露出到腔室105的外侧的状态下,与腔室105外侧的转向侧面板116的气体排出部120 附近相连接。
图3(b)是放大例示出了图2(b)的气体排出部120 和第一系带124的另一端部128a、128b的图。如上所述,气体排出部120通过将转向侧面板116的上部的部位切断为直线状而形成。气体排出部120的长度方向的端部130a、 130b开口为圆形,避免载荷的集中。
第一系带124的另一端部128a、128b连接在转向侧面板116的气体排出部120的边缘部中相对的两个长边 120a、120b各自的中央附近。根据该结构,当第一系带 124的另一端部128a、128b与第二系带122(参照图3(a)) 一起紧绷时,能够将转向侧面板116的气体排出部120周围的区域有效地拉入至乘员侧面板114侧、即腔室105的内侧。即,气体排出部120的边缘部通过第一系带124的张紧而成为能够被拉入至腔室105(参照图3(a))的内侧的状态。
图4是图1(b)的气囊垫104的各截面图。图4(a) 是图1(b)的气囊垫104的A-A截面图。该A-A截面图是在膨胀展开完成的状态下,乘员约束前的气囊垫104的前后方向的纵截面。
当气体充满腔室105时,第二系带122和第一系带124 处于紧绷状态。此时,乘员侧面板114的气体排出部120 通过紧绷的第一系带124的另一端部128a、128b(参照图 3(b))朝向乘员侧面板114并被拉入到腔室105的内侧,由此与第一系带124松弛时相比开口面积减少。通过该作用,该气囊垫104在与乘员接触之前的期间,能够减少来自气体排出部的气体的排出量而将腔室105的内压保持得较高。
第一系带124的另一端部128a的宽度构成为比气体排出部120的长度方向的长度小。通过该第一系带124,因不会被气体排出部120塞住或堵住气体排出部120,不阻碍来自气体排出部120的气体的排出,故较佳。
图4(b)是图1(b)的气囊垫104的B-B截面图。该B-B截面图是与图4(a)相同地在乘员约束前的气囊垫104的前后方向的横截面。
当气体充满腔室105时,第二系带122成为沿前后方向紧绷的状态。而且,第一系带124从一端部126被拉向第二系带122,并将气体排出部120拉入至腔室105的内侧。此时,在第一系带124的两股的另一端部128a、128b 上,一端部126被拉伸,由此,而起到两股闭合欲成为直线状的力的作用。由此,气体排出部120(参照图3(b)) 的打开动作受到阻碍,开口面积减少。
并且,当将第一系带124的两股的另一端部128a、128b 各自的长度设定得较短时,关闭气体排出部120的力增强。例如,另一端部128a、128b的长度可以设定为第一系带 124的整体长度的一半以下。
图5是例示出了图4的气囊垫104在乘员约束时的情况的图。图5(a)示意性地例示出当乘员132接触图5(a) 的气囊垫104的乘员侧面板114时的情形。当乘员132与乘员侧面板114相接触时,气囊垫104的腔室105成为被夹在乘员132与方向盘106(参照图1(a))之间的状态,前后方向的尺寸则缩小。于是,通过缩小乘员侧面板114 与转向侧面板116的距离,第二系带122成为松弛的状态,同样第一系带124也成为松弛的状态。由此,气体排出部 120能够从由第一系带124的另一端部128a、128b(参照图3(b))拉紧的力中解放并打开。
图5(b)示意性地例示出乘员132与图4(b)的气囊垫104的乘员侧面板114相接触时的情况。当第二系带 122和第一系带124松弛时,气体排出部120左右打开,开口面积增加,气体的排出量增加。
如上所述,该气囊垫104在膨胀展开结束时(参照图 4),成为第一系带124紧绷的状态,气体排出部120的开口面积减少。并且,气囊垫104在乘员与乘员侧面板114 相接触时(参照图5),第一系带124松弛,气体排出部 120的开口面积增加。因此,气囊垫104能够减少气体的排出量,直到乘员132接触为止,保持腔室105的内压,在乘员132接触时,增加气体的排出量,抑制对乘员132 施加的负荷。
这样,根据该安全气囊装置100,通过包括细长的气体排出部120和第一系带124的、能够廉价地实现的简单的结构,能够实现乘员约束性能并提高安全性。
(变形例)
以下,对上述各构成要素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在图9 至图15的各图中,对与已经说明的构成要素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由此省略对已出现的构成要素的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已经说明的构成要素相同名称的部件,例如即使附加不同的符号,在没有特别明确记载的情况下,也具有相同的功能。
图6是例示出了图3的第一系带124的变形例的图。
图6(a)是例示出了第一变形例的第一系带160的图。第一系带160构成为,在一个带部件162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位设置狭缝164,使另一个带部件166穿过,并使带部件166的根部与带部件162相连接。通过该第一系带160,也能够发挥与图3的第一系带124相同的作用及效果。
图6(b)是例示出了第二变形例的第一系带180的图。在第一系带180中,通过在一个较长的绳部件182上连接另一个较短的绳部件184,实现两股的结构。该第一系带 180也能够发挥与图3的第一系带124相同的作用和效果。特别是,根据绳状的第一系带180,由于其结构相对于气体排出部120的长度方向的长度更小,因此不会被气体排出部120塞住或堵住气体排出部120,不会影响气体的排出。
图7是例示出了图3(b)的气体排出部120的变形例的图。图7(a)是例示出了第一变形例的气体排出部200 的图。气体排出部200通过将转向侧面板116的一部分切成长方形而形成。通过该气体排出部200,也能够发挥与图3(b)的气体排出部120相同的作用及效果。
图7(b)是例示出了第二变形例的气体排出部220的图。气体排出部220与图7(a)的气体排出部200相比,是端部为圆弧的圆角长方形。在该气体排出部220的情况下,由于没有内角,所以气体压力的负荷难以聚集,能够适当地防止破损。
图7(c)是例示出了第三变形例的气体排出部240的图。气体排出部240形成为杏仁形。气体排出部240通过将转向侧面板116的一部分切成椭圆状而形成。通过气体排出部240也能够发挥与图3(b)的气体排出部120相同的作用及效果。
图8是例示出了可安装在转向侧面板116的气体排出部120周围的第一加强贴片260的图。图8(a)是单独例示出了第一加强贴片260的图。第一加强贴片260使用与转向侧面板116相同的基布等形成为圆角长方形,在中央具有狭缝262。第一加强贴片260,通过将狭缝262与气体排出部120(参照图3(b))重叠并通过缝制等安装在气体排出部120的周围,从而能够保护气体排出部120的周围不受气体压力的破损。
图8(b)是例示出了图8(a)的第一加强贴片260 的设置状态的图。第一系带124的另一端部128a、128b 经过气体排出部120(参照图3(b))和第一加强贴片260 的狭缝262露出到腔室105的外部,与第一加强贴片260 一起通过缝制等与转向侧面板116相连接。
图8(c)是图8(b)的第一加强贴片260和第一系带124的C-C截面图。第一加强贴片260与第一系带124 的另一端128a、128b一起在腔室105的外侧安装在转向侧面板116的气体排出部120的周围。通过该结构,能够在加强气体排出部120周围的区域以防止破损的同时,在第一系带124紧绷时将气体排出部120周围的区域有效地拉入至向腔室105的内侧。
图8(d)是图8(c)的第一加强贴片260和第一系带124的第一变形例。第一系带124的另一端部128a、128b 也可以从腔室105的内侧缝制在转向侧面板116和第一加强贴片260上。通过该结构,也能够实现气体排出部120 周围的加强以及气体排出部120的缩进。
图8(e)是图8(c)的第一加强贴片260和第一系带124的第二变形例。第一系带124的另一端部128a、128b 也可以在经过气体排出部120和第一加强贴片260的狭缝 262之后,从第一加强贴片260的上侧绕进下侧,与第一加强贴片260一起连接到转向侧面板116上。根据该结构,能够更牢固地连接第一系带124的另一端部128a、128b 和第一加强贴片260。
图8(f)是图8(c)的第一加强贴片260和第一系带124的第三变形例。在本变形例中,在转向侧面板116 中的气体排出部120的两侧设有狭缝264a、264b。
第一系带124的另一端部128a、128b也可以在通过气体排出部120和第一加强贴片260的狭缝262之后,再通过狭缝264a、264b返回到腔室105的内侧,与第一加强贴片260一起与转向侧面板116相连接。通过该结构,也能够将第一系带124的另一端部128a、128b牢固地连接到转向侧面板116和第一加强贴片260上。
另外,在图8所例示的各方式中,也可以设以下的结构来实施,即,第一系带124仅具有一个另一端部128a,而其仅有的另一端部128a与第一加强贴片260等相连接。通过该结构,也能够将气体排出部120拉入到腔室105的内侧。
图9是例示出了可安装在转向侧面板116的气体排出部120周围的第二加强贴片300的图。图9(a)是单独例示出了第二加强贴片300的图,与图8(a)的第一加强贴片260的结构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二加强贴片300与第一系带124(参照图9(b))的另一端部128a、128b相连成一体。
图9(b)是例示出了图9(a)的第二加强贴片300 的设置状态的图。在第二加强贴片300中,可将两侧的另一端部128a、128b折返而穿过狭缝262及气体排出部120 (参照图3(b)),并通过在气体排出部120的周围进行缝制等而设置在转向侧面板116上。
图9(c)是图9(b)的第二加强贴片300的D-D截面图。第二加强贴片300与第一系带124的另一端部128a、 128b一起在腔室105的外侧安装在气体排出部120的周围。通过该结构,能够在加强气体排出部120周围的区域以防止破损的同时,在第一系带124紧绷时将气体排出部 120周围的区域有效地拉入至腔室105的内侧。
图9(d)是图9(c)的第二加强贴片300的第一变形例。第一系带124的另一端128a、128b也可以在穿过狭缝264a、264b插入到腔室105的内侧的状态下,与第二加强贴片300一起与转向侧面板116相连接。通过该结构,也能够将第一系带124的另一端部128a、128b牢固地连接在转向侧面板116和第1加强贴片260上。
图10是第二加强贴片300的第二及第三变形例。图 10(a)例示出第二变形例的第二加强贴片320。第二加强贴片320构成为,弯曲形状的贴片320a、320b分别与第一系带124(参照图3(a))的另一端部128a、128b相连成一体。
图10(b)是图10(a)的第二加强贴片320的设置示例。第二加强贴片320被设置成,将另一端部128a、128b 插入到气体排出部120中,将贴片320a、320b配置并接合在气体排出部120的周围呈圆形。通过第二加强贴片320 也能够适当地加强气体排出部120的周围。
图10(c)例示出第三变形例的第二加强贴片340。第二加强贴片340构成为,有棱角的贴片340a、340b分别与第一系带124(参照图3(a))的另一端部128a、128b 相连成一体而呈矩形。
图10(d)是图10(c)的第二加强贴片340的设置示例。第二加强贴片340被设置成,将另一端部128a、128b 插入到气体排出部120中,并将贴片340a、340b配置接合在气体排出部120的周围而呈矩形。通过第二加强贴片 340也能够适当地加强气体排出部120的周围。
另外,在图9、10所例示的各方式中,也可以在第一系带124上仅设置1个另一端部128a,使得该端部128a 仅与各方式的一对第二加强贴片中的任一个实施一体化的结构。通过该结构,也能够将气体排出部120拉入到腔室105的内侧。
图11是图3(b)的气体排出部120和第一系带124 的又一变形例。图11(a)例示出三股气体排出部360和第一系带362。气体排出部360是将转向侧面板116的规定部位以3条直线在一点相交的方式切断而成的状态。另外,第一系带362具有三股另一端部362a~362c。
在气体排出部360的边缘部,通过三条直线相交,形成三个自由端360a~360c。第一系带362的另一端部 362a~362c分别与气体排出部360的自由端360a~360c 相连接。
即使通过气体排出部360和第一系带362,当气体充满腔室105(参照图4)的内部时,也能够通过紧绷的第一系带362将气体排出部360的自由端360a~360c拉入腔室105的内侧,并且能够缩小气体排出部360而抑制气体的排出量。并且,当乘员132(参照图5)与腔室105 的乘员侧面板相接触时,能够使第一系带362松弛,并使气体排出部360张大开口,以增加气体的排出量。
图11(b)例示出四股气体排出部380和第一系带382。气体排出部380是以四条直线在一点相交的方式切断转向侧面板116的规定部位而成的状态,在边缘部形成有四个自由端380a~380d。另外,第一系带382的四股的另一端部382a~382d分别与气体排出部380的自由端380a~ 380d相连接。
即使通过气体排出部380和第一系带382,当气体充满腔室105(参照图4)的内部时,也能够通过紧绷的第一系带382将气体排出部380的自由端380a~380c拉入到腔室105的内侧,并且能够缩小气体排出部380而抑制气体的排出量。并且,当乘员132(参照图5)与气囊垫 104相接触时,能够使第一系带382松弛,并使气体排出部380张大开口,以增加气体的排出量。
图12是例示出了图5的第一系带124的另一变形例(第一系带400)的图。图12(a)是例示出了对应于图5 (a)的变形例的第一系带400的图。第一系带400的一端部402与腔室105的乘员侧面板114直接相连接。因此,在本变形例中,省略第二系带122(参照图5(a))。
在本变形例中也同样,当乘员132与乘员侧面板114 相接触而缩小腔室105的前后方向的尺寸时,第一系带400 成为松弛的状态,气体排出部120从由第一系带124拉紧的力中解放,气体排出部120的开口面积增加。
图12(b)是对应于图5(b)并例示出了变形例的第一系带400的图。如上所述,通过第一系带400松弛,气体排出部120左右打开而开口面积增加,气体的排出量增加。这样一来,仅通过省略了第二系带122(参照图5(b)) 的第一系带400的较简单的结构,也能够实现气囊垫104 对乘员的约束性能并提高安全性。
另外,第一系带400的一端部402不仅与乘员侧面板 114相连接,例如在腔室105还包括乘员侧面板114及转向侧面板116以外的其他面板的情况下,也能够与乘员侧面板114附近的其他面板相连接。不管在任何一种结构中,当乘员与乘员侧面板114相接触时,通过使第一系带400 的一端部402与距离相对于气体排出部120接近的部位相连接,能够与乘员的约束联动而增加气体排出部120的开口面积。
图13是例示出了图3(a)的第一系带124的另一变形例(第一系带420)的图。第一系带420与第一系带124 (参照图3(a))不同,在一端部422的宽度方向与第二系带122的宽度方向一致的方向上,与第二系带122相连接。通过该结构的第一系带420也可以产生与第一系带124 相同的作用和效果。
图14是例示出了图3(b)的第一系带124的另一变形例的图。图14(a)是例示出了变形例的第一系带440 的图。第一系带440与图3(b)的第一系带124不同,其另一端部442没有分支。第一系带440的另一端部442在腔室105(参照图2(b))的外侧与转向侧面板116中的气体排出部120的一个的边缘部附近相连接。
在本变形例中,转向侧面板116在气体排出部120的边缘部中、连接有第一系带440的另一端部442的边缘部的相反侧的边缘部附近,形成有狭缝444。第一系带449 的一端部侧(省略图示)在经过气体排出部120上方的状态下,从狭缝444插入到腔室105(参照图2(b))的内侧。在腔室105的内部,第一系带440的一端可以连接到图3(a)的第二系带122,或者可以如图12(a)的第一系带400那样直接连接到乘员侧面板114上。
即使在利用上述另外一端部442未分枝的第一系带 440的结构中,也可将气体排出部120的边缘部通过第一系带440拉入至腔室105的内侧,直到乘员与乘员侧面板 114相接触,从而能够减少来自气体排出部120的气体的排出量而保持腔室105的内压。并且,在乘员与乘员侧面板114相接触时,通过第一系带440松弛,能够释放气体排出部120的边缘部,增加来自气体排出部120的气体的排出量,抑制对乘员施加的负荷。因此,根据上述结构,也能够以廉价得以实现的简单的结构,提供提高了乘员约束性能和安全性的车辆用安全气囊装置。
图14(b)是例示出了变形例的第一系带460的图。进而,在本变形例中,在转向侧面板116的气体排出部120 的边缘部中与连接有第一系带460的另一端部462的边缘部相反侧的边缘部的附近,设置有环部464。环部464是通过利用以四边形的虚线例示的规定的缝制部将带状的布料的两端附近缝在转向侧面板116上而形成的。环部464 的该缝制部之间的范围与转向侧面板116分离,能够插入第一系带460。
第一系带460的一端部侧(省略图示)在经过气体排出部120之上在环部464折返的状态下穿过环部464与转向侧面板116之间的空间,从气体排出部120插入到腔室 105的内侧(参照图2(b))。在腔室105的内部,第一系带460的一端部可以连接到图3(a)的第二系带122上,或者可以如同图12(a)的第一系带400直接连接到乘客侧面板114。
在利用第一系带460的结构中,也通过利用第一系带 460将气体排出部120的边缘部拉入到腔室105的内侧,直到乘员与乘员侧面板114相接触,从而能够减少气体排出部120的气体的排出量而保持腔室105的内压。并且,在乘员与乘员侧面板114相接触时,通过第一系带460松弛,能够释放气体排出部120的边缘部,增加来自气体排出部120的气体的排出量,抑制对乘员施加的负荷。因此,根据上述结构,也能够以廉价得以实现的简单的结构,提供提高了乘员约束性能和安全性的车辆用安全气囊装置。
图15是例示出了图2(a)的气体排出部120的另一变形例的图。图15(a)是在一个转向侧面板116上设置两个气体排出部500、502的例子。在设置了两个气体排出部500、502的情况下,可以设置两个第一系带124(参照图3(b)),或者可以使一个第一系带124的另一端部 128a、128b分别与气体排出部500、502各自的边缘部相连接。此时,两个第一系带124的一端部126既可以与一个第二系带122相连接,也可以如同图12(a)的第一系带400分别与乘员侧面板114相连接。
图15(b)是在一个转向侧面板116上设置三个气体排出部500、502、504的例子。在设置了3个气体排出部 500、502、504的情况下,可以设置3个第一系带124(参照图3(b)),或者将该第一系带124的另一端部做成三股的结构,分别与气体排出部500、502、504相连接。如上所述,设置气体排出部的数量及其位置可以根据腔室 105的内压或能够避开周围的结构物排出气体的位置等适当设定。
图15(c)是在一个转向侧面板116上设置一个气体排出部120和两个排气孔520、522的例子。排气孔520、 522也是从腔室105的内部排出气体的部位。气体排出部 120,可配合排气孔520、522而设置,从而能够根据目的而调节腔室105的内压。
图15(d)是在一个转向侧面板116上设置一个气体排出部540和一个排气孔542的例子。排气孔通过增大其直径,能够变更气体的排出量。例如,排气孔542的直径大于图15(c)中的排气孔520的直径。这样一来,排气孔的直径的尺寸以及排气孔的位置和数量,可以根据腔室 105的目标内压值或能够避开周围构造物而排出气体的位置进行适当设定。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以上所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发明的优选例,除此之外的实施方式也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实施或完成。只要没有特别限定于本申请说明书中的主旨的记载,本发明不受附图所示的详细的部件的形状、大小及结构配置等的制约。另外,本申请说明书中使用的表达及用语是以说明为目的的,只要没有特别限定的主旨的记载,就不限于此。
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范畴内显然能够想到各种变更例或修正例,关于这些当然也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可用于紧急时对乘员进行约束的安全气囊装置。
符号说明
100…安全气囊装置 102…座椅
104…气囊垫 105…腔室
106…方向盘 108…轮毂
114…乘员侧面板 116…转向侧面板
118…充气器插入部 120…气体排出部
120a、120b…气体排出部的长边
122…第二系带 124…第一系带
126…一端部
128a、128b…另一端部
130a、130b…气体排出部的端部
132…乘员
160…第一变形例的第一系带
162…一个带部件 164…狭缝
166…另一个带部件
180…第二变形例的第一系带
182…一个绳部件 184…另一个绳部件
200…第一变形例的气体排出部
220…第二变形例的气体排出部
240…第三变形例的气体排出部
260…第一加强贴片 262…狭缝
264a、264b…狭缝 300…第二加强贴片
320…第二变形例的第二加强贴片
320a、320b…贴片
340…第三变形例的第二加强贴片
340a、340b…贴片
360…变形例的气体排出部
360a~360c…自由端
362…变形例的第一系带
362a~362c…另一端部
380…变形例的气体排出部
380a~380d…自由端
382…变形例的第一贴片
382a~382d…另一端部
400…变形例的第一系带
402…一端部
420…变形例的第一系带
422…一端部
440…变形例的第一系带
442…另一端部 444…狭缝
460…变形例的第一系带 462…另一端部
464…环部
500、502、504…变形例气体排出部
520、522…排气孔
540…变形例的气体排出部 542…排气孔。

Claims (14)

1.一种车辆用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用安全气囊装置具备设置在车辆的规定部位的充气器和接受来自该充气器的气体而在方向盘和驾驶席的乘员之间膨胀展开的气囊垫,
所述气囊垫具有:
腔室,其包括位于所述乘员侧的乘员侧面板及位于所述方向盘侧的转向侧面板而形成为袋状并蓄积所述气体;
气体排出部,其为将所述转向侧面板的规定部位沿着规定的线切断或切出而成;
第一系带,其架设在所述腔室的规定部位,
所述第一系带具有:
一端部,其与所述腔室内侧的所述乘员侧面板或该乘员侧面板附近相连接;
一个或多个另一端部,其与所述转向侧面板相连接,
所述第一系带的一个或多个另一端部与所述腔室的转向侧面板中的所述气体排出部的边缘部附近相连接,
所述气体排出部的边缘部成为能够通过张紧的所述第一系带拉入到该腔室的内侧的状态,
在所述气体排出部的边缘部被拉入到腔室的内侧的状态下的该气体排出部的开口面积比所述第一系带松弛时还要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气体充满所述腔室时,所述气体排出部的边缘部被所述张紧的第一系带拉入至该腔室的内侧。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系带的一端部与所述腔室的乘员侧面板相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囊垫还具有在所述腔室的内侧架设在所述乘员侧面板和所述转向侧面板上的第二系带,
所述第一系带的一端部,其与所述第二系带的规定部位相连接,经由该第二系带与所述乘员侧面板或该乘员侧面板的附近相连接。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系带是带状或绳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用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系带的一个或多个另一端部的宽度小于所述气体排出部的长度方向的长度。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系带的一个或多个另一端部在通过所述气体排出部向所述转向侧面板的外侧露出的状态下,与该转向侧面板的外侧的所述气体排出部的附近相连接。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囊垫还包括在所述腔室的外侧安装在所述转向侧面板的气体排出部的周围的第一加强贴片,
所述第一系带的一个或多个另一端部与所述第一加强贴片相连接。
9.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囊垫还包括在所述腔室的外侧安装在所述转向侧面板的气体排出部的周围的第二加强贴片,
所述第一系带的一个或多个另一端部与所述第二加强贴片相连成一体。
10.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囊垫还具有在所述气体排出部一侧的边缘部附近形成的规定的狭缝,
所述第一系带的一个或多个另一端部在从所述狭缝露出到所述腔室的外侧并经过在所述气体排出部之上的状态下连接在该腔室外侧的该气体排出部的另一侧的边缘部附近。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辆用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系带的另一端部设有一个,
所述一个另一端部与所述腔室外侧的所述气体排出部的边缘部附近相连接,
所述气囊垫还具有规定的环部,其设置在所述气体排出部的边缘部中连接有所述第一系带的另一端部的边缘部的相反侧的边缘部附近,
所述第一系带的一端部侧经过所述气体排出部的上方以在所述环部折返的状态从该气体排出部插入到所述腔室的内侧。
12.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系带的另一端部设置有多个,
所述多个另一端部连接在所述气体排出部的相对的边缘部各自的附近。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辆用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体排出部形成为被切断成直线状,切成长方形或切成椭圆状,
所述第一系带的多个另一端部有2根,
所述第一系带的2根另一端部与所述直线状、长方形或椭圆状的气体排出部的边缘中对置的2个长边各自的中央附近相连接。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辆用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体排出部,其是将所述转向侧面板的规定部位沿着多条相交的线切断而成的状态,由此在所述气体排出部的边缘部形成有多个自由端,
所述第一系带的多个另一端部分别与形成在所述气体排出部的边缘部的多个自由端相连接。
CN202180028946.7A 2020-04-24 2021-04-14 车辆用安全气囊装置 Pending CN11541326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77011 2020-04-24
JP2020-077011 2020-04-24
PCT/JP2021/015468 WO2021215331A1 (ja) 2020-04-24 2021-04-14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13262A true CN115413262A (zh) 2022-11-29

Family

ID=782693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28946.7A Pending CN115413262A (zh) 2020-04-24 2021-04-14 车辆用安全气囊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219516A1 (zh)
EP (1) EP4155136A4 (zh)
JP (1) JP7393529B2 (zh)
CN (1) CN115413262A (zh)
WO (1) WO2021215331A1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84141A (zh) * 2004-10-06 2007-12-05 奥托里夫Asp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减少的离位效应的具有收紧管的安全气囊缓冲垫
JP2008201214A (ja) * 2007-02-19 2008-09-04 Takata Corp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WO2008155954A1 (ja) * 2007-06-19 2008-12-24 Takata Corporation 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乗員拘束装置
JP2010173620A (ja) * 2009-02-02 2010-08-12 Takata Corp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2020628A (ja) * 2010-07-13 2012-02-02 Nippon Plast Co Ltd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3193492A (ja) * 2012-03-16 2013-09-30 Takata Corp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6013712A (ja) * 2014-06-30 2016-01-28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6022751A (ja) * 2014-07-16 2016-02-08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WO2017199851A1 (ja) * 2016-05-20 2017-11-23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WO2017212839A1 (ja) * 2016-06-07 2017-12-14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エアバッグ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40072B2 (ja) * 2007-05-01 2013-02-06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186832B2 (ja) * 2007-08-09 2013-04-24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992853B2 (ja) * 2008-08-06 2012-08-08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607480B2 (ja) * 2010-09-24 2014-10-15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エアバッグの蓋部材の縫合方法
JP5883325B2 (ja) * 2012-03-28 2016-03-15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ベントホール開閉制御方法
US9676364B2 (en) 2015-09-30 2017-06-13 Autoliv Asp, Inc. Airbag systems with passive venting control
JP6677208B2 (ja) 2017-03-31 2020-04-08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
KR102324152B1 (ko) * 2017-04-16 2021-11-09 아우토리브 디벨롭먼트 아베 에어백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84141A (zh) * 2004-10-06 2007-12-05 奥托里夫Asp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减少的离位效应的具有收紧管的安全气囊缓冲垫
JP2008201214A (ja) * 2007-02-19 2008-09-04 Takata Corp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WO2008155954A1 (ja) * 2007-06-19 2008-12-24 Takata Corporation 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乗員拘束装置
JP2010173620A (ja) * 2009-02-02 2010-08-12 Takata Corp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2020628A (ja) * 2010-07-13 2012-02-02 Nippon Plast Co Ltd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3193492A (ja) * 2012-03-16 2013-09-30 Takata Corp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6013712A (ja) * 2014-06-30 2016-01-28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6022751A (ja) * 2014-07-16 2016-02-08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WO2017199851A1 (ja) * 2016-05-20 2017-11-23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WO2017212839A1 (ja) * 2016-06-07 2017-12-14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エアバッグ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215331A1 (ja) 2021-10-28
JPWO2021215331A1 (zh) 2021-10-28
US20230219516A1 (en) 2023-07-13
EP4155136A4 (en) 2024-05-01
JP7393529B2 (ja) 2023-12-06
EP4155136A1 (en) 2023-03-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152199B2 (en) Passive airbag venting
US9517747B2 (en) Side airbag apparatus
US7407182B2 (en) Vehicle occupant protection device
US6672612B2 (en) Airbag for a motor vehicle
JP4235975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エアバッグの製造方法
US7695013B2 (en) Deployment control device for airbag
US7213836B2 (en) Curtain air bag module
JP4666059B2 (ja)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US7992897B2 (en) Airbag device
US6502858B2 (en) Airbag device with tearable strap
US8434786B2 (en) Front airbag including sub-string and vent part
JP4714596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EP1824710B1 (en) Airbag cushion with cinch tube for reduced out-of-position effects
US20100102542A1 (en) Airbag device
JP2006193151A5 (zh)
JP5980956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US20070018438A1 (en) Airbag Device
KR20090120026A (ko) 차량의 에어백
JP4993452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WO2014109162A1 (ja)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及びそれを備えるエアバッグ装置、並びに車両構造
CN115413262A (zh) 车辆用安全气囊装置
US20240083380A1 (en) Knee airbag device
JPH09118185A (ja) 乗員保護装置
CN114620004A (zh) 气囊设备
JP2023177572A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