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398163A - 中继机以及具备中继机的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中继机以及具备中继机的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398163A
CN115398163A CN202080099793.0A CN202080099793A CN115398163A CN 115398163 A CN115398163 A CN 115398163A CN 202080099793 A CN202080099793 A CN 202080099793A CN 115398163 A CN115398163 A CN 11539816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medium
pipe connection
connection port
medium pipe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9979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398163B (zh
Inventor
高桥浩树
本村祐治
辻本沙罗
鹫山博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3981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3981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3981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39816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40Fluid line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06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s for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 for the subsequent treatment of primary air in the room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06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s for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 for the subsequent treatment of primary air in the room units
    • F24F3/08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s for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 for the subsequent treatment of primary air in the room units with separate supply and return lines for hot and cold heat-exchange fluids i.e. so-called "4-conduit" syste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modes of operation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the groups F25B1/00 - F25B23/00
    • F25B25/005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modes of operation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the groups F25B1/00 - F25B23/00 usi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20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03Indoor unit with water as a heat sink or heat sourc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06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two pipes connecting the outdoor side to the indoor side with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25B2313/023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in parallel arrangements

Abstract

中继机具有:热介质热交换器;壳体,其内置有热介质热交换器;第1制冷剂配管连接口,其与供制冷剂从热源侧单元向热介质热交换器流入的制冷剂配管以及供制冷剂从热介质热交换器向热源侧单元流出的制冷剂配管中的一方的制冷剂配管连接;第2制冷剂配管连接口,其与另一方的制冷剂配管连接;第1热介质配管连接口,其与供热介质从负载侧单元向热介质热交换器流入的热介质配管以及供热介质从热介质热交换器向负载侧单元流出的热介质配管中的一方的热介质配管连接;以及第2热介质配管连接口,其与另一方的热介质配管连接,第1制冷剂配管连接口、第2制冷剂配管连接口、第1热介质配管连接口以及第2热介质配管连接口设置于壳体的上表面,且朝向重力方向的相反方向。

Description

中继机以及具备中继机的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使制冷剂和热介质进行热交换的中继机以及具备该中继机的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具有室外机、室内机、和设置在室外机与室内机之间的热介质转换装置的空调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一级热介质在室外机与热介质转换装置之间循环,二级热介质在室内机与热介质转换装置之间循环。在热介质转换装置中,一级热介质和二级热介质进行热交换。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4/192139号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热介质转换装置中,供一级热介质在室外机与热介质转换装置之间流通的制冷剂配管、和供二级热介质在室内机与热介质转换装置之间流通的热介质配管安装于热介质转换装置的壳体的旁边。因此,在将这些配管向热介质转换装置的壳体的上方延伸的情况下,需要先使配管向壳体的横向延伸然后使其朝向上方延伸,因此配管的长度变长。
发明内容
本公开是为了解决上述那种课题而完成的,其提供一种抑制被连接的配管变长的中继机以及具备该中继机的空调装置。
本公开的中继机连接在热源侧单元与负载侧单元之间,其具有:热介质热交换器,其经由制冷剂配管与上述热源侧单元连接,并经由热介质配管与上述负载侧单元连接;壳体,其内置有上述热介质热交换器;第1制冷剂配管连接口,其与供制冷剂从上述热源侧单元向上述热介质热交换器流入的上述制冷剂配管以及供上述制冷剂从上述热介质热交换器向上述热源侧单元流出的上述制冷剂配管中的一方的上述制冷剂配管连接;第2制冷剂配管连接口,其与另一方的上述制冷剂配管连接;第1热介质配管连接口,其与供热介质从上述负载侧单元向上述热介质热交换器流入的上述热介质配管以及供上述热介质从上述热介质热交换器向上述负载侧单元流出的上述热介质配管中的一方的上述热介质配管连接;第2热介质配管连接口,其与另一方的上述热介质配管连接,上述第1制冷剂配管连接口、上述第2制冷剂配管连接口、上述第1热介质配管连接口以及上述第2热介质配管连接口设置于上述壳体的上表面,且朝向重力方向的相反方向。
本公开的空调装置具有生成热源的热源侧单元、利用由上述热源侧单元生成的上述热源的负载侧单元、以及上述中继机。
根据本公开,成为与中继机连接的制冷剂配管以及热介质配管的各配管的连接部的连接口设置于壳体的上表面,各连接口朝向重力方向的相反方向,因此制冷剂配管以及热介质配管从壳体上方与连结于热介质热交换器的配管连接。因此,在将热介质配管以及制冷剂配管从壳体的上表面向上方延伸的情况下,与在壳体的旁边安装制冷剂配管以及热介质配管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配管长变长。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中继机的一结构例的外观主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中继机的外观立体图。
图3是表示从上方观察图2所示的中继机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4是表示具有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中继机的空调装置的一结构例的电路图。
图5是示意地表示图1所示的中继机的热介质配管内的状态的外观主视图。
图6是表示在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中继机连接有配管的情况下的一结构例的外观立体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中继机的一结构例的外观立体图。
图8是表示图7所示的中继机中拉出了排水盘的状态的外观立体图。
图9是从其它方向观察图7所示的中继机时的外观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图8所示的排水盘的一结构例的外观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图7所示的中继机的排水盘的高度的位置的水平剖面的示意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中继机的设置例的布局图。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中继机的其它设置例的布局图。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中继机的又一其它设置例的布局图。
图15是表示设置于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中继机的排水盘的一结构例的外观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对本实施方式1的中继机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中继机的一结构例的外观主视图。图2是图1所示的中继机的外观立体图。如图1及图2所示,中继机4具有立方体形状的壳体5。壳体5具有上表面5a、第1侧面5b、第2侧面5c、第3侧面5d、第4侧面5e和底面5f。第2侧面5c与第1侧面5b对置。第4侧面5e与第3侧面5d对置。在本实施方式1中,将第1侧面5b设为中继机4的正面面板,将第2侧面5c设为中继机4的背面面板。为了使工作人员能够维护中继机4,作为正面面板的第1侧面5b是能够从壳体5拆下的结构。
如图1及图2所示,在壳体5的上表面5a设置有第1制冷剂配管连接口6、第2制冷剂配管连接口7、第1热介质配管连接口8a~8f、以及第2热介质配管连接口9a~9f。第1制冷剂配管连接口6、第2制冷剂配管连接口7、第1热介质配管连接口8a~8f以及第2热介质配管连接口9a~9f的各连接口朝向重力方向的相反方向(Z轴箭头方向)。另外,在壳体5的上表面5a设置有选择用的制冷剂配管连接口11和选择用的热介质配管连接口10。制冷剂配管连接口11以及选择用的热介质配管连接口10的各连接口也朝向重力方向的相反方向。
根据图1及图2所示的结构,能够以从壳体5的上表面5a向上方(Z轴箭头方向)延伸的方式连接制冷剂配管以及热介质配管的全部。即使需要通过选择来连接制冷剂配管或热介质配管,则被选择连接的制冷剂配管以及热介质配管也能够以从壳体5的上表面5a向上方延伸的方式连接。因此,能够防止配管也从第1侧面5b~第4侧面5e中的任一侧面沿壳体5的横向延伸。
并且,在上表面5a形成有电源线用的第1开口12和传送线用的第2开口13。在图中未示出的电源线以及传送线也以从壳体5的上表面5a延伸的方式连接。因此,能够防止包括电源线以及传送线在内的缆线从第1侧面5b~第4侧面5e中的任一侧面沿壳体5的横向延伸。
另外,由于形成为配管以及缆线从壳体5的上表面5a向上延伸的结构,所以工作人员在进行中继机4的维护时,能够容易拆下第1侧面5b来进行作业。
如图1及图2所示,在上表面5a中的靠第1侧面5b侧设置有第1热介质配管连接口8a~8f,在靠第2侧面5c侧设置有第2热介质配管连接口9a~9f。如图1所示,第1热介质配管连接口8a~8f的高度比第2热介质配管连接口9a~9f的高度低。即,第1热介质配管连接口8a~8f的高度和第2热介质配管连接口9a~9f的高度错开。
图3是表示从上方观察图2所示的中继机的状态的示意图。在图3中,为了便于说明,在图示上省略了图2所示的第1开口12以及第2开口13。参照图3,第1热介质配管连接口8a~8f以与图2所示的上表面5a和第1侧面5b接触的边、即第1边61平行的方式空开间隔地配置。另外,第2热介质配管连接口9a~9f以与第1边61平行的方式空开间隔地配置。
在图3中,以第1边61的两端的顶点62及63中的一方的顶点62为基准,多个第1热介质配管连接口8a~8f的沿着第1边61的方向(X轴箭头方向)的位置、与多个第2热介质配管连接口9a~9f的沿着第1边61的方向的位置错开。即,多个第2热介质配管连接口9a~9f的配置相对于多个第1热介质配管连接口8a~8f的配置在沿着第1边61的方向上偏移。
接下来,说明具有本实施方式1的中继机4的空调装置的一结构例。图4是表示具有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中继机的空调装置的一结构例的电路图。如图4所示,空调装置1具有热源侧单元2、负载侧单元3a~3f、和连接在热源侧单元2与负载侧单元3a~3f之间的中继机4。
此外,图4所示的结构例表示空调装置1具有6台负载侧单元3a~3f的情况,但负载侧单元不限于6台,也可以为1台。在本实施方式1中,省略对热源侧单元2以及负载侧单元3a~3f的结构的详细说明。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省略对热源侧单元2与中继机4之间的制冷剂的流动、以及负载侧单元3a~3f与中继机4之间的热介质的流动的详细说明。
热源侧单元2和中继机4通过制冷剂配管51以及52连接。制冷剂经由制冷剂配管51以及52在热源侧单元2与中继机4之间循环。负载侧单元3a和中继机4通过热介质配管32a以及33a连接。水以及盐水等热介质经由热介质配管32a以及33a在负载侧单元3a与中继机4之间循环。负载侧单元3b和中继机4通过热介质配管32b以及33b连接。热介质经由热介质配管32b以及33b在负载侧单元3b与中继机4之间循环。
负载侧单元3c和中继机4通过热介质配管32c以及33c连接。热介质经由热介质配管32c以及33c在负载侧单元3c与中继机4之间循环。负载侧单元3d和中继机4通过热介质配管32d以及33d连接。热介质经由热介质配管32d以及33d在负载侧单元3d与中继机4之间循环。负载侧单元3e和中继机4通过热介质配管32e以及33e连接。热介质经由热介质配管32e以及33e在负载侧单元3e与中继机4之间循环。负载侧单元3f和中继机4通过热介质配管32f以及33f连接。热介质经由热介质配管32f以及33f在负载侧单元3f与中继机4之间循环。
热源侧单元2具有压缩机21、热源侧热交换器22、四通阀23、储液器24、膨胀阀25、和控制空调装置1的控制器20。压缩机21、热源侧热交换器22、四通阀23、储液器24以及膨胀阀25经由制冷剂配管26连接。
负载侧单元3a具有负载侧热交换器31a。负载侧单元3b具有负载侧热交换器31b。负载侧单元3c具有负载侧热交换器31c。负载侧单元3d具有负载侧热交换器31d。负载侧单元3e具有负载侧热交换器31e。负载侧单元3f具有负载侧热交换器31f。
中继机4具有泵41、热介质热交换器42、和流量调整阀44a~44f。热介质热交换器42、泵41以及流量调整阀44a~44f经由热介质配管46连接。热介质热交换器42的2个制冷剂配管连接口中的一方的制冷剂配管连接口经由制冷剂配管45以及51与热源侧单元2的膨胀阀25连接,另一方的制冷剂配管连接口经由制冷剂配管45以及52与热源侧单元2的四通阀23连接。
热介质热交换器42的2个热介质配管连接口中的一方的热介质配管连接口经由分支为6根的热介质配管46与流量调整阀44a~44f连接,另一方的热介质配管连接口经由热介质配管46与泵41的热介质排出口侧连接。流量调整阀44a经由热介质配管32a与负载侧热交换器31a连接。流量调整阀44b经由热介质配管32b与负载侧热交换器31b连接。流量调整阀44c经由热介质配管32c与负载侧热交换器31c连接。流量调整阀44d经由热介质配管32d与负载侧热交换器31d连接。流量调整阀44e经由热介质配管32e与负载侧热交换器31e连接。流量调整阀44f经由热介质配管32f与负载侧热交换器31f连接。泵41的热介质吸入口侧的热介质配管46分支为6根与热介质配管33a~33f连接。
接下来,说明图4所示的热源侧单元2以及负载侧单元3a~3f的各单元、与图2所示的中继机4的配管的连接结构。
图4所示的制冷剂配管51以及52中的一方的制冷剂配管与图2所示的第1制冷剂配管连接口6连接,另一方的制冷剂配管与第2制冷剂配管连接口7连接。在图4所示的热介质配管32a以及33a中的一方的热介质配管连接有图2所示的第1热介质配管连接口8a,在另一方的热介质配管连接有第2热介质配管连接口9a。在图4所示的热介质配管32b以及33b中的一方的热介质配管连接有图2所示的第1热介质配管连接口8b,在另一方的热介质配管连接有第2热介质配管连接口9b。
在图4所示的热介质配管32c以及33c中的一方的热介质配管连接有图2所示的第1热介质配管连接口8c,在另一方的热介质配管连接有第2热介质配管连接口9c。在图4所示的热介质配管32d以及33d中的一方的热介质配管连接有图2所示的第1热介质配管连接口8d,在另一方的热介质配管连接有第2热介质配管连接口9d。在图4所示的热介质配管32e以及33e中的一方的热介质配管连接有图2所示的第1热介质配管连接口8e,在另一方的热介质配管连接有第2热介质配管连接口9e。在图4所示的热介质配管32f以及33f中的一方的热介质配管连接有图2所示的第1热介质配管连接口8f,在另一方的热介质配管连接有第2热介质配管连接口9f。
用于连接制冷剂配管以及热介质配管的连接口不在壳体5的第1侧面5b~第4侧面5e,而是集中在上表面5a。另外,如图3所示,在上表面5a中,从顶点62沿X轴箭头方向,如第1热介质配管连接口8a以及第2热介质配管连接口9a那样,热介质配管交替地配置在第1侧面5b侧和第2侧面5c侧。相邻的多个连接口的间隙较宽,在将热介质配管与中继机4连接时,工作人员容易进行连接配管的作业。并且,由于第1热介质配管连接口8a~8f的高度和第2热介质配管连接口9a~9f的高度不同,所以将热介质配管与中继机4连接的作业性提高。
接下来,说明设置本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1之后的试运转时的情况。若工作人员设置图4所示的空调装置1,则向热介质配管32a~32f、33a~33f以及46填充热介质。之后,工作人员需要从热介质配管32a~32f、33a~33f以及46排出空气。这是因为若在热介质中残留有空气则不仅热交换效率降低,而且会成为泵41的故障的原因。
与在壳体的横向上安装有热介质配管的卧式配管构造相比,本实施方式1的中继机4容易从填充于热介质配管46的热介质中排出空气。参照图5对此进行说明。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所示的中继机中的热介质配管内的状态的外观主视图。图5示意地表示与第2热介质配管连接口9b以及9d的各连接口连接的热介质配管46。
例如,在热介质是水的情况下,由于空气101的密度比水小,所以若在中继机4的热介质配管46中填充水,则如图5所示那样,空气101在热介质配管46内向与重力方向相反的方向(Z轴箭头方向)移动。可知,如果在第2热介质配管连接口9b以及9d的各连接口的上部设置排气阀,则空气101容易从热介质配管46排出。
本实施方式1的中继机4在壳体5的上表面5a设置有第1制冷剂配管连接口6、第2制冷剂配管连接口7、第1热介质配管连接口8a~8f以及第2热介质配管连接口9a~9f。第1制冷剂配管连接口6、第2制冷剂配管连接口7、第1热介质配管连接口8a~8f以及第2热介质配管连接口9a~9f的各连接口朝向重力方向的相反方向。
根据本实施方式1,成为与中继机4连接的制冷剂配管以及热介质配管的各配管的连接部的连接口设置于壳体5的上表面5a,各连接口朝向重力方向的相反方向。因此,制冷剂配管以及热介质配管从壳体5之上与连结到热介质热交换器42的配管连接。在使热介质配管以及制冷剂配管从壳体5的上表面5a向上方延伸的情况下,与在壳体的旁边安装制冷剂配管以及热介质配管的现有的中继机相比,能够抑制配管长变长。
另外,本实施方式1的中继机4在位于壳体5的正面侧的第1侧面5b未连接有制冷剂配管等配管和电源线等缆线。因此,工作人员不仅能够将壳体5的正面侧用作中继机4的维护空间,而且能够容易取下第1侧面5b,因此维护的作业效率提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的中继机4中,第1热介质配管连接口8a~8f以及第2热介质配管连接口9a~9f设置于壳体5的上表面5a,且各连接口朝向重力方向的相反方向。因此,如参照图5已说明的那样,在从填充于热介质配管46等热介质配管的热介质中排出空气101时,空气101容易向壳体5的上方移动。其结果是,与卧式配管构造相比,空气更容易从热介质配管排出,工作人员能够以短时间进行排气作业。
实施方式2.
本实施方式2是在实施方式1中已说明的中继机4连接有热介质配管的情况。在本实施方式2中,对与在实施方式1中已说明的结构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说明本实施方式2的中继机4的结构。图6是表示在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中继机连接有配管的情况下的一结构例的外观立体图。在图6所示的结构例中,在图2所示的第1热介质配管连接口8a连接有图4所示的热介质配管32a。在图2所示的第1热介质配管连接口8b连接有图4所示的热介质配管32b。在图2所示的第1热介质配管连接口8c连接有图4所示的热介质配管32c。在图2所示的第1热介质配管连接口8d连接有图4所示的热介质配管32d。在图2所示的第1热介质配管连接口8e连接有图4所示的热介质配管32e。在图2所示的第1热介质配管连接口8f连接有图4所示的热介质配管32f。
此外,在图6所示的结构例中,热介质配管32a~32f以及33a~33f沿X轴箭头方向延伸,但配管的配置方向不限于图6所示的情况。另外,图6表示在图2所示的热介质配管连接口10连接有热介质配管35的情况,但在不使用热介质配管连接口10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设置热介质配管35。
在图6所示的结构例中,在图2所示的第2热介质配管连接口9a连接有图4所示的热介质配管33a。在图2所示的第2热介质配管连接口9b连接有图4所示的热介质配管33b。在图2所示的第2热介质配管连接口9c连接有图4所示的热介质配管33c。在图2所示的第2热介质配管连接口9d连接有图4所示的热介质配管33d。在图2所示的第2热介质配管连接口9e连接有图4所示的热介质配管33e。在图2所示的第2热介质配管连接口9f连接有图4所示的热介质配管33f。
在热介质配管33a的位于图2所示的第2热介质配管连接口9a的上部的位置设置有排气阀14a。在热介质配管33b的位于图2所示的第2热介质配管连接口9b的上部的位置设置有排气阀14b。在热介质配管33c的位于图2所示的第2热介质配管连接口9c的上部的位置设置有排气阀14c。
另外,在热介质配管33d的位于图2所示的第2热介质配管连接口9d的上部的位置设置有排气阀14d。在热介质配管33e的位于图2所示的第2热介质配管连接口9e的上部的位置设置有排气阀14e。在热介质配管33f的位于图2所示的第2热介质配管连接口9f的上部的位置设置有排气阀14f。
在图6所示的结构例中,在图2所示的第2热介质配管连接口9a~9f的各连接口设置有开闭阀15。在图2所示的第1热介质配管连接口8a~8f的各连接口设置有开闭阀15。在实施方式1中,如参照图1已说明的那样,第2热介质配管连接口9a~9f的高度与第1热介质配管连接口8a~8f的高度不同。第2热介质配管连接口9a~9f比第1热介质配管连接口8a~8f高,形成具有高度差的结构。因此,在热介质配管33a~33f与热介质配管32a~32f之间形成有间隙,从而容易操作第2热介质配管连接口9a~9f的各连接口的开闭阀15。
另外,虽在图6中未示出,但也可以在热介质配管32a~32f的各配管设置排气阀。由于热介质配管33a~33f位于比热介质配管32a~32f高的位置,所以即便在热介质配管32a~32f上设置排气阀(未图示),排气阀也不会与热介质配管33a~33f干涉。
如在实施方式1中已说明的那样,第1开口12以及第2开口13形成于壳体5的上表面5a。如图6所示,电源线71从第1开口12延伸,与未图示的电源连接。传送线72从第2开口13延伸,与图4所示的控制器20连接。传送线72发挥传送从控制器20输出的控制信号的作用。电源线71以及传送线72沿热介质配管32a配置,利用捆扎带73被固定于热介质配管32a。电源线71在壳体5内与图4所示的泵41以及流量调整阀44a~44f连接。传送线72在壳体5内与图4所示的泵41以及流量调整阀44a~44f连接。
本实施方式2的中继机4在靠第1侧面5b侧设置有第1热介质配管连接口8a~8f,在靠第2侧面5c侧设置有第2热介质配管连接口9a~9f。而且,第1热介质配管连接口8a~8f的高度比第2热介质配管连接口9a~9f的高度低。由于背面侧的第2热介质配管连接口9a~9f的高度比壳体5的正面侧的第1热介质配管连接口8a~8f的高度高,所以工作人员容易操作在第2热介质配管连接口9a~9f安装的开闭阀15。另外,由于背面侧的第2热介质配管连接口9a~9f较高,所以工作人员容易在第2热介质配管连接口9a~9f的上部安装排气阀14a~14f。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2,由于排气阀容易安装,无需设置在为卧式配管构造的情况下所需的吊具,所以施工性以及维修性提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2中,中继机4也可以在壳体5的上表面5a形成有第1开口12,并具有经由第1开口12从壳体5的内部延伸的电源线71。另外,中继机4也可以在壳体5的上表面5a形成有第2开口13,并具有经由第2开口13从壳体5的内部延伸的传送线72。
由于在壳体5的上表面5a形成有第1开口12以及第2开口13,所以能够将与中继机4的内部连接的电源线71以及传送线72从壳体5的上表面5a取出。因此,能够以沿着在顶棚延伸的热介质配管32a等配管的方式对电源线71以及传送线72进行布线。
根据本实施方式2,能够将制冷剂配管以及热介质配管等配管、和包括电源线71以及传送线72在内的缆线一同捆束而装配于壳体5的上表面5a。因此,由于在正面侧未安装有缆线,所以与在壳体的正面安装有缆线的情况相比,工作人员在为了维护中继机4而将正面的面板拆下时,无需注意不要切断缆线。另外,由于在壳体5的正面侧未安装有缆线,所以工作人员能够将壳体5的正面侧作为维护空间来使用。其结果是,维护的作业效率提高。
实施方式3.
实施方式3是在实施方式1中已说明的中继机4具有排水盘的情况。在本实施方式3中,对与在实施方式1以及2中已说明的结构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说明本实施方式3的中继机4的结构。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中继机的一结构例的外观立体图。图8是表示图7所示的中继机的拉出了排水盘的状态的外观立体图。
如图8所示,中继机4具有排水盘18。图8是排水盘18被从壳体5拉出的状态,图7表示排水盘18收纳于壳体5的状态。在图7中,图8所示的排水盘18配置于底面5f之上。排水盘18发挥对图4所示的热介质热交换器42的表面结露时的结露水进行存积的作用。
如图8所示,排水盘18具有第1排水口17a和第2排水口17b。在排水盘18收纳于壳体5的状态下,在第1侧面5b的与第1排水口17a对应的位置形成有第1排水插口16a,在第3侧面5d的与第2排水口17b对应的位置形成有第2排水插口16b。在本实施方式3中,如图8所示,第1侧面5b具有作为能够分离的部分的拉出面板50。工作人员通过向Y轴箭头的相反方向拉动拉出面板50,能够使排水盘18滑动而从壳体5拉出。工作人员通过向Y轴箭头方向推压拉出面板50,能够使排水盘18滑动而收纳于壳体5内。
图9是从其它方向观察图7所示的中继机时的外观立体图。在与收纳于壳体5的排水盘18的高度相当的位置,如图9所示,在第2侧面5c形成有第3排水插口16c,在第4侧面5e形成有第4排水插口16d。
接下来,说明图8所示的排水盘18的整体结构。图10是表示图8所示的排水盘的一结构例的外观立体图。排水盘18具有与底面5f的形状对应的矩形的板81和设置于板81的周围的4个边缘82a~82d。4个边缘82a~82d防止结露水从板81漏出。在相邻的2个边缘82a以及82b中的一方的边缘82a中,在距离2个边缘82a以及82b接触的第2边64第1距离x1的位置形成有第1排水口17a。另外,在2个边缘82a以及82b中的另一方的边缘82b中,在距离第2边64第2距离y1的位置形成有第2排水口17b。图9表示以边缘82c成为图8所示的壳体5的第2侧面5c侧的方式被插入壳体5的情况下的排水盘18。
接下来,说明图8以及图9所示的第1排水插口16a~第4排水插口16d的位置关系。图11是表示图7所示的中继机的排水盘的高度的位置的水平剖面的示意图。
在图11中,将第1侧面5b与第3侧面5d接触的边设为第3边65。将第2侧面5c与第4侧面5e接触的边设为第4边66。图11所示的矩形与底面5f的形状对应,图11所示的矩形的重心67与底面5f的重心在Z轴上重叠。如图11所示,在第1侧面5b中的距离第3边65第1距离x1的位置形成有第1排水插口16a。在第3侧面5d中的距离第3边65第2距离y1的位置形成有第2排水插口16b。
另外,在第2侧面5c中,以重心67为对称的中心,在第1排水插口16a的点对称的位置形成有第3排水插口16c。即,第3排水插口16c在第2侧面5c中形成于距离第4边66第1距离x1的位置。在第4侧面5e中,以重心67为对称的中心,在第2排水插口16b的点对称的位置形成有第4排水插口16d。第4排水插口16d在第4侧面5e中形成于距离第4边66第2距离y1的位置。
根据图11所示的结构,既能以边缘82c成为壳体5的第2侧面5c侧的方式将排水盘18插入壳体5,也能以边缘82a成为壳体5的第2侧面5c侧的方式将排水盘18插入壳体5。在以边缘82c成为壳体5的第2侧面5c侧的方式将排水盘18收纳于壳体5的情况下,能够选择第1排水插口16a以及第2排水插口16b中的任一个来作为排水的取出口。另外,在以边缘82a成为壳体5的第2侧面5c侧的方式将排水盘18收纳于壳体5的情况下,能够选择第3排水插口16c以及第4排水插口16d中的任一个来作为排水的取出口。这样,工作人员能够从第1侧面5b~第4侧面5e中选择排水的取出口。
接下来,说明将中继机4设置于墙边的情况。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中继机的设置例的布局图。图12是第2侧面5c、第3侧面5d以及第4侧面5e被墙壁包围、且第1侧面5b开放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工作人员如图7所示那样将排水盘18收纳于壳体5。而且,如图12所示,工作人员只要将排水管55与第1排水口17a以及第1排水插口16a连接即可。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中继机的其它设置例的布局图。图13是第2侧面5c以及第4侧面5e被墙壁包围、且第1侧面5b以及第3侧面5d开放的情况。工作人员如图7所示那样将排水盘18收纳于壳体5。而且,如图13所示,工作人员将排水管55与第2排水口17b以及第2排水插口16b连接。在该情况下,能够将壳体5的第1侧面5b的前面空出来用于进行维护作业。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中继机的又一其它设置例的布局图。图14是第2侧面5c以及第3侧面5d被墙壁包围、且第1侧面5b以及第4侧面5e开放的情况。工作人员以排水盘18的图10所示的边缘82a成为第2侧面5c侧的方式将排水盘18收纳于壳体5。而且,如图14所示,工作人员将排水管55与第2排水口17b以及第4排水插口16d连接。在该情况下,能够将壳体5的第1侧面5b的前面空出来用于进行维护作业。
这样,即便在壳体5设置于墙边的情况下,工作人员也能够根据墙壁以及维护区域等的布局来选择排水管55的安装口。
本实施方式3的中继机4是使存积结露水的排水盘18滑动而将其从壳体5取出的结构。因此,容易清理排水盘18。另外,在本实施方式3中,在中继机4的第1侧面5b~第4侧面5e的各侧面设置有排水管55的安装口,在排水盘18设置有2处排水口。工作人员在将排水盘18收纳于壳体5时,能够从2个方向中选择将排水盘18向壳体5进行插入的插入方向,能够从第1侧面5b~第4侧面5e这4个侧面中选择排水管55的安装面。
在本实施方式3中,由于能够从第1侧面5b~第4侧面5e这4个侧面中选择排水管55的安装面,所以即便将中继机4设置在墙边,在4个侧面中,被开放的侧面只要有1个,就能够将排水管55安装于中继机4。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3中,在排水盘18设置有2个排水口,因此能够将一方用于通常的排水用,将另一方用于紧急用。
实施方式4.
本实施方式4是在实施方式3中已说明的中继机4中排水盘的结构不同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4中,对与在实施方式1~3中已说明的结构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说明设置于本实施方式4的中继机4的排水盘的结构。除排水盘之外,本实施方式4的中继机4与在实施方式3中已说明的结构相同,省略其详细说明。图15是表示设置于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中继机的排水盘的一结构例的外观立体图。
排水盘18a具有板81、和设置于板81的周围的4个边缘82a~82d。在2个边缘82a以及82b中的一方的边缘82a中,在距离2个边缘82a以及82b接触的第2边64第1距离x1的位置形成有第1排水口17a。另外,在2个边缘82a以及82b中的另一方的边缘82b中,在距离第2边64第2距离y1的位置形成有第2排水口17b。
在板81上的形成有第2边64的角部处的、第1排水口17a与第2排水口17b之间,设置有凸部56。在图15所示的结构例中,凸部56是由长度为第1距离x1的两边和长度为第2距离y1的两边形成底面而成的四棱锥。由于凸部56的形状为四棱锥,所以角部的周围的结露水容易沿着四棱锥的斜面向第1排水口17a以及第2排水口17b的方向流动。
由于在图15所示的排水盘18a中的形成有第2边64的角部设置有凸部56,所以防止存积在板81的水在角部滞留。另外,即便第1排水口17a以及第2排水口17b中的任一方堵塞,存积在板81的水也会沿着凸部56从打开着的另一方的排水口向外排出。
在本实施方式4的中继机4中,在排水盘18a的板81上的形成有第2边64的角部处的、第1排水口17a与第2排水口17b之间,设置有凸部56。因此,即便2个排水口中的任一方堵塞,存积在板81的水也会沿着凸部56从打开着的另一方的排水口向外排出。其结果是,结露水不滞留在排水盘18a的角部。由于水不滞留在排水盘18a的角部,所以能够抑制产生灰尘以及泥浆等异物而成为排水口堵塞的原因。并且,由于是成为水难以存积在排水盘18a的构造,所以能够减少生锈以及漏水的情况。
附图标记说明:
1…空调装置;2…热源侧单元;3a~3f…负载侧单元;4…中继机;5…壳体;5a…上表面;5b…第1侧面;5c…第2侧面;5d…第3侧面;5e…第4侧面;5f…底面;6…第1制冷剂配管连接口;7…第2制冷剂配管连接口;8a~8f…第1热介质配管连接口;9a~9f…第2热介质配管连接口;10…热介质配管连接口;11…制冷剂配管连接口;12…第1开口;13…第2开口;14a~14f…排气阀;15…开闭阀;16a…第1排水插口;16b…第2排水插口;16c…第3排水插口;16d…第4排水插口;17a…第1排水口;17b…第2排水口;18、18a…排水盘;20…控制器;21…压缩机;22…热源侧热交换器;23…四通阀;24…储液器;25…膨胀阀;26…制冷剂配管;31a~31f…负载侧热交换器;32a~32f…热介质配管;33a~33f…热介质配管;35…热介质配管;41…泵;42…热介质热交换器;44a~44f…流量调整阀;45…制冷剂配管;46…热介质配管;50…拉出面板;51…制冷剂配管;55…排水管;56…凸部;61…第1边;62…顶点;64…第2边;65…第3边;66…第4边;67…重心;71…电源线;72…传送线;73…捆扎带;81…板;82a~82d…边缘;101…空气。

Claims (10)

1.一种中继机,连接在热源侧单元与负载侧单元之间,其特征在于,具有:
热介质热交换器,其经由制冷剂配管与所述热源侧单元连接,并经由热介质配管与所述负载侧单元连接;
壳体,其内置有所述热介质热交换器;
第1制冷剂配管连接口和第2制冷剂配管连接口,其中,所述第1制冷剂配管连接口与供制冷剂从所述热源侧单元向所述热介质热交换器流入的所述制冷剂配管以及供所述制冷剂从所述热介质热交换器向所述热源侧单元流出的所述制冷剂配管中的一方的所述制冷剂配管连接,所述第2制冷剂配管连接口与另一方的所述制冷剂配管连接;以及
第1热介质配管连接口和第2热介质配管连接口,其中,所述第1热介质配管连接口与供热介质从所述负载侧单元向所述热介质热交换器流入的所述热介质配管以及供所述热介质从所述热介质热交换器向所述负载侧单元流出的所述热介质配管中的一方的所述热介质配管连接,所述第2热介质配管连接口与另一方的所述热介质配管连接,
所述第1制冷剂配管连接口、所述第2制冷剂配管连接口、所述第1热介质配管连接口以及所述第2热介质配管连接口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上表面,且朝向重力方向的相反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继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为具有所述上表面、第1侧面、与所述第1侧面对置的第2侧面、与所述第1侧面以及所述第2侧面相邻的第3侧面、与第3侧面对置的第4侧面、以及与所述上表面对置的底面的立方体形状,
在靠所述第1侧面的一侧设置有所述第1热介质配管连接口,
在靠所述第2侧面的一侧设置有所述第2热介质配管连接口,
所述第1热介质配管连接口的高度比所述第2热介质配管连接口的高度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继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热介质配管连接口以及所述第2热介质配管连接口分别设置有多个,
多个所述第1热介质配管连接口以与所述上表面同所述第1侧面接触的第1边平行的方式空开间隔地配置,
多个所述第2热介质配管连接口以与所述第1边平行的方式空开间隔地配置,
多个所述第2热介质配管连接口的配置相对于多个所述第1热介质配管连接口的配置在沿着所述第1边的方向上偏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继机,其特征在于,
在多个所述第2热介质配管连接口的各自的上部设置有排气阀,
在多个所述第2热介质配管连接口的各自的靠所述第1侧面的一侧设置有开闭阀。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中继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底面之上设置有排水盘,
所述排水盘具有:
与所述底面的形状对应的矩形的板;以及
设置于所述板的周围的4个边缘,
在所述4个边缘中相邻的2个边缘中的一方的边缘,在距离所述相邻的2个边缘接触的第2边第1距离的位置形成有第1排水口,
在所述相邻的2个边缘中的另一方的边缘,在距离所述第2边第2距离的位置形成有第2排水口,
所述壳体在所述第1侧面中的配置有所述排水盘的高度的位置,在距离所述第1侧面与所述第3侧面接触的第3边所述第1距离处,形成有第1排水插口,
所述壳体在所述第3侧面中的配置有所述排水盘的高度的位置,在距离所述第3边所述第2距离处,形成有第2排水插口,
所述壳体在所述第2侧面中,以所述底面的重心为对称的中心,在所述第1排水插口的点对称的位置形成有第3排水插口,
所述壳体在所述第4侧面中,以所述底面的重心为对称的中心,在所述第2排水插口的点对称的位置形成有第4排水插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中继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板上的形成有所述第2边的角部处的、所述第1排水口与所述第2排水口之间,设置有凸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中继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是由各自的长度为所述第1距离的两边、和各自的长度为所述第2距离的两边形成底面的四棱锥。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中继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继机在所述壳体的所述上表面形成有第1开口,并具有经由所述第1开口从所述壳体的内部延伸的电源线。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中继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继机在所述壳体的所述上表面形成有第2开口,并具有经由所述第2开口从所述壳体的内部延伸的传送线。
10.一种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生成热源的热源侧单元;
利用由所述热源侧单元生成的所述热源的负载侧单元;以及
权利要求1~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中继机。
CN202080099793.0A 2020-04-20 2020-04-20 中继机以及具备中继机的空调装置 Active CN11539816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0/017033 WO2021214822A1 (ja) 2020-04-20 2020-04-20 中継機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398163A true CN115398163A (zh) 2022-11-25
CN115398163B CN115398163B (zh) 2023-11-10

Family

ID=782704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99793.0A Active CN115398163B (zh) 2020-04-20 2020-04-20 中继机以及具备中继机的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45285A1 (zh)
EP (1) EP4141354A4 (zh)
JP (2) JP7362909B2 (zh)
CN (1) CN115398163B (zh)
WO (1) WO2021214822A1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04940A (ja) * 1998-09-28 2000-04-11 Kyushu Electric Power Co Inc ヒートポンプ式給湯システム
CN1573272A (zh) * 2003-06-06 2005-02-02 艾森曼机械制造两合公司(无限责任股东:艾森曼-基金会) 用于包括多个热交换器的送风装置的热介质分配器
WO2007004460A1 (ja) * 2005-06-30 2007-01-11 Toshiba Carrier Corporation ヒートポンプ式給湯装置
JP2010107162A (ja) * 2008-10-31 2010-05-13 Daikin Ind Ltd ヒートポンプ式給湯装置
JP2010281552A (ja) * 2009-06-08 2010-12-16 Mayekawa Mfg Co Ltd 給湯装置及びその運転方法
CN203702533U (zh) * 2014-01-20 2014-07-09 张前进 一种用于泵站的水冷却系统
CN105917174A (zh) * 2013-12-19 2016-08-3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和空调装置的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07028A (ja) * 2000-09-29 2002-04-10 Sanyo Electric Co Ltd 冷却設備用氷蓄熱システム
JP4375111B2 (ja) * 2004-05-14 2009-12-0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冷媒回路分岐ユニット
US20120031130A1 (en) * 2009-04-17 2012-02-0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Relay unit and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JP5447231B2 (ja) * 2010-06-30 2014-03-19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の冷媒分岐ユニット
JP5630102B2 (ja) * 2010-06-30 2014-11-26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の冷媒分岐ユニット
JP6044389B2 (ja) * 2013-02-28 2016-12-14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冷媒切換ユニット
WO2014192139A1 (ja) 2013-05-31 2014-12-0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媒体変換装置、及び、この熱媒体変換装置を備えた空気調和装置
JP6733145B2 (ja) * 2015-09-30 2020-07-2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水熱交換器収容ユニット
JP6593638B2 (ja) * 2015-11-26 2019-10-23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CN111511874A (zh) * 2017-12-18 2020-08-07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
JP2020051735A (ja) * 2018-09-28 2020-04-0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ユニット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04940A (ja) * 1998-09-28 2000-04-11 Kyushu Electric Power Co Inc ヒートポンプ式給湯システム
CN1573272A (zh) * 2003-06-06 2005-02-02 艾森曼机械制造两合公司(无限责任股东:艾森曼-基金会) 用于包括多个热交换器的送风装置的热介质分配器
WO2007004460A1 (ja) * 2005-06-30 2007-01-11 Toshiba Carrier Corporation ヒートポンプ式給湯装置
JP2010107162A (ja) * 2008-10-31 2010-05-13 Daikin Ind Ltd ヒートポンプ式給湯装置
JP2010281552A (ja) * 2009-06-08 2010-12-16 Mayekawa Mfg Co Ltd 給湯装置及びその運転方法
CN105917174A (zh) * 2013-12-19 2016-08-3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和空调装置的控制方法
CN203702533U (zh) * 2014-01-20 2014-07-09 张前进 一种用于泵站的水冷却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168542A (ja) 2023-11-24
EP4141354A1 (en) 2023-03-01
US20230145285A1 (en) 2023-05-11
JP7362909B2 (ja) 2023-10-17
JPWO2021214822A1 (zh) 2021-10-28
WO2021214822A1 (ja) 2021-10-28
EP4141354A4 (en) 2023-06-14
CN115398163B (zh) 2023-11-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286445B2 (en) Water-cooled air conditioner
KR101266657B1 (ko) 공기조화기
JP2839343B2 (ja) マルチエアコン
KR20070058611A (ko) 공기 조화기의 실내기
US11022336B2 (en) Switching device for multi-split air conditioner and multi-split air conditioner having same
EP2057424B1 (en) Water cooling type air conditioner
JP2015114049A (ja) 冷媒流路切換ユニット及び流路切換集合ユニット
JP3710874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ユニット
JP6126447B2 (ja) 空気調和機
EP3514457B1 (en) Heat source unit
CN115398163A (zh) 中继机以及具备中继机的空调装置
US20220205693A1 (en) Refrigerant flow path switching device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US7007498B2 (en) HVAC cabinet with configurable duct connections
EP3805652A1 (en) Heat exchanging ventilation device
WO2017077648A1 (ja) 室外機
CN212720018U (zh) 新风一体机空调系统
KR101092712B1 (ko) 멀티형 공기조화기
CN217952506U (zh) 一种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CN212841879U (zh) 倾斜式蒸发器的上送风模块化机房空调及空调模组
JP5959298B2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
JP3026689B2 (ja) 空気調和機
JPH09126495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ユニット
JP2010159923A (ja) 冷凍機凝縮ユニット
JPH08210667A (ja) 水熱源空気調和装置
KR20060116259A (ko) 공기조화기용 벽 매입형 실외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